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总结(一)[样例5]

时间:2019-05-11 23:59: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总结(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总结(一)》。

第一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总结(一)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

总结

(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总结

(一)2007-02-06 09:56:56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总结

(一)创建区域农技站加强基层农技体系建设

陇县地处渭北旱塬西端,全县辖10镇5乡,240个行政村,人口25万,土地总面积22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万亩,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地广人稀,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山区农业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之后,面对千家万户的生产指导工作,我县针对乡镇农技站力量薄弱的实际,在加强县级农技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尝试区域站的

基层农技机构设置模式,先后创建区域性农技站7个,以此来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基层服务网络,使全县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发展,为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建立区域农技站,探索农技推广服务新路

80年代以来,为了加强农技体系建设,我县按照”县建中心乡建站”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在健全完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19个乡镇农技站,但因受地方财力的制约,当时成立的乡镇农技站基本上是一人一站,人、财、物三权归乡镇政府,农技人员常被当地政府派搞其他工作,难以顾暇农技推广事业,工作不独立,技术服务乏力。针对此种情况,1988年以来,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我们充分利用渭北旱塬综合开发建设、粮食自给项目、商品粮基地项目、旱作农业项目以及基层农技体系建设等项目配套资金,按照集中财力,高起点、高

标准建站原则,依据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特色农业区域分布特点,经过统一规划,统一征地,在我县西部深山区、南北部浅山区、千河沿线川塬区等不同自然区域,相继建立7个跨行政区域的县级以下区域性农技站,每站占地面积2-3亩。区域农技站建设总投资78万元,建有办公楼、营业房、仓库及其他附属建筑,建筑面积1130平方米,并配有恒温箱、天平、土壤水分速测仪等简易检测仪器设备57台套,价值16万元。每站配备工作人员3-4名,区域性农技站人、财、物”三权”由县农技中心直接管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四有”基层农技站,已成为我县农技推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员配置上,按照区域农业经济特点,从县农技中心在岗人员中抽调相应专业的工作人员22人,配备区域农技站。22人中,农艺师2人,助理农艺师7人,技术员5人,技术工人8名。区域农技站自建立以来,坚持以”三农”服务

为宗旨,以技物配套服务为手段,以科技示范基地为阵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积极参与实施重大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区域农技站由于”三权”归县农技中心,保证了基层农技站国有资产不流失,管理不脱节,业务工作能正常顺利开展,充分弥补了因乡镇农技站管理体制不顺而造成的种种弊端。多年的实践证明,区域农技站在新技术引进及产前、前中、产后服务中起到了中坚作用,农情监测、新技术示范、农民培训、田间指导等主要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大都由区域站完成,是符合我县实际的一种新的农技服务模式。

二、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区域农技站的基层网络优势

区域性农技站是县农技中心下设的基层派出机构,也是农技推广工作的前沿阵地。为了充分发挥区域站的重要作用,增强农技推广活力,我们从加强管理入手,着重抓了以下几点:一是实

行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性技物配套服务相结合的”一站两制”。二是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业务工作按照县农技中心的总体推广计划,将任务分解到各区域农技站,并将示范样板和科技示范园建设作为硬性指标任务下达各站,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也首先安排在区域站实施。技物配套服务按各区域站实际状况及地域优势,确定合理的经营任务和利润指标,同时将精神文明建设也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三是严格检查考核。县农技中心对各区域站和工作人员制定了翔实的考评考核办法,依照目标责任书,逐项量化考核打分,并将平时的考评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各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作为下年度人事聘用的重要依据。四是实行工作人员聘用制,即由县中心招聘区域农技站负责人,并签订目标责任书,再由区域站负责人招聘各站工作人员。

区域性农技站作为县级技术推广机构与乡镇农技站联系的纽带,在完成

县中心下达的各项任务的同时,对辖区乡镇农技站的技术推广工作起着指导作用,组织乡镇农技站,协调与乡镇的关系,并参与实施辖区乡镇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及科技宣传培训工作。近年来,全县”三田”建设、优质粮油、设施农业、平衡施肥、病虫害测报与防治等主要技术推广工作都以区域站为主导力量组织完成。

