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教师的奇迹读后感
中国教师的奇迹读后感(一)
最近,读了一本叫《中国教师的奇迹》的书。读完之后,我深深被教育界的名师所吸引,为他们的事迹所敬仰。《中国教师的奇迹》之中,有中国教育界的奇迹教师魏书生,有中国教育奇人钱梦龙,有神奇教师孙维刚,有创造尝试奇迹的邱学华,有追梦的激情师者窦桂梅,有从田垄上走出来的全国名师余映潮,有代表中国教育改革声音的李吉林,有中国真正的草根名师薛瑞萍。这些优秀教师,他们都创造了数不清的教育奇迹,他们独特的成长与发展经历,以及他们自身充满魅力和智慧的教学实践,都给我深深震撼。通过他们的故事,我感受到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激情,对我也有了很大的激励,使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该怎样做?
除了要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独特的教学风格,具备平等、宽松、幽默的风格,敬业爱生的思想素质以外,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时代型与知识型的完美结合。学生喜欢自己的老师,必定仰慕他的特长、价值,在学生掌握大量信息的时代,教师更要具有渊博的知识,以明天的知识传授给今天的学生。观念已经不同了,学生喜欢的老师更具有时代感,所以新型的师生关系决定了老师的人格魅力,那就是时代型与知识型的完美结合。第二,情感型与技巧型的和谐统一。教师是学生成长期间接触最多的长者,在学生眼里,教师是良师,更是益友,对学生具有指点迷津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健康情感,在教育方法上不仅要能和风细雨式地滋润心田,还要有严格训练的公正的长者风范。第三,创造型与传统型的相互渗透。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看作是装知识的容器,而是即将被点燃的火种,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各种有利于他们发挥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中国教师的奇迹》就是一扇窗,透过了这扇窗,使我感动于他们敢于不断超越自我的探索、创造精神;我更感动于他们追求教育理想的那种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过程。透过这扇窗他让我懂得了一名教师如何才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步步地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世界上最幸福的老师。
中国教师的奇迹读后感(二)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该怎样做?
除了要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独特的教学风格,具备平等、宽松、幽默的风格,敬业爱生的思想素质以外,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时代型与知识型的完美结合。学生喜欢自己的老师,必定仰慕他的特长、价值,在学生掌握大量信息的时代,教师更要具有渊博的知识,以明天的知识传授给今天的学生。观念已经不同了,学生喜欢的老师更具有时代感,所以新型的师生关系决定了老师的人格魅力,那就是时代型与知识型的完美结合。第二,情感型与技巧型的和谐统一。教师是学生成长期间接触最多的长者,在学生眼里,教师是良师,更是益友,对学生具有指点迷津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健康情感,在教育方法上不仅要能和风细雨式地滋润心田,还要有严格训练的公正的长者风范。第三,创造型与传统型的相互渗透。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看作是装知识的容器,而是即将被点燃的火种,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各种有利于他们发挥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中国教师的奇迹》就是一扇窗,透过了这扇窗,使我感动于他们敢于不断超越自我的探索、创造精神;我更感动于他们追求教育理想的那种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过程。透过这扇窗他让我懂得了一名教师如何才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步步地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世界上最幸福的老师。
中国教师的奇迹读后感(三)
自古至今,教师是最受尊敬之职业,也是最受值得尊敬之职业。教师是智者,是人之师者,是传授知识、承袭文明、启迪品行之师,是孩子们一言一行、甚至一生之导师。今天如何做老师?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这是今天每一位师者必须首先思考并获得正确认知和亲身体验的问题。否则,教师就不能称之为教师,更不能称为优秀的教师。这是赵国忠老师所主编的《中国教师的奇迹》序言中所写的一小段话。
