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农村小学生规范使用普通话习惯的策略研究-郴州教育科学研究
《培养农村小学生规范使用普通话习惯的策略研究》 研究报告
白沙圩乡中心小学 向莎莎
概述:我校课题《培养农村小学生规范使用普通话习惯的策略研究》,编码cz-11-005。我校于2012年3年正式开始研究,预计在2014年12月结题。从2012年至今,课题研究已历时三年,本课题资助类别为:一般类别;学科分类为:基础教育。课题负责人陈关凤,由向莎莎主持,谢未芳、柳翠、陈玉赛、马丽恒、谭巧婷、周璐瑶、周旖兰、胡红霞组成研究小组。
摘要:本课题主要研究农村小学生规范使用普通话的策略,作为教师,普通话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工具。学校是普及推广普通话的主阵地,农村小学生活环境的影响,教师的老龄化问题,推广普通话迫在眉睫。历时三年的研究,我们认为:首先针对老教师“方言”普通话的特点,开展了新教师带老教师活动,通过讲座、一对一辅导,老教师明白普通话的重要性,进行“推门听课”,时刻纠正老教师的在普通话这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课堂下功夫,把握好课堂四十分钟,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说好普通话的能力,全面提高学校学生普通话的水平。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努力创造一个使用普通话的氛围,让学生、老师在这个氛围里畅所欲言,从而培养使用普通话的习惯。家校联系,不止在学校有说普通话的氛围,回到家也能使用普通话沟通交流。从研究得出结论,普及推广普通话应该家、校联手,创造了一个好的使用普通话的氛围。
关键词:普通话 规范使用 普及 推广
一、课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作为教师,普通话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在农村小学,由于学生生活环境的影响,加之教师老龄化,普通话得不到规范和推广,潜移默化中,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不能正确运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结果,不论是学生的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是干瘪瘪,硬邦邦。出现了方言为主、普通话为辅的交流状态。
目前,我校年轻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师们有本地的,也有外市的。对于外市的教师,他们只能用普通话与学生沟通。然而,由于学生大部分是村小上来的,他们习惯性地用方言与新教师交流,结果出现了“无法沟通的局面”,很多时候 1
不得不请本地老师做“翻译”。在教学中,学生不适应普通话教学;在班主任工作中,不少年轻班主任很难与学生交流,有些工作不易开展;在学生的学习反馈中,我们很失望地发现:学生们连最起码的汉语拼音都不会;经常把“l”与“n”、“r”与“l”、“e”与“o”弄混淆;前鼻音与后鼻音、翘舌音与平舌音、整体认读音节也分不清。造句、写文章就不言而喻了,不是闹笑话,就是乱七八糟。
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已经迫不及待。1949年主持教材工作的叶圣陶主将小学“国语”科改称 “语文”。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规定:“所谓语文,应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讲解用的语言,仍用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不用方言土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初稿)》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再次强调:“教给儿童的语言必须是规范化的汉民族的共同语言。这种语言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推广普通话是小学语文科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一是词的声音。这首先要求依照普通话的语音进行教学;在方言区域须特别注意正音工作。”1982年,吕叔湘在人民日报上呼吁推广普通话,提出“所有学校都应该是推广普通话的阵地”、“小学是推广普通话的重点”。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广普通话”。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施行,确立了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由此可见培养农村小学生规范使用普通话,养成使用普通话的习惯是必须要完成的。
全球有465所孔子学院和713所孔子课堂,他们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的机构,而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汉语就是以北方方言为主的普通话。现在国家全面推行普通话,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更应该说好我们的语言,在农村小学普及推广普通话已经迫在眉睫。
我校虽然是农村小学,却在课题研究这块充满了干劲,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改变现在农村小学普通话的现状。学校现在年轻教师占了总教师人数的50%,大 2
部分教师的普通话水平都达到了二级甲等,我们有绝对的信心和能力,进行《培养农村小学生规范使用普通话习惯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学习内驱力理论、心理学、多元智能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
1、《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生必须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用普通话表达与交流。对每个学年段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低年段(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口语交际中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中年段(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高年段(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和他人交流,表达有条理,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
2、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的学习就是不断的刺激、强化。儿童对语言的学习就是不断地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反复强化,形成语言习惯,从而形成语言行为。根据心理语言学我们努力创造了一个适合使用普通话的氛围,适合推广普及普通话。
3、奥苏伯尔内驱力理论认为:小学生为了保持教师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一种把学习工作学好、干好的需要,年龄越低,这种内驱力越强。内驱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针对小学生这种心理特点,在课题研究中教师应多运用激励等手段,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获得“努力=成功”的感受,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调动内驱力,激发学习动机,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以驱使其为了保持教师的赞赏而进行自能学习。
4、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各自的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的教育行为必须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前提,才能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课题研究中,研究小组的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按照学生的心理规律进行研究。
5、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多种智能,这些智能的发展往往并不平衡,这就造成了学生差异的存在,但是各种智能本身没有好坏之 3
分。九种智力因素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分析,发现这些优势,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天赋才能,得到承认,得到发展,把他们的智慧潜能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起来。教学评价应该适应学生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和习得素质的个体差异,努力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差异地发展,最终,使学生获得有差异的成功。
三、课题界定
本次研究的课题是《培养农村小学生规范使用普通话习惯的策略研究》。因此,研究的对象是农村小学生,这里指的是我校学生。首先,要让我校学生规范使用普通话;其次,培养我校学生规范使用普通话的习惯。最后,培养我校学生规范使用普通话习惯的策略研究是我们要研究的最终对象。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对象与内容
1、研究目标。
一是从研究中得到农村小学生规范使用普通话习惯的策略;二是针对我校和学生的实际,加强实践研究,形成师生间规范使用普通话的氛围;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促进学生规范使用普通话的水平和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三是最终实现“农村娃儿,说普通话就像说方言一样轻而易举。”,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研究对象。
本校一至六年级学生。
3、研究内容。
