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情感因素及其培养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情感因素及其培养策略
黄晓城
(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无锡 214153)
[摘 要]语文作为人文学科蕴涵着丰富的理念和情感,对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抓住情感这一红线,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感染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情感。只有充分调动和利用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学生对所学内容才会有进一步的理解,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得到提高,由“要我学语文”转变为“我要学语文”,语文教学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因素
作者简介:黄晓城(1983—),男,江苏无锡人,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讲师,文学学士学位。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理念和情感,对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从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不少教师过于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把语文学习当成一种纯粹的技术训练,以至于把活生生的语文教材讲“死”,教师成了“僵师”,学生成了“僵生”,从而导致语文教学暮气沉沉,淹没在一潭“绝望的死水”中。这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应有功能的充分发挥。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主动发展”的核心理念。在此背景下,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和利用情感因素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情感素质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所学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学习语文的兴趣会得到明显提高,由“要我学语文”转变为“我要学语文”,语文教学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充分调动和利用情感因素呢?
一、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修养,以教师情感感染学生情感
已故著名学者潘光旦就学校教育打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方:“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可见教师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扮演的是“导游”的角色。在这里我们不妨把潘光旦的这段话移植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这个话题中来。在以教师情感感染学生情感的过程中,老师好比“大鱼”,学生犹如“小鱼”,老师以自己丰富的情感感染学生,扮演的是情感“导游”的角色,时间长了,学生的情感自然被感染,正如“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在培养学生情感的“工程”中扮演这么一个重要的角色就要求教师把大部分的精力倾注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倾注在每一堂课中,倾注在每一个教案,倾注在每一个教育教学细节。首先,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尊重信任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对后进生倾注更多的爱。对于后进生的爱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其中至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过分强调后进生的缺点而忽视了后进生身上的闪 光点。作为人师的我们必须牢记“门前有芳亦有秽,不容荆棘不成兰”的道理。给学生多一点爱,就会使他们感觉到语文课堂是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天地。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著名语文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为此,我们应当多鼓励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在学生思维遇到障碍时,适时给予引导启发;在学生思维出现错误时,尽量用委婉的语气指出,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学生思维活跃回答正确时,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和肯定,使学生享受获取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对于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应不吝惜自己的赞美。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再者,教师应当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热烈激昂的情绪,绝不把与语文教学无关的个人情绪带到课堂中来。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有一部分语文教师同时担任着班主任工作,在语文课上应当力避角色混淆,力避把班主任工作的牢骚带到语文课堂中。由此看来,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积极的情感是实现情感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体悟课文浓郁的情感因素,以作者情感激发学生情感
情感总是以一定的客观事物为载体的。在语文教材中,想象丰富的诗歌,形散神聚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雅俗共赏的戏剧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课文都蕴涵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些文章中浓郁的情感因素犹如岩浆喷发,只需学生自我学习便可体悟到。如学生自学课外文章《为母亲洗一次脚》后,就明白了世界上有一种爱“只知付出,不图回报”,那就是伟大的母爱。如学生在看台湾作家陈启佑的《永远的蝴蝶》一文时被主人公凄美的爱情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这类文章作者用热情、激情、真情撞击学生的心灵,掀动学生情感的涟漪,使学生置身于其营造的浓郁的情境中,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是由心理的暗示和观念的联想而来,此种暗示比教师明白真说更为有力动人,因为一语道破,暗示的魅力便渺不可得矣。当然文章中所蕴涵着的作者的情感不都是这么外显的,还有的作者的情感并不是很直接地体现出来的,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了,这一点容后再述。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体悟课文浓郁的情感因素,以作者情感激发学生情感”这一方法并不完全建立在学生自我学习的基础之上,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和方法,此外,教师的指导也是不可或缺的。
