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风暴观后感
风暴观后感
一如以往的香港电影警匪题材,整片都在警察、卧底与悍匪之间的故事中行进,但说实话,个人感觉在观看过程中的投入感(参与感)并不很高,这其中刘天王的各种高难度表演(诚如高空坠落,闹市窄路全程挂倒档快速驾车,各种枪弹打不死等等)功不可没,看到那一幕幕,不知为何,突然就有种想看看那部鼎鼎大名的《富春山居图》的冲动……开场那一幕用吊车将行驶中的解款车吊起进行抢劫的构思着实新奇,只可惜本应很震撼的吊臂钩穿透解款车挡风玻璃一幕,(不知是观看影院设备问题还是3D眼镜问题又或是真的就是电影本身的问题)眼前就模糊的闪过一下吊臂的形状再有一些类似纸片(实际应该是玻璃碎片)的东西飞过就结束了,并没有体验到“为之一振”便切换到了下一幕了……而悍匪各种重型武器各种嚣张挑衅各种从容淡定与警察各种伤亡惨重各种无能为力,真的是有点过了,反差大得让人感觉难以融入电影一直在渲染的氛围……
不管自己有多难以融入,整片看来,内容是非常丰富的,甚至觉得会有点多。但宣传海报上那句“将香港变成战场”在电影中是兑现了,眼看着小伙伴们一个个被悍匪的强烈活力打趴下起不来,刘天王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这的就有这么多次)被车撞到倒地,被炸弹炸飞落地,被子弹打中躺地,过不超过1秒钟,便又神迹般的站起来,事后甚至连医院都不用上,原地满血复活,还真让人感概“帅哥就是厉害,英雄就是不死!”我也不止一次的将这部电影跟《寒战》对比,为什么两部类似题材的香港电影会给我如此大反差的观感呢?后来思考的结论是,两部电影的落脚点不同:《寒战》更注重思考,让观众代入到电影中思考,而《风暴》则注重展现,以刘天王为核心的展现,观众只管看就好!
虽然说了那么多对此电影不大友好的话,但电影中还是有好些场景和对白会发人深省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很爱你但我已经不喜欢你”以及“打风就不用打劫啊?!”前者是电影中阿冰对着自己深爱着的却又死性不改的男友陶成邦说的,尽管自己很爱男友,爱到骨子里头灵魂深处,但男友一次一次违背承诺,破灭自己对彼此未来的美好憧憬,迫于现实也好,无可奈何也罢,最后也只能作出分手的抉择……里头所包含的种种复杂与矛盾的情感,一句“爱但不喜欢”真的是精辟到位,简单传神呀!后者是出自电影中悍匪头目啪哥面对手下因打台风而产生取消打劫的念头时所说,记得这句,除了是在当时那个场景中所造成的喜感十足外,更多的是佩服编剧刻画一个“专业”劫匪的功力,不用多,一句对白就可以了,赞!电影中还有很多场景拍摄,诸如香港闹市从早到晚车水马龙场景的延时拍摄,风暴来临前天地为之变色的场景等等,都为整部电影增色不少,也让电影的精致度提升很多!
对于这部电影,还有很多想说,只是诸多想法却一时难以转换成文字表达,看来没写东西的时间太久了……就此打住,待日后兴之又至,继续细说!
《风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纳兰惊梦/文
以往好莱坞大片中,美国佬是最热衷于把自己的国家用各种方式一次次“毁灭”,并在这样的“毁灭”中折射在生与死面前的人性;这次天王刘德华主演的《风暴》,也是以“把香港变成战场”的气势,刺探着在大是大非面前情理法的错综复杂。
警匪片从来就是港片的融进血液中的骄傲,虽然曾经一度低迷,但从《无间道》之后,港式警匪片一步步重新找回了昔日的荣光。更为重要的是,如今的港式警匪片不仅在视觉上和风格上保留了过去老港片的热血沸腾和快意恩仇,更在表象之下深挖一层,触及人性本质善恶的探讨。《风暴》同样是拍出了可能是香港电影史上最大场面的警匪动作戏了。几大悍匪不仅把香港警察搞得很没面子,更把香港中环一条街掀得天翻地覆,动作片直接升级灾难片,钱嘉乐领衔的钱家班的出彩动作设计加上演员们的搏命演出,再次让人感受到了小时候天天嚷着要去影碟店租港片看的感觉,够胆、够味、够劲!
