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上出好课——数学卷》读后感
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赐予没有生命的知识活起来,让生命绽放光彩的场所。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
一、有效的数学教学
郑毓信教授这样说道:教学的有效性总是相对于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言的。作为有效的数学教学,不仅十分关注如何能够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各种具体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应高度重视如何帮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包括有思维方法的学习素养的重要过渡,也即充分发挥数学文化价值。传统的中国数学教学有一个明显不足:即往往集中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的长期目标,包括思维方法的学习,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我们应努力做到以思维方法的分析来带动具体数学知识内容的数学,使学生能够看到活生生的数学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能真正理解有关的数学内容而不是死记硬背,并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内容,也能领会内在的思想方法。
二、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科学的、创造性的运用教材,打破教材对学生思维的禁锢。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在准确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上,符合本人和本校的实际上,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要对教材再开发,再创造,教学不能是教师对教材的简单复制或教教材。有专家以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遇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因此,要注重挖掘数学教材中潜在的,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上进心、适合学生认识水平并有挑战性的问题。
三、找准一节课的问题
找准自己和同行以前上这节课时存在的问题,才可能设计出有价值的、有效的好课,才有可能上出有思想含量的、有影响的好课。教师需要不断创新,创新才是好课之本。教师不应该只满足于找到问题和问题的解决,而应积极的去从事新的研究。
四、追求课堂的理想境界
其实,在这些大师们看来,好的课堂就是轻松的、愉悦的、富于挑战的,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火花的。读了这本书,我认为钱老师的观点是我们的课堂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1、舒适的学习的环境,平等的师生关系。
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加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让学生获得真正学习的快乐,而且他们也会自主的、全身心的积极参加与到学习中。钱老师认为我们堂课应该让人情更浓一些,让赞赏更多一些,让鼓励更多一些,让笑容更多一些,让宽容更多一些。其实所有的这些“多一些”,都是我们老师对学生爱的真情流露。也只有这样,学习环境才是舒适的,师生关系才是平等的。
2、科学的教材处理,灵活的教学方法。
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的学”。其实,这个道理我们也明白,就是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怎样“创造”。看看他们的方法:替教材中的例子,拓展教材的主题,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等。这让我更明白:教学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必须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准确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必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必须是“实”与“活”的高度统一,不能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必须量力而行,符合本人和本校实际。
3、扎实的课堂训练,完美的目标达成。
练习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知识有效学习的条件之一是自动化,就是说,许多知识的运用要达到十分熟练的程度,自动化又从何而来,靠的当然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练习,合理的练习能使知识转化为技能,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就这一点而言,目标的完美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平时扎实的训练。然而,练习不仅要对数量和时间有一定的控制,对质量也要有一定的要求,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和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由浅入深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练习,而且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练习方法、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
通过阅读《怎样上出好课——数学卷》,让我知道了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课堂离这理想的课堂还有一定的距离,既然有了方向,我一定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前进的。
第二篇:《怎样上出好课——数学卷》读后感
《怎样上出好课——数学卷》读后感
锦湖三小许舒炀每个老师对什么是好课都有一个自己的评价尺度,当我读了《怎样上出好课》这本书之后,让我有许多的感悟。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赐予没有生命的知识活起来,让生命绽放光彩的场所。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