三、配合教学过程,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情感投入
语文学习如果只让学生机械呆板地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地接受吸纳,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如果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介绍以下几种方法:
(一)用烘托渲染法引导学生情感
在《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材——语文》(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二册中有一篇短文介绍的是张志新烈士临危不惧从容就义的事迹。“张志新是谁?”恐怕学生们都会有此疑惑,这不能怪他们无知,因为1979年宣传张志新同志事迹的时候,作为老师的我还未来 到人世,更别说我们的学生了,而仅仅宣传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后,不知什么原因,张志新的名字从媒体上消失了。这篇短文的情感基调是哀愁与低沉的,我在课堂上采用了配乐朗读的教学方法,所配音乐正是低缓哀沉的《辛德勒名单》,这对课堂气氛起到了积极的渲染作用。用音乐烘托渲染,就是把课文描写的客观让学生仿佛能够听到,使学生对音乐的感悟移就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的认识上来。
(二)用背景穿插法激发学生情感
还是上面那篇课文,虽然我采用了烘托渲染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许是时间隔得太久的缘故,学生对十年**无法想象难以理解。当我介绍文章背景讲到张志新烈士仅仅因为“思想”就被“四人帮”残暴地结束生命,而且在结束生命前竟然被割断喉管时,一个学生打断了我的话说:“老师,我怀疑张志新是不是疯了?”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在以后的语文课上有计划地穿插了许多内容:讲旧中国的贫穷、黑暗和落后,讲“五四”新文化运动,讲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讲遵义会议,讲三大战役,讲十年**,更讲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讲得同学们一次次热血沸腾。学生的思想变了,最直接的效果表现在作文上。学生的作文突破了自我封闭的小世界,有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信念,更有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豪情壮志。这样,学生知识面扩大了,视野拓宽了,词汇丰富了,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我觉得语文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带给了他们心灵的洗涤和上进的动力。
(三)用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的语言及丰富的体态语言点燃学生情感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诱导学生走进文章意境,引领学生点燃情感之火。如在上《胡同文化》一文时可用北京方言来模仿老北京胡同中商贩的吆喝声,肯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如在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教师就不妨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运用富于变化张弛有度的语言,营造引人入胜的语境,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此外,教师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都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蕴涵着大量的情感信息。我们要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在一起,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
当然,可以调动学生情感投入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是具有可行性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我们都不妨一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不容小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调动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一花一世界”,让我们一起凝神,去倾听花开的声音。只要我们播下情感的种子,洒下辛勤的汗水,明天的原野定会充满成熟的金黄!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2、叶圣陶:《叶圣陶文集》,华夏出版社,2001年
3、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4、周建设:《教学语言艺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5、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追求教学过程的优质化、教学原则的科学化、教学方法的有效化、教学评估的规范化,研究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实践上就是要抓好“四优化”。
一、优化教学目标
无数实例证明,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语文博大精深,每一课涉及的内容很广,如果事无巨细,最终只会导致单调枯燥无味,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就要能忍痛割爱,明确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就不敢放手,要么自己读一句,翻译一句;要么叫学生读一句,翻译一句;要么兼而有之。试问如此翻译下去,学生还有何兴趣?其结果不难猜想,学生谈文言文色变。学生真的就不会翻译吗?可他(她)课堂翻译了呀,更何况他们手头都有一本文言文翻译的材料,不懂的自己可以问可以查,这种课堂叫学生只是翻译,无疑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
二、优化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进程的外在体现。从课堂教学的进程来说,语文课的教学结构最好是疏密相间的波浪式结构。密的地方容量大,速度快,要求学生集中注意,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疏的地方坡度缓,进展慢,让学生心驰神往,静观默想,思索回味。这种波浪式结构,既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又符合课文内容有详有略的特点。在此理论指导下,我们改变了原来一成不变的教学结构,形成了一些“变式”。这种变式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中心开花。有的课文有所谓的“文眼”。文眼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运用“中心开花”的方法,中心集中,重点突出,具有纲举目张的效果。
(2)跳跃讲读。一些较长的二、三类课文,可以抓住几个关键处,采用“跳跃式”结构进行教学。
(3)直入重点。有些课文不一定按着次序一段一段地讲,可直接讲读重点段。至于非重点部分,可让学生略读一下,看看有什么疑问就可以了。这样直入重点而不平均使用力量,使课堂教学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
(4)抓住主线。有些课文事件发展变化有线索可寻,如果抓住了这些线索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些课文既有主线又有副线,遇到这类课文就要分析什么是主线,什么是副线,然后强化主线,带动副线。
