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代如何加强党校工作
新时代如何加强党校工作
干部教育培训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的历史使命,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党校必须把握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切实增强政治担当,找准有效抓手,在加大培训力度、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师资建设、注重实践实效、强化考核评价上持续用力,为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坚持党校姓党,强化政治统领。党校因党而兴、因党而强。总书记指出:“党校姓党,就是要坚持一切教学活动、一切科研活动、一切办学活动都坚持党性原则、遵循党的政治路线,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政治性是干部教育培训的第一属性,党校必须始终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原则。要旗帜鲜明讲政治,着力解决党校姓“马”姓“共”问题;要牢固树立“看齐意识”,着力解决“不看齐”和“看不齐”问题;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培养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着力解决警醒不够和亮剑不够问题。要把提高政治觉悟、政治能力贯穿于教学、科研和管理全过程,努力做到在树牢政治理想方面成示范,在把握政治方向方面作表率,在担负政治责任方面站前列,在严守政治纪律方面带好头。
聚焦主业主课,创新方式方法。主业主课是教学的核心。总书记指出:“党校姓党,决定了党校工作的重心必须是抓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理论教育必须紧紧抓住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使之更加系统权威进教材、更加生动有效进课堂、更加刻骨铭心进头脑,在学懂弄通做实上狠下功夫,不断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要把《纲要》《党史》《国史》和总书记作序的第五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等作为必读教材,强读强记,常学常新,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要突出党性教育主业,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把党章和党规党纪学习教育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着力引导学员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方式方法是教学的关键。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要在创新培训方式方法上下功夫,精准发力。改进讲授式教学,在理论教育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员主体作用,以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思想深度,增进学员的思考深度和辨别能力。提升现场体验式教学,尤其是在党性教育中要注重用细节讲故事、用故事讲人物、用人物讲党史、用党史讲党性,不断增强党性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同时,进一步完善情景模拟式教学、访谈式教学,推广案例式、研究式教学,探索行动学习、翻转课堂等新方式新方法,切实提高教育培训效果。
严格教学管理,全面从严治校。管理是教学的基础。党校必须实施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用学术讲政治。要时刻绷紧教学纪律这根弦,切实做到学术研究无禁区、讲坛论坛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确保党校讲台的严肃性。强化教学流程管理,做细教学需求调研,做精教学课程安排,做实教学效果跟踪,确保教学环节有机衔接、教学调度有章可循、教学运转安全有序。完善教学评估机制,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过程监测与结果评估相结合,健全由学员、教师、跟班管理人员、教学管理部门等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坚持全面从严治校,严格学风教风校风,确保教师和学员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持用红色基因、革命传统等熏陶涵养学员,确保学员做到“红”字在心、“学”字在身、“严”字在行,以优良学风保证培训效果。
推进“智库”建设,注重成果效用。“党校办得好不好,科研是个晴雨表。”要把科研工作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建立健全专题、课题的转化机制,努力形成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和咨询进决策的良性格局,克服教学、科研两张皮现象。用好教员、学员两支队伍和校内、校外两种资源,提高组织化程度,真正做到出成果、出人才、出精品。强化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聚焦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到重大节点有声音、重大问题亮观点、重大时段搭平台。进一步激发教研人员从事科研的内动力,支持教研人员“走出去”开展调研活动,努力推出一批有深度、能够进入教学专题、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研究成果。
