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治理作业

时间:2019-05-11 23:0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方政府治理作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方政府治理作业》。

第一篇:地方政府治理作业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地方政府治理》课程考核要求

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提交作业,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的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

一. 作业要求

1.回答问题思路清晰,论据充分,文字表达流畅。

2.理论工具应与所选题目相一致,能够运用适当理论进行阐述和论证。3.主次分明,字体小四,宋体,行间距1.5。

二. 作业内容

1、结合实际,谈谈实现地方多中心治理的前提条件。(50分)

答:实现地方多中心治理的前提条件:

一、首先地方多中心治理主体要实现角色转换

地方政府不是全能的,如同市场一样存在缺陷。在不稳定因素凸显的今天,各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政府失灵”,所以,首先必须实现多元治理主体的角色转换,才能稳步地推进地方公共管理的多中心治理。(1)地方政府应从单纯使用权力到注重树立法理权威

(2)企业型组织应从注重利润索取走向回报社会、担当社会责任。(3)非营利组织应从依赖走向自治。

二、地方政府的引导

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强化社会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权利意识,才能形成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协作,才能使地方公共机构能够以较低的治理成本完成公共服务的提供。

三、公民社会的构建 一个国家自治化程度越高,代表着公民社会越成熟;公民社会越成熟,意味着多中心治理体系越完备。

四、权力资源的再分配

“多中心”治理要求的分权化指的是不同层级政府部门在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将相关权力、责任向市场与公民社会转移的过程,表现为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的关系结构。

2、结合实际,谈谈地方治理中制度实施的困境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50分)

答:地方治理中制度实施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下列这些方面:(1)有效监督的缺失

在理论上来说,地方政府不会监督制度的实施,因为监督对于监督者和被监督者,惩罚对于惩罚者和被惩罚者,成本都是很高的。而且监督和惩罚后的利益有可能被其他政府无偿占有,会产生搭便车的行为。当各级地方政府认为惩罚不遵守诺言者比不惩罚更不利于自己时,他们很可能消极对待惩罚。如果应该受到惩罚的地方政府没有被惩罚,实际上不监督被隐性地激励了,地方政府很可能会选择不监督。(2)制度效率的递减

地方治理中,制度会面临着效率递减的问题。制度在制定出来的一段时间内具有稳定性。制度开始实施的时候要与其他的制度安排相契合,这段时间内的制度效率比较低;随着制度契合程度的提高,制度效率会随着提高,并会达到效率制高点;随后,随着制度环境的变迁,制度的调整速度会慢慢滞后于民众的需求,这时效率就会下降,这就是任何制度都无法避免的效率递减规律。(3)制度创新困难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作用仍然面临困境:它会导致地方保护主义蔓延,阻碍权力中心推行的制度变迁进程,影响制度变迁的整体性推进。

第二篇:地方政府学作业

地方政府学

作业一.

个人讨论提纲: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适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地方行政体制改革,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能和权限,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责权,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仲等问题,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行政区划是地方国家机构设置的前提条件,也是地方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整创新现行行政区划格局是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更是适应并促进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1.我国地方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2.“省直管县”如何改革。

3.我国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存在哪些问题?

4.如何进行地方机构设置的改革。

小组讨论后形成的主要内容:

行政区划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体制,是国家结构的重要组织形式,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行政区划的调整变更要慎之又慎,要与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和发展进程相适应,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超前和滞后都会造成各种经济社会问题,尤其会严重束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前20年我国人民公社体制和设市设镇的大起大落曾有过这方面深刻的教训。所以有关领导同志深刻指出,行政区划调整好了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投入成本低产出效益高的改革举措。

“省直管县”体制是指: 省、市、县行政管理关系由“省——市——县”三级管理转变为“省——市、省——县”二级管理,对县的管理由现在的“省管市——市领导县”模式变为由省替代市,实行“省直管县”。实行省直管县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一是转变职能。坚持把转变职能作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突出不同层级政府履行职责的重点,形成全面衔接、分工合理的职能体系;加强直接面向基层和群众的“窗口”机构的服务与管理。二是优化结构。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机构优化整合,在实行大部门体制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充分考虑政府职能特点设置机构;清理规范议事协调机构和部门管理机构。三是强化责任。着力解决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等突出问题,不断健全部门协作机制,积极探索明确和强化责任的途径及方法。继续推进省直接管理县的财政体制改革,理顺和明确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的权责关系。

四是严控编制。要按照中央规定严格控制机构数量和人员编制总量,认真执行机构编制审批和备案制度。

作业二.

行政体制改革在中国改革总体战略中的地位

【内容提要】文章论述了行政体制改革在中国改革总体战略中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部,认为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仍在于提高效率。目前改革的难点在于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并未形成良性互动,行政体制本身的改革并不配套和适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有很多阻力。对此,文章提出了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的对策,并认为行政体制改革应与政治体制改革协同进行。

【关 键 词】政府/行政体制/行政改革/中国

行政体制改革理论是我国政治学和行政学自本世纪80年代初恢复重建以来的一个研究热点,也伴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实际进程。当然,有关行政体制改革的研究,应当说在政治学和行政学恢复重建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因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历来并不局限在政治学或行政学界,虽然那时研究的数量和质量尚比较有限,而且由于处在改革开放之前,有关研究也不可能明确上升到“体制改革”的高度。改革开放以后,在广大政治学、行政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下,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体制改革实践的呼唤下,学术界对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内容也相当丰富,为构建我国面向现代化的政府权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应当看到,由于我国政治学和行政学研究的底子薄,基础理论较为肤浅,有关研究又深受现实政治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理论在学术界还没有形成权威性的系统观点,学术规范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在同一水平上的重复研究比较多,富有理论创新的成果还不多见。

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迫切要求学术界在体制改革理论上进行创新和超越。在此情况下,总结和分析建国5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理论的进展,对于切实推进21世纪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繁荣中国政治学和行政学等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于行政体制改革在中国改革战略中的地位问题,国内学术界有多种说法,主流观点认为行政体制改革介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之间,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部”。一般认为,中国改革战略系统主要包含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上下两个结构。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循于经济主导模式,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副产品,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由于既有的改革基本上是遵循经济体制改革驱动政治体制改革,形成经济体制改革先导,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发展序列,这就导致了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之间的时间落差和进度落差,这两大落差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不断拉大,政治体制的不适应性矛盾日渐积累,引发经济和政治两个层面上的双重困境,并且相互激化。对此,邓小平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但是,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国家基本的政治结构和权力关系,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很难有实质性突破,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矛盾也未能彻底解决。

