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信息系统考试总结复习
第一章
1.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主要表现哪些方面?
中小企业迫切需通过信息化了解市场信息,增强销售能力;
客户管理方面,中小企业最关心是如何通过信息化应用发现更多的新客户;
生产和研发方面,中小企业把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作为最需要通过信息化解决的问题;
企业管理方面;中小企业列在首位的需求是及时掌握企业的经营情况,尤其是财务管理,其次是提高工作效率。2.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指对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信息的系统,它通常是一个用于数据处理、事务活动处理、信息报告等企业内部信息处理、加工和传送的集成化计算机信息系统。3.关于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有哪些基本观点?
关键因素与集成要素;集成化;人-机系统;强调分析计划预测控制功能;社会技术系统。
4.信息系统的管理职位有哪些?
细信息系中的职位(系统分析师、系统程序员、操作员、数据库管理员、系统设计师);首席信息官出现;管理职员(部门主管、开发经理、项目经理、维护经理)
第二章
1.信息系统治理框架COBIT4.1有哪些部分组成。框架;控制目标;管理指南;成熟度模型
2.企业信息管理的三大核心要件。信息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管理 3.组织中的信息系统经历那些阶段?
从研究管理问题的特征性和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来解决经营、管理、和定量化分析中的问题出发,产生了管理信息系统;从研究决策问题出发,产生了决策支持系统;从研究事务处理类型办公业务的角度出发;产生了办公自动化系统;从研究思维过程和处理问题出发,产生了人工智能系统。第三章
1.什么是系统软件?支持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并实现用户操作的软件,一般是在计算机系统购买时随机携带的,也可是根据需要另行安装的。
2.系统软件主要特征是什么?与硬件有很强的交互性;能对资源共享进行调度管理;能解决并发操作处理中存在的协调问题;数据结构复杂,外部接口多样化,便于用户反复使用。
3.常用的计算机应用软件都有哪些?
压缩软件(360压缩、好压);办公软件(word、WPS);看图软件; 杀毒软件(360;金山);播放软件(迅雷看看;酷狗);聊天软件(QQ、MSN)4.中国软件企业主要有哪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海尔集团公司;浪潮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第四章
1.web1.0 web2.0 web3.0分别解决了哪些问题?
Web1.0解决了获取信息的问题;Web2.0解决了与他人分享信息、享受新鲜网络体验的问题;Web3.0旨在为未来用户创立所有的数字信息、所有网络接触融为一体的有意的体验。
2.什么是内联网?又称企业内联网,使用因特网技术建立的可支持企事业内部业务处理和交流的综合网络信息系统,是利用互联网和Web概念与技术建立的企业内部网络。
3.什么是外联网?是不同单位间为了频繁交换业务信息,而基于互联网或其他公网设施构建的单位间专用网络通道 4.如何搭建一个无线局域网?
所需硬件:网线网卡,无线AP,无线天线,无线路由器
组件:安装无线路由器;无线路由器的设置;无线网卡设置;设置网卡的无线网络配置
5.网络利用哪些介质进行传输信号的?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传输
第五章
1.数据库技术与现代信息系统的关系?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已经使之成为先进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础和和核心 2.根据数据库模型发展,经历哪些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代的网状、层次数据库系统;第二代的关系数据库系统;第三代的以面向对象模型为主要特征的数据库系统。
3.什么是数据仓库?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相对稳定的、反映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
4.什么数据挖掘?用户分析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解释应经发生的业务活动中隐藏的模式和趋势,帮助管理者在企业运营中制定战略变更决策,获取市场竞争优势。5.数据库基本的数据模型有哪三种? 层次模型系统;网状模型系统;关系模型系统
6.关系模型有哪两部分构成。实体和联系 7.数据库管理系统有哪三种主要功能。
创建新的数据库和数据库应用;维护组织数据库中的数据质量;使用组织数据库,提供终端用户需要的信息
第六章
1.简要画出一个企业的销售流程。课本P109
2.销售流程的要素有哪些?目标客户;销售机会;销售活动;销售结果 3.分析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相互关系。
资金流是目的,商流是前提,物流是基础,信息流是手段和保障 1.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会计信息的基本特点。
数据来源广泛,数据量大;
数据的结构和数据处理的流程较复杂;
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要求高;
数据处理的环节多,很多处理步骤具有周期性;
数据的加工处理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并要求留有明确的审计线索; 信息输出种类多,数量大,格式上有严格的要求;
数据处理过程的安全性,保密性有严格的要求。2.简述基于计算机的会计处理流程?
由操作员通过键盘输入记账凭证,或直接上机编制记账凭证,或由计算机自动转账生成记账凭证,所输入的记账凭证暂时存储在记账凭证临时库中。
对记账凭证临时库中记账凭证进行审核和修改,确保记账凭证准确无误。
随时对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进行过账处理,更新科目发生额与余额库,并将已过帐的凭证转存到记账凭证总库。
根据科目发生额和余额库及记账凭证总库随时生成并输出比记账及各种明细账。
根据科目发生额和余额库随时生成并输出总账。
根据科目发生额和余额库随时生成并输出会计报表。3.电子支付与传统支付相比,有哪些优势?
电子支付是采用先进的技术通过数字流转来完成信息传输的,其各种支付方式都采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款项支付;而传统的支付方式都采用现金的流转、票据的转让及尹恒的汇兑等物理实体来完成款项支付。
电子支付的工作环境基于一个开放的系统平台;传统支付则是在较为封闭的系统中运作。
电子支付采用最先进的通讯手段,如因特网;电子支付对软硬件设施的要求高,一般要求有互联网的微机、相关的软件及其他的一些配套设施;传统支付使用传统的通讯媒介,没有这么高的要求。
电子支付方便,快捷,高效,经济优势。
4.资金清算的两种方式:全额实时清算;差额批量清算
5.第三方支付平台是如何实现跨行支付功能的?其优点和缺点?
具体做法:支付平台在A行和B行均开设中间账户,并存入一定的结算备付金。当购货人向商家付款时,平台通知A行将购货人账户上的货款扣除并在平台的中间账户中增加同样的金额,然后通知B行将平台中间账户扣除同样的金额并砸商家账户中上增加同样的金额。这样平台就分别通过与付款方和收款方的两次结算实现了一笔跨行支付。
优点:避免了去央行清算的麻烦,另外平台可以借以监控买卖双方的履约情况。缺点:平台要在各家参与行都开设中间账户,并存入备付金,如果参与的银行很多 备付金的总量会很大,使平台不堪重负。平台还需实时监控和调拨资金以维持中间账户的足够头寸。
6.资金清算存在哪些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系统风险;法律风险;非法风险;操作风险。
第八章
1.什么是物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有所需输送的物料和包括有关的设备、输送工具、仓储设备、人员及通讯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物流系统的七大功能:输送;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
3.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是有人员、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讯设备及其他办公设备组成的人机交互系统。其主要功功能是进行物流信息的收集、存储、传输、加工整理、维护和输出,为物流管理者和其他组织管理人员提供战略、战术及运作决策的支持,以达到组织的战略竞优,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和效益 4..第三方物流的定义:是相对“第一方”发货人和“第二方”收货人而言的,是由第三方专业企业来承担企业物流活动的一种物流形态。第九章
1.根据信息对当前战略和未来战略的价值,可将信息分哪四种? 战略信息;高潜力信息;关键运营信息;支持信息
2.信息管理战略的途径有哪些?构建信息管理职能部门;责任;信息资源分析;信息政策;风险管理
3.战略规划的内容由三个要素?方向和目标、约束和政策、计划和指标 4.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常用模型有哪些?诺兰模型、战略一致性模型、三阶段模型
5.信息系统规划分析方法中,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环境分析的方法都有哪些?
外部环境分析: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PEST分析模型
内部环境分析:麦肯锡的7S模型、价值链方法、成熟度模型
6.关键成功要素法的步骤有哪些? 确定企业或MIS的战略目标;
识别所有的成功因素:主要是分析影响战略目标的各种因素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子因素;
确定关键成功因素。不同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行业的组织,由于各自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差异和内部条件的不同,其关键成功因素也不尽相同;
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数据字典,DD)。7.平衡计分卡的设计包括哪四方面? 财务角度、顾客角度、内部经营流程、学习和成长
8.平衡计分卡定义什么?是根据企业组织的战略目标要求而精心设计的指标体系。
9.成本-效益分析法,IT系统效益包含哪些内容。
有形效益和无形效益
1.BSP的作用和优点。
作用:确定未来MIS的总体结构,明确整个系统的子系统组成以及开发这些子系统的先后顺序;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优点:保证MIS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机构,使其具有对环境变更的适应性,即使将来企业的组织机构或管理体制发生变化,MIS的结构体系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
2.企业过程、数据类的定义。
企业过程:逻辑上相关,能完成某种管理功能的一组活动的集合。数 据 类:逻辑上相关的数据,是企业过程的输入和输出。3.U/C矩阵的正确性的检验 :完备性检验、一致性检验、无冗余性检验
4.子系统的划分(如何调整U/C矩阵)
对U/C矩阵的行,按照功能组及组内功能的先后次序调整功能行的位置;
对U/C矩阵的列,按照使得C最靠近对角线的方法调整数据类的列位置; 将U与C最密集的区域框起来,每一个框即构成一个子系统; 框外的U说明了子系统之间的数据流向。5.用U/C矩阵划分子系统的六个步骤
⑴ 填入“数据类”;⑵ 填入“功能”;⑶ 标以“U”或“C”;
⑷ 按逻辑关系及发生的顺序,重排各功能;
⑸ 重排数据类,使所有“C”尽可能靠近对角线; ⑹ 分组,结果不唯一。6.关键成功因素法(CSF)的步骤。
①了解企业或MIS的战略目标;②;识别所有的成功因素;③确定关键成功因素;④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第十章
1.系统分析的任务及步骤?
