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心得体会范文合集

时间:2020-11-10 16:2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心得体会》。

第一篇: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心得体会

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心得 体会

贫困是长期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战胜贫困是中华民族的夙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消除贫困摆在治国理政更加突出的位置,举全党全社会之力集中脱贫攻坚,其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前所未有,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但减贫事业任重道远,相对贫困还将长期存在,并成为接续减贫的工作重点。从摆脱绝对贫困转向解决相对贫困,我们需要做更为长远的考量。对此,需及时探讨建立未来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准确把握减贫治理的“变”与“不变”,客观看待减贫治理阶段性转换带来的治理机制转变,推动我国减贫治理不断取得新成就。

一方面,在不断推进减贫治理的进程中,一些情况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变化。

相对贫困人口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人口为主的现状不会变。长期以来,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目前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 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 万存在致贫风险。未来,解决好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相对贫困问题依然是工作的重点。

致贫原因以区域条件较差和个体能力严重不足为主的情况不会变。多数山区、农区和牧区都远离经济增长中心,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有的地方甚至灾害频发,是贫困人口高度集中的地区。从个体层面看,尽管我们不断加快构建社会安全网、防范贫困人口返贫,但保障贫困人口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推动贫困群众从“脱贫”到“致富”,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收入水平低依然是相对贫困最典型最显性的表现形式。贫困有收入贫困、支出贫困、多维贫困等多种表现形式,但收入水平是其中最典型最显性的表现形式,也是一个较为明确的衡量标准。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减贫事业不断发展,一些重要情况还会发生变化。

贫困衡量标准将发生变化。贫困标准是衡量贫困人口规模和贫困程度的重要基础和工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用过多个绝对贫困标准线:1978 年标准(1978 年价格每人每年 100 元)、2008 年标准(2000年价格每人每年 865 元)、2010 年标准(2010 年价格每人每年 2300元)。面向未来,相对贫困的标准将从单一、明确、绝对的收入标准转变为动态、相对、多维的衡量标准。

减贫理念和目标将发生变化。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除贫困标准将发生变化外,对贫困的认知和理念也在转变。相对贫困是收入和生活水平的相对差距,只能不断缩小差距、减轻贫困程度,与“治贫”

相比更侧重于强调“防贫”,即防止返贫和新的贫困发生,与“脱贫”相比更侧重于用市场化手段“增收”和“发展”,加快提高相对贫困群体收入和生活水平,向致富迈进。

推动减贫的动力将发生变化。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依靠扶贫资金的大量投入,采取对口帮扶等办法,汇聚了强大减贫动力。但外在的帮扶力量不具有可持续性,亟需从改善社会收入结构、营造更加公平的发展环境入手,完善社会安全网建设,推动区域发展和乡村振兴,激发相对贫困人口和地区的内生动力,实现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我要发展”转变。

在我们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后,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建立健全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不断将减贫治理推向深入。

一是建立健全“促发展”和“兜底线”协同发展的机制。要坚持“扶上马再送一程”的原则,把提高相对贫困人口的收入摆在工作的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大对产业扶贫和劳动力转移扶贫的支持力度,定期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升相对贫困人口的劳动参与率。需大力支持相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鼓励高职扩招向这些地区倾斜,创造更多相对贫困群众接受教育的机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充分利用精准扶贫阶段建立的帮扶组织体系,建立更加市场化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持续发展;进一步整合“低保线”和“贫困线”,把相对贫困群众的社会保障兜底逐步纳入政府的日常工作,加快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综合运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

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多种手段,形成常态化保障、特殊群体保障、临时救助保障三个层次的保障体系,筑牢对相对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障兜底机制。

二是建立健全统筹推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协同发展的机制。发挥相对贫困地区地级市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和市场规模较大的优势,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和人口的承载能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改善相对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进一步重塑城乡关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基本社会保障等向农村延伸,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推动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搞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

三是构建重点地区攻坚和常态化高效减贫协同发展的机制。结合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瞄准“三区三州”等地区的短板,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力资源培养等领域的投入力度;调整长期持续减贫工作机制,优化领导协调机构的设置,把减贫纳入部门日常工作,逐步实现常态化治理;推动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促进、社会参与”的持续减贫模式,强化政府的组织协调能力,更多利用市场手段促进相对贫困群众增收和发展。

四是建立健全规模总体相对稳定和人口动态调整协同发展的机制。合理确定相对贫困的标准,保持相对贫困人口总规模总体稳定。建立抽样监测和全面监测相结合的机制,设定相对贫困线和建档立卡

线“一高一低”两条监测线,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动态监测体系,规范相对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加强相对贫困人口数据库与教育、医疗、社保等专业领域数据库的对接,提高对监测信息的利用效率。

第二篇:XX镇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方案

XX镇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 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根据《XX县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方案》(X发【2020】X2号)的决策部署和《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工作任务分解表》(X扶【2020】X号)有关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适应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持解决相对贫困与推进乡村振兴统筹谋划,坚持城乡统筹协调推进,着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改革创新举措,着力完善全县扶贫开发政策体系,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工作机制。面向所有相对贫困人口,对脱贫不稳定和边缘易致贫户、重大刚性支出户进行重点监测,纳入相对贫困帮扶范围,精准落实帮扶举措,形成特色成果。

二、主要内容

整合兜底保障、开发式扶贫、缓解支出型贫困、社会帮扶等政策措施,建立以相对贫困精准发现、造血提升、兜底救助和推进落实四大机制为主要内容的长效工作机制。

(一)建立监测对象精准发现机制

1.监测帮扶对象范围。主要包括:“十三五”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中脱贫基础不牢、脱贫不稳定、存在返贫风险的农户;全镇户籍人口中收入在相对贫困监测线以下,刚性支出超出家庭可支配收入水平造成相对贫困的居民;其他就业能力不强、缺少致富项目、家庭收入较低的“临贫、易贫”居民。

2.监测标准。按照上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40%,确定农村相对贫困监测线(2020年认定标准分别为8000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口径以申报时间前12个自然月为周期,具体认定方法按照《XX县相对贫困户识别监测工作方案》执行。将存在因学因病因灾等重大刚性支出因素,导致家庭可支配收入低于重大刚性支出总和的家庭纳入监测范围。