三、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路
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费时多、效益低,脱离实际,学生负担重、能力差。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重要的问题还是应该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路着手。因为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渠道和主要形式。
(1)提高学生接受信息量的比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尽管输出的信息是很大,但学生的接受率低下,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是低下的。学生接受信息量的比率必须高于70%。否则,教师作了近一半的无效劳动,效率当然不能算高了。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对象――学生的实际,弄清他们的具体情况,包括基础知识水平、学习方法、心理状况等。然后才能确定该怎么教以及教什么。教师的教法,必须依存于学生的学法,也就是说,学法决定了教学方法。教法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生对教师所输出的信息才能充分接受;反之,则会造成学生接受知识的困难。因此,我们应该把学法研究和教法研究放到重要位置上来。无论采取什么教学方法或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都要先看看它是否符合自己的学生的学习实际。只有这样做,才能有高效率的语文教学。
(2)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受益面。教师讲授的内容,要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每次考试时,我注重情况反馈,有时在试卷后附有调查表。因人制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着眼大多数,兼顾两头,让差生跳起来也能尝尝果子的味道,让优等生也不至于感到淡而无味。这样,我们在课堂上输出的信息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才是有效信息,受益面就扩大了,效率当然也就高了。面向大多数,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单位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从理论上讲容易,实际做起来就困难了。除了对学生了解程度的制约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这就是“应试教育”的干扰。我们应抛弃靠牺牲大多数学生而换来少数人升学的教育思想,确立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的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3)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这是影响产出量的又一个重要内容。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总任务。我们说语文教学效率不高,主要指培养出来的学生听、说、读、写的各种能力低下。语文学科从小学到中学,其课时量在各个学科中是最多的,但学生到了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学了许多年,走入社会,这几项基本功却过不了关,这不能不说是令人十分遗憾的事情。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我们只重读、写而轻听说能力的培养,这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直到目前为止,听说能力的培养还远未做到与读写并重,缺少系统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普遍较差。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真正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落到实处。
四、优化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修养
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一个业务水平很高的教师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甚至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这种崇拜可以变成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1)语文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情感影响,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重视自身情感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语文教师要有过硬的背功。语文教师的厚积,应包括背诵大量的文章。背诵课文令学生头疼,如果老师常常出口成章,名篇佳段不离口,学生除了佩服老师的文学功底外,主动背诵,欲与老师比高低,展示自己才华的心情就难以按捺了。教师若有学者的风范,学生就会如飞蝶恋花般地崇拜老师,崇拜知识。
(3)语文教师还必须加强文学艺术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体现在教学中,实际上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文贵独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艺术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得到艺术的熏陶和教育。
(4)语文教师在教好课的同时,还必须写好文章,这也是提高教学技艺的重要一环。写文章不是为自己增添一层油彩,而是从心底深处去感应、领悟和阐释生活和人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写教学论文,积极探索教育规律,研究科学、高效、有序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写一点随笔、杂感,或者诗歌、小说等,尤其是下水作文。因为,教师只有写好文章,才能去准确地指导学生作文。教师若不写作,不体会写作之甘苦,指导作文必然是空洞的说教。
当然,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对策很多,而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以上的看法只是我们的初浅体会。不过,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探索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内容提要】
“理想课堂”是一种能激发孩子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的心灵火花,使语文学习更具生机和活力的语文课堂。“理想课堂”创设的是情感的课堂,生成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人文的课堂。走进理想课堂,关注学生发展,我们将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的诗意与真谛!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发展。课程改革的推进,让教师的角色与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也是研究者。这就是说,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操作”,更要善于“研究”。而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根本任务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完成这一任务,落脚点在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如果不能把改革的理念和思想融进课堂教学,并以此统摄和改造教学过程,再好的课程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而课堂教学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也只能是无本之花。
