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21课
《风筝》教学实录? 师:一曲《三月三》把我们带到了美好的童年,在座的许多同学都有放风筝的经历吧,或许都从中感受到那份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感受到那份快乐呢?昨天我们阅读了《风筝》这篇课文,谁没有感受到那份快乐呢?? 生:鲁迅的弟弟? 师:对,她没有感受到那份快乐,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探究鲁迅的这篇文章《风筝》先看一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同学们齐读?? 1.知识与能力:从整体感知课文,探究从多角度解读课文意蕴? 2.过程与方法: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观,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师:这节课我们就把重点放在探究文章的思想感情上。昨天我们从整体感知了这篇文章,通过读文,我们知道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回忆关于————————的事? 生:风筝的事? 生:儿时放风筝的事? 生:鲁迅不让弟弟放风筝的事? 师:初步感知文章,涉及到哪两个人物? 生:鲁迅和他的弟弟? 师:我们就从人物入手进行分析,下面进行第一个环节(幻灯)探究体验人物,请同学们回想探究人物时,从哪些方面探究? 生:外形? 生:表现? 生:外貌? „„? 师:同学们说了很多。下面我们看课文,找一找在这篇文章里能够体现我和弟弟在放风筝这件事上观点不同的段落? 生:3、4段? 师:好,我们就把这两段作为人物探究的重点,同学们分为哥哥组、弟弟组。女同学是弟弟,男同学是哥哥,找两个朗诵好的同学读这两段,每人一段,有自告奋勇的吗?(无人响应)若读好了有奖品。(站起来一大片)选择两位读,要求其他同学在听的同时,根据分工分别找出本组有关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分析探究,主要从人物性格方面进行探究?? 师:评价两位同学所读的文章? 生:嫌恶的恶应读wu他念成了e? 生:什物的什应读shi他念成了shen? 师:两位同学读得很好,感情把握也很到位,如果有些字的读音注意到就更好了。下面按分工进行探究,请弟弟先说这两段对他描述的语句并分析探究其性格特点? 生: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 师:找得很全面,但我们光找出来不是目的,还要进行探究。采用的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性格?? 生:是神态描写,喜欢风筝? 生:还有动作描写,惊呼、跳跃,也体现弟弟喜欢风筝? 生:第四段也有神态、动作描写,“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体现了弟弟怕哥哥? 师:你们怕谁? 生:怕家长? 师:怕你的同龄人吗?? 生:不怕? 师:为何弟弟怕?? 生:弟弟胆小怕事? 生:哥哥比他力气大? 师:再看弟弟做的风筝,是什么风筝?? 生:蝴蝶? 师:别人呢?? 生:蟹风筝、瓦片风筝? 师:蝴蝶风筝与瓦片风筝相比哪个更好?为什么?? 生:蝴蝶风筝,作蝴蝶风筝费时,还需要细心,还需要手艺。? 师:从这点可以看出,弟弟是什么样的弟弟? 生:心灵手巧? 师:对弟弟的探究已经很全面了,那么哥哥呢?? 生:读“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师:你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事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鲁迅作为文学巨匠,那时候却又那样的想法??(学生语塞,师进一步提示)我们与鲁迅所处的年代有什么不同?本文写于1925年,回忆的是20多年前的事。? 生:那时候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他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做的事。? 师:当时流行一句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鲁迅认为凡是与学习无关的事都是没出息孩子做的事,当时他只有十七、八岁,就受这种封建教育观念的影响,不但他有这种观念,他还把这种观念强加给„„? 生:弟弟? 师:好,接着找对哥哥的描写? 生:(读)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 师:这一段中哪个地方最吸引你? 生:哥哥毁坏风筝? 师:那是什么描写? 生:动作描写? 师:能不能把动词找出来?(生齐找,请学生表演)?要求注意把握哥哥的思想感情,表演时注意面部表情? 师:通过哥哥表演表现哥哥什么性格? 生:不爱风筝(回答不到位,教师启发)? 师:假如你特别喜欢小汽车,你自己偷偷做了个小汽车,快要完工时,父亲闯进了屋,看你没有学习,怒气冲天,不问三七二十一,把小汽车摔在地上,摔门而去,你认为你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 生:蛮不讲理? 生:专横? 生:自私?„„? 师:这些词可以用在鲁迅身上吗?? 生;可以? 师:再想哥哥为什么管弟弟,其实不管谁,在哥哥只要是玩风筝都是没出息的,为何只管弟弟,不管别人呢?? 生:为了弟弟有出息? 师:同样你的父亲管你也是为了你有出息,所以我们不要记恨父亲。尽管那种管教有待于商量。原因都是因为爱你们? 生:老师我知道了,哥哥管弟弟也是因为哥哥爱弟弟? 师:对,这种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同学们能探究出这点情感来很不简单。接着考虑,文中出现了几个哥哥?? 生:两个? 师:前面我们探究了年轻气盛的哥哥,后面又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哥哥?? 生:中年哥哥
师:中年哥哥又是怎样对待风筝的呢?文中那些段落体现出来了呢?由你自己的话概括。? 生:第五段,个个看了一本外国的关于儿童的书,认识到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因此他认识到自己以前的行为是错的,很粗鲁,很后悔。? 师:后悔了他又是怎样做的? 生:想到补偿弟弟,请弟弟原谅? 师:在书中那些段落? 生:7、8段? 师:速读7、8段,用自己的话概述哥哥是怎样弥补自己的过失的? 生:相送风筝给弟弟,劝他放,和他一起放,但是已经到了中年,不适合放风筝。求弟弟原谅? 师:还有补充的吗?最后这件事怎么解决的? 生:他和弟弟见面后谈起这件事,希望他原谅? 师:哥哥知道自己错了以后,马上想弥补自己的过失,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吗?这是什么精神?? 生:值得我们学习。是知错就改的精神? 师:对,我们一定要学习鲁迅先生的这种知错就改的自省精神。作为弟弟面对哥哥的忏悔怎样做的? 生:弟弟忘了? 师:说明弟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宽宏大度? 师: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全面探究了哥哥与弟弟的性格特点,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生:哥哥专横自私、爱弟弟、有封建观念、知错就改„„? 弟弟善良、宽宏大度、瘦小多病、心灵手巧、胆小怕事„„? 师:通过探究我们可以知道,对于人物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难道鲁迅先生塑造这样完美的人物,仅仅是想告诉大家他反对放风筝这件事吗?? 生:不是? 师:带着这样忏悔的心写这篇文章,是为了什么??(学生沉默)大家可以回忆朱自清先生写的《春》,他用那样细腻的笔触描写春天,是为了表现什么?? 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师:对,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生:老师我知道了,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也是为了表达情感,是为了表达亲情,对弟弟的爱? 师:还有没有其他情感,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转入下一个环节(放幻灯片)探究质疑人物的语言和情感思想。我们先探究语言,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语言比较艰涩难懂,要想全面把握情感,就必须扫除语言障碍,水到渠成之后才能探究情感。前面有几段已经探究过了,剩下的段落就是我们探究语言的重点。分小组合作探究。一组第一段,二组第二段,三组第五段,四组最后三段。每组先找出问题质疑,再共同探究解决。要求有笔录。? 师:从第一组开始轮流讲解探究结果? 生:第一段最后为何惊异、悲哀?本组讨论认为,惊异冬天下雪竟然放风筝,悲哀是想起了自己以前做错的事。? 师:好,答出了惊异悲哀的原因? 第二组接着说? 