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户籍警就人口管理工作的心得体会
户籍警就人口管理工作的心得体会
一、流入时空与流出时空的对接。人口管理与其它事物一样,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存在和运动的,而且运动过程中的不同时空是相互联系的。把握了时空上的联系,并搞好时空上的对接,就能有效地把实有人口的活动置于我们公安机关的控制之下。比如,某人现居住在甲地,在日常实有人口登记过程中,提供是从乙地迁移到甲地的。这时,甲地就要把某人的有关信息传递给乙地进行对接。通过对接将出现三种情况:第一,如果乙地证明某人流出的时间和流入到甲地的时间相吻合,那么,就不存在另外的落脚空间,可能没有问题;第二,如果乙地证明某人流出的时间和流入到甲地的时间不吻合,那么,就存在另外的落脚空间,可能有问题,应列为重点对象严格控制和管理;第三,如果乙地证明某人有违法犯罪问题,而且是逃犯,那么就可以立即采取措施抓捕。
第二篇:公安如何搞好人口管理工作
公安如何搞好人口管理工作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我所在的辖区有18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0200多人,暂住人口110余人,作为户籍民警,长期与村民接触,多年的社区工作经历,使我充分感受和认识到了人口管理的重要性,并大胆进行了一些探索,在“三基”工程建设中,我以人口管理工作为突破口,重点人口无一漏管和失控。在人口管理中共发现违法犯罪线索13条,从中查处治安案件7起,破获刑事案件8起,打击处理违法犯罪嫌疑人14人,抓获网上逃犯1人,进一步夯实了农村警务工作,较好地实现了辖区的和谐稳定。
一、对重点人口要管得住
重点人口管理的关键是要解决好管理谁和怎么管的问题。
(一)明确重点人口管理的范围和方式,为做好重点人口管理创造有利条件。实际工作中,大部分人认为重点人口管理就是把判过刑的、劳教过的,换句话说就是有过“硬伤”的都必须列为重点人口,然后根据类别建档,往往忽视了《公安部重点人口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的对那些没有受过处理,却有可能危害社会、威胁他人安全的人的管理。工作中,我除了将以上人员列为重点人口外,还注重将有违法和犯罪苗头的人员、重点上访人员、邪教骨干分子等都纳入视野进行管理,收到了较好效果。列管重点人口首先应做好“四个发现”:一是通过熟悉人口情况,发现列管对象;二是通过整理档案,对历次
严打中不够打击处理的对象进行筛选,发现列管对象;三是通过治安、刑侦、国保和警卫等业务部门提供的可疑人员材料,发现列管对象;四是根据治安耳目、秘密力量提供的线索,发现列管对象。对重点人口的管理应采取分类管理的方式。一是对一般的重点人口,由社区民警进行日常管理,发现有违法犯罪线索的及时进行查证;二是对确实有重大犯罪现实危害的,及时与刑侦部门沟通,通过开展刑嫌调控,及时掌握其犯罪动向;三是对宗教组织、邪教组织,及时与国保部门联系,共同开展工作;四是对一些可能威胁社会稳定的重点上访人,随时向上级汇报,以便及早处置。
(二)以基层基础工作为依托,抓好三方面的工作,让重点人口管理为现实斗争服务。重点人口管理工作从性质上看,属于公安行政管理范畴,但并不是对重点人口的直接行政管理,它既不控制重点人口的衣食住行,也不控制重点人口的言谈举止,而是做为犯罪预防、控制的一个环节,收集有关重点人口的违法犯罪线索和信息,从而达到及时破案的目的。所以,在重点人口管理上,要狠抓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加强对重点人口的全方位了解,对所确定的重点人口和重点人要做到“八知”和“六个熟悉”。即:知基本情况、知现实表现、知主要社会关系、知经济来源、知现实活动、知违法犯罪苗头、知帮控力量、知管理措施;熟悉基本特征、衣着规律,熟悉作案手段、活动规律,熟悉犯罪团伙、交往人员,熟悉家庭情况、亲属关系,熟悉内心活动、思想动向,熟悉时尚追求、个性特点。通过熟悉重点人
口,使其为侦查破案及时提供线索。
第二,要合理划分重点人口管理层次,对重点人口实行“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管理。一是30岁以上的人。这部分人已经成家立业,取妻生子,他们已经不是过去简单的打打杀杀、偷偷摸摸了,他们已经把目标转向了有经济利益的项目上,甚至参加派系斗争,影响农村的换届选举等。对这个年龄段的重点人员管理,必须坚持从正面接触,对他们晓之以理,明之以法。二是16至30岁的人。这是重点人口管理的重中之重。分析这个年龄的人,在性格上表现为不稳定性,好讲哥们义气,头脑相对比较简单,法律意识淡薄,干什么事不计后果,而且手段残忍。因此,对这个年龄段的人应做到重点掌握,要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批评和教育引导,并从帮教的角度经常与他们的家庭取得联系,共同教育。三是14至18周岁的人。目前,违法犯罪活动日益呈现年轻化、低龄化的趋势。这些人参与抢劫、盗窃等将弄来的钱去泡网吧、赌博。分析他们犯罪的原因,既有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制能力差的问题。所以,针对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努力在疏导上做文章,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预防和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网络,做到对重点人口活动的有效监控。派出所的工作较繁杂,民警工作繁忙,特别是治安案件等牵扯了民警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以致民警和重点人口见面的时间很少。为了解决这种单兵作战,警力不足的问题,工作中,我注重物色一批有效的治安耳目,并以他们为依托,使信息触角渗透到辖区的每个角落,使辖区不管发生什么大事小情、风吹草动,民警都能及时掌握,从而实现对重点人口的有效管理。
二、对暂住人口、租赁户管理要细致
暂住人口管理是人口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究其原因,一是暂住人口经济收入不稳定;二是暂住人口工作单位不稳定;三是暂住人口人际交往不稳定;四是暂住人口思想情绪不稳定;五是暂住人口社会关系不稳定。怎样做到对暂住人口底数清、情况明、信息活、情报准,我在工作中采取的方法是“以房管人”,即以落实出租房主责任,雇用单位责任为重点,强化暂住人口登记和动态管理,“谁出租谁负责,谁受益谁管理”。
