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推荐五篇)

时间:2019-09-23 17:54: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

第一篇: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下面给大家分享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的读后感,欢迎借鉴!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1

我们刚刚能听得懂大人们说话时,父母一直在给我们灌输着“父母呼,应勿缓”的道理。我们刚刚学会识字时,老师就交于我们“人之初,性本善”。这不论是做人道理,还是朗朗上口的背诵文章都来自于一本传承中华文明的瑰宝——《三字经》。

可能《三字经》早已是家喻户晓了,可这瑰宝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得陌生,这使当今的我们开始逐渐忘记其中文明精髓,并不了解其中的为人之本。就在让我认为《三字经》将来会变成只知名字,不知内容时,出现了一个可谓是拯救了这即将消逝精华。他就是——钱文忠。

说起钱文忠,大家可能有所听闻,他是清华的教授,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才华横溢,读完《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后》他的分析,他的文学功底让我无比敬佩。

从《百家讲坛》,到《三字经》的再次阅览,最后让《三字经》中的道德、文明、文化精髓等步入生活。钱文忠的见解很细致,开头是伦理道德,再是经典文献,然后是中华历史。若不说,谁能知在这仅仅一千字中,竞蕴含了这么多内容。一字一句的由来,其中的道理,都分析透彻。翻开书字里行间富有现代感,却不失其中古人思想。

看完整本书有种被受过了谆谆教诲的小孩,在反省自己,反思自己是否把这一切都列为做人之本,为人之道。《三字经》一共1122字,字字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翻开书开篇就告知如今我们为何再读《三字经》,因其中内容广泛包括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社会道德等,在如今依旧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社会功用。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人之初,性本善”这一句或许是因为从小就只记得这一句的原因吧,但是我知道它10年,都曾未知道其中的深层意,只有我读完这本书闭上眼睛回味其中的韵味时,我才明白,才能被受教一生。钱文忠说“人之初,性本善”的表面意思是人:出生时天性本来就是善的。看完后我在思考,为何是善而不是恶呢?然而这本书确一一告诉了我答案。从学派、中西文化、名人名事,全部分析透彻让我全面了解跟这句话有关的知识及道理等。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并不是那些所谓的我明白了什么什么做人道理,不是空空而谈的我要好好读书。我觉得我的感受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就应该以更现代感的方式传承,例如《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一样,运用不同的理解性来把经典分析,使现在的人们更好的接受这份精华,更好的运用其中又用的东西。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2

钱教授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解读《三字经》,借鉴古人、融汇历史、贯通现代,将积淀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演绎成当今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的宝典。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内容广泛,包括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经典启蒙读物和小百科。即使在今天,也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功用。钱教授认为,《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读完之后我感觉《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的学习对象是父母和教师,而教育对象才是儿童学生,《钱文忠解读〈三字经〉》是一部供父母和教师教育孩子用的读本而非儿童读物。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讲教,即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理由、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规律。第二部分讲教的内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像一根线,他的解读把文化、哲学、宗教、社会、经济、文学等等一颗颗珠子串起来。第三部分是学的部分,以众多学习的例子,强调努力学习的重要意义。

读完之后,做为一名教师,“教不严,师之惰”一直回响在我耳边。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教师地位之高,从天、地、君、亲、师的排序就可以看出:上有天,下有地,中有皇帝,有父母、有祖父母,接着天地君亲,第五就是老师。儒家思想讲究师道尊严,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在中国的传统当中,老师必须严格教育。教书先生甚至可以责罚不认真读书的皇子。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3

读了这本书,才能真正理解《三字经》传达给我们的那种文化信息,才能理解《三字经》对于今天,特别是当前我们开展国学经典教学不可替代的意义。

在我们学校经典文化读书活动更是搞得有声有色。学校非常注重对学生国学经典文化思想的教育,一直坚持国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论语》、《老子》和古诗词等的诵读活动,课间喇叭里播放着《弟子规》、《三字经》,《新学堂歌》……每当中午、晚上放学的时间朗朗的背诵声音就会响遍我们的校园。文化氛围浓厚了,品位提升了,在校园内东南角创设一条文化长廊,该长廊由三、四十米多长的竹简组成,上面汇集了“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每个教室门前的柱子上也有这样的竹简,楼梯间挂有古诗词、成语故事,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到经典文化的魅力。经典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其润物是无声的。经典,让学生爱读书了,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文学修养,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篇:《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三字经》通俗易懂,是自宋朝以来历代对儿童的启蒙读物,一直广为流传。

这本书里讲了许多经典的历史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早年丧父,家境十分贫寒,只能住在破房子里,居住的房子正好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学着哭丧,孟母很着急,就搬家到了市集。但旁边有个肉铺,小孟子又学着剁肉,孟母更着急了,就又搬家到了学校附近,这次他受到了学习氛围的熏染,变得彬彬有礼。这让我知道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另一个给我印象很深的故事是:黄香温习。东汉时有一个叫黄香的人,他母亲早故,和父亲相依为命,家里很穷。夏天,由于火辣辣的太阳照射的缘故,晚上的温度很高,他担心父亲睡不着,就把枕头扇凉快了;寒冬腊月,天寒地冻,他就先睡下,温暖了枕头和席子,让父亲能够安寝。这个故事让我感悟到做小辈的应该对长辈孝顺,并努力付诸于实践当中。

三字经还讲了从伏羲到元朝的历史间发生的很多故事,我非常喜欢,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发人深思,建议小朋友都来读一读这本书哦。你一定会有很多的收获。

好书伴我成长,看了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让我懂得了许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真是开卷有益呀!

