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体系管理的研究[★]

时间:2019-05-11 21:1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党建工作体系管理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党建工作体系管理的研究》。

第一篇:党建工作体系管理的研究

党建工作体系管理的研究

摘 要:本文基于在党务工作中引入流程管理体系的作用和意义,提出了在党务日常工作中推进流程管理体系中应注意的问题,并阐述了相应的看法和建议,为夯实基层党组织基础工作,使之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发展,提供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党务;流程管理;推进;

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5-0015-01

一、推进党务工作流程管理要贴近企业需求,规范指导基层党支部开展工作

企业党建工作通过引入流程管理标准,用一整流程把党务工作多年来形成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贯穿起来,用流程环节规定控制下来,便于统一操作、量化评价,科学考核和持续改进,使党建工作在过程控制中实现“方针目标明确、工作标准明确、责任主体明确、工作结果明确”,从而形成了“靠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扎扎实实推进企业党建工作的良好运行机制。

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要把党员、干部和广大职工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到企业的发展目标上来,把党务工作贯穿于改革、发展、稳定的中心工作中,进一步调动广大党员的工作积极性,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及时跟进解决企业跨越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抓住党建工作融入中心的关键环节,才能有效地发挥保障作用。

刘云山在《以服务群众为主题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讲话中指出:“实践好党的根本宗旨,履行好党的执政使命,必须认真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原则,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任务,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对于基层来说,凡是有利于增强党组组的凝聚力、战斗力的做法,凡是有利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做法,都要鼓励和大胆探索。”企业生产经营靠技术创新,企业党建工作同时需要改进创新。要积极适应体制环境、社会环境的新变化,大力推进党建工作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创新。党务工作流程管理要要从实际出发,融入中心、服务大局,贴近企业需求。

二、推进党务工作流程管理关键要抓落实,做到真学真用。

企业要积极通过党务工作流程管理的推进实施,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全面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在各二级党组织中广泛宣传发动,关键抓住流程环节的落实,做到真学真用。

一是发挥领导作用。把党建工作纳入流程管理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企业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企业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要按照流程活动逐级落实责任,明确任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建立健全体系保障机制。推行党务工作各项流程要与党委目标责任制、党支部目标责任制、党员目标责任制紧密结合起来考核,与评先评优挂钩、与党委书记、党支部书记的薪酬挂钩,从源头上增强推进党务工作流程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心。

三、推进党务工作流程管理要处理好的两个问题。

第一,处理好党建工作继承与创新的问题。绘制流程之前,必须对流程有一个准确、全面的描绘,理清流程思路。作用是减少相互扯皮,优化使用各种资源,协调好各种组织角色,将流程落到实处,实现流程的优化,在推进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企业党建工作传统、优势和工作经验,要把已有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不断丰富和完善党建工作流程管理体系,更不应排斥其他方面的创新,扎实推进体系落实工作。

第二,处理好党建工作量化考核的问题。流程管理应用于党务工作中,一个难点就是党建目标的细化和量化,特别是量化的问题,党建工作有它自身的特点,对纳入体系的工作内容,其质量标准、工作目标要尽可能量化;对不能直接量化的,要尽可能采用间接方式量化;对不能直接或间接量化的,可采取上级党组织、党员、群众满意度测评的方式,对整体运行结果进行评估。

四、推进党务工作流程管理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党务工作流程管理体系的开展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推行党建工作流程管理体系并不是要制造工作,而是在形式上规范内容和程序,目的是提高工作质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体系运行过程中体现“简便、实用、有效”。例如当前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扭亏为盈”,公司党委围绕这个目标提出党建工作目标―分解到不同分厂目标―不同党支部目标―不同岗位党员目标,党建工作围绕这个目标进行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形成效果。

(二)推行党建工作流程管理体系,实质上就是在党建工作中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根据体系要求,每项党建活动开展前,都要按流程定义,对流程活动由哪个部门(岗位)负责、输入(表单、文档、信息、要求)、输出(表单、文档、信息)核实确定,防止头脑发热搞活动。在党建工作执行过程中,每个过程必须有充分的记录,避免了党建工作“偷工减料”。这无疑促进了党建工作质量的提高,使“求真务实”在党建工作中得到了制度上的保证。

(三)找到有效的管理考核方式和办法。从前对党建工作是否落到了实处,成效如何,往往是自我评价,缺乏科学的验证评价环节;对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很少从根源上查找原因,改进措施和建议往往被束之高阁、没有下文。如今在党建体系实施流程管理,必须对党建体系进行自我检查、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发现问题后即要按照否决条件的要求,从表象到本质进行整改,促使了党务工作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促进了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结束语:众所周知,国企处在经济建设的第一线,是党的重要阵地,是党实现经济任务的重要执行者。针对钢铁市场的严峻形势,我们以实现低成本、新品种开发这两个转变为重点,理顺组织结构,稳步推进改革改制,强化各项管理。在搞好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建科学化管理水平,将党务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落实,才能在党组织核心作用的保驾护航下,使企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苗圩.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化企业制度,党课参考资料,2014,23页

【2】王德敏.企业内部控制――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内控精细化管理,2009,401

【3】刘云山.以服务群众为主题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党课参考,2013,95页

作者简介:张岩,女,人力资源部组织部组织科,本科,党建主管。

第二篇:2011党建工作研究

正蓝旗检察院2011年机关党建工作

研究报告

基层检察院党建工作是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层检察院履行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经济建设的职责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基层检察院的党建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基层检察院的党建工作,以党建促队建,全面提高基层检察院的法律监督能力成为基层检察院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院党支部于2011年11月3日组织召开了了一次全院支部大会,专门研究和听取了有关基层党建工作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的设想,以期对今后的基层检察院党建工作有所启发,有所裨益。

一、基层检察院党建工作存在问题

近年来,基层检察院都把党建工作作为一项提高干警素质、推动检察工作发展、改变工作作风、塑造检察形象的系统工程来抓,在建立组织机构、制定工作制度、组织开展活动、实施考核评比等方面做大量的工作,井且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用发展的眼光看,在基层检察院党建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有悖于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基层检察院党建工作滞后于检察业务工作的状况依然存在,亟待改进和完善。

(一)党建工作定位不够明晰

这里所说的定位,特指人们对某种事物发自内心的普遍认知度,或者说是人们在某种事物上的普遍价值取向。基层检察院的党建工作应当如何定位?这本来是一个常识性的基础问题,但遗憾的是多年来人们往往习惯于从宏观上去解读,往往唯书唯上,人云亦云,很少从基层检察院自身的特点和工作实际出发去准确诠释基层检察院党建工作的定位。位子定不准,谈何工作?根据《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关于基层党建工作的有关规定,基层检察院党的建设的定位应当也必须是检察事业前进的政治方向,是基层检察队伍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基层检察业务建设的根本,是无可替代的。只有把这个定位化作基层检察院一致的普遍认同,党建工作才能真正有位,上位,到位。

同时,由于基层检察院党建工作定位的问题没有解决好,基层检察院中往往未设专职党干部,支部书记、副书记及党支部委员往往要同时兼任行政职务,他们平时抓业务工作的多,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少,机关党建工作往往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甚至导致了一系列的职责混乱,推诿扯皮,出现有人没工作、有工作没人干、有人干工作效率低下的非正常现象,党建工作难有实效。