传统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导,教师像演讲家一样眉飞色舞,用高金英老师的话说:“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像疯子一样。”可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局面,被动的接受,被动的模仿,“学生在讲台下听的像傻子一样。”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内容,“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和学习的创造性。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开放性地规划教学过程,以达到生成性实施课程的目的。对这些问题进行条分缕析,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的策略,将对课堂教学的更好开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课程改革对课堂学习方式的新要求
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合作学习应运而生,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不仅培养学生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而且也发展了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再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虽然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或常规的角色。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不能只是袖手地旁观,更应积极地参与,在参与中放下“师道尊严”、“权威心理”,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潜移默化的师范作用。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二、课程改革下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预设”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案环节和程序,“生成”则是在程序实施过程中引发出来的有关问题,预设的任务要完成,生成的问题要解决,因此形成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解决好“生成”问题,需要教师渊博的知识、睿智的思想、敏捷的思维、应变的技巧和多门课程的融合能力。
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是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应力行简约,要有较包容性和自由度,做到预设而不死板;生成应机智把握,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才能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挑战与创新
教学目标的预设而言,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预设,而不能只预设知识目标;就教学进程和教学情境而言,要有适当的预案。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育的这一特点告诉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存在着相当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对教学的预设应灵活而具有针对性,在教学切入点的选择、重点的把握以及难点的确定上都应该符合教学实际,符合学生实际,甚至符合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
课堂是复杂的,运动变化的。由于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和相互作用,预设不可能也不必穷尽课堂所有可能的变化。当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价值的生成,教师除采取积极鼓励态度肯定学生的表现外,还得适当调整,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即使偏离预定目标,也应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制造新问题的“生长点”,为新的生成提供支点和空间,鼓励继续生成。
当然,课堂追求的是有效的课堂,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学内容是确定的。如果学生的生成对课堂教学无价值,或需今后解决等,教师的正确做法是:做出合理取舍的同的,对学生的生成也应小心“呵护”,善于倾听和引导,至少要让学生感觉到,无论是课堂上能否讨论和解决的,只要是我提出的,老师都很重视。这样,学生的创造性火花不至于被消灭,反而有可能激发他们自行去研究,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
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一味求他,否则课堂成为预设演绎的舞台,准确把握生成,体现课堂的动态变化,体现课堂的亮点,这对老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把握四点:
1、解读文本,心中有数;
2、预先料测,从容应对;
3、关注学情,穿针引线;
4、充实自己,稳坐泰山
三、课程改革要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属于教学实践范畴,但是与教师的的教学理念息息相关,它不仅是教学形式的问题,更是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我们应该树立起学生是快乐学习者、自主学习者、独特学习者、问题学习者的新学生理念,应该树立起教师是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的新教师角色理念。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应改变过去传统的单向传输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
通过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自主学习—发现质疑—讨论辨析—总结升华—发展探究”五步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比较适应新课程理念。
自主学习:语文的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学生的阅读、预习,是下面学习环节的准备,更是学习新知识的尝试。自主学习能力不可能自然生成。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每一节有限的课时内自觉地、有意识地为促进学生走向独立自主、形成自主性学习而努力。