看了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很是受益,钱教授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解读《三字经》,借鉴古人、融会历史、贯通现代,将积淀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演绎成当今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的宝贵镜鉴。

《三字经》内容广泛,包括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经典启蒙读物和小百科;即使在今天,也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功用。钱教授认为,《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实际上成为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读完之后我感觉《三字经》的学习对象是父母和教师,而教育对象才是儿童学生,《三字经》是一部供父母和教师教育孩子用的读本而非儿童读物。

《三字经》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讲教,即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理由、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规律。第二部分讲教的内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像一根线,他的解读把文化、哲学、宗教、社会、经济、文学等等一颗颗珠子串起来。第三部分是学的部分,以众多学习的例子,强调努力学习的重要意义。钱教授建议把第三部分前移。

读完之后,做为一名教师,“教不严,师之惰”一直回响在我耳边。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教师地位之高,从天、地、君、亲、师的排序就可以看出:上有天,下有地,中有皇帝,有父母、有祖父母,接着天地君亲,第五就是老师。儒家思想讲究师道尊严,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在中国的传统当中,老师必须严格教育。教书先生甚至可以责罚不认真读书的皇子。书中为我们讲了一个关于皇子老师的故事: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很关心皇子的教育,满世界找有学问的人,终于找到教学水平很高的李希颜。这位老师完全以一种严格的态度,来履行自己的教师职责。这些皇子上课不好好听讲,他就揍,打得皇子嗷嗷叫,痛得受不了。只要他们不好好学习,就要打他们。朱元璋有一个非常宠爱的小王子,就跑到父皇那说:“这书没法念了,这老师给我揍的,都快揍死了。”皇帝听了以后非常生气,准备治老师的醉。但马皇后对他说:“李先生这是以圣人之道,以一种非常严格的态度来教育我们的孩子,也是为了你的江山社稷考虑,我们应该感谢李先生,怎么能责备他呢?”后来,皇帝对这位老师非常敬佩。那位老师退休时,朱元璋专门赏赐了黄袍,同时赏赐了大量的钱财。

现在好多家长不理解老师,如果对孩子要求严一点,动不动就兴师问罪。搞得我们老师很被动,是不是老师就可以纵容孩子?我们的严格教育是不是就不对了?当今社会强调教师要充分尊重孩子,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绝对不允许体罚孩子,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不严,师之惰”到了今天,我认为这句话的含义是:做老师的,教诲学生要讲究好的方法,不采取善教之方,就是做老师的过错、失职。重点是强调教师要有教师之道、善教之方。我的周围经常有一些成功的教育者,面对“习相远”的学生,他们能保持平静的心态,温馨的情调。首先采取诱人法,付与真情关爱和细心沟通,疏导学生明其志、晓之理,营造师生融洽和谐的氛围,搭建学生自醒的平台。其次是采用循循善诱法。针对无法及时完成学业任务的学生,在他无助时给予有助,予以细心的指导和批阅。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和自爱,促成学生逐日提高,可谓教之善也!反之采用刻薄写生手法,以师道尊严的面孔出现,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结果,学生或畏而远之、或逃之夭夭、或破罐破摔、或赌气辍学,可叹惰之害也!

在今后教学中,我要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方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以一种敬业的精神来履行自己的职责。

读了这本书,才能真正理解《三字经》传达给我们的那种文化信息,才能理解《三字经》对于今天,特别是当前我们开展国学经典教学不可替代的意义。

在我们学校经典文化读书活动更是搞得有声有色。学校非常注重对学生国学经典文化思想的教育,一直坚持国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论语》、《老子》和古诗词等的诵读活动,课间喇叭里播放着《弟子规》、《三字经》,《新学堂歌》……每当中午、晚上放学的时间朗朗的背诵声音就会响遍我们的校园。文化氛围浓厚了,品位提升了,在校园内东南角创设一条文化长廊,该长廊由三、四十米多长的竹简组成,上面汇集了“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每个教室门前的柱子上也有这样的竹简,楼梯间挂有古诗词、成语故事,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到经典文化的魅力。经典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其润物是无声的。经典,让学生爱读书了,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文学修养,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们的读书热更浓。学校为我们营造了读书的环境,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为老师购买图书,如《四书五经》每位教师手里都有一本;并且保证了阅读时间:每周至少能抽出两个小时的读书时间。青年教师每周组织一次教师论坛活动。经常全体教师收看于丹的《论语心得》。本学期一开始我们邀请山东大学的张德苏教授做了 “国学简述暨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精彩国学导读报告,后来山大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仵从巨院长经典读书文化导读报告会。为推进书香校园特色品牌建设深入发展,有效推进教师读书文化品位和层次,着手与山大文学院合作,开展“专家教授进校园读书导读行动”和“书香名师读书研修活动”,专家学者将走进校园与教师学生面对面,部分教师将走进山大威海分校文学院进行选课研修。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全体教师读书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师品味!让我们继续读书吧!

