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交友之道》读后感
《交友之道》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交友之道》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朋友和我们的友谊是否能天长地久,那就要看看你怎样去交友,怎样的朋友才是真心朋友呢?
无聊时,拿起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随便一翻,眼前出现了四个大字:交友之道。一看就入了迷,告诉了大家:有三种朋友对自己有帮助,就是所谓的“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也就是正直的、诚实的、见多识广的`朋友。而千万不要交上会拍马屁、“两面派”和“光会耍嘴皮子”这三种坏朋友!
读了《交友之道》后我懂得了很多,但没有亲身实践过,我还是有些疑惑,不知桃李满天下的孔老夫子说的到底正不正确,我准备交个朋友试一试。
我想了想,确定了目标:雷珺杰,她是一个正直,诚实,见多识广,能说会道的人。老师常常表扬她。我想和她交朋友一定会有收获的。
星期一,我来到学校,直奔向雷珺杰,把想跟她做朋友的事告诉了她,她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还说:“好啊!还需你多多指教。我一定会成为你的好朋友的。”有了她这句话,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在以后的这几天里,我和她互相帮助,交换学习方法,成绩也突飞猛进,有了明显的进步,最大的进步是爱看书了,从书中学到知识,得到了乐趣。这还真得感谢她——我的朋友雷珺杰。
上个期末考试,她考了很好的成绩,而我却考得很一般,朋友向我走来,得知我的成绩后,看我愁眉苦脸的样子,淡淡得笑了笑,我想她一定会嘲笑我,谁知,她不但没嘲笑我,反倒关心我,安慰我起来,她温和的对我说:“不要难过,还有一次机会,加油努力吧,胜利会向你招手的!”听了她这几句对朋友鼓励的话,我感动了,是她的鼓励和友爱让我有了动力。我决定加油努力,勤奋学习,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我相信,我是最棒的!
正如孔子说的那样,这样的朋友才是真的好朋友,我的真心朋友!我真希望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第二篇:孔子交友之道读后感
读《孔子的交友之道》有感
《新杏坛》栏目中的《孔子九讲》通过讲述孔子的一生让学习者了解孔子的为官之道、为师之道、孝亲之道、交友之道、修养之道以及贫富观,从中汲取宝贵的智慧。我学习的第一讲是《孔子的交友之道》,听过傅佩荣先生的讲解,对孔子的交友之道有了一番新的认识。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如果一个人没有朋友将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无论酒肉朋友还是生死之交,都为我们的生活和人生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茫茫人海中相识相知是缘分使然也是道义的必然,孔子认为交友有两个原则,第一个是道义,第二个是礼仪。道义也可以理解为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看一个人怎么样有时候可以通过他所结识的的朋友的品味来判断,因为志趣不相似的人根本不能经常来往更何况成为朋友。有了相同的“臭味”,如果有意要成为朋友,那在我们今后的交往中就要以诚相待,对朋友不应表里不一,对朋友的付出要心存感激,不应认为这是他该做的。当朋友遇到困难时,要尽自己的全力去帮助朋友,患难之时才见真情,《论语·乡党》中讲“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病”,对于孔子来说能够找到和自己目标相近或相似的人相处,会感到充实,充满无尽的能量,因此孔子对于朋友雪中送炭。
我也有很多朋友,有的友谊已经有十年之久,回想这些年来我们有欢笑有悲伤,有过矛盾也有过误解,这些现在看来都成为我们永恒的回忆,没有矛盾和误解我们就不能更深入的了解对方。我的朋友对我是非常好的,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能够遇上这些真诚相待于我的朋友。记忆深刻的其中一件事情是我手术的时候,当时在济南做手术,家里没有去人陪我,我当时感到有些无助,之前也没有告诉其他人,正在筹划如何一个人度过手术期时,我的大学朋友资源留下来照顾我,他们每天轮流来看我,晚上总会留下一个人陪床,这让我感到意外的同时,暖暖的情意在我心头,至今想起来还是很感动。