(二)党建工作体制不够顺畅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上级检察院领导下级检察 院的工作。基层检察院的党建工作本应当坚持“是否有利于检察工作主题的落实,是否有利于检察事业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和谐检察院的构建”这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以服从和服务于检察事业为核心,以全体党员为主体,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以理顺领导体制、完善工作机制为基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统筹协调,妥善处理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的关系,在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和上级检察机关关于党建工作的有关文件中提出的各项党建任务,特别是在谋划基层检察院党建工作出成果、出品牌、出知名度上下功夫,以保证基层检察院党的建设全面、协调、有序、健康发展,给基层检察“二次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可在基层检察院党组织设臵上却具有鲜明的地方行政化色彩,与法定的基层检察院领导体制相悖。正是这种领导体制上的“二元结构”造成了现实中基层检察院党建与检察业务的“两层皮”,极大地制约了“检察一体化”效能的充分发挥。

(三)党员队伍建设不够坚强有力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个别党员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个别党员长期放松理论学习,党性观念淡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出现错位。由于没有牢固树立“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一些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化,要么特权思想严重,执法中官僚作风严重,服务意识欠缺,对待群众态度 蛮横;要么精神状态萎靡不振,工作得过且过,生活随波逐流,缺乏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工作效能低下,甚至影响到检察工作的正常开展和绩效。

(四)基层党组织的保证监督职能发挥得不够好党章明确规定“: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中党的基层组织,协助行政负责人完成任务,改进工作,对包括行政负责人在内的每个党员进行监督。”但由于基层检察院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模式显得陈旧,与现实严重脱节,很多时候仍然停留在开会传达精神、学习文件、读读报纸等“一言堂”的老路子,对党员的教育缺乏针对性,同时管理、监督又缺乏有效的机制。近几年部分基层检察院制定了不少制度,但由于配套措施不力、可行性不强,部分制度流于形式,无法对党员的管理、监督产生理想的效果。部分领导对党组织工作重视不够,实际上在人事处理、干部任免的过程中,几乎很少征求党组织的意见,这样一来党组织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监督职能。

二、加强和改进基层检察院党建工作的一些设想

(一)用检察一体化的模式完善基层检察院党建工作的领导体制近年来,“检察一体化”从理论到实践,在最大限度整合内部资源确保检察院正确行使司法监督权方面,已日益彰显出其勃勃生机。实施“检察一体化”与检察院法定的领导体制相一致,是遵循检察工作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这就意味着基层检察院内设机构的改革方向应当和“检察一体 化”相适应。目前,与“检察一体化”改革方向差距最大的莫过于党建工作的“二元结构”领导体制。检察工作是以上级院领导为主(条条),而党建工作则以地方党委领导为主(块块),这种条块分割的体制不利于“检察一体化”的全面实施。比如地方党委在安排部署具体的党建工作上,不可能也不必要考虑到某一个业务部门的特点和规律,因而在执行时“相脱节”、“两层皮”的现象难以避免。为此,必须打破基层检察院党建领导体制上“二元结构”的瓶颈。具体设想是:理顺领导体制,用“一元结构”替代“二元结构”,精心打造基层检察院党建工作新模式,变更基层检察院党建工作领导体制,由以地方党委领导为主改为以上级检察机关垂直领导为主。

(二)尊重和保障全体党员的主体地位,完善以“知情权、话语权、监督权”为基础的党内民主党章规定早已明确:基层党建工作的主体是所在单位的全体共产党员。但由于我党历史上曾长期受到“左”的干扰,广大党员的主体地位和党内民主权利也一度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经常是强调遵守党的纪律、履行党员义务的多,而对党员的党内民主权利讲得少,过问得少,落实得更少。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其实讲的都是领导科学中如何尊重人、关心人、实现人才效应最大化的道理。基层检察院党建工作要有新作为,就必须在充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发 扬党内民主,充分保证每一名党员都能够正确行使党内民主权利。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民主权利主要是知情权、话语权和监督权。三权中又以知情权为重中之重,不知情则话语权纯属无的放矢,不知情则监督权无从行使。因此,一要建立健全党(检)务对内公开的范围、内容、方式和程序,把知情权还给全体党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检察内网办成发扬民主、畅通言路的“民主和谐文化之家”,提升党(检)务对内公开的档次和效率。二要坚持以人为本,经常分析党员状况,从政治、思想、工作和生活上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帮助党员,及时解决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增强党内民主的渗透力和凝聚力。三要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带头发扬党内民主,切实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和党员的民主权利。要通过公布党员热线电话、设立党员意见信箱、建立网上党员意见建议平台等多种形式,畅通党员领导干部直接听取党员意见建议的渠道。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每季度至少与所在支部的一名党员谈一次心,党总支部书记每年与本支部的每名党员至少谈心一次,倾听基层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要在检察院内部凝聚一种浓烈的民主和谐氛围、团结包容氛围、蓬勃向上氛围和职业道德氛围,使每一名党员干警都无法拒绝这种氛围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自觉自愿地为之奋斗、为之奉献。

(三)完善党务干部权责利相统一机制,培养造就一批党 务精英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党建工作亦是如此,如果没有一批基层党务工作精英,再好的工作蓝图也无从落实。目前,基层检察院党务干部队伍的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是数量不足,中央文件规定“专职党务干部一般占院人员总数的1-2%,直属单位和人员较多的可适当增加比例”,基层检察院基本上都是兼职;另一方面是党务水平不高,现有的专兼职党务干部中很少受过党务工作专业培训,加之向业务部门倾斜的用人机制又使得党务干部青黄不接。因此,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党务精、作风正、威信高的基层党务干部队伍已迫在眉睫。一要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落实中央文件精神,按照素质较高、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和专兼职结合的要求选好配齐党务干部。在当前人员编制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一是选择一批50岁左右、经验丰富、群众公认且善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领导干部改任党务干部,二是把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放到党务岗位上锻炼。二要切实加强培训和管理,着力改善基层检察院党务干部队伍的层级结构,通过各种教育培训方式和渠道,培养造就一批精于党务善谋划、联系群众有威信、善于做检察人员思想工作的党务精英;要有计划地安排院党务干部轮流到党校或对口高校学习深造;专兼职党务干部要自重、自立、自强,率先强化党员意识、先锋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立足本职岗位,在上情与下情、理论 与实践的结合上谋新招、做细功、求实效,多方积累胜任工作的资本,争当党务精英。

三要关心爱护基层党务干部,建立健全党务干部激励保障制度。

要按照上级党委有关规定并结合实际合理解决党务干部的职级待遇、疏通职务晋升渠道,赋予党务干部与党建工作相适应的人权和事权。要时时处处关注党务干部的精神需求和物质利益,做到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同步,精神关爱与物质帮助同步,让党务干部无后顾之忧。四要建立基层党建投入机制,为党建工作提供物质保障。核定党组织工作经费,从行政经费中列支。逐步加大硬件建设力度,夯基础增活力,全面推进党建工作的开展。

