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红楼文化”
摘要:《红楼梦》站在中国小说的巅峰,不仅因为其故事结构的精妙,故事内容的丰富,更因为《红楼梦》囊括了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红楼梦》中,服饰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建筑文化等等包罗万象,可以说,《红楼梦》算得上是中华文化届的百科全书,本文就从《红楼梦》的故事背景、蕴含的文化类型展开论述,简要阐述了我眼中的“红楼文化”,并介绍了《红楼梦》的深厚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红楼;文化
一、《红楼梦》的故事背景
《红楼梦》一直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上百年来,无数人为四大家族盛极而衰的落魄境遇而感概,无数人为宝黛二人情比金坚的爱情故事而沉醉。
然而,书如其名,《红楼梦》终为一梦,种种故事,皆为梦境。作者在第一段中,就率先表明了自己撰写《红楼梦》的缘由:“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通过这句话,奠定了《红楼梦》这本书神秘的基调。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两条信息。一是书中的故事有真有假;二是本书的故事背景为“通灵”之说。也有“…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这样的一句话也说明,写《红楼梦》的第二个原因是为了记录闺友闺情。
当然,书中也有神话故事,即“顽石传说”,作者借一僧一道之口道出:“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联属,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有趣的是,一僧一道此时将红尘人世描绘成这样一番荒唐景象,而当他们回过头来,答应了顽石的请求之后,他们又将人间称为“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描写,也表达了作者对世俗事物的爱与恨。
二、《红楼梦》中的文化类型
《红楼梦》之所以在中国文化底蕴深厚的背景下依然屹立于中国小说之巅,不仅在于故事结构精巧、内容丰富,更在于故事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服饰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等皆有覆盖,算得上是文化界的百科全书。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不仅增加了小说的文化价值,而且促进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也有助于人物的刻画。这一部分从语言文化、服饰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做了简要概述。
(一)语言文化
在《红楼梦》中,每一个人物的语言和自己的身份始终是息息相关的,换句话说,人物的语言发展永远没有脱离过他们自己的身份。家庭妇女、贵族官僚、豪门子弟、男女奴仆、僧道娼优、医卜星相,各有其用语,绝不混淆。比如:
1.刘姥姥初次谒见贾母
刘:请老寿星安!
贾: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
贾: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有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记不得了……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们顽笑一会就完了。
刘: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们想这么着不能。
贾:什么福?不过是“老废物”罢了!
通过简短的对话,一个贫贱而懂世故的乡下老婆婆和一个富贵而有闲情的城里老婆婆的形象立马就生动形象的浮现在脑海中。
2.赖大妈妈孙子忽然做了知县,面对凤姐的道喜
