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苗族的感受
对苗族的感受
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的民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我对苗族印象最深的是服装和苗绣。
从苗族的服饰中,可以明显的看出苗族人喜欢红色。苗族人认为红色是最美、最神圣、最具有生命力的颜色。苗家女性把红色看为雨后天空上的彩虹和美丽山花,在青山绿水的大山里,红色就显得格外突出明显。苗族又没有文字,所以只能用衣服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苗族精致的绣片,对我而言每一片都是艺术品。就刺绣而讲,我们最常见的图案有龙、麒麟、蝴蝶、花、鸟、鱼、虫,运用各种不同的绣法使图形变得生动而又华贵。这些刺绣针法种类繁多。在很多绣片中可以看出通常一个图案都要用好几种绣法来表现,做的自然物活灵活现,有的就像浮雕一样,手法也很夸张。在颜色上,大多使用红、黄、蓝、黑为基本色,再加以白、浅绿、桃红、橙黄等颜色,做工精致,图案繁复,色彩鲜艳,有些还是很好看的高级灰色调。从他们的纹样中可以联想到苗族的妇女在画纹样时充分发挥了想象力,运用了传说和一些故事来进行纹样设计,使苗族的纹样更加丰富多彩。苗族特别喜欢蝴蝶,还有蝴蝶妈妈和十二个蛋的传说,蝴蝶纹也是苗族原始信仰中生殖崇拜的体现。在衣服上用蝴蝶纹来表现,蝴蝶纹的样式也多种多样,但蝴蝶纹多与花卉、枝叶图案绣在一起。蝴蝶纹在盛装中的使用也很普遍,工艺精湛。
苗族人在过节的时候没有盛装穿是不敢出门的。苗族妇女的刺绣工艺之所以那么好,是因为苗族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它无处不在,甚至在人的衣服里都有。有人如果病了,可撕下一小角衣服去问巫师,看看是遭遇了什么恶魔。所以,她们在刺绣、做盛装时,内心是离不开最初的原始信仰的神秘感的。他们把各种日月星辰、云雾雷电、飞禽走兽都做成拟人化的纹样用在盛装上。苗族女子在做盛装时,还要挑选吉祥的日子,这样,做出来的盛装就能够保护其穿着盛装的人,自己的刺绣工艺也才能精致。但是,现在的苗族大多数女子都已经不会刺绣了。很多村民的织布机、染缸等工具已经搁置起来或者已经当柴用了。具有精湛手艺的一代人渐渐老去,年轻的人对这些工艺已经陌生。村民有句谚语:‘挑花绣朵,50年代,人人都会;70年代,中年人会;90年代,老年人会’。”当然这也跟当地的经济发展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
二、苗族的节庆较多,活动规模大。其中湘西最富有代表性的有: 1.赶年场。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着节日盛装,互相邀约,成群结队去赶场。年场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异常热闹。人们不但可以进行物资交流,还可以参加或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青年男女也多利用这种机会,物色情侣,谈情说爱。歌郎歌娘更是大显身手,三五结伴,说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盘根,或祝贺,或叙述传统故事,或即兴演唱新词。即使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年场也要如期举行。2.三月三。这是苗族的传统歌舞节。这一天,苗族人民自动集中到约定的歌场上,参加对歌、听歌、跳舞、观舞,尽情欢乐。3.赶清明。相传,因苗族多散居在偏僻的崇山峻岭之中,一切日常用品都必须到比较远的汉区赶场交换,常常受骗上当。所以,苗族人民便相约以清明节这一天作为自己的场期,互相交换物资,同时会见亲友。这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清明歌会”了。
4.看龙场。每年从农历三月谷雨那一天算起,逢辰便是看龙日,习惯称做看头龙后十二天又轮转到辰日,再逢看龙之日,男女老少,均休息一天,踊跃参加。若在这天干了农活,就属于犯忌。因此,苗族人民对于“看龙”的事,非常重视。
苗族虽然没有文字,但苗族的文化历史悠久,苗族服装,尤其是盛装、银饰,也是一种特别的记录,一种特殊的语言,他虽然没有声音,但是更直观,更充满鲜艳的色彩。我在贵阳民族民俗博物馆里看到一段话,意味深长,感触很深:
时光在流逝,传统在消失。。。
我们处在特定的历史瞬间,我们有幸看到传统的苗族服饰文化精华,这个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它,正在挥手隐去,“苗族藏驿”无力让时光倒流。。。我们只是想在展示它的绝美、厚重的同时,将其传统的手工技艺传袭给我们的后人。
第二篇:苗族酒文化
摘要:如今,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酒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东酉。从家中的每口三餐到办喜事、丧事,乃至大