读书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读书是一个终身的事业,读书是一种生活的方式,读书是一种修养身心、增进知识的方式。古语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人生是一座山,人生是一片海,我们必须经历过勤苦才会有快乐,才会有成功,才可以有权利期盼收获!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暑假闲暇之余,信手翻阅《钱文忠解读三字经》,恍若在阅读一本通俗的中国二十四史,恍忽间随钱文忠先生在字字溯源中一起走近历史事件,并从文字的推敲中,探查历史的真相。

《三字经》我相信人人都知道,但是正真了解他内容的,我相信并不多。他可以说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本书。《三字经》共一千多字,中华历史及道德观几乎都浓缩在这一千多字中了。脑袋中常常有这样的印象:一座矮矮的房子,青瓦白墙,里面一个斯斯文文的老先生,手里拿着一本书,下面的小孩子们一字一句的念念有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边还像模像样的摇头晃脑。不由的又想到小时候,在爷爷的桌上找到一本《三字经》,便不知由来的好奇的看起来,但是那三个字三个字的文字,却又实在不懂,可有糊里糊涂的看下去。现在想想,不由一笑。

钱文忠教授的见解很细致,开头是伦理道德,再是经典文献,然后是中华历史。若不说,谁能知在这仅仅一千字中,竞蕴含了这么多内容。

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一片茫茫大海,那么《三字经》便是几千年前沉如海底的一艘船,里面尽是一些数不清的财富;人人都曾听说过沉船古老而又神秘的传说,但却无人去打捞。

在古代,《三字经》是儿童的启蒙读物,但是却没有正式的见解流传下来。对于《三字经》我们居然没有完全理解的把握,这种现象,直到钱文忠教授解读了《三字经》才得以消除。

《三字经》是国学之经典,中华文化的伟大尽展其中,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一朵耀眼的奇葩,独具魅力而又璀璨夺目,而三字经不愧为中华文化中的一颗最耀眼的珍珠。

第三篇:钱文忠三字经注音版

《三字经》全文(注音)

rã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人 之 初 性 本 善 性 相近习相 远 gǒu bǘ jiào xìng nǎi qiān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苟 不 教 性 乃 迁 教 之 道 贵 以 专 xī mâng mǔ zã lín chù zǐ bù xuã duàn jī zhù 昔 孟 母 择 邻 处 子 不 学 断 机 杼

dîu yàn shān yǒu yì fāng jiāo wǔ zǐ míng jù yáng 窦 燕 山 有 义 方 教 五 子 名 俱 扬 yǎng bù jiāo fù zhī guî jiāo bù yán shī zhī duî 养 不 教 父 之 过 教 不 严 师 之 惰 zǐ bù xuã fēi suǒ yí yîu bù xuã lǎo hã wãi 子 不 学 非 所 宜 幼 不 学 老 何 为 yù bù zhuï bù chãng qì rãn bù xuã bù zhī yì 玉 不 琢 不 成 器 人 不 学 不 知 义 wãi rãn zǐ fāng shǎo shí qīn shī yǒu xí lǐ yí 为 人 子 方 少 时 亲 师 友习礼 仪

xiāng jiǔ líng nãng wēn xí xiào yú qīn suǒ dāng zhí 香 九 龄 能 温 席 孝 于 亲 所 当 执 rïng sì suì nãng ràng lí dì yú cháng yí xiān zhī 融 四 岁 能 让 梨 弟 于 长 宜 先 知 shǒu xiào tì cì jiàn wãn zhī mǒu shù shí mǒu wãn 首 孝 悌 次 见 闻 知 某 数 识 某 文 yì ãr shí shí ãr bǎi bǎi ãr qiān qiān ãr wàn 一 而 十 十 而 百 百 而 千 千 而 万

sān cái zhě tiān dì rãn sān guāng zhě yuē yuâ xīng 三 才 者 天 地 人 三 光 者 曰 月 星 sān gāng zhě jūn chãn yì fù zǐ qīn fū fù shùn 三 纲 者 君 臣 义 父 子 亲 夫 妇 顺 yuē chūn xià yuē qiū dōng cǐ sì shí yùn bù qiïng 曰 春 夏 曰 秋 冬 此 四 时 运 不 穷 yuē nán běi yuē xī dōng cǐ sì fāng yīng hū zhōng 曰 南 北 曰 西 东 此 四 方 应 乎 中 yuē shuí huǒ mù jīn tǔ cǐ wǔ xíng běn hū shù 曰 水 火 木 金 土 此 五 行 本 乎 数 yuē rãn yì lǐ zhì xìn cǐ wǔ cháng bù rïng wěn 曰 仁 义 礼 智 信 此 五 常 不 容 紊 dào liáng shū mài shǔ jì cǐ liù gǔ rãn suǒ shí 稻 粱 菽 麦 黍 稷 此 六 谷 人 所 食 mǎ niú yáng jī quǎn shǐ cǐ liù chù rãn suǒ sì 马 牛 羊 鸡 犬 豕 此 六 畜 人 所 饲 yuē xǐ nù yuē āi jù ài â yù qī qíng jù 曰 喜 怒 曰 哀 惧 爱 恶 欲 七 情 具 páo tǔ gã mù shí jīn sī yǔ zhú nǎi bā yīn 匏 土 革 木 石 金 丝 与 竹 乃 八 音 gāo zēng zǔ fù ãr shēn shēn ãr zǐ zǐ ãr sūn 高 曾 祖 父 而 身 身 而 子 子 而 孙 zì zǐ sūn zhì xuán cãng nǎi jiǔ zú rãn zhī lún 自 子 孙 至 玄 曾 乃 九 族 人 之 伦 fù zǐ ēn fū fù cïng xiōng zã yǒu dì zã gōng 父 子 恩 夫 妇 从 兄 则 友 弟 则 恭

