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学课感想

时间:2019-05-11 23:0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民间文学课感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民间文学课感想》。

第一篇:中国民间文学课感想

中国民间文学课感想

院系:

学号:

姓名:

上学期,听同学讲起关于这门选修课,说是挺不错的。于是我选了这门课作为这学期的选修课。觉得受益匪浅。

当天空划过了飞机,风刮了起来,雨洒了下来,我们都能调出相应的童谣,巷头呼,巷尾应......现如今,这些活动仅余少许,例如各家各户祭自家的祖先、家神;而这些童谣也不复听到。

民间文学不仅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带给人们欢乐愉悦;它还承担着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那就是寓教于乐。在世代的传承和变异过程中,它积淀了深厚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并旗帜鲜明地体现出其中的道德评价。我的家乡有一个传说,说的是一个孝子在父母死后哭出了血泪,感动了城隍爷,使他免于地狱的煎熬。至今,城隍 庙里还立着他的雕像,作为对孝子的表彰。但是,如今由于学校教育的普遍推行,民间文学的教化功能日益被其他各种手段所取代。记得曾经在无意中浏览过一位幼儿园老师的博客,她在上面记录了用当地的传说(好像是海盐地区)作为教材授课的经过。她对自己的试验颇为自信,但是在选择材料上不免小心翼翼,甚至对其中 的某些细节进行了删改。由此又涉及到社会观念的问题。民间文学之中体现的道德价值体系,千年来变化不大,基本上符合了传统社会维持社会秩序的需要。但是在中西文化撞击过程中,中国的社会形态,社会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间文学所体现的那一套,有些已经不适合现代人的观念,例如因果循环,等级尊 卑,封建迷信等。但它们是支撑价值系统的关键。所以可以说,传统的民间文学尽管体现了我国的优秀文化,但是在承担社会教化功能上,已经不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

我有时候会异想天开地想,也许很多很多年后,在民间文学的课堂上,老师会为民间文学划分发展阶段......记得在网上,有人说过,网上的流行语言也能成为民间文学。对此,我不置可否。社会现实常会挑战既定的文字上的定义,坚持还是改变都需要事物发展的火候。但我通篇所说的民间文学,都是指向传统的,我在之前所说 的,已经萎缩了的乡土民间文学。对于时下反映新内容的,新形式的“民间文学”,我还没有认识。

尽管传统民间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在萎缩,但是人们对它思想文化内涵的多形式多方面的挖掘,还是让它焕发出异样的光芒。民间文学的未来会很好。

中国民间文学结课作业

院系:

姓名:

学号:

传说

陈龙,男,21岁,祖籍甘肃省静宁县,汉族,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心理系07级应用心理学专业,2011年4月16日

万福山,人们习惯称谓“望夫山”。为何有这样的习惯称谓,这要从一个传说说起。

记录人:陈龙,男,21岁,祖籍甘肃省静宁县,汉族,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心理系07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

讲述人:陈勇,男,22岁,祖籍陕西省咸阳市,汉族

讲述环境:面对面讲述,2011年4月16日

故事开始:

相传,齐宣王时期,兵荒马乱,外族来侵,为保国土安全,拒外族长城之外,齐王下诏征集天下民夫修筑长城。圣旨下到官府,官府怎敢怠慢,立即差人四处抓捕壮丁,他们不管什么情况,不管什么家庭,城镇上的男劳力也好,深山老林之中的男子汉也罢,都不例外,统统都在征集范围之内。

话说万福山脚下住着一户王姓人家,由于家贫如洗直到四十多岁儿子好歹才娶上媳妇。幸好天遂人愿,第二年便添了个大胖小子,人们送名王小。

王小五岁那年,为了一家人下一顿的饭食,娘不顾体弱多病,不听别人劝阻,依然决然爬到山上挖取野菜,她正要挖取一棵挂在山腰的肥大野菜时,不慎滚下山来一命不归。王小娘走后的日子可想而知,王小爹既当爹又当娘,寒来暑往,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就连自己也很难说得清楚。

这样度日如年的日子熬了十几年,熬的儿子总算长大。看到自己的儿子长大成人,王小爹心中自然喜悦无比。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王小十八岁那年,爹爹求亲告友,给儿子说上了媳妇。媳妇名字叫田妮,是门户相对的临村的一家女子。说起田妮可是十里八乡闻名的女子,因为她不但模样长得俊俏,而且心地善良。

事也凑巧,婚后三天的数上正巧官府抓丁修筑长城,王小自然难以逃脱一劫。王老爹知道儿子抓丁,茶饭不思卧床不起,本来病体在身的他不久便带着再也不能见到自己儿子最后一面的遗憾,永远地离开了这个黑暗世界。

送走自己的公爹,田妮更加孤苦伶仃,白天泪水相伴,夜晚孤独相随。在一个大雪纷飞、北风呼啸、伸手不见四指的夜晚,田妮突然梦见日盼夜盼的丈夫王小:忽然处在朦胧之中的王小转眼清晰起来,在那蜿蜒起伏的群山之中,王小正躬身搬运石料,修筑那罪恶的长城。苦命的丈夫佝偻瘦小,不成人样,田妮惊呼,梦醒过来。梦醒过后的田妮回想刚才的梦境,更加难过起来:“唉!这是什么世道?本指望与丈夫共度饥寒艰难之日,白头偕老,怎奈,新婚分离,相隔万里。我要丈夫回家,我要照顾自己的丈夫,我要与丈夫同甘共苦,我要感动上苍”。想到这里,田妮毅然决定每天都要带饭食爬到屋对面的山上朝丈夫被押走的方向翘首远望,祈求丈夫早点回家,盼望丈夫早日吃到自家的饭。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田妮一直念叨:“天天盼夜夜盼,盼望夫君快回还,寄语风云北飞雁,给我夫君把信传。”就这样田妮成年累月的站在项峰,长此以往,竟化为一块貌似用期盼的姿态等待未来的“巨石”。所带疙瘩汤,随风倒地也化为形状奇异的大小之石。至此望夫石所在的这座山当地民群尊为望夫山。

望夫山即是对这一痴情的女子的纪念,也是一个凄惨壮丽的符号。可见,习惯有习惯的说法,习惯的称谓一定有它的背景和思想基础。

“望夫”,离我们远去,望夫山已经变成今天的万福山。她峰峦叠嶂,山势陡峭,溪流纵横,林木葱翠。她庙宇恢弘,佛像雕塑形态逼真,石洞天然无数,钟乳、怪石嶙峋......万福山已经成为人们休闲避暑的好去处,已经成为善男善女求神拜佛数得着的好地方。万福山正逢升平盛世,定会给人们带来了万福,这也正是大家正本清源叫响万福山的愿望和期盼。

第二篇:学习民间文学后的感想和体会

学习民间文学后的感想和体会

通过学习了这半个学期的民间文学,真的是受益匪浅。之前对民间文学一直没什么概念,觉得它不重要甚至是无趣的一种民间流传的文学形式,与我们平时接受的文学教育相比,它显得微不足道。但是通过了这半个学期的了解,我明白了民间文学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性,是值得我们传承并发展下去的。

之前王老师留给我们一个作业,让我们收集广西的两首民歌和一个民间故事,虽然千不愿万不愿,但是还是趁着国庆节回家的空向老家的外公打听民间故事。这一打听真的深深的吸引了我,民间故事有如魔力一般让人容易理解又能令人向往,它们大多都是能表现出劳动人民怎么战胜不好的事物而获得成功幸福生活的故事,它寄托着劳动人民单纯而又坚强的生活愿望,这样的文化,不应该值得我们传承下去吗?更有的是民歌,试着去听了一下家乡的民歌,虽然听不懂壮话里唱的是什么,但是还是被那醇厚的嗓音以及老人们对唱的默契和欢快的氛围吸引了,由此我更能明白了民间文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必要性。

民间文学多种多样,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虽然大都是劳动人民编造的,内容总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其中寄予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和解释那些他们不能明白的现象的方法。而歌谣更能唱出人民的思想感情。谚语、歇后语、民间语言游戏、对联更能吸引人,它们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这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民间长诗、民间曲艺、民间戏曲不止能吸引国人研究和了解,许多外国学者更是对这样的中国民间文化感兴趣至深。

我们更应该看到,民间文学有着自己的特点,是一种主要由口传流行的大众文学。它主要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它集中了人民的智慧,深刻的表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真实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情况,它作为人民生活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具有多种功能与价值。

首先,它的实用功能和价值是很多的,在人民生活中,民间文学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它既是劳动工具又是娱乐工具。

第三篇:大学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复习提纲(免费完整版)

民间文学复习

绪论

关键概念

1、民间文学

答:概括地说,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对于该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作品,是一种有特色的文艺现象。其次,民间文学是民众的创作。

第三,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艺术形式。

2、民间文艺学

答:从文艺属性着眼研究民间文学,就是一种文艺学的研究。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就是民间文艺学。但是“民间文艺学”这个术语到目前为止还很少用,通常称作“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这个说法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民间文学作品,另一种含义就是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也就是“民间文学学”或“民间文学之学”。所谓的民间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第二种含义,即“民间文学之学”,也就是民间文艺学。

3、民俗

答: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

4、语言民俗

答:语言民俗是个广义的概念,指以语言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民间语言,包括俗语、称谓语、流行语、吉祥语、暗语、咒语等短小、不成篇的语言成分。谚语、歇后语、谜语、绕口令等既可以看做民间语言,也可以看做民间文学。

5、民间

答:什么是“民间”,也就是什么是民俗学之“民”的问题,是近年来被中外民俗学者普遍关注,并引起广泛讨论的问题。

在西方民俗学史上,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的“民”的概念在外延上经历了一个由窄到广的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一下一段演变轨迹:民是以承载着“大众古俗”的乡民为主的民众——乡民和野蛮人——乡下人和流入城里的乡下人和他们的后代——任何人组成的任何群体,只要这个群体有一个共同点并有自己的传统。

在我国,民“民”的内涵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大体上可总结为是这样一个过程:与贵族、圣贤相对的“平民”或“民众”,重点指下层平民——“人民”或“劳动人民”,是与“反动统治者”、“剥削阶级”相对的一个群体,是以农民、工人等直接生产者为主的并富于革命性的阶级群体——打破很长时期以来关于“民”的阶级论,重要的民俗,在一个民族里具有广泛的共同性,它不仅仅限于哪一个阶级。

6、田野调查法

答:这是民俗学领域最重要也最有特色的方法。就是指民俗学工作者包括民间文学工作者深入民间,特别是深入到农村、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参与式体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它是社会调查的一种。

7、采风

答:就是用一天到几天的时间到民间去采集民间文学作品,称为“采风”。

8、历史追溯法

答:就是在研究现代的民间文学现象时,通过文献资料的考证,追溯它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以获得对这种现象的更全面的认识。

9、共时比较法

答:就是在研究某个地方的一种民间文学现象时,将它与别的地方的同类型的作品进行比较﬌以更好地分析该作品的主讁特征、传承规律、演变情况等。

思考题

1、怎样理解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

歔:从根✬上说,渑间文学既是一姍文艺现象,又是一种Ⱁ俗文化现ౡ。这﬌是它的双重属性。

(一)民间文学的文艺属性

民间文奦首先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其文艺属性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学性。民间文学具有文学的美学特点,同时又具有表演性。

(二)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

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民俗文刖现象。对此,主要从两方面来解释:第一ﴌ从民间文学的实际产生和存活状态来看,民间文学比作家文学同生活有着更加密不可分的关系,以至䚎口头创作与表演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第二,从䰑间文学的学科属性来看,搑间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爆。

2、怎样看待氐间文学的文学价值?

答: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主要在于它的文学价值。民间文学作品大都经过长期流传、千锤百炼,是无数人智慧与才能的结晶,往往思想精粹、艺术高超,其优秀之作可以和第一流大作家的名著相媲美。民间文学既有民谣、谚语、笑话、寓言、谜语那样的精致小品,也有四大传说、史诗那样的篇幅较长甚至结构恢宏的名篇巨著。中国民间文学历史悠久,出现了许多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经典文献。关于中国文学史上民间文学的地位和价值,郭沫若先生曾经作过充分的估价,他说:“如果回想一下中国文学的历史,就可一发现中国文学遗产中最基本、最生动、最丰富的就是民间文艺或是经过加工的民间文艺的作品。”

3、为什么说民间文学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答: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语言民俗是个广义的概念,指以语言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民间语言,包括俗语、称谓语、流行语、吉祥语、暗语、咒语等短小、不成篇的语言成分。谚语、歇后语、谜语、绕口令等既可以看做民间语言,也可以看做民间文学。近年来,民间文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注重它的民俗文化属性,研究方法也是更加注重采用民俗学的常规方法。

4、民间文学有什么社会价值?

答:同作家文学相比,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更具有多样性。归结起来民间文学主要有三大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一)实用价值

首先,民间文学是民众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一种方式,满足民众的表达需要和创作欲望,也是民众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化的手段。

其次,有些民间文学样式可以在劳动过程中表演,以协调劳动节奏、增加劳动兴致。

第三,民间文学可以使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娱乐和放松。

第四,民间文学是民众传授知识、实施教育的一种有效工具。

(二)艺术价值

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主要在于他的文学价值。除了文学性外,它还常与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它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三)科学价值

对历史学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是一般人了解科学知识的途径之一,也是研究自然科学的重要资料;有助于政府官员和各个人文科学的学者了解民众的文化史和民众文化的动态;是音韵学、方言学等语言学科的重要资料。

5、怎样学好民间文学概论课程? 答:

(一)民间文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或学习任务

1、学习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2、阅读和熟悉民间文学的重要作品。

3、初步掌握进行民间攇学田野作渚的方法。

(二)学习本课程的要求

1、切实掌握民间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独特规律,对民间文学有正确的认识,并注意学会研究民间文学嚄特有方法。

2、熟悉民间撇学各种体裁的代表作品Ⱁ掌握鉴赏、分析民间文学的视角和方法。

3、具备到社会上调查、采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运唨所学矅识捥考察自姱家乡和工作环境中的活态暄民间文学,能利用亲身调查的资料来领会、说搎本课所学的理论问题。

4、认真听讲,精读教材,浏览書关的参考书目,独立完成作业。

第一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关键概念

1、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答:口头性是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人们有时甚至就把民间文学称为“民众口头创作”、“口头文学”、“口承文艺”等。把握口头性是理解民间文学艺术特色的一把钥匙。所谓口头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创作、口头传承并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和语体风格的文学形式。

2、民间文学的群体性

答:群体性又叫“集体性”,是民间文学相对于作家文学而言最具区别性的特征,也是民间文学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所谓群体性,指民间文学是群体创作、群体流传的,并具有群体性的思想感情和为群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与作家文学强调创作的个体性、作品的个人化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3、民间文学的传承性

答: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指民间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些根本性因素或传统模式,在流传、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使作品以其固有的基本面目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群体中沿袭、存活。

4、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答: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同作家文学相比,变异性也是民间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民间文学在口头流传,没有固定的版本,作者是大众,任何个人都不拥有其著作权,谁都可以任意改动,故其流传的过程也就是变异的过程。

思考题

1、简述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的含义及其形成原因?26 答:原因:第一,在中国长期的传统社会里,普通民众文化程度低,有很大比例的劳动者是不识字的,这样他们就很少或没有机会解除书本,也不能用书面形式来表达其创作。第二,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民众的一种日常活动,伴随着其他的活动自然而然地进行,这样自然不能把正在进行的事情停下来,拿起笔去创作。

2、简述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与变异性特征?

3、论述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答: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有四个显著的根本特征:口头性、群体性、变异性和传承性。

4、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是什么?

