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心得体会(共)
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心得 体会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强、把基层政权巩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才能稳固。”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截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我们党共有基层组织 468.1 万个,这些基层组织是我们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依托,担负着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抓基层、打基础,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事实证明,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群众就暖心,社会就安宁,党的执政根基就坚如磐石。基层党组织若拿不出好的表现,一切都无从谈起。前几年,湖南省溆浦县茅坡村是远近闻名的问题村。最多的时候,一年之内,村里有 150 多人次向上级反映问题。老支书感慨:为什么村里只有 30 个党员的时候,支部可以带领村民建大桥,到了有60 多个党员,反而干不成事呢?说话没人听,干事没人跟,背后是党组织软弱涣散。新一届村党支部内抓组织生活,外抓联系群众,让党建实起来、硬起来。党组织成了坚强战斗堡垒,群众就有了依托,发展就有了方向。为了新项目,4 个村民小组 70 多户村民连夜签名按
手印支持,这在之前不敢想象。随着一个个新项目成功,茅坡村逐渐变了样,成了远近闻名的幸福村。
从总体上看,我们的基层党组织是有战斗力的。但也应当看到,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没有纪律性,缺少组织性。有的党员干部只会用单纯的行政手段,不知群众的利益诉求多元、思想观念多样;有的相对固化的工作方式滞后于社会的快速变化,成长转型速度追不上时代脚步;有的基层干部作风不正、漠视群众,甚至违纪违法……凡此种种,制约着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损害群众切身利益,侵蚀党的执政根基。
党建工作的难点在基层,亮点也在基层。必须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想方设法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尤其要围绕服务群众这个主题,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让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的实践中受到教育、提高能力。
坚持党建引领是我们在基层治理方面的独特优势。党建引领,调动各方,特别是群众力量,是我们化解矛盾、克服难题的一大法宝。浙江桐乡乌镇南宫社区,为了方便群众,启动老街改造工程,好几位党员带头拆掉违建,不料召开居民代表大会,不同意的还是占多数。支部书记不明白:党员带头了,为什么还得不到居民支持?后来多方“取经”,才找到问题症结:党员带头还不够,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发动群众一起干!南宫社区调动各方力量,特别是让群众参与到基层治理中,召开百姓议事会和乡贤参事会,大家的事大家
议,老街改造顺利启动,仅 3 个月就旧貌换新颜。通过党建引领治理,南宫社区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强基固本,才能枝繁叶茂。实践表明,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必须建强基层党组织。基层党建抓好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更紧密,党执政大厦的“钢筋地基”就会更牢固,党的领导就会更坚强有力。
第二篇:提高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
提高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改革进入关键期,发展进入黄金期,稳定进入矛盾凸现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从我任公司党委书记的一段时间对基层党员的考察情况看,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的执政能力,面临以下几个“不适应”:一是面对党所处历史方位的变化带来的新要求,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理念明显不适应;二是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新环境,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明显不适应;三是面对社会生活方式的新变化,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明显不适应;四是面对思维观念多样性的新考验,基层党组织的思想观念明显不适应。
一、针对这些问题,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提高以下能力:
强化功能,明确职能,努力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和执政能力。通过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提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执政能力,必须对不同类型基层党组织职责和功能进行准确界定,并改革和完善党组织的领导体制。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基层党组织(如各个分公司、各个机组),其职能是负责领导本地的全面工作,要正确处理“领导”与“执政”的关系,实行职能分开,党政干部交叉任职。发挥“政 1
治核心”作用的基层党组织,其职能主要是实施党的政治领导,保证监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要正确处理“领导”与“管理”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使党委班子成员依法进入经理层和监事会,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并逐步建立“党政机构融合、党政职能复合、党政干部整合”的工作格局。发挥“协助、监督”作用(如党和国家机关)和“引导、监督”作用(如新经济组织)的党组织,也应根据其职能要求完善党组织的领导体制,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单位的有效贯彻和落实。
二、拓宽领域,健全网络,努力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控制力。
拓宽工作领域,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网络,增强渗透力,提高控制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客观要求。根据当前无上级行政主管、无资产纽带关系的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的现实,要改革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和管理模式,按照“有单位就要有党员,有党员就要有党组织,有党组织就要有上级,有党组织就要发挥作用”的“四有”要求,打破行政隶属关系,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就近组建、便于管理的原则,以“支部建在单位上”、“支部建在岗位上”、“支部建在党员
活动场所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等多种方式,建立党组织,努力构建“上下贯通、纵横交错、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化组织格局。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党与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密切联系,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控制力。
