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更好发展息烽红岩葡萄产业之我见(模版)
浅析如何更好发展息烽红岩葡萄产业
李芳芳
2000年至今,中央、省、市、县投入大量资金,对红岩葡萄产业进行扶持。现如今的红岩葡萄的种植面积已达上万亩,涉及红岩、大寨、潮水、关岭等村寨,辐射范围更是广至西山、鹿窝、流长、养龙司、温泉等乡镇。建成种苗、繁育、品种试验、产品加工、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标准化葡萄示范园。现我就息烽红岩葡萄产业的SWOT(S:优势,W:劣势,O:机遇,T:威胁)进行如下浅析,如有不足之处,敬请领导批评指正。
一、发展优势
(一)区位优势
红岩葡萄园区位于贵遵高速公路、210国道、川黔铁路旁边,东临开阳,南接修文,西北与遵义、金沙两县相望,距贵阳66公里,遵义85公里,是黔北及重庆、四川两省市南下出海的必由通道,也是贵阳市北上黔北及重庆、四川的“桥头堡”,近年来已成为重庆、四川等省夏天的避暑胜地之一,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销路通畅,产品可销往各地。
(二)自然环境优势
红岩葡萄园区是在以环西望山脉为核心区的小寨坝镇、西山镇、鹿窝乡,水资源丰富,有小桥河水库、洪马水库、上沟水库以及总库容1050万m3的鱼简河水库,对葡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息烽气候条件得天独厚,属北亚热带和南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由于海拔高、纬度低、高差大,气候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并且,红岩葡萄园区有独特的红砂土壤,生产出的葡萄清甜可口,皮薄肉厚,商品价值高,经济效益好。并于2014年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性保护产品。
(三)政策优势 向市级申请了奖补资金
1.综合服务中心配套工程,申请市级奖补资金118.47万元; 2.精品葡萄展示园建设工程,申请市级奖补资金138.76万元;
3.避雨小拱棚设施改造工程,申请市级奖补资金13.86万元;
4.标识标牌建设工程,申请市级奖补资金8.36万元; 5.阳菲葡萄酒庄配套建设工程,申请市级奖补资金10万元。6.品牌建设工程,申请市级奖补资金10.55万元。此外,息烽县财政局安排农业园区工作专项经费,保障园区建设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大货款贴息和“以奖代补”,“先进后补”的支持力度,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县直相关部门的资金向农业园区倾斜。对于入选县级以上观摩会的示范园区,县财政一次性奖励乡镇10万元,对园区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二、发展劣势
(一)园区宣传力度不够。红岩葡萄作为国家地理标志性保护产品,其宣传力度还是不够的。在园区内,相关的指示牌比较少,比如园区内有哪些葡萄品种,这些葡萄品种的分区都在什么位臵,这些都没有详细的说明。并且在园区里设臵的解说排牌也没有得到及时的维护保养,字迹模糊不清,不利于园区长远的宣传与发展。其次,作为如此有潜力的品牌,在人流较为密集之地,如市,县的火车站,客车站等地的宣传也较为鲜见。
(二)存在安全隐患。一方面,红岩葡萄园区是从平底延伸至半山的,地势不平,尤其是在半山的葡萄种植区,地里崎岖不平,加上葡萄种植户平时没有做到及时对园区进行修整修理,在园区内也没有安全提示牌,给游客及农户自身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游客在体验亲自采摘时,种植户给游客提供的剪刀手柄短,刀口长,尾部尖,不是专用的葡萄采摘剪,加上崎岖不平的地面,也给体验者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三)有“钉子户”、“插花地”现象。园区内有些地里还夹杂玉米种植,还是有少数村民思想没有扭转过来,缺乏集体致富的意识,给园区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增加了难度。
(四)基础设施跟不上。园区占地面积广,在葡萄园开园及葡萄节当天,园区内人山人海。而目前,园区内相应的一些配套设施跟不上,诸如车位供应不足,未配臵观光游览车,公共卫生间配臵不够,并且现有的卫生间卫生清洁也不到位等等。
三、发展的机遇
红岩葡萄种植面积广,产量大,品种多,除传统水晶葡萄外,还有巨玫瑰、夏黑、七九红、藤稔、玫瑰香、黑色甜菜、红宝等多个品种。同时,园区还修建了葡萄交易市场、休闲山庄、客栈、观景台、风情长廊、医疗室、公共洗手间以及从观景台至坡底的观赏小径等等,并且,在客栈里还配臵了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设施,配套齐全。游客来到这里,不仅能品尝到清香可口的葡萄,还能亲身体验葡萄采摘的乐趣,这里可玩可住,是平时游玩和休息度假的首选之地。值得一提的是,在离红岩葡萄园区不远处,有“葡萄后”修建的阳菲葡萄酒庄园,为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阳菲葡萄酒庄每年都会向红岩葡萄园区的葡萄种植户收购大量的优质葡萄,既能为当地的种植户创收,也能让自己的酒庄生产出甘醇的葡萄酒,拉动整个息烽的经济发展。
四、发展面临的威胁
(一)管理粗放。园区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种植技术,也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在园区内,有的片区的种植户勤于管理,如除草、修枝标准,葡萄长势良好,而有的园区则野草从生,管理不善,葡萄产、质低;有的片区采取了避雨保护措施,有的片区没有;有的安装了完善的浇灌设施,有些没有。
(二)销售方式单一,销售渠道狭窄 目前,红岩葡萄的销售渠道大概就是种植户自己销售、阳菲葡萄酒庄收购以及“葡萄节”时游客到园区亲自采摘,销售方式单一,渠道狭窄,不利于红岩葡萄的产业化发展。在信息时代,电子商务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红岩葡萄始终没有登上电子商务的舞台。