系统分析的任务:在充分认识原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完成新系统的逻辑模型设计,解决系统“做什么”的问题。系统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系统开发工作的成败。
系统分析的步骤:问题识别;可行性分析;详细调查;系统化分析;逻辑方案设计 2.可行性分析的任务和内容?
可行性分析的任务:明确开发应用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可行性分析的内容:管理上的可行性;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可行性 3.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内容包括哪些? • 系统简述 • 项目的目 • 所需资源、预算、期望效益 • 可行性的结论 4.可行结论有哪些?• 可以立即开发• 改进原系统• 目前不可行,推迟开发
5.详细调查的目的及原则。
详细调查的目的:完整掌握现行系统的现状,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收集资料,为下一步的系统化分析和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设计做好准备;
详细调查应遵循用户参与的原则
6.详细调查的方法有哪些:开调查会,访问,发调查表,参加业务实践, 调查过程中应使用各种形象、直观的图表工具。7.详细调查的内容有哪些?管理业务调查;;;数据流程调查
8.管理业务调查包含哪些?组织结构调查,管理功能调查,管理业务流程调查 9.描述管理业务流程的图表有哪些?管理业务流程图,表格分配图 10.数据流程图定义及其绘制用符号。
11.数据字典与数据流程图之间的关系说明。
数据流程图是系统的大框架,而数据字典则是对数据流图中每个成分的精确描述。
数据流程图配以数据字典,就可以从图形和文字两个方面对系统的逻辑模型进行完整的描述。
12.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有哪些?
结构化语言、判定表、判定树 13.举例说明如何制作判定表及判定树
14.用判定表来描述决策问题,通常经过哪几个步骤。
--分析决策问题涉及几个条件;--分析每个条件取值的集合;--列出条件的各种可能组合;--分析决策问题涉及几个可能的行动;
--做出有条件组合的判定表;--决定各种条件组合的行动;
--按合并规则化简判定表。
15.数据属性分析包含哪两种? 数据的静态特性分析、数据的动态特性分析 16.确定新系统的数据处理方式有几种,每一种的使用场合是哪些?
成批处理方式 适用场合:固定周期的数据处理、需要大量的来自不同方面的数据的综合处理、需要在一段时间内累积数据后才能进行的数据处理、没有通讯设备而无法采用联机实时处理的情况。
.联机实时处理方式
适用场合:需要反应迅速的数据处理、负荷易产生波动的数据处理、数据收集费用较高的数据处理
17.新系统的逻辑方案内容包含哪些内容。
新系统的业务流程、新系统的数据流程、新系统的逻辑结构、新系统中数据资源的分布、新系统中的管理模型 18.新系统可以选用的管理模型种类有哪些?
综合计划模型、生产计划管理模型、库存管理模型、财务成本管理模型、统计分析与预测模型等
1.系统设计的任务和主要工作。
系统设计的任务:在系统分析提出的逻辑模型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物理模型的设计。主要是解决“怎样做”的问题。
系统设计的主要工作:总体设计、代码设计和设计规范的制定、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数据存储设计、计算机处理过程设计 2.系统设计的原则有哪些。系统性、灵活性、可靠性、经济型 3.代码的种类,顺序码 区间码
助忆码 4.代码结构中的校验位,算术级数法 几何级数法。
5.功能结构图的定义,建立的三个步骤。
定义:就是按功能从属关系画成的图表,图中每一个框称为一个功能模块。步骤:第一步,从数据流程图中,选出一个“功能处理”及其该“功能处理”的输入和输出数据流,作为模块划分的对象。第二步,因为任何功能模块都是由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因此,根据数据流程图,可以把“订单处理”模块分解为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功能模块。
第三步,将各模块逐层进行功能分解,并绘制“订单处理”的功能结构图
6.信息系统流程图的定义和两个步骤。
信息系统流程图是以新系统的数据流程图为基础绘制的。可以按下述思路来绘制信息系统流程图:
第一步,为数据流程图中的处理功能画出数据关系图。
第二步,把各个处理功能的数据关系图综合起来,形成整个系统的数据关系图,即信息系统流程图。
7.系统物理设计时,系统吞吐量、系统的可靠性,双机双工系统等概念
系统的吞吐量。每秒钟执行的作业数称为系统的吞吐量。
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可靠性可以用连续工作时间来表示。例如,每天需要24小时连续工作的系统,则系统的可靠性就应该很高,这时可采用双机双工系统结构方式。
双机双工系统:两台主机同时运行各自的服务工作,且相互监测对方的情况。当一台主机出现故障时,另外一台主机立即接管它的工作,保证工作不间断。8.计算机硬件的选择,要注意哪些方面。
(1)根据新系统的功能和容量要求,有针对性的选择设备(主机和外设),使买来的设备能充分被利用,也要留有扩充余地。
(2)考虑联网要求:包括子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上层信息系统之间的联网。不同机器要能够兼容,最好是同一家的产品。(3)向已使用过该种设备的单位了解运行情况及优缺点。
(4)了解设备管理和维护工作量大小,以及厂商所能提供的保修、维护等条件。(5)准备几种设备配置方案及类似功能、容量的几种机器选择方案。召开各种方案论证会,请各方面有关人员和专家参加分析讨论,提出意见。
9.市场上流行适合大中小型的MIS的DBMS分别是什么?
目前,市场上流行的适用于大型MIS的DBMS有:Oracle,Sybase.、市场上流行的适用于中型MIS的DBMS有:Informix.、市场上流行的适用于小型MIS的DBMS有:FoxPro.10.按文件的用途分类,主文件、处理文件、工作文件的用途。
主文件。主文件是系统中最重要的共享文件,主要存放具有固定值属性的数据。为发挥主文件数据的作用,它必须准确、完整并及时更新,需要长期保存。处理文件。处理文件又称事务文件,是用来存放事物数据的临时文件(随机变动属性),包含了对主文件进行更新的全部数据。这类文件的保存期较短。工作文件。工作文件是处理过程中暂时存放数据的文件。如排序过程中建立的中间文件,处理结束后文件即可删除。11.输出设计的内容
有关输出信息使用方面的内容,包括信息的使用者、使用目的、报告量等 输出信息的内容,包括输出项目、位数、数据形式 输出格式,如表格、图形、文件 输出设备,如打印机、显示器、光盘 输出介质,如磁盘,输出用纸
12.系统设计报告的内容:系统总体设计方案、代码设计方案、输入和输出设计方案、文件设计方案、程序模块说明书
第二篇:管理信息系统考试总结
填空题:
1.管理信息系统由四大部件组成: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信息管理者
2.系统规划制定完成后,可根据规划的要求组织一个项目开发,每个项目开发由四个阶段来完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的评价。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目标的确定、达到目标方式的确定、信息系统目标的确定、信息系统主要结构的确定、工程项目的确定及可行性研究等。
系统分析的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分析、系统数据流程图的确定,以及系统方案的确定等。
系统设计包括计算机系统流程图和程序流程图的确定、编码、输入输出设计、文件设计、数据库设计以及程序设计等。
系统实现包括机器的购买、安装、程序调试、系统的切换,以及系统的运行和维护等。系统的评价包括建成时的评价和运行后的评价,发现问题并提出系统更新的请求等。3.信息生命周期是要求、获得、服务和退出
4.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新三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和协同论 5.网络计算的模式:在C/S结构、B/S结构、网络计算、云计算
6.数据库三级组织结构:内层(内模式)、中间层(模式)、外层(外模式)
7.联机分析处理(OLAP)包括针对多维视图的各种操作:切片和切块、钻取、旋转/转轴 8.多路复用器:多路复用技术能把多个信号组合为一个信号传输。实现这种功能的设备就是多路复用器。多路复用技术有两种:频分多路复用(FDM)和时分多路复用(TDM)9.预测子系统采用的预测方法:经验综合法、内因直接预测法和外因间接预测法
10.制造信息系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技术实现产品生产的系统,一类是通过管理实现生产的系统
11.库存控制有两种基本方法:订货点技术法和物流需求计划法
12.传统的决策支持系统有三个主要部件,即数据库、模型库和会话部件 13.一个典型的专家系统应包括以下部件:
1)知识获取设备