在政治体制改革进退维谷而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行政体制的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行政体制改革提出的目的就在于及时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并进而带动政治体制改革。由于中国政府传统行政思维和行为的惯性影响,以及政府及其成员本身的权力利益关系,政府缺乏自我改革的内在动力。在现阶段,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应是克服各种改革阻力,通过结构性的职能转换,有效地适应经济发展的新情况。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任务,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三大体制改革的思路。其中行政体制改革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先导,既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进行的客观要求,又是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推进的直接动力。有的学者指出:“当行政体制改革的诉求被提出后,它就同时承担起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双重任务:一方面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克服旧体制下形成的某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促进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另一方面通过改革上层建筑领域中的某些弊端,巩固新的经济基础。”行政体制改革成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实际启动的共同要求,处于中国体制改革逻辑发展全程的结合部。

实际上,行政体制改革本来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的学者指出:政治体制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各种政治组织(政党、政治团体)与政权组织之间的关系及其运行制度;二是政权的组织形式或政体;三是政府(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即行政

体制。但在政治体制改革在总体上难以推进的情况下,行政体制改革便从政治体制改革当中脱颖而出并进而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对此,学术界予以相当的关注,从不同角度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予以论证。例如一种观点认为,虽然从法理上讲,中国“议行合一”的国家政权体制决定了行政机关只是立法机关的执行机构,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府发挥着非常活跃的国家统治和管理力量的功能,在所有国家机器(人大与“一府两院”)中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实际承担着大量行政立法、决策和执行事务。因此,将行政体制改革从政治体制改革中单列出来,一方面有利于推进行政领域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适应经济体制的变迁,带动政治体制的变革。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五六十年代后的政治发展经验,特别是亚洲“四小龙”行政体制改革先导的成功经验,为中国体制改革的模式选择提供了取同的对象。国外学者普遍认为,行政体制改革优先模式比较适合发展中国家的体制改革,而政治体制改革优先模式并不符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国情。由于行政体制改革主要涉及政府功能的定位、政府组织结构的设置、行政权力的运行、行政法制的建

设以及行政人员的管理等,可以广泛借鉴外国政府管理的经验,故具有较高的实际可操作性。从根本上说,行政体制改革之所以能够从政治体制改革当中剥离出来并取得重要地位,是由中国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具体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根据政治—行政“两分法”的基本理论假设看,政治体制改革导向权力利益再分配和公平与民主诉求,行政体制改革导向责任和效率,行政体制改革能以改善政府成本—效益关系(紧缩编制、转换职能、澄清吏治、提高效率等)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同时避免积极政治体制改革所可能造成的超前政治参与等“转型问题”。中指出,“现代性产生稳定性,而现代化却产生不稳定性”,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中出现的大量问题,并不是落后的产物,而是转型的特有问题,包括大规模的政治参与与政治制度化之间的矛盾等等。)从现实情况看,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以行政为中心的时代”,在这一时代中,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政策的执行,政府的效能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行政领导,政治与行政之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交织关系。这决定了行政活动对于政治的重要影响,行政体制改革可以有效促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胡伟等:《论政治——中国发展的政治学思考》,第329-358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6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汪玉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20年》,第17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第194-201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张国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光明日报》,1993年2月21日。汪玉凯:《从政策调整到体制创新》,《工人日报》,1998年10月14日。

亨廷顿在《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页。

安德森;《公共决策》,第47-49页,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作业三.填空题

1.人民代表大会2.城市地方3.五.4.直辖市5.行政手段6.块块管理为主7.层级8.分类管理9.税收10.雇员制

名词解释

1. 地方政府人力资源

是指省级和省级以下政府系统内所雇用的人力资源以及地方政府所能利用和开发的人力资源,包括地方国家权力系统与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系统内所雇用的人力资源,以及民主党派人士、新闻媒体、作协、艺术团体、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员。

2.政府职能:

是指政府在一定的时期内,根据国家、社会和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社会生产和政治文化生活等领域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以及为此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和所体现的功效和作用。

3.地方政府公共财政

就是地方政府的理财活动。即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地方政府的职能和责任,依据宪法和法律,运用地方政府拥有的权力,进行的资金的收支和管理活动。

4.地方立法权

是国家权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立法权的地方国家机关,按照宪法、法律的规定或授权,根据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特点,制定、修改、废止效力不超出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规范性法律文本的权力。

简答题

1.1.提供教育等公共服务

2.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

3.保护生态环境

4.维护社会秩序

3.(1)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一级政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税基,一级

预算,一级产权,一级举债权”是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配之以自上而下转移支付的健全,来完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是我国分税制改革的基本方向。(2)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责,科学界定地方政府职能(3)根据事权和职责界定各级财政支出范围

(4)对进一步合理界定省以下政府的职能、权限和财政收支的划分(5)压缩管理层级(6)进一步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论述题

首先应当科学地界定引咎辞职的标准。在认定标准上,必须本着客观公正、群众认可、定性准确、定量合理的原则,在体现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努力增强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导向性,让辞职者明白自己“咎”在何处。当然同时也要避免将引咎辞职标准一律数字化不良倾向。因为这样虽然便于操作,却很不科学。最大的隐患是,上面定下数字硬杠杠,少数地区、部门和单位在出事之后很可能会拼命隐瞒事故真相,导致更恶劣的后果。

其次,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操作程序。不少西方国家也并没有关于“引咎辞职”的法律条文,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更像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如《法国公务员总章程》、《美国文官制度改革法》均立法规定了公务员的辞职辞退制度,但都没有与引咎辞职相关的条款。显然,在这些国家中引咎辞职制度还未成为法律规范。在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仅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了辞职和辞退两种形式。辞职是指公务员“不愿意”或“不适宜”在国家行政机关工作而自己提出的一种制度,属于公务员的个人行为和个人权利。辞退则带有强制性的条件。显然,引咎辞职不属于这两者的范畴。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一些明显不称职,甚至严重失职、渎职的人非但不会主动请求辞职,反而“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这无疑将严重影响其所在地区和单位的发展。虽然我国法律还没有引进引咎辞职制度,但宪法和法律也没有排斥这项制度,因此建立一个与辞职辞退互补、与引咎辞职相配套的法律制度势在必行。