五、对于发展红岩葡萄提出几点建议
(一)推进招商引资,引进实力雄厚的企业
作为现代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主体强则产业强,观念新则产品新”,红岩葡萄产业化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更是解决扶贫开发的一条重要途径,但要进行招商引资,引进实力雄厚的企业,则需要政府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园区有明确定位的同时进行。具体方法如下:
1.做好前期准备
(1)确定招商引资的地理范围。
(2)划拨招商引资专用的专项资金,成立招商引资小组。(3)制定招商引资的方案和手册。(4)制作园区的实景视频或3D视频。2.拓宽招商途径
(1)定向定时向各大酒企业进行拜访,比如遵义茅台酒业,安顺平坝酒业。
(2)举行招商引资项目的推介会,可通过政府资源邀请省内外知名企业负责人举办大型招商引资推介会。
(3)在举办葡萄文化节时,可邀请知名专家进行专场讲座,邀请知名艺人担任园区代言人。
(4)以贵阳遵义为拓展的核心,定期邀请有实力的企业、电商组团考察观摩红岩葡萄种植园区,深挖有实力的企业反复进行磋商洽谈,最终达成初步的投资意愿。
(5)邀请国内外知名的红酒生产或经营较为成功的企业进行交流,挖掘这些企业作为红岩葡萄园区的潜在投资方。
3.招商引资的执行
(1)由于政府工作人员大多不具备市场开拓的经验,可以外包给专业的招商引资团队去开展。
(2)如果是由单位的工作人员区进行招商引资,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包括心志,商业洽谈的技巧,商务礼仪等专业的培训。
(3)招商引资团队需要较强的服务意识,招商引资的工作人员从形象到各项配备都要准备充分,做到有的放矢,服务到位。
(二)拓宽销售渠道
1.电子商务平台,借力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东风,发展适合农产品的O2O模式。
2.开启红岩葡萄的直营模式,即专卖店或链接大型商超设立红岩葡萄专柜。
3.产品加工多样化,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开发葡萄饮品系列,葡萄食品系列、葡萄保健品、葡萄籽护肤品等的开发,增加葡萄产业的附加值。
4.水果专营店的直供。
(三)加强园区的精细化管理
1.加大资金投入,在园区修建停车场,为游客提供停车位。配套游览观光车为游客提供从园区入口至观景台的代步工具,全面解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问题。
2.宣传方面,可以制作宣传视频和宣传画及标语在息烽县的火车站、客运站的广告位上进行宣传。
3.安排相应的工作人员深入实地考察,并解决实际问题。(1)要与园区的“钉子户”进行沟通,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向他们分析说明种植葡萄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政府的优惠政策,还可以请当地葡萄种植较为成功并且取得良好收益的种植户同工作人员一起去做这个说服工作。
(2)对园区内的种植户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帮助,比如如何保持葡萄生长的最佳环境,葡萄喜光,喜暖,可以与各种植户沟通吗,统一采购油纸,加固葡萄架,为葡萄搭建一层坚固的保护伞。在灌溉问题上,可以统一安装滴灌设备,采用滴灌成本较低,还可以节约水源,保护土壤,并且省工省力。
(3)消除安全隐患,安排对园区地势较熟工作人员,在园区内的坡地、险地设臵安全提示的标语。此外,还要组织采购一批专用的采摘钳,提供给要亲身体验葡萄采摘的旅客。(4)提供相关的园区接待礼仪的培训,随着园区发展越来越成熟,不仅受到更多游客的青睐,更是引起省、市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所以,园区的接待礼仪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也要安排专业人员组织园区种植户进行接待礼仪培训。从而提高整个园区的品味和品质。
(四)资源整合
息烽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国家地理标志性保护产品红岩葡萄,更有红色旅游圣地息烽集中营以及与其相毗邻的阳朗风情小镇,还有著名的息烽温泉。天赋异禀,为息烽通过巨大的发展潜力。更为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提供了可能。
可以打造一条息烽集中营—红岩葡萄园区—温泉镇两日游的一条精品旅游线路。这条线路包含缅怀历史,瞻仰革命烈士,尝特色美食息烽阳郎鸡,品尝红岩葡萄,体验采摘之乐,享天然温泉等项目。这绝对会是一次美妙的旅游体验。
第二篇:葡萄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乡镇葡萄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又是一个重要的棉花种植基地,农民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棉花、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由于农产品市场不稳定等各种因素,极大地阻碍了农民增收、农民致富。因此改变传统的增收方式,发展高效、高产产业以发展经济迫在眉睫。近几年来,东坝镇大力发展葡萄等多种优势主导产业,以改变多年来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各级高度重视,多方面政策扶持,搅活农民思想,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真正做到了利为民所谋。
