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学整理资料

时间:2019-05-13 10:4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方政府学整理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方政府学整理资料》。

第一篇:地方政府学整理资料

名词解释

1.自治体地方政府: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规定,由当地居民组成地方自治社团,选举产生

治理本地域社会公共事务的地方政府。P47

2.地方政府权限:当国家权力主体是地方政府时,地方政府所行使权力的法定范围,这是

地方政府管辖的地域范围和地方政府管理的事务范围。P62

3.政府职能:是指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政府”在实现国家职能所承担的职责与功能。包

括基本职能和具体职能。P107

4.地方政府关系:是指地方政府纵向的上下关系、横向的左右关系以及与无隶属关系的不

同地区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P126

5.地方政府管理:是指地方政府中的行政机关依据国家宪法和相关法律对自身事务和对辖

区社会公共事务行使法定权力,履行自己职能,进行控制和协调活动的总称。P148

6.地方选举:地方选举是相对国家选举而言的,主要是选举产生地方代议机关成员和其他

地方公职人员。P192

7.地方选举制度:是选举地方各级代议机关组成人员和地方其他公职人员的原则和制度的总称,它是国家选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8.地方自治:是指国家内部一定地域的人民,由于国家授权或依据国家法令,在国家监督

下自行组织法人团体,用地方的人力、财力、物力自行处理自身事务的政治制度。

简答题

1.地方政府权限的特点。

(1)地方政府权限由中央政府划定

(2)地方政府权限限于法定的地域范围

(3)地方政府权限限于社会公共事务中的部分事务。

2.中国地方政府的权力来源和权力配置特征。

我国地方政府有混合体地方政府和自治体地方政府两种类型,前一种类型的地方政府权力一部分来源于行政区域全体居民,另一部分来源于上一级国家机关和最高国家行政机关;自治体地方政府(香港、澳门)的权力是由代表国家的中央政府授权选民,再由选民通过选举授予的;中央地方政府权力配置特征具有双轨制的特点。

3.简述地方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

(1)更重视居民的日常生活

(2)服务对象越来越多元化

(3)第三部门影响日趋扩大

(4)公民参与日益广泛

(5)信息化对地方政府职能实现有重要影响。

4.简述地方税制存在的问题和完善途径。

存在问题有:(1)税收权力过于统一;(2)地方税主体税种缺位;

完善的途径有:(1)给予地方政府在地方税上一定的立法权;(2)发展税基共享式地方税种;(4)逐步健全财产税;(4)完善地方税辅助税种。

5.简述地方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1)普遍选举原则

(2)平等选举原则

(3)直接选举原则

(4)秘密投票原则

6.简述地方自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一,设有民选产生的地方政府自治机关;

第二,中央与地方自治政府的权限划分,通常是通过《地方组织法》或《地方自治法》等法律加以确定和调整。

第三,各地方自治单位依据法律承担地域性、社会性、服务性的公共管理职能。

第四,地方自治单位内部的自治权力包括:组织权、财政权、公共执行权、地方立法权、制裁权等五个方面。

第五,中央政府通过立法、行政、财政方式监督控制地方自治单位的活动。

7.简述中国地方政府关系的类型

(1)上下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2)“市管县”下的地方政府关系

(3)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8.简述中国地方政府发展的动力

(1)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活动,要求地方政府在国内事务上发挥更大作用。

(2)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革,要求地方政府改变其活动内容与方式。

(3)民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律精神的增强,要求地方政府提高工作效益,维护人民的正当权益。

(4)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要求地方政府行为与国际接轨

9.简述“一国两制”下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

属于国家主权和国家整体权益范围的事务由中央政府管理,中央政府享有特别行政区必须服从的专有权,包括外交权、国防权等。属于特别行政区的地方性事务,由特别行政区自己管理,包括立法权、行政管理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10.简述发展中国家地方政府职能的特点

(1)优先健全防御职能;

(2)注重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地方政府公共部门只承担部分公共事务;

(4)地方政府职能趋向于规范化、法制化;

(5)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职能有较多的干预,甚至代行地方政府的职能

问答题

1.试述行政体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优缺点。

基本特征:该地方政府的首长及其主要部属,由中央或上级政府任命,本身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行政体地方政府的权限范围的大小,取决于中央政府的意愿和授权。该类型地方政府是中央集权体制的产物,是集政治统治与行政管理于一体的地方国家机关。

优点:政令统一,行政效率较高,有利于增进国家的统一和政治稳定;中央政府能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协调各地域的均衡发展,有利于克服地方政府主义倾向。

缺点:不符合政治民主这一现代精神,难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漠视当地民众的利益和意愿,容易遭到民众的不满和反抗。

2.试述自治体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优缺点。

特点:不是由中央政府任命或批准任命;公共权力直接来源于当地居民授予,同上级和中央政府之间不存在命令指挥与服从的关系;在处理法定事务时,拥有独立的处置权力。

优点:能较广泛地吸引当地居民参与地方事务管理,发扬民主政治;能更好的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从实际出发,依据地方民众的需求办好各项事务;有利于民众加强对地方政府活动的监督,促使地方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缺点:容易只从当地眼前局部利益出发来处理问题,忽视国家整体利益;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控制下,有可能使中央政令难以得到贯彻落实;容易导致不同地域的自治体政府,向居民提供所需公共管理与服务产生差距。

