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免疫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医学免疫学心得
第三届医学免疫学自主研讨ppt汇报 心得体会
——***级临床一班 *** ***号
众所周知,医学免疫学这门学科对我们西医临床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它在中医院校是一门考查课。但是,我们认识到了它在我们今后的医学学习、卫生事业的发展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把医学免疫学当作考试课认真的学习。大家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教育模式也在不断改进,学习方式不断丰富。上课期间,周老师通过多媒体、板书教学模式,结合提问、互动等多种鼓励方式,激励大家学习,效果显著。最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医学免疫学自主研讨ppt汇报活动。
我个人对艾滋病比较感兴趣,因为我们利辛县某些地区艾滋病比较严重,虽然学的是医学,但是对艾滋病并没有真正了解,所以就想借此机会深入地认识、学习艾滋病。我们那一组没有进入决赛,结合其他同学的ppt汇报及老师的点评,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ppt要做的好看,简洁,有新颖感
2.汇报内容要充实,全面,连贯得体3.讲解时声音要洪亮,衣冠得体,举止落落大方,注意与老师、观众肢体语言的交流 4.做事要细心,自信,懂得交流、沟通,合作共赢 通过本次ppt汇报活动,让我得到了许多,不仅是知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希望以后医学免疫学的教学方式更加丰富多彩,成果更加着著。同时其他学科也可以借鉴本次活动的经验,拓展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篇二:医学免疫学教学心得 医学免疫学教学经验心得 佚名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的重要基础学科,它具有横跨性、网络性、实践性、进展更新快等特点,同时它又以其繁杂的内容、抽象的理论概念和繁多的英文缩写符号常使学生望而生畏。若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讲授这门课,等于是把初学者遥遥拒之于“医学免疫学”大门之外,想拉也拉不进来。随着社会的极大发展,全社会对于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改变了以往的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理念,而转变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全新教学理念。话容易讲,但做起来难。我常常思考着如何在医学免疫学这门课程的大班课教学中,实实在在地执行“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坚持“换位思考”,即将自己视作一名初学者,希望老师怎样教授,自己愿意怎样学,通过“换位思考”,我在免疫学教学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心得。
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成倍增长的信息时代,简单地依靠老师讲是绝不可能把一门学科的全部知识教给学生的。因此,让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员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即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使课堂教学进入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方面。我非常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其自学能力呢?我有几点做法:第一,在绪论教学中,让学生较好地了解医学免疫学的知识结构特点以及科学的学习方法。首先从学生角度出发强调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比如我经常说:目前临床上所能见到的疾病几乎都与免疫有一定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如果以后要当好一名医生,要会看病和治病,必须具备扎实的医学免疫学基础知识,要让学生不要为考试而学,而要为构建自己完善的知识理论体系而学。然后,利用简单的结构图给学生介绍医学免疫学的知识梗概,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了解医学免疫学与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研究形态学的课程有很大的区别,不仅是机制多、抽象概念多,而且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因此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最后,告诉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要求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前后比较,纵横联系,理解记忆,切忌浮于表面的死记硬背;要求学生学会与其他学科间紧密联系,学会用动态的、发展的、创造性的眼光来对待每个知识点;要求学生多写英文单词,多用英文单词,做到“多想、多看、多读、多用”。第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我要求学生做好预习笔记,让学生通过自己预习,记录下自己认为学懂的知识点,并找出新知识点与旧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只有学生真正做好预习了,才能在课堂上占据主动位置,有的放矢地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或答案。第三,让学生在每次课后及时归纳总结重点和难点,并给学生适当布置一些拓展性强的思考题,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前后联系、查阅参考资料等,找到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结构、启发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弄清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对知识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真正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二、注重启发式课堂教学
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以问题为中心展开启发式教学,是切实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一种教学策略。挖掘教学素材中的启发性因素,提出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关键问题,形成一条由问题构成的教学主线是教师在备课中应好好把握的。在教学中,我要讲授一个新的概念或机制时,往往是先举实例,根据实例提出问题,由此逐步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概念。比如,我在讲授超敏反应的内容时,我会先将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介绍给学生,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其发病机制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又如,免疫学发展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源于偶然因素,但幸运之神只会垂青于有心之人,也就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现象和问题的人。因此在讲课过程中我会适当穿插一些故事:如抗体的发现是由于观察到再次感染白喉杆菌动物的血清中存在“杀菌素”。通过讲述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取得的成就及其研究过程,能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敏锐的感觉、巧妙的构思、创造性的方法以及严密的逻辑,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受到启迪,对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和创造力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奠定和谐的师生情感基础,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
由于医学免疫学这门课程本身机制多、概念多、抽象深奥,如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满嘴陌生的术语站在讲台上“说书”的话,只能是让学生们感觉在听“天书”,也在第一时间丧失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因此教师更应该作为一个益友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用具有亲和力的表情,通俗易懂、抑扬顿挫的语言,优雅大方的姿态,无形中感染学生的情绪。同时,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多引导、多鼓励,热情以待,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拉拢学生与教师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在教师与学生间架起了相互信任、互相配合、相互理解的情感桥梁。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上也必须为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服务。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和机制,尽量采用形象的动画,幽默风趣的比喻和姿体语言,穿插一些妙趣横生的小故事等,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生动的比喻带给学生对免疫学抽象概念的形象理解,同时结合多媒体的教学方法,理论知识与图像动画结合,将关键的、难以理解的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同学,使得免疫课程生动有趣,使学生易于接受有关理论知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上绪论课讲免疫系统时时,可将机体比作一个国家,而免疫系统就是这个国家的军队,其任务是抵御病毒、细菌、寄生虫对机体的侵袭。这个部队有着有完善的兵种,有着常规和现代化武器,军事设施(这代表各种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等等。尽管如此,还是可能出现一些问题:战争会对平民造成伤害,这就导致了超敏反应的发生;遇到无能的军队造成了免疫缺陷病;叛军作乱会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通过这一系列形象的类比,枯燥的免疫学概念变得生动易懂,学生自然而然进入角色,积极思考,也就记忆深刻,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
