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心得

时间:2019-05-12 00:0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心得》。

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浙江人民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陆域资源贫乏、发展空间狭小的浙江强势崛起,稳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方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浙江成功实践的生动写照。邓小平同志曾深情地说:“我很关注浙江的发展。浙江的发展势头是不错的。要珍惜这个好的发展机遇,保持好的发展势头。”浙江人民牢记党中央的重托,抓住机遇,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道路。

在事关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选择上,浙江注重从省情出发,突破传统工业化的一般模式,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要求,合理地确立了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先进加工制造业的战略定位,使浙江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的推进能很好地结合原本现有的产业优势、地区要素禀赋和工业结构升级的基本规律,紧紧抓住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历史机遇,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战略创新的统筹引领作用,使新型工业化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在管理体制的创新上,浙江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改革开放之初,浙江就最早地允许农民务工经商、长途贩运、并开放城乡市场,从而为千万农民闯市场、办企业打开了广阔窗口。当其他地方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浙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和引导各种所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政策,让新型工业化探索的主体尽情投入到创富致富的行列。正是制度创新的先发优势使得民营经济大的强健、小的灵活,从而使整个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做到了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尽管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走一直在前列,但先发优势不断弱化,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开始浮现。试问该如何破解?早在 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和全面把握浙江省情的基础上,作出了发挥“八个方面优势”、推进“八个方面举措”的重大决策部署,在省域层面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各项经济数据喜人,多个试验区、示范区等改革扎实推进,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相得益彰。无论是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还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浙江的开放型经济水平都在全面提升,受到海内外瞩目。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参考案例

参考案例

东阳农民工租住地工会——农民工实现自我管理的有效平台

一、基本概况及问题

东阳市白云街道杨家村地处东阳城郊接合部,这个本村人口128位的自然村却聚集了来自安徽、江苏、湖北、贵州等地的7000多名外来农民工,如何管理这一庞大而特殊的群体一直让村干部们伤透脑筋。本地人一百多个人,除去外出做生意的,留在村子里的年轻人最多只有二三十人,而村干部只有3人,去管那么多外地人,不好管也不敢管。

按目前的工会设置模式,小企业的农民工、打短工零工的农民工、从事小买卖的农民工等大批人员都没能被纳入工会组织,仅杨家一个村就有1260名农民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加入工会。另外,农民工上班时是有组织的,下班后在租住地却缺乏组织,出了事没法管、没人管,工会设置上存在盲区和死角。2007年村里发生的各类纠纷就达150多起。

二、基本做法

2008年6月,在东阳市总工会的指导下,杨家村成立了全国首个农民工租住地工会,开创了工会组织的全新模式。在具体做法上,首先把游离于工会组织之外的1260位农民工,按出租房分片,从中按每15人到20人选一个代表,选出了52名代表。通过选举,成立了杨家农民工租住地工会。通过工会这条纽带,杨家村巧妙实现了农民工的自我管理。

让外地人管本地人,是否会“喧宾夺主”?杨家村农民工租住地工会的一系列做法慢慢化解了本地人的忧虑。

1、农民工管理农民工,是杨家农民工租住地工会的有益探索

13名工会委员中,除了4名是本地人外,其余9个全部是外来农民工,分别来自贵州、安徽、湖北等省份。这些在农民工群体中有一定威信的人当上工会委员后,配合租住村开展各项管理工作,起到了“老乡管老乡、有事好商量”的效果。

2、一改过去重监管轻服务的思路,把服务农民工作为工会的首要职责

建立工会志愿者队伍,主要包括文化体育、治安消防、法律援助、社区共建、夜市管理等5支队伍。工会委员在工会志愿者队伍里发挥组织、协调、召集的作用,定期召开座谈会和情况分析会,并设立农民工说事室,及时帮助农民工排忧解难。杨家农民工租住地工会帮助解决农民工维权50多起,调处纠纷40多起,追讨农民工工资、医疗费等80多万元,帮助农民工再就业250余人,引导农民工进企业上班556名,把更多的农民工纳入工会服务管理之中,并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3、为加强农民工服务管理搭建了一个新平台 租住地工会建立后,东阳市委组织部设立了党员远程教育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都依托工会这一平台,设立了计生服务点、农民工法制学校、农民工教育培训站、妇代会等,工会志愿者都能积极参与到这些服务管理活动中,为党委政府加强农民工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平台。

