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猴子管理理论案例分析学习
猴子管理理论案例分析学习
猴子管理案例
(一)假设有一天,你的一位下属在公司办公室的走廊与你不期而遇,下属忙停下脚步:“哎呀,老板,好不容易终于碰上你了。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想向你请示一下该怎么办。”此时,下属的身上有一只需要照顾的“猴子”。接下来,他如此这般将问题汇报一番。
尽管你有事在身,但还是不太好意思让这急切想把事情办好的下属失望。你非常认真地听着„„慢慢地,“猴子”的一只脚已悄悄搭在你的肩膀上。
几分钟后,你看了看手表:“噢,不好意思,我现在正有急事处理。这个问题,看来我一时半会儿答复不了你。这样吧!让我考虑一下,过两天再给你回复好不好?”
你赶忙离开,不知不觉中也背走了你下属的那只“猴子”。
两天后,下属如约打来电话:“老板,前两天向你请示的问题,你看我该怎么办?” 忙乱中,你想了一下,才记起他讲的哪一件事。“哦,实在不好意思。这两天我特别忙,还没有顾得上考虑这个问题,你再过几天来看看,好吗?”
“没有问题,没有问题。”下属非常能体谅你。
一周之后,你又接到他的电话。不等他开口,你已经感到十分歉意,并再一次请求下属“宽限”几日„„
此刻,你似乎有些焦头烂额,因为在你的周围已满是你自己的,以及别人放在你这里寄养的“猴子”——你已成为问题的真正中心。
猴子管理案例
(二)有一天,你的下一位下属在公司办公室的走廊里与你不期而遇,下属忙停下脚步:“哎呀,老板,好不容易终于碰上你了。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想向你请示该怎么办。”此时,下属的身上有一只需要照顾的“猴子”,接下来,他如此这般将将问题汇报一番。
尽管你有要事在身,但还是不太好意思让这急切想把事情办好的下属失望。你非常认真地听着„„慢慢地,“猴子”的一只脚已悄悄搭在你的肩膀上。
你一直在认真倾听,并不时点头,几分钟后,你对他说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问题,很想先听听他的意见,并问:“你觉得该怎么办?”
“老板,我就是因为想不出办法,才不得不向你求援的呀。”
“不会吧,你一定能找到更好的方法,”你看了看手表,“这样吧,这件事我一时半会也拿不出更好的主意。我现在正好有急事,不如这样,明天下午四点后我正好有一点点空,到时你先拿几个解决方案来我们一起讨论讨论。”
告别前,你还没有忘记补充一句:“你不是刚刚受过‘头脑风暴’训练吗?实在想不出,找几个搭档来一次‘头脑风暴’不就是啦!明天我等你们的精神答案。”“猴子”悄悄收回了搭在你身上的那只脚,继续留在此下属的肩膀上。
第二天,下属如约前来。从他脸上表情看得出,他似乎胸有成竹:“老板,按照你的指点,我们已有了5个觉得都还可以的方案,只是不知道哪一个更好,现在就是请拍板了。” 即使你一眼就已看出哪一个更好,此时不要急着帮他作决定。不然,他以后对你依然会有依赖习惯,或者到头来万一事情没办好,他一定还是会说:“老板,这不能怪我,我都是按照你的意见去办的。”
关于作决定,记住以下准则:
1)该下属作决定的事,一定要让他们自己学着作决定。
2)作决定意味着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任。不想作决定,常常是潜意识里他不想承担作决定的责任。3)下属不思考问题,不习惯作决定的根源一般有几个:其一是有“托付思想”,自己不想承担责任,依赖上司或别人。这样的下属不堪大用;其二是,上司习惯代替下属作决定,或喜欢享受别人听命于自己的成就感,这样的上司以及他所带领的团队难以胜任复杂的任务。
4)让下属自己想办法,作决定,就是训练下属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承担责任的行事风格。但关于这一点,与上司不敢承担责任,任付由“集体”来承担责任,以便自己到时好借口于“下属办事不力”而推卸责任的“官僚”作风有本质差异。
让下属作决定,意味着你已授权下属作决定。也就是说,作为上司无论如何你最终也还是无可争辩地要为结果承担全部责任。
对话还在继续。你兴奋地说道:“太棒了,这么多好方案。你认为,相比较而言哪一个方案更好?”