孔子讲友直,友谅,友多闻是为益者三友,我们在寻找这样的益友的同时也要检讨自己是不是这样的益友,努力成为别人的益友我们将得到我们期望的益友。好朋友不是纵容你,你做了错事他是肯为你指正的老师,而不是为你遮遮掩掩或者幸灾乐祸的。益友也是守信用,能够体谅人的,朋友之间的信用尤为重要,如果一个人连朋友都能欺骗这样的人可以视为叛徒,是不可交的。管鲍之交的故事让多少人羡慕管仲能结识鲍叔牙这样的益友,再细想之,管仲了解鲍叔牙又如何不如鲍叔牙了解管仲,朋友是平等的也是相互的,如果你不甚至一个人的品性又如何能成为他的朋友,人总是喜欢和了解自己的人走在一起,这是心灵的沟通,不能用语言来解释的。
益者三乐,和这样的朋友在一起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外在的快乐,更有精神上的充实和愉悦,正如古人说的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纵使他的财富、学历、社会地位不如你,他也会有让你折服的人生感言,这样的朋友会让你的人生活的更潇洒,更能洞悉世间的人情世事。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通过一个益友你可以结识更多的对你有帮助的益友,如此一来你也成为有水平的益友。《论语·颜渊》中子夏对司马牛说的话很有哲理同时也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只要我们对人秉持敬和恭,从奴隶行善,守规范开始,即可交四海之友。
儒家的思想是重视人的,儒家的观点是通过调节人与人之间的良性关系以此达到社会的良性发展。不管缘深缘浅,每个人从真诚出发,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和肯定,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朋友更会有人生的成功!
第三篇: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古往“交友之道” 今来“绿色交往'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打开《论语》,穿越几千年的时空隧道,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古人正向我们走来——孔子,一个春秋末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一个影响中国两千年教育文化、社会礼仪、文明道德的伟人,一个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尽管他的思想言论尚不全部与当今所处的时代完全吻合,但可成为一面镜子,供后人们照出自己的面貌。
《论语·交友之道》:“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在现代社会中,交往,特别是“绿色交往”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体现道德行为规范的新型人际交往关系。在美学意义上,绿色意味着蓬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与绵延的生命,意味着理解、宽容、善意、友爱、和平与美好。“绿色交往”就是摒弃了庸俗化、功利化的交往观,杜绝了铺张浪费、腐化堕落的利益关系,富有生机与活力、可持续的人际交往,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谐友爱、互相促进、整体动态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机关公务人员只有学会“绿色交往”,不断提高交往能力和交际质量,才能使自己的生活环境健康纯洁,使自己的工作氛围清正和谐。
