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全文5篇]

时间:2020-02-13 17:37: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第一篇: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消失的地平线》是英国作家希尔顿在20世纪30年代的一部小说。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1

《消失的地平线》是英国作家希尔顿在20世纪30年代的一部小说。主人公康维是二战时期英国的驻印度大使,在完成使命,乘坐飞机回国时,飞机遭到劫持,和他同乘一架飞机的有两名英国人,一名美国人,一个法国人。飞机把他们载到风景绮丽,山势巍峨,人迹罕至的西藏高原。这时,飞机没油,突然地迫降使劫持飞机的飞行员丧生。五个人中,只有康维最有生存能力,因为他经历过残酷的战争,在战争中生存下来,他练就了一身本事。然而即使再有野外生存的能力,在这无人之境也是一筹莫展。正在五人发愁时,却发现远处的雪山丘上迤逦过来一行人。最前面的有四个人抬一顶小轿,走到近前,轿中下来一位面容清秀的老者,老者是汉人,却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老者把五人带到一座喇嘛寺。小说重点描写的是五个人,尤其是主人公康维在喇嘛寺的所见,所感。

小说语言优美,意境神秘,针砭时弊。尤其是寺中的大喇嘛对人类的预测更是切中要害,与现实相符。大喇嘛感觉“似乎所有最可爱动人的事物都那么变幻无常,稍纵即逝,而且很不经久。战争,贪欲和野蛮的暴行不知哪天把他们毁得一干二净。他所亲眼目睹的那些情景还历历在目,他的头脑中又浮现出许多其他的情景:他看到那些国家在不断强大,但不是以明智的方式,而是凭粗俗疯狂的激情,这将会带来毁灭,他看到机械的威力在不断膨胀,已到了一个人只拿一件武器就足以与整个法王路易十四的军队相匹敌的地步。他也预感到当他们把大地和海洋都填满人类文明的废墟之时,他们就开始转向进攻天空,宇宙。”

但这还不是全部,他还预卜到将要来临的一个时代,人类为杀人技术而疯狂地兴高采烈,同时它就要在全世界狂热地猖獗起来。所有珍贵的东西将会处在危险之中,所有的书籍和艺术,一切和谐的,美好的事物,还将波及每一件保存了两千年的奇珍异宝,这些小巧的,精美的物品将在毫无防备之中像郎维的著作那样散失殆尽。

在大喇嘛心中,书籍,音乐,绘画等艺术是救赎人类心灵的灵丹妙药,只有守住香格里拉这片净土,人类才会守住最后的根。难道不是这样吗?当人类冷却自己的欲望——一切罪恶的源泉,一心去研究书籍,音乐等艺术门类时,那整个世界将是一片祥和、安宁的景象,处处四季如春,阳光明媚,每个人的心灵都是那么纯洁,每个人都是得道高人,世界处处是香格里拉,没有贫穷,没有饥饿。

然而,这只不过是作者的理想。现实却是:自从上世纪80年代的开始,整个世界的发展正在践行大喇嘛的预言,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不断提高,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人类所引以为豪的高科技在这种极端天气下无计可施。

大喇嘛选中康维做他的继位人。如果选择留在香格里拉,康维也许会像那些喇嘛一样修行,去研究一门艺术,然后忘记自己的年龄,直到死去的那一天仍然保持年轻的面容。如果康维成为大喇嘛,他又会怎样治理喇嘛寺呢?然而康维却禁不住朋友的劝说逃离了香格里拉。小说到这里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尽遐想。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2

从得知此书后,就知道了稻城亚丁这个地方。书是今年读完的,稻城亚丁也是今年走完的。

感叹书中写到的:人与自然只有“适度”才是完美的。只有经历过,才能深刻体会这一点,香巴拉似乎成为一个代名词。人们想要逃避残酷现实时要寻找香巴拉,极力希望没有烦恼、竞争、背叛等等,但当人们得到利益、金钱和权利时又时常将香巴拉抛掷脑后,希望自己永远能得到这些,不需要任何人间天堂。

