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智慧与沟通艺术(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1 22:4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学智慧与沟通艺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学智慧与沟通艺术》。

第一篇:国学智慧与沟通艺术

鼎积教育纲三《国学智慧与沟通艺术》

课程精要

一、人生处处离不开沟通,成功时时离不开沟通

什么是沟通:说得体的话,做得体的事 了解沟通学:即是做人的哲学

体验沟通的力量

人际交往的成功离不开沟通

管理沟通:实现最佳执行力的金钥匙

沟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二、国学课堂,沉淀职场智慧 1《大学》修身为本,止于至善

修身正心,树立职场责任心 恪尽职守,尽责敬业 修身养德,日日刷新

2、《中庸》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温和而中,恰到好处 既无过之,亦无不及

3、《论语》以德服人,以礼待人 铸就品德是一种立足长远的投资 人格是一生的最高学位 心存仁念方能远离恶行

4、《孟子》养浩然正气,塑造完美人格 自立自强,职场生存之道 金钱不是工作的唯一目的

养浩然之正气,做勇于担当重提的优秀职员

5、《荀子》学以致用,精诚专一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学以致用,工作中的必备能力 持之以恒,才能学有所成

6、《周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凡事早做打算才能避免危机 居安思危,时刻保持危机意识 保持冷静头脑,从容应对危机 要有长线思维,建立长远观点

三、常见的心理现象解析与应用

变心板(角色心理)

紧张缓和

自我求证 算命的心理术 错误的前提暗示 正义的假面具

弗洛伊德的心理解剖图

四、沟通的总原则 以情动人大于以理服人

人在感情与理智面前宁可选择感情 沟通金三角

五、沟通三不:不批评、不争辩、不抱怨 比批评更有效的力量 让对方感受到自尊 切勿与人争论激辩 理智面对他人的过错 少一点抱怨,多一点方法

六、沟通三绝:微笑、赞赏、幽默 用微笑打开沟通的大门 赞美有方,拣好听的说 学会欣赏,沟通升个级

赞赏有度:别让你的夸奖成了谄媚 幽默是最神奇的沟通术

七、沟通步骤

听的技巧:

看的技巧

问的艺术

说的技巧

八、上对下沟通技巧

• 多说小话,少说大话.• 不急着说,先听听看.• 不说长短,免伤和气.• 广开言路,接纳意见.• 部属有错,私下规劝.• 态度和蔼,语气亲切.• 若有过失,过后熄灭.九、平行沟通技巧

• 彼此尊重,从自己先做起.• 易地而处,站在彼的立场.•平等互惠,不让对方吃亏.• 了解情况,选用合适方式.• 依据情报,把握适当时机.• 如有误会,诚心化解障碍.• 知己知彼,创造良好形象.十、下对上沟通技巧

• 如何摆好自己的位置,当好副手 •

若是意见相同,要热烈反应.•

意见略有差异,要先表赞同.•

持有相反意见,勿当场顶撞.•

想要有些补充,要用引伸式.•

如有他人在场,宜仔细顾虑.•

心中存有上司,比较好沟通.十一、活学活用沟通,迈向人生巅峰

其他培训课程

《MBA零距离系列---8A管理沟通》、《赢在中层顶级执行力》 《跨部门沟通》《领导干部沟通智慧与修养》《国学智慧与沟通艺术》《中层管理干部高品质沟通技巧》《向500强企业学管理》《跟着论语做管理》《医患关系诊断与维护》

《医患心理沟通学》《科室主任语言沟通技巧与艺术》《WBSA商务策划技能与理念》

第二篇:科室主任及护士长语言沟通智慧与艺术

窦令成老师专注于医疗系统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培训

《天下良医责任---科室主任及护士长语言沟通智慧与艺术》

课程背景:科室主任和护士长既是院领导的执行者,还是部门的决策者,更是某学科或领域的带头人,融业务与管理工作于一身,科室主任角色定位与管理水平高低,决定医院效益与发展的快慢、医疗质量的优劣、发展的空间大小、品牌价值的升降、患者满意度的高低,因此,如何加强对医院科室主任及护士长的管理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为进一步加强医院经营管理与加快学科发展,提高科室综合管理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室管理队伍,强化医疗服务效率,解决科室主任在管理上的“短板”现象,特设《科室主任及护士长语言沟通智慧与艺术》课程,实现由专一人才向综合人才的转变。

课程对象:科室主任及护士长、医务科(处)长、护理部主任等。

课时:6小时/天12小时二天

培训特色

案例分析:深刻的道理体现在浅显的比喻;复杂的难题溶解于简单的故事;

分组讨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思想的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

情景模拟:以参与,体验、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大家在学中练,在练中学;

互动游戏:寓教于乐,游戏互动等充分调动参训人员的培训热情,课堂气氛活跃热烈。

【课程回报】

解决高层沟通难、上下级沟通难、部门间沟通难的问题,创造沟通型组织文化;

学会观察人、激励人、影响人,解决选人、育人,留人、用人难的问题

学会如何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减少和避免纠纷的发生

学会如何与家人有效沟通、突破人生与家庭的危机

学会如何与公众或社会沟通,更好地展示形象、获得支持

学会自我心态分析,开发自身潜能,全面提升自身能力等

课程大纲

课程精要:

《天下良医责任---科室主任及护士长语言沟通智慧与艺术》

一、人生处处离不开沟通,成功时时离不开沟通

什么是沟通:说得体的话,做得体的事

了解沟通学:即是做人的哲学

体验沟通的力量

人际交往的成功离不开沟通

管理沟通:实现最佳执行力的金钥匙 沟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沟通的误区

二、、常见的心理现象解析与应用角色心理与认知紧张缓和

自我求证 算命的心理术 二选一

正义的假面具

弗洛伊德的心理解剖图 本我 自我 超我

三、沟通的总原则

以情动人大于以理服人

人在感情与理智面前宁可选择感情 沟通金三角

四、沟通三不:不批评、不争辩、不抱怨 比批评更有效的力量 让对方感受到自尊

切勿与人争论激辩 理智面对他人的过错

少一点抱怨,多一点方法

五、沟通三绝:微笑、赞赏、幽默 用微笑打开沟通的大门 赞美有方,拣好听的说

学会欣赏,沟通升个级

赞赏有度:别让你的夸奖成了谄媚 幽默是最神奇的沟通术

六、沟通步骤

听的技巧: 专注、同理心

看的技巧

问的艺术 避免用“为什么”开始、开放、封闭说的技巧资源 关系 不确定

七、会说话是一种艺术,需要智慧

语言艺术,职场成功的法宝 抓住人心,让你更加讨人喜欢 用沟通击破合作的“壁垒” 开口是金,说话艺术定成败 交流讲技巧,给人留下好印象

沟通智慧,妙在曲径通幽 谈吐不凡,幽默机智赢得人心

八、心理疏导

克服忧虑的万灵公式 学会自我调节 释放忧虑 学会享受工作

通过运动、进行减压

九、调整情绪:智者的法门 光明思维 学会控制情绪 愤怒陷入漩涡 拥有海阔天空的生活

十、沟通活学活用,迈向人生颠峰

上行沟通,成为领导眼中的好员工 主动接近领导,替领导分忧解难 不跟领导争论,不计较个人得失 坦诚接受批评,服从领导安排 给领导提建议,以迂为直巧说服 尊重和维护,做受领导欢迎的人

下行沟通,成为下属心中的好领导 凝聚魅力,做下属交口称赞的好榜样 有情有理,做下属心服口服的裁判长 恩威并用,让下属心甘情愿为你效劳 一手掌权一手放权,彰显团队精神 上通下达上行下效,信任征服人心

平行沟通,成为同事圈中的好伙伴 在合作中汲取前进的动力

把握好同事间相处的距离

牢记同事间不应有的举动和不该说的话 做同事的最佳拍档

与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沟通

十一、会议沟通,良性互动让会议圆满闭幕 会议的沟通功能

当好会议的主持者

尽量让每个人都参与会议 巧引话题,让会议有序进行

营造氛围,开一个高效的圆桌会议

十二、专题沟通

礼仪沟通,让沟通来得有品位 保持适当的商务礼节 迎来送往的礼仪艺术

宴席中的沟通礼仪

礼尚往来:送礼送心意,沟通有创意 电话沟通,一线牵动万人心 做好拔动号码前的准备 接电话的艺术

通话中别让对方不耐烦 挂电话也是要讲修养的 应对特殊电话的技巧

书面沟通,沟通尽在不言中 鸿雁传书,一切尽在不言中 写个字条便笺,沟通更简单 感谢信,让你的谢意更深情 邀请函,带着庄重去请客

贺信贺电,送上一份浓浓的祝福 介绍信,商务沟通的有利“鹊桥” 写作沟通中的逻辑 常用商务写作

网络沟通,沟通可以很时尚 利用好网络这个交流平台 发个电子邮件:一键式快捷沟通 火爆的新时代聊天工具

不在虚拟中沉醉,有效地使用网络沟通 朋友沟通,建立亲密无间的友谊 别等需要的时候才想起朋友 朋友不是拐杖,也不是“出气筒” 用忠诚去灌溉,用热情去催发 朋友情谊有深浅,沟通方式有区别 跨文化沟通

跨文化沟通的意义

东西方沟通文化的差异 跨文化沟通策略

与媒体的沟通 认识媒体

企业与媒体的沟通 企业与媒体的长期合作 危机沟通 危机管理

危机预防

危机处理

危机处理中的媒体沟通策略3T7W 不同类型的危机处理

鼎积教育其他培训课程

一、通用类:《MBA零距离系列---8A管理沟通》、《赢在中层顶级执行力》 《跨部门沟通》

《领导干部沟通智慧与修养》 《国学智慧与沟通艺术》

《中层管理干部高品质沟通技巧》 《向500强企业学管理》 《跟着论语做管理》

《WBSA商务策划技能与理念》

二、医疗行业:《医患心理沟通学》

《科室主任语言沟通技巧与艺术》 《医患关系诊断与维护》 《科室主任语言沟通艺术》

《现代医院科室主任管理能力提升及训练》

第三篇:国学智慧与企业管理

[原创]国学智慧与企业管理

2011-07-20 08:42:11 星期三

作者:史光起

西方的经济发展较中国发达很多,从某种角度来讲,我们今天的市场环境就是西方昨天的市场环境,因此,我们都在学习西方的管理、营销方法及经验。但是,有趣的是,在此时,很多西方的企业、管理学者与商学院却都在研究、学习中国几千年来留下的智慧精髓,并从中吸取营养,用于他们今天的管理、营销活动当中,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比如《孙子兵法》、《道德经》、《左传》等。其中,《孙子兵法》对于市场竞争战略、战术具有很高的指导与借鉴意义,《道德经》也可以启迪管理者的经营哲学与商业智慧。但是,作为中国文化经典的《论语》因为是一部侧重言礼树人的智慧典籍,因此,很少有营销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或企业对其进行研究。但笔者认为,企业经营的根本是人,变数是人,成败也取决于人,在我们研究精妙的竞争战略战术的同时,也应该回归到经营的原点——人的身上,从这里出发,可以从根本上影响经营的结果,这比精妙的竞争战略更重要。下面我们就从《论语》中的仁爱之道来解析职业经理人与企业领导者应该具备的人性素质。

“仁者五行”

孔子非常推崇“仁爱”,《论语》中对“仁”的论述也非常多。孔子认为“仁”是完美人格标准的基础,一个人即使非常有才能,但是人格中没有“仁”的存在,也无法成就大事,或者空守着财富与权势,却可能众叛亲离,落得孤家寡人。纵观历史,在看看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人还少吗?身居高官或是家财万贯,也可能是才华横溢,但是工作与生活并不如意,尤其是遇到困境时,往往乏人相助,事业上很难走的长久,这样的企业管理者更是会经常落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孔子所说的“仁”,是我们无论经商、从政,还是为人立身,都必须拥有的人格特质,有了 “仁”,就可以做对人,做对了人以后,做对事就变得容易了。何谓“仁”呢?又如何做到“仁”呢?当孔子的学生这样向孔子请教时,孔子给出了:“恭、宽、信、敏、惠”,仁者的五项人格特质与外在行为标准。即所谓的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两千年以前孔子所谓的“仁爱”对我们今天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更加实际的意义,企业领导者能够做到“恭、宽、信、敏、惠”这五点,对于我们经营好企业将有莫大的助益。

1、恭则不侮

孔子所说的“恭则不侮”本意是指做人要谦恭有礼,这样至少不会在与人接触中遭致羞辱与难看,而且这样的为人处事态度还可以从别人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海之所以能纳百川,成其宽广,就是因为其将自己放在了较低的位置,以开放、包容、谦恭的态度接纳四方。自然界的道法对我们的生活及工作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抱持这样心态的人多数人际交往都很成功。但是,更多的人在今天的社会氛围下往往因为居高自傲或爱面子、怕被瞧不起等原因,无法做到与人谦恭。但事实却恰恰相反——没有谦恭的态度可能会遭致更加傲慢无理的回应,而谦恭有礼则别人不仅不会因为你谦恭的态度而小瞧你,这样反而会得到大家的好感与认可。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对下属持有谦恭的态度不仅不会让下属觉得你无能,只会使他们觉得你更加具有人格魅力、务实的领导作风及亲和力---。谦恭是一个管理者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遗憾的是,在我国企业中,能够抱有这样心态的企业家或领导者非常的少,即使有,也多存在于企业初创时期或陷入困境时,此时才会记起谦恭,并通过谦恭的态度聚众才用群智,以求发展壮大或度过难关。到了企业取得一定成绩或成长壮大后,领导者这样的心态会随着成功的取得而慢慢消失,这是人性的特点使然,而这又往往是使管理者注下大错或失败的重要原因。

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谦恭的态度不仅可以得到大家发自内心的赞同,同时可以得到很多重要的思想、信息。IBM曾经就是因为官僚作风导致上面的领导听不到下面的声音,听到了声音也不予理睬,因此,不断决策失误,使企业严重亏损。新总裁郭士纳上任后,因为其对IT是门外汉,于是谦恭的向各个部门了解与学习,同时认真倾听大家的意见、建议,甚至虚心地向保洁人员求教。骄傲自大的IBM对郭士纳这个对电脑一窍不通的总裁从最初的小视与不信任,逐步转变为拥护、信赖。慢慢的,由郭士纳带来的这股谦恭、务实的作风逐步由上层扩展到中层、下层,因为谦恭的听取组织的各方意见,使IBM的决策不仅正确,符合市场需求,而且行动变得迅速,内部员工的积极性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谦恭的轻风吹化了IBM沉积多年的傲慢官僚作风。不久,因为组织庞大,行动缓慢,官僚成风而被称为“一只脚已经迈入坟墓的蓝色巨人”重新焕发了生机。

2、宽则得众

孔子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人的宽容,他在论语中多次提到“恕”的重要,其更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把宽恕之心记在心中,就可以受用一生。宽恕之心不仅可以使自己每天都很坦荡、快乐,还能温暖你周围的人。一个宽字小到能让你很好的修身、齐家,大到可以使你成功的治国、安天下。一个强大的组织多有一个宽宏大度的领袖,在企业中也是如此,这样的领导者更具有领导魅力,这样的组织也更具有向心力。而我们的一些企业领导者缺乏宽容的心态,很多表面虽然宽容,但是却秋后算账,让下属随时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觉,久而久之形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企业氛围,还会使员工的凝聚力与工作动力受到影响。因为领导没有宽容的气度,会使员工们好的建议与思想也都停留在头脑中,很多经营的好点子,或是市场的危险信号也都无法反馈到决策层,使信息断层,最终影响企业的决策,这对于需要不断创新的企业来说更是致命的危险。

经济、管理学家阿里•德赫斯提出过“宽容型管理”的主张,他认为,宽容型管理是新经济形态下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与方式,也是世界上许多企业能保持旺盛而长久生命力的原因。宽容的管理态度表面看来和传统的企业讲求制度及层级结构相冲突,但实则宽容的管理方式是对制度的强化,而非冲突,可以有效消弱主观意识对管理工作的影响。宽容的管理除能够提高制度的有效性外,还可以使制度具有更高的弹性,应对市场变化时也更能做出敏捷的反应,化解制度僵硬的弊端。现在国际上能够生存百年以上的公司多数都有着本质宽容的企业文化与宽容的企业领导者,而这样的企业其规章制度也都是清晰明确,同时具有极高弹性的。

宽容型公司的组织结构多数是分散的网状形式,而非传统的垂直式或金字塔式的结构,员工之间有充分的沟通与互动合作,而非都围绕领导者左右。在具体行为上,鼓励员工创新,即使失败也不会受到惩罚;员工第一次犯错可以不受到处分;员工可以在特定环境下替公司作出决策;组建企业智囊团等都是一个宽容公司的特征,这样的公司员工也多具有很强的责任心与工作热情。

人性化的宽容管理方式是人类社会由阶级制度走向民主制度,继而走入一个新形态社会后的必然企业形态。在今天这个已经由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的市场环境中,继续奉行等级森严的层级制度与教条的管理方式,想以此提高生产力与组织效率的企业将逐步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被淘汰。

3、信则人任

如今的社会中,建立于诚信基础之上的竞争、对抗,甚至是交流、合作还有多少呢?今天的社会是一个诚信缺失的社会,以至于我们不得不用形形色色的律法来约束大家的信用底线。在市场中更是如此,同对手尔虞我诈,为了利益最大化,可以毫不犹豫的放弃诚信,在企业的组织内部,员工之间、领导与下属之间,为了名利二字可以自食其言并不以为耻。我们现在的社会氛围甚至嘲笑讲信用的人,认为他们很愚讷,似乎耍小聪明,随风就势的人才是能人、智者。

孔子讲的“信则人任”指的是如果你讲求信用,有很好的信誉,那么大家慢慢就会认识到你,贤明的君主自然也会发现你,任用你。孔子甚至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没了诚信在心,不知道这个人还能做什么。在当今社会也是如此,大家都缺失诚信的时候,也正意味着诚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价值。领导在选人时一定会选择更加讲信用的人来任用、提拔;企业选择合作客户时,同等条件下也会选择信誉更好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更是如此,从消费者愿意多花一些钱去买特定品牌产品就可以看出,他们买的其实是品牌背后企业的信誉与承诺。在未来的社会或市场中,无论是个人或组织,拥有诚信将是其核心竞争力中的一部分,并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领导者失信会带来与下属之间不良的互动,这种互动不仅能动摇领导者的地位,甚至能毁灭一个组织。员工之间失信则会降低工作效率与企业凝聚力,继而影响企业竞争力。此次金融危机中,更看出了诚信的价值与珍贵,信用好的企业较容易获得银行等机构的贷款与融资,以信誉作为担保的品牌产品销路不降反升,而没有品牌信誉的商品则被淘汰。广东一家小工厂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被迫倒闭,该工厂的老板没有像其它工厂那样,倒闭了就溜之大吉,扔下一堆债务,更不要说支付拖欠员工的工资了。这位老板不仅在工厂倒闭后偿还了所有债务,并且借钱为员工发工资,这让员工们非常感动,都表示,如果这位仁信的老板再开工厂,一定都来为其打工,媒体也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在这个诚信缺失的社会中,在这个金融危机的寒冬中,这位老板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丝温暖。对其而言,虽然为了信用而付出了很多,但是他却收获了一笔更大的无形财富,他将来东山再起时也必将走的更远,做得更大。

宜家家居是目前全球经营最好的家具企业之一,他们能有今天的成功,原因有很多,但是诚信是成功的诸多元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一次,宜家生产了一批椅子,出厂后发现椅子上的一个装饰品可能被儿童拔下吞入口中。于是在全球无条件召回该产品。表面看来企业造成了一些损失,但是换来的消费者与社会的信任却是更为珍贵的财富。与其相对的是不久前发生的广汽丰田“凯美瑞”汽车的“刹车门”事件。该车刹车真空助力泵存在缺陷,严重影响驾驶安全,而厂家拒不召回,先是悄悄地电话通知车主来店里更换ABS的螺丝和弹簧垫片,而部分车主还要自费几百元更换。按照规定,汽车检修、维护保养、召回等行为都要给车主发送正规通知,为什么只是电话秘密通知呢?如果没有问题为什么要秘密更换呢?这种隐性的召回却被厂家称之为“售后服务”。我们都知道,更换ABS的螺丝和增加弹簧垫片绝不是常规的维护保养,当被问及如果不更换螺丝与安装弹簧垫片可能发生的问题时,厂家却称即使不更换也不会有任何问题。厂家这样强硬的态度直到中央电视台对该事件曝光后才有所扭转,最后不得不承认“凯美瑞”存在质量缺陷,并正式召回。

一个是在我们眼中微不足道的小瑕疵就主动承担,一个是关乎生命的大问题却为了利益与声誉而百般抵赖,两个企业谁能走的更远,我们一目了然。能够把“信”字时刻放在企业经营第一的位置,是成就百年品牌的基本元素之一,而企业是否能做到诚信为商,又取决于企业的文化,企业诚信文化的建立与落实,其关键因素又在企业领导者身上。

4、敏则有功

孔子所说的“仁”不仅仅是一种道德的尺度与标准,更包含了一个人的能力,即仁者应兼具智、勇、德、才。孔子所谓的仁德之士,就是天地于胸,简言敏行的人。孔子所说的敏捷在今天来讲,就是要求一个人做事能果断迅速,而速度是可以有效提高效率的,效率又影响着一个人或组织的工作数量与质量。

前不久,由于日本供应商无法按时交货,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桑塔纳轿车发动机用盖板一时断货。上海大众为此与宝钢协商,要求紧急供货汽车板160吨。合约期为27天,本已经很紧张的供货期,宝钢却提前10天完成生产并供货,创出了一项汽车板最短交货期的纪录。宝钢类似的速度记录已经创造了很多。宝钢能够创造奇迹首先靠的就是迅速决策,而后通过柔性生产、与客户随时沟通、优化流程等提速手段,达到了大幅缩短交货期的目的。对市场快速回应,成为了宝钢强化市场竞争力的战略,提高速度不仅提高了宝钢的生产率与周转率,更拥有了一批忠实的高质量客户。我们从宝钢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企业内部管理及决策的速度可以直接影响外部市场的反应速度,而能够拥有这样的速度,绝对和公司以速度制胜的文化分不开,这样的文化又一定和领导者的倡导分不开。

无论是在企业内部管理上还是外部市场竞争中,敏捷的速度都是很重要的。当年,组织庞大的IBM其总裁郭士纳提出了要让“大象跳舞”,就是基于敏捷迅速的经营战略,最终成功的通过提高组织效率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而郭士纳能够做到这点,也是由于其本人就是行动敏捷迅速,做事果断的人。

5、惠则使人

最近《麦肯锡季刊》调查,绝大多数美国公司高管都认为,增加员工福利对提高公司竞争力至关重要,特别是将其作为公司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手段。在我国,企业主都想方设法来压低员工的工资与福利待遇,以此降低经营成本。这虽然表面看来减少了成本开支,但这样必然增加了员工的流动性,造成人力成本的隐性浪费,继而影响到生产效率。因为,一名新员工要熟悉并胜任工作岗位,必须有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所能产出的劳动价值是很低的。而一些核心人才的离去恐怕是很难快速有人能顶替的,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更远高过少付出的薪水。因此,对于企业的核心员工、关键岗位的员工,不应吝于支付丰厚的酬劳,因为这样不仅能为企业节约很多隐性成本,并且,这样会增强员工的向心力与归属感,会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市场回报,尤其是当企业陷入困境的时候,这些高忠诚度的员工会成为企业度过危机的最好帮手。

纵观古今,那些挥金似土,仗义疏财的领袖背后都有大批主动的追随者,这些人不是单纯为了钱,更多的是被这样仗义的领导者所折服并感召,而基本上所有巧言吝啬的领导者都鲜有忠诚的追随者。当然,笔者指的“挥金似土”不是挥霍浪费或用金钱堆积自己的影响力与打造团队,这里指的“惠”,更多的是说如何把钱用在“刀刃上”。现在很多企业主不是不舍得花钱,而是不会花钱——在当用的地方吝于付出,而在一些不当用或一些看不到的地方浪费了大量金钱,总体的支出不少,但是换取的效果不大。