4、积极融入当地的社会管理

通过建起的“农民工书屋”、“远教影院”、“科技培训室”等,工会志愿者积极参与教育培训活动,有的当起了技能培训的教员,有的承担起了卫生保洁工作;他们办起了报纸《新杨家人》,编辑、主要撰稿人都是杨家村农民工志愿者;他们参与村里的治安和管理,参与城市文明活动。

2011年6月23日,杨家农民工租住地工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如期召开,通过直选方式产生新一届工会委员、副主席和主席。会后,杨家农民工租住地工会新一届委员会开展了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与白云街道的10家企业签订了《工资集体协商专项合同》。

截至2011年6月22日,东阳市已组建租住地工会29个,吸收农民工入会2万名左右,1

涵盖东阳市的六大支柱行业。

三、基本经验

东阳市农民工租住地工会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组织网络的不断健全,职工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才能为工会自身参与社会管理和引导职工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截止到目前,浙江各级工会组织通过创建租住地工会、市场工会、项目工会等新工会组织形式,通过创新窗口入会、网上入会等入会方式,加大了流动务工人员、劳务派遣工、服务外包工为重点的职工入会力度,全省工会会员近1500万名,其中农民工会员860多万名。

四、总结

1、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做了有益探索。打破工会组织建立在企业内部的传统做法,通过在农民工租住地建立工会组织,将大量游离于工会组织之外的农民工纳入工会组织,为其提供各种服务,从而一定程度上保障农民工的权益。

2、为社会稳定和谐提供保障。通过将分散的农民工纳入工会组织的做法,通过帮助其不断融入当地社会的举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3、由于新型工会组织给农民工提供的保障有限,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由于户籍制度、经济收入等巨大差距带来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因此,外来流动人员和本地人之间的一些隔阂和歧视不可能在短期消除。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研究课后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心得体会 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已经11周了,我对这门课有很多心得体会。最开始上这门课,是因为它是必修公共课,我把它视作一门政治课,想着肯定是一位严肃的老师,讲着和我们关系不大的理论政治,这一定是很无聊,很无趣,机会没几个人会上的课。但是,上了第一节课以后,我发现,这门课和我当初设想的完全不一样,老师讲的都是和我们生活很相关的知识,并且还总是时不时拿生活中的实例来给大家讲解,没有照本宣科,没有无趣无聊,我被深深的吸引。课上的东西实在是太丰富了,它让我感觉我不像是在上课,更像是在听一位有很丰富经验的长者在讲故事。这门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连续利用了将近3节课的时间给我们播放的视频:《家有四凤》—一个解决家庭矛盾的节目。老师用真实的案例教导我们,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很现实的问题,也让我们更加懂得亲情的宝贵,以及对待家人的看法。这样直接的教育很触动我们,让我们想到了自己的亲人以及爱自己的人。还有一个视频给我印象较深的就是京剧《锁麟囊》,这个视频也播了将近2周的时间。在看这个视频之前,我眼中的京剧就是唱戏,是很古老,甚至是过时的东西,大家应该什么也听不懂,但是,看过这个视频之后,我发现,我可以看懂,大家都可以看懂,而且看的津津有味,原来京剧是这么的有趣。《锁麟囊》讲的是一位好心的富家小姐把自己母亲给自己的锁麟囊赠予穷家小姐,但是,后来好心的富家小姐家道中落,而被给予帮助的穷家小姐久觅有恩之人,最后又把锁麟囊赠还好心小姐的感人故事。故事的结局很圆满,但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好人终有好报,要以善良的心对待生活。这个视频不仅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还让我开始喜欢看京剧。在生活中,我们大多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除了每天上网可以看到一些新闻,其他的我们不会主动去了解,通过这门课,我了解到了很多现实的问题以及现在社会面临的很多问题,比如,水源匮乏,土地沙化,环境污染,法治乱……虽然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但是我们并没有想着他们会和我们有什么联系,我们缺乏社会责任感。我相信,上过这么课后,大家都会有所感悟,社会责任感一定会有所增强。

总之,这门课让我受益良多,很感谢老师为我们带来这样一门生动、有趣、有深意的课。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浙江的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浙江的实践-嘉兴的腾飞

(园林学院土木工程071班朱小凤200704100104)

摘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每一步丰富发展,都是紧密联系实际,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并从理论高度加以概括、升华而形成的。