2)知识库(规则库和数据库)3)知识管理系统(KBMS)4)推理机构 5)用户接口
14..战略规划内容三个要素组成:即方向和目标、政策和约束,以及计划和指标
15.分析事物的认知方法体系六种:系统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数据流量法、信息模拟法、抽象对象法、模拟渐进法
16.可行性分析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技术、经济、社会
17.数据正确性分析,在建立了U/C矩阵之后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可概况如下几点:1)原则上每一列只能有一个C,2)每一列至少有一个U 3)不能出现空行或空列 18.目前常用的编码有如下几种形式:顺序码、数字码、字符码、混合码
名词解释:
1.网络计算: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是指综合利用分散在网络各处的大量独立的计算资源,组成一种分布式系统,共同完成某个计算任务。
2.云计算: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网络按需提供计算资源的模式,其中计算资源包括计算能力、存储、应用和服务等。类似于C/S结构和B/S结构,云计算模式也分为用户端(客户端)和“云”端(服务提供方)。
3.联机分析处理:主要是对大量多维数据的动态综合、分析和归纳。
4.批处理(batch processing):定期的周期性地收集源文件,然后进行成批的处理。
简答论述题:
1.管理信息系统是什么?它和一般的计算机应用有什么不同?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动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与计算机应用的不同是:计算机只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种工具。没有计算机也有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只有优劣之分,不存在有无的问题。2.现代企业处理信息的方式:
(1)以联机事务处理形式处理信息
企业的业务数据库可以用联机事务处理技术及功能,即采用联机收集和处理信息,然后再对收集到的经过处理的信息加以利用,并且不断更新已有的信息。
(2)以联机分析处理形式处理信息,并利用信息进行决策
企业从事物中获取信息,需要对信息进行分析,以便从事各项决策任务,联机分析处理是一种新的数据管理技术,能为联机分析处理提供支持。
(3)在信息应用过程中管理信息 企业在管理信息时应该:
1)考虑采用适当的技术去组织信息,以便信息使用者能逻辑的使用信息,而不必了解信息的物理组织形式。
2)考虑信息使用权限,如确定谁有权利浏览信息,谁有权利使用信息,谁有权利更新信息等。
3)考虑信息的更新与维护
3.数据挖掘月联机分析处理的区别:
数据挖掘(Data Mining)是从大量数据中自动发现隐藏的有用知识的过程,是从大量数据中挖掘“宝藏”的过程。
数据挖掘和联机分析处理都是使用数据仓库数据的重要工具,但联机分析处理工具主要是展现数据,启发数据分析人员找出规律,得出结论,而数据挖掘可以不用人工参与,主要靠计算机自动发现规律。数据挖掘的主要方式:分类、聚类、关联规则发现、时序模式发现。4.怎样保障电子安全技术,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为了保障电子商务安全技术,一些国家通过立法保护数字化的知识产权和网上隐私,同时为了保护电子商务客户机,电子商务交易通道及电子商务服务器资源采用了一些安全控制技术。采用的主要安全技术如下:
1)密钥系统也称对称密钥系统。发送者和接受者有相同的密钥。他们采用相同的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解决了信息的保密性。
2)公钥和私钥系统也称为非对称密钥系统。其中公开密钥可以随意发给期望同私有密钥持有者进行安全通讯的人,用于信息的加密。而私有密钥的持有人必须妥善保管私有密钥,并用私有密钥进行信息的解密。
3)散列编码和消息摘要。散列编码是用散列算法算出某消息的散列值的过程。4)数字签名:发送者用自己的私有迷药对消息摘要加密。加密后的摘要成为数字签名。数字签名保证交易完整性。
5)数字证书是WWW商务服务器对访问者的身份认证、访问内容和时间控制的主要手段。
6)电子商务安全交易标准。对应用层有SET协议,S-HTTP协议、S/MIME协议,对会话层有SSL协议。
5.库存控制子系统定义及功能是什么:
库存控制子系统也叫物料需求计划(MRP)子系统,它利用主生产计划(MPS),物料清单(BOM),采购、生产等订货资料计算出相关需求的状况,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有:
1)计算各种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需求时间、需求数量和需求地区。
2)配合作业控制,使仓库和车间管理人员对物料运送、设备和工具需求等事宜及早安排准备。
3)及时采购原材料,避免库存积压。
4)计划和控制产品加工全过程,使其准时交货。6.主管信息系统和主管支持系统有何不同?
经理信息系统EIS 1)是对经理个人的剪裁,2)抽取、过滤、压缩和跟踪关键数据,3)提供在线状态存取、趋势分析、例外报告和深入挖掘数据的能力,4)取存和集成广泛的内源和外源数据,5)对用户友好、可显示表达图形、表格以及文本信息、不用培训或少量培训即可使用,6)主管经理直接使用、不要中间人; 经理支持系统ESS是加入附加能力的EIS:
1)支持电子通信包括电子邮件、传真、计算机会议和字符处理,2)提供数据分析能力包括电子报表、查询语言和决策支持系统等,3)包括提高个人工作效率的工具如电子日历、电子备忘录等。7.决策支持系统(DSS)特征描述:
1)目的在于解决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问题 2)综合应用数据、模型和分析技术
3)交互式的友好接口,非计算机人员容易使用 4)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5)是支持而不是代替人的决策过程
6)是跟踪和适应人的决策过程,而不是要求人去适应系统。8.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框架结构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框架结构广泛应用了深度知识库的概念。所谓深度知识指的是更一般、更基础的知识,也可以是关于知识的知识。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框架结构最核心的部分是最下边的决策和信息价值的深度知识库。它应当包括决策的最基本的规律知识,这种知识可能是一种常识。较上一层是学习和知识获取的深度知识库。这个库主要功能是使最下边的决策和信息价值的深度知识库的功能可以实现。由它指导如何获取信息,并不断学习积累获取信息的经验,以修改OR/MS分析技术的深度知识库、多域的专业深度知识库的知识。
OR/MS分析技术的深度知识库是关于如何使用OR(运筹学)和MS(管理科学)模型的知识。用户通过接口再通过本部件去模型库中选择合适的模型。多域的专业深度知识库包括了使用数据的知识。
9.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有哪些方法?试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1970年哈佛William Zani教授首先提出MIS模型中的关键成功变量是确定MIS成败的因素,方法步骤是:了解企业目标、识别关键成功因素、识别性能的指标和标准、识别测量性能的数据;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SST):1978年William King提出,把整个战略目标看成一个“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变量等组成,MIS的战略规划过程就是把组织的战略目标转变为MIS战略目标的过程,步骤是:描绘出组织各类人员结构、识别每类人员的目标、对于每类人员识别其使命及战略; 企业系统计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BSP):70年代初IBM公司用于内部系统开发的,主要是基于用信息支持企业运行的思想,先自上而下识别系统目标,识别企业过程,识别数据,然后现自下而上设计系统,即是把企业目标转化为信息系统战略的全过程。
优缺点:CSF方法能抓住主要矛盾,使目标的识别突出重点,它和传统方法衔接比较好,但一般最有利的只是在确定管理目标;
SST方法从另一个角度识别管理目标,它反映了各种人的要求并给出了要求的分层,然后转化为信息系统目标的结构化方法,它能保证目标比较全面,疏漏较少,但在突出重点方面不如前者;
BSP方法虽然也道德强调目标,但它没有明显的目标引出过程,它通过管理人员酝酿“过程”引出了系统目标,企业目标到系统目标的转换是通过组织/系统、组织/过程以及系统/过程矩阵的分析得到的,用U/C图划分子系统。
把三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就产生了CSB方法,先用CSF方法确定企业目标,然后用SST方法补充完善企业目标,并将这些目标转化为信息系统目标,用BSP方法校核两个目标,并确定信息系统结构,这样就补充了单个方法的不足。10.如何检查U/C矩阵的正确性?