3.申报方式

①居民自主申报。居民提交居民身份证、家庭户口本原件和复印件,以及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授权书等资料,以户为单位,向所在村(社区)提出申请;经村(社区)、镇初审后,由镇汇总,统一报送至县解决相对贫困综合服务中心审核。对居民家中遇有文盲、行走不便等特殊情况的,可由村居代为申报。对居民出现突发性事故、家庭成员重病等情况的,所在村居初步审核后,可随时申报,经镇审核上报后,可先行帮扶,并结合扶贫领域失信惩戒机制,对其进行诚信管理。(责任单位:镇减贫救助中心,各村、社区)

②比对提醒申报。建立发现提醒机制,镇减贫救助中心牵头,充分利用上级服务中心反馈的公安、医保、卫健、人社等部门的重病大病、意外伤害等信息,筛查分析可能致贫的居民,并及时反馈相关村(社区),由村(社区)提醒居民申报,并做好基础预警和服务指导等工作。(责任单位:镇减贫救助中心,各村、社区)

4.核查确定。利用民政部门核对平台,每月将新申请对象相关信息汇总报送至省平台进行大数据比对,同时按县统一部署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试点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居民收入支出情况核查和家庭财产评估,在此基础上确定监测帮扶对象。自申报之日起,20 个工作日内完成核查确定工作。(责任单位:镇减贫救助中心)

5.退出管理。利用第三方机构平台优势、专业优势、人员优势,采取“大数据”比对和实地核查相结合的方式,每年进行一次家庭收支测算和财产评估,对家庭人均收入超过“监测线”且纳入时间满一年的居民,适时退出监测管理。对纳入时间满一年仍达不到退出标准的居民,每半年对其进行一次家庭收支测算和财产评估,直至达标退出。(责任单位:镇减贫救助中心,各村、社区)

①非支出型相对贫困户退出标准:经有效帮扶救助,家庭收入明显增加,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监测线”,家庭无重大刚性支出。

②支出型相对贫困户退出标准: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监测线”、影响家庭贫困状况的重大支出因素已消除或有效缓解。

符合退出标准的相对贫困户,按照规范程序退出帮扶和监测管理,并公示到村、告知本人。

(二)建立能力提升自主造血机制

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立足区域优势和特色,鼓励支持相对贫困家庭发展产业项目,促进充分就业,提升相对贫困家庭造血能力。

6.特色产业带动。依托XX电商产业特色优势,大力发展电商经济、庭院经济、合作经济,建立特色产业与相对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相对贫困人员就地创业就业,构建产业、就业、创业“三业一体”新型格局。

①鼓励发展电商经济。充分挖掘电商经济在经营性、工资性、资产性方面的增收潜力,扶持相对贫困户发展电商、增收致富。积极对接上级部门,申请专项资金,帮助居家开办网店的相对贫困户申请免费享受培训、免费使用平台、免费享受代运营服务以及物流补贴、免费或优惠使用仓储用房等扶持,帮助相对贫困户触“电”致富。鼓励电商大户培育、带动相对贫困户开办网店,将带动相对贫困户发展电商经济作为向县推荐上报“电商达人”评选的重要依据,每成功孵化 1 名相对贫困户电商并实现稳定脱贫的,帮助其向县财政申请1000 元奖励。(责任单位:农村工作局、经济发展局)

②鼓励发展庭院经济。引导、鼓励相对贫困户立足当地优势

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以庭院及四周为基地,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以XX电商为主要经营项目,以一二三产高度融合为鲜明特征”的新时代庭院经济,通过在家前屋后种XX,在院内搞加工,在室里做客服,实现就地居家增收致富。(责任单位:农村工作局,各村、社区)

③鼓励发展合作经济。加快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

业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将相对贫困户“嵌”入产业链条,引导鼓励相对贫困户以土地、劳务等形式入股,参与合作组织经营,获得土地租金、工资薪金或项目分红,增强摆脱贫困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鼓励种养大户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等形式结对帮扶相对贫困户,并免费提供技术支持、统一进行对外销售。(责任单位:农村工作局,各村、社区)

④鼓励吸纳就业。进一步引导本地企业、社区工厂(扶贫车间)、合作组织、产业基地、能人大户带动相对贫困户就业,促进相对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责任单位:农村工作局、便民服务中心,各村、社区)

⑤强化政策支持。

——金融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向相对贫困户投放小额贷款,支持相对贫困户发展项目、增收致富。相对贫困户家庭成员创业、发展致富项目的,申请最高不超过 5 万元的小额信贷扶持,县财政给予全额贴息扶持。对符合“富民创业担保贷款”规定的,可按照《XX县富民创业担保贷款实施办法(试行)》,申请不超过 15 万元的担保贷款;对利率不超过基准利率 1.5 倍、未出现展期逾期的担保贷款,县财政给予全额贴息支持。积极探索试点扶贫小额信贷通过扶持农村合作组织、带动相对贫困户增收致富的模式、路径;探索提高扶贫小额信贷额度。(责任单位:农村工作局、经济发展局、XX农商行、XX邮储银行,各村、社区)

——带动就业支持。对吸纳相对贫困户家庭成员就业的各类企业、合作组织等带贫主体,向县财政按照不超过吸纳就业人员月工资总额的 30%且人均不超过 1000 元的标准申请予以奖补。(责任单位:农村工作局、经济发展局、便民服务中心,各村、社区)

——自主创业支持。对发展自主创业项目的,根据项目规模、质态,向县财政申请给予每户 1000—5000 元奖补。(责任单位:农村工作局、经济发展局、便民服务中心,各村、社区)

7.就业创业培训。进一步创新培训模式,扩大培训覆盖范围,并做好跟踪指导服务,提高相对贫困户就业创业成功率。按照县方案,县人社局、农业农村局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在经贸学院、XX中专、农广校等职业院校对所有相对贫困户劳动力每年至少开展 1 次免费系统培训;县农业农村局组织相关农技专家定期深入田间地头,针对性地为相对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实地培训。镇劳保所、农技中心及各村居要及时做好对接,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责任单位:农村工作局、便民服务中心,各村、社区)