生:第二段开头为何提到风筝,探究结果,作者享用风筝做伏笔,引出下文反对放风筝的事,因此我们认为这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我们对“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这句话不太理解,经过本组探究认为,写出这种景象反衬出他自己家乡的美好春天。? 师:首先肯定他们的第一个问题,回答得已经很好。第二个问题我们一起解决,必须弄懂这句话。意思就是离别很久的故乡的春天,在这里荡漾了。作者眼里风筝时春天的象征,我的记忆里只有飘起风筝才是春天,北京冬季就有风筝在天空飞,由此想到故乡飘着风筝的天空。这个春天指的是小时候故乡的春天,而不是反衬,有点触景生情吧。但这组同学的勇于思考还是很值得大家学习的。? 生:第五段“惩罚终于轮到了”是什么意思?经过探究认为,惩罚是哥哥心中后悔? “不幸”是什么意思?我们认为是因为看了真本书,给哥哥带来了后悔,但我们都不敢肯定? 师:大家想惩罚是谁受到了?有别人惩罚他吗?? 生:是他自己惩罚自己,内心的惩罚。? 师:好,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再想,按我们正常的思维,该是看到一本书很荣幸,怎么说是不幸呢?? 生:看了书才后悔,知道自己错了,是内心受到惩罚,才感到不幸。? 师:对,涉及到鲁迅的情感。(其实到这里答案已经很圆满,但又有学生站起来)? 生:我认为不幸是因为鲁迅并不想看到这本书,因为看到这本书就后悔,内心就受到惩罚。(很明显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我不能正面反?驳,避免打消积极性)? 师:鲁迅不想看到这本书,但这本书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就是说鲁迅不想改正自己的错误? 生:不对,前面说过他知错就改值得我们学习。? 师: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想改正错误。正如前面同学所说,不幸是认识到自己错了,内心受到惩罚。,知道自己错了后,他又采取了补救措施。本段还想提示大家,有一句话可以作为我们捍卫自己主权的格言,对父母去说。? 生:(齐读)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师:当你父母反对你正常的活动时,你可以用这句话来反驳他们。这是一句关于儿童游戏的格言。? 第四组? 生:我们不明白,心为什么一直沉着。? 生:因为弟弟说他完全忘了以前的事,而鲁迅认为这是弟弟推脱的理由,说明弟弟没有真的原谅他,心情非常沉重。? 师:听懂了她说的吗?她认为弟弟在说谎,弟弟有没有说谎?? 生:我认为弟弟不会忘记,然而弟弟却说忘记了,是想安慰哥哥,更显得弟弟宽宏大度,当哥哥的还不如弟弟,所以哥哥心情沉重。? 师:大家先听我举个例子,再判断弟弟有没有说谎。十年前哥哥向弟弟借了十元钱,当哥哥去还弟弟的时候,弟弟却忘了,不要这十元钱。鲁迅想就风筝的事情弟弟原谅,弟弟却忘了。有同学说是故意忘了,其实没忘。? 生:对,没忘,想安慰哥哥,从亲情出发的。? 生:在封建社会弟弟认为哥哥是正确的,所以忘了。? 师:这位同学把问题提高了一个层次。(看到有学生疑惑,我又接着举例)就好像多年前你犯了错误,老师批评你,你会很快忘记,不会记20年,而当你没有犯错误,老师却批评你时,你总也忘不了。为什么?因为合情合理的事情总容易忘记,老师批评你合情合理,你会轻易忘掉。而当老师冤枉你,批评你不合情合理,你可能会刻骨铭心。当年弟弟认为哥哥的批评是对的。? 生:老师我知道,弟弟真的忘了。? 师:可以找出证据来吗?? 生:读“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象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记不得了。? 师:弟弟忘了,哥哥却记起来了,所以哥哥内心感受到一种煎熬。弟弟认同了哥哥的管束,个个的灌输是一种什么管束?? 生:封建教育观念? 师:在哥哥的管教下,弟弟已经麻木,而同样一件事,二十年后哥哥却记起来了,恍然大悟,知道自己错了,可是在他觉醒后,当年的被虐杀者已经不记得了,已经无法再觉醒了,所以他感到沉重,感到悲哀。心一直沉着。作为文化战线的先驱者,他的思想始终站在革命的最前沿,它追求人权解放,面对此情此景,他怎能不悲哀不沉重?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到此我们已经完成了对语言的探究,自然我们会想到作者的感情,下面我们做一个填空,还是我们昨天做过的,但昨天是初步感知完课文后填的,本文鲁迅回忆了关于——————的事,这次要求同学们带着作者的情感填,注意多角度把握。? 生:关于反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事? 生:关于兄弟情深的事? 生:关于儿童做游戏的事? 生:关于知错就改的事? „„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学会从多角度探究文章。? 风筝事件离我们已经久远,但先生留给我们的那份感动依然还在这节课多角度的探究,我们发现了先生的自省美德,反抗封建教育制度的思想,理解了浓浓的亲情。其实先生留给我们的还有很多,这需要我们以后不断地去探究,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探究课让我们受益匪浅。? 《斑羚飞渡》课堂实录
【教材分析】《斑羚飞渡》在课堂教学中一直被误读着。作为一篇人类寓言的动物小说,我们或是把它上成了真实的散文,引导学生学习并不存在于现实的老年斑羚的牺牲精神,更有甚者,引导学生狠斗私念一闪间,通过与斑羚对比,进而批判人类面临灾难时的胆怯与保存自己的私念。或是把课堂的精力放在对文本不真实的批评,最后得出此文虚假的结论----就像看了一台戏后恍然大悟地评论:这戏是假的!所以我在教学中绕开了这两个死结,一开始就说明作者是动物小说作家,且不准备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发现课文种种“虚构”的地方,而旨在还原它的寓意:面临灾难时人类作何种选择?以及提升此文未能很好把握的一个要点:灾难中的个体生命的尊严与意义。
【教学目的】感受“敬畏生命”的这一人类学主题所带来的震撼与魅力;尝试解读寓言(故事)背后的人类的意图----这是我在内容与形式这两个维度上预设的教学方向。在实际实践上这二者是一物两面,即只有一个实践,从教学内容上看,我们是在感受“敬畏生命”的这一人类学主题所带来的震撼与魅力,从教学的语言形式上看,我们是在尝试解读寓言(故事)背后的寓意。至于达到何种高度与深度,则取决于现场的种种变量,不准备作预设。
【学情分析】作为市新课程的研讨展示课,教研室安排我在一所重点中心的重点班进行教学(上课之前师生未能见面)。学生素质较高,通过电话联系,学生已经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能够较流利地复述课文),即学生已经独力地完成了个性化解读(在他的心中已经拥有他自己的尚未斥诸文字的读后感受),所以课堂可以直接进入到“文本解读”的对话层面,----这个对话将是在多个文本之间,师生之间,历史之间多个维度展开的。因为我力主进行一种生成性的,通过对话展开教学,形成对主题的“临时性共识”,所以上此课前没有进行过试教,课堂的对话带有相当的偶然性。
【课堂实录】
师:上课之前先讲个故事。假日到了,有个男人带着一家人----他的母亲,温柔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子去划船游玩。不料船翻了,全家落入水中。这家人中只有这个男人会游泳,而他的能力只能救一个人。请问:他该救谁?为什么?
生:我认为应该先救儿子,因为儿子是未来,是希望。
生:我认为应该先救母亲,因为母亲养育了他。
生:我也认为应该先救母亲。因为妻子没有了可以再娶,儿子没有了可以再生,但是母亲没有了就再也不会有了„„
师:呵呵,女同学注意听,以后要小心这个人了。
生:先救儿子。因为儿子小,容易救。然后再来救另外的人。
师:怎么没有人想到救妻子的呢?(笑)
(学生在下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上课铃响。)[教学过程A:从紧贴文本的地面起飞] 师:其实这个我们当作笑语来听的故事,里面还真包容了一个人类的难题呢。这个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也许我们学了课文《斑羚飞渡》,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想要的答案。
【出示幻灯片一】《斑羚飞渡》:作者沈石溪,上海人,生于1952年10月,原籍浙江慈溪,动物小说作家。
师:前些天老师要我到这里来上一堂课,我说到慈溪来,就上一篇慈溪人写的文章吧。相信我们上这篇课文,也会格外地亲切一些。
听你们江老师说,大家已经作了充分的预习。大家读了几遍?(大多数学生说读了5遍)能够讲这个故事吗?(学生说能)
好,这样,也就是说我不用再为熟悉课文而费更多的时间,我们可以直接进行到对课文的深入的探究中去了。
不过我还是得检验一下。现在,我们来一个故事接力,我们请五位同学来这我们讲一讲这个精彩的故事。讲故事的同学不能看课本,按幻灯上的提纲讲故事,一人讲一部分;其余的同学可以再对照课文看一看。
【出示幻灯片二】
五个学生举手进行讲故事接力。对其中斑羚如何跳过悬崖的细节教师点拔学生进行了补充复述。
课文故事提纲:
◇身陷绝境----◇准备飞渡----◇试跳成功----◇成功飞渡----◇走向彩虹----师:五位同学顺利地完成了高难度的“空中接力”,很精彩。现在请大家来说说读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随便说,说真话。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
师:为什么说它是个悲惨的故事?