答: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 显著地差异,使得它们成为各自相对独立的品种,它们是两株树上开出来的形状和色香各异的花朵。两者差别形成的基础在于民间文学所具有的四大基本特征,区别主要有四点:第一,作者的差异。民间文学具有群体性特征,是匿名的;作家文学是个人创作,作者有名有姓。第二,民间文学是口传的文艺,主要以口头语言为载体,作品是朴素的变异的;作家文学以文字作为记载和传播的手段,风格较典雅,有书面化 3 特点,而且作品出版后即固定不变。第三,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的直接反映,或者说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接体现民众的生活、思想、感情和艺术特长;而作家文学是“一般所谓高级的精神的表现物或慰藉物”,即使很同情和理解民众,与民众自己反映自己生活的作品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第四,二者在功能上的差异。民间文学有很强的实用性,作家文学虽然也有社会功利性,也可以间接地作用于社会生活,而是要通过培育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来实现其干预社会生活的功能。

5、论述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答: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有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

1、作家、文人对民间文学的保存、提炼和再创作

2、作家、文人对民间文学的损害和歪曲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主要影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

1、民间文学在体裁和思想内容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2、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典型形象的素材

3、民间文学在文学体裁和艺术手法上对作家文学有很大的影响

4、在语言上,作家创作也常借鉴民间口语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搜集、记录与整理

关键概念

1、乐府民歌P56 答:乐府机构收集上来的歌谣称为“乐府民歌”或“汉乐府”。

2、歌谣学运动

答:1918年2月,北京大学教授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等主持成立了一个歌谣征集处,他们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了《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并在《新青年》及各地报纸转载,开始了在全过范围内征集歌谣的活动。

3、三套集成

答:1984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提议并会同文化部、国家民委共同发起,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的大普查、大采集,并出版了三套大型丛书:《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及《中国谚语集成》,简称“三套集成”。

4、全面搜集81 答:全面搜集是采录民间文学的重要原则之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搜集的品种要全面。

1、在内容上优劣、新旧兼收,不轻易断定某些作品是次品或糟粕而舍弃它们。

2、在作品的“版本”上,要注意收集同一种作品的不同异文,并兼顾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的作品。

3、在体裁上,各种民间文学都应收集。

其次,全面搜集的含义还在于,调查采集的对象不仅是语言形式的作品本身,还包括与作品有关的风土民情、方言土语、流传范围和影响、讲述者情况,以及与作品配合的音乐、舞蹈、表演等方面的内容。

5、忠实记录85 答:所谓忠实记录,就是以忠实的态度尽可能地记录下民间文学发生的原貌记录稿与整理稿是性质不同的资料,记录稿要求照本来的面目记录,即使有混乱、错误等也要照原样记录,因为这些不足之处也是真实情况的组成部分,调查者不必做任何修改、调整。

首先,忠实记录作品发生的全貌。

其次,配备录音机或摄像机等工具并掌握相关使用技术,配合耳机手机。

第三,第一次采录都记录讲唱人的基本情况、采录时间和地点、调查者和记录者等情况。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搜集记录民间文学的主要成绩。

答:中国古代的民间文艺学对民间文学没有专门的理论研究,只是在一些典籍中有一些零散的论述,但整体来看也能构成一个大致的理论系统。其中占较重要位置的是“实用风俗观”,即采集、研究民间风俗包括民间文学是为了“观风俗,知得失”、改良风俗以及出于改善上层社会的礼仪、娱乐的需要等;另外,对民间文学的局部问题也有一些精当的论述,较著名的论断如出于《毛传》的“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南宋朱熹对赋比兴等民歌表达手法的阐述、明代冯梦龙所说“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等。而对民间文学的记录与保存则有丰硕的成果,也可以说,这方面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民间文艺学史的主脉。中国古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历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先秦时期、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

2、怎样进行民间文学的田野调查工作? 答:

1、做好走向田野之前的准备工作。

1)明确搜集目标,选好调查点或受访者。

2)调查者必须掌握与课题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方法论 3)了解调查点的基本情况,做好联系工作 4)准备好需要携带的资料、工具等物品。

2、善于选取采访时机,处理好与采访对象的关系,并创造自然活跃的讲唱环境。

3、尽量采取访谈与记录同步进行的方法

3、如何做好民间文学的整理工作?86 答:所谓整理,就是将原始记录稿加以适当的调整、梳理,使之成为可以利用的作品。慎重整理,就是指在整理时,要严格遵守忠实原作的原则,除了若干必要的修订,不随意变动原作。

整理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资料性整理,一种是普及性整理。

第三章 神话

关键概念

1、神话 答:神话就是人类在远古时期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高度幻想性的故事。或者说,神话是以原始思维为基础的关于神的行为的故事。这种定义,是着眼于神话的文学特质。如果将神话作为一种特定语境中发生的文化现象来全面地看待,那么神话还是上古初民的世界观和信仰的主要表现形式。神话的创作和讲述则是人类在蒙昧时期试图探索世界、解释世界、征服世界的一种社会活动或民俗生活。

2、自然崇拜

答:所谓自然崇拜,指在人类社会早期和科学不发达的社会团体中,人们由于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力,也不能科学地认识自然现象,而产生的对自然物和自然力的原始崇拜。

3、万物有灵观

答:所谓万物有灵观,指原始人或科学不发达的社会群体所持有的对灵魂或精灵的信仰。该信仰认为人、动物、植物等客观事物都有一种不依赖于物体、可以脱离物体独立存在的东西即灵魂。;灵魂可以暂时离开人体,也可以永远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灵魂或精灵左右着客观世界的进程,是持有原始信仰者的崇拜对象。

4、自然神话

答:按照神话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自然神话与社会生活神话。自然神话是关于天地万物的形成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神话,可分为:天地开辟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再生神话、自然万物神话。

5、社会生活神话

答:按照神话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自然神话与社会生活神话。社会生活神话是反映远古时期社会生活的神话。其内容很广泛,比较突出的主要有三类:文化发明神话、部落战争神话、民族族源神话。

6、日月神话113

7、开辟神话104 答:就是原始人所想象的关于客观生活环境如何形成的神话,一般包括天地的形成、万物的创造等内容。

8、洪水再生神话 答:讲述人类在遭受洪水灾害的毁灭性打击之后重新繁衍生息的故事。这类故事也有怎样创造人类的内容,但不是将人类最早的起源,而是讲人类在遭遇特大洪水灾害后濒临灭绝的情况下怎样再造人类的故事。

9、文化发明神话120 答:是原始人关于自己生活中所使用的重要物品或技术的发明过程的神话。

10、部落战争神话121 讲述原始社会中后期,各部落之间抢夺物品和地盘,相互之间争斗和厮杀的故事。

11、民族族源神话123 答:民族族源神话是各民族而讲述自己的民族或部落的始祖、来源以及民族迁徙的神话。思考题

1、怎样理解神话的本质?

答: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科学而精辟,从跟本上阐明了神话的起源、内容实质、艺术特征等问题。据此,可将神话的本质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就神话产生的原动力和其内容实质而言,神话的产生源于原始人类解释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愿望,其内容是当时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变形反映。

第二,就神话艺术构思的方式而言,原始人类是在一种充满神奇幻想的天地里,用人格化的方法去同化自然力。

第三,就神话创作状态的特点而言,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是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

2、自然崇拜与万物有灵观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二者对神话创作的作用是怎样的?96 答:神话之所以具有这种“不自觉“的创作特点,从理论上来说,就是由于神话的创作和传播是以”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观“为思想基础。

3、神话学史上有哪些主要的学派?请说明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97 答:

一、隐喻学派

色诺芬尼,他认为神话是“古人的寓言“,是古代智者为寄寓、隐喻某种道理、深意而编造的故事。

二、历史学派

攸痕麦拉斯,他将神话历史化,认为神话实际上是历史的“传奇描述”。

三、语言学派

格林兄弟,他们认为,神话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源头,一切民间文化都源自神话;要深入一个民族的文化,就该从该民族的神话入手。

缪勒,他提出“神话是语言的疾病”的著名论断,认为一切神话都源于“语言的毛病”就像“珍珠是蚌壳的毛病”一样。他认为,原始语言是不完善也不稳定的,或者笨拙啰嗦而形象化,或者存在过多的一词多义和多词同意现象,开始语义所指是明确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语言的变化,人们不了解一些说法的原意,就根据这些说法的表面意思来推测原来的意思,对古代语言发生误解,这就是语言得了疾病,再加上一些注释,就创造出一些离奇的故事,就是神话。

四、人类学派

该学派以达尔文进化论为理论基础,认为人类文明是由低级向高级呈阶梯式发展的;各民族文化都会经历相似的发展过程,不管各民族的文化现象如何古朴和特异,都可以按一定 6 原理从其精神、习俗适应客观生存需要的方式等角度来理解和解释,其深层心理、信仰机制都有共同性;现存各民族在开化程度上参差不齐,分别处于人类文明进程的不同阶段,可用未开化民族的文化状态来构拟文明程度较高民族的古代文化状况。代表人物爱德华·泰勒、安德鲁·朗和詹姆斯·弗雷泽。

五、心理学派,有成精神分析学派101 代表人物西格蒙德·佛洛依德及其学生荣格。

六、功能学派

代表人物是马林诺夫斯基,他提出文化都是为适应社会需要而存在的,一种文化规定都有其社会功能。

七、结构学派102 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列维-斯特劳斯,他创造性地把语言学领域的结构主义思想和方法借用于人类文化和神话的研究。

4、神话有哪些种类?103 答:第一,按民族或地域划分,可分为希腊神话、北欧神话、巴比伦神话、埃及神话、印度神话、中国神话、澳洲神话、美洲印第安人神话等。茅盾在1928年所著《中国神话ABC》中将中国神话分为三种:(1)北方神话,以《山海经》为代表;(2)中部楚地神话,以楚辞为代表;(3)南部岭南神话,以盘古神话为代表。

第二,按文体形式不同,可分为韵文神话、散文神话、韵散兼行体神话。第三,按神话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两大类:自然神话和社会生活神话。

5、什么是洪水再生神话?试分析洪水再生神话的文化内涵。

答:洪水再生神话讲述人类在遭受洪水灾害的毁灭性打击之后重新繁衍生息的故事。

洪水再生神话对洪水灾害及其起因的叙说,是原始社会民众生活状况和自然崇拜的反映。神话中发大水的原因,一般是人触怒了天神遭到报复,这反映了初民对无法控制的自然力的恐惧和崇拜。神话中的兄妹结婚情节,则是原始社会群婚阶段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大部分神话都讲洪水移民是从葫芦里逃生的。这与我国古代广泛存在的葫芦崇拜有关。

6、举例说明神话的主要思想内容。125 答:总的来说,神话的思想内容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第二,征服自然地愿望与追求。第三,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7、举例说明神话的艺术特征。127 答:第一,庄严而虔诚的虚构。

第二,奇丽荒诞的幻想。

8、神话的主要文化价值有哪些?

答:作为人类童年时期极其重大的社会文化现象和永久性经典的文学体裁,神话的文化价值是多方面的,较为突出的是一下三个方面:

第一,神话展示了人类在童年时期拥有的不懈求知、探索和创造的宝贵精神,和改造世界的顽强意志、无畏胆量。

第二,神话是后世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第三,对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有模塑作用。

第四章

传说

关键概念

1、传说143 答:是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描叙特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地方风物或习俗的传奇故事。

2、人物传说148 答:人物传说的特征是以人物为中心,叙述人物的事迹和遭遇,用生动奇异的情节刻画和渲染人物形象。人物传说主要有六种类型:神仙传说,文人传说,巧匠名医传说,帝王将相传说,起义英雄传说,政治历史人物传说。

3、史事传说152 答:是以历史事件为叙述中心的传说。这种传说以传奇性故事讲述历史性事件,广泛刻画各个阶层、各方面的人物动态,反映民众对历史的认识,表现人心的向归。主要有三种类型:反抗外来侵略的传说,农民起义的传说,革命历史事件传说。

4、地方风物传说152 答:是关于特定地方的景物、古迹、特产、动植物的由来、命名和特征的解释性传说。

5、山川名胜传说153 答:是解释特定地方的自然物与人工物的由来、命名与特征的传说。

6、物产传说153 是关于各地、各民族的土特产的产生、特征和名称由来的传说。

7、动植物传说156 答:是解释动植物的名称、习性或特征的由来的传说。

8、习俗传说156 答:是关于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形成原因的解释性传说。

9、传奇性163 答:所谓传奇性,指故事情节在总体上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基础上,又通过夸张、巧合、超现实的想象等虚构手段,构造奇情异事,是故事曲折离奇,高峰迭起,引人入胜。

10、箭垛式人物165 答:由于情节缺少个性,一些典型的情节常被用于不同的人物身上,或者用以解释不同地方的风物。这样就造就了许多箭垛式的人物。“箭垛式”,就是指许多具有同样特征的情节都被安放到一个著名的具有这种特征的典型人物上,像很多箭射到一个目标上,使之成为聚集很多箭,并不断有新的箭射来的垛子。

11、四大传说169 答:四大传说指牛郎织女传说、孟姜女传说、梁祝传说、白蛇传。

11、牛郎织女传说170

12、孟姜女传说171

13、梁祝传说172

14、白蛇传172 思考题

1、传说与历史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145 答:二者的联系:首先,传说真实地表露和抒发了民众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情感和评价;而历史记载,虽然一般讲究记录史实,但是有时其褒贬态度、评价等受当时执政者的影响,也会出现偏差或违背历史真实的记载。其次,历史题材传说的讲述对象绝大多数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或事件,而且常常有“遗迹”可循;历史事件传说的情节也大都以真实的历史大事为背景。

二者的区别:第一,反映社会的方法不同。

第二,历史观不同。

第三,取材的角度不同。

第四,历史一般是不能变更的,而传说总是在传播中发生变异。

2、传说与神话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147 答:联系主要有三点:第一,一部分上古时期的传说与神话交融在一起,神话是传说产生的源头之一。

第二,传说与神话都是散文体的口述故事。

第三,传说的人物和情节也有一定的超现实因素。

区别:第一,二者的故事的主人公有不同的属性。神话的主人公是神,其故事以神格为中心。传说的主人公是人,其故事更接近现实生活,其超现实因素的内容不会占据主导地位。

第二,神话与传说都有超现实的幻想,但神话的幻想符合原始思维的逻辑,神话的超现实情节是传播者信以为真的。传说的幻想只是为增强故事的传奇性而存在,并不为传播者所信,而且幻想的内容都与特定阶段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地方古迹、风俗相联系。

3、举例说明中国传说有哪些类型?148 答:仅根据传说内容或题材的不同,将传说分为四大类:人物传说、史事传说、风物传说、习俗传说。

4、论述传说的艺术特征。162 答:传说主要由五个基本特征:⑴表达方式的“可信性”与主要情节的虚构性;

⑵故事情节的传奇性;

⑶解释世界的人文情趣与艺术构想; ⑷情节与人物形象的类型化; ⑸流传演变中的成长性。

5、传说产生的途径有哪些?166 答:从总体上看,传说的来源有多种,其主要的产生途径有以下四种:

⑴现实存在的事物为基点,进行自由的想象和虚构;

⑵将神话的情节和故事进行现实化和人格化的加工,使神话转化为传说; ⑶将历史事实传奇化;

⑷将完全虚幻的故事粘附在真实的事物上。

6、传说有什么社会价值?167 答:传说的价值主要有四个方面:娱乐价值;教育价值;文化资料价值;艺术借鉴价值。

7、简述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过程。175 答:……

8、孟姜女传说经过了怎样的演变过程?176…….????

9、简析四大传说的形象系列及其特点。174 答:四大传说的形象系列可分为三部分:

1、人物形象;

2、自然物形象;

3、人工物形象

特点:人物形象四大传说形象系列的中心和主干。可以看出,每个传说的中心人物都是女性,她们是勇敢追求自己幸福的主动者,而且构成其性格的主要因素都集中表现于婚姻爱情方面的叛逆精神。辅助人物有两种:一种是她们恋爱对象;另一种是恶势力的代表。

其他形象在故事情节中也不是被动的道具,而是作为神话色彩的角色超出了本身的自然属性,各以其魔幻性的功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10、试述四大传说的结局艺术。181 答:四大传说的结局方式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故事本来都是悲剧结果,但都进过了符合民众审美习惯的奇巧处理。

1、牛郎织女传说:鹊桥相会;

2、孟姜女传说:哭倒长城;

3、梁祝传说:化蝶相伴;

4、白蛇传:法海变蟹。

11、简述四大传说与一些节日习俗的联系。182 答:由于四大传说历史悠久,且在民间影响巨大,导致了特定节日的产生或将节日习俗与传说情节相融合。

1、牛郎织女传说与“乞巧节”;

2、孟姜女传说与寒衣节;

3、梁祝传说与双蝶节;

4、白蛇传与端午节。

第五章

民间故事

关键概念

1、民间故事208 答:故事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故事,是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带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叙事作品的总称,包括神话、传说、童话、生活故事、寓言、笑话等。狭义的故事,指民众口头创作的内容具有泛指性、虚构性和生活化特征的散文叙事作品,是指神话、传说以外的散文叙事作 9 品。

2、类型210 答:一种类型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传统故事,可以把它作为完整的叙事作品来讲述,其意义不依赖于其他任何故事。

3、AT分类法211 答:1910年,芬兰的安蒂·阿马图斯·阿尔奈发表《故事类型索引》一书,将故事的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归为一个类型,并写出简洁的提要,然后分类编排,统一编号。1928年,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斯蒂·汤普森出版了《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他根据更大范围的民间故事资料对阿尔奈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这二人的分类体系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故事类型分析法,被合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

4、童话217 答:又叫“幻想故事”,是一种用“超人间”的形式来表现人间生活,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故事,包括魔法故事与动物故事两种,以前者为主。

5、魔法故事217 答:又叫变形故事,将现实升生活内容与神魔仙妖、魔法宝物等“超自然”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以神奇变幻的手法展开情节、结构故事、塑造人物。

6、动物故事217 答:是以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主人公的故事。

7、接触巫术?