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推动力。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在农村,要紧紧围绕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在城市社区,要紧紧围绕服务群众这个重点,发挥领导作用;在国有、集体企业要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非公有制企业,要围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发挥引导监督作用;在机关事业单位,要紧紧围绕业务工作,发挥保证监督作用。要按照“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来谋划和确定基层党建工作,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效果来检验和衡量基层党建工作。
四、提高素质,增强活力,努力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归根到底取决于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采取培训提高、一线锻炼等方法,重
点提高基层党员干部领导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处理复杂矛盾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通过深入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强化党员的角色意识、身份意识、形象意识,激发党员身份上的光荣感、事业上的责任感、学习提高的紧迫感。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还要使党员干部这一群体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一方面要保持党的先进性,把好党员“入口关”,积极而又慎重地把各方面的先进分子及时吸收到党内来;另一方面要保持党的纯洁性,疏通党员出口,建立党内自我纯洁机制,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从而使基层党组织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第三篇:提高基层执政能力建设
其他区县各镇提高基层执政能力信息摘阅
“三结合”增强干部执政能力 一是坚持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邀请专家学者对干部进行集中辅导,并组织科级以上干部进行研讨交流,提高其理论水平。二是坚持学习与实际相结合,要求科级以上干部和村级两委班子主要领导结合实际撰写心得体会,确保学懂、学透、用实。三是坚持学习与考核相结合,组建考核机构,定期检查干部的学习笔记、心得体会等,并组织开展相关知识考试,保证学习质量。
夯实“五个基础”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一是夯实思想基础,贯彻落实四中全会和胡锦涛同志视察北京讲话精神,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树立全新的执政理念。二是夯实经济基础,牢牢把握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实际出发,加快发展步伐,让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实惠和成果。三是夯实组织基础,完善村民议事规则,落实农村党员联系村务工作责任制,探索党建工作新机制,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四是夯实群众基础,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快推进各项民心工程进度,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五是夯实制度基础,建立科学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和权力运行机制,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五个一”提高干部执政水平一是讲一课,组织领导干部结合全会精神、胡锦涛同志视察北京讲话和本职工作,有针对性地讲一堂党课,提高干部职工政治理论水平。二是些一片体会,结合学习全会精神,对照工作查找不足,制定整改措施,不断增强干部实际工作能力。三是召开一次交流会,组织干部开展学习心得交流,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确保落到实处。四是进行一次考试,组织干部进行全会知识考试,并将考试成绩纳入年终考核范围,确保学懂、学透。五是进行一次测评,从德、能、勤、绩、廉五方面对领导干部进行测评,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一是坚持“六五四”社区党建制度,全面推行社区党员分类管理,就开展创建社区示范党组织活动,进一步规范基层党组织建设。二是不定期召开政协委员座谈会,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帮助扶持弱势群体,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切实做到办实事办好事。三是通过专家辅导、党员自学、体会交流等多种形式,传达贯彻四中全会和胡锦涛同志视察北京讲话精神,提高干部思想政治水平和处理问题能力。四是加强党员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设臵举报箱,公开监督电话,广开监督渠道,督促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做到依法执政。三项措施提高干部执政能力 一是结合实际,开展“作为一名农村干部,如何面对父老乡亲”和“我应该如何提高执政能力”大讨论活动,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强化干部的执政意识。二是实行机关干部下村建制和支部书记工职化管理,建立农村后备干部人才库,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三是健全完善监督考核机制,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强化干部的责任意识。
抓好思想工作切实服务基层 一是深化全程办事代理制,规范办事流程,简化办事环节,方便群众办事,截至目前共办结各类事项665件。二是以强镇富民为目标,大力发展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特色种养业,同时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致富技能,目前已培训农民600人次,解决就业500人。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在完成年初确定的10项重点工程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实施民心工程,提高城市化率。四是完善帮扶政策,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开展爱心助残、希望助学等活动,切实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
第四篇:关于提高治理能力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四种能力”论述
关于提高治理能力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
“四种能力”论述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地方治理的微观基础。基层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从政府“管理”到“治理”,从“控制”到“服务”,“中国之治”旨在通过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迈向新时代良法善治、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需要提高“四种能力”。
提升基层治理的党建引领能力。新时代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要对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基层党组织需要以《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为遵循,全面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其次,要加强和改进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实现基层党组织对基层治理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组织引领、主体引领,有效解决基层党组织软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补齐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动方式有待创新、共治合力仍需发掘、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内在动力尚待提升等明显短板。
