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本解读美学渗透研
文本处处皆美学
——文本解读之美学渗透研究
深圳市坪山实验学校
彭聪慧
胡适提出了文学的三个基本要素,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动人,第三要美。文学是“人学”“心学”,又是“美学”。文学用艺术语言构筑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而语文文本是这个世界中充满美的魅力一角。语文含有包罗万象的美质,同美学渊源深厚,文本中75%以上选入的都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是各种不同体裁的文学精品,文质兼美,脍炙人口,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多种途径,但我认为挖掘语文文本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就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有重要途径。
由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潜到文本内部构筑的审美世界中去发掘、提炼文本蕴含的强烈的美感,在对美文、美景、美情的品味和感悟中,充实自己的审美底蕴,实现审美心理的建构和积淀。
一、咀嚼词句,体会语言美
“语言是最美的!” 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从文字中捕捉蕴含其中的丰富情感与意义,把学生带入唯美的语言学习的意境中,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欣赏语言美,既要学习文章运用的技能技巧,又要学习作者锤炼语言的严肃认真的精神和严谨不苟的写作态度。语言美的内容十分丰富,多种多样,在阅读活动中,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准确,优美而富有表现力。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千古闻名,特别是对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选用更为后人津津乐道。“绿”,把看不见的春风变成春风拂煦、百草始发,千里江岸一片绿的视觉形象,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更开拓了诗的美妙意境。但在教学中,不能因为传统“绿”字用得传神,而专注于“绿”字的解义,忽略了对整首诗诗情的把握。“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字才是真正的诗眼。“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是说诗人靠家近,应该还。“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说诗人离家久,更该还。“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说诗人思家心切,但当下却不能还。“还”是贯穿全诗的一条主线,是这首诗的诗眼。把诗眼定在“还”字上,这首诗定位为抒情诗;诗眼定在“绿”上,这首诗就成了写景诗了,显然,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思念家乡的诗,诗眼抓准了,这首诗的基调就把准了。
再如:在《观潮》一课中引导学生感受潮来时的壮观场面时,先让学生找出相关的段落和句子,圈画出描写潮来时的词语:闷雷滚动、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白浪翻滚、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风号浪吼。引导学生比较发现,一类是“入耳”,一类是“入目”,通过咀嚼词语,让学生感受到那种壮观的景象。接着,选出相应的词送入课文的语段中,边读,边形象地体会到“听中有看,看中有听”“一路听潮,一路赏奇观”!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课件演示,让词语从课文中来,并结合课文理解,体会它们的意思。当学生对这些词语有了感觉,再将它们送回到课文中去。送回的时候,教师利用对听觉、视觉的激发,不断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段文字“一路听潮,一路赏奇观”的动态美感。此时,学生再读这段文字,词语便有了厚度,语言便有了乐感,眼前便浮现了画面。这样,阅读教学也就实现了“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了。
二、涵咏文字,品味情感美
语言文字是有温度和情感的,作者总是把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感倾注于文本之中,落在一词一句之中。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沉浸文本之中,将自我生命与情感的体验与文本融合,探寻文中情感的文眼,去破解作者的内心隐情。从而深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领悟作者蕴含于其中的情感美,获得更深刻真切的情感体验。小学语文文本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而朗读表达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情感来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
如:《搭石》一课,在深入解读文本后,以“走搭石”为切入点,先了解什 2 么是搭石,再抓住2-4自然段的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围绕“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的画面,回旋复沓、层层深入地去叩击文本,深化对“一道风景”的理解。从看得见的景美,到看不见的情美、人美,到抒写心中的美,整堂课教学的主线就是“发现美”“寻找美”“感受美”“抒写美”。在教学中,抓住关键句中的重点词“人影绰绰、清波漾漾、理所当然、无论、只要、一定”等等,层层剥笋,精设训练:从查字典理解词语的表层意思,如“人影绰绰”的“绰”到判断词语的语境含义;从透过词语“理所当然”想象人物的内心;从“无论 只要 一定”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进行补充句子训练;从观察画面理解“清波漾漾”到反复诵读表达各自的体悟„„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走过了一个认识上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情感上由无情到动情的发展过程。教师又引导学生运用“师生合作朗读”、“想象朗读”的方法,在入情入境,反复涵咏中进一步体悟到了乡亲们助人美、和谐美、谦让美、敬老美的美好心灵。此处的文本解读使语言文字在反复涵咏咀嚼中富有了生命力。可见,涵咏无疑是一种审美鉴赏的自觉行为,它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从课堂教学的效果看,学生在教师有意创设的情境中精神得以滋养,情感得以熏陶,生命价值得以提升。
三、启迪思维,绽放意境美
意境是经作家的主观思想感情而创作出来的,是比“形象”“情感”更高一级的美学范畴。思想感情一定要通过想象、形象思维,把内心和外物融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意境,然后才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如《蜀道难》意境的险峻美,《荷塘月色》意境的静态美,《望庐山瀑布》意境的动态美。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必须把学生带进文本的美的艺术境界中,去发现文本的艺术意境美。学生进入文本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只有在阅读中展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让自己沉浸到作者将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意融为一体而营造出的想象世界里面去,才能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文本的意蕴,进入文本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获得畅神悦志的审美快感。因此,在文本学习中,教师应引领学生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驰骋想象的风帆,去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开拓最美的意蕴,置身于美好境界之中,体验文本的意境之美,接受美的熏陶。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看看哪些语句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大脑中浮现出生动的画面。“忽如一夜春风来”,人们透过这样的诗句,在头脑中产生了无限美好的想象。如:在教学文言文《伯牙绝弦》一课时,基于语言文字的想象,使教学展现的正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绚丽画面:
师:文章开篇便说“伯牙善鼓琴”,既然是“善鼓琴”,他的琴声一定不只是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生:还会表现春雨绵绵的景象。
(落叶飘飘、白雪皑皑、杨柳依依、果实累累、秋风习习、烈日炎炎、芳草萋萋„„)这是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面。这些画面从文字引发,在脑海中描画。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充分理解了“伯牙善鼓琴”,从而为“知音难觅”做了相应的注解。接下来,还要引导学生将这种想象化作语言表现出来。于是,又有了下面的环节: 师: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
生:善哉,依依兮若杨柳!师:志在炊烟,钟子期曰—— 生:善哉,袅袅兮若炊烟!师:志在流水——
生:善哉,潺潺兮若流水!师:志在霞光——
生:善哉,灼灼兮若霞光!„„
师: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 生:知音!