我国有一位著名的“散财老总”——牛根生先生,他当年在“伊利”时就聚人才,散钱财。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时伊利奖给牛根生一部轿车,牛先生把轿车买了,换成几部面包车奖励给下属。这样的作风使其离开“伊利”后有众多的人才不离不弃,放弃“伊利”的高薪,同牛根生一起在50多平米的房子里成立了前途未卜的蒙牛乳业。当蒙牛集团成为中国乳业龙头,股票上市后,牛先生又把自己几亿元的股份拿出去组建基金,以奖励人才。就是这样一个散财的老总,人才与财富却不断向其汇集,这种“舍得”的智慧值得我们今天的企业家们思索与学习。

“仁”的思索

从以上的“仁者五行”可以看出,孔子对“仁”的标准要求很高,一个人很难兼具以上五点,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更是难以做到全善,但是,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我们只要向着这五个方面去努力,就一定会对自己的管理、营销工作,甚至是生活、处事有莫大的助益。笔者对20几位全球知名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做过研究比较,发现他们每个人身上至少拥有“仁者五行”中的两点特质。其实,两千多年前的智慧,完全可以启迪今天的我们走向成功。

第四篇:国学智慧与企业管理

国学智慧与企业管理

在8月底的时候,公司组织了一次高级别、有深度的培训,请来了北京师范大学易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易学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涛教授,为瑞泰人寿的部分员工讲授了一堂丰富、生动的课——国学智慧与企业管理。

“国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及其与时偕行的转化和创造,它不是古董,而是生命之学、经世之学、发展之学。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由于文化传统的断裂,出现了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隔膜。为此,我们有必要回到中华文化的根源去,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从而促进自身以及整个公司的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管理是永恒的话题。在国学文化中,对于如何管理国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道家的“无为”、儒家的“仁义”、法家的“刑罚”、兵家的“权谋”、阴阳家的“平衡”、佛家的“精神修炼”,等等。各位思想家们对于中国管理思想史的内容均有不同的见解。而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的王朝变迁,又为这些不同的管理思想提供了实践的舞台,让每一家管理思想都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上,更有了现实的力量。

张涛教授将儒家的修身之术与管理者的内在培养相结合,讲述了格物致知,说管理者要不断的学习,要终身学习,热爱学习!我想一个企业要想更好、更快的发展,不仅需要管理者勤于学习,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需要不断学习、广泛积累。只有个人得到了发展,企业才有更多的创新元素、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更要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论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可见,在一个企业中领导者的形象和作为是极其重要的。

《周易》中提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张涛教授将国学与企业管理者的创新精神融合在了一起,提出了要“居安思危”、“革故鼎新”和“自强不息”。一个企业要想不断前进,就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现状。世间瞬息万变,一定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勇于创新,敢于变革,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企业的道路来。对于瑞泰人寿来说,我们的定位非常明确——高端,这就是我们不同于其他寿险公司的一方面。

国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对于如何把国学中的思想智慧应用在企业管理领域,它给出了睿智而独到的见解。思想家们的主张不尽相同,但各有千秋,企业的发展需要管理者理性的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对症下药,方能走出一条适合企业长久发展的道路。

人力资源部

焦娇

第五篇:国学智慧与人生

国学智慧与人生(上)

这门课程主要包括三个问题,首先讨论人生有没有意义,其次要说明儒家、道家还有《易经》的思想,以及它们回应问题的理论方法。

第一讲 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

第一节 人生的意义在于三方面

在大学教书三十年来,我的学生都很年轻,每年都有人问到一个问题,就是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学生问到这样的问题,作为老师一方面很高兴,因为他们好学,另一方面也很担心,因为学生的社会经验不够或者还没有进入社会,在谈论人生意义的时候需要各种例子进行解释,所以很多时候说不清楚。通过长期的教学,我的体会是要让学生们了解一句话,那就是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可以不断地问人生有什么意义。也就是说,不要立刻得到答案,答案只是一个名词、一个动词,得到之后还要到实际生活中去体验。

到今天,我们进入社会已经有一定的时间,有相当的实践经验和个人成就了。具体地讲,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我们说,答案是肯定的。下面从以下三点来说明人生的意义: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关怀,有痛苦可以受。

一、有工作可以做,人生就有意义

有工作可以做,就是每天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确实使得人生比较丰富、比较有趣。德国一位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说过,“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早上起床的时候,发现自己还活着,却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现在我们有工作,每天起床的时候都要想今天要做的事,有了这样的念头,一天就不会觉得空虚、乏味。有的学生抱怨每天上学辛苦,但是真正到不用上学、早上起来没地方去的时候,他们才会了解什么叫辛苦。所以,有工作可以做是人生的第一个意义所在。

有一次我坐公车,上车之后没有座位,只好站着。我对面坐着两位女士,年纪都在40岁左右,她们正在聊天,其中一位说:“我先生最近变成‘流氓’了。”

我们平时在搭车的时候,眼睛可以不看,耳朵却不能不听。我一听“流氓”就有点紧张,因为他先生应该也是中年人,怎么会变成流氓呢?这就好像是黑道之类,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但又不太方便问。旁边的女士说:“你先生不是年纪不小吗,怎么会变成流氓呢?”她说:“我先生现在留在家里帮忙。”现在,有些人讲话喜欢把一句话的前后两个字连起来,所以“留在家里帮忙”就简称为“留忙”。,原来她先生中年失业。中年失业是很辛苦的,也难得这位女士很有幽默感,把她先生讲成“留忙”。在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下很多人会失业,失业了就没有工作。当一个人没有工作的时候就会发现,有工作虽然也有压力、也很辛苦,但是至少生活有着落。

我的一个公务员朋友,当了三十几年公务员之后退休了。退休后的第一个月,他到处旅游,反正已经退休了,还有退休金。但是第二个月,他就发现没地方上班很烦恼。于是,他跟他太太说:“从今天开始,你去买菜以前,请你先写一份菜单,我批了‘可’之后,你再去买。”他以前当公务员的时候每天都批“可”,退休之后没地方批,只好批菜单,但他在菜单上批“可”也觉得自己很有贡献。所以,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特定模式,退休之后也还是希望能有这样的机会。否则,退休以后重新安排生活是不容易的,因为过去没有准备好退休时候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如果现在不用上班,你就需要休闲的生活,休闲生活也需要安排。所以,一个人活在世界上,需要经常问一下自己:“自己有用处吗?”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如果你觉得自己无用,就会觉得生命好像是多余的。

有一次,我去一所养老院做演讲,老人的平均年龄是85岁。在谈话的时

候,我觉得很惭愧,因为我们年纪相差很远,没有什么好说的。谈话结束之后,养老院的院长告诉我,几年前他们做过一个小实验,把老人家分成两组:第一组每人发一个盆景,并负责照顾它,每天修剪枝叶、浇浇水;第二组什么事都不用做,专心养老。几年之后,实验结果显示,在身体年龄相近的情况下,凡是要照顾花的老人都多活两、三年,就是因为他们有工作,要照顾一盆花。所以,人活在世界上都会从年轻慢慢年老,年老不是坏事。我常常跟学生说:“你们很年轻,以为老师会羡慕你们吗?不会的。因为老师也年轻过,应该你们羡慕老师才对。为什么呢?因为你们能不能活到我这个年纪还不一定呢。”所以,不要羡慕年轻,而要想到自己目前是什么样的情况,把握了今天就把握了所有的生命。要把今天当作手段并进行奋斗,追求将来的成就。今天变成一个手段,变成一个过渡的阶段,但是一定要等到有所成就才能感到快乐。快乐只是一刹那的,中间的过程都是压力。所以,我们要练习,让我们的心情每天都很开心,这样的心情才能保证做每一件事都非常踏实。

谈到儒家,会讲到人与人的相处,我就从我跟父母的相处谈起。我的母亲和父亲是上海人,他们到台湾之后,先后有七个孩子。在我小时候,家里很穷,妈妈每天的工作很累、很辛苦。她常常有一个念头,希望老年可以享福。但是,天不遂人愿,母亲在50岁那年因为脊柱肿瘤切除手术失败,从此半身不遂,在床上躺了三十年。为什么母亲可以支撑三十年?因为她养成一个习惯。我们兄弟姐妹任何一个人回家,妈妈就跟他讲另外六家发生的事。所以我们兄弟姐妹聊天,常常会觉得有些话很熟悉,觉得是有人在造谣。最后,我们发现这些话都是妈妈说的。于是,我们联合起来跟妈妈说:“您专心养病,不要担心,我们兄弟姐妹都没有问题,您不要费心了。”本来我们是好意,希望妈妈不要操心,但此后回家就看到妈妈躺在床上一句话都不说,了无生趣。我是学哲学的,反应比较快,就跟兄弟姐妹说:“妈妈虽然生病了,瘫痪了,但她也需要工作,她的工作就是‘制造谣言’。”

之后,我们回到家,看到妈妈一个人不讲话,就主动跟妈妈说:“快告诉我另外六家人在做什么?”这样,妈妈又恢复了活力。一个人一定要觉得自己有用,即使身体不好,也要觉得人生的存在是有一点用处的。

有工作可以做,可以安身,可以养家糊口。这跟“身”有关。因为我有工作,有名片,在跟别人交换名片的时候,别人就会了解我的工作内容,否则来往会没有焦点。

二、有人可以关怀,人生就有意义

有人可以关怀,是人生意义的第二个方面。在汶川地震之后,很多人内心不由自主地涌出许多关怀之情。在那一刹那,人就会觉得生命有意义,因为可以帮助别人。在那个时期,每个人都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整个社会的治安自动改善,很少有人在那个阶段还去做坏事,因为在自然界的灾难面前,人们会关心别人。每天看电视里的画面,人们都会觉得很不忍、很不舍。这叫做有人可以关怀。

如果你平常只跟朋友来往,手机里都是好朋友的联络方式,一旦手机丢了就会觉得糟糕,找不到人互相分享你的快乐、分担你的痛苦。没有一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有起起伏伏,这时就需要跟亲人、朋友、爱人分享各种生命的体验。这个时候,有人可以关怀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我们成家之后会有孩子,孩子慢慢长大开始上学,做父母的也就开始担心了。孩子在小学阶段都非常可爱,没有什么问题。中学三年,孩子就会开始产生压力。我有一个当初中校长的朋友,他告诉我说,初中的孩子变化特别快,初一很可爱,初二很可恨,初三很可恶。父母会担心孩子崇拜偶像的问题。小孩子对各种偶像都很有兴趣,崇拜偶像之后就不再好好念书。这时候很多父母会采取比较严格的手段,绝对禁止孩子崇拜偶像。

我女儿上初中的时候也一样,存在崇拜偶像的问题。我经常劝她,我告诉她偶像是假的,是媒体制造的。我讲的很有道理,女儿自然辩论不过我。她最后跟我摊牌说:“如果没有这些偶像让我崇拜的话,那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我听了很震撼,立刻想到

西方有一句话,叫做“打不过就联合。”我打不过她的偶像,只好跟她的偶像联合。我上街把女儿偶像的照片、海报、杂志访问等统统买回来送给她。孩子到初中后,有时是不能跟他们沟通的,孩子不理睬,做父母的也没有任何办法。但是这样又太过于放任,是不行的。自从知道女儿崇拜歌星后,我就开始研究这个歌星。很快地,我就发现这个歌星每天练唱6个小时以上,我就把资料拿给女儿看。我说:“你看到没有,你崇拜他,他每天专心练唱6小时以上,那你每天至少好好念书六小时以上,才能跟他一样。”但女儿说:“我只是喜欢听他唱歌,这跟我念书有什么关系?”我说:“人是一个整体,有台下的努力才有台上的表现。”她听了也觉得很有道理,念书就比较用功了。我继续研究这个偶像,发现这个偶像很孝顺,于是我又把资料给他看。我说:“看到没有,你崇拜的偶像很孝顺,你跟他学吧。”她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只是喜欢听他唱歌。”我说:“人是一个整体。”这就是教育,不能够完全针锋相对,要顺着他,再引导他,让他知道只是这样做还不够,要学就要学得彻底。所以,对于孩子来讲,如果有人可以关心的话,至少在升学考试的压力方面,会有些缓冲调节的作用。其实我们自己也是一样的,因为有人可以关心,常常觉得自己活着虽然有一点烦恼,但是也很快乐。

三、有痛苦可以受,人生就有意义

人生有意义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一点,叫做有痛苦可以受。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这句话,他们认为人生就是不要痛苦。我们应该了解,人生其实就是两个字,叫做“改变”。人生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今天与昨天不一样,明天与今天又不一样。要注意,在不断改变的人生过程中,改变的模式有两种:第一种是被动的改变,活着然后慢慢变老;第二种是主动的改变,因为有痛苦,所以开发潜能,改变自己。如果只是被动地改变,活着慢慢变老,那实在是太可惜了。

一位女作家的文章登出来后,别人寄给她稿费,稿费是邮政汇票,需要到邮局签字、取钱。到邮局签字之后,邮局的小姐认出了这位作家,她称赞作家的小说写的很好,很令人羡慕。作家很客气地说:“会写文章有什么用呢?头发都白了。”这位邮局小姐说:“可是我不会写文章,头发也会白啊。”这就代表每一个人都会老,但至少你有专长可以写作。自从听到这个故事,我就觉悟了。有一些老朋友一见到我就说:“几个月不见你怎么又胖了?”以前,我听到别人说我胖就很惭愧,会解释说好久没运动、晚上吃宵夜等,好像胖是一种过错。有了这种觉悟之后,我就不再解释了。现在,如果有人说我又胖了,我会说:“你错了,比起将来的我,现在是我最瘦的时候。”如果有人说我头发越来越少了,我还是一样回答:“你错了,比前将来的我,现在是我头发最多的时候。”人总是会慢慢变老,所以我有一个习惯,从来不看过去的照片。因为任何一张照片都比现在的我年轻,会越看越伤心。所以,我们要把握今天,策划未来。以上所讲的这些就是“被动的改变。”

需要强调的是主动改变自己。现在,我每天的生活几乎都是上课或者演讲,但小时候我是绝对不敢想我今天有这样的机会,因为我小时候有一个严重的问题,说话口吃,一句话讲半天讲不出来,字都讲不清楚。那种痛苦改变了我的一生,我在痛苦里成长了。痛苦之所以有意义,就是因为它强迫你开发潜能,让自己主动变得不一样,然后可以更好地掌握生命。

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新搬来了一家邻居,邻居的一个小孩子说话口吃,他一说话大家就笑,因为样子实在太怪了。别人笑完就算了,我笑完之后跟他学,一学就会,甚至比他还严重。结果,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最怕的就是上学,因为小学老师很喜欢让学生念课文,一人念一段,一到我念全班就开始大笑,有时老师笑得最大声,所以我非常自卑,根本交不到朋友,因为交朋友就要讲话。父母有七个孩子,对我也是爱莫能助。那时候我八岁,但我有一个念头,认为考试考好一点别人就不会笑我。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动机,有动机才会有动力。我阴错阳差地学会口吃,就想考试考好一点,别人就不会再笑我,于是我就拼

命念书。我从小念书都很主动,如果考试考不好就会觉得活不下去了。我最喜欢考试,因为考试的时候不准讲话,这让我很放心。口吃的情况延续了九年,一直到高二的时候一个老师对我说:“你会念书没用,你不能讲话。”他鼓励我参加口吃矫正班,这个班就是教人如何说话的。我学了两个月才知道该怎么说话,不能着急,先深呼吸,还有各种技巧,慢慢地我恢复了正常。九年的痛苦使得我在中学、小学时代没有一天是快乐的。

这个痛苦改变了我的一生,至少体现在以下两点:

1、我这一生都不会嘲笑别人。因为我从小被嘲笑,知道被嘲笑的痛苦,所以我现在看到别人的各种状况,都不可能去嘲笑他。相反地,我很容易同情他。这样的一种心态对我来说是一件很好的事,使我比较容易去体谅别人。譬如我演讲、上课从来不迟到,因为我知道我迟到的话,就得让别人等,心里会过意不去。这种心态使我懂得尊重他人,也得到他人的尊重,与人交往时气氛就比较好,人际关系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2、我中学毕业之后,考大学的第一志愿就是哲学系。所谓哲学就是把简单的说得很复杂,把懂的说成不懂的。念哲学之后,上课经常全班打瞌睡。老教授的一本讲义,十几年都一样。他知道学生听不懂,也不勉强学生,因为他知道念哲学的学生即使听懂了,毕业也等于失业。有一次一位同学上课没有睡觉,下课之后老师问他今天怎么没睡着,他说因为前面两节课睡太多了。所以,我教书之后就下定决心,这一生说话一定要让别人听得懂。如果没有过去的痛苦,今天我教哲学根本没有人听得懂。哲学是很难讲得清楚的,让学生听不懂绝对比让他们听得懂容易百倍,但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把话说清楚,不然就浪费了说话的机会。

第二节 完整的人生在于身、心、灵的整合

人生有意义有三点:有工作可以做代表“身”,工作可以安身,可以买房子、买车子,一家人过得快乐平安:有人可以关怀代表“心”,情感可以自然地交流,有适当的发泄管道;有痛苦可以受牵涉到“灵”性的修养,也就是受苦的目的。有身、有心、有灵,生命自然就比较深刻。

有人说,“身”很容易了解,每个人都有身体,都需要一个位置,一个人坐了某个位置,别人就不能坐了。身是互相排斥的。“心”代表了人的思想、情感和意志,但是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心的作用可以维持多久呢?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还有很多人说,灵是看不到的,谁能证明一个人有灵魂呢?灵魂是不可能像变魔术一样变出来的。

但是,如果人只有身跟心,而没有灵的话,人生就会很麻烦。如果人只有身跟心,人死之后尘归尘、土归土,就什么都没有了。现在医药科技发达,很有可能一个人身体尚健康,心智却已丧失了作用。现在,人类最可怕的敌人是阿兹海默症,又称老年痴呆症,也就是一般说的健忘症。患有健忘症的话,心智就失去作用了。我有一个同事,年纪跟我差不多,还不到六十岁就已经患有老年痴呆症了。有一天他在书房,想去客厅拿一样东西,到客厅却忘了自己为什么来客厅。他以为回到书房就应该能想起来自己刚才为什么来客厅,但是回到书房之后,他又忘了自己为什么回到书房。这就代表心智功能丧失了,到最后会忘记所有的东西。所以,人如果只有身跟心的话,显然无法解释人生,甚至连快乐都不容易。

这几年,我很受瑞士一位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的心理学家的启发。荣格在欧洲给很多人治疗心理疾病,从医三十几年,很有心得,很有经验。在外国,人们一有情绪困扰就找心理医生,人们也参加心理医生的健保,心理医生这个行业是很红火的,生意很好。但是,我们需要了解什么叫做心理医生?假设你跟心理医生约了早上九点看诊,看诊的时候医生问:“你几点到的?”如果回答九点整,他会说你属于强迫型人格;如果回答八点半,他会说你属于焦虑型人格,因为你太紧张了,所以要提早半个小时;如果回答九点半,他会说你属于抗拒型人格。所以,跟心理医生约时间,不管准时、早到还是晚到,看诊的人心理都有问题,这样他才能够有源源不绝的病人,有的看一次病之后就要永远看病了。所以,心理医师的效果很难讲的。美国一些州政府规定,“在本州领有心理医师执照的医师,必须每半年互相分析一次。”政府担心心理医师自己变成心理病人。荣格在欧洲是很有名的心理医师,是高档医生,专门给社会上层人士治疗心理疾病。三十几年之后,他总结出一个心得。他说:“我一生替很多人治疗心理疾病,我发现他们这些人大多数是身体健康、心理正常,但是并不快乐。”这三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显然,除了身跟心之外,还有一个决定人是否快乐的因素,那就是灵,灵与人生的意义有关。人生的意义有身、心、灵三个方面,从任何一方面都可以着手,但决定的关键还是在于灵。

在地震期间,很多人都捐钱、出力了,在捐钱的时候才知道过去努力赚来的钱是有意义的,因为钱用在了适当的地方,用在了需要的地方;在出力帮助别人的时候,才觉得平时养足体力的意义。这个时候所强调的“灵”就是一种决定性因素,它让人知道一生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绝对不是把前人的路再走一遍,绝对不是用

“生老病死”四个字就能概括的。这样子太单调了,还要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生。人生在世,首先就明白自己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尽管人都是同一类生物,但单个的人是宇宙唯一的,是不可能重复的,双胞胎也是不一样的。

第三节 人生需要行动的配合 人生的意义不只是了解,还需要有行动的配合。行动的配合就是开发潜能。

一、开发潜能要不断地求知

只要打开书本,就会发现新的观念;去参加讲座,就能学到新的东西。这种观念会带来一种力量,增加人的理解能力。任何事情发生的时候,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对发生的事如何理解。人最怕的就是不能理解。如果发生一件事不能理解,陷于困惑之中,就会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力量完全被限制、被压制了。如果理解的话,就可以采取某种行动,决定自己应该接受它,还是抗拒它。这样才能显示生命的真实力量。学习求知,就是要每天增加并了解新的知识。知识简单地说是一种信息、资讯,它是片片断断的。看报、上网、看新闻是不会增加知识的,它只会让你知道许多有趣或麻烦的事,比如全世界目前的经济状况、石油涨价等各种问题。知道这种事情对人生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因为它缺乏系统的知识。

掌握系统知识的人,即专门针对某一方面做了完整的了解,那种人也叫做专家。

我们在平常学习的过程中,都希望成为专家。但成为专家还不够,因为它只能分而不能合。人的生命是一个整体。有时候我们很难分辨对自己来说到底什么是重要的,通常,我们都会把要紧的事情用来取代重要的事情。假设某天不小心感冒了,我就会认为健康最重要,因为生病了;恢复健康之后,就会认为赚钱更重要,因为现在健康了;赚钱之后会发现家庭更重要,因为只是赚钱而没有家庭,总觉得人生不太理想;家庭安稳之后,又会开始想其他的。这就是人的实际生活,经常认为某个东西或某件事是现在最需要的。但是,需要不等于重要,人一定要学习,在学习中了解什么是不可或缺的、是真正重要的。

这两年国学很热门,学国学有什么意义呢?有人认为,不学国学也一样过得很好。如果不学的话,就只是按照别人的方式学习、模仿。看到成功人士表面上好像很快乐,你会觉得这就是真正的快乐。只有等到自己努力赚钱之后才会发现,其实根本不是那样的。我们对于有钱人往往只看到他们要什么有什么的表象,但不要忘记,拥有的东西越多,获得的自由就越少。西方20世纪中期最有名的学派叫做存在主义,存在主义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拥有就是被拥有”。如果我现在有一栋房子,我也同时被房子所拥有。如果房子出问题,我会整天烦恼。如果我有一辆车,我也同时被这辆车所拥有。如果买了三辆车,就要顾虑三辆车的情况,也会很烦恼。相反的,如果没有车,走在路上反而会觉得很自由,搭计程车不用担心车停什么地方、车有什么问题等。这就是存在主义,正所谓——你“有”的越

多,你“是”的可能就越少。这里的“是”,就是指“做自己的自由。”

追求知识就是希望得到某些智慧。什么叫做智慧?智慧就是从整体和根本来看我们的人生。所以,在开发潜能的时候,首先要“知”。学习儒家的目的,不只是知道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大部分是文言文。今天我们训练《论语》,天下人开始念《论语》,希望小孩子也念《论语》,是希望在做人处世方面没有问题。但是,怎样念《论语》才能正确了解其中的意义呢?只是《论语》的第一句话,在理解的时候就有困难。

