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与干预》读后感[五篇模版]

时间:2019-10-30 17:34: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与干预》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与干预》读后感》。

第一篇:《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与干预》读后感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与干预》中既对国内外有关学前儿童问题行为领域的最新研究范式、理论观点、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阐述、辨析,同时根据实践工作者的要求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干预方案与干预技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与干预》读后感(一)

今年我接手的班级是有着46个孩子的学前班,他们大多只有五六岁,天真无邪、活泼可爱。通过上学期的观察,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如遇到困难很少找同伴帮忙而更多的是找老师,遇到矛盾时往往也是攻击对方或是向老师“告状”,这足以显示他们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缺乏。我甚至还发现一些所谓“不合群”的孩子,在游戏和学习等与他人互动的环节中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有时甚至还会产生孤僻暴躁等极端情绪,这种现象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使孩子性格上产生缺陷,并贻误一生。这些问题一直困扰我,但我却是不知道该用什么样方法去更好的解决。

有幸在学校借到了《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与干预》这本书,真真切切解决了我的实际问题。

1、针对孩子兴趣,增强教学活动吸引力。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且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对感兴趣的东西会投入极大地热情,对不感兴趣的东西将表现出消极情绪。所以,在对孩子进行合作教育的时候,应该找到孩子们的兴趣所在,在活动展开之前有意识的调动孩子合作的兴趣,或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不同的活动、新花样渗透合作教育思想,增强教学活动的吸引力。这样以来,孩子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通过情景导入记忆也更深刻,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2、采用小组评比奖励制度,激发集体荣誉感。

在教学中展开某项合作活动的时候,采用小组评比奖励制度可以调动孩子更积极快速的进行合作。例如: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上每组的编号,在表现好或完成任务的小组下面打五角心,且说明如果有不听话,不守规矩的孩子将会擦掉此组一个五角星,最后五角星最多的小组可以得到一定奖励。这样一来可以激发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孩子们因为怕自己组的星星被擦掉,所以会很听话的进行合作,也因为想得到更多的星星使得孩子们都积极地投入到合作活动中,活动会因此开展的更加顺利有效,使他们的合作能力得到更好地锻炼,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多为集体为他人着想的思维。

3、小组搭配时注意能力互补,友谊搭配。

在搭配合作伙伴时也是有讲究的,在培养优秀的孩子同时,也不能忽视能力弱的。让能力强的孩子与能力差的孩子合作,可以促进后者的能力发展,也可以以强带弱,促进合作的共同完成,不然将会造成能力强的孩子越来越强,而弱的越来越弱。同时,多让孩子与自己关系要好伙伴搭配合作,效果会远远超过与关系不好的伙伴合作。

4、孩子合作出现问题时,不急于干预。

孩子在合作时经常会发生争执冲突或向老师告状甚至哭脸,这时老师对孩子冲突的介入,一定要建立在认真观察、成熟慎思的前提下,一定不能一看到冲突发生就立马冲上前去批评,过早的干涉会剥夺孩子在合作中自己处理冲突的机会与能力,容易使孩子产生消极情绪而影响活动的继续并且容易滋长孩子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往后容易一遇到问题就习惯找老师。所以,在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能急于干预,要先“看一看,等一等”,在确认需要干预后,要先关切的询问活动。

针对我班孩子相互合作的问题,在下学期我要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产生的问题及反思及时记录下来,这就是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与干预》读后感(二)

儿童青少年的问题行为(problem behavior)及其干预矫治是心理学多个分支学科,包括发展心理学、发展病理学、学校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学术领域,尽管这些不同的学科分支在研究视角、方法和重点各有侧重和区别。近年来,研究者比较一致地认为,问题行为大致可以划分为内化和外化两类。内化问题行为主要涉及情绪方面的困扰或者失调,如抑郁、焦虑等;外化问题则是指行为的失调,主要包括各种形式的品行障碍、攻击以及过失行为。

儿童问题行为的产生与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非常复杂。根据发展系统理论的观点,问题行为是生物、认知、人格等多个水平的个体因素与家庭、教养、同伴、学校、社区等多个水平上的背景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结果,但不同类型的问题行为又与特定的危险因素相联系。学前期是个体问题行为开始出现和初步发展的时期。

虽然与童年期,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相比,学前阶段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都相对较低,但是对于这一发展阶段问题行为的科学研究和干预矫治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因为,一方面,个体的问题行为具有连续性,早期的问题行为会增加个体日后适应的困难。同时,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干预矫洽,一些问题行为会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转化为习惯性或者“慢性”(chronic)失调。另一方面,发展早期的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相对简单,因而有利于干预矫治并取得成效。

对于教师而言,幼儿游戏中的干预是教师参与幼儿游戏并对幼儿游戏施加影响的行为,老师在介入幼儿游戏时,常常由于对幼儿及幼儿游戏的分析和解读不够,干预时机不准,干预方式与方法运用不当等原因,给幼儿游戏带来干扰,从而使得幼儿游戏中的干预异化为干涉,为了维护教师游戏干预行为对幼儿游戏的正向推动作用,提高幼儿游戏中教师支持性行为的有效性,教师在干预时应注意深入观察幼儿游戏,解读幼儿游戏行为背后的原因;应结合幼儿游戏的现实情境,正确把握介入和把握时机;在幼儿游戏干预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

在日常游戏活动中,我们教师常常总是希望孩子“正常”地游戏,一旦出现了偏差,就习惯性的想要“纠正”而其实在幼儿游戏行为背后,通常隐藏着他们对游戏的理解,如果教师仅仅凭空主观判断,就生硬介入,肯定会影响游戏的后果,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建议或提出质疑,将问题抛给幼儿,来引起幼儿的思考及对游戏的调整,运用适当的提示,来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当然,针对不同类型的游戏情境,教师还需要灵活把握,选择恰当的干预方式与方法。

总之,通过本文的学习,使我更加深刻的感到:正确的把握干预幼儿游戏的时机,关系到教师干预的实际效果,干预的时机正确,可以帮助幼儿拓展游戏内容和层次,提升游戏水平,反之,可能会抑制幼儿的游戏。

第二篇: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与干预读后感

儿童青少年的问题行为(problem behavior)及其干预矫治是心理学多个分支学科,包括发展心理学、发展病理学、学校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学术领域,尽管这些不同的学科分支在研究视角、方法和重点各有侧重和区别。近年来,研究者比较一致地认为,问题行为大致可以划分为内化和外化两类。内化问题行为主要涉及情绪方面的困扰或者失调,如抑郁、焦虑等;外化问题则是指行为的失调,主要包括各种形式的品行障碍、攻击以及过失行为。