一、有效的数学教学
郑毓信教授这样说道:教学的有效型总是相对于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言的。作为有效的数学教学,不仅十分关注如何能够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各种具体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应高度重视如何帮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包括有思维方法的学习素养的重要过渡,也即充分发挥数学文化价值。传统的中国数学教学有一个明显不足:即往往集中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的长期目标,包括思维方法的学习,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我们应努力做到以思维方法的分析来带动具体数学知识内容的数学,使学生能够看到活生生的数学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能真正理解有关的数学内容而不是死记硬背,并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内容,也能领会内在的思想方法。
二、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科学的、创造性的运用教材,打破教材对学生思维的禁锢。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在准确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上,符合本人和本校的实际上,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要对教材再开发,再创造,教学不能是教师对教材的简单复制或教教材。
有专家以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遇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因此,要注重挖掘数学教材中潜在的,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上进心、适合学生认识水平并有挑战性的问题。
三、找准一节课的问题
找准自己和同行以前上这节课时存在的问题,才可能设计出有价值的、有效的好课,才有可能上出有思想含量的、有影响的好课。教师需要不断创新,创新才是好课之本。教师不应该只满足于找到问题和问题的解决,而应积极的去从事新的研究。
四、一节课堂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其实,在这些大师们看来,好的课堂就是轻松的、愉悦的、富于挑战的,能
够激起学生思维火花的。读了这本书,我认为钱老师的观点是我们的课堂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1、舒适的学习的环境,平等的师生关系。
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加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让学生获得真
正学习的快乐,而且他们也会自主的、全身心的积极参加与到学习中。钱老师认为我们堂课应该让人情更浓一些,让赞赏更多一些,让鼓励更多一些,让笑容更多一些,让宽容更多一些。其实所有的这些“多一些”,都是我们老师对学生爱的真情流露。也只有这样,学习环境才是舒适的,师生关系才是平等的。
2、科学的教材处理,灵活的教学方法。
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的学”。其实,这个道理我们也明白,就是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怎样“创造”。看看他们的方法:替教材中的例子,拓
展教材的主题,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等。这让我更明白:教学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必须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准确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必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必须是“实”与“活”的高度统一,不能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必须量力而行,符合本人和本校实际。
3、扎实的课堂训练,完美的目标达成。
练习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知识有效学习的条件之一是自动化,就是说,许多知识的运用要达到十分熟练的程度,自动化又从何而来,靠的当然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练习,合理的练习能使知识转化为技能,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就这一点而言,目标的完美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平时扎实的训练。然而,练习不仅要对数量和时间有一定的控制,对质量也要有一定的要求,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和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由浅入深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练习,而且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练习方法、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
通过阅读《怎样上出好课——数学卷》,让我知道了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课堂离这理想的课堂还有一定的距离,既然有了方向,我一定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前进的。
第三篇:《怎样问课》读后感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什么才是最有效的教学,都在寻找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求能上出让学生满意的课,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说实在的自己也很少静的心来下来看书,这次,工作室有这么一项作业,让我在课余时间也不时的翻看着这本书,真是让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问课”一个新鲜的词映入我的眼帘,以前我只听范老师提过,但没有很深入的了解,自己一直都在采用反思性教学,也就是书中的课后问,但是到底如何才能最有效地实施反思性教学呢?通过阅读《怎样问课》后我才知道,原来最有效的反思性教学需要教师掌握问课的艺术,不仅仅是课后问,还需要课前问,课中问。