(四)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发展一是党建观念创新,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加强机关党建工作。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把党建工作融入到检察工作的全过程,以检察业务绩效来检验党建工作的成效,从而改变过去重业务轻党建的倾向。努力认识和把握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开展党建工作的客观规律,将机关党建工作放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去思考,充分体现机关党建的时代精神。二是党建内容创新,以保持党的先进性、排头兵实践活动、创建共产党员示范岗为主题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三是党建机制创新,通过党内监督、量化考核、建立奖惩激励制度等手段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活力,使基层检察机关党建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四是党建载体创新,以现代科技手段拓展党建工作渠道,在形式载体上力求丰富多彩,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利用局域网、多媒体等现代的教育及信息传播手段,在党员教育和培训中产生双向互动和寓教于乐的效果。同时要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科技手段将检察系统优秀党员干部的先进事迹广为传播,对党员进行引导和教育,拓展基层党建工作新渠道,开创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

第三篇:关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评估体系的研究

关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评估体系的研究

摘 要: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针对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政治功能弱化、服务意识淡薄等突出问题,本文提出构建以思想引领、组织管理、服务群众、作风纪律、引领示范和特色创新为评估内容的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评估体系,运用自评与他评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过程与结果结合的评估办法对评估体系中各项一级指标进行细化分析,形成支撑评估体系的评估量表,能够客观高效地完成基层党建评估工作,为更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评估体系;组织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部署,这对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九大刚刚结束,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这对我们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党执政的基础、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是切实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主要阵地,高校基层党支部是党在高校工作的基础,是党组织战斗力的重要体现。高校基层党组织处在实际工作第一线,是广大师生认识党、了解党的窗口,每位党员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周围的群众。只有使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阵地,每一位共产党员成为一面旗帜,在学习和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才能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努力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近年来为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将考核评估体系引入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来,是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举措。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评估现状

建立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评估考核机制,有利于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分党委的工作性质与任务,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办法,对于巩固基层党组织的战略地位,提高党组织作用发挥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评估考核实际情况来看,形式重于内容,效果不够理想,不能充分发挥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初衷。

一是考核机制不够完善,应付考核多,认真落实少;基层党组织考评应该是“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考评的落脚点应该是发现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但是目前从考核实际来看,多数党组织都是集中精力应对考核,态度扭曲,很难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二是考核内容比较繁杂,定性考核多,定量考核少;各地在基层党建工作考核工作中都处于尝试阶段,在内容设置上没有具体的标准和要求,所以在考核内容设置上大都以宏观定性的考核内容居多,而具体考核量化指标偏少,影响了基层党建工作考核效果。

三是考核方法不够科学,集中汇报多,监督检查少;当前考核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时,都是采用听取汇报材料、查看资料台账的形式,而缺乏对被考核党组织的实际工作的考核考察,党建工作的所有考核内容都是依据集中汇报得出的结论,考核的实际意义难以彰显。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评估体系构建

(一)评估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基层党支部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活动,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党员的理论素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为进一步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党的基层建设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1)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弱化,某些基层党组织并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导致党政治优势明显弱化,某些基层党组织并未重视党员的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没有与时俱进,导致某些基层党组织成员素质水平比较低,还有些基层党组织面对不利于我党执政的传播行为,不加以抵制制止,完全未能?l挥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2)组织建设方面有待完善,某些党组织并未意识到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因此对其建设不加以重视,忽视基层党建工作,只是将重点放在经济建设,这种轻党务,重行政的行为,对基础党组织核心领导功能的发挥非常不利;(3)服务群众意识薄弱能力不足,某些基层党组织成员,自身角色感不强,甚至忘记自己党员的身份,服务意识淡薄,责任感并不强,想上还未有先进的民众先进,这使得党员威信大打折扣;(4)作风纪律性不强,作为党的基层单元,作风纪律尤为重要,尤其组织中每一位党员的言行举止直接关系到党在人民中的形象,当前部分党组织,部分党员自身作风存在问题,纪律性甚至不如普通群众;(5)引领示范作用发挥不够,党员应该是人民中的先进分子,应该是工作中的榜样,生活里的模范,给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标杆,起到正面引导作用;(6)党建工作创新不够,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青春的法宝,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缺乏创新工作机制、基层党组织设置不灵活、党员教育管理方法单一等一系列问题。

构建基层党建工作评估体系核心在于要设计符合党建工作实际的评价内容,以确保评价指标的全面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围绕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开展请况,初步将评估体系中的评估内容分为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组织管理、服务群众、作风纪律、引领示范和特色创新等六个方面。

(二)评估方法

在评估方法上,可采取党组织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法。

1.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自评对基层党组织自身党建工作开展情况的自我认识、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过程,他评则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借助第三方帮助自身剖析党建工作的成效与不足,具体包括基层党组织之间的互评,党员及群众的评议以及领导小组的综合评定。一方面,自评是基层党建工作评估的基础环节,评价中要实事求是,寻找差距,全面准确的科学评价,并提出整改措施,起到查缺补漏,以评促建的目的。另一方面,自评都存在着一定的利己性、偏袒性和局限性,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主体作用的同时,也需要引入他评,多方面多角度地对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党建情况作出评价,以增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评估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2.定量?c定性相结合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评估体系中,要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两者相互补充,从而能全面把握被评估对象的实际状态,提高分析判断各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总体而言,评估应以定量分析为主,能够用数量形式表达的尽可能用数量形式来表达,以体现客观性、可测性和确立精确的可比度。但是将评估内容量化时需要考虑其可能性、可行性和合理性,即评估内容能否量化或者量化后能否表达原意,量化后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还需要对每一项评分要素的赋分值进行平衡。对于难以用量来衡量或测定的因素,如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则很难进行合适的量化计算和比较,需要从定性上给予分析判断和评价。

3.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要及时通报评估结果,提出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对检查出来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所在的基层党组织,要求针对问题制定具体的整改措施并做好落实。此外,还要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避免了忽略过程只重结果的考核弊端,真正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目的,发挥评估的导向作用。

三、运用与完善

为了进一步完善评估系统,以中国民航大学理学院行政与其他专业技术党支部为例进行了2017党建工作评估。从量表得分情况可以看出,今年该基党组织在服务群众、示范引领板块都是满分,做的很好,但是也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思想引领工作不够扎实,特色创新板块没有太大成效,在未来的党建工作中需要有侧重的补齐短板。最后通过与支部成员座谈了解,评估系统仍需要进一步扩充完善,尤其针对评估的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是设立工作考核的常设机构。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评估是非常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单独负责整个考核工作的开展,由党委宣传部和相关部分配合来抓。

二是建立长期可行的督查制度。党建工作的考评要分散到平时,重视阶段性考核检查,以达到督查促党建的目的。

三是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办法。对于考评的结果要进一步扩大影响,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考核结果集中备案,作为推荐评选优秀基层党组织和支部书记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蒙启明.构建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考核体系的思考[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6(vol.17):102-105.[2]余海龙.高校二级党组织党建工作考核评估体系探究[J].文教资料,2016(12):141-143.[3]黄丹青.应用型本科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评价体系研究[J].思政教育,2016(8):87-88.