东坝镇拥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土壤肥沃,光照时间充足,昼夜温差大,交通条件便利,利用这一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葡萄产业。现已建成以东坝镇大厨房村、渠东村等葡萄种植示范基地。并成立葡萄产业协会注册了自己的葡萄品牌,在各县市水果市场和消费者心中有很大的影响,在区内外、市内外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特别是近几年来,发展迅速,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受到了多数农户的欢迎和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但是,从横向比较看,我镇葡萄产业规模总量偏小,品种单一,质量效益还有待提高。如何克服困难,扶持这个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带着这个课题,对我镇葡萄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调查研究,以小见大,形成了金塔县葡萄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几年来东坝镇种植了800多亩葡萄,目前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把葡萄产业做大、做细、做深,我们要扩大葡萄的种植规模。
一、当前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东坝镇四年前开始试种植葡萄,刚开始推广时举步维艰,农民还不能接受这种产业,思想还比较僵化。通过多方面做工作,最终主要建成了以大厨房村、渠东村、小河口村为试点的葡萄基地。按
照“一年栽植、二年挂果、三年见效”的总体规划,种植葡萄面积 亩。葡萄种植总面积多亩,目前产果葡萄面积多亩。主要有里扎马特、食府罗莎、红地球等二、三个品种,年产量多吨。2010年大厨房葡萄经过三年的成长,得到了喜人的产量。大厨房村葡萄每亩平均收益为1万—1.1万元,农民的收入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同时为了更好的储藏葡萄,镇村两级积极筹集资金,建成了恒温冷库,解决了葡萄储存的燃眉之急。大厨房村的葡萄效益明显提高后,带动辐射影响本村和周边村农民的注意,极大地调动了我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力的推动了我镇葡萄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根据今年的发展形势,预计我镇2012年新增葡萄面积在1000亩以上。
二、当前葡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发展的因素
1、品种结构较单一,市场竞争优势不强。几乎全部都是中熟品种,缺少早熟、晚熟品种。采摘期比较集中,周期短(只有50天左右),不利于拉开葡萄上市时间差,葡萄价格难以提高。在葡萄成熟期,大量葡萄集中上市,金塔的市场容量有限,葡萄销售压力大,贮藏、运输等技术跟不上,降低了市场竞争力。
2、技术开发滞后,在优质苗木供应上没有优势。与悠久的种植历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村在葡萄新品种开发上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无法提供优质苗木进行品种更新,现在基本还是多年前从外地引进的品种。而葡萄种植先进地区在葡萄品种上的战略是使用一批,淘汰一批,储备一批,研发一批。
3、种植规模受限,管理方式落后。全村的多亩挂果葡萄种植面积在巨大的市场容量面前微不足道。同时,由于葡萄种植主要以人工操作为主,费工、费时,而目前农民种植主要采取以家庭为主的管理方式,你干你的,我干我的。无法适应规模化种植的需要。
4、品牌知名度还不高,产业竞争力不强。目前,“大厨房”葡萄品牌虽然在我县,我市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影响力还只能是区
域性的。离走出去还有很大的差距。金塔本地葡萄市场也是“七国争雄”,狼烟四起。在外地大品牌优质葡萄面前,“大厨房”葡萄还是个小个子。品牌建设力度不够,宣传不到位,后期维护跟不上,无法形成对产业发展的有效支撑,产业档次、效益和竞争力不高,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三、今后加快葡萄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制定科学规划。必须制定葡萄产业5年以上的发展规划,现已发展各类优质葡萄400多亩(挂果葡萄200多亩),争取明年达到1000亩。努力打造以大厨房村为圆心,辐射周边的几千亩生态葡萄示范基地。
2、政策技术扶持。对连片发展达到一定亩数以上的,进行政策资金补助。培养具有实用技术的土专家。加大选种育种工作力度,按照一定比例,引进早熟、中熟、晚熟种苗,解决葡萄同期成熟,集中上市,影响效益的问题。从当前看,可能用种苗的选择解决保鲜问题比建设冷库解决保鲜问题更有可行性。协调农技推广站技术人员在葡萄栽植全程进行跟踪服务,解决农户在生产中的遇到困难。每年组织几次葡萄科技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技术。
3、发挥葡萄协会组织作用。解决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问题。真正让葡萄协会成为葡萄种植户之家,成为农民种植葡萄的永久牌老师,成为党委、政府管理该产业发展的助手。
4、加强基地和品牌建设。加快农民产销经济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走产、供、销一条龙之路。努力提高我镇葡萄的知名度。通过促进葡萄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实行农资统一进货,降低生产成本,组建专业市场,建造葡萄冷藏保鲜库,提高葡萄附加值,增加专业合作社社员收入。充分发挥葡萄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和优势,强化其信息沟通、技术交流、行业监管、对外宣传的功能,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要确