首先“问自己”。以前我的理解就是“课后问自己”,上的是否成功,或者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还有“课前问”和“课中问”。“课前问”就是教师在课前反复琢磨自己对教材的把握是否准确,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学内容是否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具有层次性,仔细思量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否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随机调整,充分预计学生在课堂上会有什么反应等等。教师要通过课前问要明确教学目标,自己要带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要知道自己应该怎样上这堂课,要知道如何研究使用教材。
其次是“课中问”。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课堂中发生的出乎意料的问题扪心自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也就是考验教师的“教学机智”。我们要不断的问自己:我实现教学目标了吗?我控制教学节奏了吗?我处理好突发事件了吗?并且在课堂上,要关注意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要进行一定的情感教育。
最后是“课后问”,也是我们最常用的反思方法,就是在课堂结束后,教师及时反省、反思本节课的效果,着重反思课堂中出乎意料的创造性收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等两方面的问题,便于今后教学扬长避短。它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事件或教学问题,也就是为了不断询问自己: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那么从哪些方面反思呢?首先要反思这节课的效果如何。语言精彩生动吗?让知识走近课堂了吗?教学效果达成如何?整体把握教材,面向考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了吗?多关心爱护顽劣学生,做他们的朋友了吗?然后要反思:学生从这节课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形成了哪些能力等。接着要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举和败笔之处在哪里。对于成功之举,我们要及时捕捉瞬间的灵感,抓住智慧的火花,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对于败笔之处,我们要认真思考,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寻找补救和改进措施,引以为戒,“亡羊补牢”。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强调的是内省。读了这部分的内容,使我进一步的明白了应如何反思好一堂课,进而才能上好一堂课。
第四篇:随文识字课怎样上
随文识字课怎样上?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愉快的暑假已经结束,新的学期即将开始,在这里我把最真挚的祝福送给大家,祝大家在新的学年里生活开心,工作愉快。在上次的业务培训会上我和大家交流了怎样解读语文教材这一问题。大家都知道备上批辅考是教学管理的五大环节,缺一不可。解读好语文教材,是备好课的关键,而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我们前面所做的工作都是为了能够上好语文课。把老师所精选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呈现给学生。就现在语文新授课而言我觉得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读文识字课,第二种是阅读课,第三种是作文指导课,今天我主要和大家交流的是怎样上好一节读文识字课,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随文识字课,在以后的机会里我还将和大家交流阅读课和作文课的教学流程。首先我就以为什么要上好识字课作为切入口开始我们的交流活动。
一、为什么要上好识字课
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所承担的八大任务,前面是基础知识,后面是基本能力。而识字又是基础中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打好字词基础才能进行组句谋篇,从而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试想如果一个连字都不认识几个的人他怎么能写出洋洋洒洒的文章呢。所以说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低年级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愿意识字,喜欢识字,逐步形成识字能力,为自主识字,大量阅读打好基础。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中,都明确提出了“识字与写字”的学习目标,而且对每个学段的识字都有量化的要求,例如:一二年级要求认识的字为1600-1800字,要求会写的字为800-1000,而随着年级的增加,识字数量逐步减少,从中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标准》将识字重点放到了一、二年级,并且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设定了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多识字、少写字,实行“识写分开,多认少写”,并提出认识和学会两种要求。目的是让学生尽早识字,为学生早期阅读扫清文字障碍。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我们已经清楚的认识和感受到,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是不可能完全割裂开来的,二者的融会会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因此诞生了一种新的课型称之为“读文识字课”
二、“读文识字”的定义及要注意的问题
在这里需要我们教师明确三个问题,第一个什么是“读文识字”。第二个是“读文识字”与传统的集中识字比较存在哪些优势,第三个是“读文识字”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什么是读文识字?