儿童问题行为的产生与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非常复杂。根据发展系统理论的观点,问题行为是生物、认知、人格等多个水平的个体因素与家庭、教养、同伴、学校、社区等多个水平上的背景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结果,但不同类型的问题行为又与特定的危险因素相联系。学前期是个体问题行为开始出现和初步发展的时期。

虽然与童年期,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相比,学前阶段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都相对较低,但是对于这一发展阶段问题行为的科学研究和干预矫治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因为,一方面,个体的问题行为具有连续性,早期的问题行为会增加个体日后适应的困难。同时,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干预矫洽,一些问题行为会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转化为习惯性或者“慢性”(chronic)失调。另一方面,发展早期的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相对简单,因而有利于干预矫治并取得成效。

对于教师而言,幼儿游戏中的干预是教师参与幼儿游戏并对幼儿游戏施加影响的行为,老师在介入幼儿游戏时,常常由于对幼儿及幼儿游戏的分析和解读不够,干预时机不准,干预方式与方法运用不当等原因,给幼儿游戏带来干扰,从而使得幼儿游戏中的干预异化为干涉,为了维护教师游戏干预行为对幼儿游戏的正向推动作用,提高幼儿游戏中教师支持性行为的有效性,教师在干预时应注意深入观察幼儿游戏,解读幼儿游戏行为背后的原因;应结合幼儿游戏的现实情境,正确把握介入和把握时机;在幼儿游戏干预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

在日常游戏活动中,我们教师常常总是希望孩子“正常”地游戏,一旦出现了偏差,就习惯性的想要“纠正”而其实在幼儿游戏行为背后,通常隐藏着他们对游戏的理解,如果教师仅仅凭空主观判断,就生硬介入,肯定会影响游戏的后果,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建议或提出质疑,将问题抛给幼儿,来引起幼儿的思考及对游戏的调整,运用适当的提示,来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当然,针对不同类型的游戏情境,教师还需要灵活把握,选择恰当的干预方式与方法。

总之,通过本文的学习,使我更加深刻的感到:正确的把握干预幼儿游戏的时机,关系到教师干预的实际效果,干预的时机正确,可以帮助幼儿拓展游戏内容和层次,提升游戏水平,反之,可能会抑制幼儿的游戏。

第三篇:学前教育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毕业论文

邯郸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以邯郸市某幼儿园大班为例

徐艳朋 指导教师

2008级 专

学前教育 二级学院

教育学院

邯郸学院教育学院 2012年6月

郑重声明

本人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教师王伟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如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并愿意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监督。特此郑重声明。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徐艳朋

2012 年 6月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以邯郸市某幼儿园大班为例

摘 要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因素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在学前儿童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表现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邯郸市某幼儿园为研究对象),观察总结问题行为儿童的行为特点与问题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分析影响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相关因素,探究儿童问题行为形成原因并针对各种因素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为预防学前儿童行为题行为提供借鉴。

关键词 幼儿园 问题行为 教育对策 学前儿童

I Preschool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 : its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Taking Handan city as an example of a kindergarten Xu Yanpeng

Drected by Lecturer.WangWei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uses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factor analysis, survey research, on preschool 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s in preschool children living and learning in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the thorough investigation and study(in a kindergarten in Hand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bservation and summary problem behavior of children's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and behavior problems of the main manifestations, analysis of effect preschool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 factors related to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 explore the causes for various factor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preschool 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 behavior to provide reference.KEY WORDS Kindergarten Problem behavior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Preschool chi

II

目 录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前言...............................................................1 1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研究和具体表现..............................2 1.1国内外学者对于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2 1.2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2 1.3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评估..................................3 2研究方法..........................................................3 2.1被试........................................................4 2.2研究步骤....................................................4 3 调查结果及分析...................................................4 3.1观察结果...........................................................4 3.2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5 4 讨论.............................................................7 4.1异常的亲子关系..............................................7 4.2家园教育不一致..............................................8 4.3问题家长对幼儿行为问题的直接影响............................9 4.4教育者之间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冲突..........................9 5建议.............................................................10 5.1采用家庭治疗法改善亲子关系.................................10 5.2深入家园合作,一致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10 5.3教育者规范自身,树立正确的榜样.............................11 5.4幼儿园老师提高专业素质,预防及矫正学前儿童问题行为.........12 6结语.............................................................12 参考文献..........................................................13 附录..............................................................14 致谢..............................................................16

前 言

儿童问题行为一般是指对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障碍的行为和在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为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它妨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社会行为问题(如攻击、破坏、说谎、过度反抗或任性等);不良习惯(如习惯性吮手指、咬指甲、活动过度、注意分散等);生理心理发展问题(如偏食、厌食、抑郁、冷漠、焦虑、口吃等)、小儿自闭症等。

随着我国社会的急剧发展和变化,家庭结构与教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儿童的问题行为也较以往明显增多。研究表明,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率在 10%—30%之间,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正因为如此,我国1996年施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和心理保健工作。”200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则 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成人对儿童行为问题的正确应对,将有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因此,从儿童的行为问题出发,来研究家长及教师的应对心理,探讨成人应如何发挥在对待儿童问题行为自身的作用?并设计一份适合教师及家长的正确教育对策,是一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工作。1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研究和具体表现

1.1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研究

problem behaviors,behavior disorders,即问题行为。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儿童问题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1.1国外学者对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

儿童的问题行为,自从 1928 年威克曼开展研究以来,一直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H.C.Lin-dgrem)为代表。比较经典的林格伦的定义为:从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是一个术语,它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和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

1.1.2国内学者对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

国内学者对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行为是指那些阻碍儿童身心健康、影响其智能发展,或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如学生中常见的学业不良行为,攻击性行为,逃学等等。国内外学者们对“问题行为”的理解与定义并无本质差异,只是在表述上有的更为具体。“问题行为”之所以缺乏一致性的定义,主要是学者们各自的研究目的、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不同;另外,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问题行为的衡量标准也不统一(关于儿童问题行为的定义本文不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只在对该含义进一步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以邯郸市某儿园大班为例进行调研)。

1.2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

儿童的问题行为,或称行为问题,是指不被社会所赞同,影响儿童健康发展的行为,如攻击性行为、吸烟、酗酒、撒谎、多动等等。问题行为包含了三层含义:一是问题行为对自己和他人产生不利影响。二是问题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而不被人们所接受。三是问题行为或轻度或重度地偏离于同龄人的正常行为。儿童问题行为(Behavior Disorder),是指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超越相应年龄所允许偏离正常范围 5%-15%的非正常行为。包括儿童在行为和情绪方面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各种违纪行为和神经症行为.儿童行为问题直接影响儿童学习的效能、技能的获得及社会适应的良好程度,有些还可能成为成年期精神疾病的根基。

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大致归入以下三大类:

1、行为不足。指人们所期望的行为(良好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如:一个6岁的小男孩贝贝基本不和他人交往,不管身边有谁和他说话,都不看一下你的眼神,一个7岁的小女孩宝宝不会自己吃饭、穿衣服等。

2、行为过度。指人们所不期望的行为(不良行为)发生太多。如:5岁淘淘是一个弱智的小朋友,游戏中经常去抢别人的玩具,不给就会突然去拧小朋友的手或胳膊,7岁梅梅是一个自闭症并伴有精神障碍的小朋友,经常有揪自己的头发、撞头自伤行为等。

3、行为不当。指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景下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产生。如:6岁的雷雷会将上手工课用的固体胶放到嘴里吃,5岁的沙沙会在欢庆“六一”联欢会上大哭不止等。

1.3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评估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评估标准虽然没有统一,但可从以下几方面综合考虑:

(1)统计学标准。在普通儿童中,其行为在统计学上显示为常态分布.在常态曲线上,居中的大多数儿童行为属于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也就是说,某儿童行为与其所处年龄阶段的正常状态相比,若明显不同于同龄人的一般行为则可以看作是问题行为。显然这里的“问题行为”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连续变量,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这种判断方法多以心理测验法为工具。例如,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是筛选儿童“问题行为”的常用量表。

(2)发展标准。着重对儿童的个体行为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即与儿童自身行为发展相比,若较长时间存在行为发展上的退步现象,则可能预示着问题行为的出现。

(3)环境适应标准。在正常情况下,儿童的行为是与家庭、学校、社会的合理要求相符的,若严重偏离了行为规范则属于问题行为。

(4)运用有关规章、制度、条例、守则、规范去进行鉴别,看行为“出轨”的程度①。

2研究方法

①尹秀艳.浅析儿童问题行为的评估及其对策,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10(6):248-252 2.1被试

本研究采取整体抽样法从邯郸市某幼儿园六个班中抽取四个作为实验班,共计幼儿120名(男63名、女57名)。

2.2研究步骤

本文主要采取观察法和问卷法,分两步对幼儿及其家长,老师进行调查。

2.2.1观察法

根据前人对幼儿问题行为的研究,参考相关研究资料,征求专家和老师的意见,将被试班级的幼儿进行编号并制成表格,采用观察法对被试幼儿进行观察,在为期两个月的时间里,对幼儿表现出的问题行为的天数和频率进行记录,包括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攻击、招惹、破坏、说谎,孤僻、厌食偏食、交往退缩和任性等行为,并对一天中多次出现者或连续多天出现者进行着重观察。观察期结束以后

根据记录结果将被试幼儿分成四个等级:从不(出现问题行为的天数比例≤20%),偶尔(20%≤出现问题行为的天数比例≤50%),经常(50%≤出现问题行为的天数比例≤80%),总是(80%≤出现问题行为的天数比例)。对后两个等级的幼儿进行深入研究。

2.2.2问卷法

在幼儿园老师的协助下对“经常”,“总是”级别幼儿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进一步验证观察结果及其原因的分析探究。

3调查结果及分析

3.1观察结果

观察结果如表1所示:

表1邯郸市某幼儿园幼儿观察结果统计

人数 在总人数所占比例 从不 21 17%

偶尔 62 52%

经常 27 23%

总是 10 8%

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从具体表现上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社会行为问题,如说谎、攻击、咬指甲、注意分散、活动过度等;生理心理发展问题,如偏食、厌食、抑郁、焦虑、口吃、小儿自闭症等。其中表现说谎行为的占17%,其中表现攻击为的占3%,其中表现咬指甲行为的占11%,其中表现注意分散行为的占19%,其中表现活动过度行为的占6%,其中表现偏食厌食行为的占19%,其中表现抑郁为的占2%,其中表现焦虑行为的占4%,其中表现口吃行为的占7%。

3.2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在老师的协助下共发放问卷37份,返还有效问卷37份,通过问卷数据的统计以下为问卷所得结果:

1.问卷调查结果与观察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也就是说“经常”、“总是”级别的幼儿其家长在接受问卷调查中反映的数据和我们观察数据大致吻合,说明这些幼儿中大部分存在问题行为。

表2幼儿在家庭中问题行为的表现状况

级别划分 数量 比例

从来没有 11%

偶尔 9 24%

经常和总是 65%

表3幼儿园老师的反映情况

级别划分 数量 比例

没有 8 22%

偶尔 17 46%

多次反映 12 32%

2.调查问卷的3-15题主要针对被试幼儿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问卷结果如下:

表4幼儿的亲子关系状况

项目 经常能花时间与孩子陪同学习,游戏的家长

比例

12%

经常和孩子一起友好地

交流的家长

18%

在孩子犯错时能采用正确教育方式的家长

9% 由表4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大多数家长很少与自己的孩子沟通交流,能时常陪同孩子游戏、学习只占到12%,结果显示被试家长当孩子犯错时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这样家长与孩子之间很容易形成不良的亲子关系,进一步发展的话将会使孩子产生问题行为。

表5家园的合作的交流状况

被试家长与幼儿园联系频率 项目 比例

很少 56% 偶尔 23% 时常 21%

被试家长对“家园合作”的态度

家、园产生分歧的处理情况

项目 比例 积极配合 12% 没时间 36% 不了解 28% 没必要 24%

项目 比例

沟通、解决 18% 不了了之 31% 各行其是 51%

从表5所示可以看出被试家长很少和幼儿园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进行交流沟通,大部分联系是为了了解孩子在园的状况;对于家园合作,只有12%的家长愿意积极配合学校,64%的家长因为各种原因不能配合,24%的家长对于家园合作仍存在不认可的状态;当家、园在教育上产生分歧时只有少部分家长愿意和幼儿园通过沟通来解决,绝大部分家长面临问题示选择退缩,各行其是;在这种状况下家园合作很那展开,更容易产生家园教育不一致,这对于幼儿产生问题行为由重要的影响。

表6问题家长不良行为调查

项目 自身存在酗酒,说脏话,说谎,暴力等行为的家长

比例

89%

87%

在教育上存在错误教育方式的

结果显示绝大数被试家长或其爱人存在吸烟,酗酒,说脏话,说谎,暴力,专制,等其中一些或某些行为,一部分十分严重已经形成习惯很难改变,更糟的的是大部分家长在孩子面前不会节制,甚至一部分家长认识不到自身问题对于幼儿的危害,87%的家长在教育上存在错误的教育方式,出现溺爱孩子,过度保护,支配,干涉孩子日常行为,消极暗示,施加暴力等现象。家长示幼儿最好的老师,当家长出现问题示一定会对幼儿造成影响,“问题家长”导致“问题儿童”。