3.试述行政体、自治体和混合体的地方政府单位的构成。

分为四种:即其一,绝对议行合一体制的地方政府单位构成表现为地方政府权力由一院制的地方议会统一执掌,只存在一个地方自治机关,而地方政府单位构成就由地方议会(或委员会)构成;其二,是相对议行合一体制的地方政府单位构成,由地方议会行使议决权和执行权,地方议会另设一个机关行使行政权;其三,绝对议行分立体制的地方政府构成单位,由地方议会和地方行政首长两个自治机关行使;其四,相对议行分立体制的地方政府单位构成,是由地方议会和地方行政长官两个自治机关构成。

混合体地方政府单位的构成由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和地方人民政府构成。

4.试述地方政府发展的方向与途径。

地方政府发展的方向是从管理走向“治理”。

地方政府发展的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集权到分权

第二,从垄断到竞争

第三,从人治走向法治

第二篇:地方政府学

《地方政府学》期末考试复习指导

2014.6

一、考核方式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0%。全网考,其中三次计分作业各占20%,期中考试占20%,课堂表现和BBS讨论占2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开卷,笔试。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本课程本学期是开卷考试。

二、考试题型及分值比例

1.不定项选择题:30%(3*10)

2.判断题:20%(2*10)

3.填表题:(8%)

4.论述题:12%(1*12)

5.案例分析题:30%(2*15)

三、考核要点

(三)填表题

例:

请按地方制度为以下地方政府分类,并把相应的序号填入表格内。

1.考核知识点:

1、按照地方制度对地方政府的分类

2、地方政府的权力结构体制分类

3、根据国家的形成过程和原理进行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划分

4、分税制下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各自的税收范围

5、地方政府的内部管理与公共管理职能分类

(四)论述题(前5个是重点)

1、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中“一方就乱、一收就死、死了又放、放了又乱、乱了又收、收了又乱”的怪圈循环,其根源是什么?(要点明确,阐述不少于300字)

1、中央与地方职责权限划分不明确;(2分)

2、制度结构不健全;(2分)

3、监督机制不够健全(2分)

阐述6分

2、如何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责与权限。(不少于300字)

第一,必须界定中央及地方政府在国家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2分)

第二,必须坚持合理集中与适当分权有机结合的原则(2分)

第三,必须明确维护中央权威的前提(2分)

第四,在事权与财权划分,应坚持事权相对分散,财权与事权基本一致的原则(2分)

3、简述地方选举与地方自治之间的关系。(要点明确,阐述不少于300字)

地方选举是地方自治的途径与必要组成部分;(2分)

地方自治通过地方选举来实现;(2分)

有地方选举并不一定有地方自治;(2分)

有地方自治必然有地方选举。(2分)

4、“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这话对吗?根据地方政府职能的一般原理,说明理由。(要点明确,阐述不少于300字)

不正确。(2分)

地方政府职能受民众需求、地方政权体制等因素制约;(2分)

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地方政府的合理干预;(2分)

地方政府职能建立在政府、社会和市场各自职责划分的基础上,职能行使不应影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也不能侵犯社会自主权力。(2分)

阐述4分

5、简述自治体、行政体和混合体地方政府的异同。(要点明确,阐述不少于300字)

(一)从产生方式看,行政体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任命产生的,地方政府的首长及其主要部属是由中央或上级政府任命;自治体地方政府是由当地居民依法选举产生的,混合体地方政府是由当地居民选举产生的,但与中央和上级政府之间存在不同形式的上下级关系。(4分)

(二)从权限范围大小看,行政体地方政府的权限取决于中央政府的意愿或授予。(4分)自治体地方政府在处理法定自治事务时,拥有法定的独立处置权力;

混合体地方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上一级政府有权改变或撤销下级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命令;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由居民选举产生,彼此之间不存在相互隶属和须对其负责的关系。

(三)实质:(4分)

行政体地方政府实质上只是一个治理国家部分地域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自治体地方政府是地方自治社团选举产生的负责治理本地域社会公共事务的地方政府,其权力来源于公共权力在政治层面上的纵向分权。

混合体地方政府是兼具行政体、自治体政府特点的新型政府。地方政府既是国家在地方的行政机关,又是代表地方利益的自治机关。

6、地方政府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7、地方自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p218-2218、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p8

9造成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呈现“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循环”局面的原因有哪些?p14110、中国成立后民主集中制的地方政府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p3811、政府公共管理的内涵包括哪些?p161-16212、影响地方政府活动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有哪些?p43-4513、中国地方政府发展的途径有哪些?p252-25914、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地方政府职能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p117-11915、政府职能的制约因素有哪些?p108-10916、结合实际,分析中国地方政府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17、结合实际,阐述选举对地方政府权力形成的意义p6718、结合实际,分析中国地方政府职能的未来发展趋势。

19、阐述地方政府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P241-2

4320.结合实际,阐述地方政府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五)案例分析题

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财政(支出)分权水平已超过倒U形曲线所对应的最优值。这意味着单就经济分权本身而言,它对经济发展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正在衰减,有的甚至会有负面作用。当然,这并非意味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会因此停滞。有关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各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总体上都在不断上升,但其推动力量主要来自要素投入,特别是资本投入。总之,经济分权带来的竞争激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包括财政支出在内的政府行为,目前地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副作用开始显现。因此,在新阶段的深化改革和制度建设中,应当着重转变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减少地方政府对经济的不当干预,促使其由生产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真正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1、结合地方政府职能的一般原理,谈谈为什么当前我国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势是什么?(7分)从经济发展为中心向经济职能弱化,公共服务职能强化发展;2分

向兼顾经济效益转变;2分

阐述3分

2、如何正确处理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与公共服务职能之间的关系?(8分)

