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体不限与明确文体_出题思路背后的考量
文体不限与明确文体_出题思路背后的考量
提及高考作文,坊间多有调侃,曰: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非也。
一、命题形式变迁
一般而言,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主要有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三种:1951—1999年主要是命题作文一统天下;1999—2004 年话题作文大放异彩;2005年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平分秋色,上海开始采用材料作文;2006—2008 年开始出现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三分天下的局面,话题作文逐渐降温。对文体的要求,从 1999 年开始高考作文文体多要求为“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2000 年为“文体不限”,2002 年至今为“文体自选”。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中,有很多地方的高考作文已经明确提出了文体限定。比如 2011 年江西高考语文作文题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福建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同样也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012 年江西高考语文作文题要求写议论文,2011 年、2012年高考作文全国卷中都要求明确文体。
文体要求的回归充分体现了命题者对高中生议论、记叙、说明能力的重视,也是对当前高中作文教学和训练中存在的一些不正常现象敲响了警钟,对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和考场上的写作有了一定的要求,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考试说明》规定的高中生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体”,这也是高考作文的一贯要求。
高考作文的要求,从最初的大行其道的“话题”作文,到明确限制为议论文,再到后面出现书信体等文体,进而变成不限文体,是一种很大的进步。其表现的是出题者出题意图的转变。不限文体,试图让考生更能说话,更好说话。俗称:有话说,说好话。显然,出题者试图为考生打开更广阔的空间,让考生有更多发挥空间。
然而,虽然不限,但仍然是高考考生主要选择的文体形式。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如何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让阅卷者感受到考生的水平能力,议论文毫无疑问是最佳选择。但因为不限文体,考场议论文也开始了忽略文体的情况。文体不清,文体意识薄弱。
二、文体意识基本概念
那么,何谓文体意识?童庆炳认为:文体是指“一定的话语秩序所形成的文本体式”。而文体意识,则是对这种文本体式的明确的认知。能否区分是否为该种文体,知道如何运用该种文体进行创作。简而言之,应该具备清晰的“文体感觉”。王元臣认为,“文体感包含文体体裁规模方面的形式感,文体语言方面的语体感,结构层次方面的文序感,内容、主题乃至文化方面的意蕴感,还有对文体风格方面的把握和感受。”即不同的行文方式、具体内容、主题表达乃至文化精神在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文章体裁,创作者应该明确把握。陶东风的观点很具有总结性:文体意识是长期文化熏陶下产生的对某种文体的意识。
简而言之:文体意识是对将要创作的作品的语言、内容、主旨和行文方式有相对明朗的认知的创作意识或心理图式。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全国卷高考试卷的作文题的用词出现了变动。2014年“自拟标题”,从此拉下了“不限文体”的大幕。2015年写信,明确为书信文体。2016、2017、2018、2019四年间,题目表达皆为“明确文体”。2020年,题目中明确为“发言稿”。
三、转变原因和明确方式
为何出现这种转变呢?显然出题者已经意识到在高考写作之中,学生的文体意识不清的文体。文体意识不清,只是在表达上不好看,“四不像”吗?李烨青认为远没那么简单。她认为:文体意识的缺失,一方面让学生写作无力,一方面让教师教学无法。写作无力表现在构思时无从构建,写作时没有重点;教学无法表现在不明所以,无从着力。简而言之,文体意识淡薄产生的文体不仅仅在考场上的一篇作文上体现,更表现为学生和教师语文实践的缺陷。看似是文体模糊文体,实际是思考与实践的混沌文体。
因此,高考卷上,“不限文体”被改成了“明确文体”。那么,如何才能明确文体呢?综合各类文章的观点,无外乎这么几条:
(一)熟悉各种文体形式,是为起步;
(二)锻炼各种文体形式,是为发展。
(三)审清题意选择文体,是为实操。
(四)复盘练习反复训练,是为总结。
需要注意的则是持续性与渐进性。前四条人所共知,后二性人所难为。这也是当前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的难点所在。
从“指定文体”到“不限文体”,表现了出题者想要开放的心理;从“不限文体”到“明确文体”,又表现了出题者想要规范的心理。开放和规范,客观上是矛盾的,但实际上是和谐的。《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各种情感都发出,但各有归处,则是和谐。《老子》说: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终日号哭却不沙哑,和到了极处了。高亢、长久仍不改其本质,是大和谐。因此,我们需要理解出题者背后的意图:要明确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但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要熟练使用各种文体,但要在适当的时候发挥力量写规定或暗示的文体。
审视高考试卷上的字句变化,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工作之一。把握这种变化背后的意义,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读出题用词,感用词精准,一线教师要做的还有太多。
第二篇:语文课程对文体教学的价值考量[最终版]
语文课程对文体教学的价值考量
周一贯
在小学语文“课改”的时代进程上,一些热点话题的相继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为“课改”的风向标和里程碑。如对语文生本教育理念的讨论;对以“学”为基点的课堂教学的重构;对关注“怎么教”到“教什么”的研究,再到“为谁教”的探讨;对从“教师钻研教材”到“文本细读”的推进;对略读课文如何导的深究„„及至近期人们开始提出对文体教学的思考,等等。