表7 关于教育者教育一致程度的调查

项目

教育者在对幼儿教育上能达

成一致的

教育者在幼儿教育上产生分歧时能

通过交流达成一致的 比例 22% 11%

表7结果表明被试家长在对幼儿家庭教育中往往很难达成共识,长生分歧之时缺乏合理的方法解决,更由表5可以看出家长与幼儿园,教师之间同样存在分歧而得不到解决。家长,教师都是而又重要的“塑造者’,当家长与家长,家长与老师在教育方式和思想上存在分歧时,会使幼儿不知所措,对事物的判断产生混乱,所以在行为表现上也会出现混乱,久而久之便会形成问题行为。

4讨论

通过对邯郸市某幼儿园为对象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影响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若干原因

4.1异常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对于幼儿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幼儿身心健康的良好保障。在我的调查中出现问题行为的幼儿大多亲子关系存在异常,或是父母过于溺爱或冷淡,异常的亲子关系是幼儿问题行为的导火索,通过调查报告分析看出被试幼儿中的部分幼儿与其父母存在异常的亲子关系。

总结起来可以分为5种不良亲子关系:(1)干涉型——缺乏主见难独立:干涉型家庭是一种常见的不良亲子关系,这种不良子关系在调查中占23%。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的学习、健康、前途等过分担忧。但是,由于过分保护,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差,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由于习惯依赖父母,他们做事没有主见,犹豫不决。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沮丧,甚至焦虑不安。(2)期待型——胆小畏缩少自信:中国父母往往对孩子以支配的方式进行教育,称为期待型亲子关系,这种不良子关系在调查中占26%。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来监督孩子。用过高的期望要求和监督孩子,孩子容易变得敏感,性格胆小畏缩,缺乏自信,独立性差,做事缺乏主动性,不善与人交往。他们情绪不稳定、易自卑,严重时甚至出现抑郁症状。(3)溺爱型——任性自私不礼貌:这种亲子会使孩子习惯高人一等、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任性自私、不懂礼貌、缺乏同情心等不良的性格特征,这种不良子关系在调查中占19%。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关心别人,难以交到朋友,逐渐孤僻离群,遇到不满容易导致攻击报复等反社会行为。(4)忽视型——消极冷漠爱自闭:这种家庭只养不教,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冷漠消极、孤独自闭,人际关系敏感,难以交上朋友,这种不良子关系在调查中占21%。这样的孩子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敌对心理,甚至受到不良社会团伙的引诱,成为问题儿童。(5)矛盾型——逆反焦虑易强迫:矛盾型的家庭,常表现为对孩子的管教态度缺乏一致性,同一行为有时斥责、禁止,有时却宽恕、勉励,这种不良子关系在调查中占11%。这种不良子关系在调查中的几种表现:例如父亲严厉,而母亲放纵,父亲斥责子女时,母亲却来阻止。父母双方都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统一教育目标和计划,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保持一致;其次,对孩子的表扬与批评要有一贯性,不能自相矛盾;最后,不要将家庭的纷争、摩擦、矛盾迁移到孩子身上。

4.2家园教育不一致

有的教师将幼儿教育等同于幼儿园教育,忽视了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特别是行为问题较严重的幼儿家长的教育方法指导,导致家园教育的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致使幼儿无所适从,损害幼儿意识行为的统一性,从而产生新的行为问题。

4.2.1家园教育不一致的危害

(1)使成人的威信降低,影响家园教育效果,家园教育的不一致,使得孩子对成人抱有怀疑的态度,成人的说法不一,破坏了成人在孩子眼中的形象,降低了成人的威信,也影响了教育效果。(2)影响孩子自立能力的发展,家园教育的不一致会影响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如孩子在幼儿园刚刚学会吃饭,回到家后家长却又开始违反,使得孩子在幼儿园掌握的本领得不到进一步锻炼和巩固,而对家人产生更强烈的依赖感。久而久之,会影响孩子学习的注意力与积极性。(3)容易使孩子行为缺乏自控能力,遇事不明是非。幼儿的自控能力是从小培养并发展起来的,期间需要成人帮助与支持。家园教育的不一致,常常是孩子在家在园两个样,在幼儿园时听话,回到家里却为所欲为。如果成人没有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就可能导致孩子不能明确自己行为的正确与否,更谈不上有意识地纠正自己的错误,控制自己的行为了。由于孩子对是非的判断标准往往取决于成人的态度,当成人处理问题的方式不一致时,孩子就会模糊的认为胜利的一方是对的。久而久之,会造成孩子是非模糊、观念不清的不良后果。

4.2.2家园教育不一致的表现

(1)对于“兴趣班”,“特色班”的家园分歧。由于国家倡导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本应成为儿童素质教育的重心。但由于缺乏可操作性指标及教师、家长难以摆脱“标准化”的思维方式,与社会上的“高学历热”交织成了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网。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成为了各种 “兴趣班”“特长班”的代称。然而,家长的内心又是矛盾的。当问及一位家长,她正为是否要报幼儿园的珠心算而苦恼。她说:“幼儿园发通知下来,这学期珠心算兴趣班开始报名了。我看许多家长都让孩子去学珠心算,她们都说是为小学做准备。如果不让孩子去学珠心算,是不是会影响到以后的小学学习呢?”(2)关于知识灌输与能力培养、人格发展的家园分歧。面对越来越多的小学从一年级就开始有厌学的倾向和跟不上学习的现状,家长和幼儿教育工作者都在忧虑和反思:幼儿教育的问题到底在哪儿?是儿童在幼儿时期没有做好知识的储备吗?其实不然,其原因在于家长的高期望值加剧了对幼儿的“知识灌输”行为。这对处在幼小衔接关键期的大班孩子来说毫无益处,他们过早地“被”带入知识灌输的编织网中,而他们的人格培养和社

②会交往等能力的发展却往往被忽视。幼儿园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幼儿的能力培养和人格发展培养方面,比如生活自理能力、规则意识等方面。家园在知识和能力的选择上,出现了失衡。幼儿园希望家长在培养孩子能力上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合作,但是家长却呼吁幼儿园多教孩子拼音、数学、汉字等知识。对此,笔者询问了一位小学一年级数学老师,她说:“班上有这样的现象,有些孩子在学前学了很多汉字,对于一年级的知识就不是很感兴趣了,有些孩子还会说,怎么这么简单。但是也有些孩子连基本的字都不认得,读书很吃力,很有挫败感。但是对于那些乐观、自信的孩子,不管他们有没有知识的积累,在学习上都能积极主动,接受知识很快,读书兴趣浓也很浓厚。”可见对幼儿能力、人格的培养才是最主要的。

