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得体会】读《废物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心得体会】读《废物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近期有幸拜读了文章《废物是怎样炼成的》。乍一看题目觉的很奇怪,以前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怎么又有《废物是怎样炼成的》一说呢?于是我就拿起书,认真的读了起来。文章从“懒、拒绝接受新知识、怨天尤人、知错不改、自暴自弃”五个方面说明了人是如何一步步的变成废物的。这里所说的废物,我认为就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的人,甚至是对社会有害的人。
文中提到“一个人从废物变得优秀很难,需要不懈的坚持与努力,但从优秀变成废物就简单多了,只需几个步骤”结合我们的生活工作实际,我谈谈我的感悟。
就说懒惰吧。世上每个人都是有惰性的,就看你有没有自控自律能力。一旦懒惰变成习惯,周围的同事就会嫌弃你,就不会和你共事,慢慢的你就会成为孤家寡人,甚至失去工作。我是在农村长大的,村子里大凡日子过不前去,穷的叮当响的单身汉,人们都会给冠以“懒怂”的称号,懒把人害了。单位也是一样,前一段时间我们队上就有一名同志,因为“懒”而被调整了原本能挣高工资的岗位,现在到那个班组人家都不要他,队里没办法只能安排他去看“制氮泵站”,那里没人管他,工作时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挣的工资也很低,现在一见人就说“唉”懒把我自己害了。
再说,怨天尤人和拒绝接受新知识。现在的科技变化日新月异,高科技产品,不断的推陈更新,如果我们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我们就不会适应这个社会,我们终究会被社会淘汰,就拿煤矿来说,现在招收新工都要高中以上文化水平,而且要求每个职工都要进行不断的学习,尤其是现在的设备也越来越先进了,你不抓紧学习,怎么能处理问题?总不能一点小小的问题就让厂家来吧!现在煤矿的管理越来越法制化,那么这也对我们的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懂法、要按法律办事、要按规程制度指挥,要不断的接受新知识、学习新知识,达到学以致用,不断充实我们的头脑,这样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才不至于被淘汰、不至于失业!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有的人总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无知,对工作抱怨,痛斥制度的不合理,反感领导处理事情的不公平,失败了总是把问题推给别人,埋怨别人这个没做好,那个没做好,唯独自己啥都没做错。这样的人是永远也不会进步的,我们应该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总结教训,知错就改,反思自我,不断的完善自我,和团队共同进步。
借用文章结尾一段话“在一个人人都是强者的世界里,没有人会主动同情弱小,尊重是赢得不是别人施舍的”。我们应该在不断的努力中赢得尊重,而不是在颓废中变成“废物”。
第二篇:读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读《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王 珍
(2010.12.24)
人们常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在春秋那个血与火的时代,人杰辈出,孔子更是在他73年的人生岁月中,以耀眼星空般的思想闻名于世,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即使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因为他门下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因为他周游列国,广布政治、教育思想。不仅人人心中有一个“不同的孔子”,中华民族心目中还有一个“共同的孔子”。孔子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人物,他是中华民族道德信仰的文化核心,是全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我们民族道德文化的根本依据,甚至在国外也深有影响。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鲍鹏山所著的《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以孔子的年龄段为主线,分别以“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
命、六十而耳顺、从心所欲”为名,分六章介绍了孔子的教育、政治思想及其影响。本书并非流于形式,而是以一段段叙事的手法讲述了孔子身上的诸多发光点,当然也有诸如“孔子也是普通人”的一面。在本书书页中还间歇穿插着一些名句、名词的解释及作者个人的感悟了解,颇得读者的心思,让读者们乐不思蜀,徜徉在与作者一起解读孔子的诸多快乐当中。
孔子的影响深远,最大表现在后世朗朗上口的诸多名句上,给予我感触最深的则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句话。他教导我们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乐于并勇于向他人学习;坚定学习的信念,不好高骛远等,孔子的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也跃然纸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要接触的人,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多向我们身边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大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不同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当如呼吸一样,成为我们健康成长的养分、维系生命的氧气。
第三篇:读《钢铁怎样炼成的》有感
~-5-20 字数:1130十月的风雨,冲刷着一位烈士的心,冲刷着那一块在烈火与骤冷中炼出的钢,是多么的光彩耀人!