一是探索形成校园内说写普通话的氛围的研究。鉴于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可塑性”的特点,教师应提升普通话水平,在平时的教学与交流中用普通话,尽量营造让学生说普通话的氛围;二是积极开展促进学生说写普通话的活动的研究。三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说写普通话的水平与能力的行动研究。四是从家长出发。当然,这个环节是最困难的。因为在农村,父母大都外出打工,在家照顾孩子的往往都是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这里,考虑实际情况特殊,我们需要班主任做工作,通过班主任与学生家长联系,家长们要做的就是积极鼓励孩子们说普通话。如果可以,家长也需提升普通话水平。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与实施步骤
1、研究方法。
⑴行动研究法:采用边运用边实践的方法,以实际运用研究为主,来指导实验。⑵经验总结法:发现、提炼、概括实验中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并使之逐步上升至理论的高度。在研究过程中,随时收集开发资料,记录研究步骤,心得体会,典型个案,定期上交相关论文。
⑶观察研究法:通过“推门听课”形式,形象直观地观察和体验学生们使用普通话的水平及能力。边听边做记录,并及时做好反思和总结。
⑷个案研究法:针对某些特殊的“开口困难”的学生,需要进行单独的心理辅导,同时因材施教进行由浅到深的普通话训练,在课堂教学和相关活动中多给予这些学生机会,并且多营造机会给他们,让他们多尝试一些学习的机会,在学习中提高其自信的心理素质。记录辅导过程,写好案例分析和总结。
普及推广普通话是一件任道而重远的工作,研究步骤的制定起着关键的作用,整个研究过程分为三个以下三个阶段。㈠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11月至2011年12月)
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和活动计划(负责人:向莎莎)㈡实施阶段(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
⑴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普通话,由新教师带动老教师。(负责人:谭巧婷、马丽恒)
⑵ 积极开展促进学生说写普通话的活动。(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讲故事比赛、开展班会与口语交际活动、播放教育光碟、开展语文兴趣小组等)(负责人:李剑敏、陈关风、各班班主任、陈玉赛、李慧娟、胡红霞、柳翠、周密、谭巧婷、谢未芳)
⑶建立校园广播站。(每天由几位选派的优秀播音员轮流为大家播放或朗诵促进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文章或相关资料)
⑷改革课堂教学研究。(教师们采用“推门听课”形式,相互听评课,做好听评记录,并及时反思和探究,写好研究总结或论文。)
⑸班主任定期与家长联系。(如电话联系、家访等)(负责人:各班班主任)⑹个案研究,适当地进行心理辅导。(负责人:各班班主任)⑺积累活动资料,与同行探究交流。⑻中期总结报告。(负责人:柳翠、谢未芳)
⑼课题研究报告。(负责人:陈关凤、向莎莎)㈢总结阶段(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
⑴资料整理。(负责人:柳翠、谢未芳)
⑵课题研究报告。(负责人:陈关凤、向莎莎、柳翠)
六、课题研究过程及措施
㈠、前期调查分析,便于针对性研究。
为了制定更好的研究计划,我们先对学校教师的普通话进行调查了解。我们调查了学校所有任课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从调查中得知,全校任课教师30人,其中二甲13人,二14乙人,三甲2人,而等级三甲的是年龄55岁以上的教师。
对学校100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从抽样的20份数据得知:9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白沙发言;92%在家与他人沟通是使用白沙方言,35%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推广有关普通话的宣传,65%的学生偶尔接触过;50%学生在校习惯性使用白沙方言交流,50%的学生使用普通话交流;98%的学生认为推广使用规范普通话很有必要。
从家庭方面了解到100%的家长使用本地方言沟通,和孩子之间都是把方言作为第一语言,家长只有外出打工时和他人交流时才会使用普通话。学校62%为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老人家年纪老迈,说了一辈子的白沙方言,普通话对于他们来说只是电视中的语言。
㈡、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加强教师对普通话方面的理论学习
注重理论学习,注重教师教科研方面的培训,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文章及其他有关这方面的经验材料,并写好专题心得及体会。根据可以课题研究教育理念,学习、交流、谈论。让教育理论内化为教师的教育修养,外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㈢、注重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
带着学生使用普通话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课题组将理论与实际行动紧密结合,始终做到研究的开始、过程、结束都有理论指引,都有行动跟进,将学、研、做三者结合,让理论做指引,不走弯路。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阅读有关专业书籍、吸取名家思想精髓作为理论支撑,且注意用教材的权威,去规范,去约束,去导航。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学生现状和需求开设各种活动,做到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再行动,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研究的有
效度和实用价值。平常只要有任何一处能够让学生展示普通话能力的机会,研究小组都不会放过,总之研究小组注重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在研究中实践、反思、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㈣、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研究小组对资料这块分工到人,由各班语文教师及班主任负责收集相关资料,由陈关凤主任、周旖兰老师负责整理,由谢未芳、向莎莎老师负责分析资料中的相关情况。㈤、经费保障
1、课题研究经费,由课题组成为一个小组负责管理,由领导小组监督。
2、科研经费只要由学校给予保证,每年学校自筹2000元,为课题研究创造优良的实验条件。
3、经费管理严格按《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暂行办法》管理。
七、课题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效
㈠、研究并总结出农村小学生规范使用普通话的策略
1、提升教师使用普通话、教科研水平。
从老教师的意识入手,老教师一直没有认识到普通话的重要,觉得只要学生能说完整的一句话就行,使用方言也没关系。在上课时,一直使用方言教学,课题组召开研究小组会议,针对老教师的普通话问题,确定整改方案。
⑴、研究小组通过开展讲座,老教师明白了普及普通话的重要性,研究小组成员对老教师展开一对一帮扶行动,针对老教师普通话上存在的不正确发音进行指正,还定期组织老教师观看普通话学习视频。
⑵、老教师必须使用普通话,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和与学生进行交流,一天内不得有两次不使用普通话的情况发生,一旦发现,立马进行批评指正。
⑶、研究小组利用听课评课的的形式。我们以学校领导为中心,采用教师推门听课的形式,主要作用就是观察教师是否使用普通话教学,如果没有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学校将取消其年度评优的资格。
⑷、课题组组织教师们一起认真学习有关课题研究的理论知识,积极查找相关的书籍、论文。通过认真学习,促进课题研究。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7
本组成员经常开展学习交流活动。通过多向互动的交流,激发灵感,产生启迪,推动学习的深入,促进水平的提高。每年学校都会安排教师外出学习,这些教师通过外出学习,提高了素养,开拓了思路,开阔了眼界,自身的发展和对课题的研究起到了推进作用。教师还经常利用网络学习与课题有关的知识,摘录印象深刻的段落,学习他人的宝贵经验,提升自己的教科研水平。
⑸、撰写论文。教师针对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想法积极参与思考、认真研究,教师们都对所研究的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大多数老师的论文能够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还能注重研究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如李志杰撰写的《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一文中就提到可以从学好汉语拼音、重视课文朗读、加强口语交际、加强课文阅读四个方面着手。李慧娟撰写的《说好普通话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从自己的教学科目提出了普通话与英语的联系,也很明确的告知大家学好普通话的重要性。谭巧婷撰写的《如何教一、二年级学生说好普通话》从自己所任教的低年级着手,总结了注重拼音教学、多读、多说等好方法。
⑹、开展小课题研究。本校向莎莎老师、谢未芳老师,针对研究课题提出了两个子课题。向莎莎老师的《提高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策略的培养》,谢未芳老师《农村小学生作文难对策研究》两个课题均在县里立项。向莎莎老师针对学生的普通话朗读这块做了详细研究,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低年段学生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年段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高年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她的研究,在朗读上很好的解决了学生普通话的问题,给研究带来了很大的进展。而谢未芳老师则针对学生作为难的问题做了详细的研究,习作就是把心中所想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而学生因为普通话不正确、词汇量匮乏导致文章不通顺、不生动。如表示先后顺序的首先、其次、再次,这边的方言习惯性使用第一,学生所写的“首先要洗锅”就变成“第一要洗锅”,从谢老师的研究中也得知了普通话对学生的习作存在着很大的影响。
2、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效的活动,营造使用普通话的氛围。⑴、多样化训练
①、利用晨读、语文课开始三分钟讲话,每天一位学生站上讲台,使用普通话说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循循善诱,营造说普通话的氛围。
