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年级语文上量词教案
-
一年级常用量词
一年级常用量词、形容词、反义词 一(条)床单 一(朵)浪花 一(片)田野 一(张)网 一(张)床 一(片)平原 一(尊)雕塑 一(尊)佛像 一(阵)雷声 一(道)霞光 一(声)闷雷 一(弯)月芽 一(块)草地 一(根)梁 一(根)柱子
-
2017一年级语文教案上
2 金木水火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一、二、三三个字;认识一种笔画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
-
一年级下语文成语、反义、近义词及量词
一(3)班 张喆楠 ABB 红彤彤 红艳艳 绿油油 金灿灿 黄灿灿 亮晶晶 明晃晃 白皑皑 白花花 白蒙蒙 黑漆漆 黑糊糊 黑洞洞 黑油油 黑乎乎羞答答喜洋洋眼睁睁直勾勾傻乎乎胖嘟嘟脏
-
部编一年级语文上册量词练习题
一年级上册量词练习一( 头 )黄牛一( 只 )猫一(群 )鸭子一(只 )鸟一( 只 )苹果一(颗 )枣一( 颗 )杏子一(只 )桃一( 座 )楼房一( 朵 )花一( 把)扇
-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量词专项练习
一( )柳树 一( )春雨 一( )春燕 一( )柳絮 一( )小朋友 一( )问题 一( )杜鹃花 一( )日子 一树坑 一柏树苗 一 风景 一球赛 一 秘密 一 画 一棉被 一( )小车 一 棉鞋
-
2018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下册量词练习
2018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下册量词练习 本 只 条 件 种 座 一( )上衣 一( )蝴蝶一( )彩桥 一( )图书 一( )颜料一( )金鱼 本 只 个 把 条 棵 朵 一( )手一( )树一( )人一( )鱼个 只 朵 片 颗
-
2016最新版语文一年级上教案
第三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是第二个拼音单元,共安排了 5 课拼音和 1 个语文园地,学习内容包括 9 个复 韵母、9 个鼻韵母和 6 个整体认读音节,还穿插安排了儿歌、词语以及认
-
大班量词教案
大班量词教案9篇大班量词教案第1篇教学目的:学问与技能:借助课文,插图熟悉“量、词、夸〞等10个生字;熟悉“日〔日子头〕、〔区字框〕、〔金字旁〕〞3个新偏旁。正确书写“头、五〞
-
量词趣味教案
让学生看一个故事出示课件(图片形式): 小明向大家介绍自己,他背着一个书包,老师提问书包里有什么?书包里有好多好多的东西,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里面有四本书一盒彩色笔,一把尺,猜一猜
-
《学说量词》教案
大班语言《学说量词》教案 华池县幼儿园刘菡 活动目标 : 1、引导幼儿正确认识量词。 2、通过自己创编量词歌,进一步巩固使用量词。3、提高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 活动准备 : pp
-
量词歌 教案
识字量词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课文,插图认识“量、词、夸”等10个生字;认识“日(日子头)、 (区字框)、 (金字旁)”3个新偏旁。正确书写“头、五”等7个字。认识“量词”等词语。
-
一年级量词近反义词(5篇)
一年级量词、近反义词复习一(座)城市、大山、桥、假山、灯塔 一(双)筷子、眼睛、鞋子、袜子、手 一(片)树叶、草地、蓝天、西瓜、心意一(个)夜晚、书包、池塘、小孩、数字、西瓜
-
一年级上语文补充材料-量词歌-13-14人教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一年级上册语文补充材料-量词歌13-14人教版新课标 《an en in un ûn》一课中出现了一些量词,通过句子练习,发现孩子对事物的“量”不太清楚,读读这个
-
《我上学了》一年级语文教案
《我上学了》一年级语文教案《我上学了》一年级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听读句子,知道中国是我们的祖国,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2.通过观察图画,初步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
-
一年级语文上复习教案[大全五篇]
汉语拼音复习课 复习目标: 1、复习声母表、韵母表、整体认读音节。 2、复习拼读规则。 3、复习标调规则。 复习重难点:拼读规则,标调规则 复习准备:课件,拼音卡片 复习课时 : 2课
-
一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推荐5篇]
我上学了 设计说明 《我上学了》是初入校园的小学生的第一个语文学习内容,设置目的是帮助小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校生活产生兴趣和向往,实现从幼儿到学生的角色转换。为此,本课
-
一年级上学期语文 aieiui教案
一年级上学期语文 aieiui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 ai ei ui,读准音,认清形,能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
2、会拼读 ai ei ui 与声母组成的双拼音节。
3、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 -
一年级语文苏教版(上)教案五篇范文
目 录 汉语拼音单元 入学教育........................................ 1.a o e......................................... 2.i u 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