区域性农技站实行”一站两制”的运行机制,在目前财政困难,推广经费不能保证的情况下,通过技物配套服务,来弥补经费不足,促进了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我县温水区域农技站在黄姜引进示范推广中,所需的技术培训、资料发放、示范推广等经费都来自经营服务创收,使黄姜生产成为温水地区的一大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达到1万多亩,被誉为陇县黄姜生产第一镇,有过辉煌的一页。

三、区域性农技站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实行”一站两制”,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使得各站注重追求经营利益最大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益性技术推广的工作力度。二是人员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力量薄弱。7个区域农技站共有农技人员22人,其中非专业技术人员8人,占总人数的%。三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农技人员知识更新,新技术成果引进、试验、示范难以深入开展。县财政只保人头工资,各区域站的水电费、办公费等正常开支费用通过技物配套服务只能勉强维持,工作人员的下乡补助、各种津贴等福利待遇更无从谈起。四是服务手段落后,缺乏必要的测试仪器、交通工具及通信设施。五是技物配套服务上缺乏一定的资金投入,效益比较差。

四、区域农技站今后的工作思路及对策

在工作思路上,紧紧围绕农业”两法”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建立完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实行科技产业化开发。为此,要抓住时机,主动改革,创新机制,进一步放活科技人员,实行产业开发,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一是鼓励支持区域农技站和个人开展技物结合,综合服务,在推广高效农业技术的同时,经营良种、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增加收入。二是鼓励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办点,以技术入股形式参与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参与收益,探索农技服务新路。三是利用推广单位自身优势,参与产业化经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四是打破”铁饭碗”,建立新型管理机制和用人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

第二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总结(一)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总结

(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总结

(一)创建区域农技站加强基层农技体系建设

陇县地处渭北旱塬西端,全县辖10镇5乡,240个行政村,人口25万,土地总面积22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87万亩,人口密度103.7人/平方公里,地广人稀,是以种植

业为主的山区农业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之后,面对千家万户的生产指导工作,我县针对乡镇农技站力量薄弱的实际,在加强县级农技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尝试区域站的基层农技机构设置模式,先后创建区域性农技站7个,以此来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基层服务网络,使全县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发展,为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建立区域农技站,探索农技推广服务新路

80年代以来,为了加强农技体系建设,我县按照“县建中心乡建站”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在健全完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19个乡镇农技站,但因受地方财力的制约,当时成立的乡镇农技站基本上是一人一站,人、财、物三权归乡镇政府,农技人员常被当地政府派搞其他工作,难以顾暇农技推广事业,工作不独立,技术服务乏力。针对此种情况,1988年以来,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我们充分利用渭北旱塬综合开发建设、粮食自给项目、商品粮基地项目、旱作农业项目以及基层农技体系建设等项目配套资金,按照集中财力,高起点、高标准建站原则,依据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特色农业区域分布特点,经过统一规划,统一征地,在我县西部深山区、南北部浅山区、千河沿线川塬区等不同自然区域,相继建立7个跨行政区域的县级以下区域性农技站,每站占地面积2-3亩。区域农技站建设总投资78万元,建有办公楼、营业房、仓库及其他附属建筑,建筑面积1130平方米,并配有恒温箱、天平、土壤水分速测仪等简易检测仪器设备57台套,价值16万元。每站配备工作人员3-4名,区域性农技站人、财、物“三权”由县农技中心直接管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四有”基层农技站,已成为我县农技推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员配置上,按照区域农业经济特点,从县农技中心在岗人员中抽调相应专业的工作人员22人,配备区域农技站。22人中,农艺师2人,助理农艺师7人,技术员5人,技术工人8名。区域农技站自建立以来,坚持以“三农”服务为宗旨,以技物配套服务为手段,以科技示范基地为阵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积极参与实施重大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区域农技站由于“三权”归县农技中心,保证了基层农技站国有资产不流失,管理不脱节,业务工作能正常顺利开展,充分弥补了因乡镇农技站管理体制不顺而造成的种种弊端。多年的实践证明,区域农技站在新技术引进及产前、前中、产后服务中起到了中坚作用,农情监测、新技术示范、农民培训、田间指导等主要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大都由区域站完成,是符合我县实际的一种新的农技服务模式。