她说:“我也喜,主子们也喜!若不是主子们的恩典,我这喜从何来?……前儿在家里给我磕头,我没好话,我说:“哥儿,别说你是官儿了,横行霸道的!……虽然是人家的奴才,一落娘胎胞。……上托主子洪福,下托着你老子娘,也是公子哥儿似的。……你那里知道那‘奴才’两个字是怎么写?只知道享福,也不知道你爷爷和你老子受的那苦恼!熬了两三辈子,好容易挣出你这个东西。……你一个奴才秧子,仔细折了福!”一个通过多年吃苦而取得了地位的老奴才在教训那凭仗主子势力而跳了阶级的小奴才的画面就形成了,光是阅读这一段话,便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贾宝玉在父亲面前,在祖母和母亲面前,在姊妹们面前,在丫头们面前,在那群豪华公子们面前,在男仆小厮们面前,采用的词类语法是各不相同的。作者通过人物语言表现人物个性,语言总是那么合理的宝钗,语言总是那么直率的湘云,语言是那么爽利泼辣凤姐,语言是那么尖酸刻薄黛玉......《红楼梦》做到了高度的“性格语言”,所以我们在听到某种说话的风格就会立刻联想到《红楼梦》中某个人物的语气。翻阅《红楼梦》,可以发现生活处处都是那些人物以及每个人不同的声音:只有贾政一见宝玉就骂他“满脸私欲”“管窥蠡测”的;只有宝玉在黛玉面前总爱说“你放心”或是说“你死了我做和尚”;只有刘姥姥才会在大家吃螃蟹时,在旁边掐着手指头计算“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
《红楼梦》的题材内容太丰富了,书中一个家庭为中心展开描写,外延到社会的各部门;从社会的最高层的宫闱、贵族,直到市民、奴仆、乡农。书中用的语言包罗万有,无所不备。书中的部分情节以人物语言巧妙连接,如大观园试才题对就靠贾政与宝玉的对话,其间又插入几句清客的话,话虽然多,却一点也不觉得烦冗。书里边的人物同时还能给我们讲故事,第十九回宝玉讲香芋的故事,第二十二回宝钗讲述南宗六祖惠能取得法嗣的故事;第五十四回贾母讲十个中国媳妇求嘴巧的故事,有的是自己杜撰,有的是讲历史,读之均不觉其长。第四十六回写贾赦要纳鸳鸯为妾,邢夫人谋之王熙凤,那王熙凤说的两番长话可比得上《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
《红楼梦》更多的是通过简短的对话来表达内容、刻画人物,从而感染读者。比如:
第七回焦大骂大总管赖二“你也不想想,焦大太爷跷跷脚比你的头还高呢。”一句话就显示出焦大居功傲人,瞧不起管家的神态。
第十回贾蓉问张太医,秦可卿的病与性命有妨无妨,这本是很难回答的,张太医这么说:“人病到这个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吃了这药也要看医缘了。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说得何其得体、有分寸。
第二十四回醉金刚倪二让贾芸带口信说今天不回家了,倘家里有事“明儿一早到马贩子王短腿家来找我。”
第二十六回冯紫英说脸上的青伤是因“前日打围在铁网山教兔鹘捎一翅膀。”各用一句话便拓宽了《红楼梦》触及的范围。
读《红楼梦》的人物对话不觉其长,还由于作者在对话中运用了大量的民间口语,包括俚词、俗语、谚语、隐语、歇后语、警言等等,如“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黄鹰抓住鹞子的脚”、“雀儿拣着旺处飞”、“聋子放炮仗──散了”、“黄柏木作了磬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偷来的锣鼓打不得”、“一个巴掌拍不响”、“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蝎蝎螫螫,老婆汉象的”,“又没有烧胡了洗脸水”、“摇车里的爷爷,拄拐的孙孙”、“树倒猢狲散”、“登高必跌重”......。
《红楼梦》的语言来源于现实生活。通过作者的精心改造和提炼,它被用在书中的几个简短情节中。
作者在书中曾明确地指出他运用语言的奥秘:“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第四十二回薛宝钗总结林黛玉的话)既来自生活,也并非照抄照搬,而是撮其要删其繁,即用《春秋》微言大义、一字褒贬的方法,而且还要加以润色。
(二)服饰文化
服饰,是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道是:“人靠衣裳,马靠鞍”。《红楼梦》里人物服饰的描写,堪称经典。作为中国一部清代小说,《红楼梦》不失为一部清代满汉服饰大全,小说中的服饰进行描写,可谓是对满汉融合发展时期对于服饰文化的全面系统阐释。