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淹没了远方的地平线,我们似乎感觉到地平线在消失。可是,当我们的视线穿过这些重重叠叠的钢筋水泥时,可以发现地平线就在眼前,从来不曾消失。不要让物理空间的局限蒙蔽了我们灵魂视线的无限。

如果你愿静下心与自己交谈、与自然畅谈,请带上这本书,去稻城亚丁,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灵魂找回消失的地平线。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3

想起买这本书来读,是在去完香格里拉以后。我说的香格里拉,不是中甸,而是稻城往西南110公里的日瓦亚丁。这里风景如画,只能如此形容,因为我想不出其他更好的描述方式。藏区的文化,骤然不同于汉地,虽是有些艰苦,却对自己同样有着吸引力。这座小小的村落,被冠名“最后一片香格里拉”。这个时候才开始去想,为什么,美的如此的地方,就该被称作香格里拉,这个由一个外国人创造出来的名词。

书本的故事,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小社会,为了保持足够的居民,不停地从外界找寻并增加成员。这是一个唯美的空间,无论是从自然环境,居住条件,人与人的关系,还有那长生不老的秘方,都是世间人想要追寻的。

小说最终只是小说,这样一个具体的香格里拉,只会是在小说中。可是如果我们只是去找寻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那么,她可以存在于任何地方。所以我总认为,香格里拉,只是一个代名词,代表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时空。给一个自己的定义就足够了。真正的香格里拉,就是可以让自己躲过所有烦恼,躲过所有喧嚣,可以静心停留的地方。至于是否长寿,其实并非就是那么重要。

如果要去亚丁,十分简易,读完小说再动身。那个时候,亚丁不会让你失望,会让你明显感觉,香格里拉,就是这里,我找到了。

第二篇:《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许久没读小说了,因为现在很多快餐作品实在读之无趣。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发现了这本小说。

《消失的地平线》是英国作家希尔顿在上世纪30年代写的一部小说。主人公康维是二战时期英国的驻印度大使,在完成使命,乘坐飞机回国时,飞机遭到劫持,和他同乘一架飞机的有两名英国人,一名美国人,一个法国人。飞机把他们载到风景绮丽,山势巍峨,人迹罕至的西藏高原。这时,飞机没油,突然地迫降使劫持飞机的飞行员丧生。五个人中,只有康维最有生存能力,因为他经历过残酷的战争,在战争中生存下来,他练就了一身本事。然而即使再有野外生存的能力,在这无人之境也是一筹莫展。正在五人发愁时,却发现远处的雪山丘上迤逦过来一行人。最前面的有四个人抬一顶小轿,走到近前,轿中下来一位面容清秀的老者,老者是汉人,却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老者把五人带到一座喇嘛寺。小说重点描述的是五人,尤其是主人公康维在喇嘛寺的所见,所感。

小说语言优美,意境神秘,针砭时弊。尤其是寺中的大喇嘛对人类的预测更是切中要害,与现实相符。大喇嘛感觉“似乎所有最可爱动人的事物都那么变幻无常,稍纵即逝,而且很不经久。战争,贪欲和野蛮的暴行不知哪天把他们毁得一干二净。他所亲眼目睹的那些情景还历历在目,他的头脑中又浮现出许多其他的情景:他看到那些国家在不断强大,但不是以明智的方式,而是凭粗俗疯狂的激情,这将会带来毁灭,他看到机械的威力在不断膨胀,已到了一个人只拿一件武器就足以与整个法王路易十四的军队相匹敌的地步。他也预感到当他们把大地和海洋都填满人类文明的废墟之时,他们就开始转向进攻天空,宇宙。”

但这还不是全部,他还预卜到将要来临的一个时代,人类为杀人技术而疯狂地兴高采烈,同时它就要在全世界狂热地猖獗起来。所有珍贵的东西将会处在危险之中,所有的书籍和艺术,一切和谐的,美好的事物,还将波及每一件保存了两千年的奇珍异宝,这些小巧的,精美的物品将在毫无防备之中像郎维的着作那样散失殆尽。“