第四篇:我国媒介管理运行体系研究

我国媒介管理运行体系研究---以广播电视为例

作者: 胡正荣

关键词: 媒介管理 广播电视┊阅读:1780次┊

面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不论是我国的管理活动还是国际上的管理实践,都在进行着改革与创新。其根本目的都在于通过改革管理,增加实力,提高适应环境变化发展的能力,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更大的发展。

管理创新就是形成创造性的管理思想并将其转化为管理实践的过程,是对管理本身的改革。广播电视媒介管理创新是管理创新在广播电视媒介中的运用,它不是单方面的、一次性的,而是整个广播电视媒介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它包括管理理念体系、管理运行体系二个基本方面的创新。本文将着重探讨管理运行体系的创新。

管理运行体系是指广播电视媒介管理在宏观、微观两个层面上的管理制度、规范、组织及其作业方式等。它与管理理念体系密切相联,管理理念体系是管理运行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基础,而管理运行体系是在管理理念指导和控制下的具体实践。

我们将从制度层面、生产与经营层面说明广播电视媒介管理运行体系创新中的管理运行体系。制度层面是宏观管理问题,生产与经营层面为微观管理活动。

一、管理运行体系中制度层面的创新

我国的制度变迁过程与欧美各国进行的放松管制(de-regulation)或重新管制(re-regulation)是同时发生于本世纪的最后20年中的。特别是在即将进入新世纪的今天,这种改制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在增加。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制度作为整个社会制度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这样的现实社会背景下,它的变迁是有可能的,也是有必要的。变迁的可能性在于:一是整个社会制度的系统性变迁为其提供了社会大环境和时机;二是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后带来的观念的变革为其作了思想上的准备;三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信息业、媒介业等的变革也为其变迁提供了实践条件。变迁的必要性在于:一是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制度的计划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二是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必将与其他媒介业、文化产业、娱乐产业、信息业的进步密切相关,因此,必须主动变革、创新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保持地位和实力。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制度的创新就是要抓住改革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主要障碍,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改革。

第一,转换观念。宏观管理制度的改革中相当的阻力是来自观念。因此,我们破除旧观念,树立新观念,以减少改革的阻力和改革成本。我们要转换的观念有很多,核心在于广播电视媒介活动是否可以市场化、产业化。其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并非所有的科学、文化等活动都不能实现市场化、商品化、产业化,也并非所有的社会公益性事业都必须由政府直接举办。

第二,政事分开。长期以来,党政不分,政事不分,企事不分,这已经成为大陆改革过程中的一道难题。广播电视媒介组织的行政化管理模式也是这种功能、性质不分的结果。要将政府机构与事业组织分开,必须在职责、机构、人员编制、经费以及管理方式等各方面全面展开。

第三,人员分流。大陆的事业单位,包括广播电视媒介组织在内都存在单位扩大化、福利化的严重弊端,冗员众多,因人设事,能上不能下。因此,观念上树立人员的流动观,实践中改革人事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人力资源市场。

第四,培育市场。加快广播电视媒介市场的培育和规范,同时配套建设与之相关的其他市场,如节目、人才、设备等各种市场。另外,拓宽服务面向及内容,扩大经营范围。还要引导受众更多地投资消费广播电视媒介产品与服务。第五,财政对策。国家给予广播电视媒介组织“创收”,“经营”等多种措施,也给予必要的财政拨款。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这种财政政策会有较大的调整。国家决定了3年中对事业单位“断奶”,广播电视媒介组织包括其中。广播电视媒介组织必须学习利用市场手段进行资本经营,增加持续发展的经济实力。1998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广播电影电视部改组为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为国务院直属机构。这举措表现出国家从长远的产业发展角度进行整合、优化的改革思路。随着大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化,相关的改革也将进一步加大力度。

回顾我国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制度这些年的改革过程和实践,结合世界广播电视业宏观改制的经历,特别是结合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以及广播电视业的发展走向。我们认为。我国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体制将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走向: 第一,政府部门的职能将进一步转换。

我国传统事业管理体制,包括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是国家政府部门统包供给、统一所有、统一经营,国家同时承担各项“事业”的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等多重角色与职能,造成国家事业职能扩大化和政事不分的局面。这种体制的弊端是一方面国家包办的事业过多;另一方面,国家事业单位成为政府机关的附属物,缺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动力、活力与压力,事业生产服务效率低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改革这种传统的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的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有两个:一是重新界定、调整、收缩和转换国家的事业职能范围,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包办一切事业的状况,二是实行政事分开,建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各项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现代事业制度。为了达到这两个目标,可以从两方面着手进行改革与创新。

(1)调整、收缩和转换现有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部门的职能范围。首先是调整与收缩,即将政府部门对广播电视媒介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由过程管理转变为目标管理,由行政管理转变为行业管理。根据中共十五大确立的方针,这种管理体现为提供统筹规划、制定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检查督促等五个方面的服务。政府部门通过加强广播电视立法、制定有关产业的政策、强化广播电视市场的宏观管理来行使自己的职能。其次,在改革进一步深化之后,转换政府部门职能。中共十五大报告以及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精神已明确表现出国家广播电视宏观管理部门职能开始转换。总局、厅、局将通过国家行政机构职能调整,以一定的方式转化,广播电视媒介组织将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

(2)政事分开,政企分开。这样既简化了政府管理部门,明确了其进行社会管理、行业管理、法制管理和监审管理的基本职能,又放开了广播电视各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的手脚,使它们能在行业发展、产业发展中适应市场,自我约束、自我壮大、自我发展。

政府职能分离出去,将由一个精干、高效、懂行的政府部门去实施,由裁判员来管运动员,而非原来的自己管理自己,运动员管运动员。

通过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实行国家广播电视事业、企业所有权、经营权与管理权相分离,重新划定、调整和规范政府与事业、企业、组织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切实转换国家政府部门管理角色与职能,建立现代事业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第二,宏观管理手段将体系化,科学化

长期以来,我国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手段就是单一的行政手段。依靠行政命令、行政文件、行政规章、行政处罚等各种行政手段管理如此庞大的广播电视体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尚可见效,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媒介系统内部以及整个媒介业的改革深化,多种问题已经大量出现,仅靠一种管理手段远远不能奏效。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要依据其中管理问题的性质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与手段。除了常见的行政手段外,还有法律手段、市场调控手段等等。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宏观管理手段体系,其中建立健全法制体系、建立完善市场调控体系、规范优化产业竞争体系是急需进行的。(1)建立健全广播电视媒介管理的法制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不是人治经济,而是法治经济。另外,我国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部门职经济建设的深化,法制体系建立与健全的呼声将空前高涨,因为市场经济能的进一步调整、转换也要求它们依治进行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的广播电视媒介管理靠方针政策和行政手段进行。有关广播电视的法律法规数量少,法规内容包含的面很窄,法律效力等级较低,而且不完善、不配套、不协调,距离形成完备的法规体系有很大的差距,甚至不少领域还是法律法规的空白点。因此,广播电视媒介管理需要在法治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建立健全完备的广播电视法律法规体系及依法管理的制度。

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指以《广播电视法》为核心,以行政法规为骨干,以部门行政规章为基础,以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补充的系统而完善的广播电视法律法规体系。这一体系的建设要坚持引导性、前瞻性、公平性、强制性、惩戒性的特色。这样,这一体系才是科学的、成熟的。

依法管理的制度是指建立保证立法、执法、普法和法律监督统一的体制。系统立法是根本,严格执法是关键,普法教育是基础,法律监督是保证。

我国广播电视媒介管理的法制体系建设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九五”期间,主要是颁布施行法规规章,特别是涉及社会化管理的法规规章。在实施《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总结经验,为形成行业大法作准备。同时,加强地方法规建设,使广播电视法规体系内部结构更加科学规范、和谐统一,从而提高广播电视法制工作的整体水平。