所谓文体,是文章作品和文学作品样式的总称。它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形式。文体也称“体裁”,那是借用于日常生活中人们缝制衣衫必须先行“量体裁衣”之意。作者引笔著文,总希望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主观感受,由于事物的繁富复杂,采用的表达方式也就必须随之而异,因此体裁成了构成文章和文艺作品形式的要素,甚至若离开了对体裁的认知会严重影响对文本的正确读解。清代的刘熙载在《艺概·文概》里说得明白:“老子曰‘言有宗’。墨子曰:‘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这里的“宗”和“类”,所指即是文体,若文体不明,读解就容易产生困惑。“识体”与“读文”之密切关系,于此可见。
语文的阅读课文是由文质皆美、堪称典范的文章或文学作品组成的。学生要准确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就不可能置文体于不顾。因此一九五六年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中就规定:“从四年级开始,儿童要从实际上辨别课本里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这就是要求儿童能一般地确定所读作品的体裁。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指明“讲解课文,还要根据不同的体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到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提出了对课文的选编要求,其中提到低年级“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高年级的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应该多样,要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在新“课标”中也有相似的表述。如第一学段的阅读,就有“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等等。儿童阅读不同体裁的课文,自然也就必然会建立对这种体裁的初步认知,不论这种认知是十分粗浅的印象还是偏重于感知阶段的初步体验。
不同文体的文章,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不同,人们在阅读时要注意的问题和理解的侧重面也不同。因此,研究语文教材是不可能不研究文体的。我国历史上就十分重视对文体的研究,“文体论”成了中国“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论文章的专著——曹丕的《典论·论文》中就论及各种不同体裁的文章应具有不同的特点,提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对八类文体的四种不同特点作了简要分析。在晋代,挚虞写出了文体论的专著《文章流别志论》。南朝萧统的《昭明文选》、明代吴讷的《文章辨体》、徐师曾的《文体明辨》,直至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都对文体做过分类研究。至于对文体性质、演变历史的论述,当推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历史上文人学士如此重视文体的研究,大多不是追求形式,作笔墨游戏,而是因为认识到“夫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因此认定“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宋代倪恩语,见《文体明辨序说》)语文教学研究文体之必要,还因为文体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而处在不断变动之中,所谓“世道既变,文亦因之”(明·袁宏道语)。刘勰早在《文心雕龙》中就指出:“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姚华在《弗堂类稿》中说得更明白:“夫文章体制,与时因革,时世既殊,物象既变,心随物转,新裁斯出。„„文章因时而生,体各有当。”如此看来,我们解读文本须同时认知文体还关系到了解衍生于文体之中时代变迁的足印。
然而,小学语文教学界却一直存在着忽视根据课文体裁特点来设计课型、安排教程的现象。人们会比较关注课文的教学类型,以前如“讲读课文”、“阅读课文”、“独立阅读课文”(也称一类、二类、三类课文)、“读写例话”、“习作例文”等;现行教材女口“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学课文”等。以为现在时兴讲类型,不必计议文体了;有人以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体裁简单得很,反正大都是记叙文,没有多少可研究的;还有人以为讲文体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把要求教师探求文章体裁并按体裁特点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益,片面地理解为向学生讲解抽象的文体知识。
我们不仅要认识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文体教学的重要意义所在,而且要了解教材中文体系统的总体布局状态。
阅读教学的对象无疑应是古今中外各种读物。然而天下的文字作品可谓汗牛充栋,于是文体也必然会琳琅满目、万紫千红。选人小学阅读教材的文体,从大处说有文章作品的文体,文学作品的文体和文言作品的文体。
文章作品的文体是指非文学作品的文字作品,即能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性质,用于社会交际,组成篇章的书面语言。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分类。记叙文是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它可以叙事、记人、写景、状物,乃至在描叙的过程中抒情。记叙文按形式分类主要有新闻报道、通讯、回忆录、人物传记、游记、日记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解说事物、阐释事理、传播知识为基本内容,以让读者明白为目的的常用文体之一。广义的议论文则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分析事理、阐明观点和主张,以达到说服读者为目的的一种常用文体,包括立论和驳论。现行小学新课标实验教材中,议论文很少见,如《为人民服务》。还有应用文是一种有很强针对性,一定的惯用格式的常用文体。准确、简明、得体是它独特的语言风格,以适应社会生活实用的需要。但在现行人教版教材中应用文已淡化,六下年级的“综合复习”部分有两处《看说明书做玩具小台灯》和《给外地亲友写封信》;二下年级的《日记两则》,也有让学生学着写日记的要求。显然,这跟以往教材比较重视应用文教学的情况相比,有了很大变化。