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是实现其他职能的基础;(2分)

地方政府对经济的过渡干预会阻碍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公共服务职能的实现。(2分)阐述4分

案例二:(15分)

在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近十年,正如基层干部自我调侃的那样,竟然伴生了一个尴尬局面——“中央财政蒸蒸日上,省级财政喜气洋洋,市级财政稳稳当当,县级财政哭爹喊娘,乡镇财政精精光光。”事实上,《瞭望》新闻周刊调研中发现的一组数据,一定程度解读了地方财政运行艰难的原因。据财政部网站公布,2009年1~9月份,中央本级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53.4%,地方收入占46.6%;中央本级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21%,地方支出占79%。这意味着,中央政府拥有较多的财力只负责了较少的事务支出,地方政府用较少的财力要处理大部分的事务支出。这种财权上的集权与事权上的高度分权局面,集中暴露了一个当下中国政府治理的大痼疾——政府间财力和事权严重失调,正在将地方财政变成了一根只能越绷越紧的“钢丝绳”。在“对上负责”的体制因素驱动下,财权层层上收,事权层层下放,财政压力直接下压到县乡基层„„而这样的社会后果尤其令人担忧。由于基层地方政府不能不能履行如提供安全和服务等公共产品等功能,导致当前群体性事件频发,这与地方财政的困顿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1、分税制改革厘清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收入,基层政府财政为什么还会发生“走钢丝”的险象?(7分)

事权划分不明晰;(2分)

事权与财权不统一,中央与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缺乏规范性;;(2分)

阐述3分

2、应该如何解决基层政府财政“走钢丝”的问题?(8分)

确立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2分)

完善中央与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2分)

阐述4分

案例三:

三鹿奶粉案所折射的政府职能问题

在没有把政企真正分开的情况下,“企业出了问题,政府就是共犯”。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卫平在正在江苏无锡召开的“法制建设”论坛上表示。“三鹿奶粉事件说明中国某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并没有真正分开,政府职能亟待彻底转变”。张卫平引用石家庄三鹿集团网站的介绍说,该集团是河北省、石家庄市“重点支持”的奶业龙头企业,年销售额达100亿元人民币。这家企业的问题奶粉直接导致了石家庄市市长的辞职。目前中国大陆已有6200多个婴儿因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的配方奶粉而患病。总部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的三鹿集团是第一家在该丑闻中曝光的乳业巨头。后续的调查发现共有蒙牛和伊利集团在内的22家生产企业牵涉其中。质检局、工商管理局、和卫生局等政府监管部门“既然要对企业进行监管,就必须和企业保持一定的距离。”他指出:“而我们现在的某些行政机构往往在执行职能时,独立性不够。”张卫平表示,商人和企业是以谋取利益为第一的。而“政府的职能就是提供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安全的社会秩序,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以及解决交通问题,”而不是与企业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才是对政府为企业‘保驾护航’的正确理解”。他说。“政府依法行政,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根据政府职能的一般原理,在三鹿奶粉事件中,政府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保护消费者,督促企业在赚钱利润的同时,履行其社会责任。(1分)

产品质量监控职能;(2分)

假冒伪劣产品处罚职能;(2分)

阐述2分

2、案例反映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职能履行存在哪些问题?

监管职能不到位(2分)

与企业存在利益交换(2分)

阐述4分

案例四:

推进落实中央调控政策方面,没有哪一项比推进房产税的开征更得到地方政府真心实意不遗余力的支持,房产税的开征将每年为地方财政增加税收逾千亿元。但关键的问题是,房产税开征了,财税问题解决了,房价就能回归理性吗?地方政府就不再炒地了吗?“这不是一个必然的因果联系。”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铿指出,房地产泡沫原因是两个,一个是政府炒地,另外一个是社会资金炒房。既然土地是国有,中央财政把土地出让金收回是合理合法,然后再由中央把钱转移支付到需要的地方。也就是说,要想地方政府不炒地,就必须堵住地方政府卖地吸金的口子,由中央收缴土地出让金。但时至今日,中央对此并无说法。财路不断,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央十二道令牌也拦不住地方政府闷头炒地的势头。当然,多数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并不遗余力的贯彻落实中央政府的调控政策。但在利益的诱惑面前,有些地方政府却沦落为开发商的利益代言人。比如有些地方政府一边表态“土地出让要综合考量,不再价高者得”,一边新地王频出。除了财路不断,还有问责不实。10月1日,住建部、国土资源部、监察部决定,对省级人民政府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进行考核与问责。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的,要进行约谈,直至追究责任。要利益还是要乌纱帽?这本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遗憾的是,此次三部委的所谓联合问责,对于“控制房价不力的标准”“如何问责”“追究何种责任”均无说明,更本质的是,三部委与地方政府在人财物上均无制约关系,又凭何来问呢?