读文识字又称随文识字也叫分散识字,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进行识字,边读文边识字。读文和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两个重点,没有主次之分,以前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识字和阅读是分开来的,而现在的低年级语文课识字和阅读是结合在一起的。它们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从而有了一个新的教学观念就是双重点的语文教学。所以我们教师在上低年级的语文课的时候要把识字和阅读都作为教学的重点来处理。这里所说的阅读又和中高年级的阅读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师引导学生对短文的理解及体验是表层的,它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更好的读文,而读文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识字,识字又为读文打下基础。
(二)读文识字与集中识字的比较
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改变了过去我们一直沿用的集中识字模式,以读文分散识字为主,其他识字为辅的多种识字模式相结合。传统的集中识字模式存在着以下弊端:
1、集中识字使识字脱离一定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有单调枯燥之感,很难激 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2、集中识字使学习文字与阅读中运用文字脱节,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当堂 识字效率高,遗忘率高的弊端。
而随文识字就巧妙地解决了以上弊端,它强调识字与阅读相结合,识字、学文并重,同步进行,不可分割。正确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先从文中发现生字,然后学习生字理解生字,最后把生字放回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把课文作为一个识字的载体,由字到词,再由词到特定的语句,甚至再将语句纳入到一段文字中 去理解。
“随文识字”最大的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也是“随文识字”的精髓所在。这里所说的“文”不单单指“课文”,它指的是“一种特 2
殊的语言环境”。“随文识字”运用得好,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读说写紧密结合,的确能有效地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能有效地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教学方法。
随文识字与集中识字相比较有以下优点:
1、边读书,边识字,抛弃了传统识字方法的片面性与孤立性,真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2、识字与阅读紧密结合,有利于做到学用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识记能力,并能随时受到课文中规范语言的熏陶。
3、识字与阅读结合,识字伴随着阅读的进程而展开,把所学的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和具体的一篇篇课文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生字不易混淆,容易巩固,也不显得枯燥,以激趣减负为主渠道,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和欲望。
(三)随文识字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随文识字”教学的一般课时安排方式:如课文篇幅较长,识字量较大,分成两课时完成的话,应依据课文内容合理的将文本分为两部分,分别进行随文识字,而不是一节识字,一节学文,识字学文两者不可分割。
2、准确把握“认识”和“学会”两种识字要求。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认识——在本课认识,放到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认识,不抄,不默,不考。要求学会的字,以往强调“四会”——会读,会写,会讲,会用;现在调整为会读,会写,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逐步做到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教学中再也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抄、背词语注释,测试时也不要考词语解释。
三、“随文识字”教学的基本程序: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初读感知课文圈画生字
3、随文识字
4、巩固识字
5、指导写字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有这样一句话大家都很熟悉,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这里我要套用这句话。良好的情境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利用生动的故事、谈话、谜语、游戏、图片、直观演示等方式,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目的,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下开始语文学习。要注意导入内容、形式要浅显、简洁、3
有趣,教师要做到言简意赅、引人入胜。
例如在《皮皮和汪汪》一课徐影老师就利用图片来导入新课。老师先出示了两张图片,一张小狗的图片,一张小猴子的图片,然后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小朋友,你们知道它们是谁吗,知道它们的名字吗,出示“皮皮”“汪汪”指导学生读这两个名字,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打开书听老师读课文。
在《小露珠的梦》一课,利用动画小露珠在草叶上滚动的画面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小客人,想知道它是谁吗?你们看它们来了。教师播放课件,然后接着导入:小露珠还给我们带来一个它们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露珠的梦》。
再如《胖乎乎的小手》可以用游戏的形式,老师用手沾上水在黑板上按一下再有粉笔画出轮廓,然后问:哪个小朋友能像老师这样把自己的胖乎乎的小手画在黑板上呢?这么多胖乎乎的小手都能做哪些事情呢?我们来学习《胖乎乎的小手》