②、通过网络播放有关普通话的视频,鼓励学生从中模仿。
③、利用星期一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按班级选择本班普通话说的最优秀的一位同学,由本班语文老师对其进行指导,学生发言,起到榜样的作用。④、利用校园广播,首先要求教师对播音员进行普通话上的指导,然后每天下午4:50-5:20播音员进行美文诵读,并说一些关于方言的笑话,使学生对普通话有更深刻的认识。
⑤、开展普通话兴趣小组。抓住学生普通话薄弱点,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提高学生使用普通话的兴趣。
⑥、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当学生学累的时候,老师利用“班班通”播放电影或者音乐,舒缓学生压力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对学生的普通话进行了指导。⑵、多样化的活动
①、每个班定期开展普通话方面的主题班会。
班主任保证每班每年开展一次推广普通话的相关主题班会,如一年级《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二年级《沟通——从普通话开始》;三年级一班《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三年级二班《我爱说普通话》;六年级84班《普通话——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六年级87班《说普通话,行万里路》;五年级89班《请讲普通话——校园最美语言》;五年级90班《普通话,用处大,人人说,增文化》;五年级91班《推广普通话,方便你我他》;五年级92班《我是中国人,普通话一定行》。
学校多种比赛活动的开展,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②、讲故事比赛。
③、《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演讲比赛。④、低年级美文朗诵比赛。⑤、“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⑥、“读书心得”演讲比赛。⑦、汉字听写大赛。⑧、“美丽中国”演讲比赛。
⑨、学生动手办一期推普的黑板报,亲自设计推广普及普通话的宣传语。⑶、研究小组进行年级段学情分析,有针对性的对各学年段的问题进行分析,制 9
定相关指导方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
4、课堂教学训练学生规范使用普通话。⑴、落实朗读训练
语文课堂教学落实在学生朗读上,朗读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因而学生使用普通话,朗读训练可谓是一条捷径。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充分的说话时间、空间,较好的组织形式应该是小组讨论。因为它没有教师的压力,只是小伙伴们之间自由、轻松地交换个人意见,往往能畅所欲言,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所以,在课堂上,我遇到可以讨论的问题就尽量采用小组讨论形式,让他们自由地说。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文由于篇幅较短,图文并貌,且全文注音内容极富儿童情趣,是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极好教材。教师在课堂上拿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用普通话按字音读书,把讲读普通话的训练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在学课文之前,让学生借助拼音,用普通话轻声地自由练读,强调在“正确读音”上下功夫。要求学生“心到,眼到,口到”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通句子,按句号,逗号正确停顿,逐步达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唱读的程度。结合课文教学,以读促说,强调在读“标准”上下功夫。分自然段练读,指名逐段读课文,结合课文插图,图文对照读重点段,结合教师的问题设计读重点词语等。通过训练,是学生在读熟、读流利的前提上理解运用普通话朗读的意义。在学生熟读、读流利的前提下,有目的地训练有感情的朗读,加强语音体会,强调在“标准音”上下功夫,有感情的朗读胜于讲说,能收到讲说普通话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从重点词语训练入手,进而把握重点词语和全文的读音,使学生的情感和普通话的读音产生共鸣,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现出来。在用普通话朗读教学中,自始至终,渗透着教师的指导。由于小学生模仿性强,因此在教师的指导中,适当及时的范读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范读要用自身的语感引发,以语动人、激发学生的语感,使学生敢说会说。随着教师的语感唤起学生讲普通话的效果。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今天用普通话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能力,只要经常反复训练,才能形成重视普通话朗读、加强训练。培养学生普通话朗读的能力,方能培养语感,充分发挥普通话对朗读的作用,以至发展语言,推广普通话。⑵、落实口语交际教学
抓住语文课程中的口语交际,推广普及普通话。在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向师性这一特点,做好教师示范,老师是学生最容易模仿的,也是最常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要做好示范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正面模仿有助于学生用普通话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教师要时刻主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要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在互动中,学生会不由自主的观察学习老师说话的方式和语音,语调。老师做好示范作用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鼓励学生说话,帮助学生克服畏惧,老师设法帮助学生战胜恐惧,树立说话的信心。培养学生的信心,告诉学生要表现得很勇敢身体站直,信心十足地讲话。经常这样,学生会逐渐树立自信,敢于说话。小学生要老师经常用肯定和表扬的方式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所以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在口语交际课上,只要学生开口讲普通话,就应该给予鼓励,让他们感到讲话不可怕。极给学生示范传授如何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新课标中指出:交际情景的创设是交际的重要条件,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诗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也就是说,用普通话口语交际教学要选择直观、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教法,使学生围绕有兴趣的主题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区,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激发兴趣,使学生愿意说。一个人只有心情愉快的时候,才愿意说,小学生更是如此。教师要根据这条规律,经常组织方法灵活、形式多样、内容活泼的活动激发兴趣,开启学生想说的愿望。
其他科目教师上课必须使用普通话,努力创设一个好的氛围,让学生乐于用普通话讨论交流,并能使用普通话流利大方地回答问题。
5、开展家校通,在家创建一个好的氛围,全面规范学生使用普通话。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不亚于学校对孩子的影响,要想真正规范孩子使用普通话,父母必须参与进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推普环境。因农村学校的环境特殊性,许多孩子的父母说不好普通话,留守儿童更甚,爷爷奶奶说了一辈子方言,可能只在电视上听过普通话,家长完全不知说普通话的重要性。对来校询问学生情况,或者电话咨询的家长,我们教师首先做到普通话和家长进行交流,并且鼓励家长使用普通话和老师沟通。对于地方偏僻的村落,学校开展了家访活动,学校组织教师分成小组下到各村组对家长进行 11
访问。告知家长孩子学习为什么要学习普通话?学怎样才能创造良好的家庭推普氛围,提高孩子的普通话水平,我们还对家长提出了一下倡议: ①、要求家中每个成员都说普通话,若谁违反则罚其做一件家务或用普通话讲一则笑话故事等。②、鼓励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纠正说错的普通话,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发现者给予恰当的奖励。③、学会和孩子一起寻找发现当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④、学会利用电视等学习普通话。
6、针对部分说话“困难”学生,进行单独谈话、指导。
首先召开研究小组会议,确定需要辅导的对象,接着针对他们的问题制定相关方案,然后指定老师跟踪辅导,做好记录。如三年级一班的陈同学,应说话口吃,怕同学嘲笑,所以不太愿意和他人交谈,导致性格较为内向。研究小组根据他的“特殊”情况,关注他,发现他的闪光点,然后扩大,在班级、学校进行表扬,帮助他纠正错误发音,善于利用优生资源,让普通话说的好的学生主动走进他,帮助他;联系家长,对家长提出以下意见:多关注他、多和他交流,多问他在学校的情况;鼓励他,要相信每个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有进步家长可以适当的奖励。
㈡、通过研究取得的成果
1、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整体有了提高。
通过此次课题研究,学校30名任课教师的普通话水平都往上提高了几个层次,普通话俨然已成为了本校的第一语言。排队集合时,学校领导、值周教师都是使用流利的普通话总结本校进步的地方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课堂上,“方言”普通话已经退出了课堂,根据后期调查,全校30名任教教师,上课全是使用普通话。研究时所存在的平翘舌音问题、鼻边音问题、前后鼻音问题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老师热爱说普通话,积极性很高。教师参加县里的教学比武以及其他比赛,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周璐瑶老师在2013年全县中小学《我的教学故事》演讲比赛中荣获第一名;执教的《乌鸦喝水》荣获2012年实习生教学比武一等奖。李慧娟老师执教的《狐假虎威》一课荣获2013年新近教师比武县级二等奖,片区一等奖;《丑小鸭》一课在2014语文阅读教学比武中荣获二等奖。向莎莎老师执教的《狐狸与乌鸦》一课在南部片学科联合组语文教学比武教学中获一等奖;《识字2》一课在全县第五届小学光盘教学比武中获二等奖;《丰收的画》一课 12
