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汈汊湖治理 群众路线的胜利(xiexiebang推荐)
汈汊湖的成功治理源于群众路线的胜利
到过汉川市汈汊湖的人都知道,湖水碧波荡漾,荷花鲜艳飘香。空中飞鸟自在,浅底游鱼欢畅。但三十三前没有治理的汈汊湖却是另一种景象,当时我在原汉川县二河区里潭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建乡)任管委会主任,亲身经历了汈汊湖治理的全过程。这个变化得益于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胜利。
群众强烈要求
政府决心治理
昔日的汈汊湖纵横百里,坐民船过湖有“九十九里不满百,早上荡到黑”之说。那时的汈汊湖水面56万亩,湖底高程22.5米,承接汉川汉江以北和府河、天门河、皂市河、五龙河、应城河共计总面16,821平方公里的来水,人称“水袋子”、“灾星窝”,每年汛期又有汉江从乌柏口、新沟、曹家河的倒灌,所以水灾频繁,民苦不堪。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汉川如何迈出第一步,怎样才能加快农业发展?县委、县政府的领导通过学习讨论,决定问计于民。从县直机关抽调100名干部,分成10个组,由县委常委、正副县长带队,赴7区3镇,深入到村到户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群众强烈要求彻底治理汈汊湖,让人民安居乐业,建设稳产丰产农田和养殖区。县委、政府多次召开联席会议,统一思想,决定制订大规划,挥动大手笔,彻底改造和治理汈汊湖。并请来省水利厅专家实地测量,拟定出“留湖调蓄,渠网建站,田湖分排,河湖分家”的规划方案。工程分3期6年完成,第一期两年(1979—1980),沿湖的南北岸东西向开挖南、北两干渠,把府河、天门河、皂市河、五龙河、应城河的客水引到汉北河,从新沟闸排入汉江。把汈汊湖以西,汉川境内的来水引到涵闸河,从汉川闸排入汉江。第二期两年(1981—1922),沿湖的东西岸南北向开挖东、西两干渠,实行汉川境内农田水、村庄水与湖水分家,减轻湖面承水压力。第三期两年(1983—1984),汈汊湖东西、南北两方向,每500米挖一条排灌渠(或沟),和东、西、南、北四干渠相通。与此同时,申请省水利厅在西干渠终端汉江边、东干渠终端汉江边,兴建3座省管流域性大型泵站。这样,湖内涨水,汉江水位低时可以自排,汉江水位顶托,开机提排。若遇天时旱,汉江水位高,开闸自灌,汉江水位低,开机提灌。可以做到二十年一遇,日降雨100—120毫米当日排净,30天无雨不受旱。
群众全力上阵
政府组织实施
方案形成后,县委、政府将其印成讨论稿,又派工作组到各区镇、公社召开干部、群众代表会,组织座谈,征求意见,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赞同和热烈拥护。197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的时候,县委、政府召开有县、区(镇)、公社、村四级党政一把手和群众代表万人参加的“治理汈汊湖誓师大会”,县委书记蔡绍涌作动员报告。
汈汊湖治理工程集中在每年的农闲季节(也是枯水季节),冬、春季各60天,集中施工,军事化建制,县设师部,区设团部,公社为营部,村为连。各级党政一把手上工地,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各单位留一名副职在后方,负责组织劳力和保障后勤供应。辖区男女劳力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凡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都自愿申请书上阵,日上劳力10万人左右。有些男女青年领了结婚证,定了婚期,则是一推再推或干脆就在工地上举行婚礼。有些哺乳期的妇女,把婆婆和摇窝也带上了工地。好多干部群众生病了,在卫生室服了药或打完吊针拔下针头就又上阵了。那工地上人头攒动,红旗飘扬,歌声连天,十分壮观。
休息时间,我爱和社员们交谈,好给“工地战报”写点文章,他们异口同声,说得最多的是:“治理汈汊湖关系人民群众的利益,党和政府是在为人民谋利益,再苦再累也不怕。”
三期工程完成,共开挖深沟大渠390条,总长1140千米。累计投工7320万个,完成土石方6850万立方米。彻底改变了汈汊湖“十年九灾”的局面,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而且建设起一批高产稳产农田和水产养殖基地,为综合开发利用汈汊湖开创了广阔前景。
群众参与管理
政府描绘蓝图
改革开放带来了国家强盛,人民富裕,汈汊湖流域的百姓更是先富一步。群众要求建房、修路,想过城里人一样生活的心理越来越迫切。1997年汉川撤县建市后,市委、政府因势利导,将汈汊湖四渠之内纳入市区城郊建设。渠堤面硬化、刷黑,公路通村,汽车可以开到农户家门;路旁、村庄植树种花,一路一树,一村一花;规划新农村建设,按规划定位,照图纸施工;实现有线电话、数据电视、互联网线村村通;建立矛盾调解小组、治安保卫小组、卫生保洁小组、生态保护小组,明确规定不允许向渠道内抛弃垃圾和排放生活污水,让群众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创造自己的幸福。昔日人们认为出生在汈汊湖是倒霉,现在则认为是幸运了。总书记最近提出,要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回顾汉川汈汊湖治理的过程,得出的结论证实了这样一条真理,只要是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再难的事也能办成,也能办好。作者:孙四维系汉川市人大常委会退休副主任 邮编:431600
手机:*** 电子邮箱:ABC258369@126.COM
第二篇:日本琵琶湖治理(本站推荐)
日本琵琶湖治理