就是这么一段话,让我对如何做教师、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进行反思,从而想深入此书中得到答案,我想这是每一个老师必须首先思考并获得正确认识和亲身体验的一个问题。而我作为一名教师,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太多的问题。通过阅读《中国教师的奇迹》这本书,我知道了有中国教育界的奇迹教师魏书生,有中国教育奇迹钱梦龙,有神奇教师孙维刚,有创造尝试奇迹的邱学华,有追梦的激情师者窦桂梅,有从田垄上走出来的全国名师余映潮,有代表中国教育改革声音的李吉林,有中国真正的草根名师薛瑞萍。这些优秀的教师,他们独特的成长与发展经历,以及他们自身充满魅力和智慧的教学实践,就是极为经典的范例。这本书不像是以往的教育教学的理论,枯燥烦闷,书中所陈列的一位位极为出色的教育者前辈的经验,让我在他们所经历的过程中有所领悟。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有其规律可循的,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是要经历一个过程,需要正确的引领,需要良好的示范。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都应充分认识自我,在认识中发现自我,在发现中发展自我,在发展中创造自我,在创造中成长为优秀的教师,在超越中创造出教师的奇迹。
书中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理论让我印象深刻,她的情景教学理论中始终关注语文中的儿童,始终把儿童放在主体地位,情境教育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规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和情境相互关联着。在我们的教学中,师生间的情感和知识的双向交流,更是缺少不了情境的创设。全国特级教师李吉林,不也提出了情境教学这一观点吗?李老师认为教学应该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实施情境教学,这是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情境教学随着改革大潮走进课堂,通过老师调动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境中扩大,幻化成课堂中的各种意境。
(一)、激发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的工作上,并且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另一个教育家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被迫的执行,而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完成。情景教学可以让孩子参与其中,大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活跃课堂气氛
情境教学法能够创设一个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牵引幼儿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这些情境能够使学习的气氛达到高潮。情境教学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听、说、读、演的机会。因此,它能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的气氛。
(三)、增加学习的愉悦感
总所周知,儿童的教学需要不断地重复练习。简单的重复练习会使孩子感到疲惫和乏味,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用相同得教学内容来提高孩子的兴趣课堂上的情景教学应该适合儿童的年龄、心里特征。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儿童才会自由的与同伴交流。
以上是我在阅读此书中的一些感受,《中国教师的奇迹》这本书深深震撼了我,它就象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感受到名师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执着与激情;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感知到名师的平凡与神奇。这些优秀教师,以他们独特的成长方式和教学实践深深吸引着我,使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始了新的审视。这些名师的事迹必将激励我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指引我把教育当成自己的毕生事业,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第二篇:《中国教师的奇迹》读后感
《中国教师的奇迹》读后感
南京之行,我收获多多,还得到了几本好书。最近,读了其中一本叫《中国教师的奇迹》。读完之后,我深深被教育界的名师所吸引,为他们的事迹所敬仰。《中国教师的奇迹》之中,有中国教育界的“奇迹教师”魏书生,有中国“教育奇人”钱梦龙,有“神奇教师”孙维刚,有创造“尝试奇迹”的邱学华,有追梦的“激情师者”窦桂梅,有从田垄上走出来的全国名师余映潮,有代表中国教育改革“声音”的李吉林,有中国真正的“草根名师”薛瑞萍。这些优秀教师,他们都创造了数不清的教育奇迹,他们独特的成长与发展经历,以及他们自身充满魅力和智慧的教学实践,都给我深深震撼。通过他们的故事,我感受到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激情,对我也有了很大的激励,使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该怎样做?
