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例小学生行为问题干预案例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类型:
案例报告
文章题目:
小学生行为问题干预案例
姓
名:
身份证号:
所在省市:
所在单位:
小学生行为问题干预案例
摘要:本案例是针对一个具有学校行为问题的小学生进行个案干预的心理辅导案例。在本案例干预的过程中心理教师采用了基于人本主义的心理咨询方法、基于行为主义的行为矫正方法、并采用家校结合模式干预,效果良好,受到来访者认可与肯定。
关键词:行为问题 干预 心理辅导案例
一、个案资料
小W是某小学五年级的一名学生,他外表聪明伶俐,活泼好动,衣服因淘气而沾了不少土,有些脏乱。此小男生是被母亲带入心理咨询室的。
母亲叙述说:小W在课上经常玩东西,好搞小动作,还经常无故招惹其他同学,课间经常出现动手打人、抬脚踢人、出口骂人现象;他和同学们的关系很差,同班同学和邻班同学都很怕他、烦他、躲着他;没有人愿意和他交往。为此老师多次请家长,所以特来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我进一步询问了小W同学的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得知:小W出生在农产品批发商的家庭,是独生子。家长对孩子期望值相对较高,希望他将来能有所作为。但其父性子较急,对孩子缺乏耐心,当孩子犯错时,非打即骂,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孩子潜意识里滋生了暴力倾向和逆反心理,在学校就以打骂同学来宣泄心中的不满情绪。其母亲性情软弱,对孩子略显溺爱,当父亲实施家暴时进行无效阻拦,使家庭氛围雪上加霜。
与小W本人交谈发现,他对自己的问题行为没有明确的认识,觉得自己招惹,打骂其他同学不是严重问题,认为有时还是其他同学先招惹他,同时了解到小W在班内没有朋友。
与小W的老师交谈得知,小W是比较聪明,就是好惹事,经常有小朋友告到老师这里,并且课堂上肆意扰乱课堂纪律,不具有与同学交往的基本能力。
二、评估与诊断 综合观察、谈话,以及和其母、老师的深谈搜集的资料作出如下分析:
小W同学语言表达清楚,思维活跃,主观认识与客观行为一致。近两月来,由于对自己的问题行为不以为然,所以才被老师屡次请家长,并且没有悔改迹象,同时家长教育的不协调、不一致,以及其父的暴力倾向起到了负面作用。而本性聪明的小W对课堂知识掌握较快,听懂以后,老师又没有给安排后续任务,再加上小学生自控能力弱,于是“惹事生非”,甚至课下经常踢打他人,所以小W的问题属于一般心理问题中的行为问题。
三、咨询目标的制定
为切实符合咨询目标有效性的七个要素: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谨制定咨询目标如下:
1、近期目标:课上不“惹事生非”;课下不打骂他人。
2、中期目标:能为班级做事,可以做班干部。
3、远期目标:开发、培养小W的自信心、上进心和自我尊重,通过其一定程度自我实现,使其成为勤学、上进、有责任心的人。
四、咨询方案的制定
1、技术性咨询目标
对本个案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师计划运用行为矫正方法和家庭、学校系统治疗方法。在本个案的辅导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将与该生的班主任和家长取得联系和合作以有效实行行为矫正疗法和具有社会属性的系统治疗。由于个案小W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在学校,所以主要要征得小W所在班级班主任的配合,共同明确靶目标和矫正措施,以及实施干预强化的方式方法。
小W的问题行为是课上“惹事生非”,干扰老师教学,课下打骂同学。所以靶目标是:
A、课上干扰课堂的次数; B、课下打骂同学的次数。
2、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干预措施
(1)采用阳性强化法,即对学生符合课堂要求和与同学友好相处的行为及时进行奖励。在本案例中采用印章奖励,后续强化物为获得为班级服务的机会(小学生非常愿意为班集体做事,觉得有被认可感、被尊重感)。
(2)采用生态模式的系统干预方法:即心理辅导是咨询师与班主任和家长共同进行的。现在学校心理辅导的方向是系统治疗方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有机结合。
(3)采用人本主义的策略对个案进行心理咨询,启发个案的上进心和责任感,帮助个案认识自己的潜能,发展自己的潜能。
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是:行为主义认定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并且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在被它的结果所强化。所以要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实践证明这种行为矫正方法完全适用于出现行为障碍的求助者。
美国著名学校心理学研究者SheridWn与Gutkin2000年撰文提出21世纪的学校心理学应提倡生态模式,该观点认为:学校心理学家必须直接与学生所处的各级生态系统发生联系,而学生所处的生态系统包括学校、家庭与社会环境。学校心理学家所做的干预计划与实施必须放于学生生活的生态系统之中去。
人本主义认为:人具有天生内在的潜能趋向生长和自我实现。
4、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
心理干预时间为从最初接受个案到全部结束,预计有两个多月。具体安排如下:初诊接待及搜集资料一周,与个案、班主任、家长共同制定行为矫正计划一周,其中对家长咨询一次,班主任观察记录个案行为一周,实行行为矫正四周,并对个案咨询一到两次,巩固两周后,对班主任和个案再巩固咨询各一次,与班主任、家长联系了解治疗效果。
五、咨询及干预过程
(一)诊断阶段
此阶段的目标为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确定问题类型,确定咨询目标,制定咨询和干预的实施方案。