坚持人才强校,加强队伍建设。队伍建设是教学的保证。总书记指出:“在党校所有财富中,教师和其他各类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在党校所有资源中,优秀教师和优秀人才是最急需的资源。”要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引才政策,发掘符合教学需要、具有发展潜力的教学科研人员,充实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要大力实施人才引进一批、校内培养一批、挂职锻炼一批、外出培训一批、学历提升一批的“五个一批”教师培养工程,着力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切实提高教师用学术讲政治的水平。要加强政治引领,让党校教师带着对党和人民忠诚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去传道授业解惑,使自己不仅要“能”胜其任,更要“德”负其重。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对教师真心尊重、真情关爱,积极解决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同时,建立健全师资准入和退出机制、师资考核评价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畅通人才交流渠道,整合和优化师资资源,为高质量教育培训干部提供人才保障。
抓好基础保障,提高服务水平。基础设施是党校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和办学活动的载体。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加大对党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着眼长远、突出特色、完善功能,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优化校园整体布局,改善校园育人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味。进一步推进后勤服务精细化管理,切实加强制度建设,补齐工作短板,优化工作程序,促进后勤服务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精准化。层层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确保校园安全稳定。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搭建理论学习网络平台,努力推进党校工作数字化、信息化水平。
突出争创一流,推动工作落实。总书记指出:“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抓工作,要有雄心壮志,更要有科学态度。”做好新时代党校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刘家义书记在全省“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校工作座谈会精神,以“工作落实年”为抓手,以争创一流为目标,发扬钉钉子精神,自觉提高站位,主动对标对表,奋力比学赶超,狠抓工作落实,始终做到心中有谋划、手中有实招、脚底有行动,主动对标中央、确保谋而不偏,自觉融入大局、确保谋而不乱,立足发展实际、确保谋而不虚,落细落准落实,努力形成崇尚实干、敢于担当、争先创优的良好风气,推动新时代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篇:党校工作
市委党校
校 长 刘 丹 副 校 长 尤国文 副 校 长 谭应启
副 校 长 张 清(女)
2009年,市委党校有在编教师24人,其中专兼职教师16人,研究生学历10人,中高级以上职称14人。
一、干部教育培训。全年,共完成主体班培训8期,培训党员干部2655人次。举办领导干部“假日课堂”四期,培训4000人次。
(一)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在干部教育培训内容设置中,除加强学员的理论素养、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培训外,还密切联系浏阳工作与发展实际,全面挖掘浏阳红色理论、红色阵地、红色旅游的内涵,形成具有浏阳特色的干部教育品牌。加强对现代管理知识、现代经济知识、金融危机、突发事件处置等内容的培训,设计出一系列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干部需求的精品课程,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适应干部教育培训新形势的要求,减少和改进讲授式教学,积极推行研究式教学,深入实践情景模拟教学、现场体验教学、拓展体能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三)创新班次设置,首要任务是办好主体班次,高质量完成市委下达的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并适应新时期科学发展对不同类别、不同部门干部专业素质能力的要求,积极举办各类专题班,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和处理复杂问题、应对突发事件、推进改革开放各项事业发展的素质和能力。
二、科研工作。深入调查研究,加强理论探讨,为浏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理论文章和调研报告。全年共有各项科研成果40多项。
1、完善科研制度、健全科研运行机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建立科研出精品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体制机制在促进科研精品进课堂、进决策方面的导向作用。其中在《学习时报》等刊物公开发表文章20篇,出版了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文集《新思想、新实践、新成果》1部,湖南省委党校系统理论研讨会“二等奖”等获奖文章8篇。
2、加大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调研力度和深度。通过整合科研队伍方面的优势,促进科研集体攻关出精品。努力创造条件,组织广大教研人员深入基层实践调研,撰写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并及时上达市委、市政府,更好地为浏阳市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及时的、有价值的决策咨询服务。
3、科研作为高质量教学工作的基础和保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中心,为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带入课堂,把科研精品转化为精品课程。