二、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区域农技站的基层网络优势

区域性农技站是县农技中心下设的基层派出机构,也是农技推广工作的前沿阵地。为了充分发挥区域站的重要作用,增强农技推广活力,我们从加强管理入手,着重抓了以下几点:一是实行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性技物配套服务相结合的“一站两制”。二是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业务工作按照县农技中心的总体推广计划,将任务分解到各区域农技站,并将示范样板和科技示范园建设作为硬性指标任务下达各站,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也首先安排在区域站实施。技物配套服务按各区域站实际状况及地域优势,确定合理的经营任务和利润指标,同时将精神文明建设也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三是严格检查考核。县农技中心对各区域站和工作人员制定了翔实的考评考核办法,依照目标责任书,逐项量化考核打分,并将平时的考评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各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作为下人事聘用的重要依据。四是实行工作人员聘用制,即由县中心招聘区域农技站负责人,并签订目标责任书,再由区域站负责人招聘各站工作人员。

区域性农技站作为县级技术推广机构与乡镇农技站联系的纽带,在完成县中心下达的各项任务的同时,对辖区乡镇农技站的技术推广工作起着指导作用,组织乡镇农技站,协调与乡镇的关系,并参与实施辖区乡镇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及科技宣传培训工作。近年来,全县“三田”建设、优质粮油、设施农业、平衡施肥、病虫害测报与防治等主要技术推广工作都以区域站为主导力量组织完成。

区域性农技站实行“一站两制”的运行机制,在目前财政困难,推广经费不能保证的情况下,通过技物配套服务,来弥补经费不足,促进了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我县温水区域农技站在黄姜引进示范推广中,所需的技术培训、资料发放、示范推广等经费都来自经营服

第三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总结

创建区域农技站 加强基层农技体系建设

XX县地处渭北旱塬西端,全县辖10镇5乡,240个行政村,人口25万,土地总面积22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87万亩,人口密度103.7人/平方公里,地广人稀,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山区农业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之后,面对千家万户的生产指导工作,我县针对乡镇农技站力量薄弱的实际,在加强县级农技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尝试区域站的基层农技机构设置模式,先后创建区域性农技站7个,以此来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基层服务网络,使全县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发展,为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建立区域农技站,探索农技推广服务新路

80年代以来,为了加强农技体系建设,我县按照“县建中心乡建站”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在健全完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19个乡镇农技站,但因受地方财力的制约,当时成立的乡镇农技站基本上是一人一站,人、财、物三权归乡镇政府,农技人员常被当地政府派搞其他工作,难以顾暇农技推广事业,工作不独立,技术服务乏力。针对此种情况,1988年以来,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我们充分利用渭北旱塬综合开发建设、粮食自给项目、商品粮基地项目、旱作农业项目以及基层农技体系建设等项目配套资金,按照集中财力,高起点、高标准建站原则,依据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特色农业区域分布特点,经过统一规划,统一征地,在我县西部深山区、南北部浅山区、千河沿线川塬区等不同自然区域,相继建立7个跨行政区域的县级以下区域性农技站,每站占地面积2-3亩。区域农技站建设总投资78万元,建有办公楼、营业房、仓库及其他附属建筑,建筑面积1130平方米,并配有恒温箱、天平、土壤水分速测仪等简易检测仪器设备57台套,价值16万元。每站配备工作人员3-4名,区域性农技站人、财、物“三权”由县农技中心直接管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四有”基层农技站,已成为我县农技推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员配置上,按照区域农业经济特点,从县农技中心在岗人员中抽调相应专业的工作人员22人,配备区域农技站。22人中,农艺师2人,助理农艺师7人,技术员5人,技术工人8名。区域农技站自建立以来,坚持以“三农”服务为宗旨,以技物配套服务为手段,以科技示范基地为阵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积极参与实施重大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区域农技站由于“三权”归县农技中心,保证了基层农技站国有资产不流失,管理不脱节,业务工作能正常顺利开展,充分弥补了因乡镇农技站管理体制不顺而造成的种种弊端。多年的实践证明,区域农技站在新技术引进及产前、前中、产后服务中起到了中坚作用,农情监测、新技术示范、农民培训、田间指导等主要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大都由区域站完成,是符合我县实际的一种新的农技服务模式。