发现质疑 :发现质疑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一切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才能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激发智慧的火花,引起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讨论辨析 :讨论辨析是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或辩论。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教学过程。讨论既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性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又是体现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经过学生自己积极思考,相互探讨,以求得问题解决和认识深入的一种发展性教学方法。组织好讨论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提出,矛盾的展开和适时地结束,让学生留有余地回去思考。
总结升华 :总结升华就是将学生在课堂讨论或辩论的问题进行归纳。通过总结,让学生是在新形式中的升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展探究 :探究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总结出的新的知识规律来发现探究新的问题的教学环节,这是学生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通过发现探索就真正实现了学生能力的迁移。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内涵是多层次的,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因此,简单地用某一种模式或某几个步骤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上面所提到的“自主学习—发现质疑—讨论辨析—总结升华—发展探究”五步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只是各种模式中的一个主要模式,或者说是主导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新课程理念下指导下,探讨出更多的灵活多样的模式,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百花齐放的局面。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目标、新理念、新内容、新教法最终将落实在课堂上。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作为新的教育形式之下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时刻认识到自己担负的培育新苗,呵护花蕊的神圣职责。在教学中一定要对学生多加激励,多采用适合少年儿童心理的教学方法,以新《标准》为指导,透彻理解新《标准》的具体内容,努力钻研教材教法,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学到知识,切切实实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才能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呈现出五彩纷呈的景观,让学生生命潜能爆放出熠熠生辉的火花。这应是我们当今小学语文教师所追求的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的年级分管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年级分管策略
【摘 要】中学是学校最基层的管理单位,是学校全面推进和深化新课改的载体,优化年级管理、提升年级课改精神和品质,成为分管领导的首要任务。如何优化和提升,从而实现年级的华丽转身?策略是:强化新课改的人本管理理念、重视年级精神文化建设、优化民主和谐的人际环境。抓住关键,纲举目张,方能有效推进年级的新课改全面深入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 分管年级 策略
策略一,强化人本管理理念
1.强化人本管理理念的新课改意义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人本管理的实质是:管理活动中从人的角度考虑,关心人的成长,尊重人的价值,信任人的才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才智,挖掘人力资源,以求取得最大工作绩效。所以,在年级强化人本管理理念,能引导年级主任、班主任等各层管理者,把人的因素放到管理中心位置,重视师生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研究,重视师生的需求差异和个性特征,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关心师生与关心教学高度和谐统一,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的潜能,从而有效推进和深化新课改。
2.强化人本管理理念的着力点
管理方面,推行年级民主管理。一是完善管理机构;二是完善年级内的层级管理制,充分调动大家的参与积极性,强化师生的主人翁责任意识;三是完善年级事物公开,全面规范办事行为,强化民主监督。
教育方面,推行现代德育管理。着力推行“双全”育人:一是全方位育人,强化系统德育意识;二是全面育人,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坚持中学德育内容的完整性,强化心理健康、创新品质、诚信友爱等教育,并针对不同对象特点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学方面,推行教学民主。强化师生“双主”地位,指导教师完成由“善教”到“善导”的角色转变,促进学生由“善听”到“善学”的学习方式的大转变。
质量方面,坚持育人为本。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起来,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策略二,重视年级精神文化建设
1.重视年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新课改意义。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常被称为“学校精神”。新课改对学校文化提出新要求,同时,学校文化重塑又推动新课改向纵深发展。
2.重视年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年级在彰显校园精神文化的同时,还应根据年级特点彰显自己的精神文化:
弘扬主旋律。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传播正能量是推进新课改的动力源。重点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以育人为本、以转变学生学习方法为核心的新课改精神,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做人;弘扬改革开放精神,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彰显特色。年级特色是年级在长期的发展中所显示出的独特的风采和风格,包括教育、教学、教科等方面的特点,名师、名校友的积极影响,学科竞赛、音体美比赛的显赫成绩等。彰显年级特色,就是彰显各具特色的多元的育人取向,对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潜能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优化班级文化。班级是年级的实体,是学生成才的摇篮。应着力抓好:一是班风建设,重在营造“求真务实、厚德致远”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氛围;二是彰显班级和师生的特长、优势,激发个性潜能;三是系统推行“两个养成教育”,即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究性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学生将为此受益终身。
培养竞争文化。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和发展,培养竞争文化是年级教育教学的需要,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着力抓好:一是在年级营造尊重竞争规则、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和乐于竞争的共识和氛围,形成一种促进发展的动力场,激发师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二是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意识,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培养团队精神,共同进步。
