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沪教版数学三年级教案
-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搭配》教案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搭配》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102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搭配的方法,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 2.让学生通过摆一摆﹑
-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计划
2012学年第二学期三年级数学期末复习计划
刘旭静
一晃本学期快结束了,期末考试将至。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已经学习完了,为了更好、更有效的组织复习,让学生更系统的掌握本学段的学 -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
应用题练习1、一包练习本有50本。三年级有同学75人,每人买4本。一共需要买多少包练习本?2、把一张长36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剪成两个最大的正方形,其中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
-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件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教学资源下载基地 单元主题:第一单元 实用小设计 课题名称:第1课 花儿朵朵 课题名称:第2课 小小通讯录 单元主题:第二单元 远古时代 课题名
-
沪教版三年级音乐教案上
沪教版三年级音乐教案(上) 第一单元 田间歌谣 《花蛤蟆》 教学内容: 一、声音造型 荷塘欢歌 二、学唱歌曲 花蛤蟆 三、表现歌曲 花蛤蟆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唱《花蛤蟆》,领会歌
-
沪教版三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暑假作业
三年级下暑期作业 (一) 一、递等式计算(能简便计算的要简便计算) 1)18×24+82×38+18×14 2)876+7×(45+225÷45) 3)875+659+125-259 4)36874÷(534-176)×416 5) 12×88+144 6)678+578
-
沪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 厘米与米 教案
“米与厘米”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第52页《米与厘米》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意图: “厘米、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
-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的优质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的优质教案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今天我在这给
-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啊,汤圆 沪教版
《2 啊,汤圆》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认识本课“汤”、“沸”、“嗔”、“芝”、“馅”、“氛”、“馨”、“悦”、“殷”、“企”等10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糅合、温馨、
-
沪教版三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三次月考试卷(范文大全)
沪教版2019-2020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三次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
-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归类小结
小学数学应用题小结qiyi0421@163.com 小学数学应用题小结qiyi0421@163.com 一、一步简单应用题 (一)、求一个数的几倍(小数倍数=大数)1、小明今年9岁,爸爸的年龄是小玲的5倍,爸爸
-
三年级下册数学学案-6.1周长▏沪教版
周长的认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情景,认识周长;(2)能说出“围绕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3)能测量并计算一些多边形的周长,能根据图形的特征,选择较优化的计
-
三年级下册数学学案-4.2几分之一▏沪教版
几分之一教学目标:1、借助实物、图形,初步建立平分、分数的概念,认识几分之一。2、能正确理解和表述“把一个物体平分成几份,一份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几分之一个物体”3、借
-
一年级数学上册 数一数教案 沪教版(定稿)
数一数 教学目标: 1.会根据实物或实物图正确数出1~10物体的个数,并会用小圆片、中国数词或阿拉伯数字表示。 2.通过圈一圈,数一数,连一连,体验对应的思想。 3.能在愉悦的数数活动中,
-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东南西北.
东南西北 教学目标 1.识别东南西北方位,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城市定位练习,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符号认识与运用
-
沪教版数学三上轴对称图形教案
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
-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容积
容 积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容积的概念。 2.了解体积与容积的关系,并能换算。 3.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等活动,认识体积与容积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重点: 1.初步理解容积的
-
沪教一上准备期教案
嘉定区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学习准备期案例汇编 细听一听。播放录音 2、出示句子:我是小学生。我也是小学生。 同桌模仿说一说、齐说 3、出示课后第二幅插图 这时有三个小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