再次,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使之与引咎辞职制度共同发挥积极作用。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成熟的引咎辞职制度离不开另外两个相关方面:一是可以启动国家程序追究官员的失察责任和不作为责任,比如立法机关可以提出不信任案对官员进行责任追究;二是能够表达国民意向,即国民意愿能充分地表现出来,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我国现在缺乏启动国家程序的相应规范来对引咎辞职提供支撑,但如果对现有的政治架构赋予新的内涵就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现在人大进行监督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询问、质询和提案。法律对提案内容并没作具体限制,我国人大虽然从来没有提出过不信任案,但完全可以赋予它这个新职能,使引咎辞职获得国家程序的支撑。另外,引咎辞职的根本标准应是公众的满意度,而我国政府在运作中缺乏透明度。这就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政务公开。二是言路畅通,让舆论、公众对不称职官员的批评能够充分表达出来。这样才能使官员的行为得到有效地监督制约,才能使该“引咎辞职”的人辞职下台。

最后还要认真做好引咎辞职干部的教育管理工作。引咎辞职是为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而建立的一种淘汰机制。因此,对引咎辞职的干部既不能另眼看待,也不能放任自流。对引咎辞职的干部,如果具备条件,可以根据影响的大小、承担责任的轻重、个人综合素质和工作实绩优劣等情形,采取转岗、降职任用、待岗或提前退休等多种方式进行安置。对那些认真吸取教训,在新的岗位上进步明显、得到群众公认的,应当及时表扬鼓励。对符合提拔条件的还可以重新予以起用,努力形成一种既“能上能下”,又“能下能上”的新局面。同时,干部引咎辞职后,对经调查、审计等发现有违纪违法行为的,应当坚决查办,以防止某些干部把引咎辞职当作保护伞,逃避党纪国法的处理。

作业四.

回顾《地方政府学》课程的学习生活,我自感喜忧参半,收获与经验同在,成绩和失误并存,专业知识储备有所丰富,能力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让我受益颇丰,倍感欣慰。学习是知识积累的唯一途径。我感到,知识犹如人的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一年多的工作经历告诉我: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了解工作方面的相关知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其运用技术的各方面知识都有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工作中。这也是工作之后选择度成人本科教育的原因和目的。“活到老,学到老”,对知识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只要潜下心钻进去,就一定能有所收获,有所见长。

1、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在于学习过程本身。

我感到,学习除了能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的思考和得到的启示。学会适应,初入大学,来到崭新的大学校园,对这里的情况很不熟悉,特别是这里的上课时间,挺不习惯,经常坐不住,弄到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都不自觉地分神,浪费了不少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现在基本上都可以习惯了这个学习时间制度,保证每堂课都认真听好听足。此外,在课余时间,我还抓紧时间阅读各方面的书本知识,以求提高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从而多方面的考虑问题,避免片面看问题,养成不好的思考习惯。学会学习,我认为还有一样东西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学习态度,养成一种谦虚、勤问的学习态度对于学习而言非常重要。因为我知道学习上的东西来不了弄虚作假,是不懂就不懂,绝不能不懂装懂,要想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古今中外所有的成功例子都证明了只要保持这两种学习态度才行。所以,我一有问题就问同学和老师,直到弄懂为止。学会思考,“行成于思毁于随”,工作经验告诉我,工作的时候只知道盲目去干而不去深入思考是不会去的进步的,学习犹是如此,在《地方政府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就通过一道道习题,一次次讲解,弄清楚了问题的逻辑层次,进而自己去思考“为什么”,不断总结,并把这种习惯运用到工作当中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学习的落脚点在于指导工作实践。

工作实践对于我们这些已经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是从象牙塔迈向社会的“再淬火”,它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工作实践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加深对社会的全面认识。因此,从学校再次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我有以下几点体会:摆正心态,拥有一颗平常心,一颗谦虚求教的心,一颗乐观的心去面对社会里的人。在实践中不如意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不能轻言放弃,我们要把它当作是走向成功的经历,我们应该积极总结经验,积累宝贵的财富。懂得珍惜,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学会总结,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学会节约,节约积累来的财富。用心体会工作实践,那么我们将不断走向成熟,走向成功。正视工作,对工作要有热情,要跟公司上级、同事相处的时候,要真心相待,用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那些熟悉又陌生的面孔,与之和睦相处,就如同对待老师和同学一样。工作上还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就能克服心理障碍,那一切就变得容易解决了。善于沟通,跟老师同学在一起时,要不断地跟他们沟通,工作中,更要拉近人际关系,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此外,我感到我们学校的课堂设置,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手段,管理水平以及教师的形象、举止等方面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针对大部分在读生都在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的情况,我们在自身调整工学矛盾的基础上,也希望学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我们参加工作学生的困难和需求,以便于更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时间。

第三篇:浅谈地方政府“形象工程”及其治理

浅谈地方政府“形象工程”及其治理

摘要:

当前各地政府的“形象工程”已经蜕变成所谓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形式工程”、“扰民工程”、“伤财工程”等等,严重影响了地方社会的发展,要治理这些蜕变的“形象工程”,必须从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制、改革政府领导的选拔任用制度、建立健全政府官员问责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决策体制等方面着手。不仅如此学校里也有“形象工程”,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只是媒体关注和“聚焦”不够,公众知道的不多。

关键词:地方政府 “形象工程” 亚运 治理 高校

一,何谓形象工程

所谓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是某些领导干部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的目的和利益,不顾群众需要和当地实际,不惜利用手中权力而搞出的劳民伤财、浮华无效却有可能为自己和小团体标榜政绩的工程。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形象”的一般意义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因此,形象是能给人深刻印象的一个重要的外在表征。在现代社会交往中,“形象”常常被提到一个重要的高度予以注重。近年来,“形象”又常常被缀以“工程”二字,以突出塑造、经营、系统性等意味,对形象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重视形象的优势是明显的。对于个人来说,良好的形象就是拉近与陌生者的距离、令人产生愉悦等情感的媒介。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优美的城市形象,犹如一张只需意会、不必言传的名片,它使投资者驻足,使旅游者留步,使居民怡然,使上级欣慰,使城市管理者自豪。至于对单位形象、社区形象、市民形象、产品形象等等的有心经营,莫不产生诸多的经济、社会、人文等的良好效益,不必尽言。本来好好的一个褒义词如今却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形象工程”(亦被称之为“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的涵义变了,变成了少数官员作秀浮夸、沽名钓誉、不顾民众死活的代名词,变成了党和政府转变作风、执政为民的障碍和靶子。

