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9纪律片《中国有故事》观后感_观《中国有故事》有感心得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19纪律片《中国有故事》观后感精选5篇_观《中国有故事》有感心得,希望你喜欢。
2019纪律片《中国有故事》观后感篇一
9月26日,《中国有故事》系列微纪录片在全网开播。该节目由共青团中央出品,中国青年报社、中央企业团工委、江苏广电总台互联网产品中心联合出品,是为新中国70周年献礼之作。
点击量到多少了?弹幕和留言都有什么意见,是批评还是表扬?
每次节目上线后,推广组的小伙伴就成了最活跃的人。搜集用户意见反馈给节目组,再进行节目调整,这是全新的工作方式。
第一集《一种相思 两段传奇》播出后,讲述人的开场穿越,成为被“吐槽”最多的点。网友毫不客气地批评抠图粗糙。节目组进行内部反思,改进技术,等到制作《那一眼,看破星辰》时,仍然使用抠图技术,但是没有用户再批评,甚至有人认为讲述人真的去了贵州“中国天眼”出差,表示“羡慕”。
每一集的标题,都要出十几个备选,反复讨论。《一把二胡震天响》这个标题,就是因为颇具“网感”而胜出。
每一次,《中国有故事》在共青团中央的官方微信、微博播出,都会收到大量用户留言。
《可可托海的秘密》讲述的是“两弹一星”功勋矿可可托海被尘封多年的传奇,最多时有上万人保守同一个秘密。“团团太棒啦,这系列都很好看!伟大的中国人民!”“六月份的时候刚去过,看到那个螺旋型的矿坑,我被震撼了”“这样的节目好有意义,期待”“我就是可可托海人,每次说到三号矿脉,备感骄傲!”
推广组的胡果果想搜集一些负面评价,结果除了第一集抠图粗糙和希望增加男讲述人之外,“真没找到其他批评意见”。
《中国有故事》由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微信首发后,在中国青年报社所有平台发布,新华社、人民网、光明网等主流媒体转载,并获得学习强国App、腾讯视频、优酷、PPTV等大流量平台首页关键位置推荐。被称为“青少年网络聚集地”的哔哩哔哩网站和QQ空间上,也有大量用户关注了《中国有故事》。
在微博上,#中国有故事#话题阅读量已近4000万,@共青团中央发布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地方团委账号@江苏新闻@荔枝新闻等上百家媒体账号转发。
截至发稿时,该节目已播出9期,全网累计播放量超过7000万次。
《中国有故事》还被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师从网络上下载,在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训练课堂上给学生们展示,并以视频的内容作为实例课程讲解。
2019纪律片《中国有故事》观后感篇二
导演组的故事,似乎更多是“痛并快乐着”。
《中国造“星”记》送审那天,因为纠结于节目中一处细微的表述,导演组决定重新拍摄。那个周日的凌晨1时,讲述人梁艳被电话叫醒,从通州赶回报社补拍。
11月13日0时12分,《中国有故事》项目组的群里又热闹起来。在每一集节目送审和上线的日子,这种半夜讨论已经是一种常态。
刚在医院打完点滴的导演高旭,在回家路上就对样片“狠狠地”提了多处修改意见。讲述人蒋佩珊忽然有了灵感,重新设计了一个开场穿越情节,这个设计和原来的脚本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思路,编导、后期、撰稿人都“冒”了出来,各抒己见,最后干脆发起一场投票,看哪个方案更好。
讨论进行得正热闹,群里的高旭突然不吭声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陌生的ID通过二维码入群,开始对修改方案“指手画脚”——原来,高旭从医院回到家,父母担心他身体状况不佳,没收了手机。高旭只得偷偷拿出备用手机,重新进群加入讨论。
最后的结论,是让后期团队和讲述人早上9点奔赴大兴机场,把两种方案都拍摄一遍,再根据效果选择。然而,等编导母建鑫剪完片子、摄像苏诗写完稿子,天都快亮了,他们抬上机器,直奔机场而去。等其他同事来上班时,他们已经在拍完回程的路上。
这一集的讲述人蒋佩珊偷偷用手机录了一段花絮——编导和摄像在出租车上睡着了。她自己也只睡了两个小时,“梦里一直在等审片,感觉才看了两遍片子,大家还有好多修改意见,然后导演说了句‘拍去吧’,我的闹钟就响了。一看才4时30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睡着没有。”