型的民族节口l动,喝酒是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随着酒在苗族人民生l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苗族的酿
酒技艺、酒的类别及苗族的酒礼、酒歌已成为大家)’为关注的对象。关键词:酒文化;苗族;酒礼;酒歌
1苗族酒文化的历史渊源 1.1苗族酒的起源
在汉族传说和文献中有杜康、仪狄造酒之说,苗族的酒是怎样来的呢?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人将吃剩卜的糯米饭放在锅里,就外出走亲戚去了,几人后回来揭开锅一看,饭上长出了许多自毛,并散发出缕缕诱人的清香,他抓了一把尝尝,’觉得味道很好,以后人们就照这种办法来酿酒了。这与晋代文学家江统在《酒浩》中所说的“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十分相似。1.2苗族传统的特色酿酒技艺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苗族酒文化典范的“包谷烧酒”,是一种具有千年历史的老酒,它在苗族人民的心目中,旱已是刻骨铭心了。
“包谷烧酒”的酿制方法很独特,不象一般的酒那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出品,酒味不佳,酒度很高,喝起来辛辣过剩而香味欠缺。一瓶“窝托罗酒”,要酿三年以上,且需藏在地卜,其原料为玉米、苦荞、大麦、高粱等五谷,越杂越好,越杂越香,越杂味越长。制法上不经过蒸馏,把酒药伴入蒸热的杂粮,装入密封的上瓶,用肥肉在瓶的周围糊上一层,放进深过人高的地里,埋藏三年。三年,如果按现代造酒厂的效率,旱就出产无数产量了,谁还想把长长的时间花在过程中,等待一瓶酒的发酵呢。但对于苗族同胞来说,酒藏不透不香,只有保证酝酿的时间,才能体现酒的醇度。三年之后,主人把深埋的酒瓶挖出来,洗去外面的泥上,用麻杆吸食,先从一家老人开始,以一小碗的量,边吃边有人往里面装入凉开水,直到吸淡。1.3酒在苗族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如今,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酒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东酉。从家中的每口三餐到办喜事、丧事,乃至大型的民族节口活动,喝酒是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客人来了以美酒相待,是一种神圣而不可改变的待客礼节。你如果来到了苗寨,那里的苗族人民定要拿出自家亲自酿制的各种酒来款待你,是一种多么地感到光荣的事,他们一定能给你一个至深至感的记忆。
当评论苗族人民的性格时,酒是一个最好的比喻。苗族人纯朴、刚烈、热情,有一种人不怕地不怕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之气质,而包谷烧酒那种清爽、醇香、凝重的II感,更是苗族人民性格的真实写照。苗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文化而今,这种民族文化还将不断的延续卜去。他们千百年来都有喝酒的习惯,而酒的秉性给人酒一样性格,在这样性格的影响卜,苗族人民一定永远立于iu_界民族之林!a苗族酒的类别 a.1包谷烧酒
以玉米为原料酿制的酒,俗称“包谷烧酒”,酒精度数高,一般在so%}ol以上,酒性烈。作为苗族酒文化典范的包谷烧酒,是一种具有千年历史的老酒,它在苗族人民的心目中,早已是刻骨铭心了。千百年来,在苗族的生活中,苗族包谷烧酒一直散发着它那十分迷人的魅力,为苗族人民的生活增添了至关重要的情趣。在木地苗族抗清民间叙事长诗中有“包谷烧酒来上摆哟,哥兄父老个个喝得醉熏熏。”和“弯弯的牛角号吹了少L十九转哟,包谷烧酒筛过了九十九巡。”的诗句,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
老家寨包谷烧酒打开时,清香扑鼻,具有甜酒之味,能在不到一分钟时间里就能充满房间,具有十里飘香之势,喝卜去
4.1敬酒、交杯和扯碗酒如黔东南苗族的酒礼:每当开席,不得先端饭碗,而是先把酒喝够。首先是由主人给每个人斟
酒,各自喝十两杯。其次由主人给大家敬酒,也是每人须敬两杯。敬酒时,敬酒者必须双手端酒杯,先敬最老者和长辈。若在座的最老者与大家年龄悬殊较大,则不昔他是主人客人,也不r他是长辈晚辈,都先敬千吹她);若在座主客年龄相仿,则先敬自家主人。苗族一般敬酒是从自家长者71=始。确定了先敬的人,就按正、反时针方向依次敬两圈,敬到最后一人,则由他(她)与敬酒者交杯。交杯,就是两人
者后喝。有的地方还一二十个人围成一圈,右手敬,左手接,相互交杯,俗称“吃扯碗酒”。此后,大家可以随意找人敬酒交杯。在敬过酒后,大家就可以吃饭了。饭后,又继续喝酒,以酒作乐。喝酒的方式由大家决定,或交杯,或猜拳,或唱酒歌。大家吃饱喝足要收席时,还要喝一次团圆酒:大家各自拿起自己的酒杯,每人都把它递给右边的人,然后又接过从左边递来的酒杯。由于每个人都是右手拿着自己的酒杯,左手也扶住别人的酒杯,形成一个大圆圈。于是在一阵欢呼声中,由岁数最大者先喝,大家一一把左邻递来的酒喝十了。然后再按相反方向,又重复 一遍。团圆酒象征着团结和睦。
4.2牛角酒主要盛行于黔、滇及相邻川南、桂北、湘酉南苗族地区。因以一种特制的水牛角作为酒具盛酒,故称为牛角