除了要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独特的教学风格,具备平等、宽松、幽默的风格,敬业爱生的思想素质以外,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时代型与知识型的完美结合。学生喜欢自己的老师,必定仰慕他的特长、价值,在学生掌握大量信息的时代,教师更要具有渊博的知识,以明天的知识传授给今天的学生。观念已经不同了,学生喜欢的老师更具有时代感,所以新型的师生关系决定了老师的人格魅力,那就是时代型与知识型的完美结合。
第二,情感型与技巧型的和谐统一。教师是学生成长期间接触最多的长者,在学生眼里,教师是良师,更是益友,对学生具有指点迷津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健康情感,在教育方法上不仅要能和风细雨式地滋润心田,还要有严格训练的公正的长者风范。
第三,创造型与传统型的相互渗透。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看作是装知识的容器,而是即将被点燃的火种,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各种有利于他们发挥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中国教师的奇迹》就是一扇窗,透过了这扇窗,使我感动于他们敢于不断超越自我的探索、创造精神;我更感动于他们追求教育理想的那种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过程。透过这扇窗他让我懂得了一名教师如何才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步步地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世界上最幸福的老师。
第三篇:《中国教学的奇迹》读后感
《中国教学的奇迹》读后感
这本《中国的教学奇迹》深深震撼了我,这些教学奇迹使我不断的回味,他们必将激励我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把教育当成自己的毕生事业,不断学习,不断前行。
翻开《中国教学的奇迹》,书未读,但封面上远远近近的高山、绿色的草地和一片淡绿的天空已让忙碌聒噪一学期的心慢慢地沉静下来,“高效教学”这不就是我正需要的吗?教学也会有”奇迹”?这会是怎样的“奇迹”?“教学五部曲”是怎样的内容,如何能成就孙老师的奇迹?带着这些问题我翻开扉页:“一个人来到世界上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孙伟刚最喜欢的名言,读完这句名言顿觉十分亲近,与孙老师的成就相比我是一个非常普通非常渺小的教师,但做一个让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学生、我的家长、我的同事,我身边每一个人幸福的人不也一直是我最真挚的追求吗?带着一丝兴奋和满满的好奇我迫不及待地开始翻阅:“孙维刚很特别。他是北京22中的一位普通数学教师,他在这所学校工作的近40年里,连教研组长这样的”头衔“都不曾有过,最高的„职务‟就是班主任。”,“全班40人100%上大学,38人达重点线,22人考进北大、清华,全班40名学生基本上都是其他学校挑剩下的“碎末儿”。这真可谓之为“奇迹”,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他是怎样做到的?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些让人震惊、神话般的数据背后更让我钦佩的是他的人格魅力与渊博的知识。
他是一个有大爱的教师,深深地爱着他的学生们。他的教学奇迹来源于他重视培养学生的“超”能力,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规律,打通学科的壁垒,使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学得快乐、学得高效、学出奇效。
正因为爱孩子,他不搞题海战术,而是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教学,从根本上“解放”学生,挖掘他们自身的学习潜力,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为爱孩子,他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智力因素,希望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孩子更聪明;因为爱孩子,他注重对孩子品德的教育,他关注孩子的体育和艺术修养;因为爱孩子,他体恤学生,不忍心让孩子受苦,他会极其重视“孩子的睡眠时间”;因为爱孩子,他总是以欣赏的眼光看学生,让学生心中充满阳光,学生们也已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世界。
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孙老师一切都是因为孙老师永远把学生放在首位,处处为学生着想,让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学得快乐、学得高效、学出奇效,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真真切切地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健康成长考虑。
他还是一个博览群书、知识渊博的教师。“他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他教学上的自我修炼,他长期坚持扎实的积累和卓有成效的教学研究,注重对哲理的发现和汲取,站在系统的高度组织教学,并将数学精深的造诣和广泛渊博的知识娴熟地凝聚在一起,打造出他„出神入化‟的课堂。”孙老师讲数学课,山南海北,古今中外,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唐诗宋词,无所不讲。有时,随手就画一幅地图,让大家联想。孙老师会站在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使学生从系统的高度去把我知识、进行思考,做到八方联系、浑然一体,达到付祥林、思涌如潮的思维状态。孙伟刚曾说:“我教的数学一直都是一个整体,我从来没有教过任何一个章节。”反思我自己的教学,这正是我最缺乏的,小学数学1~6年级也是一个整体,不管教学哪一个年级都应让知识以“系统中的知识”的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这就要求我们自己要对每一册教材都了熟于心,发现知识间的联系和规律,从而汲取最重要最根本的与学生分享。另外在教学之余是否也能博览群书,努力增加自己的内涵?是否能够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引领学生“用同一种思维跨学科学习”?