8.开展岗位推介。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职能作用,常态化开展相对贫困户就业需求登记、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发布、适岗信息比对和岗位推介工作,促进相对贫困户劳动力充分就业。按照县方案,县人社局针对相对贫困户每年组织 3 次以上专项岗位推介活动,镇劳保所要及时做好对接,确保工作顺利开展。(责任单位:便民服务中心,各村、社区)

9.开发公益专岗。对相对贫困户家庭成员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结合实际需要,积极向县扶贫办申请,为其设置、开发一批城乡环卫、道路养护、交通协管、物业保洁等公益性岗位,切实解决实际困难。所有公益性岗位按照不低于 600 元/月标准,给予工资补助,并适时提高补助标准(具体根据县相关资金下拨标准足额发放)。对相对贫困户家庭有生活无法自理的病人、残疾人、老人、婴幼儿等需要照看,导致主要家庭劳动力无法外出就业的,参照重度残疾人护理费标准,积极向县财政申请给予照看人 120 元/月/人的护理补贴(已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费补助的,不重复补助);对家庭劳动力外出就业需购买照看服务的,按照《关于加快释放“1 拖 1”贫困家庭劳动力促进脱贫致富的实施意见(试行)》要求,向县扶贫办申报照看补助。(责任单位:农村工作局、经济发展局,各村、社区)

(三)建立特困群体兜底救助机制

10.纳入最低保障。申报的相对贫困户,经核查后,符合低保条件的,纳入低保。低保标准根据物价增长等因素,适时调整提高。(责任单位:镇减贫救助中心、民政股、经济发展局)

11.实施专项救助。全面梳理、整合现有救助政策,重点解决因学、因残、因病、因灾等致贫问题,突出靶向救助。

①实施教育资助。配合县教育局、扶贫办、民政局、财政局等部门,对相对贫困户在读子女,按我县教育扶贫现行标准给予助学金资助。每学年每人资助标准为:幼儿园 1200元、小学 1600 元、初中 2500 元、普通高中 4600 元(含免除学杂费 1600元)、中职 5000 元、全日制专科 3000 元、全日制本科 5000 元,接受省内非部属高校补助的不重复享受资助。同时,对当年高考被普通全日制高校录取的,按照本科 2000 元、专科1000 元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要对相对贫困户在读子女相关就读信息进行过细排查,对发现有漏发、漏报的相对贫困户在读子女及时予以补报,确保相对贫困户在读子女应补尽补、一个不漏。(责任单位:农村工作局、经济发展局、民政股、XX中小学,各村、社区)

②实施健康救助。按县文件要求,将相对贫困户家庭人口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对相对贫困户家庭人口在县内住院就医的,政策内合规费用经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城乡医疗救助等政策减免后,剩余费用自付比例超过 10%的部分,配合县相关部门予以相对贫困户认定或补助申报,协助县相关部门完成补助(具体操作以县相关执行文件为准)。积极推广“福村宝”村民医疗互助试点,动员各村(社区)积极参加“福村宝”试点工作,对村民参与率达 50%以上且相对贫困户参与率达 60%以上的“福村宝”试点村(社区),及时向县财政申请每村居 3 万元奖励资金。(责任单位:镇卫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农村工作局、民政股、经济发展局,XX医院,各村、社区)

③实施搬迁补助。加快推进安居工程,将相对贫困户优先纳入住房改善搬迁范围并给予安置补助或兜底保障。按县文件精神,对搬迁的相对贫困户安置价格较普通居民下浮 6%;需办理贷款的,及时向县有关部门申请,对贷款利息按不低于 50%、不超过 6000 元/户的总额给予贴息。对特殊困难的,通过“交钥匙”暖心房方式进行兜底安置,具体按《XX县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兜底保障试行办法》(沭办发〔2020〕4 号)办理。(责任单位:镇国土所、综合行政执法局、农村工作局、民政股、经济发展局,各村、社区)

④救助定向聚焦。将县扶贫、民政、卫健、教育、住建等 19 个部门的临时救助、特困人员供养、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等 34 项救助政策资源首先用于监测帮扶对象,确保所有因病、因学、因灾等“刚性支出”临时困难人员应助尽助。(责任单位:民政股、中小学、便民服务中心、农村工作局、残联、经济发展局、党群工作局、司法所、综合行政执法局、卫计中心、国土所)

⑤实施资产资金分红救助。落实扶贫资产经营管理责任,加强扶贫资产管理,对财政扶贫资金、挂钩帮扶资金投入形成的扶贫资产,原则上全部确权到村,资产经营收益的 50%以上用于相对贫困人口分配,切实发挥资产“扶贫”属性和收入调节功能,努力缩小相对贫困户的收入差距。对投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特色产业基地等农业项目的各类财政资金,全部量化为扶贫股份,每年按一定比例对相对贫困户进行分红,确保达到带贫目标。(责任单位:农村工作局、经济发展局)

⑥实施特别救助。对相对贫困户收入、支出和家庭财产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对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低保标准的,按照同期低保标准实施特别救助;对实施特别救助半年后,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仍不能稳定达低保线以上的,由民政部门纳入保障,确保不发生返贫现象。(责任单位:镇减贫救助中心、农村工作局、民政股、经济发展局,各村、社区)

12.开展社会帮扶。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推进社会帮扶。充分调动工商企业参与社会扶贫的积极性、主动性,出资、出力、出智,开展投资兴业、产业帮扶、技术培训、吸纳就业、捐资赠物等活动。丰富志愿帮扶方式,引导社会团体、志愿者采取结对帮扶、爱心资助、成长辅导、法律服务、农业技术支持等方式,帮助相对贫困户解决最需要、最迫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并配合相关部门对相对贫困户进行需求评估、分析致贫原因,推动相对贫困户服务需求与帮扶资源精准对接。加强对外协作,配合县有关部门推动健康扶贫基金会帮扶项目、“助学计划”等项目实施,带动更多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有识之士参与扶贫公益事业,弘扬大爱善举。镇财政所要加强对捐赠财物的管理,逐一登记造册,公开透明使用,需上缴县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单位的捐赠财物要及时上缴,确保每份爱心都用在脱贫的“刀刃”上。(责任单位:经济发展局、党群工作局、农村工作局、民政股)