一是严把“三关”。首先是把好登记关。社区民警与出租房屋户签定《出租房屋治安消防责任书》,填写《出租房屋登记表》,发放《承租或暂住人员名册》。让出租房屋户享受利益的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出租人要将房屋出租给持有有效证件的暂住人口,派出所社区民警负责定期检查,对违规的房主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罚。其次把好暂住人口表现关。除了了解暂住人口在辖区的表现外,还要全力落实函调关,做到租住三日内登记,五类人四日内发函。再次是严格把好雇佣关。对使用暂住人口的单位要加强管理,要求用人单位对雇用人口切实落实登记制度并将现实情况及时报给社区民警。
二是落实暂住人口动态管理。首先要落实好暂住人口人来登记,人走注销制度,确保信息的鲜活。其次对暂住人口的管理必须走社会
化综合管理之路,由出租房屋户管、村社集体管、用人企业管、社区民警管。通过社会化管理暂住人口,准确掌握暂住人口的变化情况,特别是现实表现。了解暂住人口基本情况,熟悉其社会关系、体貌特征、经济收入、人员交往、工作单位等。做到重点暂住人口社区民警建档管,一般暂住人口依靠社区管。
第三篇: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2011年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2011年,我局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在市计生部门的指导下,以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办法》为主线,紧密结合部门特点和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实际,以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促进我市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严格履行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责的同时,认真对照《2011年人口与计生工作目标责任书》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职责,狠抓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现将一年来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层层落实任务
年初,我局及时调整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一把手负总责,并安排专人抓好落实,随后又与各分局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各县区分局也分别同各所签订了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责任书,并规定计划生育工作的完成情况实行季度考核制度,在每个季度的工作会上都要进行讲评,自上而下进一步夯实了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
二、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今年,我局在继续加强对市场监管、巡查,落实基层工商所职责的同时,积极宣传法规,实施管理,协助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开展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针对市场经营户流动性强,人员复杂,计划生育意识较为淡薄的实际,全系统依托工商职能,在履行市场监管和进行市场巡查的同时,继续加强了对个体经营户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和基础知识,通过相关培训和上门宣传,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进行深入宣传。同时,积极配合各县区、乡镇、办事处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宣传活动。定期刊发人口与计划生育广告和设立固定宣传栏,将计划生育的宣传材料送到经营户手中,使宣传看得见,有效果,让经营户了解了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懂得了计划生育法规,使其意识到,大到国家的发展,小到家庭的幸福都离不开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口素质的提高。一年中,全系统累计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上门宣传2500余次。
(二)积极开展各项工作。针对个体经营户及其雇佣人员中流动人口多,计划生育管理困难等问题,我们在工作中按照《计划生育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和公安部门以及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协调配合,积极工作。在市场检查和审批营业执照时要求经营户必须提供其户籍所在地发放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查验率达到100%,对于没有证明的,不予办理营业执照;对与违反计划生育法规的个体经营户,我们积极配合计划生育部门依法查处,一年来共发出涉及计划生育内容的巡查通知书20余份,明确提出了存在问题,落实率达
到了95%。同时我们还主动发挥个私协的作用,开展自我宣传、服务、教育、引导的作用,使广大个体和私营企业经营者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走上了规范化轨道。
(三)结合全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工作,认真开展专项行动。今年来,我们会同计划生育部门、医药管理部门对全市避孕药具市场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集中治理整顿,共检查经营避孕药具的市场主体74户,查处不合格的避孕药具30余盒(件),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在平时的市场巡查中着力加强了对避孕药具的监督检查,严历打击了假冒伪劣避孕药的经营活动,加强对经营市场主体资格的审核,规范了市场经营。各基层工商所都把计划生育用品的检查作为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三、采取措施,进一步落实计划生育工作目标任务