无论哪种导课方式都要结合课文内容来设计,不能脱离课文内容,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同时导入语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力求能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能调动学生自主学生的热情。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才是导入语的最高境界。
在导入课题之后,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课题进行解题质疑。例如让学生通过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或者通过课题你知道哪些?等等,这一环节并不要求节节课都有,如果课题较为能理解,或者课题有统领全篇的作用,或者对于理解课文有关键性的作用时,我们要安排这一环节。
(二)初读感知课文
在学生的阅读欲望被强烈激发起来的时候,要给学生自我释放的空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要有老师的范读,随着年级的增加或者课文的难易程度等再适量减少老师的范读。
(1)教师范读。低年级的课文以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为主,句子短,篇幅小,有故事性、趣味性,大多文质优美,朗朗上口,再配上插图,图文并茂,很能吸引儿童。因此教师的范读很关键,对学生起到引领示范作 4
用,一是能让学生初步感知生字的读音,对接下来的识字正音打下基础;同时教师的范读能将枯燥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朗读,语气、语调、音量、节奏、声调等都会成为一种潜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启迪心智,唤起注意,身临其境,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进而用心去读,真正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表现欲望;三是能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听清字音和句子的读法。另外,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教师可截取其中重点的段落进行范读,以节省教学的时间。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都不强,教师的范读就非常重要。教师要用自己的范读来指导学生的朗读,给学生一个模仿的范本。当然在一年级下学期或者二年级的时候可以取消教师的整篇范读而把范读放在随文识字中对读文的指导过程之中来。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范读后,让学生初读课文,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的同时,利用已有的识字方法有效地进行识字,进而把课文读通读顺。孩子初读课文,不是让他随便读两遍,应该是有层次性的,一遍要有一遍的提高,一遍要有一遍新的认识。只有这样的初读才是实实在在的。我以为可以分成以下几个层次:
1、自读感知,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标注自己无法解决的生字。可以请教同学也可以请教老师。这一环节特别要注意给孩子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把课文读完。
2、再读圈画会认字,再读一是解决学生对自读感知过程中遇见不会读或者读不准的字、词、句、段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学习。二是圈画生字栏中要求会认的生字。然后给学生小组合作自学生字的时间
3、试读反馈,能反映出学生读的怎么样,好让老师对症下药,使学生有新的提高。要求教师指名读课文,可以是分句指名读,也可以分自然段指名读,根据班级及课文难易程度而定。对于学生读错的字或者读不好的句子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教师可以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模仿
4、反复练读,放在学生朗读比较困难的句子或段落上来。
以上的4个初读的层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学生实情及课文的难易进行适当的增删。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同时,应同步进行以下两个任务:
1圈画生字。强调边读边圈画,这也是随文识字特定的呈现方式。例如要求○会写的用圆圈,要求会认的用横线,找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在圈画生
字时要连同词语一起圈画,借助拼音随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再把词语所在的句子读通、读顺,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2自主识字、小组合作。○在学生第二次初读圈画完会认字之后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它们利用拼音来初步试读这些会认字的读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及合作学习的意识。然后教师利用过渡语“我们同学真了不起,刚才自己认识了那么多的生字,现在它们都在课文中你们谁能认识它们”导入到第三遍的初读上来。
(三)随文识字。
这个环节是随文识字教学的重点。
当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和对生字有了初步认识以后,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对于每段课文出现的生字进行回顾与识记。在识记生字的基础上读通读懂每一句,每一段,了解课文的意思,进行简单的理解与感悟,再回到课文的朗读上来。
首先教师通过过渡语过渡到某一段课文的教学上来,这种过渡语尽量利用课文中的语言。然后让学生自读这一段,指名读这一段纠正错误的读法,接着教师提问:这一段出现了哪些生字,生汇报后教师板书生字,要有拼音。指导学生识记字形。记忆字形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难点,我们可采用结构记忆法、笔画笔顺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字谜记忆法、直观记忆法等。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自我讨论,自我发现。即老师先不必去讲,使学生自觉运用旧知识字,尊重他们自己的记忆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再进行恰当的方法引导,老师教给学生一些识字的策略和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熟字带生字,形近字,谜语,个性化记字法等,形式要多样化、趣味化、简单化、儿童化、游戏化、生活化、大众化,尽量贴近学生身边的人、事、物,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切忌对字形分析的繁琐,教师常常认为不分析字形孩子记不住,其实大部分字不分析字形,孩子凭自己的智慧也能记住的,一节课有十几个生字,每个字都分析,显然要占据大量的时间,那么就挤掉了学文的时间了。教师在教学时,心中要有数,也就是哪些字需要分析字形,哪些字不需要分析字形,要有个充分的把握,把重点放在难记的字上。另外,不要过于拓展识字,例如要求孩子记住字形,还要求理解字义,一字多辩,甚至会造句说话,这样做拔高了识字的要求,使孩子的识字负担加重了。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发挥集体智慧。