答:即对某人身体的一部分或与身体有关的东西施加影响,就能对该人本身产生实际作用。

8、生活故事227 答:是以民众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情节与表现手法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故事。

9、巧媳妇故事227 答:主要塑造宗族文化背景下具有机智、手巧、善辩、勇于抗争等人格特征的已婚妇女形象。

10、呆女婿故事228 答:是讲述男人作为丈夫由于蠢笨而在妻子或岳父母面前露丑的故事。主要有四种类型:①媳妇教女婿怎样说话做事,女婿试图照做,却连闹笑话。②学话成功的故事。③到丈人家祝寿的故事。④呆女婿结婚时不懂房事而受别人作弄。

11、机智人物故事229 答:围绕人物的机智多谋或滑稽幽默的人格特征而展开的故事。

12、寓言229 答:是民众以生动简约的情节讽喻某种深刻精警的事理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思考题

1、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的区别是什么?208 答: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有共同之处,即都是带有虚构性的散文叙事作品,人们有时用“故事”来统称三种文体,但它们也有本质的不同:

⑴神话的内容充满神奇荒诞的幻想,情节是超人间化得主角是神;

⑵故事的内容是生活化的,神奇的幻想较少,情节按照现实的逻辑来构想,主角是人;

⑶传说的内容虽然也有较强的虚构性,但都是与实有的人物、事件和地方风物相联系,而故事的内容都是泛指性的。

2、民间故事的特点是什么?210 答:贴近生活、泛指性、类型化

3、什么是民间故事的类型、异文和母题?211 答:类型、异文、母题是类型学研究的基本术语。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要如此它就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一种类型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传统故事,可以把它作为完整的叙事作品来讲述,其意义不依赖于其他任何故事。

4、什么是幻想故事?它有什么艺术特征?它有哪些常见的经典类型?217 10 答:童话又叫“幻想故事”,是一种用“超人间”的形式来表现人间生活,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故事,包括魔法故事与动物故事两种,以前者为主。

童话除了一般故事的特征外,还具有一下两个特征:㈠具有浓郁的幻想色彩;㈡保存着较多的奇异习俗内容。

中国主要经典童话的情节类型:天鹅处女型故事、田螺姑娘型故事、灰姑娘性故事、狗耕田型故事、蛇郎型故事、狼外婆型故事、怪孩子型故事、神奇宝物型故事、画中人型故事、问**故事等。

5、魔法故事里的动物形象与动物故事里的动物形象有什么区别?217 答:?

6、民间故事的主要价值?215 答:娱乐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资料价值

第五章

民间歌谣

关键概念

1、民间歌谣266 答:是民众创作的可以歌唱或吟诵的短小、抒情性的韵文作品。

2、劳动歌271 答:是民众为指挥、配合、协助体力劳动而唱的歌。

3、仪式歌272 答:是民众在祈福禳灾、过节贺喜、祭神送葬、迎宾做客等仪式活动中所唱的歌谣。

4、法术歌272 答:是在巫术或祭神仪式上唱诵的被民间认为具有超自然魔力的歌诀。

5、节令歌273 答:是在与节令有关的节庆仪式活动中所唱诵的歌谣。

6、礼俗歌274 答:是在婚礼、祝寿、待客、送葬等隆重场合唱诵的表示祝福、礼节等意义的歌谣。

7、时政歌275 答:是民众从自己的观察和切身感受出发,以歌谣形式对所处时代的政治局势、政治事件、政治任务、社会风气等所作的评价和议论。

8、儿歌275 答:又叫童谣,是儿童口头传唱的歌谣。

9、教诲歌277 答:是大人所编的教给小孩各种知识,做人规范与发展技巧的歌谣。

10、谶谣278 答:是小儿传唱的对社会局势、政治事件的走向、政治人物的民运等进行评价和预言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歌谣。

11、山歌279 答:指在山野间劳动、集会、社交等活动中所唱的形式较为自由、音调高亢悠长的歌谣。

12、花儿280 答:是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部分地区,由回、汉、东乡、撒拉、土、保安、藏等族民众用汉语歌唱,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山歌。

13、爬山歌281 答:是流传在内蒙古西部和晋陕北部的一种山歌,当地叫“爬山调”或“山曲”。

14、信天游282 答:是陕北地区流传的山歌,又称顺天游。这种山歌形式自由,韵律优美,曲调高亢活泼,便于表达内心情感,深受陕北民众喜爱。

15、打歌283 答:又称“踏歌”、“跳歌”,是西南地区白族、彝族、苗族等民族中流传的一种民歌。

16、双歌286 答:是贵州东南部、广西一些地方流传的水族民歌。双歌结构独特,分“说白”与“吟唱”两部分,说白是散文体的讲述,讲一个以两种动物为主角的小故事,为后面的唱词做好铺垫,相当于引言;吟唱部分以两种动物的口气铺排词句,以此譬喻交际双方的情形和关系等。结尾处以“我的某某友啊”尊称对方。

17、香哩歌287 答:是流传在广西瑶族的一种民歌。

18、小调288 答:是主要在街巷之中演唱的曲调与词句较为固定的民间小曲。

19、歌节294 答:是歌俗的一种,是以歌唱活动命名的节日或以歌唱活动为中心内容的节日,前者是狭义的歌节,后者是广义。思考题

1、简述民间歌谣的分类法?268 答:从民歌的思想内容角度,可将民歌分为情歌、生活歌、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儿歌。

根据民歌的句式、章法、韵律、唱法等表现形式方面的特点,可以将民歌分为山歌与小调两大类,每大类之下又有多种具体的民歌样式。

2、民歌有什么功能?290 答:⑴抒情娱乐功能

⑵教育规范功能

⑶实用功能

⑷文化资料功能

3、论述民间歌谣的艺术特征。288 答:民歌有很高的艺术性,其艺术特征主要由三个方面:

⑴天机自动,朴素混成; ⑵形式多样,韵律和谐; ⑶善用各种修辞手法。

4、什么是仪式歌?简述仪式歌的主要形式。272 答:是民众在祈福禳灾、过节贺喜、祭神送葬、迎宾做客等仪式活动中所唱的歌谣。仪式是民众在某种特殊情形下举行的具有法术、通神、转折、过渡等功能的程序化的隆重活动。在仪式中有一些有特定象征意义或文化功能的程序化行为,此时念诵或演唱的套语、歌谣就是具有特定功能的仪式歌。

他主要有三种类型:法术歌、节令歌、礼俗歌。

第七章

史诗

关键概念 1.史诗P320 史诗就是讲述天地形成、人类起源或者民族历史、民族英雄等内容的一种规模宏大、自古流传的民间叙事长诗。(补充:世界四大史诗: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赛》、古印度的《罗摩衍那》、《摩珂婆罗多》;中国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玛纳斯》,三者皆为英雄史诗)2.创世史诗P324 创世史诗又称作“原始性”史诗或者神话史诗,主要讲述一个民族在远古时期所想象的创世过程 12 以及本民族的历史大事。它反映了人类童年期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和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充满了神奇美妙的想象,也对人类创造世界,征服自然地精神、气魄予以赞美。3.英雄史诗P324 英雄史诗是产生于古代社会的歌唱英雄、描写战争、记述民族历史的长篇叙事诗。它的题材重大严肃,场面恢宏壮阔。英雄史诗的故事常以历史事件为基础,有一定得历史性,所塑造的英雄一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4.《玛纳斯》P326 《玛纳斯》是在新疆柯尔克孜族聚居区流传的英雄史诗,讲述英雄玛纳斯及其子孙共八代反抗卡勒玛克人入侵的故事。5.《格萨尔》P325 《格萨尔》又称作《格萨尔王传》,主要流传于青藏高原地区的藏族,描写了英雄格萨尔大王率领岭国人抗击侵略,征服岭国,降魔除暴、完成西藏统一的历史过程。6.《江格尔》P327 《江格尔》是流传于新疆阿尔泰山区和额尔齐勒河流域的蒙古族聚居区的英雄史诗,它描写了宝木巴国同周围各汗国之间的多次战争和冲突,描述了江格尔、洪古尔等英雄的征战业绩,并宣扬了一种建立和平幸福的理想国的理想。思考题

1.史诗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321 史诗主要有四个特点。1.史诗是各民族幼年时期的产物。史诗只能产生于各民族形成的童年时期,它是人类社会早期集体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史诗是一种具有重大意义而只能形成于特定文化史阶段的经典文学体裁,现代人不管有多高的艺术天赋,都不能创作史诗。

2.创世史诗与英雄史诗的区别是什么?P324 不同:在产生时期上,创世史诗要早于英雄史诗,前者产生于神话时代稍后的原始社会野蛮时期的中高级阶段,后者产生于原始社会解体,正进入奴隶社会或者封建军事民主制时代即英雄时代;在内容上创世史诗以创世过程为主体,再加上民族的起源、迁徙等内容,英雄史诗则以英雄率领部族民众抗击侵略,完成统一为主体,前者的神话因素更多,后者的历史性更强;在结构上,创世史诗大都没有完整具体的事件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英雄史诗则以英雄业绩、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由一个或几个有密切联系的英雄人物贯穿始终。3.简要介绍中国著名史诗《格萨尔》基本情况P325 《格萨尔》又称作《格萨尔王传》,主要流传于青藏高原地区的藏族,描写了英雄格萨尔大王率领岭国人抗击侵略,征服岭国,降魔除暴、完成西藏统一的历史过程。它共有100多部,50余万行,世界最长的史诗,现已出版藏文版70余部。它在蒙古族中也广泛流传,蒙古族的异文译作《格斯尔传》,属“同源分流”,故事框架相近,情节有所变化。该史诗在土族、纳西族、裕固族中也有流传。《格萨尔》的影响大的名篇有30多部,其中《霍岭战争》最为精彩。《格萨尔》在中国民间相传已有千年,它主要以原始的“口耳相传”方式存活在民间艺人的讲唱中。中国现有格萨尔说唱艺人大约140多位,其中多为藏族艺人,另有几十位蒙古族艺人和少量土族艺人 4.简要介绍中国著名史诗《玛纳斯》P326 《玛纳斯》是在新疆柯尔克孜族聚居区流传的英雄史诗,讲述英雄玛纳斯及其子孙共八代法抗卡勒玛克人入侵的故事。据史载,柯尔克孜族自古以来屡受异族的侵略与奴役,契丹、蒙古等族都曾劫掠,征服过该部族,史诗中反抗卡勒玛克人入侵的故事就是历史上该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反映。在《玛纳斯》的众多异文中,以新疆阿合奇县居素甫、玛玛依演唱的《玛纳斯》最为优秀,该版本有23万行,共八部,每部的篇名均为采用玛纳斯家族各辈英雄的名字命名。《玛纳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指八部的总和,狭义则仅指第一部。在八部史诗中,第一部《玛纳斯》最长,共五万多行,也最为成熟,艺术成就最高,流传最为久远和广泛。5.简述史诗《江格尔》的基本情况P327 《江格尔》是流传于新疆阿尔泰山区和额尔齐勒河流域的蒙古族聚居区的英雄史诗,它描写了宝 13 木巴国同周围各汗国之间的多次战争和冲突,描述了江格尔、洪古尔等英雄的征战业绩,并宣扬了一种建立和幸福的理想国的理想。该史诗最初产生于蒙古卫拉特部族,经过了400多年的流传演变。《江格尔》由70余部相对独立的篇章组成,各部由江格尔为首的英雄担任主角,可串联为统一的故事。

第八章 民间长诗

关键概念

1.民间叙事长诗P374 民间叙事长诗又称为长篇叙事诗或者古诗歌,是民众创作和传唱的一种篇幅较长的叙事性歌谣。它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形成时期晚于史诗。它的篇幅较长,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并致力于刻画人物想象,这使它与抒情诗区分开来 2.民间抒情长诗P377 民间抒情长诗就是民众创作并传唱的一种用于抒发情感的较长篇幅的歌谣。3.《阿诗玛》P376 《阿诗玛》是在云南彝族支系撒尼人中间流传的一部优秀长篇叙事诗。该诗在撒尼人中脍炙人口,撒尼男女多以阿黑、阿诗自居。长诗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阿诗玛、阿黑形象深受人们喜爱,他们执着追求自由、不为富贵所动、不屈服于强势压迫的反抗精神有积极的思想意义。4.哭嫁歌P378 哭嫁歌是一些地方的姑娘在出嫁时所唱的告别娘家亲人并倾述自己即将成为别人家媳妇的悲怨之情的民歌。

思考题

1.什么是民间叙事长诗?它有哪些主要类型?P374 民间叙事长诗又称为长篇叙事诗或者古诗歌,是民众创作和传唱的一种篇幅较长的叙事性歌谣。它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形成时期晚于史诗。它的篇幅较长,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并致力于刻画人物想象,这使它与抒情诗区分开来。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爱情婚姻叙事诗,通过爱情婚姻故事特别是悲情故事的讲唱,反映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性,并通过主人公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对爱情、如意婚姻的追求,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如汉族的《孔雀东南飞》)第二类是社会斗争叙事诗,反映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引发的斗争与反抗(《鈡九闹漕》)2.民间抒情长诗与民间叙事长诗,一般民歌的区别是什么?P377 它与民间叙事长诗的区别:前者注重感情的抒发,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不注重刻画人物形象,而后者相反。当然抒发情感不可能与具体事情毫无关系,而是指其着重点和基本格调是抒情,抒情过程中的叙事成分较少,不能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3.举例说明中国民间叙事长诗的演进过程。P375 1.先秦时期的雏形阶段:如《诗经》中的《谷风》、《静女》、《氓》等已有简单情节的叙述,他们可说是叙事诗的雏形。2.汉代以后趋向成熟时期。汉乐府时期流传下来的叙事诗已初具叙事诗的规模,并有生动的细节描写。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叙事诗趋于成熟的时期,其标志是产生于建安年间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3.明清至现在的繁荣时期。明清以来,各民族叙事诗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汉族有湖北地区的《崇阳双合莲》、《鈡九闹漕》、和“四游八传”。所谓“四游”,指的是《东游记》、《南游记》、《西游记》、《北游记》,分别讲唱王母、观音,唐僧和真武到远方取经的故事;所谓“八传”,指的《黑暗传》、《封神传》、《双凤奇缘传》、《火龙传》、《飞龙传》、《精忠传》和《英烈传》。

4.举例说明民间抒情长诗的主要内容。P377 第一种,配合和赞颂劳动的长诗。如《盖房调》。第二种,用于礼俗活动的长诗。如《哭嫁歌》;第三种,反映爱情婚姻生活得长诗。指婚嫁仪式以外的场合所唱的表达爱情感受的诗,这些诗一般都是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如《游悲》。

5.简述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的基本情况P376 《阿诗玛》是在云南彝族支系撒尼人中间流传的一部优秀长篇叙事诗。该诗在撒尼人中脍炙人口,撒尼男女多以阿黑、阿诗自居。长诗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阿诗玛、阿黑形象深受人们喜爱,他们执着追求自由、不为富贵所动、不屈服于强势压迫的反抗精神有积极的思想意义。(该诗的具体内容,自行了解)

6.简析《哭嫁歌》的思想内容。P379 哭嫁歌的结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新娘以向各种亲人告诉和骂媒人为题进行哭诉,一部分是以婚仪中的具体项目为题哭诉。哭嫁歌的中心内容是哭别,形式上是向亲属邻友等告别,实际上也是向自己的童年与姑娘的幸福时代告别,这种告别自然要表达她对男权文化和父系婚姻制度的憎恶与反抗。哭嫁歌生动而深切地反映出男权中心制度对女性的压抑和父系家长制度媳妇的奴役,表现了妇女的痛苦、不平与反抗,以及对婚姻自由和爱情美满的渴望。7.简析《哭嫁歌》的艺术特色。P380 1.哭嫁歌既有浓郁的抒情基调,又有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2.哭嫁歌的语言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并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反复、排比等多种修辞方式。

第九章 谚语,谜语,歇后语

关键概念 1.谚语P405 谚语是民众口头流传的具有一定的认识和教育作用的通俗而精辟的定型化语句。2.谜语P412 谜语死由谜面与谜底两个部分组成的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民间韵文作品。3.物谜P414 物谜,就是以固体形象的事物为谜底的谜语 4.事谜P414 事谜,是以人的行为,动物的活动或者运动中的自然现象为谜底的谜语。5.字谜P415.字谜,就是以汉字为谜底的谜语。6.歇后语P417 歇后语,又叫俏皮话,是为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俗语形式。7.谐音歇后语P 419 谐音歇后语是歇后语较为特殊的一类,是后一部分在意思上能解释前一部分,同时利用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作者的真意。8.喻意歇后语P419 喻意歇后语就是不利用谐音关系来表示说话者意思的歇后语,这类歇后语在数量上占多数。思考题

1.什么是谚语?谚语与其他俗语形式怎么区分?P405 谚语是民众口头流传的具有一定的认识和教育作用的通俗而精辟的定型化语句。谚语以成句的形式区别于俗语词、惯用语、俗成语、俗短语这几种形式短小的俗语,它的定型化合艺术性的特点使它区别于一般的言语,它的口语性特点使它区别于格言和成语。它与歇后语的区别也是很明显,后者是可以分称类似谜面和谜底的两个部分。2.举例说明谚语有哪些基本类型?P406 三大类: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言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放虎归山,必有后患”,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此题分类方式众多,详见书本)3.怎样完整理解谚语的内涵与功能?P409 谚语数量庞大,涉及民间生活和民众精神的方方面面和各种细微之处,其文化内涵无疑是博大精深。完整地理解谚语的文化内涵,应该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方面,谚语本身就是一种民俗文化现 15 象;另一方面,谚语是民俗文化的载体。这两个方面往往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4.举例说明谜语有哪些主要类型?P414