4.3问题家长对幼儿行为问题的直接影响

0~6岁时期,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庭因素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父母在儿童出生以后,不仅是儿童的养育者、监护者,还是儿童的模仿对象,也是儿童依恋的对象,更是儿童精神家园的缔造者和守护者。可以说父母的家庭教育观、教养方式、性格、文化程度等因素都会对儿童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些家长自身便存在言行上的错误行为便会直接导致幼儿相似问题行为的出现。

4.4教育者之间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的冲突

幼儿对于事物缺乏正确判断能力,他们便会以教师和家长为榜样,然而家长之间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的不一致,以及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教育冲突会使幼儿不知所措,对事 ②张满清,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存在的教育不一致问题及策略初探,科教文汇,2001,08 物的判断产生混乱,所以在行为表现上也会出现混乱,久而久之便会形成问题行为。教育孩子,家长一定要有共识,如果不能“双剑合壁”,孩子尽管能够适应,但成长多会有阻力。年轻的父母夹杂在孩子和老人之间,有时候难于处理老人的意见。父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祖辈,也可以用一种委婉的方式跟祖辈指出对孩子溺爱的不良影响,从而使祖辈也能够比较理智的对孙辈进行教养活动。如果一方观念和方式与另一方发生冲突,可以先不说对错,先听一方的意见,避免让孩子看到争吵,否则孩子会有这样一个概念,大人们都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事后父母爷爷奶奶再来分析商量利害,把意见统一,然后再去教育孩子。只要这两者协调好,做到有机的结合,取长补断,缩短祖辈与父辈之间的距离,做到以祖辈家长为主,父辈家长为辅,形成强大的合力,给孙辈以全面、有力、完整的家庭教育。

5建议

根据前人一些经典方法和对策,结合本文个案观察研究结果(以邯郸市某幼儿园为研究对象)得出相关教育对策和方法建议:

5.1采用家庭治疗法改善亲子关系

所谓家庭治疗是指以整个家庭对象而实施的心理治疗,它认为一个孩子的心理问题、行为问题或某个症状的出现与家庭交往模式、家庭结构有很大关系。通过对“父母教养方式调查表”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情感温暖理解与幼儿行为问题的发生成反比,过分干涉与幼儿行为问题无显著关系,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与幼儿行为问题的发生成正比。情感温暖理解的方式如孩子遇到困难能鼓励支持,经常与孩子做游戏或出去玩等,可以减少幼儿行为问题的发生;而对孩子采取惩罚及拒绝否认如当着别人的面打或训斥孩子,常因自己心情不好迁怒于孩子等,会影响孩子行为的正常发展,使行为问题增多。

要改变孩子的某种病态的现象或行为,可以通过改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养育态度,建立健康的教养结构,从而使孩子所表现的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趋向健康发展。

5.2深入家园合作,一致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

家长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并提出宝贵意见,教师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帮助家长分担一些家长鞭长莫及的问题,并将幼儿在幼儿园的异常举动及时反映给家长,家长也应以正确态度接受教师反映并关注。幼儿园要定期邀请家长来幼儿园参观教学活动并要定期为家长开设学习会议,指导正确的教育方式,分析家长在教育存在的问题,此外家长对幼儿园的教学工作献计献策。

家园合作保持家园教育一致性的若干方式:(1)坚持科学的幼儿教育观念。幼儿园是专业的教育机构,幼儿教师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懂得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应帮助家长认识到自己同样要实施科学的幼儿教育。目前,因为社会大背景或个人认识经验的影响,许多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目标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不能简单地迎合家长的需求,而要坚持向他们传递科学的幼儿教育观念。如:请家长了解小学教育的特点和课程设置标准,理解幼儿和小学两个阶段孩子的发展和学习的不同特点等,明确小学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不同目标和方法,了解优质幼儿教育的评价标准,从而建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2)加强个别化的教育。每个幼儿的特点不同,教育的方法也要有所区别。因此,重视个别教育,要求教师与家长更好地合作,实施一致的教育。教师要与家长共同分析幼儿的情况,紧扣孩子的特点,制定不同发展目标和家园合作的策略,如家庭成员要统一行动,教师在园加强针对性培养等,从而使家园一致的教育有了明确的目标,家长有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为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提供具体、有力的支持。这是家园共育中的核心价值所在。(3)积极回应家长的要求。家园合作可以及时解决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当幼儿园满足了家长的实际需求时,家长与教师合作的愿望和热情会更高,态度会更积极,效果就会更显著。如:有家长反映,孩子在家特别爱看电视,家长制止但效果不大,担心孩子的眼睛会近视,许多家长请老师帮助解决。教师及时回应,开展了“爱护眼睛”的主题活动,请眼科医生介绍科学用眼知识和护眼措施,指导孩子和家长一起设计和实施护眼情况记录表,对看电视时间、学习时的坐姿、看电视后的护眼措施等情况做好记录,对记录结果进行统计,互相交流好的经验,并评选出“爱眼好宝宝”。通过教师与家长的双向互动,使家长体会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必须与幼儿园密切配合、保持一致的重要性,形成教育的合力,取得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良好效果,让家长感受到最有效的教育是家园合作一致的教育。

5.3教育者规范自身,树立正确的榜样

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这不仅是遗传基因的作用,而且是父母的性格、感情、行为、语言等多种心理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研究表明,家长没有心理健康问题,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比例就比较少;而家长自身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则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竟高达60%。这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孩子的行为问题与其父母心理健康不佳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行为,必须先从父母自身做起,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父母的言谈和行为是心灵的声和形,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鸣。例如,父母在饭桌前、电视机前的种种谈论,对某些不正之风的痛心疾首,对周围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的赞扬,对不良行为的谴责,对邻居的热情帮助,待人谦虚礼让等,都会在孩子心理产生影响,父母切不可忽视这些生活细节,琐碎小事。孩子纯洁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最容易接受光辉形象的感染,也最爱听故事。父母要向孩子多讲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童年、少年时代的故事,给孩子多读一些名人传记,以崇高的人物形象之感染孩子。此外,父母要做孩子行为习惯的表率。平时家庭中的琐事,父母要以身作则并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作息时间有规律,家长有良好的业余爱好,不要打牌,玩麻将成瘾,切忌浪费时间„„这些都是“小事”,然而,孩子的行为特征就是由这些家常小事而点点滴滴塑造起来的。

幼儿是一张白纸,会呈现什么内容,教育者影响是主要因素,所以在幼儿出现问题行为时,教育者应当从自身角度去反省自身言行对幼儿的影响,是否树立了正确榜样,是否对幼儿起到了正确引导作用,是否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了健康的环境。

5.4幼儿园老师提高专业素质,预防及矫正学前儿童问题行为

教师也要提高专业素质掌握相关知识与教育方法,对待问题时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有时,教师可采用宣泄法——鼓励幼儿表现其情感,如通过情绪角、游戏宣泄出某种感情。对待他们的不良行为,不要只是惩罚,而采用逻辑后果法教育。如幼儿争抢玩具,他只能看着其他孩子玩,失去了一次他参加所喜爱活动的机会,就是一次逻辑后果。