建立U/C矩阵后一定要根据“数据守恒”原则进行正确性检验,以确保系统功能数据项划分和所建U/C矩阵的正确性,正确性检验从三个方面进行:(1)完备性检验是指具体的数据项或类必须有一个生产者“C”和至少一个使用者“U”,功能则必须有产生或使用“U”或“C”元素发生,否则这个U/C矩阵的建立是不完备的;(2)一致性检验是指对具体的数据项/类必有且仅有一个产生者“C”,如果有多个产生者的情况出现,则产生了不一致现象,原因一是没有产生者(漏填了“C”元素或者是功能、数据的),二是多个产生教课(错填了“C”元素或者是功能、数据的的划分不独立、不一致);(3)无冗余性检验即表中不允许有空行空列,否则一会漏填了“C”或“U”元素,二是功能项或数据项的划分是冗余的、没有必要的。
11.系统切换的几种方式,特点及优缺点
系统切换是指系统开发完成后新老系统之间转换。系统切换有三种方式:(1)直接切换是在确定新系统运行准确无误时,立刻启用新系统,终止老系统运行;(2)并行切换是新老系统并行工作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以后,新系统正式替代老系统;(3)分段切换又叫向导切换,是以上两种切换方式的结合。第一种方式对人员、设备费用很节省,处理过程简单简单,但风险大;万一系统运行不起来,就会给工作造成混乱,这只在系统小,且不重要或时间要求不高的情况下采用。
第二种方式:无论从工作安全和心理状态上均是较好的,主要特点是安全可靠,但费用和工作量大;因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系统要两套班子并行工作
第三种方式是混合方式,在较大系统使用较合适,当系统较小时不如用第二种方式。
综合题:(p409)
第三篇: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总结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
一.信息
1、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性质:
信息的概念: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信知识
信息的性质:事实性、时效性、不完整性、等级性。
2、信息的度量: H(x)p(xi)log2p(xi)
二.系统
1、系统的概念,信息系统的概念。系统:系统是处于一定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系统可分为自然系统,人造系统,复合系统
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由人,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准确地收集,加工,储存,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2、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每一发展阶段的特点:
①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数据处理的计算机化 ② 管理信息系统(MIS)高度集中,能将组织中的数据和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快速处理,统一使用。
③ 决策支持系统(DSS)在人和计算机交互的过程中帮助决策者探索可能的方案,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
三. 信息系统和管理
1.信息系统和管理的关系
管理的任务在于通过有效的管理人,财,物等资源来实现企业的目标。而要管理这些资源,需要通过反映这些资源的信息来管理 2.信息系统对几大职能的支持 对计划职能的支持:(1)支持计划编制中的反复试算(2)支持对数据的快速,准确存取(3)支持计划的基础——预测(4)支持计划的优化
对领导职能和组织职能的支持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企业组织重新设计,企业工作的重新分工和企业职权的重新划分,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其特点:(1)通信系统的完善使上下级指令传输系统上的中间层显得不再那么重要,甚至没有必要再设置那么多的中间层
(2)部门分工出现非专业化分工的趋向,企业各部门的功能相互融合交叉
(3)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企业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便捷。从而使得上下级,各部门之间沟通更为紧密,也使得企业可以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统一的,迅速的整体行动和应变策略
对控制职能的支持:控制职能是对管理业务进行计量和纠正,确保计划得以实现(1)行为控制,指对人的控制(2)人员素质控制(3)质量控制 (4)其他控制
四.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1.定义: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2特点:(1)它是一个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
(2)它是一个对组织乃至整个供需链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3)它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
(4)它是一个需要与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信息系统(5)它是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 3分类:(1)国家经济信息系统(2)企业管理信息系统(3)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4)办公型管理信息系统(5)专业型管理信息系统 五.信息技术
(1)数据处理的概念
数据处理是指把来自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和社会经济活动等领域中的原始数据,用一定的设备和手段,按一定的使用要求,加工成另一种形式的数据过程
(2)数据存储的方式:顺序储存,链接储存,索引储存,散列储存(3)数据处理的发展阶段
(一)简单应用(20世纪50年代以前)(二)文件系统(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三)数据库系统(60年代后期开始)2.计算机网络的含义、功能和分类
(1)含义:计机网络是用通信介质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和其他网络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的系统。(2)功能: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
(3)分类:按拓扑结构分为:星状网,树状网,总线网,环状网,网状网 按使用范围分为:公用网和专用网
按组织方式分为:分布式网络,集中式网络和分布集中式网络 按网络范围分为:局域网,广域网,城域网或市域网 六.数据库
1.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层次数据模型 网状数据模型 关系数据模型
2.数据库系统的构成(1)、计算机系统(支持数据库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环境)(2)、数据库(Database)(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4)、人员
:·数据库管理员 ·系统程序员 ·用户 3.实体关系模型(实体、属性、联系)(1)实体(Entity)描述客观事物的概念(2)属性 “属性”指实体具有的某种特性。
(3)联系 现实世界的事物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4.范式(1nf,2nf,3nf)从数据库表中规范模式 5.SQL语句(数据库的基本操作)
(一)表的建立与删除:(1)建立create table表名(2)修改alter table表名(3)删除 drop table表名
(二)数据查询
Select 目标from表名 where 条件表达式
(三)数据更新
(1)数据修改:update表名 Set列名=。。。
(2)数据删除:delete from 表名 Where。。。
(3)数据插入:insert into表名(列名)Value。。。
七.MIS的战略规划及开发方法
1.诺兰模型,能根据此模型判断实例是否符合MIS发展的规律P92-94 第一阶段:初装
指单位或组织购置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第二阶段:蔓延
随着计算机应用初见成效,信息系统从少数部门扩散到多数部门,开发了大量的应用程序。事务处理效率提高; 数据处理能力发展迅速; 数据冗余、不一致性。第三阶段:控制
管理部门控制计算机数量的增加,出现了专门的负责人对组织的 系统建设进行规划,特别是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数据共享问题。第3阶段是实现从以计算机管理为主到以数据管理为主的转换的关键。第四阶段:集成
在控制的基础上,对子系统中的硬件进行重新联接,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第五阶段:数据管理
由于当时美国还处于第四阶段,Nolan没有对此进行详细的描述。第六阶段:成熟
“成熟”的信息系统可以满足组织中各个管理层次(高层、中层、基层)的要求,从而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管理。
2.开发信息系统的策略(1)向上而下的开发策略 “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是从现行系统业务状况出发,先实现一个个具体的功能,逐步地由低级到高级建立MIS。
(2)向下而上的开发策略 “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强调从整体上协调和规划,由全面到局部,由长远到近期,从探索合理的信息流出发来设计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1)结构化开发方法(2)原型法(3)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4)case 3.了解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4个基本特点(1)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
对系统将要面临的具体管理问题及用户对系统开发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弄清要干什么。(2)(OOA)分析问题的性质和求解问题:
在问题域中抽象地识别出对象以及其行为、结构、属性、方法等。即面向对象分析。
(3)(OOD)整理问题: 即对分析的结果作进一步地抽象、归类、整理,并最终以范式的形式将它们确定下来。即面向对象设计。(4)(OOP)程序实现: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将上一步的范式直接映射为应用程序软件。4.u/c矩阵 从数据处理的角度来看,过程和数据类之间的关系只有3种: □ 产生并使用(C,Create)□ 使用(U,Use)□ 无关(Null)
(1)利用定义好的功能和数据类作一张功能/数据类表格,即U/C矩阵,如表所示。矩阵中的行表示数据类,列表示功能,并用字母U(use)和C(create)表示功能对数据类的使用和产生,交叉点上标C的表示这个数据类由相应的功能产生,标U的表示这个功能使用这个数据类。例如,销售功能需要使用有关产品、客户和订货方面的数据,则在这些数据下面的销售一行对应交点标上U; 而销售区域数据产生于销售功能,则在对应交叉点上标C。
(2)调整功能/数据类矩阵。开始时数据类和过程是随机排列的,U、C在矩阵中排列也是分散的,必须加以调整。
首先,功能这一列按功能组排列,每一功能组中按资源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排列。功能组指同类型的功能,如“经营计划”、“财务计划”属计划类型,归入“经营计划”功能组。
其次,排列“数据类”这一行,使得矩阵中C最靠近主对角线。因为功能的分组并不绝对,在不破坏功能成组的逻辑性基础上,可以适当调配功能分组,使U也尽可能靠近主对角线。上表的功能/数据类矩阵经上述调整后,得到下表表示的功能/数据类矩阵。(3)画出功能组对应的方框,并起个名字,这就是子系统,见表所示。
(5)用箭头把落在框外的U与子系统联系起来,表示子系统之间的数据流。例如,数据类“计划”,由经营子计划系统产生,而技术准备子系统要用到这一数据类。
八.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
1.系统分析的任务及任务中每一阶段的具体工作
任务:在充分认识原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识别,可行性分析,详细调查,系统化分析,最后完成新系统的逻辑方案设计 2.管理业务流程图及表格分配图的绘制。3.数据流程图的绘制,描写处理逻辑的工具。
流程图:一种描述系统内各单位、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向的图表,利用它可以帮助分析人员找出业务流程中的不合流理向。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4.数据字典的编写。