二、现实与困惑:政绩工程现象成因之法理剖析

(一)权力的垄断性是造成政绩工程现象体制上的原因

政绩工程,从某种程度上讲属于典型的“垄断工程”。大部分政绩工程从发包到建成,不乏权力的运作,而这权力正是我们所熟知的行政权。行政权力的介入可以直接导致行政垄断。而这类行政垄断的背后又深藏着“政府经营城市”这样一个悖论。

“政府经营城市”曾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一种“先进理念”。然而这种所谓的“先进理念”其实是一个悖论。首先,它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因为“经营作为市场行为,是以牟利为目的。而政府行为是行使社会管理的权力,权力不能牟利,权钱不能交易是现代社会普遍的法治原则之一。”[1]所以“政府经营城市”首先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下市场主体的“排他性”(“他”主要指政府)。其次,它还违反法律甚至违宪。因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天性,而且“法律的主要任务是保护作为最高权益的竞争权”[2]。由此反推,垄断是竞争的天敌,而“行政性垄断由于行政权力的介入,使得它比自然垄断、行业垄断对市场公平竞争的危害性更大。”“这种垄断是用行政权力抹杀自由竞争的精神,颠覆了市场经济存在的基础,与公平竞争的理念直接相悖”[3]。这当然是违反法律的。加之,我国已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载入宪法,“政府经营城市”无疑也是违宪的。

从“政绩工程”、“行政垄断”、“政府经营城市”这一系列语词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都隐藏着“政府”身影,而这也正透露了体制缺陷。

(二)干部考核制度不健全是造成政绩工程现象制度上的原因

政绩工程又被称作“形象工程”、“贴金工程”。俗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缔造“政绩工程”的官员们却将其抛在脑后,一心只想着升官晋爵。而要想升官晋爵就得拿出点“政绩”来得到“上边”的认可,这样一来,“政绩工程”也就应运而生了。王怀忠就深得此“心法”,为了升迁,他不择手段地打造“形象工程”,为自己的所谓政绩贴金。和很多被查处的腐败高官一样,他腐化堕落过程早就有迹可查,但他在此期间却凭借“给领导看的政绩”所获得的“印象分”而一路高升。这不得不引发我们对传统政绩考核体系的反思。在我国,干部提拔使用有周期规律,且干部吃透了“提拔规律”,可以说,干部考核制度就像“指挥棒”一样,直接左右着干部的“政绩观”。现行干部考核制度的不健全,无疑是造成政绩工程现象制度上的原因所在。如何科学、动态地考核官员的政绩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巨大的利益诱惑是政绩工程现象经济上的原因

政绩工程,十之八九是腐败工程。工程建设领域是腐败的重灾区,此乃不争之事实,而政绩工程的腐败又可谓是重中之重,是最大的腐败。当下暴露出来的腐败政绩工程,仅仅是冰山之一角。“一栋栋高楼竖起来,一批批干部倒下去”,可谓是政绩工程的绝好写照。然而,一批批干部还是“前仆后继”,“继往开来”。为何?当然是有利可图!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政绩工程又是吏治腐败的温床。旅外华人学者丁学良先生把这类政绩工程称作“腐败型投资”,“这种投资基本不顾及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问题,基本不管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民生问题。所有投资都只围绕着一个目标来进行——为官僚个人或某个官僚小集团的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服务。而这种利益主要表现为两种——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是仕途升迁,经济利益则是从工程中获取腐败收益,如工程回扣、土地批租等过程中的权力寻租等。”[4]正是这些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使得一些利令智昏的官员疯狂而盲目地上马“政绩工程”。事实上,我们国家的法律对于这种不遵守法律法规,盲目进行政府投资的从而造成重大损失的官员行为并非坐视不管。例如,《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就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之所以在实践中对于官员这种盲目投资的行为少有追究,恐怕与我们一些领导的观念有关。因为,首先,官员这种盲目投资在表面上看钱没进入个腰包,没有谋取私利,从动机上讲是为公,是“情可原”的行为;其次,官员这种盲目投资的行为总是假改革为名,改革需要探索,改革中难免有失误,损失便成了所谓的“交学费”。一些官员正是打着为公和改革的幌子,视纳税人的钱为粪土,大肆挥霍堆积自己升官楼梯,甚至从中谋取私利。

然而,在一个法治社会,政府的资金来自于纳税人,而纳税人的钱是要花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国务院的这个决定也从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规范政府投资资金管理简化和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程序等多方面对于政府投资行为进行规范。因而,政府投资即使为公也要花得值得、花在刀刃上,要依一定的程序和规定进行;改革要依法进行,该交的学费要交,不该交的则要由官员为自己的违法投资行为埋单。

为迎接亚运,广州烂尾楼也将“穿新衣”,相关部门有计划地对各烂尾楼进行包装,让其看起来像一栋楼,以此美化广州市容。不过这一做法,得到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有广州市民把其称为“楼假假”,有网友甚至将此戏称为“羊城第九景”。而支持者却认为,起码此举让烂尾楼焕发新生,可谓“创意无穷”。有网友发现,广州新陶街电子电器城近期旧貌换新颜,24层高的大厦呈对称结构,南北两面有两幅广告画,朝东临街面白色楼面和蓝色玻璃层层相间,看来与一般大厦并无不同。但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其“外墙”只是一幅仿真的喷画。新陶街电子电器城原名“富都大厦”,因缺乏资金成为烂尾楼,已有十几年历史。2007年,当地机关要求该大楼在2008年完成“穿衣戴帽”,做成仿真效果。2009年春节后,该楼“外墙”的包装终于完工,花了300多万元。其外立面上还设有LED灯光,“晚上看更像真楼”。为了迎接亚运会,广州其他烂尾楼也都将“穿新衣”,将有计划地对各烂尾楼进行类似的包装,目的都是达到美化广州市容的目的。有网友指,穗东风中路与德政北路交界上的一栋烂尾楼─丰川大厦也围上了大型亚运宣传海报,远远望去,其白色“外墙”上有一个醒目的亚运标志,在周围旧楼中相当抢眼。但实际上,那大型海报只是一幅幕布,其背面也是由一块块图形组合成的幕布,看上去很像一幅幅的玻璃幕墙。有广州市民把这些“穿新衣”的烂尾楼称为“楼假假”,不过大家也承认,尽避是人造景观,有了漂亮的外表总比没有包装之前看起来更舒服。有网友把此戏称为“羊城第九景”。反对者认为“这是一个如假包换的假楼”,甚至担心台风把这些大型幕布吹倒,造成危险。支持者则称,这样做起码让烂尾楼焕发新生,多少可以减弱烂尾楼对城市环境的破坏,实在是创意无穷。