6结语

幼儿行为问题的研究是幼儿心理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课题结合幼儿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对幼儿的问题行为进行科学的调查,对幼儿社会行为问题、不良习惯和生理发展中常见的几个问题进行研究,建立个体档案,并根据调查结果研究出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着重对普遍存在班级中的幼儿行为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努力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积极进行预防干预,使幼儿心理朝着健康、快乐的方向发展,从而为其它行为问题的研究打开一条通道。

参考文献

[1] 卢玉玲.学龄前儿童十大问题行为解读[J].文汇报,2010,(5):56-62 [2] 杜秋贞.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与家庭教育[J].科教文汇,2006,(1):75-78 [3] 王力斌.浅谈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预防与治疗[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5):33-36 [4] 李学兰.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9,28(09):91-95 [5] 胡敏.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1,(4)[6] 吴楚琼.幼儿行为问题家庭成因的个案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8,(06)[7] 左志宏,席居哲.父母对幼儿行为问题反应偏向的原因及影响分析[J].幼儿教育,2007,(04):66-69 [8] 杜燕红,张安让,史彩娥.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M].河南:大象出版社,2009 [9] 刘全礼.儿童行为塑造及行为问题矫治[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 [10] 李雪荣.儿童行为与情绪障碍[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1] Bergeron L,Valla JP,Breton JJ,et al.Correlates of Problem behavior in the Quebec general population of 6to8-year[J].J Abnorm Child Psychol 2008,28(1):47~62 附 录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调查问卷

尊敬的家长: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完成这份调查问卷。本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的形式,我们保证对您所提供的信息进行严格的保密,请您据实填写。

1.您的孩子在家里是否有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脾气暴怒、说谎、爱骂人、语言障碍、自私、自卑、攻击、招惹、破坏、孤僻、厌食偏食、交往退缩和任性等一些或其中某些行为:

A、从来没有 B、偶尔有 C、经常有 D、总是出现

2.幼儿园老师是否向您反映过您的孩子在园中曾出现过上述行为: A、没有 B、偶尔 C、多次反映

3.您会花一些时间听小孩子说话,陪陪孩子做功课、玩游戏吗? A、经常 B、偶然会 C、没时间 D、从不做

4.您经常和孩子一起友好地交流孩子在学校的事情吗? A、经常 B、偶尔交谈 C、几乎没有交谈 D、从不交谈

5.孩子犯错误,您一般使用下列哪种方法有效?(多选)

A、打一顿 B、不理 C、罚站 D、减少零用钱 E、不让他做喜欢的事情F、增加作业量 G、关在家里不许出去 H、严厉地口头批评 I、坚持说服教育,对孩子从不惩罚 J、其他

6.您认为对孩子的教育主要是谁在起作用?

A、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合作 B、家庭,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C、学校是教育孩子的主要机构,负主要作用

7.您是否经常和幼儿园联系,了解孩子的情况?

A、很少,工作忙时间少。B、偶尔,老师先给家里打电话,反映孩子在园情况。C、经常,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8.您对于家园合作的态度:

A、家园合作很重要,积极配合。B、想配合,但没时间。C、对家园合作了解较少,不知道怎没配合 D、在学校,老师对孩子负主要责任,家长很难起到作用。

9.当您与幼儿园在一些教育问题上发生分歧事您会:

A、积极和幼儿园沟通,解决分歧 B、尝试沟通但得不到解决,任其自然 C、互不相干,各行其是

10.您对幼儿园开办的一些“特色班”的看法:

A、对孩子有好处,积极配合 B、不了解,学的多就学 C、没用,其他同学都学只能从大流了

11.您或您的爱人是否存在吸烟,酗酒,说脏话,说谎,暴力,专制,等其中一个或某些行为?

A、偶尔有 B、其他人说有,自己察觉不到 C、时常不经意表现出来 D、已经养成习惯很难改掉了

12.您是否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过以上行为?是否会影响到孩子?

A、没有过 B、也许有过记不清了,应该不会 C、有过,孩子还小不懂事,没事的 D、形成习惯,难以克制,是否影响孩子没考虑过

13.您在教育孩子事是否存在一下现象(多选)

A、溺爱孩子,从不责罚 B、过度保护,帮孩子打好一切 C、支配,干涉孩子日常行为,都是为你好 D、消极暗示,由于生气对孩子错误评价,如“你真笨”等 E、施加暴力,不打不成材 F、不存在以上现象

14.您怎样看待“隔代教育”?(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孙子、孙女的教育): A、满意,节省自己的时间,而且他们照顾孩子让我很放心 B、不满意,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得当,尽量避免

C、有不满意的地方,但为了让他们获得带孩子的快乐,还是让他们经常接触孩子

15.您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是:

A、丈夫和妻子一致 B、不一致丈夫说了算 C、不一致妻子说了算 D、谁说了都不算

16.当您和其他家庭成员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发生分歧时您会怎样解决: A、交流,沟通达成一致 B、很难达成一致,不了了之 C、各行其是,互不干预 D、谁对听谁的

致 谢

我上大学至今,在邯郸学院度过了将近四年的时光,虽然不敢说得了邯郸学院的真谛,但她给我打下的思想烙印是深刻的,长久的,难以磨灭的,在自己身上总抹不掉她的某些气息。

我永远感谢大学精神对我的熏陶感染,是她给了我一种追求知识、追求真理、追求弄个清楚、活个明白的不懈动力。在这次的论文创作中,就深刻的体现了大学精神对我的鞭策,不断的查找有关资料,不断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都是追求真理的表现。

我永远留恋大学中的那种氛围:充满着理想,充满着灵气,充满着青春的活力。扑面而来的新知识、新理论使我的头脑免于僵化,活力四射、才华横溢的朋友同学使我的心态积极向上。当我的论文创作出现瓶颈时,当我感到压力时,这种轻松向上的氛围能够及时的排除我的阴霾情绪。

我永远珍惜在大学中形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在一切人际关系中,最纯真的关系莫过于师生关系。老师总是把最美好的东西交给学生,从不嫉妒学生的成功,也从不企求学生的回报。我要尤为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在撰写毕业论文期间的工作自始至终都是在指导老师全面、具体的指导下进行的。这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在此,谨向导师王伟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世界上最平等的关系莫过于同学关系,它很少沾染功名利禄的俗气。

大学四年,我得到过很多学友和朋友们的关心和帮助,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望我们的同窗之谊永远长存!