1、从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划分的角度,谈谈为什么地方政府炒地屡禁不绝?(7分)

由于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划分不明确,财权与事权不统一造成的地方政府财政紧张;(2分)地方政府具有不同于中央政府的利益与目标;(2分)

阐述3分

2、如何通过完善问责机制,解决地方政府不落实中央政府政策的问题?(8分)

政绩考核中,把公共服务水平作为重要指标;(2分)

强化地方民众参与与监督(2分)

阐述4分

案例五:

从来没有一场大范围的迷雾阴霾像今天这样,引起舆论和民间的强烈批评与戏谑。在PM指数频频在一些城市爆表的背后,是呼吸道等各类疾病的高发、是交通的阻滞、是社会心理的恐惧与焦虑,甚至是生命的提前终结。几十年过去了,这种以高消耗、高污染、高成本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红利开始消失、弊端不断显露,一个关于发展、关于进步、关于文明的终极问题必须直面:一切发展是为了人的福祉和权益,如果既有发展模式不但没有实现人的福祉的帕累托递进,反而在不断削弱和损害人的幸福感,那么这样的模式必须进行伤筋动骨的变革。这场变革的核心是一切发展要建立在“人”的基础上,把“人”的福祉能不能改善、“人”的权益能不能保障、“人”的意愿能不能实现作为标准。只有这样的理念成为坚定不移的执政理念,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模式、政绩考核才能在这样的基础上建造出正义的高楼大厦。很多地方在发展的时候,惯性思维还常常被“GDP第一”所左右,这必然会衍生出重招商引资轻环境保护、重解决就业轻污染处理、重财税贡献轻空气质量等一系列逻辑。

1、地方政府追求“GDP至上”的深层动机是什么?(7分)

地方财政压力,以及政绩考核中GDP成了重要衡量指标;(2分)

某些地方政府的自利倾向;(2分)

阐述3分

2、如果改变地方政府“GDP至上”的发展模式?(8分)

以绿色GDP、人文GDP作为官员考核指标;(2分)

规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划分(2分)

阐述4分

第三篇:地方政府学

名词解释:4*5=20分(50字)

地方政府制度分类

1、纯属地方行政机关行政体地方政府(直接国家任命,漠视民众选举)

2、实行地方自治地方政府(民众选举产生,忽视国家利益)

3、混合体地方政府(上级国家任命,下级选举产生)

地方政府的发展方向(P248)

总方向:从管理走向治理

理念:“治理”是指各公共或私人机构与个人管理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使互相不同或有冲突的利益得以协调的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

含义:1.多元治理,公共机构+其他组织人员合作

2.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两者均重视,根据轻重产生次序

3.强调市场机制、重视政府固有核心权威和协调合作的网络关系

4.基于政治运作系统,考虑利害关系人间权力互动促进自身利益情景(不交给社会精英、管理主义者掌控)

历程:

20世纪80年代——英国兴起地方治理

20世纪最后20多年——地方政府发展特点:社会管理主题超越了地方政府本身

1988年奥斯特洛姆指出:地方治理包括政府、私人、资源部门、市民社会以内,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称为地方治理结构。

管理→治理,意味地方政府角色的变化。

价值观:政府强调对地方公众的回应,强化政府的服务理念。

主体角度:地方政府不是传统地方公共权力的唯一中心。结构不是自上而下的权威等级

权力体系。各方所构成合作关系。

权利结构:唯一中心变成地方权力多元主义。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P129)

基本模式:

(1)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均权型

(2)合伙型、代理型、依赖关系型

应该是什么模式、什么关系。通过对立、竞争、合作、分权组合来设想比较好的关系。

1、分权合作

2、竞争合作

(我国目前需要达到的就是分权合作)

Point:我国的整个政权体系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确立的。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而言, 中央政府既要保证有足够的权威来实现统一领导, 又要保证地方政府应有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措施:

1、中央下放权力,明确权责划分

2、强调完善法律

3、构建优势互补关系(财政依赖/立法依赖/行政依赖)

简答:5题

1、非户籍人口渐进关爱战略意义

例子:珠海市教育资源实行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皆免费的政策

①带来劳动力资源、智力资源,统称人力资源(包括人才引进和吸收外来工)②缓解城市老龄化水平

③完善城市功能(指非户籍人口从事相关的服务行业,包括保姆、餐饮、清洁等)

④提升城市形象,更大限度吸引外来劳动力,减少被其他地区争夺人力资源的危险。(各城市间的竞争:人力资源的竞争)

⑤缩小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差距,实现部分公平

⑥非户籍人口减轻本地政府的压力。

⑦非户籍人口拉低户籍人口的暂时利益,但是长期利益增加。

2、强化市场经济、法治化行政主体

市场经济:是指存在于发达商品经济社会的,以市场为中心来组织社会经济生活,并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方式。

我国采用:市场机制+政府机制。目的,克服市场失灵,采取手段引导经济良性发展。Point: 强化对象,强化方法。

强化对象: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特点:

1、平等性——根植于平等、自愿、透明的商品交换行为

2、开放性——利益主体多元化且有序竞争/突破行政、所有制、地域等限制

3、自主性——企业、消费者、政府等主体均具有自主意志与利益诉求

4、法制性——运用法律逻辑、手段构筑法理性交互平台,解决各式权益纠纷

(强化重点、特别是行政人员的法制性建设)

法治化行政主体构建:

1、明确行政主体的价值定位——公共服务人

2、明确行政主体的价值目标——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3、行政主体内部的法制建设——设立行政机构对应的职位说明书,约束权利、完善监督 政府建立法治化政府

意义: 一是降低经济活动中的行政管理成本;

二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创业积极性,利用各种制度和机制构建一种只要付出辛劳就能获得成功的社会预期;

三是打破因行政管理而形成的垄断,更加合理、高效地配置资源; 四是维持统一、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确保政令畅通,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制裁

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民主科学依法决策,是行政行为的基础和保障。各级政府必

须把行政决策纳入规范化、民主化、法治化的轨道,切实提高决策质量和水平。

(二)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国家的法律制度和中央、省、市的重大决策,体现的是全体人民的意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部署,一旦公布实施,就必须得到有效贯彻执行。

