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进快乐语文课堂读后感
走进快乐语文课堂读后感4篇
导语: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走进快乐语文课堂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走进快乐语文课堂读后感篇1有幸阅读学习了潘继云老师的《走进快乐语文课堂》,使我感到受益匪浅。这本书总结了潘老师近二十年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潘老师始终致力于探讨如何实践“快乐语文”的教学理念,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爱上语文,积极快乐地学习语文。
书中潘老师介绍了他营造的快乐课堂,快乐读书,快乐写作,快乐实践,并将教学观点和方法的阐述与教学实例的分析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内容紧扣教学实际。
每每看完一章,不免要和自己的教育实践相对照,思考我的课堂上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可以借鉴。读后我觉得的确,如果要想让学生真正走进快乐的语文课堂,我觉得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创造轻松愉快学习环境,引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可见,学生的兴趣将是学习的强大推动力,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有快乐、满意等肯定的情绪伴随。而要让学生进入愉悦的心境,并能够乐此不疲地学习,就需要教师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兴奋地进行学习。这个情境可以是画面情境。
二、充分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有趣的课堂氛围并不是信手拈来的,有时需要我们老师苦心孤诣地思考如何去激发他们的兴趣。俗话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工,老师充分钻研了教材,认真的备课。
魏书生老师说过:“语文教师不应像食品厂的推销员,以把食品卖出去就算完成任务,而应当像保育员,以考虑孩子的胃口、心灵的需要为己任。”不同的课,不同的教师,常常会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师教学都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不能为了导入而导入。教学导入不仅要有启发性、趣味性、知识性,还要讲求艺术性、简洁性,切实做到为学生服务,为课堂服务。
三、及时评价,获得成功的体验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并以及时恰当的评价行为,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魏书生老师曾说过:“一件事情有一百种做法。”“一句话有一百种说法。”这就是说,作为教师,要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见解,要科学地运用“无错原则”来评价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比如一句口头表扬、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表现机会的给予,都可以树立起自尊、自信,帮助学生驱逐心灵的阴霾,从而展开思与想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
另外,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技巧、乃至异想天开的创意,标新立异的观点。对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说认识,诉感情。只有如此,才能消除学生创造的心理障碍,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在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赞许后,信心倍增,兴趣更浓,将会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激活快乐语文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有许多,只要我们努力去研究,去探索,而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要让语文课堂充满快乐,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使学生在轻松中思考学习,在活泼中发展能力,从而促使学生的知趣、理趣、语趣与个性得到和谐发展。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这股“源头活水”像清泉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充满生机,让素来被视戴着镣铐的语文教学可以无拘无束地手舞足蹈,让我们共建快乐的课堂。
走进快乐语文课堂读后感篇2今天,对我来说是最忙碌而又最充实的一天,首当其冲是学校24小时值班,紧接着是我的第一节课,第二节又是课堂观察课。下午第一节课是课堂观察课后会议,第二节是行动工作室成员谢龙飞老师的读书分享——《走进快乐语文课堂》,作者是潘继云。
教学也有几个年头了,但没有在教育理论上下功夫去学习,愧对这几年自己在专业方面的发展。谢龙飞老师的读书分享,让我对语文教学趣味性提高了好多,在她娓娓道来之际,除了注意聆听之外,也作了许多笔记。
《走进快乐语文课堂》是潘继云老师的著作,她不但是一位国家级二级心理咨询师,而且还是优秀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获得过无数荣誉。本书在紧紧抓住学生心理的同时,通过精心设计,来创造诗意课堂。诗意是多么浪漫而又让人充满幻想的,有诗意的课堂肯定会得到学生的青睐,品味如此之高,不得不让人用心去享受其中的奥秘。