第二步是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广播电视法》为纲,以专项法规和配套法规为目的,符合现代广播电视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广播电视法制管理体系。(2)建立完善广播电视媒介市场调控体系

在国家广播电视法制体系建立健全的前提下,我们急需遵循广播电视媒介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培养壮大广播电视媒介市场,加大广播电视媒介管理中市场的调控力度。

广播电视媒介管理的市场调控可以更加有效地配置各种广播电视媒介资源,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这是市场调控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资金是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与流动的基础。广播电视业的发展仅靠国家拨款、行政手段等远远能不满足其资金需要。因而,在符合国家有关法律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扩大融资渠道,为广播电视业扩大再生产提供动力。

节目资源通过市场配置。形成节目市场,完善节目交易制度,优胜劣汰,保证节目投资、生产、使用的有效性。市场调节还可以生成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节目制作市场。这是广播电视媒介制、播分离发展所必需的。

频率、频道的调整、更新、整合也需由市场调控。市场通过受众收听、收视指标反映出频率、频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优势频率、频道在市场上发展壮大,劣势频率、频道必将在市场竞争中调整、更新或整合到优势者那里。这已被当前的实践所证明。

市场还可以调控人力资源的流动。下一阶段广播电视媒介竞争越来越从节目竞争走向人力资源的竞争。市场上将会形成人力资源交流的场所,即人才市场,广播电视媒介自身也会利用市场手段来获取优秀人才。在建立完善广播电视媒介市场调控体系的同时,广播电视媒介的市场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表现在广播电视市场有明确的竞争主体,即各级各类电台、电视台;有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有比较完善的市场法规;具备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有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

(3)规范优化产业竞争体系在国家政府管理部门的依法管理下,在统一、开放的广播电视市场乃至更大的媒介市场和信息业市场上,广播电视媒介业需参与到公平、激烈的产业竞争中。

这种产业竞争本身也可以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其实,它也是市场调控体系的一种。这种产业竞争必须在规范的市场上进行,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它是建立在完善的法制体系和成熟的市场体系上的。在广播电视媒介业以及其它媒介业和信息产业仍然不发达,甚至还处在兴起阶段,就一味地任其自然,放任自流,自由竞争,其结果必然是消极的多于积极的。

从长远看,产业竞争对广播电视媒介业发展的宏观影响还是十分重要的。

一方面,产业竞争可以优化广播电视媒介产业的结构。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广播电视市场形成后,目前,广播电视媒介受行政区划和级别序列限制,今后应平等竞争,优胜劣汰。资源配置合理,有效利用率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均好的电台、电视台将壮大实力,通过竞争扩大市场占有。两个效益都不足的电台、电视台将逐渐失去其生存的市场,最终被调整、合并为更大的广播电视媒介组织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产业竞争可以壮大广播电视媒介产业的规模。目前,我国以行政区域和行政级别建制广播电视媒介组织,它们沿袭行政机关“大而全”“小而全”的弊端,资源分散,缺少合作,不具规模效益,没有立得住、打得出去的广播电视媒介集团。通过产业竞争,优胜劣汰,打破行政级别与区域的限制。允许广播电视产权市场的存在,允许各形式的本地区和跨地区合作,允许组建广播电视集团或多家台联合的广播电视网。进一步而言,这些集团和广播电视网还应该形成国家级的“航空母舰”跨国经营,向海外发展。再一方面,产业竞争迫使广播电视媒介业必须加入信息产业及其竞争中。世纪之交的今天,广播电视媒介业者尤其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打开思路,迅速抓住现在的良好时机,搭上下世纪产业主流——信息产业的列车。

信息产业在我国处在起步阶段,广播电视媒介业加入信息产业的大循环、大竞争中也是刚刚随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才被提上议事日程。

“走入21世纪,在全球改革开放的环境中,中国的电讯、媒体金融要在两三年或三五年的短暂时间里,从分割的行政管理部门演变成激烈竞争的产业,实现企业经营,有一定能力与跨国公司周旋,挑战极其严峻。”

二、管理运行体系中生产与经营层面的创新

广播电视媒介管理中生产与经营层面的变化将会是最快、最明显的,因为它是最基础的广播电视业务活动,也是介入市场最直接的要素。1.生产层面的创新

广播电视媒介生产活动就是生产节目和利用频率、频道播出节目。这种制与播活动将发生较大的变化。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再加上广播电视媒介组织内部改革,分流人员、减少部门使得节目的供、需关系进一步紧张。因此,制、播将在不远的将来实行分离。这是为发达国家广播电视媒介业实践证明了的。制与播的分离,使得媒介组织与制作组织都会发生相应的深刻变化。

第一,节目生产组织,即制作组织的大量增加使得生产日益社会化、市场化。所谓社会化是指节目将更多地由社会上的各种节目生产组织进行制作,而不再由广播电视媒介组织自已制作,特别是电视剧、娱乐节目、文艺节目、音乐节目、谈话节目等。所谓市场化是指节目成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形成节目交易市场。节目通过竞争,优质优价,被广播电台、电视台选中购得进行播出,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产的社会化打破了节目生产的媒介独家垄断,形成更丰富的节目来源,满足日益增长的节目需要,生产的市场化可以使节目公平交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节目行业的发展,节目水平的提高。第二,节目播出的日益专业化、细分化,以适应受众市场的细分化和媒介市场的激烈竞争。广播电视媒介组织的主要任务是播出节目。过去,“大而全”、“小而全”的行政管理模式使得广播电台、电视台的频道、频率变为包罗万象的综合台。80年代,播出开始专业化,即分化出专业台,但是那时的受众市场以及媒介市场都不够成熟,因此,这些专业台也只是一定程度上突出专业特色的综合台,而非真正意义的专业台。

随着受众的成熟,加上各种新媒介的大量进入,受众对信息的需求走向根据自己的要求主动选择信息,受众因需求差异而开始分化,出现细分受众市场。广播电视媒介组织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有的放矢占据细分化的受众市场。这样才以自己的特色、专长,以特有的定位在竞争中立足并求得发展。

面对产业市场高度细分化,不论是专业化还是本地化,广播电视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在激烈竞争的媒介市场,乃至更大的信息产业市场上找准自己的定位,寻求发展。2.经营层面的创新

广播电视媒介组织的经营活动将日益壮大。通过行业内、本地区,乃至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经营,以资产重组等方式壮大广播电视媒介产业。第一,联合经营

所谓联合经营,是指不同媒介之间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互惠互利为目的,根据一定的协议而达成合作的一种经营方式。参与联合经营的电台或电视台并不是一定独立的企业,它们之间实际上是既联合又竞争的关系。众所周知,无论是电视、广播,还是报纸、杂志,作为大众媒介之一,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而对受众来说,他们获取的是信息,而不在乎是看电视、听广播,还是读报纸杂志。谁能满足他们对信息的需求,谁就获得他们的青睐。联合经营能够充分发挥不同媒介的特点,扬长避短,可以产生整合传播的效果。这样,有利于扩大不同媒介的受众范围,从而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大家都能获利。从目前的情况看,以下两种联合经营的方式将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同质媒介联合经营:是指电台与电台之间,或者电视台与电视台之间建立节目和经营方面的协作的广播网。在一些大众传媒比较发达的国家,许多广播电视媒介是以广播电视网的状态存在并发展的,在广东,一些广播电台也提出了建立覆盖珠江三角洲的广播网的设想。建立电台或电视台之间进行节目和广告经营协作的广播网,不但可以使相关电台或电视台之间形成共同的利益,缓解电台、电视台之间的日趋激烈的竞争,而且可以通过联合与协作形成一种更大的力量,增强广播电视媒介个体的实力和影响力,从而在整体上促进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