当然,《风暴》的层次如果仅仅是到“打的很爽”,那也只不过是对旧日美梦的临摹而已。电影的升华,不仅仅只是对于技术手段的升级改造。回想以往的港片中,要么是反派十恶不赦无可救药,要么是正派正气凌然刀枪不入,即使有点小毛病小缺点,但是路线方针总是不会偏斜的。而在《风暴》之中,我们却是看到了人物性格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的摇摆与挣扎。在片头开始的时候,刘德华饰演的警队精英吕明哲俨然一个“铁面无私”的执法者,尤其面对林家栋“人都是一半好一半坏”的辩解,更毅然坚称:“好坏没有一半一半的,规矩就是规矩”,可见其对善恶间的划分相当明确;但转眼之间,却又见他歇斯底里地用枪指着身受重伤的曹楠(胡军),甚至说出一句与其警察身份“矛盾”的话:“他要玩,我们就陪他玩!”身为执法者的吕明哲屡屡面对法不能制恶,甚至法频遭恶冲击撕裂之下,终于爆发了人性之恶,走上了以暴制暴的道路。究竟孰对孰错,并非三言两语便可妄断。
对于情理法的思考成为了《风暴》继“炸毁中环”之外的情感冲击点,这种对于情感的冲击虽没有枪战飙车打斗来的刺激猛烈,却能够让已经走出电影院的人依然唏嘘不已。没有绝对的是,也没有绝对的非,有的只是对于人性的拷问。如此,便才是电影真正的魅力。
第二篇:完美风暴观后感
篇一:完美风暴观后感
这是一片很与众不同的灾难片。
我在看的时候,一句话也没有说,前面没有什么,都是船员们对未来的憧憬。有的是个人生活的需要,有的为了还债的无奈,也有的是为了新生活的开始……
海员们由于各类原因,需要出海捕鱼赚钱。他们五人装好各种必需品就出发了。之前风平浪静,什么事也没有,也顺利地捕到了鱼,准备返航。
但是不久,厄运就降临到他们身上——他们即将遭遇一场大风暴引起的海啸!虽然他们做过很多尝试,救援人员也费尽了心思,但最后,船沉没了,无情的死神降临到他们身上……
看了这篇电影,我心中有一阵触动: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也是无能的。但是,我觉得,这五位船员虽然死了,但他们敢于拼搏的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篇二:完美风暴观后感
大海嬉笑着翻滚着她美丽的浪花,时而相互追逐,时而争先恐后的拍打港口上的基石。频频发出动听的音律,婉尔听去,犹如克莱德曼的钢琴激荡而又流畅。海啊,竟是那样的美丽。
清晨是海港最美丽的时候,远处的海鸥在蓝色的海面上欢快的舞蹈、歌唱,和着渔船马达的轰鸣声,奏响了海港繁忙的一天。
女人们涂上口红,着上盛装,装扮一新。喊着各自的最爱向港口飞奔而去,迎接勇士们的胜利归来。男人们振奋着臂膀紧紧地拥抱,热烈的吻。生命又一次感受到了喜悦。
谁能料到那接踵而来的却是吞噬生命的残暴和冷酷,让我们意识到了生命的无助与脆弱。它的名字就叫做《完美风暴》。
喜悦是短暂的,一条条大马哈鱼在过磅后,陆续装上了货车,“这次没有捕到多少鱼”男人们在叹息,“我夜里加班晚一点可以多挣些钱”女人们在安慰,“捕多一些鱼我们就可以快一点结婚,有自己的家,我们在推车推一辈子,过平静而快乐的生活”男人们忧郁的眼睛里满是期盼。在这时候,生命又一次感受到了无奈。
清晨又一次来临,要出海了,为了那心底的愿望男人们必须再一次奋起拼搏。不管前途是什么,哪怕是那海上风暴,驱使他们的是那心底美好的愿望。我看到了,生命是那样的精彩。安德烈亚。盖尔号起航了。他们驶向了北大西洋,他们把一条又一条大吗哈鱼甩到船舱里的时候,那种喜悦之情是无法言语的。一条大麻哈鱼就是一个希望的影子。可就在他们沉浸在喜悦与憧憬中时,他们不知道,一场百年罕见的特大风暴已在酝酿之中。
终于返航了。水手们接到了中心发来的气象预报。要么前进,与风浪搏击,要么后撤。想着与亲人们分享收获的快乐,勇敢的格鲁特人选折了后者,这是一条不归路……
这是一场完美风暴!由于特定的偶发海洋气象条件,排山倒海的巨浪足有十层楼高,海面狂风时速高达每小时120英里,如此威力的风暴令人难以想象,人们几乎从未见过。在风暴中心只有安德烈亚。盖尔号,一艘捕鱼船和他的六名乘员处在这“地狱”的中心……
这是一场生与死的抗挣。人类求生的本能,勇敢,坚毅,不屈的品质,在巨浪中翻滚着,挣扎着,似乎想要冲破这堵浪墙,撕破这场飓风。过程就是结局。人们再次得到的仍是生命的无奈。
安德烈亚。盖尔号的勇士们在海底找到了另一个天堂。一场完美风暴!人性的美丽在搏击中发光。
篇三:完美风暴观后感
这是一部男人的电影。似乎男人理应为冒险而生,一如飞蛾,不惜一切地投入死亡的怀胞。于是鼓而歌,歌而泪下,泪下而生悲凉,悲凉而识人生。但电影的主角却不是人。完美风暴,风暴因何而完美?