保合作社规范化运作,不断健全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体系,推动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切实提高葡萄产业经济效益。通过专业合作社与周边地区建立起长期广泛的业务关系,使我镇的葡萄种植基地成为他们的供应地,开创强强联合、互利互惠的新局面。下一步,在品牌建设上,一是要扩影响,二是要上台阶,二者以扩影响为先。在基地建设上,在巩固目前鲜食葡萄种植规模的基础上,主要是利用种植葡萄的比较效益,让农民看到、感受到种葡萄和种粮食的差别,引导农民扩大葡萄种植面积。在镇这个层面上,也应该加大对葡萄种植效益的宣传,鼓励周边农民改种葡萄,在种植面积上有个大的飞跃。
如何让这一特色产业转化成真正的创收产业,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更需要广大种植户的努力,不断提升和创新将是东坝镇葡萄产业必须破解的课题。相信在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正确指导和配合下,在东坝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1.加大扶持力度,扩大基地规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设施葡萄产业发展,把设施葡萄基地任务、进度、质量纳入县区目标责任,年终进行绩效考核。在市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近4年来筹措经费300多万元,整合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农业综合开发、黑河流域节水工程等项目资金4000多万元,对自筹资金发展设施葡萄集中连片30亩以上新建的标准大棚,每棚补助5000元。同时积极争取治沙贴息贷款,对建棚农户每座棚贷款2万元,连续贴息3年, 2009年,市上为种植户争取治沙贴息贷款5000多万元,贴息167万元,2010年已申请贴息贷款8523.65万元。各县(区)政府也相继出台了补助扶持政策,对新建标准大棚每座补助5000?10000元,调动了广大农户的积极性。
2.狠抓技术服务,强化科技支撑。发展设施葡萄产业栽培技术是支撑,2007年开始,市、县(区)成立设施葡萄产业发展小组,下设市场营销等四个工作小组。依托“全市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深入推进“112”林农科技培训工作,推行“良种良法到田、科技人员到户、技术要领到人”和“定人、定责、定棚、一定三年不变”的科技培训新机制。从全市抽调115名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开展技术服务工
作。仅2010年,全市开展设施葡萄培训206场(次),培训各级科技服务人员、现场指导和种植户达8748多人(次),有力地推动了设施葡萄产业的发展。同时,聘请甘肃农业大学常永义教授为常年技术顾问,经常深入现场为科技服务人员、乡村干部、种植农户答疑解惑,解决技术难题。在进行科技服务的同时,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制定了《张掖市设施红地球葡萄果实质量分级》等5项地方标准,已通过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定,并于2009年12月发布为甘肃省地方标准。特别是总结的“2+4+3葡萄病害预防技术”、“冷热空气交换强迫休眠技术”、“三个三分之一的土壤配制技术”、“843”葡萄品质提升新技术,受到了全国葡萄行业知名专家的高度评价。
3.建立营销网络,搞好销售工作。为搞好“金张掖红提葡萄”营销工作,市政府分管领导带领市葡萄协会有关人员、种植大户到永登、天祝考察销售价格及采摘分级包装等情况,市县林业部门通过多方面的市场调查,制定金张掖红提营销工作方案。组织营销人员赴敦煌、榆中学习营销经验,与南方客商广泛联系,掌握了相关信息,结合我市葡萄产品质量,合理确定了金张掖红提的销售引导价格。组织人员赴兰州、银川、内蒙、成都、武汉等省市考察市场销售情况,并邀请上海、广州、重庆、青岛、宁波等外地客商来张掖考察洽谈,整理国内外客商信息300多条,建立了金张掖红提营销信息网络。2009年,组建成立了张掖市葡萄协会及各县(区)葡萄分会,在设施葡萄发展的重点乡镇及村社建立了葡萄专业合作社,各级营销组织作用发挥比较明显,培育了一批设施葡萄经纪人和营销流通队伍。
4.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效应。2009年“金张掖红提”获有机认证、中华名果称号,以这两块“金字”招牌,拓展市场潜力,促进产业规模发展。一是筹资32万元,在兰州中心广场、火车站、国道入口处高速路口设立三块大型宣传广告牌;开通了张掖设施葡萄网站,编印了张掖设施葡萄动态,制作了编印了介绍金张掖红提葡萄的各类宣传册质资料,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了“金张掖红提”品牌的影响力。二是开通“金张掖红提”葡萄网站,及时登载和发布信息,让国内外客商了解设施葡萄产业发展的最新情况;制作“金张掖红提”专题宣传片,宣传介绍“金张掖红提”礼品包装,让广大消费者更进一步了解“金张掖红提”品牌,提升品牌效应。三是参加各类会议推介。2009年和2010年邀请国内葡萄界权威及泰国、台湾、上海等地客商两次到我市参加了张掖设施葡萄会议,为张掖设施葡萄走向全国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近两年先后派出120多人参加了三届全国葡萄会议及敦煌葡萄节、中国国际果蔬、加工技术及物流展览会、厦门第八届海峡两岸农产品贸
易会、南宁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通过积极宣传,在全国范围内大幅提高了张掖设施葡萄的知名度。四是为全面推行设施葡萄标准化生产技术,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张掖市延后栽培葡萄星级评选标准(暂行)》,下发了《关于开展延后栽培葡萄星级评选活动的通知》(张政办发〔2011〕244号),在全市葡萄种植户中形成了赶、学比、超的浓厚氛围。
