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总结

时间:2019-05-11 23:0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总结》。

第一篇: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总结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

一.信息

1、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性质:

信息的概念: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信知识

信息的性质:事实性、时效性、不完整性、等级性。

2、信息的度量: H(x)p(xi)log2p(xi)

二.系统

1、系统的概念,信息系统的概念。系统:系统是处于一定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系统可分为自然系统,人造系统,复合系统

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由人,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准确地收集,加工,储存,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2、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每一发展阶段的特点:

①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数据处理的计算机化 ② 管理信息系统(MIS)高度集中,能将组织中的数据和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快速处理,统一使用。

③ 决策支持系统(DSS)在人和计算机交互的过程中帮助决策者探索可能的方案,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

三. 信息系统和管理

1.信息系统和管理的关系

管理的任务在于通过有效的管理人,财,物等资源来实现企业的目标。而要管理这些资源,需要通过反映这些资源的信息来管理 2.信息系统对几大职能的支持 对计划职能的支持:(1)支持计划编制中的反复试算(2)支持对数据的快速,准确存取(3)支持计划的基础——预测(4)支持计划的优化

对领导职能和组织职能的支持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企业组织重新设计,企业工作的重新分工和企业职权的重新划分,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其特点:(1)通信系统的完善使上下级指令传输系统上的中间层显得不再那么重要,甚至没有必要再设置那么多的中间层

(2)部门分工出现非专业化分工的趋向,企业各部门的功能相互融合交叉

(3)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企业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便捷。从而使得上下级,各部门之间沟通更为紧密,也使得企业可以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统一的,迅速的整体行动和应变策略

对控制职能的支持:控制职能是对管理业务进行计量和纠正,确保计划得以实现(1)行为控制,指对人的控制(2)人员素质控制(3)质量控制 (4)其他控制

四.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1.定义: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2特点:(1)它是一个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

(2)它是一个对组织乃至整个供需链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3)它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

(4)它是一个需要与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信息系统(5)它是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 3分类:(1)国家经济信息系统(2)企业管理信息系统(3)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4)办公型管理信息系统(5)专业型管理信息系统 五.信息技术

(1)数据处理的概念

数据处理是指把来自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和社会经济活动等领域中的原始数据,用一定的设备和手段,按一定的使用要求,加工成另一种形式的数据过程

(2)数据存储的方式:顺序储存,链接储存,索引储存,散列储存(3)数据处理的发展阶段

(一)简单应用(20世纪50年代以前)(二)文件系统(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三)数据库系统(60年代后期开始)2.计算机网络的含义、功能和分类

(1)含义:计机网络是用通信介质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和其他网络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的系统。(2)功能: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

(3)分类:按拓扑结构分为:星状网,树状网,总线网,环状网,网状网 按使用范围分为:公用网和专用网

按组织方式分为:分布式网络,集中式网络和分布集中式网络 按网络范围分为:局域网,广域网,城域网或市域网 六.数据库

1.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层次数据模型 网状数据模型 关系数据模型

2.数据库系统的构成(1)、计算机系统(支持数据库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环境)(2)、数据库(Database)(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4)、人员

:·数据库管理员 ·系统程序员 ·用户 3.实体关系模型(实体、属性、联系)(1)实体(Entity)描述客观事物的概念(2)属性 “属性”指实体具有的某种特性。

(3)联系 现实世界的事物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4.范式(1nf,2nf,3nf)从数据库表中规范模式 5.SQL语句(数据库的基本操作)

(一)表的建立与删除:(1)建立create table表名(2)修改alter table表名(3)删除 drop table表名

(二)数据查询

Select 目标from表名 where 条件表达式

(三)数据更新

(1)数据修改:update表名 Set列名=。。。

(2)数据删除:delete from 表名 Where。。。

(3)数据插入:insert into表名(列名)Value。。。

七.MIS的战略规划及开发方法

1.诺兰模型,能根据此模型判断实例是否符合MIS发展的规律P92-94 第一阶段:初装

指单位或组织购置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第二阶段:蔓延

随着计算机应用初见成效,信息系统从少数部门扩散到多数部门,开发了大量的应用程序。事务处理效率提高; 数据处理能力发展迅速; 数据冗余、不一致性。第三阶段:控制

管理部门控制计算机数量的增加,出现了专门的负责人对组织的 系统建设进行规划,特别是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数据共享问题。第3阶段是实现从以计算机管理为主到以数据管理为主的转换的关键。第四阶段:集成

在控制的基础上,对子系统中的硬件进行重新联接,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第五阶段:数据管理

由于当时美国还处于第四阶段,Nolan没有对此进行详细的描述。第六阶段:成熟

“成熟”的信息系统可以满足组织中各个管理层次(高层、中层、基层)的要求,从而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管理。

2.开发信息系统的策略(1)向上而下的开发策略 “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是从现行系统业务状况出发,先实现一个个具体的功能,逐步地由低级到高级建立MIS。

(2)向下而上的开发策略 “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强调从整体上协调和规划,由全面到局部,由长远到近期,从探索合理的信息流出发来设计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1)结构化开发方法(2)原型法(3)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4)case 3.了解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4个基本特点(1)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

对系统将要面临的具体管理问题及用户对系统开发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弄清要干什么。(2)(OOA)分析问题的性质和求解问题:

在问题域中抽象地识别出对象以及其行为、结构、属性、方法等。即面向对象分析。

(3)(OOD)整理问题: 即对分析的结果作进一步地抽象、归类、整理,并最终以范式的形式将它们确定下来。即面向对象设计。(4)(OOP)程序实现: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将上一步的范式直接映射为应用程序软件。4.u/c矩阵 从数据处理的角度来看,过程和数据类之间的关系只有3种: □ 产生并使用(C,Create)□ 使用(U,Use)□ 无关(Null)

(1)利用定义好的功能和数据类作一张功能/数据类表格,即U/C矩阵,如表所示。矩阵中的行表示数据类,列表示功能,并用字母U(use)和C(create)表示功能对数据类的使用和产生,交叉点上标C的表示这个数据类由相应的功能产生,标U的表示这个功能使用这个数据类。例如,销售功能需要使用有关产品、客户和订货方面的数据,则在这些数据下面的销售一行对应交点标上U; 而销售区域数据产生于销售功能,则在对应交叉点上标C。

(2)调整功能/数据类矩阵。开始时数据类和过程是随机排列的,U、C在矩阵中排列也是分散的,必须加以调整。

首先,功能这一列按功能组排列,每一功能组中按资源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排列。功能组指同类型的功能,如“经营计划”、“财务计划”属计划类型,归入“经营计划”功能组。

其次,排列“数据类”这一行,使得矩阵中C最靠近主对角线。因为功能的分组并不绝对,在不破坏功能成组的逻辑性基础上,可以适当调配功能分组,使U也尽可能靠近主对角线。上表的功能/数据类矩阵经上述调整后,得到下表表示的功能/数据类矩阵。(3)画出功能组对应的方框,并起个名字,这就是子系统,见表所示。

(5)用箭头把落在框外的U与子系统联系起来,表示子系统之间的数据流。例如,数据类“计划”,由经营子计划系统产生,而技术准备子系统要用到这一数据类。

八.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

1.系统分析的任务及任务中每一阶段的具体工作

任务:在充分认识原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识别,可行性分析,详细调查,系统化分析,最后完成新系统的逻辑方案设计 2.管理业务流程图及表格分配图的绘制。3.数据流程图的绘制,描写处理逻辑的工具。

流程图:一种描述系统内各单位、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向的图表,利用它可以帮助分析人员找出业务流程中的不合流理向。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4.数据字典的编写。

5.处理逻辑描述(判断树,判断表)PPT第六章 九.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

1.系统设计主要的工作及在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2.代码设计(代码的种类)

能依据环境来进行简单的代码设计或是根据代码来判断代码种类。

校验位的设计。

3.物理配置方案设计依据。十.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实践

1.系统实施阶段所需要完成的任务; 2.程序设计的;

3.系统切换的方法,系统维护的工作和系统运行管理的工作; 4.项目管理及系统评价

十一.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概念,概念结构。系统结构中三库结构图特点。

第二篇: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提纲

一、重点问题

1管理信息系统(MIS)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是用系统的思想建立起来的,为一个组织(企业)的各级领导提供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它由三种互不相同的系统构成的,即管理系统、处理系统和传输系统。2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信息处理、预测功能、计划功能、控制功能、辅助决策 3管理信息系统特点

人机系统、综合系统、动态系统 4决策支持系统(DSS)概念

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并利用分析优化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个人机交互的计算机系统,他利用数据库、模型库和知识库和友好的人机对话部分和图形部分。帮助决策者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问题。

5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国际互联网(Internet)