(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力。在形式上,要求行政主体及其活动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越权,不滥用权力,不违法行政;在实质上,要求行政主体及其行政活动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法律原则、目的与法理等;在责任上,要求行政主体承担一定的责任,体现权责一致原则。

(四)强力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坚决实行政企分开,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实解决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特别是在经济管理上,要强化“看不见的手”,弱化“看得见的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做到凡是市场能运作的,政府不包揽;凡是企业能自主经营的,政府不干预;凡是该社会办理的,政府不插手;凡事能由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领域,政府尽快退出,真正做到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统一、公开、公平、公正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要进一步搞好政务公开,向社会公开政府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行政措施和行政执法行为,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

(五)不断优化法治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宜居城市、吸引外来投资者的重要因素,也是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六)努力提高干部队伍自身素质。要高度重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要建立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完善各级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学法制度。要通过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法制讲座等形式,组织学习宪法、通用法律知识和与履行职责相关的专门法律知识。并把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考核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牢固树立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要重视提拔使用依法行政意识强,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优秀干部。

紧迫性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纲要》实施6年来,各级人民政府对依法行政工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国内外环境更为复杂,挑战增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更加紧迫和艰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公平和差距扩大,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部分地区和一些领域社会矛盾有所增加,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执法不公、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比较突出。解决这些突出问题,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各级行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一定要正确看待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新变化,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形势,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切实增强建设法治政府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4中央地方间的权力关系(结合卖地、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事权重、财权小)我国目前是“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中央政府的意志通过地方政府得以贯彻,实现对社会进行有效的管理,央地政府间的事权和财权关系缺乏制度性安

排,在财政相互独立的情况下,衍生出上级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即尽可能地控制更多财政资金和来源,尽可能把行政责任向下级政府下方,同时不愿意通过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向下级政府让渡自己的财力。造成了地方政府责任与财政能力的严重不对称以及地方政府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经济、这回、政治、文化等职能。

地方政府疯狂卖地体现出地方政府承受着自上而下的体制压力,事权不断下移,财权不断上移,地方政府层级间的财政支出责任不是依法划分,而是根据行政权力来调整,体现在财政支出责任上,迫使地方政府承担更多的财政责任,只能通过滥用行政权限来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其中疯狂卖地只是其中的手段之一。

5政府公共物品供给(适当倾斜、负外部性效应)

适当倾斜的例子:

物业管理(把部分公共管理权力下放到私人企业)

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当达到一定的成都市,具有竞争性。(不给钱不给你用)

负外部性:

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例子:当一个人使用资源的时候,减少了其他人对该资源的享用,无以损人则无以利人。)

减少负外部效应的措施:

1、征税或惩罚性收费

2、政府管制(颁发许可)

3、法律诉讼(由于结果不确定性而比较少用)

论述题

1. 海角七号(民众参与、区域发展意义、青年成长)

①推动实施、减少阻力。

②调动本地民众积极性

③有利于加强执行效果。

④有利于拉动区域各方面发展(就业、文化、经济、政治)

⑤树立政府形象

2. 李克强,人本主义政府管理追求、效率、公平

(科学主义+人本主义)

在城市公正和公众参与的理论中, 城市规划不再是规划师专属的纯粹物质性的工作, 城市中各类人群、各种利益群体都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作用.在城市规划的制定中,让公众能直接、有效的参与其中, 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愿望。规划师的角色也不再是英雄主义的权威和专政, 而成为社会各个不同群体的代表和辩护人, 进行协调和综合。

案例

1、政府环境治理(鄂尔多斯、煤炭)

2、加强中央对政府控制(中央不要管太多,应放权;)

中央:环保、国防

地方:医疗、交通、卫生、文化、

第四篇:地方政府学作业

地方政府学

作业一.

个人讨论提纲: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适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地方行政体制改革,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能和权限,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责权,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仲等问题,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行政区划是地方国家机构设置的前提条件,也是地方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整创新现行行政区划格局是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更是适应并促进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1.我国地方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2.“省直管县”如何改革。

3.我国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存在哪些问题?

4.如何进行地方机构设置的改革。

小组讨论后形成的主要内容:

行政区划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体制,是国家结构的重要组织形式,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行政区划的调整变更要慎之又慎,要与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和发展进程相适应,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超前和滞后都会造成各种经济社会问题,尤其会严重束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前20年我国人民公社体制和设市设镇的大起大落曾有过这方面深刻的教训。所以有关领导同志深刻指出,行政区划调整好了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投入成本低产出效益高的改革举措。

“省直管县”体制是指: 省、市、县行政管理关系由“省——市——县”三级管理转变为“省——市、省——县”二级管理,对县的管理由现在的“省管市——市领导县”模式变为由省替代市,实行“省直管县”。实行省直管县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一是转变职能。坚持把转变职能作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突出不同层级政府履行职责的重点,形成全面衔接、分工合理的职能体系;加强直接面向基层和群众的“窗口”机构的服务与管理。二是优化结构。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机构优化整合,在实行大部门体制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充分考虑政府职能特点设置机构;清理规范议事协调机构和部门管理机构。三是强化责任。着力解决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等突出问题,不断健全部门协作机制,积极探索明确和强化责任的途径及方法。继续推进省直接管理县的财政体制改革,理顺和明确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的权责关系。

四是严控编制。要按照中央规定严格控制机构数量和人员编制总量,认真执行机构编制审批和备案制度。

作业二.

