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没有围墙的花园》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花园》读后感(精选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没有围墙的花园》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没有围墙的花园》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一篇名为《没有花园的围墙》的文章,它里面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富翁,还有美丽的洋房和花园。虽然他很富有,但他有一个烦恼:许多人在打他自己的主意,于是他建了一堵围墙,但还是有些孩子闯进了他的花园毁坏了花草,他诉说给同事听,然后同事提了一个建议他就拆掉了围墙,之后他懂得了一个道理。
合上书本,我便想起文中富翁拆掉围墙,让每个人都能看到美丽的花,因此他受到了人们的爱戴与尊敬。当它拆掉围墙时,他受到人们的爱戴与尊重。当他遇到困难时,他受到人们的保护,这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德国,人们都非常喜欢养花,家家户户都养花,但是他们的花不是像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而是将花养在屋外让别人看自己的花,同时自己也在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在公交车上车厢内挤满了人连个座位都没有,突然车子停了下来,一个老太太上了车,她满脸皱纹,手持拐杖,车子稍微一抖,她就站立不稳。过了一会儿,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站了起来,说:“老太太您坐吧!”这一句话温暖了所有的人……
所以,我们人人都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只要你帮助了别人,就会得到回报。
《没有围墙的花园》读后感2杨牧的诗是在形容大自然中的奥妙,有霜,有雾、他的诗主要就是用优美的词句以及柔和的语调来写诗,他所做的每一首诗,彷佛是每天清晨开心绽放着的花朵般,那么的自由自在,那么的无拘无束,任自己能自由发挥,他的文笔如流水般一样,温和、清晰、他形容雾是:朦胧、轻盈、无声,哇!看来他对大自然应该很了解!
他的诗能让我彷佛再一个空旷又安静的大地一样,特别是他把雾形容成自然中最精致的化身,他把自然界的风吹草动,全部都写在他的诗句中,所以让我对杨牧这个人是特别的敬佩莫名啊!
因为他的诗具有一股吸引力,看他的诗,会令人感觉在听一首具有优美的旋律、柔和的声音以及美丽的诗词,这就是出自于他所谓的诗心如果可以,我愿意跟着他的脚步去探险自然界的奇妙,以及自然界生物、动物、植物,一位这些事物里,藏了许多人不知道的秘密、惊喜,难怪杨牧会利用自然科学来做主题,以柔和旋律、完美节奏、美丽诗词以及自己独有的诗心来衬托自然,哇!这种感觉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奇妙呀!
《没有围墙的花园》读后感3今天,我看了《没有围墙的花园》这篇文章,它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米卡尔为了保护自己的财富,筑起了围墙,孩子们想一探究竟,却破坏了花园。在朋友的劝说下,他拆掉了围墙,一次,大盗闯进来,大家都帮助了他,他从中懂得了一个道理。
合上书本,富翁听从朋友的建议,拆掉了围墙,这一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围墙倒下的那一刻,拆掉的不仅仅是他花园的围墙,更拆掉了他心灵的围墙。
富翁为了他人,拆掉了围墙,他的心中有他人,给大家带去了便利,带去了欢乐。他同时也把心灵的围墙拆掉了,不再自私,分享了自己的花园,自己也快乐了起来。是啊,帮助别人,就会快乐自己。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德国人养花的方式与我们中国不同,他们是把花朝外种,开出来的花是给大家看,给大家欣赏的,他们把美丽同大家一起分享,同时自己也可以看见别人家的花,也可以欣赏美景,他们互相观赏,自己为别人付出的同时,也可以看见别人为自己的付出,这也就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我还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小男孩,他已经饿的不行了,他来到一位妇女家,妇女很善良,给了他一点面包和一杯牛奶,小男孩十分感激。