四、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以及科研思维的培养
学生时代精力旺盛,应该及早接受创造性教育,而让学生早日接触科研工作,是创造性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本科五年制的学生,我要求他们自愿组合成第二课堂学习小组,经共同讨论后提出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并确定拟撰写的主题和方向,然后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查阅文献以及分析讨论文献,最后共同完成免疫学前沿进展综述的撰写,综述成绩最后将计入这门课的结业成绩。为此,我们也专门开展了一个关于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专业文献的第二课堂专题讲座。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免疫学目前还没有定论的现象或机制,我们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各自的见解和观点,再鼓励学生动脑动手,通过查阅相关的中英文文献验证(解决)他们所提出的设想(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从学生提出问题到通过查文献、读文献、最后总结归纳获得对该问题的全面认识过程,可培养他们搜集资料的能力、外语阅读和翻译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归纳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本学期,学员参加第二课堂活动非常积极踊跃,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撰写并综述40 篇。
五、关于pbl教学的一点思考
pbl 教学,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是西方医学教学采用的主要方法,是一种正真意义上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策略,与一般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有着较大的区别。pbl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有重要作用,非常适合小班课的教学。国内许多院校也在探索使用这种方法,但大都只能算作围绕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教师讲得时间多,学生自学时间少,根本算不上pbl教学。我认为在医学免疫学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课和实验课以外,非常有必要专门安排一些小班的学生案例讨论课或者科研文献指导阅读课。案例讨论课中所需的案例是由教员在深入分析了学生所学的前导课程以及现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推敲,精心编写的,这些案例最好围绕肿瘤免疫、感染免疫、自身免疫、超敏反应、移植免疫、免疫缺陷等内容展开,可以很好地将免疫学知识理论体系与临床疾病紧密联系起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会很高。学生围绕案例,在教员的引导下提出问题,然后进行分组讨论。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归纳病例的临床特点,并重点讨论分析发病机制,最后各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式发言。教员在其中起辅助、顺势引导的作用,必要时进行一些说明和背景知识的补充。在学生充分发表观点之后,教员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纠正错误和不足,对难点深入讲解。而科研文献指导阅读课,则由教员首先简要介绍某个热点问题的研究背景及已有的假设,引导学生思考并鼓励其自行设计出可能的验证性试验方案,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一篇证明该假说的经典论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献,整理出文献的基本框架和内在逻辑,并提出文中实验设计巧妙在何处?还存在什么问题?与自己最初的设想是否有差异?最后,老师归纳总结。这种小班课的训练,可以较好地促进学生理解、认知、探索、发现以及想象和表现的欲望,并且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思维及创新的能力。这个过程也将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也可从中开阔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学习最新理论进展,并且学习周边相关专业知识等等。
六、结语
虽然医学免疫学是一门抽象、逻辑性强的学科,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将“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等教育理念贯彻始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可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不再觉得免疫学像“天书”一样枯燥难懂。现代免疫学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新理论层出不穷,许多疾病从免疫学的角度思考从而获得了新的、更合理的解释,新型的疾病预防与治疗手段从免疫方面获得了突破等等。对于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不但要让同学们学到免疫学基本理论,也要让同学们对这门学科的新进展有所了解,为其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激发其学习热情,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促使其丰富自身理论知识,用心于教学改革,为教师提高能力、提升境界搭建了新的平台。篇三:营养免疫学 学习总结 对于营养免疫学的收获
十分庆幸在第一次的选修课中,选到了这么一门有意义的课程。作为学生,正当年轻,只有对身体、健康多多重视,才能有能力更多的投入学习和生活中。因此学习营养免疫学的过程,是一个能有收获,能活学活用的过程。
“营养免疫学”是研究营养和免疫系统抵抗疾病能力之间联系的一门科学。它是一门很新的科学。它的出现不仅令世界医学界为之兴奋震动,更给世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科学饮食及养生理念。其理念来自透过天然、健康、完整、均衡、纯净且多样化的营养,滋养免疫系统功能,进而运用自身的力量去抵抗无止尽的病毒侵袭。功能良好的免疫系统随时都处于备战状态,为人体负起抵挡病毒,甚至能抵抗长期的环境污染的侵害。营养免疫学所定义的“营养”,不是人体所需的基础营养,如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等,因为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基本上不缺少这些营养。营养免疫学所定义的“营养”,主要是能很好地滋养人体免疫系统的均衡、纯净的营养:(1)植物营养素 ;(2)多糖体;(3)抗氧化剂。
营养免疫学倡导多摄入植物性食物,而非多摄入动物性食物,这不仅因为植物性食物,含有较低的热量,胆固醇和脂肪,更因为它们富含三种能很好地提高免疫力与预防疾病的营养:(1)植物营养素 ;(2)多糖体;(3)抗氧化剂 这些营养无法单纯地从维生素药丸中获得,因为这些物质只存在植物中,一旦被分离出来就失去了他们的天然功效。
在课堂上,不仅在理论上讨论了营养免疫的一些知识,而且更是从生活出发,讲解了很多对生活有用的只知识。对我们年轻人来说,往往因为知识不够,无法了解一些隐藏的健康隐患,而且还因为年轻有本钱就不光不顾的生活,其实都存在一些对自身不利的隐患,在上了这门课后,我才了解到对世界的了解还是太少了,要想健康的活下去,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学习。
这是一门非常有意义的课程。
计科(数计)106班 1004681276 吴孙权
第二篇:免疫学名词解释
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
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ity):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一切抗原异物以保持自身稳定的生理反应,如果免疫系统失调,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都将对机体造成损害。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se):免疫防御指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分子,此功能就是机体的抗感染免疫。但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过强可引起超敏反应,而免疫功能过低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等。
3、免疫自稳:(immune homeostasis):免疫自稳指机体对自身成分的耐受,对自身衰老和损伤细胞的清除,阻止外来异物入侵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4、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免疫监视是指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若此功能失调,体内突变细胞失控,可导致肿瘤发生,若病毒感染不能及时被清除,而出现病毒持续性感染状态。
5、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淋巴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6、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细胞,可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淋巴细胞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可穿越HEV,并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7、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 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
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克隆),使之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也称抗原性(Antigenicity):是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8、半抗原(hapten): 仅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如:大多数多糖、类脂、某些药物。半抗原+载体(蛋白质)→完全抗原。