异质媒介之间联合经营:电台与电视台,电台或者电视台与报纸、杂志等媒介进行合作。由于媒介间差别相对比较大,所以目前这种合作还比较少。仅有的一些联系停留在交换广告的较低层面上,即互相交换广告资源,宣传自身形象,缺乏深层次的合作。电台或电视台与异质媒介之间的联合经营完全可以多样化。尤其是在强调整合传播效果的今天,对广告主来说,不同媒介之间只有整合运用,才能产生最佳的广告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异质媒介联合经营的前景将是非常广阔的。第二,媒介集团。

从狭义上讲,集团是指以资产或者品牌为纽带而组成的包含两个以上大众媒介组织的传播经营集团。从广义上讲,媒介集团除了媒介自身的经营外,还应该包括相关产业或其他产业,如节目制作等。媒介集团通常会以一个或两个强势媒介组织为核心,或者吸引其他小型媒介组织参与,或者再创办一些相关媒介,或者是控股其他媒介,形成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共同进行媒介产业经营。媒介集团将产生规模经营的效益,使得媒介经营的成本大大降低,而且能够充分发挥不同媒介的整合效果,因此,它是将来中国媒介发展的一个趋势。

目前国内已经出现这种媒介集团,比如北京的中国经营报联合体、广东的《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和上海的《新民晚报》与《文汇报》组成的报业集团。由于其成立时间比较短,其运作情况还有待于观察。国内的媒介集团多局限于狭义上的媒介集团。具备多元化经营的媒介集团则很少。就广播电视面言,媒介集团的形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广播电视横向一体化:广播媒介和电视媒介进行合理的整合而出现的“广播电视一体化”的电子媒介产业集团。

广播电视一体化构想,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出现,而在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态势日益变化的今天,这种构想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则显得更加鲜明。首先是广播电视两种传播媒介在先天上就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都以电波作传输手段,在技术上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实现广播电视一体化,成为电子媒介产业集团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其次是广播电视媒介在特性上存在着与报纸媒介鲜明的分野,而广播电视二者在特性上的区别小得多;第三是广播和电视媒介在独立发展的过程中都逐渐意识到了自身的局限,如电视节目在实际运作中不如广播节目灵活,而广播媒介则很难获得象电视媒介那样广泛的受众覆盖面;第四是一些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之间已经开始了互相的合作与渗透,如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合作节目,广播电台承包经营电视节目频道,由于沟通渠道的不畅和利益的区分,二者分别面临了许多实际的困难;第五是广播电视媒介在寻求多元化发展中选择了非常相近的产业,如节目制作、音像出版、技术服务等;第六是在一向与广播电视构成竞争的报纸媒介中,报业集团已经出现,并且已经显示出规模经营的优势,而这种态势无疑将对广播电视媒介的经营与发展构成巨大的压力。

因此,实现广播电视一体化,无疑能够将双方的资源与优势进行充分的整合,使双方都能够在节目运作、受众范围、广告经营、多种经营方面获得更大的优势更加充足的资源,它是媒介进行规模经营的一个重要途径。

但是,实现广播电视一体化的电子媒介集团也面临许多实际的困难,而最主要的困难在于一体化实现的途径。在规模与实力上,电视媒介远远大于广播媒介,而广播媒介由于技术设备投入小、运作比较简单、需要的人员较少,而能够获得比较高的单位效益。二者各有优势,因此,各自在未来的电子媒介集团的地位就有可能成为难以取得统一的焦点问题。

广播电视纵向一体化:以电台或电视台为核心,整合与其相关的一系列运作过程,如节目制作、节目发行、受众调查、录音带或录像带出版发行、广告制作、广告代理等而组成的电子媒介产业集团。

长期以来,我国的电台或电视台几乎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从设备、播出网络、节目制作到广告,几乎都由自身包揽下来。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并不是每个电台或电视台都有足够的资源进行这些运作。专业化的分工势在必行,专门从事节目选题、制作和发行的公司将会大量出现。一些小型电台或电视台可能只管播出,而把节目的制作等交给专业节目公司完成。而一些有实力的电台或电视台,能够有足够的资源进行节目的制作等工作。除此之外,电台或电视台进行音像出版发行显然比单纯的音像出版公司要有特别的优势,如技术上、宣传上、选题上,如果能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其效益不可估量。这种广播电视纵向一体化下的媒介集团,其经营节目、音像出版发行或广告制作代理,与以往那种个体电台或电视台包揽一切的做法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服务对象是所有与之有关的目标媒介,它是建立在对自身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基础之上,为的是产业经营上的扩张;后者则是求全,其服务对象可能仅仅局限在自身媒体上,媒介的有效资源不可能充分发挥,因而会造成媒介资源的浪费。

媒介集团:指以电台或电视台为核心,包括报纸或杂志等其他类型的媒介的媒介产业经营集团。这种集团可以充分发挥不同媒介的特点,进行优势互补,从而产生较大的经营效益。

这种跨媒介的媒介集团,其经营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内部组织与协调的复杂程度也大大提高。第三,以媒介业为主体的信息传播产业集团。

无论是联合经营,还是媒介集团,两者局限在传播媒介产业这个范围内。随着大众传播媒介业、电信业等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出现信息产业内部的产业重组,即组成涵盖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广播电视媒介业、电信业、网络业、娱乐产业、文化出版产业,乃至体育产业等在内的大型信息传播产业集团。对我国的电讯、媒介等产业来说,“首要的任务,与其他战略产业一样,不是企业自负盈亏,而是产业重组,整合出与我国已有生产能力相匹配的企业或企业集团。核心是克服一个‘散’字。‘散’的结果经常是企业经营范围过窄,规模过小,没有能力参与跨国公司参加的国内市场和国际竞争” “中国新闻媒体和文化产业比起其它产业,‘散’的状况更为严重。产品总量名列前茅,企业规模名列世界后茅,成为我国战略产业迎接21世纪挑战的基本障碍。”

总之,广播电视媒介管理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面对21世纪的发展,抓住主要的矛盾,解决主要问题,即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创建良性运行的宏观管理和微观组织体系,着力优化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构建起面向21世纪的广播电视媒介管理的创新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图书: 中文部分:

广播电影电视部社会管理司编:《广播电视行业管理手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施天权等编著:《当代世界广播电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杨伟光主编:《中国电视论纲》,北京出版社,1998年。刘宝顺主编:《电视管理文集》,北京出版社,1998年。

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广州人民广播电台合编:《中国城市广播的现状与发展论文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

广播电影电视部人事司编:《广播电影电视系统管理干部培训教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董悦秋等编著:《广播电视节目管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

《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卷》编委会编:《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台百卷丛书·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

龙耘等主编:《走向21世纪的中国电视——台长、专家访谈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杨伟光著:《电视改革论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

[美]格雷戈里·古德尔著:《独立制片》,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七国新闻传播事业》,重庆出版社,1988年。李良荣著:《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陶涵著:《比较新闻学》,文津出版社,1994年。