第四篇:中小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分析与干预

中小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分析与干预山师心理学院 徐夫真

“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的研究报告: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地区抽样选取16472 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心理基本健康的比例是79.4%,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 ;小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行为问题按比例排列,依次是:人际关系、情绪状态、自我控制、动机、自我概念和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正在努力地完成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随着生理的发展成熟,他们的自我认识、道德价值观、性心理及性别的社会化等构成了发展的重要内容。正常的青春期发展可能伴随着许多令人苦恼的、骚动的和不可预知的想法、感情和行为。除了一些极严重的精神问题或行为外,许多看似有问题的行为其实只是正常发展过程中的偏离。若要区分真正的偏离行为和较小的发展危机,了解发展的知识和个体正常行为范围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Copeland “个体特质”自我意识高涨。表现为强烈地卷入自我。个体尤其关注自我形象,有时认为是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无与伦比的,有时从内心深处认定自己是个失败者,情绪一落千丈,极为自卑。个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我是怎样的我?”充满幻想。个体对社会对人生有了更为丰富的认识,虽然这种认识往往是偏激的或不切实际的,往往会随着个体体验到的强烈冲动和强烈的情感而变化。自我表达的需要。Copeland 称之为“做你自己的事”,摆脱对父母的依恋或依赖,追求独特的自我,不再遵循父母设定的发展模式。“我的生活,我作主”。充满哲学抽象、理论和理想。心中充满了诸如“绝对真理”、“极限真理”等哲学问题。不轻易接受权威的观点甚至表现出某种叛逆性。对性感兴趣。个体性心理的发展是指个体在个体时期顺应自己性别的生物学和社会学特点而表现出的性意识、性情感等心理活动。个体开始变得非常关注外表和衣着,打扮自己。从众。为了求得相互的接纳,这一同伴群体内部也表现出求同的趋向。高敏感性、情绪波动、冲动的倾向(如叛逆行为甚至是犯罪和反社会行为)、行为抑制甚至是社会退缩。主要内容

一、心理与行为问题的表现与类别

二、心理异常的判别依据

三、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心理与行为问题干预策略阿德勒指出,个体的不良行为具有四个目标1 .寻求关注寻求关注的个体认为,只有成为成人或同伴关注的中心,否则人生就没有意义。他们可能会通过两种方式来达到目标。一是积极的行为:如取得成功、施展才能、外表好看等;二是无用的行为:如调皮、炫耀卖弄、毁坏东西等。对情绪障碍和社交恐惧症者的关注可能会适得其反。个体焦虑、担心、哭泣、逃避和忧伤――成人的关心(同情和担心)――强化个体的行为结果――使之与病人同等――再次出现焦虑或恐惧反应。2.权力反抗成人或者其他权威人物的控制。他们不会受成人规则的限制,也不会屈服于被处罚的威胁。3 .报复指个体对伤害他的成人或者成人所代表的社会作出反击。受报复驱使的个体最喜欢采用的行为包括撒谎、偷盗、欺骗、咒骂老师和父母、破坏行为和暴力行为。4.假装无能如果报复行为没有达到目标,他们就会停止针对父母和老师的行为问题,取而代之的是不活跃和消极行为,他们放弃斗争,不关心学校、家庭和朋友,很少或不写作业,不再参加课外活动。在家的时候多数时间待在卧室里看电视或听音乐,他放弃了一切,也想让人们放弃他。他的生活变成了一系列的失败、挫折、羞辱和伤害。会变得抑郁甚至会有自杀的危险。表现与类别品德性问题行为心理性问题行为学习问题与障碍品德性问题行为1.过错行为2、沾染不良习惯和不良嗜好3 .逃学或离家出走4 .恐吓、勒索5 .参加不良组织心理性问题行为1.一般适应性问题主要指个体在适应学校和家庭环境、或在适应自身身心变化的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的情绪和行为的紊乱或失调。1.1 自我评价欠佳随着自我的发展,中学生明确有“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但两者往往具有较大的落差,且他们对理想自我的塑造过于精细但不稳定,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困境时,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导致情绪的低落、消沉、自卑,以及行为的退缩、自暴自弃等。1.2 人际关系不良师生关系问题―“亲其师,方信其道”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师生关系不良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同伴关系问题个体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同伴群体是个体成长的一个重要参照系统,良好的同伴关系在经验信息、情感、学业、人格养成等方面具有其他群体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因家庭或学校给个体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不良的同伴群体对个体的危害性也是极大的。所以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中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一课。1.3 挫折承受力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遭受挫折后,能有效地排解因挫折造成的不良影响,并很快调整自己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能力。一般耐挫力较强的个体在挫折面前不会过分紧张,没有强烈的情绪困扰,能够尽快地找到适应和对付挫折的办法,从而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而耐挫力较弱的个体则会紧张、消沉、颓废,甚至丧失生活的信心或走上邪路,带来不良的社会后果。澳大利亚心理学家Marie Joyce 博士认为,心理承受力差的个体不是具有低挫折忍耐力而是缺乏有效的挫折忍耐力,并将缺乏挫折忍耐力定义为:不愿意忍受为实现目标而必须忍受的挫折。独生子女生活较为优裕、丰富,聪明多知,视野开阔,然而在意志品质、心理情感方面却很脆弱。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几乎没有经过真正意义上的艰苦生活的磨炼和心理挫折的考验,缺乏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追求,在长辈的悉心照料和呵护下,逐渐形成自私、利己、孤傲的性格,禁不起打击和挫折。据对城乡不同类型的数万名中学生的心理调查发现,初中13.6%、高中18.79% 的中学生在面临挫折时表现出情绪和行为的紊乱,表现出冷淡、孤独、抑郁、偏执、冲动等的多种变异的人格特征。因此,有人称当今个体患有“精神缺钙症”。1.4 缺乏韧性,责任感淡化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可能将“责任”理解为父母、老师或社会要求他们去完成的任务。成长环境的优越和父母的关心,孩子几乎不存在在自身责任感的驱使下凭借意志努力来实现行为目标的机会。这种机会的丧失是对个体人格与人性进步的一个严峻阻碍。他们甚至认为:书是为父母读的,考试也是为父母考的。做事缺乏耐心与韧性,往往以热情开始,以不了了之而结束。甚至为利己目的而损害他人利益且不感到愧疚。责任意识淡化,对自己行为的不负责任的个体,他们无法理解普遍价值的意义,他们的人格是萎缩的而不是丰满的。2.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在遭受强烈的精神刺激或承受较长时间的压力、挫折或矛盾冲突下,出现的明显的情绪和行为的异常。主要表现有:抑郁和退缩:当个体不能通过可接受的、现实的方式来减轻失败感和孤独感的时候,就会退缩到自我的小圈子里从而引发痛苦和抑郁。“隐匿性抑郁症”的潜在危害尤其大。如果个体在一段时间内体验到心情不愉快、烦闷;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变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脑子变钝了、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减退;学习失去了动力、人变“懒”了甚至厌学;对成绩下降变得无所谓或对什么都无所谓、;以及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甚至感到活着没意义、产生轻生的念头。应及早求教于专科医生,以防不良后果的发生和疾病的进一步的发展。越轨行为很多通过伤害那些否定他们需要的人来减轻痛苦,比如漠视规则、埋怨他人,他们不害怕处罚,甚至会期待惩罚。在承认和强化自己作为失败者的角色之后,他们就会变得敌对,经常违反学校和家庭一些规则。因为无论如何他们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并以此作为自己任性行为合理化的一个借口。通过惩罚他们能够有机会参与和得到注意,被惩罚是痛苦的,但总比受冷落要好。社交焦虑―视线恐怖症青春期对人恐怖症(视线恐怖症)也是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见到异性表情不自然、感到脸红、怕跟人目光对视或怕被别人目光注视,控制不住用“余光”看人或控制不住目光看对方的敏感部位,觉得别人能看出她(他)的表情变化和窘态,能洞察到他内心的想法等等,于是避开他人,影响和别人的交往,非常焦急痛苦,但往往因症状难于启齿而不敢就医,通常要到出来社会工作之后,感到实在无法忍受才寻求治疗,从发病到治疗已煎熬了多年甚至十余年,强迫症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人格失调人格失调的中学生一般能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智能是正常的,意识是清醒的,但由于缺乏对自身人格状态的自知,常与周围的人发生冲突,也很难从错误中吸取应有的教训并加以纠正。在个性心理状态上表现为两个方面:个性的压抑状态、个性的放纵现象。疾病―心理问题的躯体症状或躯体化指那些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起重要作用的疾病,如偏头痛、支气管哮喘、心脏神经症、胃肠神经症、神经性皮炎和没有原因的头晕目眩等。阿德勒认为精神疾病是“沮丧”的一种反应而非疾病,当个体不能有效地应对低人一等的感觉时,他就会变得“沮丧”,结果,在他努力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时,就会形成扭曲的观念、情绪和行为。心理治疗本质上是鼓励和再教育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患者获得直接面对生活任务和挑战的勇气并激发他们的社会兴趣。学习问题与障碍1,学业困难:指排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业困难往往与父母尤其是母亲的人格缺陷有关。2,学习压力厌学:不仅是学习