二、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区域农技站的基层网络优势

区域性农技站是县农技中心下设的基层派出机构,也是农技推广工作的前沿阵地。为了充分发挥区域站的重要作用,增强农技推广活力,我们从加强管理入手,着重抓了以下几点:一是实行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性技物配套服务相结合的“一站两制”。二是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业务工作按照县农技中心的总体推广计划,将任务分解到各区域农技站,并将示范样板和科技示范园建设作为硬性指标任务下达各站,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也首先安排在区域站实施。技物配套服务按各区域站实际状况及地域优势,确定合理的经营任务和利润指标,同时将精神文明建设也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三是严格检查考核。县农技中心对各区域站和工作人员制定了翔实的考评考核办法,依照目标责任书,逐项量化考核打分,并将平时的考评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各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作为下人事聘用的重要依据。四是实行工作人员聘用制,即由县中心招聘区域农技站负责人,并签订目标责任书,再由区域站负责人招聘各站工作人员。

区域性农技站作为县级技术推广机构与乡镇农技站联系的纽带,在完成县中心下达的各项任务的同时,对辖区乡镇农技站的技术推广工作起着指导作用,组织乡镇农技站,协调与乡镇的关系,并参与实施辖区乡镇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及科技宣传培训工作。近年来,全县“三田”建设、优质粮油、设施农业、平衡施肥、病虫害测报与防治等主要技术推广工作都以区域站为主导力量组织完成。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区域性农技站实行“一站两制”的运行机制,在目前财政困难,推广经费不能保证的情况下,通过技物配套服务,来弥补经费不足,促进了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我县温水区域农技站在黄姜引进示范推广中,所需的技术培训、资料发放、示范推广等经费都来自经营服务创收,使黄姜生产成为温水地区的一大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达到1万多亩,被誉为XX县黄姜生产第一镇,有过辉煌的一页。

三、区域性农技站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实行“一站两制”,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使得各站注重追求经营利益最大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益性技术推广的工作力度。二是人员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力量薄弱。7个区域农技站共有农技人员22人,其中非专业技术人员8人,占总人数的36.4%。三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农技人员知识更新,新技术成果引进、试验、示范难以深入开展。县财政只保人头工资,各区域站的水电费、办公费等正常开支费用通过技物配套服务只能勉强维持,工作人员的下乡补助、各种津贴等福利待遇更无从谈起。四是服务手段落后,缺乏必要的测试仪器、交通工具及通信设施。五是技物配套服务上缺乏一定的资金投入,效益比较差。

四、区域农技站今后的工作思路及对策

在工作思路上,紧紧围绕农业“两法”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建立完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实行科技产业化开发。为此,要抓住时机,主动改革,创新机制,进一步放活科技人员,实行产业开发,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一是鼓励支持区域农技站和个人开展技物结合,综合服务,在推广高效农业技术的同时,经营良种、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增加收入。二是鼓励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办点,以技术入股形式参与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参与收益,探索农技服务新路。三是利用推广单位自身优势,参与产业化经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四是打破“铁饭碗”,建立新型管理机制和用人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

第四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总结

xx县地处渭北旱塬西端,全县辖10镇5乡,240个行政村,人口25万,土地总面积22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87万亩,人口密度103.7人/平方公里,地广人稀,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山区农业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之后,面对千家万户的生产指导工作,我县针对乡镇农技站力量薄弱的实际,在加强县级农技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尝试区域站的基层农技机构设置模式,先后创建区域性农技站7个,以此来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基层服务网络,使全县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发展,为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建立区域农技站,探索农技推广服务新路

