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道德篇 . 人生八德《八德故事之“耻”篇》(共五则)

时间:2019-05-12 00:5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华文化—道德篇 . 人生八德《八德故事之“耻”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华文化—道德篇 . 人生八德《八德故事之“耻”篇》》。

第一篇:中华文化—道德篇 . 人生八德《八德故事之“耻”篇》

中华文化—道德篇.人生八德《八德故事之“耻”篇》

中华文化—道德篇.人生八德 《八德故事之“耻”篇》“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耻:是羞耻.凡是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人若无耻,等于禽兽一样.“耻”也是自尊自重.孔子曰:“知耻近乎勇”,知道错误就去改过,为当所为,不也是勇的表现吗!

耻者,所以洁身也。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既有此天良美德。无耻即是无良。古人谓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良心若死,身在何益?故曰:“耻之于人大矣。”又曰:“人不可以无耻。”

孔子曰:“知耻近乎勇。”王曾曰:“知耻者可以行人之所不能行,任人之所不能任,万不至冒贡非几,为奸盗诈伪。自取亡身辱亲,败家亡国也。”

知耻:耻之一字,其利无穷,有于圣近,无与兽同。惭耻之服,无得暂卸,我佛训诲,庄严第一。

八德篇之耻篇(12-1)---纯仁无愧

1、《八德》之耻篇(12耻)---纯仁无愧

诗曰:宋范纯仁,坦白胸襟,不援维例,无愧于心。

北宋时,范仲淹之子范纯仁被封为忠宣公,他曾经和司马光两个人讲论力役的征法,意见有分歧。后来朝廷里处治司马光一党的人,有一个叫韩维的人,因为从前做官的时候,同司马光意见不和,因此得到幸免。有人劝范纯仁根据韩维的前例,去要求免罪,范纯仁说:“我从前和司马光两个人,同在朝廷里论事,意见不和,那是正常的,要把这个当做现在脱罪的理由,那是不可以的。况且一个人,与其有了惭愧的心活着,还不如没有惭愧的心死去好呢!”

知耻:耻之一字,其利无穷,有于圣近,无与兽同。惭耻之服,无得暂卸,我佛训诲,庄严第一。

八德篇之耻篇(12-2)---丘明素臣

2、《八德》之耻篇(12耻)---丘明素臣

诗曰:丘明所耻,匿怨友人,巧言令色,足恭异伦。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叫左丘明的人,在孔子那儿学习经书,为解释孔子《春秋》而作《左传》。当时孔子曾经说:“凡是一个人说话说得好听,面色装得好看,做出过分谦恭的样子,左丘明对于这种人觉得很羞耻的,我对于这种人也觉得很羞耻;隐藏了心里的怨恨,又去亲近他,这种人左丘明觉得他们很羞耻,我也觉得他们很羞耻。”孔子将左丘明引为同道,对于花言巧语、伪善的做法都感到很可耻。

西晋的杜预说:“孔仲尼是不登王位的素王;左丘明也就是不曾做官的素臣了。”后来在北宋元丰年间皇帝下了诏,把左丘明的像在孔子的大成殿里祭着,并且追封他为瑕丘伯。

八德篇之耻篇(12-3)---相如称疾

3、《八德》之耻篇(12耻)---相如称疾

诗曰:相如忍辱,秦不加兵,廉颇感化,请罪负荆。

战国时期,秦昭襄王听说赵国得到和氏璧,便派使者到赵国,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赵王不敢得罪秦王,又不愿交出和氏璧,一时间进退两难。这时,蔺相如站了出来,自告奋勇去秦国,并保证如果秦国不交城池,他就把玉璧完整地带回来。蔺相如到了秦都咸阳后,见秦王并不真心换玉璧,便要秦王沐浴斋戒后,才肯交出玉璧。在此期间,蔺相如派人从小路上偷着把玉璧带回了赵国(历史上称为“完璧归赵”)。秦王听说玉璧已返回赵国,十分生气。秦王想杀了蔺相如,但又一想,杀了他玉璧也得不到,只能破坏两国的关系,便把他放了回去。之后,他又随赵王到渑池赴宴,蔺相如临危不惧,斥责秦王,使赵王免受秦王的侮辱。