当我读完整部小说后,感觉保尔就如同一位在荒漠上长途跋涉的旅行者,同许多人一样,都渴望走回青山绿水之间,不同的是,他比别人多了一分信念,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各种挫折和失败,所以不要轻易地说自己什么也没有了,坚信前面就是绿洲,那么,沙暴也不能动摇你的意志,只会使你离目标更近,让生命仰俯无憾。
有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哈佛对这群智力、学历,环境相差无几的人进行了一次调查,25年后,27%没目标的人过得很不如意,常常抱怨他人、社会,60%目标模糊的没特别成绩,10%有清晰而短期目标的人成为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3%有清晰长远目标的人几乎都成为各界成功人士。其实,这些人的差别仅在于一种强愿的愿望,这种强烈愿望一旦产生,很快就会转换为信念,那将是—种分化不了的力量,让每个人都在不可知的天地中勇敢前进。
没有这种信念,伽利略能绕赤道环游吗?曹雪芹还能用尽一生完成《红楼梦》?海伦凯勒能顶着失明写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张海迪会忍受全身的病痛写出《绝顶》吗?正因为他们都有着这样的信念,坚信生活确实值得活下去,所以事实终于呈现在他们眼前。保尔也因为在行动中不断加强和磨砺信念,终于一次次战胜残酷的死神,迎来了生的喜悦,迎来了苏维埃政权的成功。这当然要归功于信念,无私的,乐于贡献的信念让这位旅行者总想另外开辟一条渠道,让后来的旅行者不必在黑暗中摸索,这种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信念,让保尔征服前进途中的狂风暴雨并无数次走出阳光。
造物者其实是一个工于计算的女神,她所给予世人的每一分才智,都要受赐的人加倍报答。保尔便是上天派遣的使者,他坚信:无悔的人生,不应碌碌无为地虚度年华,应该献给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壮丽事业。于是他用尽智慧,将信念推及他人,从中体会生命的价值,体会人生的幸福。犹如在生活道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说是苦差,却也是一种乐趣。可见,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有一种信念,敢于扬起翅膀,在前进道路中不断将愿望实现,幸福便总会依附着你。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体验,总希望能做一个成功的人,而眼看着才学的积累,与同学间学习的交流,心中总如有一股暖流,顿时感到心灵的沸腾,那是一种无比的喜悦幸福,当然,邀游在学习的海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每逢遇到艰难险阻时,我会告诉自己,没体验困难,又如何理解幸福,但现在我会加上一句:“用信念战胜狂风暴雨吧!
是啊!人生的风雨无处不在,用信念高飞吧,也许这座山过后便是山水相逢的人间仙境,创造的幸福,会伴随着你飞得更高!更远!
第四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今年暑假,我有幸阅读了著名作家的保尔·柯察金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饱食了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它成为了我最喜欢的课外阅读物之一。这本名著里,塑造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人物,而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
人应该怎样的活着才有意义?保尔·柯察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完美的回答。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周围残疾的人有很多,但是又有多少人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重新“站”起来了呢?然而,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个因为不幸而残疾的人,虽然自己身体行动不便,但是他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他在残疾后毫不灰心,更加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并且开始了文学创作。但是厄运又一次不幸的降临在他的头上,双目失明对于已经瘫痪的他来说,无疑又是当头一棒!可是他却毅然拿起笔来,摸索着,坚持写作,每写一字,他都需要付出常人根本无法想象的艰辛劳动。他终于成功地写出了小说《在艰苦暴风里诞生》的前几章。读到这儿时,我的心早已经被深深的震撼了,保尔·柯察金那坚毅的脸庞,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个普通的战士,竟有如此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这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他呢?我想就是那最伟大,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在召唤他一次又一次的创造奇迹吧!这是他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的动力。
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位可敬可佩的共产主义战士,您为我树立了榜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让我收益匪浅。我将把它放在床头,从中汲取更大的精神力量。
我想,我国的创业者和建设者与他们的情况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无数辛劳的劳动者和革命者用血汗换来的,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炼好本领,为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读《名师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读《名师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暑假里,读了《名师是怎样炼成的》感触良多。该书对怎样才能成为名师作了最好的注释。更为有价值的是该丛书正是要通过众多名师的亲身感受,如何听课、如何反思及品悟,启发老师们真正领悟名师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自己能努力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聚众人之精华,让每一个参与者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努力成长为名师。