快乐无处不在,包括快乐写作、快乐阅读、快乐实践、快乐课堂。延伸出来的是她与快乐语文结缘、快乐语文观、快乐语文特性、快乐语文的理论支撑、快乐语文的策略构建。这一切都在快乐中工作,快乐中和学生一起分享快乐的语文。有时候我在想,语文是感性的,语言是有感情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乐趣横生的场所,杜绝死气沉沉,昏昏欲睡。每个词语都是有情感在里面的,他就像音符,不停地在跳跃,传递着爱的谐音。潘老师在这本书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体验”,让学生真切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才能够让学生的精神产生愉悦。主张“在深山读书,不如在路边听话”,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去感悟、去体验。
“快乐语文课堂追求一种课堂艺术的至高境界——像诗一样激情飞扬,像诗一样蕴含丰富,像诗一样意境优美,像诗一样充满想象和创造,让每个学生快乐地、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多美的课堂,让人真想立刻出现在她的课堂上,享受语文带来的魅力。谢龙飞老师根据自己的读书所得,不断的去创造这样的课堂,让学生体验潘老师的快乐语文课堂。根据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去遨游在语文快乐的海洋中,猎取尤物,享受精神上的养分。
“夜深人静的时候,手拿钢笔,坐在灯下,细细品味我和孩子们做的事,扑捉生活中每一个感动的瞬间,已成了我每天最大的享受。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觉得应该用笔挽留住每一个平凡而纯真的日子。因为多少年以后,当你回过来头再来品味这些东西时,连你自己都禁不住感动。”这是潘老师真实而又动人的一段的话,读完之后让人耳边余音缭绕,挥之不去。
谢龙飞老师在读书的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同程度上去掌握这些快乐,把快乐分享给了自己的学生。在她的读书分享中可以感受到她对语文的热爱,对学生的喜欢,尤其是对语文课堂的情有独钟。
走进快乐语文课堂读后感篇3语文课堂本应该是充满灵气、趣味和诗意的课堂,语文也应该是最能激起学生内心情感和陶冶学生情感的一门学科。但是在目前,不少学生把学习语文当做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许多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更有甚者认为语文课上不上都没关系。
造成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与生活脱节,语文课堂仅仅局限于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情感的熏陶,从而严重缺乏语文味,课上得无趣、无味,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根本感觉不到快乐,更不要说收获了。
反观自己,从事一线语文教学将近二十一年,上过许多语文课,包括大型公开课,但是我一直有这样的困惑与迷惘:上语文课不难,上好的语文课太难。语文课应该怎样上才能使学生感到快乐和享受呢?阅读潘继云老师的专著《走进快乐语文课堂》,如醍醐灌顶,又如沐春风,它解开了一直困扰我心中的疑惑。这就是,让语文课堂成为孩子的乐园才是我的理想与追求。
在《走进快乐语文课堂》一书中,潘老师解读了什么是“快乐语文”。她认为,快乐语文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那种“活跃”,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状态,是对生活充满向往和激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生命需求,是一种智慧的体验方式和豁达的人文情怀。
潘老师从语文学科的特点阐述了语文教学的本真,就是语文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认知特点,架构起语文与生活的桥梁,引领学生走进语言的丛林含英咀华,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独特的魅力以及文本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情怀,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课的诗情和激情,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堂的趣味与快乐。潘继云老师正是朝这方面努力的创立者、实践者,它的《走进快乐语文课堂》一书正是她多年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的结晶,从中我也获益匪浅,感触良多。
首先是潘老师的快乐语文观引领学习语文的新潮流。
潘老师的快乐语文观包括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语文观。她强调,快乐语文要做到以下三方面:
首先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喜欢语文学习,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发自心灵深处的愉悦。
其次,让学生喜欢阅读,能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能够欣赏到语文文字中蕴涵的哲理美、诗意美。
第三,让学生喜欢写作,能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味人生,并享受到探求知识的快乐。
正因为有了快乐语文观的指引,我们看到,在潘老师的课堂上,师生互动积极主动,课堂扎实有效,趣味无穷,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学生充分享受到语文课带来的快乐与趣味。潘老师把她的快乐语文观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向,体现了一个语文工作者对语文教学的情怀和热爱。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扪心自问:我们对“语文”热爱了吗?我们是否也有对语文那种情有独钟的情怀?