一是择友有标准——多而不滥。社会越发展,交际越广泛。“多个朋友多条路”,越来越成为大众认同的交友观念。朋友越多越好吗?孔子的看法是肯定的。孔子讲过人生“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其中有益的一“乐”,就是“乐多贤友”。可见,孔子是提倡广交天下朋友的。朋友多了,学习、工作、生活等诸方面都可以得到有益的帮助,当然不失为人生一大乐趣。特别是公务人员,通过“绿色交往”,充分利用友情资源,加强横向联络和上下沟通,拓宽信息渠道,促进个人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益之处颇多。不过,孔子提倡的是多“贤”友,不是滥交友。“无友不如己者”,姑且不论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对不对,孔子的真实意思是强调择友的标准要高一点、严一点。对不如自己的人,可以“容”,但不一定“交”。“交”和“容”是两码事,并不矛盾。现在,社会上认为朋友越多路越宽的人不在少数,甚至出现了“职业交友者”,整日游走于官场商界,上下其手,左右逢源,遇事帮人穿针引线,铺路搭桥。当然,其中也不乏顺手牵羊、捞取好处者。一些公务人员因交友不慎,被所谓的朋友模糊了视线,热衷于和“老板”、“大腕”称兄道弟,成天与他们吃喝玩乐,堂而皇之地出入声色场所,毫无顾忌地享受奢侈“服务”,腐蚀了思想,甚至陷入圈套,可以说就是被“朋友圈”给“圈”进去了。因此,交友还是要像孔子说的那样,坚持一定的标准,有所交,有所不交,最好是多而不滥,贤而有益。
二是交友有目的——偲而不侫。为了什么交朋友,交了朋友干什么?孔子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交朋友是为了互相借鉴,共同提高。“绿色交往”而结成良好的朋友和珍贵的友谊是事业发展的“助推剂”。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就是说,朋友在一起,应当有高尚的目标,做高雅的事情。如果“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聚在一起只是东拉西扯侃大山,张长李短嘀咕人,甚至晒人私密、传播小道消息,那就是庸俗的朋友关系。孔子慨叹这些人真是“难矣哉”。他还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特别是对于“侫”,孔子最讨厌,坚决反对“巧言令色”、“巧言乱德”,并且直说“焉用侫?御人以口给,屡僧于人”。现在,一些人对朋友净说好听的,甚至在领导面前逢迎献媚、奉承恭维、巧言令色。什么“头呀”、“老大呀”,领导者如果对朋友的好听话不加分析,全盘笑纳,就会被捧得飘飘然、晕乎乎,发现不了缺点,掌握不了实情,实际是收了“语言贿赂”,最终可能被花言巧语击倒。孔子把这些没有原则标准,只会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称为“乡愿”,说他们是“德之贼也”。孟子称孔子“恶侫”、“恶利口”、“恶乡愿”。朋友有了缺点、失误乃至错误,到底应该怎么做?孔子也有明确的表述。他说:“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就是说,朋友之间要互相切磋琢磨、监督鼓励,兄弟之间要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朋友和兄弟相处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兄弟讲快乐和睦,朋友讲勉励监督。敢于批评、直言缺失,才是真正的良师益友。
三是亲近有原则——周而不比。朋友志同道合,互相之间亲近一些是很自然的事。但亲近到何种程度?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强调人要合群,但不能勾结,不能因为是朋友关系,就无原则地拉小团体,搞宗派主义。一些机关公务人员以老乡、同学乃至姓氏等为纽带,结成所谓的朋友关系,遇到诸如民主评议、干部选拔、绩效考核等问题,事先谋于密室,统一意见,干扰测评结果,谋取团伙私利,有时甚至依仗人多势众左右领导意志,影响领导决策,成为机关工作正常运转的“绊脚石”。对于公务人员来讲,要“绿色交往”,交朋友要心胸宽阔,待人要五湖四海而不拉帮结派,处事要出于公心而不囿于私利。孔子还有与“周而不比”意思十分相近的一句话,叫“群而不党”。做到“群而不党”,对公务人员来讲尤为重要,也更不容易把握。在思想见解、政治利益等方面,一部分公务人员容易结党而争。历史上诸如晚唐的朋党之争、北宋的新旧党争、明朝的东林党与阉党之争等,表面上看是为国为民、大义凛然,但实际上都把集团利益、个人恩怨、权力争斗掺杂其中,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大到国家、小到机关,领导者如果“党同”,群众就会“党附”,最终都会发展成为“党争”。所以,孔子提倡“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其借鉴意义至今仍然十分深刻。朋友之间的“周、群”与“比、党”问题,实际是个亲近的程度与团结的原则问题。究竟该如何正确把握?正如朱熹在诠释孔子这一思想时所说:“然究其所以分,则在公私之际,毫厘之差耳。”朋友是朋友,公私当分明。净化“交往圈”,管好“生活圈”,要始终把是否“绿色交往”、是否“出于公心、为了公事”作为团结与处事的原则,只为事业而合力,不因私利而结伙。