关键词:社会主义;创新;创业;浙江;嘉兴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一直处于改革的前沿,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央对浙江也寄予厚望。邓小平同志曾深情地说:“我很关注浙江的发展。浙江的发展势头是不错的。要珍惜这个好的发展机遇,保持好的发展势头。”江泽民同志殷切期望浙江在新的历史时期,“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胡锦涛总书记对浙江工作提出了“努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的要求。浙江人民牢记党中央的重托,抓住机遇,敢闯敢冒,大胆创新,产生了全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造出了全国第一座农民城、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诞生了全国第一家经工商注册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道路,已成为我国体制机制最活、开放程度最高、经济发展最快、人均收入水平最多的省份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成功实践,既是浙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当地实际有机结合的成果,又为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鲜活素材。

浙江之所以能从一个资源贫瘠、欠发达的农业省份跨越式发展为经济大省,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最根本的原因是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激发创业主体活力,鼓励广大群众的创业激情,挖掘广大群众的创业潜能,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是最宝贵的资源,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创业的主体在于群众,创造的源泉来自群众,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创业热情、智慧和力量,全民创业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根本途径。全民创业,能够顺应人民群众求富思变的强烈愿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让创业成为群众的精神追求,充分激发每一个社会细胞的活力,充分释放每一个市场主体的潜能,把广大的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把较多的民间资金变成发展资本,使全社会创业活动蓬勃开展、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催生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内在动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步迈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决克服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引导人们自觉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创业是富民之源,是人民致富的根本;创新是民族之魂,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创业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创业的灵魂,创业创新是互为补充、相互递进的辩证关系。创业蕴藏着创新,创新包含着创业。没有创业就没有创新,同样,没有创新,创业也就没有生命力。神,提高创新能力,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地处钱江潮头的嘉兴市,自古为富庶繁华之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2008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嘉兴全市仍实现生产总值1815.3亿元,增长10.7%,增速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完成财政总收入252.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6.9亿元,分别增长20.4%和

20.6%。作为我们党的诞生地之一,位于长三角中心地区的这个城市,像一只展翅腾飞的雄鹰,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2008年,面对危机,嘉兴市政府及时找准方向,深入进行分析,采取了一系列保稳促调的对策措施。首先就是抓住国家扩大内需这一有利时机,切实增加有效投入,大力实施“四个双百”和市区“百项百亿”工程,同时还启动了“千亿投入百日攻坚”活动,开工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其中被列入国家新增1000亿元投资项目共25项,列入省重点项目92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6.7亿元。

嘉兴统筹城乡工作也是很有特色的,其基本经验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坚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坚持以体制制度为保障。正是在这“五个坚持”经验的指导下,嘉兴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嘉兴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

从当前取得的实际成效来看,网络化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高速公路密度位居长三角同等地级市之首;等级公路通村率和路面硬化率全部达到100%,实现村村通公交,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也加快向农村延伸,宽带网络100%覆盖到各自然村;均衡化的公共服务全面推进,“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全面确立,15年教育全面普及,省级教育强县(市、区)、强镇创建实现“满堂红”。同时,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等不断完善;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嘉兴先后被列为全国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城市,并率先制定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忘生态保护和建设,因此相继荣获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一系列称号;鼓励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和自主创业,实现多元化增收。目前已有82%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至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95:1。

200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又做出了把嘉兴列为全省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的决策部署,我们就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制定出台了改革总体方案和《关于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推出了以优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十改联动”,即以优化土地使用制度为核心,联动推进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户籍制度、新居民服务、涉农管理、村镇建设、金融服务、公共服务、规划管理等改革,目前各项试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之中。

在发展社会事业中,嘉兴市坚持教育为第一民生理念。全市义务教育入学率继续保持100%,大力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对于农村薄弱学校也进行改造,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努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全国率先推行市图书馆乡镇分馆模式。同时进一步健全以市级公立医院为中心、县级公立医院为支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服务体系。

中国人常说“安居乐业”,所以在完善社会保障工作中,嘉兴市首先不断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目前全市已有2000户家庭享受了廉租住房保障,6000户家庭享受了经济适用房保障。另外,政府也积极实施扩大就业和创业促就业政策,2008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1万个,并进一步完善企业欠薪保证金制度,着力打造“嘉兴无欠薪”品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嘉兴是浙江省直接与上海接壤的城市,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的位置,它有条件也有责任扮演好浙江接轨上海的桥头堡角色。在实际工作中,政府以形成市、县、镇三级工作网络为基础,以加快建设基础设施为抓手,以培育壮大产业优势为突破口,以联合协作、项目合作为途径来认真贯彻执行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合作与交流”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实施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战略。目前,嘉兴不仅有20%的农产品销往上海、30%的制造业提供给上海、40%的招商引资来自上海、50%的旅游业得益于上海、60%的外贸出口通过上海口岸,而且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嘉兴南洋职业技

