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选好村级“带头人”心得体会
选好村级“带头人”心得 体会
在村级组织中推行书记、主任“一肩挑”,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落实的重要保障。我有幸参加了 XX 县 26 名村级党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的拟任人选考察,对推行“一肩挑”有了更多接触。
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村“两委”是最深入基层群众的组织,也是各项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因此“一肩挑”的推行成效,直接关乎到农民朋友切身利益、乡村振兴质量。如果出现村书记、主任关系不融洽,就会在工作中各自为政,不能做到相互配合,工作甚至出现相互抵触、拆台的现象。推行“一肩挑”以后,由于党务、村务都由同一个做出决策,可以根据事情轻重缓急来统筹安排工作,便于加快村级组织正常运转节奏,提高工作效率。“一肩挑”不仅能够减少村务开支,提高“一肩挑”干部的待遇,还顺应了农村的发展趋势,促进村“两委”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合力。
谋划“一肩挑”,打好“提前量”。当前正值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因此,做好“一肩挑”拟任人选考察,可以进一步选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对理顺乡村治理“神经末梢”具有重要意义。谋划“一肩挑”工作,选好基层“带头人”最关键。此次考察突出政治素质、道德品行、工作实绩、作风情况、廉政情况、计划生育情况 6 个方面,采取个别谈话、群众走访、查阅档案资料、专项调查、同考察对象面谈 5 种方式,多维度评价印证、综合分析研判,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评价内容,确保考准考实。考察提前了解掌握好村“两委”班子配备运转情况,解决了“谁来挑”的问题,为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提前做好了谋划。
既要“扶上马”,更要“送一程”。一个村的人口从千余人到近万人不等,工作包括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等多项内容,涉及点多面广、任务繁重,一个人应对起来难免力不从心。对于考察合格、拟担任“一肩挑”的人选,基本上都
是农村经验丰富,但是年龄偏大,敢于新发展的“胆子”小了点。要“扶上马”再“送一程”,坚持严管厚爱相结合,鼓励大胆闯、细心干,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要统筹用好培训资源,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聚焦素质能力提升。要注重在“六个一线”了解干事状态,持续掌握他们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干的事群众认可不认可,引导他们常怀为民之心,常思为民之策,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公仆,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第二篇:选好的格言
创建“书香校园”,培育人文精神。
与经典同行,铺就人生底色;以名著为伴,塑造美好心灵。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
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营造书香罗外,共建和谐校园。
知识改变命运,智慧书写人生。
知书达理,明理向善,文明和谐。
读书使青春展翅,知识让生命飞翔。
让书香伴我成长,让读书成为习惯。
让翻动的书页变成我们智慧的宝藏,让流淌的文字成为我们进步的源泉。
读书改变命运 书香酿造文明
倡导经典诵读,弘扬中华文化
书香浸润心灵,幸福伴我成长
让书香溢满校园,让心灵徜徉书海
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
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巴特尔
智育抓不好便出次品体育抓不好就出残品而德育抓不好势必出危险品。——俗语
第三篇:选好财务总监
第180讲:企业如何选好财务总监很高兴来到草根创业大讲堂,今天的话题是“企业如何选好财务总监”。
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对于每一家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职位,但由于企业性质的不同,财务总监的来源渠道的差异,企业如何选好一个适合企业性质和发展需求财务总监显得十分重要。
就现在国内企业财务总监的来源情况来看,就职途径有以下3种。一是企业从现有财务人员中培养,这种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一般学校毕业后,从企业基层会计岗位做起,经过多年实际会计工作,逐渐成为业务尖子,提升为财务副经理、经理,最后转为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二是从各大会计师事务所中挖角而来,企业瞄准各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资深注册会计师,通过观察和交流,最终聘为企业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三是由投资公司的投资管理人员演变而来,企业与投资公司合作,发现某些投资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才能,而被聘为企业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或通过猎头公司,从投资公司寻找适合企业的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但是,由于来源渠道的差异,这三种财务总监在其工作侧重点上其实有较大差异,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企业性质、规模和发展需要选好适合自身要求的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