这是想象的表达,这是语言的创造,这是以文言学文言,以心灵悟知音。而这一切,都是缘于美丽而自由的想象。语文课,不能没有想象。“没有美,语文空无一物。”
四、放眼整体,感受风格美
文本解读要遵照文体的特点,每个文本的语言风格也不尽相同。小学主要的文体也就几种吧?——记叙文侧重写人的,如《跨越百年的美丽》《詹天佑》;侧重写事的,如《画杨桃》;侧重写景的,如《黄山奇石》《美丽的小兴安岭》;还有就是说明文,如《鲸》;再就是古诗文、神话故事类、寓言类了。以记叙文为例,常见的结构顺序,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1)纵式顺序。如:《将相和》,这种结构好处是情节完整,脉络分明,故事性强,便于突出人物性格。(2)横式结构。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以“方位”的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写了海面、海底、海滩、海岛。(3)综括式结构。如:《母鸡》就是典型的按感情的变化由“讨厌”到“赞美”来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按事件不同来安排材料,而每件事情又按发展过程来描述。
再如:《桥》的“设悬”式结构,文章写老汉在指挥村民过桥时,把一个挤在面前的“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后面去,结果小伙子被洪水冲走了。老汉与小伙子是什么关系?在这里并没有交代,只有当读到文章结尾“她来祭尊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时,我们才心头一震,原来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读到这里,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震撼。那么,作者明明知道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为什么不在前面交代、讲明,而在后面才点出来呢?这就是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独具匠心,这样安排,能使文章产生一种更加感人的效果,让读者有一种“意外”的震撼。这种意想不到的结尾,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细读品味,就会发现这样先设置悬念后揭开谜底独具特色的结构形式,给学生的人物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震撼。这种震撼人心的效果是那种平铺直叙的结构方式所不能达到的。
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整体,它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每篇课文在其谋篇布局上都有一定的特点,它传达了作者在表达上的目的、意图。细读文本,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才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就不至于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才能深入品味文本谋篇的巧妙和构思的精妙。
五、剖析形象,欣赏人格美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刘叔成在《美学基本原理》中也指出:“一部作品,如果没有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5 只是图解某种政治思想或道德观念,那么,不论他表达的思想观念多么正确、深刻,也不能是美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住作者倾注在人物形象中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去剖析,发现和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美,用感人的艺术形象和崇高的思想感情净化心灵。
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中,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一开始描写了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作学术报告的场面,将居里夫人美丽的形象和伟大的成就凸现在读者面前,接下去的两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直到发现了镭,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充分表现了居里夫人坚定执著、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居里夫人在名利面前的态度和做法,表现了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高贵人格和全身心投身科学的忘我精神,最后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肯定居里夫人的人格。读着文本,“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时,两个明晃晃的词语跳入了眼帘──坚定、淡泊。真是柳暗花明,“坚定、淡泊”不就是《跨越百年的美丽》吗?不就是“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吗?不就是“美丽”最本质的含义吗?它们既可以承接对第一部分的学习,又可以串连起后面两部分的对话。如此由厚到薄,以“坚定”与“淡泊”为课堂抓手,通过读读、画画、批批、说说、议议等等,来挖掘居里夫人的“美丽”内涵,引导学生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引发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于是,“回味定格历史的美丽──品味坚定的美丽追求──咀嚼淡泊的美丽人生──继承跨越百年的美丽”四大板块一挥而就。这个真正的科学巨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女性。别说跨越百年,就是千年、万年,她的美丽也不会被磨灭——美丽永恒!
语文文本解读是一种审美性阅读。真正高品质的解读,要努力充分挖掘文本中的审美因素,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文学的意境进行整体的感受和玩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的美学蕴涵的把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去感悟美、赏析美、体验美,进而创造出美,寓教于乐,寓教于美。
第二篇:《红楼梦》美学观点解读
《红楼梦》美学观点解读
自然环境是现实主义小说“典型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成功地描写自然环境,不仅能够帮助读者通过直接感受和联想引起人物活动的真实感与强化人物形象的美感作用,而且通过人物的情绪、心理活动、行动与环境气氛交互作用的处理,成为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有时还成为情节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红楼梦》的自然环境描写虽然在量上不是重要的部分,但它是作品具有巨大艺术感染力的一个因素,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问题。
与某些大量、细緻、集中地刻划,自然环境的西洋小说不同,《红楼梦》的自然环境描写份量不大,比较分散,但十分简洁。在服务主题的方式上,也与某些西洋小说不同。《红楼梦》的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似乎更密切一些,主要是作为一种雾围来处理。托尔斯太的《安娜·卡列琳娜》通过列文的眼看到的俄罗斯乡村的那一大段自然景物的描写虽然也相当有诗意,呈现一个完整和谐的美学境界,但它是作为整部作品所涉及的广阔的俄罗斯社会背景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而《红楼梦》却不同,它所描写的荣、宁二府(缩小一点讲是大观园)几乎是作品涉及的自然环境的全帮。曹雪芹是那样集中地描绘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自然环境。在那里面,自然景色是那样优美,古代劳动人民的园林建筑艺术的结晶在这里闪耀出夺目的光采。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却居住着一大群人面畜牲,妖魔魍魉,贾府里的东西“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罢了”(柳湘莲语),此外都是肮髒的。这种鲜明的对比,必然会激发读者对美的事物的爱和对丑恶事物的僧(憎)。主题的力量便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中进一步加强了。另一方面,在这个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也生活着一些“异样”的女子和“蠢物”一美的典型。但是封建宗法制度的阴影好象(像)漫天的乌云覆盖,他们象(像)得不到阳光的嫩草一样。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必然充溢着悲剧的气氛。这是《红楼梦》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成就。假如把《红楼梦》比成一个歌剧,那末自然环境描写就象(像)一支伴奏的歌曲,它紧扣着悲剧的进程和人物情绪的变化,起伏发展着。
那末《红楼梦》盼自然环境描写有哪些美学特征呢?简单地说,可以用三个字加以概括,即:美、真、蕴。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谈谈《红楼梦》自然环境描写的具体艺术经验,以作为艺术创作的借鉴。
(一)“美”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会感到;作品能赋予读者诗一样的美感。这除了人物形象本身的魅力在起作用外,也与作者塑造诗画一样的环境相联系。整部《红楼梦》的自然环境构成一幅统一的优美画面,感染着读者。
作者象(像)提炼与表现典型人物一样米提炼与表现人物的自然环境,他按照中国读者传统的审美观点,精心选取自然界中具有特征美的、诗人墨客喜欢詠颂的景物,如翠竹、桃花、芭蕉、萝薛、垂柳、蔷薇、菊花,仙禽异鸟、明月、洲渚等等作为素材,而且通过巧妙的构思把那些群众熟悉的富有美感力量的景物,组成一个符合群众审美习惯的优美意境。我们通常去遊公园,虽然那里的景色娱
人心目,但味道总还是淡淡的。如果一个高明的摄影师把它拍成电影,那末我们所看郅的却是比亲眼看到的优美十倍,以至使你惊奇。《红楼梦》的作者就象(像)一个高明的摄影师,不仅把荟聚天然之美的大观园描绘出来,而且赋予一种强烈的艺术魅力。第七十六回有一段写道:“贾母因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那壁里桂花树下,呜咽悠扬,吹出笛声来”。月亮和笛声是最富感情色彩的,而桂花又是幽香十里,三者构成一个优美的境界,从视觉、听觉、味觉三方面感染读者。在同一回里,黛玉和湘云于凸碧堂品笛后到凹晶馆联诗时写道。“二人遂在两个竹墩上坐下。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个月影,上下争辉,如置身予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叠纹,真令人神清气爽”。这里不仅有美化了的具体形象,而且具有人物的独特感受,形成一种强烈的优美的气氛。这类例子很多,不必多举。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是用最简炼的笔墨勾出自然景物的具体形象,表现出特征性的事物美,通过人物的感受制造强烈的气氛来构成诗一样的意境。有古典诗词修养的人看了这样的景物描写后,都可以把它与某些诗句联系起来。把自然景物提炼成诗的意境,不仅概括了自然的美,而且概括了造型艺术的美。