过了几十年后,妇女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周围的医院都治不好,只有市里的唯一一个医生治得好,妇女的丈夫就带着她去到了那里。医生果然治好了她的病,当他们去交费时,服务台说已经有人付过了,而付钱的这个人,就是那位医生,也就是当年的小男孩,我十分敬佩这位小男孩,虽然当年给他的只有一点面包、牛奶,但他却一直铭记在心,他帮助妇女把昂贵的医药费付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帮助,就换来了自己的生命,这就体现了一个道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也一定要学习妇女的无私奉献,乐于助人。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为他人着想,要无私奉献,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充满爱心。
《没有围墙的花园》读后感4教室里,微风习习,我看了一篇文章,《没有围墙的花园》,我觉得花园没有围墙,那不会有人踩踏花草吗?带着这个疑问,我读完了文章,它是这样的:富翁要守护自己的财产而筑了一堵墙,可不能防止孩子们的好奇心,在朋友的劝告下,富翁拆了筑起的围墙,在大盗来临时,大家帮富翁抓住了大盗,富翁因此懂得了一个道理。
合上书本,文章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富翁在朋友的劝告下,拆掉了花园中的围墙,让人们都能看见花园的景色。
你认为,富翁拆掉的仅仅只是花园中的围墙吗?NO,富翁拆掉的还是自己心灵上的围墙,他之前总是过于担心别人,富翁拆掉了围墙,也敞开了自己的心扉。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寓言故事——《巨人的花园》。刚开始,巨人筑了一个花园,可经常有孩子进来玩耍,巨人因为不喜欢他们筑了围墙,阻挡他们,这让花园四季白雪皑皑,后面巨人拆掉了围墙,让孩子们尽情玩耍,花园又百花齐放,五彩缤纷了。
我还听过一个故事——《天堂与地狱》,讲得就是一个人,问上帝: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上帝没说话,把他带到了两个房间,第一个房间里有一口大锅,一旁坐着几个人,手里拿着长柄勺,个个面黄肌瘦,他们一个个只顾给自己喝汤,但永远都喝不到,上帝又将他带到了另一个房间,其他都与上个房间一样,但大家都把汤给别人喝,自己也能品尝到了,个个笑呵呵,上帝说:“这就是天堂与地狱。”
是啊,各位同学,我们都要把心中自私的这一面墙拆了吧,让我们敞开心扉去面对每一个人吧,这样生活才会越过越好。
《没有围墙的花园》读后感5一位富翁怕自己的财产被盗,在花园旁筑起围墙,孩子们听说花园中有奇花异草,想进去探个究竟。孩子们把花草踩坏,富翁气急败坏,像朋友诉说,朋友劝他拆除围墙,富翁听从了劝告。大盗想把富翁家洗劫一空,但却被捉住,富翁从中明白了:没有围墙的花园最安全,最美丽。
这篇文章让我细细品味的是米卡尔悟出的道理:这个世界上只有敞开的花园最安全,最美丽。我同意米卡尔这个观点,但是,米卡尔忘了一句话,敞开的心灵也是最美丽,最纯洁的,你只要敞开心扉对待别人,那别人也会敞开心扉对待你,那人与人就会构成一种良好的社交关系。
我们班有一个同学,他平时沉默少语,有很大的防备心,班上班干部选举时,没有一个人投他一票,因为他平时不与同学交往,同学也想尽各种方法和他接触,但都以失败告终。有一次,我向他借笔,说:“你能借我一支笔吗?”“断了怎么办?”他的防备心又作乱了。“不会的!”我摇摇头答道。他问:“你的话我能相信吗?”我无语了。
我在书上看到这样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小镇上,有位巨人,他有个景色迷人的花园,镇上的孩子们都想看看。一年,巨人出去旅游了,孩子们来到巨人的花园,欣赏景色。第二年秋天,巨人回来了,他看到孩子们,非常生气,把孩子们赶出了花园。冬天来了,巨人冷得瑟瑟发抖。
终于,春天来了,但巨人的花园还是冬天,巨人睡着了,当他醒来时,花园又是春天,巨人看到孩子们,又把他们赶了出去,但桃花树下,有个小男孩正用泪汪汪的眼神望着巨人,巨人恍然大悟,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和别人分享的花园才永远是春天。
从此,巨人与孩子们在怀园里快乐地生活着。
敞开的花园最安全,最美丽,敞开的心灵也最纯洁,最美丽。