为什么课改那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孩子依然不喜欢语文,依然不喜欢上语文课?问题关键就出在老师身上。我想,老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一个富有激情和诗情的老师,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老师,一个在课堂上把语文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的老师,他就能引领学生徜徉在语文的丛林里,充分享受到语文的阳光与雨露,充分体验到语文的欢笑与泪水。
其次是潘老师的快乐课堂充满了诗情与激情。
阅读潘老师的经典课堂案例,无论是课堂的导入、整体感知,还是质疑探究、品读赏析,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推进都是那么的行云流水,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总是那么的和谐共生。她的语文课总是上得扎实、沉稳,没有我们看到的那种喧哗与浮躁。在她的'语文课上,我们始终能够看到老师富有激情与诗情的话语,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甚至老师深情的朗读,还有始终对语言文字的关注,引领学生咬文嚼字、字斟句酌,这些都是语文课所必备的元素,也是我们许多语文老师所忽视的。
在我们的许多语文课堂上,看不到老师深情的范读,听不到孩子琅琅的读书声,感受不到老师富有激情和煽情的语言,文本的解读机械生硬,更有甚者,只是照搬教参教案,没有自己的思考与解读,在这些语文课堂,教师的角色只是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情感没有被激发和点燃,忽视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漠视了一段段优美细腻的语言文字,这样的课堂学生怎能对语文有兴趣?
不得不说,这是许多语文老师包括自己在内的上课状态,这也是许多老师上课的常态,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满激情和诗情。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智慧的火把被点燃,在教师的激情中文思飞扬,在教师的诗情中新旌荡漾。这样的课堂,谁会说不是充满激情和快乐呢?潘老师的语文课就是追求这样的一种境界,也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的追求与向往。
第三是潘老师倡导的快乐读书点燃老师、孩子的读书激情。
潘老师认为,语文教材是开放的,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教科书上,既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会人为的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求知的乐趣。语文学习不但要从课本中学,还要从报刊杂志中学,从影视作品中学,从日常生活中学。这有这样,学生的眼界才会开阔起来,知识才会丰富起来。的确如此,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40分钟,不应局限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应大但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作业堆,应奔向图书馆,奔向大自然,奔向广阔的天地,让学生体味多彩的生活。
潘老师的快乐读书观目标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书,读好书,把学生领进书的海洋,用新颖的读书方式让学生快乐地沉浸在书香的氛围里,让他们领略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积淀深厚的文学底蕴,在乐中读,在读中品,在读中思,在读中想,在读中悟,在读中记,在读中议,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此后在全国各地举办的语文主题学习研讨会上,潘老师也多次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可见,潘老师充分意识到读书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对语文学习的影响。
在她的教学实践中,她尝试与学生一起快乐读书,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组建文学社,创办班刊等一系列读书活动,真正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的一部分。她坚信,一个不读书的老师绝对培养不出一个读书的孩子,正因为有老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学生怎能不爱上读书、爱上阅读呢?
我不禁审视自己,总是以工作繁忙为由忽略阅读,一年之中阅读过的书籍少之又少,有时甚至没能完整地读完一本书,想想也感觉汗颜。作为语文教师,我深深意识到,要想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必须老老实实地多读书,不仅读教育教学的书籍,也要读文学名著,让阅读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让书籍的精神粮食源源不断充实自己。
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该何去何从,曾经有过彷徨,有过迷惘。拜读《走进快乐语文课堂》一书令我获益匪浅、豁然开朗。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说,站在讲台,我是学生的阳光;走出学校,我有自己的幸福。这,就是教育的美好姿态。我想,让语文课堂成为孩子快乐的园地,就是教育的美好姿态!