分三类:1.物谜,就是以固体形象的事物为谜底的谜语。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物体,都有可能成为谜语的描绘对象。这类谜语是数量最多的。2.事谜,是以人的行为,动物的活动或者运动中的自然现象为谜底的谜语。这类谜语描述民众的各种活动以及人们见到人们见到自然界的各种动态的现象。3.字谜,就是以汉字为谜底的谜语。字谜的制作可以从字的偏旁,笔画,读音,字义等多方面入手。字谜一般为单字,也有多字,5.谜语有什么艺术特色?P415

主要特色:1.谜面与谜底结合奇巧。谜语要选择一个别致的角度,采用巧妙地辞令,是谜面与谜底有某种联系,既不过于隐晦难解,又不至于一目了然,要有高超的技巧,绕着弯子说话,将人引入迷途,但又不离谜底的某种特征,“词预显而隐”。2.善用比喻、拟人、谐音等修辞手段。在谜语这种文体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极频繁,这是造成谜语构思的奇巧性和描述的生动性的重要因素。3.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谜语是一种口头韵文作品,富于韵律美,易于传诵。6.歇后语的内容在取材上有什么特点?P420

歇后语的措辞所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广泛、五花八门、无所拘束。在歇后语里可以见到各种人物,各种动物、自然物、人工物,各种社会活动和事件。这些内容有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况,也有历史掌故,也有长期传承的文学故事中的内容,也有大量的随意想像和编造的情况。7.简要说明歇后语中常见的人物形象。P 在歇后语出现的人物可以分二类:一类是各种名人,包括文学故事中的人物、历史人物、当代社会名人等;另一类是无名无姓的类型化人物,其中占较大比例的是常遭人嘲笑的弱势群体,如残疾人,乞丐,穷人,愚笨的人等,他们是最易于被人拿来取乐的对象,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其他人物类型。

8.举例说明什么是歇后语的乖讹式幽默?P428

歇后语引语部分的奇异构想往往违背常理,使经验与言语事实发生冲突,造成乖讹式幽默。如:板凳上玩麻将——扒拉不开;抱着地雷睡大觉-——活够了。以上内容就是违背人民的生活事理或逻辑常识的,是滑稽可笑的。所以,引语内容属于奇思异想的歇后语,其幽默效果也要更强些。其幻想色彩越强,构想越奇特,就越可笑。

9.举例说明什么是歇后语的情感释放型幽默?P430

与构成情感释放型幽默的两种途径想对应,属于这种幽默方式的歇后语也有两种:贬低别人的歇后语和解放禁忌的歇后语。1.贬低,嘲笑别人的歇后语,常见类型有:其一,讲述别人品质、性格、能力、见识、习惯等方面的弱点的。如:乡下人进城——花了眼。其二,以人生理上的缺点,残疾为题材。其三,将人比作动物,以贬低,嘲弄他人。如:猫哭耗子——假慈悲。2解放禁忌、格调粗俗的歇后语。

10.举例说明什么是歇后语的干涉型幽默方式?P428

干涉型幽默。歇后语的目的语以双关的形式构成干涉型幽默。所谓干涉型幽默,就是以某种巧妙地方式,将两个在人们的经验里本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使二者相互干涉,造成违背人们日常经验里的矛盾感和错讹感,并有一种因联方式的奇巧而造成的谐趣美,从而引人发笑。如:猫儿见了鱼——求婚(荤)。论述歇后语幽默效果的构成原理与方式P425

一般而言,幽默的构成原理有三种主要类型:心理之期望的突然扑空、经验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情感郁积的巧妙释放。构成方式有四种:1.岔断型幽默。歇后语的两分式结构与间歇式表达具有使人心理期待突然扑空的效果,造成岔断式幽默。2.干涉型幽默。歇后语的目的语以双关的形式构成干涉型幽默。所谓干涉型幽默,就是以某种巧妙地方式,将两个在人们的经验里本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使二者相互干涉,造成违背人们日常经验里的矛盾感和错讹感,并有一种因联方式的奇巧而造成的谐趣美,从而引人发笑。3.乖讹式幽默。歇后语引语部分的奇异构想往往违背常理,使经验与言语事实发生冲突,造成乖讹式幽默。如:板凳上玩麻将——扒拉不开;抱着地雷 16 睡大觉-——活够了。以上内容就是违背人民的生活事理或逻辑常识的,是滑稽可笑的。所以,引语内容属于奇思异想的歇后语,其幽默效果也要更强些。其幻想色彩越强,构想越奇特,就越可笑。4.情感释放型幽默。与构成情感释放型幽默的两种途径想对应,属于这种幽默方式的歇后语也有两种:贬低别人的歇后语和解放禁忌的歇后语。1.贬低,嘲笑别人的歇后语,常见类型有:其一,讲述别人品质、性格、能力、见识、习惯等方面的弱点的。如:乡下人进城——花了眼。其二,以人生理上的缺点,残疾为题材。其三,将人比作动物,以贬低,嘲弄他人。如:猫哭耗子——假慈悲。2解放禁忌、格调粗俗的歇后语。11.怎么看待哪些格调“粗俗”的歇后语?P432 这些歇后语虽难登大雅之堂,但它们在适当的场合出现,并无伤大雅,其数量也是较多的,而且由于冲破了在许多场合下的禁忌,往往有很强的幽默效果,但使用这一类歇后语一定要慎重,注意它们所使用的特定场合,在很多关系、活动和场所中是不宜运用这类歇后语。

第十章 民间说唱

关键概念

1、民间说唱441 答:俗称“曲艺”,是以口头叙事为基础、以说唱艺术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民间文学形式。

2、评书445 答:是由一位艺人以散文叙事语言为主要表述方式向众人讲说故事的说唱艺术。

3、袍打书446 答:又称“大件袍打书”、“袍带书”、“长枪书”,讲述历史上以攻伐征战事迹闻名民间的帝王、将领平定天下、抗击外寇的金戈铁马类的故事,如《三国》、《杨家将》、《岳飞传》等。

4、短打书446 答:又称“小件短打书”、“侠义公案书”,讲述绿林英雄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比武打雷、拜山供寨等内容的故事,或讲述清官秉公破案、惩恶扬善的故事,如《水浒传》、《三侠五义》等。

5、神魔书446 答:或称“灵怪书”,讲述以神仙、妖怪、魔法等事迹为主要内容的故事,如《聊斋》、《西游记》、《济公传》等。

6、世情书446 答:讲述现实生活特别是市民生活中的人情世态、悲欢离合等内容,如《啼笑因缘》等。

7、墨刻儿447 答:又称“墨书”,先有文人创作的话本小说,在此基础上加工、再创作而成口头形式的评述。

8、道儿活447 答:又称“路子书”、“条书”,指纯靠艺人口传或依据艺人留下的底本来说书。

9、快书、快板450 答:快书、快板,是用竹板、铜板或骨板等伴奏,词句合辙押韵、节奏较快的一种叙事性说唱形式。

10、山东快书450 答:源于鲁西南一带,传说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传统上主要讲述英雄武松的故事,曲目名为《武松转》,从武松大闹东岳庙开始,到蜈蚣岭遇见松江为止,共12个段子。

11、数来宝451 答:数来宝流行于北方,由一人或两人说唱,用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髀骨拍打作为节奏,内容以见景生情、即兴编演见长,常见句式是“

三、三”六字句和“

四、三”七字句,隔句押韵,可两句、四句或六句换韵。

12、相声452 答:相声是以具有显著谐谑效果的说学逗唱等言语技艺来描绘、讽刺社会生活、世俗百态的一种说唱艺术。

13、“一头沉”454 答:指相声的对话一逗哏的角色为主,以捧哏的为辅,内容和表演的分量偏重于逗哏方。

14、“子母哏”454 答:指甲乙双方以争辩的方式展开内容,角色的分量也偏重于逗哏方,但角色双方的差距不很显著。

15、相声的“包袱”455 答:“包袱”就是相声里精心组织的笑料。这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创作者设计好一个具有幽默效果的相对完整的叙事单元,就像铺设了一个包袱皮,然后不露声色的往里面放种种可笑的东西,包好系紧,条件成熟时再突然抖开,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

16、“肉里噱”455 答:指构成相声基本内容和框架的“包袱”,是相声的骨架。

17、“外插花”455 答:指在相声骨干内容的基础上生发和插入的“包袱“。它在相声思想内容的表达上是必不可少的,丰富了相声的思想内容,是相声的骨肉。

18、“现挂”455 答:“现挂”是构成“外插花”的一种主要方式,指相声演员在表演时见景生情,临时抓哏,现场“挂”上的“包袱”,这种“包袱”称为“挂口”。

19、“三翻四抖”456 答:即三步铺垫,第四步抖落。

思考题

1、简述民间说唱的源流。442 答:说话是人际交往的一种主要形式,当一些人将自然的说话加以提升和艺术化时,就出现了说话艺术。一些以说唱为能事的人的口头表演就是最早的说唱作品雏形。

殷商时期就有了以滑稽、歌舞、竞技、音乐娱乐人的“奢侈奴隶”。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职业半职业的说唱艺人,称为俳优,为帝王、诸侯、富贵人家所豢养,其言语一般以机智巧辩见长,其言语可称为俳优说唱文学。

直到唐代,开始有了完整的教程规模的说唱文学的记载。

宋代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城市经济,市民阶层有了一定规模,勾栏瓦肆等场所的说话艺术盛行,“诸宫调“等以唱为主的说唱文学也丰富,故两宋时期是说唱文学的成型、兴旺时期。

元代的说唱文学在宋代的基础上发展,并出现了弹词、鼓词等形式。明清时期是说唱文学的成熟期和繁荣期。

民国以后,说唱文学继续发展,并成为民众普遍喜爱的文艺形式,其品种与内容也随着现代社会的各种情况而不断调整和演变。

2、民间说唱的主要特点?443 答:第一,叙述为主,表演为辅。

第二,说唱艺术是在宋朝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才成熟起来的,其内容和情趣受市民文化影响较大,其受众也以市民为主体。

第三,说唱在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样式之后,由于它的演出需要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同时也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其演唱者虽然也有出于自娱目的的各阶层民众,但以靠此谋生的艺人为主,故比其他民间文学样式更为商业化和职业化。

3、简述民间说唱艺术的主要品种。444 答:根据表现形式的特点,可将说唱艺术分为十大类:评书、相声、快书快板、大鼓、弹词、渔鼓道情、琴书、牌子曲、时调小曲、走唱等。

根据表达形式是说还是唱,将说唱艺术分为三大类:说故事类(北方的评书、相声,南方的评话等);唱故事类(大鼓、坠子、琴书等);韵诵类(北京数宝来、山东快书、天津快板等)。

4、评书内容要做到入情入理,简要说明其含义、意义与要求。447 18 答:评书内容入情入理,指评书艺人将故事讲得不仅在实质上合于情理,而且还要书情书理通达透彻,听众在现场就能明白其中情理,不存抑或困顿。(含义)

要做到说书的入情入理,艺人不仅要讲清楚故事的基本情节,而且要边说边评,不断对故事加以理解和评说,这样不仅使故事“通情达理”,而且加强了艺人与听众的交流和沟通。入情,则动人心;入理,则使人信。(意义)

说书艺人很注意书情书理的通达,强调“说透人情,论透书理”。对情理通达的重视主要是由评书的现场性决定的。艺人不但交代基本情节,而且已讲述人的身份加以穿插和说表,在许多地方都要特意说明人物为何这样说、这样做,或事情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子,也对人物和故事加以合乎人情事理的评判,这些评判往往与听众的观点打成一片。(要求)

5、简要说明评书的语言表现力。449 答:语言生动多姿

评书是一种语言表演艺术,其语言表现力极强,主要在于以下五个方面:

⑴评书的语言是通俗易懂、口语化的,并运用许多生动传神的口头语汇,易于广大民众接受; ⑵评书的表述常使用浅显而及形象化得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拟人等。⑶评书艺人擅长拟声的表达技巧。

⑷在以散文为主的叙述中,不时穿插韵文以作渲染和调节,如人物出场时常用“赞”来描写人物的相貌、穿戴等。

⑸评书语言往往庄谐并出。

6、快书、快板的主要特点?452 答:快书、快板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表述紧凑,叙事精炼。第二,情节紧张,冲突激烈。第三,张弛有致,庄谐并出。

7、简要说明相声技艺四要素。454 答:相声技艺四要素指说相声的四项基本功——说学逗唱,也是相声的四种表达方式。

“说”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相声是以口说为基本表达方式的,逗、学、唱都离不开说,必以说为基础,演员必须具有卓越的口头表达才能;二是艺人所指的狭义的“说”,指相声里穿插的各种引人发笑或富于趣味的“小段子”或言语游戏。相声的说也不同于评书或一般的说话,要“诨”说,有逗,有“包袱”,才是相声。

“学”就是模拟,主要是模拟各种声音,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声响,人的放音叫卖声等。

“逗”,就是抓哏、逗乐、取笑,是构成相声幽默效果的主要因素。

“唱”,包括两种:一是本属于相声艺术里的唱工,称“太平歌词”;二是学唱各种戏剧、歌曲等。

相声技艺的四要素在相声里是密切配合、水乳交融的,特定段子不一定各种形式都具备,而以某种或某几种技艺为主。在四要素中,说与逗是最基本、最重要的。

8、怎样制造和组织相声的“包袱”?455 答:“包袱”的内容要符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基本规律。构成“包袱”的手段多种多样,有运用夸张、谐音、双关、曲解、绕口令等语言手段构成的“包袱”,有靠情节的巧合、意外等构成的“包袱”,有靠人物性格的滑稽可笑构成的“包袱”,有靠演员滑稽的表演、动作、模拟、学唱构成的包袱,有靠对话的机智巧辩构成的“包袱”,等等。

“包袱”的组织要注意铺垫的严密性和抖落的突发性。456

9、举例说明相声讽刺艺术的特点。459 答:相声的讽刺是尖锐的、不留情面的,并且常运用夸张、荒诞的手法将社会的黑暗面、不正之风或人的弱点、不良习气极端放大,是人们对黑暗、错误或不良现象认识得非常清楚,从而受到有力鞭挞、批判、批评、奉劝的效果。但相声讽刺并非直露、简单的揭批和谩骂,而是一种艺术的形象的表达,其尖锐性和含蓄性是统一的。相声的讽刺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典型的形象表现的,19 是以丰厚的生活功底和逼真的细节描写为基础的。讽刺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含蓄,它靠“形象”而不靠“现象”说话。有些讽刺性相声塑造了家喻户晓的典型形象,如《买猴儿》中的马大哈,《不正之风》中的万能胶,《教训》中的坐地泡等。

10、评书故事情节的主要特点?448 答:情节曲折连贯。故事的曲折性是评书的显著特征,在评书内容的五种特色“理、味、细、趣、奇”中,“奇”是一个必要因素。曲折性主要由三种因素造成,一是丰富的悬念;二是巧合。三是意外情节。

第十一章

民间小戏

关键概念

1、民间小戏471 答:民间小戏是流传在村镇间的一种有农民在闲暇时间创作、演出和观赏的小型戏曲,如东北二人转、贵州的花灯戏、长江流域的花鼓戏、北方的秧歌戏等。

2、秧歌戏472 答:秧歌戏本是农民插秧时的一种歌唱活动,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表演性游艺活动,在北方尤盛。

3、道情戏472 答:是在道情说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小戏。道情原本是古代道教在讲经、传教等活动中由道士所唱的一种宣扬教义的歌曲。

4、花鼓戏473 答:是在中国南部地区流传广泛的一种民间小戏,有时用以统称各种小戏,其特点是演唱时有人帮腔,用花鼓、锣等乐器伴奏。

5、采茶戏473 答:主要流传于江西和两广地区的一种民间小戏,它最早源于茶农的采茶歌,又配以舞蹈,后来吸收地方戏曲成分,用以演出生活故事,成为带有浓郁歌舞色彩的小戏,表演时用茶灯、扇子、花篮等做道具。

6、花灯戏473 答:是主要流传于中国西南地区,在形成、发展与形式方面与闹灯活动密切相关的一种小戏。

7、木偶戏476 答:又称“傀儡戏”,是传统道具戏的一种。木偶戏是通过艺人操纵木制偶人并口唱曲词来表演的道具戏。

8、皮影戏477 答:就是用兽皮或纸板剪成人像,用灯光映在帷幕上表演故事的戏曲。

9、面具戏478 答:是带着面具歌舞并表演故事的戏曲。

思考题

1、民间小戏与地方大戏的区别于联系?472 答:小戏与大戏既有显著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大戏与小戏形成的鲜明对比:①大戏主要反映社会上层和市民生活,以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篇幅长,结构也较复杂;

