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20人文地理学专业的自我鉴定
2020人文地理学专业的自我鉴定
自我鉴定就是把一个时期的个人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写自我鉴定可以让我们审视自身,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自我鉴定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自我鉴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人文地理学专业的自我鉴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文地理学专业的自我鉴定1我叫XX,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XXX地质大学,专修人文地理专业,本人在大学期间始终坚持自己的目标,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熟练掌握了人文地理学、地图与测量、水文水资源、气象与气候学、经济地理学、环境质量评价与规划、地质地貌学等课程,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本质层次去看待大气、水文、土壤等和专业相关的事物。同时,为提高视野和素质,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和选修了法律,国际贸易、中西道德论比较、人际关系心理学等非专业的知识。能使用Office、PhotoShop、VisualBasic、MapInfoArcViewGIS等各种计算机软件进行电脑操作。在校期间,曾担任地理科学专业学习委员,参与组织领导班里各项活动。专业团支部多次被评为优秀团支部,组织开展的摄影展、书法比赛和其它各种活动深受好评,特别是地理科学专业特色活动“石头记”(岩石矿物展览)更深受学院领导赞扬。同时,多次以个人和代表学院身份参加学院学校举办的乒乓球、合唱、运动会等各种活动和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经过四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些,为自己取得了自信,养成了严谨务实、积级肯干、耐心负责的敬业精神,锻炼出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有信心胜任将来的工作。社会,迎接挑战,本人将在学习和工作中继续进行自我提升!
在这即将挥手告别美好大学生活,踏上社会征途的时候,我整军待发,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新的生活环境中,去迎接新的挑战,攀登新的高峰。
人文地理学专业的自我鉴定2本人是xx大学地理专业的本科生,为了是自己所学课本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我运用暑期进行了两周学校教学实习。通过实习,初步了解了授课的基本流程,相信这次实习为我大三的'专业课程学习会有一定的帮助,也为今后工作积累一点的经验。以下就是本人的实习自我鉴定。
首先是教学前的备课。备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备课时不仅要对说讲述的内容熟悉掌握,而且要有主有次、重点突出。这样才能在有限的上课时间里,完成自己的授课任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因为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和其它学科有很密切的联系。备课时不仅要注意对本学科知识的熟练掌握,还要注意其它学科的融会贯通。考虑到地理知识的理论性强,学生很难领会。
同时备课还要考虑到教学仪器的应用,随着教学设备的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在学校教学中越来越普及。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应用新技术。由于本人电脑知识的缺乏和操作不熟练,为了不在课堂上出差,这回我可把电脑知识恶补了一回。对地理模型的选用,也要注意大小,既要让全班同学都看得见、看得清,还要方便易拿,不给教学活动造成麻烦。
其次是教学过程的授课。站在讲台上和坐在下面感觉就是不一样。课堂授课使一项组织性的工作。在课堂上要适当地分配时间,对讲解内容有轻有重,既要面面俱到又要突出重点。不失适宜地展示一下教学模型、图片、视频等,不仅能缓解一下课堂的紧张气氛,还能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授课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其次是教学后的学习总结。总结是对以前所学能容的重现与再认识。总结做得好,既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还有利于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掌握。教师在带领学生做学习总结时,还要引导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拓展和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要把知识学活、用活,应用到实践中去。