“我觉得A方案更好一些。”
“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方案,不过你有没有考虑过万一出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噢,有道理,看来用E方案更好。”
“这方案真的也很好,可是,你有没有想过„„” “我明白,应该选择B方案。”
“非常好,我的想法跟你一样,我看就按你的意见去办吧。” 凭你的经验,其实你早就知道应该选择B方案,你不直接告诉他的目的是想借此又多赢得一次训练部属的机会。训练是一个虽慢反快的过程,训练的“慢”是为了将来更快。
你这样做的好处不言而喻:
1)打断下属负面的“依赖”神经链;
2)训练了下属分析问题、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3)让下属产生信心与成就感。因为这样,他会觉得自己居然也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越来越有能力的下属能越来越胜任更重要的任务。
4)会激发下属的行动力。因为人们往往愿为自己的决定而全力以赴,并愿意为它承担责任。
5)你将因此不必照看下属的“猴子”而能腾出更大的精力去照看你自己的“猴子”。“猴子管理”理论告诉我们:
1)每一个人都应该照看自己的“猴子”; 2)不要让自己的“猴子”去麻烦别人照看;
3)组织中,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白自己应该照看哪些“猴子”,以及如何照看好它们。照看好的标准是什么;
4)不要试图自己的“猴子”托付给别人照顾。这里的别人可能是你上司、下属、别的部门的同事,也可能是公司、社会乃至是上天、命运等;
5)不要出现没有人照看的“猴子”,也不要出现有两个以上“主人”的“猴子”; 6)作为上司不仅应明确让下属知道他应该照看好哪些“猴子”,更需要训练下属如何照看好他们的“猴子”。
第二篇:班级管理案例及其理论分析
前言
班级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熟悉,从我们接受正规学校教育开始就生活在班级里。班级是现代学校制度的产物,其中班主任老师,学生是主体。班主任是我们生活上的指导者,学习上的引导者,每天都与学生打交道,对其学生的一生影响极大。因此班主任能否带好一个班集体,即班级管理对这个班集体中的成员学生有重要的意义。
案例
在此,本人以自身实际经历的高中班级管理为案例并对此进行分析。高中时就读于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班主任是从皖西学院毕业一年的英语老师。高三时,班里同学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同学不堪重负产生了厌学情绪,对学习越来越不重视,上课也提不上劲,而班级排名在全校也基本上倒数。针对此现象,班主任将成绩好的同学全部编排到前排比较的座位,方便他们好好听课,同时也避免受那些差生的影响。班主任甚至将一些成绩突出的同学私下叫道办公室,劝道他们不要和班里成绩太差,爱玩的同学打交道。于是班级里形成两派,一派是成绩较好的同学坐落于教师的前排,一派是成绩不好上课爱说话睡觉的差生坐落于教师的后面,班级凝聚力很差,两派互不打交道,也互相看不起。成绩好的同学在教室前面每天忙着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在后面也从不闲着。到高三下学期,班级里谈恋爱的同学越来越多,有一对甚为明显,整天黏在一起。班主任担心其影响班级形象,于是破天荒地地将其中一名差生移到教师前排与好生坐在一起。但这并没有那对情侣的感情,他们反而越来越黏。班主任在将其两人叫到办公室多次严厉教育无果,每天在教师后面的窗户监察发现两人还是如此后,班主任毅然决然地将其双方父母叫道学校,对其父母进行严厉教育。其中女方父母倍感没有面子,便将女孩带回家休学了两个星期。这件事在班级里引起了一大片骚动,差生由一开始的厌恶学习转为厌恶老师,于是对学习对课堂对班级更加厌恶。而所谓的好生则更加害怕班主任,表面上对班主任唯唯诺诺,实则心里对班主任也是厌恶的。就在这样一个班集体中,我们度过了黑色的高三,最终班级的高考成绩也是不出所料,全班只有一个同学考上二本院校,位居全校倒数。于是,大部分同学选择复读,也有一部分同学选择走入社会,以及选择大专院校。
分析 一,家庭是影响班级组织生活的要素。班级是学校的组织,班级生活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进行的,但是班级生活并不止于学校,它也会在班级外,学校外延伸。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主要在班级组织中进行,学生在校外的生活又主要在家庭中进行。因此,家庭和学校的班级管理师密切不可分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本案例中,班主任将班级管理的失败带入到学生的家庭生活中去,班级生活向班级外延伸,向家庭延伸,就是学生成长的延伸。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失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家庭生活,导致学生休学两个星期这样严重的后果,同时在学生的心理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班级管理活动并不局限班级的范围,因为学生在班级中的行为还受到他的家庭生活的影响,要有效地管理班级中学生的行为,还必须借助于家庭的力量。学生的家庭生活对他们的班级生活发生着影响,得到家庭生活支持的班级生活行为方式,会给班主任管理班级以帮助,因而家长可以作为班主任教育与管理的助手,成功的班级管理必须向家庭延伸。在本案中,班主任就学生谈恋爱一事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但是这个沟通事件并不成功,从其结果学生休学在家即可看出班主任并没有有效地与家长进行合作。如果班主任借助家庭力量对恋爱中的学生进行引导,劝告,那么结果将会截然不同。
三,班主任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协调。成功的班级管理,是把学生培养为自我教育者;成功的班级管理,是把学生培养成自我管理者。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是班级教育与管理的重要因素。要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的作用,就必须对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进行培养。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注意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譬如说通过建立班委会,班级行政小组,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在本案中,班主任独揽班级管理大任,在班级管理中注重发挥自身作用,忽视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班主任的独权是本案中班级管理失败的一大重要原因,若分权一部分给学生,听取学生的意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方针政策,那么事情的结果会发生一些变化。