第二篇:《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
此地没有围墙,没有校门,是名副其实的“开放式”学校。
此地绿竹掩映,柳杉环绕,是绝佳的隐居环境。还有山鸡、野兔、大冠鹫、黄嘴鸮等生态,仿佛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这就是台湾的“全人”学校,它让我知道了很多,也回忆起很多……
当学生的感想
老师——对我来说,像一堵墙,阻挡了猴子似的孩子奔向丛林,让他们收起野性,走向所谓的“方正”与“规矩”。在这条“正路”上,只要有微小的分歧,那双“如来”大手便会毫不犹豫地盖下来,将“邪恶”制服。
老师似乎永远在说服我,永远在要求我应该做某事,不应该做某事。即使是善意的关心,背后也隐藏着绝对的价值判断。
记忆中,自己很少对抗过老师,面对老师的权威,我感觉自己很渺小。
作为一名学生,不得不承认很长时间我觉得老师是毒蛇猛兽,距离越远越好。但是,经过七年的求学生涯,我有了更深的体悟,作为一个小孩或一名学生,可能会与自己的师长发生如下三种关系:一是直接表现为冲突。二是阳奉阴违,内外不符,表里不一。三是一切听从大人的,循规蹈矩。
也许,家长和老师认为第三种孩子最好,其实,照这种模式成长,孩子的创造力早就被扼杀在萌芽中了。
自由与失控
自由与失控只有一线之差。
现在,如果你见到一个留长发、染色还直呼老师名字的学生,你自然而然会认为这不是一个好学生。你会说:“学生本来就不可以这样。”那么,这个“本来”是怎么来的,你能说清楚吗?你会说你以前当学生就是这样的。
……
冲破限制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学生为自由付出的可能是数年的混乱。
成长意味着会发生很多不可预知的事情,孩子大都有一颗敏感的心,每个人的心上或多或少都带着些伤痕,这些伤痕慢慢地形成自我的一部分。作为老师应教会学生释放过去,超越负面的生命经验。当孩子拥有了健全的心灵,将能更自在地面对人生,学习也便不再是难事。
正向看待孩子的犯错。孩子犯了错,家长、老师的责罚通常只能让孩子心生恐惧、厌恶,甚至抹杀孩子尝试创新的勇气。当然,犯错误的孩子也不会自首。宽容地与孩子讨论,只有当孩子愿意思考自己行为的时候,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第三篇:《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学校,我若有所思
张伟 你对待孩子的方式,正决定孩子的未来!如何来实践教育的理想化?《没有围墙的学校——体制外的学习天空》诉说青嫩生命在自由环境中,生猛浑厚又细腻的成长故事;也道出满怀真诚的老师在缴械之后的困思笃行与笑泪天涯。我们于是恍然大悟:开放教育所挑战的,不是孩子,而是大人;开放教育所成全的,不只是孩子,更是大人。
这是一部描述台湾体制外学习天空的全新著作,本书的两位作者李崇建和甘耀明老师都曾是这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台湾全人学校的优秀的教师,他们以朴实的笔调真实地记录了这些年各自在全人学校工作的诸多经验,使所有关心教育的人能通过细致深入地品读清楚地了解全人学校每天发生的真实的故事,从中体会到全人教师用尊重、包容、信任、理解使每一个在这里学习和成长的孩子的人格特质得到良好的自我实践、积极的审美趣味得以养成、创造的激情得以释放,批判的能力得以培养,使孩子们在经历了一些列挫折、惶恐后能勇敢、自律、坚持,最后快乐、幸福地成长。他们用满腔的诚挚将温暖的阳光洒满每一个孩子的心灵的天空,陪伴他们带着自信与希望走向自己的美好人生。读着书中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全人教师真诚而平等地与孩子们相处,与孩子们做朋友,陪伴他们成长。如果说教师用包容为我们打造了一道又一道的靓丽风景线的话,那么他们更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更好地诠释了“尊重”的真正含义。在这部书,无论是“狗脸岁月”中,对孩子们收养流浪狗的尊重与理解,还是“空移法德使用”中对学生处理男女生关系的独特指导,无论是“探索自我的旅程”的真诚地鼓励,还是“漫漫长路有人伴”的不离不弃,都让我们感受尊重的神奇之美。是全人教师用他们并不张扬却深切的尊重唤起了孩子的心灵深处的爱,使他们远离了尘世的冷漠,甚至对可怜的流浪狗都热情伸出了援助之手;是尊重使成长的孩子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正确对待友情;是尊重让孩子有信心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磨难;是尊重让孩子感受到被人呵护的温暖。这一份份发自内心的尊重,胜过无数祝贺、赞美和激励的掌声,更胜过苦口婆心的教诲,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催人振作,促人勇敢前行。