在学生充分识字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把这些生字放回课文中来,回到课文的朗读与理解中来。指导学生读好句子或段落,巩固新学会的生字。同时对课文中出现的有会认字的不容易理解的词语进行理解,对重点句子进行感悟。理解感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指导朗读。教师一定要明确这一点。理解的东西不要太深。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或生活实践理解生字新词。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如,根据文字的结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借助字典,帮助学生理解。借助直观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联系生活,帮助学生理解。特别是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引领学生在情境中识字,建立字、词、句、段的联系,形成整体。达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有些字义或词义比较浅显,学生若表述不清具体含义也无妨,能会意即可。难理解的、重点的字要细致处理,细读字所在的词,所在的句,甚至是所在的段落。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揣摩自主理解字义,可以组内讨论,然后组长汇报全班交流,把字义弄透。语文一直强调多读文,读中感悟,教学时要做到字词句相结合,先将句子读通顺,再到词语、生字。通过各种方式的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和生字在文中的意思。我们还可以通过对生字的扩词、扩句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虽然本环节字义是重点,但不可忽视字音的巩固和字形的感知,注意音形义的联系。
(四)巩固识字。
根据记忆的规律,是由模糊到精确再模糊再精确这样的一个曲线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要经历多个反复呈现的过程。学生记住字音,理解字义后,再读文,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以此巩固识字。无论采用何种手段辅助识字,但根据遗忘曲线的规律只要生字换个呈现方式,甚至换个颜色,换个地方,孩子都容易出错。而且一二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识字经验和识字能力,但因年龄小和面对大量的识字任务,也不一定就能完全接受。所以,巩固练习这一环节必不可少。
巩固练习可以有多种方式,例如多种方式的再读课文,各种形式的习题练习等。例如开小火车读字词卡、摘果子(把生字写在果子上谁读出来就送给谁)找朋友、小动物送信等。要把枯燥的巩固识字的过程放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中进行,激发孩子们巩固识字的热情。在玩中学。增强识字效率。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们喜欢了才能乐于主动接受。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词卡要有除了课文中出现的词以外的常用词的扩词,也就是把生字换不同的语言环境,反复强化印象。同进扩词的目的也是于加深对字意的无意识理解,提高学生使用新学生字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巩固练习应有以下特点:
(1)方式要活泼新颖、形式要丰富多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使用单
一、枯燥、机械的训练方式。
(2)要简洁高效,层次分明。针对学生的差异,采用形式、类型、难易不同的方式进行。
(3)由浅入深,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五)指导书写。
新课程标准把写字作为一项目标在每一学段单提出来,足以说明写字教学的重要性。虽然当今时代有了电脑等写字工具,但手写仍然有着它存在的价值,写一手规范漂亮的字成为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之一。指导书写的过程决不是教师在黑板上范写一个那么简单。要有以下环节:
1、教师指导读生字,分析字形。
2、让学生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描写。
4、提问写这个字的时候你想提醒同学些什么,就是让学生抓住字的主笔。
5、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6、学生仿写,要求少写,一般写三个。
7、作品展示与评价。要学生优秀的写字作业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说出哪里写得好。
在指导写字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根据要写的字的量与字形的结构特点,进行指导,不必面面俱到。(2)边写边记忆字形,并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个性化,教师的识字观点不要强加给学生,力求指导写字记忆的原生态。
(3)教师的书写要正确,避免出现错误的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并引领学生书空。“书空”是指读字音、念笔顺、说结构、念词语的同时用手指在空中或书桌伴以空写,从而以达到“识字音、正笔顺、记字形、明字义”之目的。适 8
时在书空又是对用笔写生字的补充,针对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安排必要的书空练习又可减少学生过多的抄写生字之负担。让孩子们动眼、动心、动口、动手对知识加以练习巩固。例如:教学“天”字,拼读音节“ t--i--ān----tiān ”,“横,横,撇,捺”组成“天”(一笔一笔领读),天空的天,白天的天。蓝蓝的天空白云飘。
(4)教师的板书生字要规范美观,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美的感受,感受汉字形体美。
