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部编一年级下册小青蛙
-
人教版部编本一年级下册《小青蛙》教案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一年级下册《小青蛙》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2个生字,正确认读新词语,会写7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2、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了解青蛙的一些习性。 3、能
-
部编教材一年级语文下册《小青蛙》教学设计
3 小青蛙 教学目标: 1.《小青蛙》是一首儿歌韵文。激发学生的想象、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重点,以情感为基础,以识字为主线,让学生自主
-
人教版部编本一年级下册《小青蛙》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一年级下册《小青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2个生字,正确认读新词语,会写7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2.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了解青蛙的一些习性。 3.能辨析
-
部编本一年级下册第3课《小青蛙》教案(通用)(5篇范文)
部编本一年级下册第3课《小青蛙》教案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部编本一年
-
部编本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3 小青蛙教案
识字3小青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清、睛、眼”等生字,能正确、规范地书写“青、清、气”等生字,认识部首“疒”。 2.掌握独体字加上偏旁组成新字的识字规律,领悟偏旁
-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识字3《小青蛙》反思(★)
3 小青蛙 1.导入新课时采用猜谜语的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了解了“青”的意思,为使用“形声字识字法”进行识字做好铺垫。 2.能够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在读
-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识字(一)《3-小青蛙》 部编版
识字(一)《3-小青蛙》【教学目标】1.认识“清、情”等12个生字和病字旁一个偏旁,会写“请”字和横折提笔划。2.了解“青”字族汉字的特点,体会形声字的构字规律。3.正确朗读儿歌
-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识字(一)《3小青蛙》 部编版
识字(一)《3.小青蛙》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儿歌,认识“清、晴”等12个生字和病字旁1个偏旁;会写“青、清、情”3个汉字。2.了解“青”字族汉字的特点,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二.教
-
新部编版一年级下册3《小青蛙》教案,4猜字谜名师教案
3《小青蛙》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儿歌诵读,认识“清、晴”等12个字,认识“疒”1个偏旁,会写“青、清”等7个字和“横折提”1个笔画。 2.了解“青”字族汉字的特点,体会形声
-
部编版一年级小青蛙教学反思(优秀范文五篇)
教学反思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察觉水平来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改善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径。下面是关于部编版一年级小青蛙教学
-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青蛙》教案[合集5篇]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青蛙》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
-
一年级下册小青蛙教学反思[大全五篇]
《小青蛙》的教学过程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情景体验感受。下面是关于一年级下册小青蛙教学反思的内容,欢迎阅读!一年级下册小青蛙教学反思1《小青蛙》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贴近
-
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小青蛙》教案
2016学年第二学期小学语文学科 第一单元第3节《小青蛙》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2个生字,正确认读新词语,会写4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2
-
部编版《小青蛙》教学设计
《小青蛙》 一、激趣导入1.猜谜激趣。 课件出示:“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勤劳动。”孩子们,猜猜看,它是谁?(青蛙) 师:看它来了。(出示:青蛙图) 2.揭题:今天,我们认识的
-
部编版20183.小青蛙教案
《3、小青蛙》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汉字的家族和结合实际生活正确认识12个生字,正确认读新词语。 2、通过对偏旁的理解学习形声字"睛、请、晴、清、情",体会学
-
(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识字3 小青蛙(汇编)
3 小青蛙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小青蛙》是一首儿歌韵文。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极富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本课的设计力求贴近学生的
-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3.小青蛙(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小青蛙 【教学要求】 1.认识 12个生字,会写“青、清、气”等7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 2. 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感受“青”字家族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 3.培养学习汉
-
(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识字3小青蛙
识字3 小青蛙 教学时间: 教材分析 《小青蛙》是一首儿歌韵文。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极富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本课的设计力求贴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