行政体制改革在中国改革总体战略中的地位

【内容提要】文章论述了行政体制改革在中国改革总体战略中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部,认为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仍在于提高效率。目前改革的难点在于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并未形成良性互动,行政体制本身的改革并不配套和适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有很多阻力。对此,文章提出了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的对策,并认为行政体制改革应与政治体制改革协同进行。

【关 键 词】政府/行政体制/行政改革/中国

行政体制改革理论是我国政治学和行政学自本世纪80年代初恢复重建以来的一个研究热点,也伴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实际进程。当然,有关行政体制改革的研究,应当说在政治学和行政学恢复重建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因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历来并不局限在政治学或行政学界,虽然那时研究的数量和质量尚比较有限,而且由于处在改革开放之前,有关研究也不可能明确上升到“体制改革”的高度。改革开放以后,在广大政治学、行政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下,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体制改革实践的呼唤下,学术界对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内容也相当丰富,为构建我国面向现代化的政府权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应当看到,由于我国政治学和行政学研究的底子薄,基础理论较为肤浅,有关研究又深受现实政治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理论在学术界还没有形成权威性的系统观点,学术规范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在同一水平上的重复研究比较多,富有理论创新的成果还不多见。

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迫切要求学术界在体制改革理论上进行创新和超越。在此情况下,总结和分析建国5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理论的进展,对于切实推进21世纪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繁荣中国政治学和行政学等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于行政体制改革在中国改革战略中的地位问题,国内学术界有多种说法,主流观点认为行政体制改革介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之间,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部”。一般认为,中国改革战略系统主要包含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上下两个结构。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循于经济主导模式,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副产品,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由于既有的改革基本上是遵循经济体制改革驱动政治体制改革,形成经济体制改革先导,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发展序列,这就导致了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之间的时间落差和进度落差,这两大落差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不断拉大,政治体制的不适应性矛盾日渐积累,引发经济和政治两个层面上的双重困境,并且相互激化。对此,邓小平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但是,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国家基本的政治结构和权力关系,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很难有实质性突破,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矛盾也未能彻底解决。

在政治体制改革进退维谷而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行政体制的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行政体制改革提出的目的就在于及时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并进而带动政治体制改革。由于中国政府传统行政思维和行为的惯性影响,以及政府及其成员本身的权力利益关系,政府缺乏自我改革的内在动力。在现阶段,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应是克服各种改革阻力,通过结构性的职能转换,有效地适应经济发展的新情况。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任务,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三大体制改革的思路。其中行政体制改革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先导,既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进行的客观要求,又是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推进的直接动力。有的学者指出:“当行政体制改革的诉求被提出后,它就同时承担起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双重任务:一方面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克服旧体制下形成的某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促进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另一方面通过改革上层建筑领域中的某些弊端,巩固新的经济基础。”行政体制改革成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实际启动的共同要求,处于中国体制改革逻辑发展全程的结合部。

实际上,行政体制改革本来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的学者指出:政治体制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各种政治组织(政党、政治团体)与政权组织之间的关系及其运行制度;二是政权的组织形式或政体;三是政府(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即行政

体制。但在政治体制改革在总体上难以推进的情况下,行政体制改革便从政治体制改革当中脱颖而出并进而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对此,学术界予以相当的关注,从不同角度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予以论证。例如一种观点认为,虽然从法理上讲,中国“议行合一”的国家政权体制决定了行政机关只是立法机关的执行机构,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府发挥着非常活跃的国家统治和管理力量的功能,在所有国家机器(人大与“一府两院”)中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实际承担着大量行政立法、决策和执行事务。因此,将行政体制改革从政治体制改革中单列出来,一方面有利于推进行政领域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适应经济体制的变迁,带动政治体制的变革。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五六十年代后的政治发展经验,特别是亚洲“四小龙”行政体制改革先导的成功经验,为中国体制改革的模式选择提供了取同的对象。国外学者普遍认为,行政体制改革优先模式比较适合发展中国家的体制改革,而政治体制改革优先模式并不符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国情。由于行政体制改革主要涉及政府功能的定位、政府组织结构的设置、行政权力的运行、行政法制的建

设以及行政人员的管理等,可以广泛借鉴外国政府管理的经验,故具有较高的实际可操作性。从根本上说,行政体制改革之所以能够从政治体制改革当中剥离出来并取得重要地位,是由中国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具体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根据政治—行政“两分法”的基本理论假设看,政治体制改革导向权力利益再分配和公平与民主诉求,行政体制改革导向责任和效率,行政体制改革能以改善政府成本—效益关系(紧缩编制、转换职能、澄清吏治、提高效率等)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同时避免积极政治体制改革所可能造成的超前政治参与等“转型问题”。中指出,“现代性产生稳定性,而现代化却产生不稳定性”,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中出现的大量问题,并不是落后的产物,而是转型的特有问题,包括大规模的政治参与与政治制度化之间的矛盾等等。)从现实情况看,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以行政为中心的时代”,在这一时代中,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政策的执行,政府的效能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行政领导,政治与行政之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交织关系。这决定了行政活动对于政治的重要影响,行政体制改革可以有效促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胡伟等:《论政治——中国发展的政治学思考》,第329-358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6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汪玉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20年》,第17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第194-201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张国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光明日报》,1993年2月21日。汪玉凯:《从政策调整到体制创新》,《工人日报》,1998年10月14日。

