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乡基层民主协商“三有”活动实施方案
为充分发挥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围绕“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彰显省会担当,挑重担、勇争先”的新要求,决定在我乡开展基层民主协商“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活动(以下简称“三有”活动),特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聚焦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彰显省会担当,挑重担、勇争先,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有”活动,就基层社会治理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开展广泛协商,更好把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高质量建设“大XX都市圈桥头堡”凝聚正能量。
二、重大意义
(一)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有”活动,是实现群众有序政治参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有”活动,探索政协委员、基层群众参与协商民主的新渠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增强基层协商意识,培育协商民主精神,更好地保障政协委员、基层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更好地实现群众有序政治参与、人民当家作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加快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步伐。(二)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有”活动,是推动基层社会有效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
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有”活动,探索政协协商同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新形式,有利于坚持发扬民主与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把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参与基层治理的效能;有利于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将“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要求落到实处,更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三)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有”活动,是落实党对政协工作要求、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重要举措。
《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有”活动,有利于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民政协新方位新使命,破解基层政协组织存在的定性模糊、职能模糊、工作方式模糊等问题,推动人民政协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以新的履职成效展现新时代人民政协新样子。三、工作原则
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有”活动,必须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协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始终围绕推动党委、政府部署落实持续发力。(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协商于民、协商为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基层探索实践,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三)坚持把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
大力营造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协商氛围。四、工作内容
坚持协商内容与协商形式相统一,拓展协商领域、丰富协商内容、增加协商密度。
(一)紧扣中心促发展。
围绕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就重大民生工程落实情况开展协商,做好宣传政策、解疑释惑,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工作,助推党政决策部署落实。(二)关注民生增和谐。
围绕让群众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帮扶等重点民生问题,以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开展协商,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化解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三)强化自治提效能。
围绕基层群众普遍关心的修桥修路、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集镇电动车乱停放及环境保护等问题开展协商,以协商实践促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不断健全完善。五、工作机制
坚持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完善议题筛选审定、协商主体确定、事先知情通报、议事活动开展、成果运用反馈等协商程序,让协商活动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促进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推动协商效能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搭建协商平台。
以社区(村)为平台,省、市、县三级政协委员积极参与,按照“就近、自主”的原则,根据委员住址或工作地址,并结合委员工作性质和个人特长,针对性下沉至基层,搭建基层民主协商“三有”活动平台,组织、承担和参与基层协商任务。(二)拓展协商主体。
明确省、市、县政协委员和社区(村)党组织、居(村)民委员会、居(村)民小组、社区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农民合作组织、企业、居民代表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为协商主体,重视吸纳威望高、办事公道的老党员、老干部、群众代表,以及基层群团组织负责人、社会工作者参与协商,扩大公民有序参与协商民主的覆盖面。(三)规范协商程序。
社区(村)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协商议题,确定参与协商的各类主体;通过多种方式,提前通报协商内容和相关信息;运用“三有”协商平台,组织开展协商活动,确保各类主体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形成协商意见;组织实施协商成果,向协商主体、利益相关方和居民反馈落实情况等。(四)丰富协商形式。
结合参与主体情况和具体协商事项,广泛开展例会型、议事型、对话型等灵活多样的协商活动,拓展议事会、居(村)民论坛、业主协商、决策听证、民情恳谈、民主评议等协商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发挥QQ、微信、微博等现代媒体和网络平台的作用,开辟社情民意网络征集渠道,推动基层协商信息化建设。(五)强化成果转化。
建立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和反馈机制。需要采纳落实的事项,应当及时采纳并组织实施,落实情况要在规定期限内通过公开栏、刊物、网络等渠道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受政府或有关部门委托的协商事项,协商结果要及时向乡政府报告,乡政府认真研究吸纳,并以适当方式反馈。对协商成果一时难以落实,以及协商过程中持不同意见的群众,及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六、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高度重视基层民主协商“三有”活动,认真研究部署,稳步推进实施。(二)建立工作网络。
按照“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牵头、部门配合,基层主动、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乡政协联络机构负责人和社区(村)党组织书记为召集人,在同级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发挥乡政协联络机构的中枢作用,会同政协委员积极组织、理性开展协商活动,依法表达诉求。(三)强化推进指导。
乡政协联络机构负责人要联系2-3个村(社区)指导开展工作,研究解决问题,促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有序推进、健康发展。(四)营造工作氛围。
加大对协商民主典型案例报道的力度,强化协商意识,营造协商氛围,形成有力的宣传舆论导向,引导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协商民主建设工作,形成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良好氛围。发挥县政协理论研究会的阵地作用,围绕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组织开展理论研究,总结工作经验,形成长效机制,强化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