80年代以来,为了加强农技体系建设,我县按照“县建中心乡建站”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在健全完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19个乡镇农技站,但因受地方财力的制约,当时成立的乡镇农技站基本上是一人一站,人、财、物三权归乡镇政府,农技人员常被当地政府派搞其他工作,难以顾暇农技推广事业,工作不独立,技术服务乏力。针对此种情况,1988年以来,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我们充分利用渭北旱塬综合开发建设、粮食自给项目、商品粮基地项目、旱作农业项目以及基层农技体系建设等项目配套资金,按照集中财力,高起点、高标准建站原则,依据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特色农业区域分布特点,经过统一规划,统一征地,在我县西部深山区、南北部浅山区、千河沿线川塬区等不同自然区域,相继建立7个跨行政区域的县级以下区域性农技站,每站占地面积2-3亩。区域农技站建设总投资78万元,建有办公楼、营业房、仓库及其他附属建筑,建筑面积1130平方米,并配有恒温箱、天平、土壤水分速测仪等简易检测仪器设备57台套,价值16万元。每站配备工作人员3-4名,区域性农技站人、财、物“三权”由县农技中心直接管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四有”基层农技站,已成为我县农技推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员配置上,按照区域农业经济特点,从县农技中心在岗人员中抽调相应专业的工作人员22人,配备区域农技站。22人中,农艺师2人,助理农艺师7人,技术员5人,技术工人8名。区域农技站自建立以来,坚持以“三农”服务为宗旨,以技物配套服务为手段,以科技示范基地为阵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积极参与实施重大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区域农技站由于“三权”归县农技中心,保证了基层农技站国有资产不流失,管理不脱节,业务工作能正常顺利开展,充分弥补了因乡镇农技站管理体制不顺而造成的种种弊端。多年的实践证明,区域农技站在新技术引进及产前、前中、产后服务中起到了中坚作用,农情监测、新技术示范、农民培训、田间指导等主要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大都由区域站完成,是符合我县实际的一种新的农技服务模式。

二、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区域农技站的基层网络优势

区域性农技站是县农技中心下设的基层派出机构,也是农技推广工作的前沿阵地。为了充分发挥区域站的重要作用,增强农技推广活力,我们从加强管理入手,着重抓了以下几点:一是实行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性技物配套服务相结合的“一站两制”。二是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业务工作按照县农技中心的总体推广计划,将任务分解到各区域农技站,并将示范样板和科技示范园建设作为硬性指标任务下达各站,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也首先安排在区域站实施。技物配套服务按各区域站实际状况及地域优势,确定合理的经营任务和利润指标,同时将精神文明建设也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三是严格检查考核。县农技中心对各区域站和工作人员制定了翔实的考评考核办法,依照目标责任书,逐项量化考核打分,并将平时的考评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各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作为下人事聘用的重要依据。四是实行工作人员聘用制,即由县中心招聘区域农技站负责人,并签订目标责任书,再由区域站负责人招聘各站工作人员。

区域性农技站实行“一站两制”的运行机制,在目前财政困难,推广经费不能保证的情况下,通过技物配套服务,来弥补经费不足,促进了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我县温水区域农技站在黄姜引进示范推广中,所需的技术培训、资料发放、示范推广等经费都来自经营服务创收,使黄姜生产成为温水地区的一大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达到1万多亩,被誉为xx县黄姜生产第一镇,有过辉煌的一页。

三、区域性农技站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实行“一站两制”,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使得各站注重追求经营利益最大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益性技术推广的工作力度。二是人员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力量薄弱。7个区域农技站共有农技人员22人,其中非专业技术人员8人,占总人数的36.4%。三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农技人员知识更新,新技术成果引进、试验、示范难以深入开展。县财政只保人头工资,各区域站的水电费、办公费等正常开支费用通过技物配套服务只能勉强维持,工作人员的下乡补助、各种津贴等福利待遇更无从谈起。四是服务手段落后,缺乏必要的测试仪器、交通工具及通信设施。五是技物配套服务上缺乏一定的资金投入,效益比较差。