有一次我在学校教书,课堂上有三百名同学,我问他们有没有念过《论语》,他们回答说都念过一些,至少第一句话念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问他们:“什么叫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当时三百多位同学没有一个人举手,因为学生认为老师问题太简单的话,其中一定有诈,所以不能随便举手回答。经过再问鼓励,有一个男生站起来回答说:“学了以后时常去复习,不也觉得高兴吗?”这位同学讲完之后,我问同学们赞成不赞成他的观点,有没有人要进行修正,结果三百多位同学没有人进行修正。于是我又问同学:“请问各位同学,从小学念书到现在念大学,学了以后时常复习而觉得高兴的,请举手。”结果三百多人都没有举手。

这代表什么呢?要么孔子乱说话,要么我们乱念书。两千多年的经验证明,孔子是不可能乱说话的,所以只可能是我们乱念书。我们把“学而时习之”理解为“学了以后时常复习”,其实孔子不是那个意思。古代的“时”不是“时常”,而是“适当的时候”。所以,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学了以后要在适当的时候去印证、去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比如我今天学到孝顺,这是不能到处练习的,练习孝顺一定要对父母。假设我今天学了游泳,也是不能满街练习的,要在有游泳池的地方才能练习。所以,学习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和适当的地方进行练习,这才叫做“时”。儒家最重视“适当”,所以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者也”。他认为圣人中孔子是最特别的,他能判断出适当的时机。不管做任何事,昨天做是对的,今天做就不一定对;对张三这样做是对的,对李四就不一定对,要注意判断适当的时机。儒家思想不是教条,需要有智、仁、勇三大德,智代表理性思考。所以,念国学只是背是没有用的,因为古代文言文的理解与现在的白话文不一样,学习要从资讯到知识再到智慧。

二、开发自我潜能要平衡情感

关于情感,有亲情、友情和爱情。

(一)亲情是命胜于缘

亲情是命胜于缘,一家人是命中注定的,很多时候我们对于父母、子女是无法选择的,只能接受,接受之后要慢慢适应,尽管有时候压力很大。一家人在一起,可能八字相冲,星座不合。所以,谈到亲情的时候,一方面有温暖,另一方面也有压力。很多学生抱怨自己的父母总是要求考试成绩,但他们怎么都考不好,除非作弊。当然,作弊是错误的行为,不能采取。那怎么办呢?我只好劝这些学生,让他们回去跟父母报告:“根据专家的研究,孩子书念得不好,有一半是遗传的问题。”这么说之后,父母就不会怪孩子书念得不好了,如果要怪,他们要先怪自己。从这一点可以知道,亲子关系是命中注定的,要了解它、接受它,而不是去抱怨,一家人要互相体谅、互相容忍。

中国古代有个故事,一位老先生五代同堂,有人问他:“您好福气啊,五代同堂真是不简单,有什么秘诀吗?”老人家不讲话,只是拿纸写了一个字,叫

“忍”。“忍”字就是一把刀插在心上。所以,不要羡慕别人五代同堂有多么幸福,其实并不一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要只从表面观察别人、羡慕别人,从外面看是看不准的。每一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家庭、孩子、夫妻或者兄弟姐妹,我们要尽量了解家庭是我们的命,既然大家在一起,就要好好相处。好好相处不是完全没有原则,而是让你能够尽量从情感的角度去思考。

很多人都认为儒家没有法制观念。在《论语》里有一个故事,楚国一位大

夫告诉孔子,我们楚国有一个人非常正直,爸爸偷羊,被儿子检举了。这个儿子大义灭亲,检举自己的爸爸偷羊,真是正直。孔子说,我们鲁国人跟你们不一样,我们的正直是“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爸爸偷羊儿子替他隐瞒,儿子偷羊爸爸替他隐瞒,这里面就有正直。当然,有人会觉得孔子不太注意法律,因为私人的情感损害了社会正义。儒家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其实很简单,人生不能两全其美,一定要有所取舍。如果只重视社会公益而忽略亲情的话,社会将变得越来越刻薄。相反的,如果重视亲情的话,就不能兼顾法律。但是,在《论语》中,孔子只说“隐瞒”,而不是“否认”,也没有拒捕、革命。后来,孟子的一个故事使得孔子的这个理论得到了发展。

孟子有一位学生叫桃应,桃应问老师:“如果舜的爸爸杀人,舜怎么办?”我们都知道,舜是古代儒家认为最好的、最伟大的圣人,但舜又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悲惨的遭遇。越是悲惨的遭遇,越能造就伟大的人格。舜的母亲早死,他的爸爸娶了后母,生有一个弟弟叫做象,结果爸爸、后母和弟弟联合起来要杀舜,这是古代的问题家庭。舜这样伟大的圣人,他的家庭却是有问题的家庭。但舜是天子之命,多次的陷害都没有能够杀死舜。有一次修谷仓屋顶,舜上去之后另外三个人就把楼梯撤走,并放火烧谷仓。舜当时已经结婚,娶了尧的两个女儿,她们都知道舜的处境很危险,就事先帮他做了纸鸢,让他从屋顶上飞了下来。又有一次,另外三个人让舜修水井,舜下到水井之后,他们就把井口封了起来,企图把舜闷死。结果舜有备无患,利用工具在井底挖地道逃了出来。舜的弟弟以为把舜杀死了,就开始分家产,把米、钱财给父母,弓箭、宝贝归自己,甚至连带两个嫂嫂都归他自己。象前往哥哥的宫殿,结果发现舜已经逃回来了,正在床上弹琴,他看到哥哥的神情非常忸怩,很惭愧地说想念哥哥,这显然是骗人的。结果舜跟他说,他这样一天到晚没事做也不好,于是让他去当有庳国的国君,此时的舜是代理天子。后来学生问,舜让自己最坏的弟弟当国君,不是害了老百姓吗?孟子说,舜派了好几个有力的官员,设法把他弟弟架空,让他只能吃喝玩乐,不能够伤害百姓。舜还经常召见他弟弟,让他大多数时间都在路上往返,没有机会去害人。这是古时候的一种方法。舜的弟弟虽然是坏人,有谋杀的企图,但舜也不能把他法办。如果舜把象法办,他的爸爸跟后母每天在家里闹也不是办法。所以,舜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象。学生问:“如果舜的爸爸杀人,舜该怎么办?”孟子说:“派法官去抓。”学生又问:“舜会这样做吗?”孟子说:“不会的,舜会把天下放在一边,把天子的位置像丢旧草鞋一样丢掉,然后背着爸爸逃到海边,一生过着快乐的日子。”学生又问:“如果法官追到海边,把舜的爸爸抓走,舜会不会拒捕?”孟子说:“不会的,他只好替他爸爸送牢饭了。”

这是儒家的思想。从中可以知道,人与人最重要的是人性自然的情感。如果为了法律而伤害人的情感的话,一家人就会每天互相监督有没有犯错、有没有作弊。假如哥哥告诉妹妹考试作弊了,妹妹立刻去学校举发哥哥,导致哥哥被记过,今后兄妹之间就无法相处了。所以,不要随便批评儒家。儒家的说法、做法都有着更深刻的考虑,不能只看到儒家表面就判断儒家不注重法制。法制是一个社会共同遵守的规范。人的世界只要有规范,就一定有变通,因为每个人都有个别差异。其实,法官判案也要看个别情况,而不是对犯了相同案件的犯人的处罚都完全一样。

在印度有种姓制度,把老百姓分为四等,这是非常不公平的,生下来是哪一种,一辈子都不能改变。所以,有的印度人觉得活着没什么乐趣,希望早点死,认为轮回之后可能还有新的机会。为什么印度人这么消极呢?因为印度人生下来就有阶级。但是,在印度有一个特色,印度最好的阶级叫婆罗门阶级,最差的阶级叫做首陀罗阶级,是一个奴隶阶级。如果这两种人开车闯红灯,处罚是完全不一样的,最高阶级的婆罗门关三个月,最低阶级的首陀罗关三天。为什么一样闯红灯,处罚的差别这么大呢?因为婆罗门受过高等教育,在社会上有最多的资源,所以他们犯错、违法要受最重的惩罚。相反的,首陀罗什么资源都没有,也没有接受好的教育,如果他们不小心违法,就给予简单的惩罚。印度这样有四种阶

级存在于人民之间的不公平的社会,能够维持两三千年,也是有它的理由的。

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有时会觉得很难理解。英国一位历史学家叫做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他在《历史研究》中分析到,各种文化的发展都有一个规律,叫“兴、盛、衰、亡”。一个文化从兴到盛到衰再到亡,它只有一次生命。但中国的文化很特别,经过兴盛衰亡五胡乱华之后,会再经历兴盛衰亡的阶段,之后又开始兴,这是很奇妙的事情。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要结束了。外国人认为中国文化从清朝末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已经差不多要亡了,但他们没有想到今天又出现国学热。这次的国学热,是两三千年以来经历过第二次兴盛衰亡后的第三度兴,之后就是盛,至少五百年以后才会出现衰的情况。所以,今天的国学热是一个契机,是一个关键时期,预示着中国文化要开始兴盛。

中国的国学热现象令全世界费解,大家都不了解为什么忽然之间有那么多人去学习《论语》《老子》等国学经典。人们在学习国学经典的时候,也看不太懂。外国人崇拜我们的国学,他们最崇拜不是儒家,而是道家,因为道家思想看不懂。《老子》是全世界除《圣经》之外,被翻译过最多语言的一本书,也是卖最多版本的一本书,世界上只要受过教育的人,都很喜欢看,甚至连俄国的托尔斯泰都翻译过《老子》。翻译《老子》的时候,怎么翻译“道可道,非常道”六个字,世界上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因为“道”这个字不能翻。有人把“道可道,非常道”翻译成“The

Tao can be spoke out,but it`s not Eternal

tao”。他认为,道可以用言语去说,但又不是永恒的道。那到底什么是道呢?道是不能翻译的,所以外国人看的头昏脑胀。我国古代的文化到今天又要振作了,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一定要把握住。如果能在年轻的时候把握住,到中年、老年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国学文化的发展。

我们现在学习国学,因为国学里有人生的智慧。讲到人生的智慧,可以去听很多的故事,叫做心灵鸡汤。听了这些小故事,你会觉得很有趣,但是没有用,因为它缺乏系统。在学习的时候,我们都希望能系统的学习,能讲清楚什么是人性,人生该怎么走,人生的目的何在,死后有怎样的世界等等。如果完全不谈宗教,哪一种哲学可以告诉你人生应该如何,人生真正的快乐何在呢?学习儒家思想的话,你很快就会发现儒家了不起的地方。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做颜渊,颜渊特别穷困,但他特别快乐。既然穷困可以快乐,那么有钱的话应该可以更快乐。但是,为什么有钱之后,我们反而不是很快乐呢?为什么颜渊那么穷困,他居然快乐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这有两种可能:第一,颜渊假装快乐,其实很痛苦;第二,他“贫而乐道”。什么是道?儒家有道,道家也有道,它们是不一样的道。道对中国人来说就是路,就是人生走的路。人生走的路有正路,也有斜路。譬如追求富贵荣华这样一条路,时间长了会发现,“有人漏夜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里”。年轻人去考科举很兴奋,很努力,半夜拼命赶路;有些做官做腻的人,辞官回老家,颐养天年。那么,是不是每个人都要这么走一回呢?有没有人可以在年轻的时候,不管有没有事业的发展,都过得很快乐呢?当然,如果有机会发展,也过得很快乐。这就是儒家的道。道家的道是另外一套理论。所以,求知要进行选择。今天选择念国学是正确的,但也要理解。如果不理解的话,恐怕会发生观念的混淆。

(二)友情是缘胜于命

友情是缘胜于命。大家成为同学,就是友情的开始,这就是缘。大家同时参加课程,时间、空间、条件相配合,这就是缘。有缘才能相见。朋友都是自己选择的,不像一家人是生命中注定的。

1、朋友的分类

朋友分为四种:酒肉之交、利害之交、道义之交、生死之交,这四种朋友

并不是互相排斥的。

(1)酒肉之交

朋友总要一起吃饭、喝酒,否则一见面就谈儒家、道家,见面就有压力。我们不需要这么多人当老师。一般地,朋友是个性相近、气味相投的,有共同的兴趣、嗜好,这是很愉快的事情。

(2)利害之交

利害之交,就是合作的话对双方都有利,不合作的话对双方都有害。利害之交与生意比较有关。

(3)道义之交

道代表人类共同的正路,义代表正当性。道代表要先立定志向,一生都要走在人生正路上,合法地做生意。如果要交道义上的朋友,对很多事情的判断会很接近,这叫做正当性。有道有义,朋友才能走得长远,这就是志同道合。

(4)生死之交

最难得的朋友是生死之交,是可以用命来换的,叫做知己。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但是,知己很难找的。英国一位作家说,人生得到一个知己就很幸运了,得到两个知己几乎不太可能,得到三个知己一定是假的。知己是用命来换的,一命换一命,一个人只有一个知己。

2、益友

孔子特别强调,朋友当中有三种是好的,有三种是不好的。所谓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1)友直

友直就是朋友很真诚,很正直。朋友之间需要互相提醒。你做错事父母不见得会告诉你,他们疼爱你、关心你,作为一家人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他们往往会跟你的观点一致。但朋友不一样,朋友会提醒你这样做不对。如果不提醒你,就算不上是好朋友。问题是,朋友提醒之后,你不见得听。

(2)友谅

谅有两个意思,一个代表诚信,一个代表体谅。如果有一个朋友对你很讲信用,并且很体谅你,那这就是益友。

(3)友多闻

朋友喜欢念书,博学多闻,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才不会无聊。和朋友一起聊天,如果把朋友聊天的内容记几个重点,你会发现跟哪些人聊天是浪费时间,聊的是八卦琐事,跟哪些人聊天会谈一些见闻,谈一些电视、报纸上的观念。后者会找书本来查,做比较深入地了解,可以比较完整地说明一个问题,这就是友多闻。

3、损友

交朋友的时候,有三种好朋友,相对就有三种坏朋友。

(1)友便辟

便辟代表刚愎自用。有的朋友喜欢耍老大,认为自己说的一定对,听他的没错,这就是刚愎自用,缺乏反省的能力。

(2)友善柔

这类朋友太过柔弱,你说什么他都赞成,永远不会给你好的建议。这种朋友到最后变得没有是非。

(3)友便佞

友便佞是朋友口才太好,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这样的朋友在你做错事之后,他会给你解释说你做得不算错,还有人比你更坏,这样你就不会改过了。

孔子所谓的朋友的标准是对我有没有帮助,友直、友谅、友多闻就是益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就是损友。也就是说,刚愎自用,过度柔顺,口才偏激以至于混淆是非的,就不是好朋友。

(三)爱情是主观美好经验的投射

爱情很特别,有时候很难界定。天下最短的演讲就是有关爱情的,一位教授讲演的主题是爱情,他只说了两句话:“爱情很难说得清楚。有经验的人,不讲你也知道;没经验的人,讲了你也不会知道。”这个说法也是对的,因为它牵涉到人的投入太深了。只讲爱情的话,每个人都会想到自己的经验,而每个人的经验都不一样。这个世界上,自古以来就靠这各种不同的爱情故事维系着人类的希望。人们总觉得爱情是美好的经验,年轻人向往爱情,中年人幻想爱情,老年人也憧憬爱情,这是不可否认的。爱情很特别,它是一种特殊的机缘。它发生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它结束的时候也没有人知道是怎么回事。爱情来无影,去无踪,有时候是一种适当时机的配合,两个人在某个阶段正好有某种感应。爱情问题很难说,只能讲一些基本的规则。

为什么对某个人特别有好感呢?因为你看到她的时候,就把小时候对异性的所有美好的经验结晶,投射在她身上。爱情是一种主观美好经验的投射。有时候,对方举手投足甚至说话的声音,都让你觉得小时候对于母亲、姐妹和其他女孩子的完美的理想在她身上出现了,把她想成是完美无瑕的。这是第一关。第一关是很容易破灭的,如果不分离的话,就要重新结晶,按照她的情况加以欣赏。人的欣赏是很有弹性的。我们看一个人,可以从表面看起来很讨厌,到接触之后越来越喜欢,因为性格比较投缘。也可能表面看起来不起眼,但内心有着与自己相近的人生取向,两人关心的事物是一样的。

人跟人相处最怕没有交集合,我们今天聚在这里,是因为大家对于学问有兴趣,对于国学有爱好,这就是交集合。如果几个人在一起,或者谈恋爱,到最后发现没有交集合,这时应该怎么办呢?人和人相处是有些基本观念的,譬如说两个人交往的时候,他们之间可以有性、情、爱三种互动关系。性偏重生物性,情偏重社会性,爱偏重个体性,从这三个字就容易了解所谓的恋爱或者爱情。

有一个词叫做“有性无爱”,这是很不好的,跟一般生物没有区别,但社会上常常发生这种情况,这不能叫做爱情。

情是社会性的,同学有同学的感情,邻居有邻居的感情。这种情是因为某种社会条件聚在一起之后,产生的一种互相关怀、互相尊重的情感。真正的爱是个体性的,一定要有人看到人群中你最特别,你是不能替代的,这时才有爱的可能。如果没有把这些名词分清楚的话,会混淆爱情的概念。有些人把性当作爱,有些人把情当作爱,到最后发现都不是。真正的爱一定是发展到内心里面真实的自我的部分。如果把它跟前面所说系统联在一起的话,性叫做身,情叫做心,爱叫做灵。

所谓的爱情,可以从整个人生来加以认识,最好身、心、灵整合在一起,这是最高境界。两个人相爱,他们的性、情、爱完全可以配合在一起,只羡鸳鸯不羡仙就是这种情况。但是,天下这种情况很少。我们可以努力的,其实是中间的社会性。如果两个人结了婚,就会有子女,有子女之后就会产生对子女的情感,情感会充分发展。有子女之后,夫妻之间相处就有共同的关心对象,就有了交集合,所谓的爱情就不是单纯的爱情了,会发展成为亲情,甚至成为友情。这就是我们所要思考的。有了这样的架构,对许多问题就会看得很清楚。哲学就是澄清概念,如果什么东西都混在一起,怎么去谈人生?如果今天认为这个重要,明天发现另外一个也重要,混在一起就什么都不重要了。所以,“意义”这两个字是首先要说明的。

一天,一个年轻人去参观画展,看了好多美丽的画,其中有一副特别好看,他忍不住说:“这副画真美。”他说完之后,有一个老人家过来了,这个老人家就是希腊哲学

家苏格拉底。老人说:“且慢,年轻人,你说这副画真美,我到这个年纪还不知道什么叫美,请你一定要做我的老师,启发我的智慧,解除我的迷惑,让我也知道什么叫美。”老人这么有诚意,年轻人当然是很乐意帮忙。他说:“老先生您别急,我一定告诉您。”苏格拉底问:“请问美是什么?”这个年轻人听到这个问题后,反而不能回答了。通常,我们讲的很多话都没有人问,如果有人问,我们反而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年轻人在没有人问他什么是美之前,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是美,别人一问反而不知道了。

各位现在试着思考一下,什么叫美?美是客观的吗?美是主观的吗?这两个问题就要争论很久。如果美是客观的,代表一副画只要具备某些客观的素材,譬如说颜色、布景、远近明暗的对照等就可以称之为美,天下很难找到这样的画,所以美不是客观的。中国认为山水画是美的,一幅山水画一大半都留白,外国人就觉得很浪费纸张,他们认为一定要它涂满才美,美很难客观化。如果说美是主观的,个人认为的美就是美,但别人不一定赞成。所以,到最后你会发现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美。

第二天又到美术馆去,这一次你比较晚,看到苏格拉底在那边看一副画,你偷偷走到他后面,听到苏格拉底说这副画真美,你立刻上前说:“老人家且慢,您刚刚说这副画真美,代表您知道什么是美?请您告诉美的意义是什么?”你自认为可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扳回一程。但苏格拉底毕竟不一样,他问到:“你问我美的意义吗?好,你先告诉我,你所谓的意义是什么意义,我再告诉你美的意义是什么?”

在美国,有一本书专门讨论意义,指出了意义的二十六种用法。当你问你“这句话有什么意思”的时候,其实有二十六种用法。我们在讲话的时候,常常是很多意思混在一起。见面经常说“你好吗”,这三个字的意义牵涉到跟对方的关系。如果老朋友最近生病了,“你好吗”就表示健康恢复了没有。如果是别人对你说“你好吗”,就不包含这层意思,因为他并不知道你的健康状况。如果知道对方最近失业了,“你好吗”就是找到工作了没有。在学校教书的同事,大家思想不一样,感情也不太好,但见面还是要说“你好吗”。“你好吗”牵涉到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特定的关系决定要表达的意思,这就是沟通的困难。

亲情、友情、爱情属于人的情感,但真正重要的是个人情绪的调节,也叫做情商。最好大学的毕业生的智商都很高,但进入社会之后情商不够好,越聪明的人越不容易合群,这是一般情况,因为他有骄傲之气,与别人相处时没有耐心。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情商特别差。不仅如此,情商差的话,自己也会有情绪困扰,不知道如何跟别人沟通,也不知道必要的时候如何向别人求援。社会上很多人患有抑郁症,这些人不是不会念书的,而是念书很好的。聪明人反而患有抑郁症,因为从小不知道如何疏导情绪,也不知道如何跟别人沟通。所以,讲到意义的时候,就要开发潜能,不断地求知,在情感上得到一种协调。至于如何协调亲情、友情、爱情,儒家学说会有一个大致的方法。只要学会道家,人间许多烦恼都很容易超越,因为它里面有一些基本的观点,这些观点构成一个系统,可以用在生活中。

如何开发潜能呢?我们常常说人活在世界上就是两种情况,第一是被动,第二是主动。通常,我们做事都是被动的,譬如上课是因为规定。在学校教书的时候,学生都很委屈,老师不点名,学生就不来上课。今天我来这里觉得特别难得,开始前十分钟本来想在前面找个座位休息一下,但同学们都很用功,前面的位置都坐满了。在外面演讲的时候,一般第一排都没有人坐,大家都坐在后面,好像准备随时夺门而出。

被动跟主动有什么差别?从小到大我们都是被动居多,父母叫我们念书,老师叫我们好好用功,进入社会又有各种竞争,结婚之后家里人互相要求,这些都是被动的居多。人生的关键在于化被动为主动,我们要练习把被动变成主动。如果是自己要做的,生命就有力量了。把应该做的变成愿意做的,这是生命的秘诀。很多事情我们认为别人都这样做,我也要跟别人一样,不然就赶不上了,这种想法是很辛苦的。我们要设法练习,把这些事情都想成是自己要做的。譬如答应别人一件事,答应之后就要做到,做到的时候会有压力,但如果把它想成是自己愿意做的,就没有问题了。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被动性。有一个朋友半夜一点多还在路上奔驰,远远看到红灯亮了,他心想半夜没有人,就闯红灯了,开过去之后就有警察追过来了。警察把他拦下之后问他:“你刚才没有看到红灯吗?”他说:“看到了。”“你不知道红灯要停车吗?”“我知道。”“那你怎么没有停呢?”“因为没有看到你。”这是标准答案。有谁会看到警察闯红灯呢?没有的。一定是没有警察才会闯红灯了。这代表人们平常遵守规则是被动的,这样被动的生活,常常会找一些机会和借口,生活得很窝囊。这种例子是很普遍的。

不只是中国人,外国人也一样。美国的一项社会调查,结果很令人担心。他们调查的问题是,如果可以隐形的话,你要做什么事?现在生物科技如此发达,再过几年肯定会发明一种药,吃下去就隐形。结果,美国高达80%的老百姓都要抢银行。反正可以隐形,别人看不到,就可以去抢银行了。平时之所以不抢,是因为平时抢银行一定会被抓,社会上有警察、保全,还有针孔摄影。这个调查代表了“满街都是强盗”,大多人心存侥幸,如果有机会就会为非作歹。不止是美国人,人类都差不多。