亨廷顿在《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页。

安德森;《公共决策》,第47-49页,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作业三.填空题

1.人民代表大会2.城市地方3.五.4.直辖市5.行政手段6.块块管理为主7.层级8.分类管理9.税收10.雇员制

名词解释

1. 地方政府人力资源

是指省级和省级以下政府系统内所雇用的人力资源以及地方政府所能利用和开发的人力资源,包括地方国家权力系统与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系统内所雇用的人力资源,以及民主党派人士、新闻媒体、作协、艺术团体、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员。

2.政府职能:

是指政府在一定的时期内,根据国家、社会和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社会生产和政治文化生活等领域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以及为此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和所体现的功效和作用。

3.地方政府公共财政

就是地方政府的理财活动。即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地方政府的职能和责任,依据宪法和法律,运用地方政府拥有的权力,进行的资金的收支和管理活动。

4.地方立法权

是国家权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立法权的地方国家机关,按照宪法、法律的规定或授权,根据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特点,制定、修改、废止效力不超出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规范性法律文本的权力。

简答题

1.1.提供教育等公共服务

2.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

3.保护生态环境

4.维护社会秩序

3.(1)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一级政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税基,一级

预算,一级产权,一级举债权”是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配之以自上而下转移支付的健全,来完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是我国分税制改革的基本方向。(2)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责,科学界定地方政府职能(3)根据事权和职责界定各级财政支出范围

(4)对进一步合理界定省以下政府的职能、权限和财政收支的划分(5)压缩管理层级(6)进一步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论述题

首先应当科学地界定引咎辞职的标准。在认定标准上,必须本着客观公正、群众认可、定性准确、定量合理的原则,在体现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努力增强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导向性,让辞职者明白自己“咎”在何处。当然同时也要避免将引咎辞职标准一律数字化不良倾向。因为这样虽然便于操作,却很不科学。最大的隐患是,上面定下数字硬杠杠,少数地区、部门和单位在出事之后很可能会拼命隐瞒事故真相,导致更恶劣的后果。

其次,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操作程序。不少西方国家也并没有关于“引咎辞职”的法律条文,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更像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如《法国公务员总章程》、《美国文官制度改革法》均立法规定了公务员的辞职辞退制度,但都没有与引咎辞职相关的条款。显然,在这些国家中引咎辞职制度还未成为法律规范。在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仅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了辞职和辞退两种形式。辞职是指公务员“不愿意”或“不适宜”在国家行政机关工作而自己提出的一种制度,属于公务员的个人行为和个人权利。辞退则带有强制性的条件。显然,引咎辞职不属于这两者的范畴。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一些明显不称职,甚至严重失职、渎职的人非但不会主动请求辞职,反而“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这无疑将严重影响其所在地区和单位的发展。虽然我国法律还没有引进引咎辞职制度,但宪法和法律也没有排斥这项制度,因此建立一个与辞职辞退互补、与引咎辞职相配套的法律制度势在必行。

再次,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使之与引咎辞职制度共同发挥积极作用。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成熟的引咎辞职制度离不开另外两个相关方面:一是可以启动国家程序追究官员的失察责任和不作为责任,比如立法机关可以提出不信任案对官员进行责任追究;二是能够表达国民意向,即国民意愿能充分地表现出来,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我国现在缺乏启动国家程序的相应规范来对引咎辞职提供支撑,但如果对现有的政治架构赋予新的内涵就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现在人大进行监督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询问、质询和提案。法律对提案内容并没作具体限制,我国人大虽然从来没有提出过不信任案,但完全可以赋予它这个新职能,使引咎辞职获得国家程序的支撑。另外,引咎辞职的根本标准应是公众的满意度,而我国政府在运作中缺乏透明度。这就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政务公开。二是言路畅通,让舆论、公众对不称职官员的批评能够充分表达出来。这样才能使官员的行为得到有效地监督制约,才能使该“引咎辞职”的人辞职下台。

最后还要认真做好引咎辞职干部的教育管理工作。引咎辞职是为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而建立的一种淘汰机制。因此,对引咎辞职的干部既不能另眼看待,也不能放任自流。对引咎辞职的干部,如果具备条件,可以根据影响的大小、承担责任的轻重、个人综合素质和工作实绩优劣等情形,采取转岗、降职任用、待岗或提前退休等多种方式进行安置。对那些认真吸取教训,在新的岗位上进步明显、得到群众公认的,应当及时表扬鼓励。对符合提拔条件的还可以重新予以起用,努力形成一种既“能上能下”,又“能下能上”的新局面。同时,干部引咎辞职后,对经调查、审计等发现有违纪违法行为的,应当坚决查办,以防止某些干部把引咎辞职当作保护伞,逃避党纪国法的处理。

作业四.

回顾《地方政府学》课程的学习生活,我自感喜忧参半,收获与经验同在,成绩和失误并存,专业知识储备有所丰富,能力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让我受益颇丰,倍感欣慰。学习是知识积累的唯一途径。我感到,知识犹如人的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一年多的工作经历告诉我: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了解工作方面的相关知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其运用技术的各方面知识都有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工作中。这也是工作之后选择度成人本科教育的原因和目的。“活到老,学到老”,对知识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只要潜下心钻进去,就一定能有所收获,有所见长。