zhǎng yîu xù yǒu yǔ pãng jūn zã jìng chãn zã zhōng 长 幼 序 友 与 朋 君 则 敬 臣 则 忠 cǐ shí yì rãn suǒ tïng fán xùn mãng xū jiǎng jiū 此 十 义 人 所 同 凡 训 蒙 须 讲 究 xiáng xùn gǔ míng jù dîu wãi xuã zhě bì yǒu chū 详 训 诂 明 句 读 为 学 者 必 有 初 xiǎo xuã zhōng zhì sì shū lún yǔ zhě âr shí piān 小 学 终 至 四 书 论 语 者 二 十 篇 qún dì zǐ jì shàn yán mâng zǐ zhě qī piān zhǐ 群 弟 子 记 善 言 孟 子 者 七 篇 止 jiǎng dào dã shuō rãn yì zuî zhōng yōng zǐ sī bǐ 讲 道 德 说 仁 义 作 中 庸 子 思 笔 zhōng bù piān yōng bú yì zuî dà xuã nǎi cãng zǐ 中 不 偏 庸 不 易 作 大 学 乃 曾 子 zì xiū qí zhì píng zhì xiào jīng tōng sì shū shú 自 修 齐 至平治 孝 经 通 四 书 熟 rú liù jīng shǐ kě dú shī shū yì lǐ chūn qiū 如 六 经 始 可 读 诗 书 易 礼 春 秋

hào liù jīng dāng jiǎng qiú yǒu lián shān yǒu guī cáng 号 六 经 当 讲 求 有 连 山 有 归 藏 yǒu zhōu yì sān yì xiáng yǒu diǎn mï yǒu xùn gào 有 周 易 三 易 详 有 典 谟 有 训 诰 yǒu shì mìng shū zhī ào wǒ zhōu gōng zuî zhōu lǐ 有 誓 命 书 之 奥 我 周 公 作 周 礼 zhe liù guān cún zhì tǐ dà xiǎo dài zhù lǐ jì 着 六 官 存 治 体 大 小 戴 注 礼 记 shù shâng yán lǐ lâ bâi yuē guï fēng yuē yǎ sîng 述 圣 言 礼 乐 备 曰 国 风 曰 雅 颂 hào sì shī dāng fěng yǒng shī jì wáng chūn qiū zuî 号 四 诗 当 讽 咏 诗 既 亡 春 秋 作 yù bāo biǎn biã shàn â sān chuán zhě yǒu gōng yáng 寓 褒 贬 别 善 恶 三 传 者 有 公 羊 yǒu zuǒ shì yǒu gū liáng jīng jì míng fāng dú zǐ 有 左 氏 有 毂 梁 经 既 明 方 读 子 cuō qí shì jì qí shì wǔ zǐ zhě yǒu xún yáng 撮 其 事 记 其 事 五 子 者 有 荀 扬

wãn zhōng zǐ jí lǎo zhuāng jīng zǐ tōng dú zhū shǐ 文 中 子 及 老 庄 经 子 通 读 诸 史 kǎo shì xì zhī zhōng shǐ zì xī nïng zhì huáng dì 考 世 系 知 终 始 自 羲 农 至 黄 帝 hào sān huáng jū shàng shì táng yǒu yú hào âr dì 号 三 皇 居 上 世 唐 有 虞 号 二 帝

xiāng yī xùn chēng shâng shì xià yǒu yǔ shāng yǒu tāng 相 揖 逊 称 盛 世 夏 有 禹 商 有 汤 zhōu wãn wǔ chēng sān wáng xià chuán zǐ jiā tiān xià 周 文 武 称 三 王 夏 传 子 家 天 下 sì bǎi zǎi qiān xià shâ tāng dài xià guï hào shāng 四 百 载 迁 夏 社 汤 代 夏 国 号 商 liù bǎi zǎi zhì zhîu wáng zhōu wǔ wáng shǐ zhū zhîu 六 百 载 至 纣 亡 周 武 王 始 诛 纣 bā bǎi zǎi zuì cháng jiǔ zhōu zhã dōng wáng gāng zhuì 八 百 载 最 长 久 周 辙 东 王 纲 坠 chěng gān gē shàng yïu shuì shǐ chūn qiū zhōng zhàn guï 逞 干 戈 尚 游 说 始 春 秋 终 战 国 wǔ bà qiáng qī xiïng chū yíng qín shì shǐ jiān bìng 五 霸 强 七 雄 出 嬴 秦 氏 始 兼 并 chuán âr shì chǔ hàn zhēng gāo zǔ xìng hàn yâ jiàn 传 二 世 楚 汉 争 高 祖 兴 汉 业 建

zhì xiào píng wáng mǎng cuàn guāng wǔ xìng wãi dōng hàn 至 孝平王 莽 篡 光 武 兴 为 东 汉 sì bǎi nián zhōng yú xiàn wâi shǔ wú zhēng hàn dǐng 四 百 年 终 于 献 魏 蜀 吴 争 汉 鼎 hào sān guï qì liǎng jìn sîng qí jì liáng chãn chãng 号 三 国 迄 两 晋 宋 齐 继 梁 陈 承 wãi nán cháo dōu jīn líng běi yuán wâi fēn dōng xi 为 南 朝 都 金 陵 北 元 魏 分 东 西 yǔ wãn zhōu yǔ gāo qí dài zhì suí yì tǔ yǔ 宇 文 周 与 高 齐 迨 至 隋 一 土 宇 bú zài chuán shī tǒng xù táng gāo zǔ qǐ yì shī 不 再 传 失 统 绪 唐 高 祖 起 义 师