男人退出了,英雄主义不再突现,美的是什么?是死亡。
看看最后一个境头,茫茫大海,恶涛翻滚,一个人在海面上随波浪起伏,境头拉得很远,映着广漠无边暗红的天。这是搏击之后的宁静,是面对死亡的定格。在这大自然创作的完美风暴面前,死亡便是它的完美结局。
好莱坞怎么啦?虽还是一样的投机取巧:新奇的特技、扣人的情节、美国精神的张扬铺陈,伴以旧瓶装新酒的一再自信,商业宣传和明星效应的推波助澜。但这次,却是以人力的失败告终,代之以对风暴,以及风暴身后的神秘自然力的极大兴趣,甚至暗含膜拜的意味,难道隐含着对人力的失望,以及美国精神的最终颓痿?
一切都是再明显不过了的。镜头语言一再述说海天的壮美,风暴的伟岸,虽没忘了给人的生存力描以浓墨重彩,但底色却沧凉。
这些船员为了鱼能及时卖出去,不惜拿生命去与风暴相较,但生命在激烈的抗争后,终归宁静,是不是想说自然的伟力不可较?不是,正是在这种与自然的互动中,人完美了他的生命,船员在与风暴同行中,一边与之争斗,一边也互相欣赏,名为捕鱼挣钱,实为深爱着大海,深爱着与海相关的一切,从骨子里,他们是风暴的同盟者,有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可以说,遇到风暴是他们的必然,而遇到这样的完美风暴,则是他们的幸运,是他们人生的巅峰。他们与风暴密不可分,风暴正是他们的生命实相。
那么,这就不是一部普通意义上的灾难片,也不是一部孰胜孰败的战争片。这是一部描写生命与自然关系的影片,一部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始终对生命与自然心存敬畏的影片,一部让许多人看了落泪,又不生仇恨的影片。因为,面对大自然,我们没有敌意也没有仇恨,我们与它休戚相共,生死相随,对它的赞美与敬畏,就是对我们自己生命的赞美与敬畏。
从何处来,复归何处,但没有冒险,这归程中的绝佳风景,岂不就无人欣赏?还好,有这么一群渔夫,这冠绝古今的完美风暴才不寂寞;而有了风暴,渔夫们的生命才有了适当的依归。当一切都回归平静后,大海也会欣慰,渔夫的亡灵也会欣慰,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都会听到内心深处的一个声音在说: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知道此生与死亡有个约会。
第三篇:反贪风暴观后感
让反贪风暴来的更猛烈些吧
贪腐问题一直是全社会极为关注的热点,而《反贪风暴》
不仅在新一轮廉政风暴下直面当代社会的敏感问题、具有强烈的纪实风格,还以全新的视角将一场涉及政坛、廉署乃至公检法机关结构贪腐背后 的连环犯罪大案重现银幕,呼应中央廉政大背景,势必会引发全社会的反贪话题。反腐倡廉是加强党政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方面,中共十七大报告又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提出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通过深入学习十七大有 关反腐倡廉的工作精神和反腐倡廉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学习,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认真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时刻牢筑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才能葆住纯洁本色,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清清白白做人,身体力行,才能保证我们的工作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
一是加强学习,坚定信念。纵观任何领导干部的腐败案件,无不是放松了学习理想信念动摇,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发生了扭曲所致。腐败分子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究其原因,就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在金钱名利的诱惑下,放弃了对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出现了“只讲实惠,不讲理想;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钱财,不讲原则”的不良信念。因此,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自己坚持经常性的深入学习,大力提高自身的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在学习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反面案例与正面教育相结合,结合分管工作,大力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警省能力,不断增强新时 期自身拒腐防变的能力。
二是以案为鉴,廉洁自律。在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观看了一些反面案例警示教育片,思想受到极大震撼。我 深刻认识到,领导干部一旦贪欲膨胀利欲熏心,就会丧失理想信念,在金钱面前打败仗;一旦追逐名利捞取功名,就会导致急功近利,贻误事业的发展;一旦恃权轻法、心存侥幸,就会触犯法律受到制裁,最终变成人民的罪人。工作中筑牢反腐防线,吸取他人地教训,防患于未然,坚持防微杜渐,时刻为自己敲醒警钟,要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然而真正品尝了其中的滋味,那后悔可就晚也。所以,强化自律意识,构筑廉洁从政地警示防线。由于公司目前点多面广的发展形式,也相应采取了一系列反 腐倡廉的警示教育,通过网络课堂,报纸,宣传栏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警示教育,使大家党纪法规明显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明显提高,使廉政工作贯穿于整个工作 中。