策略三,优化民主和谐的人际环境
1.优化民主和谐的人际环境的新课改意义。新课改倡导“民主、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善于合作交流的合格建设人才。因此,优化人际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对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优化人际环境的着力点。重视“沟通”。沟通,是有效交换信息或思想的过程,是促进组织的团结、正确决策、保证集体活力的重要手段。师生教学任务重,心理压力大,需要及时沟通。按对象划分,主要抓好师生沟通,年级与家长、社会的沟通。沟通方式:一是重视“非正式沟通”,二是重视“非正式群体沟通”。
善用“势”。用“势”是一种重要的人文技巧。“势”指的是影响被管理者向着有利于管理意图的方向变化的态势,善用“势”是管理的高境界,其具体办法是:利用现代社会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知识,根据学校和年级的历史文化传统、现实的组织文化特点,彰显先进文化和榜样力量,创设有利于发展的态势,巧妙牵引,让年级师生自己感到应该这么做,应该创造性地做好,从而顺利实现年级的管理意图。
重视模糊技巧。模糊技巧是模糊数学理论在管理中运用形成的一种实用价值较高的管理艺术,是弥补现代评价不足的有力方式。模糊技巧的本质特点是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创造大目标下的宽松和谐、心情舒畅的内部人际环境,使组织政通人和。主要运作方式:一是全面看待人,强化长处,弱化短处,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二是宽容对待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理更乱、且又无损大局、无伤大雅的事情,包括针对工作或管理者提出的自认为合理有用,实则无理无用或少理少用的意见;三是使用模糊语言、模糊态度、机智的玩笑话,淡化矛盾,冲淡气氛,冷下来后再解决,效果尤佳。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管理策略与途径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管理策略与途径
第三完小
于红彬
新课程改革的开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要知道教学管理是不是到位,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志。作为一名小学校长,我只有将教学管理落实到教师的观念转变、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等方面上来,才能适应现代的教育教学。通过近几年的锻炼和学习,我认为教师是新课程发展的关键,只有带好教师这支队伍,才能完成祖国赋予我们的教育教学事业。怎样带领建设好这支队伍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让教师认清形势把握方向。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清楚新课程要落实的目标——素质教育,他所体现的是以人为本、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每个学生的生存为本、以每个学生的一技之长为本。只有明确新课程的目的和目标,我们教师才能把握教育教学方向,提升教育教学素质。
二、重视学习,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有了新的理念,才能有创新。本学期我校在中心校的领导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加强了教师的理论和校本学习,积极鼓励教师自学和集体研讨相结合,提倡教师写教后反思、学后反思,让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入每一位教师的心中,从而,使我们的教师新理念能准确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三、重视研讨、推进高效课堂
在高效课堂的推进中,学生一个优化的教学环境和谐的学习氛围,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强化教师的教学实践要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相结合,强化教师从我做起,把握高效课堂的重心、中心。
1、要知道教师只有备好课,才有可能上好课,我校利用教研组学习时间,开展集体备课,让每一个教师都有题目做,然后相互交流,在我们的共案中进行修整,从而更加提升了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信、自强、自立、自理和自学。把备课的重点放在如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最后让学生学会学习,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同时学校要指导教师写出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求的教案、学法指导及教学反思。我认为我们的教学目的不仅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全体发展。
2、在教学中要突破教学新理念,不管怎样教学的主阵地还是在课堂上。我校为使高效课堂在我校稳步推进,强化引导师生要树立新的知识观,明确知道知识是媒介,是学生学习的桥梁。让学生明确树立学习观,只有学生真正、自主、主动去理解,明确学习是自己的事,没有人能代替,是自己生存、成长、发展的必经之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才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课只是为学生提供参考,为学生学习提供方法的借鉴。课堂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学习方法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主要过程,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准确地加以引导、启发、讲解,促进学生合作、交流,师生互动、互促互进,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
4、要知道新课程中我们各自的角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具有多角色的,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互促互进的学习者。教师永远不能代替学生做事,只能在学生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及时点拨,要永远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上。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在课堂中教师要做好导演,要积极主动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将书面知识吸收内化为自己的头脑思维,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教材是课堂教学中的主线,师生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要以教材为载体、为引发点。教师要精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清楚三为主,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总之,只要我校全体师生齐心协力,共同进退,我相信高效课堂会在我们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终使我们学校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