本次实习,是我从一个学生到教师的身份的转变,是一次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对我来说真的受益匪浅。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在以后的学习中,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书到用时方恨少”,对于地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虽然掌握了一定学科知识,但是面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和无限的想象力,也会感到迷惑不解,力不从心。
因此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为将来走向教学岗位后,能更好地和学生交流。多参加实践活动。理论不等于实践,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是课本知识所不能预料的。
第二篇:人文地理学本科生的自我鉴定范文
本人在大学期间始终坚持自己的目标,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熟练掌握了专业学科的各方面知识,主修了人文地理学、地图与测量、水文水资源、气象与气候学、经济地理学、环境质量评价与规划、地质地貌学等课程,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本质层次去看待大气、水文、土壤等和专业相关的事物。
同时,为提高视野和素质,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和选修了法律,国际贸易、中西道德论比较、人际关系心理学等非专业的知识。能使用Office、photoShop、Visual Basic、MapInfo Arc View GIS等各种计算机软件进行电脑操作。
在校期间,曾担任地理科学专业学习委员,参与组织领导班里各项活动。专业团支部多次被评为优秀团支部,组织开展的摄影展、书法比赛和其它各种活动深受好评,特别是地理科学专业特色活动“石头记”(岩石矿物展览)更深受学院领导赞扬。
同时,多次以个人和代表学院身份参加学院学校举办的乒乓球、合唱、运动会等各种活动和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经过四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些,为自己取得了自信,养成了严谨务实、积级肯干、耐心负责的敬业精神,锻炼出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有信心胜任将来的工作。
第三篇:人文地理学专业的少许看法
关于人文地理学专业的一点看法
本来不想说什么,既然上了这条船,想回头也不是那么容易了。路是自己选的,怎么着也得继续走下去。
不过看着年轻的学子,一如自然当初一样茫然的往这行里冲,觉得自己还是得学点什么,至少把现实说出来,好于不好,客观抑或片面,各人心里自有一杆秤去衡量。
本科学的是地理科学,稀里糊涂的读完四年,临近毕业时,随考研大军一路直下,开始远征…地理考研一般三个方向(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GIS),没有人指导我,没人告诉我们这些专业的前景是什么,以后能做什么,凭着自己的兴趣,闭着眼就这么走过来了。
读的是一般学校的人文地理学,没心没肺的读着,写小论文、大论文,做做规划、做做科研,二年时间过去了,研三,这一年,我永远刻骨铭心;这一年,我知道了什么叫做茫然与无助;这一年,我最深刻的懂得,自己的选择,无论多苦,都得扛下来,一直抗下来。
不必细说,到找工作的时候,苦与甜,大家自然都明白,我主要细细梳理了就业方向(说的是自身的认识,有的学校灰常牛,毕业的学生当然是顶尖人才的,我没发了解人才们的就业情形):
第一类人:读博、做科研工作、到大学、高中任职。
这一类人,我很客观的说,选择人文地理,对于你们来说,是一个成功的选择。读博:人文地理在学术研究这块,地位很高,名校大都有博士点,而且科研所也大都有读博点,读博士,地位杠杠的。至于博士出来后的就业情形,因为我没读过,所以真诚的说,我不知道。
做科研工作:现在的情形是,科研所博士都很难进吧,硕士进的话应该有难度,但是读硕士时成果丰硕的话,应该还有希望吧,或者家里有背景,应该木有问题啦。大学任教:不提985,211现在硕士都难进吧;一些二本院校现在还招硕士,但是仅限设有地理专业的学校,总之,难。还有一个就业途径,是当大学辅导员,近些年招的蛮多,不过呢,你能报的,肯定是因为专业不限,至于专业不限,你懂的,竞争不大的话,都对不起专业不限这四个字。
高中任教:只要有教书的心思,当个高中老师,那基本上还是非常抢手的。第二类人:想在大城市里留下来找工作的人。
这一类人,我客观的话,选择人文地理,还是有些不错的。
人文地理下设好几个研究方向,设计城市规划、旅游规划、土地管理等等,涉及面比较广,一般在高校都会跟随导师做相关的规划。说真的,做规划挺爽的,但是做过与就业是两码事。我做的主要是旅游规划,所以只谈这个:
国内现在拥有旅游规划甲级资质的单位或公司,基本上都位于一二线城市,北京、上海、宁波、武汉…当我毕业的时候,我发现我悲剧了,大城市没有我的立足之地,我选择的城市好歹是省会城市(自称二线,其实最多算个弱二线城市吧),But,它竟然没有旅游规划单位/公司,心灰了…(有志做这块的可以看看网上的甲级资质名单,反正据我所知,基本上都在牛逼城市,其实城市是真心少)
当然,一线城市旅游规划单位/公司应该是前景大大的,反正我看这些公司的网站介绍都好牛逼的样子…
第三类人,想在二三四线城市工作的人
我就是此类人,省会城市,自己当初想,应该还可以吧,哎,往事不堪回首~~~ 此类人,我只想说,有点被社会抛弃的感觉。
1:想做旅游规划,没有单位/公司。网上的乙级资质的旅游规划公司都是挂着名头,有的连公司网站都没有,就别提它招旅游规划岗位了。
2:想做规划类,不好意思,你的专业是人文地理,想做规划,门都没有。现在的社会,对于专业卡的太死了。连专业相差一个字都不行,更何况你学的只是一个研究方向…
那个,城市规划是相关专业呢?