生:因为斑羚们被逼到悬崖上,老斑羚不得不牺牲自己去救小斑羚。
生:我的感觉是“悲壮”,因为老斑羚的牺牲很感人,很壮烈。
师:好啊。刚才一个同学用了“悲惨”已经很不错了,这个同学改一个字“悲壮”,更贴切了。语文就是咬文嚼字,不错。
生: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斑羚们的自我牺牲精神。
师:他们为什么自我牺牲?
生:为了斑羚集体的生存。
师:对。这是一种团队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教学过程B:从课文走向互文,从中心走向话题] 生:我的感觉是这群斑羚很有智慧,你看他们至少能够懂得奇数与偶数,而且飞渡的时候也组织得井井有条。
师:你估计一下,这群斑羚数学能够考几分?(众笑)大家有没有不同的感觉?
生:我觉得这个故事不真实。这些动物的智慧也太厉害了,我觉得虚假。
生:我觉得是在真实的基础上,有一些想象与夸张,这是艺术加工。主要不在于它的真实性,而是在于给人的启示,给人以震撼。(听众掌声)
师:哦。是虚构的,这是一篇动物小说,故事是虚构的。我这里给“艺术上的合理虚构”作作一个描述吧:这就是它是一个本应该发生也可能发生的虚构故事。但是“斑羚飞渡”这个故事应该发生,可能发生吗?
生:不可能。
师:对啊。斑羚本身并没有牺牲老斑羚拯救小斑羚的生活习性,它也不可能具备武侠小说中描写的那样空中接力的本事。那么,既然故事中的斑羚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斑羚,文章讲的又是谁的故事呢?
生:斑羚的故事。
生:镰刀头羊的故事。
生:通过斑羚来写人,是人的故事。
【随上述问题点击幻灯片三】
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他想说什么?
文章写的是“谁”的故事?
文章写的是什么故事? 师:对呀,既然不是斑羚,那可能真是反映“人”的故事了。什么故事呢?
【点击幻灯片四】
人类面临灾难时的选择:
弱者?强者?
遗弃谁?老者?幼者?
他人?自己?
师: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视之为一个面临灾难时放弃谁的难题。面临灾难,人类中的哪一部分首先应该被遗弃?为什么这样做?谁规定必须这样做?(学生小声地议论纷纷,各有不同的选择,大多数的声音倾向于选择保护弱者、幼者和他人。)
师:这是一个亘古的难题,我这里提供一些材料,我们来看看人们是怎样选择的。
【出示幻灯片五】
材料一:人类的“弃老”传统----日本有抛弃老人的传统。以前日本一些贫瘠的山村中,为了节约有限的口粮,60岁以上的老人,要被儿子背到深山里,放在那里让他自生自灭饿死,这就是日本所谓的“姥?て”。
最近,在我国武当山周边发现了大量掩藏于灌木草丛之中可容一人大小的窑洞。它们是古时用来寄放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的,称为“寄死窑”,一些关于寄死窑的传说,这里家喻户晓。据说,进窑的老人,家里只送三天饭就不管了。
教师读材料,明确:人类在物质匮乏时代的选择之一是“弃老保幼”。
【出示幻灯片六、七、八】
材料二:一个海难场景----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实际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
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福大副?”
大副回答:“到!”
船长问道:“我们还有多少分钟?”
“二十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
二十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
船头先下去,须臾,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
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诺曼底号”遇难记》(节选)一女生朗读这个故事。
教师:这是法国大文豪雨果写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片段。大家刚才在读到结尾部分的时候,有同学在小声地说,这与课文的结尾是一样的。对,这两段文字简直就是同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从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知道: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开始确立“护弱”的文明原则。但是是不是一切就那么简单呢?
【出示幻灯片九】
材料三:克拉玛依大火----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友谊馆的舞台大火,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孩子们及他们的老师在一个大礼堂里开会,不幸发生火灾,结果烧死的是孩子和深爱孩子的老师。各级领导捷足先登全部脱险。„„在紧要关头,有人大叫一声“让领导同志先走”,而这些领导同志衮衮诸公还真的先走了,不知这些苟活到今天的人如果看了《泰坦尼克号》会作何想法。„„
这场震惊中外的克拉玛依大火,带走了288名中小学生和37名老师。
教师(朗读此则材料,补充):有一篇文章叫《克拉玛依将铭记》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生死关头无私的老师们为孩子牺牲的故事,她们就站在门口,却终于放弃了生命----因为她们一直在组织着孩子们逃命啊。大家可以课外去读一读,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让领导同志先走”的声音和身强力壮的“领导同志”先生的事情呢?
教师:现在我们大致可以知道,人类的不同的选择的源由是什么。【出示幻灯片十,作简单讨论】
思考一:规则.文明与野蛮
兽的规则----弃弱=“野蛮”
人的规则----护弱=“文明”
早期的规则----弃老=“野蛮”
后期的规则----敬老=“文明”
文明中仍然残余的“野蛮”
教师:那么请问,现在你知道了,你该如何选择吗?请你来说说。
一女生:我想我是文明社会的人,我会选择保护弱者和他人的。
师:你有没有把自己当成要被保护的弱者才这么说的呢?
学生(赧然):没想过。
[教学过程C:话题推进,从集体生命到个体生命] 一男生:我想我还是会和大家一样选择吧----保护比我弱小的人。
一男生:我想我还是会选择自己的逃命的。(众笑)
师:这个同学敢于说不中听的真话,这是一种勇气。但他说自己还是要逃命的,这是卑鄙的吗?
生:他也没错,因为求生是人的一种本能。(观众掌声)
师:这就引发了我们的第二个思考。刚才我们在思考面临灾难时作为群体的人类的选择,但是在灾难中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它该如何抉择呢?
【出示幻灯片十一、十二】学生读这两段文字。
思考二:个体生命的尊严
材料一:
《斑羚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
材料二:
《“诺曼底”遇难记》:“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大家立时不出声了。
师:请问:这两个材料中对作为个体的“人”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一个是毫不犹豫的,后面一个中的人们本来是想逃命的----因为他们要用枪威胁才能安静下来。(观众掌声)
师:这难道是说,人性本来是卑鄙的吗?我们再来看一段电影,大家一定会说,这不就是《诺曼底号遇难记》的片段吗?
播放《泰坦尼克号》电影片段,描述场景如下:
播放《泰坦尼克号》电影片段,描述场景如下:泰坦尼克号渐渐下沉,船员们忙着组织妇孺登上小艇逃命,甲板上上演着一出出丈夫与妻子,儿女与父亲永别的惨剧。恋爱中的杰克和露丝也在甲板上,露丝不愿抛下杰克一个人逃命,她的未婚夫卡尔找到他们,劝说露丝逃命,他撒谎说已经定好了逃命的小船,杰克也可以上船。露丝信以为真,登上小艇徐徐下降。
而在小艇下降前的片刻,泰坦尼克号的主人艾斯梅偷偷地溜上了船逃命。组织逃命的船员迈达特看到了这一幕,十分震惊,但仍然不动声色地指挥小艇下降„„
悲怆的泰坦尼克号的主题音乐响起,人声消失,徐徐下降的露丝和其他获得生命的人们望着镇静地指挥着这一切的迈达特和混乱的人群„„
(全场肃然,为电影中的镜头深深感动。)
师:为什么指挥登船的迈达特没有揪出那个下船逃命的男人?
生:我想是因为当时很乱,如果揪出他只会增添混乱。
生:因为他也一个生命嘛,多救出一个生命不是更好的事吗?
师:为什么杰克要向他的情敌卡尔说“没有说好吧”?
略沉默,一个学生:他也想逃命,他不想死。
师:同样身为健壮男人的贵族青年卡尔为什么能够逃命?
