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摒弃急功近利心态
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面对名利与事业、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抉择,怎么想、如何做深刻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发展。
有什么样的思想认识,往往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和行为状态。一个人如果汲汲于眼前利益,缺乏整体大局观,就很容易一叶障目,导致安于现状、故步自封或者因小失大。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就患上了干事创业“短视症”。他们或是虎头蛇尾,开始时还能保持三分钟热度,一段时间见不到明显成效,便自乱阵脚、发生动摇;或是挑肥拣瘦,对个人利益精打细算,专挑那些付出少、周期短、见效快的事做,一旦事与愿违,便失去动力、怨天尤人;或是见异思迁,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看到别人成功了就盲目跟风,结果往往事倍功半。这些人的问题,就出在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凡事都把功利放在首位,即便获得一时的“小确幸”,但想取得长足进步可就难了。
“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那些抵达成功彼岸、收获丰硕果实的人,大多拥有乐观豁达的心态、坚定明确的目标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他们每临大事有静气,不因名利诱惑而移其心,不因挫折磨难而改其志,不因时迁境转而易其行。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把个人的抱负和国家的需要紧紧相连,隐“功”埋名三十年,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硬是用普通的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成功造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曾经的外卖小哥雷海为,十五年如一日坚持用业余时间背诵古诗词,最终夺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如今已成为某学校全职教研教师。事实证明,没有专心如一、滴水穿石的执着,没有淡泊名利、全情投入的付出,就难以成就一番大事业。
思路决定出路,态度指引未来。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都深藏于他的视野、心态和斗志里。努力不是罔顾自身实际、一味好高骛远的盲目乐观,也不是“只管埋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的瞎忙活,而是综合考量自身的优势劣势,校准人生坐标,朝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发力,激发最大潜能,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莫为浮名遮望眼,致远终须笃毅行。奋进征途上,成功不会一蹴而就,前路也不总是一马平川。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拿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拼劲韧劲,做好每一件打基础的“琐事”,才能积小成为大成。
第二篇:理论学习不能急功近利
理论学习不能急功近利
张登贵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不熟悉、不了解、不懂得的东西很多。因此,全党同志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加强学习,而且必须有紧迫感,必须提高自觉性。我们的口号应该始终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江泽民同志的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学习的重要性、紧迫性,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践行这一要求,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学习是为了提高素质,而提高素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容不得任何急功近利的倾向。
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学习的一个最重要方面就是理论学习。近些年来,在中央的号召和推动下,全党出现了一个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热潮,极大地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但也不容否认,一些地方和单位在干部理论学习方面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倾向,把学习简单化、庸俗化,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出现这种现象,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是因为把理论学习的作用看得过于简单,总希望“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其基本表现是人们往往在实践中遇到什么问题时才想到学习,并希望学完之后立刻就能解决问题。显然,这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不错,理论是管全局、管根本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但是,理论素养的养成和提高,不可能倚马可待,立竿见影,只能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有时还会有反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同样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理论绝不是止痛片、感冒灵、手术刀,而是维生素、健身操、十全大补丸。