1.王熙凤的彩绣辉煌。林黛玉初入贾府时,大家在贾母房里都敛声屏气的谈话,突然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话一落,一群媳妇就挤在一起,从后门进来。她就是王熙凤,她是这样描述王熙凤的衣服的: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其中的朝阳五凤挂珠钗大有不同文章,是王熙凤自己特有的首饰,凤鸣朝阳在古时文化象征着罕见的佳兆,更见凤姐这个身份的超凡。再看看它的衣服,淡褐色的蝴蝶穿着鲜红的缎子窄上衣,五颜六色的雕花蓝银色老鼠外套,翡翠花飘裙。冯风格颜色明亮,服装和色彩斑斓的,凤姐首秀,秀出来的一是华贵。从材质方面来看,凤姐的佩饰和衣料涉及金、玉、珠、洋缎、皮草、丝绸(洋绉)等,都是极高档建筑材料,可谓企业价值以及不菲;从纹饰、样式发展来看,朝阳五凤、赤金盘螭、缕金五彩刻等都是通过工艺技术复杂、制作需要考究之物,在等级制度分明的封建社会时代,只有一个贵族生活才能真正享用的。比如“刻丝”,也就是“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张扬。黛玉初进贾府,众人都是敛声屏气、恭肃严整,而那个迟到者凤姐却以一种放诞无礼的方式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外露张扬之气扑面而来,而其服饰的颜色也与其这样的性格配合出场。比如大红洋缎窄褃袄,红色历来被视为热情奔放的颜色,凤姐鲜艳而热烈的大红色窄褃袄作为主色,闪闪发光的金丝珠髻、赤金的项圈,与豆绿宫绦、浅粉色的玉佩、撒花的裙摆交相辉映,凤辣子的气场十足。
三是聪明。在现代社会礼仪规范中,不同的场合要有不同的着装,既显得自身得体,又是对别人的尊重。黛玉作为贾母唯一的外孙女,身份是非常尊贵的,在贾母心中的位置与宝玉同等,这一点凤姐非常清楚,所以在黛玉初进贾府时,她是着正装出席的,头饰精致、衣服华贵,显得非常重视。对黛玉的重视,就是对贾母的尊重;对贾母的尊重,就能得到贾母更多的认可,凤姐在贾府的地位就会更稳固,凤姐的聪明也从中凸显。
宝玉的金冠绣服。《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穿着中国可谓是金冠绣服的典型企业代表。黛玉和宝玉第一次见面,穿的是这个: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束发的紫金冠,所谓的紫金冠,又名太子盔,多用于王子及年少的将领,前扇为额子,后扇在圆形头盔顶上加多子头,左右挂长穗,背后挂一排短穗。还有那二龙抢珠金抹额,也是由珍珠、镶金的材质,加上两条活泼生动的祥龙,更显示宝玉作为年轻公子的朝气。这里谈及的抹额本只是一种普通配饰,到了清代成为了富人彰显财力的一种饰品,宝玉的二龙抢珠金抹额更是用料不凡,间接彰显出贾府的荣华富贵。再看其穿着中有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袖,宝玉素爱红衣,曾多次装着,而他爱红许是前世就已注定,宝玉前世所居是赤瑕宫,赤便是红。从对宝玉着装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其以“金冠绣服”为主,并且在清朝以黄色为贵,宝玉所着或多或少含有金色,这些工艺复杂,价格不菲之物凸显出宝玉身份的非同寻常。
为了塑造一个“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的“混世魔王”,曹雪芹对笔下这位第一号人物贾宝玉的服饰色彩作了尽情的描绘。是最好的,最昂贵和最精致的,尤其是在服装方面。例如,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服装,这是古代皇室和官僚贵族的规则。宝玉在初见黛玉时,是刚刚从自己庙里还愿回来,头戴紫金冠、身穿排穗褂、脚登小朝靴,俨然是正装打扮;向贾母请安之后,便换上了半家居的打扮。
《红楼梦》所注重的服饰色彩描写是作者形成其文学语言丰富人物形象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曹雪芹异彩纷呈精美绝伦的细腻的笔触,似乎把我们引入了一个展览服装色彩绚丽的世界,让人惊叹、惊叹。
(三)酒文化
一是酒类繁多。《在《红楼梦》中,酒的存在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宴会都是不可或缺的。书中喊得上名字的酒类便有几十种。如年节酒、贺喜酒、接风酒、赏灯酒、赏月酒等等,名目繁多。曾被两次提及的惠泉酒,顾名思义是用惠泉水酿造的糯米酒,酒色为琥珀色,晶莹明亮,其味清醇,经久不变。它本是普通的黄酒,后期却逐渐成为了宫廷御用酒。第一次提及是第十六回中,贾琏护送黛玉回姑苏料理父丧之后回京,顺便带回来了一些惠泉酒,凤姐设宴为他接风,贾琏吃饭时同凤姐及其乳母赵妈妈一同品尝了。第二次则是六十二回宝玉生日在怡红院宴饮时,曾学戏的芳官对宝玉提及,我先在家里,吃二三斤好惠泉酒呢!