三、干部学历工作。学校有省委党校研究生班2个、大专、本科班10个,国民教育系列班7个,在册函授学员1294人。认真贯彻上级党校关于函授教育的有关决定精神,做到“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管理不松”,采取多种措施,努力稳定函授生源,确保党校函授学历教育平稳过渡。积极拓宽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的途径,重点开展党校研究生教育,推动干部学历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四、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的政治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师资培训力度,着力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学校逐步形成一支学历职称较高、结构比较合理,德才兼备的党校师资队伍。采取在职进修、挂职锻炼、外出培训、岗位练兵、交流引进等多种方式,着力培养教师队伍。在第八次党校系统的教学竞赛中,浏阳市委校在长沙市党校系统教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全省党校系统教学竞赛中获得二等奖。校外专家团队选聘进一步拓宽。按照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理论部门、市直领导等领域选聘李昌平、时寒冰、于建嵘、徐晨光等近30位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善于课堂讲授的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担任党校兼职教师。
五、外培工作。加强协调和服务两大功能,紧紧围绕培训对象的各项需求拓宽联合办班渠道,加大公务员教育培训力度。全年共为31个单位(部门)办班41期,培训公务员6595人次。借市场需求之势,把学校办成周边县市党校异地培训的重要阵地。全年共接待湘潭县委党校、株洲县委党校、涟源市委党校、万载县委党校、郴州北湖区委党校等8个单位11期636人次的参观考察和学习培训。
六、理论宣讲工作。充分发挥党校干训主阵地和理论主渠道作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全市理论宣讲团、法治教育宣讲团。围绕市中心工作,结合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四中全会精神、科学发展观、中央1号文件等内容赴全市农村、企业、社区、学校、市直单位进行专题宣讲60余场,听讲人数达8000多人次,认真地履行党校理论教育宣讲的职责。
(李晓军)
第三篇:党校工作
市委党校
校长刘丹
副 校 长尤国文
副 校 长谭应启
副 校 长张清(女)
2009年,市委党校有在编教师24人,其中专兼职教师16人,研究生学历10人,中高级以上职称14人。
一、干部教育培训。全年,共完成主体班培训8期,培训党员干部2655人次。举办领导干部“假日课堂”四期,培训4000人次。
(一)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在干部教育培训内容设置中,除加强学员的理论素养、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培训外,还密切联系浏阳工作与发展实际,全面挖掘浏阳红色理论、红色阵地、红色旅游的内涵,形成具有浏阳特色的干部教育品牌。加强对现代管理知识、现代经济知识、金融危机、突发事件处置等内容的培训,设计出一系列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干部需求的精品课程,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适应干部教育培训新形势的要求,减少和改进讲授式教学,积极推行研究式教学,深入实践情景模拟教学、现场体验教学、拓展体能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三)创新班次设置,首要任务是办好主体班次,高质量完成市委下达的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并适应新时期科学发展对不同类别、不同部门干部专业素质能力的要求,积极举办各类专题班,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和处理复杂问题、应对突发事件、推进改革开放各项事业发展的素质和能力。
二、科研工作。深入调查研究,加强理论探讨,为浏阳
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理论文章和调研报告。全年共有各项科研成果40多项。
1、完善科研制度、健全科研运行机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建立科研出精品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体制机制在促进科研精品进课堂、进决策方面的导向作用。其中在《学习时报》等刊物公开发表文章20篇,出版了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文集《新思想、新实践、新成果》1部,湖南省委党校系统理论研讨会“二等奖”等获奖文章8篇。
2、加大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调研力度和深度。通过整合科研队伍方面的优势,促进科研集体攻关出精品。努力创造条件,组织广大教研人员深入基层实践调研,撰写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并及时上达市委、市政府,更好地为浏阳市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及时的、有价值的决策咨询服务。
3、科研作为高质量教学工作的基础和保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中心,为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带入课堂,把科研精品转化为精品课程。
三、干部学历工作。学校有省委党校研究生班2个、大专、本科班10个,国民教育系列班7个,在册函授学员1294人。认真贯彻上级党校关于函授教育的有关决定精神,做到“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管理不松”,采取多种措施,努力稳定函授生源,确保党校函授学历教育平稳过渡。积极拓宽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的途径,重点开展党校研究生教育,推动干部学历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四、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的政治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师资培训力度,着力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学校逐步形成一支学历职称较高、结构比较合理,德才兼备的党校师资队伍。