感冒发烧了,维生素、健身操、十全大补丸可能派不上用场,但是,长期补充维生素,经常做做健身操,适时服用能调节人体机能的十全大补丸,就能增强人体的活力,提高肌体的免疫力,从而减少感冒和其他疾病的发生,发生了也容易治愈。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的关系也一样。从眼前看,研读几本理论著作,也许不能解决资金的缺口,不会扩大产品的销量,也无法增加就业岗位,但从长远看,理论学好了,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端正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能做到信念坚定,方向明确,决策科学,方法得当,作风踏实,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就会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即使有了失误,纠正起来也比较容易。
对理论学习功用的片面认识,直接导致了学习上的形式主义。有的地方,理论学习与工作实际的结合看起来十分紧密,今天讨论改革,就学一段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明天讨论精神文明建设,则选一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这种穿靴戴帽式的理论学习,就是期望“立竿见影”。另一种表现,则是把理论学习作为摆设,是为了应付检查。学习的时间,从安排上看“充分保证”,实际执行时却又常常被挤占;学习的内容,从计划上看非常充实,实际操作时又常常被传达会议精神、讨论日常工作所替代;学习的成效,除了一些人数、次数的统计,就是几篇东拼西凑的总结材料,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多少进步,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有多少改进,就语焉不详了。这些形式主义的做法,结果又必然导致“学习无用论”,因为片面地希望“立竿见影”,实际上“立竿”又常常见不到“影子”,自然就会得出“学习无用”的结论。久而久之,理论学习的作用得不到发挥不说,还会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
在新的世纪,我们的事业要发展,离不开学习;各级干部要切实肩负起历史的重任,也离不开学习。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学习只能加强不能放松。因此,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理论学习中克服急功近利思想,摈弃形式主义做法,非常必要而迫切。
《人民日报》(2001年05月31日第九版)
第三篇:急功近利的教育
急功近利的教育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一幅漫画,几个小孩坐在一头“短鼻子大象”上面,旁边有一首打油诗: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这是大跃进时期中国狂热心态的一种反映,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莫不如此。
大跃进反映了领导人和百姓希望尽快摆脱落后面貌,赶上发达国家的迫切愿望。然而,跨越式发展的美好泡沫随着现实的严酷性而无情地破灭了,继而出现的是“三年困难时期”,这就是违背规律的惩罚。
身处教育,无时无刻地感觉到今天的教育界普遍存在的大跃进式的急功近利思想,希望一种理念,一个思想,一个制度,一种政策来使我们的教育发生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化治校”很红火,很多校长开口闭口就是“文化治校”“文化立校”,似乎与文化拉上边就显得颇有品味、上档次。不可否认,不少名校已经到达了文化治校的层次,用校园文化来引领人,凝聚人,熏陶人,在他们校园里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文化底蕴,文化氛围,感悟着书香的味道。但大多数学校还处在制度完善阶段,甚至是人治阶段。目前教育界普遍将学校治理分为三个阶段:以人治校,依法治校(制度治校),文化治校。文化治校是最高阶段,它建立在制度完善、公平的基础之上。“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学校的制度不完善,甚至混乱,何谈文化层次治校,不去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些基础工作,就想一口吃成胖子,很象大跃进在教育中的重现。老师经常教育学生:“要打好基础,基础不硬,怎么能搭建高楼大厦?”我们一些人在干的不就是不夯地基就造房子的蠢事吗?
蠢事不仅低层次的在犯,高层次的何尝不是如此?新课改如此关系千家万户数以亿计人口的大事,居然也是乌龙不断。前几年新课改第一稿中将课程学习理想化为上九星期课,接着一个星期复习考试,结束一个模块的学习,然后又是一个十个星期的轮回。我想这可能是新课改的设计者没有将洋人的东西中国化的结果,洋人们按阳历开学,按阳历过圣诞节,学期时间固定无可厚非,中国人九月一日按阳历开学,过年却按阴历。试问专家,第十九周是春节的话,你们谁来组织教师、学生考试?再说,一流学校学生九周可以结束的知识,三流学校学校也要在相应时间里结束,这与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是否一致?省高考方案历经种种曲折,在据说“受到教育部专家高度肯定”中亮相了,且不说农村中学一年要组织学生集体进四次城(包括一次体检),安全责任大大增加,就说高考时间安排:6月7日上午语文,下午数学;6月8日上午综合,下午英语。考专科的学生是不用考综合科的,那他们7日考了一天,8日上午休息,下午再考!如此安排,居然会受到高度肯定?
对教育的急功近利起着推波助澜的还有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丁俊晖、韩寒、“哈佛**”等等,居然风靡全国,多少家长为之疯狂。平心而论,丁俊晖本身何尝不是急功近利的产物?
如此教育确需反思!