这不由得再一次把我拉回到了现实,想想平日里,我们常常习惯性把热爱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挂在嘴边,可实际行动又有多少!今天想来尊重岂是用嘴来说说那么简单,那应该是无声地发自内心的伟大行动。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让我们学会真正尊重每一个孩子,始终牢记多给予孩子一份尊重,就会多获得一份灿烂的阳光。
在这部书里,全人教师对孩子抗挫能力的培养,更是令人折服。无论是“用水的考验”、“步出暗沉的山林”还是“孤独的美感”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想,现在的孩子,在家多是独生子女再加上父母百般娇宠,所以面对困难挫折表现得那
样的脆弱,不堪一击,而全人为我们展示的登山运动、节水活动、独自去旅行等等,都很好地点醒了我们,不能忽视对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带给了我们许多的有意的启示,极大地开拓了我们的工作思路。
书中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教育不是只有一条路,但是教育常常使人走上同一条路”。想想自己,又何尝不是向着“传统”一条道走下去。从看到全人学校这个名字开始,我便思索究竟什么是“全人”。书中每一个小故事无不渗透着这个概念。他是一种自然地、无拘无束的,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甚至是触及灵魂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自己悟出对与错的真谛。而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他的以身示范,他的是非分明,就是给学生树立的标志。老师和学生并不是上与下、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而是朋友,一位乐于倾听学生话语的朋友,只有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位臵上,他才肯向你展露心扉,才不会失去那份珍贵的天真和童心,还学生以全人。
第四篇:没有围墙的教室读后感
最好的老师不教书
——为弗朗西斯·卡库嘎瓦《没有围墙的教室》作序 王开东
读《没有围墙的教室》,很多次我都停下来,慢慢咀嚼、反思。在K老师面前,我很羞愧,像一只鸟羞愧于飞行。羞愧的原因是,我们的教室是有“围墙”的,尽管我们讨厌这样的教育生态,如帕斯所说:“我有着反抗的目光,却只能压低声音歌唱。”但慢慢的,我们会服从它,遵循它,然后离不开它,以致最后我们成了围墙的一部分,甚至我们自身就是围墙,乌黑破旧,陈腐不堪,沾满平庸无奇的恶。K老师则不然。
因为可以涂着红色的指甲油,当然更重要的是因为深爱着孩子,她选择了做一个老师。还是因为深爱孩子,她没有听从老教师“一个月不露笑容就能掌控孩子”的忠告,而是把内心的爱和包容通过笑容表达出来。在她眼里,教师的职业是微笑,其次才是教书。
如果教室里寂静无声,只能是两种情况。要不教室里空无一人,要不就是学生们都死了。教室里为什么会万马齐喑?学生们究竟是怎么死的?刽子手是谁?
教师既可以是教人者,也可以是杀人者啊。可惜很多时候,我们对此熟视无睹,居然一个个昂起头来,不知道自己脸上的血污。
因为微笑,因为尊重和信任,K老师得以走进学生心灵,鲜花铺满的小径之后,就是孩子们的秘密花园。唯其和孩子们拥有相同的语言密码,才能成为与孩子尺码相同的人,才能成为孩子们的铺路人,引路人和同路人,才能众人划桨开大船,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教学并不是一件简单、单纯的事。“她告诉我们,把孩子当做学习对象,”“从孩子身上学习”,孩子就会焕发出创造的活力,也会自然而然地从老师身上、从同学身上、从课本身上、从世界身上吸纳雨露和阳光;而把孩子当做灌输的容器,孩子就不再是一个活泼泼的人,而只是一个口袋,一个筐子,一个器皿,一个沉寂如死的物件。
叶圣陶先生也说,学生是种子,不是瓶子。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坏教师各有各的不同,好教师却是相似的。但我们真的有勇气说自己和K老师相似吗?