二是酒器繁多。酒器是酒的载体,贾府作为豪门,家中酒器自然繁多。如缸、坛、海、爵、壶、盏、杯等等。其不仅可以反映了酒文化,也从侧面进行一定影响程度刻画了人物形象。三十八次,黛玉喝酒的时候,拿起一杯海棠、冻石和香蕉叶。脂砚斋批道:妙杯!非写杯,正写黛玉。“拣”字有神理,盖黛玉不善饮,此任性也。根据相关文献记载,海棠的冰石芭蕉叶杯是半透明的,大概是一个像盘子一样的浅酒杯,而且它的杯形像海棠,所以这个杯子不仅很小,而且很浅,很符合黛玉的柔弱和柔弱。反观冯紫英与宝玉等一同宴饮时,在离宴前,冯紫英站着一气而尽了薛蟠与宝玉劝酒时倒的两大海酒。这里提及的“海”就是一种酒器,在古代,人们把盛酒的大型器具称为海,一气而尽展示了冯紫英的豪迈,也可以从中看出宴饮时众男子皆是海量,你一海,我一海,不难想象到他们一同豪饮的画面。
三是行酒令。酒令在中国传统酒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可以在饮酒时活跃课堂气氛,行酒令分雅令和通令两种,通令主要内容包括划拳、抽签、猜数等,因其具有简单直接参与性强,容易出现活跃气氛,受到一个普通人民百姓的喜欢。雅陵在文人和士大夫中很受欢迎,需要即兴创作,对行酒令者的智慧才华和机敏度要求较高。《红楼梦》中的酒令大多便是雅令,由此还闹了几个“笑话”。在第二十八回中,宝玉、薛蟠众人宴饮时提出行酒令,薛蟠恰巧是不喜学术之人,对吟诗作对一窍不通,当即站出来说“我不来,别算我”。第四十回中贾母提出行酒令,一将规则说完,刘姥姥这个山村老妇便慌了,她怎知如何对对子,便摆手道:“别这样捉弄人家,我回家去了”,引得众人大笑。而其中所涉及的牙牌令,玩法大概是行令时宣令者说一张,受令者答一句,说完三张后将其合成一副,不论是俗语还是诗词歌赋,都要求押韵。由此也可看出雅令的难度,绝非一般人可以掌握。小说中加入行酒令的片段,不仅增加了《红楼梦》的趣味性,也从众儿女所作的诗词歌赋中反映出他们的性情与结局。
(一)茶文化
一是择水之妙。四十一回中,贾母等人前去栊翠庵,在妙玉捧上茶后,对茶颇为讲究的贾母便问泡茶的水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听毕,这才拿起茶喝了半盏。想必我们大家学习都有自己了解,在对饮茶有研究工作的人眼中,水的选择是极为重要关键的。《梅花草堂笔谈》中提及: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指出茶叶用水炒时,水的作用往往大于茶,同一种茶和不同水的区别可能很远。其中一个原因是茶叶中所含的物质只有经过水的提取才能发挥作用,品茶过程中的舒适度也与水息息相关。妙玉把道士带到了熙春。看到熙春不忍心拒绝熙春的要求,熙春留下来和他下棋,坐下聊了一整夜,而熙春自己煮茶,用的水也是前一年的雨水。除了通过雨水,雪水煎茶在文中我们也有提及。《红楼梦》中用雨水煎茶在第一百一十一回中也有提及,妙玉带了道婆行至惜春处,当时见惜春可怜不忍拒绝惜春的请求,便留下与其下棋,坐谈一夜,惜春亲自烹茶时,所用水亦是上年蠲的雨水。除了雨水,雪水煎茶在文中也有提及。宝玉、黛玉至妙玉处时,宝玉细品了妙玉所沏之茶,认为这茶果真让人轻浮无比,黛玉便问这茶所用之水是否也是雨水,惹得妙玉冷笑,说林妹妹分辨不出水的好坏。而此处所用水便是妙玉五年前收集的梅花上的雪。雨雪煎茶在古代极为盛行,自然界中的雨水、雪水被认为是纯软水,而软水各种矿物质含量少,泡出的茶色较亮,茶中有效物质也溶解的更多,因而茶味也更浓。
二是茶具之精。贾母至栊翠庵品茶时,也展现了古人对茶具的注重。妙玉给贾母献茶时,所用茶具是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加上成窑五彩小盖钟。这个中国茶具是有价值的,据有关史料显示,与之类似的在清朝初期便价值百金。而黛玉、宝钗、宝玉三人所用茶具分别是杏犀礄、瓣匏斝、绿玉斗。杏犀礄为犀角茶具,形状类似于钵杯型小巧,符合林妹妹体柔不宜多饮茶的形象。瓣匏斝杯子后有一小字是“晋王恺珍玩”,晋王恺曾官至将军,权力极大,生活也十分奢侈,能使他珍玩的,足可见其杯子的珍贵。而宝玉所用乃是妙玉日常饮茶时所用的绿玉斗,使得宝玉笑道他两个用的就是奇珍异宝,到我这里就是普通玩意儿了。妙玉便反驳他说,只怕你家里也不一定能找出这么一个俗器来。从妙玉各种珍贵的茶具中,你可以看到他非凡的人生经历。
三、我眼中的“红楼文化”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 :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当然是鲁迅先生对于红楼梦极高的评价。常言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红楼梦》在今天成为了一部享誉全球的名书。然而,在作者曹雪芹编写这部故事的时代中,小说是被士大夫之族,正统的各知识进行分子所不齿的。他们认为这部小说很难达到极高的雅致。而且极其枯燥乏味。这不得不说是中国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禁锢学生思想的结果。如果用百年前封建阶级的观念来阅读《红楼梦》。书中描写石头“幻形入世”,简直荒唐;描写大观园里儿女情长,男女之间卿卿我我,恩恩怨怨的情爱故事,也是荒唐;描写贾府这种钟鸣鼎食之家逐渐腐败没落的故事,更是荒唐。或许也是因为当时时代知识分子的这种对小说不屑的风气,曹雪芹才解嘲似的称自己的作品为“一纸荒唐言”。