5.处理逻辑描述(判断树,判断表)PPT第六章 九.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
1.系统设计主要的工作及在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2.代码设计(代码的种类)
能依据环境来进行简单的代码设计或是根据代码来判断代码种类。
校验位的设计。
3.物理配置方案设计依据。十.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实践
1.系统实施阶段所需要完成的任务; 2.程序设计的;
3.系统切换的方法,系统维护的工作和系统运行管理的工作; 4.项目管理及系统评价
十一.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概念,概念结构。系统结构中三库结构图特点。
第四篇:管理信息系统复习大纲总结(范文)
第一章
1.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的知识。
2.信息形成知识:人们正是通过获得信息来形成知识,从而认识事物、区别事物和改造世界【医生通过大量病例信息的分析和研究,最终找到医治疾病的知识和方法】。
3.信息与数据关系:信息是经过加工以后、并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只有经过解释,数据才有意义,才成为信息。比如天气预报中的气温。【信息一定是数据,而数据不一定是信息;对某人来说是数据的东西,对另一人来说可能就是信息】 4.信息的分类(按照管理的层次):战略信息、战术信息、作业信息。5.信息的特性:①.事实性
②.时效性
③.不完全性
④.等级性:
战略级(决策信息):制定战略要大量地获取来自外部的信息,往往把外
部信息和内部信息结合起来进行预测【如产品投产、停产,新厂选择厂址,开拓新市场等】
战术级(管理信息):管理控制信息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如月计划与完
成情况的比较,库存控制等】
作业级(操作信息):作业级信息全部来源于企业内部,用于解决经常性 的问题,他与日常活动有关,并用以保证切实地完成具体任务。【如每天统计的产量、质量数据,打印工资单等】
⑤.变换性
• ⑥.价值性:索取一份经济情报,或者利用大型数据库查阅文献所付费用是 信息价值的部分体现
6.信息量的多少是由消除对事物认识的“不确定程度”来决定的。
消除的不确定程度大,则发出的信息量就大;消除的不确定程度小,则发出的信息量就小。如果事先就确切地知道消息的内容,那么消息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就等于零。因为该消息没有“不确定型东西”需要消除。
7.一个信号所取得的信息量与出现该信号的概率成反比
8.知识:是对意识的反映,是对经过实践证明的客体在人的意识中相对正确的反映。知识的特点是可以共享,可以跨越时空传递,可以重复使用,可以再生(知识创新)。
数据:未经组织的数字符号
信息:经过解释,有意义的数据,具有目的性
知识:用于生产,有价值的信息
智能:是指人们有效运用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如:财务数据是数据,经过报表整理之后成为信息,再经过分析处理之后提供给决策者某些商品可能是今后的热点商品,称为知识,决策者使用这些知识之后获取利润,称为智能。9.系统:是由处于一定的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10.系统的特征: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
11.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输入要素、输出要素、转换机制、控制机制和系统目标 12.系统的类型:按其组成可分为自然系统、人造系统和复合系统。
13.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它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14.组织中各项活动表现为“四流”:物流、资金流、事务流和信息流 15.信息系统:信息处理系统+信息传输系统。
16.信息系统的类型:按处理对象分为
作业信息系统:是处理组织的业务、控制生产过程和支持
办公事务,并更新有关的数据库。包括:
• 业务处理系统:如产量统计、成本计算和库存记录等。• 过程控制系统:指用计算机控制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如炼钢炉温度自动控制系统】
• 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先进技术和自动化办公设备(如文字处理设备、轻印刷系统等)支持人的部分办公业务活动。管理信息系统:【对作业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整理,向管理者提供管理和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主要面向管理与决策。如库存作业系统和库存管理信息系统的区别】
17.信息系统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System,简称EDPS)(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早期计算机首先用于财务部门的工资数据处理,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而非管理】
②.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20世纪 70年代~至今)【最大的特点:高度集中】
③.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pportSystem,简称DSS)(20世纪90年代~至今)【MIS与DSS的区别:MIS为管理者提供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而DSS不但提供信息,而且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18.一个组织的管理职能主要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大方面,其中任何一方面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
19.信息系统对管理职能的支持,归根到底是对决策的支持——管理就是决策 20.决策: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识、有选择的活动。
21.决策过程模型:决策科学先驱西蒙教授在著名的决策过程模型论著中将决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情报活动阶段、设计活动阶段、选择活动阶段、实施活动阶段
22.MIS和DSS只能提供决策信息,辅助决策;而最终的决策只能由人作出;只定性决策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盲目决策,只定量决策也是一种非科学的决策。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决定了决策的复杂性
23.决策的三种类型:按问题的结构化程度划分
结构化决策: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法有固定的规律可以遵循,能用明确的语言
和模型加以描述,并可依据一定的通用模型和决策规则实现其决策过程【如应用解析方法,运筹学方法等求解最佳路径、企业利润保本点的计算、安全库存等问题】
非结构化决策:其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法没有固定的规律可以遵循;没有固定的决策规则和通用模型可依;决策者的主观行为【如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决策等】
半结构化决策:其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法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又不完全确定,即:有所了解但不全面,有所分析但不确切,有所估计但不确定。这样的决策问题一般可适当建立模型,但无法确定最优方案。【如新产品的开发】
24.通常认为,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解决结构化的决策问题,而决策支持系统则以支持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为目的。
25.应当指出,决策问题的结构化程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人们掌握了足够的信息和知识时,非结构化问题有可能转化为半结构化问题,半结构化问题也有可能向结构化转化,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不断提高认识的过程。【课后题】
1.1什么是信息?信息和数据有何区别?
答: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课通信的知识。首先,信息时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特征的反映;其次,信息时可以通信的;最后信息形成知识。区别:首先,两者概念不同,信息概念(同上);数据是记录客观事物的、可鉴别的符号。其次,数据经过解释才有意义,才成为信息。而信息经过数据才能有意义,才能对人类有益。1.3如何理解人是信息的重要载体和信息意义的解释者?
答:①人是信息的重要载体: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信的知识,而知识是人的意识的反映,信息经过人的收集、加工、存储、传递,使其对人、组织和社会有作用。
②人是信息意义的可解释者:广义的信息强调“人”本身不但是一个重要的沟通工具,还是信息意义的解释者:所有的沟通媒介均需使信息最终可为人类五官察觉与解释,方算是信息沟通媒介。
1.4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那些方面能给管理者提供支持?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可以说,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基本定义。它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
1,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和产品市场化的速度;
2,将基层业务人员从大量重复的、烦琐的数据处理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是管理信息系统(MIS)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全面的信息管理,加强了统计、分析和报告的功能,满足了中低层管理者的需求;
4,是经理信息系统(EIS)和决策与集体决策支持系统(DSS、GDSS),提高了高层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
1.5为什么说管理信息系统并不能解决管理中的所有问题?
答:管理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它既涉及客观环境,又涉及人的主观因素。由于生产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也由于事物间复杂的相互联系和事物的多变性等等原因,人们在解决管理问题时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数据,更不可能把所有的、待选的解决方案都考虑进去,而管理信息系统解决问题时运行的程序是由人来编写的。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人不能解决的问题,依靠计算机也无法解决。因此,仅仅靠管理信息系统是无法解决管理中的所有问题的。特别是在高层决策和宏观决策中,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人的直觉和判断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可以说,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人们在实施管理时,不仅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还必须运用一套技术和处理方式,这些都是管理信息系统力所不能及的。
第二章
1.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和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收集、传输、加工、保存、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能实测国民经济部门或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能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能从全局出发辅助决策,能利用信息控制国民经济部门或企业的活动,并帮助其实现规划目标。它又是一门综合了管理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科学的系统性边缘科学 2.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它是一个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信息管理的目的就是为管理者进行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②.为组织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平【片面的信息管理会导致片面的决策; 只有综合的信息管理才能产生科学的决策】