不好意思,城市规划专业是门堂堂正正的专业,我们招的是它们,你们,好像不符合~ 那个,产业规划、土地规划…?
这个,不浪费口舌了,理由同上。
旅游管理?(这个是我们多么亲的相关专业呀。)
旅游管理就业前景也不太好,不过人家属于管理学类,大专院校和部分单位/公司还招,我报过N+1次,投的简历中,削尖脑袋的组织语言想让别人知道我是和这专业相关的,但,没有一封回信/回电/面试………..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人家专业名字长,听说大学学的杂,学校不重视,但,社会重视,规划院、规划局、国土局,一批批的招….听说现在改名字了,叫什么 资源环境与人文地理,但,还是和我们没关系。3: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说的很多都是现在的情形,以前管的不严,单位/学校/公司一般闭只眼就招了,现在…(还有,很优秀的人才、家里关系硬的,都另当别论,你们懂的)
题外话:
1:毕业那年,找到还不错工作的,凭事实说话,都是靠本科专业去报考或应聘的;靠人文地理找到工作的几个同学,都是灰常优秀的人才,不过也多亏导师的介绍,才找到满意工作的。大部分人,选择了教书。
2:几个同学毕业去大城市做旅游规划了,很轻松的就上班了,旅游规划还是缺人才的呢!不过一年之后,一问,只有一位还在坚持,其实的,都回老家了。
3:毕业后的一段时间,考过几次本地事业单位考试,就一次招人文地理的,其它的都是考专业不限的,面试的时候遇到过好几个人文地理硕士,有华师大的,有云南师大的,现今的境况,提着伤心。
4:虽然困难,但是还是找到工作了,干还算有一点儿相关的工作吧,比较努力,现在混着算一般吧。到了公司深刻的领悟到,能力才是最主要的,公司是不养闲人的地方,对于学历看的很轻,有能力才是王道。
5:人文地理考研,若是不想跨专业太大的话,建议报考(地理信息系统(GIS)、区域经济学、土地资源管理)(纯粹建议,供大家多个参考),这些都是技术类工作,毕业后找工作比较好找,而且待遇普遍高于其它工作。毕业后,有过好几次这类工作的机会,有的是朋友单位内部招人,帮忙介绍的,不过,领导一听专业介绍,直接没戏了。。
6:以前的自己没人指导,稀里糊涂的进来,现在后悔也没什么用,自己做的事,自己就得担着。但是,希望能给未来的同学多点参考,至于路怎么走,还是靠自己。
7:希望大家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多考虑、慎重选择,不仅人文地理这个专业,其它专业同样多慎重。建议打算硕士毕业就工作的同学,可以在网上多浏览一些事业单位招聘公告,现在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多看了之后,自然一目了然。政府公告的公信度还是毋庸置疑的。
8:再强调一句,你牛X、人才,始终都会是人才,在哪儿都会发光,永远都会是祖国的栋梁。我说这么多,只是想未来的同学们能少走点弯路,把能力发挥在有用的地方,岂不美哉?