(四)建立工作落实保障推进机制

13.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镇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第一组长、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镇扶贫办、民政股、农经中心、村(社区)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强化对长效机制建设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解决相对贫困各项政策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满意度。(责任单位:党政办公室、党群工作局、民政股、农村工作局、镇减贫救助中心,各村、社区)

14.建立融合联动工作机构。抽调民政、扶贫、农经等部门工作人员,组建镇减贫救助中心,负责相对贫困户的申报受理、信息比对、数据交换、运行保障、核查监管等工作。综合服务站在镇行政服务大厅设立办事窗口,转办、交办各项工作,做到“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村居设置服务站点,从现有返乡兴村新村干或其他年轻干部中选配担任负责人,强化工作力量。(责任单位:党群工作局、镇减贫救助中心,各村、社区)

15.维护专门信息平台。努力推进工作信息化建设,利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阳光扶贫”监管系统等,加强对县建立的具有申报受理、信息比对、数据交换、指挥处置、补充救助、提醒监督等功能的信息平台进行日常管理维护。扶贫部门适时利用平台将相对贫困户信息通过平台通报给上级各部门,通过平台及时接收上级各部门每月反馈的相关信息,并同步反馈至镇各相关部门。(责任单位:镇减贫救助中心、农村工作局、民政股、镇直相关单位)

16.用好用实解决相对贫困保障专项资金。进一步用好用实县财政安排的解决相对贫困保障资金,专项用于相对贫困户的救助帮扶。重点用于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产业项目,改变发展面貌。按照县财政局会相关部门制订的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本着“规范、高效、便民”原则,做好资金的使用管理。按照上级部署积极探索建立保险机制参与解决相对贫困管理新模式。(责任单位:经济发展局、农村工作局、中小学、卫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民政股、国土所、综合行政执法局,各村、社区)

17.设立过渡期政策。现行的针对建档立卡低收入户的所有政策延续至 2020 年底。对不在现有建档立卡范围的新识别相对贫困户,自识别次月起,按本文件落实帮扶措施。2021年1月1日起,除上级特殊要求外,一律执行本文件。(责任单位:农村工作局、民政股、中小学、便民服务中心、卫计中心、经济发展局、水利站、供电公司等)

18.坚持联动会商。加强工作调度,畅通部门间信息沟通、数据共享。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和阶段性工作计划,部署指导、督查推进试点工作开展,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总结经验做法。(责任单位:党政办公室、农村工作局、民政股、卫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中小学、国土所、经济发展局、残联)

19.开展监督评估。试点工作相关责任单位要针对本部门工作职责和涉及事项,开展工作督查和效能评估,常态化进行工作推进、督促检查。镇纪委对各责任单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再监督”,推动履职尽责,开展执纪问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责任单位:党群工作局、农村工作局、民政股、卫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中小学、国土所、经济发展局、残联等)

附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工作任务分解表

附件

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工作任务分解表

类别

序号

目标任务及措施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时间节点

(一)建立发现机制

对象识别

开展工作培训、数据比对、入户调查、信息录入等工作,完成2020 年

度首批相对贫困人口认定。

民政股

农村工作局

镇减贫救助中心

各村(社区)

8 月底

建立发现提醒机制,加强可能致贫信息筛查、提醒申报,做好动态比对和确认录入工作,并常态化开展申报工作。

民政股

农村工作局

常态化推进

退出管理

加强监测管理,加强家庭收支测算和财产评估,对达到退出标准的对象,按照程序予以退出。

民政股

农村工作局

镇减贫救助中心

各村(社区)

适时

(二)建立造血机制

强化特色产业带动

按照县研究出台的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建立特色产业与相对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相对贫困人员就地创业就业。

农村工作局

各村(社区)

11 月底

落实电商扶贫政策,鼓励发展电商经济。加强对“电商达人”的推荐与申报奖励。

农村工作局

经济发展局

农村工作局

各村(社区)

12 月 10 日

用好扶贫小额信贷及专项资金支持政策,对自主创业对象,按照县标准申请兑现奖补资金、贴息资金,鼓励发展庭院经济、合作经济。

农村工作局

各村(社区)

12 月底

就业帮扶。对吸纳就业的各类带贫主体,按照县标准申请兑现奖补资金。

便民服务中心

农村工作局

农村工作局

各村(社区)

12 月底

就    业

创业培训

组织相对贫困户劳动力,参加县在经贸学院、XX中专、农广校等职业院校开展的每年至少的 1 次免费系统培训。

便民服务中心

农村工作局

各村(社区)

12 月底

实    用

技术培训

及时对接县组织的相关农技专家,协助其定期深入田间地头,针对性地为相对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实地培训。

农村工作局

各村(社区)

12 月底

类别

序号

目标任务及措施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时间节点

(二)建立造血机制

开    展

岗位推介

常态化开展相对贫困户就业需求登记、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发布、适岗信息比对和岗位推介工作;每年组织相对贫困户劳动力参加县组织的 3 次以上专项岗位推介活动。

便民服务中心

各村(社区)

12 月底

开    发

公益专岗

按照县下拨资金标准(目前不低于 600 元/月标准),给予工资补助,并按照县统一要求适时提高补助标准。对相对贫困户家庭有生活无法自理的病人、残疾人、老人、婴幼儿等需要照看,导致主要家庭劳动力无法外出就业的,参照重度残疾人护理费标准,积极向县财政申请给予照看人 120 元/月/人的护理补贴(已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费补助的,不重复补助);对家庭劳动力外出就业需购买照看服务的,按照《关于加快释放“1 拖 1”贫困家庭劳动力促进脱贫致富的实施意见(试行)》要求,向县扶贫办申报照看补助。