琵琶湖概况:琵琶湖地处日本列岛中央,由于近几十年来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方式发生了剧烈改变,琵琶湖的自然和文化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40年代“围湖造田”,60年代农药喷洒,工厂排污,70年代,随着化学污染的严重化,重金属污染和PCB(多氯联苯)污染;日比野公害。)尽管积极进行了各种环境保护工作,但琵琶湖的异常变化还是越来越大,如自来水的异味,淡水赤潮、蓝藻的产生,季节性的含氮量超标,微量元素混入湖水中,外来生物的繁殖和原有生物的减少等均有发生,同时在周边区域,由于芦苇群落、内湖、河边森林等减少,自然环境、景观和生态水循环等恶化的情况也日益明显。
琵琶湖污染概况:自来水异味、水体富营养化、蓝藻时有发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琵琶湖污染治理:
源水培育:琵琶湖周围的森林是了湖水的主要发源地。伐木、管理不当、土壤流失等严重影响入湖径流的质量。要有效地保护水循环,首先就要保证有足够的雨水浸润区和森林植被,保护琵琶湖周边有足够的林区和良好的绿化。
首先提出要通过下列措施来重点保护集水域的雨水渗透区的面积:①保林护林措施:对人工林进行间隔采伐、维护保养等科学管理;②造林育林措施 :引入多层林木营造项目,培养森林管理人员,提高山区森林管理人员待遇;③砂防措施 :通过建立防砂堤、防砂坝、固床工等措施来防止泥石流等灾害引起的水土流失;④治山措施:恢复荒废的山地,建造防灾林、保安林,危险边坡等;⑤保护梯田及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确保在集水域范围内有一定的农地渗透地域;
湖水治理:分析湖水污浊原因,主要是注入湖内污浊物质大量增加。流入琵琶湖的污浊负荷来自于四方面:家庭、工业、农业和大自然本身。
农业、大自然本身污染所形成的面源负荷已占主要比例,其中COD占52.2%,氮占59%,磷占34.5%,所以综合治理计划在加强点源污染负荷治理的同时,也把面源污染负荷的治理作为重点,计划从污染源对策、流动过程对策和湖内对策三方面进行治理。包括:
污染源对策:强化对相关法律、条例的执行,下水道系统及下水道污水超净化处理措施,市区、街道排水净化措施: 将市区、街道雨水收集,并经雨水管、分水孔、雨水集水槽沉淀处理后再流入河流的设施,农村集中排水等综合治理措施,建设推广湖底污泥再生处理中心措施。综合处理净化槽设备推广措施:公共下水道或农村集中排水区以外的居民,该设备能将生活杂排水(厨房、洗衣机、浴室)与厕所污水合并进行处理,国家按5人槽至50人槽不等进行经济补助.。
流动过程对策:了解流动过程中污染物变化情况。整治河川环境。加强对湖内、湖岸垃圾的处理。通过特定水域的净化对策,控制水中浮游生物保护水质。
湖内水质治理对策:扩大湖水水质监测范围,开发潜水机器人监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湖底泥的疏浚和改善。培育苇草并进行科学化管理。
生态修复:
琵琶湖流域森林建设。芦苇群落的保护。内湖重建工程。多自然河流治理工程:是指将整个河流的自然状态纳入视野,在基于水利安全的基础上,注重与地域生活、历史及文化的协调,恢复河流原有的生物生栖、生育、繁殖环境以及景观多样性,采用在原河道上人为造滩、营造湿地、培育水生物种以求形成类似于自然状态的多自然河流等的河流管理措施。琵琶湖治理启示:
五保体系:社会保水—>机制保水—>科技保水—>工程保水—>管理保水—>社会保水
社会保水:琵琶湖流域的治理积极推行了政府机构、社会各团体、普通民众共同参与的模式。为了取得当地民众的支持,滋贺县政府很重视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还特别重视对青少年的环保意识教育。
机制保水:完善的水法规建设是完善机制保水的前提。在日本,水资源的管理有明确的奖惩措施,琵琶湖流域水法规建设相对是比较健全的。
科技保水:琵琶湖的治理科研投入是十分巨大的,每年投入大量科研资金,加强湖泊研究工作。
工程保水:工程措施在琵琶湖的治理计划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主要有“径流控制对策”和“湖内对策”工程,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湖泊内外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工程。径流控制对策主要有:① 点污染源治理工程。大量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工厂实现清洁工艺等,在河流的入湖口处及河流内通过直接净化来削减污染负荷。② 面污染源治理工程。建立小型污水净化槽等工程,通过利用公共设施储藏来削减污染负荷。③建设人工湿地、生态护岸、恢复岸边生物带、人工芦苇、浮岛等通过动植物生物处理来削减污染负荷。湖内对策有:清除异常繁茂的水草、清除浮游垃圾、污染底泥疏浚以及调水工程(如霞浦湖调水工程)等工程措施。管理保水:机制保水和管理保水都是依法保水的体现,完善的保水机制是为科学的管水服务的。为解决水问题,日本政府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五保体系”对太湖治理的启示:太湖污染的成因和日本琵琶湖演变十分相似。特别是在当前湖泊治理面临的最突出的水环境问题———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上具有相似性。琵琶湖在流域治理上所采取的流域各界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考虑湖泊保护治理对策,使相互独立或对立的群体变成协调一致的流域治理主体,从片面的开发管理转变成综合性的保护管理,从以政府为主的行政管理走向有广大群众参与的全面管理等措施,对太湖的治理都具有很好的启示。
3.1 实施“引江济太”,发挥工程的作用