第四篇:摒弃官僚主义
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摒弃官僚主义》。
所谓官僚主义,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在政治学辞典里,对官僚主义的解释是:国家工作人员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只知发号施令的坏作风。表现为不了解实际情况,不关心群众疾苦,独断专行,压制民主,以至专横跋扈,称王称霸等等;还包括部门林立,机构臃肿,层次繁多,互相扯皮,人浮于事,虚职过多,工作效率低下等现象。
近年来,各种难题层出不穷,看病难、办证难、养老难、买房难……这些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可愁坏了许多人。而其中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正是官僚主义。
官僚主义产生的根源是非常复杂的。列宁曾讲过,官僚主义的产生依赖于两条,一是文化,大多数人没文化,少数人有文化,在这个情况下,有一些工作就只能让有文化的人去做,就容易产生官僚主义。还有第二条,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这条是由管理形式所决定的,不是政治歧视。作为管理,虽然理论上最好的形式是扁平式管理,但是很遗憾,那只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就那么几个人可以实现。自从人类摆脱蒙昧状态以来,人类所能够实现的大范围的管理都是金字塔型的,越往上走职位越少,这样一来,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如果没有制约,没有监督,它就很容易产生官僚主义。
也许在欠发达国家,在转型国家中,官僚主义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经济的。但在中国,官僚主义的产生带来的却是危害。官僚主义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上,不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增加群众负担,引起群众反感,伤害群众感情,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腐蚀干部队伍,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领导干部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得不到有效制止,必然会诱发干部的懒惰思想和投机心理,助长党内和社会上的弄虚作假行为和浮夸之风,挫伤真抓实干者的积极性,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推进,贻误发展时机,影响改革进程,危害社会稳定。
根除官僚主义可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官僚主义对组织存续的合法性基础的侵害却是任何组织都不能不防范和抵御的。要抑制官僚主义的祸害,避免出现组织合法化的危机,就必须坚持不懈地防范和治理官僚主义,使官僚主义发生发展的空间降到最小,使官僚主义的危害降至可以忍受的限度。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科学文化建设,坚持科教兴国,提升国民文化水平。在当今社会,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更是不容忽视。对此,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
其次,要从根本上清除官僚主义,必须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健全法制法规,完善干部任用考核制度等问题,从源头上杜绝官僚主义的产生和滋长。我国现今的法律制度虽然日益完善,但仍存在许多漏洞,需要更近一步的修改。制度的制约固然重要,但是群众的监督和检举也举足轻重。群众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正所谓众志成城,大家的监督对于解决官僚主义有着强大的震慑力。
最后,重要的是官员们应洁身自好,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总旨,关心群众疾苦,不独断专行,不压制民主,高效的为人民解决问题。