农村工作局

经济发展局

各村(社区)

12 月底

经济薄弱村帮扶

强化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明确村集体“三块土地”、“三项扶贫资

产”、“三社共建”推进政策。

农村工作局

枣林村、大方村

12 月底

(三)建立兜底机制

强化低保政策落实

按照县标准落实低保标准动态增长机制,确保实现“应保尽保”。

民政股

各村(社区)

常态化推进

推    进

教育扶贫

深化教育扶贫政策落实,推进扶贫助学活动,确保新识别相对贫困户子女就读及时足额享受资助政策,无因贫辍学、失学问题。

中小学

农村工作局

民政股

各村(社区)

12 月底

推    进

健康扶贫

按县文件要求,将相对贫困户家庭人口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对相对贫困户家庭人口在县内住院就医的,政策内合规费用经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城乡医疗救助等政策减免后,剩余费用自付比例超过 10%的部分,配合县相关部门予以相对贫困户认定或补助申报,协助县相关部门完成补助(具体操作以县相关执行文件为准)。

卫计中心

便民服务中心

XX医院

各村(社区)

12 月底

健康扶贫

积极推广“福村宝”村民医疗互助试点,动员各村(社区)积极参加“福村宝”试点工作,对村民参与率达 50%以上且相对贫困户参与率达 60%以上的“福村宝”试点村(社区),及时向县财政申请每村居 3 万元奖励资金。

农村工作局

经济发展局

各村(社区)

11 月底

深    化

住房保障

实施搬迁补助,将相对贫困户优先纳入住房改善搬迁范围,并按照县相关标准申请、给予安置补助或兜底保障、贷款贴息。

国土所

综合行政执法局

农村工作局

民政股

经济发展局

各村(社区)

12 月底

类别

序号

目标任务及措施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时间节点

(三)建立兜底机制

完善残疾人照护

深化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残疾学生教育专项补贴等困难残疾人帮扶政策,深入推进相对贫困家庭残疾人照护工作。

各村(社区)

12 月底

实施资产资金分红救助

落实扶贫资产经营管理责任,加强扶贫资产管理,对财政扶贫资金、挂钩帮扶资金投入形成的扶贫资产,原则上全部确权到村,资产经营收益的 50%以上用于相对贫困人口分配,切实发挥资产“扶贫”属性和收入调节功能,努力缩小相对贫困户的收入差距。

农村工作局

各村(社区)

12 月底

实    施

特别救助

对相对贫困户收入、支出和家庭财产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对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低保标准的,按照同期低保标准实施特别救助;对实施特别救助半年后,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仍不能稳定达低保线以上的,由民政部门纳入保障,确保不发生返贫现象。

民政股

农村工作局

镇减贫救助中心

各村(社区)

12 月底

(四)建立推进机制

深     化

社会帮扶

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推进社会帮扶。充分调动工商企业参与社会扶贫,深化“村企挂钩”,开展投资兴业、产业帮扶、技术培训、吸纳就业、捐资赠物等活动。丰富志愿帮扶方式,推动相对贫困户服务需求与帮扶资源精准对接。加强对外协作,加强对捐赠财物的管理。

农村工作局

经济发展局、农村工作局、党群工作局、民政股、各村(社区)

12 月底

健    全

组织架构

设立镇减贫救助中心(减贫救助站),村居设立减贫救助服务点。

党群工作局

民政股

农村工作局

各村(社区)

8 月底

建    设

信息平台

依据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开发信息管理平台;做好与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阳光扶贫系统等信息平台的对接、衔接。

农村工作局

民政股

镇减贫救助中心、镇直有关单位、各村(社区)

8 月底

强    化

扶贫投入

用好用实县财政每年安排的解决相对贫困保障资金,专项用于相对贫困户的救助帮扶。

经济发展局

农村工作局、中小学、卫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民政股、国土所、综合行政执法局

各村(社区)

12 月底

拓宽扶贫投入渠道,按照上级部署探索设立地方收入分配基金,将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的一定比例,专项用于相对贫困人口和薄弱地区帮扶。

经济发展局

农村工作局

根据县出台文件时间

类别

序号

目标任务及措施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时间节点

(四)建立推

进机制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加强工作调度,畅通部门间信息沟通、数据共享。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和阶段性工作计划,部署指导、督查推进试点工作开展,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总结经验做法。

党政办公室

农村工作局

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12 月底

政策衔接与过渡

深化完善民政临时救助、残疾人两项补贴、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困难职工帮扶救助政策,完善低收入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失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基本生活水电费用等政策,做好政策集成与汇总,加强与上级部门对接争取和政策衔接,并推动实施。

农村工作局

民政股

镇直有关单位

12 月底

考核评估

健全评估和考核工作机制;做好考核评估与深化提升。

农村工作局

民政股

农村工作局

党群工作局

镇直有关单位

12 月底

第三篇:建立合理化建议长效机制

畜牧公司建立合理化建议长效机制

为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增强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主人翁意识,推进公司健康和谐发展,更好的实现畜牧公司目标任务和长期愿景,经公司班子研究,决定在公司范围内开展以“我为公司发展献计献策”为主题的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

此次活动面向畜牧公司所有员工(包括管理人员、技术员、饲养员),全年征集,每个季度汇总一次并进行评审。征集的范围涉及生产技术、生产流程、生产工具的改进;各类原材料、兽药等成本节约的措施和办法;生猪销售市场的推广;员工生活、员工待遇的提高;员工培训、人才培养等方面。

公司要求广大员工在工作中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不断结合畜牧场实际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使公司创新文化导向不断深入,增产节约,增效节支,搞好安全生产,发挥管理效能,为公司健康有序的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第四篇:相对贫困增收缓慢问题思考

相对贫困增收缓慢问题思考

相对贫困增收缓慢问题思考

相对贫困是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家庭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明显,而且逐年拉大。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由于受区位条件和家庭自身状况的影响,地区之间以及家庭之间发展步伐差别大,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相对贫困问题日渐突出,这种贫富差别之间的矛盾问题,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症结所在,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我们扶贫部门的工作职责和目标,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实际对相对贫困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和研究。