有时,作者还运用实写与诗赋结合的方法描写自然环境,强化它的美感力量。大观园的描写就是这样。十七回一边描写园中景色,一边题名或作对。十八回再把园中几个主要地方各各题以一首诗。例如蘅芜院,十七回描写道:“且一树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岭,或穿石脚,甚至垂簷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蟠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香气馥。”这些具体细腻的刻划,在我们眼前呈现了一个千形百态的香草组成的优美环境。在十八回里又给这个环境赋一首诗,把前面的描写提炼成诗的形象;“蘅芜满静苑,萝薜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轻烟迷曲径,冷翠湿衣裳。谁谓 ‘池塘曲’?谢家幽梦长。”具体的描写与概括性的即景抒情结合起来,不仅把原米具体描写所提供的境界深化和扩展,而且进一步美化。这种景中诗与诗中景互相照应、互相补充的描写使读者对于蘅芜院的认.识远远超过作者笔墨之间。看了诗会联想起前面能描写,因此那诗的意境便显得具体和亲切;再看具体描写叉会联想起诗,因此那些具体描写又变得诗意盎然,耐人寻味。这叫做诗赖景以充实,景待诗而生趣,两者交融一起,在读者脑中形成一个具体可感的优美境界。这种自然环境的描写方法在外国小说中是比较少见的。
这样一个具体可感的优美境界,彷砩迥响着抒情的旋律。也即它不是一幅呆板的涂着绚丽色彩的平面图,而是一个具有浓烈抒情昧的活生生的场景。这首先是因为作品内容的抒情基调很明显,同时与作家的表现手法也有很大关系。曹雪芹是用接近予写抒情诗的方法来提炼和表现人物周围的环境。在林黛玉周-围,秋风、秋雨、秋色、秋声几乎是她的特定自然环境的全部内容;哀怨的笛音。飘零的落红;风篁的幽韵„„都与这一悲剧主人公的心境相侔无隙。不单情景高度融洽,商且这种特定环境气氛的描写经常是配合人物情绪活动的高潮而出现。例如二十三回宝玉看《会真记》时写道:“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树上桃花吹下一大斗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花片„„,那花瓣儿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这段描写是在宝玉正在为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所激动,春情萌发时出现的。又如作品中八次描写林黛玉的环境气氛:第一次在二十六回,黛玉被睛雯怄气时;第二次在二十七回黛玉葬花时;第三次在三十
五回黛玉偶然触景生情,想起父母的好处时,第四次在四十五回闷制风雨词时;第五次在七十六回黛玉品笛感凄情时;第六次在八十二回黛玉作恶梦后;第七次在八十三回黛玉误会老婆子骂门时;第八次在八十七回黛玉“感秋声抚琴悲往事”时。这八次描写无一次不是在黛玉的悲剧情绪发展到高潮时出现,并且与人物情绪交融在一起的,因此也就最富有抒情味。这种具有浓烈抒情气息的自然环境能以强烈的感情力量唤起读者的美感。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关于《红楼梦》的社会背景的讨论展开以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更加引起学术界的兴趣。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红楼梦》的必然产物。人们提出这样的政治“惊奇”: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了《红楼梦》这部作品呢?它的社会基础是什么?《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反对科举、尊重妇女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他骂念书人,骂那些举人、秀才都是禄蠹,说女孩子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这样的思想认识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1955-1956年,邓拓先后发表了《论<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和《从万历到乾隆———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一个论证》两篇文章,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进行了集中思考。这两篇文章从崭新的研究角度,以独特的研究方法,对长期以来争执不休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邓拓认为,《红楼梦》鲜明地反映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主要是18世纪上半期)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当时的中国是处在封建社会开始分解、从封建经济体系内部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正在萌芽的时期”,其标志是“在封建经济内部生长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萌芽,代表着资本主义关系萌芽的新兴的市民社会力量有了发展;同封建主义思想意识相对立的市民思想明显地抬头了”,同时,通过历史的考察,邓拓认为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乾隆年间(约16世纪80年代到18世纪90年代),是中国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时期。“其中,从万历到明末和从清初到乾隆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的阶段;后一阶段是资本主义萌芽发达的阶段。”这个应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红楼梦》的创造性论点,至今仍然闪烁光芒,熠熠生辉,就是在当时的学术氛围中,邓拓能够摈弃政治的许多干扰,与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扎实地做一些史学研究工作,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学者的良知和勇气,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1962年1月30日,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接受了邓拓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论点,在提到《红楼梦》时说:“十七世纪是什么时代呢?那是中国的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通过一个世纪,到十八世纪的上半期,就是清乾隆时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生活在那个时代,就是产生贾宝玉这种不满意封建制度的小说人物的时代。乾隆时代,中国已经有了一些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的萌芽,但是还是封建社会。这就是出现大观园里那一群小说人物的社会背景。”
每个人都是从自身的“实践智慧”里接受前人的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也不例外。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与几个哲学工作者谈话说:“《红楼梦》写了二百多年了,研究红学的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可见问题之难。有俞平伯、王昆仑,都是专家。何其芳写了个序,又出了个吴世昌。这是新红学,老的不算。蔡元培对《红楼梦》的观点是不对的,胡适的看法比较对一点。”由于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归结为一句话:阶级斗争。因此,“斗争论”成了毛泽东当时解读《红楼梦》的典型范式。的确,“斗争论”的红学范式是根据政治需要而产生的。如余英时所说,“它不是被红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所逼出来的结论。我们必须承认,在摧破自传说方面,‘斗争论’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斗争论’虽可称之为革命的红学,却不能构成红学的革命。(第二个‘革命’取库恩之义。)其所以不能构成红学的革命,是因为它在‘解决难题’的常态学术工作方面无法起示范的作用。(按:这是指‘斗争论’所示之‘范’乃唯物史观应用于文学作品的一般‘典范’,而不是为了解决红学本身特有的难题而建立起来的。)更确切地说,它只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历史理论在《红楼梦》研究上的引申。换言之,这是一种借题发挥式的红学。既是借题发挥,则它的结论是否有效便不能单独取决于所借之题———即红学的内在标准,而必须取决于历史唯物论在清初社会史研究方面的整个成绩。这一层自然越出了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外。„„到了五十年代,由于‘自传说’典范本身的局限性,考证派实已成强弩之末。大陆上‘斗争论’之适于此时崛起,正如海外索隐派的复活一样,是红学发展将要进入新的突破阶段的一种明确表示。”
然而,余英时之所以把“斗争论”的毛泽东的红学思想,作为外加的政治需要,乃是建立在接受美学的维度,才把它排除在红学范围之外。余英时希望按照俞平伯提出的“回到曹雪芹的意思”这个主观观念来确立红学的新范式。“斗争论者”对曹雪芹最苦心建构出来的大观园和太虚幻境,也就缺乏同情的了解。按照历史本来的面目,实事求是地回到曹雪芹和《红楼梦》的时代,正是红学的题中之义。曹雪芹和《红楼梦》的主观意图研究,与我们今天作为一个读者所应有的历史和美学的态度,对于曹雪芹和《红楼梦》所作出的评价,是两个互相区别而又有联系的命题。红学范式的确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果说,“题中之义”
是指曹雪芹和《红楼梦》主观的主题思想,那么,“借题发挥”则是接受美学者客观阐释的主题思想。
在《红楼梦》结构的问题上,根据周汝昌的回忆史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出版系统召开过一次人数很多的会议,正式传达毛泽东的一次谈话,其中,在谈到《红楼梦》原著和续作时,明白指出:“前八十回是曹雪芹作的,后四十回是高鹗作的;高鹗学了曹雪芹的一点笔法,但是思想很不相同。”在那个“两个凡是”的时代,难怪几乎所有的出版社统统接受胡适的这个观点,原因就是毛泽东曾经有过这个“最高指示”。1975年4月,北京大学讲师卢荻替患白内障的毛泽东读书。8月13日晚,卢荻向毛泽东请教关于几部中国古典文学的评价时,有篇采访记述道:“卢荻说《红楼梦》她只读一遍半,高鹗的续书不喜欢读。毛泽东说:我读了五遍,要读后来的部分,还特别谈了封建社会的妇女命运问题。”
这个史料说明,毛泽东本人对于胡适的观点从批判到给以适当评价,到晚年给以纠正有一个过程。当面临着接班人选择的危机时,他对于蔡元培整体结构和政治历史小说的观点,开始接受了。1973年7月4日,毛泽东同王洪文、张春桥谈话,谈的也是《红楼梦》:“贾母一死,大家都哭,其实,各有各的心事,各有各的目的。如果一样,就没有个性了。哭是共性,但伤心之处不同。”《红楼梦》第一百零六回“贾太君祷天消祸患”与第一百一十回“寿终归地府”,描写贾府的老祖宗,因见贾府被抄家革职,子孙在监质押,邢夫人、尤氏等日夜啼哭,凤姐病在垂危,因此,愁眉不展,忧患成疾。各人有各人的心事。贾府的内部,本来就充满了倾轧、猜忌、勾心斗角、你争我夺的现象。毛泽东发现“四人帮”之后,对新选的接班人王洪文很快就感到失望。王洪文不行,毛泽东准备进一步重用复出的邓小平。1973年12月12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一次政治局会议。会上,毛泽东指着在座的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说:“你就知道打仗。你以后搞点文学吧。‘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你能看点《红楼梦》吗?要看五遍。《水浒》不反皇帝,专门反贪官,后来接受了招安。‘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绛是说周勃。周勃厚重少文,你这个人也是少文。”毛泽东的目光离开了许世友,提高话音对大家说:‘如果中国出了修正主义,大家要注意啊!’许世友激棱一下明白过来了。他拍着桌子站了起来,大声地说:‘把它消灭!不怕,那有什么关系!’听了许世友的话,毛泽东很高兴,说:‘不怕啊,你就当周勃嘛!你去读《红楼梦》!’”