四、区域农技站今后的工作思路及对策

在工作思路上,紧紧围绕农业“两法”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建立完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实行科技产业化开发。为此,要抓住时机,主动改革,创新机制,进一步放活科技人员,实行产业开发,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一是鼓励支持区域农技站和个人开展技物结合,综合服务,在推广高效农业技术的同时,经营良种、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增加收入。二是鼓励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办点,以技术入股形式参与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参与收益,探索农技服务新路。三是利用推广单位自身优势,参与产业化经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四是打破“铁饭碗”,建立新型管理机制和用人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

第五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总结(三)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

总结

(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总结

(三)2007-02-06 09:56:56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交流

(二)力求体制创新发挥技术优势

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2004年,我站紧紧围绕农业生产的各项目标任务,以确保全县粮油优质高产及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积极探索管理体制的创新,真抓实干,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层层办好示范、以典型示范引路、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大力推广农业适用配套增产技术,提高科技含量,着力推动”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在

保障我县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取得的成绩

1.全县粮油生产再获丰收。

我县粮油生产在2003年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2004年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着力抓好以种子为龙头的配套组装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全县粮油生产再获丰收。全县粮食总产量万吨,比上年增长%。其中水稻面积万亩、总产万吨、单产536公斤,总产和单产分别比上年增加万吨和12公斤,增长率分别为%和%;玉米种植面积万亩,总产万吨,比上年增万吨,增幅%,平均单产3公斤、比上年增长%;马铃薯面积万亩(其中秋马铃薯万亩、春马铃薯万亩),总产万吨(5∶1折粮)、比上年增加万吨,增幅为%,平均单产公斤(5∶1折粮);红苕面积万亩,总产万吨,较上年增长13%、平均单产257公斤(5∶1折粮);小麦播种面积万亩,比上年减少%、总产吨、比上年减少%、单

产149公斤;油菜种植万亩,总产万吨,比上年增加万吨,平均单产135公斤。

2.良种普及率进一步增大、单产稳步提高

2004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万亩,其中杂交水稻推广面积44万亩,除糯谷外基本实现了杂交良种化,全县水稻平均单产536公斤,较去年增长%,其中杂交水稻单产541公斤、比上年增长%;玉米种植面积万亩,平均单产3公斤,比上年增长%,杂交玉米面积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杂交玉米的推广率较去年高个百分点,平均单产400公斤,比上年平均单产377公斤增长%;油菜种植面积万亩,单产135公斤,其中双低优质杂交油菜面积47万亩,占油菜面积的%、平均单产136公斤;马铃薯种植面积万亩,平均单产(折粮)公斤,其中脱毒洋芋万亩,占马铃薯面积的%,平均单产公斤。

3.示范点效果明显,带动效应较强。

今年,我站举办水稻、玉米、油菜、洋芋高产栽培及配套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点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示范带动交应较强。

(1)南白镇青山村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准两优527”百亩连片示范点效果显著。该点示范面积132亩,平均亩产,比全县2004年水稻平均亩产531kg增,亩增值元。9月27,省委副书记黄瑶率省农业厅、科技厅、贵州大学、省农科院、遵义市委市政府、市农业局、市农科所和县委县政府领导专家亲临现场验收,当天验收两块稻田平均单产达812kg,参加验收的领导和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同时,著名世界水稻专家袁隆平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2)团溪水稻新技术综合示范点取得成效:示范区实际完成面积3017亩,其中核心示范带面积亩。经县农业局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项目核心区及一般示范区分上中下三类田块进行测产验