在大喇嘛心中,书籍,音乐,绘画等艺术是救赎人类心灵的灵丹妙药,只有守住香格里拉这片净土,人类才会守住最后的根。难道不是这样吗?当人类冷却自己的欲望-----一切罪恶的源泉,一心去研究书籍,音乐等艺术门类时,那整个世界将是一片祥和、安宁的景象,处处四季如春,阳光明媚,每个人的心灵都是那么纯洁,每个人都是得道高人,世界处处是香格里拉,没有贫穷,没有饥饿。

然而,这只不过是作者的理想。现实却是: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整个世界的发展正在践行大喇嘛的预言,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不断提高,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人类所引以为豪的高科技在这种极端天气下无计可施。

如果能留在香格里拉,康维也会像那些喇嘛一样修行,去研究一门艺术,然后忘记自己的年龄,直到死去的那一天仍然保持年轻的面容,这是香格里拉的神秘所在。如果康维成为大喇嘛,他又会怎样治理喇嘛寺呢?然而康维却禁不住朋友的劝说离开了香格里拉。小说到这里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尽遐想。

第三篇:《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消失的地平线》小感

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一书中,通过曲折离奇的故事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又一个的谜底,最后道明了“消失的地平线”的庐山真面目。

文章里的康维是一个西方的英雄主义者?还是一个东西方文化合二为一的理想主义者呢?最后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你认为他会找到香格里拉吗?

我也被作者牵引着思维,做了这样的一个思考。在希尔顿的笔下,香格里拉寺庙,不正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 ?只是,这样的香格里拉在如此虚幻迷离的“适度”、“中庸”中呈现出一种安宁与祥和。也恰恰是这样一个地方既神秘又偏僻,所以逃离了各种苦难。仿佛时间静止,天人合一,所以在宇宙的无垠里,它独一无二,而又遥远得让人产生缥缈、触不可及的悲哀。这样的一个地方,从大僧人与康维的谈话中,我们可以把它认为这是人在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地平线,在这里思想是自由的,战争是绝迹的,人情是宽松的、、、、、、人在其中,内心深处没有了纷乱,只有学术,以及智慧。也恰恰是这样的方式昭示着每个人“心中的日月”,在阴晴月缺、黑白分明中,让人心存善念,守一方乐土而“无为而治”。

可是,在使命既定的情况下,作为香格里拉寺庙的继承人的康维选择了出逃,是否是作者作为一个西方人,对中国“桃花源”思想以及现象的一种接受,以及叛变呢?康维的出逃,让我看到一个西方的自由主义者的果敢与行动,但找回记忆后痛苦万分的康维,又让我看到他面对现实,极力掩饰却不敢直面内心深处的向往时的表现出的隐忍以及无奈。

我相信有一道精神的枷锁让康维不敢直视,而选择出逃,那是什么呢?那是一个人最天性的感情吧?要不,康维怎么会想起那个永远“18岁”的罗珍在微笑着,目光聚焦在马林逊身上。但又仿佛不可能只是这样的一道障碍,因为他明明相信了灵魂的交流,精神的爱情。

康维,带着未解之谜消失在作品中,就像香格里拉寺庙消失在现实中,而这样的结局也恰恰引起了读者的一番思索:在人生中,现实生活与精神追求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你会选择怎样的一种思想去“适度”地生活或生存着?

第四篇:《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你的心里,是否有属于自己的“香格里拉”?

在这个和平表象下的喧嚣尘世和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的大背景之下,我们每天面临着许多的诱惑、许多解释不清的现状、许多日益剧烈的勾心斗角,尽管是在象牙塔之下我们,也不免让我们看到大学中的利益争夺时那些平日难得一见的“真面目”,不知道你们是否也会和我一样,有些恐惧,有些失望,有些无奈··· 我愿寻求我心中的“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书中的“香格里拉”只是作者心中的净土的代名词,一片虚化的土地,没有人可以辨别他的真伪,了解事情的真相,可是这些就够了,就像文中说的“她的氛围越是平静,她的神秘感就越激荡人心,而且整个的感觉是惬意而令人欣快的。”是啊,如果真正的,完完全全的了解他,这片土地也许就不会这么美好,这么神圣,就像残缺的美,往往是最美的,因为她永远带着我们无法揭下的面纱,这正是英国小说家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这部传世之作的神奇之处。