文学作品的文体,是现行教材的主要部分。文学是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作用于社会感化,营造精神家园,以塑造形象为主体的语言艺术。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描绘多彩的生活图画,以显示作者的审美判断,是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因此,无论就认知发展、情感陶冶,还是语言的学习运用来说,文学教育都应当是语文教育中最为重要的部分。鉴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特殊对象,选人教材的文学作品是以“儿童文学作品”和“民间文学作品”为主流的。前者如歌儿、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等;后者如民谣、民歌、神话、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等。除这两部分以外,文学作品中的诗歌和散文,选人教材的不少。特别是散文。因为这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自由的文体,活泼清新,有着广泛的读者。许多散文也适合儿童阅读。散文能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文质俱佳的散文,更给人以美的享受。无论是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和散文诗,都能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人们的阅读能力。至于小说,一般因篇幅太长(除非是小小说)人选.就较少,(节选的除外);剧本也很少见,现行教材中只有五下年级的《半截蜡烛》。
文言作品的文体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最多的是古诗和少量的古词、古文。列为课文的古诗有38首,六下年级另有背诵的10首。古文在增加,目前列入教材的是4篇。相信随着国家,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求的提出,文言作品的文体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比重还会适当增大。
那么,加强文体研究,对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有什么意义呢?
一、认清课文体裁,按文体特点进行教学,可以更好地发挥教材的编排特点 现行小学统编的人教版实验小学语文教材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的。从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着眼,充分体现了六个基本特点: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加强导学功能,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口语交际”和“习作”的编排,加强了指导,明确了要求;以“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大力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这样的教材教学体系里,不同的或同一的文体与课文在专题教学中的地位、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不同的课文,就必须“根据不同的体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是因为教材的类型(如“精读”、“略读”等)是就阅读训练的要求而言的,讲究类型和区分体裁并不矛盾。只有充分认清体裁特点,按体裁特点组织教学,才能有效地达到训练要求,教材的编优势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如人教版六上年级第五组课文是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的,就选用了4篇不同体裁的课文。《少年闰土》是鲁迅的作品,节选于《故乡》的短篇小说。“初识鲁迅”当然先得读读先生的作品,不选“杂文”而选小说,正是为了适合儿童的阅读。其余三篇,一篇是“回忆录”,亲人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篇是写阿累(当时的一位青年)与鲁迅的一面之交,表达了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也是纪念性的回忆文字。还有一篇是现代诗,由著名诗人藏克家写的《有的人》。不同体裁的多角度,写于不同时代的共主题,方能最好体现“初识鲁迅”这一专题的教学要求。而四上年级第三组课文,选编的却是四篇同文体的中外童话。这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儿童最喜爱的童话体裁,而且还可以集中感受童话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从而获得真、善、美的熏陶。所以,那种以为讲“类型”就不必注意“文体”;研究了“文体”似乎就会影响研究“类型”的看法是没有根据的。
二、正确把握文体特点,有助于准确、深入地解读课文
文体就是文章的基本类型,文体特点是从同类型文章中概括出来的一般规律,它对于准确地理解把握同类型文章具有指导性。教师和学生对文体特点的认识,也就是对同类型文章的共同规律的认识。
一位老师执教《盘古开天地》(人教版第五册)一课,学生在细读课文时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那时候连天地都没有分开,盘古用的那把斧头是从哪里来的?”老师竟一时语塞,不知从何说起。这一教学尴尬的出现,原因就在于教师的文体意识不强。学这篇课文,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一则“神话故事”,并且应当以浅近的语言使孩子初步了解神话故事是人类社会初期所形成的一些故事和传说,它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想象和社会生活的模糊认识。神话起源于劳动,也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但这种反映所表现出来的认识往往是幼稚的、想象的、主观认为的。所以不能用科学的事实来说它不合理。在“嫦娥奔月”的神话里,嫦娥穿着一身漂亮的丝绸服装,难道我们能去追究它是哪里生产的,原料从哪里来,又是谁设计的吗?所以,神话是一种浪漫的想象,它想有什么,也就会有什么,而且可以有。因为这就是美丽的神话。
这一案例足以说明对文体的认识之所以必要,正是因为它是正确解读课文之必需。问题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文体的特点,不应通过抽象的说理灌输或孤立的知识讲述来达到,而应当在学生解读课文过程中产生需求时的随机生成,而且这种生成还必须是适度的,是一种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点拨传递。
三、不同文体的课文有不同的语体,了解文体有助子提高学生运用不同语体的能力