赵国老将廉颇战功卓著,被封为上卿;蔺相如因连立大功,被封为相国,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心中不服,认为自己的功劳比蔺相如大,职位反而比他低,几次借机想羞辱蔺相如,蔺相如总推说自己有疾病避开廉颇,以免发生冲突。有一次,在路上蔺相如遇到廉颇的马车从对面走来,蔺相如一定让自己的马车绕道走;还有一次,廉颇站在蔺相如的门外,大喊大叫,让蔺相如出来,要同蔺相如讲讲理,蔺相如闭门不答。廉颇还到处扬言说:“有朝一日,蔺相如要是碰到我的手里,我一定要当众出他的丑,叫他别太得意了!”

这件事可把蔺相如的门客和手下人都气炸了,他们觉得在这样胆小怕事的人手下干事太没意思,也颇觉羞耻。便推举几个领头的人去见蔺相如,对他说:“我们之所以远离家乡亲人,投奔到您的门下,就是因为敬慕您的为人,敬慕您那种智勇过人的大丈夫气概。可是如今您和廉颇同居上卿之职,地位又不比他低,他在外面那样辱骂您,您却害怕他到这步田地。上朝时您不敢跟他见面,在路上碰见他也这么躲躲藏藏的,这样的窝囊气连我们做下人的也受不了。如果老是这样下去,说不定哪一天人家还要骑到我们脖子上来啦!我们没有您的气量大,只好跟您告辞了。”

蔺相如连忙拦住他们,说:“请诸位千万别走,听我说说心里话吧!请问廉将军比得上秦王厉害吗?”大家齐声说:“比不上。”蔺相如说:“对呀!天下的诸侯,有谁不怕秦王?有谁敢当面反对他?可是为了保卫赵国的珍宝和尊严,我蔺相如却敢在秦国的殿堂上当众责备秦王和他的群臣。诸位想想我怎么反倒会害怕廉将军呢?强横的秦国现在之所以不敢来侵犯咱们赵国,无非是因为我和廉将军都在呀。要是两只老虎斗起来,必定会两败俱伤。到了那时,秦国必然要乘机侵犯赵国。我所以对廉将军这样忍气吞声,宽容退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危难放在首位,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啊!”大家听了这番话,不仅消了气,而且更加敬佩蔺相如了。

不久,蔺相如的这番话传到了廉颇那里,廉颇听到后,懊悔不已,马上裸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门前谢罪,历史上称为“负荆请罪”。从此两人和好如初,并且成为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成为后人的美谈。

人有高行谓之廉。其引申之义,为廉直,为廉明,为廉能,为廉静,为廉洁,为廉平。总言之,不外乎气节清高、品行峻洁,而无利蔽之私。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

八德篇之耻篇(12-4)---勾践尝胆

4、《八德》之耻篇(12耻)---勾践尝胆

诗曰:越王勾践,焦思苦身,不忘国耻,尝胆卧薪。

春秋时期,诸侯各国战事连连,其中吴国和越国毗邻而居,因相互交战而结下世代冤仇。当越国的王位传到勾践时,吴国的国君是阖庐。句践即位这一年,吴越两国交战,越兵将吴王射成重伤,吴王临死之前,嘱咐儿子夫差一定要为自己报仇雪恨。他抓住夫差的手说:“你可一定不能忘记雪耻啊!”