三、政府形象提升的策略

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政府形象成为我国迈向现代化社会的标志之一。树立政府形象,维护和建设政府形象,进一步提升政府形象,是执政党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教授指出决定政府形象的要素主要有:价值、信誉、效率。据此,提出以下提升政府形象的建议:

第一,政府官员要增强形象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公共权力意识,预防损害政府形象事件的发生。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及其官员手中所握权力是人民授予的,其工作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正确的价值观是政府选择的施政和为社会发展确定的方向。提高政府形象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掌握现代科学的决策方法,制定符合社会发展趋向和人民利益的政策,确定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价值。

第二,建立健全责任机制,政府要勇于承担责任,树立责任政府形象。在我国,政府是组织和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导力量,政府要充分发挥这一功能,不仅需要配备相应的职权,而且需要承担相称的职责,一个不具有职责的政府及其官员,其行为难以得到有效制约。因而有必要健全责任制度和行政问责机制,尤其要遵循权责一致原则建立健全法律责任追究和落实机制。同时,要加强政府官员责任意识教育,培养勇于担当的坚毅气质和果敢精神。对人民负责任的政府和勇于承担责任的政府官员,才是信誉政府的表现。

第三,增强行政能力,树立高效政府形象。在现代社会中,效率是政府形象的生命线。要提高政府形象,必须全力提高政府的效率,加强政府的能量,及时处理解决来自社会的各种的要求 ,协调复杂的关系,化解多重的矛盾。公共危机事件一旦发生,猜疑、恐慌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如果危机事件长时间得不到有效解决,则会衍生出诸多不安定因素,因此,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必须快速高效,这不仅使经历危机事件的人们恢复到正常生活状态中,而且可以树立高效政府形象,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第四篇:地方政府治理教学大纲

《地方政府治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从理论上掌握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和基本知识,从而对中国地方政府组织形式、职能和结构以及地方治理的方式、方法有较系统、完整的理解和把握,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于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地方政府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时数

计划学时:36学时

三、教学方式

1.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除了课堂讲授知识,教师还按各章学习内容为学生安排参考阅读材料,目的是强化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章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思考,学生们可在课后向老师提出问题,扩大知识面。

2.课堂讲授与课堂随机提问相结合。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所讲课程内容抓住重点或难点向学生提问,从而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要求及内容

地方政府治理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框架,二是把治理理论引向中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地方政府治理从管理学的角度,研究政府如何运用地方治理的方式、方法来处理公共事务管理方面的问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地方政府概述

一、国家、政府与社会

(一)什么是国家

(二)政府:国家主权的执行者

(三)“社会”的概念

二、地方政府的内涵和特征

(一)地方政府的内涵

(二)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

三、地方政府的类型

(一)按地方制度划分的地方政府

(二)按设置目的划分地方政府

(三)按行政层级划分的地方政府

四、地方政府的价值

(一)政治层面的价值

(二)社会层面的价值 第二节 地方政府研究

一、西方地方政府研究

(一)西方地方政府研究的历史回顾

(二)西方地方政府研究的基本现状

二、中国地方政府研究

第三节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意义、对象与方法

一、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意义

(一)有利于从系统的角度梳理地方政府相关的基本问题

(二)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的对象

(二)研究的内容

三、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方法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二)历史分析的方法

(三)比较分析的方法

(四)系统分析的方法

思考题:1.简析国家、政府、社会的关系。2.简述地方政府的类型和特征。3.如何认识地方政府的价值?

第二章 中国地方政府权力

第一节 中国地方政府权力概述

一、中国地方政府权力的内涵

(一)什么是权力

(二)中国地方政府权力的界定

(三)中国地方政府权力的类型

二、中国地方政府权力的特征

(一)内在特征

(二)外在特征

第二节 中国地方政府权力运行机制

一、中国地方政府权力的获得路径

(一)根本授权

(二)转授权

(三)特别授予

(四)出于地方政府自身的创设

二、中国地方政府权力配置

(一)中国地方政府权力配置概述

(二)中国地方政府权力配置现状

(三)中国地方政府权力配置改革和完善的基本思路

三、中国地方政府权力的运作

(一)中国地方政府权力运作过程

(二)中国地方政府权力运作方式

四、中国地方政府权力的制约

(一)地方政府权力的权力制约——地方政府权限

(二)地方政府权力的道德制约

(三)公民权利对地方政府权力的制约 第三节 中国地方政府权力的现代化

一、地方政府权力的理性化

(一)地方政府权力理性化的基本内涵

(二)地方政府权力理性化的实现途径

二、地方政府权力的制度化

(一)地方政府权力制度化的基本内涵

(二)地方政府权力制度化的实现路径

三、地方政府权力的民主化

(一)地方政府权力民主化的基本内涵

(二)地方政府权力民主化的实现路径

思考题:1.地方政府权力的运作过程和运作方式 2.地方政府权力民主化的基本内涵。3.首长负责制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第三章 中国地方政府结构