四是帮忙有分寸——诚而无过。朋友之间互相帮忙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孔子提倡“信于友”,处朋友要诚心诚意,帮朋友要尽心尽力,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光说好话、不使真劲儿。但同时他也强调帮朋友要适度,要恰到好处。《论语》中记载了关于孔子“帮忙”的两则故事。一是说孔子最心爱的学生颜回去世,颜回的父亲颜路想请孔子把车卖了给颜回买椁,孔子觉得颜路的要求有点过分,所以不答应。二是说孔子的弟子公西赤出使齐国,另一个弟子冉求为公西赤的母亲向孔子支借粮米,孔子认为公西赤出使齐国“乘肥马,衣轻裘”,家里并不穷,给得够用就行了,结果冉求擅自提高标准,由八斗八升涨到八百斗,超了近百倍,孔子便很不高兴。不答应帮颜路的忙,是因为孔子觉得他的要求有点“越规”,不合礼数;不赞同冉求的做法,是因为孔子认为他做得有点“过分”,帮忙失度。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帮助朋友要讲究尺度,把握分寸,尽力而不过头,合理而不违规。孔子说“君子周急而不继富”,实际上就是提倡为朋友雪中送炭的事一定要做,锦上添花的忙未必去帮。朋友有了困难,要真诚地伸出援助之手,尽力帮忙,但也要辩证、理性地看,不能过分强调“为朋友两肋插刀”而意气用事,不顾一切。对于公务人员来讲,特别要注意“绿色交往”,不能用手中的权力违法帮忙、帮违法的忙。孔子还强调要提升助人的境界。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显然,孔子认为,仅在物质利益上为朋友提供一些帮助是低层次的,要通过普施仁爱,创造老少皆安、老少皆怡的理想境界。由此看来,公务人员的助人之心要更加宽阔、更加厚重,注重“绿色交往”,跳出狭隘的“友情圈”,把眼光和精力更多地放在单位的进位与争先上、放在社会的进步与和谐上,尽力推动和实施人间大爱。
五是往来有疏密——淡而不数。朋友需要天天在一起吗?需要有事没事都凑到一块儿吗?孔子认为:“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说,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看起来很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也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朋友处在一块儿,看起来亲密,但离疏远也就不远了。这就像老百姓平常所说的:“好得很,臭得准”、“有一好必有一恼”,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掌握好往来的次数,保持一定距离,不能天天泡在一起,吃喝玩乐不分家。要本着理性的态度,坚持“绿色交往”,彼此之间留一点空隙,留一点余地。保持一种纯美理智、恰到好处的距离感。正如禅宗所推崇的那种境界:“花未全开,月未全圆”。花全开了,面临的就是凋谢;月全圆了,迎来的将是缺损。有所缺憾,就会有新的期待,新的憧憬。上下级之道,朋友之道,亲人之道,无不如此。最知心的朋友,应该是内心亲近而往来适度的朋友。做到“三不”:一不矜持,登门拜望,交心谈心;二不弄虚,理解支持,排忧解难;三不自恃,未面虚襟,学而不厌。平时交往淡一些,关键时候能够想得到、用得着,有了心事,敞开心扉说一说,有了难事,真心实意地帮一帮,还是那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交友之道
《交友之道》教案
教学目的 1 疏通课文,积累有关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练习二)
2准确理解课文涉及的交友之道,评析其中“恭”“敬”“兄弟”等概念(练习一)
继续训练文言文断句和翻译的能力(练习三 练习四)
第一课时
内容课堂预习,尝试完成练习二练习三,收集学生预习中的质疑点。
步骤
一 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到“友情”的话题上来
二 学生疏通课文,教师巡视,逐段展示原文与译文
三完成练习二,先让学生在课本上翻译习题中的例句,然后重点提示,并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二 文言文基础知识 翻译下列各句,然后判断其句式
① 焉知来者不如今也?