拍摄《“北漂”去荒原》时,他们设计了讲述人穿越到田野上参与开荒的镜头。贾梦梦、张勇、陈一雄把设备和绿幕都搬到北京郊区一块农地里。为了有较好的融入效果,三个男生扛起锄头锄地,把泥土翻出来。结果锄了一阵子,发现下面是水泥地,完全出不来效果。只好换一块地,重新锄地,等效果满意了,再架起绿幕。大家自嘲,没想到拍个片子,还要真当一次农民。正是这样“接地气”的工作方式,换来了节目的高质量。
2019纪律片《中国有故事》观后感篇三
为讲好中国奋斗故事,使微纪录片呈现完美的效果,主创人员深入档案馆、资料室,接触当事人,寻找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精心筛选素材,挖掘感人至深的新闻故事,每一集的剧本都数易其稿,有的甚至改了十几遍,力争讲得曲折动人。
《中国造“星”记》和《那一眼,看破星辰》,讲的都是科学领域重大成就。一个讲的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另一个讲的是“中国天眼”FAST提出者、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从字面上看,一个讲的是物,一个讲的是人,但其实都是中国科技成就背后的人文故事。
不管是“东方红一号”还是南仁东,都是各家媒体已经反复报道过的题材。当记者和中科院对接时,对方一开始也有疑问,还有什么新的报道空间?
一位关心节目的领导在和节目组讨论时说:我们当然可以说,节目有穿越设计的新意,但当用户看完一期节目之后发现,很多东西他之前都知道,那就会对节目丧失兴趣。“新闻新闻,你不新,别人怎么会愿意闻?”
对撰稿人来说,挖掘出旧题材中的新内容,筛选出旧故事中的新角度,就成了重中之重。“务去陈言”四个字,被传达给每一位团队成员。
《中国造“星”记》前期团队进行了两次深入采访。一次前往北京郊区的航天城,采访造卫星的航天五院的相关同志。遗憾的是,只得到一些间接线索,并确认当年造卫星的这家科研单位并不具备影像录制的能力。第二次采访是在一位参与造卫星的老人家里。聊到一些比较鲜活的故事,也翻拍了很多老照片。可惜,这位老人的故事和整体脚本并不完全契合,最终不得不舍弃。
通过这两次采访,记者发现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就是东方红卫星升空之后,人们抬头睁大眼睛找寻的这颗中国“星”,并非卫星,而是它的“围裙”——观测体。和团队交流之后,发现用户对这样的细节挖掘非常有感觉。
顺藤摸瓜,发掘了类似其他细节。比如当年为了保障通信顺畅,出动60万民兵,每一根电线杆底下都站着一位民兵。这样的细节,这样的影像,就是那个年代中国集中资源干大事的最好写照。
“铁人”王进喜也是一个被反复报道的老选题。最初的脚本设计是描述大庆三代“铁人”的传承,从而展现新中国石油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记者查阅了大量石油产业数据,读了行业论文和中石油、中石化的年报。讨论剧本时,“砍”掉了其他所有副线,只保留了王进喜一人的故事。而他在鞋子里藏了300元钱,临终前交给弟弟,嘱咐他“给母亲买些奶粉”的感人细节,是从大庆博物馆提供的上百张资料照片中发掘出来的。
为了写好南仁东的故事,记者读了有关南仁东的报告文学、南仁东报道集,看完10多部长短不一、总时长将近20个小时的纪录片,终于找到一个此前未被聚焦的细节——“小飞人”试验。那一年,南仁东69岁,主动要求被吊到半空中,第一个做这项关乎着“天眼”锁网成败的试验。节目组好不容易找到当时试验现场仅有的两张照片,并对照片进行技术处理,把静态的照片变成动态的,还原了南仁东做试验的现场。
参与的记者们都很感慨,《中国有故事》是一个融媒项目,但好新闻的本质“万变不离其宗”,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综合素质。最让人感动的细节或者故事,很可能还是“带着泥土味儿”的,一定是用脚板“踩”出来的。
2019纪律片《中国有故事》观后感篇四
半个多世纪前,为了对抗大面积侵袭全国的流行病,在云南花红洞的一片荒山中,几位病毒学家默默炼起了“仙丹”。
有时候,饲养员会饿得去偷实验猿猴的饲料做口粮;还有的研?a href='http://www.xiexiebang.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保谷徊幌в米约耗暧椎暮⒆永醋鲆┪锸笛椤?/p>
在如此艰苦卓绝的工作条件下,他们成就了一项“甜蜜的事业”。
这份甜,你我都有幸品尝过,它是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跟着“糖丸爷爷”顾方舟细细品味。
你小时候吃过糖丸吗?