第一节 中国地方政府结构概述

一、什么是地方政府结构

二、地方政府结构的组合方式

(一)纵向组合的层级化

(二)横向组合的类型化

三、地方政府结构的基本特征

(一)系统性

(二)能动性

(三)相对稳定性

第二节 中国地方政府基本结构

一、中国地方政府层级结构

(一)中国地方政府层级结构的层级

(二)中国地方政府层级结构的法律规定

(三)中国地方政府层级结构的特征

(四)中国地方政府层级结构的发展

二、中国地方政府类型结构

(一)一般地域型地方政府

(二)民族区域型地方政府

(三)特别行政区政府

三、当前中国地方政府条块结构

(一)地方政府条块结构概述

(二)地方政府条块的法律规定

(三)地方政府条块结构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地方政府与其他政权机关的关系

一、地方政府与党委

(一)主要特征

(二)地方政府与党委结构关系面临的挑战

二、地方政府与人大

三、地方政府与司法机关

四、地方政府与政协

思考题:1.简述地方政府结构的组合方式。2.简述地方政府结构的特征。

3.简述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基本结构。

第四章 中国地方政府职能

第一节 地方政府职能概述

一、政府职能的内涵、特点及分类

(一)政府职能的内涵

(二)政府职能的特点

(三)政府职能的分类

二、地方政府职能的内涵及特点

(一)地方政府职能的内涵

(二)地方政府职能的特点

三、地方政府职能的意义

(一)地方政府职能是建立地方政府机构的主要依据

(二)地方政府职能影响着地方政府的运行方向和内容

(三)地方政府职能是确定和划分地方政府职权的基础和依据

(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是变革地方政府机构及其活动方式的重要前提 第二节 中国各类地方政府职能一、一般地方政府职能

(一)法律法规的视角

(二)财政支出体系的视角

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职能

(一)民族性之维

(二)地方自治权之维

三、特别行政区政府职能

(一)管理经济事务

(二)管理文化、社会事务

(三)管理对外事务

第三节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一、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原因

(一)转型地方政府职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二)转型地方政府职能是实现“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型的需要

(三)转型地方政府职能是建立现代行政管理体制需要

(四)转型地方政府职能是社会生活多元化的需要

二、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职能“欠位”

(二)地方政府职能“缺位”

(三)地方政府职能“错位”

(四)地方政府职能“越位”

三、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走向

(一)地方政府职能“到位”:追求综合效益

(二)地方政府职能“补位”: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三)地方政府职能“正位”:还权于市场与社会

(四)地方政府职能“退位”:从管制型到服务性 思考题:1.简述政府职能的特点及类型。2.简述地方政府职能的特点。3.简述特别行政区政府职能。

第五章 中国地方政府关系

第一节 地方政府间关系概述

一、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内涵

(一)地方政府间关系的界定

(二)考察地方政府间关系的主要维度

二、影响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因素

(一)政治结构

(二)经济结构

(三)历史文化传统

(四)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

一、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形态及其理论

(一)中央集权主义

(二)地方分权主义

(三)均权主义

二、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变迁

(一)高度集权的统收统支模式

(二)第一次权力下放

(三)第二次权力下放

(四)改革开放后的简政放权

三、当前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基本内容

(一)中央与一般地方政府职能间关系的基本内容

(二)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基本内容

(三)“一国两制”下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

四、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结构性调整

(一)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必要性

(二)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地方政府间关系

一、地方政府间纵向关系

二、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

(一)统计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二)跨区域政府间的关系

(三)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特点

三、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走向 第四节 地方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

一、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和特征

(一)什么是非政府组织

(二)非政府组织的特征

(三)非政府组织的分类

二、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程

(一)萌发期(1978年-1984年)

(二)发展期(1984年-1989年)

(三)低潮期(1989年-1993年)

(四)膨胀期(1993年-1998年)

(五)规范期(1998年-至今)

三、中国非政府组织的活动领域

四、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关系

(一)地方政府与政府组织的合作关系

(二)地方政府与政府组织的冲突关系 思考题:1.影响府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简述当前我国的样地关系。

3.简述地方政府间的纵横向关系。

第六章 中国地方公共财政

第一节 地方公共财政概述

一、地方公共财政的内涵

(一)什么是公共财政

(二)什么是地方公共财政

二、地方公共财政存在的理由:理论与实践

(一)理论之维

(二)实践之维

三、地方公共财政的职能

四、中国地方公共财政体制的历史变迁

(一)1950年~1952年: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体制

(二)1953年~1979年:划分收支、分级管理的体制

(三)1980年~1993年: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体制

(四)1994年至今:分税制财政体制 第二节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与支出分析

一、地方公共财政支出

二、地方公共财政收入 第三节 地方公共财政风险

一、地方公共财政风险的内涵

二、地方公共财政的表现形式

三、地方公共风险的成因

四、预防和化解地方公共财政风险的对策 第四节 当代中国地方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一、现行地方公共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

二、地方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地方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走向

思考题:1.简述地方公共财政的含义及特点。2.简述地方公共财政的职能。

3.简述我国地方公共财政体制的历史变迁。

第七章 中国地方自治

第一节 地方自治概述

一、地方自治的概念

二、地方自治学说

(一)保护说

(二)钦定说

(三)传来说

(四)制度性保障说

(五)人民主权说

三、中国地方自治的起源与嬗变

(一)近代史上中国地方自治的三次实践

(二)我国当前三种地方自治形式的变迁

(三)当前我国地方自治现状及特点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特征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特征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形成和发展

(一)探索阶段

(二)深入发展阶段

(三)日趋完善阶段

三、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

(一)坚持国家统一原则

(二)坚持民族团结原则

(三)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第三节 特别行政区自治

一、特别行政区自治的涵义

二、特别行政区自治的特点

(一)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二)特别行政区实行不同于内地的政治制度

(三)特别行政区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原则

三、港澳特别行政区自治状况

(一)香港特别行政区自治

(二)澳门特别行政区自治 第四节 基层群众自治

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和发展

二、基层群众自治的意义

(一)基层群众自治推进了民主化进程

(二)基层群众自治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

(三)基层群众自治是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重要举措

三、城市社区自治

(一)城市社区自治的治理模式

(二)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的制约因素

(三)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的发展方向

四、农村基层自治

(一)农村基层自治的内涵

(二)农村基层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农村基层发展的发展方向

思考题:1.为什么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论“一国两制”条件下中央与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的关系。3.基层群众自治是否就是社会自治?