9、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epitope):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功能基团。它是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又称表位。其性质、数目、空间构型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
10、构象决定簇(conformational determinants):序列上不连续的多肽或多糖,由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簇,能被B细胞或抗体识别,可直接与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结合,无需APC加工递呈和MHC类分子。
11、顺序决定簇(sequential determinant);线性决定簇(linear determinants):一段序列上相连续的氨基酸片段所形成的决定簇,位于分子表面或分子内部,主要被T细胞识别;有些也能被B细胞识别。需经历APC加工递呈,并与MHC类分子结合后,才能被抗原受体识别。
12、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g,TD-Ag):1)绝大多数是蛋白质抗原,由B细胞表位(半抗原)及T细胞表位(载体)构成;2)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G;3)可引起细胞免疫、体液免疫;4)可产生免疫记忆,需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抗原物质。
13、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g,TI-Ag):1)绝大多数为多糖类物质;2)含有多个重复排列的B细胞表位;3)抗体主要是IgM;4)不引起细 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
胞免疫应答;5)不产生免疫记忆,无需T细胞辅助便能产生抗体。
14、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 specific antigens,TSA):只存在于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的新抗原,即肿瘤细胞所特有的抗原。
15、肿瘤相关性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s,TAA):非肿瘤细胞所特有,正常细胞上也存在;只是正常细胞中微量表达,细胞癌变时,其含量明显增高。
16、异嗜性抗原(hetreophilic Ag):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不同种系生物间的共同抗原。意义(1)引起某些病理反应(2)协助诊断某些疾病
17、共同抗原(common antigen): 存在于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称为共同抗原。
18、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由于存在共同抗原造成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簇的不同抗原发生反应,此称为交叉反应。
19、超抗原(Superantigens):某些抗原物质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大量T或B细胞克隆(5-20%),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称为超抗原。可分为:T细胞超抗原,B细胞超抗原和TCRγδT 超抗原。
20、佐剂(Adjuvants):指与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射到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21、抗体(Antibody):指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存在形式: B细胞膜上的膜型抗原受体;分泌进入体液, 介导体液免疫应答的分泌型抗体。
22、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包括:具有免疫活性的正常抗体;没有抗体活性的异常免疫球蛋白。抗体一定是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
23、决定簇互补区(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 region,CDR):VL、VH的超 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
变区受链内二硫键作用而折叠成特定的空间构型,供抗原决定簇互补结合,故将超变区又称为互补决定区。
24、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antibody dependent cell mediated cytoxicity,ADCC):当IgG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后,其Fc段可与NK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的FcγR结合,促使细胞毒颗粒的释放,发挥ADCC作用,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25、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b):第一代抗体指由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抗原物质中多种抗原决定簇的多种抗体混合物。如:免疫血清(含多种特异性、抗体)。实际意义(1)预防、治疗感染性疾病(2)临床诊断。
26、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b):第二代抗体由单一克隆B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只识别抗原分子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抗体。其特点:具有高度均一性。
27、基因工程抗体(genetic engineering Ab):第三代抗体由基因重组技术制备的抗体,称为基因工程抗体。
28、同种型(isotype):指同一物种内所有个体共有的Ig的抗原特异性结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存在于Ig的CH、CL区。
29、同种异型(Allotype):指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间的Ig在抗原性上的差异。同种异型抗原决定簇存在于Ig的CH1、CL区的特定部位。
30、独特型(idiotype):同一个体内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Ig V区的抗原特异性各不相同,其超变区各自具备的独特抗原决定簇结构,称为抗体的独特型。独特型决定簇存在于Ig的超变区。
31、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体液或细胞表面的一组糖蛋白,正常以酶原的形式存在,被抗体或微生物等激活物激活后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片段,不仅在固有免疫中发挥作用,而且参入适应性免疫。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
32、攻膜复合体(membrane attack complex, MAC):在补体活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溶细胞效应的复合物---由C5b、C6、C7、C8、C9组成的贯穿靶细胞膜,内径约11nm的跨膜通道,即C5b6789。
33、调理作用(opsonization):通过抗体或补体的介导而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现象。包括抗体的调理作用和补体的调理作用。具有调理作用的成分:抗体的Fc段、C3b、C4b。
34、细胞因子(Cytokines,CKs):由多种细胞产生的一组高活性、多功能、低分子量多肽,主要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
35、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 IL):由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所分泌的介导并调节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在炎症反应中起作用的重要细胞因子。
36、干扰素(interferons,IFNs):是一类由病毒感染细胞或活化T细胞分泌的,具有抑制病毒复制和调节免疫应答作用的糖蛋白。可分为Ⅰ型干扰素:IFN-、IFN-;Ⅱ型干扰素:IFN-。
37、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CSF是指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分化发育阶段的血细胞增殖分化,在半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
38、细胞黏附分子(AMs)(cell adhesion molecules, CAMs):分布于细胞表面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识别、激活和移行的糖蛋白,是免疫应答、炎症、凝血、肿瘤转移以及创伤愈合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分子基础。
39、CD分子(CD molecule;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是指血细胞在正常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不同阶段以及活化及失活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
40、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指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一组大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所编码的分子在免疫应答、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参入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
41、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分布在人体所有有核细胞表面,首先发现于白细胞表面,且白细胞是进行此类抗原研究的最适宜材料来源。
42、HLA复合体(HLA complex):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位于第6号染色体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编码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