(全场沉默,肃静。)
师:我知道,现在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真实的选择:我会顾自逃命吗?我这样做是不是卑鄙?对这个问题,也许我们可以这样思考(点击幻灯片,读):面对死亡时任何犹豫、慈悲、怜悯、胆怯都是生命无比珍贵的体现,也是舍己救人者之所以伟大的体现。你可以迫于情势和规则反对一个人顾自抢先逃命,但是你不可以认为他的死是应该的,而且没有犹豫的权利。
师:只有万分珍惜、不舍的东西,我们才能说它是珍贵的;轻易可以抛弃的东西,怎么可以说是珍贵的呢?而生命,恰恰就是我们最珍贵的、最不想抛弃的东西。也唯有这样,那些献出自己生命的人,才显得如此高尚、高贵,而值得我们敬仰。
【随以上讨论点击幻灯片十三,出示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D:归结,“敬畏生命”] 师:回到最初,船翻了,我们落水了,该救谁?《斑羚飞渡》给了我们一个怎样的答案?
生:该救幼小的人----儿子。
师:可是,我们的学习却又推翻了这个答案。我并没有能够带给大家任何答案,而给了大家更多的问题与思考。但至少我们知道了,《斑羚飞渡》讲的,是关于人的寓言。其实作者沈石溪自己是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的。
【出示幻灯片十四,生读】沈石溪:“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动物所拥有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学,应该引起同样具有生物属性的人类思考和借鉴。可以这样说,我是为生命而写作。” 师:从人的生命到一切生物的生命,“敬畏一切生命”这一人类的“生命命题”是由法国的音乐家、哲学家、神学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泽先生所提出来的。我们来读一段他的文字,也许能够帮我们解决一些疑虑。
【出示幻灯片十五,生读】善的本质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其最高度的发展。恶的本质是: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史怀泽。
师:一堂课下来,我没有任何的答案可以给大家,因为我也同样困惑、犹豫,----在生命与崇高之间,在生存与文明之间。这里我仅仅提供一点我对这个问题的个人的看法。请记住,这不是答案,这只是一个生命个体面临艰难选择时的一些想法:【出示幻灯片十六,师读】
我个人的观点:面临灾难时的任何一种选择都应该被理解,至少应该被谅解。如果说自我牺牲是“伟大”、不负“责任”的逃避是“无耻”的话,那么出乎个体生命的恐惧而犹豫、而躲藏、而逃亡应该被人类理解。因为每一个个体都有保全他自身生命的权利。
罪恶的是制造“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事件的人与事。如文中的猎手,劣质住房的建造者,有毒大米的生产者,有毒奶粉的销售者,战争的发起者----无论他们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无论他们有没有打着真理或者爱国的旗号„„
从这个意义上讲,文章的作者与课堂开头那个故事的编造者,都有意无意地参与“制造”了罪恶。
师:但是,我们至少知道了,正因为生命如此可贵,让人不舍。所以那些义无反顾地献出生命的人,泰坦尼克号上的小提琴手,哈尔威船长,“镰刀头羊”„„他们才能够如此深地打动我们,成为人类不朽的记忆。让我们怀着这一份感激,来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学生朗读:最后伤心崖上只剩下那只成功地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这群斑羚不是偶数,恰恰是奇数。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羚羊木雕》上课实录第一课时
1.检查预习
师:我们先检查《羚羊木雕》的预习。本文共写了哪几个人物?
生:我、妈妈、爸爸、奶奶、万方、万方妈妈。
师:课文围绕一件什么事来写?
生:羚羊木雕。
师:不准确。“羚羊木雕”不是一件事。应该是——
生:追问羚羊木雕。
生:还有赠送、要回羚羊木雕。
师:加在一起就对了。
生:追问、赠送、要回羚羊木雕。
师:从记叙的顺序说,赠送羚羊木雕属于——
生:倒叙。
生:插叙。
师:到底是插叙还是倒叙?
生:插叙。
师:对,插叙万芳对“我”的帮助和友情,说明“我”为什么赠送羚羊木雕。
师:这些人物对要回羚羊木雕各持什么态度?——“我”?
生:不主张要回。
师:父母呢?
生:主张要回。
师:不准确。
生:逼我去要回。
师:对了。奶奶呢?
生:认为要回“不好”。
师:万芳——
生:责备我,但后来又表示“咱俩还是好朋友”。
师:万方妈妈呢?
生:责备万方。
生:她还把羚羊递到“我”的手上。
师:那么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
生:不主张要回。
生:批评父母的重财轻义,伤害了孩子之间的感情。
师:但作者并没有这么说呀?你根据什么这样判断?
生:他最后感叹: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师:应该是他让“我”感叹: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生:还有,他极力写万芳的“仗义”。
生:还写妈妈追查、逼迫;写爸爸讲出一片理由。
生:我这本书上也是这么写的。
师:好,你的学习很主动,会查阅资料。好了,我们就检查到这里。
2.朗读指导
师:据我所知,有许多同学追星,有许多名星被追,有许多同学做明星梦。对不对?
生:对。
师:星分两种。一种是青春派,主要凭一张漂亮的脸蛋;另一种实力派,艺术功底深厚,例如演和绅的王刚„„但不管那类明星有一种必备的基本功——猜猜是什么功?
生:(津津有味)唱歌。
生:朗读。
师:对,朗读。我这里有著名演员濮存昕朗读李白《将进酒》的录音,你们想不想听听?
生:想!
师:(放录音,濮存昕充满激情的声音,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赞叹、鼓掌)
师:其实多种明星都需要朗读的基本功,例如播音员、主持人,甚至政治家,如果小布什竞选时讲演磕磕绊绊、吞吞吐吐,选民是不会将自己的票投给他的——做明星梦的同学要从朗读做起啊。
演员,包括明星演员,还离不开导演的导。例如我国最大牌的演员——巩俐,如果没有张艺谋的栽培,她能成为明星行吗?
许多人都夸张老师是天才的导演,(笑声)——虽然不会演,但很会导。我当语文老师委屈了,如果当导演,虽比不上老谋子,但肯定比那些胡编乱造的三流导演强得多!(笑声)不信?下面试试:我做导演,你们做演员,看看张老师“导”得怎样,也看看你们“演”得怎样。
生:好!
师:先看这句该怎样读——“那只羚羊哪儿去啦?”你们先读读。
生:(读)
师:不行。要读出责问语气——为不见了羚羊木雕而惊慌着急呀。妈妈非常珍视这只羚羊木雕,因为那不仅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珍贵的工艺品,而且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那是当年支援亚非拉的年代,爸爸把他的青春和热血洒在非洲的纪念。
师:你们知道当年支援亚非拉的事吗?
生:不知道。
师: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中国为了提高自己的国际威望,非常重视支援亚非拉国家,自己还吃不饱饭,勒紧裤腰带,也要支援它们,帮他们建工厂、学校、医院、体育馆„„甚至还无偿地给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修了一条1900多公里的铁路。
生:要钱吗?
师:不要啊!
生:傻不傻呀!
师:你还别说,联合国恢复中国的席位,主要是靠这些国家投票。那时许多人员被派到了非洲,一干就是几年,有些人甚至献出了生命,永远留在了非洲。咱们邢台也有不少人去修铁路、当医疗队员„„课文中的“爸爸”大概也是去非洲支援的。他在非洲洒下了青春和热血,当然羚羊木雕在爸爸妈妈眼里是无比珍贵了。
生:也许他爸爸是去非洲做买卖赚钱。
师:看看这篇文章是什么时候写的,那时候兴不兴做买卖赚钱。
生: 1984年。
师:何以知道?