并不想过多的去重复书中的内容以及作者的内心深处,只想说,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可以让自己灵魂安宁的地方。之前我也说过,小时候我很幸运能够跟随者父母到处旅游,小小的我开始体会到远离喧嚣远离城市的那些宁静和轻松,给了我“香格里拉”的向往,读后感《《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可是它究竟在何处在??或许,它在人们传诵的云南,又或许,它在西藏,在那些被开发出来的地方,节假日里,无数游人蜂拥而至,把现代化的快捷付诸实际。我也寻觅了很久,在这喧闹的尘世,究竟什么才是我想要的,在大学,在两年后就将踏入的社会,在今后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时光里···我没有一个答案,可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我渴望属于自己的“香格里拉”,我渴望在经历忙碌的工作、复杂的人情世故之后,能暂时躲进我的“香格里拉”,得到一片宁静的归属,纯洁心灵,保留心中的那一席璞和真。必须强调的是,这种躲并不是逃避,毕竟,归隐是现代最不可思议的事情,逃到哪里都会有人类的踪迹。我需要心灵的宁静而不是肉体上的。之所以说在心中,是因为真正的世外桃源是不存在的,找到香格里拉和没有找到又有什么分别,你的香格里拉已经在你心中了。

我想,“没有人和人之间的斗心勾脚,没有名利与财富的互相攀比。”这大概就是“香格里拉”的含义吧!那么,不管现实中的我们怎样处理怎样和谐,就在心里保留这样一块净地吧!

第五篇:《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2500字

《消失的地平线》 读后感2500字

行者

据说香格里拉,丽江之所以出名,洛克的功劳不可缺,他写的这本书,让很多人有了更多认识了解。洛克故居在玉龙雪山脚下一个村里,村里全是石头盖的房子很有个性,有时间可以去体验一下。

在寻找香格里拉的过程中,一个全新的思想国——佛陀的香格里拉,在全人类的视线中浮现出来。在这个离天空最近的——或者说建在天上的神奇国度中,有一个隐匿的国中之国香格里拉。本书讲述了进入这片乐土的惊人故事,并已成为绝对的经典。

《消失的地平线》首先上去是做为一相探险小说解读的。全书散发着特有的冒险趣味和气息。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青藏高原的某处隐藏着一个由神人统治的、主宰全球的地底王国——香格里拉。藏经中也记载着一个由释迦牟尼指认的香巴拉王国。1933年,英国伦敦的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出版了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的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令出版商和作者本人始料不及的是,此书立刻在欧洲引起了轰动,并很快畅销世界,从此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股寻找理想王国香格里拉的热潮。

这是一本旅途中拿来翻看书,那理想与现实、梦境与真实的碰撞,相信能打动不安分的你,试着在旅途中发现你的香格里拉吧。

香格里拉,一个神秘而诱人的名字,她在何方?

走出丽江火车站,步履匆匆的旅人会一眼撞见一幢气势逼人的五星级大酒店。香格里拉集团旗下的连锁酒店遍布亚洲大陆,这只是其中一家分店。然而,真正的香格里拉不会出现在酒店中的任何一间客房。

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将他在马里兰州的别宫命名为“香格里拉”.直到艾森豪威尔总统上任,这座别宫才改成今天的名字“戴维营”(Camp David)。无论罗斯福多么地一厢情愿,在达官显贵们出入的度假胜地,他也找不到香格里拉的一丝踪迹。

于是,不甘寂寞或渴求静谧的人们拔山涉水,希望中国西南地区某个人迹罕至的角落里发现传说中的香格里拉。迎接他们的是一座座新开发的旅游城市,每一座都自封为“香格里拉”,就像萨达姆的替身一样多。

香格里拉真面何在?或许它只存在于人们的想像中。一首同名的歌曲唱道:“天上落下的八宝莲花/哦,香格里拉/雪山捧起的七彩云霞/噢,香格里拉/你在我的心中/我在你的梦里/香格里拉/你是我灵魂的家园”.词作者莫不是要我们到塞外天山脚下,向牧羊女打听香格里拉的所在?