1、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在于学习过程本身。

我感到,学习除了能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的思考和得到的启示。学会适应,初入大学,来到崭新的大学校园,对这里的情况很不熟悉,特别是这里的上课时间,挺不习惯,经常坐不住,弄到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都不自觉地分神,浪费了不少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现在基本上都可以习惯了这个学习时间制度,保证每堂课都认真听好听足。此外,在课余时间,我还抓紧时间阅读各方面的书本知识,以求提高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从而多方面的考虑问题,避免片面看问题,养成不好的思考习惯。学会学习,我认为还有一样东西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学习态度,养成一种谦虚、勤问的学习态度对于学习而言非常重要。因为我知道学习上的东西来不了弄虚作假,是不懂就不懂,绝不能不懂装懂,要想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古今中外所有的成功例子都证明了只要保持这两种学习态度才行。所以,我一有问题就问同学和老师,直到弄懂为止。学会思考,“行成于思毁于随”,工作经验告诉我,工作的时候只知道盲目去干而不去深入思考是不会去的进步的,学习犹是如此,在《地方政府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就通过一道道习题,一次次讲解,弄清楚了问题的逻辑层次,进而自己去思考“为什么”,不断总结,并把这种习惯运用到工作当中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学习的落脚点在于指导工作实践。

工作实践对于我们这些已经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是从象牙塔迈向社会的“再淬火”,它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工作实践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加深对社会的全面认识。因此,从学校再次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我有以下几点体会:摆正心态,拥有一颗平常心,一颗谦虚求教的心,一颗乐观的心去面对社会里的人。在实践中不如意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不能轻言放弃,我们要把它当作是走向成功的经历,我们应该积极总结经验,积累宝贵的财富。懂得珍惜,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学会总结,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学会节约,节约积累来的财富。用心体会工作实践,那么我们将不断走向成熟,走向成功。正视工作,对工作要有热情,要跟公司上级、同事相处的时候,要真心相待,用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那些熟悉又陌生的面孔,与之和睦相处,就如同对待老师和同学一样。工作上还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就能克服心理障碍,那一切就变得容易解决了。善于沟通,跟老师同学在一起时,要不断地跟他们沟通,工作中,更要拉近人际关系,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此外,我感到我们学校的课堂设置,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手段,管理水平以及教师的形象、举止等方面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针对大部分在读生都在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的情况,我们在自身调整工学矛盾的基础上,也希望学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我们参加工作学生的困难和需求,以便于更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时间。

第五篇:地方政府体制

地方政府体制: 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是指组织的设立和经营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净盈余不的分配,由志愿

者人员组成实行自我管理的,独立的,公共和民间性质的组织团体。

人事行政:人事行政是指国家的人事和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

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管理。

公文管理:公文管理就是对公文的创制,处置和管理即在公文从形成,运转,办理、传递、存到转换为档案或销毁一个完整周期中,以特定的方法和原则对公文进行

创制加工保管料理,使其完善并获得功效的行为过程。

行政监察管辖:是指对某个监督对象确定由哪一级或者那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督和那一

级或者那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对那些特定监察事项有权进行管辖的法律制度。

招标性采购:是指通过招标的方式,邀请所有的或一定范围的潜在的供应商参加投标,采购

主体通过某种事先确定并公布的标准从所有投标商中评选出中标供应商,并

与之签订合同的一种采购方式。

标杆管理: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

中之强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

行政诉讼:就是公民或法人对行政机关或行政工作人员就违法行政行为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

俗称民告官。

简单题

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其次这种多特

殊性还表现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的公共环境的差别。

简述机能制的优点和缺陷。

答:优点:

1、可以扩大公共组织的管理职能,2、专业分工,有利于专业化管理提高效率

3、分权管理有利于调动专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缺点:

1、职能分化过多会造成政府机构过多对社会和经济干涉过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2、分工过细,会造成权利交叉影响行政效率。

行政决策程序应该包括那些步骤?

答: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处于核心地位:

行政决策主导着公共行政管理的全过程

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成功与失败的决定因素

行政决策是贯彻执行国家意志和加强政府合法性的必要途径

下载地方政府学整理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方政府学整理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方政府举报信

    举 报 信 尊敬的李市长:您好! 您的工作非常繁忙,本不应打扰您的正常工作。但是,我们在经过百般曲折之后,在没有任何解决办法的情况下,万般无奈才给您写信反映情况。如果因此干扰了......

    服务型地方政府探讨

    服务型地方政府探讨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之中,计划经济的弊端仍然没有完全消失,市场经济还不成熟、完善,仍未形成有序的运作机制。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

    《地方政府学》答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地方政府学》答案试卷号:6377 一、名词解释 1.地方自治:国家内部一定地域的人民,由于国家授权或依据国家法令,在国家监督下自行组织法人团体,用......

    地方政府学Y

    地方政府学y 过程性评测 一、单选 1、地方政府是指一个:C政府单位 2、地方政府在单一制国家里,是中央政府的:A分支机构 3、美国的地方政府的下属政府是:B州政府 行政区 4、在中......

    地方政府学(本)

    地方政府学模拟题单选1瑞典和(英国)两国基层政府合并减幅都达到了70%以上。从国家结构形式上来说,二者均为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在基层政府改革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2......

    地方政府学论述题

    1、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体制与机构改革的成就包括哪些内容?答:地方政府体制改革的探索。①理顺党政部门之间的关系。根据党政职能分开和统一领导的管理原则,应明确各自的职责范......

    地方政府学试题

    阶一 单选 1. 中国历史上,封国采邑制形成于C 2. 在中国历史上,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地方政府体制最终确立于A 3. 从理论上讲,政府实现职能的主要途径是A 4. 是出现最早的与县平级有......

    地方政府学思考题-2

    思考一 一、什么是地方政府学? 地方政府学是对地方政府及其活动中的一些根本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的学科体系。 二、街道办是地方政府吗?为什么?不是,街道办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