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发展现状工作报告篇五】
一、基本情况
**镇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80户,贫困人口1128人。有**2个贫困村;有**9个非贫困村。通过开展脱贫攻坚,已有365户1105人顺利脱贫致富,非贫困村140户447人,其中2014年脱贫93户282人,非贫困村脱贫66户201人,2015年脱贫66户219人,非贫困村脱贫55户188人,**年脱贫36户104人,非贫困村脱贫19户58人,**年脱贫170户500人,非贫困村78户253人。在全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动员大会后,镇党委、政府及时召开脱贫攻坚决战专题办公会,明确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从讲政治高度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和头等大事的工作要求,继续加大脱贫攻坚工作力度,全镇上下通力合作,采取过硬措施全力推进,确保全镇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二、工作推进情况
(一)成立组织,精准策动脱贫攻坚
我镇以脱贫攻坚工作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严格落实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选配3名优秀干部充实到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单设地点、集中办公,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导作用。二是积极部署落实。多次召开全镇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先后出台了《**镇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镇打赢脱贫攻坚战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并严格监督贯彻落实,为全镇脱贫攻坚工作扎实开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遵循。三是完善推进机制。建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定期研究推进脱贫攻坚工作。2014年以来,共召开党政办公会等各类会议研究脱贫攻坚事项30余次,对脱贫攻坚工作实行高位推动和全程指导。四是层层传导压力。我镇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年终综合目标考核,进一步夯实责任。与各村和镇级单位签订了精准脱贫攻坚军令状、责任书等80余份,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坚持标准,精准识别贫困人口
充分利用好国家每年1次的贫困户对象动态管理机会,对非贫困村纠偏精准识别遗留问题,重点解决好乱拆户、未整户纳入等识别问题;全面消除打“除法”、搞平均的现象;对欺骗组织和群众,隐瞒家庭购车购房情况的贫困户坚决清退;对家庭突发重大变故、确实困难又未能纳入系统的贫困群众,认真甄别,稳妥纳入;确因政策原因不能纳入的,综合民政、财政等救助手段解决。一是严格程序。按照“农户申报、民主评议、张榜公示、乡镇审核、区级备案”的程序,紧扣人均纯收入2736元贫困线和“两不愁、三保障”识贫标准,通过“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公示”,对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了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真正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薄,底数清、情况明。目前,全镇共有建档立卡380户1128人,其中非贫困村有建档立卡229户712人。二是认真核查。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回头查、回头改”工作实施方案》,采取村自查、镇交叉核查和督导抽查的方式,对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识别情况进行逐户核查,做到“一户一档”底子清、“一人一策”“一户多策”措施清、村支部书记心里清、帮扶责任清和脱贫轨迹清。通过“回头查、回头改”共清退35户132人,新增14户44人。区脱贫攻坚督导组在督导脱贫攻坚工作时,对我镇“回头查、回头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凝聚合力,精准组织帮扶力量
在精准识别的同时,我们统筹兼顾,多措并举,认真落实各项帮扶措施,确保到户到人。一是统筹帮扶力量。对非贫困村全覆盖开展“5+2”“3+2”帮扶力量集中分析研判,及时调整补充到户帮扶力量,统筹均衡各年度贫困村帮扶力量。与区级帮扶部门一道增派插花村帮扶力量,对由村组干部、农村普通党员帮扶的贫困对象,将增加1名财政供养人员帮扶。合理调配驻村农技员,组建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团队,开展“组团式”服务,实现全方位农业实用技术指导。二是逗硬日常管理。压实帮扶工作责任,全镇未整体脱贫摘帽,帮扶人员不撤、力量不减。深化“六个一”任务清单、责任清单、问题清单“三张清单”制度,严格驻村帮扶力量履职情况管理,推动帮扶工作落地见效。强化第一书记管理,落实“十个严禁”和“六个要求”,促进作用发挥。三是强化激励惩戒。严格按标准兑现干部驻村期间交通费用和生活补贴,为驻村工作组人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坚持第一书记专项工作经费专款专用,对全镇表现突出的帮扶干部、技术人员优先推荐提拔、晋职晋级、评先评优。落实第一书记全域服务保障机制,及时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对镇级帮扶力量责任不落实的,捆绑追究帮扶单位及负责人责任。四是强化社会扶贫。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加强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扶贫氛围,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借力“中国社会扶贫网”平台,促成更多贫困群众与社会爱心人士结对认亲。深入实施“雨露计划”,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补助政策,共发放补助资金5万余元。积极开展“我为扶贫做贡献”“我为家乡做件事”“博爱**”“10.1
7扶贫日”等社会公益活动,加大社会扶贫资金争取募集力度。五是切实抓好插花贫困户扶持。对非贫困村的插花贫困户,与贫困村的贫困户同等对待,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统筹整合资金,在安全饮水、住房改善、广播电视、生活用电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全面落实产业发展奖补资金,重视就业培训、劳务输出,改善人居环境,夯实产业基础,促进插花贫困户稳定增收。六是加大临界困难农户扶持。根据临界困难农户的具体情况、突出问题和发展愿望,统筹劳务培训、产业和创业补助、民政救助等综合手段,开展针对性、个性化的扶持,确保有长期稳定增收项目,及时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消除心理落差,促进社会和谐。七是深入推进就业扶贫。紧扣技能培训和就业促进主线,切实提高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培训实效。充分利用贫困户就业对接和相互支持机制优势,实现就业供需信息有效对接,加大贫困劳动力转移输出力度;落实面向贫困群众的公益性岗位,全面完成各类贫困人口培训任务,确保贫困家庭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至少有1人就业,实现“就业1人、脱贫1户”。对全镇贫困劳动力进行在线登记录入600人,完成非贫困村劳动力公益性岗位安置18人,推荐就业20