1933年,英裔美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在纽约出版历险小说《失去的地平线》(Lost Horizon)。这本不盈一握的小册子在三十年代末风靡美国,并于抗日战争爆发的那一年被好莱坞导演卡普拉(Frank Capra)改编成电影。

希尔顿在书中虚构了一个如梦如幻的神秘宝地:在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西端,有一座高耸入云、巍峨峭立的蓝山(Blue Mountain),山脚下居住着几千居民,他们与世无争,怡然自乐,康健长寿。小说的主人公,英国外交官司康威(Hugh Conway)意外乘机留落此间。他从受伤飞行员的口中模模糊糊地听到四个音节——“香格里拉”(Shangri-La)。从此,英语世界拥有了自己的“世外桃源”一词。

初看上去,《失去的地平线》的故事架构像极了淘渊明的《桃花源记》。像武陵人一样,康威也在迷途中获救,被带到别有洞天的府地,受到贵客般的优待,甚至一度乐不思蜀。香格里拉的居民也像桃花源的百姓那样过着不愁吃穿的幸福生活。康威和武陵人最后也都离开了那神秘的宝地,向外界的世人讲述了他们的所见所闻。然而,当刘子骥或是康威的朋友卢瑟福根据他们的回忆前去寻觅时,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却不见了踪影。

我们不清楚希尔顿在创作此书之前是否受到了《桃花源记》的启发。在表面的雷同背后,香格里拉却有着与桃花源迥然不同的文化意义。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秦时的战乱来到此处,因此他们完全与世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香格里拉则依靠山中的金矿维持着富足的现代生活。当地人雇佣脚夫从世界各地运来生活用品,康威甚至在那里见到美国俄亥俄州出产的浴缸。山中的僧侣虽不为人知,却密切注视着外界发生的一切。康威后来才得知,他其实早就被香格里拉的大喇嘛培洛看中。培洛派人将他裹挟而来,以继承其位。可见,香格里拉不仅与世界互通有无,而且还在积极引进人才。

陶渊明没有提及桃花源人的信仰生活,只说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据此推断,桃花源人可能信仰某种春秋时期的原始宗教,他们一定没有听说过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学。香格里拉人则敬拜一种中西混合的宗教,大喇嘛培洛原是比利时的天主教徒,随传教使团来到东方国家。他在香格里拉接触到藏传佛教,于是潜心修行,达到心如止水的境界,居然在二百五十岁上无疾而终。侍僧张先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典型地代表那种宽容平和的宗教态度。

当康威其同伴发表意见或抗议时,张先生常常一脸和善地笑而不答,即不肯定也不否定。他告诉康威,香格里拉人秉持着适度节制的中庸态度,甚至连节制的程度也不那么过分。如此看来,香格里拉乃是共冶耶、佛、儒于一炉的宗教净土。

对外贸易和宗教信仰还不是香格里拉与桃花源最重要的区别。为知识分子提供精神乐土的香格里拉,才是希尔顿真正超越陶渊明的地方。小说中的两位传奇人物,培洛和康威,均是热爱学术与艺术的西方知识分子。培洛曾就读就巴黎的大学,我们可以想见,他一定广泛接触了十八世纪末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文明成果。康威则毕业于老牌的牛津大学,属于英国上流知识阶层的一员。两人的读书人身份与以捕鱼为生的武陵人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康威对香格里拉文化气息的迷恋也大异于武陵人领受到的好吃好喝。香格里拉拥有一座雅致而宽敞的图书馆,里面藏有涉及各门学科的大量书籍。香格里拉也不缺少音乐——肖邦的一个学生就在那里教授钢琴。