如议论文采用的是政论语体,要求语言有严密的逻辑性、思辨性、说服力;科学说明文常用科技语体,对语言的准确性要求较高;应用文须取事务语体,强调语言的简明、扼要、得体;而文艺作品则用文艺语体,要求语言生动、风趣,有生活气息。即使同一语体中不同体裁的作品,在语言风格上的侧重点也不相同。同是文艺作品,诗歌语言要求具音乐性,戏剧语言要求富动作性,而故事语言则要求口语性,等等。如:
阳春三月,下过几阵蒙蒙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了,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燕子》(人教版第6册)
这段散文用“文艺语体”写阳春三月的情景气氛,语言充满了形象性和表情性。具体表现在选用了较多的描绘性词语,较多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把一幅“春燕图”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特点一般在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或事务语体的文章里是见不到的。教师如果在教学这一类课文时,不注意引导学生揣摩体味语言的形象性和表情性,激发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就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要求。又如:
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最大的鲸有三十二万多斤重,最小的也有四五千斤。我国捕获过一头八万多斤重的鲸,它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颚;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鲸》(人教版第9册)
这段科学说明文的科技语体,明显地表现了准确、严密的说明性。文章采用了比较说明、举例说明、数字说明、比喻说明、引用说明等多种手法,调遣各种句式,准确地说明了鲸体的大。显然,在教学中教师是不能离开这种语言特点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
四、不同文体的课文应当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导读引领,这直接关系到能否提高教学效果
课文体裁不同,教法自应有别。不说其他大的方面,即使仅以指导朗读而言,不同文体的作品也是大相径庭。比如诗歌的朗读,就应当更多地运用形象思维,展开丰富想象和联想来激发情感,同时还要注意音韵和节奏。而议论文章说理性较强,朗读时就要寓情于理,从逻辑推理中汲取力量,要注意感情的贯串和起伏变化,感叹、反诘等语气的恰当表达。童话体裁是按儿童的心理特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朗读的语气就要亲切,以语调的大跨度和慢速度唤起儿童的幻觉和想象,并善于模拟音响,绘声绘色,把孩子诱人通话世界。至于教程设计,亦应切合特定文体的特点,否则徒劳无功。
不同文体的的课文更应当有不同的导读引领。《特别的作业》(人教版第4册)说的是于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到大自然里去找春天,并把找到的春天带到教室里来。于是,同学们带来了紫丁香的花瓣、有杨花、有柳枝、有青草„„小丽带来的是一幅画着一朵玉兰花的画,因为她看到了公园里有“爱护花木”的牌子。而小龙带来的是一只装在纸盒子里的蜜蜂,他准备展示后放回大自然„„老师在深读课文时让大家讨论“特别的作业”是指谁的作业?于是课堂上争论不休,有的说是指小丽的作业,因为她爱护花木不折花,有的说是小龙的作业,因为他要把蜜蜂放回大自然,还有的说是拿来丁香花花瓣的作业,因为那是散落在地上的„„这就使老师犯了难。其实,作为一则儿童生活故事,用的是文学性语言,以模糊的形态传导其丰富的内涵是其特点之一,无须寻求某种单一的标准答案。课题所指“特别的作业”可以是于老师布置的“找春天”的作业,也可以指全班小朋友完成的作业。因为课文中有于老师的话“你们的作业都完成得很好,大家都找到了春天”,而且还“满意地笑了”。当然也可以指小丽的作业或小龙的作业。遗憾的是老师没有根据文学性课文(儿童故事)的特点作及时引导,造成在无为的争论中浪费大量时间而得不到结果的尴尬。
五、不同文体的课文,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文体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紧密联系课文,贴切地介绍一些学生可以接受的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确实也是必要的。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助于他们掌握一些写作技巧,把这类体裁的文章写好。这体现了语文教学应当遵循读写一体化的理念,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样的要求既不过分,也不生硬,有的还直接溶人在课文的要求之中。如《日记两则》(人教版第3册),课文选用了两则小学生日记,在课后的学习要求中就有“我想从今天起开始写日记”。既然要引导小朋友开始写日记,教师自然就必须结合课文让学生去学习感受“日记”的格式和写法。又如人教版第12册的“综合复习”中有“看说明书做玩具小台灯”就蕴含了“说明书”的作用、特点、格式和写法,否则学生是无法读懂的。在“给外地亲友写封信”的综合复习中,教师就不可能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信和信封的格式,如何书写,如何投寄。甚至还要对有条件的学生指导如何发电子邮件。至于教材中没有明确要求,但很常见常用的文体,也应当结合课文渗透一些写作指导,以充分发挥教师“用教材教”的灵动性和创造性。
当然,对文体的分类不宜过分拘泥与死板。这不仅因为文体不是固定不变的僵化物,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在衍生中拓展;另一方面,文体的分类因视角不同难免会有交叉和重迭;同时,在文体与文体之间又有一个相当模糊的区间,可以归人这一类,也可以归人那一类。如“童话”可以有创作的童话,也可以有民间童话,这就形成了儿童文学与民间文学的纠缠;而有些童话可以称为“童话故事”,这又与“故事”有了交叉„„所以,正如金人王若虚所言:“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又问无体乎?曰:“有”。然则果何如?曰:“‘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滹南遗老集·卷三十七文辨》)
“大体须有,定体则无”,确实应是文体辨识灵活性的重要准则之一。
第三篇:六年级文体与科技
一
来自日本靖国神社的警钟
活动要求: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了解日本靖国神社的性质,明白日本政界右翼分子对外扩张的的野心,增强爱 国意识,养成关心时事的习惯。
活动形式:介绍、交流、讨论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简介日本靖国神社建于1869年,1879年改为靖国神社。专 门祭祀对外侵略战争中的战死者,目的就是鼓励日本军人对外 战争卖命。
二、学生交流
1、你们看过那些有关中日的战争的影视片?其中哪些残 酷的侵华历史故事让你记忆犹新?