酒。只有在重要的场合卜才使用牛角酒。例如在跳芦笙和条铜鼓的大型集会上,开场之前,安排有敬酒对给客人和老人敬酒。敬酒的小伙子,手捧牛角,把酒灌得满满的,向场上的围观者敬酒。围观者们,有的相迎,有的回避,人声沸腾,好不热闹,给集会带来了热烈的气氛。接亲嫁女也喝牛角酒。在男家迎亲或女家送亲时,都有十几到几十位客人到主方家做客。这时作主人的那一家就要给客人设酒卡,欢迎他们。这种酒卡称为“拦路酒”,多半是使用牛角为酒具,至少也得在寨门或家门用牛角盛酒敬客。牛角吊在事先栽好的做成拱门的两根竹子上,或吊在门两旁。客人来了,顺势拿起牛角就可以斟酒敬酒。敬牛角酒是种高规格礼节,敬酒的人也要有所选择,那种端庄健壮的男人或女人被派来守关II,敬牛角酒。在任何情况卜,喝牛角酒都只能用嘴接喝,不能用手接卜来。用嘴喝每次喝一II即可以过关;用手接,敬酒人就会撒手,客人就非得把那整整一牛角酒喝十不可,而一只牛角,往往能装O.Skg多酒。有此地区按占规,谁喝十了牛角酒,牛角就归谁所有。
4.3拦路酒或叫“拦门酒”。黔东南、湘酉、滇东北等苗族地区均盛行。苗族结亲,无论男子迎亲或新娘出嫁或新娘回门,都有一只浩荡的队伍。要迎接这只浩荡的队伍,主方就会安排响J置三四来至十二来不等的酒卡,给客人敬酒。这此酒卡从家门或寨门设起,隔一段距离摆一张来子,每张来子摆上肉和酒,有两位身着盛装的姑娘守候。客人们要到达主人家,必须一一的闯过这此关II,每到一张来子两位姑娘便一人端酒碗,一人拈肉块,请客人喝-II酒吃一筷肉。因为以双为吉,客人每张来子都喝两II酒、吃两II肉才得过关,故称为拦路酒。除了结亲嫁女,在别的情况卜,只要是迎接团体客人,也常采用这种形式。5酒歌
苗族宴饮和敬酒时有唱酒歌的习俗。唱酒歌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敬酒人在敬酒时先唱一段歌,表示祝招和赞颂,唱给谁,谁就喝酒。另一种是双方对唱,一唱一答,谁唱输了谁就喝酒。婚嫁时,所唱酒歌,最有特色,并且在各苗族地区往往形成一套传统的唱腔和歌词。如湘酉和湘、桂、黔三省边苗族地区,婚嫁时男女双方要请歌师在女家对唱酒歌,一般要唱一人一晚。所唱酒歌,共分成9个部分,有3000多句。其中包括在寨门II迎接宾客的《栏门歌》,反映苗族风俗习惯的《十折歌》,叙述苗族族源和迁徙过程的《公爷进地歌》,介绍苗族接亲渊源及范围的《结亲路歌》,介绍男女双方恋爱经过的《奉亲歌》,追忆新婚夫妇家庭和双方基木情况的《三代根基歌》,教导新婚夫妇相亲相爱、勤价持家、百年好合的《过定歌》,宾主双方互表谢意的《谢主家歌》。最后是双方歌师决定胜负的《龙船歌》。
在决定胜负的赛歌中,主家用一只腊鸭代表“龙船”,双方歌师各扯一端,边唱边
别,接亲队伍便领着新娘欢乐地向新郎家走去
苗族酒文化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喝酒喜欢窖酒和常酒,都是用大米酿成的低度酒,常酒酸苦,窖酒甘甜,但酒精含量很低,多用小碗或大杯敬酒。与苗族同胞喝酒,如敬酒的人唱完祝酒歌,无论酒有多少,客人都得一饮而下,这是苗族的习俗。
“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的规矩。家家都放有一两坛自己用糯米酿造而成的米酒,约二三十度之间。酒俗,是苗侗人民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节日常有报酒(祝酒)、敬酒、拦寨酒(雷山郎德12道拦寨酒)、拦门酒、迎客酒、送客酒。红喜席,有嫁别酒、分家酒、换酒(交杯酒)、酒歌酒、订亲酒、贺儿酒。白喜席(如高龄老人过世等),有慰问酒、陪葬酒、酬劳酒、别魂酒、祭祀酒。日常席,有火堂酒、平伙酒(打平伙)。还有结盟议事时的歃血酒(血酒)、议榔酒。一般都用土碗作酒杯,逢重大节日和吉日,酒具改为牛角。
第三篇:苗族传统节日
开年节
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一大早,黔湘渝(贵州、湖南、重庆)边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就从四面八方赶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脚,用歌声表达迎新的喜悦。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踩花山节
踩花山是苗族传统节日。云、贵、川等省苗族群众在农历正、二月间或四、五月间盛行踩山、跳场,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寻求配偶;老农们则来到花场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祝愿五谷丰登。居于山区的苗民在节日内还要进行斗牛比赛。屏边县的苗族还举办跳狮子和爬花杆的比赛。
四月八
苗族传统节日,传说这个节日起于明代。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着盛装群集于贵阳市喷水池边,吹笙奏笛,对歌谈心,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英雄亚努。
此外,四月八还是布依族的节日,有称它为“牛王节”的,也有叫“牧童节”或“开秧节”的。每逢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饭,并休息一日,表示对耕牛的慰劳。