生:119页注解1:选自《东方少年》1984年第10期。
师:那是发表日期,写的日期得靠前,事情的发生更得靠前。那时候根本不兴赚钱,提倡无私奉献。——所以读这一句必须带责问语气。请大家再读一读。生:(读)
师:还不行,责备语气不够。
生:(再读)
师:这次差不多。
师:再看这句——“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
导:因受到责问,要小声地。重音放在“给”上。认为“给我了”,就可以随意处置。下面老师用三种语气读,你们看那个好。(老师读:第一种语调平直;第二种是反问语气,理直气壮,引来学生阵阵笑声;第三种是准确的读法:低着头,装出一副害怕又有点委屈的样子)
师:(指名读。表扬)
(为节省篇幅,下面略去学生活动,只列出老师的“导”)
课文:“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
导:这是责问加追问,一定要问出结果。“知道”和两个“哪儿”重读。还要注意:“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我发现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
课文:“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
导:这是责问加追问再加逼问,注意“十分严厉”。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妈妈在思考,思考木雕可能的去处,其中最坏和最可能的是——卖了。
课文:“没有卖„„我送人了。”
导:声音要有些发抖,结结巴巴。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断断续续,结结巴巴、吞吞吐吐。这时的“我”也在思考,思考怎样回答妈妈的追问。
课文:“送给谁了?告诉我。”
导:得知没有卖,松了一口气,所以语气应比方才缓和,还“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有亲近爱护之情。但仍然是追问的语气,不问出是不会罢休的。因为在她眼里,这个木雕是决不能送人的,正如她后文所说:“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
课文:“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导:因为“我”重视友情,所以说这话时应理直气壮。“最好的”应重读。
课文:“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
“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导:注意:“妈妈坚定地说”,应读出坚定、命令的语气。“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应是反问语气。“现在”“那么”“随便”重读。
课文:“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导:注意:这一句是“我哭着喊了出来”。“我”不像爸爸妈妈那样珍视这个木雕,更缺乏他们对木雕的感情,因为毕竟没有把青春和热血洒在非洲大地的经历和理解。“我”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往往重友情,轻亲情,认为“友情无价”,甚至把友情放在亲情之上;还有些很叛逆,对家长的管束很反感。所以妈妈让“我”把木雕要回来时,“我”会比较激烈的反抗,同时会认为妈妈“重财轻义”。其实过了这个年龄段之后他们会很后悔。
课文:(爸爸的话)“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
导:爸爸说这话时,是“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声音一直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从根本上说,爸爸对木雕、对这件事的态度和妈妈是一样的,只是他比妈妈态度沉稳、严肃,因而更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即有一种威严。(老师示范:拿起一只粉笔当香烟,假装来吸,学生被逗得大笑,练读非常认真投入)。
师:你觉得这幅插图画得好吗?(投影人教社教学挂图,右图)
生:“我”和妈妈画得好;爸爸没画好:没画出爸爸的平静、沉稳,更也没有威严和“不可抗拒的力量”。
师:所以,语言,有图画无法表现或不易表现的魅力。
课文:万方的几句话:
1.“咱俩先换过来,我妈是高级裁缝,她能把裤子上的大口子缝得一点儿都看不出来。”
2.“我妈是婆婆嘴,她要是知道,早晚也会让你妈知道。”
3.“算了吧,反正我已经站了一个钟头,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站两个钟头。”
导:要读出万方的热情、爽朗和乐于助人。还要注意:万芳说这话时,是“跳起来拍着屁股说”,“嘿嘿地笑着”,“满不在乎地说”。
第一句有点“吹牛”的意味,“高级”“一点儿”应重读。
课文:(要回木雕时和万方的对话)“万芳„„”
“你怎么啦?也不打伞,是不是挨揍了?”
“没有„„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
“昨天不是说得好好的,你怎么能这样呢?”
导:“我”是难为情的,被逼无奈的,觉得对不起朋友,因而说话时“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努力不让自己哭出来”。省略号仍表示断断续续,结结巴巴。万芳也是个“重友情讲信义”的,所以说话时应带责备语气。
课文:(万方妈妈的话)
1.“万芳,你是不是拿了人家什么东西?”
2.“哎呀!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
3.“好好拿着,别难过,看我呆会儿揍她!”
导:万芳妈妈也认为羚羊木雕“贵重”,不应当要。也用责备语气。万芳妈妈真会“揍她”吗?——一般不会,这是哄小孩的话。所以要读出“哄”的语气。
3.分角色朗读
师: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略,读得非常成功。老师给以表扬、鼓励,例如某某同学真可能成为演艺明星、著名主持人,等等)
4.准备辩论(作业)
师:下节课我们组织一场辩论,论题是:羚羊木雕该不该要回。(学生欢呼)辩论的成败胜负,决定于你辩论的准备。下面你需要做三件事:1.先决定自己的“立场”——你赞同哪一种论点?(举手表态,大约各占一半)2.准备充分的论据。3.预测他方可能提出的观点,考虑如何应对。——这三项哪一项是主要的?
生:准备充分的论据。
师:那就请大家准备论据,这就是今天的作业了。记住:人的才能有多种,但排在第一位的是口才。下课。
第二课时
1.辩论
师:根据检查,课下同学们已经做了很好的准备,据说有的还请教了家长,现在谁第一个发言?
生1:我认为羚羊木雕不应该要回,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父母说过木雕已经送给我了,我就有权作主。二是万芳是我的好朋友,真诚帮助过我。三是既然送出去了,再要回来,伤了我的心,也伤了朋友的心。四是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批评父母的重财轻义,伤害了孩子之间的感情。五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师:她说了七点,比较全面,而且条理性很强。谁能像她一样继续说?不必举手,直接站起来说。
生2:(主动站出来)我赞成羚羊木雕要回:一,这木雕是父母亲当年支援亚非拉的年代,爸爸把他的青春和热血洒在非洲的纪念,太珍贵了。二是父母送给了你,并没有让你送给别人。三是如果不要回来,不是伤害父母的感情吗?
生3:我认为不应要回,因为万芳为“我”作出很大的牺牲,是“我”的好朋友,送木雕,更送的是友情,友情是无价的,父母是重财轻义,可以说是对孩子的“精神虐杀”
生4:“不能这么说,爸爸送给孩子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木雕,更包含着父母对孩子的爱心和期望,你把爸爸送给你的珍贵礼物送给别人,难道不是对父母的精神虐杀吗?”
生5:可是父母毕竟送给我啦,我就有权处置。
生6:根据法律,十八岁以下未成年人的行为是无效的。所以你不能自作主张
生7:爸爸说过是给我的,我就有权支配,有权送人,不能说我自作主张,既说给,又说没有允许我拿去送人,这是自相矛盾的。
生8:那你也应该经过父母的同意。
生9:我觉得父母没有尊重孩子的友情,把自己感受强加给孩子,就是不尊重孩子的感情。
生10:那你尊重了父母的感情吗?他们可是生了你,养了你啊!„„(课堂辩论很激烈)
师:大家想不想听老师的观点?
生:想。
师:究竟哪一方更有道理?下面这篇文章可做裁判——《一碗馄饨》,它选自《读者》2004年第8期。(投影,指名读)
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会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女孩愣住了。
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师:阅读这篇文章,请大家理解两个问题:一,本文的主题句是哪一句? 生: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师:二,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为什么“疲惫不堪”?