6现代企业信息管理平台Intranet概念

Intranet是基于Internet TPC/IP协议、使用环球网WWW工具,采用防止外界侵入的安全措施,为企业内部服务,并有连接Internet功能的企业内部网络。7常用MIS开发方法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法、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法 系统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维护与评价 8结构化生命周期法优缺点

优点:建立面向用户的观点、严格区分工作、设计方法结构化、文件标准化 缺点:开发周期长,繁琐、使用周期长、不能充分预计

9原型法概念、优缺点

指系统开发人员在对用户进行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借助功能强大的辅助系统开发工具,快速开发一个模型(原始模型),并将其演示给用户,开发人员根据用户的评价和意见对原型进行修改,如此反复,逐步完善,直到用户满意为止。优点:认识上的突破,改进了用户和系统设计者信息交流方式,满意程度高,开发风险较低,减少用户培训时间、简化管理,开发成本降低

缺点:开发工具要求高,对大型系统或复杂性高的系统不适用,管理水平要求高 10系统开发方式(简答)

自行开发方式:用户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系统开发的各种项目

委托开发方式:企业将开发项目完全委托给开发单位

联合开发方式:用户中精通管理业务、计算机业务的人员和有丰富经验的机构和MIS开发人员

购买商品化软件方式:企业自己不开发,直接向软件市场购买

租赁方式:自己不开发,租用提供系统,双发用合同规范权利义务 11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模式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c/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S)、B/S与C/S混合模式 12信息系统规划活动的三个阶段

制定战略计划,制定总体结构方案,资源分配 13信息系统规划常用的模型和方法 诺兰的阶段模型(图形自己找)、关键成功因素法(CSF)、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以及业务系统规划法(BSP)14关键成功因素法概念

关键成功因素:在一个组织中的若干能够决定组织在竞争中能否获胜的因素 关键成功因素法:通过分析找到影响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围绕关键成功因素确定组织对于信息系统的需求,根据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信息系统规划 15系统分析的基本步骤 1.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

2.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分析

3.系统数据流程分析

4.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5.提出系统分析报告 16详细调查的方法 重点询问方式 问卷调查方式

深入实际的调查方式 面谈 阅读

观察和参加企业业务实践

17业务流程图

是业务流程的描述工具,是用规定的符号及连线来表示某个具体业务处理过程。18业务流程图符号及含义

外部单位业务处理单位

信息传递表单

19业务流程图绘制步骤

●确定画图对象

深入现场调查,了解业务处理过程 ●绘制草图

与工作人员讨论,修改草图 ●绘制正式业务流程图

20业务流程分析内容

找出不合理处、进行优化、新图

例题:企业的生产、销售各部门提出材料领用申请,仓库负责人根据用料计划对领料单进行审核,将不合格的领料单退回各部门,仓库保管员收到已批准的领料单后,核实库存帐,如库存充足,办理领料手续,并变更材料库存帐;如变更后的库存量低于库存临界值,将缺货情况登入缺货帐,并产生订货报表送交有关领导。经领导审批后,下发给采购部。

21数据流程图(Data Flow Diagram,DFD)

是一种能全面地描述系统数据流程的主要工具,它用一组符号来描述整个系统中信息的全貌,综合地反映出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处理和存储情况。特征:抽象性和概括性 22数据流程图基本符号

购货合同

外部实体数据流

处理逻辑数据存储

23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是在数据流程图的基础上,对数据流程图中的各个元素进行详细的定义与描述,起到对数据流程图进行补充说明的作用。

数据字典的内容包括: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贮、处理逻辑和外部实体。常用的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有判断树、判断表和结构化语言等方法。24系统设计阶段的工作包括: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写“系统设计说明书”

应遵循以下的主要原则:系统性、灵活性、可靠性、经济性 25模块结构设计

模块结构图又称控制结构图或系统结构图,它是反映模块层次分解关系、调用关系、数据流和控制信息流传递关系的一种重要工具。模块结构图由模块、调用、数据、控制信息四种基本符号组成。模块调用

数据信息控制信息

26模块化:把系统划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特定的功能,然后将这些模块汇集起来组成一个整体,完成指定功能的一种方法。

优点:使整个系统设计简易、结构清晰,可读性、可维护性强,提高系统的可行性,同时也有助于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组织管理。

目标: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特定功能; 模块之间的关联和依赖程度尽量小; 接口简单。度量标准:

★模块之间的耦合性(块间联系)模块自身的聚合性(块内联系)

27块间耦合:系统内不同模块之间互联程度的度量。模块间的耦合度越低,模块的独立性越好。

形式有:数据耦合、控制耦合、公共耦合、内容耦合 28块内聚合:衡量模块内各组成部分的凝聚程度。模块内的聚合度越高,模块的独立性越好。形式有:功能聚合顺序聚合 通讯聚合过程聚合

时间聚合逻辑聚合

偶然聚合(聚合性依次降低)

29代码设计的原则

1. 惟一性 2.通用性(标准化)3.可扩充性 4.简洁性 5.系统性 6.易修改性 种类:顺序码,层次码,特征组合码,十进制码,助记码 30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

1.需求和约束分析2.概念模式设计3.逻辑模式设计4.物理数据库设计5.实施阶段 6.运行和数据库维护(其中,5和6是在系统实现阶段所做的工作)31 E-R模型概念模式设计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关键。工具:实体—联系模型(E-R模型)必考 E-R模型的三要素:实体、联系和属性 矩形框---实体 菱形框---联系

椭圆形框---实体和联系的属性

直线---相互联系的实体之间以直线连接,并标注联系类型 例:学生选修课程

步骤:划分和确定实体;划分和确定联系;确定属性;画出E-R模型 基本的教学E-R模型如下:

32用户界面设计

用户界面是指信息系统与用户交互的接口,用户界面设计通常包括输出设计、输入设计、人-机对话设计等。33系统调试

系统调试,又称系统测试,是保证系统软件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包括程序测试(单调)、子系统测试(分调)以及系统测试(联调或总调)。最后还有用户验收的过程。(名词解释)34系统转换

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中有一个新旧系统的交替过程,也就是旧的管理信息系统逐渐退出,由新的管理信息系统来代替,我们称之为系统的转换。转换方式:直接转换、平行转换、逐步转换、导航转换 35系统维护 系统维护的内容

1.程序维护

2.数据文件的维护 3.代码的维护

4.机器、设备的维护

36系统调查和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 项目背景 企业现状 开发原因 系统目标 系统构成 可行性分析

人员分配和工作进度安排 37系统五个功能模块: 销售管理模块 仓储管理模块 结算管理模块 票务管理模块 财务管理模块

第三篇: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新)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信息管理系统:(1)广义的管理信息系统:从系统论和管理控制论的角度,认为管理信息系统是存在于任何组织内部,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收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和输出系统。(2)狭义的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系统思想建立起来的以计算机为工具,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数据字典:是关于数据信息的整合,是在数据流图的基础上,对其中出现的每个数据流、加工、文件和数据项、外部项进行定义的工具。结构化生命周期法:亦即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是指应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照用户至上的原则,自顶向下整体性分析与设计和自底向上逐步实施的系统开发过程。数据处理:指把来自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和社会经济活动等领域中的原始数据,用一定的设备和手段,加工成满足用户使用要求的数据。ERP图:是当今国际上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其宗旨是对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综合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面向全球市场,协调企业各管理部门,围绕市场导向开展业务活动,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方位地发挥足够的能力,从而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企业流程重组: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从而获得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关键性技术指标得到巨大业绩。诺兰模型:将计算机引入一个企业的管理中,大致需要经历从开始到成熟的成长过程,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诺兰在1974年首次提出将此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被称为信息系统发展的诺兰模型。到1980年,诺兰对该模型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初始阶段、普及阶段、控制阶段、综合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成熟阶段。信息系统:是以加工处理信息为主的系统,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提供信息。专家交流:专家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及其他理论,将某一特定领域内人类专家的知识或推理过程在计算上实现,并用来解决过去需要人类专家才能解决的现实问题的计算机系统。数据仓库:提供集成化的和历史的数据,它集成种类不同的应用系统,并从事物发展和历史的角度来组织和存储数据,以供信息化和分析处理之用。

1、简述信息与数据的区别信息的概念不同于数据,数据是反映客观实体的属性值,或对客观事物的记载。数据由一些可以鉴别的符号表示,如数字、文字、声音、图像或图形等,数据本身无特定含义,只是记录事物的性质、形态、数量特征的抽象符号。信息和数据是相对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概念,信息须以数据的形式来表征,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可以得到新的数据,新数据经过解释又可以得到新的信息。

2、简述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原则(1)创新原则(2)面向用户原则(3)整体性原则(4)相关性原则(5)动态适应性原则(6)工程化、标准化原则