儒家从来不谈人性本善,人性本善是宋朝以后的学者谈论的。孔子、孟子不谈人性本善,因为没有证据。这是一个重点,要化被动为主动。孔子最好的学生是颜渊,孔子最重要的观念是仁,“颜渊问仁”就是最好的学生问最重要的问题,孔子的回答一定是他一生思考的精华。但是,对于孔子的回答,两千多年来的解释都有一些偏差。孔子的回答是四个字,“克己复礼”。两千多年以来,包括朱熹在内,都把“克己复礼”分为两部分,克制自己的欲望,去实践礼的要求。这就错了。孔子的意思是说,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规范,这叫做走上人生的正路。克代表能够,这在古代历史上用得很多。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规范,就是化被动为主动。孔子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走上正路要靠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靠自己而不是靠别人,这就是化被动为主动。孔子思想是儒家的代表,他的思想就是让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把他被动去做的好事变成他主动去做的好事,把孝顺父母、讲信用、讲道义、帮助朋友这些好事从被动变成主动,这是整个儒家思想的关键。人的生命也是一样,从被动变成主动,生命在自己的脚上站起来,在自己的手上掌握住,做什么事都是自己愿意做的,这种力量是非常大的,并且可以持之以恒。学儒家思想也是一样。

这一部分以人生的意义为重点,说明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关怀、有痛苦可以受这三点使得人生有意义,并分别针对着身、心、灵三方面,而灵是摸不着的,很难说清楚,所以要先多了解身心。人生的意义还在于要开发潜能,在知、情、意三方面都要设法让我们的生命不断地成长,中间用一些儒家的思想做了大概的说明。

第二讲 儒家的用事智慧

第一节 为什么儒家要求人们行善避恶

任何一种思想的出现,都有它特定的的时代背景,要有特定的条件来与之配合。儒家就出现在春秋末期的乱世,所谓乱世,用一句专门的话来说叫虚无主义。虚无主义分两种:价值上的虚无主义和存在上的虚无主义。

一、价值上的虚无主义

价值上的虚无主义,譬如:现在常说的善恶混淆,或者说即使有善恶,但善没善报,恶没恶报。既然如此,又何必行善避恶,这叫做价值上陷入虚无主义。这其实不难了解,在复杂的现代社会,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譬如我所从教的学校,校长三令五申要同学们做到“四不”:考试不要作弊,作业不要抄袭,在教室不要喧哗,脚踏车不要乱停。这样一个大学听起来不太像大学了,好像是在管初中生一样。我上课就问学生,连校长都劝你们不要作弊,你们作弊很严重吗?学生很诚实地回答说确实很严重。我就问他们为什么作弊呢,他们说因为别人都作弊,别人都作弊所以也跟着作弊。我又问他们知不知道作弊是错的,他们说作弊不能算错,作弊被抓到才算错。我说那以后要怎么办,他们说以后不是不要

作弊,而是改善作弊技术。这就陷入虚无主义了,当今社会上也有类似的情况,再加上慢慢出现虚无主义,善恶是非都分不清楚了,分清楚了也没用,因为善恶是非没有报应。所以,这就是价值上的虚无主义,这是一个危机时代。

二、存在上的虚无主义

至于存在上的虚无主义,就是说反正人最后都会死,一句话说白了,人都会死的,“最后”就是代表存在上的虚无主义。既如此,这一生干嘛要奋斗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最后结束什么都没有,有钱人死了,尘归尘,土归土,穷人死了也是一样。这样一来,如果受苦的话,那你为什么还活着,为什么不自杀呢?自杀就是存在上的虚无主义最典型的例子,反正活着很苦,又干嘛要继续活着。再活也是一个样,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这叫做虚无主义。

古代的乱世,这两种虚无主义同时出现,儒家的孔子针对的是价值上的虚无主义,道家的老子针对的是存在上的虚无主义。从这两方面去分,就能知道它为什么有这样的思想。

孔子碰到礼坏乐崩、社会规范瓦解了,他不是去复古。很多人以为孔子复古,其实是不对的。孔子尊重礼仪,他不会复古,他的精神可以用四个字来描写:承、礼、启、仁。就是把礼接过来,我们平常讲承前启后是仁,仁在前文已有提及。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仁”字是孔子思想的关键。在《论语》里面,很多学生都问孔子什么叫仁,孔子的回答每一次都不一样。那考试该怎么写呢?如果今天孔子亲自教学生,出一道题“什么叫做仁”测验学生,每个人写的都会不一样,因为老师每次说的都不一样。这一方面是因材施教的体现;另一方面,仁这个字本来就很特别。仁分三个层面: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所以,一个人就有三个层面牵涉到仁,我也可以把它分成三个层面:向善、择善和至善。这三个都是善,因为它让你重新找到价值上的规范。也就是说,人活在世界上最怕什么?譬如说父母教孩子时,最担心孩子没有善恶是非的观念。如果有一个小孩认为孝顺很好,不孝顺也无所谓,那父母就该担心了,不孝顺怎么能无所谓呢!孝顺是必须的,孝顺是唯一的选择。又比如跟朋友来往,如果进信用不讲信用也无所谓的话,那就没有人愿意与你交朋友。朋友之间必须时刻注意信用,也不能有弹性,今天心情好,就讲信用,明天心情不好,就不讲信用,这样是不行的。

所以说,孔子的仁包括三个层面:人性向善、择善固执、判断适当。

人性向善,如果学哲学光把“本”改成“向”,这也未免太容易了。儒家看人的时候,发现人有理性、有自由,人可以选择善也可选择恶。那又为什么非选择善不可呢?关键在于他是否真诚。众所周知,人是所有动物里唯一可能不真诚的。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猫在学狗叫,在这里,猫就是猫,狗就是狗。但是人不一样,人可以变脸,人们有时候翻脸比翻书还快,但是更难得的是做到真诚。因此,人生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要真诚。但是我们也知道真诚很累,很容易吃亏。还有些人把真诚当做天生幼稚,这可不是儒家的意思。

孔子有一句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意思是你喜欢做好事,却不肯去学习了解社会的真情实况和人情世故,那它的后遗症叫做愚昧。譬如,走在街上看到一个乞丐,我很同情他,就把钱给他,但是没有想他是怎么来到这儿的。假设我到一个塔上面,看到一个乞丐,我心里想他怎么来的。原来是有人每天固定送来,然后接走的。他是被利用的。如果我知道这个人引发我的同情心,但如果我没有学习,怎么能知道这个人是不是在骗我呢。没有弄清楚的话,就很容易受骗,会觉得好心被人利用了,会很懊恼,以后对别人不要那么有同情心了。如此一来,受害的人成了自己。所以,孔子说喜欢做好事而不喜欢学习,后遗症就是愚昧,对人情世故,要多学习,学习之后,会明白做好事也需要有智慧。

儒家的真诚,绝对不是天生幼稚,而是真诚可以引发力量,由内而发的。我自己当学生的时候也一样,一上车就抢座位,这是生物本能反应。没有人喜欢站着,坐车

站着的时候晃来晃去会很累,一般抢到座位以后,坐下来觉得很舒服很有成就感。到了下一站上来一位老太太,这时候年轻的学生就纷纷把眼睛闭上或把眼睛转向窗外了,也有拿一些书来看,尽量不要注意到老太太站在前面的事实。突然一阵刹车,老太太摔了一跤,这时很多年轻人都站起来了,因为他们再也忍受不了良心的煎熬。每个人都有良心,只是平常不容易看到。譬如说,你身边很多朋友,平时根本不知道谁特别有爱心,但是发生地震等灾难的时候,他忽然之间出钱出力,你可能会觉得这个人突然良心发现了。其实,他平常跟你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同情心,在这个特别的时候表现出来了,这说明他良心还在。

我们常说做人要有良心,那么,良心是善的吗?儒家告诉我们,良心本身不是善的,良心是对善的要求。这个名词的分辨非常重要,平常我们读书,都是全部接受,拿来就用,认为良心就是善的,人人都有良心。但生活中为什么很多人有良心却不做好事呢?因为良心对他没有起到作用,他不真诚。所以说,良心是对善的要求,你真诚良心就开始运作,就要求你行善,这就叫做人性向善,也是我们对儒家的解释。而且这也应该很符合孔孟的想法,因为孔子从来没说过人性本善,孔子只说,君子有三戒:戒之在色,戒之在斗,戒之在得。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壮年时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老年时,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依孔子的话,人的一生都有血气在作怪。这也说明孔子对经验很有观察,孔子绝对不会讲空话。孔子不会对着他的学生说“人性本善,人性很伟大”之类的话,我们都是人,都知道自己伟大不伟大,善良不善良,也都知道自己有良心,但良心平常睡着了,一旦醒来的时候,就很愿意做好事,代表我心里很不忍,不能眼睁睁看别人受苦。这也是儒家的思想,真诚引发力量,由内而发,让自己要求自己做该做的事,这样才会感到由内而发的快乐。颜渊之所以快乐,秘密也就在这里,真诚地做所有的事情,快乐会由内而发。

快乐有很多种。当你肚子饿的时候,吃一顿大餐是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吃饱了就没有了。所以,跟身体有关的快乐要有限制,过度的话就会有后遗症,而且后遗症可能很严重。老子曾说,世界上,十个人里只有三个是活到自然寿命结束,另外三个是因为战争、犯罪而提早结束了,还有三个是养生养得太好而提早结束了。老子在他的那个时代就知道了“富贵病”,十个人里只有一个可以学会老子的思想,真的太难做到了。从这里来看,就不能说人性是本善的。人性向善,关键在于真诚引发力量,由内而发自己去做。

第二节 儒家与人际关系的改善

既然真诚是力量的开始,又为什么要行善呢?所以每一个字都要分析清楚,否则就蒙混过关了。善就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这里的“别人”指从父母开始都是别人。譬如,我跟父母之间的适当关系就是孝顺,所以我向父母行善就要做到孝顺。我向朋友行善就要守信用,向兄弟姐妹行善,就需要有悌。如果在社会上工作,上面有领导,就要忠于职守,要服从,这就是我的善。所以每一个人相对于其他人的时候,他都有相对的一种责任,尽到了这种责任就可以称其为善。

善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其关键在于“适当”二字,所以择善就很重要。你需要判断什么才是适当的,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是我们这一生随时都要考虑的事情。有时需要靠经验的积累来调整自己的判断。譬如我跟张三相处,开始的时候处不太好,后来慢慢了解了他的性格,知道了他对我的要求,我就慢慢调整了对他的看法,人跟人适当的关系要考虑很多的因素。这里着重讲三点:第一,内心感受要真诚,与人来往,内心要感受到真诚,如果不真诚的话就只是做戏或做秀;第二,对方的期许要沟通,对方对你的期许太高,你就应该与他沟通,让他把期许降低一点;第三,社会规范要遵守,人与人相处必定对社会有一定的共识,我们的行为要符合一些标准,就是要设法遵守社会规范。

具体来说,内心感受要真诚就是与人来往要真诚、要有善意、要抱着尊重别人的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至于对方期许要沟通,有时可能对方的期许太高了,自己没法做到。这种例子很常见,假设你在一个地方工作,有两个同事,一个同事你认识了十年,另外一个同事才来一个星期。你早上上班时买了两杯咖啡,一杯送给老同事,一杯送给新同事,结果他们的反应很不一样。新同事感激的不得了,才来一个星期,就有人请喝咖啡,真是感动啊;但老同事,看到咖啡不但不感激,还说怎么只有咖啡没有蛋糕。同样的咖啡送给两个人,反应竟完全不同,主要原因就是这两个人跟你关系不同,对你的期许不一样。所以,千万不要心里想着要对所有人一视同仁,这很难做到。因此,你要随时保持敏锐的心去衡量你与别人的关系,两个人之间要常常要沟通,否则很容易产生误会。

在这里讲一点我跟父母相处的经验。只要谈到儒家,只要谈到人际关系,我就会谈到我的个人经验,这也是最直接的,会更容易理解一些。我前面提过,我父母生了七个孩子,后来我妈妈身体不好,半身不遂了。我从美国念完书回台湾时,我妈妈已经半身不遂十二年了,十二年都不能动,当时内心就感受到真诚,看到自己的妈妈十二年不能活动,每天只能这样躺着,很希望她能快乐,所以我想向她了解一下她对我的要求。我跟妈妈说我现在生活比较安定了,薪水也比较多了,我怎么做能让她比较开心,就是我希望能表达一点孝心。我妈妈可能没想到我忽然变这么孝顺,一时也没给我答案,我只好自己建议了。根据社会规范要遵守的原则,我知道中国人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子女长大之后会赚钱了要给父母一定的生活费,我也这么做了,我跟妈妈说以后给她生活费,我以为妈妈会很高兴,因为小时候家里很穷小孩又多,妈妈钱抓得很紧,现在我一下子给她多三千元台币,我想她应该快乐。没想到她跟我说,给钱没有用。她现在瘫痪了,不能吃很多食物,也不用买很多衣服,所以钱没有用。我又想到古代有一句话:“扬名声显父母”,做子女的在外面有好的名声,表现不错,父母就很有面子,这也算孝顺。我回台湾之后就开始到处演讲,反应还不错,我就跟妈妈说,我在外面名声还不错,做妈妈的应该快乐吧。可她却说在外面有名没有什么用,别人又不知道谁是你妈妈。给她钱没有什么用,给她名她又不知道,我很烦恼,就问她到底要我怎么做。她说让我陪她打麻将。我想打麻将也没有违背社会规范,麻将是我们的国粹,家里朋友聚会算是娱乐。所以,我就开始练习打麻将,学会了之后,一到礼拜六就回家跟父母打麻将。打麻将的时候我就发现,妈妈真的很快乐,她坐着轮椅上了牌桌,完全忘记了生病的痛苦。我能使妈妈快乐只有这个方法。但是人跟人相处不容易,打麻将我多赢一点她就说我不孝顺,这样我乐趣就很少了。但任何事情只要了解就可以化解,父母生我养我不容易,我现在已经成年了,每星期陪父母打一天麻将,输一点钱给他们,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父母还在世的时候,只要找我周末回家打牌,我从来不拒绝,这样我才能跟父母好好来往。

儒家让你知道怎么跟别人相处,任何一种人际关系和情感都可以通过儒家的方法来做适当的维持。但是,我前面的故事才讲到一半,重点还在后面。一个人的期许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不断提高,我利用周末回家陪父母打牌,打了半年之后,我妈妈希望我有更多的时间陪她。我当时在当教授,一周只有八节课,她就问我为什么不能每天都陪她打麻将,因为她老人家太无聊了,需要我每天都陪她。我只有两个选择,好或不好。我要说好的话,那每天打麻将昏天黑地就不能念书做学问了,这种情况就需要沟通。人跟人相处,再怎么亲密的关系都有说“不”的时候,因为人的力量有限。所以我跟妈妈说不行啊,她问原因,我很直接地回答了。我说有两个理:第一,做子女的,陪父母一起打麻将,我自己也很快乐,这种快乐我不能一个人独占,我还有七个兄弟姐妹;第二,除了是儿子以外,我还有另外六个角色要扮演,结了婚是先生,有小孩是爸爸,在学校是老师,社会上是公民,自己是很多朋友之一,也是兄弟姐妹之一,加起来正好七个角色,一个星期刚好有七天。我跟妈妈说,她生了七个孩子,我有七个角色,所以我每星期陪她一天正好。这个理由说出来之后,我自己都觉得无懈可击。果然,她很聪明,立刻就答应了。

所以,我们要了解人跟人相处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重要的不是感情越来越

好,而且这种情况在人间是不会存在的。感情好到一定程度,就要找一个稳定的模式,长期维持和谐的关系,否则感情好到一定程度时,就开始慢慢冷淡了。天下的感情基本都是如此,开始的时候好,不断的加温,到热到一个顶点就往下走了,以至于给人生造成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学儒家,就是要学一种温和的、稳定的理性,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找到稳定的模式长期维持和谐的关系。我们交朋友时就知道这个话很重要了。我们平常在社会上参加各种的学习活动,认识了很多朋友,交了很多新朋友,就会放弃很多老朋友,没有人可以两全其美,既交了很多新朋友还能照顾着老朋友。如果你只是说,所有朋友都要照顾好,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多交几个新朋友,就可能慢慢放弃几个老朋友。所以要约束自己,先要了解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然后再掌控自己的主动性。所有的哲学都告诉我们,一个人活到世界上,要找到自己的主体。人具有主动性,要自己掌握自己的生命资源,跟谁来往不跟谁来往,都要对自己负责,这样的生命才有意义。要不然的话身不由己,人生随俗浮沉,实在是没有什么特色。学儒家的时候,在这一方面,必要的时候就必须把底线说出来,然后找到一个固定的模式长久维持。

在这里既然谈到儒家,谈到人际关系,我就再多讲一段。我父母是上海人,两岸之间可以开放探亲之后,我母亲坐轮椅跟我父亲回上海,回去两三次以后,跟老的亲戚都慢慢熟了。熟了之后别人就问我妈妈她的七个孩子哪一个最孝顺,一般做妈妈的都很聪明,不会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回答一个就得罪了六个。但我妈妈的个性很坦诚,她毫不客气地说老三(就是我)最孝顺。我妈妈回到台湾之后,居然还公开说我是她七个小孩里最孝顺的,我听后吓了一跳,因为我有四个姐妹,姐姐妹妹都比我孝顺,因为妈妈生病她们照顾比较方便。我还有一个妹妹,因为没结婚,就一直在家照顾妈妈,照顾了二十年左右,当然是她最孝顺。所以我就问妈妈,你怎么这么讲呢?我妈妈就说,她这样说是有理由的,二十几年来每年有四个日子,父亲节、母亲节、爸爸生日、妈妈生日,我不管在任何地方都不会忘记,我在国外就会打电话叫我第二个妹妹给我父母一个红包,里面包几千块钱,二十几年没有忘记一次。我大哥是做生意的,很有钱,出手比我大方十倍,但他有时候在大陆,母亲节到了就打电话回去只问候妈妈一声,而忘了给红包。我知道妈妈身体不好,每天躺着就在算谁给了,谁没给。我们常说,“知子莫若母”,其实知母也莫若子。因为人的心思都差不多,妈妈瘫痪了,不能行动,她实在是没有什么乐趣,就只能看看孩子跟她之间如何相处。我小时候口吃,比较能够领会和体谅别人的想法,所以我在国外教书或在国外开会,碰到这四个节日,从来都没有忘记。我只觉得该做就做了,结果她居然把这个记下来,说七个兄弟姐妹中,只有我一次也没有忘记,所以我最孝顺。说来很惭愧,这只是因为我学了儒家思想,知道了与人相处的方法。

所以,学了儒家有了方法之后,以这个方法来跟别人相处,内心感受要真诚,对方期许要沟通,社会规范要遵守,将这三点配合起来就不会有太大的差错。如果这三点发生冲突了一定要以真诚为主,然后别人的期许就会调整。像我妈妈要我每天陪她打麻将,我很真诚地跟她说我做不到,她就会调整自己的期许,只让我每周陪她打一次牌,这就是调整。

社会规范是一个共同的规范,它应该注意到个别差异的存在,预留一些调整的空间。学会儒家思想之后,就可以用这个方法了。但是,用这个方法有困难的时候怎么办?譬如,我有一个学生,他本来是考上电机系,我们都知道第一志愿上电机系,将来一定有出路,并且他家里的独生子,所以一家人都很高兴。但他念了一年之后,就想转哲学系,大家都知道哲学系毕业可能就失业了。这对一个家庭来说真是晴天霹雳,好好的电机系不念了,而要去念哲学系,父母当然很生气。他爸爸就跟他沟通,到最后跟他谈条件,说他若真喜欢念哲学,可以先把电机系念毕业,然后再去考哲学所的硕士班,能考上的话就让他你念。这就是很好的沟通,儿子心里想想父母培养他,让他考上电机系,而自己非要转到哲学系,这太让父母伤心了,也说不过去。那么这对父子就这样有了协议,儿子电机系毕业之后,果然考上哲学所硕士班,父亲没话说了只好让他念,一念就念到博士,后来就开始教书了。父母都是为小孩着想,常把父母的观念、社会的观念拿过来,就希望小孩念法律、电机、外文,念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系将来出路才有保障。父母是一片爱心,无可厚非,但是子女本身,喜欢不喜欢这一科都不确定,子女也不知道念什么能快乐。譬如,念文学、艺术、建筑比较快乐,比较快乐是个人真诚的反应,父母应该尊重。否则做父母的非要把他拉到什么电机系,念完毕之后他不见得快乐,一辈子抱怨。学儒家时,真诚很关键,掌握住了这个之后,你就可以去推广儒家思想。

第三节 儒家之道让人快乐

学儒家时,碰到根本的问题是要思考的。我们这里说明一下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的职业是什么?这是些比较具体的问题,因为平常我们对孔子的了解都比较简单,比如孔子三岁时爸爸过世,十七岁时妈妈过世。孔子的生平很苦,六十七岁的时候妻子过世,七十岁的时候,儿子过世,年轻的时候,有一个哥哥也过世了。所以,从人的标准来看,孔子是很不幸福的,因为他的父母、他的孩子都比他早离开世界,但是孔子却很少烦恼或不快。其实只要想通了、了解了,就该知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八个字,你所能把握的是生死之间,这一生的时间你都可以把握。孔子就把握得很好,他十五岁立志求学,他的“学不厌,教不倦”很值得我们思考。他的生命也是慢慢在发展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生命是有阶梯的,在讲儒家的时候,要掌握到人的生命是可以通过学习而不断成长的。孔子本身就是最好的例子,这种成长对孔子来说有快乐的。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路,有一次,子路遇到一个楚国的大夫,楚国大夫就问他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因为子路口才不好,他怕万一讲错话就对不起老师。结果这个事情传到孔子耳中,孔子就把子路叫来,说如果下次还有人问这样的问题,你可以说孔子有三个特色:第一,发愤忘食;第二,乐以忘忧;第三,不知老之将至云耳。把它称作孔子的三忘:忘食、忘忧和忘老。孔子的特色就是发愤起来就忘记了吃饭,快乐起来忘记了忧愁,连自己老了都不知道。我到现在只能做到忘老,因为在学校教书,学生每年都是十八岁,所以我们老师都不知道自己很老了。忘食我做不到,孔子发愤起来忘记吃饭,我一发愤起来就想起来还没吃饭。孔子快乐起来就忘记忧愁,我再怎么快乐心里还是会有些忧愁,很难完全放下。所以我们学儒家,就要想儒家为什么快乐呢?因为他把人性了解透彻了!