采取在职进修、挂职锻炼、外出培训、岗位练兵、交流引进等多种方式,着力培养教师队伍。在第八次党校系统的教学竞赛中,浏阳市委校在长沙市党校系统教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全省党校系统教学竞赛中获得二等奖。校外专家团队选聘进一步拓宽。按照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理论部门、市直领导等领域选聘李昌平、时寒冰、于建嵘、徐晨光等近30位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善于课堂讲授的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担任党校兼职教师。
五、外培工作。加强协调和服务两大功能,紧紧围绕培训对象的各项需求拓宽联合办班渠道,加大公务员教育培训力度。全年共为31个单位(部门)办班41期,培训公务员6595人次。借市场需求之势,把学校办成周边县市党校异地培训的重要阵地。全年共接待湘潭县委党校、株洲县委党校、涟源市委党校、万载县委党校、郴州北湖区委党校等8个单位11期636人次的参观考察和学习培训。
六、理论宣讲工作。充分发挥党校干训主阵地和理论主渠道作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全市理论宣讲团、法治教育宣讲团。围绕市中心工作,结合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四中全会精神、科学发展观、中央1号文件等内容赴全市农村、企业、社区、学校、市直单位进行专题宣讲60余场,听讲人数达8000多人次,认真地履行党校理论教育宣讲的职责。
(李晓军)
第四篇:8、党校工作
党校工作
【概 况】 县委党校是中共房县县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县委的重要部门,是房县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2014年,党校工作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先后获得“全市党校系统教学先进单位”、“省档案管理二级”、县级文明单位、县综治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干部教育培训】 干部教育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培训实效不断提升。精心组织,强化管理,全年共举办各类干部培训班9期,结业学员1449人,其中:连续举办两期全县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培训班,轮训党员干部800人;连续举办三期村主职干部培训班,轮训村干部312人;举办中青班一期,学制2个月,培训48人;举办组织人事干部培训班1期,培训120人;举办科级干部培训班1期,培训48人;举办党外干部培训班1期,培训49人;举办企业管理人才培训班1期,培训120人。精心组织,强化管理,形成了声势,产生了影响,彰显了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教学改革】 2014年教学改革成果丰硕:一是教学内
容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夯实基础理论教学基础上,突出我县“四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建设对策研究教学,形成内容涵盖“基本理论+党性修养+县情县策+能力素养”教学模块,使教学更好的为县委中心工作服务。二是培训方式不断创新。认真落实县领导到党校讲课制度,先后有7位县领导来校上课,县委书记柯大成同志先后两次与村干部培训班和中青班学员亲切座谈,多次邀请县直部门领导和专家来校授课,深受学员欢迎,外请教师占师资总数的一半以上。三是教学方法不断丰富。在教学方法上,大力推行“双讲式”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拓展训练等多种教法,上半年专门邀请竹山县委党校传授案例分析教学,受到学员欢迎。启动了分段式教学新模式,组织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赴红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提高了教学实效。中青班还新增了军训、课内操、唱公民道德歌等内容。启动了道德讲堂,与县文明办联合,成功举办了一期高质量的学员道德讲堂,在全县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四是充分发挥现场教学基地作用。组织主体班学员到野人谷镇、军店镇双柏村、东城工业园、县公安局看守所等现场教学基地参观调研,增强学员对县情县策的了解。五是建立了学员训后实效评估反馈机制。为认真落实县委书记柯大成同志关于“党校干部培训工作要跟踪培训实效,建立训后实效评估反馈机制”的指示精神。通过与组织部共同研究,出台了《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关于建立学员培训后
实效跟踪评估和反馈机制的意见》,并按照《意见》要求,分批次对中青班学员进行了训后实效跟踪评估。由于我校工作创新在全市党校系统有一定影响,取得了良好效果。
【科研工作】 党校积极参与县情县策调研,当好参谋助手。一是通过集体组织的形式,营造了人人参与、集思广益的浓厚氛围。3月上旬,组织全体教职工赴野人谷镇驼河村进行了文明新村创建专题调研,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农户家中同农户面对面交流,集思广益,形成调研文章2篇。11月中旬,组织全体教职工对红塔镇南潭村和野人谷镇杜川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调研,形成调研文章3篇。二是通过采取课题公开招标和加大奖励力度,打造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调研文章。按照县委领导指示精神,学校对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土地流转两个课题进行了公开招标,有3名教师积极参与,撰写了两篇高质量的调研文章,其中,《对我县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得到了县委书记柯大成同志的亲自批示:“调查有据,思考有益。请县委办印送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主要领导阅思。地由谁来种,如何种出持续效益,如何规范推进土地、山林经营权有序流转,已成为县、乡领导必须研究并解决好的问题。”三是通过高质量编发《党校动态》,为教师、学员了解和研究县情县策提供理论阵地。全年,共编发《党校动态》12期,刊发