43、单元(体)型遗传(Haplotype):指HLA以紧密连锁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作为一个单位遗传给下一代。
44、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指在某一群体中,不同座位上某两个基因出现在同一条单元型上的频率与期望值之间有显著差异的现象。
45、MHC高度多态性(MHC Polymorphism):一群体概念,指一随机婚配的人群中,在一特定基因座位上以稳定频率出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因产物,包括复等位基因和共显性表达。
46、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具有同一MHC表型的免疫细胞才能有效的相互作用,这一现象称为MHC限制性。例如在抗原提呈过程中,Th细胞的TCR识别APC提呈的抗原肽-MHC Ⅱ类分子复合物,CD4分子识别MHC Ⅱ类分子。
47、病原体相关分子识别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某些病原体或衰老细胞表面能被固有免疫系统识别的高度保守和特异的分子结构。PAMP数量有限,但在病原微生物分布广泛。如,甘露糖,LPS、磷脂等。
48、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固有免疫细胞表面能够识别某些病原体或衰老细胞表面高度保守特异分子结构的受体。如,甘露糖 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
受体、Toll样受体、清道夫受体等。
49、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RL是一种信号转导的膜分子,因其胞外区与果蝇的Toll蛋白同源,故名为Toll样受体。它表达于不同免疫细胞表面,不同的TLR识别的配体不同,包括细菌细胞壁成分,非甲基化CpG、dsRNA等病原体特有成分,TLRs在机体对LPS的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50、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ITAM):.某些分子胞浆区有含酪氨酸易于被PTK作用而发生磷酸化的特定基序,称为ITAM,可引起信号转导的级联反应,传递细胞活化信号。如与TCR或BCR非共价键相连的CD3分子或Igα/β。
51、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inhibition motif,ITIM):某些分子胞浆区可活化SHP和SHIP磷酸酶,将酪氨酸激酶催化的磷酸基去除的特定序列称ITIM,产生抑制性信号,抑制T细胞增殖分化(负调节)。如与B7结合的CTLA-4。
52、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Ag以抗原肽-MHC复合物形式递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专职APC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成熟B细胞等。
53、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s):指细胞产生的自身固有蛋白质、胞内寄生病毒或其它病原体产生的蛋白质、细胞恶性转化后产生的突变蛋白,即肿瘤抗原等由细胞内产生的蛋白质抗原,在有核细胞内加工,由MHCⅠ分子递呈。
54、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s):外源性抗原指细胞摄入的各种病原体和疫苗、在吞噬体和内体中生长的病原体、摄入的自身蛋白等由细胞外进入细胞的蛋白质抗原经抗原递呈细胞内加工,由MHCⅡ分子递呈。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
55、CLIP(Class Ⅱ-associated invariant chain peptide):Ⅱ类分子相关的不变链多肽,Ⅰi链中81位至104位氨基酸残基的肽段结构,能与所有MHCⅡ类分子抗原结合槽相结合。
56、T细胞抗原受体(T cell receptor,TCR):是T细胞表面特征性标记,与一组CD3分子以非共价键结合而成的复合物,TCR由两条不同肽链构成的异二聚体,主要识别特异性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
57、B细胞抗原受体(B cell receptor,BCR):是B细胞表面特征性标记,其组成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Ig),与CD79а/CD79β二聚体组成复合物,是B细胞的抗原识别和信号转导的结构。
58、免疫活性细胞(immunocompetent cell,ICC):T、B细胞均有特异性抗原受体,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故称免疫活性细胞。
59、同种型排斥(isotypic exclusion):一个B细胞中,κ链基因和λ链基因只有其中的一种能够表达,使得一个B细胞只能表达κ或λ链中的一种。60、等位排斥(allelic exclusion):Ig 基因重排时,两条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等位基因中只有一个能表达,使得一个B细胞只能表达一种轻链和一种重链。61、体细胞高频突变(Somatic hypermutation):在初次免疫应答后期和再次免疫应答分裂中的生发中心母细胞的每次细胞分裂中,IgV区基因易发生随机点突变,导致B细胞产生突变的Ig分子,这种突变称为体细胞高频突变。CDR的核苷酸序列最容易发生突变。Ig基因的体细胞高频突变与Ig基因重排导致了体液免疫应答的多样性。
62、抗体清和力成熟(Affinity maturation):生发中心的B细胞经体细胞高频突变后,其中表达高亲和力BCR的B细胞才能有效地结合抗原,并在抗原特异性 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
Th细胞辅助下增殖,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此为抗体亲和力成熟。
63、Ig同种型转换(Class switch或isotype switching):B淋巴细胞完成IgV基因重排后的子代细胞,在抗原的诱导和Th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调节下,其IgV基因表达不变,而C基因的表达从一种类型转变到另—种类型,进而导致Ig类型的改变,称为Ig同种型转换,也叫做Ig类别转换,如从IgM到IgG的转变。64、阴性选择(negative selection): 胸腺表面的TCR分子能与基质细胞表面的抗原多肽-自身MHC分子复合物呈高亲和力结合的细胞发生凋亡,而TCR与基质细胞表面自身肽-MHC分子低亲和力结合的胸腺细胞则存活成熟,从而清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获得自身耐受称为阴性选择。
65、阳性选择(positive selection):在胸腺皮质层,有些T细胞的TCR分子能与基质细胞的自身MHC分子结合,这些细胞就得到刺激、存活、增殖并继续分化,那些TCR不能与自身肽MHC分子结合的胸腺细胞就发生凋亡,从而获得自身MHC限制性,称为阳性选择。
66、免疫突触(immunological synapses): APC和T细胞相互作用过程中,在细胞与细胞接触部位形成的多种跨膜分子聚合的一个特殊结构,称T细胞突触,又称为免疫突触。此结构有助于增强TCR与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相互作用的亲和力、促进T细胞信号转导分子的相互作用等。TCR和肽-MHC位于中心,CD2,CD58和B7,CD28位于内层,LFA-1,ICAM-1位于外围,CD45位于最外层。
67、体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由B细胞介导,其终末分化的浆细胞所产生的抗体为主要效应分子的免疫应答。
68、细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包括由TH1经活化巨噬细胞而诱导炎症性迟发型超敏反应,及CD8+CTL通过表达或分泌细胞毒物质杀伤携带特异性抗原的靶细胞。特异性细胞免疫在清除胞内病原体,抗肿瘤和排斥异体移植物中具有重 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
要作用。
69、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不发生可查见的反应,但对其他抗原仍可产生正常免疫应答。是正常的机体免疫功能表现,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70、耐受原(Tolerogens):诱导免疫耐受的抗原称为耐受原。
71、中枢耐受(central tolerance):在胚胎期未成熟T、B淋巴细胞在中枢淋巴器官遇到自身抗原形成的耐受称为中枢耐受。
72、外周耐受(Peripheral tolerance):成熟淋巴细胞在外周淋巴器官遇到自身抗原或非己抗原形成的耐受称为外周耐受。
73、克隆排除(Clonal deletion):在胚胎发育中,机体存在针对不同抗原的T、B淋巴细胞克隆,凡是能与相应抗原结合的克隆通过阴性选择或BCR交联产生抑制信号,从而被排除或被抑制,因而出生后机体对这些抗原产生自身耐受。74、克隆无能(Clonal anergy):由于缺乏协同刺激信号等原因(如缺乏B7),自身反应性T、B淋巴细胞不能完全活化,再有足够的抗原信号刺激时,无能的T、B淋巴细胞仍不能活化。
75、免疫忽视(Immunological ignorance):外周某些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与相应组织特异性抗原并存,既不导致自身免疫应答,也不导致克隆无能和克隆清除的现象。
76、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 出现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异常的适应性免疫应答(特异性免疫应答)。77、变态反应(allergy):Ⅰ型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其特征是①发生快,消退也快;②通常使机体出现功能性紊乱,不 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
发生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③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78、变应原(allergen):是指能够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的免疫应答,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的抗原性物质。
79、直接识别(Direct recognition):不需要抗原的加工过程,受者T细胞直接识别供者APC细胞表面完整的同种异型MHC分子。
80、间接识别(Indirect recognition):受者T识别由受者APC加工、自身MHC提呈的供者MHC分子(抗原)。
81、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由供者移植物中的特异免疫活性细胞识别宿主的组织抗原而发生排斥反应,损伤宿主,主要见于骨髓移植。
82、抗原调变(antigenic modulation):宿主对肿瘤 抗原的体液免疫应答可导致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减少或丢失,使肿瘤细胞不易被宿主免疫系统识别,从而逃避免疫攻击。