4、简述系统规划的内容(1)信息系统的总目标、发展战略与总体结构的确定;(2)企业现状分析(3)进行可行性研究(4)企业流程重组(5)对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6)资源分配计划

5、简述信息的主要性质真实性、时效性、不完全性、层次性、可存储性、共享性、价值性

6、简述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条件(1)领导重视与业务部门的支持(2)具有一定科学管理工作基础(3)建立一支专业队伍(4)具备一定的资金能力

7、简述客户关系原理与ERP的关系两者存在着相互支持和相互依赖的关系。首先,ERP为CRM中的数据仓库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其次,CRM的分析结果和对市场发展的预测给erp系统提供了决策数据。再次,CRM从改善客户关系的角度,而ERP从帮助企业实现内部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一体化管理的角度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最后,CRM作为ERP系统中销售管理的延伸,借助INTERNET技术,突破了供应链上企业间的地域边界和不同企业之间信息交流的组织边界,建立起企业自己的b2b网络营销模式。

1、论述如何用企业系统规划法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将功能和数据类两者作为定义企业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的基础,具体做法是利用功能/数据类矩阵。定义信息系统的结构,即划分子系统需按如下两个步骤进行:一是调整功能/数据类矩阵;二是确定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2、论述如何用系统规划方法进行信息系统规划(1)战略集合转移法①识别组织的战略集:刻画出组织的关联集团、确定关联集团的要求、定义组织相对于每个关联集团的任务和战略、解释和验证组织的战略集。②将组织的战略集转化成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集。(2)关键成功因素法,主要思想是“抓主要矛盾”,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目标识别、识别所有的成功因素、确定关键成功因素、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3)企业系统规划法.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工作步骤有如下九个:立项、准备工作、调研、定义业务过程、业务流程重组、定义数据类、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确定总体结构的优先顺序、形成最终研究报告。(4)目的/方法分析法使用此法进行系统规划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输出制定有效性标准,二是为用于生成输出的处理过程规定效率标准。可以看出,目的/方法分析是通过使用简洁、直观的方法,寻求并确定信息需求的一种方法。

3、论述如何用数据流程图进行数据流程分析结构化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大系统分解成小系统,小系统分解成更小的子系统。关键工作在于分解,分解是分析过程的核心。数据流图是描述分解的基本手段。它运用“数据流”、“文件”和“加工”等概念,描述系统的各个处理环节及处理环节之间信息的传递关系,直观地反映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4、论述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1)系统概要设计是根据系统分析所得到的系统逻辑模型——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借助一套标准化的图、表工具,导出系统的功能模块结构图。根据系统分析的结果——系统分析说明书所描述的系统目标、功能、环境和约束条件,确定合适的计算机处理方式和计算机总体结构及系统配置。(2)系统的详细设计是系统概要设计的深入,是由总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总体的反复优化过程。详细设计主要包括代码设计、划分子系统、输出,输入系统、数据存储设计、处理过程设计、编写系统说明书等。

第四篇:MIS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自己总结)

第一章:当今全球商业中的信息系统 1.数字化企业:

新兴的完全数字化的企业 重要商业关系借助数字化实现 通过数字网络完成核心业务流程 核心公司资产实现数字化管理

数字化企业在组织和管理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时间转移、空间移动)2.商业公司对信息系统的大量投资主要用于实现六项战略业务目标: 卓越运营(运营效率)(沃尔玛的零售链管理系统:准确补货)

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商业模式(苹果的iPod、iPad、iTunes,在线分销模式)与客户和供应商的密切关系(降低企业成本,个性化定制)改善决策(客户投诉等)竞争优势

生存(行业变革:ATM机)3.信息系统的维度:

组织:人员、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规章制度、企业文化

商业组织的管理层级结构包含三个基本层次: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和操作层管理。信息系统服务于每个层级的工作。科学家和知识工作者通常与中层管理者一起工作。

管理:管理者制定组织战略来应对商业挑战

此外,管理者必须创造性地行动:创造新产品和服务、时不时地再造组织

技术:计算机软件硬件、数据管理技术、网络和通信技术(互联网、内联网、外联网、万维网)、IT基础设施

互补性资产:确保基本投资获得价值的资产(高速公路、维修设施)投资技术的同时,又支持对互补性资产投资的企业会获得高额收益 4.信息系统的现代方法:

技术方法: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运筹学 行为方法: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 社会技术观点认为:当技术和组织双方相互调整直到达到满意的相互适配状态时,系统的绩效才会达到最佳

第二章:全球电子商务与合作 1.企业流程和信息系统:

 业务流程:物流、信息流、知识流;活动、步骤的集合;可能与特定的职能领域有关,也可能是跨职能领域的;企业:可以被视作业务流程的集合;业务流程可能成为资产,也可能成为负债

 信息技术通过以下方式加强业务流程:

 提升当前业务流程的效率:人工操作的自动化  支持新的业务流程:改变信息的流动、使顺序的步骤可并行执行、消除决策延迟、支持新的商业模式

2.信息系统类型:

 事务处理系统:(明确每一种系统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服务于运营层管理者及员工,执行并记录企业的日常性业务,例如:销售订单输入、工资结算、运输

使管理者可以监控企业内部的运营状态,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TPS

支持预先设定的、结构化的目标和决策过程

如:薪酬事务处理系统、行李处理系统  商务智能系统:实现数据组织和分析的数据及软件工具,帮助管理者和用户做出更好的决策。

 中层:管理信息系统(MIS)常规化决策,基于事务处理系统(TPS)的数据,提供关于企业当前运行情况的报告

决策支持系统(DSS)非常规化决策,使用TPS和MIS的内部数据,也会使用外部信息。模型驱动的DSS:航运估算系统;数据驱动的DSS:英特维斯特(Intrawest)的市场分析系统

 高层:高管支持系统(ESS)非程序化决策,需要企业外部环境数据。例:数字表盘实时显示企业的财务绩效:运营资金、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现金流、存货清单 3.四类主要的企业应用:

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

产供销人财物  供应链管理系统(SCM)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 知识管理系统(KMS)

4.信息系统部门:企业中负责信息技术服务的正式组织单元

 由信息主管(CIO)管理:(其他的高级职位:安全主管(CISO)知识主管(CKO)隐私主管(CPO)) 程序员  系统分析师  信息系统经理

 终端用户:指信息系统部门之外的企业各部门人员 第三章:信息系统、组织、战略

1.信息系统如何影响组织及商业公司:

 经济影响:信息技术为公司减少了代理成本及交易成本,随着公司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越来越多,公司的规模会越来越小,管理者越来越少,员工的平均收益会越来越高。

 组织和行为的影响:

 IT使组织扁平化:组织中的决策权力下放 ;可以配置较少的管理人员(管理者现在能获得那么多及时准确的信息,使他们能更快地作出决策,并增加管理幅度)

 后工业组织:在后工业社会中,权威更依赖于知识和能力,而不仅是正式的职位,这样组织形状就变得扁平了  组织变革的阻力:信息系统不可避免地与组织政治绑在一起,因为他们都能影响关键资源——信息的获取 ;阻力来源(信息技术、组织结构、组织人员文化、工作任务);信息系统要改变组织的结构、文化、政治、业务;通常大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原因通常不是技术上的失败,而是组织和政治对变革的阻力。【IT既改变了资本的相对成本,也改变了信息的成本。

信息系统技术已经被看作是一个生产要素,替代传统的资本和劳动力

IT 还会影响信息的成本和质量,并出现了《信息经济学》

IT可以帮助企业扩大交易,因为它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指当公司在市场上购买自己不能生产制造的产品时所带来的成本)利用外包

公司规模缩小

降低内部管理成本,减少获取和分析信息的成本,降低代理成本(经管理者容易监管更多数量的员工)

*交易成本理论 :公司总是在寻求降低交易成本(垂直整合、扩大规模、雇用更多员工、建立自己的供应商和分销商等方式来降低交易成本);帮助企业以更低的成本参与到市场活动,而不是增加员工

*代理理论 :公司可以被看成是 需要监督的,从自身利益出发的个人间的“契约集合”,而不是一个统一的、利益最大化的实体。当公司规模和范围都增大时,代理成本或协调成本也会随之上升】

2.利用信息系统实现竞争优势

 波特(Porter)竞争力模型:提供了关于公司、竞争者、和公司环境之间的基本概貌,五种竞争力决定了公司的命运:

传统的竞争者(创新高效)、市场新的进入者(技术门槛)、替代产品和服务(价格适当)、客户(产品差异)、供应商(多个)

 帮助提升竞争力的信息系统战略

低成本领先(沃尔玛的高效客户响应系统)

产品差异化(规模化定制)