②大戏的角色较多,行当分工细致,有生、旦、净、末、丑等; ③大戏的语言常用文言韵白,唱曲多用宫调连曲、成套板腔。

二者的联系:①从根源上讲,大戏也是由小戏发展而来,并且仍在不断从民间小戏汲取养料,借鉴消息的素材、剧目、唱腔、曲调、语言等;

②小戏也常受到大戏的影响,汲取大戏的长处来丰富、提高自身的水准,有些小戏进入城市后转化为大戏。

2、简要说明民间小戏的形成与演进过程。473 20 答: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小戏不只源于一种艺术形式,而是在多种艺术形式的基础上经过多种渠道发展而成。概而言之,民间小戏的形成主要沿着两种途径:一是由歌舞形式发展为以歌舞为主的小戏,二是由叙事体的民间说唱演进为代言体的故事表演。

①民间小戏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日常生活和宗教仪式中的原始歌舞。②春秋战国时期俳优的滑稽言谈及模仿行为也与戏曲的产生有一定关系。这些形式在后来较长的历史时期中都沿着各自的方向发展着,都为戏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但还不是真正的戏曲形式。

到隋唐时期,中国戏曲出现了萌芽形式,隋末出现了两个人物歌唱和表演的小歌舞剧《踏摇娘》,它有歌、有舞、有对白、有故事,而且是代言体的表演,具备了戏曲的各要素,标志着中国戏曲的初步形成。唐代有两个角色表演的以滑稽对白为主的小型喜剧——参军戏,随着后来加入歌唱和音乐伴奏,这是也可以看成戏曲形式了。

③民间小戏的成熟与发展时期是宋元时期,并出现了戏曲史上第一批剧种,如温州杂剧,福建的梨园戏、莆仙戏等。

④明末清初时期则是民间小戏的大崛起时期,这时形成了大量的小戏剧种,出现了民间小戏的繁荣局面。

⑤晚清和辛亥革命前后,是古代小戏繁荣期的后期,又出现了一批剧种,如华东一带的一些小剧种,和稍后出现的花鼓戏、采茶戏、道情戏等。

3、民间小戏有哪些常见的内容?474 答:民间小戏是民众自编自演自赏的艺术形式,真实生动地表现自己的生活状态、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其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日常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故事

(二)反映民众的爱情生活

(三)表现社会矛盾与冲突

4、民间小戏有什么艺术特色?475 答:

(一)、具有浓郁的喜剧色彩

(二)、情节集中,结构单纯

(三)、人物形象简约而鲜明

(四)、使用口语化、生活化得乡音土语

第四篇: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绪论

关键概念

1、民间文学

答:概括地说,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对于该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作品,是一种有特色的文艺现象。其次,民间文学是民众的创作。

第三,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艺术形式。2民间

答:什么是“民间”,也就是什么是民俗学之“民”的问题,是近年来被中外民俗学者普遍关注,并引起广泛讨论的问题。

在西方民俗学史上,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的“民”的概念在外延上经历了一个由窄到广的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一下一段演变轨迹:民是以承载着“大众古俗”的乡民为主的民众——乡民和野蛮人——乡下人和流入城里的乡下人和他们的后代——任何人组成的任何群体,只要这个群体有一个共同点并有自己的传统。

在我国,民“民”的内涵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大体上可总结为是这样一个过程:与贵族、圣贤相对的“平民”或“民众”,重点指下层平民——“人民”或“劳动人民”,是与“反动统治者”、“剥削阶级”相对的一个群体,是以农民、工人等直接生产者为主的并富于革命性的阶级群体——打破很长时期以来关于“民”的阶级论,重要的民俗,在一个民族里具有广泛的共同性,它不仅仅限于哪一个阶级。

2、田野调查法

答:这是民俗学领域最重要也最有特色的方法。就是指民俗学工作者包括民间文学工作者深入民间,特别是深入到农村、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参与式体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它是社会调查的一种。

3、采风

答:就是用一天到几天的时间到民间去采集民间文学作品,称为“采风”。

4、历史追溯法

答:就是在研究现代的民间文学现象时,通过文献资料的考证,追溯它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以获得对这种现象的更全面的认识。

5、共时比较法

答:就是在研究某个地方的一种民间文学现象时,将它与别的地方的同类型的作品进行比较﬌以更好地分析该作品的主讁特征、传承规律、演变情况等。思考题

1、怎样理解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

(一)民间文学的文艺属性

民间文奦首先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其文艺属性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学性。民间文学具有文学的美学特点,同时又具有表演性。

(二)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

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民俗文刖现象。对此,主要从两方面来解释:第一ﴌ从民间文学的实际产生和存活状态来看,民间文学比作家文学同生活有着更加密不可分的关系,以至䚎口头创作与表演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第二,从䰑间文学的学科属性来看,搑间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爆。

2、怎样看待氐间文学的文学价值?

答: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主要在于它的文学价值。民间文学作品大都经过长期流传、千锤百炼,是无数人智慧与才能的结晶,往往思想精粹、艺术高超,其优秀之作可以和第一流大作家的名著相媲美。民间文学既有民谣、谚语、笑话、寓言、谜语那样的精致小品,也有四大传说、史诗那样的篇幅较长甚至结构恢宏的名篇巨著。中国民间文学历史悠久,出现了许多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经典文献。关于中国文学史上民间文学的地位和价值,郭沫若先生曾经作过充分的估价,他说:“如果回想一下中国文学的历史,就可一发现中国文学遗产中最基本、最生动、最丰富的就是民间文艺或是经过加工的民间文艺的作品。”

3、为什么说民间文学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答: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语言民俗是个广义的概念,指以语言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民间语言,包括俗语、称谓语、流行语、吉祥语、暗语、咒语等短小、不成篇的语言成分。谚语、歇后语、谜语、绕口令等既可以看做民间语言,也可以看做民间文学。近年来,民间文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注重它的民俗文化属性,研究方法也是更加注重采用民俗学的常规方法。

4、民间文学有什么社会价值?

答:同作家文学相比,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更具有多样性。归结起来民间文学主要有三大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一)实用价值

首先,民间文学是民众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一种方式,满足民众的表达需要和创作欲望,也是民众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化的手段。

其次,有些民间文学样式可以在劳动过程中表演,以协调劳动节奏、增加劳动兴致。

第三,民间文学可以使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娱乐和放松。

第四,民间文学是民众传授知识、实施教育的一种有效工具。

(二)艺术价值

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主要在于他的文学价值。除了文学性外,它还常与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它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三)科学价值

对历史学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是一般人了解科学知识的途径之一,也是研究自然科学的重要资料;有助于政府官员和各个人文科学的学者了解民众的文化史和民众文化的动态;是音韵学、方言学等语言学科的重要资料。第一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关键概念

1、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答:口头性是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人们有时甚至就把民间文学称为“民众口头创作”、“口头文学”、“口承文艺”等。把握口头性是理解民间文学艺术特色的一把钥匙。所谓口头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创作、口头传承并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和语体风格的文学形式。

2、民间文学的群体性

答:群体性又叫“集体性”,是民间文学相对于作家文学而言最具区别性的特征,也是民间文学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所谓群体性,指民间文学是群体创作、群体流传的,并具有群体性的思想感情和为群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与作家文学强调创作的个体性、作品的个人化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3、民间文学的传承性

答: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指民间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些根本性因素或传统模式,在流传、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使作品以其固有的基本面目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群体中沿袭、存活。

4、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答: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同作家文学相比,变异性也是民间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民间文学在口头流传,没有固定的版本,作者是大众,任何个人都不拥有其著作权,谁都可以任意改动,故其流传的过程也就是变异的过程。思考题

1、简述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的含义及其形成原因?26 答:原因:第一,在中国长期的传统社会里,普通民众文化程度低,有很大比例的劳动者是不识字的,这样他们就很少或没有机会解除书本,也不能用书面形式来表达其创作。第二,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民众的一种日常活动,伴随着其他的活动自然而然地进行,这样自然不能把正在进行的事情停下来,拿起笔去创作。

2、简述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与变异性特征?

3、论述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答: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有四个显著的根本特征:口头性、群体性、变异性和传承性。

4、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是什么?

答: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 显著地差异,使得它们成为各自相对独立的品种,它们是两株树上开出来的形状和色香各异的花朵。两者差别形成的基础在于民间文学所具有的四大基本特征,区别主要有四点:第一,作者的差异。民间文学具有群体性特征,是匿名的;作家文学是个人创作,作者有名有姓。第二,民间文学是口传的文艺,主要以口头语言为载体,作品是朴素的变异的;作家文学以文字作为记载和传播的手段,风格较典雅,有书面化特点,而且作品出版后即固定不变。

第三,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的直接反映,或者说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接体现民众的生活、思想、感情和艺术特长;而作家文学是“一般所谓高级的精神的表现物或慰藉物”,即使很同情和理解民众,与民众自己反映自己生活的作品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第四,二者在功能上的差异。民间文学有很强的实用性,作家文学虽然也有社会功利性,也可以间接地作用于社会生活,而是要通过培育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来实现其干预社会生活的功能。

5、论述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答: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有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

1、作家、文人对民间文学的保存、提炼和再创作

2、作家、文人对民间文学的损害和歪曲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主要影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

1、民间文学在体裁和思想内容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2、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典型形象的素材

3、民间文学在文学体裁和艺术手法上对作家文学有很大的影响

4、在语言上,作家创作也常借鉴民间口语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搜集、记录与整理 关键概念

1、乐府民歌P56 答:乐府机构收集上来的歌谣称为“乐府民歌”或“汉乐府”。

2、歌谣学运动

答:1918年2月,北京大学教授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等主持成立了一个歌谣征集处,他们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了《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并在《新青年》及各地报纸转载,开始了在全过范围内征集歌谣的活动。

3、三套集成

答:1984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提议并会同文化部、国家民委共同发起,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的大普查、大采集,并出版了三套大型丛书:《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及《中国谚语集成》,简称“三套集成”。

4、全面搜集81 答:全面搜集是采录民间文学的重要原则之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搜集的品种要全面。

1、在内容上优劣、新旧兼收,不轻易断定某些作品是次品或糟粕而舍弃它们。

2、在作品的“版本”上,要注意收集同一种作品的不同异文,并兼顾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的作品。

3、在体裁上,各种民间文学都应收集。

其次,全面搜集的含义还在于,调查采集的对象不仅是语言形式的作品本身,还包括与作品有关的风土民情、方言土语、流传范围和影响、讲述者情况,以及与作品配合的音乐、舞蹈、表演等方面的内容。

5、忠实记录85 答:所谓忠实记录,就是以忠实的态度尽可能地记录下民间文学发生的原貌记录稿与整理稿是性质不同的资料,记录稿要求照本来的面目记录,即使有混乱、错误等也要照原样记录,因为这些不足之处也是真实情况的组成部分,调查者不必做任何修改、调整。

首先,忠实记录作品发生的全貌。

其次,配备录音机或摄像机等工具并掌握相关使用技术,配合耳机手机。

第三,第一次采录都记录讲唱人的基本情况、采录时间和地点、调查者和记录者等情况。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搜集记录民间文学的主要成绩。

答:中国古代的民间文艺学对民间文学没有专门的理论研究,只是在一些典籍中有一些零散的论述,但整体来看也能构成一个大致的理论系统。其中占较重要位置的是“实用风俗观”,即采集、研究民间风俗包括民间文学是为了“观风俗,知得失”、改良风俗以及出于改善上层社会的礼仪、娱乐的需要等;另外,对民间文学的局部问题也有一些精当的论述,较著名的论断如出于《毛传》的“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南宋朱熹对赋比兴等民歌表达手法的阐述、明代冯梦龙所说“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等。而对民间文学的记录与保存则有丰硕的成果,也可以说,这方面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民间文艺学史的主脉。中国古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历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先秦时期、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

2、怎样进行民间文学的田野调查工作? 答:

1、做好走向田野之前的准备工作。1)明确搜集目标,选好调查点或受访者。2)调查者必须掌握与课题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方法论 3)了解调查点的基本情况,做好联系工作 4)准备好需要携带的资料、工具等物品。

2、善于选取采访时机,处理好与采访对象的关系,并创造自然活跃的讲唱环境。

3、尽量采取访谈与记录同步进行的方法

3、如何做好民间文学的整理工作?86 答:所谓整理,就是将原始记录稿加以适当的调整、梳理,使之成为可以利用的作品。慎重整理,就是指在整理时,要严格遵守忠实原作的原则,除了若干必要的修订,不随意变动原作。

整理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资料性整理,一种是普及性整理。

第三章 神话

神话

答:神话就是人类在远古时期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高度幻想性的故事。或者说,神话是以原始思维为基础的关于神的行为的故事。这种定义,是着眼于神话的文学特质。如果将神话作为一种特定语境中发生的文化现象来全面地看待,那么神话还是上古初民的世界观和信仰的主要表现形式。神话的创作和讲述则是人类在蒙昧时期试图探索世界、解释世界、征服世界的一种社会活动或民俗生活。

1、自然崇拜

答:所谓自然崇拜,指在人类社会早期和科学不发达的社会团体中,人们由于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力,也不能科学地认识自然现象,而产生的对自然物和自然力的原始崇拜。

2、万物有灵观

答:所谓万物有灵观,指原始人或科学不发达的社会群体所持有的对灵魂或精灵的信仰。该信仰认为人、动物、植物等客观事物都有一种不依赖于物体、可以脱离物体独立存在的东西即灵魂。;灵魂可以暂时离开人体,也可以永远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灵魂或精灵左右着客观世界的进程,是持有原始信仰者的崇拜对象。

3、自然神话

答:按照神话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自然神话与社会生活神话。自然神话是关于天地万物的形成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神话,可分为:天地开辟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再生神话、自然万物神话。

4、社会生活神话

答:按照神话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自然神话与社会生活神话。社会生活神话是反映远古时期社会生活的神话。其内容很广泛,比较突出的主要有三类:文化发明神话、部落战争神话、民族族源神话。开辟神话104 答:就是原始人所想象的关于客观生活环境如何形成的神话,一般包括天地的形成、万物的创造等内容。

5、洪水再生神话

答:讲述人类在遭受洪水灾害的毁灭性打击之后重新繁衍生息的故事。这类故事也有怎样创造人类的内容,但不是将人类最早的起源,而是讲人类在遭遇特大洪水灾害后濒临灭绝的情况下怎样再造人类的故事。

6、文化发明神话120 答:是原始人关于自己生活中所使用的重要物品或技术的发明过程的神话。

10、部落战争神话121 讲述原始社会中后期,各部落之间抢夺物品和地盘,相互之间争斗和厮杀的故事。

11、民族族源神话123 答:民族族源神话是各民族而讲述自己的民族或部落的始祖、来源以及民族迁徙的神话。思考题

1、怎样理解神话的本质?

答: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科学而精辟,从跟本上阐明了神话的起源、内容实质、艺术特征等问题。据此,可将神话的本质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就神话产生的原动力和其内容实质而言,神话的产生源于原始人类解释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愿望,其内容是当时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变形反映。第二,就神话艺术构思的方式而言,原始人类是在一种充满神奇幻想的天地里,用人格化的方法去同化自然力。第三,就神话创作状态的特点而言,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是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

2、自然崇拜与万物有灵观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二者对神话创作的作用是怎样的?96 答:神话之所以具有这种“不自觉“的创作特点,从理论上来说,就是由于神话的创作和传播是以”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观“为思想基础。

3、神话学史上有哪些主要的学派?请说明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97 答:

一、隐喻学派

色诺芬尼,他认为神话是“古人的寓言“,是古代智者为寄寓、隐喻某种道理、深意而编造的故事。

二、历史学派

攸痕麦拉斯,他将神话历史化,认为神话实际上是历史的“传奇描述”。

三、语言学派

格林兄弟,他们认为,神话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源头,一切民间文化都源自神话;要深入一个民族的文化,就该从该民族的神话入手。

缪勒,他提出“神话是语言的疾病”的著名论断,认为一切神话都源于“语言的毛病”就像“珍珠是蚌壳的毛病”一样。他认为,原始语言是不完善也不稳定的,或者笨拙啰嗦而形象化,或者存在过多的一词多义和多词同意现象,开始语义所指是明确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语言的变化,人们不了解一些说法的原意,就根据这些说法的表面意思来推测原来的意思,对古代语言发生误解,这就是语言得了疾病,再加上一些注释,就创造出一些离奇的故事,就是神话。

四、人类学派

该学派以达尔文进化论为理论基础,认为人类文明是由低级向高级呈阶梯式发展的;各民族文化都会经历相似的发展过程,不管各民族的文化现象如何古朴和特异,都可以按一定原理从其精神、习俗适应客观生存需要的方式等角度来理解和解释,其深层心理、信仰机制都有共同性;现存各民族在开化程度上参差不齐,分别处于人类文明进程的不同阶段,可用未开化民族的文化状态来构拟文明程度较高民族的古代文化状况。代表人物爱德华·泰勒、安德鲁·朗和詹姆斯·弗雷泽。

五、心理学派,有成精神分析学派101

代表人物西格蒙德·佛洛依德及其学生荣格。

六、功能学派

代表人物是马林诺夫斯基,他提出文化都是为适应社会需要而存在的,一种文化规定都有其社会功能。

七、结构学派102

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列维-斯特劳斯,他创造性地把语言学领域的结构主义思想和方法借用于人类文化和神话的研究。

4、神话有哪些种类?103 答:第一,按民族或地域划分,可分为希腊神话、北欧神话、巴比伦神话、埃及神话、印度神话、中国神话、澳洲神话、美洲印第安人神话等。茅盾在1928年所著《中国神话ABC》中将中国神话分为三种:(1)北方神话,以《山海经》为代表;(2)中部楚地神话,以楚辞为代表;(3)南部岭南神话,以盘古神话为代表。第二,按文体形式不同,可分为韵文神话、散文神话、韵散兼行体神话。第三,按神话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两大类:自然神话和社会生活神话。

5、什么是洪水再生神话?试分析洪水再生神话的文化内涵。

答:洪水再生神话讲述人类在遭受洪水灾害的毁灭性打击之后重新繁衍生息的故事。

洪水再生神话对洪水灾害及其起因的叙说,是原始社会民众生活状况和自然崇拜的反映。神话中发大水的原因,一般是人触怒了天神遭到报复,这反映了初民对无法控制的自然力的恐惧和崇拜。神话中的兄妹结婚情节,则是原始社会群婚阶段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大部分神话都讲洪水移民是从葫芦里逃生的。这与我国古代广泛存在的葫芦崇拜有关。

6、举例说明神话的主要思想内容。69 答: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

征服自然地愿望与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7、举例说明神话的艺术特征。127 答:

庄严而虔诚的虚构。

奇丽荒诞的幻想。

8、神话的主要文化价值有哪些?