翻译:怎么知道后来的人不如现在的人呢?(疑问)
②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翻译: 普天下的人都是兄弟。(判断句)
③ 异乎吾所闻。
翻译:和我听说的不一样。(倒装句)
④ 人皆有兄弟,我独忘
翻译:人家都有兄弟,只要我没有。(省略句)
⑤ 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
翻译:办丧事不能不努力,不被酒所困扰。(被动)辨别下列各句中虚词的用法
(1)者
仁者,其言也讱。
翻译:仁义的人,他说话很谨慎。
能使枉者直。
翻译:能够使邪恶的人变得正直。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
翻译:那求名声的,表面追求仁义行为上却总违背。
富而好礼者也。
翻译:是富贵而喜好礼仪的人。
士卒亡者过半矣。
翻译:逃跑的士卒超过了一半。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翻译:君子所重视的道义有三个方面
(2)则
君子不重,则不威。
翻译:君子如果不庄重严肃,那么就不能树立威信
子行三军,则谁与?
翻译: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和谁在一起共事呢。
然则师愈与?
翻译:既然这样,那么谁能与子张比呢?
今则无。
翻译:现在却没有了。
德则不兢,寻盟何为?
翻译:仁德如果不能坚持到底,那么结盟又有什么用呢?
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翻译:如果没有固定不变的产业,就没有固定不变的心。
四,在作业本上完成练习三,学生快速(4分钟)完成后,教师提示并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三 把《颜渊 五》 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五公布学生质疑的点,表扬提出问题的同学,并把这些质疑点让学生课后思考
课后归纳整理学生质疑点如下: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一句分号前后两个分句是什么关系?(刘宝生)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中“亡”字应该怎样读?(葛璎萍)
我交友都讲究不要歧视,为什么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林惠花)3 按照课本解释三种“损友”就是“逢迎谄媚、阿谀奉承、花言巧语”似乎三者没有区别,为什么要分别用“便辟”“善柔”“便佞”来称之呢?(谢敏敏等)
“乐节礼乐”译成“以有节制的礼乐为快乐”或“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那句更准?(江滢)
子夏与子张两人是什么关系?(黄裕鑫等)
第二课时(2007年3月20日 星期二)
内容 理解课文涉及的交友之道,评析其中“恭”“敬”“兄弟”等概念(练习一)
步骤
一 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到“交友”的话题,然后再由此说的“交流”,鼓励大胆质疑
展示上节课学生的质疑点
二 围绕着上节学生的质疑,逐点讨论,并适当延伸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一句分号前后两个分句是什么关系?(刘宝生)
(明确:按照我的理解,此句中第一逗号应该点在“君子”之后,那么分号前后的关系就是递进关系。前一个说一般的行为举止,后一分句说特殊的行为;整个句子可以理解为“君子行为如果不庄重办事不严肃认真,那么不但不能树立威信,而且学习的知识也不能巩固”。不过按照并列关系也可以,只是觉得前后两个分句连接就似乎不那么自然。)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中“亡”字应该怎样读?(葛璎萍)
(明确:这个字应该读“wú”通“无”。对于文言文中字音,我以为只有那些有区别意义的才有记住的必要。比如“乐节礼乐”,前一个“乐”是快乐的“乐”lè,后一个是音乐的“乐”yuè,读音应该区别开来;而像在“知者乐山,仁者乐水”中的“乐”有人说古音要读“yáo”,而意思不变,这就没有必要去记了,即便确实是有这样的古音,也不该我们一般人去记。)我交友都讲究不要歧视,为什么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林惠花)
(明确:孔子在这里说的“不如己者”是从人的道德修养水平方面去考量的,而不是人的身份财富。)
延伸追问: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交友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明确:就是他反复强调的“仁义道德”,而不是富贵,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文化素质精神境界。)按照课本解释三种“损友”就是“逢迎谄媚、阿谀奉承、花言巧语”似乎三者没有区别,为什么要分别用“便辟”“善柔”“便佞”来称之呢?(谢敏敏等)
(明确:这些翻译确实不够明确,没有注意与上文对应,还有“辟”“便”等关键字没有正面解释。事实这三种损友是有区别的,“便辟”是与益友中的“直”对应的,直,就是正直的人,那么这个“便辟”就是引诱自己走邪路的人,“便”在此读pián,取“安逸”之义,辟,通“僻”,不正之义,连起来理解就是“用好处引诱自己走不正之道”;“善柔”与益友中的“谅”对应,谅,就是诚实的人,或者说就是那种实话实说的人,而“善柔”就是口蜜腹剑的人;“便佞”与益友中的“多闻”对应,多闻是指知识渊博的人,“便佞”就是口惠而实不至的人,这里的“便”也读pián,与“佞”都是指能说会道,可是这种人只会耍嘴皮子,不能干实事,甚至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延伸追问:孔子交友的三条标准是什么?