调研文章6篇、学员文章3篇,其中2篇得到了县委书记柯大成同志的签批。
【党校建设】 为顺利通过县级党校达标验收,党校改革建设稳步推进,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一是确定2014年为党校改革建设“迎评”年,制定了实施方案,成立了工作专班,将《评估细则》中的24项层层细化,落实到各科室、各责任人。二是按照县级党校改革的要求,实现了主体班培训“零”收费。三是对照《评估细则》,查漏补缺,搞好软硬件建设。提请县委常委会研究,建起数字化图书阅览室和多媒体测试室,研究学术报告厅建设,新增床位、人才引进等问题。四是积极争取县委政府支持,县财政新增“五项经费”30万元。五是组织班子成员和相关科室负责人赴郧西县、丹江口市党校观摩学习,取长补短,促进迎评工作,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六是党的建设进一步增强。实行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形成纪要,通报全员,坚持校务公开,阳光治校,深入开展了党风廉政宣教月活动,坚持党风廉政教育进课堂,狠抓学风作风,彰显了全县廉政教育基地的作用。重视老干部工作,关心老干部的政治生活,利用重阳节走访慰问老干部老党员,组织老干部过党组织生活,学习重要文件,了解党校改革建设工作。工会、妇联、统战工作扎实开展,为党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不断凝聚正能量。七是全力服务县
委政府中心工作。认真组织开展了新农村帮建和精准扶贫工作,领导班子深入沙河乡的白沙河村精准扶贫点,实施“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开展“双包双建双带双促”帮助该村早日脱贫致富。卓有成效开展了“四城联创”活动,与县文明委联合开办了道德讲堂总堂,并成功举办了五期高质量的道德讲堂,在全县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主动服务帮联企业,为企业排忧解难,举全校之力招商引资2000余万元,完成了全年招商引资任务。
校长:陈渊 常务副校长:彭坚 副校长:刘道文 副校长:莫吉书 工会主席:李广 撰稿人:李鹏
第五篇:党校工作情况汇报
市委党校工作情况汇报
现存党校是2008年5月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领导下重新分设的,三年来,党校人本着“一年打基础,二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的基本思路,从零开始,励精图治,围绕中心,狠抓落实,逐步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市委党校是正局级建制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核定编制23人,现有教职工19人,退休人员14人,内设办公室、教务科(并挂函授科牌子)、教研科(并挂培训科牌子)、行政科和工会5个科室。党校校长现为市委副书记张育林同志兼任,下设常务副校长1人,主持党校日常工作,另外设副校长2人。党组织设置为1个党总支、2个支部,共有党员29名。
二、主要工作
按照《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立足校情打基础,顺应形势抓改革,谋划工作形机制,务求实效促提升,有效推进了干部培训、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开展。2008年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一助一”扶优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被表彰为泰
州市党校系统综合考核评比优秀单位。2010年被表彰为全省党校系统行政后勤工作先进集体。今年6月份老干部党支部又被市委组织部和市委老干部局表彰为全市“五好”老干部党支部。
1、干部培训工作扎实推进。立足党校分设后的实际情况,围绕党的十七大及之后的中央历次全会精神,把科学发展观和我市市情教育纳入主体班培训内容,突出干部能力培训这个重点,配合组织、宣传等相关部门,抓好培训计划制定、组织施训、学员考核等方面工作。并注重改进培训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发挥了党校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三年来主要承办了乡局级领导干部培训班、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大学生村官培训班、新录用公务员培训班等34个班次,参训人数5780多人次。同时在函授工作上完成了省委党校函授教育经济管理、法律两个专业总计110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共毕业大专、本科学员600多人,为提升干部思想和文化素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科研工作进展良好。坚持“教学、课题、成果”三位一体,着力在科研协作、教研队伍建设、调研成果进课堂、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上做文章。三年来,科研的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内生活力逐步增强、成果逐步
显现。完成省市各项调研课题20多项,《收入分配问题研究》成功申报2011年省社科联应用课题。撰写的《发展高效农业和富庶兴化的思考》、《紧扣和谐社会主题,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和《非公经济党组织建设情况》等调研文章受到市领导的肯定。《弘扬板桥精神,建设廉政文化》一文获得2009-2010全市优秀纪检监察调研成果三等奖。注重课题的拓展和延伸,于2010年6月设立了大地蓝绢纺有限公司教学科研基地。共在大市级以上报刊上发表论文55篇,其中省级20篇,有3篇在省级获奖。退休老师朱妙宽撰写的《马克思两大发现新探》专著广受好评。成立义务讲师团,组织教员到乡镇、部门、社区、企业、学校宣讲党的十七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共155场次,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