本个案小W的行为问题的原因有下面几个:
1、家长的不良教育方式和行为是小W的行为问题的环境因素。父亲的粗暴、甚至打骂的做法,给孩子树立了不良的模仿榜样。
2、教师的课堂安排不能满足小W的心理需要,所以他一旦掌握了课堂学习的知识就会去干扰别的同学,因此教师需要改进自己的课堂行为。
3、小W对自己的问题行为缺乏正确的认识,所以缺乏改进自己的意愿。
鉴于上面对小W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决定采用以下干预方案:
1、与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取得联系,采用行为矫正的方法,改变小W的课堂行为。
2、采用家庭治疗方法,与小W的父亲联系,说服其改变简单粗暴的教子方法,从而改变小W打骂行为的模仿榜样,以达到减少甚至消除小W的打骂行为。对其母进行咨询,指导其教子方式,从而为小W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3、与小W进行咨询,引导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激发其上进心,使其用科学合理的标准要求自己。
(二)咨询干预阶段
1、把小W的班主任请进心理咨询室,与她共同探讨解决小W行为问题的方法。引导其班主任认识到小W的课堂问题行为主要在于他无所事事(听懂之后没有事情干),其次是自我控制能力差,同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心理咨询师与班主任共同协商干预小W的方法。
由于小W的问题属于行为问题,决定采用行为矫正方法进行矫正配合以目标激励方法。
(1)矫正时间:一个月
(2)拟矫正的目标行为:课上不搞小动作;课下不打骂同学。指导教师观察学生一周并绘制学生问题行为图表。与学生制定奖惩契约,配合以目标激励和表扬激励,促其进步。
针对小W有上进心,但有时管不住自己的特点,特别是随意打骂同学现象,为约束本人不良行为,使其长处得到较好发挥,找其谈话协商,心理咨询师、班主任和小W本人共同制定奖惩措施。
A、课堂上专心听讲,不搞小动作,不招惹他人,一天六节课做到,老师给他的表格上印一个五角星。
B、连续三天做到,老师奖他发作业本一次。C、连续一周做到,给家长发喜报短信一次。
D、课间不欺负同学(打人、骂人),一天没有人告状的,在监控表格上印一个小红花。
E、连续三天做到,老师奖他帮助组织早自习。
F、4周做到以上要求两点(课上不生闲事;课下不打骂同学),老师将其作为班干部增选候选人,推荐给全班同学,让其竞选班干部,以发挥其聪明才智,获得认同感,达到自我实现。
G、教师与学生在心理咨询师的见证下,彼此签订奖惩契约。教师、学生、咨询师各一份。
2、心理教师在见证了班主任与学生签订契约后,及时把小W约到心理咨询室,对他进行心理疏导。
应该说小W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之所以出现课堂上影响教学秩序的问题行为,是与其精力过剩,同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老师和同学学习造成的不利影响。于是心理咨询师引导他如何看待自己课堂上影响教学秩序的行为,让小W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同学和老师造成的负面影响。
其次,心理咨询师通过咨询引导小W正确认识自己课间与同学打骂已经影响了自己的同学关系。并且从谈话中得知小W非常愿意与同学一起玩,但同学平时都不愿跟自己玩,所以才故意去招惹其他同学的。心理教师认识到:小W的打骂同学的行为还与他不会人际交往的技巧有关。于是心理咨询师与小W进行角色扮演,指导小W学习和体会不同的人际交往方式会带给人不同的心理体验和结果。心理咨询师还给小W布置了家庭作业,即利用在心理咨询室学到的人际交往技能去和同学交往,并记下自己这样做的效果和心理感受。并约定一周后与心理咨询师再见面。
一周后小W高兴地来到心理咨询室,他拿出了自己写的体会,体会不长,但可以看出小W的进步与喜悦。第一天:今天课间,我发现他们还和往常一样在一起玩,可是没有人理我,我真想上去给他们捣乱,可想起了心理咨询师的话就忍住了,于是就走近他们跟他们说:“带我一起玩,行吗?”他们看了一眼,没有说什么,继续玩他们的,我在边上看了一会就上课了。虽然他们没带我玩儿,但是我们也没有打架。
第二天:课间其他同学又是很亲密地在一起玩呢,我再次鼓起勇气跟他们说:“带我一起玩吧!”小S:“你有卡吗?”我说:“我没带。”“那你家里有吗?”“当然有了。”“那你明天带来吧。”今天,我虽然不能跟他们一起玩卡,但我还是挺高兴的。
第三天:我今天带了卡,还带了几个玩具,一下课,我就跟小S等几个同学玩起了赢卡的游戏。我今天很快乐。
第四天:今天跟同学们一起玩的很开心。„„
第五天:今天我还和三个同学约定了周六到我家看动画片、下军棋。„„
看了小W写的体会我高兴地看着小W,小W的眼里放着亮光,人也显得更可爱了。“祝贺你小W,你得到了朋友,也学会了如何与同学交往。”“老师,谢谢您。现在同学们肯和我一起玩,我感到很幸福”。
3、与小W的父母联系,约到心理咨询室共同商量如何解决小W在学校的问题行为。
通过交谈,得知小W的父母也非常希望小W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而不象现在这样成天被老师批评、请家长。
我告诉家长小W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只要教育方法得当,是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的。于是我与小W的父母探讨了如何教育孩子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最后,小W的父母与心理咨询师达成共识:对孩子的教育,家长要鼓励为主,当孩子犯了错误一定要先了解情况,不能动不动就上拳头,要做到停、看、听,要和孩子一起想办法改正。最后,小W的父亲在理解的基础上答应以后不再不问青红皂白就动手打人。
经过上述的系统咨询和干预,小W的老师反映小W的进步非常大,课上已能遵守纪律了,不再干扰课堂学习了,课下也能与同学一块玩耍了。其父母也通过电话对心理咨询师的有效干预给予初步的认可与肯定。