第八章 中国地方政府管理

第一节 地方政府管理概述

一、地方政府管理内涵

二、地方政府管理的特点

(一)绝对服从性与相对独立性的统一

(二)政治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三)局部性与短期性的统一

(四)导向性与协调性的统一

(五)直接性与微观性的统一

(六)规范性与公共性相互促进

三、政府管理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治理理论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五)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二节 地方政府管理的内容

一、地方政府内部管理

(一)地方政府职能管理

(二)政府规模的控制

(三)地方政府制度管理

二、地方政府公关管理

(一)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内容

(二)地方政府公共关系

(三)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趋势

三、公关政策运行流程

(一)公共政策制定

(二)公共政策执行

(三)公共政策评估 第三节 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一、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内涵

二、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动力因素分析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是根本动力

(二)经济全球化是外部动力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政府管理创新发挥了促进作用

三、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

(一)管理观念创新

(二)管理制度创新

(三)管理技术创新

思考题:1.简述地方政府管理的特点。2.简述新公共管理理论。3.简述处理好地方政府关系的意义。

第九章 地方政府的治道变革

第一节 当代地方治理的兴起

一、地方治理与善治

(一)治理理念的由来

(二)地方治理与善治

二、全球化与地方治理运动

(一)全球化对地方政府的挑战

(二)西方国家的地方治理运动 第二节 地方治理的理念更新

一、从统治与管理到治理与服务

(一)传统统治与管理理念的现实困境

(二)治理与服务理念的创新

二、从单中心到多中心

(一)传统的单中心治理

(二)多中心治理的理念

三、从科层制结构到社会网络体系

(一)传统科层制结构体系的弊端

(二)社会网络组织体系的基本理念

四、从集权与控制到分权与协商

(一)传统的集权与控制模式

(二)分权与协商模式

第三节 地方治理的社会生态环境

一、地方政府与社会

(一)地方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理论解释

(二)社会利益结构变迁的现实挑战

二、地方政府与市场

(一)地方政府与市场的互动过程

(二)地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实质

三、地方政府与公民

(一)地方政府与公民组织

(二)地方治理与公民参与 思考题:1.试析治理与善治的内涵。

2.地方治理理念的更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结合实际谈谈公民如火如荼参与地方治理。

第十章 地方政府的法制架构

第一节 地方立法体系

一、地方立法的含义与特征

(一)地方立法的含义

(二)地方立法的特征

二、地方立法体制的类型

三、地方立法的内容

(一)地方立法的内容

(二)地方立法的范围

(三)地方立法权的关系

四、地方立法的程序

(一)地方立法程序的价值取向

(二)地方立法程序的构成 第二节 地方司法体系

一、不同法系的地方司法系统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地方司法系统

(二)大陆法系国家的地方司法系统

(三)中国的地方司法系统

二、地方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

(一)法治原则

(二)司法原则

(三)地方司法活动法定原则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行政执法体系

一、地方政府行政执法概述

(一)行政执法的内涵

(二)地方政府行政执法行为的种类

(三)地方政府的行政执法的原则

二、地方政府的行政执法制度

(一)信息公开制度

(二)参与制度

(三)综合执法制度

三、地方政府的行政执法行为

(一)行政许可

(二)行政处罚

(三)行政指导

(四)行政规划

(五)行政给付

(六)行政监督

思考题:1.简析地方立法的涵义与特征。

2.地方政府行政执法的主要行为有哪些?

3.结合实际谈谈地方政府行政执法的制度建设。

第十一章 地方治理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树立地方多中心治理的理念

一、地方多中心治理概述

(一)多中心治理的内涵和特征

(二)地方多中心治理的重要意义

二、地方多中心治理的主体构成与角色转换

(一)地方多中心治理的主体构成

(二)地方多中心治理的主体的角色转换

三、实现地方多中心治理的前提条件 第二节 培育地方社会资本

一、社会资本的概念

二、社会资本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三、优化地方社会资本的生长环境

四、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构建地方公共组织网络体系

一、组织间网络关系理论的兴起及其特征

(一)组织间网络关系理论的兴起

(二)组织间网络关系理论的特征

二、地方公共组织网络体系的结构与功能

(一)地方公共组织网络体系的结构

(二)地方公共组织网络体系的功能

三、地方公共组织网络体系的治理模式

(一)理论模式

(二)实践模式

四、地方公共组织网络体系运行机制的构建 思考题:1.简述多中心治理的现实意义?

2.什么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在地方治理中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3.如何构建地方公共组织网络体系的运行机制?

第十二章 地方治理的制度创新

第一节 地方治理的制度困境

一、地方治理的制度供给障碍

二、地方治理的制度实施困境

三、地方治理的制度变迁问题

(一)制度变迁的现实需要

(二)制度变迁的方式

(三)制度变迁的障碍

第二节 地方治理的制度创新经验

一、国外地方治理制度创新的实践

(一)地方分权与地方自治

(二)地方政府行政区划改革

(三)地方政府重组

二、国内地方治理制度创新的探索

(一)地方分权化改革

(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的制度创新

(三)地方政府间合作机制的创新 第三节 地方治理制度创新的目标模式

一、服务型政府

二、责任型政府

三、法治型政府

四、透明型政府

思考题:1.地方治理中制度供给的障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结合实际谈谈国内地方治理的制度创新实践。

3.什么是透明型政府,其作用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五篇:地方政府学2015-第二次作业

第二次作业(第2-4章)1 试卷总分:100

注:请20分钟以内保存一次。每大题完成后请先保存再更换大题,试卷试题全部完成后提交。浏览器请采用兼容模式。第1大题

第2大题

第3大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总分40.00)1.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冲突,由()提出意见。

(2.00分)A.法院 B.国务院 C.省政府 D.人大

2.一般说来,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所有者属于((2.00分)A.城市政府 B.国家 C.个人 D.集体

3.地方行政权行使的目的是实现()。

(2.00分)A.国家利益 B.地方公共利益 C.官员利益 D.政府利益

4.下面()个城市不属于较大的市?

(2.00分)A.洛阳 B.包头 C.杭州 D.开封

5.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

(2.00分)

A.国务院制定的法规 B.自治法)。

C.人大制定的法律 D.宪法

6.我国历史上最稳定的建制是()。

(2.00分)A.市 B.县 C.乡 D.省

7.规定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基本问题的是()。

(2.00分)A.行政规章 B.自治条例 C.单行条例 D.行政法规

8.在我国,城市土地所有者是()。

(2.00分)A.个人 B.城市政府 C.集体 D.国家

9.省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公安部制定的部门规章效力说法正确的是()。

(2.00分)A.后者高于前者 B.效力相当 C.前者高于后者 D.无法判断

10.作为国家权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

(2.00分)A.地方行政权 B.地方司法权 C.地方立法权 D.地方暴力机关

11.行政区划上()一直是变动的焦点。

(2.00分)A.省 B.县级市 C.县

D.地级市

12.一般说来,行政的核心是()。

(2.00分)A.行政主体 B.行政客体 C.行政权 D.行政关系

13.我国,管理国有资产的机关是()。

(2.00分)A.国资委 B.人民银行 C.发改委 D.财政部

14.系统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立法权限、程序和其他事项予以规定的一部法律是()。

(2.00分)A.立法法 B.刑法 C.宪法 D.民法

15.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和关键是()。

(2.00分)A.依法治民 B.依法行政 C.有法必依 D.执法必严

16.人民检察院可以行使()。

(2.00分)A.审判权 B.法律监督权 C.人事任免权 D.无限权力

17.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的任期为()年?