83、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ctivation induced cell death,AICD):指活化T细胞高表达的Fas与Fasl结合,可导致自身和旁邻活化T细胞凋亡,从而对免疫应答进行负性调节并维持自身耐受。
immunity,immunologic defense,immune homeostasis,immunologic surveillance,lymphocyte homing,lymphocyte recirculation,antigen(Ag),Immunogenicity,Immunoreactivity,hapten,antigenic determinant(epitope),conformational determinants,sequential determinant(linear determinants),thymus dependent Ag(TD-Ag),thymus independent Ag(TI-Ag),tumor specific antigens(TSA),tumor associated antigens(TAA),hetreophilic Ag,common antigen,cross reaction,superantigens,adjuvants,antibody,immunoglobulin,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
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 region(CDRs),antibody dependent cell mediated cytoxicity(ADCC),polyclonal Ab,monoclonal Ab,genetic engineering Ab,isotype,allotype,idiotype,complement system,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opsonization,cytokines(CKs),interleukin(IL),interferons(IFNs),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cell adhesion molecules(AMs,CAMs),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 molecule),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HLA complex,haplotype,linkage disequilibrium,MHC polymorphism,MHC restriction,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Toll Like receptor,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ITAM),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inhibition motif(ITIM),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endogenous antigens,exogenous antigens,Class Ⅱ-associated invariant chain peptide(CLIP),T cell receptor(TCR),B cell receptor(BCR),immunocompetent cell(ICC),isotypic exclusion,allelic exclusion,Somatic hypermutation,affinity maturation,class switch,isotype switching,negative selection,positive selection,immunological synapses,humoral immunity,cellular immunity,immunological tolerance,tolerogens,central tolerance,Peripheral tolerance,clonal deletion,clonal anergy,Immunological ignorance,Hypersensitivity,allergy,allergen,direct recognition,indirect recognition,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antigenic modulation,activation induced cell death(AICD)
第三篇:免疫学教学大纲
《免疫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免疫应答的特点和规律,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以及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本课程属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是医学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医学基础学科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范的学科之一。
免疫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免疫学常用实验技术,了解免疫学的新进展,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和整体思维意识,为学生学习其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认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主要免疫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及免疫学检测方法、免疫预防、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二、免疫应答的特点
三、免疫学应用研究
第一节 免疫学简介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二、免疫应答的特点
三、不适宜的免疫应答可致免疫性疾病
四、免疫学的应用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一、经验免疫学的发展
二、免疫学科的形成及发展
第三节 现代免疫学的发展
一、免疫学理论研究
二、免疫学应用研究
三、21世纪的免疫学
第二章 免疫组织和器官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外周免疫组织和器官
二、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第一节 中枢免疫组织和器官
一、骨髓
二、胸腺
第二节 外周免疫组织和器官 一淋巴结 二脾 三粘膜免疫系统 第三节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一、淋巴细胞归巢·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 抗原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二、抗原的种类 第一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一、异物性
二、特异性
第二节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一、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
三、抗原进入机体方式的影响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一、根据诱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分类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三、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
四、其他分类 第四节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一、超抗原
二、佐剂
三、丝裂原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 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二、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三、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四、单克隆抗体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二、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
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一、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二、外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
三、内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一、Ig V区的功能
二、Ig C区的功能
第四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一、IgG
二、IgM
三、IgA
四、IgD
五、IgE 第五节人工制备抗体
一、多克隆抗体
二、单克隆抗体
三、基因工程抗体
第五章 补体系统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补体的激活途径
二、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第一节概述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二补体系统的命名 第二节补体的激活
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二、补体活化的MBL途径
三、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
四、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 第三节 补体活化的调控
一、补体的自身调控
二、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一、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
二、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
三、参与适应性免疫
四、补体与其他酶系统的相互作用 第六章 细胞因子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细胞因子的分类
二、细胞因子的受
三、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概述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分类 第三节 细胞因子的受体 第四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第五节 与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相关的生物制品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