三是多做实事,乐于奉献。要办好一个成功的企业,每个职工都应具有奉献精神,每一名职工也希望企业的发展,自己 有不断的长进,并视之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因此要激发职工自觉的工作热情,让职工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的释放出自己的创新能力。我们每个人要积极提高自身履 行职责的能力,敬业爱岗,勤勤恳恳地做好本职工作。在工作中做到正确的认识自己,真诚的对待他人,认真的对待工作,公平的对待管理。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我国反腐倡廉提出了新思路、新要求、新举措。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 大气力坚持不懈的解决。这是我们党对反腐倡廉规律的新认识,是对反腐倡廉战略的新的更高定位,也是对反腐败工作的郑重承诺,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再次吹响重拳 反腐的号角。这意味着我们党把反腐倡廉工作作为一项经常化的工作深入持久地不断推进,为我们进一步理顺反腐倡廉工作思路,探索反腐倡廉工作方式、方法和措施指明了方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好十八大中反腐倡廉精神,牢牢把握方向,明确任务,抓好教育,树好形象,是纪检监察干部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我们当前学习的重要内容。
一是把握方向,明确任务。以切实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契机,统一思想、坚定信仰、准确定位、开拓创新。正确把握反腐倡廉大方向,明确工作任务,突出工作重 点,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以负责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履行好职责,真正做一名优秀的“党的忠诚卫士”。科学的预见和判断监督检查工作中发现的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认真分析各种具体情况,做到有违必查、有违必 究,以创新的思路谋全局,以创新的办法求突破,以创新的举措抓落实,更好地推动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贡献。
二是强化学习,提升素质。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取得革命胜利并长期执政的重要武器。我们要采取集中组织学、个人自学及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增强理论知识,深入查找个人在思想上、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和不足,认真查找个人精神状态、工作热情、工作方法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反腐倡廉 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反腐倡廉的重大部署和各项要求上来,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增强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 超常的举措实现纵深发展,不断开创反腐倡廉建设的新局面。
三是防微杜渐,加强教育。把预防腐败和惩治腐败、维护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作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鲜明导向。一方面要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推动党员干部 把《廉政准则》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切实解决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具体工作中关口前移,防微杜渐,加大监督力度,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 腐败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将廉政文化全面融入社会,真正实现廉政建设入脑、入心,健全反映党员干部问题的甄别机制,加强 典型案件的深入剖析,落实好案件通报制度,加强反面警示教育,努力实现良好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纪效果。
四是内强自信,外树形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不断解决干部在思想、工作、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培训、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采取网评、奖励等形式,激发热情,苦练内功,增强自信心,着力打造一支时代人先锋、从政人榜样、社会人表率、业内人标兵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树立干部可亲、可信、可 敬的良好形象,以崭新的面貌、昂扬的斗志和创新的精神,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宏伟理论引领下,高举反腐倡廉伟大旗帜,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 务,更好地为全面建成建设小康社会奋斗。当前,要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认真学习领会十八大报告、新党章和有关决议对反腐倡廉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以学习十八大精神为动力,全面扎实完成今年反腐倡廉建设各项工作任务,为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建设廉洁政治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分局风暴》观后感