夫差当了吴王,任命伯嚭为太宰,伍子胥为谋臣,管理国家大事。为了让自己牢牢记住父亲的嘱咐,就派了十个人每天站在他必经之路上,在他进进出出时,就高声叫道:“夫差,你忘记国耻父仇了吗?”夫差则含泪高声回答:“国耻父仇绝不敢忘!”经过三年的努力,吴国的力量大增,伍子胥认为时机已成熟,就劝说吴王攻打越国。

吴越再次交战,这一次,越军大败于会稽山,被吴军团团围住。勾践心情十分沮丧,长叹道:“难道我就死在这里了吗?”他本欲杀掉妻子儿女,将珠宝付之一炬,与吴军决一死战,但被两位大臣— ——范蠡和文种劝止。

文种说道:“昔日汤王被囚禁在夏台,忍辱负重,开辟了商朝的天下;周文王也曾被囚禁在羑里,隐忍默守,而成就周朝八百年基业。从这些历史事例可以看出,祸兮,福之所伏啊!国君何不将这一次的战败作为重新崛起的转机呢?”于是他们用重礼买通了吴国的太宰伯嚭,在他的协助之下,吴王夫差没有杀勾践,而把他和夫人放在宫廷里当奴仆使唤。

在吴国,勾践的身份是亡国之君,吴王让他们夫妻白天放养马匹,晚上为吴国的先王守墓。夫差出行时,让勾践在车前牵马,吴国的众位大臣则在一旁嬉笑谩骂,对他们夫妇极尽羞辱。勾践忍辱含垢,不辞劳苦,夫差逐渐对他失去戒心,三年之后,将他放回越国。范蠡推荐文种在国内辅佐国政,自己则和大夫柘稽作为人质继续留在吴国,以使吴国君臣放心,过了两年吴国将范蠡也放了回来。

越王勾践返回越国之后,回想自己含着血泪度过的屈辱日子,心中郁塞满腔,悲愤不能自已。他决心励精图治,有朝一日定要雪洗奇耻大辱。晚上睡觉睡在柴堆上,借以磨练自己的意志;把一颗很苦的胆挂在自己的案前,无论坐卧都仰望着它,每次吃饭之前也亲自尝一下这个苦胆,并对自己说:“你难道忘记了会稽之耻吗? ”

作为一国之君,他亲自下田耕作劳动,夫人也亲自纺织布匹。三餐仅吃简单的素食,从不多加一块肉,穿的都是粗布衣服,与平民百姓无别。勾践广纳国内贤能人才,以上宾之礼厚待他们,一时国力大增。对待穷人,经常予以救济,对待邻里丧家,更是亲自参与吊唁,或资助丧葬的费用,他这种勤政爱民的精神深得人民的拥戴。

而吴王因国家强大而恣意兴兵攻打齐国,吴国大臣伍子胥屡次劝谏吴王注意越国的动向,以免留下后患,但夫差却完全不以为然,再加上太宰伯嚭的挑拨离间,夫差竟赐伍子胥自尽,失去了贤臣良相,终于让吴国走向灭亡之途。

经过二十二年的时间,历史上称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这就是说,费了十年工夫,生养着百姓,让百姓生活富裕;又费了十年工夫,教训百姓,让他们不忘家仇国耻。越国各方面的准备都已经做好了。于是越国发兵进攻吴国,大破吴军,并将吴军围困整整三年,吴军被彻底打败了,吴王夫差被困在姑苏山上。夫差恳求越王勾践,能像自己当初放过他一样放过自己,但越国大臣范蠡坚决不同意。勾践私下里答应让夫差居住在甬东之地,夫差羞愧难当,就自杀了。临死之前,夫差掩面而泣,说道:“我实在没有脸面去见伍子胥啊!”吴王死后,越王按照安葬诸侯的礼仪把他埋在姑苏山。越王进入吴都城,住在吴王宫中,百官都来朝贺。伯嚭自以为对越王有恩,也喜气洋洋地前来祝贺越王的胜利。勾践说:“先生是吴国的太宰,寡人怎敢委屈你为我做事?你的大王在姑苏山,为什么不追随他?”伯嚭面红耳赤,狼狈退下。勾践命令军士抓住伯嚭斩首,说:“这是为了酬报伍子胥的忠诚。做臣子不忠的人,就应当像伯嚭一样受到惩罚。”勾践终于灭了吴国,洗刷了会稽山降吴的耻辱。