我市设施葡萄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设施葡萄基地建设前期一次性投入大,一座70米长的标准大棚,土建结构的需投入资金5万元,砖混结构需投入资金8万元。而我市发展设施葡萄最适宜区在海拔1800?2500米的沿山贫困乡村,农民自身积累有限,一次性投入困难,设施葡萄产业发展受到很大的资金制约。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为提高技术含量和工作效率,群众盼望配套完善滴灌、电动卷帘机等设施,但基地建设中水、电等基础设施不能及时配套,制约了设施葡萄产业发展。三是专业合作组织不健全,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全市14个基层专业合作社没有办公场所或办公设施,有办公场所的,又没有电脑、网线等办公设备,对产业发展的信息不够了解,技术资料及相关信息不能及时传达和了解掌握,制约了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第三篇:巴州葡萄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巴州葡萄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2010年葡萄种植面积将达到20万亩 我州编制完成《巴州葡萄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初稿)征求意见
由数十位专家组成的巴州葡萄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组,历经一年多时间,于今年5月编制完成的我州《巴州葡萄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初稿),对我州的葡萄产业发展进行了详尽分析,并作出了科学论断。目前,该《报告》正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以便作进一步修改。
《报告》提出,以“适地栽培”为原则,扩张葡萄种植规模,加强基地建设,生产初级产品,实现2010年面积发展到20万亩(其中酿酒葡萄14万亩),2020年再新增30万亩,葡萄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其中酿酒葡萄14万亩),近期建成全疆重要葡萄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远期在全国酿酒行业葡萄酒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把葡萄产业发展成为我州继棉花、香梨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
博湖南山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我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博湖南山实验区的主要依托,葡萄产业发展是博湖南山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重要环节,《巴州葡萄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完成后,不仅对我州葡萄产业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而且对我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博湖南山实验区提供了科学支持,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四篇:发展葡萄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张公庙镇高效产业发展典型材料:
发展葡萄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张公庙镇坚持调整发展思路,加大投入力度,围绕高效主导产业的发展,遵循“扩规模、强品质、树品牌、建机制、活流通”的要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主线、以做大做强为目的,着力打造葡萄大镇。连续几年,我镇新扩葡萄种植面积均超过2000亩,全镇葡萄种植总规模达到10000亩,其中100亩以上中心示范园已有27个,目前挂果面积达6000亩,受益面积亩平收入过1.2万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高起点谋划,抓好产业布局
1、在领导力量上保重点。我们以打造葡萄大镇、葡萄强镇为目标,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形成以主要领导为主抓,包村干部、支部书记具体抓,其他干部全力以赴抓的格局,大力推进葡萄产业规模化发展。近年,我们按照葡萄发展的工作目标强力推进,将任务分解到村,实行干部绩效挂钩,农户利益导向,坚持财政以奖代投,工作检查督促,考核结帐,确保了目标任务的完成。
2、在优化布局上下功夫。我们按照科学合理的建园要求,严格抓好区域化布局,以国道207、省道304沿线为核心,建立1.5万亩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实行分步实施,逐年扩大、逐步配套,做到每村一个以上中心园、公路沿线全覆盖。全面实行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在提升品味上做文章。我们以葡萄产业为基础,把高效葡萄种植与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有机结合,做活做优葡萄休闲产业这篇文章。第一期投资7000万的黄河生态休闲农庄正在加紧建设,配套建设的以葡萄为主题的休闲广场、葡萄走廊、文化墙等均已建成。同时,以黄河生态休闲农庄为中心,结合澧水风光带建设,我们启动了沿江大道西拓工程,计划拉通 “张公—兔子口—黄河—幸福—高路铺”10公里长的葡萄休闲旅游走廊。
二、坚持高标准建设,完善产业配套