关注细分市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加强与客户和供应商的亲密关系(增加转换成本,提高忠诚度)

协同,提高核心竞争力

第四章:信息系统中的商业和社会问题 1.商业伦理:关于对和错的原则,作为自由的道德主体的个人可以依照商业伦理原则做出他们行为的选择

信息系统和商业伦理:信息系统引发了新的商业伦理问题,因为它们创造了条件

(巨大的社会变革, 威胁到了已有的权势、金钱、权力和义务的分配、新的犯罪类型)2.引起商业伦理问题的关键技术趋势:

 计算能力翻倍:更多组织的关键运行依赖于计算机系统. 数据存储成本快速下降:组织能容易地维护个人的详细数据库. 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更容易异地复制数据和远程存取个人数据. 数据分析能力突飞猛进:

 画像,将多源数据进行整合,并建立个人的详细电子档案;  不明显关系认知(NORA):将从各种不同的来源取得的数据进行整合,并发现它们之间的隐晦关系,这有助于识别罪犯和恐怖分子

 移动设备影响力持续增强:个人手机跟踪

3.商业伦理分析的五个步骤

 识别和清楚描述事实.(弄清楚谁对谁做了什么?在何处?何时、如何做的?) 明确矛盾或困境,并发现其中包含的更高层次价值.(两难困境) 确认利益相关者. 确定你有理由采取的方案. 明确你的方案的潜在后果.4.可选的商业伦理原则:

 黄金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康德的伦理学原则:如果每个人采取这个行动都是不对的,那么任何人就不得采取这个行动. 迪斯卡特变化规则:如果不能重复地采取一个行动,那么这个行动根本就不能采取. 功利原则;采取能获得较高或较大价值的行动. 回避风险原则;采取最小伤害的或最小潜在成本的行动. 伦理上“没有免费午餐”的规则:除非有特别明确的声明,否则假定几乎所有有形和无形的物体都是由某人所有.5.信息时代的五个道德维度

 信息的权利和义务  财产的权利和义务  责任和控制  系统的质量  生活的质量

6.信息系统的商业伦理维度

 信息的权利:互联网时代的隐私和自由  财产权:知识产权  问责、法律责任和控制

 系统质量:数据质量和系统错误  生活质量:平等、机会和边界

第五章:IT基础设施和新兴技术

1.IT基础设施发展的技术动因:

 摩尔定律和微处理能力:计算能力每18个月翻一番;纳米技术  大规模数字存储定律:数字信息的总量差不多每年翻一番  梅特卡夫定律和网络经济学:网络的价值或能力随着网络中成员数量的增加而按指数形式增长;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网络中来,就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增  通讯成本的下降与互联网:全球有大约23亿互联网用户;当通讯成本降到非常低的水平甚至接近于零的时候,对于通讯设备和计算设备的使用自然就会激剧增长。 标准和互联网的影响:

技术标准:对建立产品兼容性和网络通讯能力规范的描述;释放出了强大的规模经济能量,生产厂商能够按照同一标准生产产品而使得产品的价格下降

2.IT基础设施的构成要素主要有7类

计算机平台 

操作系统平台 

企业应用软件 

数据管理及存储  组网/通讯  互联网平台

 咨询公司及系统集成商

3.总购置成本(TCO)模型【企业应用于IT基础设施的投资是多少?】

分析直接和间接成本

硬件和软件的采购成本只占TCO的20% 其他成本:安装费用、培训费用、支持和维护费用、基础设施、停机时间、空间及能源等

4.IT基础设施的竞争力模型

1.企业服务的市场需求

2.企业的运营战略

3.企业的IT战略、基础设施及成本

4.信息技术

5.竞争企业的IT服务

6.竞争企业的IT基础设施投资

5.硬件发展趋势:  网格计算: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连接在一个单独的网络中,将网格中的所有计算机的计算能力组合在一起,组织成一台虚拟的超级计算机。降低成本、快速灵活地计算  虚拟化:使单一的物理资源(如服务器或存储设备)以多种逻辑资源的形式呈现给用户。提高设备使用率、节省数据中心的空间和能源使用,促进硬件管理的集中化  云计算:通过网络获取按需计算的服务。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软件服务

 绿色计算:用来指导对计算、网络等硬件设备的设计、生产、使用、处置的实践和技术  高性能及节能处理器:多核处理器

 自主计算:全行业内的一种尝试,能够自我配置、优化和调整,当系统损坏时能够自我恢复,并能够自我保护不受外界入侵或者自损。类似于自我更新的病毒软件,苹果和微软都使用这种自动升级软件 6.软件发展趋势:  开放源代码软件:由全世界成千上万的程序员共同编写的软件,免费并可以被用户修改例:Apache服务器软件、火狐浏览器、OpenOffice桌面软件包

 Linux:开源操作系统,应用于移动设备、局域网、Web服务器、高性能计算  网络软件:Java,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与操作系统和处理器无关

 HTML与HTML5:网页描述语言,描述如何在一个网页中放置文本、图形、影像和声音等。HTML5是最新演化出的技术,包括由第三方插入式应用程序如Flash提供的动画和视频处理功能

 Web服务:一组松耦合连接的软件,通过标准的Web通讯标准和通讯语言相互交换信息

XML:可扩展标记语言:比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功能更强大、更灵活,标记使计算机可以自动处理数据

 面向服务架构:一组自包含服务,它们之间相互通讯,共同创建一个实际运行的应用软件。软件开发人员根据需要以其他的组合方式重用这些服务,把它们装配成其他的应用软件。例:“发票服务”用于整个企业,计算并发送打印好的发票。Dollar Rent A Car,美国一家汽车租赁公司,通过Web服务把自己的在线预定系统与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网站连接起来

 软件外包和云计算服务:企业从外部获得软件通常有三个来源:软商用软件包和企业软件、软件外包、基于云计算的软件服务和工具

混搭:将两个或多个在线应用整合,例如将地图软件(谷歌地图)和本地内容整合起来 应用小程序:在互联网、自己的计算机、移动手机(iPhone、安卓)上运行的软件的小程序段,通常通过互联网获得

第六章:商务智能基础:数据库与信息管理

1.传统文件环境的问题:(文件根据来源部门分类)数据冗余: 在多个文件中的重复数据的产生 数据不一致性: 相同属性具有不同的值

程序数据的相依性:程序的变化需要程序所处理数据的变化 不够灵活 安全性不足

无法进行数据共享,可用性低

2.大数据的挑战:大量的从网站流量、社会化网络、传感器以及其他途径获取的非结构/半结构化数据

PB、EB级的数据量、对于传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来说过于庞大、可以揭示更多的模式以及反常现象 3.商业智能基础设施

如今的商业智能基础设施涵盖了分析系统以及大数据所需应用的一系列工具 当代的工具

数据仓库一个数据库,存储着决策者认为有潜在价值的当前的历史的公司数据。数据集市:数据仓库的一个子集,提供给特定用户使用的。Hadoop分布式系统基础架构 内存计算SAP的高性能分析设备 分析平台

4.分析工具:聚焦于关系、模式、趋势

为大量数据的分析提供稳固的分析方法,帮助用户更好的做出商业决策 多维数据分析(OLAP)数据挖掘:发现隐藏的模式以及数据之间的关系,例如: 客户购买方式

推断出可能遵循的行为规律

通过数据挖掘可以进行的分析 关联分析、序列分析、分类、聚类、预测

文本挖掘:从大型的非结构化数据中提取关键元素 网络挖掘:挖掘观点

第七章:通信、互联网和无线技术 1.网络寻址和构架:IP地址

域名系统(DNS):数据库中所包含的IP地址映射到相应的域名。层次结构;根网域 网络架构和治理:非正式的管理: IAB、ICANN、W3C;未来互联网:IPv6和Internet2 2.无线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接入

蓝牙(802.15):在10米以内的区域使用低功率、短波无线电通信,最多可连接8个设备用于创建个人区域网络(PANs)Wi-Fi(802.11):用于无线局域网和无线网络访问;使用接入点: 一个由无线电接收/发射器用来连接有线网络和无线设备的装置

热点: 由一个或多个提供公共无线互联网接入的接入点组成,可以在特定区域提供最大的网络覆盖;安全性较弱

全球微波互联接入(802.16):无线网接入覆盖范围达到31英尺;需要WiMax天线 3.无线射频识别(RFID)RFID标签:装有包含产品的数据和位置的微型芯片的小标签;在短距离内把无线电信号传送到RFID阅读器。RFID阅读器:通过网络将数据发送给计算机处理(沃尔玛已经在商店里安装了RFID阅读器,用来接收带有RFID标签的货物托盘的到达情况和货物的运送情况;相比于条形码系统,RFIP系统能获取和管理仓库或生产过程中更详细的信息)主动式RFID:标签具有内置电池,数据可以被重写和修改,发射范围有上百英尺 被动式RFID :发射范围较短,更小,更便宜,通过无线电能供电 一般应用:自动收费,跟踪供应链中的货物