1.会计人员出身的财务总监,其对企业内部各种流程、企业内部控制都较熟练,长期的企业工作,使其能较快地适应企业文化,但由于其长期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使得其控制风险的意识较强,更愿意接受确定的东西,偏于保守是其突出特点,如果企业所处行业较成熟,难进行跨越式发展,特别是行业竟争激烈,要求内部控制较严的制造业,选用这种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较为合适。
2.事务所出身的财务总监,其对国家会计政策了解较深,对遵守财政政策和法规可能会偏重一些,对企业内部控制和一些需要灵活处理的事务,可能难度会大一些,因些,那此企业财务报告需如实披露的上市公司、股东多的公司较适合找这种财务总监。
3.投资公司出身的财务总监,由于其工作特点决定了对会计核算和内部控制可能都不专长,但专长于投资管理,资本筹划与运作,因此企业需要资本运作,所处行业需要大量投资或引进资金进行跨越式发展的企业,更适合于寻找这种财务总监。
第四篇:如何选好作文素材
如何选好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取之有道
一篇好的文章素材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目前,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素材的匮乏,写出的文章空洞、肤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巧取作文材料也是作文成功的条件。怎样巧取作文材料,我们应该告诉学生一些方法。
(一)引导学生向自己要素材
学生作文一般带有自传性质,往往写的是“私事”,因此,学生自己的故事和心路历程是应该高度重视的素材来源。
学生的优秀作文写本人事迹者居多,也充分说明问自己要素材是重要方法之一。引导学生问自己找素材,要从外到内、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先问自己做过的事,后问自己做那件事当时的心理变化。作文训练的设计应该具有开放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命题、立意、选材全都任学生自行处理,让学生大胆地写自己熟悉的事,说自己心里的话,这样就能把文章写得动情、感人,在文体方面,而应不限体裁,记叙文、叙事散文、书信、日记等,甚至于随感、杂文,任君选择,尽可各展所长,各显其能。平时训练时,我在教给学生写作方法的基础上,鼓励他们通过建立自己的“文集”,自由练笔,激发他们的兴趣点和成就感,从而使学生爱上作文。通过“文集”“涂鸦”,让学生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不受任何题材、体裁的限制,自由地去写作。这些“文集”,就像作家的作品集一样。每周在上面涂抹一篇文章,形式、内容都不限,可谓自由创作。教师不必精批细改,给学生一些积极的、鼓励性的话语。如此,坚持写下去,用不了多长时间,大多数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练笔。
当然,固定文体的训练还得正常进行,因为这样“限定文体”的训练正是“文体不限”的基础。
(二)从生活中提取写作素材
小学生作文,学生大多完全按照老师所读范文而写,老师把词语写在黑板上,学生连词成句,连句成章,连章成篇就是作文了。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没有一点学生自己的思想,他们写作文也就成了鹦鹉学舌了。就这样,学生们被老师“抱”上了初中。进入初中后,作文教学方法虽有改变,但学生仍是老师的“雏鸟”:作文还是由老师命题、布局、批改,久而久之,他们所拥有的一点材料也枯竭了,这样一来,他们就厌烦写作文了。由于无材料可写,只好凭空“创作”,作文虽写了不少,但仍不能提高。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米下锅,作文不难。我们提倡大语文教学观,“生活即语文”,不妨多布置一些课堂之外、课本之外的作业,为什么一定要把学生圈在教室里,困在书本里?不妨让学生一学期少上几节室内课,走向田野、工厂、商场等,多搞几次社会调查活动、野营活动,去参加一些公益事业,恐怕学生的所得要比整天限在教室里死读书要多得多。天长日久,潜移默化,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了,自然就能成为一个小小的写作高手了。
(三)从课本中寻求写作素材
目前,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素材的匮乏,写出的文章空洞、肤浅。其实,课本就是一个资源丰富的材料库。它是教师“教”的例子,学生“学”的范本。现行语文教材中编选了古今中外大量优秀作家的作品,是经过多方斟酌、多次审定而成的,内容涵盖广,思想层次高,理应成为我们中学生写作最直接的素材来源。如名人名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等,名人事迹:热爱生命,热爱人生的中国女作家张海迪,爱国而有远大抱负的文学领袖鲁迅等。这些人物的事例都是极好的写作材料,而许多学生却以为课本就是课本,空守宝匣却不懂得挖掘,这实在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
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美文、名著时,可以让学生摘录优美词语、语段,指导学生进行材料分类。这些材料的积累,对学生写作的好处不言而喻。只要俯身关注课本,从课本中搜集和吸取作文的养料,并有意识地加以运用,我们决不会再有心枯笔涩的烦恼。
法国著名学者朱利亚•克里斯特娃曾提出“互文性”概念,她认为任何文本都不可能脱离其他文本而存在,每个文本的意义都产生于它跟其他文本的相互作用之中。从这个角度说,所谓创造,实际上就是对别的文本即所掌握的素材的有意无意的改造。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相传是受前人庾信“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的句式。因此,我们要注重从课本中找寻素材。
(四)从现代媒介中寻找写作素材