他是一个有坚强意志的教师,在他被病痛折磨的时刻,他仍然不忘给学生写信,仍然坚持开家长会“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他仍然召集28次家长会,而且最长的一次居然开了7个小时!”这是他对教育的挚爱,对孩子的高度负责,对家长的高度重视,这是一种多么强大的能量!这种人性显露出的光辉怎能不感染身边的每一个学生和家长。
他还是“严、爱”并济的班主任,在开学初就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将班级的日常学习生活秩序纳入规范化管理,班规向来以“严”著称,“独特的„孙氏建班原则‟让班级纪律严明、不但课上,就是自习及课间,教室内也不允许任何‟人出声,目的是不妨碍同伴的学习和思考。”虽然孙老师的班规可谓“残酷”又“不近人情”,但这些规矩却打造出勤奋质朴、诚实正直、有理想有感情有成绩的学生。虽然班规够“严”,但孙老师对学生的关爱确实无处不在,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习生活孙老师都放在心上,在孙老师持之以恒不失时机的教育中,从不抛弃放弃任何一个人,那些在常人看来有不良习惯的学生也终成参天大树。
合上书,眼前仿若浮现出一个质朴、矍铄、智慧的孙老师,在讲台前气定神闲地指点江山;不畏辛苦,骑着老式自行车奔波于学生家中,只为不放弃一个学生;站在教学楼的楼上看着学生在操场跑步,嘴角露出笑纹,逝者已逝,但孙老师的精神与智慧却会一直流传下来,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书,虽已阅毕,但路还有很长,追随智者的脚步,做最精彩的自己!
第四篇:中国教学的奇迹读后感
《中国教学的奇迹》读后感
拿到《中国教学的奇迹》后,我翻一下目录,目录就一下子吸引了我,震憾了我,他的教学之法让他创造了中国教学的奇迹,是一位有智慧的教师,是值得我学习和敬佩的教师。
今天有很多人在问或是自问:什么是幸福?孙维刚认为“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这是他最喜欢的名言。这是他热爱讲台热爱学生热爱生活的来源,不但他是幸福快乐的,他的学生也是幸福快乐的,这些是做教师的我们最需要学习和体会的,也是我今后要追求和目标。
本书的作者用教学五部曲的方式来解读孙维刚精湛的教学艺术和独特的教学方法,让人叹为观止。他的教学奇迹来源于他打造的“出神入化”的课堂。他的课堂堂都是示范课,他能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挖掘学生自身的学习潜力,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他的教学奇迹来源于他更重视学生的品德培养,这是他教学最成功的地方。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品德培养更重要。因为重视学生的品德培养,所以孙老师有特殊的建班原则和以身作则的精神,他的三条建班原则是1.诚实、正派、正直:2.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宏伟抱负:3.做有丰富感情的人,要因为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些。这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内涵深刻。这是孙老师的育人原则和做人原则。要求学生做到的他一定首先做到,这也是在新形式下值得每一个教师认真学习的。
他的教学奇迹来源于他要给学生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孙老师认为,这是学习的根本任务,他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能力提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智力素质,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把不聪明的孩子变得聪明,让聪明的孩子更聪明。他的聪明五步走更是值得我们现在好好学习,现在学校正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就要向孙老师学习,而这部分也是对我课堂教学最有启发的和最有帮助的。
他的教学奇迹来源于他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好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孙老师从根本上解放学生,挖掘他们自身的学习潜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孙维刚曾在自己的书里写到,他教学生数学,几乎每道例题、每个定理、每个公式,都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这样,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在上课时能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因此,他送给学生的是“猎枪”而不是干粮;他教给学生的是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他们相互讨论、辩论,他们的聪明才智相互传染,他们成为了快乐的学习者,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这样教学就由老师家长的“要我学”,向着学生 “我要学”、“我好学”、“我会学”、“我乐学”的方向发展,逐步实现质的飞跃。我们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如何利用信心、兴趣来提高课堂中的收获率和巩固率,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快乐学。
他的教学奇迹来源于他重视培养学生的“超”能力,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规律,打通学科的壁垒,使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学得快乐、学得高效、学出奇效。
这本《中国的教学奇迹》深深震撼了我,这些教学奇迹使我不断的回味,他们必将激励我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把教育当成自己的毕生事业,不断学习,不断前行。
高效课堂要处理好“八个关系