龙船节
龙船节是流行于湘西和黔东南施洞、松桃一带的苗族节日。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
姐妹节
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
第四篇:苗族介绍
我是张老师,我是苗族人,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民族。苗族真可谓是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苗族的族源十分古老,其根源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皇帝战蚩尤的时代。几千年来,苗族悠久的历史在现代苗族中留下古朴神秘而又多姿多彩的风俗文化。苗族经过不断迁徙跋涉,现在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等地。住房多为杆栏式木楼,俗称吊脚楼。来到苗寨最吸引人的是苗族妇女那艳丽夺目的服饰。绣饰和银饰构成了苗族服饰的整体。苗家少女全身上下的配饰清一色都是银饰。走起路来叮当着响。苗族人民善于歌舞,歌舞形式丰富多彩,苗族舞蹈、鼓舞、芦笙舞令人叹为观止,所以,苗族被称为“歌舞的民族”。这就是我的民族——苗族。
第五篇:苗族风俗习惯
苗族风俗习惯
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脚上多缠裹绑腿。古代苗族男子都蓄长发,挽椎髻于头顶,插木梳或发针,戴耳环、手镯、项圈等饰物。至清代末期,他们已不再蓄发挽椎髻,有的改梳长辫子。各地区苗族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式样约几十种之多,但大多数地区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腿根,仅七、八寸长。湘西,贵州松桃、凯里,广西大苗山,湖北宣恩等部分地区苗族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湘西苗族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绣有宽大花边,头缠格子布或青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别具风格。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独具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
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主食。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把糯米饭和蔬菜一起封存坛内,一、二个月后再取食的醅菜,是一种特具风味的酸腌菜。饮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凡遇婚丧、节日或亲友来访,都用酒招待宾客。
苗族的建筑在各地也有很大差别。黔东南居民住木制平房和楼房。楼房一般为两层,建筑形式多为“吊脚楼”(即按山坡斜度竖桩,在桩上建筑),屋顶为双斜面。顶棚上层贮藏粮食、杂物,吊脚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湘西和贵州松桃等地,采用木质结构、双斜面瓦顶或草顶平房,每幢3~5间,“偏厦”作灶房或牲口圈。过去,地主或富裕人家还筑有庭院,并砌高墙或石碉围护。云南文山地区苗族居民住宅的墙壁多用竹条编织、外面糊上泥土的方法建造,屋顶为平形草顶。昭通地区的苗族居民多装权权房”,即一种用几根树干交叉搭糊,盖上茅草,用树枝或竹子编织、糊泥作墙的房屋。一般隔为两间,人畜各一。海南岛苗族住的是长而窄的茅草房,三间一幢,屋檐较长,檐下走廊是休息的地方。川南和黔西北的苗族多住士墙草顶或瓦顶的房屋。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财产由男子继承,主妇在家庭中享有较多的权力和地位。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养。有的地区,有父子连名的习惯,子名在前,父名在后,平时都只呼本名,不连父名。由于受汉族宗法封建的影响,有的制定字辈、建立宗祠、修纂家谱。苗族青年男女婚姻比较自由,男女青年通过“游方”(黔东南)、“坐寨”(广西融水)、“踩月亮”(云南文山、楚雄)、“跳花”(黔中、黔西)、“会姑娘”(湘西)等社交活动,自由对歌,恋爱成婚。云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以便择配良偶。也有父母包办婚姻的,一般通过亲友撮合,讲门当户对。苗族妇女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特别在黔东南至今仍有保留。有的地区苗族还有“还姑娘”、“转房”、“妻姊妹婚”等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