走进快乐语文课堂读后感篇4本书是有关如何让语文课堂快乐起来的书。在阐述了快乐语文的概念后,作者告诉我们让语文课、读书活动、写作活动以及实践活动快乐起来的方法,最后通过自己的教学实录带领读者去感悟和体会快乐语文课堂的真谛。读了此书,令我受益非浅。
一、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做个终身学习者。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知识的学习者。教师的知识更新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打破,二是重建。即打破传统的、陈旧的甚至是落后的教育理念、理论和教学的方式、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科学的、先进的、合乎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体系。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那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用全新的、科学的、与时代相吻合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我深刻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自己的教学理论,要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教师应向个性化、研究型、创新型教学发展,通过教学实践—反思—研究—升华,培养科研意识,对教学问题跟踪研究,使之课题化,并总结成果,形成个性和特色的理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理论支撑。
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个思考的实践者。
对于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语文工具性的偏失、教学目标阶段性不明、字词教学的忽视等并没有做深入的思考和变革。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教师,必须是个思考的实践者,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为,为有最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我们的教学活动,才有可能做到“省时高效,整合简约”
三、在教学活动中,当好课堂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要充分信任儿童,相信儿童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儿童,俯下身子看儿童的生活,平等与儿童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儿童,调动儿童的思维参与,儿童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怎样调动儿童的“思维参与”呢?这次培训让我认识到,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儿童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儿童处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手给儿童,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质疑、交流。教师应当让儿童充分思考,给童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儿童说。这样,儿童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要深化语文教改,真正推行素质教育,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把他人模式中的科学教育思想,活化成自己所特有的“模式”。
第二篇:《走进快乐语文课堂》读后感(定稿)
本书是有关如何让语文课堂快乐起来的书。在阐述了快乐语文的概念后,作者告诉我们让语文课、读书活动、写作活动以及实践活动快乐起来的方法,最后通过自己的教学实录带领读者去感悟和体会快乐语文课堂的真谛。读了此书,令我受益非浅。
一、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做个终身学习者。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知识的学习者。教师的知识更新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打破,二是重建。即打破传统的、陈旧的甚至是落后的教育理念、理论和教学的方式、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科学的、先进的、合乎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体系。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那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用全新的、科学的、与时代相吻合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我深刻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自己的教学理论,要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教师应向个性化、研究型、创新型教学发展,通过教学实践—反思—研究—升华,培养科研意识,对教学问题跟踪研究,使之课题化,并总结成果,形成个性和特色的理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理论支撑。
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个思考的实践者。
对于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语文工具性的偏失、教学目标阶段性不明、字词教学的忽视等并没有做深入的思考和变革。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教师,必须是个思考的实践者,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为,为有最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我们的教学活动,才有可能做到“省时高效,整合简约”
三、在教学活动中,当好课堂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要充分信任儿童,相信儿童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儿童,俯下身子看儿童的生活,平等与儿童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儿童,调动儿童的思维参与,儿童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怎样调动儿童的“思维参与”呢?这次培训让我认识到,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儿童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儿童处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手给儿童,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质疑、交流。教师应当让儿童充分思考,给童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儿童说。这样,儿童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要深化语文教改,真正推行素质教育,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把他人模式中的科学教育思想,活化成自己所特有的“模式”。
第三篇:三 走进语文课堂
三 走进语文课堂
走进语文教改课堂,就像一个初学游泳的人走进河里,只要不随波逐流,只要有不怕失败的勇气,你虽然有可能被呛着,但在一次次尝试之后,终会尝到能在水中畅游的那份惊喜和惬意。做一名什么样的语文教师才能适应新教材、适应新形势下的初中学生,从而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呢?在近一年的七年级语文课改实践中,笔者有如下体会。