(一)落实专人管理。我局坚持安排专人负责计划生育工作,一方面抓好对系统内的干部职工进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确保不出现多生、超生,另一方面抓工商干部亲属的思想工作。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巡查的积极作用,在巡查中,对在我市打工或经营的外地育龄人员,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对未持有婚育证明人员要求限期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今年,已要求17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办理了证明。目前,在XX务工经商的外来成年人都按要求办理了《暂住证》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二)继续严把计生用品市场准入关。我局在营业执照的审核、办理等方面,从规范经营范围入手,切实加强管理,有效杜绝了任何违反计划生育的有关规定超范围经营或其它违法经营行为和事件发生。在管理过程中严格按照目标责任书的要求,配合兄弟单位,特别是计划生育主管部门开展计生药具市场综合整治工作。
(三)认真做好系统内育龄妇女工作。全系统各单位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和办事处积极对育龄妇女进行定期检查,大力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及时向有关部门上报计生报表和本单位的计生情况,互通信息,全系统没有出现一起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事件。
2012年,我们将继续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尤其是要进一步发挥工商职能,对计生药品、药具市场加强监管,不断促进规范经营,努力为实现我市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流动暂住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我县流动暂住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
近年来,随着长武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工业步伐的不断加快,使得我县人口自然流动性随之越来越大,流动暂住人口的数量和规模较以往相比均呈急剧上升状态。这一现象的出现,无论是从流出地或是流入地来讲,都为推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给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我县流动暂住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现状。
(一)数量呈不断上升状态。2008年至2011年年底,我县流动暂住人口的数量分别为965人、1924人、4415人、4735人。截止目前,我县流动暂住人口实际约6741人。其逐年上升率分别为99.4%、129.5%、7.2%和42.4%。
(二)类型逐渐呈多元化状态。和2008年以前相比,我县流动暂住人口分布类型已由最初少量的商贸、服务行业逐步拓宽为目前的务工、务农、经商、服务等全方位多领域态势,其中第三产业呈潜在快速发展趋势。
(三)分布区域呈逐步延伸状态。目前,我县的流动暂住人口分布区域已由最初的集中于县城及周边村组,延伸为现在的以亭口镇、昭仁镇、洪家镇、彭公镇等村镇为主的扩散型状态,部分大型企业在建工地流动暂住人口较为密集。
(四)管理服务难度逐步凸显。在肯定流动暂住人口所带来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其数量的快速增长也给我县社会经济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2009年至今,我局先后从中查处治安案件54起,侦破刑事案件9起,处理各类群体性事件7起。
二、我县流动暂住人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齐抓共管格局尚未形成。多年来,虽然在一直强调对流动暂住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要形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但事实上“公安孤军作战,各部门各自为阵”的局面从未得以根本改变,劳动、工商、教育、卫生、社区组织、物业管理等相关部门尚未建立工作联系、信息资源共享制度,致使服务管理工作不能环环相扣,形成脱节。
(二)公安部门的职能不能全部涵盖对流动暂住人口服务管理内容。了解掌握流动暂住人口底数、办理暂住登记和制发暂住证、核实身份、掌握有无前科和建立健全管理档案、及时维护更新基本信息,是公安机关对暂住人口服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对流动暂住人口的法制宣传、职业教育培训等一系列跟进措施目前在我县尚存在一定的“盲区”,造成了公安机关管理上的力不从心。
(三)流动人口的切身利益与登记管理没有体现任何挂钩关系。由于传统管理模式和传统观念一时难于改变,我县流动暂住人口管理使用单位在其工作中对公安工作配合不够紧密。另外,即使对流动人口进行了登记掌握,而流动人口本身的就业、就医、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现状没有得到有效改变,造成不主动申报登记,不自觉接受管理,漏管脱管情况较为突出。
(四)繁重的工作压力与实际警力的不相适应的现状,导致部分民警对做好流动暂住服务管理工作不够经常主动。以我局城关派出所为例,该所现配臵警力12人,一人长期被县政府抽调,所长主管全盘,教导员分管基础工作,副所长主办案件,2名民警负责日常户口办理,流动暂住人口等基础工作只能由6名民警日常开展,但这6名民警同时还要开展日常接处警以及各类治安、刑事案件受理和查处工作,据我局110接处警部门统计,2011年1-11月仅县局指令该所接受查处的各类案件共338起。