一个国家,连国君都做了他国的奴隶,相当于已经亡国了,但却能奇迹般地重新复兴,报仇雪恨,这在历史上只有越国才做到了。报国耻是一件大事,贵在遵道而行,勾践卧薪尝胆,生聚十年,教训十年,礼贤下士,与夫人亲力亲为,率先垂范,对军队进行数次整训,故能一举而雪会稽之耻。

如果我们能多把“卧薪尝胆”的精神— ——坚韧不拔、刻苦自立、勤奋学习,奉为一生努力的目标,那么不仅可以安身立命,而且更可以报效国家社会。越王勾践的精神正是我们效法学习的榜样。

八德篇之耻篇(12-5)---王烈遗布

5、《八德》之耻篇(12耻)---王烈遗布

诗曰:彦方盛德,化及盗牛,使人遗布,激改愆尤。

三国时的王烈,字彦方,是个读书人,在当地很有威望。有一个人偷了别人一头牛,被失主捉住了。偷牛人说:“我一时鬼迷心窍,偷了你的牛,你怎么罚我都行,只求你不要告诉王烈。”后来,王烈知道了这件事,立即托人赠给偷牛人一匹布。有人不理解,王烈解释道:“做了贼而不愿让我知道,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我送他是为了激励他改过自新。”不久,有人把一柄宝剑遗失在路上,这个曾经偷牛的人就替他看守着,等待失主。后来这个偷牛的人变成了一个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的好人。

八德篇之耻篇(12-6)---管宁善化

6、《八德》之耻篇(12耻)---管宁善化

诗曰:管宁割席,以愧希荣,牵牛代牧,备汲息争。

管宁是三国时期的人,他从小做事认真专注,从不分心。有一次,管宁和朋友华歆在地里铲地,华歆突然铲出一块银子,管宁毫无理会继续铲地,而华歆却将银子拣起来,看了又看,然后才依依不舍地丢掉。还有一次,他们俩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管宁十分认真,专心致志地阅读,可是华歆却不那么专注。忽然门外的大街上人声嘈杂,议论纷纷,说是一个有名的大官经过这里。华歆再也坐不住了,心想:出去看看也许可以交一个朋友。于是,放下书本看热闹去了。管宁对华歆这种三心二意不认真读书的态度很生气,于是拿出刀子,割断了坐在身下的席子,表示自己决不和华歆一样,要和这种人绝交,并且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华歆觉得十分惭愧。管宁以割席来教育华歆,让他知道追逐名利与金钱的心理及行为是可耻的。

邻居家有一头牛,在田里乱跑破坏了田稻,管宁就牵着牛到清凉的地方放着,并且自己替他们看守着。牛主人非常地惭愧,好像受到严厉地惩罚一样。

管宁做官的乡里有一口井,汲水的人为了抢先,经常很早起来排着长队,后来的人有的还想抢先,经常发生争斗。管宁就买了许多汲水的器具,早晨比汲水的人起得都早,不等他们到就盛满了水,放在井旁边等着他们取走。于是,抢先汲水的人都深受感动,感觉很惭愧,当下的社会风气由此变好了。