需要企业拥有专用的硬件和软件

标签成本的降低使得RFID在很多企业变得可行 4.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装载在物理环境中的成百上千的互相连通的无线设备网络,用来在大范围内提供多点数据 用于监控建筑物安全,探测空气污染物,监控环境变化,交通或者军队活动 具有内置的处理、储存和射频传感器和天线的设备

要求功率非常低,电池持续时间长并且能在没有维护的情况下持续工作 第八章:信息系统安全 1.信息系统控制 人为控制和自动控制 总体控制和应用软件控制

2.安全措施:由陈述信息风险、阐述可接受的安全目标以及达成这些目标的机制等构成 安全措施能够促使企业制定出其它一些相关措施

可接受使用策略(AUP):规定使用公司的信息资源和计算机设施的可接受行为(联合利华每个员工用指定设备)

授权措施:确定不同类型的用户对于信息资产的访问权限等级

身份管理:由业务流程和软件工具组成,用来识别系统的合法用户,并控制他们对系统资源的访问。对不同类型用户的识别和授权、指定每个用户允许访问的系统或系统功能、鉴定及保护用户身份的过程和技术

身份管理系统:获取不同级别用户的访问权限

第九章:实现最优化运营,提升用户亲密度;企业系统 1.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 2.供应链

 组织和流程的网络:物料采购,把物料 加工成产品,并把产品分销出去

上游供应链: 公司的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管理这些供应商关系的业务流程 下游供应链: 负责配送产品到客户那里的组织和业务流程 内部供应链

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的低效影响公司的运营成本,可能浪费企业高达25%的运营成本

准时制(Just-in-time)策略:配件在需要的时刻刚好到达,成品在刚下线时就被运走 安全库存量: 应对供应链柔性不足的缓冲器

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需求信息在从供应链一个实体传递到另一个实体时被扭曲了不准确的信息会造成产品需求的小波动,随着供应链的传递逐渐放大。产品零售中的小波动会造成分销商、制造商与供应商的大量库存  供应链管理软件

供应链计划系统:对现有的供应链建模,制定需求计划,优化供应资源、制造计划,建立库存水平,建立运输模式

供应链执行系统:管理分销中心和仓库的物流  全球供应链问题:更广的物理距离、广大的时差、来自不同国家的参与者、不同的绩效标准、不同的法律法规要求

 互联网帮助管理全球复杂性:运输管理、物流、外包  供应链管理

基于推动的供应链模式(build-to-stock):早期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基于需求的推测来做计划 基于拉动的供应链模式l(demand-driven):基于互联网,客户的订单触发供应链上的各活动 互联网使得顺序供应链向并行供应链转变成为可能:复杂的供应商网络能即刻调整 3.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CRM系统从多维度分析客户,利用一系列集成应用来处理客户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客户服务、销售和市场营销。

第五篇:管理信息系统复习大纲总结(范文)

第一章

1.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的知识。

2.信息形成知识:人们正是通过获得信息来形成知识,从而认识事物、区别事物和改造世界【医生通过大量病例信息的分析和研究,最终找到医治疾病的知识和方法】。

3.信息与数据关系:信息是经过加工以后、并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只有经过解释,数据才有意义,才成为信息。比如天气预报中的气温。【信息一定是数据,而数据不一定是信息;对某人来说是数据的东西,对另一人来说可能就是信息】 4.信息的分类(按照管理的层次):战略信息、战术信息、作业信息。5.信息的特性:①.事实性

②.时效性

③.不完全性

④.等级性:

战略级(决策信息):制定战略要大量地获取来自外部的信息,往往把外

部信息和内部信息结合起来进行预测【如产品投产、停产,新厂选择厂址,开拓新市场等】

战术级(管理信息):管理控制信息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如月计划与完

成情况的比较,库存控制等】

作业级(操作信息):作业级信息全部来源于企业内部,用于解决经常性 的问题,他与日常活动有关,并用以保证切实地完成具体任务。【如每天统计的产量、质量数据,打印工资单等】

⑤.变换性

• ⑥.价值性:索取一份经济情报,或者利用大型数据库查阅文献所付费用是 信息价值的部分体现

6.信息量的多少是由消除对事物认识的“不确定程度”来决定的。

消除的不确定程度大,则发出的信息量就大;消除的不确定程度小,则发出的信息量就小。如果事先就确切地知道消息的内容,那么消息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就等于零。因为该消息没有“不确定型东西”需要消除。

7.一个信号所取得的信息量与出现该信号的概率成反比

8.知识:是对意识的反映,是对经过实践证明的客体在人的意识中相对正确的反映。知识的特点是可以共享,可以跨越时空传递,可以重复使用,可以再生(知识创新)。

数据:未经组织的数字符号

信息:经过解释,有意义的数据,具有目的性

知识:用于生产,有价值的信息

智能:是指人们有效运用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如:财务数据是数据,经过报表整理之后成为信息,再经过分析处理之后提供给决策者某些商品可能是今后的热点商品,称为知识,决策者使用这些知识之后获取利润,称为智能。9.系统:是由处于一定的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10.系统的特征: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

11.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输入要素、输出要素、转换机制、控制机制和系统目标 12.系统的类型:按其组成可分为自然系统、人造系统和复合系统。

13.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它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14.组织中各项活动表现为“四流”:物流、资金流、事务流和信息流 15.信息系统:信息处理系统+信息传输系统。

16.信息系统的类型:按处理对象分为

作业信息系统:是处理组织的业务、控制生产过程和支持

办公事务,并更新有关的数据库。包括:

• 业务处理系统:如产量统计、成本计算和库存记录等。• 过程控制系统:指用计算机控制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如炼钢炉温度自动控制系统】

• 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先进技术和自动化办公设备(如文字处理设备、轻印刷系统等)支持人的部分办公业务活动。管理信息系统:【对作业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整理,向管理者提供管理和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主要面向管理与决策。如库存作业系统和库存管理信息系统的区别】

17.信息系统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System,简称EDPS)(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早期计算机首先用于财务部门的工资数据处理,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而非管理】

②.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20世纪 70年代~至今)【最大的特点:高度集中】

③.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pportSystem,简称DSS)(20世纪90年代~至今)【MIS与DSS的区别:MIS为管理者提供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而DSS不但提供信息,而且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18.一个组织的管理职能主要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大方面,其中任何一方面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

19.信息系统对管理职能的支持,归根到底是对决策的支持——管理就是决策 20.决策: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识、有选择的活动。

21.决策过程模型:决策科学先驱西蒙教授在著名的决策过程模型论著中将决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情报活动阶段、设计活动阶段、选择活动阶段、实施活动阶段

22.MIS和DSS只能提供决策信息,辅助决策;而最终的决策只能由人作出;只定性决策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盲目决策,只定量决策也是一种非科学的决策。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决定了决策的复杂性

23.决策的三种类型:按问题的结构化程度划分

结构化决策: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法有固定的规律可以遵循,能用明确的语言

和模型加以描述,并可依据一定的通用模型和决策规则实现其决策过程【如应用解析方法,运筹学方法等求解最佳路径、企业利润保本点的计算、安全库存等问题】

非结构化决策:其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法没有固定的规律可以遵循;没有固定的决策规则和通用模型可依;决策者的主观行为【如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决策等】

半结构化决策:其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法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又不完全确定,即:有所了解但不全面,有所分析但不确切,有所估计但不确定。这样的决策问题一般可适当建立模型,但无法确定最优方案。【如新产品的开发】

24.通常认为,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解决结构化的决策问题,而决策支持系统则以支持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为目的。

25.应当指出,决策问题的结构化程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人们掌握了足够的信息和知识时,非结构化问题有可能转化为半结构化问题,半结构化问题也有可能向结构化转化,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不断提高认识的过程。【课后题】

1.1什么是信息?信息和数据有何区别?

答: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课通信的知识。首先,信息时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特征的反映;其次,信息时可以通信的;最后信息形成知识。区别:首先,两者概念不同,信息概念(同上);数据是记录客观事物的、可鉴别的符号。其次,数据经过解释才有意义,才成为信息。而信息经过数据才能有意义,才能对人类有益。1.3如何理解人是信息的重要载体和信息意义的解释者?