1、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抓规模化发展。我们进一步加大了葡萄产业的发展力度,加速促进土地流转,实行区域连片种植,以规模促效益,以大园带小园,以大户带散户,大力推进我镇葡萄产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全年发展规模不断创造新高。目前,我们已经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力争通过努力将其余适合种植葡萄的区域近5000亩面积做到全覆盖,实现全镇葡萄种植总规划达到1.5万亩,年产值3亿元以上,建成名副其实的“江南吐鲁番”。
2、按照设施农业的要求抓标准化配套。我们通过积极争取国土、水利、农业等部门的项目,抓好土地整理和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改造,加强产业基地的水、电、路、渠等设施配套建设,全面实行设施农业标准化配套,确保产业增产增效。
3、按照市场农业的需要抓产业化经营。我们构建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实现农产品生产依靠合作社组织,规模基地建设依靠合作社推进,农产品销售依靠合作社运作的发展模式。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功能,加大新品种培育、产品加工转化研发、产业链延伸与品牌开发的力度;强化合作社组织的市场纽带作用,狠抓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采取多种销售模式,搭建果农与市场的连心桥,搞活经营流通;强化基地、农户的基础作用,保证产品质量,打造品牌效应,提升产品竞争力。
三、坚持高速度推进,加快产业发展
1、加强示范引导。我们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坚持以点带面,带动普通农户发展高效产业,全镇已有150名党员干部带头发展优质葡萄1600多亩,带动其他农户发展葡萄8000多亩。同时我们充分利用销售形式看好的有利时机,整合各方面资金,抢抓机遇,全面宣传发动、全力引导扶持,促进了葡萄产业的快速发展。
2、加速产业配套。我们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积极加强产业配套建设,一是加强市场建设,投资350万元,建起了使用面积达3600平方米的黄河葡萄大市场,投资150万元对张公、荣家河两座集贸市场进行了扩容改造。二是加强加工环节建设,投资1500万元,兴建了一座年加工3000吨,年产值8000万元的葡萄酒堡;投资200万元,兴建了3座总库容量为650吨的冷贮保鲜库。三是加强质量体系建设,投资100万元建成了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心,免费为农户提供产品质量检验,大大提升产品的质量档次。
3、加快技术推广。我们依托科技优势,加强与湖南农大的合作,建起了葡萄科研基地,并聘请农大专家石雪晖教授和我县葡萄大王王先荣同志作为技术顾问,长年指导培训。同时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推广优良品种,筛选确定了适合我镇种植的6个主导品种。还积极实施葡萄无公害化生产、开展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研究,目前我镇几个葡萄品牌均已通过了国家无公害产品认证和绿色产品认证,去年成功申请注册了“澧县葡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四、坚持高效益经营,提升产业活力
1、专业合作社推动。为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实施品牌战略,我们由政府引导、葡农自愿、能人牵头,支持组建了黄河葡萄专业合作社和农康葡萄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组织对葡萄产销实行统一指导、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统一肥料、统一采购、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八个统一”模式经营,提高了组织化程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市场风险。同时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正在积极搭建葡萄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销售网络、融资合作、信息共享四个平台。
2、内外市场促动。我们通过建立葡萄大市场,规范路边市场,促进了葡萄本地销售;同时加强产品集散、配送、营销的网络建设,组建专业外销队伍,采取新闻发布会、网上销售、订单销售、外地驻点销售等方式,大力开拓了外销市场。由合作社牵头,还实现果农与外地水果大市场、大超市的成功对接,先后与湖南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沃尔玛超市、武汉水果市场等单位签订了葡萄包园订单和产品供货合同。
3、龙头企业带动。我们扶持组建了湖南神州庄园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加强对葡萄栽培技术和葡萄酒的研发力度,在“葡萄引种与高效无公害栽培配套技术研究”和“葡萄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与推广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加工产量。其旗下生产的“神州庄园”牌干红葡萄酒荣获中国〃湖南第十届农博会金奖。同时,通过建立葡萄种质资源圃、葡萄酒堡和冷贮保鲜库,完善葡萄产业链建设,激活了产业发展引擎,大力促进了我镇葡萄产业化发展进程。
第五篇:国烟产业发展之我见
国烟产业发展之我见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烟草行业大而不强的现状,阐述了做大做强我国烟草产业必须引入市场机制,并大力推行体制改革,实行工商分离,切实规范市场,搞好政企分开,还企业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使企业按市场经济规律优胜劣汰,不断发展壮大,从而全面提升中国竞争力。只有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才能真正成为世界烟草大国和烟草强国。