但《红楼梦》绝不是为了给人们留下一个消除无聊,消愁破闲的长篇故事,而是要将这“历经离合悲欢炎凉世态”一生的经历都重现出来,并加以艺术的修饰与概括。于是乎,《红楼梦》塑造出各种各样活灵活现的人物,来表现曹雪芹对于人生,对于时间,对于社会的自我认识。而曹雪芹心中难以言说的感悟与感慨就寄托在这一步红楼梦中。《红楼梦》一书虽是小说,但在我看来,却更像是一部自传,这书中有忏悔、有体验、有领悟。每个作者的作品中不可避免的会隐含一些自己的亲身经历,往往会将自己身边的人或事不知觉的写进去。《红楼梦》最终的结局是充满挫折与痛苦的,甚至可以说是毁灭的。如果曹雪芹不曾经历过失去,不曾体会痛苦恐怕也难以将书中的故事写的如此深刻,真切。对我们来说也是如此,如若我们不曾体会失去何来拥有,不经历挫折何来坚强,没有拿起又何来的放下。
整本《红楼梦》从拼命活着的普通人到无事可做的富家子弟,从默默无闻的戏子到大权在握的宰相。不管书中人物的地位多么低下,生活多么凄凉,生活多么平凡,曹雪芹都用自己的妙笔活灵活现的将他们仔细刻画。这其实也体现着曹雪芹的一片博爱之心,他关注并同情着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悲惨。于是就在作品中让他们得到自己应有的价值与尊严。如此一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红楼梦》有着“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的评价了。
四、《红楼梦》中的文化价值
《红楼梦》诞生在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后期,因此,在它之前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就自然成为它先天的营养,所以它所继承的文化传统,要比在它之前的那些长篇小说,丰富而深厚得多。从它包容的社会经济生活面和思想文化内涵、艺术发展成就来说,它又具有最丰富、最广阔的社会工作生活和最深厚的思想教育艺术内涵。《红楼梦》不仅反映了我们昨天的生活,也反映了我们今天的生活。《红楼梦》中描写的许多传统文化精髓,不仅活在小说中,而且经过考证,在历史上也是真实存在的。作品提供的书中人物的生活实践涉及哲学、历史、考古、社会、建筑、地理、园林、水利、科技、经济、政治、人口、生态、统计、文学、艺术、方志、宗教、医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涵盖了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更重要的是代代相传,成为今天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现实生活中活态存在的文化内容。
《红楼梦》中用大笔篇幅描写传统文化,贯穿全文,极大发展丰富了该小说的文化知识底蕴,增加了趣味性,但其作用研究并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此。从文化的描写上,也从侧面突出了人物的性格,暗示了每个人不同的结局。它所包含的文化无法用三两句话来解释。它不仅包含语言、服饰、茶和酒,还包含民俗、中医、园艺、建筑等。《红楼梦》既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展示了一种具有独特精神的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李辰东.红楼梦在艺术上的价值[M].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三辑.131.[2]成穷.从红楼梦看中国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1994(4).[3]卢兴基,高鸣鸾编:《红楼梦的语言艺术》[M].语文出版社,1979年.[4]俞平伯.红楼梦研究[M].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5):77.[5]周汝昌.红楼梦与中国文化[M].工人出版社.1989(2):13.[6]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团结出版社.2002:123.[7]林语堂.眼前春色梦中人.林语堂平心论红楼[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
[8]贾峰.红楼梦服饰话语研究[J].南京大学,2020年.[9]章方松.红楼梦服饰与色彩的艺术意味[J].红楼梦学刊,1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