9:废话就这么多,一时兴起写的,若言语不通、言语片面、语言过激等等的话,望见谅,就当笑话看了。
第四篇: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
2、文化与人文地理学,文化概念和文化结构,文化的形成与特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其它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
3、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分布,人口移动,人口与发展,人口增长过程,人口转变模式,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人口与发展。
4、农业地理:农业起源,农业的发展与类型,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工业地理: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产业类型及其分布,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5、种族、人种与地理环境,民族形成与特征,民族的迁移与集聚、民俗与环境,语言类型与地理景观,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6、聚落地理,聚落起源与发展,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7、旅游地理,旅游业的兴起,旅游的区域特征,旅游者动机与决策,旅游资源与旅游地,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8、行为地理,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9、政治地理,政治地理要素,国家政治地理特征,国家权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0、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新的政治地理格局中的人地关系,文化景观研究与文化景观建设。
第五篇: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学的三大主题: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文化区的分类: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三者的联系与差异:功能文化区与形式文化区由于其形成机制的差异,两者是不同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则是相互重叠,彼此有高度的一致性。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相比既无功能中心,有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相比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文化扩散分类:扩展扩散;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类型: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能够协调。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文化史层”研究:利用对过去文化景观留下的遗迹来探索某地文化景观过去的发展过程的研究方法。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所名。
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人地关系论:
(一)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二)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三)适应论: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四)生态论: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五)环境感知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寻的,是受一种思想的支配的。
(六)文化决定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七)和谐论:一是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的利用地理环境;而是要对已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
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的原则:“挑战与应战”,“逆境美德”,“中庸之道”。简述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1.在该图式中,四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六对联系带.。这个图式反映了文化的结构,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的关系。技术是指在自然生物环境的基础上创造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属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体现在人口之中。2.自从进入人类社会以来,人就不再是自然的人、生物的人,而是社会的人、文化的人,是精神文化的载体。3.在四个要素中,技术、社会组织与人口又都以自然生物环境所提供的空间与资源为承载。人口作为社会的人,又是这个社会文化系统的中心.4.因此图示中的人地关系既反映了人的主动性(例如人发明新的技术、创造新的社会组织),又反映了受自然生物环境的约束性。
文化结构的三个层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归纳法人口转变: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过渡。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 1.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2意义:①适度人口的确定对于解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 剩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口现象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意义;②适度人口的确定是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它利于更好地执行人口政策,认识人口政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对现行人口政策的误解;③适度人口的确定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有着重要意义。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趋向暖湿地区(中低纬指向),低平地区和岸边(海岸,河岸)。世界上共存的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特别是美国东北部)。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的特性的人群。
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之一。民族的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农业发展阶段:原始农业——迁移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的类型:种植园,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大牧场。光观农业: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
六个农业圈:自由农作带,林业带,作物轮作带,谷草农作带,三圃农作带,畜牧带。
简述世界上主要工业地带及其分布情况:
(一)北美工业带: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