(三)巩固阶段
实施上述系统辅导一个月后,心理咨询师分别与小W的班主任、小W的父母和小W本人进行谈话或电话了解情况。
小W的班主任反映小W课上、课下的变化都很大,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
从学校、家长和小W本人三方反馈的信息分析发现,实行行为矫正一个月后,小W的进步还是很大的,只是干扰课堂的现象偶尔还会出现。心理咨询师与班主任共同分析,发现小W之所以偶尔还会出现干扰课堂现象,是由于他精力过盛,课堂知识很快就学会了,得为他的过盛精力找到一个释放出口,并且在矫正方案中曾提到要推荐小W竞选班干部。老师说:“就怕同学不选他!”心理咨询师说:“小W进步很大,你已经平时给了他一些帮助老师、为班级做事的机会,只要您引导一下,小W会得到同学的支持的”。
心理咨询师又与小W进行了一次谈话,鼓励小W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争取更大的进步,不仅要努力当上班干部,还要在学习上有新的起色。小W满心欢喜地答应了。
六、咨询干预效果
通过对小W行为问题的多种方法的矫正,特别是通过运用行为矫正方法和目标激励方法,效果很好。该同学在最开始的两周,效果不十分明显。有时还出现上课搞小动作的行为,通过教师和同学的提醒、鼓励,该生不良行为逐渐得到矫正。小W有一点进步,老师及时在班上表扬,树立他的自信心,并及时将他的进步以短信形式通知家长。一个半月后,良好行为逐步得到增强,搞小动作和打骂同学现象基本消除。得到同学们的明确信任,两个月后,同学们一致同意他参加班干部的行列。在竞选中,同学们积极支持小W,使他在公平竞争中成功当选班干部小组长。竞选上班干部后,他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热情为班集体做好事,热心为组内同学服务,努力当好老师助手。学习成绩也进一步提高,同时还主动学习了跆拳道、街舞、作文、奥数、书法、等多种才艺,显现鲜明的内在潜能趋向生长。父母和老师都对他的进步表示满意。
七、后续思考与亲身体会
对学生不良行为实施矫正,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这当中还会有反复,教师有理由持之以恒,并通过业务学习,不断完善矫正方法。这也是其本职工作要求。学生不良行为得到矫正后,要不断塑造其良好行为,使良好行为得到正增强。
在应用行为矫正方法的同时,还需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愿望和潜能,只有这样,学生的进步才能发自内心,才能持续优化其作为小学生质的规定性。
在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要与学校教师和家长密切合作,调动他们积极、有效参与学生行为问题的矫正,能改善教育环境,优化教育方法,会取得较理想的效果——真实促进学生内在潜能趋向生长,获得自我实现。
第二篇: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与干预读后感
儿童青少年的问题行为(problem behavior)及其干预矫治是心理学多个分支学科,包括发展心理学、发展病理学、学校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学术领域,尽管这些不同的学科分支在研究视角、方法和重点各有侧重和区别。近年来,研究者比较一致地认为,问题行为大致可以划分为内化和外化两类。内化问题行为主要涉及情绪方面的困扰或者失调,如抑郁、焦虑等;外化问题则是指行为的失调,主要包括各种形式的品行障碍、攻击以及过失行为。
儿童问题行为的产生与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非常复杂。根据发展系统理论的观点,问题行为是生物、认知、人格等多个水平的个体因素与家庭、教养、同伴、学校、社区等多个水平上的背景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结果,但不同类型的问题行为又与特定的危险因素相联系。学前期是个体问题行为开始出现和初步发展的时期。
虽然与童年期,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相比,学前阶段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都相对较低,但是对于这一发展阶段问题行为的科学研究和干预矫治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因为,一方面,个体的问题行为具有连续性,早期的问题行为会增加个体日后适应的困难。同时,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干预矫洽,一些问题行为会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转化为习惯性或者“慢性”(chronic)失调。另一方面,发展早期的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相对简单,因而有利于干预矫治并取得成效。
对于教师而言,幼儿游戏中的干预是教师参与幼儿游戏并对幼儿游戏施加影响的行为,老师在介入幼儿游戏时,常常由于对幼儿及幼儿游戏的分析和解读不够,干预时机不准,干预方式与方法运用不当等原因,给幼儿游戏带来干扰,从而使得幼儿游戏中的干预异化为干涉,为了维护教师游戏干预行为对幼儿游戏的正向推动作用,提高幼儿游戏中教师支持性行为的有效性,教师在干预时应注意深入观察幼儿游戏,解读幼儿游戏行为背后的原因;应结合幼儿游戏的现实情境,正确把握介入和把握时机;在幼儿游戏干预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
在日常游戏活动中,我们教师常常总是希望孩子“正常”地游戏,一旦出现了偏差,就习惯性的想要“纠正”而其实在幼儿游戏行为背后,通常隐藏着他们对游戏的理解,如果教师仅仅凭空主观判断,就生硬介入,肯定会影响游戏的后果,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建议或提出质疑,将问题抛给幼儿,来引起幼儿的思考及对游戏的调整,运用适当的提示,来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当然,针对不同类型的游戏情境,教师还需要灵活把握,选择恰当的干预方式与方法。