官僚主义,一颗社会的毒瘤,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去拔除,也需要大家的监督与检举。摒弃官僚主义,让办证不再成为难题,让更多人的问题不再成为难题,给社会一片灿烂的阳光。
谢谢!
第五篇:摒弃抱怨读《空杯心态》后感
摒弃抱怨,快乐一生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不自主的抱怨,抱怨工作烦琐、吃力,压力大;抱怨人际关系不好,别人都与自己作对,看别人处处不顺眼;抱怨孩子不听话,处处与自己为难;抱怨天气不好,忽冷忽热;抱怨交通不好,天天挤得衣冠不整;……我们抱怨这、抱怨那,心情糟透了,睡眠不好、内分泌失调,身体比以前差了,精力不充沛了,天天感觉被透支了,似乎老天都在作弄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社会上有一句戏言:20岁的年龄、30岁的皮肤、40岁的身体、50岁的心理。多可怕呀!负性情绪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可估量的,也是不可逆的。那么我们如何避免这可怕的后果?停止抱怨,不要关注生命中缺憾和不完美的一面,把眼光掉转方向,去探看生命中美好的一面,正面思考,改变言语、改变思维,你就能改变自己的人生,也让所有人的未来更美好。这是我拜读美国作家威尔﹒鲍温《不抱怨的世界》后的深切感受,借读书活动这个平台,把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何谓“抱怨”
所谓的“抱怨”,就是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然而,生命中足以让我们有理由“抱怨”的事件,其实寥寥无几。我们的抱怨多半都只是一大堆“听觉污染”,有害于幸福美满。鲜少有人知道自己抱怨的频率都多高。抱怨就好比口臭,当它从别人的嘴里吐露,我们就会注意到;但从自己的口中发出,我们却充耳不闻。我们中有人抱怨,就像做任何事的理由一样:抱怨能获得好处。在工作中抱怨工作量大,抱怨自己的身体不好,却不是因为真的认为工作量很大、真的觉得自己的身体有多么不好,而是“病人的角色”能让他们取得附带的好处,例如:他人的同情、或是可以避开反感的事件。藉由抱怨和“患病”,可以取得他人的同情和认可,也有正当理由可以休息或减少工作量,他们的抱怨让他们尝到了甜头。
2、抱怨疾病,是在消灭健康的能量
我们或许听说过“心身症”这个名词,心身症主要是由患者的心理运作过程,而非生理因素所引发的。根据专家统计,约有三分之二的疾病都是缘由病人的心理,都是患者“自以为生病”造成的结果。我们应该都听说过这样一则小故事,两个病人,一个身患恶性肿瘤、一个只是小病,而不负责任的医生搞混了他们的体检报告,将错误的结果告知了这两个病人。身患恶疾的病人被告知没有什么大碍,只是小病的人被宣判了“死刑”,过了两个月,医院发现了医疗失误,通知两人再到医院复查。谁知,身患肿瘤的人肿瘤缩小了,面色红润,而只是小病的人因“恶疾”痛不欲生,已不在人世。从这则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心理因素对于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有着多么大的用处,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安慰剂在治疗中会有疗效。当我们抱怨身体健康问题时,就是丢出了负面的说词,让你的身体听见,而你的想法,也会将这股能量导入体内,引发更多的健康挑战。抱怨疾病,并不会缩短患病的时间,也不会降低疾病的严重性。记得你可能是企图用汽油来灭火。请你认真想想,当你想他人谈起自己的疾病的时候,都多少次也许只是想要博取同情心和注意力。
3、杜绝抱怨,建立起健康的沟通
相似的人,无论是同样在抱怨、或是同样感恩的人,都会彼此相吸引,这就是“同类相吸”。我们都是能量的生物,而振动频率不同的能量是无法协调、交融的。思想也是能量,它会吸引那些符合自己思想模式的事物和人,并同时排斥不协调的事物和人。工作中有一部分人,他们总有个共同的几个话题:“工作忙”、“工作没有人帮忙”、“单位领导看不起他”、“做的再好也没有人看见” ……无怪乎,这群人没有一个能为工作真心付出,能和单位维持一个和谐的关系。他们想不想要这样的关系呢?当然想,但是通过了抱怨,他们向外发送了“工作不好”、“单位不好”、“单位领导不关心、不重视他”的振动能量,使得“好工作”、“好单位”、“好领导”都不会出现在他的生活中。他们用自己的抱怨,创造了这样的现实。你觉得身边都是一些爱发牢骚、怨声载道的人吗?这要注意了,这代表你可能经常在抱怨,而你自己还不知道自己在抱怨。
遇到事情该怎样处理呢?要健康的沟通。所谓健康的“沟通”,就是,直接找和你发生问题的人谈,而且只是和他一个人谈。和另一个人谈就是抱怨,会形成三角问题,也会继续制造问题,而非解决问题。
4、靠抱怨来逃避,你是没有自信心的人