生:找女儿找得疲惫不堪。
师:我认为不尊重父母,不理解父母,把父母送给自己的珍贵礼物转赠他人,才是“轻义”。„„问题不是该不该要回,而是根本就不该送人。父母一把屎一把尿地把自己抚养大,操了多少心,费了多少力,熬过多少不眠之夜,又受过多少委屈!朋友为自己付出的只不过是一条裤子和她父母的责罚,而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则是十几年的辛劳,十几年的青春!要重义,首先得重这个大义,再重朋友之小义!——有一句话值得大家记一辈子:(投影)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师:请大家高声读一遍。
生:(高声读)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师:再读一遍。
生:(高声读)
师:再把这句话抄在你的书上,这一课的题目上面。然后,再抄在课外笔记本上。
师:现在我再了解一下你的态度——主张要回羚羊木雕的举手。(绝大多同学都举手)
师:当然这是老师个人看法,同学仍可以坚持自己的不同看法,课下仍可以讨论。不但可以和同伴讨论,还可以登陆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论坛”,那里有我为此而发的帖子,你可以和全国各地的同学们一起讨论。
第二篇:七年级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主题。
2、抓住文章中描写探险队员的几个细节,体悟文中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透过这个悲剧,增强学生追逐梦想的信念,培养团结合作、克服困难的精神。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中国有句古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虽然也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失败乃成功之母”,但是一直以来,人们歌颂的都是成功者、胜利者。其实,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在人类征服自然界的领域里,都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失败英雄”。
——这是1986年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72秒后突然爆炸时的情景,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这是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即将返回地面时解体的照片,机上7名宇航员遇难。
——这是2002年北大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的照片,队员不幸遭遇雪崩,5人遇难。
人类科学探险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这一切从未阻止过人类继续探索的脚步!他们对于梦想的执着追求,给予了我们许多启迪。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就是其中的一位。下面,我们就跟着作家茨威格去认识一下这些失败的英雄。
二、作者介绍及南极介绍
(一)(师:注意外国作家的国籍,自己在书中作好批注。)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篇小说家之一。最善于写孤独的人的奇特遭遇。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混乱的感觉》《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
(二)南极简介
★南极之最★
最大高原--------最大冰库--------世界“寒极”--------世界“风极” 南极气候
科学家曾测得-88.3℃的平均最低气温。(酷寒)世上风力最大风暴最多。每年约有2/3的时间刮大风。有过每秒92.5米的风速。(烈风)你知道设立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的名字吗?它是为了纪念谁而命名的? 它是阿蒙森-斯科特站
三、作品背景
《伟大的悲剧》是选自茨威格《夺取南极的斗争》的传记。这篇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留下来的一些底片、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想象力而写成的。
四、积累字词
1、字音
拽(zhuài)
无垠(yín)
癫狂(diān)
凛冽(lǐn liâ)
吞噬(shì)销蚀(shí)
步履(lǚ)
遗孀(shuāng)
毋(wú)
皑(ái)
怏(yàng)1 2.词语解释
毛骨悚然(sǒng):形容十分恐惧。悚然,恐惧的样子。
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坚持不懈:坚持到底,毫不松懈。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怏怏不乐(yàng):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姗姗来迟:慢腾腾地来晚了。
忧心忡忡(chōng):忧愁得心情不能安静
五、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学生快速自读默读。多媒体显示思考题,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意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1、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你读文的感受或心情。(如感动、崇敬、钦佩、敬佩等)
2、梳理脉络情节(按时间顺序)(点拨、讨论、提问。)
奔向南极→绝望而归→带信作证→归途遇险→悲壮覆灭 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层,理清故事情节:
到达极点(1)——接受任务(2—3)——埃文斯、奥茨相继死去(4—10)—— 最后时刻(11—16)
3、复述课文内容。(提示六要素)
1.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英国海军上校 2.鲍尔斯—?
3.威尔逊—博士,负责科学研究 4.埃文斯—英国海军军士
5.劳伦斯·奥茨—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
课文主要写了斯科特探险队五人,精疲力尽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由于遇到恶劣的天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最后教师介绍斯科特探险队南极探险的整个经过。
六、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悲剧”之“悲”是指“悲哀”还是“悲壮”?
2、既是“悲剧”又何来“伟大”呢?这是否矛盾?
(不矛盾。勇士们的肉体悲壮的死去令人悲痛,但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却是伟大的。)
3、本文“悲”包括哪些内容?“伟大”指什么精神?(板书设计)
失败之悲 勇于探索
作证之悲 诚实守信
死亡之悲 悲剧———— 伟大 集体主义
离别之悲 献身事业
世人之悲 给人精神鼓舞
诚信,又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无私的爱。
课文颂扬了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七、细节品评
1、四个学生为一组,进行讨论。
2、学生如果说得不全面,教师可进行适当点拨:让学生在课文中做好批准,结合自己的体会,想好之后大家作交流。学生可能找到的几处:
① 历尽艰辛达到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
②“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真正热烈追求的”。③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④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给他十片吗啡,以图尽快结束自己的生命,遭到了队员的拒绝„„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
第二课时
一、温故而知新
师:从古到今,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探险家,如:玄奘、马可•波罗、麦哲伦、哥伦布、张骞、徐霞客、杨利伟,还有我们讲到的阿蒙森、斯科特等(相机出示图片)。探险如此危险,是什么驱使着他们呢?(探险的意义何在)
明确:认识自然、挑战自我,追逐梦想,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和启迪。
二、联系上下文,揣摩语意
师:同学们翻到教材第163页,看看课后练习,哪些是你们不会的,会了的我就不讲了。著名学者陈寅恪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时候曾说过:“对于教学,会了的我不讲,讲过的我不讲。”即讲学生不会的,教给你们新的东西。
师:同学们齐读第2自然段,注意读出语气、语调,边阅读边思考课后的1-3小题。
1、对于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三、合作探究
1.师: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一个人虽然在不同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挪威国王,当你得知斯科特一行遇难的消息时候,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或者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呢?
五、课堂总结
有人说,历史是为成功者而写的。但茨威格却能关注一位失败者,他倾注了全部感情来写这个悲剧,颂扬了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他们的精神让所有人仰慕,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英雄们的足迹烙在了南极的土地上,英雄们的名字镌刻进了历史的记忆。人类生存在地球上,探索这个星球的奥秘是会永不停歇的。
同学们,探险是一项极富挑战性事业,既是对自然界的挑战,更是对自我的挑战。愿将来你们中的某些人,也能成为像航天英雄杨利伟、聂海胜等英雄般的人物,让自己的生命活的有价值。
六、布置作业
第三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1课《三国鼎立》(本站推荐)
方方正正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21—27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 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重点] 三国与民族大融合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课时] 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复习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21课 三国鼎立 教案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 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 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方方正正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 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
方方正正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6、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官渡之战 200年 袁绍与曹操
二、赤壁之战 208年 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三、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 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
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方方正正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
亮、刘备…)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
曹操)
2、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3、(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
厚的是谁?其次是谁?(生看示意图作答)
4、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课件显示曹操
势力发展壮大的录音材料,让生分析)
5、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问: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
官渡之战吗?
方方正正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6、一起归纳: 官渡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7、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请看历史剧场:①生先自我介绍 ②师作旁白,生表演 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 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再现官
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表演完毕后,师说:这个短剧不断再现了历史场面,而且再现了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现在你能根据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生答略)
8、在刚才的短剧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非常清楚。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正可谓:(课件显示)
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焉得属曹家。
从上述表演及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9、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天下形势图》)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10、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
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生讲故事)
11、设身处地: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分析天下形势?
表演对话(再现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智慧)
(请刘备、诸葛亮上台)
12、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请看录像《火烧战船,曹操逃跑》。
方方正正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13、在影片中,我们看到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14、(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分组讨论:从战争双方去找
原因)
15、有人说,那天晚上恰好刮东风,是天意。你怎么看?(引导学生分析曹军的失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
16、如果那晚没有刮东风,曹操会失败吗?(在会与不会的激烈争论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实际上最
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17、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
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8、(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问:是哪三国?生答后指出: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课件依次显示三国成立情况)首先看魏国成立情况(一起读)。那么蜀国呢、吴国呢?
19、下面根据三国鼎立知识一起回答:
政权名称时间创建者都城(今名)
魏
蜀
吴
20、学以致用,史实辨析:(课件显示)在一本连环画上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
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
方方正正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21、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未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
(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生答后指出: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22、通过三国代表的介绍,我们知道在三国鼎立时期的相对稳定形势下,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所以,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课堂小结,承前启后,留下悬念(屏幕显示)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生答后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四、轻松闯三关(屏幕显示)
(一)评价历史人物(课件显示三国历史人物)
我们先说曹操。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依你之见呢?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接下来我们再来评价一下诸葛亮。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
A: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B: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E:他是人,不是神。
师:从刚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很全面,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这里,老师仍然要提醒大家的是: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树立科学的评价方法,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二)看图分析
课件显示(1、诸葛亮与周瑜作品中像。
2、史书记载:亮生于公元181年,瑜生于公元175 年。)问:①从画像上看,二人谁的年龄大?实际上呢?②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一样吗?
方方正正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为什么?