在2012年新近教师比武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杨加丽教师老师的《圆的认识》荣获2013年堂堂网教学比武二等奖。谢未芳老师执教的《巫峡赏雾》获得2014语文堂堂网教学比武二等奖。李琼老师执教的《用数对确定位置》在南部片数学教学比武中荣获二等奖。刘玲伟老师执教的《拔苗助长》荣获2014年新近教师比武县级二等奖,片区一等奖。李志杰老师执教的《平行与垂直》获得2014年新近教师比武片区二等奖。从教师的获奖情况来看,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已达到研究的目的。向莎莎老师的课题《提高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策略的培养》以及谢未芳老师的课题《农村小学生作文难对策研究》均获得县级三等奖。柳翠老师、李志洪老师、李剑敏老师在2013年“我的中国梦”征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优秀指导老师”奖。周圣发老师、姚梦娟老师荣获第十五届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征文指导一等奖;李志洪老师、邓秀松老师、李剑敏老师、柳翠老师邱小成老师荣获二等奖。
2、学生能把普通话作为第一语言。
在课题实践研究中,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提高了,综合素养也提高了。在教师的带领下、引导下,学生能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通过各种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也检测了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现在的学校,不再是耳熟能详、张嘴就说的方言,以前的“咋噶”换成了“怎么了”,“恩晓得”换成了“不知道”,“老斯好”换成了“老师好”。学生把“请”、“对不起”、“谢谢你”常常挂在嘴边,文明礼貌方面也有了明显的进步。课题研究也给学校、学生带来了好成绩:范诗诗同学“我的中国梦”征文活动中荣获小组三等奖;谢丽娜同学在2013年宜章县“我的中国梦”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范吴仪同学在“我的中国梦”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余文博同学在“我的中国梦”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朱艳玲同学在郴州市“光辉的旗帜”读书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周韦钰同学在郴州市“光辉的旗帜”读书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范吴仪同学在宜章县“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演讲比赛中获得优胜奖;陈雪玉、周紫楠同学在第十五届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征文比赛获得一等奖;刘静、谢克凡、邓佳、李炽辉、余文博、谢丽娜、范吴仪同学在第十五届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征文比赛获得二等奖;范诗诗同学在宜章县2014年“,美丽中国 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中获 13
得二等奖。
3、普通话扎根于课堂,教师、学生的整体素养提高。
从研究后期的调查中得知,30名任课教师100%上课使用普通话,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谈论、回答问题均是使用的普通话,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和口语交际这两块成绩尤为显著,课堂上都是规范使用普通话,学生之间互相纠正,正音。早晨,走进校园,朗朗的读书声特别的吸引人,充斥着的不再是以前的唱读、喊读、带着方言音读。13个班级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前后鼻音、翘舌音、鼻边音、h f的发音有了很明显的改善。国家对国学经典的重视,也成了我们很好的落脚点,学生每人一本弟子规,学生朗读课之前都会读一遍弟子规,规范学生言行的同时,也对促进了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研究开展毅以来,在语文习作方面,学生的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如表达时间的词语,学生以前习惯性使用“五年级下册”或者是“2011年下册”,现在习作中再也看不到这样的字眼。自从规范了教师的课堂用语后,数学中的专用词语学生也不会读错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也日益高涨。
4、家长积极促进使用普通话,普通话在家校之间形成很好的氛围。
实施规范使用普通话的研究以来,不仅学校教师、学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家长也得到了意外的收获。从家访、到校交流,家长会主动使用普通话和老师进行沟通,以前急冲冲走进教室的学生家长变得有礼貌,“老斯”变成了“老师”、“有时间克我家息告”换成了“有时间去我家玩”。家长的意识发生了转变,以前总认为只有外出才会使用普通话,现在在家里也很愿意使用普通话和孩子交流、沟通,很多家长反映使用普通话会让孩子更多的和自己沟通,家长普遍认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也给孩子创设了好的氛围,孩子的发展得到了保障。
八、课题存在的问题。
1、因为学校地处农村,尽管我们不断在学习理论知识,但学习得还是很不够的。由于缺乏更为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的研究还不可避免地有“鼠目寸光”的感觉。
2、教师理论支撑的力度不够,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和反思过于单薄,研究的深度广度不够,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经验难以提升。
3、课题研究还只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还只是一些零散的经验,未能建立完整的体系。
4、虽然现在学生都能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但是因为方言根深蒂固的影响还是存在一些发音问题。
5、家校联系上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但是依旧存在着某些困难。由于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在家都是爷爷奶奶在照顾,而爷爷奶奶普通话几乎不会,所以导致学生在家庭方面使用普通话的概率不高。
第二篇: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三川小学——凌丹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一)基于时代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科学技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在这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介绍科技成果,传播科学知识,交流社会信息,储存精神财富,人类已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写作时代。
(二)基于学生一生发展的需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写作教学,切实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课题。
(三)基于我校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我们农村小学的教育历来比较薄弱,尤其是作文教学,教师还采用“教师命题——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教学程式。这些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很多学生在平时写作练习中,采用的写作方式是:抄(抄袭习作选上的作文)、编(胡编乱造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临(即像临帖练字般地仿写作文,事件一样,只变换了人物)。而在考试时,他们的方法就更为简单了,那就是“默”——将平时背好的优秀作文有选择地默写在试卷上,以换取高分。这样的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一)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乐学、善学,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
(二)通过研究,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基本知识和技巧,了解一些写作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克服作文虚假空洞的现象,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通过研究,探索提高小学各学段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完善作文教学的评价体系。
(四)以实验为依托,提升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及教学能力,促进教师 个性的健康发展。改变我校作文教学的现状,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三、研究方法及运用
在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中主要采用了调查法、观察法、资料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
(一)调查法:我们针对学生现有作文水平、教师作文教学方式等,通过对1—6年级学生的问卷、谈话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查搜集到了相关材料,然后进行分析,找出了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现状的成因。
(二)观察法: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掌握第一手材料,以作为理性认识的依据。