作为一个青年教师,名师这个词好像离我们很远,不可触摸,但是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其实机会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的。要成为名师,必须要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地给自己提出追求目标,同时要富有激情。而现在的我正处于树立目标的关键时期,若此时没有目标,那注定一辈子只能当个庸师。看了书中窦桂梅老师的亲身体验让我受益良多,知道了要成为名师,首先必须要有一颗成为好教师的心。即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心有多大,梦想就有多大;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个教师,只要心中有追求,只要肯努力,就会把握现在,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就会一步一步向名师迈进。其次要有信心。尤其是自己自信心不足,总感觉没有底气。记得师傅第一次听我课后的评价就是缺乏自信。当时师傅让我记住一句话:“当你踏入教室的那一刻起,你就是最大的”,自此我才一点点收拾信心。而要想成为名师,自信是必不可少的,只要一个人的自信心不被摧毁,他就一定能走向新的高地。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心中对教育及平时的工作有诸多的困惑,而《名师是怎样炼成的》更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特别是对于如何听课、评课、为啥要进行反思及如何进行教科研等方面。先说说听课吧,“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独教而不互相听课,相互交流,同样会使自己见少识浅。听课更是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促进教师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但关键作为年轻教师的自己却不会听课。每次听课一到上课铃声响起就急冲冲的赶去了,连这节课听啥内容也不是很清楚,所以听课的时候就浑浑噩噩,被动的去听课,找不到可以商榷的地方,也没自己的思考,更没有自己应着重注意的地方,一节课下来就是提不出建议。特别是听名师课后不去总结,以至于听名师课后对自己的启发和作用不是很大。在我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的时候,当看到《名师是怎样炼成的》有关于怎样听课的内容是,我如获珍宝。原来要使听课更加有效,首先听课教师在课前要有所准备,比如最基本的要知道这节课的内容,然后梳理出这节课的重难点,更好的是要形成自己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这样在听课的时候有备而去听,就会对上课教师的优劣高低失败得失就一目了然了。而自己在课后多总结精彩部分,好的教学方法,而后可以用在自己的教学之中。
而后《名师是怎样炼成的》对我帮助最大的是在与评课环节。每次听课后看到别的老师在听课本上密密麻麻的记着评语,发言时侃侃而谈,而自己却找不到本节课的特色或需要注意什么。也没有老师能系统的跟我讲讲如何评课。而《名师是怎样炼成的》却给我系统的上了一节课。要想评好一节课,首先要提前对这堂课做好充足的准备。当教师怀揣足够的准备走进课堂时,由于心中有数,而此对信息的敏感度就会明显增加。同时《名师是怎样炼成的》中还告诉我评课可以从“教路”、“雪路”、“文路”、“媒体”即“三路一体”入手,这样听课者才会从盲目中清醒。而且还告诉我六种评课方法。如依序逐环评(适合经验少,希望得到评组指导的青年教师);概括要点评(适合质量较高的课);重点评(适合不成功的课);综合归纳讲(适合同类型的几堂课)等等。
通过阅读《名师是怎样炼成的》更是让我看到了反思的重要性。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成长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反思也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不要因为懒而不进行反思,不要因为小而不记下一闪而逝的灵感,不要怕麻烦而不执其手中的笔。反思要及时记录的,特别是应该将课堂教学作为反思的重点。在教学中进行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量的进行,教师根据课堂山具体情况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就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纪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其乐无穷!读了《名师是怎样炼成的》更加坚定了我以后要写反思的信心。自己在心中暗暗告诉自己,一节课后要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而要成为名师,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进行教学研究。要想成为一个有特色、有成就的老师,还需要从经验型教师阶段走向研究性教师阶段,这样才有可能成为名师。学生学习要转变学习方式,除了接受性学习,新课程提倡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师同样也需要做一些研究,从经验教学逐渐转型到研究性教学,这个转折的过程需要教师来参与研究。我总认为教学研究很难,而且离我们的教学工作十分遥远,读了《名师是怎样炼成的》我才知道原来这样的认知是错误的。其实教学研究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一线教师要开展的正是扎根于教学实际、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的“草根式”研究。
以上就是我读《名师是怎样炼成的》的几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