人;结合达川区林业局公益林进行了招聘贫困林农专职护林员11名。八是持续推进返乡创业。按照“三个三分之一”要求,持续推行“一个班子、一套政策、一本台账、一批项目、一个平台、一批典型”的“六个一”回引工作机制,统筹编制有吸引力、有发展前景的生态农业、康养旅游业等项目推介书,分期分批外出招商引资、回引在外成功人士。对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吸纳贫困群众就业的经营主体,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
(四)综合施策,精准帮扶到村到户
一是因户施策帮扶。对全镇非贫困村229户71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走访帮扶,全面了解和掌握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和致贫原因,建立一对一的帮扶档案,结合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政策保障、社会帮扶和教育资助等帮扶措施,量身定制脱贫计划,进行挂牌公开帮扶,共建立帮扶方案458个,帮扶措施916条,平均每户2条以上。如桥亭村通过微信平台为该村贫困户李川募捐善款2.3万元,解决了其看病难问题。二是壮大集体经济。用好用活集体产业发展基金,引导鼓励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参与集体经济建设,夯实集体经济发展的群众基础和投入保障。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供销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稳定的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合作,参与收益分配。各村结合村情实际和资源优势,推动建立集体经济组织,**年实现村村有集体经济收入目标,非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人均达到8元以上。三是提升文化素养。完成桥亭、清河村等9个村卫生室达标升级改造,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贫困人口全部参加新农合,参合率达100%。加快推进电网升级改造,确保贫困户生活生产用电需求得到有力保障。为9个非贫困村配备文化器材、电脑、电视机、投影仪、打印机、照相机及桌椅等4套。四是改善出行条件。以乡道改善提升、建制村村道扩宽为重点,争取道路改善提升工程实施,力争扩宽改造通村公路
10公里。五是实施土地整治。积极争取区级部门支持,将**、**村纳入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推动牌坊、石堰、圣学等村土地整治项目早日实施。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改造,同步推进产业发展,配套加强基础设施,跟进完善公共服务,实现产村相融互动。在帮扶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新建维修山坪塘35口,改扩建村、社道路53公里,改造中低产田3500亩,生产路13500米,引水渠11500米。六是改善居住条件。以贫困群众住有所居、居住安全为目标,针对不同对象,差异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C级和D级危房改造等住房建设改造政策。住房建设与脱贫目标统筹安排,当年脱贫户必须纳入当年住房改造和搬迁计划。易地扶贫搬迁要科学安排建房工期,合理调度搬迁资源,精准配置施工力量,确保进度和质量;C、D级危房改造早安排、早实施,优先解决农村无房户、危房户、住房困难户住房问题。统筹解决已脱贫户住房安全问题。**年非贫困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6户58人,其中全为分散安置,截止目前全部搬进了新居。完成C、D级危房改造60户以上。全面完成各年度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和入住工作。七是创新推动法律顾问工作。“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多次得到省、市、区领导的肯定,并在《法制日报》等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帮扶工作成效得到群众广泛认可。八是实施“四好村”创建。按照房前屋后庭园化、村落民居整洁化、产业发展特色化、公共服务体系化、基层治理法治化、新风培育常态化要求,全面实施脱贫奔康“六化”行动,高质量建成一批省、市、区级“四好村”,提升脱贫攻坚整体水平。目前我镇已成功创建“四好村”7个,清河为省级,王家为市级,正在申报省级,石堰、**为区级。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非贫困村贫困人口多,自我脱贫乏力。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比重大,加上文化程度、年龄等多种因素影响,贫困群众自我脱贫能力弱,“等、靠、要”思想重,“保”和“救”的压力大。二是部分非贫困村农业产业化进程慢,转移就业有限。我镇暂无特色农业、优质农业、高效农业,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低,转移就业带动力不足。三是基础设施差,支撑作用较弱。因历史欠账较多,我镇基础设施薄弱。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突出精准管理
强化非贫困村贫困人口信息维护,持续完善新增识别录入贫困人口信息。另一方面,进一步做好非贫困村贫困人口进出动态管理,对最新致贫、返贫的贫困人口及时识别录入系统,应进则进;对通过帮扶已经脱贫的贫困人口,及时组织考核审定,应出则出。
(二)落实“六条途径”
一是在“转”方面,聚力打造“孝善文化”特色小镇,培育壮大旅游产业,为非贫困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在“扶”方面,争取涉农资金和涉农项目,重点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改善。三是在“搬”方面,积极、稳妥、有序、深入开展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面完成非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户59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四是在“保”方面,切实抓好低保线和贫困线“两线合一”工作,优先落实对“鳏寡孤独痴残”六类特殊困难群众的政策兜底。五是在“救”方面,对因病、因灾致贫的,通过新农合、医疗保险、大病救助、民政救灾、慈善救助、社会救助等方式,帮助群众渡过难关。六是在“增”方面,坚持政府引导,贫困户自愿;锁定风险,稳定收益;发展产业,持续增收;多措并举,广拓渠道四大原则大力推进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用小额信贷投资入股分红方案,可使229户贫困户每年稳定得到分红收益不低于投资额8%。
(三)积极谋划项目
坚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推进县道亭百路拓宽改建,**至东兴至景市旅游环线的升级改造,场镇污水管网改造,元桥亭佛源水产养殖基地等工程建设。强化涉农资金整合,统筹安排涉农项目向非贫困村倾斜。全面实施财政扶贫资金整村推进及“三改一建”等项目,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