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必修三第3模块教案
-
历史必修三第3单元小结
潼南一中学案2014级历史必修(3) 第3单元小结编写(廖斌) 审订(廖斌) 审签( ) 姓名( ) 班别学号( )评价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知识结构〗 〖单元测评〗 一、选
-
:必修三专题3:必修三专题3(教师版)
07-11年全国各地会考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三专题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9小题,共0分) 1.(2011年浙江会考31题)革命党人朱执信于1906年在《民报》上发表了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生平和学
-
必修三默写3(大全)
必修三默写 1、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 , 。 2、穷饿无聊, ,, 。 3、死而死矣, ,层见错出, 。 , ! 4、所谓誓不与贼俱生, , 。 5、生无以救国难, 。(《指南录后序》) 6、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
-
必修3教案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教案2010.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理解它们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提高分析历史
-
必修三教案
2014——2015年度《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政治组 易莲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五课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
-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2课教案
篇一:2012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教案 第12课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识记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掌握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
-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1课教案
历史必修三第十一课教案课标 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地位 2 知道相对论、相对论的主要内容,认知其意义 重点:经典力学和相对论 难点:相对
-
必修三3单元教师版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1.D (A qūn ;B pàng—pán;C sāng)A.饿殍(piǎo) 逡巡(jūn)弃甲曳兵(yâ) 丢三落四(là)B.中绳(zhòng) 句读(dòu) 瓮牖绳枢(yǒu) 心广体胖(pàng)C.庠序(xi
-
必修三第四单元3(★)
2013年高考政治复习检测试题同步测试(必修三) 10.2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一、单项选择题 1.(2012年江苏盐城三模)《菜根谭》中说:“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
-
高中数学必修3经典教案全集(大全)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3教案 目 录 第一章 算法初步 ..................................................................................................................
-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17课 毛泽东思想(教案)
第17课 毛泽东思想教学详案 课标要求: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学习要求: 1、概述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的主
-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教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
-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4节 免疫调节 教案
第四节 免疫调节 一. 教学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
-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免费答疑预约电话: 西安路39703311 西岗区83682706 中山区62898402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1.林黛玉进贾府 一、 教学目标: 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
-
必修五专题三教案
复习教案: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一、明确提出——复习目标
1、深入挖掘文本素材,积累写作素材。
2、片段写作训练,提升写作素养。
3、学生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养 -
必修三《老王》教案范文合集
《老王》教案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杨绛文章,初步了解她与她所写的《老王》的那个生活的时代 2. 在文中找出文章体现作者感情的中心句 3 .通过问题研讨、分析知道作者所交往
-
《师说》教案(必修三)
《师说》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 -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共24课时)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2-3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