第四节 孔孟的智慧

前面提到过人性向善、择善固执、判断适当这那三点,最后人生完成再止于至善。就如《大学》里面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跟这个连起来,人生有三个重点要掌握住,即人之性、人之道和人之成。

人之道就是人生该怎么走,孔子回答学生何为仁的时候,每次都不一样。是因为学生所问的仁就是人之道。譬如,颜渊问仁,孔子就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是给颜渊的回答,就是说你要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所有礼仪的规范,这就是人生的正路,你只要做到这一点,天下人都会说你走在正路上,走向人生的正路是要靠自己的。

这里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楚国有一个楚恭王,他在有一次去打猎时丢了一把名贵的弓,四处寻找也没能找到。最后楚王说“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就回去了。这可以算是很大的胸襟,楚王把弓丢了,楚国人捡到,弓还在楚国人的手上,所以就回去了。孔子听了之后就说,何必讲楚呢,应该说“人失弓,人得之”,这代表儒家的人文主义,人把弓丢掉了,别人把弓捡到,何必管哪一国人捡呢。老子听到了说,孔子这个还不够,应该把它改成“失弓,得之”。弓掉了,被捡到了,何必在乎谁捡到的呢,猴子也可以捡到。这代表

老子已经超越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楚国的国君,一个国家的领导,他当然只注意自己国家的人,但是孔子是人文主义,人人平等,每一个人都有尊严,这是要肯定的。老子又说,何必光讲人呢,人跟其他万物都是一样的,都来自于道,大家都是兄弟姐妹,这是道家。

儒家的思想比较适合我们现在的需要,每一个人,走在人的路上,继续往前走。所以,孔子回答学生什么叫仁的时候,答案都不一样,因为他们问的是人之道,人这一生怎么走才是对的。我学儒家后,就问自己这一生该怎么走,怎么走才是对的。儒家思想有一句话特别难懂,就是孔子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难懂主要是因为自古以来讲这句话的时候,都讲不清楚。前面提到过,早上听懂了人生的道理,晚上死了也无妨,这一生就够本了,因为我觉悟了什么叫做人生的正道。南宋的大学者朱熹,有一本关于他的书叫《朱子语类》,这本书是把朱熹的话分类而编成的。朱熹上课教《论语》,学生下课之后就问老师很多问题,书里有一段记载,学生请教朱熹“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意思。朝代表早上,夕代表晚上,朝夕代表很短的时间,学生就问了解了什么叫做道之后不需要去实践吗?譬如说,大家今天听懂了什么叫做人生的正路,就希望多活几十年慢慢实践。所以这个学生问的问题很合理,早上听懂了道,应该多实践几年再死,不要这么快就死了。朱熹说这也对,孔子当然也希望人们多活半年,去实践那个道,但是他已经这样讲了也没有办法。其实是朱熹没有懂孔子的思想。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绝对不是说,你懂得了道之后,最好多活几年去实践道。这一句话很深刻,这里解释一下。一个人听懂了道,就开始做好事,做好人,因为人性向善,择善固执。但是,请问你能做几件善事呢,并且行善是需要条件的。譬如说,我好久没做好事了,今天上街的时候,我就想如果发生车祸的话我就可以做好事。小学的时候,老师要求同学们要日行一善,有几个同学过马路的时候,就把一个老太太抬过马路了,这样才能去学校说做了好事。

行善需要条件,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家贫出孝子,国乱现忠臣。但我宁可不要当孝子忠臣,因为我不希望家贫,更不希望国乱。这样一来,行善不是根本没机会吗?在乱世里有很多机会行善,在太平时代,相对来说,做好事的机会就少了一些。但是,行善的重点不在于做了多少数量的善事,而在于你的心意有没有转到正确的方向,心思调正了就没有问题了。这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意思,也就是说我早上了解了道,人生转向了光明,转向了道了,这一生就死而无憾。这说明,真正的儒家思想是一种很特别的宗教情操。

谈到宗教,我们可以对照一下基督教和佛教。基督教跟天主教是一个系统,基督教有本《圣经》叫《新约圣经》,在《新约圣经》里,耶稣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统治者们为了让别人知道耶稣是思想上最大的威胁,就把耶稣钉在中间,旁边钉两个强盗,这两个都是登记有案的通缉要犯。耶稣只活了三十三岁,一辈子没有做过坏事,所以这两个强盗看见中间钉着耶稣,他们心里怪怪的。左边的强盗就故意嘲笑耶稣,说耶稣既然是上帝的儿子,那干脆显一个神迹,让三个人都从十字架上下来,然后再去干一番事业。右边的强盗说,他们两个人一路杀人放火,现在被钉死是罪有应得,但耶稣从没做过什么坏事,一定是被冤枉的,他接着跟耶稣说,如果你真是上帝的儿子,请你记得我吧。耶稣跟右边的强盗说,今天晚上你就能上天堂了。就连《圣经》都觉得耶稣太嚣张了一点,怎么一开口就说谁可以上天堂。右边的强盗也杀了很多人,做了很多坏事。但他在临死之前生出了善念,愿意替耶稣,然后承认自己有错,这也可以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右边的强盗平生一件好事都没做,但他临死之前觉悟了,而左边的强盗临死之前还是执迷不悟,差距就在这里。所以说,宗教的重点不在于做了多少好事,而在于你是否觉悟,是否解脱。

如果没有觉悟做再多好事都没用,不仅仅基督教是这样子,佛教也一样。佛教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说,这句话好像说得很容易,手中有屠刀,不管是杀猪还

是杀牛的,一放下就立地成佛。这里并没有说放下屠刀再做半年好事才可以成佛,真正的宗教就这么简单,觉悟与否而已,一觉悟什么事都没有了,不觉悟就是执著,再怎么做都是无用的。所以说孔子很伟大,朝闻道夕死可矣,七个字就可以使孔子跟耶稣、释伽牟尼佛的境界相通,这是儒家的宗教情操。这种思想很特别,有时候思考儒家的问题,要把它与世界的伟大思想对照着来看,这样才知道它的精彩。

德国学者卡尔·雅斯贝斯(Karl

Jaspers),他在一本书中,把孔子与释伽牟尼、苏格拉底、耶稣一起并成为四大圣哲。前三位上文已有提及,这里再说一下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特别之处在于他面对死亡的态度。苏格拉底是雅典人,雅典一方面很民主,另一方面也很麻烦,他们的审判是五百个人审判一个人,开会的时候通常是五百个人坐在上面,一个人在台下被审判,这种情况让人很尴尬。苏格拉底在七十岁的时候被诬告,说他不信雅典的神和腐化雅典青年,他在法庭上面对的审判团大部分都是他晚辈,而且雅典人口很少,大部分人都认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可以说是看着这些年轻人长大的,现在他们却变成法官来审判苏格拉底,叫老人家很难堪,所以他不但没有跪下来求饶,反而开始教训这些年轻人。苏格拉底说,雅典是一匹千里神驹,现在慢慢变胖了睡觉了,我是神派来的牛虻。牛虻是一种很大的专门叮牛的蚊子,牛被牛虻叮着的时候不能睡着,就继续往前跑。雅典有它光荣的时期,后来慢慢没落,苏格拉底认为雅典之所以没落就是因为雅典人开始只追求财富和政治利益,而忘记了爱好智慧。

苏格拉底把人的生命分为三种:第一种追求利,第二种追求名,第三种追求智慧。三种人都各不相同,追求利的是老百姓,因为老百姓就只看利益;追求名是武士阶级或者卫士,他们追求名誉;真正追求智慧的是哲学家。这三种追求很不一样,以苏格拉底来说,他当然希望每一个人都追求智慧,智慧是个人的觉悟,学哲学这种系统观念,就应该经常把智慧放在心中,所有文化的发展都跟个人身心灵的条件有关,从人发展出去就构成了人的文化。所以在当时,苏格拉底教训了很多雅典人,这些法官最后投票的时候判了他死刑,他们认为苏格拉底是在倚老卖老,结果苏格拉底就到了监狱。

当时又正好碰到雅典特殊的节庆,一个月不能杀人,所以苏格拉底在监狱里面整整待了一个月。他很多学生包括柏拉图,每天都去看他,看他的时候都哭哭啼啼,当知道老师只能活三十天的时候,过一天就少一天,心里想着真是着急,他们用很多钱买通狱卒希望能越狱逃狱,狱卒都同意了。但苏格拉底却不跑,他说按照法律、有程序正义判我死刑,可以接受。“今天你们审判我,将来历史会审判你们”,这话就是苏格拉底当时说出来的。苏格拉底就在监狱里待着,学生每天哭,苏格拉底还劝他们不要哭。这时有学生问他是否怕死,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苏格拉底把他关于死亡的见解说出来了。他说死亡只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死亡就是睡觉时候不做梦就是死亡。我们平常早上起来发现昨天晚上没有做梦,会觉得睡眠品质不错,如果早上起来发现,昨天晚上做好多复杂的梦,品质就不好了。什么叫死亡呢?死亡就是无梦的安眠的。第二种,人死亡后,灵魂可以自由飞翔,去想去的地方,去见想见的人。我们现在不自由主要是因为我们有身体,我们有身体的话,就没办法自由,身体被困在某一个时空条件里。死亡的时候就解脱了,解脱之后就可以找古圣先贤,有钱人找有钱人,勇敢的找勇敢的,爱好智慧的找爱好智慧的。所以苏格拉底就看得很透彻,对死亡没有惧怕,把死亡看成是最自然的事情。这是希腊时代的好思想。

那么,在儒家看来,孔子也认为,死亡没什么好担心的,死亡不仅仅是一个结束而已它还代表一个目的的完成。人生是有目的的,你必须一路往上走,你不往上走,就往下走。

孔子有一个老朋友叫做原壤,原壤比较随性,也有人说他很像道家的。孔子有一天去看他,到原壤家里看到原壤坐在地上,坐没坐相。古代人的坐法,跟现代日本人的榻榻米很像,是跪坐的,有客人来的时候,没有凳子、椅子、桌子这些设备。孔子到他家

之后,看到他的老样子,觉得很生气,就讲了一句话: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就是人年轻的时候,既不谦逊也不友爱,长大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美德值得别人称赞,这样的人活到很老还不死就叫做贼。这里的贼指的不是小偷,而是代表伤害,意思是说,这样的人伤害了做人的原则跟典型。很多年轻人看到这人一辈子没做好事也活了很久,就以为不做好事可以活很久,这就是误导,所以说他伤害了做人的典型。孔子还有暴力倾向,他拿拐杖敲原壤的小腿,以杖扣其胫。

所以,细心念《论语》就能知道,孔子也体罚的,有时言语动作也很直接,他感情表现也非常的真诚。老而不死是为贼,人慢慢老了,要接近生命的终点,生命是有目的的,把人性向善的善不断实现出来,使我们的品质越来越好,这是活着的目的。如果错过这个目的,只是光活着而已,人跟其他生物就差别不大了。儒家讲人文主义,是把这个焦点掌握住,然后再不断地加以强调,告诉人们人的一生该怎么走。

《孟子》也是一样,《孟子》里特别提到人的修养,有四个字叫“浩然之气”。孟子认为他最大的特色有两点,第一是知言,就是听别人说话就知道他什么意思。这个比较容易学到,人情世故懂多一点,别人说话就知道他是真的还是假的。而比较难的是浩然之气,有学生问孟子什么叫浩然之气,他说气很难讲清楚,但是修养之后就会知道。

修养需要三点:直、义和道。在儒家里“直”包含“真诚与正直”两层意思,修养自己的浩然之气,首先就要真诚而正直。只要讲到儒家就不能忽略真诚这两个字,如果不真诚,一生就是在表演而已,所以必须要真诚。义者宜也,这个宜就是要判断适当与否,昨天做一件事是对的,今天做这件事就不一定对;又比如对母亲这样做算是孝顺,对父亲同样这样做不一定,因为父母对我的期许不一样。这就是宜,后来就变成正当性。道代表人类共同的正路,我们是人,就要好好做人处世。

所以修养浩然之气,第一个随时真诚而正直,由内而发,这样久了之后就会觉得自己内心很充实,很有力量。刚开始做好事时可能不太有自信,心里想做好事会不会比较笨,比较吃亏,对是否会有好的报应没有把握。到后来你发现做好事的时候,内心坦荡光明,快乐由内而发。做久了之后,会觉得做好事根本不在乎别人是不是知道,只问自己是不是真诚。我每次做好事的时候,都要配合义跟道,久而久之,就有了浩然之气,但是浩然之气还是很神秘,这个气可以充满在天地之间。我们常说人那么小天地那么大,什么叫做充满天地间,我们应该这样理解,只要有浩然之气,有正当性,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走得通。因为人都是一样的,你不能说我在中国做好人有好报,在外国做好人就没有好报。你在现代这样,古代也一样,这就叫天地之间都充满浩然之气。

像文天祥的《正气歌》里有一句“天地有正气”很难翻译。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看到外国研究汉学的学者,译成there is right

air(正确的空气)。这显然不对,如果把它翻成正义的精神righteous

spirit(正义的精神),天地里面有正义的精神,这样就好多了。正义的精神不是一种物质的气,而是一种人的精神力量,一个人如果修养自己,久而久之就有一种正气。这个人看起来就是正人君子,他一般不会有偏差的言论跟作为,你跟他一起的话,就觉得自己也要设法修正一下。我们年轻的时候希望找到这样的老师或长辈,现在自己变成长辈,变成老师了,就要问自己是否可以让学生依靠,让年轻人学习。所以学儒家的时候,不光是学文字,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都背下来,背下来只是表演而已,重要的是要懂它的意思,掌握它的核心概念,学儒家从真诚开始,所有的思想全部贯穿,后面的修炼是慢慢提升的,最后还要跟天有某种关系。

我最近常常想起一件事,今年五月二十六日,我在四川绵阳做了一场演讲,因为事先并没有做特别的准备,临时才知道要去的。去之后到了北川中学,在绵阳的一个临时学校,是借一个公司的培训基地当作校舍的,一千三百多名学生,就坐在地上。那个演讲 的场合,我心里百感交集的,到最后的时候,我看到对面的墙壁上印了一句话“天降大任于中国”给我一个灵感,天降大任于中国,代表这是苦难,苦难就是一个磨炼,磨炼是一个检验,中国经过这一关的话以后就一帆风顺了。因为一个民族要崛起的话,需要经过某些测试,看你有没有这个分量跟资格。但问题是为什么发生在四川这个地方呢,这些学生都很无辜,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这也让整个中国人觉醒,一起注意到天灾人祸各种问题,让自己更坚强,让彼此更互相关怀,这也是很好的。这一句话使我想到,这两年我们学国学,已经有很大的效果,很多初中、高中的学生都开始背一些国学里的精华文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这一段全校学生跟着一起念,那种场面令人感动,这些年轻的学生会记得上天要给你大任务,一定要先给你考验,让你身体受不了,精神受不了,各方面都有苦难,然后才让你增加能力。一个人只有在患难之中有所体会,他才会奋斗,奋斗就会开发潜能,使他变得更坚强,他的能力经过锤炼朝高层次发展。如果说你没有任何考验,生下来就在温室里当花朵,一碰到外面的风吹雨淋就枯萎了。当我们一起念《孟子》里的这一段话时,就知道两千多年以来,我们的心灵是一脉相承的。儒家的观念在今天看起来也还是虎虎生风,每一句话说出来,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学国学不是赶时髦,而是确实能透过它了解自己生命里真正重要的部分,这才是学国学的意义所在。

我对孔子、孟子的研究已经有很长时间,越研究越发现里面的思想很可贵。以孟子来说,他的智慧表现也有过人之处。孟子曾在齐国担任国家顾问,后来离开了,因为齐宣王这个人耳根太软,有很多人阿谀他,他就喜欢听孟子的话。孟子离开的时候,齐宣王给他上等的金子一百镒,镒是古时候的单位,一镒等于二十斤,可以看出齐宣王很有钱,看到孟子要走了,希望好来好散,也希望孟子走了之后不要骂他,就给他一百镒上等的金子,孟子拒绝接受。在路上替孟子管帐的学生就很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不接受齐宣王给你的金子,因为孟子曾经在宋国接受了七十镒,在薛国接受了了五十镒。如果这次拒绝是对的话,以前接受就错了;今天拒绝是错的话,以前就是对的。孟子却说,两个都对。因为当初离开宋国的时候,要去很远的地方,宋国国君赠送盘缠,这是礼貌,所以要接受;离开薛国时,外面有战争,需要聘几个保镖才能保证安全,所以当时接受了。现在我们离开齐国,既没有去很远的地方也没有战争发生,齐宣王给钱是想收买我,所以不能接受。孟子思想精彩的地方有很多,他说你该得的整个天下给你,你拿了都不要客气,你不该得的一毛钱都不要拿。学了《孟子》之后,会发现这种精神表现出来真是令人赞叹。好像人格的尊严被特别地展现了出来。

孟子好辩,到处跟别人辩论,没有人辩得过他。有人在背后说孟子好辩,孟子回应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儒家思想不是只有道理原则,还有言语口才不能忽略。孔子教学生分为四科,第一科德行,学生要学德行;第二科言语,要学习怎么说话;第三科政事,要去从事政务;第四科文学。一般人都忽略第二科,一讲儒学就是德行,但不要忘记孔子教学生还有言语一科。他学生里面言语最好的有宰我还有子贡,他们口才都特别好。孔子重视言语教学是因为言为心声,说话是要表达内心的思想,口才不好,别人听不进去,那再有学问也没有用。再有德行,如果话都说不清楚别人就没法跟你学习,在孔子教学生的过程中,有很多地方谈到关于说话的问题。譬如,孔子说,跟一个长辈或者一个君子在一起说话时,该说话而不说叫隐瞒,不该说而说叫急躁,没看别人脸色就说话叫盲目。所以,说话就要注意,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对什么人怎么说话,说话是否适当。这样考虑下来之后,你恐怕就不敢说了,但孔子还是希望你可以说,真诚地去表达,表达的时候要谨慎选择用语。

我们可以用《易传》里的一句话来总结一下真诚,《易传》里讲到乾卦的文言传有两句文言文可以解释真诚的含义。

第一句是闲邪存其诚,闲邪就是防范邪恶的意思。换句话说,要做到真诚就必须防范邪恶,因为真诚跟邪恶势不两立。你不能说我很真诚地去犯罪,我很真诚地抢银

行,你只要知道抢银行是坏事,就不能说我很真诚地去做,这是防范邪恶。如果你把知道的所有邪恶全部防范的话,就很好了。在英文里邪恶这个词特别妙,邪恶是EVIL,把EVIL的字母顺序倒过来就成了LIVE(生命),邪恶跟生命是正好相反的,凡是压制生命、伤害生命、消灭生命、剥夺别人生命希望的都是邪恶。譬如,我跟学生说他们没希望了,我就很邪恶,因为我把学生的希望剥夺了。所以教学生一定要跟他说,你再怎么样都还有希望,我绝不能说你没有希望。我对任何人都一样,我随便去委屈一个人,冤枉他甚至伤害他,当然是邪恶。英文字这个字特别妙,把LIVE倒过来变成EVIL,跟生命相反的就是邪恶。所以闲邪存其诚,只有防范邪恶才能保存真诚,你这一生只要知道什么是邪恶就不要做,如果你做的话代表你了解的不够透彻,很多人明明知道这是坏事却还要做,你并没有明明知道,还心存侥幸,或以为这件坏事不算那么坏,它可以给你很多利益。如果通过某些明知的坏事而得到利益的话,这个利益就不值得了。

第二句修辞立其诚,如果要建立自己的真诚,就要修辞,要修饰言词,说话要小心,每一句话该用什么话来说要修饰清楚。儒家重视言语,就在这个地方,你很真诚但说话还是要恰当,很多人很真诚,说话说错了,反而得罪人。就是我可能本来是一片好心,但说话的时候由于口不择言,或者所说的话不是我想传达的意思,说出去就产生了误会。

这些都是我们要对自己负责的,这两句话在《易传》里面出现,告诉你怎么样去做到真诚,防范邪恶跟修饰言词。所以,我们学儒家的时候,就可以从里面出发了,整个儒家的经典都从这里建构系统。这个系统就是孔子的一贯之道,也就是“仁”。

孔子的一贯之道是什么?有人会说是忠恕,因为曾参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但我要公开地说,这个答案是不对的。第一,曾参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年龄差距很大,曾参的爸爸曾点也是孔子的学生,所以曾参很年轻。第二,曾参很鲁钝,反应特别慢。所以说,曾参不可能了解孔子的一贯之道。孔子的另外一个学生子贡可以作为一个参照,子贡是言语科的高材生,非常聪明,他喜欢在背后批评别人,越聪明的人越喜欢批评别人,结果子贡批到孔子了,他在孔子背后居然说孔子只不过是年纪大一点,多念一些书,记忆力不错,把它记下来,上课的时候来教我们如此而已。孔子听了之后,就把子贡找来问话,子贡知道有人去密告了,于是他就很坦率地承认了。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说他是一以贯之的,很可惜,子贡没有立刻请教孔子的一以贯之是什么。所以孔子心里觉得很懊恼,没有人理解他心里在想什么。

孔子作为一名老师,上课什么都可以教,就是不可以教自己的思想,如果孔子上课教自己的思想,学生估计就不学了。因为学生要学的主要是《诗经》、《易经》、《尚书》和《礼经》这些与做官有联系的书。而孔子当时思想对考试没用,对做官也没用。所以孔子心里很沮丧,想要找机会来发挥他的一贯之道,他就找曾参来做实验,因为曾参比他小四十六岁,又反应特别鲁钝,他应该应该会问老师,这样孔子就有机会讲了。于是上课时,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他本来希望曾参说“何谓也”,可是曾参居然说“是”,他一说是之后,孔子很尴尬就立刻跑出教室。接着就发生悲剧了,别的学生围过来,问曾参说,何谓也。曾参看到很多学长都很严肃地问他,他就只好乱说了: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老师这么严肃的道怎么可以说而已矣呢,而已矣代表说没有什么了不起,你们不要紧张。并且忠恕这两个字,明明一以贯之怎么变成忠恕呢?该怎么解释还两个字,尽已之为忠,推已及人之为恕。曾参并没有了解孔子,如果曾参讲的是标准答案的话,孔子后面就不会公开说,子曰:莫我知也乎。

另外一次,孔子在卫国击磬,磬是一种石头做的乐器,他击磬时,有人在旁边经过时说“有心哉,击磬乎”。孔子立马就说“莫己知也,斯已则已矣”。这个人是孔子唯一的知己。孔子自己说没有人了解自己,只有一个跟他不同派别的隐士知道孔子透过音乐表达没有人了解自己。

但是,曾参晚年的时候还不错,曾参是个用功的学生,他晚年的时候讲的一句话,讲的真好,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而死而已,不宜远乎。这才是标准的答案,孔子的一贯之道就是仁。曾参最后说了,把仁当做自己的责任很重要。代表人的一生都要努力行仁。

我这一生第一件事就是要真诚,发现力量由内而发,自己行善避恶,自己作主,择善固执。因为人生的路就是不断地选择,多选择适当路的来走。最后的目的是通过不断的修行往上提升,最后止于至善,这是孔子的一贯之道,我们虽然做不到,但至少要知道一个方向和目的,然后才能够慢慢接近。如果你说做不到,也不求了解,人生的很多时间就浪费了。学儒家的思想,这只是一个扼要的介绍以使人知道原来儒家思想有一以贯之的系统,个人生命最后一定会结束的,为什么而结束?为什么而牺牲?为道。道就是仁,把人之性、人之道与人之诚连在一起,就构成一个系统。

儒家思想把善归根为自己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正因如此,孔子的志向可以被总结为十二个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之所以能够做到天下老年人都得到安养,做朋友的都互相信赖,青少年都得到照顾,是因为善就是我跟别人适当关系的实现。因此,孔子要实现自己的人性,就必须把善加以实现,所以儒家的思想就变成一种人文精神,展现出来的时候要通过个人的力量来改善整个世界,虽然不一定能做到,但它是一个目标,是一种理想。它有人性论作为根据,这就是儒家思想基本的观念。

详细文字#sco1_1_1

【打印本页】

国学智慧与人生(下)

第一讲 道家智慧的启发

道家和儒家有着相似的背景,但是它们关注的焦点不一样。儒家特别注意价值上的虚无主义,如在一个社会,人们对于善恶是非的价值判断已经瓦解,同时又都认为没有必要行善避恶;而道家认为更重要的是存在上的虚无主义,如对于生活在乱世里面受苦的人,活着与死亡是没有太大差别的。因此,道家思想在深度上是有自己的特色的。

第一节 老子思想的智慧启发

一、老子思想的层次

(一)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轻诺必寡信”是说你很轻易承诺别人,但是很少能够守信;“多易必多难”是说你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往往就会遭遇很多困难。所以,我们平常做事情不要看得太容易,否则做事情的时候就会眼高手低,与自己的设想不一样。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老子的思想并不是每一句都很神秘,只要我们多积累一些生活经验就可以知道。

(二)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甚爱必大费”的意思就是如果你过度爱一个人或一样东西,那么你一定会花费很大。譬如:你特别想得到一个古董,那么在拍卖的时候价钱就会一直飙升,从而你就要因为要得到这个古董而大量地破费钱财。对一个人也是一样,如果你爱一个人爱到最后需要怎样呢?古代“金屋藏娇”的故事正说明了这个道理,所以“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的意思是如果收藏的东西很多,那么一旦损失就会损失惨重。譬如:我们所熟悉的1999年发生在台湾中部地区的9·21大地震。我哥哥是做生意的,喜欢收集酒杯。他每到一个地方,看到酒杯上印着一个商标,就会很喜欢,于是他就会跟别人要一个当纪念品,别人不给就买一个,别人不卖就带(偷拿)一个走。他家里就有一个酒柜,里面放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酒杯,看起来真是赏心悦目。然而我哥哥正好住在台中地区,9·21地震的时候酒柜全倒了,酒杯也都碎了。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多藏必厚亡”。