让康威着迷的则是一个姓罗的满族姑娘,她弹得一手好键琴。()培洛大喇嘛觉察到现代社会潜在的隐患与危机,他有意从世界各地广泛搜罗书籍和艺术品,将人类科学和艺术的结晶妥善地保存在香格里拉。《失去的地平线》成书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经济危机爆发之后。那时一战的疮口尚未愈合,二战的凶兆业已初现。希尔顿虚构香格里拉一地,显然怀有为人类文明延续火种的寄托。这就从桃花源式的遁世主义,一转为香格里拉式的救世精神。

现实世界中,位于普林斯顿大学的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可能是最接近香格里拉的处所。这一学术圣地几乎涵盖了人类所有学科门类,却没有寻常大学里那些条条框框的限制。它面向全世界开放,各国的学者都可以申请到这里访问一年,自由地探索任一未知的知识领域,在宽松的学术气氛中同其他国家和其他研究领域的人们切磋讨论各种问题。

像香格里拉一样,普大高等研究院多见博学的鸿儒,上世纪最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在这里度过了晚年,他闲余经常与同事合演二重奏。那里同样存放着大量书籍和艺术品供学者们取阅鉴赏。在清幽静僻的校园内,你会不时看到清纯的女生和白发的先生。

希尔顿为香格里拉赋予了某种东方神秘主义的色彩。在小说中,张先生长命百岁,罗姑娘青春永驻,香格里拉人通过“太上忘情”式的修炼延续了自己的生命。然而,罗姑娘还是忍不住爱上了康威的年轻助手马里森,三人最终一起逃出了香格里拉。罗姑娘在离开秘境之后迅速老化,她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受伤的康威送到重庆一家医院。追踪康威踪迹的卢瑟福后来找到了治疗他的中国大夫,并向他询问罗姑娘的年纪。大夫表情肃然地看了看他,答道:“她是我所见过的最老的女人。”小说到此嘎然而止,将康威返回香格里拉的可能性作为悬疑留给了读者。

美人已逝,芳踪无觅。希尔顿借罗姑娘的悲剧似乎在暗示我们: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对科学和艺术的追求,人类才能够摆脱七情六欲,获得永恒的恬静与超脱。香格里拉不在别处,她就在书架和琴弦之上,在一代代学者和艺术家的心灵之中。

下载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800字(优秀范文五篇)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800字阮泳雅《消失的地平线》描述了四位偶然乘坐从巴斯库尔到白沙瓦飞机的四位乘客康维、马林森、巴纳德(实为布莱恩特)及布林克洛修女被一名带有左轮......

    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的心情日记

    许多年以来,香格里拉一直未曾走出我的梦中。纵使在现实中迷失,也从不会在梦中那个香格里拉里迷惘。那本名噪一时,引得无数异邦人对滇西北那片净土无限神往的《消失的地平线》实......

    《倒悬的地平线》读后感1500字

    《倒悬的地平线》读后感1500字原创: 崔慧 律师 英南律师事务所当爱情小说与最新的医学、科学相结合,这部小说就会产生三条主线,一条是爱情,一条是技术的发展,一条是爱情对于技术......

    《地平线》反思

    《地平线》教学反思 兰西五小 周丽 一、巧用资料,感悟地平线。 在语文课堂中,合理地引用课外资料,可以对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交流......

    《晚霞消失的时候》读后感

    读《晚霞消失的时候》有感 班级:热动四班学号:100130401姓名:刘 梦 这是一个高中同学推荐给我的一本小说,它很普通,甚至没有几个人知道还有这样一本书的存在,但是我用心读过了,感受......

    《消失的请假条》读后感2篇

    不做温室里的花朵——读《消失的请假条》有感公子旭这几天,我看了一本有意思的书,书名叫《消失的请假条》,我非常喜欢。其中有一段故事令我印象深刻。这段故事主要写了双胞胎马......

    地平线教学反思

    《地平线》反思 地平线这篇课文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借事说理的散文,为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

    2014地平线报告

    2014地平线报告:简单地利用新技术是不够的近日,备受教育界期待的《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高等教育版》中文版由美国新媒体联盟授权北京开放大学正式发布。《新媒体联盟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