四,班主任自我角色形象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班主任的自我角色形象管理就是根据理想中的班主任角色形象,通过提高修养进行自我塑造的过程。对于班主任而言,修养的目的在于发挥外在的影响以达到管理的目的。一个好的管理者,应当在自己的管理对象中有良好的形象。在本案中,班主任为成绩好坏的同学画一条银河,使两派同学虽然在一个班集体中但却互不交流,互不沟通,互相看不起。在潜移默化下,班主任的形象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已经发生变化。在其后的班主任将学生家长叫道学校受训,更是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形象进一步下降。班主任的自身形象不好,在班级管理中便没有威严可言,没有威信,便得不到同学们的真正的尊重。那么在实际的日常班级管理活动中,班主任制定的方针政策也不能很好的实施。
五,班主任应学会分权给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班主任有必要学会放权、分权和收权。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在班主任有目的的训练和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分层领导、分权治理,为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活动舞台。让他们参与组织、决策、分工、沟通,学会怎样服从集体的领导和遵守群体规范,学会怎样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对人与事的正确评价和总结等社会行为。并且学生在完成任务和参与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自己所处的地位、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在本案中,班主任对分权概念没有太多的认识,基本上都是一个人在决定班级事务。如果班主任能够分权给班级的班干部,因为班干部每天和同学们相处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比班主任是更加了解班级状况,更能够了解广大同学们需要什么。班级同学的自我管理更能够激发同学的积极性,督促同学们做的更好。
六,班主任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处世态度都是在生活中逐渐体会和形成的,虽然理想、信念、榜样的作用巨大,但需要班主任不断强化。可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教育并非简单的知识传递,更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延续。因此,我们要在每个学生心中播下诚实、正直、善良的种子。还可以通过观察、与学生谈心、干部和同学之间互相监督汇报及听取来自校任课老师、家长的意见等途径,建立起丰富的信息网络,随时掌握与调控学生的思想行为动向。在本案中,高三学生感受到学习压力,产生厌学情绪时,班主任就应该对学生的思想态度进行积极的引导,避免学生走入厌学极端。同时,班主任划分好生差生的楚河界在无形中引导学生这样一个观念:学习好就一切都好,实则这样的观念是不正确的,对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造成不好的影响。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起主导作用,对学生的一生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做好一个未来的班主任,还需要现在坚持不懈的积累,学习,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11级 英语师范二班
1102410069
余丹丹
第三篇:西方管理理论案例分析专题
西方管理理论案例分析
某地一个煤矿发生了坍塌事故,压死了几名矿工,雇主拿出十几万块钱赔偿私了,当问及遇难矿工家属还有什么要求时,家属要求把死者的弟弟安排在矿井工作,老板答应了,煤矿继续开采。请用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其原因。……P84-87
答:这是一道令人人心情格外沉重的试题,因为,生活底层的矿工显然被迫在用生命与温饱作交易!这是一道令人心碎的试题,因为生命在此受到了超乎想象的令人发指的漠视!我们知道,需求层次理论的创始人马斯洛在其所著《激励和人》一书中,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按照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由低往高形成一个需要等级,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地位或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作者认为,人的需要是以层次形式出现的,一旦一种需要被满足,另一种需要就会出现,并要求满足。人就是为了满足需要而不断工作的。
本案中,煤矿坍塌,数名矿工丧命,10几万块钱便私下打发了!而遇难矿工家属的唯一要求仅仅是把死者的弟弟安置在矿井工作——死者家属放弃应有赔偿和抚恤等相关权力的要求显然是对法律的无知所致,而死者家属对亲人生命的看似冷漠其实是一种生活的无奈——显然,他们不仅尚未脱贫,甚至连起码的温饱都未能解决,最基本的生理上的需要——衣、食、住、行此时是他们的突出需要,在这一基本需要尚未得到保证和基本满足时,安全需要似乎并不突出、一时也尚未成为他们的内心需求,更别说人的社交、自尊等高层次的需要了。
而本案中的矿主,是一位典型的经济人,他之所以如此漠视矿工的生命,一则是自己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只顾赚钱,极少有在安全保障上的投入;二则也正是因为他看准了这些矿工离开矿井,起码的生活可能难以维持,因而,也就不会有对安全等方面更多的追求——矿工宝贵的生命却如此缺乏应有的保障,怎不令人扼腕叹息!