二、粘附分子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
第一节 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和人白细胞分化抗原
一、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
二、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 第二节 粘附分子
一、整合素家族
二、选择素家族
三、粘附分子的功能
第三节 CD和粘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
二、MHC的多态性
三、HLA与临床医学 第一节 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
一、经典的MHC 1类和II类基因
二、I类和II类基因的表达产物—HLA分子
三、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第二节 MHC的多态性
一、多态性的基本概念
二、连锁不平衡和单元型
三、HLA多态性的产生及其意义
第三节 MHC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
一、抗原肽和HLA分子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
二、抗原肽和MHC分子相互作用的特点 第四节 HLA与临床医学
一、HLA与器官移植
二、HLA分子的异常表达和临床疾病
三、HLA和疾病关联
四、HLA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 第五节MHC的生物学功能
一、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二、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第九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淋巴细胞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T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二、T淋巴细胞亚群
三、T淋巴细胞功能 第一节 T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一、TCR-CD3复合物
二、CD4分子和CD8分子
三、协同刺激分子受体
四、丝裂原结合分子
五、其他表面分子
第二节 T淋巴细胞亚群
一、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
二、αβT细胞和γδT细胞
三、CD4+T细胞和CD8+T细胞
四、Th、CTI和Tr细胞 第三节 T淋巴细胞功能
一、CD4+辅助性T细胞(CD4+Th细胞)的功能
二、CD8+杀伤性T细胞的功能、三、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
第十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B淋巴细胞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二、B细胞的亚群
三、B淋巴细胞的功能 第一节 B淋巴细胞表面的分子及其作用
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二、辅助受体
三、协同刺激分子
四、丝裂原的膜结合分子
五、其他表面分子 第二节 B细胞的亚群
第三节 B淋巴细胞的功能
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机制
二、临床常见超敏反应性疾病
三、防治原则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二、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
和机制
三、临床常见疾病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疾病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疾病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的型Ⅳ超敏反应
第十二章 免疫缺陷病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第一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一、原发性B细胞缺陷
二、原发性T细胞缺陷
三、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
四、补体系统缺陷
五、吞噬细胞缺陷 第二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一、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第三节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第十三章 免疫学防治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人工主动免疫
二、人工被动免疫
三、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
第一节 免疫预防
一、疫苗的基本要求
二、人工主动免疫
三、人工被动免疫
四、佐剂
五、计划免疫
六、新型疫苗及其发展
七、疫苗的应用
第二节 免疫治疗
一、分子治疗
二、细胞治疗
三、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
四、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实验
一、多克隆抗体制备 2学时
实验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HBsAg检测)(选做项目)2学时
五、大纲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护理学专业。教学总学时数为32学时,其中理论课教学24学时,实验课教学4学时。理论教学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免疫学》第4版教材为教学参考书,按照本大纲的内容进行教学。本课程宜安排在学生学完有机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有关基础课程之后的第三学年。
六、教学参考书
1、陈慰峰,《医学免疫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8月。
2、龚非力,《医学免疫学》第1版,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
3、龚非力,《医学免疫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4、蔡美英,《医学免疫学》第1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年4月。
第四篇:“医学免疫学“学习指导手册
“医学免疫学”学习指导手册 1 课程介绍 1.1课程信息
课程编号:B04046 课程名称:医学免疫学 课程模块:核心课程必修课
教学环节:课堂教授、作业、测试、考核等 课程学分:3 周学时:3-0 主要适用专业:临床医学
先修课程: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 1.2课程目标与作用 1.2.1 教学目标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以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特点及其产物,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免疫学诊断和防治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重要基础医学课程。具有高理论、高技术、多边缘、多交叉、发展快、应用广的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这一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尤其是细胞和分子水平方面的内容,为学生学习其它基础医学课程及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1.2.2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本课程属于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群中的课程之一,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之一,也是学习后续临床课程的重要先修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和主要功能,免疫应答发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了解医学免疫学的发展趋势,为以后相关临床课程的学习和应用打下基础。1.3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由如下四部分内容组成:1)医学免疫学绪论;2)基础免疫学:包括免疫器官和组织、抗原、抗体、补体系统、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加工及处理、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B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固有免疫系统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3)临床免疫学:包括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肿瘤免疫、移植免疫;4)免疫学应用:包括免疫学检测技术和免疫学防治。1.4学习方法
1.4.1理论联系实际
是学好医学免疫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①理论学习与实验操作相结合:学习理论后通过实验操作,对有关理论进行验证;②图文结合:图、表是将名词概念和冗长的文字叙述简单化和形象化,学习时将图形与文字二者结合,可以帮助理解和记忆;③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适度联系临床相关知识,可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4.2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 医学免疫学的理论较为抽象,在学习过程中要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例如学习抗体的结构与功能时,在掌握抗体结构的同时,要联系每一结构部分的功能,这样就能做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在加深结构印象的同时,掌握抗体的功能。1.5 课程考核要求
1.5.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1.5.2 成绩组成:到课率及课堂表现 5 %,平时测验 5 %,实验%,期中考试 30 %,期末考试 60 %。注:到课率及课堂表现 5 %(抽查5次,作业不交或旷课扣1分/次,迟到扣0.5分/次);平时测验 5 %(含BB平台测试+随堂提问+BB平台活跃度)。
1.6 推荐教材与参考书目及配套资源 1.6.1 推荐教材