2014-02-27 16:55:01|分类: 默认分类 |举报|字号 订阅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效率是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上学期,我校组织教师赴外地进行了参观学习。在外出参观学习课改先进校的同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开展了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着力处理好以下八个关系:
⒈“活”与“实”的关系。活是前提,实是目的。既要注重课堂的生动性,让课堂充满活力,更要注重课堂的实效性,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同时,要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接轨,让学生不仅赢在学中,而且要赢在考中。
⒉“动”与“静”的关系。构建高效课堂,前提是让学生动起来,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现象。但是,学生真正动起来之后,教师又要注意适时掌控课堂气氛,特别是学生在发言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这时尤其需要教室保持安静,否则,将会影响学生的展示,影响同学的感悟,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有专家对此作出形象的比喻:教师手里拿着一根拨火棍,学生像燃烧的材料,课堂气氛如同燃烧的火焰,什么时候点燃,燃烧到什么程度,这就要看教师的掌控能力了。
⒊“放”与“收”的关系。高效课堂形式上的“动”也好,“活”也好,其着眼点都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要相信学生,放手发动学生,只有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发挥出来了,才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放手学生不等于放任学生,教师要根据课标和教学进度的要求,适时地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不能任学生信马由缰。
⒋导学案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导学案应运而生,被形象地比喻为高效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指南针”。导学案是学科教研组教师集智备课的产物,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按图索骥”,“照图施工”。但是,班与班、生与生学情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针对学情适时做出调整,特别是对于课堂上学生现场生成的问题,教师不能避重就轻,甚至绕道而行,而要相信学生,要巧妙地把问题再抛给学生,适时地追问、点拨、引导。这样的课堂不仅能够出彩,而且往往
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⒌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生成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升华。教师在编制导学案前,一定要对课标、教材做认真的学习研究,对学情做充分的调查了解,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到成竹在胸。这样,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方法;不仅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实际教学中,尽可能选择源于学生的生活,超越常规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预设和生成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课堂因预设而高效,教学因生成而精彩;反言之,没有预设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没有生成的课堂是苍白的课堂。
⒍学生展示与教师精讲的关系。学生展示是高效课堂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和主要形式。一方面,它可以检验学生独学、对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它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特别是学生在展示时,还可以引起同学思想的共鸣,激发同学的想象,拓展和生成新的知识。但是,如前所说,展示是手段、是形式,而不是目的。在强调注重学生展示的同时,一定要强调教师精讲,正确处理好教师精讲和学生展示的关系。学生展示有偏差,教师要适时纠偏;学生有疑惑,教师要及时点拨。对重点知识,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归纳,学生展示完毕,教师要给予适时、适度的点评,只有这样,才可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⒎学生板演与教师板书的关系。高效课堂注重学生板演,是课堂展示必不可少的手段,它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写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但是,学生板演不能代替教师板书。教师板书不仅是教师基本功的体现,而且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果。课标的出示,课堂内容的设疑置问,难点知识的释疑,重点知识的讲解,知识框架的建构和梳理等都需要发挥板书的独特作用。当然,具体教学中,还要求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小黑板、挂图等,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投影、多媒体要更多地运用到日常教学中。