3.2 统筹兼顾,发挥机制的作用:流域治理的方案、措施在省际之间协调难度大。在流域治理中必须协调各方矛盾,做到统筹兼顾。太湖流域需要研究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保水机制,强化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多管齐下,加强综合治理的措施。污染源的治理则 是流域治理根本。3.3 同心协力,加强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环保力度加大是否导致失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介绍,虽然环境保护被列为影响因素之一,但研究报告认为,不论短期还是中长期,环境保护对我国经济下行并不构成主要影响。
“短期和小范围内,环境保护可能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为淘汰落后产能导致的GDP减少以及污染治理投入造成企业的成本增加。根据宏观测算研究,“十一五”期间,我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累计减少GDP1869亿元,占同期GDP比例为0.12%,影响较小。大气十条实施后,淘汰落后产能共造成GDP减少约1148亿元,占同期GDP比例为0.03%,其中炼钢行业减少812亿元,总体影响较小。
持续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因市场和环保等因素关停取缔的企业达2382家,在短期内对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近年来,淄博市环保投入达400多亿元,新上治污设施1500多台套。由于环保投资大部分由企业承担,环保治理的高额投入加大了企业投资和运行成本,短期内对企业经济指标影响较大,利润率降低。
我国最稀缺的是生态资本、生态财富。环境保护虽然短期对经济下行带来影响,但必须看到其积极意义。
“加强环境保护可以直接拉动经济增长,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催生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还可以减少污染造成的健康和经济损失。” “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使得工业所占比重下降了,污染密集型行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增加了。大气十条、水十条的实施对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优化作用,火电、钢铁、水泥、化工等高污染行业比重显著下降,涉及大气、水治理的高新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比重将有所上升。
“环保成了经济下行的拖累”,可能来自某些仍然重视GDP考核的地方政府,来自因为污染治理利益受到损害的企业,也来自一些因为企业关停影响到收入和生活的普通百姓。”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则表示,政府的责任就是要保护人们的健康。作为人口大国,我国最稀缺的是生态资本、生态财富。我国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迈进,就要学习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即不仅要创造物质财富,也要生态财富;不仅要物质投资,也要生态投资,包括环境保护的投资。
释放绿色驱动红利,实现经济与环保共赢
环境保护不应该是经济发展的对立面。要改变环保与经济两厢对立的成见,强化环保对经济的正向作用。“回顾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总体上,它们都是通过不断严格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和各项政策措施,不仅有效改善了环境质量,而且优化了经济发展方式,产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同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手段对经济(包括经济总量、就业、税收、结构调整等)的作用和路径不一样,通过环保投资、淘汰落后产能、严格环境法规标准以及环境经济政策,都可以对经济产生影响。而通过环境经济政策对经济产生影响,内涵包括排污费价格上涨、环境税征收、排污权有偿使用等政策的实施可以加重污染企业的负担,也包括对新型环保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给予税收鼓励,对节能、治污的产品和行为给予税收优惠等等。
如何更好地发挥环境保护对经济的优化作用、促进绿色发展?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增强绿色定力;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增强绿色驱动力;严格环境标准法规,建立公平竞争环境;疏堵结合,建立和完善相关保障政策。“要坚定不移地将环境保护置于优先地位。”这是环保优化经济的首要原则,但既要坚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守住生态保护红线、行业排放总量和环境准入标准,又要发挥好环境保护对经济的优化作用,倒逼经济转型升级,挤掉粗放发展水分,释放绿色驱动红利,最终实现两者的协调和共赢。
第三篇:胜利小学治理
胜利小学治理“三乱”自查报告