多媒体与网络为当今的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它使作文的全过程都可借助多媒体与网络进行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更强的教学;它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作文教学中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更加成为可能。电视剧、电影、网络,他们传递的人、事、物、理,最容易烙入中学生的记忆,这类现代媒体对中学生有巨大的魔力。其实学生看电视剧、电影、网络,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渠道,既能丰富他们的积累,也能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有一次,为了配合“孝敬父母”的主题教育,我以“孝行中国”为主题办了一期手抄报,学生笔下的孝道故事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不多,相反,影视十大孝星,电视剧《孝子》,忤逆父母的时新案例出现的频率最大。这说明从现代媒介中找素材是最容易引导的。
利用网络进行写作训练,这是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又一场深刻革命,它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而且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促进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也有重大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络世界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开辟了新天地,为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作文教学搭建了创新的平台,只要我们充分把握这一良机,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要使文章言之有物,应该探讨取材有道,使学生对丰富的经历见闻视而见之;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积累作文素材。只有学生储蓄了丰富而又生动的材料,动起笔来才有择优选用的可能性和灵活性。长期坚持,学生不会感到无话可说,这样写作水平必定会得到一定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潜能必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考场作文要能够“根据写作的需要,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这就要考生学会围绕中心选择素材,选取切合于表现文章主题的材料。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和生活中搜集的素材,是零星的原始材料,怎样才能进行恰当选择呢?
首先,要紧紧围绕主题选材。材料是为主题服务的,必须根据主题的需要,决定材料的取舍。主题是作者在反映生活现象、发表主张或在说明问题时,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具体而言,主题在记叙文中即主题思想,在议论文中即中心论点或反映中心论点的中心思想,在说明文中就是说明的中心,即说明的对象或事理。
其次,选材要真实、准确、典型。围绕中心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在很大意义上说就是考生应选自己熟悉的材料。因为自己熟悉的材料易于达到真实、准确。还有就是应注意选择能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很强说服力的材料。
另外,选材要新颖、生动。考生选择新鲜的素材,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更有吸引力,就容易得高分。一般来说,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你用了,是金子;别人偶尔用过的材料,你变换角度用,是银子;别人经常用的材料,你照搬照套,是石子。
记叙文要用事实说话,要克服选材不实、不新和不准的毛病。记叙文必须把现实生活展现在文章中,让事实本身说话,作者不能靠空泛说教,而要在文章中充分具体地叙述描绘客观事物或人物,并恰当抒情和议论。有的同学在记叙文的选材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如写一个人,人物的各方面材料还显得很不够,就忙着去发表议论,抒发感情,或以空洞的评语去代替具体的形象刻画。结果所写的人物形象或人物事迹干瘪、苍白无力,议论和抒情自然就难以感人。如写一件事,也常常是不能把这件事从头到尾详细展开,或把事情写得简单化。倘若一篇记叙文,开头谈形势,结尾谈感想,而中间写人叙事的主要部分非常简略,缺乏充实的材料,这样的文章,既不像记叙文,也不像议论文,非驴非马。
新鲜——陌生化
第五篇:怎样选好用好年轻干部
怎样选好用好年轻干部
2013年07月29日 09:17:05 来源: 瞭望
怎样选好用好年轻干部
要形成一种风气,年轻干部都应该争先恐后到艰苦岗位、到基层去,要以此为荣
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透露的信息显示,中央高层高度重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对于如何选用年轻干部,选用什么样的年轻干部,解决当前什么问题,有着清晰明确的要求。
“选拔年轻干部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为过。”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不仅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因素。要想事业兴旺发达,要想国家繁荣昌盛,必须要有一代又一代的人接力来干。”
避免极端化
在这方面,当前社会关注热点之一,是优化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应如何把握。
《瞭望》新闻周刊了解到的信息显示,优化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并不意味着提拔任用的每个干部都要是年轻的,也不是每个领导班子都要硬性配备年轻干部,更不是不同层级领导班子成员任职年龄层层递减。
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怎样为宜?