《医学免疫学》第6版(“十二五”规划教材),曹雪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
1.6.2 参考书目
《医学免疫学》第2版(“十一五”规划教材,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何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8月。1.6.3 配套资源
网络教学平台位置:bb.zucc.edu.cn;医学免疫学课程:包括课程简介、课程进度表、教学大纲、教学课件、题库、作业、测验、讨论版、课程通知等。
2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2.1 免疫学概论(理论2.0学时)2.1.1教学内容
(1)医学免疫学简介
(2)免疫学发展的历史回顾(3)现代免疫学研究及发展趋势 2.1.2基本要求
(1)了解免疫学的发展简史及21世纪免疫学发展的趋势(2)掌握免疫学的概念,三大基本功能。(3)掌握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概念和特点 2.1.3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免疫系统的功能,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概念和特点(2)难点: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区别 2.2免疫器官和组织(理论1学时)2.2.1.教学内容
(1)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2)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3)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2.2.2基本要求
(1)掌握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组成及功能(2)掌握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的概念与作用 2.2.3.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免疫器官和组织的组成(2)难点:淋巴细胞归巢 2.3抗原(理论2学时)2.3.1教学内容
(1)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2)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3)抗原的分类
(4)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2.3.2基本要求
(1)掌握抗原的概念及两大特性;掌握抗原表位的概念及类型(2)掌握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3)了解抗原的交叉反应性(4)掌握抗原的分类
(5)了解几种医学上重要的抗原(6)了解超抗原 2.3.3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抗原的特性(2)难点:抗原表位 2.4免疫球蛋白(抗体)(理论2学时)2.4.1教学内容
(1)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及功能(2)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与功能(3)抗体的生物学活性(4)人工制备的抗体 2.4.2基本要求
(1)掌握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及其基本结构(2)掌握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3)掌握五类免疫球蛋白各自的特点(4)了解人工制备的抗体 2.4.3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与功能(2)难点: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 2.5补体系统(理论2学时)2.5.1教学内容(1)补体概述
(2)补体的激活途径(3)补体激活的调节(4)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5)补体系统的异常与疾病 2.5.2基本要求
(1)掌握补体的概念及成分
(2)掌握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了解激活的调节机制(3)掌握补体的生物学作用(4)了解补体异常导致的疾病 2.5.3重点与难点
(1)重点: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及其其功能(2)难点: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的调控 2.6细胞因子(理论2学时)2.6.1教学内容
(1)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2)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3)细胞因子的分类 2.6.2基本要求
(1)掌握细胞因子的概念及各种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2)掌握重要的几种细胞因子的功能(3)了解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4)了解细胞因子在临床上的应用 2.6.3重点与难点
(1)重点:细胞因子的概念与特性(2)难点:各类细胞因子的功能
2.7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理论1学时)2.7.1教学内容
(1)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2)黏附分子的命名、分类及功能
(3)CD和黏附分子及其单抗在临床的应用 2.7.2基本要求(1)掌握白细胞分化抗原及黏附分子的概念(2)了解黏附分子的命名、分类及功能
(3)了解CD和黏附分子及其单抗在临床的应用
2.7.3重点与难点
(1)重点: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黏附分子的功能(2)难点:粘附分子的分类
2.8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理论3学时)2.8.1教学内容
(1)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2)MHC的多态性
(3)MHC分子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4)MHC的生物学功能(5)HLA与临床医学 2.8.2基本要求
(1)掌握MHC的概念
(2)掌握HLAI类和II类分子的结构、分布及功能特点(3)了解MHC复合体的遗传特点
(4)掌握MHC分子与抗原肽相互作用的特点
(5)了解MHC的生物学功能与HLA在医学上的应用
2.8.3重点与难点
(1)重点:HLA的分子结构与功能(2)难点:HLA的分子结构 2.9 B淋巴细胞(理论1学时)2.9.1教学内容
(1)B细胞的分化发育
(2)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3)B细胞的亚群(4)B细胞的功能 2.9.2基本要求
(1)掌握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2)了解B细胞的亚群(3)掌握B细胞的功能 2.9.3重点与难点
(1)重点: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B细胞的功能(2)难点:B细胞的表面分子的作用 2.10 T淋巴细胞(理论2学时)2.10.1教学内容
(1)T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
(2)T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3)T淋巴细胞亚群(4)T淋巴细胞功能 2.10.2基本要求
(1)了解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过程(2)掌握T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3)了解T淋巴细胞的亚群(4)掌握T淋巴细胞的功能 2.10.3重点与难点
(1)重点:T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T淋巴细胞的功能(2)难点: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
2.11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理论3学时)2.11.1教学内容
(1)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与特点(2)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2.11.2基本要求
(1)掌握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及种类
(2)掌握抗原加工和提呈的MHCI类和II类途径 2.11.3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抗原提呈细胞的特点,抗原加工提呈的过程(2)难点:抗原加工提呈的过程
2.12 T淋巴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理论2学时)2.12.1教学内容
(1)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2)T细胞活化的、增殖和分化(3)T细胞的效应功能 2.12.2基本要求
(1)掌握APC向T细胞提呈抗原的过程(2)掌握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3)掌握T细胞的免疫效应(3)了解T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 2.12.3重点与难点
(1)重点:T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
(2)难点:APC向T细胞提呈抗原的过程
2.13 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理论1学时)2.13.1教学内容
(1)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2)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
(3)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2.13.2基本要求
(1)掌握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过程(2)掌握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特点
(3)了解B细胞对TI抗原应答的过程和意义 2.13.3.重点与难点
(1)重点:B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
(2)难点: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的比较 2.14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理论3学时)2.14.1教学内容
(1)组织屏障及其作用