关键词:烟草 市场竞争 发展 对策
WTO背景下的中国烟草业,随着缓冲期的结束,笼罩其上的浓厚的行政垄断色彩正在淡去,特种专卖零售许可证已经取消,卷烟市场为外烟亮起了绿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从全球20多个实施烟草专卖制度的国家中走出来。伴随着2005年全国烟草会议的结束,烟草行业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和工商分离的全面实施,标志着中国烟草行业在专卖制度的保护下开始引进市场机制。这是做大做强我国烟草的可喜开端。
一、我国烟草业发展的现状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第一烟草大国。现阶段吸烟人口多达3.1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5%。近年来,我国烟叶生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32%。可见,我国无论是吸烟人口,还是烟叶产量、卷烟产量都稳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无可质疑,中国烟草之大。但是,中国烟草业大而不强。据业内统计,中国烟草出口总量占全世界份额的3.5%,卷烟出口总量只占1.8%,而且产品质量结构和品牌结构也与烟草大国身份很不相称。为什么中国烟草大而不强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市场分割,资源配置不合理。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烟草专卖制度,计划经济模式束缚着烟草业。不仅生产经营数量、品种受到刚性计划的限制,而且商品流通也要受国家调拨计划限制。正因为烟草产品是高税收产品,烟草税收又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各地方政府为保证地方财政收入,纷纷对本地卷烟企业进行保护,对外地进入本地市场的卷烟严加封锁,导致产地与销地利益关系的不平衡,那些生产经营主要以外地市场为依托的大型卷烟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害。地方保护和市场封锁造成资源浪费和竞争无序,使各烟草企业没有形成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烟草业的生产结构和布局难以优化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得不到有效地整合,规模经济无法形成,产业结构得不到调整。现行的这种税收体制和经营模式不仅加剧了大型烟草企业开发市场的成本,而且更限制了烟草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
(二)集中度低,企业不能形成规模经济。
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140多家卷烟企业,生产着1000多个品牌的产品。其中,最大的一家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为6.5%,最大的四家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为17.5%;最大的一个品牌所占市场份额为2.7%,最大的四个品牌所占的市场份额为8.3%。相对而言,在美国、英国、日本这三个世界领先的产烟大国,其国内市场呈现出很高的集中态势。2002年,三国最大的四个品牌所占其国内的市场份额分别为97.5%和52.5%,91.5%和33%,99%和47.5%。可以看出,无论是从企业规模还是从品牌规模方面,我国烟草企业都是难以同美、英、日烟草公司抗衡。
(三)传统优势企业和强势品牌逐步弱化,地方烟草企业纷纷崛起。
以“老大”自居的红塔集团在1998年至2002年四年内,利税下降了80亿元,“红塔山”牌卷烟市场销量下降40%。“牡丹”、“大重九”、“云烟”、“黄果树”等历史名牌也逐渐弱化,而常德、长沙、杭州、宁波、山东等地方烟厂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迅速崛起,其卷烟产品占据了我国大部分市场份额,其品牌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二、烟草业需要引入市场机制
我国烟草业的发展状况表明,由《烟草专卖法》所构成的贸易壁垒和“政企合一、三级法人”为基本形式的经营模式,是制约我国烟草业发展的“瓶颈”。而且我国现在所实行的专卖制度是最为严格的,从上游到下游,从种植烟叶到销售卷烟,所有的环节都被严格管理起来。这种管理方式,不仅成本高,而且效果也不好,矛盾与问题都呈上升趋势。因此,亟须在烟草专卖制度中引入市场机制,加强竞争,以提高企业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一、为什么要坚持“烟草专卖”这个前提?
这是因为烟草行业有其特殊性:
1、烟草从本质上来讲,它既是有害公众健康的产品,又是特殊的大众奢好品,应该受到限制;
2、烟草专卖的形成与国家财政状况有关,战争年代推行过,解放初期又恢复,直到1984年国务院重新颁布《烟草专卖条例》,近20年来保护着烟草业的发展,烟草业每年为国家和地方财政提供了1000多亿元的税利。并且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4年,烟草就创税利1400多亿元。烟草已连续15年创税排名在全国之首。对财政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我国财政实力还不够强大的今天,谁也不敢轻言改动烟草专卖制度;
3、烟草专卖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与我们政府监管能力不强有直接的关系,随便放开烟草市场极有可能造成市场的混乱和税收的流失。
第二、为什么要在专卖制度中引入市场机制?