毛泽东又回到了《红楼梦》上。他所说的“修正主义”,在他的词典里,就是“假马克思主义”。《红楼梦》里真假的政治哲学被毛泽东“借题发挥”了。他从《红楼梦》时代,联想到了西汉刘邦晚年的政治形势。他完全以自己的接受美学的理解,来谈《红楼梦》。“随陆无武,绛灌无文”随、陆:随何、陆贾,汉高祖时的文官;绛、灌:绛侯周勃,灌婴,汉高祖时的武将。此典出自《晋书·刘元海载记》:“吾每观书传,常鄙随陆无武,绛灌无文。”说的是:人才的片面性,能文者不能武,能武者不能文。西汉的随何、陆贾、周勃、绛灌四位高官,在汉高祖刘邦去世后,他的妻子吕后逐渐掌权,大有以吕氏取代刘氏之势。吕后死,周勃与陈平采取措施,除了诸吕,迎立刘邦之子代王刘恒为帝。周勃对巩固汉刘政权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许世友弄明白毛泽东让他读《红楼梦》,原来有一番的深意之后,大吃一惊:“天啦,毛主席哪里是与我谈《红楼梦》啊,他这是在暗示我许世友,在他死后要怎么办啊!”
毛泽东一直以来是主张以阶级斗争的观点来看《红楼梦》的。现在又以真假接班人的观点让人们知道,《红楼梦》是一部反皇帝政治历史小说,烂熟于心的《红楼梦》,让毛泽东通悉了他死后的一切„„马克思主义诞生在《红楼梦》创作后的一个世纪。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和美学批评于《红楼梦》,则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从高语罕的《红楼梦宝藏》1945年问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亲自发动并领导从《红楼梦》开始“反唯心论的斗争”,“要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的干部队伍”,李希凡、蓝翎的《红楼梦》评论派的初步形成,直至以李希凡、冯其庸先生为代表的《红楼梦学刊》发表的大量文章,七十年代毛泽东晚年对于《红楼梦》结构的反思,强调雍正时代大兴文字狱,曹雪芹家境不衰写不出《红楼梦》,以董志新《毛泽东读红楼梦》为代表。这是一部研究毛泽东解读《红楼梦》的观点和“实践经验”的学术专著,也是一部有着填补毛泽东论《红楼梦》的政治哲学的学术新著。
诚然,毛泽东的红学观点是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维度提出来的。但是,这是否意味着一切从政治需要出发的红学,其中就没有具有学术价值的学术典范?这个问题,值得具体分析。中国是《红楼梦》伟大小说的诞生国,又是毛泽东发动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唯心论,开展《红楼梦》研究”的策源地,更是利用《红楼梦》,全民批读《红楼梦》,以提高干部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文革”实验国。政治和学术自己各有其独特的规律。《红楼梦》的评价和研究也有自己的学术规律。唯心论与唯物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人类认识历史中是长期
存在的。一万年后也会有。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由批判《红楼梦》开始的一场清理资产阶级唯心论的运动,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支持“小人物”批判俞平伯与冯雪峰及至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把不同学术观点之争同政治斗争联系起来。这次批判采用政治运动的方式解决学术思想问题,在学术问题上,只有批评没有反批评,缺乏百家争鸣的气氛。由最初的学术观点、思想观点之争发展为政治、路线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余英时认为这样的毛泽东式的红学批判,实际上是强加给“红学”的“斗争论”,也是权力专制的“马克思主义红学”。
那么,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研究《红楼梦》,批评俞平伯,是不是完全错误的呢?毛泽东的红学观点,是不是借题发挥的外加政治实践需要呢?根据现在公布的毛泽东读书笔记史料来看,研究《红楼梦》的著作中,毛泽东圈画和批注都比较多;特别是俞平伯的《红楼梦辨》,毛泽东读得很仔细,差不多从头到尾都有批画,不少地方,除批注、画道道外,还画上了问号。毛泽东认为,这本书“错误思想集中”在“作者的态度”、“《红楼梦》的风格”两节,对这两节圈画最多。
如在“作者的态度”一节中,作者俞平伯写“《红楼梦》是感叹自己身世的”一句旁,粗粗地画了一竖道,在竖道旁边还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在“是情场忏悔而作的”这句话旁边,也用铅笔画上了竖道,而且还画上了问号。在“《红楼梦》的风格”这一节,毛泽东画的问号更多,有的一页上就画了7-8个问号。如果说一个问号是表示毛泽东对原著的一个疑问,或者是毛泽东认为的一个错误之处,那么,这一节中毛泽东有疑问的或者认为有错误的地方就有30多处。比如,就在这一节的开头,俞平伯写道:“平心看来,《红楼梦》在世界文学中的位置是不很高的。这一类小说,和一切中国的文学———诗,词,曲———在一个平面上。这类文学的特色,至多不过是个人身世性格的反映。”俞平伯认为,《红楼梦》的性质“亦与中国式的闲书相似,不得入近代文学之林”。这种“消遣作品说”,与毛泽东认为《红楼梦》是古典现实主义小说的观点是有很大差距的。毛泽东读了这一小段话之后,在“位置是不很高的”7个字旁画下两条粗道,然后又画了个大大的问号。显然,作者对《红楼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的评价,与毛泽东本人对《红楼梦》的极高评价是相悖的。俞平伯认为,文学批评的眼光是很容易有偏见的,所以“甲是乙非,了无标准”,即“麻油拌韭菜,各人心里爱”。毛泽东认为,“这是胡适哲学的相对主义,即实用主义”。
《红楼梦》就如同是一个被锁住的大箱子,锁环上悬着沉重的铁锁,由于年深日久,铁锁已是锈迹斑斑。近前仔细观察,发现铁锁上面还设有密码机关。《红楼梦》的秘密就在这个箱子里,要想打开箱子,看到真实的《红楼梦》,就要得到钥匙和密码。几百年来,人们围着这个箱子转来转去、议论纷纷,仅获得想象的成果,始终没有找到打开锁的钥匙,也没有找到密码。人们都清楚,《红楼梦》书中所叙述的事情是真事,但“真事”不是直接表述出来的,而是采用了特殊的技术手法“隐”写在书中,正所谓“甄士隐”云云;“甄士隐”就是真事隐。因此,“甄士隐”本身就是密码,密码就在书中的文字间,没在书外,只要仔细研读就能领悟到。书中一再提到的“纱窗”、“霞影纱”等即是“隐”的形象性说明。
尽人皆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贯穿了《红楼梦》的始终,而对性格各异,花容月貌的众位女子却不甚了解,只知道她们享尽了世间的荣华,整天围绕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富不过三代,贾氏家族的覆灭是必然的,但她们中的一些人在整个贾氏家族的兴衰成败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想读懂《红楼梦》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位人物——秦可卿。我们知道《红楼梦》里面所写的贾府,是在社会上很有地位的一个贵族。贾府分两支,一支是宁国府,一支是荣国府。宁国府是高于荣国府的。宁国府辈分最高的是贾敬,可是书里面交代,贾敬离开宁国府,他根本不回家。贾敬只留下一个儿子,就是贾珍。贾珍也只生了一个儿子叫贾蓉。可见,这么重要的一个封建贵族家庭却是三代单传。因此要延续血脉,在娶媳妇上就应该非常非常重视。可文中的贾蓉之妻秦可卿的身世,书中说她是由营缮郎秦业从养生堂抱回的养女,长大后因为秦家与贾家素有些瓜葛,故许与贾蓉为妻。那么贾家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眼睛怎么能把养生堂的野种拿来,当作自己宁国府的三代单传的这么重要的一个媳妇呢?而且成了贾母心目中“重孙媳中第一得意之人”。当描写秦可卿的卧室时写到“案上设着
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全是帝王家庭的气象,这是曹雪芹在向人们提醒,贾母之所以认为秦可卿是重孙媳中第一得意之人,就是因为秦可卿出身极为高贵。高贵到什么程度?请看这些象征性的符码,此乃帝王家的遗血。秦可卿应该是皇族里的人物,因为其父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败落,而托贾府收养,这也是贾家给自己在政治舞台上暗留的另一步棋子,另一个筹码。她三番五次的病实在是心病,正因为“病”了才有机会把各色“医生”请进这深宅大院为她“瞧病”。其实都是她那一直为了篡权谋反在外奔波的父兄及时的派人给她送来外面的筹备状况,而这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她的情绪,她的“病情”。?所以我认为直致她最终的死也并非如书中所说“和贾珍偷情的事败露,羞愧至死”。贾家在政治舞台上给自己走的一步明棋就是元春的入宫。元春是贾家的大小姐,贾政的长女。她以“贤孝才德”被选进宫里做?了女史(女官名),后来又被晋封为“风藻宫尚书”,加封“贤德纪”,是荣府女性中地位最高的一位。贾家煊赫的势力,除靠祖宗功名基业外,还靠着家里出了“皇娘”这层重要关系。元春深知自己的政治使命,牺牲了青春年华在宫闱内的名利场中过的如履薄冰。元春的归省,绝不仅是一桩皇上体现其恩典、元妃表现其天伦感情的“盛事”,这其实更是一次含有深层政治意义的归省。“当今”对贾府藏匿秦氏并与其“背景”鬼崇来往已然察觉,只是一来那股反叛势力已大体被瓦解,二来看在元春的面子上,对贾府暂不予追究罢了,所以元春回到贾府,心中绝不仅是一片亲情,而是还有更浓酽的政治危机感,可她又万不能明白说出,她那见到贾母、王夫人便“满眼垂泪”,后又“忍悲强笑”,称自己是被送到了“那不得见人的去处”,以及当贾政至帘外问安,她说“今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无意趣!”又嘱其“以国事为重”,等等表现,除了以往评论家所分析出的那些“宫怨”的内涵外,实在是另有一腔“难言之隐”!元春回宫后深知秦可卿之事关系重大,思虑再三最终合盘托出,虽因皇上对元春的宠
爱暂放过了贾家,赐三尺白绫结果了秦可卿性命草草了事,但已失去了对贾家的绝对信任。秦可卿的死对贾家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但还是殃及了自家。终于元春在与皇上南巡途中被秦可卿的哥哥秦可信劫下替妹报仇,而绝非暴病而亡,死在宫中。不然何来“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一句?靠山倒了,这个赫赫扬扬经历百载的贵族之家就要迅速土崩瓦解。
在《红楼梦》中,言与行相悖?,表与里不一的人物,最突出的莫过于被称为女曹操的王熙凤。兴儿说的好:“她心里歹毒,口里尖怪。”“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了;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弄权铁槛寺”贪贿害两条命?,争风吃醋设计害死尤三姐;她对奴仆很苛刻,动不动就打耳光,用簪子往丫头嘴上戳,罚跪瓷片子晒阳,扣口粮,命令打板子,绑了丢在马圈里;她瞒着贾琏放高利贷,甚至把丫环仆人们的月钱都挪去放债。她忘了秦可卿托梦让她抓好祭祀和私塾两件大事的嘱咐。她肆无忌惮地以权谋私、行贿受贿、盘剥众人,在贾府上下积怨极深,毫无人缘。正是她的这种贪婪和疯狂才给贾府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她并不是贾府的维持会会长,恰恰相反,她是贾府真正的掘墓人。使贾府最终走向被人揭发,抄家查封的末路。
在这部巨著中,曹雪芹用了将近三分之一左右的篇幅,描述了众多人物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就其规模而言,则有大宴、小宴、盛宴;就其时间而言,则有午宴、晚宴、夜宴;就其内容而言,则有生日宴、寿宴、冥寿宴、省亲宴、家宴、接风宴、诗宴、灯谜宴、合欢宴、梅花宴、海棠宴、螃蟹宴;就其节令而言,则有中秋宴、端阳宴、元宵宴;就其设宴地方而言,则有芳园宴、太虚幻境宴、大观园宴、大厅宴、小厅宴、怡红院夜宴等等,令人闻而生津”。据研究者不完全统计,120回的《红楼梦》小说中描写到的食品多达186种。“所有这些食品(包括与食品有关的洗浴用品)可分为主食、点心、菜肴、调味品、饮料、果品、补品补食、外国食品、洗浴用品九个类别。