答:①人是信息的重要载体: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信的知识,而知识是人的意识的反映,信息经过人的收集、加工、存储、传递,使其对人、组织和社会有作用。

②人是信息意义的可解释者:广义的信息强调“人”本身不但是一个重要的沟通工具,还是信息意义的解释者:所有的沟通媒介均需使信息最终可为人类五官察觉与解释,方算是信息沟通媒介。

1.4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那些方面能给管理者提供支持?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可以说,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基本定义。它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

1,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和产品市场化的速度;

2,将基层业务人员从大量重复的、烦琐的数据处理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是管理信息系统(MIS)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全面的信息管理,加强了统计、分析和报告的功能,满足了中低层管理者的需求;

4,是经理信息系统(EIS)和决策与集体决策支持系统(DSS、GDSS),提高了高层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

1.5为什么说管理信息系统并不能解决管理中的所有问题?

答:管理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它既涉及客观环境,又涉及人的主观因素。由于生产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也由于事物间复杂的相互联系和事物的多变性等等原因,人们在解决管理问题时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数据,更不可能把所有的、待选的解决方案都考虑进去,而管理信息系统解决问题时运行的程序是由人来编写的。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人不能解决的问题,依靠计算机也无法解决。因此,仅仅靠管理信息系统是无法解决管理中的所有问题的。特别是在高层决策和宏观决策中,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人的直觉和判断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可以说,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人们在实施管理时,不仅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还必须运用一套技术和处理方式,这些都是管理信息系统力所不能及的。

第二章

1.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和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收集、传输、加工、保存、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能实测国民经济部门或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能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能从全局出发辅助决策,能利用信息控制国民经济部门或企业的活动,并帮助其实现规划目标。它又是一门综合了管理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科学的系统性边缘科学 2.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它是一个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信息管理的目的就是为管理者进行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②.为组织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平【片面的信息管理会导致片面的决策; 只有综合的信息管理才能产生科学的决策】

③.人机结合的系统【MIS和DSS只能辅助决策,而不能代替人进行决策】 ④.与现代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系统【现代管理方法如:线性规 划法、赢亏平衡法等】

⑤.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管理信息系统科学的三要素是系统的观点、数 学的方法和计算机的应用】

3.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纵向概括了基于管理任务的系统层次结构(也称纵向结构);横向从管理的组织和职能上概括了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也称横向结构)。

4.从管理决策问题的性质来看,在运行控制层上的决策大多数是属于结构化的问题,而在战略管理层,大多数决策属于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管理控制层所作决策问题的性质,介于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之间

5.从信息处理的工作量来看,一般业务处理的信息处理量较大,层次越高,信息量越小,形成金字塔型系统结构,塔的底部表示结构明确的管理过程和决策【处理具体的事务,信息量最大】,而顶部则为非结构化的处理工作和决策【只处理低层收集整理过后、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所以信息量少】。如图2.2所示:

较 高非层结 战次构略的化 管管决理理策

基管

层行理决管动 结控理策构和制和支 化监文持决控运行控制书 策工作 日常业务处理

6.影响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环境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 生产过程的特征

※ 组织规模

※ 管理的规范化程度

※ 组织的系统性

※ 信息处理和人

第三章

1.管理信息系统必须要有网络和数据库。

2.从客观事物到信息,再到数据,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描述过程,这里经过了三个世界(或称领域):现实世界、信息世界和计算机世界。

①.现实世界:指人们头脑之外的客观世界,它包含客观事物及其相互联系;

②.观念世界:又称信息世界,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客观事物在观念世界中称为实体,实体的特性称为属性,实体之间的关系称为联系。

③.数据世界:是信息世界中信息的数据化。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及其联系,在数据世界中用数据模型描述。

3.概念模型基本概念:

实体(Entity):可以相互区分的客观事物; 属性(Attribute):实体的某一特性; 码(Key):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 域(Domain):属性的取值范围; 实体型(Entity Type):相同属性的结构集合; 实体集(Entity Set):同型实体的集合; 联系(Relationship):实体之间的特征关系.事物之间的联系可分为两类:实体内部的联系(如实体各属性之间的关系)和实体之间的联系。4.E-R图:

例1:教学管理中涉及到学生、课程两个实体,用E-R图可表示为此E-R图中实体的相关属性如下:

学生实体,属性:学号,学生姓名,所属系,年龄

课程实体,属性:课程号,课程名,先行课程号

选课联系,属性:学号,课程号,成绩,学期

解:

例2:用E-R图来表示某个工厂物资管理的概念模型。

物资管理涉及的实体有:

※ 仓库:属性有仓库号、面积、电话号码;

※ 零件:属性有零件号、名称、规格、单价、描述;

※ 供应商:属性有供应商号、姓名、地址、电话号码、账号;

※ 项目: 属性有项目号、预算、开工日期;

※ 职工: 属性有职工号、姓名、年龄、职称。

这些实体之间的联系如下:

(1)一个仓库可以存放多种零件,一种零件可以存放在多个仓库中,用库存量来表示某种零件在某个仓库中的数量;

(2)一个仓库有多个职工当仓库保管员,一个职工只能在一个仓库工作;(3)职工之间具有领导-被领导关系,即仓库主任领导若干保管员;

(4)供应商、项目和零件三者之间具有多对多的联系。即一个供应 商可以供给若干项目多种零件,每个项目可以使用不同供应商供应的零件,每种零件可由不同供应商供给。记录供应的数量 解:

例3.科室有科名、科地址、科电话等属性;病房有病房号、床位数等属性;

医生有姓名、职称、年龄、工作证号等属性;病人有病历号、姓名、性别、年龄等属性。其中,一个科室有多个病房、多个医生,并有一名医生为科室主任;一个病房只能属于一个科室;一个医生只属于一个科室,但可负责多个病人的诊治,并每次记录诊治时间及诊治情况;一个病人的主治医生只有一个。设计该计算机管理系统的E-R图。

解:

5.范式应用:

1NF的定义:属于第一范式的关系应满足的基本条件是元组中的每一个分量都必须是不可分割的数据项

1NF→2NF: 一个关系模式R不属于2NF,就会产生以下几个问题:

①.插入异常:假若要插入一个新学生,但该生还未选课,即这个学生无CNO,这样的元组就插不进S-L-C中,因为元组主码不能为空;

②.删除异常:假定某个学生不再选修任何一门课,此时CNO将为空,则其他信息 6

也被删除了,从而造成删除异常;

③.修改复杂:某个学生从数学系(MA)转到计算机科学系(CS),这本来只需修改此学生元组中的SDEPT分量,但因为S-L-C中含有SLOC属性,因而还必须修改元组中的SLOC分量;

例:关系模式 S-L-C(SNO,SDEPT,SLOC,CNO,G),某中SLOC为学生的住处,并且每个系的学生住在同一个地方。

此关系模式的主码为(SNO,CNO)。函数依赖有:(SNO,CNO)→G SNO→SDEPT SNO→SLOC SDEPT→SLOC(因为每个系的学生只住一个地方)解:解决的办法是用投影分解把关系模式S-L-C分解为两个关系模式

SC(SNO,CNO,G)S-L(SNO,SDEPT,SLOC)综合例题:

设关系模式

R(S#,C#,GRADE,TNAME,TADDR),其属性分别表示学生学号、选修课程的编号、成绩、任课教师姓名、教师地址等意义。

如果规定每一个学生学一门课只有一个成绩;每门课只有一个教师任 课;每个教师只有一个地址(此处不允许教师同名同姓)。

(1)试写出该关系模式R基本的函数依赖集和候选码;(2)试把R分解成满足2NF的模式集,并说明理由;(3)试把R分解成满足3NF的模式集,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

(1)基本的函数依赖为:

{S#,C#)→GRADE C#→TNAME TNAME→TADDR} 候选码为(S#,C#)

(2)由于(S#,C#)→TNAME和C#→TNAME,因此R不是2NF。;

当一门课有100个学生选修时,其教师名就重复100次,存在着数据冗余和操作异常问题。

R应分解为R1(S#,C#,GRADE)和R2(C#,TNAME,TADDR),R1和R2都满足2NF的模式。

(3)R1已是3NF,但R2不是3NF。由于在R2中存在C#→TNAME和

TNAME→TADDR,即存在非主属性对码的传递函数依赖,所以R2不是3NF。当一个教师开设多门课时,在R2中教师地址重复多次,依然存在数据冗余和操作异常问题。R2应分解为R21(C#,TNAME)和R22(TNAME,TADDR),此时R1,R21,R22都属于3NF.6.计算机网络:用通信介质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和其他网络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7.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是人们头脑中的逻辑性结构,它分为五种基本类型: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和网状型,实际上的网络结构可能是它们中某几种的混合类型。

8.计算机网络从功能上可分为两部分:

※ 资源子网 ※ 通信子网

9.计算机网络根据网络应用范围和应用方式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局域网(LAN)广域网(WAN)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Internet

