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情绪的“小主人”?
——小学心理健康主题班会
一说到情绪,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脑海里首先蹦出来的是什么?
一说到情绪我首先想到的是生气、发脾气、愤怒、不听话、烦躁诸如此类的等等。可是实际上情绪包括喜怒哀乐。在心理学上定义,情绪是表达出来的感觉是一个中性词。
情绪本身没有好坏和对错之分。既然情绪是一种内在的感觉,那么我们就要允许学生把情绪表达出来,而不是把它压在身体里面。我非常喜欢心理学上的这样一个比喻,说情绪像钟摆。
平时我们将情绪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舒服的情绪,一类是舒服的感觉,把它分为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平时我们无意识的会压制学生的负面情绪,比如说他哭闹、发脾气、烦躁,作为家长会觉得这些情绪都是负面情绪,想赶快把它赶走,我们就会无意识的去压抑它。可是从上面这个图片我们看到,如果说不让学生体验负面情绪,那么这个钟摆就摆动不起来,他也就无法感受到正面情绪的喜悦,所有的负面情绪,实际上它都带给我们有正面的意义。
学生通常什么情况下容易发脾气呢?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这样我们会提前有一个预知,这种状态下他是容易有脾气的,我们自己有个心理准备,就更好的去接纳学生的情绪。
1、学生在疲惫的状态下,特别是一些小宝宝,比如白天出去玩,玩得特别的兴奋,本来该午睡了也没有午睡,然后回来觉得特别疲惫,那个时候特别容易发脾气。
2、学生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特别容易发脾气。比如说学生想在现实生活中去发展自己,创造自己。可是我们家长经常会紧张,禁止学生超出自己的界限,学生觉得受挫容易发脾气。
3、对不熟悉的事物无法接受的时候,基于先天气质确定性比较高的学生,也就是说在天生气质里面有一部分学生,他对于陌生的人和事是趋于回避的。所以那学生看上去是比较怕生,不太主动,似乎比较内向。但是他有一个优点,就是他会非常稳重,这个时候他会觉得紧张和害怕。
4、父母对学生的期待过高,学生总是达不到,他也容易有情绪。
5、父母的情绪状态不稳定。都说学生是父母的复印件,而学生的情绪受他的主要抚养人影响最大。对于年幼的学生来说,3岁以内他们的情绪状态受妈妈的影响非常的大。所以如果说父母自己情绪不稳定,经常容易发脾气,经常急躁,学生就会模仿,特别是妈妈。年龄小的学生,因为学生生下来,他身体跟妈妈分开,但是精神层面没有完全分离,特别是一岁以内的学生,所以妈妈不开心,焦虑,紧张,他就会接收这种情绪,就会莫名的紧张,这样他也容易发脾气。
我们先对情绪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我们知道情绪是内在感觉,外在的表达,而感觉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下面结合一个具体的案例,当学生发脾气的时候,我们如何去引导他,如何处理,让他在体验负面情绪的过程中,能够让自己更好的去成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是下面有几种处理学生情绪的办法,您看看您也是这么用的吗?
1、转移法
这是对于小学生我们经常会用的,因为小宝他要买玩具,妈妈不同意,他又哭又闹,然后我们可能会说不要哭了,不要哭了,你看那边有游乐场,我们去游乐场玩吧。然后或者说别哭,别哭了,我们玩具不能买了,我们待会去买杯冰激凌吧,或者买个糖果吧,你喜欢吃的糖果。然后我们会去转移他的视线,然后学生也许就真的不哭了,然后就去游乐场,就去或者是去买一个他喜欢吃的小零食,表面看来我们止住了学生的哭,可是学生在这个事情中,他并没有学习到如何去应对自己的情绪,对吗?
2、威胁恐吓法
经常在路上会看到学生因为某些小事哭闹,家长耐不住性子,大声吼他哭什么哭,再哭警察叔叔就来抓你来了,警察叔叔专门抓你们这些不听话的小朋友。再哭你就自己哭,我回去了,然后妈妈在前面走,小宝慢慢跟着后面哭,又一个劲地跟着妈妈,生怕妈妈真的走了,不要自己了,这是威胁恐吓法,很显然这个方法是不太合适的。学生同样没有学会如何应对自己的情绪,而且不仅没有学会应对自己的情绪,还增加了一份恐惧,学生接收的信号都是哭是不好的,我这样做是不对的。可是宝宝自己的感受,却没有人去看到,他没有买到玩具,他有些难过和委屈,这个我们都没有人去理解他,然后他会觉得我的感受是不重要的。
3、说教法
很多父母都特别会讲道理,妈妈可能跟小宝说,你看这个玩具这么贵,妈妈挺辛苦的,每个月的工资只有这么多。你要学会节省,体谅妈妈。这个月你已经买了那么多玩具,现在就不能再买了,我们会讲一堆的道理。我曾经也是一个非常会讲道理的妈妈,我们说的道理都是对的,可是学生经常收不到,效果并不太好,为什么呢?我们跟学生之间没有连接,学生的情绪,他的感受并没有被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