(三)资料研究法:通过搜集资料,总结实验学校、优秀教师的研究成果、教学经验,及时了解同行的研究动态和特色,从而不断调整本课题的研究策略。
(四)行动研究法:根据研究目标与策略进行实践,边实践边反思,通过教育实践诊断矫正教师的教育方法和行为,优化教学效果。
(五)个案研究法:从教育研究对象中找出一个有典型性的,加以深入研究。不断调整矫正教师的教育行为,形成理论认识。以点带面,达到整体推进的效果。
四、研究步骤 本研究共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0月,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1.根据县级课题,学校确立个人研究子课题。2.明确研究目标和内容,设计研究方案。
3.学习相关理论,做好理论摘抄,为实验打下良好的理论根基。4.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实验前调测问卷,并撰写调查报告。5.撰写准备阶段的个人专题研究计划。
(二)第二阶段:2016年10月-----2016年11月,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1.进行个人专题研究,完成本阶段实验和子课题研究。以课堂教学为根基,落实实验计划。
2.结合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生活实际,以年级为单位,制订出学生作文训练内容,并安排好各阶段的实施任务。3.与课题组其他教师交流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教研活动为载体,加强与其他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借鉴他人好的经验,逐步完善个人子课题的研究。
4.进一步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育观念。
5.及时提炼过程性研究成果,及时做好文件资料的归档。在班级组织学生开展作文竞赛活动,创编班级作文集。
6.撰写本阶段的计划、总结。
(三)第三阶段:2016年11月至2016年12月,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1.撰写个人专题研究报告。
2.收集有关资料,提炼个人研究的成果材料及学生的成果材料。3.成果鉴定和验收
五、研究措施
(一)抓住兴趣,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1.从观察插图中练习想象说话。
2.从编故事中练说话,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1.学校开放图书室,让学生广泛的阅读各种文学作品,积累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学生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2.坚持做读书卡片或读书摘记,组织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
3.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三)激活思维,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1.观察现实生活,激发相关想象 2.利用多媒体,启发想象,开拓思维 3.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
(四)坚持写生活日记。做到实话实说,实事求是,写出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写作方法。
六、研究影响及效果
本课题研究得到了上级的肯定,产生了较好的影响。课题的成果在奉节县大树镇中心小 学作文教学中广泛的运用,教学效果良好,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认同。
七、问题与反思
1.本课题研究的初期我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后期这种结合的力度不够,部分人员的研究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少数教师缺乏理论层面的学习与深入的探究,还仅是拘泥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操作层面的浅层次问题的研究,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较少。
2.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提高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取得了显著地效果,教学成绩也不断攀升。但由于诸多因数,在后期的推广中有少部分教师还没真正领悟到“五大策略”的精髓,在教学运用中出现了偏差。
3.课题研究为我校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成长构建了一个新的平台,但教师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也制约了课题的深入实施。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让课题研究在农村小学普遍起来,使课改在农村焕发新的生机,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的专业发展。
4.有些课题组教师有认识的误区,认识课题结题了,研究就结束了,其实研究不会因为课题的结题而终止,如何将研究的策略运用于教学中去,这是我们今后思索的方向。
八、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1.“赏”之策略,让学生的兴趣浓起来; 2.“记”之策略,让学生的语言妙起来; 3.“联”之策略,让学生的想象飞起来; 4.“仿”之策略,让学生的经验囤起来; 5.“创”之策略,让学生的构思奇起来;
(二)研究建议
课题研究虽然结束了,但我们在教育改革方面的探索却永无止境,建议今后还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1.课题研究不像一篇论文那样简单,是对一个问题的系统思考,其呈现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2.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提高自我。
3.在研究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参考其他学校中好的做法,将之加以提炼,有创造性地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
4.分析理论性的问题、得出总结性的结论时,最好由教学情境和教学案例切入。5.在研究过程之中如何保证老师们研究的工作的稳定性,如何收集数据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如何保证课题开展时对老师们实实在在的关心与鼓励,这些都需要有力的支持。让教师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课题研究的的快乐。
6.两年来,每一个课题组教师,都伴随着这一课题的研究学习着、思考着、成长着,收获着„„但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研究还只是开始,在作文教学广阔的天地中还有许多值得探索的话题,如怎样对学生作文评点后进行意见交换、二次作文的评价等等,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5
第三篇: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间的各种合作与交往更加密切,掌握一门外语是对21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世界科技发展与文化交流的必备条件。现行的英语教育正经历一场变革,英语素质教育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英语教师的任务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落实英语课程标准的需要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叶圣陶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新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思想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了理论依据。
3、改变我区英语教学现状的需要
我区地处农村,通过对本地区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调查,发现他们的英语学习存在着一些不良习惯,如:在家很少听录音,只靠课堂几分钟;从不大声读单词,只是放在心里默读;只阅读课本内容,不看课外材料;用中文习惯写英语……另外,我区小学阶段的专业英语教师寥寥无几,导致我区的小学生英语基础相当薄弱,上了初中以后,与城里孩子的发展没有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使他们一开始就处于劣势;而且农村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及为他们创造的学习环境远远比不上城市家庭,相当一部分家长长期在外务工;同时部分教师唯分数至上,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农村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认识到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根本性转变——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同时通过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寻找学生学习英语的真正困惑,采取合理对策,培养学生“会学”、“乐学”的习惯,并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也体现出本课题的社会价值。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是主体性、发展性的教育,是促进人的素质的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促进社会现代化的教育。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活动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更主要的是学生根据外在的信息,通过自己的知识背景,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3、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的本质内涵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体运用学习策略的过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以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管理等因素共同构成了学生的学习环境,而学生就是在与这种环境的互动中来完成学习任务的。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在申请本课题之前,我们通过广泛搜集、整理、分析我国目前最前沿的报刊文献资料,如《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中学外语学法教法研究》、《英语教学策略论》、《英语学习策略》、《基本心理学》、《教育基本原理》等,并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发现目前我国教育界对学生英语学习习惯虽有研究,但研究对象多为城镇学生和农村小学生,对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论述还是比较零散的、片面的,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研究,更没有操作性强的有效策略。