在西安,我有一个朋友喜欢收集瓦当。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屋檐出来的那部分,非常的贵重。他还跟我介绍最老的瓦当是周朝的。在这次汶川地震的时候,他正好不在家,最先想到的就是自己家中的瓦当会怎么样,于是赶紧回家,然而让他欣慰的是这些瓦当因为分量比较重并没有掉下来。这就叫做“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解别人,算是一种聪明;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正如《三国演义》里有一段:曹操当权的时候匈奴派使者来拜访,曹操认为自己不够高大英俊,害怕匈奴使者觉得汉朝大国的领导不够威严,于是就找了一个最体面的,看起来像是人中之龙的部下,叫做崔琰。曹操对他说:“你坐在主位上假扮成领导,我假装一名带刀侍卫站在你的旁边。”等到匈奴使者拜访完走后,曹操派人去问使者:“你对我们的领导印象如何?”匈奴使者说:“那个领导倒没什么,旁边的那个带刀侍卫很厉害。”这话传回来后,曹操立即派人杀了这个使者,因为他知道这种使者在匈奴是很厉害的人物。这个人只知道知人者智,聪明反被聪明误,结果白白牺牲了自己的性命。这样的故事有很多,我们只了解别人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在希腊,刻在阿波罗神殿上面的第一句话就是“认识你自己”。其实老子的“自知者明”就是认识你自己。

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受到普遍推崇,就是因为他说过一句话:“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是无知的。”所有的人以无知为有知,明明自己无知却不知道自己无知。苏格拉底说:“我比别人只多一点点,就是我知道自己无知。”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很矛盾,其实不然。我了解我的知都是有限的、相对的,我以为我知道,其实我并不知道。只有这样才会不断学习,所以在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四)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够胜过别人是因为自己有力量,但是能够胜过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这里提到自知与自胜,说明道家思想的下手功夫不是对付别人而是对付自己,真正的问题都在自己身上,自己的问题没有搞清楚,没有解决,天下自然就不可能安定。所以道家思想重视一种智慧的觉悟。

(五)少则得,多则惑

这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层次,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譬如:有一天下午我到了美术馆,有三个小时可以参观艺术品,到美术馆后发现今天展出六十幅世界名画。如果我用三个小时看完这六十幅画,那么在每幅画面前我可以站多久呢?答案是三分钟。三分钟真的可以看一幅世界名画吗?三分钟时间太短了,还没等搞清楚画的内容时间就到了。如果这样把六十幅画都看完,那么只能是走马观花、眼花缭乱,什么也看不到,这就叫多则惑。第二天再到美术馆去,这次发现它只展示一幅画,结果我用三个小时看懂了这幅画,这幅画的作者、他的画风以及属于什么画派,全部都了解了,就叫做少则得。少,我可以获得真正的心得;多,我就会感到很乱、很迷惑。这也就说明了光是表面上得到的多或少是没有用的。

(六)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你为别人做得多,你自己本身拥有的也多;你给别人的多,你自己本身也越来越多。如果只讲物质,这句话是不可能成立的。例如我有一百块,给你五十块,我剩五十块;给你八十块,我剩二十块。它现在说我给别人多自己会更多。假设我有一百块,我给你八十块,我一看自己的变了一百八十块,那我当然愿意尽量多给别人,给别人越多,自己也越多,谁不喜欢呢?所以老子说的肯定不是物质,不是财富,而是一种精神价值。正如这次在地震灾区里,很多人付出之后,发现自己拥有的更多。越是帮助别人,越觉得自己内心充实,这叫做给别人越多,内心就越来越多。我们要知道:物质有时而穷,精神愈用愈出。我们所追求的物质、各种成就或者财富都是有限的,但是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用得越多精神越丰富。刚开始帮助一点,恐怕自己力量不够,觉得自己不会有那么多的爱心,可是帮到最后就会觉得自己做好事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做好事不累,相反的,做其他的事情就很容易感到累,同时自己也觉得做好事非常有活力,感觉自己能量是无穷的。

老子的思想按照层次不断深入,与一般的哲学不一样,比较偏向智慧。儒家偏向德行,讲孔子、孟子的时候,就要真诚,修养自己,不断地行善。如果讲道家,就要换一个方向,就是要不断开发自己的智慧,设法能够觉悟。

一般讲道家最喜欢从一个故事说起,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故事。“塞”是一个高原地带,上面有一个老人家,家里面有一匹马。有一天,这匹马跑出去就没回来,因为在古代马是非常贵重的,它既可以拖车又可以耕田,所以如果马丢了,可真是损失惨重。邻居跑过来安慰他说:“你们家马不见了,真是损失惨重,真可惜。”老人家就说:“我们家马不见了,你怎么知道不是好事呢?”这位老人家居然把大家都认为的损失当做好事,邻居觉得自讨没趣就回去了。

第二天,这匹马带着一群野马回家了。这看起来真的是好事。邻居又跑过

来道贺说:“你们家马带回来一群马,这次你发财了,真让人羡慕。”老人家又说:“我们家多了一群野马,你怎么知道不是坏事呢?”在别人看来是好事,他却认为是坏事,邻居觉得不可理喻。隔了一段时间,果然是坏事。因为这个老人家的儿子骑马摔下来摔断了一条腿。此时,邻居又跑过来安慰他:“令郎骑马不慎摔断一条腿,真是遗憾啊。”老人家说:“我儿子摔断一条腿,你怎么知道不是好事呢?”竟然还有人把断一条腿当做好事的,邻居觉得简直不知所云。隔了一段时间之后果然又是好事,因为发生战争,所有健全的人都要当兵去打仗,而老人家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逃过一劫,跟着爸爸过着快乐的日子。这就叫做塞翁失马。

那么,我们就要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谁是那个邻居?我们就是那个邻居。我们只看到别人表面上发财了,羡慕他;别人倒霉了,同情他。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只看到表面却不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情况。

第二个问题这个老人家怎么那么聪明呢?为什么每一次的看法都和别人不一样呢?因为这个老人家叫老子。老子里面有一句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代表灾难,灾难发生的时候,旁边就靠着幸福,幸福底下也藏着灾难。祸跟福是靠在一起的,人这辈子不能只希望求福免祸,趋吉避凶。很多时候避开了祸,福也跟着走了;拼命去争取福,争到的时候祸也跟着来了。

二、老子思想的特色

老子思想的特色可以用一个“知”字来形容。要了解老子,就要掌握“知”是什么。老子认为“人跟动物的差别,在于人有认知能力”。我们作为万物之灵,就是大脑理性思考的能力特别高。但是人的“知”是什么?

(一)知是区分

小孩子念书第一课就是看图识字,这个图上面画一只猫,旁边写着宠物很可爱,画一只狮子就要写猛兽很危险。这样,小孩子从看图识字就知道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这就叫做区分。正如这个水果有毒不能吃,那个水果可以吃,只有区分之后,人类才能够安全地活下去。就人的身体来说,力量没有牛那么大,也跑不过马,人在自然界里的生存条件是很差的,人只有靠理性来思考,来分工合作,来区分利害关系。但是区分之后就会带来欲望,这是难以避免的。

譬如,现在每个人都有一瓶矿泉水,我拿出来另外一瓶,说这是一瓶特殊的矿泉水,喝下去后马上不打瞌睡,这就有了区分,那么这种矿泉水就会卖的很好。更直接的来讲,我说黄金比铜好,你当然喜欢黄金,如果说钻石比黄金好,那就没有人要黄金了。这就叫做区分,区分就会带来各种争夺。所以,人活在世界上很为难,一方面不区分,就不能够安全地活下去;另一方面一旦区分就产生欲望,有欲望就要争夺,争夺到最后就天下大乱了。因此,第一个“知”是“区分”,是有其必要性和危险性的。

(二)知是避难

正因为老子看到知作为区分的弊端,因此把知提升到第二种境界,把知当做避难。什么叫做避开灾难呢?我们看过很多历史故事,也都知道我们不能重蹈覆辙,但是我们发现同样的错误还是会不断地出现。正如西方近代哲学家黑格尔的一句话“人类从历史里面只学到一个教训,那就是人类从历史里面没有学到任何教训。”就是说人还是会不断地犯一样的错误,所以要避难就要从历史里面,从个人经验里面来寻找教训。人们常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因为老人见多识广,他了解生活中各种复杂的事情,年轻人比较容易冲动,所以老人家就会劝年轻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果不听,就会有灾难。自己学会了避难以后,就知道很多时候不要以身试法。

这里讲的避难是因为学习到过去的经验,使得自己懂得避开灾难,让自己活的比较自在。道家的思想就是希望人活到自然的寿命,而不要因为各种刻意的争夺或者刻意的养生而造成不必要的困难。但是只有这样是不够的,如果只讲避难,那么最后可能会变

成阴谋家、兵法家甚至厚黑学。在这一方面老子说的很清楚,譬如他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你要拿一样东西,你就先给人家;你给人家,人家不要,你再拿。

就拿我和我女儿的例子来讲,我和我女儿的星座一样,喜欢的东西都差不多,难免会有很多困扰,我就会用道家来想办法。例如:我看到一只手表,我一看就知道女儿会喜欢。我就会跟她说:“这个表我不要了,你拿去吧。”她说:“你不要我为什么要呢?”当我知道她真的不要了的时候,我自己就要了。其实原来我是要的,但是我要得到它就要先给她。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人跟人相处也一样,你一开始就说我非要这个不可,那么别人就会跟你竞争。我的一个朋友是专门搞拍卖的,我就问他:“为什么有的东西能拍卖那么贵呢?”他说:“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两个人非要一样东西不可,那么这个东西就无价了。”譬如这瓶特殊的水,假如有两个人都想要,那么这瓶水就会叫出天价来;如果只有一个人要,那么就不值钱了。这在老子里面就叫“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辱”。雄代表站在台面上,雌代表雌伏,自己知道什么是光明却守在黑暗的地方。就像我们讲的“财不露白”,即使有钱也不能太招摇。老子认为人在平常生活中尽量低调才是安全之道。道家对于人间的各种富贵荣华都非常小心,因为生活在乱世里的他们懂得表面上越得意的就越危险。所以如果学会老子的话,就懂得什么叫做明哲保身。

为什么需要学道家呢?有些人常常说国学里有太多东西要学了,既有儒家,又有道家,还有易经,到底该怎么学呢?我有一个简单的次序。一个人在三十岁以前最好学儒家,因为你从小在家里听父母的话,到学校听老师的话,后来进入社会努力奋斗都是儒家。从正面看待人生,要把个人的成就跟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这都是儒家思想。但是当你到了四十岁左右就要学道家,因为这个时候你才发现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公理与正义,善没有善报,恶没有恶报。这就要从道家的角度来看,怎么样看呢?

(三)知是启明

道家思想的特色在于一个整体,我们就要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道是一个整体,得失成败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东西,这样就比较容易看得透彻,不要为一时的得失成败而付出太多情感的变化。否则,这是一个很大的痛苦。在道家里面老子提到知是区分,知是避难,知是启明。启明就是从道来看万物,也就是说在看任何东西的时候,不要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譬如说我现在需要健康,需要财富,那我就认为什么是好的,这个不见得正确。如果从道来看的话,会有什么特色呢?庄子说过“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从道来看万物没有贵贱之分,那么就不会产生比较跟差别的心,这就叫做启明。如果我们看万物都来自于道,那么对万物没有偏好,也没有偏恶。所以我们学老子的时候,这是基本的入门。

在掌握了入门后就要问老子是怎么修炼的?老子的修炼就是两个字,第一个叫做虚,第二个叫做静。追求虚要达到极点,守住静要完全确实。我们先来讲虚,假设你有一个茶杯,里面装满了水,我现在有一杯好酒,但倒不进去,因为里面已经装满了水。如果茶杯是空的,那么好东西,好的饮料就可以倒进去了。我们要随时保持心里面的一种状态,叫做虚,就是不要有成见,不要有欲望,不要有执著,不要有盲点。如果你能够把这些都去掉,心就虚,虚才能够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虚灵不昧”。虚灵之后才不会有各种被遮蔽的东西,所以老子的虚跟实是对立的。一般人都喜欢实,比如人吃饱了,叫做肚子里面充实了,实就是不能再装新的东西。如果人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想着物质欲望,就不可能发展其他方面的潜能。因此老子要我们设法做到虚,把各种成见统统化解。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追求学问要每天增加,譬如:我现在念国学,每天念一个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念了好多书。但是追求道要每天减少。现在很多人都说这个世界上需要的不是加法,而是减法。意义就在这里——损之又损,到最后无为。然而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什么事都不要做,而是一种

无心而为。无心而为就是做该做的事,但是不要有刻意的目的。无心的心代表刻意的目的,人活在世界上做任何事最怕有刻意的目的。譬如做一件事,还没有做就开始紧张,如果做成就会觉得紧张总算有了代价,有了收获;如果没做成,就会感觉压力很大。所以现在有很多人会得抑郁症,很多心理上的困扰都是有心而为。

老子的“无心而为”有很多妙处。例如:有一群日本医生证明了老子的无为对于治疗抑郁症很有效果。既然我们谈到抑郁症,那么就要对症下药。拿老子的思想来做一个介绍,我们周围如果有人患了抑郁症,在医院休养,我们去看他。进了病房我们一般第一句话会说:“有没有好一点啊?”病人回答说:“没有。”又对他说:“不要想太多。”他说:“我就是会想这么多。”最后我们又会说:“你看开一点吧。”他又说:“我就是看不开。”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对答。那么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我们正常人的毛病在哪里呢?就是我们说话一定是带着目的的。有一次我做过一次实验就正好证明了这一点。有一天我走到街上,突然有一个朋友看到我问:“你要去哪里?”这时候我就转一个弯说:“你问我现在吗?”他说:“是啊,你现在要去哪里?”我说:“我现在没有去哪里。”他说:“我知道了,你一定是在散步。”我说:“我没有散步啊。”他又说:“奇怪,那你现在在做什么?”我说:“我现在在跟你讲话。”我之前故意转一个弯,说你问我现在吗?这就是我的关键,让他知道“跟他讲话”就是我现在在做的事。通常我们都没有时间跟别人来往,都是你不要吵我,我正要去哪里,我没有空,这些都太过于现实了。这就是我们平常人跟别人讲话的方式,所以我们正常人看到抑郁症患者,并不知道他的痛苦。

什么叫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就是他不能忍受任何带有目的性的问题。而我们正常人说话一定带有目的性,所以一般情况下周围的朋友患有抑郁症很少有痊愈的,大多数要靠吃药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日本的医生根据老子的“无为”做了一个实验——任何人到医院看望抑郁症患者的时候只能说一声“hello”,然后坐下来三个小时不要说话,自己看书或者杂志。这样就会让病人觉得你在的时候跟你不在的时候一样,等你走了之后,他也就会慢慢习惯你不在的时候跟你在的时候是一样的,从而他心里面也就没有压力了。这样坚持半年,很多人都恢复正常了,可以跟别人重新来往了。老子的伟大就在这里。

我们学老子可以从这些方面得到一些启发,因为人到中年会有各种困难,这时候就要学老子从整体来看问题,会觉得许多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所以第一个方法是虚,第二个方法是静。人是一种动物,每个人见面都说好好运动。记得我四十岁的时候,朋友跟我说:“你都到中年了,要多运动。”我说:“我知道,可是我每天看书写文章没有时间运动。”他说:“那可不行,我建议你以后看见楼梯就不要坐电梯,根据医学研究,每爬一个楼梯可以多活4秒钟。”我听了他的话很高兴,于是说:“假如我听了你的建议,每天都爬楼梯,我多活了三个月,那么这三个月我可以做什么事呢?”他说:“继续爬楼梯。”这显得很离谱,变成人生以爬楼梯为目的了。重要的不是多活了多久,而是要保持健康,这才是他的重点。

老子希望我们能够学会静,那么我们可以练习做到身动心不动。譬如我们每天不停地奔波,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心静。我一直都以陶渊明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勤靡余劳,心有常闲”。靡就是没有,每天勤奋工作没有多余的劳力,但是内心里面有经常的悠闲。这叫做外面很忙,心中很定,是指心能够静下来。老子讲的静不是要我们不上班、不工作,真正的静不是外表的静而是内心的平静。

三、老子的三宝

第一个叫做慈,第二个叫做俭,第三个叫做不敢为天下先,即让。

我们先来讲慈,老子讲“道是万物的来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代表道展现一个整体;二代表阴跟阳;三代表阴跟阳合起来的一种状态叫做和。

每样东西的存在都是两种力量阴阳合在一起的某种稳定状态,称作和。因为老子里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样就知道了和,每样东西的存在都是一种和谐的状态,它是某种阴阳比例造成的某种和谐,叫做和气。气代表它的宇宙元素,道展现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表现为阴阳两种气,这两种气又化成万物。也就是后面所说的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它的气在某种状态下,成为一种和谐的稳定就变成它这个东西,这样就形成了万物。如果说道生万物,那么道就是母亲。

我们知道母亲对孩子都会尽量包容。如果一个妈妈有两个以上的孩子,那么她对有的孩子就会特别担心。譬如我妈妈生了七个孩子,我有一个妹妹念书比较差,妈妈常常觉得对不起她,因为在生她的时候IQ不是很高,而我从小念书比较好,父母亲从小对我就比较放心,认为我IQ比较高,我自己可以去发展。母亲的爱代表一种慈,这种慈可以截长补短、弥补平衡,没有偏爱。慈代表包容,天下所有的人,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可以放弃的;天下的万物,没有任何一个物是废物。在道家思想里面,就是说没有任何东西是无用的。

庄子也说过“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没有一样东西是无用的,在某些关键的时候这个无用会变成有用。庄子有一次跟惠施辩论,(庄子书里面写了七万多字,可是只有一个朋友是有名字的,叫做惠施。)惠施是名家的代表,是先秦时代主要的六家之一。名代表名词、观念、逻辑,所以名家是专门搞逻辑辩论的。跟这种人讲话很麻烦,不容易沟通。譬如:他说卵有毛,蛋里面有毛,可是我们都会认为没有毛。那么惠施就会说:“如果蛋里面没有毛,孵出来的小鸡为什么有毛呢?”如果这样理解,那么我们每天吃鸡蛋的时候就会觉得吃了很多毛,所以我们会认为惠施的辩论是诡辩。惠施还说乌龟比蛇还长,他会说:“大乌龟跟小蛇比,当然是大乌龟比较长,而且当把乌龟的壳拿掉的时候,乌龟的身子拉长自然比蛇长了。”更离谱的是,他说白狗是黑的,因为白狗的眼睛是黑的,这就是惠施的诡辩。那么他跟庄子辩论什么问题呢?他跟庄子说:“你的话都是无用的。”庄子讲的都是寓言故事,惠施听不懂,就觉得天马行空,都是一些没用的。庄子说:“无用才是真的有用。”例如:我们今天在这个城市,只有这个省对我们是有用的,其他地方都是无用的,但是当你把无用的地方都去掉,这个有用也就变得无用了。比如我们现在学国学,国学对我们是有用的,而自己的家乡或者公司此时就是无用的,但是当自己离开这里后,那些无用的就会变成有用的,这就是无用之用是为大用。通过庄子与惠施的辩论,我们知道老子里面的慈就是要包容一切,学习“道”以后,我们就要像母亲对待孩子那样,对所有的人和东西都要珍惜与欣赏。

第二个叫做俭,节俭的俭。老子认为人在世界上最怕浪费。比如人在有钱的时候如果能节俭一点就能用的久一点,人跟人相处也一样。有一个作家写了一篇爱情小说,里面有一句话很让人有感动,男主角对女主角说:“请爱我少一点,可是爱我久一点。”这句话说的很好,因为一般人的爱都很强烈,来得快,去得也快。而俭才能够使它长期的保存,用得久一点,这就是老子的启发。

第三个讲人际相处的时候就要不敢为天下先,即让。就是说要让别人,要居后,不要太抢先。人跟人相处很多时候不是你不对,而是你太心急。比如你有当领导的才华,但是你走的太快,别人就只好对付你。如果你一开始就一马当先,当今之世,舍我其谁,那么你出来之后,别人还不是很了解你,对你就不会很服气,这样最后自己就会有很多压力。就拿奥运马拉松赛跑来说,一开始跑在最前面的很少到最后还是第一的。因为在最开始,大家都需要有一个人来作为标杆跟着他慢慢跑,但是到最后关键的冲刺阶段,后面的人就会超过他,比赛是看最后,而不是看开始。因此,我们从老子里面能得到很多启发。

学习了老子的三个法宝,那么到底什么叫道呢?其实道是很难说清楚的,西方当代大哲学家海德格尔成就很高,备受推崇。他晚年时候的愿望就是希望将老子翻译成德文,因为他看过很多别的翻译版本,觉得自己对老子很有默契,但是他不懂中文。有一天他在靠近南部慕尼黑这一带的市场上跟一个德文很好的中国学者聊天聊得很愉快,就约定两

人一起合作翻译老子的《道德经》。这位中国学者也因为自己能与有名的国际学者合作而感到高兴。在翻译到第八章的时候,两个人因为在某些方面意见不一致吵架了,互相指责说“你不懂中文”,“你不懂老子”,最后两人不欢而散。此时,我们要问一个问题,懂中文的人一定懂老子吗?不一定。懂老子的人一定要懂中文吗?也不一定。

老子是人类思想的精华,不是只限于中文或者我们可以看到的。他所表达出来的道在西方哲学里面叫做存在本身,这个存在本身也是西方学者在研究宇宙万物之后发现的。这些到底有没有根据、来源或者归属,是讲不清楚的。如果没有,万物就是虚幻的;如果有,万物就能够得到存在的基础,所以应该是有的。

勒奈·笛卡尔(Rence

Descartes)曾说过“我思故我在”。这句话听起来可能觉得不太可靠,因为笛卡尔的生活年代是1596~1650,那么他现在在哪里呢?很明显这句话是不成立的。但是笛卡尔后面还说了一句话就是“我在故上帝在”。这句话使他成为了一名大哲学家,因为这里所谓的“上帝”就像老子的“道”,道生万物,本身不受影响。我们学道家一定要掌握到这一点,庄子后来说的,道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在不等于无所不是,这两个要区分清楚。庄子说道是无所不在是正确的,而无所不是是错误的。道代表的是万物,如果万物消失,那么道也就消失了,这不是老子的道。

老子的道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是道家道的基本界定。道是独立,独立代表一个整体,只有道存在;不改,就是说道是永远存在而没有任何改变的;周行代表到处都有道,没有任何减少,也不会疲倦,叫做周行而不殆。所以,庄子说道是无所不在的,如果说道是无所不是,那就违背了老子对道的定义。

这样说有什么用意呢?笛卡尔曾说“我思故我在,我在故上帝在”。上帝是我存在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我本身只是一个变化生命的过程而已。道家的智慧能够看到宇宙一个最基本的起源与最后的归宿。

第二节 庄子思想的智慧启发

老子与庄子是有区别的,老子的思想让我们学会虚与静,让我们不要跟世界有太多复杂的互动关系;而庄子让我们投身在变化之流,跟随万物变化,这样自己就不会受到伤害。因此,庄子的思想有一个很重要的字就是化,先化然后才能够游。庄子的化是要化解很多相对的观念,包括空间、时间、义利,义就是道义,利就是利益,连生死也要化解。

我们先讲空间,我们都希望生活的环境、公司越大越好,觉得空间上的大代表有很明显的成就。庄子秋水篇给我们讲了一个寓言故事:秋天到了,水气旺盛,许多山上的溪流都流到黄河里面,黄河河水暴涨。这时河神就很得意,认为自己是天下最了不起的,因为从岸的这一边看不清楚对岸是牛还是马,说明河面很宽。可是随着河水慢慢向东流入大海,河神就灰心了,对大海说:“还是你伟大,我还有两岸,而你连什么岸都没有。”海神说:“你根本没必要羡慕我,我也不算什么,整个中国在四海之内只不过是仓库里的一粒米而已。”那么在什么地方可以把地球看得如此小呢?在外太空。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讲到庄子就很喜欢说庄子是太空人。因为庄子把地球看的很小,认为中国只是一粒米。如果我们都有这种眼光的话,我们对许多事情就不会那么在意了。