(2.00分)A.5 B.4 C.6 D.7

18.()是地方政府管理市场与社会的基本方式。

(2.00分)A.行政审计 B.行政监察 C.行政诉讼 D.行政监管

19.下列属于派出机关的是()。

(2.00分)A.区政府 B.街道办事处 C.县政府 D.乡政府

20.当前,精简政府机构,最重要的是()。

(2.00分)A.市县改革 B.乡镇改革 C.精简人员

D.转变政府职能

第二次作业(第2-4章)1 试卷总分:100

注:请20分钟以内保存一次。每大题完成后请先保存再更换大题,试卷试题全部完成后提交。浏览器请采用兼容模式。第1大题

第2大题

第3大题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30分)(总分30.00)1.民族自治立法机关享有的权力包括制定()。(3.00分)A.行政法规 B.单行条例 C.法律 D.自治条例

2.按照行政监管的对象,行政监管分为()。

(3.00分)A.个人监管 B.经济监管 C.社会监管

D.反托拉斯监管

3.地方政府的双重角色是指()。

(3.00分)A.政治统治实施者

B.中央政府在地方的代表 C.所在区域的政府 D.经济秩序维护者

4.善政希望建立一个()。

(3.00分)A.服务政府 B.民主政府 C.责任政府 D.廉洁政府

5.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主要表现在()。

(3.00分)A.维护社会秩序

B.提供教育等公共服务 C.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 D.保护生态环境

6.地方政府常务会议参加者包括()。

(3.00分)

A.职能部门负责人 B.秘书长(主任)C.党委负责人 D.政府正副首长

7.享有地方规章制定权的主体有()。

(3.00分)A.经济特区政府 B.省级政府 C.省会市政府 D.较大市政府

8.较大的市有()。

(3.00分)

A.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B.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 C.县级市 D.地级市

9.自治立法权属于的三级自治机关包括()。

(3.00分)A.民族乡 B.自治州 C.自治县 D.自治区

10.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

(3.00分)

A.经营基础设施

B.调控和维护经济秩序 C.制定发展战略 D.管理国有资产

第二次作业(第2-4章)1 试卷总分:100

注:请20分钟以内保存一次。每大题完成后请先保存再更换大题,试卷试题全部完成后提交。浏览器请采用兼容模式。第1大题

第2大题

第3大题

三、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总分30.00)1.法律的效力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规章效力相同。

(3.00分)错误 正确

2.人大常委会主任可以担任行政机关职务。(3.00分)错误 正确

3.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逐渐获得了较大的财权和事权。(3.00分)错误 正确

4.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有立法权。

(3.00分)错误 正确

5.自治县政府和其他县一样不具有立法权。(3.00分)错误 正确

6.公安局的直接上级是上级公安机关。(3.00分)错误 正确

7.地方立法权可以根据当地实际与法律有一定冲突。

(3.00分)错误 正确

8.地级市人大常委会具有立法权。(3.00分)错误 正确

9.地方立法权超出本区域不具有法律效力。(3.00分)错误 正确

10.常委会做出的决议必须由常委会组成人员过半数同意。(错误 正确

第2大题

第3大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B

4.答案:D

5.答案:D

3.00分)6.答案:B

7.答案:B

8.答案:D

9.答案:B

10.答案:A

11.答案:D

12.答案:C

13.答案:A

14.答案:A

15.答案:B

16.答案:B

17.答案:A

18.答案:D

19.答案:B

20.答案:D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30分)1.答案:B D

2.答案:B C D

3.答案:B C

4.答案:A B C D

5.答案:A B C D

6.答案:B D

7.答案:A B C D

8.答案:A B

9.答案:B C D

10.答案:A B C D

三、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1.答案:错误

2.答案:错误

3.答案:正确

4.答案:正确

5.答案:错误

6.答案:错误

7.答案:错误

8.答案:错误

9.答案:正确

10.答案:正确

下载地方政府治理作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方政府治理作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大-地方政府学-第二次作业 (附答案)

    第二次作业(第2-4章) 总分:100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总分40.00) 1.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冲突,由提出意见。 A.法院 B.国务院 C.省政府 D.人大 2.一般说来,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公司治理作业

    公司治理作业 工商管理学院 09人力一班 801131327 秀美 试析内蒙古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人世挑战 论文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入借挑战 公司治理 论文摘要:本文从工商银行......

    地方政府学

    《地方政府学》期末考试复习指导2014.6一、考核方式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0%。全网考,其中三次计分作业各占20%,期中考试占20%,课堂表现和BBS讨论占2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

    地方政府学

    名词解释:4*5=20分(50字 ) 地方政府制度分类 1、 纯属地方行政机关行政体地方政府(直接国家任命,漠视民众选举) 2、 实行地方自治地方政府(民众选举产生,忽视国家利益) 3、 混合体地......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产生原因及治理路径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产生原因及治理路径 【摘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明了未来几年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任务、路径及目标,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一系......

    网络舆情考量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

    网络舆情考量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来源:网络传播 10年7月号" >网络传播网络舆论的兴起给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对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能......

    电大-地方政府学-第三次作业 (附答案)(全文5篇)

    第三次作业(第5-7章) 总分:100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总分40.00) 1.政府间关系的核心内涵是政府间的。 A.财政关系 B.利益关系 C.行政关系 D.政策关系 2.减少行政管理层次核心......

    社区治理作业参考答案

    2011年电大《社区治理》形成性考核作业辅导 形成性考核作业(一)辅导 一、不定向选择题 1、“社区”一词最初是由德国社会思想家(D)在1887年提出。 F·滕尼斯 2、(B)认为,社区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