对于相对贫困问题,如果从表象分析,以扶贫角度看,存在着“三个掩盖”的问题。一是财政收入的高增长,掩盖了农民收入的低增长;二是城市建设的繁华和成绩,掩盖了农村牧区的落后;三是一些好的典型户和富裕户掩盖了面的贫穷,同时,人均纯收入的增幅也掩盖了贫困群众增收缓慢的问题。

如果从社会和谐方面考虑,贫富差距过大,存在三个方面隐患。一是贫富差别大,弱势群体地位突显,人们心理失衡,导致少数群众与社会关系恶化,造成社会隐患。二是贫困容易使人们心情激燥,如果不能获得公平的发展权利和机会,就会产生恶性竞争。三是贫困现象的长期存在,容易产生掠夺式生产经营,造成对自然资源的过渡开发和利用,甚至使一些人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谋取财富。

当然,先富者并无可厚非,而且值得称道,这些先富者阶层对地区经济发展也有着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关键是看我们采取哪些积极措施关注弱势群体,扶持他们加快发展步伐。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东部发达地区对口帮扶西部贫困地区,以及国家基础建设重点向农村转移等,这些关注“三农”的战略决策,必将对相对贫困矛盾问题起到很大的缓解作用。具体到我们基层的扶贫开发工作,也必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把缓解相对贫困问题作为扶贫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一是要深入实地进行调查摸底,全面准确地掌握我旗的贫困状况,并建档立卡,尤其招商引资,财政创收,小城镇建设,一些致富大户纷纷崛起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地区,更应多多关注那些至今仍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要清醒认识到,我旗的贫困面广、底子薄、基础差,即使是比较发达的乡镇苏木也仍然存在着许多生产条件和生存环境较差的贫困“死角”。对此,我们更不应该忽视,决不准因工作失误,将其疏漏,使其丧失享受国家扶贫优惠政策的良好机遇。总之,我们要以对人民群众负责的精神,事实求是地摸清情况,搞好规划,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扶持贫困户实现温饱稳定脱贫。二是扶贫投入要瞄准贫困群体,把握资金投向,不准人为“垒大户”,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管理约束机制,总之,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三是扶贫投入要紧密结合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实际,找准扶持的切入点,选好增收的突破口,针对现阶段扶贫工作的具体情况,就是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到户工程的实施,一方面千方百计扩大水浇地面积,搞好“两基”建设,夯实温饱基础,另一方面,围绕主导产业,推进产业化扶贫,加快贫困群众增收步伐。四是动员社会力量关注贫困群体,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如机关单位包村扶贫,机关干部以及社会各界包户扶贫等,要广泛动员,精心组织,要结合实际制定包扶目标,落实包扶责任,同时,搞好督促、检查、验收管理和宣传工作,把包扶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贫困群众真正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农民增收问题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

1、农民收入分为总收入和纯收入。总收入是指农民年内从各种渠道得到的全部收入,纯收入是指农民全年总收入中,扣除转移性收入和经营费用性支出后,可直接用来进行生产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改善生活的那部分收入。按照收入来源的性质划分,可以将农民收入分为工资性收入(劳动报酬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类。其中转移性收入是指农民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财产所有权等,不包括无偿提供的用于固定资本形成的资金,一般指农民在二次分配中的所有收入。

2、农民收入是一项重要的统计指标,为全面了解农村居民收入、消费、生产、积累和社会活动情况,研究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监测农村摆脱贫困和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满足各级政府和宏观决策部门研究制定农村经济政策的需要,以及社会各界的信息需求,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基础数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而制定的。农民收入属于国家调查,原由国家统计局农村司负责,现有新组建的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负责,由原农村经济调查总队(现农调队、企调队、城调队合并为调查总队)组织全国800多个县级调查队,严格按照调查方案的要求实施抽样调查,并进行测算

(二)农民收入的来源及特征

1、从目前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角度,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有以下5个部分:

(1)家庭农业生产经营收入:这是实行家庭承包制后农民取得收入的最主要方式,也是最稳定的方式。根据数据统计,2000年农户家庭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仍占家庭总收入的65.5%,由此可见,这部分以农业种养业为主的收入来源仍是目前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基本部分。

(2)家庭在乡从事非农经营收入:这是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农民收入多样化的一个新亮点,主要包括农民在家庭农业经营之外进行的诸如工业、商业等第二、第三产业收入。这是在乡农民的一个重要增收点,也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

(3)外出务工收入:伴随着80年代末90年代初“民工潮”的出现,改革开放浪潮下,外出务工成了农民获得农业收入以外收入的新选择。这是一种工资性收入,2000年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这项收入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4.7%、14.5%、15.4%、14.2%。这种收入以其广阔的增长空间成为了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切入点。而大量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也成了我国实现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4)集体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曾是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等集体经济刚刚兴起时农民的重要增收来源,但是由于近年来各种形式的农村集体经济都遇到了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市场等问题,这种收入的增长逐渐开始乏力。

(5)其他各种收入:包括来自于各种财产投资性的收入、政府财政或支农政策的转移性收入、租赁变卖财产收入、亲友赠送等各种收入。

二、对农民增收的简要分析

(一)农民增收对国家的意义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历史经验已经反复证明

:农业兴,则经济兴

;农民富,则国家富。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政治性的问题。

(二)农民增收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

粮食主产区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肩负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证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的重大任务。促进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对于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才能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才能保护和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抓住了种粮农民的增收问题,就是抓住了农民增收的重点;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就是抓住了粮食生产的根本;保护和提高了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就稳住了全国粮食的大局。中共中央2004年一号文件突出强调支持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增收问题,这是中央根据粮食主产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实际情况,为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增加种粮农民收入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三、农民增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蓝图的深远影响

(一)农民增收的前景

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通过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使一批富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和品牌走向了广阔的市场,激活了农村经济一池春水。然而,新阶段面临的新问题也开始显现,在农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的背后,部分地区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依然薄弱,农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拉大。所以,要去探索一条科技致富的新路,成立科普协会,定期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同时通过“请专家进来”,建立示范基地,提高村民科技意识和科技技能。在未来,政府要进一步强化扶持力度,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挖掘农民内部增收潜力;扶大扶强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同时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民的增收会是很可观的。