(一)加强政治学习,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做一个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人民教师。通过学习、内省、慎独等多种方式,提高政治觉悟、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像保持“党的先进性”一样永保“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爱生如子、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本色,这是当好一名教师的思想基础。
(二)加强文化学习,不断扩大知识储备,做一个知识多元化,而且知识在不断更新的语文教师。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方式,广泛涉猎各类知识,不断了解新观念新教法,做一个学习型社会里的学习型教师,做一个不止“一桶水”,而是“有活水”的“一口井”的教师,这是当好一名语文教师的文化基础。
(三)作为语文教师,要适应学生、适应教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除了作为前提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外,还必须具备以下业务技能。、精心准备教具、教案和课件,做一个有备而战,不打无准备之仗的语文教师。语文与其他学科比较,它更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要上好语文课,平时积累重要,临场发挥重要,而在课前了解课标、了解教材、了解学生,收集上课所需的相关资料,确定重点、难点和教法并制作课件、教具——同样重要。
2、走进课堂,精神饱满、面带微笑,普通话流畅,讲话有激情,做一个能感染学生的语文教师。只有师生都有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激情,语文课堂才会有生机、有活力。
3、导入新课,灵活多变、自然生动,做一个能在每一节课的开始,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的语文教师。一首诗、一首歌、一个提问、一段表演„„总之,选择适当的导课方式,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并参与到语文课堂,带着求知的欲望积极地投身到语文课堂活动中。
4、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切忌面面俱到,做一个能有所侧重、有的放矢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重点难点非常关键,千万不能什么文章都从头到尾句句讲、段段讲,以求面面俱到。
5、变学生客体为主体,做一个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语文教师。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识记、理解、运用、赏析四个层面。学生的参与包括课内参与和课外参与。课外的参与包括预习、复习、完成练习,也可以收集某主题的歌曲、收集名言、看书、记日记、记读书笔记、收集公益广告等。课内参与包括记课堂笔记、提出问题、回答问题、默看课文、朗读课文、复述大意,也可以唱歌、背诗(文)、讲故事、讲笑话、做游戏、口头作文、表演短剧、进行辩论等等。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语文课堂是枯燥乏味的课堂。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把课真
正上活;才能使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得到实现;才能夯实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才能提高学生识记,理解,运用和赏析的综合能力。为此,我在语文课堂做过以下尝试——
读:默读、朗读,慢读、快读,单读、齐读,多人串读、学生或师生交替读、分角色读。读是常用而又实用的一种方式。抽学生读自己的作文也是不错的方法。这方法既可以让学生作文前有一点压力,把作文写通顺、写准确、写生动从而提高写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唱:上《最后一课》下课时,让学生起立齐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既加深了学生对文中人物爱国感情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对自己的祖国的热爱之情。平时偶尔自己或抽学生唱一段与课题相关的歌曲,对活跃课堂,对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很有帮助。
模仿:上《口技》一文时,让全班的学生参与模仿文中表演的口技,与文中“无所不有”的声音对比,学生更认识到了文中“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所表现出来的口技的绝妙。上《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闻一多先生敢说敢做的大无畏精神,我激情朗读《最后一次演讲》全文,而学生则根据老师暗示,模仿听众中或长、或短、或热烈的前后十次掌声。“演讲”结束,“掌声”结束,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而闻一多无所畏惧的形象则深深地印在了课堂上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表演:演课堂短剧对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胆识和表演,表现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很有帮助。课堂上学生表演《皇帝的新装》、《自相矛盾》、《画蛇添足》,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游戏:为了让学生记住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中的“八荣八耻”,我把“八荣八耻”编成童谣,让学生课外准备背诵,课内分组进行游戏:你拍一我拍一,“热爱祖国”是第一;你拍二我拍二,“服务人民心不二”;你拍三我拍三,“崇尚科学”敢创关;你拍四我拍四,“辛勤劳动”立大志;你拍五我拍五,“团结互助”知荣辱„„通过游戏,学生不但记住了“八荣八耻”,而且真正感受到了荣辱观的重要。
6、关心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做一个把“教育公平”落实在每一节语文课的语文教师。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有的学生有点自卑,有的学生总坐在教室里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因为传统的应试教育使许多教师常常把“学习优秀的学生”当成课堂的宠儿,而“后进生”则只好坐冷板凳。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有“教育平等”,我们应给每一个学生锻炼的机会:每人介绍一下自己或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家乡,每人读一句、一段课文,每人说一个比喻句、拟人句,每人说一个名人、一句名言,每人说一句成语、一句诗,每人讲一个短故事,每人出一个作文题„„有时一节课就可以使许多学生甚至全班学生都有机会说一说、唱一唱,练一练自己的胆子,展示一下自己的知识能力,从而做到“为了一切学生”。
7、注重教书、更重育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做一个努力集严父、慈母、良师、益友的优秀品质于一身的语文教师。由于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师对学生如何做人这方面的影响,甚至比学生家长、学生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更大。每一节语文课都可能有德育目标、有德育渗透,只有既教书又育人,充分运用赏识教育,真正关心每一个学生,充分体现语文科“以人为本”的特点,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如沐春风,使学生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又知道怎样做人——的语文教师,才是最棒的语文老师,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为了学生的一切”。
在近一年的语文教改实践中,虽也有过不如人意的时候,但我一点也不沮丧,因为班上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语文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对明天的语文教学我国人民仍然充满了希望。这得归功于《新课程标准》,新语文教材,而最重要的则是创新教育理念
第四篇:走进生活 快乐识字
走进生活 快乐识字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葛渔城镇马柳小学 刘荣香