2、你对他们的这些行为怎样看?如何对待?
三、讨论
1、你知道最近日本要在靖国神社开展什么活动?有哪些反 华行为?
2、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侵华的历史可以改吗?
四、小结:
1996年8月,日本又扬言要侵占我国的钓鱼岛,大家一定 要发奋图强,努力向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
英雄之花常艳
活动要求: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和谈感受,让学生了解一下英
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学习英雄 人物的热情。
活动形式:讲故事,谈感受。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民族英雄林则徐》
讨论:我们应该学习林则徐的什么精神?
二、讲故事。
指定学生上台讲所知道的英雄故事。
三、同学们谈感受。
四、小结
同学们谈得很深刻,从同学们感人肺腑的话语中,我感受 到这次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热爱祖国,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的热情。
六
说句心里话
活动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对同学、老师或班集体说一句心里话,以沟通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理解,培养学生关心 集体的品质。
活动形式:赠送自制留言卡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有一句话说得好,“墙推倒了就是桥。”人与人之间如果有 某种误会和阻隔的墙,只要推倒了,就是心灵沟通的桥。
二、赠送留言卡
1、学生吧自己想对老师同学或集体想说的心理话写在自己 的留言卡上。
2、赠送留言卡。
三、鼓励学生公布自己的心里话
四、小结
班集体是由我们每个同学、老师组成的群体,只有互相团 结,互相鼓励,才能携手向前,让我们珍惜这份礼物与友谊,使集体团结向上。给同学的心理话:„„ 给老师的心理话:„„ 给集体的心里话:„„
八
怎样说“谢谢”
活动要求:使学生明白谢谢的真正含义,教育学生在礼貌待人
时,养成富有感情的感谢别人的良好习惯,并能经 常用礼貌用语。
活动形式:讲一讲,练一练。活动过程:
一、导入
怎样说“谢谢”
二、提出问题
怎样说谢谢才能真正表达自己的感情呢?
三、讲述观点
要使“谢谢”这两个字用得好。真正表达自己的情感,那 就要讲究说“谢谢”的规则。
四、讲规则
1、诚心诚意。
2、直截了当,不含含糊糊。
3、用感谢的目光注视着被感谢者,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五、设境练习
分组,同桌之间相互练习。
六、谈体会
十
争当安全小功臣
活动要求:通过争当安全小功臣的活动,教育学生主动地维护
交通秩序,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活动形式:表彰会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板书:争当安全小功臣
二、讲故事
分组讲述有关安全的小故事。
三、活动:
1、准备:(1)你有何感受?
(2)我们班有没有“安全小功臣”?(3)搜集。
2、活动中:(1)找一找“安全小功臣”有多少?
(2)谁能被评为“安全小功臣”?
(3)搜集。
四、小结
希望同学们提高安全意识,人人争当“安全小功臣”。
0
十二
“小记者采访”大行动
活动要求:通过让学生实地采访以及模拟采访,使学生初步掌
握有序地收集材料的方法。懂得想当一名记者必须 刻苦学习,掌握丰富的知识。
活动形式:模拟采访,谈感想。活动过程:
一、导语
二、让小记者谈采访的过程。
三、模拟采访
1、热点追踪采访
四、谈当小记者的感想。
五、小结
近段实际你身边的同学都在议论些什么?
2、问题采访
作业多,做不完怎么办?
3、家乡的新变化
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你看到了哪些?