为了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弘扬正气,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加强校风和师德建设,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坚决杜绝“三乱”现象发生。下面把我们学校治理“三乱”情况,自查如下:
1、学校成立了治理三乱工作领导小组,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广泛动员。在开学的相关会议上三令五申,要求全体教职工提高认识,明确态度,坚决制止“三乱”行为。学校与教师层层签订了责任状。
2、健全监督机制,学校领导认真执行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做到廉洁自律,廉洁从教。
3、完善了《学校治理和纠正“三乱”问题工作方案》和《治理三乱管理制度》,建立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责任制,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落实学校领导包保教师责任。
4、没有利用职务或工作便利,通过安排座位、班干部、评先选优等手段向家长索取钱物的现象。
5、杜绝了乱补课、乱办班、乱收费等行为。
6、没有不认真上课,完不成任务迫使学生补课的教师。
7、没有迟到、早退、擅自缺课调课、停课或离开教学岗位的现象。
8、工作时间没有赌博、玩游戏、聊天等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
9、没有工作日中午饮酒的、但个别教师课堂上还有接打手机的现象。
10、没有发生因失职、渎职,影响学生安全,损害学生健康的现象。
11、没有私自通过介绍择校、转学或市外学校推荐生源,从中收受招生单位和当事人钱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12、没有参与有偿补课,私自到民办教育机构任职、任课及办班,接受各种形式有偿补课的。
13、没有违反教育收费政策,巧立名目收费,组织或变相组织学生订阅教辅书籍、报刊、向学生推销教辅材料及其他商品的。
14、没有侵害学生利益,讽刺、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或其它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
以上对开学以来治理三乱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应该说形势大好,个别教师上课接打手机现象已经查明,并进行了教育。目前,我校形成了自觉抵制“三乱”氛围,学校管理走向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
第四篇:河道景观湖治理技术
一、湖泊河道治理解决方案
湖泊河道污染是区域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造成的,污染治理的根本性措施是污染源的治理。因此,世界各国均把污水截流、废水达标排放和控制排污总量作为湖泊河道整治的首要措施。然而,由于难以根除的面源污染及内源污染,即使在污水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河道污染及其富营养化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为此,各地在河道治理中,把污染源治理和强化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作为河道修复的重要目标。纵观国内外湖泊河道治理现状,以下几种方法较为引人关注:
1.引流冲污和综合调水。引流冲污实质上是对水体污染物和浮游藻类的稀释扩散,就局部而言常被视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相对简单、易行和代价较低的办法。如杭州西湖自钱塘江引水后对延缓水体富营养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从整体出发,这种办法实为污染转移,有以邻为壑之嫌;综合调水不同于引流冲污,主要解决水资源的再分配,利用一定的水利设施合理调活河网水系,达到“以动制静、以清稀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目的,尤其对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能发挥较好的作用。
2.曝气复氧。曝气复氧对消除水体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国内一些实验室试验及河流曝气中试所证实。其原理是进入水体的溶解氧与黑臭物质(H2S,FeS等还原物质)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对于长期处于缺氧状态的黑臭河流,要使水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一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水体曝气复氧有助于加快这一过程。由于河道曝气复氧具有效果好、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的特点,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及中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如韩国、香港等在中小型污染河流污染治理经常采用的方法。