2010年8月18日至25日,暑期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国培计划,在河北省廊坊市隆重举行。在“识字教学”专家讲座中“要让教材成为学生的世界变为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一句话触动了我,引起我的深思。小学识字教学是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使我转变了认识,更新了想法。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想到,学生识字的载体不只是教材,生活中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学生识字的源泉。因此,在课堂中我们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教学的同时,也要引领孩子走向生活中去,在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中快乐识字。
在生活中识字,也要从兴趣开始。兴趣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关键,怎样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下面的几个环节:
一、快乐游戏,把生活带进课堂中。把生活带进课堂,这就需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适合儿童学习的生动形象的生活小游戏。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它可以满足孩子们好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能持久、稳定的孩子们在游戏的愉悦中得到了知识,因此在学习期间,教师应设计一些“找朋友”、“交换名片”、“自家小菜园”、“找春天”等小游戏,把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我也曾在教学中设计了“自家小菜园”的游戏,我让学生把各种蔬菜的图片摆放好,再让一部分学生拿着蔬菜的生字卡片去粘贴,并适时给予鼓励。我希望能通过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玩乐方式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识记汉字,并不拘泥于课本之中。又如:“找朋友”:在教学“好”字时,我根据合体字的规律,把它们分别制成偏旁部首、独体字两个部分的卡片,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边跑边说:“我是‘女’字旁,谁来和我做朋友?”到讲台后另一个同学马上也拿着卡片,边跑边说:“我是个‘子’,儿子的子,我来和你做朋友。”两个人把“女”字旁、“儿子的子”组合成“好”字。接着让学生说说“好”的构字方法,一个同学借用了马季的相声中的台词说:“女子好呀!”让学生很形象地识记汉字。例如记“警”字时,一个学生说如果有人违反了交通规则,警察先向司机敬个礼,再说你违反了哪些交通规则,所以“警”是上边是“敬”下边加一个“言”。把生活中有趣味性的东西带进课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学习巩固了识字基础,同时还激起了一部分学生联想识字的兴趣,使我们的课堂生动形象、趣味无穷。这种方式的学习的确收获不小。
二、新奇有趣,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识字目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如果孩子学得主动,肯动脑筋,那么,每个汉字都可以用多种的好方法来识记。在“多认少写”背景下的识字教学就是让我们找出一种更好的教育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为儿童营造一个有效的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汉字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校园里、马路上,商店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我们的校园中认识我们的校名、学校的荣誉牌、校训、财务公开栏、名人名言、黑板报、告示牌等等,学生在快乐的参观活动中,不仅学会了汉字,还了解了母校的校园文化,受到了文明礼仪教育,更重要的是也燃起了学生爱校的热情。在学完《在家里》一课后,我安排了让孩子们回家后,让爸爸妈妈帮忙,记录家里的日用品、电器、家具、玩具等并分类制成卡片的作业,第二天带到学校后和大家交流。这样的学习形式使孩子们的识字水平提高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上来了。随着识字水平的增长,我慢慢地引导学生从电视广告、新闻、动画片中识记字,词,句子,丰富了学生们的识字资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大的识字平台——他们的周边世界。走出课堂的这本“大教材”是最新奇有趣的,它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理解、应用。
三、总结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学习方法
识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教师要找到适合每个学生个体个性的方法灵活地运用于课堂。在学生识字过程中,在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引导学生实现一次质的飞跃了: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并在生活识字方法中找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比如:部件识字、联想识字、结构分析等等,在这里最突出、最值得推广的的识字方法就是比较法。在实践中我觉得通过比较汉字的音、形、义,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避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在教“鸟、乌”两个字时,我就直接问学生:“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两个生字吗?”一个同学说:“小鸟的‘鸟’有眼睛,那一点就是小鸟的眼睛。如果小鸟没了眼睛眼前就一片‘乌’黑了。”再如“拔、拨”的区分也是靠在比较中编上一个小故事加强记忆的只要记住“拔”:一个扎小辫的小朋友在用手拔萝卜,另一个就记住了。所以在学习中我们要灵活掌握学习方法,学习得才会生动、形象,记得就会牢固、深刻。生活是个大教材,我们要读好它,就要靠总结积累经验,相互交流体会,不断探索出新的有成效的学习方法,相互促进、提高。使学习由个体行为变为一个群体行为。那么在学习使孩子们获得快乐的同时,还产生了认识未知领域的强大动力。
生活处处皆语文,课堂的精彩来自丰富的生活,精彩的生活也丰富了我们的课堂。在此我想断章取义的引用吕淑相先生的一句话:“语文教学要走‘一个来回’。”来说明这个道理吧,我们的教材本是来自于生活之中,那么我们也不要拘泥于教材里,让我们带领学生走向生活,去快乐地识字吧!把学生的识字领域扩大,让我们的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为他们创造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走进生活 快乐识字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葛渔城镇马柳小学
刘荣香 2010年9月2日
第五篇: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汪清县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
我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我在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尝试:在古诗文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与作文教学中凸显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绽放美丽。
关键词:传承 民族 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雅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土壤。世界各国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究其根源就是文化背景不同。可见,传统文化和一方水土一样是民族的根。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培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次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盛开传统文化之花呢?