我们希望在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深入教学一线全面了解我区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状况,并针对大部分学生共同存在的不良英语学习习惯进行调查、分析、研究,预计在培养农村初中学生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习惯方面形成系统性的有效策略,从而指导教师有效地教学,并将研究成果在我区及广大农村地区推广。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核心概念的界定
习惯:是人的一种比较固定的行为方式,是指一个人长期形成的定型的、自动化的行为倾向。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历反复练习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的学习行为方式。
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惯:是以农村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听、说、读、写习惯为研究内容,有目的地经过重复或练习逐步形成,进而固定下来并为之需要的行为方式。培养策略:是指为了使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形成良好习惯而采取的步骤、方法和途径。
2、途径与目的:
本课题研究将从调查“中学生英语学习习惯”案例中研究总结出具体方法,引领教师积极应用。研究将从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借助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把握课标的总体及教学要求,利用个案分析、课例的收集、分析、研讨,形成对“培养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良好习惯”的新认识,形成有效策略,促进农村素质教育的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主要内容:
(1)省级课题内容:
①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现状分析
②农村初中生不良英语学习习惯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③农村初中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培养中教师观念的转变 ④培养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良好习惯的有效策略研究 A 听力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B “说”的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C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D写作习惯培养策略研究(2)子课题内容:
①听力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A 农村初中生英语听力现状调查
B 农村初中生英语不良听力习惯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C 培养农村初中生英语良好听力习惯的有效策略研究
a 学生良好听力方式习惯的研究
b 学生自我良好听力习惯养成的研究
c 学生良好听力习惯评估的研究
d 学生获取听力资源的研究 ②“说”的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A 农村初中学生口语交际现状分析
B 培养农村初中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策略研究 ③ 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A 农村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现状分析
B 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英语阅读习惯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C 培养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英语阅读习惯的策略研究
a 良好生词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
b 良好难句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
c 良好语段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 d 良好评价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 e 自主阅读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 ④ 写作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A 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写作现状的调查分析和研究 B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写作常见错误分析与对策研究 C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写作不良习惯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D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写作学习习惯的有效策略研究与实践
五、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以案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
案例研究法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与探究,获得有价值的研究材料。
行动研究法是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对典型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总结、完善,归纳整理出有效的学习习惯培养策略,将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2、以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为辅
文献研究法是通过查阅、分析、整理相关理论文献资料,借鉴先进经验,创新适合我区实际的培养学生良好英语习惯的方法。
调查研究法主要研究本课题的调查问卷,分析调查结果,对来自各方面的数据加以归纳、分析、提炼,获得比较明确的结论。
六、本课题的研究步骤
1、筹备阶段(2010年3月—2010年12月)
(1)撰写本课题的开题报告,成立课题实验小组,培训实验教师,学习英语教学理论,明确研究方向和任务。
(2)将本课题分别落实在杨桥初中、大龙山初中和花山初中三所学校,各小组分别拟定本组的实验方案。(3)举行开题报告会,制定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
2、实施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10月)
(1)2010年12月,各实验班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习惯进行调查分析,形成研究数据,建立研究档案。
(2)2010年12月—2010年10月,各实验班按计划进行实验性研究,各课题组之间加强交流、研讨,完成阶段性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的撰写,同时调整策略,进行课题深入研究。
3、深化、总结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8月)
对实施阶段中的现象、事实、数据、经验教训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撰写结题报告和课题研究论文。
七、本课题的预期成果
1、《农村初中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2、《农村初中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研究》案例、反思、论文集
3、《农村初中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八、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本课题的组织机构
本课题组聘请安庆市教研室谢余良主任当任本课题的专家顾问,指导本课题的实验研究。
组长:伍玉红
孙明
组员:杨桥初中:吴皖闽、夏云林、刘婵娟、江满英、潘亚萍、潘玲悦 大龙山初中:郑文胜、倪红宇、陈家齐、王世宏、李玉霞、戴海燕、王淑萍 花山初中:金武、杨新、何明生、唐元山、查海燕
本课题组成员均为长期当任英语教学的一线中青年教师,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其中有校长、主任、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素质高,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第一负责人伍玉红:中学高级教师,安庆市外语学会理事,市骨干教师、市教坛新星,荣获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第二负责人孙明:中学高级教师,市优秀教师,市骨干教师,在一线从事教学二十余年,教学成绩突出,有多篇论文获国家、省等级奖,并参与主编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三英语教学参考》一书。