总之,通过本文的学习,使我更加深刻的感到:正确的把握干预幼儿游戏的时机,关系到教师干预的实际效果,干预的时机正确,可以帮助幼儿拓展游戏内容和层次,提升游戏水平,反之,可能会抑制幼儿的游戏。
第三篇:浅谈小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定稿)
浅谈小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阳春市云凌小学 陈宾慧
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也就是学生心理问题辅导,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对学生因心理原因导致的情绪或行为的异常等方面进行辅导。在这个经济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进而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等缺点。学生的心理问题一直是教育的重担,那么如何分析小学生心理问题呢?以下我就结合一个学生个案,分析如何对心理问题干预的措施与方法。
一、典型个案
我班上学生小陈(化名)很有智力,但很冷漠,经常毫无表情,无论老师和同学对他多热情他都没反应,对周围所有人保持高度的警惕心理,上课没精神,经常趴在桌上发呆,课后不完成作业,常迟到。我批评他时,他常顶嘴,态度十分恶劣,十分自我,无法沟通,感觉这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压抑,冲动,孤僻,自我封闭。
二、分析思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就可以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
从小陈的情况看,性格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天生的,或是由于家庭、社会等因素造成的,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以自我为中心,是一种狭隘的、不健康的心理表现,是部分青少年身上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不是个例。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对待学生不能简单、武断地下“好与坏”的结论,某些做法也可能是现代青年学生不加分析判断而追求的另类呢。正因为亲生母亲与父亲离婚,给她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心理落差大,良好的学习环境得不到保障,加上缺少奋斗目标和动力,成绩直线下降。变得沉默寡言,冷漠孤僻,对人对事漠不关心;切想表现自我的一种方式。
三、矫正措施
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也称学生心理问题辅导,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对学生因心理原因导致的情绪或行为的异常等方面进行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帮助成长、促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要实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以学生的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生动活泼、轻松愉快,让学生尽情倾诉,让学生充分参与,通过活动,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在活动中建立起学生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成长。
结合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及心理干预的方法,我对小陈同学采取了以下矫正措施。
1、用爱感化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父母离异的单亲子女,他们更需要亲情,对师爱更为敏感。教师若能给予他们无私的爱,他们将重获温情和信任,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心与心相契,情与情交融的良好关系,他们对老师的戒备心理才会放松,才会把自己的彷徨无助和烦恼苦闷向老师倾述。
对小陈的转化,我就是借助师爱打开他的“心结”的。有一次,在体育课上小陈打蓝球时扭伤了脚,走路一瘸一拐的,我及时把他带到校医室,并亲自帮他擦药,他感动了,觉得老师是真心对他好,于是把自己为什么自暴自弃向我敞开了心扉,师爱能温暧她的心灵,能激发她追求进步。
2、体验成功
挫折和失败是父母离异的孩子的又一个心理问题。他们本已受到家庭上的心灵伤害,更害怕遭受挫折和失败。小陈同样也有这个心理问题,为了让她能勇敢地面对挫折和失败,我尽可能地为他创造成功的机会,并对他的点滴进步及时的表扬。如上课时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课后让他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练习题。他喜欢篮球,我让他担任本班体育委员,并加入学校篮球队;劳动积极时,我就让他主抓班上的清洁卫生工作。在学校组织的班际篮球赛和田径运动会中,在小陈的带邻下我班获得本年级男子组亚军;在学校文明班评比中,我班获得第一名。以上表明,教师若能抓住他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引导,就能诱发他潜在的积极性,萌发他上进的生机,让他在学习和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增强其自信心和战胜挫折的勇气。也激发了他对集体的关心和对学习的兴趣,这时,小陈在学习和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增强其自信心和战胜挫折的勇气。教师若能抓住她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引导,就能诱发他潜在的积极性,萌发他上进的生机。