3.底泥疏浚。在污染源控制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底泥则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清淤疏浚通常被认为是消除内源污染的重要措施。然而,疏浚技术通常是决定疏浚效果好坏的关键。从最早的人工挖泥到现在的精确水下吸泥,疏浚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小。疏浚作为水利工程和航道工程措施有重要效用,但作为水质治理目前还存在一些难于克服的问题,如一定程度上引起上覆水污染物浓度增加,疏浚后淤泥以其量大、污染物成分复杂、含水量高而难以处理等等。
4.化学絮凝处理。化学絮凝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水层污染物以达到改善水质的污水处理技术。近年来,化学絮凝处理技术在强化城市污水一级处理的效果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与应用,而随着水体污染形势的日趋严峻,对严重污染的水体如黑臭水体的治理,化学絮凝处理技术的快速和高效也显示其一定的优越性。但是由于化学絮凝处理的效果容易受水体环境变化的影响,且必须顾及化学药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及生态系统的二次污染,这种技术的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一般作为临时应急措施使用。
5.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生态—生物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环境生物技术。这类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环境,重建并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由于这类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等优点。同时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因此已成为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治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由于内河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河道生态系统功能与结构的恢复,并促使系统的自我维护和自我发展。因此,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最有价值和最具生命力的生物处理技术。
因此着重收集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予以介绍: ESB-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简介
ESB水体修复技术(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是一项目前世界上正在兴起的突破性的一种水体修复技术。ESB水体修复技术是利用培育的植物、动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体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技术,还可以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结合起来,在治理区建设休闲和娱乐设施,创造人与自然融合的优美环境。ESB水体修复技术思路是,消除争氧物质,稳定水体的高溶氧状态,快速培植优势好氧微生物,打造生态基础,并通过水生动、植物定向培养、建立起人工生态,通过人工生态向自然生态演替,恢复水体生物多样性,并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循环再生、自我修复等特点,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ESB水体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浮岛技术、植物操控技术,生态护提技术,生态复氧技术、生态清淤技术、水生动物恢复和重建技术等。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按照水体污染程度,水体环境资源现状及业主要求等考虑选用不同的技术组合,以呈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ESB水体修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1、ESB-生态清淤技术(微生物降低内源污染)
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它们能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的尸体及残骸分解,将一些有害的污染物质加以吸收和转化,成为无毒害或毒害较小的物质。微生物能分解河床底质中有机碳源及其它营养物质并转化为菌体,促使底泥硝化(减少底泥体积,稳定底泥物理、化学性质,阻隔减少内源污染对水体的影响)。脱氮微生物通过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能分解氨氮,分解后的硝态氮被植物吸收,使部分氮退出水体循环,进而能净化水质。
2、ESB-生物膜对水体的净化作用
