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空间”观念
摘要:关于我国国画中的空间理念,其被诸多的国内外学者和相关人士都进行过不同层次的阐释。“有限寓无限”这是业内外对中国古代绘画一个较为普及的认识。文中,笔者通过分析“虚与实”、“黑与白”的空间布局手法,对此观点进行了一下个人认识上的阐释。
关键字:中国;古代绘画;空间概念;空间布局
中国绘画深深扎根于历史悠远、底蕴深厚的华夏文化之中。其通过一条条线自由灵动的“穿梭”于纸张之上,所形成的艺术效果是极为出神入化的。从空间构成角度分析,它不像西方绘画那般,极为遵从透视、光影变化等传统的空间构成元素,而是通过虚与实、疏与密、远与近、开与合等方面的变化,形成了一个个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有限寓无限”的“新空间”。从这些至美的“新空间”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我国古代绘画所特有的“空间”观念。于此,笔者特结合个人自己所学的知识,通过分析我国传统绘画“虚与实”和“黑与白”的空间布局特点,去谈一下自己所认识的中国古代绘画中那“有限寓无限”的空间观念。
一、虚与实的空间布局分析
所谓的虚与实空间布局,实则就是“有无相生,尽精微而致广大”的空间布局方法
参阅于吴芸著.《论中国画虚幻空灵的空间观念》[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P121-126
。通常来讲,“以实待虚”和“以虚明实”是画家表现此种空间布局的主要策略。而正是这两种手法,让我们充分的感受到了古代绘画中“有限寓无限”的空间观念。
1、以实待虚
关于
“以实待虚”的空间布局处理手法,清代画家邹一贵在其论著《小山画谱》中是这样解释的:“虚而不可形求也,不知实者逼肖而虚者自出。”而纵览一幅幅通过利用此手法处理的画作,我们不难发现:古人用“实”去体现“虚”的空间观念,酣畅淋漓的体现了老子“大象无形”的“宇宙感”。
拿明代著名画家沈周所画的工笔山水画《庐山高图》来说,在中景表现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效果时,画家并未废多少笔墨来刻画水流,而是通过对及对瀑布两旁的一草一木进行疏密、远近、大小等方面的精细表现,从而形成了瀑布从高处流下、又汇流成河、湍湍流向远处的画面。
2、以虚明实
通常,在虚实空间布局处理上,除了“以实待虚”的手法,“以虚明实”也是经常被使用到的。拿南宋著名画家马远所作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来说,为了表现在浩浩江面上只有一个老翁垂钓的孤寂和广阔感,画家就是通过细致绘画小舟和老翁“实化”处理,在刻画江面时匆匆带过的“虚化”处理,让观者深刻的感受到老翁的孤寂感。
二、黑与白的空间布局分析
众所周知,“计白当黑”和“知白守墨”是国画的章法之一。也就是说:国画讲求笔墨触及不到的画纸上,要让这份“留白”成为画面的一部分。对此,笔者认为:它实则与虚实关系的“虚”有些许“异曲同工”之处,即:它们都是通过不加表现,从而来寓意大的空间。
拿齐白石老人所画的虾、秋蝉、小虫儿等动物来说,在画面的背景处理上,他总是不着笔墨,而是通过笔笔传神、不滞于物的笔触对所描绘动物栩栩如生的刻画,让我们觉得每一个空白的背景都是一草一石的万籁景致。
结语
以上,结合笔者的浅显认识,通过虚实、黑白的空间布局分析,对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空间观念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有人说我国古代绘画的空间理念是一种“唯心”的表现,有人说这是一种“须臾与永恒”的表现,有人说这是“弹丸之地尽现广袤之乡”的表现……而不管它是哪一种表现,它那“有限寓无限”的空间观念是展露无余的。而于我们学生而言,我们既要去掌握这种表现技巧,更要领会这份至高无上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吴芸著.《论中国画虚幻空灵的空间观念》[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P121-126
[2]
王世襄著.《中国画论研究》[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1)
[3]
商艳玲著.《境由心生的中国山水画空间意识》[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