一、在语文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程教学。就学科而言,语文课是最有可能融合传统文化的学科,可以通过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语文课可以设置“传统文化经典研读”之类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又能培养他们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抑或是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与语文课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比如结合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深化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李白的“直挂云帆济沧海”、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优美的篇章句段让我们看到了一颗颗赤子之心,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作为教师,我及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
要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是否“乐学”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民族、多国家的多元文化,让学生在对经典的了解之中把握传统文化的真谛,在比较、撞击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与贤哲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
二、营造语文学习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外在、鲜明的标识。因此,文化的精华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我们要努力构建“创设情景——诵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应竭力做到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在课堂上,我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讲述、名人故事、成语故事;利用动感十足的编曲教孩子们演唱《唐诗三百首》;播放动画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直观地了解《弟子规》《三字经》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
三、拓宽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范围,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阅读经典文本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儒家的厚德载物、刚正不阿、诚信仁爱、尊师重道,道家的顺应自然、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佛学的宠辱不惊、进退从容、自然清静,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体会和进行创造性转化。
学生在课外的时间,能够拥有丰富有益的课外书,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是极其重要的。阅读国学经典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复兴国学并不是要让孩子盲目的熟背经书,复辟到以前的私塾蒙学状态,主要的是做好国学的普及工作,保住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让孩子相应的了解阅读一些传统的文化经典,从所谓的“速读”、“精读”的阅读方法中走出来,这对于全民族整体的人文素质的提升也是有利无害的。
四、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班级和校园环境
高品位的文化环境能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在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学到新知识、新学问,能意识到一种科学与人文气息,能获得审美感受的校园中,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的校园展板上有很多的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学生感兴趣的成语故事、文学典故、文学常识,特别是一些与此有关的奇闻轶事。在教学楼内的文化墙上处处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班级的传统文化氛围和读书特色活动也很特别,能将其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
五、积极上好《国学经典》和《好习惯,好人生》的校本课,丰富传统文化的内容
校领导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制订并编制了校本课程教材。校本课程《国学经典》的开发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诵读和好习惯好人生的过程中,既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又培育了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开阔学生视野,又有利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论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诵读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通过对《论语》内容的理解,让学生了解了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目的,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论语》、《诗经》、《唐诗宋词》„„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浅显的文字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到了学习、生活、与人相处的本领。所以我舍出时间来让孩子们多读:齐读、对读、分角色读、背诵、配乐诵读„„在诵读中更直观地触摸这些语言,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抓住生活契机,宣传传统文化
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语文的存在。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时,有很多被时代、社会、学校所忽视和遗忘的东西,这恰恰是我们要抓住的契机。如 “清明节”时让家长带着孩子祭祀祖先,在郊区走一走,了解清明节也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端午节”时让孩子们包粽子、观赏赛龙舟、和家人一起挂菖蒲、蒿草、艾叶,给长辈斟上一杯雄黄酒。
中秋节举行“咏月”诗歌的背诵比赛,;元宵节让学生互相制作灯谜;在新的农历年到来时谈谈年的由来、生肖文化,写写春联„„在活动中既能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浓郁的节日氛围,又能让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增进他们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世界上最美的音乐——汉语,积淀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让他们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