三、做好我县流动暂住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一)狠抓综合治理,形成流动暂住人口服务管理合力。由县综治委牵头,公安、城建、民政、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参与,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对全县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进行综合治理,将“明确具体措施,明确工作目标”融入到研究出台流动暂住人口综合治理的办法和意见之中,不定期检查核实工作成效,对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逐步形成综治协调、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组织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组织人员网络。由县政府出面出台具体的配套政策,县综治部门牵头,在我县目前流动暂住人口较为集中的昭仁镇城区、亭口工业园区、丁家镇煤化工园区以及彭公镇高家堡煤矿等乡镇和村组分批建立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站,并按人均管理约300名流动人口的标准,整合建立专职协管员队伍,凝聚公安、城建、卫生、计生等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在坚持部门优势的同时,强化对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
(三)严格规范管理,形成行之有效的日常工作制度。建议由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建立各部门同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站的横向工作联系制度,在综治部门的领导下,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由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站对各部门的工作成效进行通报,严格奖惩兑现,从而使流动暂住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体系。
(四)出台保障措施,全力争取工作对象的支持配合。县级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手段,千方百计地为流动暂住人口在就业、医疗、子女入学、劳动保障等方面制定一些保障机制,为流动人口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切实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并加强宣传教育,让流动暂住人口真正体会到:登记机关的服务管理工作涉及其切身利益,没有登记管理将会导致自身利益损失,以此赢得流动暂住人口的主动支持和配合。
(五)深化教育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做好流动暂住人口工作的法律意识。全县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在日常工作中,重点宣传与流动人口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让流动暂住人口服务与管理主体单位和工作人员深刻认识和理解服务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流动暂住人口的法制观念,提高流动暂住人群对新形势下做好流动暂住人口服务管理的认同感和支持度,从而努力实现服务管理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第五篇:暂住人口管理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
暂管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
工作职责
一、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公正文明执法、正确履行职责。
二、积极协助村党组织和村民警做好村治安管理工作。
三、工作认真负责,了解社情民意,掌握村治安动态,参与创建“平安村”各项活动。
四、经常深入到住户中,了解掌握房屋出租情况,对流动人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五、加强外来人口的动态管理,做到来登去消,保证村外来人口登记率、办证率达到95%以上,出租房屋登记率100%。
六、工作中热情高、作风实、严守工作岗位,不迟到早退、不擅离职守。
七、办事公正,不弄虚作假,热情为村民办事。
八、对流动人口进行法制宣传和安全教育。工作制度
一、流动暂住人口管理制度
(1)按照《江苏省暂住人口治安管理条例》,加强对辖区暂住人口登记和暂住证的发放、查验、收缴工作。
(2)对拟暂住一个月以上且年满16周岁的暂住人口,要及时办理暂住户口的登记,发放暂住证。
(3)对暂住人口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人来登记,人走注销,发证率达95。
(4)办理暂住登记手续时,须带本人身份证,按规定收取工本费。
(5)办理集体暂住户口时,由申报单位负责填写《集体暂住人口登记簿》一式两份,派出所审核无误后,逐人填发《暂住人口登记》。
(6)每季度对辖区内暂住人口相对集中的居民区、用工单位进行一次清理整顿,对暂住人口的登记、变更情况和有关证件进行核对、查验。
(7)做好暂住人口的协查通报、发放函登记工作。(8)对暂住人口中函调查知的重点人口和在本地接受过打击处理的各类违法犯罪人员,及时建立重点人口档案,纳入重点人口严格管理,并告知其户口所在地的公安机关。
(9)宣传暂住人口管理的政策、法规,对暂住人口进行法制教育。
二、租赁房屋管理制度
(1)宣传和执行社会治安管理法律、法规,指导、监督治安责任人依法履行治安责任。
(2)认真做好租赁房屋治安管理方面的登记、验证、审核。(3)指导、监督租赁房屋户建立健全各项治安管理制度和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定期核对、检查底簿、证件。(5)及时查处发生在出租房屋的治安、刑事案件,处理治安灾害事故。
(6)保障租赁房屋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