这个病叫脊髓灰质炎,老百姓习惯叫它小儿麻痹症,一旦得病就无法治愈。这样恐怖的传染病,半个多世纪前,曾大面积侵袭全国。最后,居然被一颗小小的“糖丸”完全消灭了。
1955年,病毒学家顾方舟临危受命,牵头研制疫苗,对抗脊髓灰质炎。在云南花红洞的这片荒山中,团队用9个月的时间,建起了实验室。
研发的过程,赶上自然灾害,每天只能吃几两粮食,重体力活、高强度脑力劳动却一天也不能停。一次,实验用的猿猴室发生骚乱,饲养员偷吃猴子的粮食被发现了,令人既愤怒又心酸。人居然饿得去偷猴子的口粮。
疫病爆发,顾方舟跟死神争分夺秒。面对未知的风险,他甚至用自己的孩子试验疫苗。幸运的是,实验终获成功。1960年底,首批500万人份疫苗在全国11个城市推广开来,流行病的高峰退了下去。
欢欣鼓舞的同时,新的难题又来了,要保证疫苗活性,同时能让疫苗有效地覆盖全国,储藏和运输成了大问题。当时的中国没有冷链运输条件,城市还好说,可疫苗怎么运到农村和偏远地区呢?
一筹莫展的顾方舟想到了孩子们爱吃的糖果。
对啊,用摇汤圆的方式,把液体疫苗包在糖和奶粉里,做成“糖丸”,装在保温瓶中,再把冰块放进去,就解决了储运问题。
“糖丸”好吃又方便,“土办法”可是解决了大难题!就这样,顾方舟成了大家口中的“糖丸爷爷”,这一叫就是半个多世纪。
2000年7月11日,在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上,已经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我国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国家。
在顾方舟从医55年的聚会上,白发苍苍的顾方舟和老同事们说:“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回首往事时,不应因虚度年华而悔恨,同志们,我们为消灭小儿麻痹,奉献了一生,值不值?”
大家齐声说道:“值!”
2019纪律片《中国有故事》观后感篇五
在1984年的时候,联合国评出了“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第三名是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第二名是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登月,那第一名它是什么呢?
很少有人能够想象,它其实是中国的一条偏僻的铁路——成昆铁路。
这儿地质环境极为恶劣,被外国专家称作是“铁路禁区”。
在那个装备技术落后的年代,建设者只能凭借血肉之躯去挑战这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埋骨他乡的23座烈士陵园至今仍静静地守护在铁路两旁。
在老成昆铁路建设期间,仅铁道兵就牺牲2100多人,平均每一公里就牺牲一名铁道兵战士。
他叫韩礼芳,曾是成昆铁路30万铁道兵的一员。1965年,他挥别了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家。
多年后,家人仅仅收到了一张他的照片,和一封未寄出的家书。
转眼到了2016年,中铁隧道集团重返大凉山,再战成昆线。新成昆线的建设队伍中有一位名叫母永奇的年轻人。
在他离家时,外婆叮嘱他:“你呀,是替外公去完成心愿的,一定要把他没打通的隧道打通。”
2017年的一天,母永奇和同事们来到附近的一座烈士陵园给先烈献花,在一座座墓碑中,他看到了一个名字和自己的外公同名。他急忙拍照发给了母亲,等待确认的电话,像是等了整整一个世纪。
铃声响起,电话那头的母亲已经是泣不成声,85岁高龄的外婆连夜赶来,颤抖着双手捧出外公留下的唯一照片,在墓碑旁长跪不起。
母永奇和外公两代人半个世纪的青春接力,使成都到昆明由19个小时缩短到6个多小时,促成了成昆铁路从通车到高铁的质变,也换来了新中国铁路网建设的蓬勃发展。
第二篇:《中国有个河南》之观后感
《中国有个河南》,重塑河南形象
近日,河南卫视播出了连续演唱、主演、作词、作曲的一部宣传河南的公益音乐电影《中国有个河南》,在楚河汉界逐鹿的狼烟里,我们似乎能听见战马的嘶鸣和刀光剑影的厮杀,导演通过干裂的土地,凛冽的古筝,震撼的大鼓述说和展现河南历史的沧桑以及悠远的文明;通过美丽的古筝少女、豪迈的古代将士,展现了河南人的坚贞不屈,铁骨铮铮,还有诸如殷墟、甲骨文、太极、高铁、福塔等河南古今元素,我承认我被深深地震撼啦,但随即我却陷入了沉思。为什么河南需要一部这样的短片来宣扬自己,影片中所展现的大气魄、大写意,为什么不是大家所认识的河南?为什么作为河南人的我也对这种形象很陌生?