抱怨可能在许多方面给我们带来了益处,但是抱怨所带来的益处中却不包括快乐。我们还会将抱怨当成是一种让自己更具鉴赏力的方法。譬如:有的人认为别人的衣服都不好看,认为他人的品味不及自
己,到处告诉别人自己何时买了新的衣服,哪件衣服值多少钱,哪件衣服是名牌。这是要让别人知道,她的品味有多高,她多有钱。请扪心自问:自信而又有安全感的人,会在他人面前夸大、吹牛吗?答案是不会。自尊、自重的人,认同自己的长处、接受自己弱点的人,悠然自得、不必透过他人的目光来肯定自己的人——这些人是不会炫耀、吹牛的。他们的自我感觉良好,不需要告诉别人自己有多棒。同样,他们也不需要抱怨,以藉此来取得心理上的益处。
5、想要别人改变,必须自己先改变
常会有人问:“怎样才能让职工(配偶、孩子、老板等)不抱怨?”答案是:你不能。改变是复杂而矛盾的,你不能让另一个人改变。人们改变是因为他们自己想改变,而想要设法改变一个人,只会让他更紧守着现有的行为,不肯放弃。富兰克林曾说过:“最好的训诫是以身作则。”甘地是这么说的:“我们必须活出想要让他人效仿的样子。”如果你想改变他人,就必须改变自己。我们中大都是有孩子的家长,我们会抱怨:孩子的胆子太小,不敢表现自己;孩子不肯听自己的话,不肯按照自己给他设计的“路径”发展;孩子不爱劳动,一点家务也不肯做……诸如此类,我们不可能把孩子比作火车,让他按照设定的轨道行驶,;我们不可能改变他们,让他们成为一个完美无暇的人。我们反思过吗?孩子胆小?那么我们自己在单位中敢于在会议上发言,大胆论述自己的观点吗?孩子不肯听自己的话?那么我们自己听父母的话吗?有时父母多说几句还要嫌他们罗嗦。孩子不肯做家务?那么在他们小的时候高高兴兴拿起抹布要打扫屋子的时候,我们有没
有大声训斥过他们:“没有人要你干这些事,你有这点时间还不会去看看语文书、英语书,背背单词、做做习题?”多少孩子想做家务的一股子劲是在父母的训斥中烟飞灰烬的?要避免孩子出现自己不想看到的行为,我们必须从孩子小的时候就以身作则。别忘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我们的行为会影响孩子,会影响他人,会影响整个世界,因为这种影响力会不断扩散开来。
6、悲伤、快乐是由你自己决定的沙漠中行走的两个人分别都只有半瓶水了,一个人说:“太悲哀了,我只剩半瓶水了,我一定会渴死在沙漠中的。”他没有走出沙漠,在离沙漠出口不远的地方死了,而半瓶水也没有喝完。另一个人说:“感谢上帝,太好了,我还有半瓶水,我一定会靠这半瓶水走出沙漠的。”这个人顺利地走出了沙漠。同样半瓶水,两个不同的看法、两种不同的情绪反应得到的是两种不同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困扰我们,会对我们的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我们要学会换种角度看待问题,这也是当今社会最提倡的:“换位思考”。同样一个问题,因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知识层次不同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不同,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问题是现实存在的,不会因为我们不停地抱怨而改变,改变的只有我们的心情。当下就决定我们的看法吧!要自己快乐,还是悲伤;要置身天堂,还是坠落地狱,这都是你可以选择的。
7、做一个积极、快乐的工作者
在职场上,我们大多数是凭着做事的能力或缔造的作为来领取薪
水的;我们所得的多寡,大多取决于本身的专业能力和各方面才能的高低。然而,一个在办公室里播撒阳光和喜乐的人,则具有黄金般贵重的身价。一个积极的工作者,在快乐中工作,以积极地心态去面对平凡的工作,用感恩的心去对待自己身处的环境,认真看待所有微不足道的小事,并且时时感恩。如果有人为你扶住门、有人好心帮助你提东西或是有人为你递一条毛巾,都要当成是他人送来的一份祝福、一份爱心。没有应该的、没有必须的,只有需要感谢的。用感恩的心去看待工作,用爱的视角去接纳他人、接纳挫折、接纳你所要抱怨的工作中的一切,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这样我们才能在工作中找到乐趣,才能从工作中真正成长起来。
思绪控制语言,语言造成行为,行为成就习惯,习惯决定命运。最后,我引用作者的一句话:“当我们决定接纳各种人、事物,并从中发现其光明面时,我们会体验到越来越多的良善与美好。因为我们的关注,将使这样的期许在生活中实现。”这与中国人“心想事成”的解释是多么类似,这也是互相印证的。伙伴们,遇到挫折要从容面对,发现其光明面,停止一切抱怨,不回避、不放弃,只要继续努力、继续坚持,就一定会成功,祝大家心想事成!
董瑛
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