2十四
游戏帮我提高记忆力
活动要求:通过趣味游戏活动,交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
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增强学习效果。
活动形式:游戏 活动过程:
一、导语
二、游戏内容
1、画画
把要记的有关景物的内容画出来,教师出示一个内容,让 学生画。
三、教师小结
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2、唱儿歌
把要记的内容编成儿歌,学生学唱儿歌。
3、舞蹈
让会跳舞的学生,把有关内容编成舞。
415-
第四篇:修辞学与文体学
修辞学与文体学
“修辞”顾名思义就是修辞。人们在讲话或写作时总是要用到修辞,以使表达出来的语句得体、准确,具有较强感染力。“修辞”是语言运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古以来,人们对修辞活动做过不少研究,并创建了有关的学科。在法语中,研究修辞的学科主要有两种:
一、修辞学;
二、文体学。
法语修辞研究的内容很广,它研究一切非语言因素对语言运用活动的作用。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的交际手段(Moyen de communication),人们在运用这一手段进行交际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我们可以把这些因素简单地分为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语言因素是指语言本身的一些规律,例如其中的语法。人们在讲话或写作时应遵循语法来组词、造句,不能随心所欲,否则就无法使人理解了。非语言因素是指言者本身的情绪、年龄、地位、职业、文化修养等因素,以及交际场合、听者或读者的情绪、年龄、地位、职业、文化修养等因素。这些非语言因素也会对写、说者产生一种制约力,使之自觉、不自觉地考虑这些因素来修饰自己的辞语。法语修辞主要是研究后一类因素即非语言因素对语言运用的影响,下面略举几例说明:
a.-C’est laid.这很丑。
--Qelle horreur!真是丑死了!
这两个例句的意思基本相同,句子结构也都正确。但是第二句的言者在表达自己看法的同时流露出了内心强烈的厌恶情绪。这说明一个人的感情、内心活动可以通过他使用的语言形式反映出来,不同的感情会产生不同形式的语句。
b.–Dis-moi su ce spectacle t’a plu.告诉我,你喜欢这场演出吗?
-Ce spectacle vous a-t-il plu,monsieur?先生,您是否喜欢这场演出?
这两个例句从语法角度来说都正确,意思也大致相同。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第一句的言者是在向一个熟人或者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发问;而第二句的言者却是在向一个不很熟悉的人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发问。可见对不同类型的人,一般都要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思想。
c.-Il est atteint de surdité.他失聪了。
-Il est sourd.他是聋子。
这两句话的意思也基本相同,句子结构也都符合语法规定。但是,第一句话是医学的术语,只有在医院里或学术会议上,或其它正式场合才使用;而第二句话在任何一般场合,尤其是在日常会话中就可以听到。可见场合不同,用词造句的方式也不相同。
d.-Je suis las de cet homme.我对此人感到厌烦。
-J’en ai assez de cet homme.我讨厌这个人。
-Ce type-là,ras de bol!这家伙,真讨厌!
这三个例句意思相同,语句结构都正确。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三句话的言者的文化修养不尽相同。第一句话给人的印象文绉绉的,其言者一般来说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第二句话是一般人常用的句型;第三句话给人的感觉是很随便。甚至有点俗,其言者大多是文化修养不很高的人。这一组例句表明言者的文化修养(以及社会地位)会在语言表达形式上留下痕迹。
以上四组例句表明语言的运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不仅要学会用语法组词造句,还要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即考虑各种非语言因素)选用恰当的语言形式,准确、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修辞研究的内容。
从上面的阐述中可以看出语言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对语言交际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谈谈准确、得体的涵义:
“准确”即选用的词和句型能真正反映言者的思想感情和意图,语气要适当。例如,对于一般的违法行为,如果你不想夸大其辞,就应选用“délit”而不是“crime”(指杀人放火等罪行)来表达;当你对某人的行为感到气愤时可以说:Ça,c’est le comble!(这简直糟糕透顶!);若对某人行为只想一般性表示异议就应该改换口气:Je ne compends pas ce que vous avez fait.(我对你的行动很不理解);如果你想告诉别人你是在上海长大的,可以说:J’ai grandi à Shanghai.若你想突出强调你成长的地方是上海而不是别的地方就应该说:C’est à shanghai que j’ai grandi.“得体”即选用的词和句型要适合言者自己的身份、年龄、社会地位、文化修养。例如成年人就不应该使用小孩子的语言;教师不应该对学生使用粗俗的语言。在此同时,还要注意使自己的语言适合对方的年龄、身份、地位、文化修养。例如,对小孩与对大人讲话的口气应是不一样的;对高级知识分子讲话一般可以用较规范的语言,而对一般文化水平的人讲话就必须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下级、对下属讲话可以用命令式口吻讲话,但对上级、长辈一般不能使用这种口气。