生物膜是一种为参与污染物净化的微生物、原生动物、小型浮游动物等提供附着生长条件的设施。它是在固定支架上设置生物填料,使大量参与污染物净化的生物在此生长,由于其固着生长而不易被大型水生动物和鱼类吞食,使单位体积的水体中生物数量成几何级数增加,可强化河湖水体的净化能力。生物膜表面积大,可为微生物提供较大的附着表面,有利于加强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生物膜其反应过程是: ①基质向生物膜表面扩散,②在生物膜内部扩散,③微生物分泌的酵素与催化剂发生化学反应,④代谢生成物排出生物膜。
生物膜法处理的机理是使工程菌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一类的微型动物附着在填料或某些载体上生长繁育,形成膜状生物污泥,污水与生物膜接触时,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藻类、氮、磷等营养物,被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所摄取,使微污染水得到净化,微生物自身也得到繁殖。这种处理方法能够有效的去除污水中有机污染物,降低污染物总量,使水体得到净化,在污水及微污染水的处理中得到了应用。
生物膜技术目前市场上用的最多是广州阿科蔓生态环境技术有限公司(http://www.xiexiebang.com/)的阿科蔓®生态基;主要工程业绩有武汉塔子湖、广州大金钟湖、深圳荔枝湖等。
3、ESB-浮岛的净化作用
“浮岛” 原本是指由于湖岸的植物附着泥碳层向上浮起,漂浮在水面上的一种自然现象。本工程的浮岛是一种象筏子的人工浮体,在上边栽培一些芦苇之类的水生植物, 漂浮在水面。人工浮岛的水质净化针对富营养化的水质,利用生态工程学原理,降解、吸收水中的COD、氮、磷等。
专家普遍认为植物的遮蔽效果在抑制浮游植物繁殖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它的主要机能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水质净化;创造生物(鸟类、鱼类)的生息空间;改善景观。
根据有关研究资料,人工浮岛植物的水质净化要素有以下6个: ① 植物根茎等表面对藻类的吸附、分解。② 植物根系的营养吸收作用。
③ 为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甲壳类等的摄食、繁衍等提供场所。④ 为滤食性鱼类的摄饵、捕食、产卵繁殖、栖息等活动提供场所。⑤ 去除悬浮性物质。
⑥ 日光的遮蔽效果,抑制藻类生长,平衡水温。
4、ESB-人工湿地(岸边涉水植物种植)
河流沿岸水生植物带(人工湿地)的水质净化要素有以下8个: a 植物根茎等表面生物膜对有机物,特别是对藻类的吸附去除; b 植物根系的营养吸收; c 昆虫的摄饵、羽化等; d 鱼类的摄饵、捕食;
e 防止已沉淀的悬浮性物质再次上浮; f 日光的遮蔽效果; g 在污泥表面的除磷脱氮; h 保护河岸作用。
岸边种植的植物
岸边种植的茭白 岸边种植的香蒲
扎根水下的挺水植物 挺水植物浮水植物错落生长
荇菜 睡莲
5、ESB-水生植物操控技术
控制去污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的植物的生长范围。同时有利于对该植物物种的管理,避免造成生态灾难,扩散到相邻水域。通过此种方法可以证明,一些所谓的害草是可以进行环境利用的。
被完全控制在网箱中的凤眼莲
6、ESB-水生植物净化景观化应用
水生植物技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应用于水质净化,充分利用自然净化与水生植物系统中各类水生生物间功能上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来净化水质,在水体中适当布置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净化功能的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使水体不仅具有自然风貌的景观,而且增强城市水体的生物净化功能。
根据水面的大小不同布置植物网箱,以控制水生植物的生长范围,满足景观空间形态的需求,并留出维护行船的通道。
水面景观综合岸线景观和倒影、水面植物进行适当的景观组织,形成水面画卷;植物以防污抗污、具净化水质功能的水生植物为主,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接合植物季节生长特点;其中水面浮水植物以睡莲、风眼莲为主,岸边挺水植物以芦苇、香蒲、茭白、荷花等,配合四季常青植物美华景观。既有水景绿化的作用,也起到净化水质、保护鱼类生长环境、保护河流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7、ESB-水生动物净化水体 水体中投放适当的水生动物可以有效的去除水体中富余营养物质,控制藻类生长,底栖动物螺蛳主要摄食固着藻类,同时分泌促絮凝物质,使湖水中悬浮物质絮凝,促使水变清。滤食性鱼类,如鲫、鳙鱼等可以有效的去除水体中藻类物质使水体的透明度增加。课题水域面积大,会成为许多有害昆虫如蚊、蝇的滋生场所,在水中投鱼,它可摄食蚊子的幼虫及其它昆虫的幼虫,避免了水域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危害。
鱼是水生食物链的最高级,在水体内藻类为浮游生物的食物,浮游生物又供作鱼类的饵料,使之成为:
菌→藻类→浮游生物→鱼类的食物链。利用食物链关系进行有效的回收和利用资源,取得水质净化和资源化、生态效果等综合效益。
8、ESB-新生态链建立恢复
种植水生高等植物群落为原生动物提供场所,原生动物以微生物为食,消耗水中有机物总量完成养分传递。提高河流生产力,建立水体中的食物链:
浮游植物→浮游类(含原生动物)→ 浮游动物(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甲壳类等)→滤食性鱼类。
食物链的建立是在生态循环的基础上,它标志河流生态的恢复,水体生产力的提高,水域环境改善。