近年来,大家对河南的印象并不是很好,河南人有时也会成为他人茶余饭后嬉笑怒骂的谈资,为此我一度觉得很是失落。大家骨子里都有一种爱家乡的本位主义心态,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家乡的侮辱抑或是践踏。因为这片故土生我,养我,已经将属于它的印记烙印进我的身体中,这一点是我无论走到哪里都必须承认的。我也一直在很努力做好自己,表现给别人看,河南人不是他们口中所说的那样。我会把身上的零钱给那些有需要的人,我会主动给他人以力所能及的帮助,我相信像我这样做的河南人其实有很多,历年在“感动中国”的人物评选中几乎都有河南人的身影,这就是一种有力的证明。可为什么没人拿河南人实诚、踏实、能干、勤劳、敢于担当的形象来谈论呢?
中国本来就是这样的国家,“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所以就像一个小品“马季下蛋”说的一样,以讹传讹,越传越夸张.扪心自问,你们觉得不是吗?同一件事,我打个比方,炒股,做成功就是年少有为,很有头脑;做不成功就是异想天开,不务正业。见义勇为也是如此,见别人被打劫,自己去帮忙,打的好了,就是抱打不平,社会主义好青年;可是没打好让别人给扁了一顿,受伤啦,就是窝囊废,瞎逞什么能啊,对吧?中国的文化虽悠久,可是中国的文化也全都是两面用意,所以河南人纵然再怎样,总有好坏之分。我不能说我就是个好人,但我肯定的是我也不是坏人。中国之大,到哪个城市除了本地人就属河南人最多了吧,河南本来就是人口大省,所以一个人犯错,坏事就被传着。这几千万的人不可能只有一个人才做错,每个城市都有做错的,只是他们人口没河南的多,挨骂的永远是人最多的。因此对于河南人,我只想说我们没必要脸红脖子粗的与他们争论谁对谁错,我们需要的把自己放低,努力学习吸收别人的文化,我相信最终自己会成长,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对于那些说河南不好的人我只能说河南就是中国,中国到了世界上就是河南,我们都是中国人,要互相帮助,至少将来到了国外,帮你的可能还是中国人多,外国人少。想当年为什么八国联军联合起来要打中国呢,难道就因为天朝物产丰富,究根揭底还是因为中国人虽然多,可能团结在一起的中国人太少,要知道在外国人的眼中只有中国人之说。
《中国有个河南》这部影片已经将河南人不畏艰险、敢于担当、包容宽厚、自尊自强、能拼会赢的形象塑造出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
传承并发展河南优秀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来将我们曾经遗失的那些可贵精神找回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文明在今天成为历史的主流,一切野蛮都在被鄙视被抛弃被教化之列。河南自然不会例外,只是这个历程会更长,更艰难曲折。在这个历程中我们个人的力量或许还不够强大、声音还不够响亮,但只要努力了,就问心无愧。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盛世的辉煌正升腾在东方蔚蓝的天空。此时的我们唱响《中国有个河南》,为的就是传承历史,展望未来,为的就是心怀河南,把它的博大,它的深沉,它的精髓化作一股温暖的潜流浸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第三篇:观毛泽东故事有感
观《毛泽东的故事》有感
专业班级:工程技术学院2010级4班
学号:20100343042 姓名:吴秋宏
在学习了《毛泽东思想概论》以后,我观看了有关毛泽东同时的影片《毛泽东的故事》。通过影视观摩,我有很多感受,不仅加深了我对这位伟大领导人的认识,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这段历史的认识。
影片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以时间为主线,通过层层展现伟人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生活和思想,将毛主席的光辉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影片中的毛主席严肃而又失亲切,深沉而又不失开朗,庄严而又不失随和。
影片中的毛泽东不怕面对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对群众亲切又随和,影片中放到毛主席在鸭子楼无意间被一个妇女看见了,她的喊声招来了一大批的群众,而钟二牛却关上了窗户,毛主席立即斥责了他,说:“难道你怕群众吗?”然后就打开窗户和群众亲切地打招呼。
影片中的毛主席工作十分辛苦,生活却十分简朴,衣服和袜子打了一个又一个的补丁,却不肯换一件新衣服。
影片把我们又带到了那艰苦卓绝的年代,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当毛主席知道远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儿子毛岸英牺牲的消息以后,非常悲伤,但他没有哭,只是默默地回忆。
影片通过展现一些细节向我们展示了为人鲜为人知的一面,面对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他更像一个战士,不屈不挠,绝不妥协,最终取得了胜利。