答:作为人类童年时期极其重大的社会文化现象和永久性经典的文学体裁,神话的文化价值是多方面的,较为突出的是一下三个方面:

第一,神话展示了人类在童年时期拥有的不懈求知、探索和创造的宝贵精神,和改造世界的顽强意志、无畏胆量。第二,神话是后世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第三,对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有模塑作用。

第四章 传说

关键概念

1、传说143 答:是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描叙特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地方风物或习俗的传奇故事。

2、人物传说148 答:人物传说的特征是以人物为中心,叙述人物的事迹和遭遇,用生动奇异的情节刻画和渲染人物形象。人物传说主要有六种类型:神仙传说,文人传说,巧匠名医传说,帝王将相传说,起义英雄传说,政治历史人物传说。

3、史事传说152 答:是以历史事件为叙述中心的传说。这种传说以传奇性故事讲述历史性事件,广泛刻画各个阶层、各方面的人物动态,反映民众对历史的认识,表现人心的向归。主要有三种类型:反抗外来侵略的传说,农民起义的传说,革命历史事件传说。

4、地方风物传说152 答:是关于特定地方的景物、古迹、特产、动植物的由来、命名和特征的解释性传说。

5、山川名胜传说153 答:是解释特定地方的自然物与人工物的由来、命名与特征的传说。

6、物产传说153 是关于各地、各民族的土特产的产生、特征和名称由来的传说。

7、动植物传说156 答:是解释动植物的名称、习性或特征的由来的传说。

8、习俗传说156 答:是关于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形成原因的解释性传说。

9、传奇性163 答:所谓传奇性,指故事情节在总体上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基础上,又通过夸张、巧合、超现实的想象等虚构手段,构造奇情异事,是故事曲折离奇,高峰迭起,引人入胜。

10、箭垛式人物165 答:由于情节缺少个性,一些典型的情节常被用于不同的人物身上,或者用以解释不同地方的风物。这样就造就了许多箭垛式的人物。“箭垛式”,就是指许多具有同样特征的情节都被安放到一个著名的具有这种特征的典型人物上,像很多箭射到一个目标上,使之成为聚集很多箭,并不断有新的箭射来的垛子。思考题152

1、传说与历史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答:二者的联系:首先,传说真实地表露和抒发了民众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情感和评价;而历史记载,虽然一般讲究记录史实,但是有时其褒贬态度、评价等受当时执政者的影响,也会出现偏差或违背历史真实的记载。其次,历史题材传说的讲述对象绝大多数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或事件,而且常常有“遗迹”可循;历史事件传说的情节也大都以真实的历史大事为背景。

二者的区别:第一,反映社会的方法不同。

第二,历史观不同。

第三,取材的角度不同。

第四,历史一般是不能变更的,而传说总是在传播中发生变异。

2、传说与神话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答:联系主要有三点:第一,一部分上古时期的传说与神话交融在一起,神话是传说产生的源头之一。

第二,传说与神话都是散文体的口述故事。第三,传说的人物和情节也有一定的超现实因素。

区别:第一,二者的故事的主人公有不同的属性。神话的主人公是神,其故事以神格为中心。传说的主人公是人,其故事更接近现实生活,其超现实因素的内容不会占据主导地位。

第二,神话与传说都有超现实的幻想,但神话的幻想符合原始思维的逻辑,神话的超现实情节是传播者信以为真的。传说的幻想只是为增强故事的传奇性而存在,并不为传播者所信,而且幻想的内容都与特定阶段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地方古迹、风俗相联系。

3、举例说明中国传说有哪些类型?

仅根据传说内容或题材的不同,将传说分为四大类:人物传说、史事传说、风物传说、习俗传说。

4、论述传说的艺术特征。

答:传说主要由五个基本特征:⑴表达方式的“可信性”与主要情节的虚构性;⑵故事情节的传奇性;⑶解释世界的人文情趣与 艺术构想;⑷情节与人物形象的类型化;⑸流传演变中的成长性。

5、传说产生的途径有哪些?166 答:从总体上看,传说的来源有多种,其主要的产生途径有以下四种:

⑴现实存在的事物为基点,进行自由的想象和虚构;

⑵将神话的情节和故事进行现实化和人格化的加工,使神话转化为传说; ⑶将历史事实传奇化;

⑷将完全虚幻的故事粘附在真实的事物上。

6、传说有什么社会价值?167 答:传说的价值主要有四个方面:娱乐价值;教育价值;文化资料价值;艺术借鉴价值。

7、简述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过程。175

8、孟姜女传说经过了怎样的演变过程?176

9、简析四大传说的形象系列及其特点。174 答:四大传说的形象系列可分为三部分:

1、人物形象;

2、自然物形象;

3、人工物形象

特点:人物形象四大传说形象系列的中心和主干。可以看出,每个传说的中心人物都是女性,她们是勇敢追求自己幸福的主动者,而且构成其性格的主要因素都集中表现于婚姻爱情方面的叛逆精神。辅助人物有两种:一种是她们恋爱对象;另一种是恶势力的代表。

其他形象在故事情节中也不是被动的道具,而是作为神话色彩的角色超出了本身的自然属性,各以其魔幻性的功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10、试述四大传说的结局艺术。181 答:四大传说的结局方式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故事本来都是悲剧结果,但都进过了符合民众审美习惯的奇巧处理。

1、牛郎织女传说:鹊桥相会;

2、孟姜女传说:哭倒长城;

3、梁祝传说:化蝶相伴;

4、白蛇传:法海变蟹。

11、简述四大传说与一些节日习俗的联系。182 答:由于四大传说历史悠久,且在民间影响巨大,导致了特定节日的产生或将节日习俗与传说情节相融合。

1、牛郎织女传说与“乞巧节”;

2、孟姜女传说与寒衣节;

3、梁祝传说与双蝶节;

4、白蛇传与端午节。

第五章

民间故事 关键概念

1、民间故事208 答:故事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故事,是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带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叙事作品的总称,包括神话、传说、童话、生活故事、寓言、笑话等。狭义的故事,指民众口头创作的内容具有泛指性、虚构性和生活化特征的散文叙事作品,是指神话、传说以外的散文叙事作品。

2、AT分类法211 答:1910年,芬兰的安蒂·阿马图斯·阿尔奈发表《故事类型索引》一书,将故事的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归为一个类型,并写出简洁的提要,然后分类编排,统一编号。1928年,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斯蒂·汤普森出版了《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他根据更大范围的民间故事资料对阿尔奈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这二人的分类体系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故事类型分析法,被合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

3、童话217 答:又叫“幻想故事”,是一种用“超人间”的形式来表现人间生活,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故事,包括魔法故事与动物故事两种,以前者为主。

4、魔法故事217 又叫变形故事,将现实升生活内容与神魔仙妖、魔法宝物等“超自然”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以神奇变幻的手法展开情节、结构故事、塑造人物。

5、动物故事217

是以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主人公的故事。

6、接触巫术?

:即对某人身体的一部分或与身体有关的东西施加影响,就能对该人本身产生实际作用。

7、生活故事227

是以民众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情节与表现手法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故事。

8、巧媳妇故事227

:主要塑造宗族文化背景下具有机智、手巧、善辩、勇于抗争等人格特征的已婚妇女形象。

9、呆女婿故事170是讲述男人作为丈夫由于蠢笨而在妻子或岳父母面前露丑的故事。主要有四种类型:①媳妇教女婿怎样说话做事,女婿试图照做,却连闹笑话。②学话成功的故事。③到丈人家祝寿的故事。④呆女婿结婚时不懂房事而受别人作弄。思考题

1、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的区别是什么?208 答: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有共同之处,即都是带有虚构性的散文叙事作品,人们有时用“故事”来统称三种文体,但它们也有本质的不同:

⑴神话的内容充满神奇荒诞的幻想,情节是超人间化得主角是神;

⑵故事的内容是生活化的,神奇的幻想较少,情节按照现实的逻辑来构想,主角是人;

⑶传说的内容虽然也有较强的虚构性,但都是与实有的人物、事件和地方风物相联系,而故事的内容都是泛指性的。

2、民间故事的特点是什么?210

:贴近生活、泛指性、类型化

3、什么是民间故事的类型、异文和母题?211 答:类型、异文、母题是类型学研究的基本术语。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要如此它就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一种类型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传统故事,可以把它作为完整的叙事作品来讲述,其意义不依赖于其他任何故事。

4、什么是幻想故事?它有什么艺术特征?它有哪些常见的经典类型?217 答:童话又叫“幻想故事”,是一种用“超人间”的形式来表现人间生活,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故事,包括魔法故事与动物故事两种,以前者为主。

童话除了一般故事的特征外,还具有一下两个特征:㈠具有浓郁的幻想色彩;㈡保存着较多的奇异习俗内容。

中国主要经典童话的情节类型:天鹅处女型故事、田螺姑娘型故事、灰姑娘性故事、狗耕田型故事、蛇郎型故事、狼外婆型故事、怪孩子型故事、神奇宝物型故事、画中人型故事、问**故事等。

5、魔法故事里的动物形象与动物故事里的动物形象有什么区别?

魔法故事是现实内容与魔幻内容的结合是以现实内容为基调,动物形象也只是魔幻内容的一部分,故事的环境是在人间,动物是点缀和故事元素。

动物故事的典型特征是以拟人的方式塑造角色.展开情节,并以动物的行为表现人间的人间生活的情理。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少部分以人或神为主,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通常在结尾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它们篇幅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艺术上成就很高,对

6、民间故事的主要价值?

娱乐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资料价值

第五章

思考题

1、简述民间歌谣的分类法?268 答:从民歌的思想内容角度,可将民歌分为情歌、生活歌、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儿歌。

根据民歌的句式、章法、韵律、唱法等表现形式方面的特点,可以将民歌分为山歌与小调两大类,每大类之下又有多种具体的民歌样式。

民歌有什么功能?290 ⑴抒情娱乐功能

⑵教育规范功

⑶实用功能

⑷文化资料功能

2、论述民间歌谣的艺术特征。288 答:⑴天机自动,朴素混成;

⑵形式多样,韵律和谐;

⑶善用各种修辞手法。

3、什么是仪式歌?简述仪式歌的主要形式。272 答:是民众在祈福禳灾、过节贺喜、祭神送葬、迎宾做客等仪式活动中所唱的歌谣。仪式是民众在某种特殊情形下举行的具有法术、通神、转折、过渡等功能的程序化的隆重活动。在仪式中有一些有特定象征意义或文化功能的程序化行为,此时念诵或演唱的套语、歌谣就是具有特定功能的仪式歌。

他主要有三种类型:法术歌、节令歌、礼俗歌。

2、创世史诗与英雄史诗的区别是什么?P324 不同:在产生时期上,创世史诗要早于英雄史诗,前者产生于神话时代稍后的原始社会野蛮时期的中高级阶段,后者产生于原始社会解体,正进入奴隶社会或者封建军事民主制时代即英雄时代;在内容上创世史诗以创世过程为主体,再加上民族的起源、迁徙等内容,英雄史诗则以英雄率领部族民众抗击侵略,完成统一为主体,前者的神话因素更多,后者的历史性更强;在结构上,创世史诗大都没有完整具体的事件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英雄史诗则以英雄业绩、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由一个或几个有密切联系的英雄人物贯穿始终。

3、简要介绍中国著名史诗《格萨尔》基本情况P325 《格萨尔》又称作《格萨尔王传》,主要流传于青藏高原地区的藏族,描写了英雄格萨尔大王率领岭国人抗击侵略,征服岭国,降

民间歌谣 魔除暴、完成西藏统一的历史过程。它共有100多部,50余万行,世界最长的史诗,现已出版藏文版70余部。它在蒙古族中也广泛流传,蒙古族的异文译作《格斯尔传》,属“同源分流”,故事框架相近,情节有所变化。该史诗在土族、纳西族、裕固族中也有流传。《格萨尔》的影响大的名篇有30多部,其中《霍岭战争》最为精彩。《格萨尔》在中国民间相传已有千年,它主要以原始的“口耳相传”方式存活在民间艺人的讲唱中。中国现有格萨尔说唱艺人大约140多位,其中多为藏族艺人,另有几十位蒙古族艺人和少量土族艺人

4、简要介绍中国著名史诗《玛纳斯》P326

《玛纳斯》是在新疆柯尔克孜族聚居区流传的英雄史诗,讲述英雄玛纳斯及其子孙共八代法抗卡勒玛克人入侵的故事。据史载,柯尔克孜族自古以来屡受异族的侵略与奴役,契丹、蒙古等族都曾劫掠,征服过该部族,史诗中反抗卡勒玛克人入侵的故事就是历史上该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反映。在《玛纳斯》的众多异文中,以新疆阿合奇县居素甫、玛玛依演唱的《玛纳斯》最为优秀,该版本有23万行,共八部,每部的篇名均为采用玛纳斯家族各辈英雄的名字命名。《玛纳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指八部的总和,狭义则仅指第一部。在八部史诗中,第一部《玛纳斯》最长,共五万多行,也最为成熟,艺术成就最高,流传最为久远和广泛。

3、简述史诗《江格尔》的基本情况P327 《江格尔》是流传于新疆阿尔泰山区和额尔齐勒河流域的蒙古族聚居区的英雄史诗,它描写了宝木巴国同周围各汗国之间的多次战争和冲突,描述了江格尔、洪古尔等英雄的征战业绩,并宣扬了一种建立和幸福的理想国的理想。该史诗最初产生于蒙古卫拉特部族,经过了400多年的流传演变。《江格尔》由70余部相对独立的篇章组成,各部由江格尔为首的英雄担任主角,可串联为统一的故事。

第八章 民间长诗

1.《阿诗玛》P376 《阿诗玛》是在云南彝族支系撒尼人中间流传的一部优秀长篇叙事诗。该诗在撒尼人中脍炙人口,撒尼男女多以阿黑、阿诗自居。长诗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阿诗玛、阿黑形象深受人们喜爱,他们执着追求自由、不为富贵所动、不屈服于强势压迫的反抗精神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1.什么是民间叙事长诗?它有哪些主要类型?P374 民间叙事长诗又称为长篇叙事诗或者古诗歌,是民众创作和传唱的一种篇幅较长的叙事性歌谣。它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形成时期晚于史诗。它的篇幅较长,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并致力于刻画人物想象,这使它与抒情诗区分开来。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爱情婚姻叙事诗,通过爱情婚姻故事特别是悲情故事的讲唱,反映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性,并通过主人公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对爱情、如意婚姻的追求,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如汉族的《孔雀东南飞》)第二类是社会斗争叙事诗,反映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引发的斗争与反抗(《鈡九闹漕》)