(二)欧洲工业带:主要集中于西欧地区,丛苏格兰向南,经南英格兰,从莱茵河口进入欧洲大陆西部,从荷兰和法国,德国接壤处延伸到意大利北部;
(三)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带: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区;
(四)日本工业带:面向太平洋一边;
(五)拉美工业区:主要集中在巴西东南沿海,阿根廷东部,委内瑞拉西北部和墨西哥中部;
(六)亚洲工业区:
(七)非洲工业区:
(八)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工业区。资源条件:1.加工后体积与重量大大减少而价格又低廉的原料——企业多建在原料产地(原料指向型)2.加工后成品体积增大又不便运输的原料——企业多靠近销售地(市场指向型)3.耗能多的企业——(能源指向型)企业多建在能源供应低廉而稳定的地方,如水电站附近4.需要新鲜原料的企业——距原料地近、交通方便、保鲜设备,日趋向市场方向布局。5.产品需要新鲜的企业——市场附近(市场指向型)当前发达国家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需求不旺,生产能力过剩。当前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资金与技术的缺乏。
城市化: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逆城市化:指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化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
城市化的机制:人口增长的压力---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提高是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力量;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基本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科学技术是城市化得以延续的内在动力。
(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
(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四)经济发展是现代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
(五)人口和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者延缓城市化进程。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集聚力,离散力。
等级规模法则:通常人口规模居第二位的城市其人口为居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2,第三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此类推的人口规模规律。
语言:指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
语言的本质属性:社会性,交际性,工具性。谱系分类法:语系,语族,语支,语种。
语言传播特性:外延性和连续性,距离衰减性,层序性和阶层性,复合性,竞争性和同化性,演化性。
民族宗教:犹太教,印度教,道教,神道教,耆那教,锡克教。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移民,传抪,领土竞争。
主要宗教分布区:基督教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北部大部分、南非、澳洲等地。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以及美洲。佛教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客源地:产生旅游者的地域,既游客的来源地,客源地的形成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目的地:旅游吸引物比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接待设施,具备旅游功能的区域,它是旅游流指向的目的区域。旅游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一)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植物;2.水质量;3.大气质量 ;4.野生动物;5.旅游与地质;
(二)旅游对人文环境的影响:1.旅游对风景区的影响:(1)建筑污染。(2)带状发展和蔓延。(3)基础设施超负荷。(4)与本地居民隔离。(5)交通堵塞;2.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化 ;3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作用:①旅游者的采摘、山火、踩踏、垃圾堆放对旅游区植物造成破坏;②旅游产生的生活污水及其它水污染对旅游区水环境产生破坏;③旅游交通工具及旅游区大量能量消耗造成旅游区大气和噪声污染;④旅游者的活动侵扰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影响了动物行为、生活习惯,甚至影响其种群数量,进而影响整个生态链;⑤旅游者对地质景观的破坏:采集标本、珊瑚、钟乳石等;⑥旅游建筑物缺少规划与论证,破坏天然景色;⑦对旅游地居民、工作人员生活、工作环境造成压力与不良影响。
1、示范效应:旅游者的进入使当地居民感到外面的世界的先进,从而对旅游者产生模仿,即旅游者起了示范作用。①居民的价值观念变化;②行为方式的变化;
2、新殖民主义:①本国宝贵的土地、旅游资源不适当地给了外资企业;②外商赚钱后,大量外汇向外国转移,当地收益少;③大量外国专家与管理人员高收入、高享受,与当地工作人员相差甚远;④为发展旅游区,将本地居民赶走;
3、新道德观念:旅游业给当地带来社会风气的败坏。主要表现:色情、赌博、贩毒吸毒和其它犯罪活动;
4、宗教:①旅游者行为对宗教的亵渎,影响到当地人对旅游者的态度;;②当地人为迎合旅游者的需要,出卖了宗教性,使宗教意义大减。
5、语言:威胁着旅游地语言的纯洁性,动摇旅游地稳固的社会模式和文化特征;
6、健康:①有助于公共健康的设施的改善;②可能引起健康标准的倒退。
政治地理单元:在一定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国家的基本特征:1.拥有确定的领土;2.具有一定数量定居人口;3.拥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行使诸如国家、外交职能的政府;4.拥有主权。领土形状的政治地理意义:一般来说,紧实型国家便于管理和控制;延伸性型国家延伸部分一般难以管理和控制;狭长型和分离型国家多因联系不便而使国家管理及防务较为困难;穿孔型和飞地型也因两国关系容易产生摩擦而给国家外交制造麻烦。国家权力:指一国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又称综合国力或国力;它通过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影响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组合而体现。
地理物象: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脑中的形象(映像)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地理物象是人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和了解而得到的具体形象,它是通过稳定性思维而形成的。心理图谱:人们的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刺激而幻想出的心理图片或通过大脑回忆出的地理事物图像。
时空棱柱体模式:主要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如果当一个人在某个区位上所必须耗费的时间总量得以确定时,就能用时空棱柱体图来模拟其依靠某种交通方式所达到的最大的行为空间。
当前人地关系中最直接的问题: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文化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两个最突出的问题:文化的过度商品化; 文化帝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