另外,参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学校领导教科研意识强,希望通过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并将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资料、多媒体设备和研究经费。
2、人员分工
(1)伍玉红负责课题的立项申请、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等文字材料的撰写,负责课题成果的收集、整理与发布。
孙明主持课题组的日常工作,完成阶段性报告的撰写,负责课题组研讨会及研修课的开展,负责课题组各阶段性工作的安排。
(2)吴皖闽、夏云林、刘蝉娟、江满英、潘亚萍、潘玲悦负责听力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3)倪红宇、陈家齐、李玉霞负责“说”的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4)郑文胜、王世宏、戴海燕、王淑萍负责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研究(5)金武、杨新、何明生、唐元山、查海燕负责写作习惯培养策略研究(6)各校联合完成与课题相关的论文、个案分析及多媒体课件
3、资料准备(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程晓棠、郑敏,《英语学习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3)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4、科研手段
我们有充足的研究实验时间和文献资料;课题负责人高度重视,组织能力强;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安装了多媒体、农村远程教育网,可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优越条件。
5、经费保障
参加本课题研究的学校领导教科研意识强,都希望通过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将积极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资料、多媒体设备和研究经费。
本课题作为一项行动性教育实验研究,需要各参与学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配合与支持,把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向着研究型教师团队迈进。我们将以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努力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为推进我区以及广大的农村地区英语教研工作,并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探索出有效途径。
第四篇: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课题
开 题 报 告
罗田县骆驼坳茶园冲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名称及性质类型:
课题名称: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本课题为湖北省罗田县骆驼坳茶园冲小学课题,属实用性,探索研究性课题,对推进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教育研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新课程改革自提出以来,经过十余年的酝酿、推广和实施,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特别是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进一步指明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加快了素质教育的进程。
首先,小学生思想和感情的发展需要良好习惯教育。良好习惯表现人性、人道、人权和人生,表现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情。良好习惯给小学生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
人性的艺术环境。
其次,小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需要习惯教育。日常行为习惯展开形象思维,激发创造意识,富有表现力。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农村小学生内隐的研究;农村小学生引起注意的习惯;专心
思考的习惯;
2、定向思维的习惯;批评的习惯;求异的习惯;求证的习惯;
反思的习惯;
3、外显的习惯——专心听讲,大胆表达,认真阅读,及时摘记。
4、独立钻研的习惯;专心作业的习惯;按计划学习的习惯。
5、合作共事的习惯;合理摆放学习用品的习惯;合理安排作息
时间的习惯。
6、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习惯;快速反应的习惯。
四、课题相关研究的现状及本课题预计的突破与创新:
习惯,是有机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外界刺激的比较稳定的反应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益、促进学习者提高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比较稳定的反应方式。环境影响着习惯,习惯和过程同步。2001年7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为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吹响了进军的号角。《纲要》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是本次课程改革实施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接受,学生是装载知识的容器和演练技能的机器。因为接受性学习,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出现,学习过程就是接受、记忆。因此,学习内容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它强调的是标准化;学习过程也不考虑学生个体的认知过程,它强调的是结果的掌握。学生是被臵于客体的地位,他们的兴趣和热情被淡化了,他们的创新被抹煞了,他们的主动性也没有充分发挥的必要,一切只要跟着老师设定的途径,按部就班就可以了。这种消极的学习方式,已经培养了学生许多的不良习惯:习惯于按照教师既定的思路思考问题,习惯于揣摩教师的正确答案,习惯于等待别人的帮助、等待别人的现成答案等。新课程定义的新的学习方式,是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着眼于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紧密相关。毫无疑问地,当实施新的学习方式的时候,必然会引起学习习惯的变革。没有新的学习习惯的支持,新的学习方式必定会寸步难移。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当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时候,许多学生竟然感到无所适从。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倒是被调动起来了,但是往往停留在“形式”本身,而且容易陷入“把轻松当放松、把放松当放肆”的尴尬局面。在小组学习时,总是有不少的同学成了“孤家寡人”,找不到合作伙伴,有的根本不愿意加入小组,坐在位臵上却无所事事,以至于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局外人”,与这种学习方式格格不入。就是小组学习也大多流于形式。大多数教师都是预先规定了小组成员和小组长,合作学习成了以小组长为中心发言、其他小组成员摘录现成答案的另一种“一言堂”,只不过更为隐蔽和时髦罢了,并没有真正“合作”,以至于汇报发言时,仍然说“我认为”,而不是通过小组的交流和整合然后说“我们小组认为”。让学生提出问题,却提不出什么有深度的问题。做作业不讲究质量,反正老师会改的。这些现象就是在某些特级教师的公开教学中,也普遍存在着。许多的公开课上,教师演示着的都是热热闹闹的“作秀”活动,有的甚至连“作秀”都做不了,只好趁小组学习或者自由学习的机会,教师暗中给学生“指导”一点猛料,以便在汇报的时侯,向听课老师展示“惊人之语”。(只要比较一下教学杂志上发表的该教师在甲地的课堂实录和该教师在乙地的现场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就会发现他们的用词造句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课外学习状况更糟糕:想不到可以去查参考资料,有丰富的资源却不知道怎么利用,知难而退,浅尝辄止,等等,这些现象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实施新的教学方式,自然也为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设臵了重重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很有必要研究:在新课程背景下,良好学习习惯的反思和重新构建的问题。
五、课题研究的计划:
(一)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课题组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立项
2、开题并按计划实施方案,包括活动过程中的研究报告的提出,研究论文的撰写,资料的汇报,阶段性小结。实验教师平时应做好各阶段性实验总结,案例及相关的案例分析。整理和分析有关教学资料,进行初期、中期、后期等的评比工作
3、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4、问题及原因分析
5、采取对策方案
6、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实施
7、实施效果调查分析。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07年9月至2007年12月)准备实施阶段。作好课题前期准备工作,立项申报,开题论证,成立课题组,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各科教学模式的初步研究。
1、进行学生习惯研究,明确研究的目的意义,并聘请有关教师对课题进行进一步论证,确立研究的重点方向,初步制定方案。
2、采用申报审核方式,组建课题组,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