⒏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争论了多少年,现在学术界基本有定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似乎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如何处理好主体和主导的关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却经常容易出现偏差,特别是在高效课堂实践中,开始是教师不愿放手,不敢放手,不会放手;但运行一段时间后,又容易出现教师掌控不了学生,掌控不了课堂的问题,导致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把专业化发展作为一生的修炼来要求自己。一方面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真正还学习的权利于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认真总结教学实践,不断反思课堂效果,认真研究课堂规律,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始终把课堂的指挥棒
掌控在教师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第五篇:《中国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总有一些改变,能美丽自己
——读《中国教室的奇迹》汇报
高力板中学 语文组徐春红
“总有一些改变,能美丽自己”这是从俞玉萍老师“百合班”学期末庆典时黑板上摘选的一句话,我非常喜欢这句话。我觉得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也似乎在书写着我自己。
读完《中国教室的奇迹》,我惊叹不已,既佩服创造中国教室奇迹的俞玉萍老师的责任心事业心,更佩服她敢于走出传统教育模式独立创新的精神,同时我也感叹主编赵国忠老师文笔的娴熟和优美。
俞玉萍老师不用全部的课时教语文课本上的内容,而是用一部分的课时去教全部的内容,她几乎不让孩子去做题,她用更多的时间让孩子读书,而她每年的中考成绩,在当地却遥遥领先,连续几届都是这样,要超出平均分二十分以上,她说她一定不为分数教语文,但是我觉得分数却是对她的额外奖赏。俞玉萍老师在用自己的心、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生命做教育工作,她把教育教学的细节做得很诗意、很有情味,很有艺术氛围,她的“名片”使用,她的期末“颁奖词”,她照相机的剪影运用,都一一告诉我,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如此单一,生活中的点滴形式都能成为教育的资源,这使我想到了罗丹的那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对照俞玉萍老师的做法我想说:“生活不是缺少教育的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与教育相联系的眼睛。”无论是“名片”或是“颁奖词”,我都毫不陌生,可我却没想到事物间的联系,没有把它们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教育中去。俞老师点醒了我,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伸延到生活中去,借助生活这样的大材料库去搭建沟通的桥梁;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把孩子们出现的问题好好分析,而不仅仅以分析为主,口头教育为辅,更重要的是能把形式运用好来引导学生,最终解决问题,使其得以进步。
俞玉萍老师为我们起到了榜样的作用,我看完全书非常感动。我骄傲我也是一名语文老师,我非常羡慕百合班的孩子,他们能得到这么好的教育,是多么幸福的事;他们的家长又是多么幸运,他们的孩子在受教育的同时,也获得了完整的人格。我觉得俞玉萍老师不只是一位语文教师,更是学生可亲可敬的语文导师;她拥有的不只是语文学科,而是博大邈远的语文世界;她不只是在那里“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和孩子们一起沐浴经典的光辉,穿透文化的时空隧道,畅游“大语文”的浪漫星空。她的语文教育丰盈着孩子们的灵性,她的学生无须做题,而是每天快乐地穿行在经典的长廊,与大师对话。她仿佛是为教育而生,确实是为
教育而活,在自由奔放的教育天地里,她和她的孩子们一路享受着教育生活的美好与幸福。纵观她整个教育活动是以“尊重孩子、关爱孩子、鼓励孩子、引领孩子”为主旨,以“名片、书签、班会、寄语、爱心、阅读、倾听、理解、守望、责任、观察、信任等等”为载体和形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细腻周全,温暖了学生心灵、开启了学生智慧、重塑了学生性格、鞭策了学生成长。
我印象最深的是百合班期末的隆重庆典。家长们参与并宣读颁奖词,“努力颁奖词、思考颁奖词、成长颁奖词等”每一份颁奖词都浓墨重彩地突出了每个孩子的进步和成长,以激发学生对自己未来的成长怀抱更大的信心;老师为每位学生制作精美书签,并附上老师热情洋溢的“新年预言”,给予温暖和鼓励。这种形式的期末庆典意在暗示学生:假期只是成长的另一个起点,而不是努力的结束。临近期末我们都满足于工作的圆满和轻松;欣喜于假期的悠闲和快乐。而俞玉萍老师却有长足的眼光和铺垫的思维,这是多么有创意的举措,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精神。
领略过俞玉萍老师的职业风采后,感触真的是“总有一些改变,能美丽自己”。正是她的每一次改变,快乐着自己更幸福着学生,正所谓教室是师生放飞梦想的地方,是师生追寻快乐幸福的天堂。静下心来回首我们教师生涯的点滴成功和辛苦经历,虽没有俞玉萍老师的完美和精彩,但正像校长所说:我们工作做得不少也不差,只是缺少记载和宣传。是啊,我们不也经常为自己有意或无意的做法收获小回报小成功而感到惊喜和欢悦吗,那么就不要自惭形秽,反而应该骄傲自豪。今天,在学习教育名家之后,我们在自己的理论和经验上再有所改变,不更好吗。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面对教育难题,俞玉萍老师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愤愤不平。她关注的不是人生的杂草,而是考虑在心田上种植鲜花,她关注的不是学生今天的分数,而是学生的灵魂,她用自己优秀的灵魂来引领孩子的生活成长,这样的老师我由衷的钦佩,同是教育工作者,我虽然已经人到中年,但身体尚好,精力还旺,余热尚未散尽,心若在,梦就在。教育无大事,处处皆学问,我们也可以用一些改变,来美丽自己。
感受粗浅,请同事们见谅。谢谢大家!
2013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