(二)农民增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近几年来,农民增收减缓,甚至增产不增收,这不仅扩大了城乡差距,而且激化了城乡矛盾,威胁到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从而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尽快扭转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千方百计保障农民增收,实现农民增收的可持续性。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使得.解决“重中之重的农民增收问题”更加凸显,更加急迫,更加重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十分浩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但不管怎样浩大和复杂都离不开农民的增收和保持农民的增收为前提,否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因此,力求通过研究农民增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来为促进农民增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者之间良性互动提供一些有启发性的建议,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四、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

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是指社会中符合劳动年龄并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数量,和不到劳动年龄或已超过劳动年龄但实际参加劳动的人的数量。农业劳动力的质量是指农业劳动力的体力强弱、技术熟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因受自然、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而我国现阶段,由于受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农业劳动力素质尤其低下。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不足

1、农业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形成的一种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其基本内涵是:在农业生产经济活动中,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优化各种生产要素,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种、养、加一条龙,农、科、教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机制和经济发展格局,它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又一伟大创举。

2、我国现阶段农业产业化不足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发展不足,中介组织不完善,产业化实体缺乏凝集力,联结机制不够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方式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

(三)农民收入区域发展不平衡

中国从70年代末开始进行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改革。这场改革从改进激励机制和提高微观经营效率入手,着眼于新增资源的重新配置,基本形成了一种具有帕累托改进性质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在经济增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这堪称奇迹的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却越来越不平衡,农民收入增长无论是在个体之间,还是在区域之间都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差异,特别是农村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所呈现的明显扩大趋势,已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农民收增长缓慢,城乡之间及农民之间收入差距拉大;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使不同区域间农民收入水平拉大。

(四)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相对不足

自一九九八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国家逐年加大了对农业和水利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国有及其他投资中,农林牧渔业和水利业投资从一九九七年的四百七十亿元、一九九八年的六百八十四亿元,逐年增加到二000年的八百九十三亿元,二00二年达到一千一百零六亿元,解决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未有能力办的大事。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农村电网和县乡公路改造等已取得明显成效,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有了较大改观,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改善。随着长江水利工程等一些大的农业水利项目的基本完工,去年第一产业的投资强度有所降低,但仍然在去年较高基数的基础上有所增长,总投资高达一千一百五十六亿元。继续保持了一定的投资力度,是十分不容易的,而且第一产业的投资以财政性投入为主体,而第二、三产业投资主要是由市场主体进行的。所以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农民自身积累不足,加之农业比较效益偏低,相对于工业投资而言,中国农业投入还是严重不足,继续增加农业投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仍是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五、增加农民收入的方法与策略

(一)加强农业技能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1、我国是人口大国,就业矛盾十分突出,预计今后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达

1.5亿以上。随着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承载人越来越弱,因而释放出大批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进程加快,上亿农村劳动力将进入城镇

。农村劳动力将是一支庞大的队伍,所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多坚新策,齐抓共管,不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体系,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

2、具体措施

(1)高度重视,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教育的良好环境。科技兴农,核心是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既要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健康水平,增强他们的体力,更要开发智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部门要以对民族振兴的高度责任感,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农民教育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对农民教育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强农民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2)健全农村教育网络,完善农业教育体系。农村教育网络主要有:正规教育、推广普及教育、其他教育三个方面。根据农村教育网络,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属于推广普及教育,是农村教育中的一种成人教育,是以科技推广为主要内容,它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农户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教材,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最终目的社会性教育活动。我们应应明确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能力水平却没有得到较大的提高,原因在于由于大批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二、三产业和城市转移,正规教育的大部分成果非农化,导致农村和农业人才流失,这一现象也说明,抓好农民的技术技能培训是农村人才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3)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加大投入,确保培训质量。充分发挥在农广校、农校、党校、职业中学作用的基础上,充实和完善一批教育培训机构,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完善教学培训条件,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二)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用科技创新农业

1、编制发展规划,指导产业调整。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安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发展方向和建设蓝图。同时,为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步伐,农业部农业工程规划设计院专家编制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它将为我们在农业功能多元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技术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科学化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提供生产指导和建设规划。

2、推广高效种植,加快产业调整。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建设上,采取了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推进的发展方略,市、乡政府出台各种优惠扶持政策,农业技术部门全力搞好建设规划和技术指导,金融部门减化农村妇女创业小额贷款程序,增加贷款金额。

3、发展规模养殖,推进产业调整。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优化产业布局,通过品种改良和适度规模经营,重点发展优良品种规模养殖。

4、搞好科技培训,引领结构调整。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与培训内容相结合,把农民生产需求与培训技术相结合,把集中宣传讲座与现场示范指导相结合,把技术人员讲解与致富能人现身说法相结合,通过技术服务、典型引路、算账对比等措施,教育和引导农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取得了良好效果。

5、抓好农经管理,服务产业调整。随着农业产业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为按照“三化四有五统一”,要求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同时,为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经营,依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采取转包、互换、转让、出租、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鼓励多类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

6、加快园区建设,带动产业调整。围绕高效节水特色农业,重点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非耕地现代农业设施特色示范园区、现代农业节水高效示范园区、现代农业高效设施示范园区、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园区、现代农业设施养殖示范园区六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进一步增强园区辐射带动能力,扩大全市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示范和发展模式。

(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区域间的平衡发展

1、要引导乡镇企业向中小城镇聚集,走乡镇企业集群化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实现农村和城镇的和谐发展。

2、树立环保理念,打造绿色企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应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在地方“乡镇企业建设法”或“乡镇建设法”中增加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篇章,乡镇企业必须有环境规划和布局。

3、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和谐发展。由于贵州乡镇企业布局相对分散,导致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降低,因而要精心做好组织策划,培育一批龙头典型企业起示范带头作用,支持和保护好乡镇企业,使其不断创新提高。