对我国企业文化借鉴意义
而我国文化,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比较注重“仁”、“礼”“中庸之道”,容易“知足而乐”。与美国文化相比,“个人迷信”较强,个人奋斗不足;与日本文化相较,血缘关系较强,团队精神不足。因此,在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既应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如“仁”和“礼”中所体现的“忠”:忠于国家,忠于社会,忠诚于客户;又如“中庸之道”中所体现的灵活、变通,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绝对。同时,有意学习、吸收美国文化中的进取精神和严格的制度管理,既鼓励个人进取,也提倡组织创新;还应学习日本文化中的团队精神,提倡集体协作,促进共同提高。在企业文化的创建中,克服人治,提倡法治,提倡以文化治企,并努力形成一个1+1>
2、全体员工齐心协力的良好团队氛围,以使我国企业能尽快形成既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又能兼收并蓄国外先进文化的中国式现代企业文化。
第四篇:定位理论经典案例分析
从02 年起,王老吉想把企业做大,走向全国。于是就必须克服一连串的问题。
现实难题表现一:现有消费者对王老吉认知混乱
在广东,传统凉茶因下火功效显著,消费者普遍当成 “ 药 ” 服用,无需也不能经常饮用。因此,王老吉受品牌名所累,并不能很顺利地让广东人接受它作为一种可以经常饮用的饮料,销量大大受限。
另一个方面,加多宝生产的红色王老吉配方源自香港王氏后人,是国家批准的食健字号产品,其气味、颜色、包装都与消费者观念中的传统凉茶有很大区别,而且口感偏甜,按中国 “ 良药苦口 ” 的传统观念,广东消费者自然感觉其 “ 降火 ” 药力不足。所以对消费者来说,在最讲究 “ 药效 ” 的凉茶中,它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在广东区域,王老吉让消费者觉得 “ 它好像是凉茶,又好像是饮料 ”,陷入认知混乱之中。
现实难题表现二:红色王老吉无法走出广东、浙南 在两广以外,人们并没有凉茶的概念,甚至调查中消费者说 “ 凉茶就是凉白开吧? ”,“ 我们不喝凉的茶水,泡热茶 ”。教育凉茶概念显然费用惊人。而且,内地的消费者 “ 降火 ” 的需求已经被填补,大多是通过服用牛黄解毒片之类的药物来解决。
作凉茶困难重重,做饮料同样危机四伏。如果放眼到整个饮料行业,以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为代表的碳酸饮料,以康师傅、统一为代表的茶饮料、果汁饮料更是处在难以撼动的市场领先地位。
而且,红色王老吉以草本植物熬制,有淡淡中药味,对口味至上的饮料而言,的确存在不小障碍。这就使红色王老吉面临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既不能固守两地,也无法在全国范围推广。
现实难题表现三:企业宣传概念模糊。
加多宝公司不愿意以 “ 凉茶 ” 推广,限制其销量,但作为 “ 饮料 ” 推广又没有找到合适的区隔,因此,在广告宣传上也不得不模棱两可。很多人都见过这样一条广告:一个非常可爱的小男孩为了打开冰箱拿一罐王老吉,用屁股不断蹭冰箱门。广告语是 “ 健康家庭,永远相伴 ”,显然这个广告并不能够体现红色王老吉的独特价值。企业要想做大,就必须搞清楚一个问题:消费者为什么买我的产品?