30年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长度单位,更是一个用爱心和智慧累积的厚度单位啊。
30年里,她始终像是一匹马,热情、奔放,充满活力。在她的眼里,孩子就像是草叶上的小露珠,必须给予最大的信任、呵护、理解和爱,在最充分的安全和自由中,孩子的心灵才会真正打开。在她的眼里,知识一点也不重要,让孩子循着自己的方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径才最重要。乔伊是在停车场学会了认字,这种认字与在课堂上学会的认字结果没有任何不同,但意义却有天壤之别。后者的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没有意义的学习,教学不会真正发生;没有意义的课堂,是不道德的课堂。
有了信任和爱,有了这种意义的自觉,她的教学,就不是一堵堵墙,而是一扇扇窗。她用美好的俳句,温暖的阅读,引导学生沿着灵魂的无数条路行走。她拆除了师生沟通的围墙,心灵隔膜的围墙,也拆除了孩子对知识恐惧的壁障,每一个孩子都在心灵的舒展中慢慢发现,自己的身体里住着一个诗人。
瑞德就是这样,他是在棒球场奔跑的浓雾中触摸到了诗,他说:“我没办法摸到它。我越是跑,它越是消失不见。” 他一脸迷茫,写满了忧伤。K老师说:“我被他的话牢牢吸引了,以至于一个字都吐不出来。我用手搂着瑞德,我们慢慢地走回教室。”
剧烈的幸福感突然到来,在诗意的复活中,浓雾里的师生茫然失措,互相搀扶,甚至于静静流泪,如同悲伤。这是真正的高峰体验,也是我看过的最美的最深刻的教学相长。“诗人之所以是诗人,不总是因为他写的诗,而是因为内心的一些东西,以及把他的内在自我和身边的世界连接在一起的体系。”
好教师也如是。好教师也不只是因为她所教的东西,还在于她把她内在的自我、孩子们和世界互相编织成一个体系。这个体系,K老师称之为“我们”。世界从“我与它”变成了“我与你”,然后世界就是“我们”了。
灵魂就缠在自己指尖,让生命完成最隐秘的辉煌„„ 最好的教师总是不教书,他们只教孩子——把全部的心灵都敞开,用露珠一样的眼睛和爱,朝向伟大真理。
第五篇:《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
此地没有围墙,没有校门,是名副其实的“开放式”学校。
此地绿竹掩映,柳杉环绕,是绝佳的隐居环境。还有山鸡、野兔、大冠鹫、黄嘴鸮等生态,仿佛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这是一所专为十一到十八岁的青少年而办的学校。学校重视五个理念:人类过去知识的通识理解、人格特质的自我实践、审美趣味的养成、创造能力的释放,批判能力的培养。每个孩子不同的观点在此都能被尊重、包容与启发,大人和小资的关系是朋友,互相聆听与辩证。让孩子不仅在心智上成熟,也在人格上有正向的发展,大人们会给予很长的期待,让孩子们逐渐成熟。所以孩子快乐而有自信,不需太多的教训与管理,最后他们拥有的能力是真实的,而不是被训练出来的——这就是台湾的“全人”学校,它让我知道了很多……
流连于这本《没有围墙的学校》,仔细阅读这本书,我为李崇建、甘耀明老师及其同事对孩子的特有的包容所感动。无论是开篇的“三剑客大闹江湖”毁农人菜园的处理,还是“谁把房子拆了”中对孩子的宽容地对待,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那份没有权威压制,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在宽容与安全的气氛中逐一澄清的对成长中的生命个
体的尊重。著名教育学者陶继新老师曾说过:天空收容每一朵云朵,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行为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故大海浩瀚无比。愿自己今后面对每一个孩子尤其是犯错的孩子时能以天空的广阔、高山的壮观、大海的浩瀚包容他们,为他们生命的天空涂抹一丝丝美丽,愿能时刻以全人教师为榜样,将包容牢刻心间。
由此,我不由得想到自己。在工作中自己曾经多少次为了孩子所犯的一点点微乎其微的小错而大动肝火,以暴风骤雨代替理智与宽容,而真正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给孩子充分辩解以及同孩子商量的机会却微乎其微,更莫说类似孩子损坏菜园、拆毁农舍这样严重事件,这样想来不觉分外羞愧。我们知道,只要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只要是学校,难免会有问题学生,只要是老师,难免要和问题学生打交道。我们要理智,心平气和,学会宽容的对待学生所犯的错,有效地与学生沟通。成长意味着会发生很多不可预知的事情,孩子大都有一颗敏感的心,每个人的心上或多或少都带着些伤痕,这些伤痕慢慢地形成自我的一部分。作为老师应教会学生释放过去,超越负面的生命经验。当孩子拥有了健全的心灵,将能更自在地面对人生,学习也便不再是难事。正向看待孩子的犯错。孩子犯了错,家长、老师的责罚通常只能让孩子心