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三个需要:
一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烟草专卖是我国行政垄断的最后一个领域。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在坚持烟草专卖制度的前提下引入市场机制,帮助烟草行业实现从行政垄断向经济垄断、从管理到服务、从行政审批管理到市场化方式调节等诸多深刻的转变;
二是做大做强我国烟草产业的需要。由于现行卷烟计划管理方式造成总体结构不平衡,固化了计划初始分配过程中省际间的既得利益,加剧了地方保护主义,造成了保护地方利益的大锅饭,同时也不利于卷烟工业企业的优胜劣汰,难以形成规模、品牌和效益,难以做强我国的烟草产业,更难以与国际烟草抗衡。在2005年全国烟草会议上,国家烟草专卖局领导审时度势,大胆地提出了工商分离、政企分开、资源整合、资产重组、计划指标配置方式改革等一系列措施,把市场机制引入烟草专卖体制。特别是为了使生产计划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卷烟的生产销售更加符合市场、效益的原则,必须改革现行计划管理方式,在保持总量控制的基础上,以市场化的方式来配置计划指标,以有效促进企业结构调整;
三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面对中国这块有巨大潜力的烟草市场,跨国烟草公司早已虎视眈眈,跃跃欲试。我国烟草企业在人力、物力、财力、经营能力和规模上是无法与之抗衡的,市场一旦冲开,外烟就会泛滥,国烟将会一败涂地。因此,我们必须及早把市场机制渗透到烟草专卖体制中去,让中国的烟草企业经受市场风暴的考验,增强竞争实力,提升竞争能力。从国外情况看,日本、韩国以前也实行烟草专卖制度,但迫于外国的压力,不得不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取消了专卖制度;匈牙利和西班牙也分别在1992年和1998年取消了专卖制度。随着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加大,中国烟草必将遭遇来自跨国烟草公司日益强烈的竞争压力,烟草专卖的局面也不可能长期维持。实践证明,只有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才能真正成为世界烟草大国和烟草强国。
三、做大做强我国烟草产业的对策
如前所述,做大做强国烟产业必须引入市场机制。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把市场机制引入烟草专卖体制?本人以为,总的来讲,应该大力推行体制改革,实行工商分离,切实规范市场,搞好政企分开,还企业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使企业按市场经济规律优胜劣汰,不断发展壮大,从而全面提升中国竞争力。
1、改革税收征管体制,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烟草行业工商不分,政企不分的根源是卷烟消费税税收环节造成的。过去,卷烟消费税在生产环节征收,造成卷烟市场的扭曲发展,促使地方保护主义的滋生蔓延。从发达国家税收体制情况看,美国卷烟消费税
是从量计征;日本卷烟消费税已由从价与从量相结合计征完全改为从量计征。因此,烟草体制改革,关键是烟草财税体制改革。将生产环节征税改为消费环节征税。由价格计征改为从价与从量相结合完全改为从量计征。这样,就有利于削弱地方保护主义,打破政企不分、工商不分的局面,有利于卷烟商品的流通,有利于中国烟草企业的快速成长。
2、调整产业结构,培育规模企业。中国烟草业要强化竞争优势,抵御外烟冲击,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结构重组,形成抗风险能力强、竞争实力强、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型企业。
3、改变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治理结构。要改变以往企业领导在关键问题上凭感觉、拍脑袋来做决定和企业没有科学的行为决策机制的问题;改变企业对领导者经营行为监督乏力的状况;在企业内部形成分权机制,以对企业的管理者进行制衡,同时确保企业的关键人事安排和重大决策的正确有效性。企业在治理结构理顺以后,才能在良好的经济环境下扩大规模,谋求发展。
4、推进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确立科学合理的品牌体系。2003年以前,我国卷烟工业企业有200多家,卷烟品牌有1000多个,就象一个人的10个指头完全撒开,集中度太低,无法形成力量。近两年来,国家局采取措施关停一批小企业,停产了一批没有市场份额或销量的小品牌,使卷烟工业企业减少到100多家,卷烟品牌减少到500个左右。2005年,国家局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大企业重组的步伐,要求在全国建立50家有规模效益的卷烟工业企业集团,形成100个卷烟品牌。在品牌建设中,建议引入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并以此为支撑,精心设置区域品牌构成,建立完善的卷烟准入制度。应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决定品牌的进与退,坚持品牌进入的程序化、制度化。顺应全国烟草行业“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的发展趋势,向全国36种名优卷烟品牌靠拢,与最有发展潜力的重点企业“共进退、齐发展”。
5、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构建规范有序的市场平台。市场是商业企业实现效益的载体,也是工业企业竞争的舞台。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是贯彻国家局“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战略的具体体现。因此,做大做强中国烟草产业,必须着力构建一个规范有序的市场平台。一要运用法律武器净化卷烟市场,为卷烟工业营造良好的硬环境;二要运用市场化手段调控好市场,为卷烟工业企业营造良好的软环境;三要按照规范化要求搞好卷烟销售,避免不正当竞争,坚持诚实互信原则。
6、实施人才战略,提升营销水平。一个品牌要成功走向市场,赢得顾客青睐,必须有良好的营销策略、健全的营销网络。跨国烟草公司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菲利普 莫里斯公司把名牌商标作为公司与客户之间最宝贵的关系纽带,并运用高超的广告和具有吸引力的促销,向受众展示自己的品牌。其实,菲利普 莫里斯公司的营销活动不仅展示了自己的品牌,更展示了他们独到的构思和想象水平。这就是人才。要做大做强一个企业甚至一个产业,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企业的竞争实际就是人才的竞争。我国烟
草行业目前虽然已经形成拥有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0多名博士和800多名硕士在内的1700多人的科研开发队伍,但对于一个行业来说,确实太少了。特别是高层次的经济管理人才更是稀缺。我们应该把人才问题提高到企业发展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和解决。前不久,跨国烟草公司在中国互联网上以诱人的待遇吸纳本土烟草人才。可见,我们与跨国烟草公司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在国际竞争中,人才资源比物资资源更为重要,特别是高级人才资源更是争夺的焦点。因此,我们烟草行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实施人才战略,加快引进、培养、建立一支精通烟草生产科技和物流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队伍。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做大做强我国烟草产业的一个重大课题。以上浅见,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共同为繁荣中国烟草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