从盛大的迎接皇妃的盛宴,到贵族公府的豪华家宴,从酒楼饭店的歌妓郁酒,到街头巷尾的随意小吃,可说是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贾府饮馔的丰盛,由茄鲞即可略见一斑。此吃法看上去有些夸张,但是从烹调法来看,却是有所本的,并非子虚乌有虚构杜撰。它暴露出封建官僚家庭穷奢极欲的豪华生活。
《红楼梦》中提到的粥饭有碧粳粥、枣熬粳米粥、红稻米粥、燕窝粥、腊八粥、鸭子肉粥、江米粥、绿畦香稻粳米饭、白粳米饭。碧粳粥,大概是用尚未成熟的新鲜米熬成,泛青绿之色。红稻是稻中佳品,熬粥自然香美。燕窝煮粥,有化痰止咳养肺之功,故此为患有肺病的林黛玉饭桌上的常食。粥”又叫“稀饭”,本是吃早点时的一种辅助食品,只有那些生活艰难的人家才天天以粥为主。而《红楼梦》中,宝钗说道:“食谷者生”(第四十五回)。常言道:物以稀为贵,稀少也就自然珍奇。贾府生活在北方,但仍然保持着原有南方吃干饭的习惯。可是通观全书,发现描绘餐桌上的干饭寥寥无几,而“粥”倒是屡屡出现,食粥与吃干饭是无法相比的。贾府吃干饭多,而作者的笔墨却多重在写“粥”上,这是“以奇写奇”,作者正是利用人们“穷人食粥不足奇”,煊赫贾府常食粥就自然奇这一心理,诱发了读者的无穷猜想。当然作者写“粥”是建立在“干饭”的基础上,借用贾宝玉的话来说,这叫做“ 饭饱弄粥”。
据清宫老档记载,乾隆几次下江南,每日清晨,御膳之前,必空腹吃冰糖燕窝粥。一直到光绪朝御膳,每天都少不了燕窝菜。以光绪十年十月七日兹禧早膳为例,用燕窝的就有7样。据儿孙福(http://www.xiexiebang.com/)燕窝成了御膳常馔,多用燕窝配鸡、鸭,配得最多的还是鸭子:燕窝秋梨鸭子热锅、燕窝苹果烩鸭子热锅、燕窝冬笋烩糟鸭子热锅、燕窝鸭子葱椒面、燕窝鸭子徽州肉镟子、燕窝松子清蒸鸭子、红白鸭子燕窝八吉祥、燕窝鸭子炖面筋、燕窝醋溜熏鸭子、燕窝攒丝鸭子。此外野鸭、小鸡、鹿尾配燕窝菜也较多。而《红楼梦》中写贾
府吃燕窝也是连篇累牍、第14回写秦可卿损亏吃燕窝、第45回宝钗因黛玉多咳,便取自家的燕窝劝黛玉食冰糖燕窝粥,第87回宝玉因哀悼晴雯,未吃晚饭,一夜未眠,袭人要厨房做燕窝汤给宝玉吃,清人裕瑞就此批评《红楼梦》“写食品处处不离燕窝,未免俗气。”实际也有认为是不切实际的夸张。实际上是不了解实情,此中消息,在当时非皇亲国戚、宫中宠幸是不得而知的。难怪一些外省缙绅之家出身的当代红学老先生也不了解《红楼梦》
第三篇:优化课堂结构 渗透美学教育123
优化课堂结构 渗透美学教育
尼勒克县第二小学 张玉琴
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我们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地、有计划地进行美育教学。特别要抓住主阵地——优化课堂结构,渗透美育。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是美的传播者,学生是美的实践者。通过师生互动,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何谓美育,它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既是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人 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地、有计划地进行美育教学.特别要抓住主阵地——优化课堂结构,渗透美育。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渗透美育,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所以美育也是小学生最易于和乐于接受的教育。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渗透美育?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从而感受美,欣赏美,让学生始终对英语保持浓厚的兴趣。下面我就英语课堂中如何渗透美育内容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是美的传播者
1、教师的语言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小学英语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和英语语音语调。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要在简明、准确、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和韵律、节奏等方面下工夫。英语教师必须坚持用英语教学,让学生用英语来想英语。同时,相应的“体态语”要尽可能符合英美人的习惯,这种“仿真”,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并置身于英语语言环境之中,以满足学生语言美之心理需求。
英语教学的语言不仅要具有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形象性与确凿性,还应追求语言的韵律感、幽默感、新鲜感。作为一名英语老师,除了口语流利外,还要学点洋腔洋调,注重语意与语境、语调与语速相结合。“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将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英语时,具有节奏感的语调,听起来像外国人特有的那种韵味会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语言的另一种美。学生在欣赏中获得了令人陶醉的美感,就会增强说英语的欲望。
语言要风趣,有幽默感。英语教师不应总板着面孔上课,这样学生就如芒刺在背。笑是感情激流的浪花,课堂里常有笑的细流在潜动。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要善于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讲究幽默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讲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语言要新鲜,小学生具有好奇好新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求活动。语言新鲜,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语言要优美。爱美是人的天性。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自然美、人文美能打动学生心灵,教师优美的语言更能直接打动学生的心灵。美的语言悦耳动听,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容易入耳入心。
2、教师的教态美
要实现美育教学,首先要增强外语教师的审美意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修养。教师教态要亲切自然,态度端庄大方、热情活泼,衣着美观得体,既可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愉悦,又为教学活动创造了一个美的氛围。教态美包括仪容、风度、神情、目光、姿势和举手投足等等。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它能对有声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可以使教师通过表情让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所以,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小英课本知识接近生活,情景性强,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百花园,犹如一个大舞台,老师与快乐的小朋友在舞台上尽情饰演着来自生活的角色。英语教师们必须集言语、表演、造型等艺术手段于一堂,全方位地给学生施加影响,以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并带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英语学习,使英语课充满阳光!每当上课铃响,英语老师总是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并亲切地向学生问候:“How are you? Nice to meet you.” 每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老师可微笑着竖起大拇指说:“Excellent!Good job!” 然后点头致谢:“Thand you very much.”反之,则摇摇头或摆摆手并鼓励学生:“Try next time.”
3、教师的板书美
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思路的高度浓缩,是教师的微型教案,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是对教材的一种艺术再创造。板书设计要文字精练,一目了然,运用和谐的色彩,图形、表格等构图清晰。创造板书的形式美可以强化课堂教学效应。板书形式的美,顺应了学生喜新、好奇心理,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生发美的思索。科学实践证明,人对不同色彩的注意程度是截然不同的。色彩搭配合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单调的色彩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厌倦情绪。精心设计的色彩搭配、和谐美观的板面,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也是课堂美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平时授课时我通常用黄色笔强调某一词,用同一色笔书写同一规律的知识。这种习惯有利于加强记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学生是美的实践者
1、在音乐中欣赏美
音乐是最能直接感动人的艺术。音乐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陶冶儿童的审美情趣,因此我们就应该把音乐引入课堂。与音乐课堂教学相比较,可以发现这两门学科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如:听音、模仿、歌曲训练等。可见在审美能力的培养上它们也必然有很多的共同之处。教授根据课文内容重点编写的歌曲、韵文、小诗时、让学生边唱边跳,或边说边动,在优美的韵律中,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课堂教学内容也因此较易为学生所掌握。比如教学英语数字时,可以借助“Ten Little Indians”来帮助他们掌握。另外还借用一些熟悉的曲调(如“Two Tigers”等)让学生自编歌曲。伴着悦耳的音乐节奏吟诵感受音乐美,领悟语言的艺术特色,培养一定的欣赏能力。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旋律优美、内容健康的英文歌曲,在音乐美的熏陶中复习掌握新知识。
2、在环境中鉴赏美