生恐惧、厌恶,甚至抹杀孩子尝试创新的勇气。当然,犯错误的孩子也不会自首。宽容地与孩子讨论,只有当孩子愿意思考自己行为的时候,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看过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之后,我不得不要回到现实中来,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我也会因为学生所犯的一些错误而生气,但是我相信在生气的同时,我会想到全人学校的校长老胡子与三剑客的故事,会想到李崇建老师与蓝天、白云、阿凯、阿询等学生的故事,会想到曾经小错不断,大错也犯的超爱搞恶作剧的P的成长故事,想到这些,我想我会变得理智,变得心平气和,然后有效地与学生沟通。
书中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教育不是只有一条路,但是教育常常使人走上同一条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似乎是我们大家的共识。尤其是在学校,面对还没有长大的孩子,我们学校之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规矩。这些规则可能是一些规章制度,也可能是教育者认可的金律良言。然而在全人教育者都明白:教育之路有很多条,你不能逼着孩子们都走相同的路。
书中讲到了一个故事:阿询写字不认真,错别字连篇,崇建在他的作业本上圈出30多个错别字,规定他每个错别字写一行。阿询告诉崇建完不成,崇建说这是功课,必须完成。阿询再次重申,崇建依然坚持。阿询无奈,回到
座位上开始写字。过了一会儿说:“我下周不来上课了,我要去户外学习。”崇建问:“不对吧,户外学习还要一个月。”阿询赌气的说:“不管了,就是不来了。”然后哭了起来,泪水弄湿了作业本。崇建问他为什么哭,阿询说:“告诉你有用吗?”“你不说怎么知道没有用?”“刚才我说了,我写不完,你根本不听!”这句话深深的触动了崇建的内心。让他想起了自己小的时候,老师或父母交代的任务超过了自己的负荷,让自己遇到困难而又求助无门的时候,是多么的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 帮助。但总得到冷漠的回答时,自己别提有多么的孤独和懊恼。如今,自己是一位老师却还有以前的方法来教育今天的孩子,走入教育最惯常走的路。想想自己,又何尝不是向着“传统”一条道走下去。从看到全人学校这个名字开始,我便思索究竟什么是“全人”。书中每一个小故事无不渗透着这个概念。他是一种自然地,无拘束的,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甚至是触及灵魂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自己悟出对与错的真谛。而老师在其中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他的以身示范,他的是非分明,就是给学生树立的标志。老师和学生并不是上与下、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而是朋友,一位乐于倾听学生话语的朋友,只有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他才肯向你展露心扉,才不会失去那份珍贵的天真和童心,还学生以“全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在以后的读书活动中,我一定会一如既往孜孜不倦地阅读。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的:“书香在,福就在。”温家宝总理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华民族需要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经常仰望星空,他们能更多地为国家、为民族前途思考和奋斗。”作为一名教师,徜徉在教海中,更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潜心阅读、积累、思索,仰望教育的星空,为祖国的教育前途思考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