3、改善人际关系
给予他心灵的抚慰。单亲子女,常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自卑感强,特别需要他人的尊重、关心、体贴。无论何时,切忌揭其短,更不能嘲笑和歧视他。为帮助小陈克服自卑感,让他的心灵得到抚慰,我经常教育同学伸出友谊之手,亲近他、关心他,热心帮助他解决一些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让他感到同学对他的真诚和尊重,感到班集体的温暖,重新唤起他的自尊心,从而有效地缓解了他与同学之间较为紧张的人际关系。
4、家校结合
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单方面是不能康复的,必须通过家校配合,共同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后果。针对小陈的个案,我及时家访,将他在校的表现和其中的原因告知其父,提醒他多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并与他认真仔细地讨论了如何真正关心其儿子健康成长的问题,要求他配合学校和老师共同做好对其儿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了家校同步教育,小陈的心理表现有了明显的提高。
5、心理咨询
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其心理问题并非经过一两次辅导就可以解决得了,它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我经常鼓励小陈,当内心有心理困扰时,及时去找学校的心理老师咨询,寻求帮助或者找老师说说心理话,让老师为他解困,这样就能早日走出心理问题的阴影,使心理问题得到健康的成长。
小陈同学的变化让我深刻地感受到面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老师不能急躁,要善于观察,善于等待,善于用爱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让他有安全感,善于谈心、沟通、鼓励,循循善诱,让学生敢于走近老师、同学、集体,用集体的力量去感化他,让他在老师、同学、家长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的体验、感悟中最后打开心结,走出心中的阴影!
第四篇:对一名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干预案例
对一名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干预案例
张蓓
一、基本情况 :
姓名:小刚性格:寡言少语,自我评价过低,人际关系的障碍。
性别:男家庭地址:北京
年龄:10岁父母工作:在家待岗
成绩:中上姐姐:在读中专
二、背景资料:
小刚在小学二年级时出于好奇偷了一块手表,受到父母的打骂,他认识到了错误并进行改正。在此事件后,小刚的父母仍揪住此事不放,一旦小刚稍有不对,就拿这件事来讽刺他,还在左邻右舍前令他难堪。因此,小刚害怕父母,在心里有些恨妈妈,但从不顶撞,因为小刚不想妈妈伤心。在家的言行举止都很小心翼翼,稍有不对就会遭到白眼和辱骂。于是,他很害怕回家。他还觉得在家里,父母喜欢的只有姐姐,并不爱他,他对这个家充满了厌倦,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一员。因此,他无时无刻不想逃离这个家。小刚对家庭的害怕影响了他在学校的正常生活,尽管换了环境,可他内心还是有不可跨越的一道心理障碍。
三、案例分析
小刚由于被父母打骂而讨厌回家,这是从一般的眼光来看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刚所表现出来的厌家,害怕同学的谈论,必然是有其心理原因的。自卑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办事缺乏信心,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会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自卑心理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个人生理、心理上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父母的责骂与毒打、同学的嘲笑、社会舆论的评头品足、说长论短,都增加了小刚的心理压力,诱发自卑心理。小刚总以为处处矮人一截、是千古罪人。小刚父母不懂得如何尊重他的自尊,几年来,小刚的自尊屡受挫折,因羞耻感和屈辱感地不断加强,导致自我否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随着消极的自我暗示不断出现,智能水平逐渐下降,逐渐形成逃避现实、离群索居的孤僻性格,谨小慎微、容忍退让的懦弱性格。
四、干预措施与辅导过程