3、队伍建设力度加大。一是领导班子建设。立足于党校分设后新调整的领导班子实际,通过谈心交心、召开座谈会、召开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等多种形式,征求群众对班子建设和党校发展的建议。建立健全了中心组学习制度、每周例会制度、分工负责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提高了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二是中层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按照组织选拔程序,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选拔了9名同志担任中层职务,培养了一支坚强的中层干部队伍。三是教员队伍建设。加大对现
有教学人员的培养力度,使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提高。实施理论学习制度,打造学习型教员队伍;实施业务培训制度,促进了教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实施全体教员集体备课和试讲制度,所有授课的教员,都必须经过先试讲再评议,合格后才能进课堂,为提高理论宣讲的效果提供了保证。实施实践锻炼制度。先后选派教员到西郊镇北沙村、市科学发展观教育办公室和兴化市华兴电子有限公司挂职或任职,极大地提高了教员认识市情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党建工作富有特色。校党组织在机关党工委的直接领导下,扎实开展以“五好五带头”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加强了“五个建设”。一是政治建设。坚持先学一步、先研一步、先行一步,坚持星期三学习日制度,广泛开展读书活动,打造学习型党组织。二是组织建设。2008年分设后按照《党章》有关规定及时改选了党总支和所辖两个支部。三是制度建设。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对党员队伍的教育监督和管理。四是能力建设。积极参加市级机关组织的公文写作、演讲、唱红歌等项目的比赛,定期到挂钩社区和贫困村走访慰问,每年全体党员捐资8400元帮助14户困难户,筹资3000元帮助垛田镇三洋村修建危桥,筹资5000元帮助西郊镇丁沙村进行村庄建设。五是作风建设。从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入
手,以提升机关执行力为重点,以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从市级机关作风办反馈意见看,我校在参加考评的市级机关部门排名是稳中有升,社会观感不断趋向利好。
三、制约因素
三年来,党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通过回顾和反思,在自身建设和发展中仍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1、党校没有独立的校园制约了干部培训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发„2008‟13号文件和苏发„2009‟9号文件都规定,要重视党校教学设施建设,加大基本建设经费投入,以满足于党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党校分设后,由于没有自己的培训阵地和设施,仅有的9间办公用房是向教师进修学校借用的,虽然市政府行政会议纪要明确党校与教师进修学校在培训资源上共享,但随着景范学校的进驻,在培训资源的使用上与进修学校经常出现冲突或相互影响,客观上削弱了党校的培训功能,且进修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是以普高或职高教育为主要目的设置的,大多设施陈旧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新需求。由于缺乏独立的培训阵地,带来几个衍生的问题:一是培训覆盖不够全面。中央要求大规模地培训干部,大幅度地提高干部素质,但由于多方面的原
因,干部培训的覆盖面不宽。屈指可数的都是一些“老面孔”的培训班,面广量大的副乡局级领导干部轮训、公务员培训、机关中层干部普训及农村两委会组成人员培训、党外干部培训都难见踪影,这种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没有独立的培训场所和必要的培训设施是重要因素之一。二是培训管理不够规范。干部培训宏观管理的约束机制不强,管理难以到位。苏办发„2011‟22号文件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干部学习培训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干部学习培训激励约束机制,规定对干部进行任职考察,要把干部学习培训情况作为重要内容,但实际上执行不严,甚至流于形式。三是培训针对性不够强。内容设计不够科学,理论与实际结合得不紧,尤其是市情教育和干部能力教育还需要加强。受培训场地的限制,培训方式手段单一,仍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难以组织开展小组交流,案例拓展,教学互动等现代教学方式。四是学习氛围不够浓。没有独立的校园就难以通过校园网、橱窗、板报、公示栏等有效载体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在校学员也就不能通过形象的宣传得到理想信念教育,校园的学习氛围难以形成,直接影响到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2、科研工作的质量和层次有待提高。一是缺人才。从目前科研队伍的状况来说,科研人员年龄结构老化,科研人员总量偏少,科研人员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是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二是缺经费。缺少专项科研经费,直接影响到科研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三是缺成果。近几年来虽然在各类杂志上发表50多篇科研论文,但国家级、省级核心期刊的比例不大,调查报告的影响力不够,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咨询的功能不强,缺乏支撑科研良性发展的源动力。