收,示范区亩,平均亩产公斤,其中核心示范区亩平均亩产公斤。示范面积和单产指标均圆满完成项目任务。示范区平均亩产稻谷公斤,其中,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稻谷公斤,分别较当地常年水稻单产550公斤增产公斤和公斤,增幅达%和%;项目区共增产稻谷178606公斤,以当地稻谷市价元/公斤计,项目区1685户共增加收入万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3)龙坪玉米新技术示范点取得了较好的增产增收效果。经验收:项目区平均单产公斤,比计划单产指标450公斤超公斤,比当地农民常年玉米平均单产380公斤增长%,当地农民纷纷要求继续在该村搞示范。示范区实施的超高产栽培示范经全田验收:2亩遵玉8号单产公斤,亩”奥玉3102”单产785公斤,平均亩产公斤。示范区实施的10亩玉米宽厢宽带套作辣椒试验示范研究:玉米平均单产公斤、超计划单产(400公斤/亩)公斤、超%;辣椒平均单产公

斤、超计划单产50公斤的%,按当年当地市场价计算、平均亩产值达元,获得了较好的增产增收效果,为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收入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子。

(4)渝黄一号千亩连片示范点:分别在三合、石板、新舟、团溪、乐山等五镇举办了杂交油?quot;渝黄一号”千亩连片示范点,经验收,新舟点平均单产达公斤,其余点单产均在145公斤左右。

(5)马铃薯高产示范:完成万亩,项目区马铃薯平均亩产1438公斤,超计划指标(20%)个百分点。

4.试验示范研究课题的实施,筛选出了一批有推广前景的新品种(组合),探索出了粮油优质高产栽培的配套新技术措施。

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为大面积生产提供可靠依据,全年共完成10个水稻新品种三次重复区试1组,11个水稻新品种展示一组,3个水稻新品种示范,水稻生态旱育秧(沼

渣沼液在水稻上应用)区试2组,水稻抛秧简比试验1组,水稻抛秧1个;玉米品种区试二组共17个品种(组合),宽厢宽带示范点2个;引进花生品种一个进行试种;10个主推杂交油菜品种示范及简比试验,杂交油菜渝黄一号示范点4个。通过新品种试验初步筛选出了一批有推广前景的水稻、玉米新品种(组合),如玉米新品种渝单8号、东单60等;杂交水稻新品种(组合)准两优

527、k优2020、冈优2009、q优1号等。

5.超额完成了省、市下达的重点农技推广项目任务。

(1)粮食增产工程。我县实施的贵州省粮食增产工程项目-”20万亩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项目”和”26万亩玉米增产工程项目”,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水稻旱育稀植增产技术项目,实际完成面积万亩,超计划任务%,项目区水稻平均单产公斤,全面完成了项目的各项目标任务。玉米增产工程项目,实际完成面积万亩,超计划任务%,项

目区玉米平均单产达416公斤、比计划单产增长%。

(2)完成了贵州省优质稻示范项目万亩,平均亩产公斤,亩产值元,比全县水稻平均亩产值元亩增元,增长%,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完成了玉米宽厢宽带示范万亩,平均亩产值元,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4)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结构调整项目-10万亩”遵玉系列”杂交玉米技术应用,实际完成面积万亩,平均单产达公斤;13个镇共办示范点3000亩,平均单产公斤,比计划单产亩增公斤增长%。

(5)完成水稻抛秧及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项目任务万亩,平均单产公斤,比全县水稻平均亩产增长%,每亩节省劳动力个、折款60元、节省畜力折价50元、增加除草剂投入15元,每亩增收节支达元,项目累计增收节支万元,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6)推广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万亩,平均亩产421公斤,比全县玉米平均亩产3公斤增产%。

(7)完成了”贵州省2003-2004100万亩脱毒马铃薯高产示范示范”项目万亩,超计划任务14%,项目区马铃薯平均亩产1438公斤,超计划指标(20%)个百分点,比全县马铃薯平均单产公斤亩增产公斤,增长%。