成美、童兵著:《新闻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胡正荣著:《新闻理论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美]A·B·索恩等著:《报业管理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张笃行等著:《社会宣传管理学》,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张隆栋主编:《大众传播学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胡正荣著:《传播学总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

陈韬文等主编:《大众传播与市场经济》,香港钅卢峰学会出版,1997年。[美]W·施拉姆等著:《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

[英]D·麦奎尔等著:《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新闻事业与现代化建设》课题组编:《新闻事业与中国现代化》,新华出版社,1992年。蔡念中等著:《传播媒介经营与管理》,台湾亚太图书,1996年。

黄升民等主编:《媒介经营与产业化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黄升民等主编:《报业广告策略与个案分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研究室编:《对外宣传工作论文集》,五洲传播出版社,1998年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续篇》,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美]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上、下),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德]赫尔曼·哈肯著:《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杨文士等主编:《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4年。

[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Hall出版公司,1997年。张尚仁著:《管理·管理学与管理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潘承烈等著:《振兴中国管理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美]菲力普·科特勒著:《市场营销管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年。[美]丹尼尔·A·雷恩著:《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胡惠林主编:《文化经济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年。夏振坤主编:《发展经济学新探》,武汉出版社,1997年。

李悦主编:《产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李琮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张曙光主编:《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第1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王小强著;《产业重组,时不我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黄顺基主编:《信息革命在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丁一凡著:《大潮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面临的挑战》,1998年。

胡正荣等编著:《企业文化:现代企业之魂》,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5年。黄恒学著:《中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

胡鞍钢等著:《思考中国:挑战中国的九大问题》,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英]汤林森著:《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美]小拉尔夫·弗·迈尔斯主编:《系统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王雨田主编:《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外文部分: P.S.Lewis,S.H.Goodman,P.M.Fandt:“Management:Challengesinthe21stCentury,”(2ndEd.),South-WesternCollegePublishing,1998.BarryL.Sherman:“TelecommunicationsManagement:Broadcasting/Cable andtheNewTechnologies,”(2ndEd.),N.Y.:McCraw-HillInc,1995.P.K.Pringle,M.F.Starr,W.E.McCaritt:“ElectronicMediaManagement,”(3rd Ed),Boston:FocalPress,1995 J.A.Brown,W.L.Quaal:“Radio-Television-CableManagement,”(3rdEd.),Boston:McCraw-Hill,1998.R.Hilliard:“TelevisionStationOperationsandManagement”,Boston:FocalPress,1989.报刊: 中文部分:

《新闻战线》1996年-1999年 《中国记者》1996年-1999年 《新闻大学》1996年-1999年 《现代传播》1996年-1999年 《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年-1999年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年-1999年 《中国广播》1996年-1999年 《电视研究》1996年-1999年 《中国广告》1996年-1999年 《国际广告》1996年-1999年 《北京广播电视》1996年-1999年

《广播电视研究》,(上海)1996年-1999年 《岭南视听研究》(广东)1996年-1999年 《中国新闻年鉴》1996年、1997年

《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人民日报》1998年-1999年 《南方周末》1998年-1999年 《中华新闻报》1998年-1999年 外文部分:

CommunicationQuarterly”,(USA),1997、1998.CommunicationResearchReports,(USA),1997、1998.BroadcastingandCable,(USA),1998、1999.ViaSatellite(USA),1997、1999.AsianMassCommunicationsBulletin,(Singapore),1997-1999.USAToday1998.(大陆广播电视媒介管理运行体系创新研究OntheInnovationofOperationSystemsofBroadcasting MediainMainlandChina发表于“海峡两岸21世纪广播电视发展研讨会”,1999年10月台湾)

第五篇:基于BIM体系的城市规划管理研究

基于BIM体系的城市管理研究

一、城市管理的面临的挑战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城市人口规模增长过快、城市供配电压力沉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交通拥堵治理困难、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城市部件管理中的违法违规现象屡禁不止等等,这些都成为城市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矛盾,成为城市管理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城市管理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城市管理活动中,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从建设到运行,政府都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城市管理问题从发现、解决到监督评估也完全是由政府总负责,这种管理模式也形成一条由政府到城市管理问题的相对封闭的单向管理模式。

城市管理中的信息滞后,城市管理信息获取成本高、效率低,造成城市管理工作被动,发生的问题得不得及时有效解决。随着城市的发展,管理专业分工也越来越细,城市管理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职能交叉,管理工作混乱无序。加之管理方式上过多依赖突击式和运动式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管理技术手段落后,方式单

一、粗放、缺乏合理的监督评估机制,是城市管理始终处于一种综合协调缺位、管理工作不到位的尴尬境地。面临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城市管理问题仍将不断突显和扩大,城市的发展需要先进的城市管理模式,时代呼唤着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和监督的长效机制。城市管理需要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实现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保证城市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解决。同时,必须在城市管理各相关部门、公共服务企业、市民间逐步建立起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映迅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运行管理体系。

二、BIM体系城市管理的意义

1.信息化城市发展现状

目前,由于政府的政策指引和相关领域的技术支持,中国的“数字城市”建设开始进入实质性的启动阶段,已有120多个城市建设了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400多个城市建设了房产管理信息系统,100多个城市建设了综合或专业管网管理系统,还有100多个城市正在建设空间基础信息系统。

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无疑是在这种信息化城市管理大量需求的背景下,在城市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成为了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实施途径,比如在市政管理、国土资源规划、管道铺设等方面,都有GIS的身影。不过由于GIS专业性强,而且无法进一步取得建物内部的详细资讯(如室内格局、各种管线及设施配置与材质等)或建物其他相关资讯,致使多数人对于现今GIS技术的认知多停留在用以查看立体地理资讯、呈现建物外观及其地理位置或结合虚拟实境技术进行特定空间的导览等狭隘的应用。

信息化城市管理作为今后城市化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将涵盖了涉及城市规划、管理、经济、生活、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信息化城市管理体系的建立也应不仅仅是停留在宏观层面,而是要能整合到城市管理所涉及的各单项的准确信息,让管理更为落实和有效。

2.BIM体系的概念

BIM的全拼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直译为“建筑信息模型”。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建筑模型的数据在建筑信息模型中的存在将是以多种数字技术为依托,以数字信息模型作为各个建筑项目的运作基础,从而进行各个相关工作。建筑工程与之相关的工作都可以从这个建筑信息模型中提取各自所需的设计信息,既可以指导相应工作又能将相应工作的信息反馈到模型中。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并不是简单的将数字信息进行集成,它更重要的是一种数字信息的应用,并可以同时作用于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工程建造及城市运营管理的数字化方法。这种方法支持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环境,可以使建筑工程在其整个进程中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大量的减少运作风险。

BIM技术起源是以建筑工程为依托的信息集成技术,然而随着近十年来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在对BIM技术更深层次的发掘,使得其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信息管理模式。它的应用范围不再仅限于单一工程项目管理本身,而是建立起囊括多专业、多部门、多领域的公共信息协同和管理平台。在各国政府的积极推进下,凭借在配套技术(数据共享、数据集成、数据交换标准等研究)的不断完善,在国际上BIM技术已经成为和CAD、GIS同等重要的信息管理技术支撑。