3、教师队伍亟待加强。从教师队伍现状看,主要存在五个突出问题:一是教员年龄结构老化,缺少专职教员。现有教员7人,均为兼职教员。其中35岁—40岁2人,40—50岁3人,50岁以上2人。二是教员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由于受长期的函授教学的影响,教员的专业知识大都和函授专业科目的教学相关,与现代的党员干部教育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就主体培训科目的版块来看,骨干教师大多集中在传统学科,如哲学、党史、党建理论等,难以适应现代党员干部学习理论、开拓眼界、更新知识、积累经验、提高素质、把握规律、驾驭全局的综合要求。三是教学方式较单一。受习惯和硬件条件的制约,大多数教员尚不能灵活运用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现场教学等现代教学方式,还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四是教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有的教员工作背
景单一,知识体系更新不及时,摸不透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思想状况,贴不近党员干部的心理,造成教与学之间脱节。五是教员业务培训投入的力度不大,缺少学科带头人,尤其是主体班教学缺乏“品牌”教员。
4、办公经费有待保障。中发„2008‟13号文件、苏发„2009‟9号文件和泰发„2010‟10号文件,都明确党校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长,确保党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行政后勤等各方面工作的需要。党校分设以后,其经费参照市级机关的标准编制预算。2011,市财政预算内安排的拨款除工资福利等人员经费外,主要有以下两项:(1)定额公务费全年9.5万元(按在职人员每人每年5000元计算)。(2)市内公务交通费包干总额9.32万元。根据省委党校的通知精神,自2008年起,停办党校系统本科、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党校原有的此项预算外收入逐年降低,到今年下半年完全消失。按照市财政的有关规定,党校学历教育按300元/生.年的标准,从该项预算外收入中安排专项业务费,2009年安排14.85万元,2010年安排12.06万元,2011年安排5.28万元。由于预算内没有解决教科研经费,有关费用缺口即从此项预算外收入中得到弥补。但随着预算外收入的消失,教科研经费失去了列支的渠道。债务方面,两校分设时,历年滚动拖欠泰州市委党校学杂费上缴款项57万元,经过三年的逐步偿还,现仍有8万元的欠款没有偿还。
四、主要思路和建议
市委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是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阵地,是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大熔炉。为使党校的运行有明确的职责和权利,下一步我们将作如下规划和建议:
1、在找准办学定位上下功夫,着力强化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领域的特色和优势。一是充分发挥党校在干部培训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参照周边县(市)的做法在市委党校(市行政学校、社会主义学校、妇女干部学校)增挂“兴化市干部教育培训中心”牌子,在市干部培训领导小组的领导和指导下,将全市各类干部、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企业家人才队伍等列入党校教育培训范围,各类干部培训班都在党校举办,这不仅能高效利用全市的培训资源,更能有效提高培训的质量。二是合理设置课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课,培养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继续抓好全市各级各类干部的政治理论、党性教育、党和国家重大部署、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等内容的培训。三是改进培训方法。根据党校实际,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特点,采取集中学习与参观考察相结合、专题讲座与理论研讨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撰写论文相结合、校内培训和异地培训相结合、校内教师授课与校外专家、领导授课相结合等方式方法,进一步创新教学方式,以教师与学员互动为主线,以推进案例式教学为重点,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教学方法,同时,发挥网络平台、充分利用党建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等网络学习的平台,组织全市干部在线学习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效果。四是建立完善师资库。立足党员干部的受教需求和版块教学的基本特点,建立完善由市领导、部门乡镇负责人、企业家,专家学者和本校教员三个层面力量组成的师资库。五是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建立述学、评学、考学、督学制度,考核通报制度,培训档案制度,把干部的培训和使用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市管干部和后备干部的培训档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并把培训情况作为组织部门提拔任用,轮岗和评优推先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
严格学员管理,从思想政治教育、党性锻炼、学习管理、组织管理和生活管理等方面,全面加强学员管理,努力把党校打造成正规化的干部培训基地。