重新定位
红色王老吉虽然销售了 7 年,其品牌却从未经过系统定位,连企业也无法回答红色王老吉究竟是什么,消费者更不用说,完全不清楚为什么要买它 —— 这是红色王老吉的品牌定位问题。
成美向加多宝提交了品牌定位研究报告,首先明确红色王老吉是在“饮料”行业中竞争,其竞争对手应是其他饮料;其品牌定位“预防上火的饮料 ”,其独特的价值在于“喝红色王老吉能预防上火,让消费者无忧地尽情享受生活:煎炸、香辣美食、烧烤、通宵达旦看足球 „„”
为了和王老吉药业的产品相区别,鉴于加多宝是国内唯一可以生产红色王老吉产品的企业,宣传中则尽可能多的出现全名“红色罐装王老吉饮料”。
“开创新品类”永远是品牌定位的首选。红色王老吉作为第一个预防上火的饮料推向市场,使人们通过它知道和接受了这种新饮料,最终红色王老吉就会成为预防上火的饮料的代表,随着品类的成长,自然拥有最大的收益。
紧接着,成美为红色王老吉制定了推广主题 “ 怕上火,喝王老吉 ”,在传播上尽量凸现红色王老吉作为饮料的性质。在广告宣传中,红色王老吉都以轻松、欢快、健康的形象出现,强调正面宣传,避免出现对症下药式的负面诉求,从而把红色王老吉和“传统凉茶”区分开来。
为更好唤起消费者的需求,电视广告选用了消费者认为日常生活中最易上火的五个场景:吃火锅、通宵看球、吃油炸食品薯条、烧烤和夏日阳光浴。结合时尚、动感十足的广告歌反复吟唱“怕上火,喝王老吉”,促使消费者在吃火锅、烧烤时,自然联想到红色王老吉。
七喜
“非可乐”
在当时的美国清凉饮料市场,平均每消费三瓶清凉饮料,就有两瓶可乐,而剩下的一瓶则是由可乐以外的形形色色的饮料来瓜分,所以七喜没有跟可口可乐正面竞争,他利用是非定位,把饮料市场区分为可乐型和非可乐型,七喜属于非可乐型饮料,这样就在“非可乐”的位置上定义了七喜的地位和形象,取得了成功。
广告策略: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不管是在政治上、观念上还是社会问题上,人们都大做“we(我们)”对抗“they(他们)”的文章。所谓“we”代表的是反战、时尚、新潮、进取、不拘一格的年轻一代;而“they”则指的是死板、保守、落伍的群体,是“披头士”歌曲嘲讽的对象。“非可乐”的促销活动正好代表了清凉饮料者的反权威态度。相反,七喜在“非可乐”的广告主题中,把可乐含蓄地定位为“they”,而把自己定位成“we”。
第一轮“非可乐”广告过去后,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清新,干净,爽快,不会太甜腻,不会留下怪味道,可乐有的,它全有,而且还比可乐多一些。七喜„„非可乐。独一无二的非可乐”。
1974年6月20日,原本只是行销策略口号的“非可乐”终于取得商标地位。两年后,七喜庆祝美国独立200周年,在其货运卡车上漆上“非可乐向非英国两百年致敬”。
不久,全美掀起一股热潮,年轻的母亲们担心咖啡因对他们子女会有不良影响,因而采取行动反对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几家可乐公司都推出了不含咖啡因的产品,而七喜公司则很自豪地在广告中强调,它的饮料从未含有过咖啡因,它的广告词又变成——“从来没有,永远也不会有”。
第五篇:国际贸易理论案例分析
案例一:
[教学目的]
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计算、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因素分析
[案例资料]
2008年东莞全市宏观经济数据:
GDP :3710亿元,增长14%;财政总收入 600.8亿元,增长11.36% ;进出口总额1133亿美元,增长6.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0268元,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2418元,增长7%。
2009年东莞市宏观经济数据:
2009年东莞GDP 3763.2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99亿元,增长
5.1%;第二产业增加值1771.77亿元,下降3.7%;第三产业增加值1976.50亿元,增长15.1%。人均生产总值56590元,增长10%。2009年三大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0.4:47.1:52.5,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升5.6个百分点。2009年全市进出口总额941.55亿美元,下降17.0%。其中进口总额389.86亿美元,下降18.4%。出口总额551.69亿美元,下降16.0%,降幅比年初收窄16.1个百分点,但自11月份起当月出口同比增幅由负转正,11月同比增长1.6%,12月增长17.2%。
[案例分析要求]
1.根据资料,计算东莞市2008、2009两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
2.根据上述计算,分析东莞外贸依存度波动(上升、下降)的主要原因,要求结合当时国内外背景;
3.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上述波动,对东莞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
[案例分析参考资料]
1.陈宪、张鸿:《国际贸易》,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张二震、马野青:《国际贸易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3.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4.姚曾荫主编:《国际贸易概论》,人民出版社。
5.[日]小岛清著:《对外贸易论》,南开大学出版社。
6.王绍熙主编:《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7.周小川主编:《外贸体制改革的探索》,中国展望出版社。
8.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
9.李嘉图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
10.俄林著:《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商务印书馆。
11.李斯特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
12.凯恩斯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