(5)指导书写时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6)过去对低年级孩子写字的要求偏于知识性,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现简化为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即可,更重视写字的学习过程,要求“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间架结构则只须“注意”。这样改革是试图降低难度,适当减轻低年级孩子的负担。
另外提倡学生用普通铅笔进行书写,少用或不用自动笔书写。
四、克服缺点,优化随文识字:
针对随文识字“忽略汉字本身的构字规律和科学系统,对识字的难点字形的理解、认知、记忆缺乏科学性”的问题,要注意在学习之后,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针对其“不能成批识字,影响识字效率”的特点,我们可定期对所学汉字进行归纳,如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同偏旁字、同义词、反义词的归纳等等,引导孩子学会定期归纳复习,提高识字效率。
另外,应鼓励学生多种途径识记生字,从课外汲取更丰富的识字源泉,在生活中捕捉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
五、以《胖乎乎的小手》为例谈谈怎样进行具体操作
综上所述,随文识字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认清识字与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和写作,它为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而通过阅读和说话造句、写作等练习又巩固了识字。明确了这一点,9
就能使我们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既贯彻识字为重点,把课文的阅读和口头、书面表达的练习服从于一个重点——识字,使学生所学的字词在讲读课文和各种口头、书面的练习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同时,又不忘记识字的目的,在阅读和口头、书面练习的过程中,积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字词,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口头、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双重点的课堂教学理念”
以上就是随文识字教学的一般课堂教学模式,但教学有法,却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教材特点、学生实情对个别环节进行侧重安排,灵活处理,达到教学的最优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设计更合理更科学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读文识字课堂教学。
由于个人水平有限,可能为大家讲解的不是那么透彻,观点可能并不深刻,恳请与会的领导、老师给予指正与完善,以更好的提升低年级学生随文识字效率。谢谢大家。
胖乎乎的小手
第一环节:复习
复习对本节课有关的旧知,促进新旧知识的迁移,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这一环节根据需要安排)
一、复习音节:
pàng shuō bāng jīng 二复习学过的字或词
小手 爸爸 一双鞋(对于加下划线的字可以让学生说说组成,也可以组个词,书空一下)
导入语: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些卡片想考考大家,谁能读出来?(重点的让全班同学齐读,并多读)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导入语:看来大家对以前学得知识掌握的都很好。哪个小 朋友更聪明能把自己的小手画在黑板上呢?(指名画)真聪 明,黑板上的真是一只胖乎乎的小手。pàng hūhū
(师板书:胖 乎 乎 的 小手)哪个小朋友能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课题,师教会认字“胖”、“乎”。师解题质疑:想想看,你那双胖乎乎的小手平时都会做些什么呢?(生汇报自己的 手能做什么)多么能干的胖乎乎的小手啊,云云画了一幅 画,画的也是一双胖乎乎的小手,你们想知道她的小手能做 些什么吗?打开书13课,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用手指着,注意每个字的读音。
第三环节:初读课文
一、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用手指着每个字。
二、师领读。过渡语:想不想跟老师一起来读读?
三、生试读。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四、生再读圈画生字。师导入语:课文中藏了很多 的生字宝宝,我们要把它找出来圈出来并把带这个 字的词也圈出来。
五、小组合作自主识字。师过渡语:以小组为单位 来认一认这些字宝宝都是谁?
六、哪个小朋友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第四个环节:随文识字 第一段:
一、过渡语:云云画了一幅画,画了什么呢,谁愿意把书上 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指名读第一段。谁还能读?
二、在这段中有两个字宝宝是刚才在题目中我们学到的,谁 能认出来是哪两个?胖、乎
三、指导记忆字形:胖字怎样才能记住它呢,谁来想个好办 法?能给它找个朋友吗?乎字怎么记住的?课文中说云云画 了一双什么样的小手?(胖乎乎)再读读,谁能读给大家 听?
四、再读第一段:看胖乎乎的小手回到课文里了,还会读 吗?谁能把第一段再来读读。大家一起来读读。第二段:
一、过渡语:云云画的这双胖乎乎的小手帮妈妈做过什么呢?自己来读读第二段.二、指名读第二段:谁能读给大家听?
三、理解课文:谁能说说这双小手帮妈妈做过什么呢?谁再来读读?
四、学习生字:这一段中藏了几个字宝宝,我们找一找。师板书:拿、起、说、这、帮、洗,板书生字要带拼音
在这些字中你认识哪个,当小老师教教大家。能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吗? 我们一起把这些字读一读。
五、回读第二段:这些字宝宝真淘气,一下子就跑到课文中来了,谁能把第二段读一读?
六、导入第三段:这双小手真能干啊,它还会帮助谁做些什么呢? 第三段和第四段同上.多能干的一双小手啊,想一想这双小手还会帮谁做 过什么事情呢?想想看帮老师做过什么。张老师拿
起画说:这双小手,帮我()爷爷拿起 画说:这双小用,帮我()小明拿 起画说:
这双小手,帮我()说的真好,这双小 手做了这么多事情,真是一双()的小手啊。我们再来把课文连起来读读,回想一下这双小手都 帮谁做过什么。指名分段读课文
第五个环节:巩固识字
师过渡语:大家学得真好,刚才我们认识的字宝宝 太淘气了,都跑到老师的卡片上来了,你们还认识 吗?
胖乎乎、拿起、说话、这里、帮助(助加拼音)洗 手、报纸、姥姥、眼睛、双手、爸爸、识字游戏:师:云云家苹果树上的苹果成熟了,我 们也用自己的那双胖乎乎的小手来帮云云摘果子。只要读出果子上的生字就行。师出示一棵苹果树,上面挂着许多红苹果,苹果上有生字。师:哪个小朋友来帮云云摘果子?