一个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的环境能让学生愉快地享受学习的过程。所以,我一直认为英语教师应该有一个固定教室,有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让自己的教室变成美丽的“大花园”,用一些非常漂亮的图画配上简单易懂的英文说明来装饰教室,让学生有意无意地看或者读,在美丽的图片的吸引下把英语单词和图画结合起来记忆,这样不仅记忆的效果会比较好,而且也能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比如,在教pretty时,我特意用几盆可爱的鲜花布置了教室,还从家里拿来了一把小巧玲珑的伞,一些可爱的动物玩具,美丽的物品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我就趁势问学生:Is it pretty?这样结合实物学单词效果是相当好的。再如,我在教授picture时,把很多美丽的照片贴在教室四周,学生兴致很高,于是抓住机会,问What is this ? It's a picture.然后师生问答,他们很快就掌握了这个单词,还美美地饱了一次眼福,这样的学习学生怎能不喜欢呢?另外,我也会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美术作品,再配上合理的英文说明在教室进行展示,换一种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保持他们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这样,学生在贴近生活的、富有情趣的氛围下去感受、去表达,使教学增添了活力,使教学变“单调”为“多彩”。
3、在教材中感悟美
走进英语教材,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宛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但这美丽远远抵挡不住教材灵魂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知道了深受欧美人喜爱的hot dog, hamburger, salad, 学会了去McDonald’s吃快餐可以礼貌地说“May I have„?” 在得到帮助时不忘说声“Thank you!”给人造成麻烦时道声“Excuse me.”别人有困难时,主动询问“Can I help you?”别人诚心道歉时也不忘道声:“That’s OK.” 进别人房间要说“ May I come in ?”初次见面,要说 Nice to meet you.How do you do!这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灵,不正是教材的翻版吗?礼貌礼仪教育在英语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礼仪修养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和道德。英国和中国文化虽然相却甚远,但也都是礼仪之邦。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礼貌礼仪和言谈举止也是我们英语教师的一大任务。
4、在情景中感受美
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电化教育手段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迅速排除难点,把握重点,掌握英语知识,这种手段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中。在教学中,通过色彩、背景、音响效果等,通过学生的表演,真实地表现人物活动场景。表演者和观赏者都是审美的主体,都能从中感受和鉴赏美,学会创造美。教学中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充分利用教具、体态语、动画等,把学生带入一个生动形象、富有感染的情境界中去,让学生直观感受美。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中美和趣味性的因素,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使美育融于英语知识学习之中。比如每个单元的Story time,虽然它的趣味性、情景性比较强,但仅靠老师的语言描述仍是不够的,于是我就利用动画画面,录音带的音响效果等来增强学生的形象感受。让学生在原故事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创设不同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将其表演出来,这样,他们不仅锻炼了自己听说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5、在活动中体验美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各种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教师在课堂里可引导学生动手创作,把单调的语言个体转化为具有生动形象的艺术个体,边听边做,边说边做,在发展听力、训练口语、培养创造性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比如在学水果、动物等名称时,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或边听边画;在学时间的表达时、让学生做一只钟的模型,边拔动时针分针边练习句型;在学习家庭成员名称时,让学生做一做指偶,互相玩一玩,猜一猜„„在这些活动中,会画会做的小朋友总是特别受到大家的注目,而其他孩子们从他们那儿既能学到如何用英语自由表达,又能欣赏优美的艺术品,得到了美的熏陶,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正蕴含于这一次次的教学活动中。
美无处不在。美育的实施需要我们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具备浓厚的美育意识,创设多姿多彩的美育情境,把大自然中的美、生活中的美、语言中的美、教材教法中的美化作阳光,变成雨露,深深地渗透到学生心里,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美、赏析美、体验美,进而创造出美,寓教于乐,寓教于美。
第四篇:浅谈语文教学基本功的美学渗透
浅谈语文教学基本功的美学渗透
东莞市济川中学 彭焕琼 初三级 2006.3 摘要: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是语文老师积极探索的课题。审美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感知和想象力;审美教育的最基本的功能在于它能培养审美情感,陶冶志趣,塑造美好心灵,构造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对如何在语文教学基本功中渗透美学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作用;教态美;语言美;板书美;电教媒体美
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它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培养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1]学校中的每一门课程,虽然都有自己的主要的教学内容,但都包含审美的因素,都可以用来进行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是语文老师积极探索的课题,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在开拓学生智力方面,审美教育可以丰富人们的感性认识,提高感知和想象力,把理性内化同自由感受结合起来。把群体的智力结构转化为个体的自由直观,开启和疏通由认识真理走向创造发明的思维通道。培养直觉思维能力和方式,单单依靠一般的智力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依赖审美教育的帮助。因为这是一种由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共同参与的和谐活动。事实上,客观自然的美以及由审美活动而哺育起来的美感,成了科学家进行探索的智慧源泉之一。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受到启示而悟出万有引力定律;瓦特从沸腾的开水壶的现象中得到启迪而发明创造了蒸汽机等等。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可以提高科学家的感知力、想象力,启迪科学家的智慧。
其次,审美教育的最基本的功能在于它能培养审美情感,陶冶志趣,塑造美好心灵,构造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什么美育能陶冶人的感情呢?这是由于美感具有普遍性和超功利性。蔡元培说:“食物之入我口者,不能兼果他人之腹;衣服之在我身者,不能兼供他人之温;以其非普遍性也。美则不然,即如北京左近之西山,我游之,人亦游之,我无损于人,人亦无损于我也。隔千里兮共明月,我与人均不得而私之。”[2]美育能克服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那两层障碍,使人们养成高尚纯洁的习惯,超越利害,融合人我,从而保持一种健康、平静的心态。尤其是在人类面临战争的相互残杀,或者在“物质愈发达,情感愈衰颓"的社会环境中,美育的作用更为显著。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极其
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它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作为语文老师,就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审美娱乐功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多渠道的情感诱发,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审美心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开启内在情感,推动语文学习,受到思维锻炼和思想教育。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语文的教学基本功中如何做到美育渗透。
一、展现优美的教态
教态实际上就是一种体态语言,已经成为一门越来越引人关注的新学科。所谓体态语言,是通过脸部表情、体态、手势、步态等进行非言词性思想和感情交流的手段。作为语文教师,体态语言在表达人的情绪、情感和态度方面,要比言词性语言更明确,更具有感染力。据美国一名心理学家梅拉比测定:感情的全部表达 = 7% 言词 + 38% 声调 + 55%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中最关键的是“眼睛”,眼睛被称为“心灵的窗户”,它透射出人的内心世界。“目光交流”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一原则。教师在上课时,应当将目光投向全体学生,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应当看着学生的眼睛。目光的交流,最直接地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教师脸带微笑的启发,往往能改变学生紧张的心理状态,给人以鼓舞和信任,使人感觉到师生之间就如同家人一般和谐、亲切;教师充满信心的神情,往往给学生传达出恰如其分的情感信息,使师生间有一种默契的心灵感知。特别是对于体味课文中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情感,教师往往能通过微妙的势态语恰到好处的表达出来,使学生心领神会。在引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时,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例如都德的《最后一课》的结尾处写到,韩麦尔先生激愤得说不去了,便使出全身力量写下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教师讲到这里时可通过态势语再现主人公当时的表现,并引导和启发学生去体会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内心情感,学生就能强烈的感受到主人公此时的内心里头充满着对敌人的憎恨和对祖国的热爱。