术学院等已经成功落户嘉兴;1900多家嘉兴工业企业也与上海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可以说,嘉兴与上海在文化、经贸、人才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在进一步的加深。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经济的“奥运会”,也是促进长三角经济腾飞发展的重要机遇。对于嘉兴来说,上海世博会带来的消费效应、投资效应和文化效应都是不可估量的。比如,到目前为止,仅住宿这一块上海还有不少缺口,这将为嘉兴宾馆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一次很好的机会,还有旅游及餐饮。

因此,自上海世博会成功申办以来,嘉兴就抓住机遇,主动参与。自2004年起就专门成立了嘉兴市开放办,后又成立了嘉兴市合作交流办以对接上海世博局,并成为全国第一个选派干部赴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挂职锻炼的城市。此外,还按照上海市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和要求,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切实加强安全质量检测,并积极组织企业赴上海举办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嘉兴农产品在上海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不断提高。抓住上海产业梯度转移机遇,结合嘉兴块状经济和特色产业群,做好主动承接和配套文章,大力推动嘉兴产业升级和产业创新,汽车配件、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电子通讯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得到明显提升。充分挖掘嘉兴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开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精品旅游项目,并连续两年在上海举办“接轨上海,服务世博”嘉兴旅游推广活动周,以吸引世博会期间更多的客人来嘉兴观光旅游。多年来我们还从构筑大交通入手,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杭浦、申嘉湖、杭州湾跨海大桥北岸连接线等高速公路全面建成,与沪杭高速共同形成了3条接轨上海的“大动脉”。近日,沪杭高铁又已进入正式施工阶段,这对嘉兴来说又是一个极大的喜讯,我们相信,随着高铁开通,嘉兴与上海将会实现真正的“零距离”接轨,融入长三角的发展程度也会进一步加深。

借着世博会的东风,嘉兴正在努力地向临沪世博旅游第一城靠近,成为承接世博产业转移的集聚地,努力为浙江省参与世博、服务世博起到门户作用、示范作用和引擎作用。

总体来说,不论是浙江这个大地方还是嘉兴这个小地方,正是因为人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路子,才有今天这样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教参编写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江泽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人民日报》2006年版。

胡锦涛:《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人民日报》2005年1月1日。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人民出版,2006年9月14日。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得(范文模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课程论文

摘要:本文中主要结合自己感兴趣的方面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两方面讨论了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门课对我这个化工专业的学生的一些影响和启发。

关键字:苏联解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生态文明

在本学期后10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开始采用了新的教学大纲,而授课老师们也随之改变了这门课的上课方式。采取让不同的老师轮流给四个班级的同学授课,每个老师每次课上讲授一个章节,这样对学生来说,每个班级的同学都能感受到不同老师的上课风格,我认为这是一个新奇并且有趣的授课方式。

通过前六次课的讲解,我不仅领略到五位老师的授课风采,也学习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建设,和当代中国与世界的课程内容。在这五部分内容中,我结合自身兴趣和化工专业背景想主要讨论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部分内容和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自己的见解。

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些看法

在老师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老师播放的一段关于苏联解体的视频,这段视频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苏联作为有70多年历史的一个世界强国,无论是外国武装干涉、经济封锁还是世界大战都未能把它摧垮,为什么会顷刻瓦解了呢?我原先对于苏联解体的浅薄了解,认为主要是由于戈尔巴乔夫这个领导人的错误领导,才导致了苏联这个泱泱大国的解体,但是听了老师的分析,发现从根本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进行的文化渗透。一方面是美国在与苏联硬实力竞争的同时进行文化软实力方面的竞争构成了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大的冲击;另一方面,苏联自身文化软实力的缺失使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社会主义阵营中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日益下降并最终导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由此可见,文化扩张和文化权力构成了当今国际关系上主权斗争的新领域,文化冲突和价值观念等“软实力”问题,恰好是今天把文明和文化引入国际关系中并成为巩固自身国际地位和维护自身国家利益而争夺“文化霸权”的新战略。而苏联解体后,我国成为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重点,因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文化建设和文化安全也极为重视,并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上表述为“文化软实力”。因此要想提高国家的文化影响力,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首先,必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课程论文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束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其次,要倡导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我国的政治文化的培养要同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背景相结合起来,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再有就是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心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只有当各民族团结一心,才能抵制住外来的文化入侵,并将中华民族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因此,我国必须不断的加强自身的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因为本国的文化软实力不仅能凝聚本国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还能通过利用本国的文化吸引力,提高自己在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所以说文化软实力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传播力,对一个国家的内政和外交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今美国试图把自己的文化输送到全球各个国家,众所周知:麦当劳、可口可乐、牛仔裤等物质商品渗透和标识的美国文化走进了许多家庭,美剧更是从思想上对世界人民进行了“洗脑”,这也是试图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达到其霸权的目的,特别对于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这一点尤其要提高警惕。但我们也不能一律盲目排外,造成文化上的闭关锁国,应该在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发扬我国的本土文化。虽然我国现在已经开始在各国建立孔子学院,教授国学和汉语,央视广告也登上美国的街头,但是这只是开始,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还需要继续扩大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见解