八德篇之耻篇(12-7)---朱冲送牛

7、《八德》之耻篇(12耻)---朱冲送牛

诗曰:晋有朱冲,偿犊高风,送刍无恨,化及羌戎。

西晋时,有位官职很高的大臣,名叫朱冲。虽然地位很高,待人却十分宽厚,而且自幼就养成喜欢读书的好习惯。朱冲小时候家里很穷苦,就靠着耕田过活。邻居家丢失了一头小牛,就把朱冲家的小牛认去了。后来邻居家失去的小牛在树林里找到了,于是邻居家觉得自己的举动太过分了,深感惭愧,就把朱冲家的牛送回来还给他。朱冲问明原因后,发现那家生活非常困难,就把小牛送给了邻居。又有一头牛,践踏朱冲家田里的稻子,朱冲屡次拿着饲牛的草给牛吃,一点也没有怨恨的神色。牛主人也觉得惭愧,就不再放纵这头牛危害别人了。后来朝廷下了诏书,请朱冲去做博士。朱冲推说有病不肯去,隐居到深山里去。他住的地方临近羌戎等少数民族地区,那些羌人和戎人对他像君主一样敬奉。

八德篇之耻篇(12-8)---弘景异操

8、《八德》之耻篇(12耻)---弘景异操

诗曰:弘景冲龄,即能明理,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南北朝时,南齐有一位名士,叫陶弘景,他在小时候,就有不同凡响的操守,读了一万卷的书,偶然有一桩事情不晓得,就以为很羞耻。到了十岁的时候,得到了葛洪做的一部《神仙传》,陶弘景看了非常欢喜,日夜研究探讨,就有一种要学仙家长生不老的志向了。他说:“仰起头来看着青的天,白的日,不禁油然生出深远的心意。”梁武帝年轻时,曾经和陶弘景交游。等到做了皇帝,就去召他,但陶弘景不肯出来做官,每当朝廷里有了大事,朝廷都会派人向陶弘景咨询,所以当时的人都说陶弘景是山中的宰相。

八德篇之耻篇(12-9)---元琰避盗

9、《八德》之耻篇(12耻)---元琰避盗

诗曰:元琰避盗,畏其愧耻,伐木为桥,盗风以止。

南北朝时,南齐的范元琰,是钱塘人,朝廷屡次叫他去做官,他始终不肯去。他的生性最喜欢读书,对于经史的学问都能够贯通精博。他家里很穷苦,就靠卖园里种的蔬菜过日子。有一次出门,恰巧看见有人正在偷他的菜,他就立刻退了回来。母亲就问他为什么?他说:“怕他被我看到感到惭愧。”有人渡过水来偷他家里的笱,他就砍了树木来架一座桥,便利他们渡过这个水沟。从此以后,偷笱的人觉得非常惭愧,村里再没有偷窃的事情发生了。

八德篇之耻篇(12-10)---于义决讼

10、《八德》之耻篇(12耻)---于义决讼

诗曰:于义决讼,分与家财,安等愧耻,风化大开。

南北朝时,北周有一个叫于义的人,是于谨的儿子,靠着父亲的功劳,被封为广都县公,并担任安武太守。他崇尚教化,不主张严厉的刑罚。有两个安武人,一个叫张善安,一个叫王叔儿,为了争夺钱财打起官司。于义说:“这是我做太守的道德浅薄的缘故”。于是他就把自己的家产分给他们两个人,劝解了一番,叫他们去了。张善安和王叔儿两个人都觉得很惭愧,就搬了家到别的地方去了。从此以后,安武地方的民风就非常和谐了。

八德篇之耻篇(12-11)---钱徽焚书

11、《八德》之耻篇(12耻)---钱徽焚书

诗曰:钱徽得书,取士无私,受诬不辨,出书焚之。

唐朝时,有一个姓钱名徽的人,他做了礼部侍郎,是当时主管考进士的官员,其时宰相段文昌和专管制诰的李绅,都悄悄把亲朋故旧的名字委托钱徽,要求给他们及第。钱徽不肯依那两个人的请求,段文昌就奏到皇帝那里,说钱徽的考取士子,完全是为了私下情面。于是就把钱徽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有人劝钱徽把段文昌写给他的信拿出去,表明心迹。钱徽说:“假使问心无愧,何必寻找证据去辨白呢? ”于是,钱徽叫子弟们把那些信用火烧掉了,后来钱徽一直做到吏部尚书。