③.人机结合的系统【MIS和DSS只能辅助决策,而不能代替人进行决策】 ④.与现代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系统【现代管理方法如:线性规 划法、赢亏平衡法等】
⑤.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管理信息系统科学的三要素是系统的观点、数 学的方法和计算机的应用】
3.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纵向概括了基于管理任务的系统层次结构(也称纵向结构);横向从管理的组织和职能上概括了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也称横向结构)。
4.从管理决策问题的性质来看,在运行控制层上的决策大多数是属于结构化的问题,而在战略管理层,大多数决策属于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管理控制层所作决策问题的性质,介于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之间
5.从信息处理的工作量来看,一般业务处理的信息处理量较大,层次越高,信息量越小,形成金字塔型系统结构,塔的底部表示结构明确的管理过程和决策【处理具体的事务,信息量最大】,而顶部则为非结构化的处理工作和决策【只处理低层收集整理过后、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所以信息量少】。如图2.2所示:
较 高非层结 战次构略的化 管管决理理策
基管
层行理决管动 结控理策构和制和支 化监文持决控运行控制书 策工作 日常业务处理
6.影响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环境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 生产过程的特征
※ 组织规模
※ 管理的规范化程度
※ 组织的系统性
※ 信息处理和人
第三章
1.管理信息系统必须要有网络和数据库。
2.从客观事物到信息,再到数据,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描述过程,这里经过了三个世界(或称领域):现实世界、信息世界和计算机世界。
①.现实世界:指人们头脑之外的客观世界,它包含客观事物及其相互联系;
②.观念世界:又称信息世界,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客观事物在观念世界中称为实体,实体的特性称为属性,实体之间的关系称为联系。
③.数据世界:是信息世界中信息的数据化。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及其联系,在数据世界中用数据模型描述。
3.概念模型基本概念:
实体(Entity):可以相互区分的客观事物; 属性(Attribute):实体的某一特性; 码(Key):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 域(Domain):属性的取值范围; 实体型(Entity Type):相同属性的结构集合; 实体集(Entity Set):同型实体的集合; 联系(Relationship):实体之间的特征关系.事物之间的联系可分为两类:实体内部的联系(如实体各属性之间的关系)和实体之间的联系。4.E-R图:
例1:教学管理中涉及到学生、课程两个实体,用E-R图可表示为此E-R图中实体的相关属性如下:
学生实体,属性:学号,学生姓名,所属系,年龄
课程实体,属性:课程号,课程名,先行课程号
选课联系,属性:学号,课程号,成绩,学期
解:
例2:用E-R图来表示某个工厂物资管理的概念模型。
物资管理涉及的实体有:
※ 仓库:属性有仓库号、面积、电话号码;
※ 零件:属性有零件号、名称、规格、单价、描述;
※ 供应商:属性有供应商号、姓名、地址、电话号码、账号;
※ 项目: 属性有项目号、预算、开工日期;
※ 职工: 属性有职工号、姓名、年龄、职称。
这些实体之间的联系如下:
(1)一个仓库可以存放多种零件,一种零件可以存放在多个仓库中,用库存量来表示某种零件在某个仓库中的数量;
(2)一个仓库有多个职工当仓库保管员,一个职工只能在一个仓库工作;(3)职工之间具有领导-被领导关系,即仓库主任领导若干保管员;
(4)供应商、项目和零件三者之间具有多对多的联系。即一个供应 商可以供给若干项目多种零件,每个项目可以使用不同供应商供应的零件,每种零件可由不同供应商供给。记录供应的数量 解:
例3.科室有科名、科地址、科电话等属性;病房有病房号、床位数等属性;
医生有姓名、职称、年龄、工作证号等属性;病人有病历号、姓名、性别、年龄等属性。其中,一个科室有多个病房、多个医生,并有一名医生为科室主任;一个病房只能属于一个科室;一个医生只属于一个科室,但可负责多个病人的诊治,并每次记录诊治时间及诊治情况;一个病人的主治医生只有一个。设计该计算机管理系统的E-R图。
解:
5.范式应用:
1NF的定义:属于第一范式的关系应满足的基本条件是元组中的每一个分量都必须是不可分割的数据项
1NF→2NF: 一个关系模式R不属于2NF,就会产生以下几个问题:
①.插入异常:假若要插入一个新学生,但该生还未选课,即这个学生无CNO,这样的元组就插不进S-L-C中,因为元组主码不能为空;
②.删除异常:假定某个学生不再选修任何一门课,此时CNO将为空,则其他信息 6
也被删除了,从而造成删除异常;
③.修改复杂:某个学生从数学系(MA)转到计算机科学系(CS),这本来只需修改此学生元组中的SDEPT分量,但因为S-L-C中含有SLOC属性,因而还必须修改元组中的SLOC分量;
例:关系模式 S-L-C(SNO,SDEPT,SLOC,CNO,G),某中SLOC为学生的住处,并且每个系的学生住在同一个地方。
此关系模式的主码为(SNO,CNO)。函数依赖有:(SNO,CNO)→G SNO→SDEPT SNO→SLOC SDEPT→SLOC(因为每个系的学生只住一个地方)解:解决的办法是用投影分解把关系模式S-L-C分解为两个关系模式
SC(SNO,CNO,G)S-L(SNO,SDEPT,SLOC)综合例题:
设关系模式
R(S#,C#,GRADE,TNAME,TADDR),其属性分别表示学生学号、选修课程的编号、成绩、任课教师姓名、教师地址等意义。
如果规定每一个学生学一门课只有一个成绩;每门课只有一个教师任 课;每个教师只有一个地址(此处不允许教师同名同姓)。
(1)试写出该关系模式R基本的函数依赖集和候选码;(2)试把R分解成满足2NF的模式集,并说明理由;(3)试把R分解成满足3NF的模式集,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
(1)基本的函数依赖为:
{S#,C#)→GRADE C#→TNAME TNAME→TADDR} 候选码为(S#,C#)
(2)由于(S#,C#)→TNAME和C#→TNAME,因此R不是2NF。;
当一门课有100个学生选修时,其教师名就重复100次,存在着数据冗余和操作异常问题。
R应分解为R1(S#,C#,GRADE)和R2(C#,TNAME,TADDR),R1和R2都满足2NF的模式。
(3)R1已是3NF,但R2不是3NF。由于在R2中存在C#→TNAME和
TNAME→TADDR,即存在非主属性对码的传递函数依赖,所以R2不是3NF。当一个教师开设多门课时,在R2中教师地址重复多次,依然存在数据冗余和操作异常问题。R2应分解为R21(C#,TNAME)和R22(TNAME,TADDR),此时R1,R21,R22都属于3NF.6.计算机网络:用通信介质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和其他网络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7.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是人们头脑中的逻辑性结构,它分为五种基本类型: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和网状型,实际上的网络结构可能是它们中某几种的混合类型。
8.计算机网络从功能上可分为两部分:
※ 资源子网 ※ 通信子网
9.计算机网络根据网络应用范围和应用方式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局域网(LAN)广域网(WAN)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Internet
第五章
1.诺兰阶段模型:把计算机应用到一个单位(企业、部门)的管理中去,一般要经历从初级到成熟的成长过程,这就是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初装【一般,“初装”阶段大多发生在单位的财务部门】
第二阶段:蔓延平【各部门各自开发,如人事部门的员工数据和财务部门的员工数据等,数据难以共享】
第三阶段:控制【大多数的计算机没有真正的用于管理】 第四阶段:集成 第五阶段:数据管理 第六阶段:成熟
2.诺兰阶段模型的作用:
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认为模型中的各阶段
都是不能跳越的。因此,无论在确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或者在制定管理信息 8
系统规划的时候,都应首先明确本单位当前处于哪一生长阶段,进而根据该阶段特征来指导MIS建设。
3.MIS系统的开发策略:
“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即先建功能模块,再进行系统集成。】
“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如同结构化程序设计,先划分功能模块和总体布局,再分别实现各模块的功能】 4.MIS系统开发策略的优缺点:
5.MIS系统战略规划的作用和内容:
没有规划,行动就会没有目的和方向。
A.MIS战略规划的作用(战略规划的重要性)
①.合理分配和利用信息资源,以节省信息系统的投资;【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进行MIS系统的开发,而不是一切从头开始】
②.通过制订规划,找出存在的问题,更正确地识别出为实现企业目标MIS系统必须完成的任务,促进信息系统的应用,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既找出MIS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而不是所有问题——如产量与质量,不要盲目的追求系统的大而全】
③.指导MIS系统开发,用规划作为将来考核系统开发工作的标准。
【计划是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工作成果考核的依据和标准】
B.MIS战略规划的内容
①.信息系统的目标、约束及总体结构 ②.单位(企业、部门)的现状
③.业务流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流程在新技术条件下的重组 ④.对影响规划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 6.制定MIS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U/C矩阵的使用方法
关键成功因素法:关键成功因素是指对企业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 7.结构化系统开发
三个阶段:(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 8.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优点:
①.自顶向下整体性的分析与设计和自底向上逐步实施的系统开发过程:即“自项向下,逐步细化”的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强调整体性,下层子系统为上层系统服务,局部为全局服务);“自下而上”开发调试各个功能模块(分阶段实现整个系统,降低系统开发的风险);
②.面向用户:开发过程中要面向用户,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愿望;(只有用户才真正了解系统需要实现什么样的功能)
③.开发过程工程化,工作成果文档标准化、图表规范化:要求开发过程的每一步都按工程标准规范化,文档资料也要标准化(保证系统开发的连续性,减少错误,增强沟通—开发中的各种文档资料);
④.工作进度阶段性明确:结构化开发方法严格遵循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论,认为系统的开发过程本身具有不可跨越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其明确的任务和目标。(上一阶段的工作没完成就决不允许进入下一阶段)9.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缺点:
①.系统目标难以确定:由于在系统分析时就要确定系统的目标和需求,并且以文档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开发系统的依据,这种做法潜藏着某种危机;
②.对环境的适应性差:开发思路上是以不变应万变,希望预先将所有的问题在系统分析阶段讨论清楚,然后形成文档,双方签字认可,不管以后形势如何变化,都以此来解决问题;