3.BIM体系在城市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BIM体系管理将城市进行数位化,透过城市数位化的过程留存整个城市所有建物资讯(如室内格局、各种管线及设施配置与材质、施工资讯等)、地理环境的资讯(如道路、地

形、週边环境)及基础建设(如地下水管、污水、天然气、电力及电信系统),只需要点选该栋建筑物或公共设施,即可查看所有跟该栋建筑物或公共设施的资料,此外,还可以数位化过程中所取得的各种资料为基础,交互操作各种资料进行分析与模拟,提供各级政府机关在进行都市更新、公共设施选址评估、救灾或施工等决策的参考依据。

简而言之,BIM是用来整合及管理建物本身所有信息,用以整合城市管理领域的微观资料,满足查询与分析巨观与微观地理空间资讯的功能,进一步实现城市信息化管理的各种需求与应用。

在当前阶段,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BIM技术应用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应用环境,研究总结出BIM技术在我国政府机构的相关应用方法,对提高我国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BIM体系城市管理的新途径

在突飞猛进的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以跟上快速增长的城市化,引导、推动我国进入信息社会已成为城市管理者的当务之急;如何紧跟时代节拍,践行科学发展观,摒弃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诸多弊端,以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取而代之,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更是城市管理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基于BIM体系下的城市管理的运用是全面,真正体系的建立是可以延伸到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之中。在现有的BIM技术发展水平和应用情况下,针对BIM城市管理层面的应用,我们提出在以下五个领域可以进行相应的研究工作。

1.城市规划领域

1)BIM的三维可视化表达

借助于BIM技术的天然优势,将传统二维的城市数据信息转化为更为直观的三维仿真信息,可以进行城市管理进程的实时对比;使得城市设施的信息化管理更为简洁高效,城市数据将得到合理整合与深层次挖掘,让原本相互独立的城市数据集成于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基于BIM信息管理平台的数据的扩展和更新更为准确而及时,不同主题的信息(建筑、道路、管线、设施等)可进行分类查询;城市规划发展进度的能得到更为真实的模拟,让城市管理更为长效。

2)城市微环境的模拟

利用BIM体系的强大的信息集成和分析功能,对城市现状和未来规划进行相关的城市环境影响评价,通过专业性的数据模拟分析(例如日照关系模拟、城市风环境模拟、城市水

体环境模拟、城市热环境模拟等),对城市未来规划发展提供更为理性和专业的评定标准,避免个别主观导向下盲目城市化进程。

2.城市建设管理领域

1)土地管理

通过BIM体系整合GIS技术所囊括的地理数据信息,细化到对城市单位土地信息的集中化管理,建立土地供应、征用、出让、转让和抵押等信息流程管理,更为准确和及时的掌握土地建设信息。同时,方便的土地置换信息和方式的查询,及时的土地开发强度以及相关建设控制指标,为土地开发建设的流程监控带来高效而精确的管理。

2)方案设计

制定设计单位各专业的BIM设计成果要求,统一城市各建筑项目信息录入标准,建立基于BIM的三维数据审查(如报规、报建环节)制度,让城市管理进入到对设计进度和成果的实时监控,对城市规划进行更为微观的管理。

3)施工建设

优化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流程,建立新的BIM立体施工评价标准,明确工项目的程量清单和总体施工成本,同步跟进施工进度,优化施工现场的管理和监督,减少项目建设所带来的城市环境影响,提升项目建设对城市整体性规划的贡献。

4)交付运营

BIM集成化的项目信息体系,利于城市管理者快速获取城市建设信息,掌握建设单项运营状况,了解项目运营健康指标,并提前制定应灾预案和模拟培训,将三维可视化管理和监控落到实处。

3.城市公共资产管理

通过BIM体系建立统一的城市公共资产信息数据的集中管理平台,对公共资产的空间规划和布局进行管理,了解公共资产的租售情况和收益情况。还能进行公共资产室内环境监和设施能耗的监控,优化公共资产的运行状况和运维成本。

4.城市市政和道路管理

城市道路和市政代表了城市发展的水平,BIM技术的的三维可视化表达将实现数据信息的集中管理,并可进行查询、定位和选择,通过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可实时进行城市基础设施更新和调整。道路和市政配套设施规划设计的模拟和优化,能够提前预知规划道路交通情况,减少规划失误。借助信息监测技术对道路病害和市政设施运维进行的监控和

管理,为应急和维修提供便利。

5.城市保护

依托于BIM体系的及时数据统计和分析,对城市环境的整体把控和监测,开展水体污染情况的可视化和分析、建筑物固体废弃物的统计和管理、城市大气CO2的排放分析、城市噪声污染分析、绿色评价体系建立和对历史文化建筑和景区的保护,将对城市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供极大的便利。

试想,地方政府或营建单位进行新的公共建设评估时,可在数位城市裡直接加上该栋建筑物,模拟该栋建筑物完工后对週遭环境的影响;或者,当电力公司在施工变更管线前先在数位城市上变更设计,即可马上模拟出变更管线后配置;又或者,消防单位可依据建物週边环境、道路条件、内部配置、消防设备配置情况模拟演练各种救灾情境,并可在救灾当下依实际情况调整救灾资源的调度等应用。

BIM的出现不仅可整合上述城市管理对象的图形化及非图形化资料,提供虚拟实境模型,并纳入流程的观念,降低城市管理中的信息遗漏问题。同时,借助BIM新技术的引入,将更为直观、及时和准确的项目信息传递给参与城市管理的各方,让大家借助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真正能高效的掌握城市管理过程中的各项信息,从而大大降低对城市管理的难度。

四、BIM应用的展望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来看,BIM技术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城市建设和运营管理核心技术。BIM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BIM作为三维和多维信息模型、属性信息管理、数据全称跟踪等手段,解决其他技术在信息穿件、管理和传递过程中存在的信息损失、效率不高和容易误解等问题,为城市建设和运营管理提供强大技术支撑。此外,随着绿色建筑、科技的逐步深入,利用BIM技术来模拟城市环境及科技化进程方面将表现出强大优势,为“低碳城市”、“未来城市”、“宜居城市”等理念变为现实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实现手段。

下载党建工作体系管理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党建工作体系管理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层党建工作考评体系简介

    基层党建工作考评体系简介 一、考评体系提出的背景 为加强电网企业基层党建工作对企业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2008年6月湖南省电力公司衡阳电业局党委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积极探......

    财务部门工作业绩评价体系研究

    财务部门工作业绩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财务部门工作业绩的评价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可以从评价指标的确定,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的实施等方面来构建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

    企业党建工作研究(精选五篇)

    企业党建工作研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迎来了企业大发展的新形势。在这种情况下,针对当前个别企业工作人员重视业务、忽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

    新时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新时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党建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也面临着重要的挑战。作为我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担任着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基层党建工作问题研究

    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围绕“四个全面”定位定向,对照强基本、提功能要求,基层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不符合、不适应、不协调的现实问题,突出表现在: 1、观念更新不够,思想认......

    开展党建工作的研究

    开展党建工作的研究 党建研究的价值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落实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

    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研究

    成效与启示 区域化党建与"单位党建"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关系。"单位党建"是区域化党建的基础和着力强化的目标,区域化党建则是"单位党建"的一种拓展和完善,区域化党建本身......

    新时期社区党建工作研究(精选合集)

    社区党建就是在街道辖区内,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内所有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的区域性党建工作。其主要职责是:宣传、贯彻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