“得体”还意味着选用的词句与交际场合相适应。如,在外交场合一般力求措辞高雅,但是在家里可以使用通俗语;在学术会议上大多使用严肃的专业词汇,而在联欢会上宜用风趣轻松的语言。
总之,修辞所说的准确、得体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写文章、讲话、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第五篇:中考语文作文七大题型应试技巧归纳:(七)“文体不限”作文
(七)“文体不限”作文
中考作文“不限文体”或让学生在“文体不限”的氛围中进行中考作文,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其重要特点就是覆盖了中考作文中几乎所有的题型,也就是说,中考几乎所有的命题方式都可以设计出不限文体的作文题。因此,对“文体不限”作文的训练应作为重点突现出来。面对“文体不限”作文题,其应对的措施就是:
第一,仔细审读文题,明确写作要求;第二,运用自己最想用的一种文体进行写作。
这也就是说,“不限文体”的作文进入写作阶段时,它是有文体的。因此,对三种主要文体的复习,仍不可掉以轻心。
下面我们来学习如何对“不限文体”的作文题进行审读。
1、不限文体的命题作文题
题目:心灵深处
要求:①写一篇内容充实、有真实情感的文章,文体不限;②全文不少于500字,诗歌除空格外,实际字数(包括标点)不超过不少于250字。③文中如果出现真名,一律用“”代替。
审读:
这个题目是一个命题作文题,是一个“大题”,考生可大中取小,任选材料进行写作,所以在审题立意上不会发生多大的困难。但考生要注意题目要求中隐含的如下信息:
1、尽管说是文体不限,但同时又要求内容充实、有真情实感。这样我们最好不写那些空洞地抒发情感、空洞地进行议论的文章。
2、从“诗歌除空格外,实际字数(包括标点)不超过不少于250字”这一句我们可知,出题者是鼓励写诗的,不像有的题目中还加上“除诗歌外”的字样,但写诗又有一定字数的限制。注意了这些内容,我们在审题上就不会发生太大的疏漏。
2、不限文体的半命题作文题
题目:在初中生活的成长道路上,你可能曾经做过傻事,或遇到过失败,或有过后悔,或流下伤心的泪„„但正是这些经历,使你逐步增长了知识,感受了人生,获得了启迪,体验了纯真„„根据括号中对选材、立意的提示,将题目“告诉我”(过错、挫折、失败、懊悔、眼泪„„)补充完整,写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审读:
这是感悟类的半命题作文,从文题中的“告诉我”几个字可以看出来。
这也是写“我”类的半命题作文,这类作文与考生自己密切相关,难度相对来说要小一些。
这同时也是写“挫折”类的半命题作文,你可不要写成“春天告诉我”、“友谊告诉我”之类带欢乐之情的文章,一般地也不要写成“爸爸告诉我”、“妈妈告诉我”这样的内容趋向不明确的文章。文题的提示语写得明明白白:你可能曾经做过傻事,或遇到过失败,或有过悔,或流下伤心的泪„„这都是指的生活中的教训,生活中的不愉快,在审题时一定不可忽略这一点。
虽然文题中说到“文体不限”,但作为考场作文,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应以稳妥为要,主要应从记事抒情的方向去考虑。
题目: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常使我们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你一定会有这样的经历和见闻,对这些道理也会有自己的认识。请以“做人要〖CD#6〗为内容,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要求:①必须从以下10个词语中选择一个词语,与上面题干中”做人要“组成一句话(如”做人要诚实“)作为文章的中心或论点。这10个词语是:诚实、真诚、守信、宽容、正直、尊重他人、有责任感、有孝心、有主见、有合作精神。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如果写记叙文,必须写一件具体的事情来表现中心,要有真情实感,不得少于600字;如果写议论文,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阐明一个论点,不得少于50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校名、地名和人名。否则扣分。
审读:
题目在选材立意上对考生一定的自由,文题内容健康向上,对考生以良好的影响。文题要求中的隐含信息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必须遵照题中的提示,从10个词中选一个进行补题。如果自己自作主张填一个词,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第二,不管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都必须写得单纯而又集中。第三,如果要写议论文,在写法上要做到综合运用既摆事实又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不限文体的材料作文题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某国一位女士来到中国一所小学,找了五位小朋友,要求他们配合做一件事情。她拿出一只瓶子,里面有五个小球,每个小球有一根线牵着。她说:“你们每人拽住一只小球,在7秒钟内必须全部从瓶中拽出,否则就会被瓶中的水淹死。记住,瓶口只容得下一只小球。”女士说“开始”后,只见小朋友们依次有序地拽出小球,7秒钟内5只小球全部拽出。这位女士惊呆了。她说:“这个试验我在其他国家做过好几次了,那些小朋友争着往外拽,结果挤在瓶口谁也出不来,全淹死在里面了。中国的小朋友了不起!”