第五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读后感)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读后感

无锡市新光幼儿园俞秀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許卓娅老师的著作。书中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及实际操作活动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更好的开展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再次拜读许老师的这本著作,对于许老师在打击乐方面的阐述使我感触颇多。尤其是第二章第二节第三小段,关于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的发展。

书中阐述的孩子演奏乐器能力的发展非常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正象许老师所说,对于一些用软绳穿起来的碰铃孩子们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因为这种主要靠小肌肉来演奏的乐器,对手眼协调能力的要求较高。那在孩子的演奏过程中,孩子们总是不能很好的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绳子的顶端,而总是用手捏住碰铃的根部,造成碰铃悦耳动听的音色出不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家除了一遍遍的示范,还可以让幼儿倾听正确的演奏方法和错误的演奏方法演奏出的音色有什么不同,通过反复的教育和练习,孩子们肯定能够逐步学会用小肌肉来演奏乐器,而且,通过不断的练习,他们自然会熟悉各种乐器的不同演奏方法,也了解了用什么样的演奏方法才能使自己演奏出来的音色更好听。

还有对孩子们在演奏打击乐作品中的创造性表现进行的阐述。许老师说,随着儿童对音乐对周围事物的感知经验日益扩大,感知能力逐步增强,理解体验能力逐步提高,他们对节奏、音色、速度、力度表现力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和丰富,与运用这些要素来进行创造性表现的热情和能力也越来越强。对这一点,我是深有认同。以前在班里刚开始开展打击乐的演奏活动时,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并不强,对演奏过程中音色、节奏、力度、速度的把握总是让人非常失望。稍微慢点的乐曲,他们就会抢拍,快点的乐曲速度也总是更不上。更别提对音乐中力度和音色的把握。演奏出来的作品既机械又枯燥,充其量只能是说给乐曲打拍子。正象许老师说的,孩子们对音乐的感知经验太少,理解体验的能力才会上不去。为此,大家可以利用时间,开设音乐欣赏活动,注意调动孩子们对音乐的认知能力。比如听到欢快的乐曲,可以引导他们去尽情的用身体用乐器去体验音乐的欢乐。听到悲伤的乐曲,让他们静静体会,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用打击乐演奏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并让孩子们学会倾听,多倾听自己用打击乐器

演奏出来的音色,并集体讨论那一种方法演奏出来的音色最好听,最符合作品。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孩子们的音乐认知能力一定会有很大提高,相应的他们在演奏过程中对音乐的把握,也会有很大进步,对音乐演奏的兴趣也会越来越强。

下载《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与干预》读后感[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与干预》读后感[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前儿童游戏》读后感

    《学前儿童游戏》读后感一、对幼儿自主性游戏的解读着名的教育学家福禄贝尔曾说过:“游戏时人在儿童阶段最纯洁最神圣的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并非是成人眼里的随意玩耍,而......

    一例小学生行为问题干预案例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类型:案例报告文章题目:小学生行为问题干预案例姓名:身份证号:所在省市:所在单位: 小学生行为问题干预案例 摘要:......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读后感

    寒假里,我翻阅了张明红编著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一书,它共分为三大篇,分别是:语言功能篇、语言发生发展篇、语言教育实践篇。最后的语言教育实践篇,我认为与自身的幼教工作有着......

    《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治》WORD

    1、 神经性厌食症主要发生于( A )。A. 青少年女性B. 青少年男性C. 10岁以下儿童D. 婴儿 2、 儿童具有自我中心主义倾向的阶段是(B)。A. 感觉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

    儿童问题行为实例解析与对策集

    读《——教育不能只为争第一》后感 对于非常在意“第一”,如果没争到第一就会生气或者哭闹,并产生恐慌和不安的孩子,大人调整价值观同样很重要 有一些孩子非常在意“第一”,如果......

    《理解儿童的行为》读后感

    这是一本幼儿园教师必读丛书,是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指南,它的内容涉及从出生到5岁左右儿童行为有效管理的问题,所以它同样适合于年轻的父母们阅读。儿童出到到5岁之间具有怎样的......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读后感(★)

    读书笔记是大家平时在读书时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内容鉴赏,探讨主题,评论人物,评品语言或者读后感记下来,也可以摘抄下你感兴趣的精美语句,语段,词语。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读书......

    学前教育网络学习-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作业

    浅谈观察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 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支持者、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