毛泽东,作为一名伟大的领导人,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了终身。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革命,开始了反帝反封建主义斗争的道路。经过数十年的革命,带领中国人民创立了新中国,并使之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尽管他老人家老年的时候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但是他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仍然是伟大的,是前无古人的。
在抗日战争中,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带领战士们保卫祖国,保卫我们的国家。在红军长征中,我们的毛主席带领红军腾越五岭,险走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等,他在长征中与战士们战胜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他充满乐观主义精神,面对困难从不低头,不管环境怎样恶劣,长征怎样艰苦。爬雪山,过草地时吃不好,穿不暖,有时候一两天喝不上一口水,但是我们的毛主席与红军战士依然坚持,依然乐观。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始终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没有没有趟不过的河,没有翻不过的山,遇到困难又算什么。跌倒了,再站起来,只要有这种精神,又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
长征能坚持下来并且取得伟大的胜利,不仅仅在于毛主席的聪明才智,还有红军战士门的友爱互助,在艰难面前,我们的红军战士手拉手,心连心共同面对困难,在饥饿面前,大家相互推让,舍己为人的精神更为高尚,更能显示红军团结互助的精神。表现了红军坚强不屈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态度。
毛泽东虽离我们已近30年的时间,但他的思想无不影响着新时代的每个人,每一个中国人,中国的人民。看了影片让我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听如平常的话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毛泽东的一生实质上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从领导农民群众搞起义到一系列革命战斗,再到解放战争到新中国的建立,一个伟人的形象时刻留在大家的脑海中,从影片中可以看出毛泽东的思想,其出发点和落角点都是“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冷、暧、疾、苦始终放在他的心中。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他高兴,人民生活遭受疾苦他就痛心,这也是他被广大群众基础所尊重瞻仰的原因。同时他是个很随和的人,如果不是主席的高位,可以看得出他的一言一行都是群众性的,只不过他想得更多的是人民大众。
其实,毛泽东小时候是一个爱劳动、爱读书的人。他在上学前和放学后都要帮助家里人做许多的事情,虽然很累了也坚持每晚睡觉前看书,常常是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他的父亲很严厉,他的父亲要求孩子们也要像他那样不许闲着,如果孩子们稍微犯了点错误,父亲就打他们。他父亲也从来不给孩子们一文零花钱用。就这样,毛泽东从小就磨练了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劳动,都养成了勤劳不懒惰的良好习惯,这一习惯一直伴随着他到老。
毛泽东还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好少年。他小的时候,要到离家很远的学校去读书,中午不能回家吃饭,早上就从家里带一点饭,用盒子装好,带到学校去,等到中午放学后再吃。一天中午,有个同学没有饭吃,他就把自己的饭分给这个同学一半。后来他的母亲知道了这件事情,没有反对他的做法,而是每天给他带的饭多了一半,让他给没有带饭来的同学吃。毛泽东不仅是这样,还经常和她母亲把自己家里的粮食送给一些很贫穷的人家。就这样,毛泽东 从小就养成了接济穷人的良好美德。这与后来他一直关心人民的疾苦是分不开的,与他要带领全国劳苦大众闹翻身求解放的大事分不开的,这与他后来成为国家主席分不开的。我敬佩毛主席,敬佩他那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他从小酷爱读书,一旦读起书来,天上的打雷声他都听不见!他看书十分认真,每次阅读总要标出重点,写下评论和感想,在段落上都画了许多圈圈和圆点。更可贵的是他锻炼自己在最嘈杂的菜市场、城门洞里聚精会神地看书。
我敬佩毛主席,敬佩他为了中华民族辛勤操劳的精神。长征开始时,疾病缠身、重病数月的毛主席走不动路,组织上为他配备了一副担架。但毛主席在担架上不肯睡觉,而是展开了特殊的“办公”——他一路上和许多中央领导同志研究,主张向敌军兵力薄弱的贵州挺进,争取到大多数领导者的大力支持,为长征的最后胜利铺平了道路。
我敬佩毛主席,敬佩他有坚强的意志。他曾经说过:“干大事业的人,必须锻炼自己有坚强的意志,强壮的体魄,吃大苦、耐大劳的能力!”毛主席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大雨天他在外面淋;大风天他在墙上让风吹身体;下霜时节他去野外露营。这样的锻炼是他日后在井冈山、长征途上,在延安,历经无数磨难而始终不曾倒下。