第六个环节:指导写字
师出示会写字:这节课有四个字宝宝要求我们会写,看看都是谁?手、爸、报、双
一、谁能带领大家把这四个字读一读?
二、看看“手”有几笔,第四笔是什么?拿起笔,在书上的田字格中描一描,你 13
想提醒大家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哪一笔?
三、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写一个,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书空,边 书空边说笔顺。
四、老师在田字格中写一个。边写边强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五、生练习写,要求在田字格中写三个。
六、评价学生写字。可以老师评,也可以学生间评。
第七环节:课堂总结
师提问:谁来说说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什 么?
结束语:云云的这双小手真勤劳,我们小朋 友也要做个勤劳的孩子,用自己的一双小手 帮助爸爸、妈妈、和其他人做自己能做的事 情。
第五篇:怎样上好数学复习课
怎样上好数学复习课
复习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一个阶段教学之后,各种考试之前都必须进行复习,比如,单元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等。
(1)复习课的主要任务①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网络,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②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各学科大纲规定的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与技巧;③帮助学生揭示解题规律,总结解题方法,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复习课的一般结构①教师简要交待本节复习课的主要内容与要求;②师生系统回顾基础知识、弥补知识缺漏,使之形成网络与结构;③教师选择典型例题讲解或组织学生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④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有目的地、紧张地巡视辅导;⑤师生共同小结与讲评,并归纳、总结解题方法与规律,提高能力;⑥布置课后作业。
复习课通常还有一种结构是:①教师简要交待本节课复习内容与要求;②学生独立练习(课前由教师准备好“题组”),教师巡视辅导,搜集信息;③师生共同梳理知识,弥补缺漏,分析解题错误原因,提示解题规律与方法,提高能力;④布置课后作业。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在第③步后可再次安排学生练习。
对学习能力较强、基础较好的班级可采用后一种复习结构。
要上好复习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复习不是炒旧饭,不是把平时学习过的内容重复一遍,而是要把平时所学的局部的、分散的、零碎的知识纵横联系,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各部分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揭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复习时,可采用“以线串珠”的方法,把知识概括成表格式、纲要式、图示式、口诀式,便于记忆与理解。
(2)基础性原则无论哪一种复习都要抓住基础知识复习与基本技能训练。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弄清这些基础知识是怎样提出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应怎样叙述与证明?有何主要应用?应用时应注意什么?它和其它基础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基本技能训练在复习中应引起高度重视,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多练习一些能直接运用基础知识来解的题目。另外,该记住的一些词语、数据、图形、定义、定理、定律、法则、公式以及一些技巧、方法都应要求学生力争记住,知识缺漏要补上。
(3)重点性原则复习课内容一般都较多,时间又有限。因此,不能面面俱到,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有重点地复习,做到:①突出重点教材的复习;②突出重点概念、重点例习题、重点解题思想与方法的复习;③突出重点薄弱环节的复习;④突出重点难点的复习。
(4)针对性原则复习课中方法的选择、题目的设计、重难点的确定等都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大纲的要求,针对教材的重难点,针对考试说明的要求,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针对学科与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复习,不能带有任何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5)精选性原则复习课中例题的选择,习题的配备必须精心考虑,题目必须有一定的基础性、综合性、启发性、代表性与典型性,要选择一些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题目进行讲解或让学生练习,帮助学生从中找出解题规律与方法。还可选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题目开阔学生思路,使学生通过复习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
(6)主体性原则复习课应同样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要千方百计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复习过程,凡是学生看得懂、讲得来、做得出的内容与题目,都要让学生去独立完成,教师不要都包办代替,不要满堂灌。
(7)指导性原则复习期间学生要复习的内容很多,特别是中考、高考复习,学生手头几十本书,还有众多的复习资料,有的学生如坠烟海,无从下手。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要帮助学生制订复习计划,明确复习目的,确定复习重点,落实复习措施,选好复习方法。还要指导学生处理好课本与复习资料、课内与课外、做题与分析题目等的关系。特别对学习困难生要加强指导。
(8)及时性原则就是复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教师要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复习情况,及时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及时地反馈评价和矫正学生复习的情况,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复习都有所提高,有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