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杜绝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在被称为“基层减负年”的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2020年4月又印发了《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基层干部与群众接触最直接,打交道最多,应该多花心思、多用精力,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增强为民服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办难事,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群众真正感受到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以及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的实效和福祉。
增强基层社会矛盾化解能力。社会矛盾治理能力的提升也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基层既是引发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纠纷的“源头”,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一线”。在社会大局总体稳定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环境更为严峻。目前,大量的基层社会矛盾纠纷主要集中在土地承包、土地征用、劳动合同、医患冲突、环境污染、物业管理等领域。城乡街镇和社区等作为社会的基础单元,要切实注重源头预防,夯实基层基础,健全化解机制,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做好利益冲突协调,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防范风险,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既维权又维稳,切实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
提高基层风险治理能力。2019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管理能力是指应急管理主体为履行应急管理职能、实现应急管理目标而应具备和使用的知识、资源和技能的总和。目前,全国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放松”,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形势,城乡社区作为社会的基础单元,是否能够在感知、监测和防控突发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上,更加敏感、更加高效、成本更低,取决于能否实现可控可防的韧性治理,能否成功建设以社区共同行动为基础、连接内外资源、有效抵御灾害与风险、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韧性社区。此外,还要认识到,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从而为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障。
第五篇:2011年综治委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心得体会
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中央和省市综治部门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每年都有明确的要求。在这几年的综治工作汇报实践中,我个人感到各级综治组织不仅要把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工作摆到重要日程,更要结合实际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新一轮“争创”过程中,如何整合综治工作资源,切实发挥综治工作机构的职能作用,加强各级综治部门的基层基础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必须解决好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人员待遇问题
同其它工作一样,综治工作也离不开人的因素。配备得力的综治工作干部,创新工作思路,缜密设计好的载体,必将促进综治各项工作的扎实开展。和其它工作一样,综治基层基础工作必须有专人抓,专人管。然而,随着综治工作触角的延伸,基层基础工作的加大,综治工作人员配备必须高职高配。现在,从乡镇来讲,综治办专职副主任得到了配备,但其政治经济待遇也处于“各自为战”状态,没有统一的要求,有的进入同级党委,有的享受副科级待遇,还有的享受车补和专项补贴,甚至有的还没有正式编制。乡镇综治专干也因为人员编制等问题,大都兼职或不在乡镇机关或事业编制之列。人员待遇需要整体划一,需要上级部门统一协调。这样才能保证综治工作人员齐备,有人干事。
二、综治办公场所问题
上级综治部门对基层综治部门办公场所要求比较高,规定乡镇综治办公室面积要达到40平方米。现在看来,有些乡镇难以达到。经济条件好的、办公条件好的乡镇,其综治办经济条件、办公条件就能好;相反,经济条件差的、办公条件不佳的乡镇,其综治办经济条件、办公条件一般也不如人意,更谈不上达到规范化标准。办公场所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综治部门的形象,客观上也不利于综治部门开展工作。现在,各乡镇按照要求都在进行综治工作中心建设,解决综治工作办公场所问题,也摆在了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面前,在新一轮“争创”氛围中,解决综治工作办公场所问题,也是做好综治工作的一个必要前提。
三、综治工作经费问题
按照省综治委有关平安建设要求,综治工作经费要按照县区人口每人一元的比例纳入财政预算。乡镇要按照每人0.5元比例或5000元,以至更多的比例纳入财政预算。事实上,一方面,一些县乡经济发展的滞后,严重影响了综治工作经费的及时足额到位;另一方面,县级综治部门没有单独账号,综治工作经费被挪用或挤占,使得综治工作经费纳入预算之后,仍显不足。而乡村综治工作经费也与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紧密相关,出现报销难情况。综治工作经费是解决有钱办事的大问题,是关系到平安建设基础工程能否完成的大问题。
四、办公设施不完备问题
办公设施是办公效率好坏的重要标志。因为上述问题的存在,一些乡镇、村的综治工作办公设施难如人愿。出现一个怪圈:没有好的办公室,更没有好的办公条件;没有电脑、传真机、电话等必须办公设备;有了电脑、传真机,却不能及时联网。经济贫困和领导的不重视,导致综治部门同其它部门一样,还停滞在手写材料,信息不灵的状态,更谈不上工作用车的配备和使用。一些综治工作人员只好四处求借别人帮助打印材料或出车。如此艰辛的办公条件,让综治工作者心寒,也让综治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五、创建标准不统一问题
有些综治工作创建缺乏统一的标准,比如,一些平安创建活动,仅仅提出了活动载体,缺少切合基层实际的、带有具体数字指标的、可操作性的评比标准。就县区而言,有的活动搞了几年,所谓评比也是泛泛的、抽象的标准。有的乡镇干脆凭印象评定,到了村级也没有了什么遵循。因为地域的问题,有些标准无法一一细化,整体提的很宏观;有的时间过去几年了,有些标准还没得到充实调整,多年一贯制。高质量的创建活动,必须有严格准确的活动标准,实际、实效、实用的综治工作相关创建标准,亟需出台。
六、综治工作记录不规范问题
综治工作也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根据综治工作发展要求,综治工作记录簿应该走上规范轨道。但是,有些地方综治工作记录形式从上到下五花八门,有的以市,有的以县区,有的以乡镇为单位制订了综治工作记录簿。实事求是讲,这些综治工作记录簿不能完全体现本地、本单位综治工作情况。那么,综治工作记载应该如何分项、如何把这个工作“软件”变硬,在综治工作情况记载和考评中发挥作用,确实值得考虑和推敲。这就需要根据综治工作特点,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梳理归类,制定相应的综治工作记录内容。从而,使各级综治部门工作记载有所遵循,减少工作的盲目性,便于省级综治部门的检查,提高工作质量。
总之,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工作势在必行。这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相信,综治工作经过30多年的发展,各级综治组织和广大综治工作者一定会认真查找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方面的不足,寻求解决的好思路、新办法,积极探索综治工作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