受到严格的电影审查制约的伊朗电影,在九十年代以来却不时的出现让人惊艳或者备受瞩目之作,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导演的《樱桃的滋味》便通过试图自杀的中年人的遭遇而折射当代的伊朗文化,赢取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去年由阿斯哈·法哈蒂导演的《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简称《一次别离》),更是在柏林电影节斩获金熊奖、最佳男演员银熊奖、最佳女演员银熊奖而成为最大赢家,并荣获了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影片《一次别离》以当代的伊朗都市生活为背景,讲述有着独立思考的西敏想要带着女儿到国外生活,而试图与暂时不能离开伊朗的丈夫纳德离婚,也搬回了娘家,纳德则只好找来一个当地妇女瑞兹当帮佣照顾他那患上艾森伯格综合症(即老人痴呆症)的父亲,但不过几天提前下班回家的纳德因为看到帮佣不在、父亲被绑且受伤,怒火攻心之下失手推了瑞兹,在医院发现流产的瑞兹则将纳德告上了法院……这可以说是一个人际关系焦虑的现实生活故事,题材故事(离婚、主人与保姆有矛盾、女儿选择跟随父亲还是母亲等)并不新鲜,但在导演的镜头低下却折射出了一种巨大的张力——影片自始至终聚焦的是来自于中产阶级或底层的家庭,并随着他们各自所面对的问题、所作的选择来完成了对于人性的刻画(印象最深的是后半部分,瑞兹想起流产前夕曾被车撞倒的问题,意识到了可能性的误会,于是引出
了高潮戏的纠结)。
而影片的可贵之处在于,影片还通过以小搏大的方式,以细腻的手法融入了现实社会与文化的缩影。开场时纳德和西敏面对着法官的问答(对伊朗这个国家还是否抱有希望),是当下一些伊朗中产者的思考问题;而在面对伊斯兰教教宗《古兰经》时,更是通过数次的使用,而折射出中产者因为各自的利益或人际关系而选择了撒谎,但底层者则依然保留着对这个隐隐约约的信仰,从而体现出宗教在底层伊朗人心目中的地位。
影片也还采取了留白、隐喻的方式来传达个中隐含的韵味。结尾处将镜头停留在法官门外这一段,与当年阿巴斯导演的《橄榄属下的情人》的结尾长镜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留下了回味与思考;而作为影片中两个家庭的冲突焦点之一的老父亲,由此前还能发几个简单的单词声音发展至失语,再加上影片中由他接触了西敏与瑞兹两个女性,也隐约带出了导演对于当代伊朗女性的无言的同情……
而《一次别离》的台湾译名为“分居风暴”,虽然台湾译名更加通俗易懂,但显然“一次别离”的英文直译更加切合于影片本身——其意指开场不久时夫妻俩的准备离婚,也将随后的一系列“风暴”蕴含其中,且在现实的冲突里带出了社会、文化的冲突。而相比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的好莱坞化的英雄成长叙事,《一次别离》也在平实里折射出现实与文化的厚重感,这也是《一次别离》在金球奖中挫败《金陵十三钗》在重要因素吧。
第五篇:安隆风暴观后感
《安隆风暴》(EMBA)观后感
老师给我们放映了EMBA,毕竟我们不是美国人,所以即便看过许多关于Enron的报道,也知道原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因此而关门,但是对于安隆事件的前因后果知道的并不是很清楚。既然有影片看怎么能错过呢…… 安隆事件是一场世纪大骗局,安隆公司的高层以赌徒的心态来治理公司,用数字游戏与复杂交易欺骗投资者,这一切充分的表露了人性的自私与贪婪。而这场荒谬的事件竟然能维持一段时间。政府、金融管理机构、媒体不但完全没发现这一丑闻,相反还随之起舞。
整个观看过程中我始终在疑惑:会计师和律师为什么没发现账务上的疑点?分析师为什么会随之起舞、散发假消息全然不顾安危?为什么多家知名银行都没发现问题的所在而且还参与了安隆公司的投资?《当日市价会计原则》为什么会适用?其实这一切都来自于人性的自私与贪婪。经营者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埋没了自己的良知与道德;投资人缺少理性的价值判断一味的盲目跟从;而这其中可能还存在经营者与政府彼此之间产生的利益关系,导致金融监督系统没有发挥出完全的作用。安隆公司本身企业本质也有问题,企业的监督机制没发生作用,代理机制出现瑕疵,最可怕的是他们抓住了人性贪婪的本质随着不同的经济市场环境来制造相应的假象来吸引投资者不断加码投资,利用利益让期货、证券分析师不断释放获利消息造成假象。
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应该感谢安隆事件,因为它让人们认识到管理者在经营企业时应有的职业道德,并让许多国际知名大学开启了一系列关于企业道德的课,让学生在未进入社会之前先找到自己的良知与道德。然而道德良知是出于本身心里的那份朴实的心灵,但受利益诱惑时很难说会不会放弃自己的道德良知。公司犯罪居然可以牵扯到总统、股票买卖做账可以操控整个州……而这一切却只建立在当日市价会计原则上,季报获利牵引着股价,交易员像是狂热的信徒,而这个宗教的名称是【安隆】,教宗是【肯恩男孩】,教义是【$】。真实不再重要,只要让投资人相信我们会赚钱,然后我们就真的会赚钱了。
然后,最重要的一件事,所有公司董事经营者、主管交易员几乎都成了“秃头“,而会计师小姐却是毛发浓密,这让我更加坚信了我选择的这条路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