chú suí luàn chuàng guï jī âr shí chuán sān bǎi zǎi 除 隋 乱 创 国 基 二 十 传 三 百 载 liáng miâ zhī guï nǎi gǎi liáng táng jìn jí hàn zhōu 梁 灭 之 国 乃 改 梁 唐 晋 及 汉 周 chēng wǔ dài jiē yǒu yïu yán sîng xìng shîu zhōu chán 称 五 代 皆 有 由 炎 宋 兴 受 周 禅 shí bā chuán nán běi hún liáo yǔ jīn dì hào fēn 十 八 传 南 北 混 辽 与 金 帝 号 纷 dài miâ liáo sîng yïu cún zhì yuán xìng jīn xù xiē 迨 灭 辽 宋 犹 存 至 元 兴 金 绪 歇 yǒu sîng shì yì tïng miâ bìng zhōng guï jiān rïng zhái 有 宋 世 一 同 灭 并 中 国 兼 戎 翟 míng tài zǔ jiǔ qīn shī chuán jiàn wãn fāng sì sì 明 太 祖 久 亲 师 传 建 文 方 四 祀 qiān běi jīng yǒng lâ sì dài chïng zhēn mãi shān shì 迁 北 京 永 乐 嗣 迨 崇 祯 煤 山 逝 niàn âr shǐ quán zài zī zǎi zhì luàn zhī xīng shuāi 廿 二 史 全 在 兹 载 治 乱 知 兴 衰 dú shǐ zhě kǎo shí lù tōng gǔ jīn ruî qīn mù 读 史 者 考 实 录 通 古 今 若 亲 目 kǒu ãr sîng xīn ãr wãi cháo yú sī xī yú sī 口 而 诵 心 而 惟 朝 于 斯 夕 于 斯

xī zhîng ní shī xiàng náng gǔ shâng xián shàng qín xuã 昔 仲 尼 师 项 囊 古 圣 贤 尚 勤 学 zhào zhōng lìng dú lǔ lùn bǐ jì shì xuã qiě qín 赵 中 令 读 鲁 论 彼 既 仕 学 且 勤 pī pú biān xuē zhú jiǎn bǐ wú shū qiě zhī miǎn 披 蒲 编 削 竹 简 彼 无 书 且 知 勉 tïu xuán liáng zhuī cì gǔ bǐ bù jiāo zì qín kǔ 头 悬 梁 锥 刺 股 彼 不 教 自 勤 苦 rú náng yíng rú yìng xuě jiā suī pín xuã bú chuî 如 囊 萤 如 映 雪 家 虽 贫 学 不 辍 rú fù xīn rú guà jiǎo shēn suī láo yïu kǔ zhuï 如 负 薪 如 挂 角 身 虽 劳 犹 苦 卓 sū lǎo quán âr shí qī shǐ fā fân dú shū jí 苏 老 泉 二 十 七 始 发 愤 读 书 籍 bǐ jì lǎo yïu huǐ chí ěr xiǎo shēng yí zǎo sī 彼 既 老 犹 悔 迟 尔 小 生 宜 早 思 ruî liáng hào bā shí âr duì dà tíng kuí duō shì 若 梁 灏 八 十 二 对 大 廷 魁 多 士 bǐ jì chãng zhîng chēng yì ěr xiǎo shēng yí lì zhì 彼 既 成 众 称 异 尔 小 生 宜 立 志 yíng bá suì nãng yǒng shī mì qí suì nãng fù qí 莹 八 岁 能 咏 诗 泌 七 岁 能 赋 棋 bǐ yǐng wù rãn chēng qí ěr yîu xuã dāng xiào zhī 彼 颖 悟 人 称 奇 尔 幼 学 当 效 之 cài wãn jī nãng biàn qín xiâ dào yùn nãng yǒng yín 蔡 文 姬 能 辨 琴 谢 道 韫 能 咏 吟 bǐ nǘ zǐ qiě cōng mǐn ěr nán zǐ dāng zì jǐng 彼 女 子 且 聪 敏 尔 男 子 当 自 警

táng liú yàn fāng qí suì jǔ shãn tïng zuî zhâng zì 唐 刘 晏 方 七 岁 举 神 童 作 正 字 bǐ suī yîu shēn yǐ shì ěr yîu xuã miǎn ãr zhì 彼 虽 幼 身 已 仕 尔 幼 学 勉 而 致 yǒu wãi zhě yì ruî shì quǎn shǒu yâ jī sī chãn 有 为 者 亦 若 是 犬 守 夜 鸡 司 晨 gǒu bù xuã hã wãi rãn cán tǔ sī fēng niàng mì 苟 不 学 曷 为 人 蚕 吐 丝 蜂 酿 蜜 rãn bù xuã bù rú wù yîu ãr xuã zhuàng ãr xíng 人 不 学 不 如 物 幼 而 学 壮 而 行

shàng zhì jūn xià zã mín yáng míng shēng xiǎn fù mǔ 上 致 君 下 泽 民 扬 名 声 显 父 母 guāng yú qián yù yú hîu rãn yí zǐ jīn mǎn yíng 光 于 前 裕 于 后 人 遗 子 金 满 籝 wǒ jiào zǐ wãi yì jīng qín yǒu gōng xì wú yì 我 教 子 惟 一 经 勤 有 功 戏 无 益 jiâ zhī zāi yí miǎn lì 戒 之 哉 宜 勉 力

第四篇: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读后感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读后感]

从上个星期开始,我们汪老师让我们背弟子规,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读后感。由于小学时接触过一些,所以还有所印象。

这次背的不同点在于这次是重在理解,所以就看了这本书。原来弟子规有很大篇幅都是在围绕“孝”字写得。些我们应该怎么对待父母,让我们对孝有了更深的理解。

“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每个人,不管你寿命多长,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极其渺小的环节,今天的长辈是昨日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读后感《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读后感》。这是我读了这本书后对孝有的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这是一本很棒的书,我看过百家讲坛的这个内容,当时就很震撼,原来这个还可以这么有趣。孝顺父母是每个人应该做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四句是我最喜欢的,也是我最不容易做到的。所以,我们平时不要在父母教导你的时候不听或怎么样,要知道,父母永远是为你好。

是啊,小辈不孝敬长辈,你有怎么能够指望你成为长辈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所以,让我们一起细读,把这本“哲理”书看完吧!