(明确:三条标准是,为人是否正直;进言是否诚实,办事是否扎实;或者表述为是否正直,诚实与否,有无真才实学。)
5“乐节礼乐”译成“以有节制的礼乐为快乐”或“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那句更准?(江滢)
(明确:像课本上那样,译成“以有节制的礼乐为快乐”更好,因为第一这更符合孔子“中庸”的思想,他说 “过犹不及”,当“有节制”才对;第二,从句子结构上看这样和上下句式更接近。)子夏与子张两人是什么关系?(黄裕鑫等)
(明确:他们是同学关系。)
延伸追问:他们两个交友的原则有什么不同,又与他们的老师孔子的有何异同?
(明确:子夏的交友原则在此文中表达是不明确的,他说的“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是典型的空话,什么是“可”什么是“不可”谁弄得明白,不过从交友考察对象上,他与孔子一样,都是看重对方的,而子张却把要求自己作为重点,认为自己道德修养境界才是交友的最高原则,这在内容上又与孔子相同,都把仁义道德作为原则,不同的是孔子有个“如己”的条件,而子张却没有,在这点上,他似乎比老师还更宽容,境界更高。)
三,结合练习一,归结课文内容,讨论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一 学习课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孔子的交友之道有道理吗?请说说他给你的启发。
答:孔子的交友有原则和标准,一个基本原则就算要有道德修养(仁义),三个标准:是否正直,坦诚与否,有无知识。如果把这些标准原则抽象出来,自然是有道理。我们交友要以精神满足为基本原则,不应该以物质功利为目的,还有要诚恳,做诤友。值得指出的是,友情固然是一种精神,我们以友情为重,但是这种精神的呈现还必须有表现的物质形式做载体,既不能一这个载体的物质价值来衡量情谊的轻重,有不能“虚无主义”地以为,反正我心里有对方就行,吝啬得连句问候语都没有。“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根据这个句子辨析“恭”与“敬”的异同,并说说怎样理解“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答:“恭敬”都是恭谨有礼、不怠慢,彬彬有礼。不同在于“恭”侧重内心,多指做事严肃认真,“敬”侧重外在表现,多指与人交往的谦恭态度。“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是子夏劝慰司马牛的话,按照原文本义来理解,就是子夏希望司马牛别为失去兄弟难过,认为只要自己注意个人的道德修养,就能结识到许多“志同道合”的兄弟。可是这句后来被广泛地引用,更多地表达着中国人的一种交友的理想,也演绎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不少桃园结义的故事。对此,我是这样理解的,我们这种宗法式社会因为缺乏结合力,只能靠血缘维系人的关系,可是在现实社会里,弑君杀兄每每成了争权夺利的基本形式,所以,这样故事恰恰是生活在稀缺兄弟之情的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我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方面,我们传统社会不屑“利益”,还企图克制人的利己性,从来也没有思考过怎样划定各自的利益边界;另一方面,我们又高唱着“仁义”道德之歌,企图用这样“德”来治理社会,却不注重法律制度的建设,因此,许多“伪君子”应运而生社会诚信大量流失,让人生活在“孤独”中,不敢“与陌生人说话”,使人们交往的成本成倍加大,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今天当我们理直气壮追求个人幸福的时候,更应该对这种文化遗产进行清理,批判地吸收。
第五篇:小学作文:交友之道
交友之道
我无意中听到我们班两个同学的对话:
“你为什么不去主动交一些朋友呢?”