(三)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①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得到启示:战争带给人民的是灾难、是痛苦。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②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得到启示: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
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③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中,我得到启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
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④从三国经济的发展中,我得到启示: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稳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
重要。
⑤从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过台湾,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⑥从三国历史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⑦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⑧从对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的比较中,我认识到: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五、课外实践活动
1、游览三国名胜古迹──隆中、赤壁,寻觅历史足迹,开发三国历史文化。
2、小组合作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
3、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
附学生活动:
1、历史剧场(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划线为旁白部分)
两军交战,相持不下,袁绍的一个谋士劝袁绍说:“袁将军,乌巢乃屯粮重地,不可不用心提防。我劝将军
派一支部队驻扎在屯粮处外侧,以防曹军偷袭。” 袁绍傲慢地说:“我筹策已定,你休操心!”
这时,另一谋士许攸拿着搜获来的曹操催粮书信,径直来见袁绍说:“袁将军,曹操主力屯兵官渡,与我相持已久,后方必定空虚。现在,若分一军,星夜偷袭许昌,不但可把许昌连根拔起,而且还可生擒曹操。如今,曹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袁绍说:“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
方方正正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许攸气愤地出来,恨恨地说:“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
许攸见袁绍骄傲轻敌,注定失败,就去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还拍着手笑道:“您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请先生教我破绍良策。” 许攸说:“攸有一策,不过三日,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破。”曹操高兴地说:“愿闻良策。”许攸说:“袁绍军粮辎重,尽积在乌巢。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机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出三日,将不战自乱。”
曹操大喜。随后,曹操率5000骑兵,袭击袁军屯粮处乌巢,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操趁势进攻,大败袁军。
2、设身处地
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为备分析天下形势?
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备:“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备欲伸大义于天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教备治国安邦之策、济世安
民之术。”
亮:“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竞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
也。”
备拱手谢:“先生之言,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愿先生出山相助。”
亮:“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上一页 [1] [2]
第四篇:21课教案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21课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回民实验小学 吴艳
教材解读:这篇文章出自人教版第八册六单元首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田园风光”,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对田园风光进行描述。重点是: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这篇文章没有追求深奥的知识,深刻的哲理,内容浅显但非常注重细小的美感的发现,体现乡下人家的独特的美。屋前怎么样?屋后种什么,小河里有什么,你看他都是非常细小的这种发现为目标的,那么作者感兴趣的也不仅仅是视觉意义上的自然的风光的优美,而是自然风景蕴含着的一种情趣,自然,也就是说不是雕琢的美,它那么纯朴、不造作尽显出风情之后的淡雅,所以田园之美在于它的自然,在于它的质朴。作者感受到小屋瓜架前的别有风趣,所以他铺洒了一大串动词:攀、爬、接„„,在感受屋后竹笋的多,他运用的是一个“探”字。他感受鸡鸭的悠然自在,活灵活现的写了他们的形态,他感受乡下人家在屋外的晚餐自然放松,他运用了景物的比列,吃晚饭,还运用了晚饭当中的背景人物的比列。写作顺序不是重点,但要给学生介绍。我在教学争取一课一得,为孩子们的发展而服务努力地要找准语言的训练点,读写结合,虽然是一节课的时间,也要把提炼关键词、思维导图“等指导学生进行学习。重在指导通过品味优美的语言用心灵来感受,用生活来体验,用思维来判断,通过读写结合用言语来表达。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重点指导读好“棚、冠、率、捣、耸”等字音,指导写好“率、巢”等。
2、落实单元目标,积累优美句段和拟人句描写的精彩句子;
3、渗透指导学习用提炼关键词的方法总结课文主要内容和时间、空间交叉的写作顺序;
4、诵读中、在交流阅读形成的画面中、在摘抄中等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来实现 优美词句,感受乡下人家纯朴、和谐的生活;;
5、练习一边诵读一边想象优美画面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抓住细节的写作方法,积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学生对农村生活的距离;
第一课时:
1、学习字词,理解词句,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抓住课文中心句通过提炼关键词的方法概括六个画面,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图交流对田园风光的了解和认识。指读第六单元导读,明确单元要求。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最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按自然段检查,随机进行正音,理解词语。随机理解“棚架、装饰、觅食、时令、归巢、纺织娘”
2、指导写字,重点指导“率、巢”的写法。
三、学习提炼概括关键词,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完成学习单,画出课文中的中心句。进行交流
2、抓住“独特”进行感受。自由读课文,思考“乡村生活的独特到底表现在哪些地方?你能不能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把这几处景物概括一下。然后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教师随机记性引导。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味文中优美语言,进行精彩句段的积累;
2、学习作者运用怎样的描述写出“迷人”的景物的特点,进行练习。了解时间、空间 交叉的叙述顺序。
3、介绍思维导图的学习方法,进行知识的迁移。教学过程: 第一模块 拓展导入
交流积累的关于田园风情的诗句,词语。(落实单元目标,单元整体教学)第二模块品味语言中学习作者如何写出“迷人”的景色,进行积累
1、出示中心句,复习课文描述了哪些“独特”的风景,进行板书。
2、出示问题思考:抓住“迷人“进行学习,哪让地方的描述让你觉得迷人,画一画,写一写自己的感受,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抓住特点,来把它写得具体生动的。个人默读进行批注,四人小组讨论,全班进行交流。
依据小组学习汇报情况进行引导,注重学生的学,教师只发挥引导的作用。
1、屋前瓜架 引导学生品味“攀爬’,体会瓜架的灵活,体会用词准确。理解“构成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联系生活理解“别有风趣’,与石狮子的对比。凸显可爱。
2、门前鲜花翠竹 引导品味逗号的用法,想象“依着时令,顺序开放“,关注”几株“,体现乡下人家的情趣。竹笋体现”探“,感受拟人句的特点,抄句子积累优美词句。指导学生练习想象画面读课文的方法。
3、自由鸡群 体会第一句话的写法,进行口头练习。通过与所学课文《母鸡》的描写对比,感受作者不同的写作方法。
4、鸭群嬉戏 简单指导朗读,学习关联词。5、夏夜晚餐 练习联系想画面读课文的方法。
6、秋夜虫鸣。扩写“月明人静的夜里’感受留白的写作方法,象声词的形象作用。指导体验生活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句子。
第三模块 读写结合
进行《我们的校园》片段小练笔,交流展示 第四模块 总结学习方法
1、对课文进行总结概括,复习提炼关键词的学习方法。
2、了解空间、时间交错的叙述方法,复习巩固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3、了解思维导图的学习方法对《牧场之国》进行迁移学习。
板书设计 :思维导图式
第五篇:21课教案
21、《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脑上小学
谢宏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动物们的心情,试着表演故事。
2、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尊重别人,与人和睦相处,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拥护。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动物们的心情,试着表演故事。教学难点
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尊重别人,与人和睦相处,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拥护。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齐读课题《从现在开始》。
导语:在一个很美很美的大森林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今天他们正在举行“万兽之王”的竞选呢!想去看一看吗?(欢迎小朋友们来到动物乐园)海 报 森林“万兽之王”选举大会隆重开幕,请大家凭票入场。(认读生字、生词,读对者获门票一张。)看来必须通过考试,你们才能获得门票,有信心吗?
2、考核:
(1)、开火车读生字,要注意把字音读准。
导语:真了不起,顺利通过第一关!马上进入第二关,词语大挑战。(2)、出示词语指名个别学生读后,再齐读。
导语:小朋友们,你们的表现真不错!是你们用聪明和智慧买到了门票。那我们就一起到竞选现场去看看„„小动物们都到齐了。看!小猴子, 小马,小兔子,狐狸都来了,(出示挂图)
二、学习课文
1.师范读课文:想一想:①原来是谁担任”万兽之王“?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了竞选?(师板书:猫头鹰、袋鼠、猴子)
(一)第一段:
听!狮子大王在宣布什么命令呢?大家赶紧翻开课本,找一找,再把它读一读!