王雨嫣

第五篇:解读钱文忠心得体会

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有感

林露

《弟子规》的原名是叫《训蒙文》,其作者是康熙乾隆年间的一位秀才,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后来一位名叫贾存仁的作者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把这本书改名成了《弟子规》。《弟子规》是继《三字经》之后,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又一重要读本。《弟子规》告诉我们,按照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应该遵守哪些规矩。《弟子规》的第一部分是总叙,即“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问”这八句。也就是对我们在家,外出,对人对物以及学习做出了规范。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是我们名族的无形宝藏。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的思想不断开放,《弟子规》中的一些思想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潮流,因此,我们的钱文忠教授结合现代社会进行了剖析解读。钱文忠教授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复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下面便讲讲我对这本书的心得体会。

中国的传统,把做人的大原则和大规矩,放在第一位,要求孩子首先树立一个观念,要做一个有原则的人,一个符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标准的人。《弟子规》在总叙之后便是第二部分,就是“入则孝”,其实我觉得这也是第一部分。

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小”,意思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每个人不管你寿命多长,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极其渺小的环节。现在也许你是小辈但是几十年后你不也是自己孩子的长辈了吗?所以,如果你现在不孝敬你的长辈,就会在小辈面前树立一个形象就是对长辈不必孝敬,那么当你头发花白的时候你还能希望你的儿女会孝敬你呢?“入则孝”中提到,在家中如果遇到父母有事叫你,应该马上答应,应勿缓;父母有事情叫你干的时候应该勤快点,不能拖拖拉拉。记得前些日子陪一个亲戚送他孩子去上学,第一印象就是这个男孩很胖,大概有两百多斤,而且他父亲没说他一句他都要顶一句,听得出来他的话语里带着很不耐烦成分。然后父亲抱怨说这个孩子在家里每天睡到中午从来不家务的这种现象我想在如今的很多家庭里面是不是很多。之后提到的一些冬天要给父母暖床,夏天要为父母凉床铺,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太可能了。现在的孩子有一个问题也很突出,总是行事来无影去无踪,你又不是武林高手,父母甚至都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回的家里。所以不管你是回家里还是出门都得向父母打招呼。也不要随意的跟换自己的职业。

很多人都知道我们这一代人和前两代人有代沟,我认为有些可能是习惯不一样,想问题的方法不一样,还有一些其实是我们前两代人的传统观念,这一代人因为从小没有接触学习所以觉得无关紧要,所以我们这些孩子应该多做换位思考,从老人家的角度想问题。同时也要爱惜自己,不能让家里人为自己担心,家里人厌恶的事情千万不要去做。我们这代人大都是独生子女,运气好的也许双胞胎,哪个孩子从小不是有很多人疼爱,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我听到过很多小孩子说爸爸对自己不好,不跟他好了。其实这在传统中是很不好的,因为你对父母好是无偿的,不管你父母是对你好还是坏。当长辈有错的时候,应该用温和的语气去劝他,因为长辈都比较要面子通常情况下是不愿改正的,多以要多次劝。必要是可以边哭变劝,也许这也能算是苦肉计吧,就算被打也愿意。