2、在加强科研工作上下功夫,着力推进科研上水平。围绕我市“工业强市、生态立市、人文兴市”战略,加强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受关注问题的研究,为教学服务,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服务,为市委、市政府及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决策服务,努力出成果。一是进一步强化科研协作。立足党校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新定位,切实转变科研发展方式,加强与市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及学员个体的科研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理论与实践优势,努力在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有新的贡献。二是正确功能定位。积极组织教科研人员参与市委、市政府的重大调研活动和战略课题研究,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突出应用研究,着力推进科研工作的“本土化”“特色化”。多渠道、多途径促进应用研究成果向政策性文件的转化,努力在发挥党委政府思想库作用上有新的作为。三是促进三研合一。努力做到调研、教研、科研三研合一,试讲、评讲、宣讲三讲统一。从而达到科研课题、科研项目、教研方向的有机联系,调查报告、课题讲稿、学术论文的相互转化,形成“大脑联网、资源共享”的科研氛围,做到“教学出题目、科
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咨询进决策”,努力在教研咨的相互转化上有新的进展。四是完善保障机制。争取市委市政府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加强科研工作的物质保障,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努力在队伍建设机制、经费投入机制、政策激励机制、教学科研双向互动机制、科研合作机制等方面有新的起色。
3、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上下功夫,着力打造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要立足党校师资队伍现状,通过送培、引进、实践锻炼、外聘、现代教育技能培训、“313三期工程”人才培养、调研等措施,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教师由注重理论教学向理论联系实际的转变,努力造成一支政治上清醒坚定、业务上博学多能、作风上治学严谨、工作上求真务实的高素质党校教师队伍,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服务。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近期急需招聘2-3名大学生作为专职教员,专业上倾向于经济学和计算机专业方向。到2013年---2015年再陆续引进6名本科以上学历人才。二是加大人才使用和激励力度。建立健全党校内部考核激励机制,把考核情况与教师职称评定、科研经费安排、干部提拔使用结合起来。三是加大教员对外交流力度。通过交流、挂职等手段有计划的安排教员到基层和重要部门锻炼,增强教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四是加大教员培训力度。
要依托上级党校、高校开展的有关培训,积极派送教员进修,形成“送培”;要通过指定教员进行主体班教学跟班管理,形成“跟培”;要通过选送教员参加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形成“选培”。
4、要在推进管理创新上下功夫,着力构建充满活力、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机制。党校和谐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党校基本建设,确保党校与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进一步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把硬件建设作为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在手上。着眼于党校十二五发展需要,明确党校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有:独立的校园;培训用房:梯形会议室(约300座)、多媒体教室(约100座)、小会议室(约100座)各一处,标准教室4—8间;行政办公用房;图书阅览室一处;可容纳300人住宿的学员宿舍楼;可容纳500人就餐的食堂;文体活动场所。要达到这个基本的标准,我们建议一是新建一座校区;二是回王家塘老校区;三是在市区调整改造一座校区。根据中央和省委有关党校工作的文件规定:对党校因预算外收入减少所形成的人员和公用经费缺口,由各级财政补足,保证党校的正常运转。
结合党校发展实际,请求市政府研究解决党校以下几项经费:一是设备添置费。党校分设以后,办公用房租用教师进修学校的房产,办公场所除办公桌椅、电脑、电话外,几乎没有其他的设备。为保证党校培训及教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须添置必要的图书资料、课桌椅、投影仪、计算机等设备。二是教学和科研经费。三是水电费。目前,该项费用由市教师进修学校代为支付。市政府2008年6月10日专题会议纪要(第36号)中明确:对党校租借的教师进修学校办公用房所产生的水电费要纳入预算,年终一次性付予教师进修学校。四是校园绿化、维护、保安费。拥有独立的校园后,校园环境的绿化、教学设备及后勤服务设施的保养和维护,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
5、要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上下功夫,着力建设一支坚强的战斗核心。结合党校实际,当前要提高领导干部“五个能力”。即学习的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教学能力、领导教科研工作的能力、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实现这五个能力,我们将立足自身,主动进位,加以提高和解决;对自身无力解决的特作如下建议:一是恢复和加强党校工作职能。增挂“兴化市行政学校”及“社会主义学校”两块牌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套班子,三块牌子”的运作机制。必要时可在明确市领导兼任行政学校和社会主义学校校长的前提下,各配备一名副校长。二是及时调整党校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优先在党校内部推荐选拔
一名中层正职干部担任党校领导班子成员,充实加强领导班子力量,充分发挥各级干部的积极性。按照苏发„2009‟9号文件“关于党校实现校务委员会领导体制”的要求,参照全省有关县市实行校委会的做法,建议使用一名中层正职担任校委,解决党校中层正职职级及待遇问题。三是配齐工会领导成员。我校工会与2008年8月进行了改选,原任工会主席2007年到龄退居二线而一直空缺,工会领导层领导力量薄弱,急需补充。建议选配新的工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