美国一个作家梭罗写了一本《湖滨散记》,他是哈佛大学哲学系毕业生,毕业后想试试自己能不能什么都不依靠过独立的生活。有时候一些年轻人很有理想,总觉的社会太复杂,每天上班下班为五斗米折腰,所以他要设法独立的生活。于是,他就一个人搬到一个叫瓦尔登湖的湖边,一个人在这里生活了两年两个月。有时候斧头坏了或者需要买一些日用品,他都要走几里路去附近的农庄买。农庄的农夫知道他是哈佛大学毕业生就问他,“你一个人住在湖边不寂寞吗?”而他说:“在庄子看来中国只是一粒米,地球只不过是一

个黑点,在这个黑点上,两个人的距离最远又有多远呢?”如果从整个宇宙来看,地球这么小其实并不远。有句话叫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有感情,再怎么远都觉得在身边,相反,如果没有感情,就会咫尺天涯。人的生命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的时候,宇宙确实很大,整个地球确实很小。其实人在地球上对许多大小空间的问题不必太执著,因为一个人的需要是很有限的。

庄子里面提到一个小故事,讲的是一只鸟占据整片森林,它睡觉的时候也只能找一根树枝。整片树林都是它的,但不可能睡觉的时候每一个树枝都去看一看,如果这样,那这只鸟最多活三天。一只土拨鼠占据整条河流,不允许别人喝,可是一只小老鼠把肚子喝饱了,这河水对自己有什么用呢?庄子说过很多这样的寓言,他不是故意讽刺人,而是提醒人,对人间许多事情不要太执着,能够从道来看万物,不要有贵贱之分。

我们学习道家的时候会觉得他们确实很聪明,因为他告诉我们不要以为人类是万物的一个价值判断的根据,这是儒家的思想,是一种人文主义;而道家是要超越这种人文主义的想法。他里面提到西施与丽姬是古代有名的美女,可是为什么鱼看到她们会潜到水中,鸟看到她们就飞上高天,鹿看到她们就拼命地奔跑好像看到妖怪一样?这就提醒人不要太主观,对于鸟来说,最美的是另外一只鸟;对鱼来说最美的是另外一条鱼。人类认为美的,在其他生物看来根本没有兴趣,那又何必太在意呢?关于美丑的问题,庄子里面讲的很直接。他说,有一个人带了几个学生在旅行的时候住进一家旅馆,旅馆老板有两个老婆,一个很美,一个很丑。但是让人惊讶的是这个旅馆老板对那个美的根本不理睬,而对那个丑的却宠爱有加。为什么会这样呢?旅馆老板解释说:“美的以为自己很美,但是我不认为她美,丑的以为自己很丑,我不认为她丑。”因为人跟人相处久了之后,美丑是相对的,重要的是看性格。一个美女以为自己很美,就会比较骄傲;而一个人以为自己很丑,她就会很温柔。对于男生来说,温柔的女性还是比较长久的选择。庄子里面所讲的故事跟我们现在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说明道家对人性了解得非常透彻。

司马迁在写庄子的时候只用了六个字,即“其学无所不窥”。庄子这个人很博学,没有什么学问是他不看的。不能因为前面讲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至于无为”就把道家理解为是没有学问的。其实真正的道家都是有学问的,司马迁说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也就是周朝国家档案图书馆负责人。图书馆负责人除了上班还要念书,老子就是因为把书都念完了,知道世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兴盛衰亡”的道理,才会骑青牛出关。庄子也一样,司马迁之所以能用这六个字来形容,说明庄子很有学问,对于人情世故的调查非常深刻与准确。所以我们刚才讲了他要突破空间的限制,人不能对空间太在意。

第二个是要突破时间的限制,什么叫做时间的限制呢?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很羡慕长寿的人,其实我们没必要太羡慕。一个人是不是长寿,是一个量的问题,人活得品质如何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一个人活得很长,但是每天都过一样的生活,这又有什么意思呢?人活着重要的不是长寿,而是你活着的时候有什么内容,做过什么好事,读过什么好书。如果光讲长寿,那么谁又能和乌龟比呢?随便一只乌龟都能活上百年,随便一棵大树只要不被砍掉就能活上千年。这叫做时间。我们人活在世界上时间是很匆促的,正如庄子说的白驹过隙,我们有时候觉得人生确实是非常匆忙。我有一次在飞机上前后坐了六个多小时,后面有几个乘客是大学毕业之后二十年聚会,他们一直讲话,我想睡觉都没办法睡。因为二十年后相聚让他们太兴奋了,他们也说二十年转瞬即逝,相约二十年后再次见面,有的人说二十年太久了,最好再过十年。我们到一个年纪,一说就说十年或者二十年,时间真的是很快的。我们只有在小的时候才觉得时间特别慢,长大之后发现时间真的很快。其实时间本身无所谓快慢,关键是我们自己心理上怎么去面对它。我们都知道心理时间,你越着急,时间就跟你作对。你只有问自己是不是活在当下,今天过得怎么样,现在自己能不能把握时间。

庄子里面讲“超越空间、超越时间、超越义利”。义就是道义,利就是利害。一般人都强调义,例如儒家,我要做一个正人君子,要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事,这就是义。但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事往往是相对的,没必要总是在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天下人都说你好并不代表你真的好,天下人都说你不好也不代表你真的不好。庄子里面讲过一个简单的对照,他说天下人都称赞你,不会让你更振奋;天下人都批评你,不会让你更沮丧。譬如说我在这里上课,在座的人都称赞我,我就头晕,都批评我,我就沮丧,这说明我们修养太差。而庄子讲的是天下人,如果天下所有的人都称赞你,你不会因此而更振奋,还是一样的过日子;天下所有的人都批评你,你也不会更加沮丧,还是一样过日子,这就叫做修炼。

庄子很喜欢讲小人物的故事,这些小人物都有自己快乐的源泉,他们的职业都很平凡。古代有一种男生身上的装饰品也是保护品叫做带钩,有一个老人家做带钩做了六十年,做得非常好。他的老板是一个将军,就问他:“你怎么做得那么好呢?”他回答说:“我今年八十岁,做带钩做了六十年,我这六十年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这期间他对任何东西都不看,只对带钩有兴趣,然后专门研究,这样当然他是做带钩做得最好的。有人会觉得带钩做得好又算什么呢?但是它是一种工艺品,透过对规范的坚持,慢慢地化外在的规范为内在的一种技巧,变成出神入化。庄子里面关于这样的故事很多,都是通过某种训练的过程让自己把别人看来很难的事,做得非常自然。我年轻的时候很喜欢一句话当作座右铭“举重若轻”。把重的东西举起来好像很轻,别人认为很难的事情,自己做起来很容易。因为本身已经准备好了,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要熟能生巧,最后就会举重若轻。庄子告诉我们不要太强调义跟利的分辨,而要能够设法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内找到自己可以走的路。庄子很喜欢拿孔子玩笑,他说孔子有一天带着学生穿过一片竹林,看到一个老人家在粘蝉,随便一粘就是一麻袋,好像在地上捡东西一样。于是孔子立刻上前请教说:“老人家你粘蝉技术这么好,有没有秘诀呢?”这个老人家说:“我练习了五六个月,开始在竹竿上放两颗弹珠,我粘蝉就很少失手;我放三颗弹珠的时候,十次最多一次失手;我放五颗弹珠可以粘到蝉,当把弹珠拿开后就跟地上捡东西一样。天地这么大,万物这么多,我眼睛里只看到蝉的翅膀,所以我可以粘到蝉。”而我们不一样,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心思太多,目标太杂,以至于做了这一件想了那一件。长期下去,没有任何事能做得完全精通,更不要说在这个世界上能做到得心应手了。

庄子里面最有名的小人物故事就数“庖丁解牛”了。庖丁是厨房的工人,专门负责杀牛,结果后来庖丁解牛就变成了一种表演。因为他解牛的时候,他的肩膀顶住牛,手压住牛,脚踩住牛,膝盖再抵住牛的身体,抵上去的时候,牛的骨节发出声音,跟演奏音乐一样美妙。他杀牛的时候,眼睛就练得像咱们现在的X光一样,可以透视,看到牛的骨架,所以他轻轻一动刀就可以顺着骨头之间的缝隙把整个牛解掉了,这就叫做游刃有余。庄子里描写人最得意的一句话:“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这句话形容了庖丁。这句话讲得很潇洒,拿着刀站着就好像大侠一样,四面看一看,然后踌躇满志。一般踌躇满志四个字只用来形容国家领导。但是庄子用来形容庖丁,真的踌躇满志,认为这一生最得意的就是把杀牛工作做好,把杀牛变成一种艺术。庖丁的这把刀用了十九年,没有任何缺口,仿佛刚刚从磨刀房拿出来一样,而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当刀子砍到牛骨头的时候,刀子就不能用了。但是庖丁能够看出牛的自然条理结构,按照牛本来的状态来下刀,轻轻一动就将牛全部解掉。

在庄子里面只有另外一个地方,用比较少的篇幅来描写,孙叔敖三次担任宰相,三次被免职都非常平静。他也用踌躇满志来形容他。但是形容更多的是这位庖丁,杀牛的工人。

我们发现庄子善于在小地方发现人生的美,学道家最后的境界就是从真到美。我们学习儒家强调向善、择善、至善,而道家是从真到美。儒家也讲美,但是儒家的真

跟美是以善作为标准的,要尽美之后还要尽善。而道家的真就是道,道就是真,这种真是相对的。我们是有限的,常常在变化之中,如果发现万物都来自于道,那么就会发现万物都值得欣赏。这样我们也就不用一定要到九寨沟或到什么风景名胜区才能觉得风景很美,任何地方都会很美。像苏东坡这位大诗人受到道家的启发写到:“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知则为声,沐浴之则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这些山间的清风明月随时可以欣赏,而且不需要花钱。他还说过:“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必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任何东西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只要值得我欣赏就可以让我觉得快乐,不必一定要找一些奇奇怪怪的或者特殊的东西去欣赏,这就是苏东坡。

中国传统思想里有儒家和道家。儒家作为正面对人间的肯定,道家是让人知道自己到一个阶段以后,培养了智慧就可以非常的洒脱,很多事是不能勉强的。我自己学道家受到的最大启发是“不得已”。“不得已”不是勉强、委屈、无奈、被迫,而是当各种条件成熟的时候,你要顺其自然。所以重要的是你如何判断是否成熟。我们活在世界上做任何事都是一样的,你只要判断条件成熟了,做起事来才会事半功倍,水到渠成,这就是道家的境界。庄子说逍遥游,那么怎么才能真正逍遥自在呢?因为判断准确,知道条件成熟了,所以做的时候就会轻轻松松做成。相反如果判断不准确,做事即使做成了,那么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

我们今天学习国学,对于儒家和道家要用不同的角度来加以思考与了解。

第二讲《易经》对现代人的启示

第一节 《易经》对现代人的生活有很大启示作用

学习国学的顺序应该是:三十岁之前学会儒家,以此作为生活的原则进入社会谋求发展。四十岁左右要学习道家,学会从整体看待人生,对自身的处境和遭遇有比较透彻的看法。如此一来,人生就从真实进入了美感,可以体会到很多的生命趣味。五十岁就要学习《易经》,因为此时的生活经验已经比较丰富,我们要做的就是乐天知命。显然,孔子了解《易经》与他五十而知天命之间有很大的关系。

人活在世,很多时候可以用理性来思考事情,但是在我们不断做出选择的同时,也知道风险的存在,并且知道选择之后的发展大多是不可预测的。现在以为很好的选择,隔一段时间再看,就不见得很好了。这是因为人在思考的时候,容易有盲点,容易有执念。譬如,我现在想做一件事,别人都认为很好,我也认为不错。但是今天认为不错,隔了半年之后就有可能发现不对了。尤其是孩子慢慢长大的时候,做父母的都会担心,孩子将来选择哪一个学校呢?按照社会上一般观念来说,有多少分数,就念什么学校。但是适合一般人并非就适合每一个人。所以很多时候就要思考,我们怎么选择将来才不会后悔,或者说将来补救的时候,不至于耗费太多力气。这些就是学习《易经》的目的所在。

那么如何来学习呢?用三句话来做简述:第一,不学一定不会;第二,学了不一定会;第三,学会一定受用终身。

一、《易经》不学一定不会

没有学过的人绝对看不懂《易经》。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一部天书,这六十四卦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每个卦看起来也很简单,就两条线,一条没断,一条断了,可合成六十四卦怎么就变得这么复杂呢?

二、《易经》学了不一定会

有人说自己学了半天,一点也没学会。这是因为只学一半的缘故。《易经》历来就被分为两大系统,第一个叫做义理,讲人生的道理;第二个叫做象数,可以用来占卦。这致使很多人把象数当做迷信,结果长期以来,大家都说《易经》是用来算命的,这对《易经》是极大的误解。古代讲《易经》的时候,象数跟义理是并重的,因为象数是《易经》应用的部分。我们要是不会用象数那就说明《易经》我们只学了一半。譬如我们都讲做人要谦

虚,“满招损,谦受益”、“谦虚纳百福”的话大家都会说。但我们要想知道:“为什么谦虚就好”这就要从《易经》里面的象数去找答案了。因为《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六爻非吉则利”讲的就是谦卦,所以我们学《易经》的时候,不要有偏见,否则真的是学了也不一定会。

三、《易经》学会终身受用

当我们学会的时候就会发现生命变得不一样了。我们看问题多了一条路,通过不同的路,我们会看到生命的不同面貌。虽然我早期学哲学时曾经学过一些《易经》,但是专门去学习也是在五十岁以后。

十几年前,我在比利时的鲁汶大学教书。我和其他到外国去的中国人一样,受不了长期吃西餐。我就经常去一家中国餐馆吃饭,时间久了之后和那儿的老板也认识了。他得知我教哲学之后,非常高兴地跟我说:“你教哲学的吗?太好了,快给我看看风水吧。”我一看他误解说学哲学就能看风水,就告诉他说:“我研究学术,不是看风水的。”但他不管,说自己生意不好,一定要我帮他想想办法。我先问他自己是否知道为什么不好,他说是因为马路朝着他的餐馆冲过来,犯路冲。他已经采取措施买了一副八卦图挂在门上了,但是一个月过去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我就去帮他看他挂的八卦图,他那个先天八卦底下的左右两边画反了,难怪无效呢。他后来买了一个正的,但是有没有效,我就不得而知了。仅靠一个八卦图就能发财,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也说明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在海外开餐馆的华侨竟然也相信这一套,可见《易经》在中国人看来还是很重要的。

二十几年前在美国耶鲁大学念书的时候,有一个学化学的同学,经常跟我抱怨说他在这边读博士很不开心。原因是一到礼拜三下午,他的指导老师就和同学们喝咖啡、聊天,但是有一个规则就是什么都可以谈,就是不能谈化学。因为他们每天学习谈化学受不了了,要解放一下。但是我这个从台湾去的同学,从小喜欢化学,别的都不懂,所以他一到礼拜三下午喝咖啡就被大家嘲笑说:“你不是中国人吗?怎么好像没有文化一样。”他觉得心里很难过。因为同学的情意,我就画了一个先天八卦图给他。告诉他这是我们老祖先的智慧,用八个符号代表八个自然界的现象,引申出去有无穷的象征意义。《易经》是用象征符号代表真实的事物,符号的变化组合代表着真实事物的变化组合。譬如说它的卦名:乾卦、坤卦、震卦、离卦、兑卦、巽卦、坎卦、艮卦,分别代表八个自然现象: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离代表火,兑代表泽,巽代表风,坎代表水,艮代表山,有天有地,有雷有山,有火有水,有泽有风,这些都是自然界的现象。

真正的六十四卦,是指两个卦合在一起变成六爻。爻分两种,一个是阳爻,一条线不断;另一个是阴爻。阳爻代表主动力、主动性。阴爻代表受动性、接受性。外国人都知道《易经》就是变化的书,所以把它翻译成英文叫做“the

book of

changes”,意指不断地在变化。那什么叫做变化呢?有主动性、也有受动性,有主动力、也有受动力,主动、受动配合起来就是变化。古人很聪明,用阳爻代表主动性,阴爻代表受动性,这两个组合成的三条线就是基本的八卦,六条线就成了六十四卦,完全符合数学的原则。用阳爻代表一,阴爻代表零,一跟零二元对数。

早在十七世纪《易经》就被翻译成拉丁文,传到了欧洲,欧洲知识分子看到后非常佩服。他们大多数都是数学家,看到这些比例对称,觉得里面充满了各种深刻的含义。于是这位同学在第二个礼拜三下午就带着一大堆这方面的资料去喝咖啡了。结果老师和其他同学看了他带去的资料后对他很尊敬。因为他们看不懂,所以他就开始讲解,十几分钟后,这些外国人觉得非常有道理。当得知这些理论是五千多年前就发明的后,对他就更加羡慕了。因为外国人知道,他们的祖先在五千多年前,还在玩“泰山”的游戏,而中国人就已经发展出了这一套理论,非常了不起。

第二节 先天八卦入门知识简介

那么《易经》到底在说什么呢?我不知道大家对《易经》是不是很有研究,讲得比较浅显一点,对大家而言就是一个简单的入门介绍。

一、先天八卦的卦象

太极八卦很简单,上有天,下有地,左边的离火代表太阳,右边的坎水代表月亮。大家应该都看过南韩的国旗,他就是把我们的八卦图搬了过去。整个搬就是抄袭了,所以他就搬了四个:天、地、日、月。这就注定他们是分南北韩了,因为我们的八卦只拿了四卦,后面的四卦不要了。

要记住八卦很简单,上有天、下有地、左边是火、右边是水,就已经记住四个了。另外四个:左下是雷,右下是山,左上是泽,右上是风,这八个是自然界最常见的现象。我们现在都住在房子里面,对自然界的认识添加了人工的观念。而古时候的人,看自然界跟我们是不太一样的,譬如他们看到山,就要停下来,因为无法越过,所以,山也就是艮代表停止。震意味着打雷,也就代表着行动,因为在春天的时候,春雷炸响,万物就重新开始活跃了起来。看到火和水,代表危险。而看到兑,也就是沼泽,就很喜悦。这是因为以前人们的生活不能离开沼泽,没有沼泽也就没有水了。而且我们看到“兑”左边加一个心,也就是喜悦的意思了。所不同的是这里的水代表河流,古人没法渡河,所以对他们而言,水是危险的。

仔细去看,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卦象都很有意思,巽代表风,因为巽卦底下是空的,就好像风吹的时候,底下不能遮蔽一样。而兑,空在上面,就好像沼泽,上面是水,而水可以流动,所以是虚的、空的。坎卦代表水,显而易见,是象形文字的转换。剩下的“坤”就是地,“乾”就是天。

二、太极八卦在家庭方面的延伸

这八个基本卦可以延伸到很多方面,首先是家庭。在家庭里面,乾就是父亲,坤就是母亲,此外还有三男三女。震是长男,因为震有两个阴爻和一个阳爻,物以稀为贵,表示它是阳性的爻。再按照《易经》中卦的画法是由下往上,而震的阳爻在底下,所以震是家庭中的长男。中男就是坎卦,因为他的阳爻在中间。按照这个道理继续推理,很容易得知少男就是艮卦。因为三兄弟的特点都是两个阴爻一个阳爻,所以倒过来就很容易找出三姐妹的所在。首先巽卦是大姐,因为它的三爻里面有两个阳爻,一个阴爻,代表它是阴性卦,同样按照《易经》由下往上的画法,它的阴爻在底下,所以是理所当然的长女。中女当然是离了,因为中间是阴爻。少女也就是兑卦了。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发现“物以稀为贵”要常常记得,因为少的为主才是合理的。比如国家有一个领导、几十万百姓是合理的,相反有几十万领导、一个百姓就不行。正如满天月亮一颗星星,我们不能接受,只有满天星星一个月亮,才是可以的。

三、太极八卦在自然界的延伸

再进一步,我们要明白八卦的特性,因为它的用处特别多。譬如乾卦,代表着天,而天代表健,健行不已。众所周知,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但我们同时也知道“天行健”才能“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乾卦是健,代表刚健不已。地势坤,所以坤卦代表顺。震卦代表动。巽卦代表入,因为风可以无所不入,而且很顺利。坎就是危险,代表陷,好像水里面有陷阱一样。离,比较特别,它不是分离,是代表丽。而这个“丽”不是美丽的意思,它代表附丽,是依附的意思。因为火不能独立,我们看到的火都是在木材或者蜡烛上面,如果我们看到一个独立的火,就会说那是鬼火。小时候在乡下放学后,从坟墓旁经过有时会看到鬼火,心里很害怕。老师说那其实不是鬼火,因为死人的骨头里面有很多磷,磷飘起来亮晶晶的跟鬼火一样。这也告诉我们即使是鬼火,也要有磷才能够发光,所以说火就是丽,就是依附。我们已经讲过艮,也就是少男,代表止,因为古时候看到山就只能停止。同样的少女兑,也叫做悦,指的是喜悦,因为看到年轻的美女就很喜悦。

如此一来,我们就将八个自然界的现象延伸到家里面的八种角色,进而引申为八种特性。

四、太极八卦在身体方面的延伸

因为通过学《易经》我们可以将联想扩大好几倍,所以除了将八卦延伸到家庭角色之外,我们还可以以身体为例说明这八卦的含义。在身体里面,乾卦代表头,因为它为主。坤卦代表肚子,因为妈妈可以生孩子,所以坤卦代表肚子表示可以包容。震卦代表在我们身体里面最适合行动的脚。巽卦代表大腿,因为大腿最听话,它本身没有主张,只要脚想走路,大腿就会跟着跑。如果我们将坎卦跟离卦对照起来想象,就会发现坎卦代表耳朵。为什么坎卦是水,却代表耳朵呢?因为水是聚在一起的,而我们的耳朵也会把声音聚在一起。离卦当然是眼睛了。因为离卦是火,火代表光明,光亮,是眼睛可以看到的。艮卦代表我们身上的手,因为有人过来就要用手挡住他,阻止他。那么我们身上哪一样可以让别人喜悦呢,当然是口了,因为说话可以让别人听了开心。如此这般想象,我们身体中八个重要的部位就变成八卦对照了。

五、太极八卦在社会生活中的延伸

除此之外,八卦还可以一直延伸下去。譬如在社会上,乾卦代表国君,坤卦代表民众。乾卦代表金,代表贵重。坤卦代表布,代表母亲,代表釜,也代表吝啬。父亲、金、玉、红色、千里马,都是乾卦代表的象征物。别的卦象也是如此,譬如震卦代表长子,也代表诸侯,因为将来是要继承祖业的。此外以动物为象征物的话,震卦代表马,而且是很会叫的马,因为打雷的声音非常大,以此引申,它也可以代表马路等等。巽卦,是生意人最喜欢占到的一个卦,因为它代表着一路顺风,可以带来很多利益。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风有进也有退,所以很难做决策。坎卦代表水沟,由于隐伏在底下,很危险,所以被引申为人们非常害怕的强盗。离卦意味着火,我们由“战火绵延”便可以得知离卦代表武器、战争,想象力丰富的古人甚至认为离也代表乌龟。艮卦代表门阙,因为我把门关起来,就会挡住别人。同样,兑卦代表羊,也代表妾。同时它也代表口舌、是非,因为作为会说话让人喜悦的口,也难免会说一些口舌、是非。如此这般地把八个基本符号一路延伸下去,可以产生上百种象征,使我们的想象力得到极大的拓展。

第三节 学会分析、应用卦象

既然这八个基本的卦象有如此丰富的象征意义,那么它们肯定也会被广泛地应用。我们以乾卦为例简单介绍一下。大家肯定记得金庸小说里介绍了“降龙十八掌”,其中的五掌都来自于《易经》里的乾卦。