自然生物链示意图
9、ESB-生态护堤技术(绿化混凝土)
绿化混凝土是能够适应植物生长,可进行植被作业,具有恢复和保护自然环境、改善生态条件、保持原有防护作用功能的混凝土及其制品。即能长草、长花的混凝土,或称混凝土草坪。绿化混凝土是一种较理想的近自然河川防护工程材料,实现了河川安全防护与环境的恢复和保护的有机结合。
目前国内已经有10余个省市采用了绿化混凝土技术,累计设计、施工面积已超过60万平方米。其中包括北京奥运会配套工程、江苏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等重点工程。
10、ESB-复氧技术
机械增氧:微孔曝气机、水下射流机、水景喷泉等设备,对水体进行曝气复氧及造流。复氧曝气和水体造流主要是为了增加水体的溶解氧,提高水体好氧微生物的活性,加快污染有机质的分解。
生态增氧剂;选用无残留、无二次污染,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增氧产品。
二、常用景观水处理方法比较
已有的景观水处理方法大致有生化技术、气浮技术、过滤技术、动植物生态处理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杀藻仪、加药系统等等。其中动植物生态技术、气浮技术、人工湿地技术因技术不成熟,实施条件困难,基本不为实体工程所采用。目前技术研究已较为成熟,被广泛推广应用于景观水体净化工程的方法包括:循环过滤法,曝气法和HDP直接净化法。
以下将从不同方面对此三种常用景观水净化技术进行详细比较。
一 治理效果
循环过滤法:依据物理原理,对景观水体中的杂质与水体进行分离,保持水质的清洁。此法通常会用投洒化学药剂,与水中污染物形成沉淀的方法作为辅助,形成一套治理景观水体方案。在工程实例中,这种方式对处理含有较多悬浮固体(SS)或泥沙的景观水体,效果尚好。但如果水体面积稍大,必定延长循环过滤的周期,使水质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且该方法对有机物、藻类的抑制和处理效果不大,加入化学药剂易对水体产生二次污染,因此一般循环过滤技术只用于水体
面积较小的景观喷泉水景中。
曝气法:采用曝气装置,向水体中充入氧气,增加水体溶解氧的含量,以达到水体净化目的。此法所采用设备多为喷泉跌水装置、普通曝气机等,对于封闭不流动的景观水体,曝气装置只能将其设备周围很小范围内充氧,造成大量缺氧死角,无法使水体均匀增氧。且该法只可改善水体黑臭现象,对于抑制藻类与实
现水质清澈并无明显处理效果。
HDP直接净化法:将物理技术与微生物技术相结合,采用推流曝气一体装置,在封闭景观水体中营造庞大水流,并高效曝气,使富氧水块随水流与周围贫氧水块充分混合,改善水中生态环境。较之循环过滤法,水体循环次数大大提升。同时,在水体中安放特殊微生物载体,水中原有土著微生物自然附着其上,大量生长繁殖,高效分解水中污染物,强化了水体自净能力,并且能够捕食分解藻类,不产生二次污染。
二 工程设计和实施
循环过滤法:根据水体的大小,设计配套的过滤砂缸和循环水泵,并且铺设用以循环景观水的管路。砂缸里一般放置一定量的石英砂,石英砂的大小规格不同,正常过滤时,水从砂的上层进入,由下层出来,通过砂缸后重新流入水体中。此法需要在水底铺设管网,同时需建设特别机房安放沙缸,可能会对原有景观和管线产生影响。施工时间较长,占地面积较大。
曝气法:将曝气设备安放在水体底部,设计与施工较易进行。
HDP直接净化法:将所需设备浸没在水底,无需土建施工,无需管线,有水无水都可安装,不影响水面景观,设计与施工较易进行。
三 后期操作与运行维护
循环过滤法:过滤装置涉及到很多机械电器设备,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养护管理,景观水体中出现的藻类会对过滤装置产生影响,造成设备的堵塞,短路,处理效果降低,系统使用寿命缩短。同时,该系统为非连续工作设备,需进行反冲洗,如停机超过10小时/d,开机出水会产生色度和异味。整体操作极为
不易,且给物业人员带来很大麻烦。
曝气法:曝气装置较易操作,但因该法对水体藻类与悬浮污染物无明显控制作用,需要专职人员对水面藻类进行打捞清理,操作较为繁复,同时需定期对水体进行更换,才可保持水质清洁,此法在运行阶段操作较为繁复,将消耗大量人
力与财力。
HDP直接净化法:设备操作较易进行,运行时间可根据季节变换与水质情况进行控制,对于人力物力没有较高需求。
四 投资
循环过滤法:因该法需保证一定的循环周期,故需安放大量水泵和过滤设备,同时要进行土建施工,前期投资成本较高。后期设备运行阶段,水体循环耗电量大,维修与更换过滤设备费用高昂。
曝气法:需安装数台曝气装置,前期投资不高,但该法不能无法保持水体清洁,需定期对水面藻类进行清理打捞和和换水,财力和人力将有较大消耗。HDP直接净化法:需根据水体情况安装一体设备与微生物载体,无需土建施工,前期投资成本相对不高。后期运行阶段,因该法采用低耗能装置,耗电量小,且无需人工操作。相比之下,为性价比较高的一种景观水体治理方法。
综合以上各方面比较,较之循环过滤法与曝气法,HDP直接净化法存在较大优势,治理效果显著,对景观水体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水体流动性差,混浊,色度高,藻类泛滥,池底黑臭等都可较快解决。同时,无土建施工,无机房管网,不影响水面景观,能防止或延缓水面结冰,保护驳岸。后期运行操作简便,费用较低。相比之下,为性价比较高的一种景观水体治理方法。
第五篇:治理星云湖非工程措施材料
星云湖治理非工程措施材料
星云湖管理局自2008年6月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方针,严格遵守“科学规划、统一管理、综合防治、全面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切实做好星云湖保护管理各项工作,为全面推进高原湖泊生态县建设贡献了力量,有力促进了江川渔业资源、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