“老中青合理搭配,组织才能更好地发挥功能和作用。”辛鸣说,“如果一个部门里是清一色的老同志或是清一色的年轻人,对于工作的展开都不是很有利。”
“之所以强调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是因为过去在用人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不好的现象——论资排辈。年龄大的同志,资历搁在那儿,没有功劳还有苦劳,一到提拔都排在前面。但有的论资排辈排上去的干部,不一定是真正能干事的干部。在这样的情况下,高层强调突破论资排辈,提拔年轻干部。”辛鸣说,“但也需注意,不能从‘论资排辈’这个极端走到了‘唯年龄论’的另一个极端。哪种极端都要不得。”
“五六十岁省部级、四五十岁地厅级、三四十岁县处级,这种年龄上绝对化的‘一刀切’,肯定有问题。”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蔡志强分析,优化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并不是干部使用越年轻越好,而是需要形成一个合理、科学的梯队结构,要更符合干部新老交替规律,符合“传、帮、带”的实践需要,符合事业发展对干部能力的要求。
《瞭望》新闻周刊了解到,当前在有的地方、单位出现了机械理解、矫枉过正的倾向,选人用人时简单以年龄划线,不良影响已经产生:
其一,造成选人用人标准降低。当前,社会上对有的地方和单位选拔出来的年轻干部议论较多,对有些年轻干部的工作也有意见。
辛鸣说,有的地方和单位简单追求年轻化,拔苗助长地提拔年轻干部,有的甚至放松了基本的标准和规矩。机械地理解年轻化,把一些业务素质不太强、履职经历和岗位历练不太够,能力经验也不够足的年轻干部,在选拔任用程序不严格的情况下硬提拔起来。“选拔干部,不管是什么年龄,都应该严格按照规矩和制度办事,标准不能降低。这一点任何情况下不能放松。”
其二,导致一些年富力强的干部难于安心做事,乃至未老先哀“度日子”。
“有的地方和部门在干部提拔上以年龄为杠杠,级级设限、层层递减,以年龄为标准提拔的‘天花板’隐性存在。这就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一种印象:到了一定岁数未提拔到一定级别,就觉得自己前途无望了。”辛鸣谈到,比如说,30多岁还没当上县处长,40多岁还没当上厅局长,有的同志就会灰心丧气,乃至怨这怨那,好一点的是放松努力度日子,不好一点的是耍脾气、撂挑子、混日子。而周围的人也会说这说那,猜这猜那,无事生非,闲言碎语不断,让这些干部心生烦恼,无心甚至无法干事。“从来没有明文规定,说过了什么岁数就不能提拔为什么干部。但在实际操作中,在有的地方有的部门这已经成为一种‘天花板’。”
其三,导致了“急功近利”情绪的产生。
蔡志强说,“少数干部总算着年龄‘坎坎’,就可能容易急功近利,做一些‘短平快’出政绩的事情,甚至出现‘一年出成绩的事大干,两年出成绩的事小干,三年才可能出成绩的事不干’的现象。因为,如果坚持做打基础、看长远的事情,短时间不出效果,过了一定年龄,就只能‘过点儿’了。这种年龄框框带来的心理扭曲和恐慌在干部队伍里确实存在。”
有关权威专家指出,40多岁为什么就不能当乡镇主要领导干部了?50多岁为什么就不能当县市区主要领导干部了?为什么不能让他们感到有干头、有奔头?
“这是干部队伍年轻化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这个‘天花板’必须打破。”辛鸣说,转变需要两方面努力:
一方面,组织部门用人的观念需要转变,不能简单地以年龄划线。30多岁的可以提拔,50多岁的也可以提拔。提拔的标准不是年龄,而是干部的德才和能力、群众的口碑。
另一方面,党员干部的心理状态需要改变。党员干部不能看着升迁无望,就“养老”、“应付”,甚或怨气在胸“撂挑子”。“干部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只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不同。党员干部真想通了这一点,一些问题自然而然就化解掉了。因此,教育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事业观、权力观,很有必要。”辛鸣说。
蔡志强认为,不能因为要鼓励年轻人,就让经验丰富的“老一点”的干部“靠边”,这实际也是人才资源的浪费。既要鼓励年轻人的激情迸发,也要利用好年富力强的干部宝贵的经验和阅历。“关键还是要根据岗位的职能要求、实际需要来挑选干部。”
不良倾向必须警惕
有关权威人士分析认为,当前,在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方面,有一些不良倾向需要警惕:
比如,在有的地方,给地方和部门领导当过秘书的干部提任比例太大,你安排了,我也要安排,成了“利益均沾”;少数年轻干部“火箭式”提拔,经查有些都与领导干部沾亲带故。
“领导秘书提拔比例大是个客观现象,这个问题不应该回避。”辛鸣说,“这种情况容易给社会造成小圈子选人的印象,并由此产生种种负面舆论,嘴上不说,心里不平。不是说小圈子里的人一定水平不高、素质不高,但就算你水平再高,这种现象如果成为十分普遍和固化的状态,本身就不太正常了。”