13.汪尧田、周汉民:《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总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14.黄埔海关、东莞市人民政府:《改革开放30年东莞对外贸易白皮书》,中国海关出版社
15.历年东莞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案例二
[教学目的]
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的综合考查,特别是对贸易现象的解释能力、国际贸易对一国利益影响的分析能力与贸易政策的掌握应用能力
[案例资料]
“中国制造”国内贵于国外 补贴发达国家消费
2010年11月30日13:31南方日报
“中国制造”为何国内比国外贵?代工利薄意在退税,一出一进层层加码,中国补贴发达国家高消费
“中国制造”为何国内比国外贵
代工利薄意在退税,一出一进层层加码,中国补贴发达国家高消费
IPAD过关征收千元关税事件,喧闹后带出一个全新的话题:为什么国内的IPAD要比不少国家和地区贵?是什么造就了在“世界工厂”买不到便宜的东西?是什么驱使国内消费者舍近求远去国外采购?这种“扩大外需”的行为是怎么造成的,是否合理,又有着怎样的经济学动力?要知道,不少IPAD原本就是在国内生产的,深圳富士康就是IPAD的全球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当扩大内需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如何在合理保护我们的市场和自主品牌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内需,确实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
IPAD话题背后,凸显的正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困惑,而这些问题,正成为当前进一步激发国内有效市场需求的障碍,也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在“十二五”期间如何更好地看待经济结构调整。为此,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解析IPAD外购现象背后的消费困局”系列报道,我们期望以经济观察的角度,和大家共同解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前因后果,从而让广大消费者对我们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环境有更好的了解,并共同探讨破解之道。
一边在努力扩大中国内需,一边是国人去国外大幅采购,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东西在IPAD过关征收千元关税的争论中暴露出来。如果去国外采购是中国购买力的“溢出”,自然就不存在内需不足的问题,那为什么内需不足的同时还会去国外采购?这显然是国内消费市场的容纳度出了问题。解决好了国内市场对消费力的容纳问题,将去国外的消费能力留在国内,就能有效的扩大内需市场。
生产地买不到平价“中国制造”
◇以IPAD为例,国人要比美国人多付两成,而收入只是人家的1/13。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中国往往比西方贵,成为咄咄怪事
前些年,很多国人都把在境外买回“MADE IN CHINA”的东西当作笑话来讲,但事实情况是,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专门到境外买回“MADE IN CHINA”的各类产品,从服装纺织到电信产品,大包小包塞得满满的。在我们拉动内需的大环境下,我们看到前赴后继的国人积极地在拉动外需。为什么?原因很简单,看看这组数字就清楚了:
一双耐克或者阿迪达斯的中国产旅游鞋,在国内各大商场,即使遇到商场大减价,也需要500元人民币左右。正价产品动辄七八百甚至上千。而同样款式的鞋子,在美国的一些大卖场上,只需要三四十美元,折合人民币也就两三百元人民币。
服装同样如此。一套在国内售价3万元人民币左右的Armani西服,在美国1000多美元(约合人民币7000元)就能买到。
再以电子产品为例,一部在广东深圳组装的IPAD,以16G的WIFI为例,面市之初在美国的报价是499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300元),香港报价为3888港币(折合人民币约3300
元),而在美国上市约一年后,IPAD行货终于登陆中国大陆,但其16G版售价为3988元人民币。
如果再考虑国内外的收入差距,两者之间的价差则更加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0年4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09年的人均GDP为3678美元,世界排名100位,而美国则以46381美元排名第九,约为中国的13倍。也就是说,同样以购买IPAD为例,国人要比美国人多付约两成的钱,而收入只是人家的1/13!
这种现象甚至让美国人自己都觉得“过意”不去。美国《洛杉矶时报》今年就发表了题为《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中国往往比西方贵》的文章,里面提到:“在中国这个世界工厂,这真可谓一桩怪事。中国以替西方消费者生产廉价产品而闻名,但在本国却不总是如此。”
出口导向政策重生产而轻消费
◇代工一台在美国售价为499美元的iPhone,代工企业获得大约4美元。贫困中国为发达国家提供补助,维持着他们的高消费
很多国人对这种国外品牌产品存在的巨大价差已经习以为常,但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模式来看,这种现象是否合理,这里面有没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反思甚至加以改变的地方?为此,记者就此现象展开了调查。
从这些“中国制造”商品的“旅行”轨迹来看,出现这种价格差并不奇怪。近年来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基地,许多国际品牌都已在国内设点生产,珠三角更是重要的出口基地。从传统的服装纺织制造,到芯片电脑的装配,这些世界知名的品牌,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在国内生产,之后转运到第三地譬如到香港一日游后再进口到国内销售,只是进来后往往就身价倍增。