“不用啊,我只要成绩好就会有其他人主动来和我交朋友了。”记得小时候妈妈说,交朋友要交成绩好的小朋友,不要个那些邋里邋遢的小孩子弄在一起;上初中了,老师说,只有成绩好才有很多朋友,那些是差生那有什么朋友;我翻开书,书上却说小伙伴之间要团结友爱,不论他出生如何、成绩如何,只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交朋友只能交成绩好的么?我疑惑了,成绩好只能代表他作为学生这一方面很出色,但在其他呢?人品?道德观念?动手能力?生活能力?……你能确保么?况且你交一个成绩好的朋友你就能被他所带动,学习上就有进步了么?
高科技犯罪你不陌生吧。2004年4月初,卢伟麟的智诺公司与另一家公司合作开发“我爱电影网”网站。凭借熟练的网络技术,卢伟麟及其技术人员突破重重“禁区”,下载了50多部“重磅”色情淫秽电影,上传到“我爱电影网”供人浏览。2005年2月,广州市中级法院以“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一审判处卢伟麟有期徒刑18个月。卢伟麟的大学同学评价说,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当时他是班上“最耀眼的一个”。然而,成也技术,败也技术。一度为自己的“技高一筹”沾沾自喜的“IT明星”,就这样成为技术的俘虏,放纵自己的行为突破了法律的底线,最终只能锒铛入狱。你说他的技术够不够高,利不厉害?但是,道德观念呢?一个道德观念有问题的人你能不怀疑他的人品么?你这样的人还要和他交友么?
1988年7月3日,北大计算机系一年级学生彭某从五楼阳台跳下来。彭某是一个相当聪明的青年,他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就是这样一个高智商的“优异”学生,却是生活上的低能儿。他的父母为了腾出时间让他读书成才,从不让她做饭洗衣、刷碗甚至铺床叠被,以致十七八岁连做饭、刷碗的基本程序都不懂。1987年他以全县第一全省第三的成绩迈入北大校门,却因不会买饭洗衣等不得不停学,第二年接到北大寄来的复学通知书后,尤因惧怕父母后无法独立生活而渐生厌世情绪,最终选择了跳楼自杀。成绩好,一丁点自理能力都没有,最终自杀的人,你会愿意和他交朋友么?
生活中只要细细发现,你会看见那些曾因为成绩一般而被忽略的小伙伴们,他们身上一直保持着许多优点,散发着光芒。在走廊上,一个纸团能让他们特地跑过去捡起,扔进纸篓;同学有困难了,他们会热心帮助;要为班级服务了,他们会踊跃参加……再瞧瞧老师眼里的差等生,他们也并非一无是处。天下有360行,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早应该被淘汰了,带着赞美的眼光去了解他们,你会发现他们另一出色的一面。我们有进取心,他们也是一样,谁想老挂红灯?也许他们现在落后于你,但只要我们舍弃那些父母挂在嘴边的什么只能跟成绩好的伙伴做朋友的“道理”,做到和书中说的一样,拉他们一把,给他们加把劲他们就能比你跟出色的!
在我认为,交友,不在于他的成绩如何,也不在于他已经获得的种种荣誉,只要有一颗上进的心,每一个同学都值得深交。因为成绩
只代表过去,它可以靠现在的努力获得,而一颗进取的积极向上的心是什么也换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