看了《毛泽东的故事》这部电影后,我体会到了,毛泽东为什么受到全中国甚至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那是因为他小时候有一个严格要求的父亲和一个慈祥的乐善好施的母亲。他在父亲的教育下,成了一个不畏艰难险阻,努力奋斗的人;他在母亲的影响下,能体察人民疾苦,同情人民,关心人民,热爱人民,成了为人民谋幸福的人。读了毛泽东的故事,我想,我也要像毛泽东学习,从小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长大了做个品德高尚的人。
抓码王
http://uu88s.com udgvsddd12976
第四篇:观张思德故事有感
“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垂不朽
——观张思德有感
记得初中的时候,学校便组织过一次看电影的活动,那次放映的内容正是《张思德》,当时电影中张思德的形象在我心中的地位就同雷锋同志的一样,他的舍己为公,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英雄形象在我们当时看来完全不亚于在战场上英勇抗战的战士。
如今时隔多年重温关于张思德的片段,仿佛又再次将我的情绪拉回到了当年。
张思德,一名光荣的警卫战士,他很普通也很平凡,在那艰苦的日子里,他普通得只知道工作,他平凡得只懂得奉献,但在人民利益面前,他却用自己年仅29岁的生命承载了一切。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党员前辈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奉献注意精神。
“为人民服务”,是张思德用短暂质朴而不平凡的生命做出的生动诠释,正如毛泽东在他的追悼会上留下的著名讲话《为人民服务》里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是的,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正如张思德同志。多年过去,张思德精神像一面鲜明的旗帜,引导着无数人谱写着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历史。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追求,使他不仅成为一位英雄,更成为一种精神——伟大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过去,靠这些优良传统排除了无数艰难险阻,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今天,作为新时代下的我们仍要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
站在今天的角度,“为人民服务”这一句话愈加变得充实而责任重大。“为人民服务”不仅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及其党员必须奉行的“宗旨”,而且写入了宪法,成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定义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宗旨,是党的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区别了其他政党的最根本的标志,也是每位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在我看来,“为人民服务”并不应成为领导者的一句口号,人民真正想看到的是以人为本,以民为重的行动。所以,作为为人民服务者的主体仍将任重道远。
当然,为人民服务也不仅仅是领导者应有的作风,作为平凡大众的每一个我们,也应该将这种作风内化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像张思德、雷锋、焦裕禄、任长霞等等这些老一辈党员同志们学习,将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精神落实的每一个平凡的实践中去,只有这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才会得到继承和发扬,我们所期待的和谐社会也才会更快得到实现!
第五篇:观新闻故事有感
今天晚上,看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一个新闻故事,很有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说的是沈阳市一位老板开了一个叫金丰超市的商场,开业两年期间,被政府有关部门检查罚款了39次。第一次是在开业的时候老板打出“金丰超市,物价最低”的标语,工商局的人说用“最”字做标语违反了《广告法》,要罚款。第二次工商局的人想捞点钱,就去金丰超市把真的烟说成是假的烟,把烟没收,还要罚款,老板请朋友帮忙才把烟拿回来。可是,过了几个星期,工商局的人又再次来到金丰超市,把真的白酒,说成是假的白酒,要没收并罚款。面对无休止的检查罚款,老板忍无可忍,拿起了法律武器,向法院提起了诉讼。工商局的人怕事情败露,连忙做老板的工作,让他撤诉,老板饶了他们,撤了诉,工商局的人赶忙把白酒和罚款送了回来。从这件事老板懂得了法律的重要性,以后每当有不合法的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款,老板就毫不留情地到法院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看完这篇报道后,我很有感触,法律在现实生活中太重要了,我要从小学好法律知识,更好地维护自己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