这一现象背后也能看到我国长期以来出口导向政策的推手作用,即生产是为了出口,而不是为消费服务。如我国推行出口退税政策,本意是为了让企业更好地做强做大,提高国际竞争力。但是这些年来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很多外贸出口企业的利润一再被挤压,甚至不少制造企业都是不赚钱甚至贴钱在接订单,而出口退税部分就成了他们赚取微薄利润甚至补回亏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iPhone为例,代工一台在美国售价为499美元的iPhone,代工企业获得大约4美元,其中还包括工人的工资和摊销固定资产投入等。出口退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依然贫困的中国,为欧美发达国家提供补助,维持着他们的高消费水平。
那么,“中国制造”的国际品牌产品国内比国外贵,进口关税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吗?按照WTO的规则,中国入世后关税在逐年下降,究竟关税下降的实惠有没有真正到百姓手中?我国著名WTO法律专家、北京浩天信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江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关税传导到消费品终端价格的影响并不明显,中国关税的整体水平从加入世贸组织前的14.7%下调到今年的9.8%,下调了5个点的税率。中国的进口税率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已经处于较低的水平。他认为,国内目前很多“中国制造”的国际品牌价格偏高,最重要的原因仍然在于国内消费市场本身。
流通高费用致“羊毛出在羊身上”
◇进口产品进入流通环节要收取17%的增值税,出口产品还享受退税等各种优惠,从出口到进口同一产品“绕个圈”价格猛增
当进口产品进入流通环节后,增值部分则要收取17%的增值税。另外,国内流通环节的中间费用过高已经不是一个新闻,国内零售商已经习惯于向供货商收取名目繁多的进店费、上架费、节庆费等通路费用,而“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费用最终都体现在产品的标价上并由消费者来“买单”。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国人的崇洋媚外消费思路,也助长了一些洋货一入中国就身价百倍甚至国货争当“假洋鬼子”的现象。有专家提到,很多外国公司是有意在中国提价,从而提升产品的地位,赢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像LEVIS牛仔裤、哈根达斯冰淇淋等,在国内一
般在高档商场或以专卖店形式亮相,价格都高高在上,而这些产品在国外都属于大众品牌。这一点在广交会上也有非常突出的表现,本报记者曾在广州一高档商场见过一款打着进口产品的瓷器,价格上万,而几乎一模一样的产品在广交会上的出口报价不到百分之一。
“中国制造”的产品国内定价高于国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这些国际品牌牢牢掌握着价格的话语权和定价权,而我们的自有品牌产品仍未形成与之相抗衡的力量。
扩大内需是我国长期的战略决策,如何让广大消费者能以合理的价格享受到高质量的产品,在国内同样乐购易购,这是当前内需市场必须正视的一个话题。
(南方日报)
美国苹果iPad由深圳的富士康代工、英国clarks皮鞋在广东东莞制造„„这些“中国制造”的产品返销国内市场后,价格却成倍往上翻
同款商品,国内怎比国外贵得多?
竞争不足、流通成本高、高税率抬高价格
日前,海关对旅客携带便携式平板电脑iPad入境征税一事引起人们关注。实际上,从9月份起,iPad平板电脑已经登陆我国内地市场,在国内已不难买到。可为什么还有不少人热衷去国外购买呢?
“原因很简单,便宜!”由于工作关系,在深圳某口岸部门工作的沈培经常往返于深港两地,他告诉记者,目前,香港市场上销售的32G/WIFI+3G版iPad价格已不到4000元人民币,而国内市场,同款产品的标准价格还在5000元人民币以上。
价格便宜的何止iPad!最近,北京的王飞从英国旅游回来,一口气买下了5双皮鞋。他算了一笔账:一双其乐(clarks)男鞋,在英国标价79.99英镑,凭旅游护照还能优惠10%,出境退税15%,实际花了60英镑;而在北京燕莎奥特莱斯,同品牌同款式的鞋,打完8折后还要1700元人民币。
经常出国的消费者发现,在国外市场,不光相同品牌的电子、皮鞋、服装等生活用品比国内便宜很多,一些名表、名包等奢侈品的价格更与国内价差悬殊。在美国,一条利维斯(Levis)牛仔裤在折扣店卖19美元,而同一条裤子,在国内的专卖店至少要卖700元人民币;至于劳力士、路易·威登、古奇等名表、名包,在欧美市场上的售价通常不足国内价格的一半甚至1/3。
这些年,全球市场一体化加快,中高档品牌服装、奢侈品、名牌运动鞋„„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进入我国普通家庭。与此同时,以往这些“高高在上”的国外品牌纷纷加入“中国制造”的大军,苹果iPad由深圳的富士康工厂代工、clarks在广东东莞制造„„可是,这些在中国代工的产品,为什么返销国内市场后,比欧美贵这么多?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教授牛鸿说,发达国家的市场竞争激烈,欧洲、美国、日本品牌同场较量,许多品牌都经营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拥有相对固定的客户群。在这样的市场环境里,要想争取新客户,高价策略行不通。而在中国,由于市场竞争不充分,国内品牌竞争力不强,为数不多的国际品牌独占鳌头,形成了寡头垄断市场,“这是最关键的、结构性的因素。”
其次,国内市场上的高流通成本也抬高了商品价格。在国内,一件商品进入销售终端,除了运输费用以外,还有高额的进场费、摊位费„„以及不同层级的代理商,各级代理商“雁过拔毛”,要从营业额里扣取一定比例的利润和回扣,这些成本都要转嫁到消费者头上,销售价格自然低不下来。
过高的税负也是一个绕不过的因素。尽管加入WTO后,我国多次降低关税,关税总水平已与发达国家相当,但国内流通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仍然偏高。税率高达20%的iPad进口税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如果不减税,进口商品的价格就很难降下来。
买国外产品,为何感觉“更踏实”?