4、还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疏通乡镇企业人才流通渠道,实现乡镇企业内部的和谐。乡镇企业要尽快建立起公正透明、公平竞争、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评价选拔机制,认真审视现有人才政策中对乡镇企业的歧视,不断完善有利于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的政策措施。

(四)国家增加各项惠农政策,全面推进农业发展

1、面对错综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各地区各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调整结构和转型升级,在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上更加注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实现了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2、具体措施

(1)做好全区粮食综合补贴资金发放工作。要以对农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克服困难,精心组织,把粮食综合补贴资金发放工作做实做细做好,按时、足额把补贴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

(2)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粮食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丝毫不能放松粮食生产。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成大种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搞好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

(4)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审查调查各类规划的用地规模和标准,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依法严格管理农村集体和个人建设用地,坚决制止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和林地的行为。

传统农业主要由劳动者凭习惯和经验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低、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低。随着我国工农业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再加上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农产品的冲击,我国农业面临更加严重的挑战。发展已由过去的资源约束变为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靠增加“大路货”农产品和提价来增收的空间有限。而科教兴农,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农村的科技实力及向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上来,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改变我国农业增长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根本战略。同时,可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社会与资源、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使得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和谐会社相呼应;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让粮食安全有了更有力的保障。

第五篇:相对贫困增收缓慢问题思考

相对贫困是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家庭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明显,而且逐年拉大。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由于受区位条件和家庭自身状况的影响,地区之间以及家庭之间发展步伐差别大,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相对贫困问题日渐突出,这种贫富差别之间的矛盾问题,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症结所在,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我们扶贫部门的工作职责和目标,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实际对相对贫困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和研究。

对于相对贫困问题,如果从表象分析,以扶贫角度看,存在着“三个掩盖”的问题。一是财政收入的高增长,掩盖了农民收入的低增长;二是城市建设的繁华和成绩,掩盖了农村牧区的落后;三是一些好的典型户和富裕户掩盖了面的贫穷,同时,人均纯收入的增幅也掩盖了贫困群众增收缓慢的问题。

如果从社会和谐方面考虑,贫富差距过大,存在三个方面隐患。一是贫富差别大,弱势群体地位突显,人们心理失衡,导致少数群众与社会关系恶化,造成社会隐患。二是贫困容易使人们心情激燥,如果不能获得公平的发展权利和机会,就会产生恶性竞争。三是贫困现象的长期存在,容易产生掠夺式生产经营,造成对自然资源的过渡开发和利用,甚至使一些人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谋取财富。

当然,先富者并无可厚非,而且值得称道,这些先富者阶层对地区经济发展也有着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关键是看我们采取哪些积极措施关注弱势群体,扶持他们加快发展步伐。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东部发达地区对口帮扶西部贫困地区,以及国家基础建设重点向农村转移等,这些关注“三农”的战略决策,必将对相对贫困矛盾问题起到很大的缓解作用。具体到我们基层的扶贫开发工作,也必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把缓解相对贫困问题作为扶贫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一是要深入实地进行调查摸底,全面准确地掌握我旗的贫困状况,并建档立卡,尤其招商引资,财政创收,小城镇建设,一些致富大户纷纷崛起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地区,更应多多关注那些至今仍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要清醒认识到,我旗的贫困面广、底子薄、基础差,即使是比较发达的乡镇苏木也仍然存在着许多生产条件和生存环境较差的贫困“死角”。对此,我们更不应该忽视,决不准因工作失误,将其疏漏,使其丧失享受国家扶贫优惠政策的良好机遇。总之,我们要以对人民群众负责的精神,事实求是地摸清情况,搞好规划,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扶持贫困户实现温饱稳定脱贫。二是扶贫投入要瞄准贫困群体,把握资金投向,不准人为“垒大户”,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管理约束机制,总之,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三是扶贫投入要紧密结合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实际,找准扶持的切入点,选好增收的突破口,针对现阶段扶贫工作的具体情况,就是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到户工程的实施,一方面千方百计扩大水浇地面积,搞好“两基”建设,夯实温饱基础,另一方面,围绕主导产业,推进产业化扶贫,加快贫困群众增收步伐。四是动员社会力量关注贫困群体,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如机关单位包村扶贫,机关干部以及社会各界包户扶贫等,要广泛动员,精心组织,要结合实际制定包扶目标,落实包扶责任,同时,搞好督促、检查、验收管理和宣传工作,把包扶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贫困群众真正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下载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心得体会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心得体会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立校园安全长效机制

    建立校园安全长效机制 建设平安和谐文明学校 汝 州市一中 2012年1月 安全工作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在市教体局的......

    建立科普惠农长效机制

    建立科普惠农长效机制推动农村科普工作深入开展万州区科协 易六三 谢文彬 2006年以来,在中国科协、财政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春风的吹拂下,万州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

    建立长效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建立长效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找文章到☆大☆秘☆书☆网()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长效机制,是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是确保党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

    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建立情况汇报

    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建立情况汇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中心城区的×××区进入了城市化推进的特殊时期、社会加速转型期、经济加快调整发展和大项目建设的特殊阶段,这一时期......

    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建立情况汇报

    注重建立信访工作长效机制 “五机制”带来“五重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中心城区的×××区进入了城市化推进的特殊时期、社会加速转型期、经济加快调整发展和大项目......

    建立“团队学习”长效机制

    建立“团队学习”长效机制 ——读“改造我们的学习”心得 公司最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习交流“向毛泽东主席思想学习”培训课程,对“如何建立团队学习长效机制”做了系统的学......

    建立安全隐患排查长效机制

    意见,实行销案。2、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整改反馈机制。各安全职能部门在安全检查结束后将事故隐患按块进行汇总分类、并把事故隐患排查和整改情况,以本级安委会的名义书面反馈给......

    建立中小学安全长效机制

    建立中小学校园安全长效机制2010年,从3月23日福建南平市实验小学发生凶杀案到5月12日陕西省南郑县圣水镇林场村幼儿园血案,短短50天内,全国范围内先后发生了6起针对学校未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