1、找到了吗?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2、对了就是这一句!那谁来做做威严的狮子,替他来宣布一下。
指名一男同学读,读后请其他同学评价,然后再请学生读。真像个狮子大王!全班一起来!(齐读)
(二)第二段:
1、狮子这一宣布,森林里的动物们都跃跃欲试了,第一个上任的是哪位大王呢?从哪段文字中能看出来?齐读第二段。
3、那下面我们一起来见见这位神气的大王。(图片出示展示:猫头鹰在王座上的画面)
4、你从什么地方看出猫头鹰大王的神气?(如:拍动的双翅、瞪大和转动的双眼、昂首挺胸等)
5、指导朗读猫头鹰下达的命令。(师板书:夜里做事白天休息)(1)生试读;
(2)师范读(用神气的语气读读)
(3)生赛读;学生评议,这样读有什么好处?(4)加上动作、表情演读。
6、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猫头鹰是一种夜行动物,他让动物们像他这样做,动物们愿意吗?
7、假如你是林中的一种小动物,这样做你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或麻烦呢?(师:现在老师就是林中的小松鼠,请听我说,我是林中的一只松鼠,白天我在树林里跳来跳去,摘松果吃,多快活呀!夜里黑乎乎的,我怎么能摘到松果呢?摘不到松果我会饿肚子的,这可要吃苦头了!)
(师:现在你们也是林中的一种小动物,谁愿意像老师这样说说?(课件:我是——,白天——,夜里——,这回可要——!)同学们先想一想,想好了就可以举手了。(指生说)
8、小动物们刚才你一言,我一语的,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就是书上写的哪个词?(议论纷纷)
9、是呀,猫头鹰让大家白天休息,夜里做事,弄的动物们在这一个星期吃了不少苦头,大家都直叫苦,这用文中的一个词就是(生:叫苦连天)
导语:小动物们就这样叫苦连天的挨了一天又一天,一个星期总算熬过去了,第二个大王走马上任了,他是谁呢?读读第三段就明白了。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部分,袋鼠大王又是怎样下令的?(板书:跳着走路)
2、指导朗读袋鼠大王说的话。(1)个别读。(2)学生自评。(3)你们朗读时注意了哪个词?(4)齐读,读出袋鼠的激动。
3、听了袋鼠的话,大家直摇头.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苦练跳的本领。
4、(出示文中第二幅图)大家看,动物们都在苦练跳的本领,它们现在练得怎样了?(累)从图上的哪些地方看出?(满头大汗,喘不过气来了)
5、动物们这么辛苦,他们能拥护袋鼠吗? 导语:狮子大王可了解她的臣民啦!他也不愿意看到小动物们吃苦受累,所以第三任“万兽之王”就要闪亮登场了!
(四)学习四、五两段:
1、老师引读:动物们经过两周的折腾,真是害怕下一任大王又会像前面两个大王一样只顾自己过得舒适,不为大家着想啊!猴大王上任了,大家担心: 生读大家担心的句子。用什么语气读?再读,是真的担心极了!
2、小猴子让大家担心了吗?为什么?
3、指导朗读猴子大王说的那句话。(师板书:习惯方式)
(1)小朋友想当猴大王读一读吗?(2)个别读。(3)师评议。(4)你能说说要用怎样的语气读猴大王的话?(平常语气,不像猫头鹰、袋鼠那么神气、激动)(5)齐读,读出猴子的和气、干脆、机灵。(小猴子机灵,语速要快些)
4、让动物们按他们习惯的方式去做,他们高兴吗? 我们都知道猫头鹰的习惯是白天—,夜里—。那袋鼠的习惯是——,这就是自己习惯的方式。小猴子一句按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说到了大家的心坎上,多么善解人意的小猴子呀!他们用怎样的方式表达自己高兴的心情?(欢呼)
5、是呀,从今以后的生活都是自由自在的!狮子大王听了,笑眯眯地说:„„(齐读第五自然段)
6、想想狮子为什么说“不用再往下轮了”,他开头不是说“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吗”(结合小猴子的话和大家的欢呼来理解)(每一种动物都有其不同的生活习惯,猴子能为别人着想,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让他们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师板书:学会尊重别人)
三、拓展思维,明理导行。
1、考考你:
为什么小猴子当上了万兽之王,而猫头鹰、袋鼠却失败了呢?你知道了吗? 因为猫头鹰、袋鼠只顾自己享受生活,而小猴子会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所以得到大家的支持和拥护。
2、议一议: 如果让你当一个星期的班长,你会怎样做?
从现在开始,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四、本课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从现在开始》这篇童话故事,明白了只有尊重他人,与人友好相处,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请同学们想一想自己应该怎样做才算与人友好相处呢?从现在开始,让我们更加注意尊重他人,与大家友好相处吧!
五、作业小超市 自主选择
1、小小演员:把故事编成课本剧,在班上演一演。
2、故事大王:把故事讲给亲朋好友听一听。
3、小小书法家:把生字写正确、美观,参加班级书法大赛。
4、小小记者:把“万兽之王”选举大会的实况写一写。
5、小小演讲家:从现在开始,你有什么美好愿望,怎样实现这个愿望说一说。
六、板书设计
从现在开始
猫头鹰 夜里做事
袋鼠 跳着走路 学会尊重别人
小猴子习惯方式
附1:表演课本剧:(放音乐)师旁白,生表演:
在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群活泼可爱的动物。有一天,他们的狮子大王想找一个动物接替他做“万兽之王”,于是,他在动物大会上宣布:“(学生加以动作,表情表演狮子的话,)”。
第一个上任的是猫头鹰,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成了“万兽之王”,神气极了,立刻下令:“(学生加以动作,表情表演猫头鹰的话)。”大家听了,议论纷纷。可是没办法,还是要服从命令呀。白天,太阳升起来了,多么美好。可大家只能在屋里睡觉,晚上,到处黑漆漆的,可大家却在努力干活:小鸟在费力的捉虫,小马在拉东西,大象在拉木头,(学生表演各动物的熬夜生活)唉,熬夜真难受,过了一个星期,大家叫苦连天。第二个星期,轮到袋鼠上任了,他跳着走上台,激动地说:“(学生用语言、动作表演袋鼠的话)。”大家一听,直摇头,但谁敢不听万兽之王的?现在森林里可热闹啦,大家都在跳呢!不管做事还是休息,刮风还是下雨,小鸟,狗熊,大象,全都在跳着走,心脏病都要跳出来了!(学生表演各动物跳着走)一天又一天,一个星期终于过去了。
该小猴子当“万兽之王”了。怎么有的动物愁眉苦脸的?你们在担心什么呀?(采访个别动物)
用──来──去说话。联想动物的活动方式来练习,如小鸟飞来飞去,小狗跑来跑去,袋鼠跳来跳去,大象走来走去等,尽量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咱们还是听猴子怎么说吧!
狮子听了,笑眯眯地说:“(学生加以语言、表情表演狮子的话)。”
附2:听小朋友读得这么好,猴子大王也被吸引过来了。它说:“小动物们,大家好,我是小猴,我习惯的方式是白天在树上跳来跳去,一边摘桃子一边和小伙伴玩。你们能告诉我,你们的习惯吗?”小朋友,你们能帮小动物介绍一下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吗?说给同桌听一听——指名说。动物的生活习惯:
猫头鹰的眼睛到了晚上能发光,所以它喜欢在晚上的时候捉田鼠。
但是一般动物到了晚上眼睛就看不见了,晚上的时候就不能找食物,不能玩耍了。小猴子喜欢爬树,喜欢抓着藤条荡来荡去,喜欢吃桃子。小熊的身体很笨重,所以它喜欢慢悠悠地走路。小松鼠喜欢在树上跳来跳去,喜欢摘松果吃。
附
3、小评委们,我们和狮子大王一起经历了这次选新首领的过程。在选举结束的时候,我想你作为嘉宾一定有许多话想跟他们说吧?
出示说话:我想对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
4、小结:是啊,只有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学会尊重别人吧!也应向小猴子那样,做什么事不要只想自己,要懂得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
附
5、如:小羊:我们白天不能出去,晚上在家饿得睡不着觉,但晚上外面很黑,我什么也看不清楚,这日子可真难熬啊!
小青蛙:我受不了,我的眼睛在夜里看不到害虫,我都快饿死了。
大象:要我的命了,没法过日子了,你害苦我们了,你下台吧,猫头鹰大王。小白兔:你怎能把自己的生活方式硬加到所有动物身上呢?你太过份了,我们不要你当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