③.系统的开发周期长:由于要经过非常严格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的三个阶段的工作,因此开发周期比较长,这会导致原来的方案和了解的需求因环境的变化而不适合;
④.工作量大:由于结构化的系统开发方法需要大量的文档和图表,这方面的工作劳动量非常大,有时会造成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
【总体来说,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适合于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它的不足是开发过程复杂繁琐,周期长,系统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10.原型法的优缺点 A.原型法的优点:
1)以用户为中心,强调用户参与开发过程(用户既是系统的使用者,又是系统的开发者)
2)通过一系列对原型的修改和完善,大大降低了系统开发失败的风险(首先:原型法减少了大量重复的文档编制时间,用户和设计人员用于完善和实现最终系统的时间大大减少,从而减少了开发危险。其次:由于使用原型系统来测试开发思想及方案,只有当风险程度通过原型使用户和开发人员意见一致时,才能继续开发最终系统,从而减少了因盲目开发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3)降低了用户培训时间,简化了管理,降低了开发成本;(用户参与原型系统开发的过程就是培训的过程)
4)开发周期短,环境适应性强;(由于原型法需要快速形成原型和不断修改演进,因此,系统的可变更性要好,易于修改,能快速适应用户变化的需求)
B.原型法的缺点:
1)系统分析和设计的深度不够,可能在需求目标比较模糊的情况下就开始开发系统,从而构建的第一个原型可能并不是最优方案; 2)对开发工具、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
3)由于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对管理系统全面、系统的认识,因此,它不适用于开发大型的管理信息系统。
【原型法贯彻的是“从下到上”的开发策略,它更易被用户接受。但是,由于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对管理系统全面、系统的认识,强调的是系统局部的优化而非全局的优化,因此,它不适用于开发大型的管理信息系统。该方法的另一不足是每 10
次反复都要花费人力、物力,如果用户合作不好,盲目纠错,就会拖延开发过程。】 课后习题:
5.5试述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答:(1)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①优点:更强调开发人员与用户的紧密结合,而且在开发策略上强调“从上到下”,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②缺点:开发过程复杂繁琐,周期长,系统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③适用场合:适用于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
(2)原型法的①优点:贯彻“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更易被用户接受。②缺点:缺乏对管理系统全面、系统的认识,每次反复都要花费人力和物力。③适用场合:适用于中小型的管理信息系统。
5.6什么是企业流程?企业流程重组的步骤? 答:(1)企业流程是指为完成企业目标或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跨越时空的在逻辑上相关的业务活动。
(2)企业流程重组的步骤:
1、明确目标
2、识别现有流程
3、理解测量现有流程效果
4、思考信息技术带来的新机会
5、设计新流程
第六章
1.系统分析的根本任务
在充分认识原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识别、可行性分析、详细调查、系统化分析,最后完成新系统的逻辑方案设计,或称逻辑模型设计。
①.逻辑方案不同于物理方案,逻辑方案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是
系统分析的任务;(即系统要完成什么样的功能,提供什么样的信息)
②.物理方案解决“怎样做”的问题,是系统设计的任务。(即系统 的各项功能是如何实现的,用什么样的具体方法产生和提供信息)2.可行性分析的任务和内容(最终结果是可行性分析报告)
1)可行性分析的任务:是明确应用项目的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①.必要性来自实现开发任务的迫切性
②.可行性则取决于实现应用系统的资源和条件
这项工作需建立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原系统存在的问题,用户对新系统的要求等)
2)可行性分析的内容(1)管理上的可行性(2)技术上的可行性(3)经济上的可行性
3.详细调查的目的:
在于完整掌握现行系统的现状,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收集资料,为下一步的系统化分析和提出新系统的逻辑设计做好准备。4.详细调查应遵循的原则:用户参与 5.组织结构:
指的是一个组织(部门、企业、车间、科室等)的组成以及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隶属关系或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通常可用组织结构图来表示
6.管理业务流程图:
是一种描述系统内各单位、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向的图表,利用它可以帮助分析人员找出业务流程中的不合流理向。7.业务流程图例题: 例1:
解:
例2:解:
8.数据流程图的特点:
抽象性、概括性、层次性 9.数据流程图例题:
例1:
解:
例2:
解: 第一层:
第二层:
10.检查数据流程图的正确性:(1)数据守恒,即输入数据要与输出数据相匹配。数据不会莫名其妙的产生,当然也不会莫名其妙的消失。
流入过程的所有数据必须流出该过程或用于产生流出该过程的数据(黑洞)流出过程的所有数据必须曾流入过该过程或是由流入该过程的数据产生(奇迹)(2)数据流指处理的输入或输出,任何一个数据流至少一端是处理框。
也就是说,数据流不能从外部实体直接到数据存储,不能从数据存储到外部实体,也不能在外部实体之间或数据存储之间流动。
(3)父图中某一处理框的输入、输出数据流必须出现在相应的子图中,否则就会出现父图与子图的不平衡,这样的分层将使用户无法理解。因而,检查父图与子图是否平衡尤为重要。父图的某框扩展时,在子图中可以用虚线框表示出来,有利于这种检查。
(4)在绘制数据流程图时,应注意处理框与数据存储之间数据流的方
向。一个处理过程要读文件,数据流的箭头应指向处理框,若是写文件则箭头指向数据存储。修改文件要先读后写,但本质上是写,箭头也指向数据存储。
(5)命名要恰当。数据流程图中每个成分的命名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数
据流程图的可理解性。因此,对于每个成分应仔细推敲后再命名。在命名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1.数据字典:
为了对数据流程图中各个元素做出详细的说明,有必要建立数据字典 12.数据字典的内容:
主要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元素进行定义:
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处理逻辑、数据存储、外部实体
13.决策树、决策表案例:
解:
例2:
解:
12.逻辑方案的内容:
①.新系统的业务流程 ②.新系统的数据流程 ③.新系统的逻辑结构
④.新系统中数据资源的分布 ⑤.新系统中的管理模型
第七章
1.系统设计的任务是:
在系统分析提出的逻辑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物理模型的设计。2.系统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系统性、灵活性、可靠性、经济性 3.代码设计:
代表事物名称,属性,状态的符号,为了便于计算机处理,一般用数字、字母或它们的组合来表示.4.代码的功能(作用)
①.它为事物提供一个概要而不含糊的认定,便于数据的存储和检索。代码缩短了事物的名称,无论是记录、记忆还是存储,都可以节省时间和空间。
②.使用代码可以提高处理的效率和精度。按代码对事物进行排序、累计或按某种规定算法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十分迅速。
③.代码提高了数据的全局一致性。这样,对同一事物,即使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叫法,都可以通过编码统一起来,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性,减少了因数据不一致而造成的错误。
④.代码是人和计算机的共同语言,是两者交换信息的工具。代码设计在系统分折阶段就应当开始。在系统设计阶段才能最后确定。5.代码的种类:
顺序码:顺序码又称系列码,它是一种用连续数字代表编码对象的码,例如,用1 代表厂长,2代表科长,3代表科员,4代表生产工人等。
区间码:区间码把数据项分成若干组,每一区间代表一个组,码中数字的值和位置都代表一定意义。
助忆码:
6.不同代码的优缺点:
顺序码的优点是短而简单,记录的定位方法简单,易于管理。但这种码没有逻辑基础,它本身不能说明任何信息的特征。此外,新加的代码只能列在最后,删除则造成空码。通常,顺序码作为其他码分类中细分类的一种补充手段。
区间码的优点是:信息处理比较可靠,排序、分类、检索等操作易于进行。
但这种码的长度与它分类属性的数量有关,有时可能造成很长的码。同时,这种码的维护也比较困难。
7.计算校验码例题:
8.校验码的作用:
代码的正确性直接影响到整个处理工作的质量。为了保证正确输入,有意识地在编码设计结构中原有代码的基础上,另外加上一个校验位,使它变成代码的一个组成都分。校验位通过事先规定的数学方法计算出来。代码一旦输入,计算机会用同样的数学运算方法按输入的代码数字计算出校验位,并将它与输入的校验位进行比较,以证实输入是否有错。9.输出设计的目的:
是为了正确及时地反映和组成用于生产和服务部门的有用信息。10.输入设计的原则:
输入设计包括数据规范和数据准备的过程。在输入设计中,提高效率和减少错误是两个最根本的原则 课后习题:
7.2试述我国身份证号中代码的意义。它属于哪种码?这种码有哪些优点?缺点? 答:(1)我国身份证号18位,其中前6位代码的意义是,持证人所属的省、市、区,接下来7到14位是出生年月日,15位到17位是顺序码,其中第17位可以看出性别,第18位是校验位。(2)它属于区间码。它的优点是:信息处理比较可靠,排序、分类、检索等操作易于进行。缺点是:这种码的长度与其分类属性的数量有关,有时可能造成很长的码。7.4系统设计时,用什么图来说明系统目标与系统各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答:功能结构图。7.6系统设计中,为什么要先作输出设计,后作输入设计?
答:输出是系统产生的结果或提供的信息。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输出是系统开发的目的和评价系统开发成功与否的标准。尽管有些用户可能直接使用系统或从系统输入数据,但都要应用系统输出的信息,输出设计的目的正是为了正确及时地反映和组成用于生产和服务部门的有用信息,因此,系统设计过程与实施过程相反,不是从输入设计到输出设计,而是从输 17
出设计到输入设计。
7.8用几何级数法设计代码检验位的方案如下:原代码共4位,从左到右取权16,8,4,2;对乘积和以11为模取余作为校验码。试问原代码为6137的校验位应是多少? 答:(6*16+1*8+3*4+7*2)/11=130/11=11┄┄9
第八章
1.系统实施的主要内容: 包括物理系统的实施、程序设计与调试、项目管理、人员培训、数据淮备与录入、系统转换和评价等
2.程序和系统调试的目的: 是发现程序和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并及时予以纠正。3.程序的正确性验证一般有理论法和实验法两种 4.系统切换的方法:
直接切换法(系统风险很大)
并行切换法(是最可靠也最常采用的系统转换方法)试点过渡法
5.程序设计的目标:
可维护性:是指使用期间内对系统功能的完善和调整;
可靠性:具备较好的容错能力,意外情况下便于处理; 可理解性:便于程序开发人员阅读; 效率:指能否有效利用计算机资源; 6.在模块化程序设计中应注意:
①.模块的独立性。在系统中模块之间应尽可能地相互独立,减少模块间的耦合,即信息交互,以便于将模块作为一个独立子系统开发。
②.模块大小划分要适当。模块中包含的子模块数要合适;既便于模块的单独开发,又便于系统重构。
③.模块功能要简单。底层模块一般应完成一项独立的处理任务。
④.共享的功能模块应集中。对于可供各模块共享的处理功能,应集中在一个上层模块中,供各模块引用。
7.自顶向下的模块化方法采用以下三种基本逻辑结构来编写程序:
顺序结构、循环结构、选择结构。
第十章
1.管理的必要性:
为确保和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和有效性,有必要对其进行管理。2.开发阶段是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大段落,每个阶段都要求有明确的成果 子项目是因系统过于庞大,须分轻重缓急逐步开发而划分的分项目 子项目是因系统过于庞大,须分轻重缓急逐步开发而划分的分项目 3.信息系统运行管理的目的:
是使信息系统在一个预期的时间内能正常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产生其应有的效益。4.评价的目的: 是检查系统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技术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系统的各种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经济效益是否理想,指出系统的长处与不足,为以后的改进与扩展提出意见。5.信息系统的评价方法:
目前一般都采用多指标评价体系的方法,这种方法先提出信息系统的若干评价指标,然后对各指标评出表示系统优劣程度的值,最后用加权等方法将各指标组合成一个综合指标。3.信息系统的评价内容
• 对信息系统的评价主要是从技术与经济两方面进行。• 技术上的评价内容主要是系统性能,具体内容为:
①、信息系统的总体水平:例如系统的总体结构、地域与网络的规模、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等。
②、系统功能的范围与层次:例如功能的多少与难易程度或对应管理层次的高低等。③、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与深度:例如企业内部与外部信息的比例、外部信息的利用率等。
④、系统的质量:例如系统的可使用性、正确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通用性等。⑤、系统的安全与保密性。⑥、系统文档的完备性。
• 在经济上的评价内容主要是系统的效果和效益,包括直接的与间接的两个 方面。
• 直接的评价内容有: ①、系统的投资额。②、系统运行费用。
③、系统运行所带来的新增效益。④、投资回收期。
• 间接的评价内容有:
①、对企业形象的改观、员工素质的提高所起的作用。
②、对企业的体制与组织机构的改革、管理流程的优化所起的作用。③、对企业各部门间、人员间协作精神的加强所起的作用。
第十一章
1.决策支持系统(DSS)的概念: 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应用决策科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人机交互方式辅助决策者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的信息系统。2.DSS与MIS的关系
第五篇:管理信息系统~~考试知识点总结
管理信息系统~~考试知识点总结(有新发现欢迎回复~~)
2009-04-22 18:45 |(分类:默认分类)
1.计算机文化:是指有关计算机系统和其设备以及其工作方式的知识。包括理解计算机语言、认识计算机的长处和短处、使用计算机的能力等。计算机文化教育偏重于技术层面。信息系统文化:是指有关个人、团体和组织如何使用数据和信息的知识。它不仅包括有关计算机技术的知识,还包括信息技术“如何”在企业中应用和“为什么”要在企业中应用,即如何使用软件和硬件来提高利润、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和顾客满意度。~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正确的信息价值观。
2.数据就是未经加工的事实或数值。信息就是采用对决策活动有用的格式表示的数据。知识是对意识的反映,是对经过实践证明的客体在人的意识中相对正确的反映。
3.计算机的长处:能保存大量的历史数据,并进行筛选、分析;能够仿真应用环境和真实的管理系统;能够产生各种方案的可行解,自动淘汰非优解。人的长处:能够根据经验和大量知识进行模糊推理;善于处理各种与人有关的问题。
4.信息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对的可以收集(输入)、操作和存储(处理)、传播(输出)数据和信息,并提供反馈机制以实现目标的元素或组成部分的集合。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是由硬件、软件、数据库、远程通讯、人员和收集、操作、存储并将数据加工为信息的各种过程组成。理解:信息系统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以信息的观点重新思考企业的信息系统;人是信息系统的核心。
5.事务处理系统TPS是组织中用来记录完成商业交易的人员、过程、数据库和设备的有组织的集合。处理日常的、重复的、普通的企业事务的技术。管理信息系统MIS是用来为管理人员和决策者提供日常信息的人员、过程、数据库和设备的有组织的集合。帮助企业“将事情做正确”。决策支持系统DSS是在对某些问题做决策时,为其提供支持的人员、过程、数据库和设备的有组织的集合。帮助管理人员“做正确的事情”。
1.为什么要再造?外部环境的变化:顾客需求的多样性;企业竞争的白热化、变化呈常态化。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工作方式变化的内在要求;员工对变更工作方式的强烈要求;工具技术进步的外在驱动。
2.企业再造: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当前衡量企业业绩的这些重要的尺度上取得显著的进展。
3.再造是创新;自动化是解决企业问题的答案。
4.ERP,就是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克服企业中的官僚制约,使得各业务流程无缝平滑地衔接,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和业务的精确度,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交易成本。核心思想:ERP首先是管理思想,其次是管理手段和信息系统。帮助企业实现体制创新;“以人为本”的竞争机制;把组织看作是一个社会系统;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以“客户关系管理”为前台重要支撑;实现电子商务,全面整合企业内外资源。1.波特的五力模型: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产品或服务的威胁、同行公司之间的竞争。
2.价值链:由一系列基本活动组成,包括内部的后勤系统、仓库保管、生产、产成品仓储、外部后勤系统、市场营销和销售以及客户服务等。价值链模型把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分为基本价值活动和支持性价值活动,两者共同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
3.信息系统在价值链增值中的作用?1.组织利用信息系统来控制和监督企业的增值过程,以确保效率和效益。2.信息系统与内在的增值过程紧密相连,最好是流程本身的一部分。信息系统是内部的,通过提供输入、辅助产品转换、生产输出在流程内发挥作用。
4.供应链管理是用于高效整合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承运商、零售商和客户的一组同步决策和活动,让恰当的产品和服务按照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数量配送到恰当的地点,使系统成本降到最低而又满足客户邪恶服务需要。目的是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1.关系模型:用二维表格表达实体与实体之间联系的模型。关系:一个关系对应于一张二维表。属性:表中一列称为一个属性,给每列起一个名即为属性名。主键:表中的某属性组,能够唯一标识一行元组信息。关系模式:对关系的描述,用关系名表示。
1.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自行开发:优:企业内部信息技术人员对企业自身的需求比较了解,在开发过程中,比较容易把握系统的重点;有利于与用户协调,用户适应性好,可以保证进度;企业拥有自主开发的信息系统的全部知识产权,易于升级和管理;有利于培养自己的系统开发人员,开发费用少。缺:要求企业拥有实力较强的开发队伍,对企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开发周期较长,成功率低,系统的技术水平和规范化程度往往不高;易用IT加固传统管理方法,不利于推动组织变革。外包:优:质量满意度高,有利于推动组织变革;省时、省事,开发的系统技术水平高。缺:不利于培养自己的信息系统队伍,易造成依赖性,费用高;系统维护与扩展需要开发单位的长期支持。合作开发:优:负责系统建设的专业化单位一般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同时可能具备较为成型的产品和相关行业的成功经验呢,所以企业风险较低;开发单位能够与企业合作人员顺利沟通,充分了解企业的需求;有利于企业合作人员熟悉和维护系统。外购商品化软件:优:省时,能保证软件质量,成功率较高。缺:软件产品有时难以满足企业的特殊需求,需要进行二次开发。
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传统的生命周期开发方法、快速原型的开发方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CASE方法、开发方法的组合应用(周期与原型、周期与对象、原形与对象)
3.生命周期法:从提出要建立一个MIS开始,到完全建成的全过程,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即一个阶段的完成就是下一个阶段的开始,这个过程称为系统的开发生命周期。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特点:阶段间具有顺序性和依赖性;推迟实现;质量保证。P123
1.MIS战略规划与企业战略的关系?a.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是从服从于企业战略的角度,对企业信息系统近期、中期、长期的目标、实施策略和方法、实施方案等内容所做的统筹安排;b.企业战略是制定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依据,信息系统规划应服从于企业战略,为企业战略的实现提供支撑,信息系统规划把战略规划中的组织目标转化成开发动机,在开发过程中要结合企业内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制定可行的开发策略。
战略规划――信息系统规划――信息系统开发行动
2.MIS规划的内容:信息系统的目标、约束与结构;对目前组织的业务流程与信息系统的功能、应用环境和应用现状进行评估;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近期计划。
3.P139综合题
1.需求:a.对用户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整体描述;b.用户解决问题或达成目标所需的条件或能力;系统或系统部件要满足合同、标准、规范或其他正式规定文档所需具有的条件或能力;一种反映上面所描述的条件或能力的文档说明。层次:业务需求、用户~、功能~
2.UML建模过程:分析系统,将系统合理划分;对每个子系统进行系统分析,识别各个子系统的用例和角色;针对用例图中每个用例,用活动图及用例文档描述其业务关系。
3.系统分析的内容:详细调查线性系统;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分析;系统数据流分析;建立新系统逻辑模型;编写系统分析报告。结果:生成系统分析报告。内容:系统开发项目概述、线性系统概况、系统需求、新系统的逻辑方案、系统实施计划(对工作任务分解、进度安排、预算)
4.系统设计的内容:系统概要设计(系统总体设计、功能模块设计、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系统详细设计。结果:生成系统设计报告。内容:系统目标和功能概述、硬件系统设计说明、应用软件系统设计、数据库设计说明、代码体系的设计、人工过程的有关设计、新系统实施计划。
5.系统实施的任务:1.前期准备(制订系统的实施计划;组织好系统的实施队伍;软、硬件与配套设备的准备)2.业务流程再造(对现行系统的信息流程作重新组织,并相应修订原有的业务流程和工作制度;人员培训与宣传教育)3.现实方法、工具和数据准备4.系统实施的文档准备5.系统的测试维护与评价。系统转换的方法:直接转换方式、并行转换方式、分段转换方式。
1.系统维护在系统运行生命周期中的作用?在系统的整个使用寿命中,都将伴随着系统维护工作的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在它存在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应当不断的改进。
2.系统维护的目的:是要保证管理信息系统正常且可靠地运行,并能使系统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以充分发挥作用。
3.信息系统文档维护的作用?MIS开发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是从上一阶段产生的文档开始,以产生该阶段的文档而告结束。文档是每个阶段工作成果的总结,也是开展下一阶段工作的依据。在系统完成并交付用户使用后,这套文档就是维护系统的依据。
4.系统运行管理制度:1.系统及系统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2.系统定期进行维修的制度3.系统运行的必要操作规程4.用户的操作使用规程5.系统信息安全性、保密性的管理制度6.系统修改规程7.系统运行日志及填写规程。
PS:第五章须自己搞懂;第四章第五题P64么有答案;第七章第三题P123建议记一下右上角的图;第八章第三题P138~139综合题,从战略定义、规划内容(具体化)角度答,个人认为可以看一下右下角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