总之,新世纪的教师形象应该富有时代的朝气。这种朝气,集中体现了当代教师应该更懂得美、追求美、体现美。讲究外在的美、仪表的美、风度美的教师对学生有着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受学生的喜爱。整洁、得体、典雅、美观的着装,也是完成教育任务的需要。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亮相,自然而然的成为“审美的客体”,通过自己形象的示范,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把自己的情感融会在态
势中,情感与态势的水乳交融,就会激发学生的美感。学生在美的感染中就可以轻松愉快的接受教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情感常常使每一件在他影响之下产生的实物具有特别的、浓厚的趣味;他甚至使事物具有特别的魅力,特殊的美。”[3]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是当代教师自我形象塑造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
二、运用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美感
美的语言是蜜,它可以粘住一切。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不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4]讲究课堂教学语言美对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师应掌握好讲课的语言,因此,想得心应手运用美的教学语言,其就应该具备准确性、生动趣味性、精要性、多变性。
1、准确性。语言是由语音、语义结合的,由词汇语法组成的符号体系。语音准确和用词准确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要“美”,应发音准确,口齿清晰,吐字分明,能纯正流利地运用普通话教学,力戒方言土语。这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学习普通话都很有好处。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还表现在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教师讲话要符合客观实际,合乎思维规律,要确切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
2、生动趣味性。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有趣。“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教师上课时语言表达要新颖活泼,将抽象化为具体,深奥化为浅显,枯燥变成风趣,学生才会“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鲁迅先生在阐述“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时,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林妹妹”,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形象的事例,生动有趣,听者了然。汉语有极其丰富的词汇,尤其是丰富多彩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大都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只要很好地汲取自己民族语言的精华,必能丰富课堂教学语言。
语言的形象生动有趣还要求教师讲课的语言应有感情。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应努力挖掘课文中的感情因素,以富有感情的语言架起学与教之间的桥梁,激起学生的喜怒哀乐,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朗读课文,教师应投
入感情,或击节吟唱,体验其悲凉。引导学生感受杜甫<<兵车行>>的慷慨激昂;感受苏轼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气概。要做到这点,教师上课时应情绪饱满,善于运用各种身体态势传情达意。
3、精要性。课堂教学语言要少而精,以最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容。从表达角度来说,一个语文教师口若悬河,纵横捭阖,条条是道,滔滔不绝,固然是善于驾驭语言的表现。然而,语言精辟,善于概括,富于哲理,词约旨丰,一语中的,则更胜一筹了。古人云“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教师应做到语言精炼,简洁有力,提纲挈领,画龙点睛。
4、多变性。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学语言也不能刻板,要注意变化。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获取外界的信息大约10%通过听觉输入。讲话者的语速和语调对听者有很大的影响,语文教师应掌握好讲课的语速和语调。讲课速度太快,语速过慢、声音很小,语调平铺直叙,弊病同样很大,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老牛拖破车式的教学方式将导致学生精力涣散,降低听课的兴致与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而采用或轻、或重、或缓、或急、或高、或低、或悲、或喜的语调和适当的语速。如<<回延安>>讲读时声调要稍高,速度要稍快,音量中等,语气轻捷。讲<<纪念刘和珍君>>,声音要低沉有力,语速较缓,语气要较重。又如在分析难点时,语调要略高;讲到重点时,声音要缓而有力。总之,语速语调应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而变化,遇悲凉处当沉缓,遇激昂处当迅急,正如琵琶女的弹奏,变化万端、各臻其妙。
语言的多变性,还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变化上。面对百体兼备的教材,教师也应避免干篇一律的模式,采取多样化的语言风格,突出所讲的作品语言的特色。如<<荷塘月色>>语言简洁、洗炼、明净,<<母亲的回忆>>语言质朴、平易;<<藤野先生>>语言冷峻、深刻、含义深远。讲郭沫若的课文,用气势磅礴的语言;讲茅盾的小说用细致入微的语言;讲巴金的散文,则用犹如耳边絮语的语言。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注意语速、语调和语言风格,以抑扬顿挫、变化多端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三、创造灵活多变的板书结构美
教师精心谋划的板书设计,不仅可以将教授的内容系统化、条理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巩固所学的知识,还形象的直观性,给学生整体性的把握和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4
语文教师的板书结构美,主要是指板书的规范美、条理美、简洁美。
规范美。规范美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不写错别字,不写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潦草的字,不写已经没有生命力的异体字;二是板书字迹清秀、工整、大方、美观。教师板书的结构美是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前提之一。
条理美。板书的条理美,便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整体性。请看我为《项链》一课设计的板书:
一、追求虚荣
准备
觉得、梦想
二、见到请柬
发生
懊恼、恼怒
三、借到项链
发展
跳、按、亲、抱
四、乐极生悲
高潮
陶醉、吓昏 五、四处借债
余波
愁苦不堪 六、十年还帐
结局
毅然、决然
这份板书,揭示了课文戏剧般的内在结构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使学生一目了然。简洁美。板书的简洁美,能高度地概括和浓缩课文的内容,便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把握能力。又如有位老师对《塞翁失马》作了这样的板书设计:
↗得马↘ 祸 折髀 福
↖失马↙
“失马”→祸,因“失马”而“得马”→福,因“得马”而“折髀”→祸,因“折髀”而保全性命→福。图案中仅用了四个箭头,八个字,就将祸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表现得一清二楚,堪称板书简洁美的典范
四、运用电教媒体手段,创设审美情境
电教媒体最能展现光、色、形、声的丰富变化与组合,对于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有着无比的优越性。《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不朽之作。为了渲染悲凉的氛围,我们可以先放入一盘用排萧演奏的名为《秋梦》的音乐磁带,随着低沉的乐声响起,伴着老师那舒缓、沉静、深厚、无奈的朗读声音,把郁达夫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里,那种深远的忧郁和孤独的冷落以及渗透在故都秋色之中的淡淡的悲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师生都沉浸在深远的秋意中,得到欣赏后的满足感。学生的情绪被大大调动起来后,我们立即在屏幕上展示一幅事先准备好的色彩暗淡的小院观花图,让学生进入配图创设的特定情境,与作者的心境一起融化在清、静、悲凉之中。《诗经·蒹葭》是一首朦胧之美的千古绝唱,为了更好的领略诗歌的意境美,我们先放一首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主题歌,这首歌的歌词就是《诗经·蒹葭》,之后将这首诗作简要介绍,接着引导学生在屏幕上观赏电视剧主题歌录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当场吟唱这首诗或这支歌,并且很快就能背诵出来。这就是视听媒介所创设的情境,推动了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并加深领会了文章的意境美,产生了强烈的效应。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多多利用电教媒体手段,发挥它的优越性,让它更好地为语文现代化教学服务。