为了帮助小刚面对现实,改变对自己所犯错误的看法,使他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同学们的尊重和理解,打消他的自卑心理、重建自信心,拓展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深度,重树健康、科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与小刚进行了长期的交流,取得了小刚的信任,并实施了以下辅导方案: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共分四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解决的是小刚对“偷窃事件”的认知,建立他对我的信任感。这一步花了一个星期。在与小刚的交谈过程中,小刚大多数面带微笑的,但这个笑不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在说到家时,他就显得很失落、很无助,笑的也很牵强。我没有因为他曾偷过手表而瞧不起,贬低他。我给予了他赞赏的目光,感谢他对我的信任。于是,他哭了,因为他在我这里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关心。在此后的日子里,我都主动和他打招呼,鼓励他与父母多沟通,减少误会。
第二阶段是处理小刚与父母的关系,这一问题在六星期后得到解决。为帮助小刚改变对事件的看法,提高他的自信心,使他走出“千古罪人”的阴影,我到小刚的外婆家进行家访,了解到小刚在她们眼中是个活泼、开朗、懂事的孩子,而现在变得沉默、寡言了。外婆是小刚心中最可亲可敬的长辈。他爱外婆一家,很想去玩,而且只有在外婆家里,她才会感到自己是个快乐的孩子。可又怕妈妈会阻止他会骂他,内心非常痛苦和矛盾。为此,我找了小刚的外婆,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小刚的想法,并适当地给他以鼓励和支持。亲情的呼唤是无法替代的。在这几次家访中我也了解到小刚的父母确实如小刚所述,在小刚面前老是揭他的伤疤。事情都过去好几年了,作为小刚的父母却仍将此事时刻挂在嘴边。
我想要解决小刚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让他感到在父母的眼中他还是受父母疼爱的孩子。于是,我又去了小刚的家,这是一个非常淳朴的家。小刚的父母说他不爱玩,较深沉,老喜欢独自一人。言谈之中流露出一点失意。我与他们谈了小刚在家的感受,也谈了他的自卑心理以及他们平时责骂对他的伤害,还与他们谈了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渴望受到尊重,极要面子。因此,对小孩的批评要有理有据,否则极容易自暴自弃或造成不健康的心理。小刚父母说他们不知道小刚有这些想法,有时在邻居面前也骂他,可能是因为是男孩不要紧,太不顾及他的感受。他们保证以后不再拿旧事来伤害小刚的自尊心。他们说他们是爱小刚的。
这样,通过家访,得到了小刚父母的积极配合,使小刚又有了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
第三阶段是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班级氛围,减轻小刚的心理压力,并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一步与前者同时进行。为了尽量排除小刚的自卑心理,我给他安排了一项工作,即每星期一、三的读报写字课由他来带领大家学习。小刚的学习成绩属于中上水平,关键是小刚的自我评价过低,因而在班中我开展了多次心理导向课,目的是让他能正视自己,接纳自己,六星期后我安排了“自我解剖——优缺点投向我”一课。当然这一课的设置必须考虑到小刚的性格以及实际承受能力。当我要求“谁愿意说说自己最烦恼的事?”时,小刚第一个举手,当着30位同学的面说出了曾犯的错。此时,整个教室沉默了,沉默之后同学们给小刚的勇气与坦诚以热烈的掌声。课后,他说:“老师,现在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原来是我想的太多了。”经过这次活动,小刚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科学,他已认识到自己是受同学们欢迎的。
第四阶段是对小刚的耐挫力培养,花时五个星期。在这过程中,有时小刚成绩考差了,老师点名批评;或受到同学的指责时,引导她合理利用心理防御机制,促进心理上的平衡。
现在的小刚已找回了快乐。这就是家校协作形成合力的成功案例。
第五篇:个案情绪行为问题干预的途径及方法
个案情绪行为问题干预的途径及方法
汇总比较研究
四川省安居区特殊教育学校
熊黑山
摘要:
对于智力障碍儿童而言,其教育的首要目标是通过各种途径,掌握基本的面向未来生活的能力和简单的职业技能。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和就业,并能被未来社会群体承认和接纳。但对于智障儿童来说;心理调节、情绪控制、对压力的承受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是他们是否为社会群体承认和接纳的重要因素。所以说调整和控制不良情绪是他们学学习和生活的基础。
关键词:智障儿童
情绪的调整与控制
尊重、关爱与帮助
一:国学三字经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告诉我们的是,儿童最初的性格从各方面来说是纯洁的、一样的。其心里调节、情绪的调整与控制、对压力的承受和人际关系的处理等方面均是一片空白。而后天的学习不同形成的模式却相去甚远。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后天的学习更需要我们对他们进行更多的特殊教育和特殊的辅导,才能让他们为未来社会认可好人接受。特殊儿童的教育主要是对智障儿童的心里调节、情绪的调整与控制,即让他们学会感受、体验情绪、表达自身的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排解消极情绪。下面就以我校智障儿童蒋海龙(以下简称小龙)为例,对其情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个案姓名:小龙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健康状况:
良好
智障程度 :
中度
个案自身情况:个案有较强的自理能力,可以完成吃喝拉撒睡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均发展比较好,语言能力发展也好能口头清楚地表述一件事或一个问题。认知理解能力也还可以。喜欢做动作不复杂的不费脑力的体力劳动,如定期帮学校食堂送煤;出煤渣;生活车送生活物资到学校积极帮助卸货等。家庭及教养情况:
个案父亲长期在外务工,母亲轻度智障,长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亲和奶奶的管教比较严,爷爷可能由于重男轻女或个案智障的原因比较溺爱。受教育情况:
个案以前在老家西眉读过幼儿园,并上到小学三年级,到我校已有三年时间。二:个案的情绪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案在班里年纪比较大、个子高、身体好、嗓门大,上课时坐不住,喜欢关注别的人和事,因此经常在教室里游走并大声说话,不听老师的招呼。受到危险和威胁大声尖叫,影响课堂常规。
(二)不接受老师的教导,对学校常规和班规及纪律约束要么逃避、要么抗拒。
个案可以说在整个学校是较为突出的人物,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生活教师以及学校职工均感到头痛。学校规定进出教室、上下楼梯、就餐均要排队集合,清点人数个案从来不积极排队集合,经常躲得远远的。非要老师或同学去找并硬拉。到了队列里也不安分,摸这个惹那个或大声说话。这种行为常常引得同学不高兴、因此常常受到同学的攻击。个案一般却不在乎,甚至还很得意。
(三)被同学孤立,常常独自活动,破坏性强。
个案基于
(二)的原因,被同学孤立,常常独自活动。所以经常脱离老师的监管视线,由于多动或无所事事,什么东西都要去摸一摸、碰一碰甚至暴力损坏。
(四)情绪发泄方式。个案的情绪不稳定时,常常不听老师的安排或逃避师生的视线独自活动,甚至破坏学校设施设备。这些情况的出现基本没有任何明显的先兆,说来就来。全凭个案自己突然的感觉。比如他认为一个令他不舒服的小问题;他做了什么事感觉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或同学们的指责;或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基于以上情况学校专门对个案的情绪行为的干预形成课题进行探讨,经过观察发现从心理上来说,个案不良情绪的发生主要是想受到别人的关注。一旦他认为老师或同学没有关注他,不良情绪行为就会产生。三:不良情绪行为产生的原因: 个案的情绪不稳定行为,多数以逃避和抗拒约束和避开教师的监管视线进行破坏活动表现出来。情绪不稳定易惹冲动、任性、自我控制力差,易受外界刺激而过度兴奋;易受挫折,行为不考虑后果;出现危险及破坏行为事后不会汲取教训。而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社会行为准则要求遵守和顺从。与儿童坚持不受约束的矛盾以及儿童内心需要关注引起冲突。导致儿童产生敌意情绪,使个性的发展固着或部分固着。让其形成了对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社会行为准则的约束采取逃避和抗拒,因无法发泄就对所面对的物品进行玩弄甚至暴力破坏。(一):个案自身因素
智障儿童的情绪和情感表达具有不协调性,智障儿童由于思维缺乏灵活性、自我意识发展缓慢,不能很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表达。这是智障儿童的共性。
(二)家庭的因素
个案的父亲长期在外务工,对个案的具体情况不是了解,母亲智障无法对个案进行引导和教育。奶奶作为一个老年农村妇女本身素质不高,爷爷由于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或考虑个案本身智障的因素过分的溺爱。父亲和奶奶在教育上多以体罚为主,个案稍有不对就暴力体罚,给个案心理上形成阴影,而爷爷的过分呵护导致个案把什么都寄予爷爷,对父亲和奶奶的约束和体罚采取逃避或抗拒。等到爷爷出面摆平。
(三)教育环境的因素
个案以前在农村幼儿园和小学就读,老师们对于智障儿童的教育经验基本没有,迫于政策和法律等才勉强同意就读。同时由于学生多,在学校教师只能按正常儿童的方式进行教学。容易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因此个案对学校和学习的基本印象是受批评多,与同学交往也受排斥,甚至正常儿童的家长都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与个案玩。久而久之造成不合群,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甚至逃避和抗拒。独处时无法宣泄,只好以损坏东西作为发泄。
(四)社会环境的因素
作为智障儿童,尤其是农村的智障儿童。由于社会观念的问题,他们与正常儿童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社会对他们不是认可和接纳,更多的是厌恶和歧视。比如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和他们交往(怕学坏了),所以他们不能获得正常的交往机会,不能获得和体验正常的社会行为准则。
四:个案情绪不稳定行为的干预
(一)对个案的家庭教育进行干预,优化个案的家庭成长环境。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以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其教育目标应是孩子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地发展,为学校教育打下基础。著名心理学家郝滨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的影响是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对于智障儿童来说,长期的家庭生活对他们参与社会生活和对社会行为准则的感受和体验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端正家庭教育的方向,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甚至调整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密切配合学校教育对智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与家长沟通时强调:“我们既不能因为他是一名特殊儿童对他溺爱,也不能期望通过严加管教让他成长成为一个正常的儿童”。我们建议孩子的父亲、爷爷和奶奶应根据个案的具体状况,尊重客观事实,改变以前的一些不良的教育方法,适当的严与爱相结合。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对孩子的不良情绪进行合理的适当的干预。争取的调整和改善不良情绪行为。