2.民间抒情长诗与民间叙事长诗,一般民歌的区别是什么?P377 它与民间叙事长诗的区别:前者注重感情的抒发,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不注重刻画人物形象,而后者相反。当然抒发情感不可能与具体事情毫无关系,而是指其着重点和基本格调是抒情,抒情过程中的叙事成分较少,不能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3.举例说明中国民间叙事长诗的演进过程。P375 1.先秦时期的雏形阶段:如《诗经》中的《谷风》、《静女》、《氓》等已有简单情节的叙述,他们可说是叙事诗的雏形。2.汉代以后趋向成熟时期。汉乐府时期流传下来的叙事诗已初具叙事诗的规模,并有生动的细节描写。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叙事诗趋于成熟的时期,其标志是产生于建安年间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3.明清至现在的繁荣时期。明清以来,各民族叙事诗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汉族有湖北地区的《崇阳双合莲》、《鈡九闹漕》、和“四游八传”。所谓“四游”,指的是《东游记》、《南游记》、《西游记》、《北游记》,分别讲唱王母、观音,唐僧和真武到远方取经的故事;所谓“八传”,指的《黑暗传》、《封神传》、《双凤奇缘传》、《火龙传》、《飞龙传》、《精忠传》和《英烈传》。4.举例说明民间抒情长诗的主要内容。P377 第一种,配合和赞颂劳动的长诗。如《盖房调》。第二种,用于礼俗活动的长诗。如《哭嫁歌》;第三种,反映爱情婚姻生活得长诗。指婚嫁仪式以外的场合所唱的表达爱情感受的诗,这些诗一般都是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如《游悲》。5.简述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的基本情况P376 《阿诗玛》是在云南彝族支系撒尼人中间流传的一部优秀长篇叙事诗。该诗在撒尼人中脍炙人口,撒尼男女多以阿黑、阿诗自居。长诗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阿诗玛、阿黑形象深受人们喜爱,他们执着追求自由、不为富贵所动、不屈服于强势压迫的反抗精神有积极的思想意义。(该诗的具体内容,自行了解)

第九章 谚语,谜语,歇后语

关键概念 1.谚语P405 谚语是民众口头流传的具有一定的认识和教育作用的通俗而精辟的定型化语句。2.谜语P412 谜语死由谜面与谜底两个部分组成的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民间韵文作品。思考题

1.什么是谚语?谚语与其他俗语形式怎么区分?P405 谚语是民众口头流传的具有一定的认识和教育作用的通俗而精辟的定型化语句。谚语以成句的形式区别于俗语词、惯用语、俗成语、俗短语这几种形式短小的俗语,它的定型化合艺术性的特点使它区别于一般的言语,它的口语性特点使它区别于格言和成语。它与歇后语的区别也是很明显,后者是可以分称类似谜面和谜底的两个部分。2.举例说明谚语有哪些基本类型?P406 三大类: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言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放虎归山,必有后患”,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此题分类方式众多,详见书本)3.怎样完整理解谚语的内涵与功能?P409 谚语数量庞大,涉及民间生活和民众精神的方方面面和各种细微之处,其文化内涵无疑是博大精深。完整地理解谚语的文化内涵,应该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方面,谚语本身就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另一方面,谚语是民俗文化的载体。这两个方面往往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

4.举例说明谜语有哪些主要类型?P414

分三类:1.物谜,就是以固体形象的事物为谜底的谜语。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物体,都有可能成为谜语的描绘对象。这类谜语是数量最多的。2.事谜,是以人的行为,动物的活动或者运动中的自然现象为谜底的谜语。这类谜语描述民众的各种活动以及人们见到人们见到自然界的各种动态的现象。3.字谜,就是以汉字为谜底的谜语。字谜的制作可以从字的偏旁,笔画,读音,字义等多方面入手。字谜一般为单字,也有多字,5.谜语有什么艺术特色?P415

主要特色:1.谜面与谜底结合奇巧。谜语要选择一个别致的角度,采用巧妙地辞令,是谜面与谜底有某种联系,既不过于隐晦难解,又不至于一目了然,要有高超的技巧,绕着弯子说话,将人引入迷途,但又不离谜底的某种特征,“词预显而隐”。2.善用比喻、拟人、谐音等修辞手段。在谜语这种文体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极频繁,这是造成谜语构思的奇巧性和描述的生动性的重要因素。3.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谜语是一种口头韵文作品,富于韵律美,易于传诵。6.歇后语的内容在取材上有什么特点?P420

歇后语的措辞所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广泛、五花八门、无所拘束。在歇后语里可以见到各种人物,各种动物、自然物、人工物,各种社会活动和事件。这些内容有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况,也有历史掌故,也有长期传承的文学故事中的内容,也有大量的随意想像和编造的情况。

7.简要说明歇后语中常见的人物形象。P 在歇后语出现的人物可以分二类:一类是各种名人,包括文学故事中的人物、历史人物、当代社会名人等;另一类是无名无姓的类型化人物,其中占较大比例的是常遭人嘲笑的弱势群体,如残疾人,乞丐,穷人,愚笨的人等,他们是最易于被人拿来取乐的对象,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其他人物类型。

8、举例说明什么是歇后语的乖讹式幽默?P428

歇后语引语部分的奇异构想往往违背常理,使经验与言语事实发生冲突,造成乖讹式幽默。如:板凳上玩麻将——扒拉不开;抱着地雷睡大觉-——活够了。以上内容就是违背人民的生活事理或逻辑常识的,是滑稽可笑的。所以,引语内容属于奇思异想的歇后语,其幽默效果也要更强些。其幻想色彩越强,构想越奇特,就越可笑。

9、举例说明什么是歇后语的情感释放型幽默?P430

与构成情感释放型幽默的两种途径想对应,属于这种幽默方式的歇后语也有两种:贬低别人的歇后语和解放禁忌的歇后语。1.贬低,嘲笑别人的歇后语,常见类型有:其一,讲述别人品质、性格、能力、见识、习惯等方面的弱点的。如:乡下人进城——花了眼。其二,以人生理上的缺点,残疾为题材。其三,将人比作动物,以贬低,嘲弄他人。如:猫哭耗子——假慈悲。2解放禁忌、格调粗俗的歇后语。

10、举例说明什么是歇后语的干涉型幽默方式?P428

干涉型幽默。歇后语的目的语以双关的形式构成干涉型幽默。所谓干涉型幽默,就是以某种巧妙地方式,将两个在人们的经验里本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使二者相互干涉,造成违背人们日常经验里的矛盾感和错讹感,并有一种因联方式的奇巧而造成 的谐趣美,从而引人发笑。如:猫儿见了鱼——求婚(荤)。论述歇后语幽默效果的构成原理与方式P425

一般而言,幽默的构成原理有三种主要类型:心理之期望的突然扑空、经验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情感郁积的巧妙释放。构成方式有四种:1.岔断型幽默。歇后语的两分式结构与间歇式表达具有使人心理期待突然扑空的效果,造成岔断式幽默。2.干涉型幽默。歇后语的目的语以双关的形式构成干涉型幽默。所谓干涉型幽默,就是以某种巧妙地方式,将两个在人们的经验里本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使二者相互干涉,造成违背人们日常经验里的矛盾感和错讹感,并有一种因联方式的奇巧而造成的谐趣美,从而引人发笑。3.乖讹式幽默。歇后语引语部分的奇异构想往往违背常理,使经验与言语事实发生冲突,造成乖讹式幽默。如:板凳上玩麻将——扒拉不开;抱着地雷睡大觉-——活够了。以上内容就是违背人民的生活事理或逻辑常识的,是滑稽可笑的。所以,引语内容属于奇思异想的歇后语,其幽默效果也要更强些。其幻想色彩越强,构想越奇特,就越可笑。4.情感释放型幽默。与构成情感释放型幽默的两种途径想对应,属于这种幽默方式的歇后语也有两种:贬低别人的歇后语和解放禁忌的歇后语。1.贬低,嘲笑别人的歇后语,常见类型有:其一,讲述别人品质、性格、能力、见识、习惯等方面的弱点的。如:乡下人进城——花了眼。其二,以人生理上的缺点,残疾为题材。其三,将人比作动物,以贬低,嘲弄他人。如:猫哭耗子——假慈悲。2解放禁忌、格调粗俗的歇后语。

11、怎么看待哪些格调“粗俗”的歇后语?P432

这些歇后语虽难登大雅之堂,但它们在适当的场合出现,并无伤大雅,其数量也是较多的,而且由于冲破了在许多场合下的禁忌,往往有很强的幽默效果,但使用这一类歇后语一定要慎重,注意它们所使用的特定场合,在很多关系、活动和场所中是不宜运用这类歇后语。

民间说唱

1、袍打书446

又称“大件袍打书”、“袍带书”、“长枪书”,讲述历史上以攻伐征战事迹闻名民间的帝王、将领平定天下、抗击外寇的金戈铁马类的故事,如《三国》、《杨家将》、《岳飞传》等。

2、短打书446:

又称“小件短打书”、“侠义公案书”,讲述绿林英雄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比武打雷、拜山供寨等内容的故事,或讲述清官秉公破案、惩恶扬善的故事,如《水浒传》、《三侠五义》等。

3、神魔书446 :或称“灵怪书”,讲述以神仙、妖怪、魔法等事迹为主要内容的故事,如《聊斋》、《西游记》、《济公传》等。

4、世情书446:讲述现实生活特别是市民生活中的人情世态、悲欢离合等内容,如《啼笑因缘》等。

5、墨刻儿447

又称“墨书”,先有文人创作的话本小说,在此基础上加工、再创作而成口头形式的评述。

6、道儿活447

:又称“路子书”、“条书”,指纯靠艺人口传或依据艺人留下的底本来说书。

7、快书、快板450

快书、快板,是用竹板、铜板或骨板等伴奏,词句合辙押韵、节奏较快的一种叙事性说唱形式。

8、山东快书450

源于鲁西南一带,传说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传统上主要讲述英雄武松的故事,曲目名为《武松转》,从武松大闹东岳庙开始,到蜈蚣岭遇见松江为止,共12个段子。

9、数来宝451

数来宝流行于北方,由一人或两人说唱,用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髀骨拍打作为节奏,内容以见景生情、即兴编演见长,常见句式是“

三、三”六字句和“

四、三”七字句,隔句押韵,可两句、四句或六句换韵。

10、相声452 :相声是以具有显著谐谑效果的说学逗唱等言语技艺来描绘、讽刺社会生活、世俗百态的一种说唱艺术。

11、“一头沉”454

指相声的对话一逗哏的角色为主,以捧哏的为辅,内容和表演的分量偏重于逗哏方。

12、“子母哏”454

指甲乙双方以争辩的方式展开内容,角色的分量也偏重于逗哏方,但角色双方的差距不很显著。

13、相声的“包袱”455 “包袱”就是相声里精心组织的笑料。这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创作者设计好一个具有幽默效果的相对完整的叙事单元,就像铺设了一个包袱皮,然后不露声色的往里面放种种可笑的东西,包好系紧,条件成熟时再突然抖开,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

14、“肉里噱”:指构成相声基本内容和框架的“包袱”,是相声的骨架。

15、“外插花”455 指在相声骨干内容的基础上生发和插入的“包袱“。它在相声思想内容的表达上是必不可少的,丰富了相声的思想内容,是相声的骨肉。思考题

简述民间说唱的源流。442 答:说话是人际交往的一种主要形式,当一些人将自然的说话加以提升和艺术化时,就出现了说话艺术。一些以说唱为能事的人的口头表演就是最早的说唱作品雏形。

殷商时期就有了以滑稽、歌舞、竞技、音乐娱乐人的“奢侈奴隶”。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职业半职业的说唱艺人,称为俳优,为帝王、诸侯、富贵人家所豢养,其言语一般以机智巧辩见长,其言语可称为俳优说唱文学。

直到唐代,开始有了完整的教程规模的说唱文学的记载。

宋代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城市经济,市民阶层有了一定规模,勾栏瓦肆等场所的说话艺术盛行,“诸宫调“等以唱为主的说唱文学也丰富,故两宋时期是说唱文学的成型、兴旺时期。元代的说唱文学在宋代的基础上发展,并出现了弹词、鼓词等形式。明清时期是说唱文学的成熟期和繁荣期。

民国以后,说唱文学继续发展,并成为民众普遍喜爱的文艺形式,其品种与内容也随着现代社会的各种情况而不断调整和演变。

1、民间说唱的主要特点?443 答:第一,叙述为主,表演为辅。

第二,说唱艺术是在宋朝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才成熟起来的,其内容和情趣受市民文化影响较大,其受众也以市民为主体。

第三,说唱在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样式之后,由于它的演出需要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同时也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其演唱者虽然也有出于自娱目的的各阶层民众,但以靠此谋生的艺人为主,故比其他民间文学样式更为商业化和职业化。

2、简述民间说唱艺术的主要品种。444 答:根据表现形式的特点,可将说唱艺术分为十大类:评书、相声、快书快板、大鼓、弹词、渔鼓道情、琴书、牌子曲、时调小曲、走唱等。

根据表达形式是说还是唱,将说唱艺术分为三大类:说故事类(北方的评书、相声,南方的评话等);唱故事类(大鼓、坠子、琴书等);韵诵类(北京数宝来、山东快书、天津快板等)。

3、评书内容要做到入情入理,简要说明其含义、意义与要求。447 答:评书内容入情入理,指评书艺人将故事讲得不仅在实质上合于情理,而且还要书情书理通达透彻,听众在现场就能明白其中情理,不存抑或困顿。(含义)

要做到说书的入情入理,艺人不仅要讲清楚故事的基本情节,而且要边说边评,不断对故事加以理解和评说,这样不仅使故事“通情达理”,而且加强了艺人与听众的交流和沟通。入情,则动人心;入理,则使人信。(意义)

说书艺人很注意书情书理的通达,强调“说透人情,论透书理”。对情理通达的重视主要是由评书的现场性决定的。艺人不但交代基本情节,而且已讲述人的身份加以穿插和说表,在许多地方都要特意说明人物为何这样说、这样做,或事情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子,也对人物和故事加以合乎人情事理的评判,这些评判往往与听众的观点打成一片。(要求)

4、简要说明评书的语言表现力。449 答:语言生动多姿

评书是一种语言表演艺术,其语言表现力极强,主要在于以下五个方面:

⑴评书的语言是通俗易懂、口语化的,并运用许多生动传神的口头语汇,易于广大民众接受; ⑵评书的表述常使用浅显而及形象化得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拟人等。⑶评书艺人擅长拟声的表达技巧。

⑷在以散文为主的叙述中,不时穿插韵文以作渲染和调节,如人物出场时常用“赞”来描写人物的相貌、穿戴等。⑸评书语言往往庄谐并出。

5、快书、快板的主要特点?452 答:快书、快板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表述紧凑,叙事精炼。

情节紧张,冲突激烈。

张弛有致,庄谐并出。

6、简要说明相声技艺四要素。454 答:相声技艺四要素指说相声的四项基本功——说学逗唱,也是相声的四种表达方式。

“说”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相声是以口说为基本表达方式的,逗、学、唱都离不开说,必以说为基础,演员必须具有卓越的口头表达才能;二是艺人所指的狭义的“说”,指相声里穿插的各种引人发笑或富于趣味的“小段子”或言语游戏。相声的说也不同于评书或一般的说话,要“诨”说,有逗,有“包袱”,才是相声。

“学”就是模拟,主要是模拟各种声音,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声响,人的放音叫卖声等。

“逗”,就是抓哏、逗乐、取笑,是构成相声幽默效果的主要因素。

“唱”,包括两种:一是本属于相声艺术里的唱工,称“太平歌词”;二是学唱各种戏剧、歌曲等。

相声技艺的四要素在相声里是密切配合、水乳交融的,特定段子不一定各种形式都具备,而以某种或某几种技艺为主。在四要素中,说与逗是最基本、最重要的。

7、怎样制造和组织相声的“包袱”?455 答:“包袱”的内容要符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基本规律。构成“包袱”的手段多种多样,有运用夸张、谐音、双关、曲解、绕口令等语言手段构成的“包袱”,有靠情节的巧合、意外等构成的“包袱”,有靠人物性格的滑稽可笑构成的“包袱”,有靠演员滑稽的表演、动作、模拟、学唱构成的包袱,有靠对话的机智巧辩构成的“包袱”,等等。

“包袱”的组织要注意铺垫的严密性和抖落的突发性。456

8、举例说明相声讽刺艺术的特点。459 答:相声的讽刺是尖锐的、不留情面的,并且常运用夸张、荒诞的手法将社会的黑暗面、不正之风或人的弱点、不良习气极端放大,是人们对黑暗、错误或不良现象认识得非常清楚,从而受到有力鞭挞、批判、批评、奉劝的效果。但相声讽刺并非直露、简单的揭批和谩骂,而是一种艺术的形象的表达,其尖锐性和含蓄性是统一的。相声的讽刺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典型的形象表现的,是以丰厚的生活功底和逼真的细节描写为基础的。讽刺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含蓄,它靠“形象”而不靠“现象”说话。有些讽刺性相声塑造了家喻户晓的典型形象,如《买猴儿》中的马大哈,《不正之风》中的万能胶,《教训》中的坐地泡等。

9、评书故事情节的主要特点?448:情节曲折连贯。故事的曲折性是评书的显著特征,在评书内容的五种特色“理、味、细、趣、奇”中,“奇”是一个必要因素。曲折性主要由三种因素造成,一是丰富的悬念;二是巧合。三是意外情节。

思考题

1、民间小戏与地方大戏的区别于联系?472 答:小戏与大戏既有显著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大戏与小戏形成的鲜明对比:①大戏主要反映社会上层和市民生活,以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篇幅长,结构也较复杂;

②大戏的角色较多,行当分工细致,有生、旦、净、末、丑等; ③大戏的语言常用文言韵白,唱曲多用宫调连曲、成套板腔。

二者的联系:①从根源上讲,大戏也是由小戏发展而来,并且仍在不断从民间小戏汲取养料,借鉴消息的素材、剧目、唱腔、曲调、语言等;