辛鸣分析,这实际涉及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领导身边工作的干部,领导了解熟悉,但群众不熟悉;在基层工作的干部,领导不见得全了解,但基层的党员群众却看得真真切切、清清楚楚。这就要求,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中,不能以领导意志为唯一准绳,而要加大群众公认这个标准的力度。“群众普遍认为不错的干部,基本上错不了。”
对于年轻干部“火箭式”提拔事涉裙带关系的问题,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认为,“有的年轻干部的提拔靠关系、有背景、走门子,这样的例子确有存在,其根子还是不正之风。选拔年轻干部不是选拔个别人,而是选拔一批人、一代人。不正之风必须坚决打击。”
上述情况怎么避免?蔡志强说,“其一,选拔任用的标准一定要科学、经得起推敲。其二,要有选拔任用过程中的监督机制,以此保障党员群众对选拔过程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有了严格、科学的标准,有了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有了全程的党员群众监督,就可以放心大胆地‘不拘一格降人才’。”
“杜绝这种现象不难。一句话,只要我们严格遵守组织任用程序,就不会出问题”,辛鸣说。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对于违规违法行为的惩治,也是保障手段之一。“一方面,在选人用人过程中凡是出现违规的,一定要严加惩治;另一方面,还需建立完善用人失察追究制度。选的人用的人能力很差、根本无法胜任,甚至有严重问题、搞贪腐,那就要倒查倒追,看看选拔中间到底有没有问题。建立了这个制度,有利于釜底抽薪。”
不磨练是不行的
“年轻干部的培养需要一个历练的过程,要一步一个台阶往上走,给他们更多锻炼的机会。”汪玉凯说。
有关权威人士指出,干部成长是有规律的,年轻干部从参加工作到走向成熟,需要经过必要的台阶、递进式的历练和培养。我们不能唯台阶论,但必要的台阶也是要的,一步登天在现在这个时代是行不通的。
培养不是照顾。对那些看得准、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要敢于给他们压担子,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去经受锻炼。这种锻炼不是走样子的,而应该是多岗位、长时间的,没有预设晋升路线图的。
辛鸣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对于年轻干部里的‘好苗子’,一定要把他们放到艰苦的岗位上去磨练。不磨练是不行的,那种顺风顺水的干部,很难应对复杂的社会发展的变化要求。只有在磨练的过程中,才能出现出类拔萃的干部。”
“在一个艰苦岗位上,做成一件事情不容易。需要在要素不具备的情况下寻找要素,在条件不充分的时候创造条件。一个年轻干部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锤炼,才能得到扎实成长。有意识地加强一些困难挑战的训练,是培养年轻干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蔡志强分析。
但当前,也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存在。有的人认为,组织把谁放到艰苦岗位上、放到基层去锻炼,本人以及周围的人往往会认为是组织上不信任他了、边缘化他了。这样的风气如果蔓延开来,我们培养年轻干部会走弯路。
有关权威人士指出,在普通岗位上经历一些难事、急事、大事、复杂的事,能够更加深刻感受国情、社情、民情,能够“接地气”。要形成一种风气,年轻干部都应该争先恐后到艰苦岗位、到基层去,要以此为荣。
“要扭转这种风气,还应当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岗位来进行干部的政绩考核评价。我们应看到,不同岗位的工作难度是不同的,政绩的含金量也是不同的。比如说,你在容易出成绩的岗位上干出十分成绩,我在艰苦岗位上只干成一分,但是相比之下,我这一分比你那十分更加重要和难得,也付出了更多的艰辛和努力。有一个公正的评判标准,在艰苦岗位工作的年轻干部就既能得到磨练,又能得到认可。大家也就不会再视艰苦岗位为畏途”,辛鸣说。
“在年轻干部的培养上,关键还是遵循干部成长的基本规律,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拔苗助长,既不能刻意打压,也不能置之不理,关心爱护与艰苦磨练要相结合;在年轻干部的选拔上,根本原则还需体现正向激励,确保公平性,还要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形成上下互动的,既能确保贯彻党管干部原则,又能反映群众利益诉求的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体系。”蔡志强这样说。(记者陈泽伟 实习生谢舒 唐朵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