当然长辈火气很大的时候要马上离开,不然劝谏不成,自己反倒遭殃。

古人把“弟”和“孝”一并列为传统美德之首,可见“弟”在古代的重要程度。弟,原来的意思是指兄弟友爱。在古代往往是家族式的居住方式,所以在古代要保持家庭和睦是需要非常大的智慧的。其中有一个故事有个叫陈昉的人,每次家里开饭的时候大家都换上得体的衣服,按照年龄、尊卑、辈分,次第而坐。而且一个人不来所有的人都不吃饭。以至于家里养的一百多条狗也养成了这种习惯。当今社会很多老人退了休,有各种医疗保险,还有退休金,但是却经常会遇到子女不和,就是因为兄弟姐妹之间不讲弟道,家里才会闹矛盾。这些事情,我们在宁波电视台的老娘舅等节目中也看到过很多事例。从我们的生活经验来看,如果兄弟姐妹之间不友爱,发生矛盾有争端,原因往往有两个:一个是钱财,一个是言语。如果大家在言语上相互忍让一下,分配都均衡一点,也就不会有这些事情发生了。孔融让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出”即我们离开自己的小家庭,离开自己的家族,离开自己的从小生活和熟悉的环境,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弟子规》中也做出了明确的交代。长者如果需要叫人的话要替长辈去叫,如果找的人找不到,也应该回去告诉老人家。在如今社会很多孩子应该还是有些可以做的到的。在长辈面前不能直呼长辈的名字,也不要在长辈面前显示自己的能力这些都是非常没礼貌的。长辈年纪大人生阅历丰富,很多东西要我们去尊重。当我们在路遇到长辈时应该小步疾走,跟长辈打招呼,当然这里面提及的古代遇到长辈自己要下马,退避旁路,在如今的社会还是行不通的。所以有些东西要与时俱进。当遇到长辈,长辈又想与我们交谈时恭敬地陪老人家多聊一会,如果有急事的话可以有礼貌的告别。这里还有一套礼节就是当长辈站着的时候自己不能坐。现在的很多小辈对长辈都喜欢嚷嚷,把爷爷奶奶当作用人使唤这是多么没教养的表现,这一点我们的家庭教育一定要重视起来。跟在长辈的后面,应该小碎步,这在现代社会也很难看到了,但是也可以看到有年轻人搀着老人家走的,这一点也很好。另外和长辈交谈的时候不能东张西望,而且要略低于长辈。在古代人们把自己的唐伯父、唐叔父,都像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这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在《弟子规》中,“谨”单独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这部分要求孩子从小养成谨慎小心、规矩低调、有自我尊严的的生活习惯。现在很多人生活没有规律,一般是该睡的时候不睡,该起的时候不起,古人认为这种习惯是非常不好的。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很多孩子,衣服都喜欢穿的名牌,浑身上下加起来怎么说也得有几千吧,而且有些孩子还喜欢穿得很不伦不类,这在古代也是非常不好的。但是古代有等级观念,现在已经没有了。我们今天要求穿着和我们的家庭情况吻合,还是应该纳入我们的考虑当中的。我们可以看到电视上经常会有一些广告,说孩子吃饭不挑食等等,这说明现在的孩子挑食已经成了一件很普遍的事情,这在古代是不会允许,没有教养的。现在的餐桌礼仪中的浪费现象可以说很严重的。这种情况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不能把它当作一件小事。《弟子规》中讲:“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规定孩子岁数小的时候不能饮酒,喝醉酒了以后,那是最大的丑事。如今的年轻人一喝酒就喝得烂醉,然后就会惹出这样那样的事情来。这个也是值得我们引起注意的。人们常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弟子规》为了让我们养成言行慎重的的好习惯,也专门对我们的行走站立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过去的长辈有很一种习惯,小辈去看长辈,长辈先不跟你说话,先打量你一分钟,很多人以为这是长辈的尊严,其实这是长辈在望气。所以说养成良好的坐立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去找工作遇到一位这样的考官,你没有

好的习惯不是没戏了吗。这部分里面用了不少勿字,其中抖大腿这个习惯我也有,所以我时刻提醒自己改正。还有站立的时候不能斜靠着墙让人感觉很轻浮。其余的要求我认为不太适合现在的社会。不知道我们进别人房间的时候有没有敲过门,这个是很必要的。就算是看到了里面没人也要保持自我约束。“谨”的尾篇还特别强调:有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我们不加以注意的话也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就像这其中的一个“孟母三迁”的故事一样,为了孩子从小好的生活环境,换了三次家,这是多么注意细节。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更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弟子规》中的核心词或者说是最重要的观念,就是“信”。当今社会是非常注重诚信的,特别是市场经济的时代。有些人说话总是信誓旦旦,结果办成的却一件也没有,结果相信他的人就会越来越少。所以答应别人之前要确认自己是否能够办到。有些人话总是很多,正所谓言多必失,这也是很忌讳的,也不要去听那些佞巧的话。也许现在好多孩子是受了港台电影的影响,都觉得把自己搞得像个混混很帅气很酷,其实这在古代人们称之为市井气,是很为人们所唾弃的,孩子们千万不要去染上这种风气。有句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其实啊,不管你是听到的还是看到的,都不要去胡乱捣腾,当然见义勇为不在这个范围内。古代人很注意自身的修养,在吐字方面他们都是非常流畅清楚的。当听到他人在说人闲话的时候,自己不要加入进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我们要和有品德要高尚修养的人为伍。当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时候应该勉励自己。现在的好多孩子都很喜欢攀比,我希望广大家长还是不要这样影响孩子,要保持一种纯朴的品德。同时我们要敢于听取别人的批评,良师益友才会靠近我。当自己有过错的时候,不要想着掩饰,结果是越掩饰越过错。