(2)固有免疫细胞及固有体液免疫分子(3)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2.14.2基本要求
(1)掌握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
(2)掌握中性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特性及功能(3)了解几种主要的固有体液免疫分子
(4)掌握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2.14.3重点与难点
(1)重点: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组分的特点及功能(2)难点:吞噬细胞、NK细胞发挥生物学作用的机制 2.15免疫耐受(理论2学时)2.15.1教学内容
(1)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2)免疫耐受机制
(3)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 2.15.2基本要求
(1)掌握免疫耐受的概念与特点(2)掌握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3)了解免疫耐受在临床的应用 2.15.3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免疫耐受的形成与机制(2)难点:外周耐受的机制 2.16免疫调节(理论1学时)2.16.1教学内容
(1)固有免疫应答的调节
(2)抑制性受体介导的免疫调节(3)调节性T细胞参与免疫调节(4)抗独特型抗体的调节 2.16.2基本要求
(1)掌握固有免疫应答的调节(2)掌握抑制性受体的种类及功能(3)了解调节性T细胞参与调节的方式(4)了解抗独特型抗体的免疫调节 2.16.3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抑制性受体介导的免疫调节(2)难点:抗独特型抗体的免疫调节 2.17超敏反应(理论3学时)2.17.1教学内容
(1)超敏反应的概念及类型
(2)I型、II型、III型、IV型超敏反应的表现与机理 2.17.2基本要求
(1)掌握变应原、超敏反应的概念
(2)掌握I型、II型、III型、IV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及发生机制(3)掌握I型、II型、III型、IV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4)了解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2.17.3重点与难点
(1)重点: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2)难点:四种超敏反应的区别 2.18自身免疫病(理论3学时)2.18.1教学内容
(1)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2)自身免疫病发生的相关因素(3)自身免疫病的防治原则 2.18.2基本要求
(1)掌握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和分类(2)掌握自身免疫病的损伤机制(3)掌握自身免疫病的典型疾病(4)了解引起自身免疫病的因素 2.18.3重点与难点
(1)重点:自身免疫病的损伤机制
(2)难点: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 2.19免疫缺陷病(理论3学时)2.19.1教学内容
(1)原发性免疫缺陷病(2)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3)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 2.19.2基本要求
(1)掌握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分类及主要临床特点(2)掌握免疫缺陷病的代表性疾病(3)了解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发病机制(4)了解免疫缺陷病的治疗方法
2.19.3重点与难点
(1)重点: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2)难点: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发病机制 2.20肿瘤免疫(理论3学时)2.20.1教学内容(1)肿瘤抗原
(2)机体对肿瘤抗原的免疫应答(3)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4)肿瘤的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 2.20.2基本要求
(1)掌握肿瘤抗原的概念、分类和特征(2)了解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3)掌握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4)了解肿瘤的免疫诊断及治疗 2.20.3重点与难点
(1)重点:肿瘤抗原,肿瘤的免疫逃逸(2)难点: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 2.21移植免疫(理论3学时)2.21.1教学内容
(1)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的机制(2)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3)移植排斥反应防治的原则(4)器官移植相关的免疫学问题 2.21.2基本要求
(1)掌握T细胞识别同种抗原的机制及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机制(2)掌握同种异体移植排斥的类型(3)了解防治移植排斥的方法
(3)了解与移植免疫学相关的其他领域 2.21.3重点与难点
(1)重点:同种异体移植排斥的防治(2)难点:同种异体移植排斥的机制 2.22免疫学检测技术(理论2学时)2.22.1教学内容
(1)体外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2)抗原和抗体检测的体外试验(3)免疫细胞功能的检测 2.22.2基本要求
(1)掌握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2)掌握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原理和应用(3)了解免疫标记技术的应用(4)了解免疫细胞检测的方法 2.22.3重点与难点
(1)重点:常用的抗原抗体反应(2)难点:免疫细胞功能的测定 2.23免疫学防治(理论1学时)2.23.1教学内容(1)免疫预防(2)免疫治疗 2.23.2基本要求
(1)掌握人工主动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主要制剂;免疫治疗的概念(2)了解疫苗的基本要求及新型疫苗和新型佐剂;了解疫苗的应用(3)了解免疫治疗的方法 2.23.3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免疫学预防和治疗的方式及原理(2)难点:免疫治疗的原理
第五篇:医学免疫学学习要点及习题
主要内容及习题
一、免疫(immunity);简述免疫的三大功能;简述免疫器官的种类及其主要功能
二、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表位(epitope);TD-Ag(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I-Ag;独特型抗原(idiotypic antigen);免疫佐剂;简述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的特异性;抗原的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半抗原(hapten)、载体、超抗原(superantigen);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cic antigen);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
三、Ig(immunoglobulin);J链(joinning chain);Ab(antibody);多克隆抗体(polycolnal antibody);基因工程抗体;SIgA;ADCC(antigen 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IgE、mAb、IgM,试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生物学特性;试述五类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特性
四、补体经典激活途径;MBL;补体(complement);MAC;补体旁路激活途径;试述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特点及比较;补体的理化特性是什么?试述补体的生物学作用.五、简述细胞因子与临床医学的关系与意义;细胞因子(cytokine);CSF;IFN;TNF;IL-2;IL-1
六、粘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AM);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LDA)、CD、B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简述粘附分子与临床的关系
七、TAP(transporter an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简述MHC主要生物学功能;MHC(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HLA基因定位是什么?简述HLA分子的基本结构和组织分布;试述HLA与临床医学的关系与意义。
八、简述专职APC 的种类及主要特点;APC(antigen presenting cell);NK细胞; 简述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
九、试述CD4+细胞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免疫应答;MHC限制性;TCR-CD3复合体;试述CD8+细胞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试述体液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简述抗体产生的基本规律;试述B细胞参与的体液免疫中比较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的区别.十、免疫耐受;耐受原;简述诱导免疫耐受的基本条件;免疫记忆;免疫调节;
十一、delayed type gypersensitivity;超敏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试述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理及防治原则;简述Ⅱ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简述常见三、四型超敏反应机理和主要疾病。
十二、疫苗、火箭电泳、间接凝集抑制实验、单项免疫扩散、ELISA、凝集反应、沉淀反应、流式细胞术(FCM)、间接凝集、双向免疫扩散、血清学反应、E花环实验、简述人工免疫的类型、相关概念及其主要区别,简述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类型和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