实施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应尽的责任,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在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下一番功夫,不但要具备精深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更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进行美的教育,引导学生将审美活动推向更高级的阶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悟美,追求美和创造美。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北大出版社,1983年版,第115页 [2]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北大出版社,1983年版 [3]车尔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4]转引自教育学,吴杰,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第五篇:研学旅行文件相关解读
2016.11.30教育部发布:《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认证了研学旅行的重要性;
2017.1.10国家旅游局发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详细提出研学旅行的安全性问题; 2017.8.22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刻不容缓; 2017.9.25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已经确立纳入学校教育学分系统;
2017.11.20教育部发布:《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或营地”公示名单》,正式官方公示了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为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国家大力支持研学旅行,近年来发布多项重要文件,要求为学生创造更丰富的研学旅程,创造更安全的研学环境。研学旅行正当时!
近一年研学旅行政策新解读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育部于2016.11.30发布)解读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目标: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促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性原则:研学旅行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成长空间。
实践性原则:研学旅行要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
安全性原则:研学旅行要坚持安全第一,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学生安全。
公益性原则:研学旅行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贫困家庭学生要减免费用。
《研学旅行服务规范》
(国家旅游局于2017.1.10发布)解读
《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是国家旅游局针对研学旅行实施做出的权威性的规范文件,其中对人员配置、产品分类、服务改进、安全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研学旅行机构或学校可以针对此文件查漏补缺,及时调整。研学旅行中最重要的是安全,《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中“安全管理”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摘录整理如下:
研学旅行安全管理制度体系:a)研学旅行安全管理工作方案;b)研学旅行应急预案及操作手册;c)研学旅行产品安全评估制度;d)研学旅行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工作人员安全教育:应制定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专项工作计划,定期对参与研学旅行活动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工作职责与要求、应急处置规范与流程等。
学生安全教育要求:a)应对参加研学旅行活动的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b)应提供安全防控教育知识读本;c)应召开行前说明会,对学生进行行前安全教育;d)应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根据行程安排及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安全提示与警示,强化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育部于2017.8.22发布)解读
《指南》主要明确学校组织开展研学旅行,以推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研学旅行实施过程中,校外机构应与学校的通力协作,已达学校教育目标,这是尤为重要的。
组织研学旅行: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利用好研学实践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活动。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于2017.9.25)解读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社会实践基地和研学旅行基地是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被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中,无疑将极大促进在校生对泛研学旅行类课程的需求。另外,研学旅行基地老师对综合实践课程驾轻就熟,未来“轻研学旅行课程模块”进校园或将成为研学旅行发展的流量入口。
中小学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主体,应在地方指导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融入其中。要依据学生发展状况、学校特色、可利用的社区资源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考虑,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要使总体实施方案和学年(或学期)活动计划相互配套、衔接,形成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课程实施方案。
《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或营地”公示名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17.11.20)解读
文件大致明确了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和营地的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对研学旅行及营地教育从业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基地:
1.各地现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科技馆、博物馆、生态保护区、自然景区、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科普教育基地等资源单位。
2.具备承接中小学生开展研学实践教育的能力,能够结合资源单位特点,设计开发适合不同学段学生、与学校教育内容相衔接的课程;学习目标明确、资源特色鲜明、富有教育功能;有适合中小学生需要的专业讲解人员及课程资源介绍;资源单位运行良好,交通便利。
营地:
房建、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环境整洁、卫生良好,能够满足正常安全运行,有一定活动场所,能够至少同时接待1000名以上学生集中食宿......管理机构健全,制度完备,能够落实专门机构负责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工作;日常运转经费来源相对稳定......有从事研学实践教育工作的专业队伍,能够设计规划不同主题、不同学段、与学校教育内容衔接的研学实践课程和线路,能够组织中小学生集体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深度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部分省市研学政策相继出台“ 1上海关于印发《上海市校外教育工作发展规划(2009-2020年)(试行)》的通知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以及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实施意见》的精神,全面推进本市校外教育事业的新发展,特制定《上海市校外教育工作发展规划(2009年—2020年)(试行)》。
2重庆重庆市教委关于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通知
研学旅行是面向全体中小学生,由学校组织安排,以培养中小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一种普及型教育活动,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经研究,决定在我市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3江苏苏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2014年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计划》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国家、省、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制定我市2014年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计划如下。
4四川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将纳入学分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意见指出:研学旅行一般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开展。将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将把中小学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作为学校综合考评体系的重要内容,将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情况的评价结果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