3、健全校级管理机构,对研究进行指导协调。4、2007年12月 第一阶段的小结。
第二阶段(2008年1月至2009年7)
1、制订明确详实的阶段研究计划;按计划全面实施研究。
2、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层次的良好习惯的教育,搜集典
型课例和活动录像等资料。
3、进一步完善课题目标,开展好各项活动,做好阶段性小结,重视行为教育活动对青少年精神世界的熏陶作用。4、2009年7月 中期阶段性小结
第三阶段(2009年7元月至2010年1月)总结验证阶段。总结经验,争取上级验收,取得实验成果。
2009年7月至2009年12月,每位课题实验教师写实验报告,课题组写总报告。按实验方案进行总结,整理资料,撰写实验报告、论文等,收集典型课例和活动录像,对研究进行综合分析。
六、成果展现形式:
自主:自主性、独立性←→自觉专心:自觉安排,独立钻研,不
受干扰
合作:协调性、互补性←→虚心学习:虚心请教,合作共事,整
合提高
探究:钻研性、创造性←→善于思考:质疑问难,探究建构,大
胆创新
七、课题组成员:
1、课题研究指导人员
高永平唐东曙
2、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 徐国强
组 员: 王兴中 夏幼民
负责课题的管理,课题的宣传活动,课题的具体组织实施活动,课题的资源及课题的资金来源,课题的上传下达等。
3、课题研究实施人员
组 长:夏卫红
成 员:张 立 王为民 夏幼民
徐尚兵 王金平王兴中
王先华 汪存德 张秀平夏汉桥
负责课题的申报立项活动,课题的记载,课题的具体进行,课题的阶段小结,材料的准备,资料整理分类,课题的档案管理,阶段性
成果汇报,接题报告等。
积极参加课题活动,配合课题组搞好本校的教科研工作,服从分工,主动承担学校的各项课题任务,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第五篇:小学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将阅读作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外阅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必要补充。《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没有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对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学习将起到关键的作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词汇及句子,正是引导他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的大好时机。
一、我校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1.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较缺乏: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每天读书或经常读书的习惯,不少学生读课外书只是为了完成教师或家长布置的任务。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家长往往平时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只关心孩子的书面作业。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弹钢琴、绘画等特长培养,而忽略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不堪重负,当然就没心情也没时间读课外书。
2.阅读的功利性:在各种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书与电视、电影、电脑和游戏机相比较缺乏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不少学生课余活动最喜欢的是玩电脑、看电视,参与课外阅读是为了消磨时间或为了考出好成绩。这样的阅读明显地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或功利性。小学教育科目也越来越多,学生学业负担也越来越重,遏制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发展。3.课外阅读的涉及范围较狭隘:在家长和小学生的头脑中,有一种思维怪圈,一听说要买课外书,80%的家长、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书籍或学习辅导书,形成了优秀作文书、学习辅导书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这使得学生课外阅读时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等不同领域、不同风格的书籍。部分学生偏激的认为看课外书那就是为了提高目前的学习成绩,所追求的是一种短期效益,而忽视了课外阅读对自我发展的持续性和长远性的影响。因而,造成了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涉及面普遍狭隘的怪现象。
4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未养成:据调查所得,大部分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时往往是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好像走马观花一般,读得不是很认真。他们在读书时不做读书笔记,即便是个别学生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个好词,几句好句之类,没有从较深层次去思考、去感受原著,缺乏自己的理解与消化,应而阅读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没有养成,造成了阅读效率的低下,反过来也影响了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而达到的带有稳定特点的自动化的思维或行动方式。良好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工作、生活的质量,可使人终身受益。反之,不良的习惯可能随时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阅读的习惯可以有很多,比如阅读的姿势、阅
读的方法、阅读的喜恶、阅读的风格„„但也可以很简单的说,阅读习惯主要就是喜欢阅读,经常阅读,把读书当做自我实现的途径的习惯。
1.兴趣的培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如果有了阅读的兴趣,才会从内心喜欢阅读。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内在力量,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如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就为学生努力学习、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着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形式多样的训练内容,使学生个个参与、人人锻炼,使学生的智慧受到启迪,能够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在以色列,当小孩稍微懂事的时候,母亲便会翻开《圣经》,在上面滴上一滴蜂蜜,然后叫孩子去吻它。这种传统仪式意味深长: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懂得书本是甜的,日后要爱不释手。这说明,阅读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我们也要去制造一些"蜜",比如开展文学名著(片)欣赏、赛诗会、读书论坛、演讲台等丰富多彩(避免枯燥)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提高。
2.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仰慕名人、伟人的特点,经常向他们介绍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及科学家的故事。帮助孩子们认识伟人之所以能有伟大的成就,关键在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而激发学生读书欲望。此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榜样,如班上有一批学习习惯好、课外阅读量大、收获也大、成绩也优秀的同学,教师可以发动这些同学帮助学困生阅读,这样就形成“手拉手”的良好读书氛围。
3.阅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要具备课外读书的兴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阅读方法的运用。要让学生想读书、会读书,这才算是真正地培养好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常见的阅读方法有:(1)精读与略读。要想找资料,快速获取信息,最直接的办法便是略读。当遇到揣摩玩味的精妙之处需精读。(2)浏览与跳读。浏览即看看书的“内容提要”“目录”,大致了解全书的梗概,以便确定读全书还是章节。跳读即在阅读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或自己的兴趣,把不必要的内容跳过去。(3)读、摘、背。在课外阅读中获得语料,这是语文课标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尤其当遇到一些语言优美,内容精彩的句、段、篇时,需要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摘记下来,并将它们吟咏,甚至背下来。(4)读、写、批、补、注。极具个性化,学生掌握了方法后可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喜好去选择,教师不可强作规定,只要能做到心无旁骛,读有所获就好。
4.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是记忆的贮存器、资料的仓库、思考的激发器和创造的发源地。常见的笔记方法如下:①眉批笔记。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②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③写心得体会,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
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孩子的未来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素养,可以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