②小戏也常受到大戏的影响,汲取大戏的长处来丰富、提高自身的水准,有些小戏进入城市后转化为大戏。

2、简要说明民间小戏的形成与演进过程。473 答: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小戏不只源于一种艺术形式,而是在多种艺术形式的基础上经过多种渠道发展而成。概而言之,民间小戏的形成主要沿着两种途径:一是由歌舞形式发展为以歌舞为主的小戏,二是由叙事体的民间说唱演进为代言体的故事表演。

①民间小戏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日常生活和宗教仪式中的原始歌舞。

②春秋战国时期俳优的滑稽言谈及模仿行为也与戏曲的产生有一定关系。这些形式在后来较长的历史时期中都沿着各自的方向发展着,都为戏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但还不是真正的戏曲形式。

到隋唐时期,中国戏曲出现了萌芽形式,隋末出现了两个人物歌唱和表演的小歌舞剧《踏摇娘》,它有歌、有舞、有对白、有故事,而且是代言体的表演,具备了戏曲的各要素,标志着中国戏曲的初步形成。唐代有两个角色表演的以滑稽对白为主的小型喜剧——参军戏,随着后来加入歌唱和音乐伴奏,这是也可以看成戏曲形式了。

③民间小戏的成熟与发展时期是宋元时期,并出现了戏曲史上第一批剧种,如温州杂剧,福建的梨园戏、莆仙戏等。④明末清初时期则是民间小戏的大崛起时期,这时形成了大量的小戏剧种,出现了民间小戏的繁荣局面。

⑤晚清和辛亥革命前后,是古代小戏繁荣期的后期,又出现了一批剧种,如华东一带的一些小剧种,和稍后出现的花鼓戏、采茶戏、道情戏等。

3、民间小戏有哪些常见的内容?474 答:民间小戏是民众自编自演自赏的艺术形式,真实生动地表现自己的生活状态、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其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四)日常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故事

(五)反映民众的爱情生活

(六)表现社会矛盾与冲突

4、民间小戏有什么艺术特色?475 答:

(一)、具有浓郁的喜剧色彩

(二)、情节集中,结构单纯

(三)、人物形象简约而鲜明

(四)、使用口语化、生活化得乡音土语

第五篇:民间文学试题

民间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民间文学具有双重属性,既是__________现象,同时又是___________现象。

2、民间文学在体裁上,可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分别是、、、。4、1958年,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会上确定了、、、__________的工作方针。

5、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

6、记载有女娲神话最早文字资料的文献是__________.7、被称为世界上寓言的三大发祥地的是、、。

1、文学现象、民俗文化现象

2、民间散文作品、民间韵文作品、民间说唱作品

3、《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

4、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大力推广、加强研究

5、田野调查法、历史追溯法、共时比较法

6、《楚辞》

7、希腊、印度、中国

二、单项选择题(每空1分,共10分)

1、民间文学四大特征中起主导作用的两个重要特征是

()

A.集体性和变异性

B.口头性和传承性

C.传承性和变异性

D.集体性和口头性

2、先秦采集民间歌谣的优秀成果是

()A.《尚书》

B.《左传》

C.《国语》

D.《诗经•国风》

3、山西的《走西口》是人们熟悉的一首

()A.花儿

B.爬山调 C.信天游

D.打歌

4、神话资料最为丰富,而且情节原始而完整的文献是

()

A.《庄子》

B.《国语》

C.《山海经》

D.《左传》

5、记录岁时节日习俗的重要民俗学文献是

()A.《风俗通义》

B.《荆楚岁时记》

C.《述异记

D.《博物志》

6、流传在甘肃、青海、宁夏地区,以爱情为内容,用汉语演唱的山歌是

()A.爬山调

B.信天游 C.花儿

D.二人台

7、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成立的时间是

()A.1918年2月

B.1920年冬 C.1928年春

D.1922年夏

8、世界上最早的田螺姑娘型故事《白水素女》出自

()A.《述异记》

B.《酉阳杂俎》 C.《荆楚岁时记》

D.《搜神后记》

9、《走西口》的流传范围是

()A.陕北

B.内蒙 C.华北地区

D.晋西北

10、“二月二,敲瓢擦,十个老鼠九个瞎”属于

()A.节令歌

B.礼俗歌 C.诀术歌

D.祀典歌

1、D

2、D

3、B

4、C

5、B

6、C

7、A

8、D

9、C

10、A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传承性:又称“传统性”。他是指民间文学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还积淀保存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民众的观念、审美意识及传统的文化形式。

2、洪水再生神话讲述人类在遭受洪水灾害的毁灭性打击之后重新繁衍声息的故事。这类故事也有怎样创造人类的内容,但不是讲人类最早的起源,而是讲人类在遭遇特大洪水灾害之后濒于灭绝的情况下怎样再造人类的故事。

3、生活故事:直接反映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故事,又称为“世俗故事”或“写实故事”。其基本特征是:以现实社会中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物为主人公,从日常生活中提炼故事情节,用写实手法来刻画人物和叙述故事。有着鲜明的阶级倾向和浓厚的现实性。

4、“AT”分类法:由阿尔奈(芬兰)提出,他分析比较了芬兰和北欧其他国家以及欧洲一些国家所出版或保存的民间故事记录,把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加以综合,写出简洁的提要,并依一定的原则将这些故事情节进行了分类编排。美国的汤普森针对其所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这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被各国学者称为“AT分类法”或“阿尔奈——汤普森体系”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民间文学集体性在创作、流传中的表现?

2、三十年代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成立时间、主要活动和重要人物?

3、民间传说与历史的联系与区别?

4、白蛇传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在原始社会最常见,伴随着集体活动,受集体意识的驱使或集体情绪的感染,你一句,我一句,或一唱一和即兴创作。(2分)

(2)采用集体分工的方式,个别人先创作出一个雏形,然后群体加工,添枝加叶,形成一个完美的作品。(2分)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民间歌手、民间艺人的创作时有这种情况。湖北崇阳民间叙事诗《双合莲》,就是作品中女主人公的一位长辈郑三爹根据其身边的真实故事编唱出来的。但这类创作同样能在集体中流传并得到大家的认可。(2分)

2、(1)1927年冬天,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成立了“民俗学会”归属于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设主席一人,由其独立审定刊物,处理一切会务。(2分)

(2)民俗学会的主要活动,仍是搜集研究民间文艺,但其搜集活动、研究活动一开始就比较偏向于民俗学,侧重于民间信仰和风俗习惯的调查研究。(2分数)

(3)特别是理论上,后来渐与民族学、人类学相汇合。这一时期在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上的重要人物主要有周作人、顾颉刚、赵景深、郑振铎等。(2分)

3、二者的联系在于:首先,传说真实地表露和抒发了民众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情感与评价。(1分)其次,历史题材传说的讲述对象绝大多数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或事件,而且常常有遗迹可寻。传说之所以被称为“信史”,正是从这些联系出发。(1分)二者的区别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反映社会的方法不同。(1分)第二,历史观不同。(1分)第三,取材的角度不同。(1分)

第四,历史一般是不能变更的,而传说总是在传播中发生变异。(1分)

4、A最早记载话本《西湖三塔记》有白蛇传的核心情节:白蛇爱上人,被镇于石塔下。(1分)

B话本《白娘子永镇雷锋塔》具备了后来白蛇传的基本情节,白娘子的形象的基调人格化,有时会露出凶相,但不吃人、害人。以感情执著的良家女子出现,小青形象模糊。(2分)C《雷锋塔传奇》白娘子变成蛇仙,既真诚、善良、勤劳又有勇敢的顽强斗争精神,故事情节更生动细致。(2分)

D近现代,突出反封建、争自由的主题,增强了斗争情节(1分)要求:卷面整齐,要点答对

五、分析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什么是天地开辟神话?分析盘古神话的基本故事情节并阐明其基本文化意蕴?

1、(1)天地开辟神话就是原始人所想象的关于客观生活环境如何形成的神话。一般包括天地的形成、万物创造等内容。原始人对天地、万物的由来有着可贵的好奇心,就充分展开想象,创作出情节奇特而又气魄宏伟的开辟神话。世界各地都流传着这类神话,并且很多民族的开辟神话都有其基本情节的相似性。(5分)

(2)汉族天地开辟神话是盘古神话,首见于三国时期东吴徐整的《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纪》。盘古神话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1)天地混沌,昼夜不分;2)巨神出世,天地开辟;3)垂死化身,生成万物。(4分)

(3)盘古神话的文化意蕴主要有两点:1)表现了原始人对于人与自然相生相依的和谐关系的认识,原始人首先是崇拜自然的伟力,认为人是自然孕育出来的;但人也不只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而是有无穷的创造力;盘古死后化为万物,就表现了人创造了世界、控制自然的愿望和气魄。(3分)2)开辟神话中的垂死化身情节,体现了原始人灵魂不死的原始观念和积极旷达的生死观。古人认为人的灵魂可以脱离肉身而存活,又认为人死后可以转生为其他生物。盘古的死并不是生命的终结,他的生命可以通过转化为其他物质的方式延续:死了一个,化生许多;前种形式的终结,宣告着另一种形式的新生。这种灵魂观念和生死观在现代人的习俗上也有表现。(3分)

要求:卷面整齐,分析合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民间文学在世界各国有不同的叫法,在西方国家一般称为“Folklore”,意为

。在前苏联称为,在日本称为

。2、1958年,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会上确定了、、、__________的工作方针。

3、“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包括《

》、《

》、《

》。

4、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

5、传说的“四固定”分别是、、、。

6、神话按内容可分为

为两种,其中民族起源神话属于。

1、民众的知识 劳动人民的口头文艺

口承文艺

2、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大力推广、加强研究

3、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

4、田野调查法 历时追溯法、共时比较法

5、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物固定、事件固定

6、自然神话、社会生活神话、社会生活神话

二、多项选择题(每空2分,共10分)

1、民间文学的特征是

()

A.集体性

B口头性

C.变异性 D传承性

F.可信性

2、保存古代神话较多的典籍主要有

()A.《世说新语》

B.《山海经》

C.《楚辞》 D.《淮南子》

F.《笑林》

3、世界寓言的三大发祥地

()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印度

F.日本

4、五四前后,北京大学兴起了歌谣学运动,主要参加者有

()

A.鲁迅

B.周作人

C.刘半农

D.沈尹默

F.郁达夫

5、民间传说的类别主要有

()

A.人物传说

B.包公传说

C.风物传说.D.习俗传说

F.难老泉的传说

二、多项选择题(每空2分,共10分)

1、ABCD

2、BCD

3、ACD

4、BCD

5、ACD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集体性:是指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中了集体的智慧,融汇着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共有,并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2、花儿:是流传在西北高原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民歌形式。除汉族之外,还有回族。土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藏族等民族,基本山用汉语演唱。花儿主要有河湟花儿和洮泯花儿。

3、事件传说:是以某一历史事件为中心来叙述的故事。主要是关于历代农民起义、农民革命以及民族英雄抗战的故事,如义和团传说,太平天国的传说等。一组事件传说常常能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做比较完整而生动的记述。

4、“AT”分类法:由阿尔奈(芬兰)提出,他分析比较了芬兰和北欧其他国家以及欧洲一些国家所出版或保存的民间故事记录,把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加以综合,写出简洁的提要,并依一定的原则将这些故事情节进行了分类编排。美国的汤普森针对其所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这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被各国学者称为“AT分类法”或“阿尔奈——汤普森体系”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三十年代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成立时间、主要活动和重要人物?

2、洪水再生神话的文化意蕴?

3、民间传说与神话的联系与区别?

4、民间故事的特点

1、(1)1927年冬天,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成立了“民俗学会”归属于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设主席一人,由其独立审定刊物,处理一切会务。(2分)

(2)民俗学会的主要活动,仍是搜集研究民间文艺,但其搜集活动、研究活动一开始就比较偏向于民俗学,侧重于民间信仰和风俗习惯的调查研究。(2分数)

(3)特别是理论上,后来渐与民族学、人类学相汇合。这一时期在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上的重要人物主要有周作人、顾颉刚、赵景深、郑振铎等。(2分)

2、① 洪水再生神话对洪水灾害及其起因的叙说,是原始社会民众生活状况和自然崇拜的反映。(2分)② 神话中的兄妹结婚情节,则是原始社会群婚阶段的社会现实的反映。(2分)③ 大部分神话都讲洪水遗民是从葫芦里逃生的。这与我国古代广泛存在的葫芦崇拜有关。(2分)

3、二者的联系在于:第一,一部分上古时期的传说与神话交融在一起,神话时传说产生的源头之一。(1分)第二,传说与神话都是散文体的口述故事。(1分)第三,传说的人物和情节也有一定程度的超现实因素。传说的故事追求传奇性,传奇效果靠超现实性的魔幻情节来制造的,但只作为辅助内容存在。(2分

区别在于:第一,二者的故事主人公有不同的属性。(1分)第二,神话的超现实情节是传播者信以为真的,传说的幻想只是为增强故事的传奇性存在。(1分)

4、一、奇特的幻想和浓郁的生活特性;(2分)

二、泛指性或通称性,指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往往是含糊、不确定;(2分)

三、类型化,主要体现在情节、人物、主题、人物等方面。(2分)

要求:卷面整齐,要点答对

五、分析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运用民间文学理论分析孟姜女传说(包括情节单元、主题思想、形成演变、艺术魅力)。

五、分析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1)、情节单元:1)南瓜里长出孟姜女2)孟姜女与范喜良成婚3)范喜良服徭役,孟姜女送寒衣4)孟姜女哭倒长城5)孟姜女智斗秦始皇(5分)(2)、形成与演变:(3分)

①原始形态阶段:春秋时期的《左传》中记载“杞梁妻拒绝郊吊”。

② 基本形态阶段:唐代《雕玉集》中的“感应篇”记述了孟姜女寻夫送衣的故事情节。③ 完成形态阶段:明清以来,不少文人和民间工作者进行加工整理,加入了孟姜女和秦始皇斗争的情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都发生了重大变化。(3)、艺术魅力:

孟姜女传说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孟姜女的出生,长城的哭倒等等都充满着神奇瑰丽的色彩。具有极大的艺术吸引力。(3分)(4)、结构和深层内涵:

孟姜女传说在故事情节以及主题思想存在着较为繁复的结构和深表层的不同意蕴。在主体思想上表层是通过现实生活的矛盾斗争来突出;深层则是由原始意向与群体心里意识中的“集体无意识”隐含着,二者浑然一体。(3分)(5)、主题:

反对封建徭役,赞颂在艰难困苦中仍然挨着生离死别的丈夫,保持坚贞不屈的节操的女性。(1分)

要求:卷面整齐,分析合理

2、民间歌谣有很高的艺术性,其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天籁自鸣,率真自然

是指民间歌谣所表达的感情很真实,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率真”是民间歌谣的突出特色。(3分)

(2)形体短小,内容丰富。是指民歌的形式同他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相比,多是言简意赅。(3分)

(3)寓情于奇,含蓄韵藉。(3分)

(4)形式多样,风格鲜明。如信天游、爬山调、花儿等(3分)(5)赋、比、兴等多种手法的灵活应用(3分)要求:题目得当,分析合理,能自圆其说

下载中国民间文学课感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民间文学课感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民间文学: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的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它既是该民族生说、思想与感情的自发流露,有关历史科学宗......

    民间文学单选题

    1.第9题 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以文人创作的(B)为中介,对元杂剧和明清文言小说和长篇章回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民间文学B.通俗文学C.话本小说D.评话 答案:B2.第10题 机智人物......

    民间文学复习

    民间文学复习绪论 关键概念 1、民间文学: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表演的文学样式。 2、田野调查法:民俗学工作者包括民间文学工作者深入民间,特别是深入到农村、山......

    民间文学调查报告(范文)

    零距离接触寿春古城——关于寿县的民间文学调查报告 姓名:金娟学号:2009014398班级:汉语言文学0902班调查时间:2012年5月27日调查地点:安徽省六安市寿县调查对象:寿县古城民间文化......

    民间文学名词解释

    46.第18题 民间寓言 答案: 民间寓言是由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47.第20题 民间文学 答案:......

    民间文学题

    一、单选题 1.(B),起源于民间巫术,主要功能是驱逐疫鬼,其特点是演员戴着狰狞可怕的面具表演。 A.秧歌戏B.傩戏C.采茶戏D.道情戏 2. 在《圣经·旧约》中说:上帝看到人类道德败坏,于......

    民间文学多选题

    16.第22题 以“偷听话”为核心母题编织的( B D )故事,只是设置了一个动物精灵向山神报告人间秘密的神奇环境,让两位主角偶然闯人,由其自身作为造成大快人心的善恶报应,构思更为巧妙......

    民间文学论文

    民间文学本体特征的再认识 [摘要]“什么是民间文学”, 这是似乎早已解决而其实又没有真正解决的问题。以往关注 的是民间文学的文学或文化属性, 而对其生活属性往往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