《弟子规》在讲完“信”这个部分以后,开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泛众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尽管强调人是万物之灵,但是对于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天地下的万物,也是强调要有爱心的。以前看过一段纪录片,讲得是湖南电网建设公司的,他们的工作很辛苦,经常要需要把很重的铁塔构件背上去,当然这靠人是不可能的,他们靠的是什么呢,是骡子。在大多数人看来也许只是看到电网建设的员工们的苦,却没有看到这些骡子。在我看来,如果我们对这些骡子不好,骡子也是会罢工的。我们不仅要爱人也要爱这些可爱的,为人类做贡献的伙计们。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外表,同时呢也是越来越注意人们内在的修养,当然很多时候这两者不可兼得,如果你外表不高大也不英俊,请不要自暴自弃,因为你的修养提高了,品德高尚了,自然而然会有很多人敬重你的。当你自己很有才华了,不要忘了把自己的才华品德发扬传承出去;遇到别人很有才华时,也不要嫉妒,努力向他靠齐。我有时候会去逛一下宁波十九楼论坛,一次看到有一个父亲在那里发帖,讲得是自己儿子结婚了,要买房子,还要买车,那车子不是别的就是现在很多人喜爱的奥迪Q5,当然奥迪Q5我也喜欢,但是仅仅是喜欢而已。这位父亲条件也算可以,但是这样一弄把家里的积蓄全花完了,儿子还嫌这嫌那,所以父亲很苦恼,不知道什么原因。我想《弟子规》中就很好的告诉了他,从小他没有要求孩子不要嫌贫羡富,所以才会造成孩子的现状,虚荣心太强。祸从口出这句话说的没错,我们经常喜欢传一些别人的八卦,弄不好给别人造成了很差的影响,或者给自己的单位造成了不好的反响,所以我们要注意不可谈论别人的不好。当然你觉得那个人很优秀那就是做好事,让更多的人知道他学习他。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在现代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感情问题,我想大家应该都有同感。泛众爱有种博爱的精神,要求我们对待无论什么身份的人都一样,我觉得我还是欠缺一点,需继续努力。我发现现在的人有暴力倾向,一有什么矛盾,就找一大帮人把对方给教训了,结果把自己朋友一起连累进了班房,这是很愚蠢的。我们让人臣服,必须要以德服人,当然这需要多年的修炼才可以有这种能力。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在《弟子规》中,更是将这一思想贯穿其中。现在我们总是时不时得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就是人和人的差距怎么会这么大,但是很多都是指家庭条件上的,其实我们更应该多关注一些人们品德修养上的差距。人呢,总是有一种不好的习惯就是,明知道口蜜腹剑的人不好,但是却还是喜欢听甜言蜜语。其实往往仁者通常都把这些分得很清楚。所以当你遇到某蜜腹剑的人的时候,你要想想他的肚子里可能还有一把剑等着捅你呢。要做到这点关键还是要和什么人为伍,学习什么人。如果小人乘虚而入那么你就危险了。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可以说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几乎从幼儿园开始,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就是非常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但是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很大程度上和我们的应试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记得去年有一位在日本留学的孩子,因为父母给不上他生活费还在机场将自己的母亲刺伤,虽热他可能是接受过先进的知识,但是实际上就是比禽兽还不如。还有药家鑫案,在将一名妇女撞到后,怕其以后缠着他,居然用刀将其捅死,最后自己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现在的小孩子活得比我们那时候还要辛苦,我们那时候虽然是物质上比较差,但是大家都比较淳朴,还懂得好坏。到了今天,因为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无时无刻不在充斥着我们的传统观念。原本我们思想道德上接受不了的事情发生了,我们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发生了。如果我是教育部的负责人,那么我肯定要改革一下如今的教育制度,先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然后再教他们读书写字。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必须从孩童做起,试问当他们长大成人,你再教他们,那就没用了。知道怎么做人以后然后就是怎么读书了,关键是不能读死书,死读书。有些同学看上去很努力,每天上课都听得很认真,作业了也认真做但是就是考不好试,问题就在于他们没有好好运用,死读书了。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人,考上了名牌大学,开学没几天,就哭着回来了,为什么呢,答案也许很可笑,他们不会洗衣服,不会与人相处,等等。当然我也遇到过许多动手能力很强的人,但是就是不肯读书,我觉得这些人要是肯读书那应该前途无量。记得前不久浙江卫视播出的《新亮剑》中,李云龙打仗很有一套,解放以后上头要他去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却很不高兴,自以为打过几场胜仗就很了不起。后来被他的老师长的一个人问题给治了,说是如果给他一个机械化步兵师他火力纵深怎么配置,他一下子蒙了,这时才意识到自己还需要不断学习,跟上世代的脚步。我以前有种习惯,要么不看书,要么就是几本一起看,结果呢,看了这本忘了那本,看过《弟子规》后才意识到原来是我方法错了,同样看一本书也不能只看头尾,要整本书读,也就是精读,才能培育起一种坚韧不拔的学风。读大学的时候晚上卧谈会,一位室友算是老赖了,每次都是他说的这学期要怎么样,要有什么目标结果却什么也没干。这就是目标很伟大,行为很简单。当学习上遇到不知道东西时,要及时询问老师,或者是记录下来,因为很多事情是容易忘记的。这样时间一久就会越积越多。遇到困难时,也不要自暴自弃,只要我们能做到这些,每个人都会实现自己的理想,都不会虚度自己的一生。

《弟子规》一书,从我们的言行举止,思想道德等等反面做出了明确的行为规范,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沉积,是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若

人人能够以《弟子规》为规范,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我想我们名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会马上到来。我们的名族会更加强大。

下载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读后感范文合集

    《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儒家思想在幼儿开悟期所倡导的一种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约束幼儿行为规范的一本学习手册。 《......

    读钱文忠解读(共5篇)

    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有感《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绛州城关人即今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

    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的体会

    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的体会 梁庭坤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我读了《弟子......

    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一书有感

    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一书有感 中国五千年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们华夏儿女的灵魂,造就了无数文人志士,他们的著作及思想给我们后代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学期,学校推荐了......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第三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的演讲 精彩实录 各位尊敬的校长、尊敬的老师,非常高兴来到这里。因为今天我是奉我的老学长俞敏洪学长之命前来报道......

    钱文忠励志演讲稿:相信未来

    钱文忠励志演讲稿:相信未来 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 钱文忠在相信未来2012中国大学新生学习规划公益巡讲(上海站)的演讲 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钱学森先生的纪念馆,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三字经解读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人初生之时,本性都是善艮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後来因为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差异越 来越大。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

    钱文忠: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为什么不幸福

    钱文忠: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为什么不幸福(资料)在近期召开的2011汇丰财富论坛上,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称中国人除了信钱外,什么都不信。改革开放30年好像一个人的成功很简单,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