要学会应用这些卦象,首先要学会如何画它们。其实非常容易,只要将我们上文讲的两个基本的三爻卦合在一起就成为一个标准的六爻卦了。乾卦里面的六爻很容易画,只要明白了乾卦的画法,别的卦的画法就非常简单了。

我们先从乾卦讲起,有的人看到六爻卦里的六条线就感到头昏,所以我们要先养成一个习惯,把六爻卦分成两组。如此一来,上面是三爻乾卦,底下也是三爻乾卦,合成的六爻卦就是真正的乾卦。自下而上,六条线依次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

五、上九。为了对照记忆,我们将坤卦也画出来。和乾卦一样,也是由两个三爻坤卦合成六爻坤卦,它们的读法也很相似,依次为初六、六二、六三、**、六

五、上六。根据这两个卦的读法,我们发现阳爻读作“九”,阴爻读作“六”。至于原因,我讲其中两种比较容易理解的。第一种解释认为,由于阳爻代表主动性,以活动力为主,并且是越强越好,所以用数字表示的时候,阳爻被规定为奇数:一、三、五、七、九。而奇数里面,“九”到了最高的阶段,表示主动性最强,所以阳爻用“九”代替。相反阴爻代表代表安静,因为它是受动力,本身没有力量,所以最好保持平衡,毫无疑问居中的“六”就是最佳选择了。另外一种解释认为,由于占卦的时候会出现“六、七、八、九”四个数字,其中“七”和“九”是阳,“八”和“六”是阴。而九比七大,所以“九”也被称为老阳;阴代表负数,负六大于负八,所以“六”

被称为老阴。

一、乾卦爻辞的解读

下面仔细分析乾卦的含义。“初九,潜龙勿用”,也就是说龙潜伏着不要有所作为,因为龙是古代的三栖动物,可以在水里、地上、天上自由活动,本身很有活力。但是因为初九意味着刚刚上场,上面还有五条龙,不可能有机会从下往上走,所以只好慢慢等待。就好像一个十九岁的年轻人,还没有到“二”这个开头,处在刚刚开始的位置。

九二就有所不同了,因为已经开始到了二的位置,所以就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在这里我们还需明白的就是:一旦合成六之后,六条线就分成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是人的形势。“初”、“二”为地,“三”、“四”为人,“五”、“上”为天,所以在九二中就出现了“田”字,表示在地上。由此我们也可以对乾卦进行多重想象。如初九和九二都代表地,但是上下位置不一样,“初”在底下的一爻,叫做深渊;“二”在上面的一爻,叫做地上,是在地的表面上。在九二的时候,可以表现出我们的才华,但是不要着急,因为我们还处在底下三爻,也就是下卦的位置,时机还未成熟。我们这时候最希望上面的九五赏识我们,因为九五跟九二同样位于中间的位置。一个卦的六个爻中,二跟五是关系最好的,它们上下有人保护,是最好的位置。

三跟四就比较危险了,因为它们位于人的位置上,而人往往有选择性,所以三跟四总是变化多端。九三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因此,我们在三十岁到三十九岁中间的阶段需要特别注意,每天都要勤奋不休,否则就只能处在下卦上不去。有些人开玩笑,故意把它念成“终日干干”,想着每天干杯,再干杯;还有一些人将它读成“终日钱钱”,期待着每天都有“money,money”,这些都是不对的。真正的“乾乾”是指像乾卦一样勤奋不休,而“夕惕若”是指晚上也要保持警惕,因为“厉”表示虽然没有灾难,但是有危险。这危险来自于三和四的边界位置,因为三在下卦的上限,四在上卦的底限,都有上下的问题,所以只要每天努力就能保证最后无咎。在占卦的时候很多人都希望能够占到吉,但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我们不要祈求太多,只要无咎就应该知足了,因为无咎意味着没有灾难。譬如占卦问一件事情能否做,如果占出来的是无咎,就表示做这件事情不会有什么问题,可以去做。

到了九四,则是“或跃在渊,无咎”。也就是说九四是一个关键时期,或者往上跃升,或者丢在深渊。九四已经处在上卦,怎么又会回到“深渊”呢?这是由六爻中上下对应的关系决定的。《易经》中相关的位置互相对应,如最好的是正应,为一阴一阳相对应。但乾卦中六爻皆阳,所以就认为六爻都一样。按照上下对应,形成“初对四,二对五、三对上”的关系。根据九四和初九的对应关系,在九四的时候,要么往上跃升,到达九五,要么只能留在深渊。

九五是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大家都明白之所以飞龙在天,是因为从九五到上九是天的位置。但是

“利见大人”该如何解释呢?作为一个真正的领导者,最重要当然是找一个合适的接班人。所以九二需要九五,九五也需要九二,年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上司赏识,做了领导的时候就需要有一个年轻人来接班,所以他们是互相需要的。就好像尧需要舜,舜也需要尧一样。如果作为领导,只要求部下都听从自己的命令,而没有培养接班人,那将来就会很麻烦。这就是《易经》的智慧,告诉我们上下呼应、两人的需求是一样的,都要“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是降龙十八掌中的最后一掌,为我们大家所熟悉。其中“亢”代表高,意思是说龙飞得太高,已经有所懊恼。因为整个六十四卦处于“上”的位置的,不超过六个,而《易经》里,爻是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排列的,因此当我们处在上面 的位置时,也就是要准备离开的时候,当然会感到懊恼。

二、卦辞、爻辞对人生的启示

一个卦是由六爻构成的,其中四个字的卦辞表示这个卦具体、完整的意思。譬如乾卦的卦辞为“元、亨、利、贞”,“元”代表创始,“亨”代表通达,“利”代表适宜做任何事,“贞”代表有原则可以正固,所以“元、亨、利、贞”代表大顺。同时,乾卦的每一个爻后面都有一句话,叫做爻辞。

据说伏羲制作的八卦,最后演化成了六十四卦。周文王被商纣关在羑里整整七年,在这期间,他除了读书无事可做,当他读到六十四卦的时候,就为每一个卦和每一个爻都写了一句话,分别称为卦辞、爻辞,从而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读的《易经》。《易经》本身只有六十四个图,六十四句话,还有三百八十四句较短的话,总共只有二十页。至于今天所看到的厚厚的《易经》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写成了十部分《易传》加了进去,这十部分《易传》也叫做十翼,就像翅膀一样辅助阅读、理解。所以我们学易经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开始。

两年前我在一个做直销的企业讲国学,在演讲完毕之后的讨论环节,有一位学员举手,说他去年去算命时,占到一个师卦,希望能为他解释一下。因为《易经》中的很多卦都被拿来做算命之用,所以当他问我算到师卦该如何解释时,我就用到《易经》里面的知识。我给他讲到,师卦叫做地水师,上面是地,底下是水。它基本上有两个意思,第一个师代表众;第二个师代表军队。占到师卦,一方面表示他做直销时,有很多人做他的下线,大家都很支持他;另一方面表示出现了竞争者,因为军队暗含着要准备打仗了,所以他的直销事业开始面对竞争,他感到压力很大。讲完之后,他的脸色都变了,因为我讲的完全正确。此外,师卦的六爻为“初六、九二、六三、**、六

五、上六”,只有九二是阳爻,由于一个卦里面物以稀为贵,所以这个卦以九二为主。他当时正好二十九岁,还可以挺得住,但是到九三,也就是第二年就变凶了。

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研究易经确实可以帮我们了解很多事情。

1.一方面它告诉我们做人处世的道理;

2.另一方面它教导我们如何透过象数给自己一些具体的启发。

以谦卦为例,我们可以清楚看出它的六爻非吉则利,底下是一座山,代表实力,让别人无法逾越;外面是地,非常的柔顺。所以一个人要谦虚,先要有实力,但同时外表要像地一样很平顺,这才叫做谦虚。如果没有实力只有平顺,并不是谦虚,而是正常。真正的谦虚一定要是底下有一座山,表面却是平的,不会摆什么姿态。大家比较谦卦和师卦就会发现,这两个卦象只差一个位置,谦卦的六爻里面是九三,师卦的六爻里面是九二,但是这两爻的差别却是很大的。它们的卦不一样,九二外面是地很平顺,里面有水,代表有危险,所以可能有战争的嫌疑;而九三外面是地,里面是山,代表山藏在地底下,愿意修身养性,让自己变得谦虚。

每一卦的意境都非常有趣,比如有一个卦叫做鼎卦。传说大禹治好洪水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并且铸了九个鼎。虽然鼎在古代是烧饭的锅,但要是铸得特别好,就会变成国宝,是国家的象征,所以鼎卦是古代最喜欢拿来解释的卦。鼎卦很好画,因为它跟实际的样子很像。底下的是鼎足,中间的三个爻叫做鼎腹,再往上叫做鼎耳,最上面的叫做鼎铉,它其实就是一个杠杠。鼎是很重的,怎么才能抬得动呢?这就要靠耳朵而不能靠脚,因为要抬鼎的时候必须用铉穿过鼎耳,然后才能抬得动。它的足不是为了走路的,只是为了站稳。鼎的上面是火,底下是风,风也就是巽卦,巽卦作为风的同时还作为木。木上有火,就是烧东西做饭的意思,这也正说明鼎是做饭的器皿。

三、五行相配

周朝以后的后天八卦是跟五行相配合的。后天八卦第一个从东边开始,叫做震,南边是离,西边是兑,北边当然是坎了,这也正是南方比较热的原因。东西南北建立之后,另外四个卦就放在另外四个地方,巽在东南,坤在西南,乾在西北,艮在东北。于是,八卦就全部出来了。

那如何跟五行相配合呢?这和它们的位置有关,从左上方的木依次旋转分别为火、土、金、水、山,土可以延伸到中间,山是土,也可以放到中间。因为巽跟震是同一组在东南,所以有时候看到巽是木头。我们曾经讲过,乾为金为玉,位于西边,坎则在北方。那么跟五行配合了之后,它们是如何相生、相克的呢?其中的规律就是“比相生,间相胜”,意思是说,相邻的相生,相隔的就相克。譬如木生火,因为木头可以烧火;火生土,因为火烧完之后即为土;土生金,因为土也代表山,而山里面有金属;金生水,因为有金属的地方一定有水;水再生木,这种关系就是相生。隔一个就会相克,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然后又会循环、反复。如此这般,五行就出来了。当然还可以延伸到自汉代以来的其他很多研究,如“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等等。我们发现谈《易经》的时候,从最早的先天八卦开始,慢慢地就了解六十四卦了。

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有什么不同呢?它们的区别在于后天八卦偏西,如坤在西南,乾在西北,这是因为周朝在整个中国版图的偏西方。在商纣王的时代,周被称为西伯,是西方最大的诸侯。所以周朝的《周易》即后天八卦,和先天八卦就有所区别了。这也导致后天八卦是从北方往南看,因此它的东方和西方跟地图上的正好相反。如我们看地图的时候,东在右边,看《易经》的时候,东却在左边。

以上讲的只是《易经》的入门知识,接着我们要了解六十四卦的每一个卦辞、爻辞,否则即使占出卦来也没用,因为占卦之后,要看哪一个是变爻。爻的变动代表我们问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学会对出现的变动进行解释,明白它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变动。

我们现在来一个互动环节,讲讲数字卦。在座的哪位同学给我三个三位数,我立刻可以回答你的问题。譬如你可以问最近想做的一件事情是否可以做。之所以要求想三个三位数,是因为这样就无法立刻掌握这三位数有可能是哪一卦,只能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增加了卦象的偶然性。从而就很容易知道你问的是什么卦,什么爻在变,答案也就很容易出现了。这主要可以使大家对《易经》的先天八卦数字

卦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我现在先给大家说一下数字,它们在八卦上分别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八个数字。它们之间有一个简单的变卦,从阳到阴被称为太阳、太阴、少阳、少阴,一直到三爻,都是按照这个顺序排列的。大家会发现“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个数字,按照对角线相加后的和都是九。现在大家知道数字的顺序了,如果有人想问问题,请说出三个想到的三位数。

三组数字分别为:777、890、111

大家记住顺序之后,用第一个数字除以八写出剩下的数字“一”。用第二个数字也除以八,写出剩下的数字“二”。用第三个数字除以六,剩下“三”。之所以要除以“八”或者“六”,是因为第一个数字代表下卦,第二个数字代表上卦,第三个代表位于哪一爻,因为只有六爻,所以第三个要除以六。剩下的数字正好是“一、二、三”。我们发现“一”是乾卦,所以能得到“一二”是很好的,“三”表示在这个地方在第三爻。整体看,我们发现原来这是一个夬卦,接着我们要去看夬卦的九三上面写的爻辞是什么。夬卦应该在第四十五、六卦。第四十三卦,夬卦九三写的是“颧骨撞见会出现凶祸,君子果敢决断而独自前行。遇雨打湿衣服有怒气,但没有灾难。”如果你果敢决断,最后是没有灾难的。这位同学刚才问的问题是什么我们不清楚,但是他刚才在鼓掌,说明他觉得很不错。我们还可以

看出他问的事情是相当复杂的,因为夬卦的特色在于它的六爻里面有五个阳爻,最上面的一个是阴爻,阴爻在上说明整个事情不好办。所幸九三还是不错的,因为九三在五个阳爻的中间,毕竟五个阳爻里面只有九三跟上六正应,也就是说底下的“三”和上面的“上”阴阳正应,而“初”跟“二”,“四”跟“五”都没有正应。虽然其他各爻都不好,但是九三算是不错的。首先,九三在五个阳爻里面的中间;其次,它跟上六正应。这位同学问题的答案就在夬卦里面,他如果有时间再慢慢研究,就会发现他所问问题的各种相关情况都在这个卦里面。

这个夬卦还可以怎么去解呢?夬卦这个变爻在九三是怎么变的呢?我们发现“

一、二”不变,“三”变了,“

四、五”不变,“六”变了,这就成了兑卦。上面是兑,下面也是兑,这是一个标准的兑卦,可以说最后的结果是令人喜悦的。那就要查兑卦的卦辞是如何说的,从一个卦到另一个新的卦,两个都是可以参考的,它可以表示出大的形势如何。这位同学现在的处境是夬卦,但是九三还好,是各爻里面比较理想的,它不像别的爻几乎都走不通。如果他这个卦稍微一动,就会把上面的阴爻赶走,变成全部是阳爻的乾卦了。变成乾卦之后,由于阳刚之气太盛,阴爻又会从底下慢慢上来,所以《易经》是讲究变化的。

我刚才讲的只是简单的数字卦,平时这些是不教给学生的,因为很短的时间就可以掌握它,显得不够认真、严肃。其实真正用《易经》占卦是要用五十根竹片的,这叫做筹策。

用五十根竹片去算卦需要二十分钟,人生有很多问题是值得我们花二十分钟去思考的。我之所以在最后来谈这个问题,是因为我的原则很简单。《易经》是古代很早就出现的智慧,我们学习《易经》一定要记得两方面兼顾。

一方面叫做义理,做人处世的道理。它要求我们修养三点:第一,培养德行;第二,增强能力;第三,启发智慧。所有儒家的思想都讲这三点,要求德行、能力和智慧兼备。如果我们不去努力修养这三方面,即使会算卦也没有什么用处,因为我们完全不能独立自主。

另一方面叫做象数,要知道在占卦上怎么应用它。学习完《易经》,将整个配合起来,我们会觉得自己的生命跟以前大不相同,孔子在五十以后专门研究《易经》,这样他就能够决定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并且知道怎么做。唐朝有个宰相说,不学《易经》就不可以为将相,这是因为把《易经》学会之后很多事情都会掌握的很清楚。比如最近在上演《赤壁》,很多人都知道诸葛亮,诸葛亮是肯定懂《易经》的。否则东风等一切事情,他不会一算就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对我们来说其实并不难,只要肯学习,一定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我们教国学,但这绝对不是我们的独门家传。天下任何人都可以学,问题的关键是学会之后有没有下功夫去增加你的心得和信心,每个人对这一点是不一样的。我今天讲到这里最后对这些做一个简单总结。

今天所谈的首先是对于人生有没有意义作一个讨论,我们谈到人生意义问题的时候,概括为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关怀,有痛苦可以受三个方面。这听起来像是现代西方心理学探究的人生问题,比较浅显。其实我们都知道,虽说对有些人来说是有些浅显,但是它却是一个需要整体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了解现代人的处境、人生的意义,在世界上看到很多人有烦恼或者自己也有痛苦的时候,不能够从这三方面来加以了解、认识,那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学国学呢?

第四节 国学的真谛在于身、心、灵三方面的需求

学国学前我们一定要知道,有身、心、灵三方面的需要才去学。尤其是对于“灵”的界定要特别愿意去了解,因为古人的智慧不在于身,也不在于心,而在于怎么安顿灵的世界。

一、儒家思想中有很高的宗教情操

我们这回讲简单一点,对孔子、孟子来说,是能够做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因为他们把“仁义”当作人性向善的一个具体内容。因此对他们而言,牺牲不是牺牲,反而是成、反而是取。一般人以为死了就是牺牲,其实不然,死了反而是完成了生命的目标,因为这样的生命不在身,也不在心,而在于灵。所以孔孟的思想里,有很高的宗教情操存在。

二、与“道”结合领悟道家精神

我们把焦点放到道家,如果要向道家里面的庄子学习,就要记得八个字“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形如枯槁的木头,心如死灰不能复燃,这还像人吗?庄子的目的何在呢?他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修炼,能够让精神出现。“精神”这两个字是庄子用的,他认为“精神生于道”。所以学道家的时候,就要设法让自己的身心活动降到最低,不要有太多身体的欲望,不要有太多心思的活动,尽量让它单纯化。庄子将这称为“心斋”,意思是说,“心要守斋”。这种心斋修炼过后出现一种“虚”和“静”,与老子一样。接着会出现精神,精神生于道,而道不是普通的东西,道是宇宙万物的来源和归宿,所以学道家对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会有帮助。

如果人的生命是一滴水,怎么样才能让这滴水不干涸?这个问题是很多人需要知道的。让一滴水不干涸,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它放到海里去。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滴水,比如我这滴水已经干了一大半,快要蒸发了。把一滴水放到海里去,它就永远不会干了。通过做实验,也证实了这个事情,可是了解它对生命有什么意义呢?它的寓意在于告诉我们:人的生命就是一滴水,要想让它不要干涸,永远存在下去,即使死也不亡,那只有跟“道”结合,“道”是我们的根源,跟“道”结合就没有了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心。那怎么跟“道”结合呢?方法就是觉悟,从道来看万物。要学习从整体来看所有发生的事情,化解自己在情绪上的困扰和压力,同时,人的能量不要消耗在各种外在的变化上面。一方面,活到自然的寿命;另一方面,不管活还是死,现在还是未来,只要跟道结合,生命就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所谓生死只是气的变化流通——气聚则生,气散则死。这样一来,人对于生死自然没有困扰了。

在四川绵阳给北川中学的学生演讲之前,主办的朋友跟我说,学校校长要跟我先谈几分钟,我以为校长关心学生,提醒我哪些事情可以谈,哪些事不要谈。结果见面之后校长告诉我,在这次地震中,他的家人都不幸罹难了。这两个星期他陪着全校仅存的师生撤到绵阳来,心里非常痛苦。于是他就读我的一本书,在《庄子心得》里他读到两篇文章,一篇是谈到庄子的太太过世了,一篇是谈到庄子自己快过世了。他猛然觉悟,发现庄子给他很多解脱的力量,让他知道不要再难过。因为庄子太太死了,庄子居然鼓盆而歌,惠施去问他说:“你太过分了吧,太太死了不哭就算了,居然还鼓盆而歌。”庄子就跟他讲道理说:“我本来也很难过,但是后来发现很久以前,我太太还没出生时,她只是荒野里面一股气而已。这股气后来变成她的身体,慢慢长大后嫁给了我,跟我过了一生,最后她完成这一生的任务又变成荒野里面的那股气,正在以天地为家,自由逍遥。我替她高兴,所以鼓盆而歌。”这话说出来之后,别人就没话说了。因为人本来就是虚无中来的最后又回归到虚无,其实这不是真的虚无,而是一种气的变化,还在天地之间。

后来庄子自己快过世了,他的学生们很不忍心,老师这么有学问,一辈子不得意,死了之后一定要好好为他办一个葬礼。庄子回答说:“千万不要,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就是我的连壁,万物就是我的赍送,我死后这些就已经很够了,为什么还要帮我办一个葬礼呢?”学生说:“那怎么办呢?”庄子说:“你们把我丢到旷野就好了。”学生说:“不行,老鹰跟乌鸦会来吃你的尸体。”庄子说:“那你们把我从老鹰跟乌鸦口中抢过来,埋到地里面给蚂蚁吃,你们为什么对蚂蚁这么好呢?”这就是庄子,只有他能把自己的身体这般去了解。这样的故事对当时的北川校长很有启发,我听他这样说后很感动。告诉他说:“我这本书有你这样一位读者就够了。”因为我们是在读了庄子的书之后有心得,然后才把它写

出来,只有真正有不幸遭遇的人,看了之后才知道庄子在说什么,有时候甚至比我们这些作者想的还要深刻。

三、以正确的方法学习国学

我们在学国学的时候要知道它确实是博大精深,尤其是千变万化的《易经》。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找到正确的入门途径,虽然我们不能说谁说的一定都对,但是这里面牵涉到怎么做研究的方法。譬如我讲儒家时,要把《论语》解读为清楚的白话文,所以我就得先看四百多家的注解,把历代四百多个学者所做的注解都看了,这才敢把论语翻译成通顺的白话文。我才有把握说,孔子第一句话说的是,“学了之后在适当的时机去练习,才会有高兴的感觉”。而不是把“学而时习之”的“时”当做“时常”。我自己最得意的一本书是庄子的,因为庄子的书最难翻译,我花的时间最多。我总共写了八百万字的文章,正是这八百万字的写作练习,才能让我在翻译庄子的时候能够得心应手。刚才看到几位同学买了这本解读庄子的书,希望大家慢慢看,晚上睡觉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随便翻一段仔细看看。不要先看文言文,要不然因为看不懂就会没兴趣了。庄子的文言文特别难,很多字都不认识,不知道该怎么念,很多字念懂了,却不知道什么意思。所以应该先看白话文,把意思了解之后,再来欣赏原文,这样才会比较有兴趣继续阅读。

下载国学智慧与沟通艺术(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学智慧与沟通艺术(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学管理中的沟通智慧与人脉建设(DOC)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http://www.jy365.net 国学管理中的沟通智慧与人脉建设 翟鸿粲 中国传统文化的倡导者、传播者 国学应用专家 解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国学中中华民族......

    国学智慧

    国学智慧-口乃心之门户/简单事重复做 第1讲 修养篇 ‚沟通是情绪的转移,信息的转移,感情的互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你自己要自悟自觉,亲民......

    国学智慧

    孔子在文化上的承上启下 1《论语》是四书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 正确答案: √ 2 《春秋》是根据历史改编的。 A、鲁国 B、燕国 C、赵国D、魏国 正确答案: A 3孔子打......

    国学智慧

    1.《春秋》是根据历史改编的。 鲁国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孔子把商朝最重要的典籍做了整理 3.孔子用区分君子与小人。 道德 4.《论语》是四书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

    国学智慧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季札观乐中季札出使的是鲁国 B、季札观乐是鲁国人为季札表演周王室的乐舞 C、孔子对诗经进行了分类 D、孔子修改了诗经......

    国学智慧与身心修养

    国学智慧与身心修养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今天很荣幸有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今天报告的题目是《国学智慧与身心修养》。 “修养”的问题,我想,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很熟悉。......

    国学智慧与领导哲学范文

    国学智慧与领导哲学 一、开场总述 (一)大国的崛起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 世界银行下属的国......

    国学与智慧人生总结[★]

    《国学与智慧人生》学习总结 通过本次网络学习,我对国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身学工科的我,平时是很少看国学方面的材料,所以在网络学习中选择了平时很少涉及的国学方面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