(二)对个案的逃避、抗拒约束进行外围环境的改善和优化。
对于个案的逃避、抗拒约束的行为进行分析,一方面主要是来自家庭的必须顺从、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必须遵守的规定和要遵守社会生活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又受到区别对待歧视造成的。让个案产生了逆反心理,并且有随时可能受到惩罚和歧视的可能心理。所以我们首先从改善和优化个案的生活环境着手,让同学和老师对个案予以关注、关心和帮助,消退个案对集体的敌对和逆反心理。对个案的积极行为予以肯定和赞许。让他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温暖,对个案的负面行为进行诱导,如个案某一次集会又逃避了,就让和个案关系比较好或个案信得过的同学或老师去找他,劝他归队。并在个案归队后让所有的同学都表扬他,让个案充分树立自信,让他得到别人的信任、尊重和帮助。同时老师加强对个案进行心理辅导,用事实让个案感受集体的温暖和遵守集体行为准则的好处。渐渐地个案的逃避、抗拒行为越来越少。最后基本没有再发生。
(三)利用个案的个人喜好,转移个案的注意力,杜绝破坏行为的发生 这个办法是利用个案的个人喜好转移关注点来消退个案的一些不良行为,个案由于身体比较好,喜欢做一些不懂脑筋的体力活,这符合个案的多动障碍特点,老师适当安排个案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的又乐于接受体力活。即让个案感受到老师的关注、重视。有让个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破坏活动。渐渐地个案对老师有一种被委以重任的期待。所以个案在不良情绪发生时,老师就会以不安排任务来进行负强化。并且进行诱导如果不听话下一次任务还是不会关注他。让他随时关注和期待,同时还改善了个案和老师及行为准则之间的敌对情绪。
(四)合理的正强化,因势利导帮助个案控制和调节不良情绪效果好 个案初到学校总是特别、抗拒约束,破坏学校的设施设备。通过改善个案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利用个案的喜好、肯定和赞许个案的积极行为、转移个案的关注点;并进行合理适当时机的心理辅导,利用合理的正强化和负强化相结合对个案的行为进行诱导。让个案对老师和集体有期待,个案的情绪不良行为发生的频率逐渐减小。经过一个学期的针对性干预,效果比较显著。在接下来的干预中主要是及时发现和分析个案情绪行为出现的新的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个案进行干预。五:反思
智障儿童首先从人权和法律角度来说,他们也是人也是公民,从道德层面来说他们也是我们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和我们一样应该受到尊重,他们也有人格、有尊严。帮助他们调整和控制不良情绪行为的发生,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并让他们尽可能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是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的责任,所以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
智障儿童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他们的身心和普通儿童一样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只不过他们由于智障的原因,对我们常用的情感表达方式不能完全理解,对简单的知识和技能的很快地掌握和运用,遇到问题不能合理地解决和宣泄。所以他们要逃避、要破坏。因此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也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了解和宽容,并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他们改正这些不良情绪行为。
首先作为家长,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孩子的状况,既不要用正常儿童的标准约束他们。也不要因为他们是智障给予更多的呵护甚至溺爱。我们要着眼于实际培养他们孩子的各种能力,尽可能地让他们融入社会。其次,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给予学生的不仅是关爱,还需要更多去观察和思考分析他们的心态行为。用负责任的态度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教育让他们尽可能融入未来社会生活。
作为一个社会人,请你放下对智障儿童的厌恶和歧视,多了解他们的家庭;他们的生活,用理解和宽容的心态,去感知他们的世界,你会发现他们同样可爱。同样需要尊重、关爱和帮助,需要我们这个和谐的社会大家庭接纳和认可。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工作》2015期刊
《吉林教育》2005第4期《浅谈智障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及培养》 陈鹤琴《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