由于我是化工专业的研究生,所以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略有了解,所以下面想就这一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想法。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但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我们也破坏了我国有限的生态环境。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的目标要求差距巨大,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新结构危机”已经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障碍,必须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明确列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表明我们党对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关系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对生态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重要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课程论文

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可以将其基本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理论取向;二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生态文明观意蕴;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结构的基本要素。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学说中蕴藏着生态文明的思想先声。

我国目前的生态现状并不容乐观,2006年北京市的第一场沙就降下了35万吨黄沙,这场沙尘暴所带来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65亿。2003年的SARS以及后来的禽流感、H1N1都是自然对人类反自然行为的强烈反扑。但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解决现阶段的一切问题包括生态文明建设问题都是靠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只有发展才能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我们同时也要吸取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的经验教训,发展生态经济为社会发展提供经济支撑,发展生态科技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最主要的是必须把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放在首位,坚决杜绝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既为当前的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提供必备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环境基础,同时也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全体人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以及改造世界的世界观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认为要想更好地解决我国的生态问题,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开始做起。首先,从经济层面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采取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规律发展经济的模式,提高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利益的整合;积极探索绿色可再生能源,利用现代生态科技开发干净、无污染新能源;二是利用科学技术充分利用废弃物中蕴藏的能源,化废为利。其次,是从文化层面上,我们要积极培育和发展人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我们必须把人类开发的速度和自然资源可以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让保护自然环境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义务和责任;加强生态道德建设,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生态道德文化基础上,增强人们对自然的道德责任感,用生态道德约束规范人们的行为,修炼内功,使人们能够自觉地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最后从政治层面上,建立健全政府生态决策制度,完善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把经济发展目标和生态环境目标并列列入计划之中,并给出准确细致的评价标准,增强操作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加强立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保障,用法律法规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用法律手段保证资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课程论文

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不断改善,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3.结语

通过本学期为期7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对于我这个一直专注于本专业的理工科学生来说,从思想上、政治上都有了很大的启发。并且每次上课都有不同的老师教授,是我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从课堂上不仅仅是学到了很多理论上的知识,每个老师上课都会就本堂课的内容联系近期发生的重大实事和我们展开讨论,使我更加关注实事政治,并开始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看待问题,这是我通过本学期的这门课程得到的最大收获。在这里我向每一位给我上过课的老师们致敬,感谢你们给我的帮助和教导!

参考文献:

1.江名.苏联解体原因的国际政治学探析——以文化软实力为视角 [D].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政治,2010 张骥,齐长安.苏联解体的文化原因分析 [J].社会主义研究,2003,152(6):32-35 兰育莺.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若干思考 [J].福建党校学报,2008,112(3):76-79 易希霞.对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新思考 [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12):17-25 2.3.4.5.6.朱玉利.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及其建设 [D].合肥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哲学,2010 方时姣.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J].学习与探索,2008,178(5):130-135

下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浙江师范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浙江师范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考试卷(A)(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考试类别 公共必修课使用学生 全校08级学生 考试时间 120分钟出卷时间 2009年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报告 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也会各有不同,践行方式也是各有千秋。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我见......

    结合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实践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专业:XXX 学号:XXX 姓名:XXX ------学习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 材研1403 张毅2014200378 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我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指导有了更进一......

    浙江师范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浙江师范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考试卷(A)(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 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生态 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与基础 摘 要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将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要实......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心得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心得 这段时间,我集中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基本理论,参加了多项专题辅导,并自学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

    浙江师范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试卷(A)

    浙江师范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考试卷(A)(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考试类别:公共必修课使用学生:全校 考试时间:120分钟出卷时间:2012年5月说明:要求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