国内个别厂家制假售假,让消费者产生了依赖国外名牌的心理
陈然两岁半的儿子虎头虎脑,十分惹人喜爱,“孩子吃的是日本明治奶粉,主要是从网上订购的,有时候也从境外直接买。”
她说,之所以选择日本奶粉,主要是觉得国外的产品“更踏实”,特别是“三聚氰胺”事件后,吃国内奶粉,总让人提心吊胆。
陈然是北京一家金融机构的研究员,10月初去香港出差,回来时特意买回了十几罐明治奶粉,“因为是几个人分头携带的,入境时没遇上什么麻烦。”
分析人士指出,国内游客热衷在境外购物,除了价格因素外,消费心理因素更加值得关注,通俗地说,就是迷信“洋品牌”,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这与当下中国市场的现状密切相关。
“我们一直都在说‘培育中国本土品牌’。现在国内不少产品质量已经不输给国外同类产品了,但品牌还在输。”陈然认为,一旦国内品牌没有树立起来,就直接造成外国品牌的吃香。这些年,一些国内企业只求价低,不求质量,偷工减料,甚至制假售假,长此以往,自然会让消费者产生依赖国外名牌的心理。
除了游客觉得在国外正规商店购买的商品价格比较可信、质量也比较有保证外,中国人特有的家族观念和亲情意识,更放大了我国游客热衷于海外购物的热情。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厉新建认为,尽管近年来我国出境游发展很快,去年出境人次近5000万,但相对于13亿人口来说,这显然还是少数。由于中国人的家族观念很强,所以许多人都很珍惜出国的机会,既希望用难得机会多游览几个国家,又要给亲朋好友带礼物甚至代购。
现阶段出国旅游的中国游客中,很大一部分是高收入阶层,这些人的消费能力比较强,因此用于购物的钱自然要多一些。特别是对于第一次出境的游客,多是走马灯式的密集观光和见缝插针的疯狂购物。
“2001年我第一次去法国,家人给我列个购物清单,回国时和一帮朋友进了免税店,花花绿绿的香水买了一大堆,竟然把一家商店买断货。”北京某事业单位一位工作人员这样描述自己当年在法国购物的“疯狂”经历。
国外消费,能不能“留”在国内?
培育自主品牌,提升商品质量,树立消费信心
有资料显示,我国出境游客人均境外消费支出已超过美、欧、日。根据环球退税公司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游客在法国购买的免税品总额达1.58亿欧元,比排在第二位的俄罗斯多0.47亿欧元。中国旅游研究院预计,2010年中国出境游人数将达5400万人次,出境旅游花费达480亿美元。
面对每年数千万游客在海外采购的事实,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与其任由他们将钱花在国外,不如设法留在国内。他建议:“可考虑适当降低化妆品、高档手表等商品的相关税率,促进有国内需求的高档商品增加进口,将部分境外消费转化为境内购买,扩大国内市场的销售收入。”
北京某高档百货商场负责人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外奢侈品牌的大范围打折,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到国外扫货。她估计,如果奢侈品的价格在国内和国外大致相同,该商场的业绩会翻倍。
另一位国际名表代理商则称,目前中国内地有60%的高金额奢侈品消费都流失到欧美、日韩、中国香港等地,如果国家能减免消费税,或许中国内地的销售会因此增长35%左右。
当然,高税率仅是消费外流的一个方面。想要降低国内外品牌的差价,促进国内消费,还需要整个经营环境的改善。比如,进一步开放市场,引进竞争,打破垄断,引导国际名牌降价。同时,大力培育自主品牌,提升商品质量,树立消费信心。
比如,前些年,国内消费者曾以拥有一双耐克鞋、一套阿迪达斯运动服为时髦。近年来,国内运动服装行业发展很快,涌现出了李宁、安踏等很多品牌,在质量、款式等方面已不逊色。随着更多消费者选择国内品牌,国内耐克、阿迪达斯等运动服装的售价降了不少,去国外专门采购这些品牌的人也已经少多了。(《 人民日报 》 本报记者 杜海涛)
[案例分析要求]
1、结合资料和当前经济实际,回答文中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国内的IPAD要比不少国家和地区贵?是什么造就了在“世界工厂”买不到便宜的东西?是什么驱使国内消费者舍近求远去国外采购?这种“扩大外需”的行为是怎么造成的,是否合理,又有着怎样的经济学动力?”
2、根据以上情况,分析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点即可,尽可能讲深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