二、主要作法和基本经验

1.提高认识、当好参谋、争取领导重视。

全站人员通过不断加强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政治理论的学习,认真领会中央1号文件和各级党委政府政府关于农业发展的政策精神,提高了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了热爱农技工作的思想,积极深入生产实际,掌握第一手资料,根据试验示范结果,及时反馈信息,为领导对农业生产工作的重要部署和指导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从而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

持,为搞好整个农技推广工作提供了保证。

2.积极探索管理体制的创新、提高推广工作效率。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技术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由农业局组织对技术人员技术职称实行评聘分离,竞聘上岗,定岗定位,打破了技术职称的评聘论资排辈和职称终身制的传统,极大地调动了技术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每个职工都尽责尽职地开展技术推广工作。同时,通过竞聘上岗,改变了农推站的人员结构,使业务素质高工作负责的技术干部充实到农推站工作,技术力量明显增强。为了建立健全全县基层农技推广网络,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镇(乡)、村农牧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县府发〔2004〕34号),在稳定和加强镇(乡)农牧技术队伍的基础上,建立村级农牧技术服务网络,每个配备1-2名农业技术员,负责本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通过县、镇(乡)、村

农技推广体制的改革创新,促进了全县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3.以项目为载体,认真开展新技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研究,为大面积推广作好技术储备。

积极争取实施好省、市下达的技术推广项目,紧紧依靠项目,以项目为载体,结合项目实施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研究,确保各项试验课题数据完整、真实、准确,为大面积推广作好技术储备,促进全县农技推广工作。

4.积极培训、办好示范点、促进大面积生产平衡发展。

全年共开展农技培训1879期,培训农技人员234人次,层层培训农民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5万份。同时为镇(乡)农技站订《中国农技推广》、《耕作与栽培》40份,以不断提高县、镇(乡)农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全县县镇(乡)两级共办各类作物示范点141个,面积万亩,其中县农推站在团溪办水稻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3017亩、在龙

坪办玉米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亩、在南白镇办超级杂交稻”准两优527”示范132亩,获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产生了轰动效应,受到各级的好评。

5.做好”四个结合”,办好示范样板,推动面上推广。

今年在办新技术示范点工作中,尽力做好”四个结合”,即①行政与技术结合,在办示范点时得到县镇村各级党政领导和行政干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县委书记和县长办指挥田,有力地推动了示范工作;②县、镇、村各级技术推广组织紧密结合;③县级县级各专业技术队伍紧密配合,协同作战;④技术与配套物资结合。通过这一措施,举办新技术示范点得以顺利进行。

6.建立健全农推站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使全站技术干部团结奋进。

进一步建立健全站内管理规章制度,用好的制度管人,实行试验课题和推广项目责任到人,对实施试验课题和推广项目造成工作失误的,要严格追究

责任,兑现奖惩。其次加强站内职工之间、站长与副站长之间以及站长与职工之间的团结,使全站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使各项技术推广工作能够保质保量完成。

我站今年在各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上级对我们的要求还有差距。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农技推广体制的创新和发展,大力开展农业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为我县农业科技工作的发展,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而努力奋斗。

下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总结(一)[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总结(一)[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对策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对策“九五”以来,酒泉市农技推广系统紧紧围绕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先后组织实施了35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共增加直接经济效益5亿多元,农业科技......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对策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对策“九五”以来,酒泉市农技推广系统紧紧围绕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先后组织实施了35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共增加直接经济效益5亿多元,农业科技......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交流

    探索新机制 谋求新发展近十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学技术月新日异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农业科技工作处于一个需要创新才有可能持续发展......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交流(二)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交流(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交流(二)探索新机制谋求新发展近十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学技术......

    2012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情况

    ##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情况为深入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我市不断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建设的支撑引领作用,加速了......

    我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精选五篇)

    博罗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完成情况报告县政府:今年6月博罗县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关于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有关事宜的通知》(博机编[2010] 29号)和8......

    双柏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总结

    双柏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总结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总结7.3(定稿)

    二00七年上半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总结汤原县农技推广中心今年上半年为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创建高素质的农技推广队伍,做强做大公益性农业推广事业,不断的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