1、不断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沿湖村民环保意识 两年来,我局组织工作人员多次深入沿湖四镇十三个村委会,召开相关会议向沿湖村民宣讲星云湖环保方面的知识,并发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云南省星云湖保护条例》等相关环保宣传材料500多份,今年又重新印发了《云南省星云湖保护条例》小册子300本,形成了《星云湖退塘还湖现状调查报告》及《星云湖一级保护区建房情况调查报告》等调研文章,为下一步一级保护区内综合执法奠定了基础,通过这方面的宣传教育逐步提高了沿湖村民的环保意识,让更多人主动参与到保护治理星云湖的行动上来,为“生态立县”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思想保证。
2、星云湖水葫芦打捞长效机制取得成效
07-08年,县、镇各级政府打捞星云湖水葫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只是取得阶段性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长期保洁的目的。为此,2009年我局在深入调查,认真研究制定上报了《江川县星云湖水葫芦打捞长效管理机制工作方案》,并招聘了40名环保员组建了打捞队伍,配齐统一装备(工作船、工作服、打捞工具等)。自星云湖水葫芦打捞长效机制启动以来,县政府
共投入星云湖水葫芦打捞长效机制工作经费100万元,这只环保队伍在我局精心组织管理下能够认真做好水葫芦、水白菜等漂浮物打捞工作,以及周边环境整治等工作,去年以来,已打捞水葫芦、水白菜2650亩,8500余吨,水葫芦打捞工作取得了实效,得到了上级领导及群众的认可,达到了星云湖湖面长期保洁目的
3、遏制水污染,加快生态修复进程
一是积极组织渔政管理站工作人员和环保员103人次,全面清理湖内残留木桩590根,还湖围网水域面积3400亩,进一步减少了水上工作安全隐患,有效防止了因木桩腐烂变质而污染了星云湖水体。
二是针对雨季沿湖河道内的大量垃圾、杂草等涌入星云湖的情况,管理局领导及时作出处置措施,组织全局干部职工、环保员充分利用一切打捞工具,进行打捞。两年来,共出动800人次,打捞垃圾、杂物380吨、死畜130头、死禽230只,并进行了清运和掩埋。
三是加强对星云湖的野生动植物以及周边的自然景观、文化遗产、名木古树和渔沟的保护,两年来共制止了75起(采沙10起、砍树15起、填土垫田40起,割茭草10起)在一级保护区破坏生态环境建设的违法活动。
4、实行生态养鱼,加快湖泊自身环境修复力度
两年来,我局充分合理利用星云湖丰富的饵料资源,科学合理配置投放鱼苗比例,加快星云湖自身环境修复力度。有关资料表明,科学投放鲢、鳙鱼,可大量吞食湖内的新鲜蓝藻,而高背鲫鱼在其食物构成中,淤泥中的有机碎屑占相当大比例。2008-2010年,县政府共投入321万元放湖资金,投放各种鱼苗至星云湖约377吨,其中鲢、鳙鱼投放量占总投放量的87.7%,实行生态养鱼,对改善星云湖水质,促进生态平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星云湖鱼苗科学投放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盈利。
二、下一步非工程措施项目资金预算
1、加强中小学生环保教育
编制有关星云湖的环保宣传读本(主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云南省星云湖保护条例》上的内容为主),不定期带领学生到星云湖湿地、重点入湖河道口参观,邀请有关环保技术人员现场宣教,另在学校邀请相关环保专家讲课,加强中小学生保护星云湖的意识,通过“以小带大”,逐步提高全体公民的环保意识。
资金投入预算:沿湖乡镇有中、小学校(中心校)18所,18所×0.5万元/年〃所=9万元
2、开设环保培训班
通知开设直接面向农民的环保培训班,发放培训教材,逐步提高星云湖流域人口主体——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资金投入预算:沿湖共有13个村委会。13个×1万元/个〃年=13万元
3、建设永久性环保标志牌
在沿湖人口密集、显眼的地段建设永久性环保标志牌,加大星云湖保护宣传力度,逐步改掉村民的生活陋习,使公众从被动到主动,提高公众参与保护的积极性。
资金投入预算:15块×2万元/块=30万元
4、雨季河道冲刷物打捞
在入湖河道的管理上,我县已建立河段长负责制,但成效并不明显,特别是雨季到来时,全年有500吨左右的垃圾、杂物等
从河道直接排放至星云湖,给水体区造成直接污染,需配备相关环保人员进行打捞,并负责星云湖长期保洁工作。
资金投入预算:
20人×0.8万元/年=16万元
5、配备综合执法快艇
现有执法快艇老化、使用年限过长、油耗大,为进一步加强星云湖渔业资源管理、综合环境保护等工作,需配备5条综合执法快艇。
资金投入预算: 5条×7万/条=35万元
6、保护星云湖土著鱼种基地建设
一是新建中渔村大鱼塘大头鱼保育基地,面积约45亩,初步投资40万元;
二是重修大营湾跳鱼沟星云白鱼(真白鱼)保育基地,初步投资30万元;
星云湖土著鱼种基地建设初步资金预算:70万元 以上六项合计投入资金预算173万元。
星云湖治理要坚持把加强管理、落实各项非工程措施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强化县、乡、村的治理管护责任,继续实行星云湖月检制,不断完善入湖河道河段长负责机制,建议设立每年一天的星云湖环境保护日活动,以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参与保护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江川的“水更清”、“天更蓝”贡献力量。
江川县星云湖管理局 2010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