要求:根据这则材料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文题自拟,不少于600字。
审读:这是一份有趣的材料,材料之中隐含着对中国小朋友智慧的赞扬,更隐含着对中国小朋友精神的赞扬,读材料,恐怕要读懂这一点。
题目的要求比较宽泛,所以要打破习惯思路,不要一见材料就往议论文方向去想。
可将材料扩写成一篇记叙文,把事件的过程写好、写细、写美。比如说写出五个小朋友中最大的孩子的作用,写出“年龄最小的小朋友最先将小球拽出,第二、三、四个小球随后出来,最后拽出小球的是位年龄最大的小朋友”,写出某国女士感动得流泪等等,总之是要把细节写好。
还可根据材料写读后感、写一事一议的文章、写小故事、写消息通讯等等。
4、不限文体的看图作文题
题目:观察下面这幅图画,展开联想,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审读:
这个命题的意图是让考生尽情地展开联想。
这个图不是一幅漫画,也不是一幅宣传画,它只是一幅插图。它没有情节,它没有寓意,但它可以让我们展开很多联想。
可以想到中国的足球,中国的足球牵动着多少人的心绪;可以想到精彩的足球比赛,那一场比赛是如此的动人心弦;可以想到球迷的故事,想到球场之外的纷纷花絮;可以想到月球上的足球比赛;可以想到球的滚动需要动力,想到球的攻入需要勇气、技巧、角度;可以想到办事不要像踢球一样互相推委;可以想到是外星的巨人将地球踢到银河系;可以想到某个会议的图标„„
5、不限文体的话题作文题
题目:请以“书”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注意:①“书”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作文内容只要“书”有关,都符合要求。②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讲述故事、抒发情感、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③题目自拟。
审读:这次作文以“物”作为话题;从出题的意图来讲,是让考生适应最简单的定范围式话题。
“书”这个话题能引发的内容太多了:
你可以记叙经历。如你终于买到了一本你所喜爱的书,你可以用“你在我面前微笑”、“我终于找到了你”、“寻觅之中的惊喜”、“意外”、“喜上眉梢”、“找朋友”等题目进行写作。你可以编述故事。如“珍惜”、“爸爸和我”、“一次难忘的经历”、“我的同桌”等都可以写出与己有关的“书”的故事。你可以展开想象,写一则寓言,写一篇童话,写一篇科幻小品„„你可以抒发情感。可从“书”的某方面的含义写一篇小小的散文,或直接从一个角度或从几个角度进行抒情,或突出其比喻意义、象征意义„„你还可以发表议论。如当前扫黄打非、净化环境就是很好的内容。当然,你还可以介绍、推荐一本你所喜爱的书,叙述一部小说的故事梗概,说说你为某书设计的封面,甚至为一本书写一篇文质兼美的广告„„
[练习]
请对下面的文题进行审读,谈谈你的看法。
1、题目:以“我多么想”为题,写出发自内心的一个愿望,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2、以“我向往这样的环境”为题,按要求作文。
要求:①“环境”的内涵多种多样,有“家庭环境”、学习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等,请你围绕一个方面作文。②写作时可以大胆想象,但不得出现真实的县区、学校名称及人名,字数不少于500字。③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3、地球及其居民好像进入了一个高风险地区。在这个危险的地方,全球性转暖、气候变化和土壤、河流及海洋的污染威胁着人们。水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同样面临着威胁,大量的垃圾也在不断产生。环境日益恶化的警钟早就敲响了。那么,为有助于环境的保护,人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请以”保护环境“为话题,从你做过的事中或想作的事情、想讲的故事、想提的建议、想议论的问题、想抒发的情感、想展望的远景中选其一点,写下来。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不限。③600字左右。
(提示:
1、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和心声:有的想与某位师长亲友说一说久藏在心里的话;有的想减轻过重的负担,多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有的想消除与某位同学的误解,以重续友情;有的想向辛劳一生的父母奉献一份孝心;有的想把家乡建设得更加富饶;有的想寻找医治各种社会弊病的良方;有的想施展才华,造福社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此题在审题上不会有多大的问题,问题在于它是一个比较平实的题,为了提高质量,在考场上应该将其写得生动一点,动情一点,集中一点。
2、题中隐含的信息主要有:①不管写向往什么环境,都要注意选材料的方向性,不要在一篇文章中涉及到对多种环境和向往,如果思路过于开放,也许得不偿失。②由于文体不限,便可以大胆进行想象,进行虚写,比如向往桃花源内良好的社会环境之类的文章,也是可以写的。
3、这个话题,首先给我们思想上认识上的启迪:我们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科技的发展,有丰富的知识,才能就这样的话题”说说话“。这个话题,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只要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不管是现实的、设想的还是虚构的,不管是宏观的、细节的还是微观的,不管是环球的、外国的还是国内的,不管是空中的、地上的还是水中的,不管是城市的、乡镇的还是农村的,不管是社会的、家庭的还是学校的,不管是公众的、群体的还是个人的,不管是老年的、中年的还是少年的„„都可以选为表达的内容。至于选材的角度,文体的选择,都可以由自己斟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