第五章

1.诺兰阶段模型:把计算机应用到一个单位(企业、部门)的管理中去,一般要经历从初级到成熟的成长过程,这就是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初装【一般,“初装”阶段大多发生在单位的财务部门】

第二阶段:蔓延平【各部门各自开发,如人事部门的员工数据和财务部门的员工数据等,数据难以共享】

第三阶段:控制【大多数的计算机没有真正的用于管理】 第四阶段:集成 第五阶段:数据管理 第六阶段:成熟

2.诺兰阶段模型的作用:

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认为模型中的各阶段

都是不能跳越的。因此,无论在确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或者在制定管理信息 8

系统规划的时候,都应首先明确本单位当前处于哪一生长阶段,进而根据该阶段特征来指导MIS建设。

3.MIS系统的开发策略:

“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即先建功能模块,再进行系统集成。】

“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如同结构化程序设计,先划分功能模块和总体布局,再分别实现各模块的功能】 4.MIS系统开发策略的优缺点:

5.MIS系统战略规划的作用和内容:

没有规划,行动就会没有目的和方向。

A.MIS战略规划的作用(战略规划的重要性)

①.合理分配和利用信息资源,以节省信息系统的投资;【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进行MIS系统的开发,而不是一切从头开始】

②.通过制订规划,找出存在的问题,更正确地识别出为实现企业目标MIS系统必须完成的任务,促进信息系统的应用,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既找出MIS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而不是所有问题——如产量与质量,不要盲目的追求系统的大而全】

③.指导MIS系统开发,用规划作为将来考核系统开发工作的标准。

【计划是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工作成果考核的依据和标准】

B.MIS战略规划的内容

①.信息系统的目标、约束及总体结构 ②.单位(企业、部门)的现状

③.业务流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流程在新技术条件下的重组 ④.对影响规划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 6.制定MIS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U/C矩阵的使用方法

关键成功因素法:关键成功因素是指对企业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 7.结构化系统开发

三个阶段:(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 8.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优点:

①.自顶向下整体性的分析与设计和自底向上逐步实施的系统开发过程:即“自项向下,逐步细化”的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强调整体性,下层子系统为上层系统服务,局部为全局服务);“自下而上”开发调试各个功能模块(分阶段实现整个系统,降低系统开发的风险);

②.面向用户:开发过程中要面向用户,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愿望;(只有用户才真正了解系统需要实现什么样的功能)

③.开发过程工程化,工作成果文档标准化、图表规范化:要求开发过程的每一步都按工程标准规范化,文档资料也要标准化(保证系统开发的连续性,减少错误,增强沟通—开发中的各种文档资料);

④.工作进度阶段性明确:结构化开发方法严格遵循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论,认为系统的开发过程本身具有不可跨越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其明确的任务和目标。(上一阶段的工作没完成就决不允许进入下一阶段)9.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缺点:

①.系统目标难以确定:由于在系统分析时就要确定系统的目标和需求,并且以文档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开发系统的依据,这种做法潜藏着某种危机;

②.对环境的适应性差:开发思路上是以不变应万变,希望预先将所有的问题在系统分析阶段讨论清楚,然后形成文档,双方签字认可,不管以后形势如何变化,都以此来解决问题;

③.系统的开发周期长:由于要经过非常严格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的三个阶段的工作,因此开发周期比较长,这会导致原来的方案和了解的需求因环境的变化而不适合;

④.工作量大:由于结构化的系统开发方法需要大量的文档和图表,这方面的工作劳动量非常大,有时会造成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

【总体来说,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适合于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它的不足是开发过程复杂繁琐,周期长,系统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10.原型法的优缺点 A.原型法的优点:

1)以用户为中心,强调用户参与开发过程(用户既是系统的使用者,又是系统的开发者)

2)通过一系列对原型的修改和完善,大大降低了系统开发失败的风险(首先:原型法减少了大量重复的文档编制时间,用户和设计人员用于完善和实现最终系统的时间大大减少,从而减少了开发危险。其次:由于使用原型系统来测试开发思想及方案,只有当风险程度通过原型使用户和开发人员意见一致时,才能继续开发最终系统,从而减少了因盲目开发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3)降低了用户培训时间,简化了管理,降低了开发成本;(用户参与原型系统开发的过程就是培训的过程)

4)开发周期短,环境适应性强;(由于原型法需要快速形成原型和不断修改演进,因此,系统的可变更性要好,易于修改,能快速适应用户变化的需求)

B.原型法的缺点:

1)系统分析和设计的深度不够,可能在需求目标比较模糊的情况下就开始开发系统,从而构建的第一个原型可能并不是最优方案; 2)对开发工具、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

3)由于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对管理系统全面、系统的认识,因此,它不适用于开发大型的管理信息系统。

【原型法贯彻的是“从下到上”的开发策略,它更易被用户接受。但是,由于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对管理系统全面、系统的认识,强调的是系统局部的优化而非全局的优化,因此,它不适用于开发大型的管理信息系统。该方法的另一不足是每 10

次反复都要花费人力、物力,如果用户合作不好,盲目纠错,就会拖延开发过程。】 课后习题:

5.5试述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答:(1)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①优点:更强调开发人员与用户的紧密结合,而且在开发策略上强调“从上到下”,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②缺点:开发过程复杂繁琐,周期长,系统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③适用场合:适用于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

(2)原型法的①优点:贯彻“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更易被用户接受。②缺点:缺乏对管理系统全面、系统的认识,每次反复都要花费人力和物力。③适用场合:适用于中小型的管理信息系统。

5.6什么是企业流程?企业流程重组的步骤? 答:(1)企业流程是指为完成企业目标或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跨越时空的在逻辑上相关的业务活动。

(2)企业流程重组的步骤:

1、明确目标

2、识别现有流程

3、理解测量现有流程效果

4、思考信息技术带来的新机会

5、设计新流程

第六章

1.系统分析的根本任务

在充分认识原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识别、可行性分析、详细调查、系统化分析,最后完成新系统的逻辑方案设计,或称逻辑模型设计。

①.逻辑方案不同于物理方案,逻辑方案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是

系统分析的任务;(即系统要完成什么样的功能,提供什么样的信息)

②.物理方案解决“怎样做”的问题,是系统设计的任务。(即系统 的各项功能是如何实现的,用什么样的具体方法产生和提供信息)2.可行性分析的任务和内容(最终结果是可行性分析报告)

1)可行性分析的任务:是明确应用项目的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①.必要性来自实现开发任务的迫切性

②.可行性则取决于实现应用系统的资源和条件

这项工作需建立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原系统存在的问题,用户对新系统的要求等)

2)可行性分析的内容(1)管理上的可行性(2)技术上的可行性(3)经济上的可行性

3.详细调查的目的:

在于完整掌握现行系统的现状,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收集资料,为下一步的系统化分析和提出新系统的逻辑设计做好准备。4.详细调查应遵循的原则:用户参与 5.组织结构:

指的是一个组织(部门、企业、车间、科室等)的组成以及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隶属关系或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通常可用组织结构图来表示

6.管理业务流程图:

是一种描述系统内各单位、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向的图表,利用它可以帮助分析人员找出业务流程中的不合流理向。7.业务流程图例题: 例1:

解:

例2:解:

8.数据流程图的特点:

抽象性、概括性、层次性 9.数据流程图例题:

例1:

解:

例2:

解: 第一层:

第二层:

10.检查数据流程图的正确性:(1)数据守恒,即输入数据要与输出数据相匹配。数据不会莫名其妙的产生,当然也不会莫名其妙的消失。

流入过程的所有数据必须流出该过程或用于产生流出该过程的数据(黑洞)流出过程的所有数据必须曾流入过该过程或是由流入该过程的数据产生(奇迹)(2)数据流指处理的输入或输出,任何一个数据流至少一端是处理框。

也就是说,数据流不能从外部实体直接到数据存储,不能从数据存储到外部实体,也不能在外部实体之间或数据存储之间流动。

(3)父图中某一处理框的输入、输出数据流必须出现在相应的子图中,否则就会出现父图与子图的不平衡,这样的分层将使用户无法理解。因而,检查父图与子图是否平衡尤为重要。父图的某框扩展时,在子图中可以用虚线框表示出来,有利于这种检查。

(4)在绘制数据流程图时,应注意处理框与数据存储之间数据流的方

向。一个处理过程要读文件,数据流的箭头应指向处理框,若是写文件则箭头指向数据存储。修改文件要先读后写,但本质上是写,箭头也指向数据存储。

(5)命名要恰当。数据流程图中每个成分的命名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数

据流程图的可理解性。因此,对于每个成分应仔细推敲后再命名。在命名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1.数据字典:

为了对数据流程图中各个元素做出详细的说明,有必要建立数据字典 12.数据字典的内容:

主要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元素进行定义:

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处理逻辑、数据存储、外部实体

13.决策树、决策表案例:

解:

例2:

解:

12.逻辑方案的内容:

①.新系统的业务流程 ②.新系统的数据流程 ③.新系统的逻辑结构

④.新系统中数据资源的分布 ⑤.新系统中的管理模型

第七章

1.系统设计的任务是:

在系统分析提出的逻辑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物理模型的设计。2.系统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系统性、灵活性、可靠性、经济性 3.代码设计:

代表事物名称,属性,状态的符号,为了便于计算机处理,一般用数字、字母或它们的组合来表示.4.代码的功能(作用)

①.它为事物提供一个概要而不含糊的认定,便于数据的存储和检索。代码缩短了事物的名称,无论是记录、记忆还是存储,都可以节省时间和空间。

②.使用代码可以提高处理的效率和精度。按代码对事物进行排序、累计或按某种规定算法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十分迅速。

③.代码提高了数据的全局一致性。这样,对同一事物,即使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叫法,都可以通过编码统一起来,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性,减少了因数据不一致而造成的错误。

④.代码是人和计算机的共同语言,是两者交换信息的工具。代码设计在系统分折阶段就应当开始。在系统设计阶段才能最后确定。5.代码的种类:

顺序码:顺序码又称系列码,它是一种用连续数字代表编码对象的码,例如,用1 代表厂长,2代表科长,3代表科员,4代表生产工人等。

区间码:区间码把数据项分成若干组,每一区间代表一个组,码中数字的值和位置都代表一定意义。

助忆码:

6.不同代码的优缺点:

顺序码的优点是短而简单,记录的定位方法简单,易于管理。但这种码没有逻辑基础,它本身不能说明任何信息的特征。此外,新加的代码只能列在最后,删除则造成空码。通常,顺序码作为其他码分类中细分类的一种补充手段。

区间码的优点是:信息处理比较可靠,排序、分类、检索等操作易于进行。

但这种码的长度与它分类属性的数量有关,有时可能造成很长的码。同时,这种码的维护也比较困难。

7.计算校验码例题:

8.校验码的作用:

代码的正确性直接影响到整个处理工作的质量。为了保证正确输入,有意识地在编码设计结构中原有代码的基础上,另外加上一个校验位,使它变成代码的一个组成都分。校验位通过事先规定的数学方法计算出来。代码一旦输入,计算机会用同样的数学运算方法按输入的代码数字计算出校验位,并将它与输入的校验位进行比较,以证实输入是否有错。9.输出设计的目的:

是为了正确及时地反映和组成用于生产和服务部门的有用信息。10.输入设计的原则:

输入设计包括数据规范和数据准备的过程。在输入设计中,提高效率和减少错误是两个最根本的原则 课后习题:

7.2试述我国身份证号中代码的意义。它属于哪种码?这种码有哪些优点?缺点? 答:(1)我国身份证号18位,其中前6位代码的意义是,持证人所属的省、市、区,接下来7到14位是出生年月日,15位到17位是顺序码,其中第17位可以看出性别,第18位是校验位。(2)它属于区间码。它的优点是:信息处理比较可靠,排序、分类、检索等操作易于进行。缺点是:这种码的长度与其分类属性的数量有关,有时可能造成很长的码。7.4系统设计时,用什么图来说明系统目标与系统各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答:功能结构图。7.6系统设计中,为什么要先作输出设计,后作输入设计?

答:输出是系统产生的结果或提供的信息。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输出是系统开发的目的和评价系统开发成功与否的标准。尽管有些用户可能直接使用系统或从系统输入数据,但都要应用系统输出的信息,输出设计的目的正是为了正确及时地反映和组成用于生产和服务部门的有用信息,因此,系统设计过程与实施过程相反,不是从输入设计到输出设计,而是从输 17

出设计到输入设计。

7.8用几何级数法设计代码检验位的方案如下:原代码共4位,从左到右取权16,8,4,2;对乘积和以11为模取余作为校验码。试问原代码为6137的校验位应是多少? 答:(6*16+1*8+3*4+7*2)/11=130/11=11┄┄9

第八章

1.系统实施的主要内容: 包括物理系统的实施、程序设计与调试、项目管理、人员培训、数据淮备与录入、系统转换和评价等

2.程序和系统调试的目的: 是发现程序和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并及时予以纠正。3.程序的正确性验证一般有理论法和实验法两种 4.系统切换的方法:

直接切换法(系统风险很大)

并行切换法(是最可靠也最常采用的系统转换方法)试点过渡法

5.程序设计的目标:

可维护性:是指使用期间内对系统功能的完善和调整;

可靠性:具备较好的容错能力,意外情况下便于处理; 可理解性:便于程序开发人员阅读; 效率:指能否有效利用计算机资源; 6.在模块化程序设计中应注意:

①.模块的独立性。在系统中模块之间应尽可能地相互独立,减少模块间的耦合,即信息交互,以便于将模块作为一个独立子系统开发。

②.模块大小划分要适当。模块中包含的子模块数要合适;既便于模块的单独开发,又便于系统重构。

③.模块功能要简单。底层模块一般应完成一项独立的处理任务。

④.共享的功能模块应集中。对于可供各模块共享的处理功能,应集中在一个上层模块中,供各模块引用。

7.自顶向下的模块化方法采用以下三种基本逻辑结构来编写程序:

顺序结构、循环结构、选择结构。

第十章

1.管理的必要性:

为确保和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和有效性,有必要对其进行管理。2.开发阶段是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大段落,每个阶段都要求有明确的成果 子项目是因系统过于庞大,须分轻重缓急逐步开发而划分的分项目 子项目是因系统过于庞大,须分轻重缓急逐步开发而划分的分项目 3.信息系统运行管理的目的:

是使信息系统在一个预期的时间内能正常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产生其应有的效益。4.评价的目的: 是检查系统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技术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系统的各种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经济效益是否理想,指出系统的长处与不足,为以后的改进与扩展提出意见。5.信息系统的评价方法:

目前一般都采用多指标评价体系的方法,这种方法先提出信息系统的若干评价指标,然后对各指标评出表示系统优劣程度的值,最后用加权等方法将各指标组合成一个综合指标。3.信息系统的评价内容

• 对信息系统的评价主要是从技术与经济两方面进行。• 技术上的评价内容主要是系统性能,具体内容为:

①、信息系统的总体水平:例如系统的总体结构、地域与网络的规模、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等。

②、系统功能的范围与层次:例如功能的多少与难易程度或对应管理层次的高低等。③、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与深度:例如企业内部与外部信息的比例、外部信息的利用率等。

④、系统的质量:例如系统的可使用性、正确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通用性等。⑤、系统的安全与保密性。⑥、系统文档的完备性。

• 在经济上的评价内容主要是系统的效果和效益,包括直接的与间接的两个 方面。

• 直接的评价内容有: ①、系统的投资额。②、系统运行费用。

③、系统运行所带来的新增效益。④、投资回收期。

• 间接的评价内容有:

①、对企业形象的改观、员工素质的提高所起的作用。

②、对企业的体制与组织机构的改革、管理流程的优化所起的作用。③、对企业各部门间、人员间协作精神的加强所起的作用。

第十一章

1.决策支持系统(DSS)的概念: 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应用决策科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人机交互方式辅助决策者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的信息系统。2.DSS与MIS的关系

下载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管理信息系统考试总结复习[5篇范文]

    第一章 1.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主要表现哪些方面? 中小企业迫切需通过信息化了解市场信息,增强销售能力; 客户管理方面,中小企业最关心是如何通过信息化应用发现更多的新客......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大作业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大作业 制作主题为“引人入胜的……风光游”电子书。 基本要求:  主题明确  基本功能到位  背景音乐与电子书内容和谐,交互生辉。 作业需提交: 1.引人入胜的......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终结版

    管理信息系统 1.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 运用系统的理论方法,以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为工具和手段的,具有进行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处理、传递等功能的,能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范围

    系统分析的具体工作不包括: 可行性分析,详细调查,系统化分析 系统详细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管理业务状况,数据流程 描述管理业务的图表有:管理业务流程图和表格分配图 在数据分析中......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纲要(完整)

    1.数据模型【重点、新、旧】面向对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应用最广泛的是关系模型。数据描述的三个领域【重点、新】 数据描述是数据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从事物......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要点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要点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

    管理信息系统总结

    1. 系统是由处于一定的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为达到整体目而存在的集合。系统按其组成可分为自然系统、人造系统和复合系统三大类。2. 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总结

    第一章:信息系统和管理 1、信息,数据的概念及联系:@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信的知识。@数据是记录客观事物的、可鉴别的符号。@联系:信息是经过加工以后、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