八德篇之耻篇(12-12)---卢革避试

12、《八德》之耻篇(12耻)---卢革避试

诗曰:卢革应举,耻荐以私,去弗就试,上谕嘉之。

北宋时期,有一个叫卢革的人,表字仲辛,是浙江吴兴县人。他在小的时候被举为学童。杭州知府马亮看见卢革做的诗句,觉得很惊奇。这时候,恰逢考试,马亮就叮嘱主考官,不要遗下卢革。卢革听到了就说:“因为私托考取了,这是我所羞耻的。”说完就回去了不去考试。后来过了两年才去考,竟中了第一名,到了进士及第的时候,年纪只有十六岁。神宗皇帝对宰相说:“一向晓得卢革是一个有廉耻、重恬静的读书人,应当叫他做嘉郡太守。”

第二篇:八德故事——礼篇

八德故事——礼篇

礼篇:(一)孔子尽礼

诗曰:至圣孔子,老聃①是师,事君尽礼,温恭威仪。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出生时头顶又是凹下去的,故名丘,字仲尼。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约有三千人,其中非常优秀的就有七十二人。

孔子小时候就十分崇尚礼制,他聪明好学,富于模仿性,年仅五岁就能组织儿童模仿祭祀礼仪。这一切都和孔母早期教育分不开。孔母经常给孔子讲故事:从盘古开天地、女娲②炼石补天,讲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姜嫄履大人之迹而有周,又讲了尧舜禅让,大禹治水,文王演《易》等许许多多的故事。一天孔丘听母亲讲了周公吐哺、制礼作乐的故事,非常认真地攥着小拳头说:“周公太好了,娘,我长大了也要当周公那样的人!”

他曾到洛阳,在老子那儿问礼,后来在鲁国做司寇,代理着相国的职务,他服事君王,非常尽礼。上朝时,和上大夫交谈,态度中正自然;和下大夫交谈,态度和乐轻松。进入国君的宫门时,低头弯腰,态度恭敬;快到国君面前时,小步快行,态度端谨。走进周公的庙里,每一种事情的礼仪,都要向人询问。

有一次孔子同鲁国的君主在郊外祭祀后,鲁君违背礼制,没有将祭品分给大夫们共享,孔子觉得他们无礼,没等脱下礼帽来,就离开了鲁国,到别的地方去了。路过宋国时,他曾和弟子们在树底下习练礼节。

孔子在平常没有事的时候,他的容貌很舒畅,神色很愉快,外表虽然温和,却仍旧带着严肃;外表虽然威严,却不流于刚猛;外表虽然恭谨,心里仍是安泰的。他遇到放得不正当的座位,就不肯坐下;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不吃饱;在这一天里哭过,就不再唱歌。可见得圣人对于小小的事情,也是不肯苟且的。

一天,鲁国的乐师襄③子来拜访孔子,孔子和他谈起了音乐。襄子善于弹琴,孔子想请他指导自己弹琴,襄子答应了。于是襄子就教孔子一支曲子,孔子很认真地学习。十天以后襄子觉得孔子弹得不错了,就对他说:“这支曲子你已经弹得很好了,再学一支吧!”“不,”孔子诚恳地说,“我刚会弹,对旋律还不熟悉,让我再练几天吧。”说着,孔子又专心致志地练了起来。

几天后,襄子又说:“你对这支曲子的旋律已经很熟,可以学别的曲子了。”孔子仍然不同意,说道:“虽然旋律弹熟了,但我还不太清楚这支曲子的意思,让我再琢磨几天吧。”这样,孔子又练了起来。过了几天,襄子又催孔子学习新的曲子。孔子说:“我现在知道这支曲子的意思了,但我还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再给我几天时间,让我想想好吗?”襄子被孔子认真学习的态度感动了,就不再勉强他。又过了几天,孔子兴奋地跑到襄子那里,告诉他:“这支曲子的意思很深,作曲的人一定有远大的理想,除了周文王还能是谁呢?”襄子惊叹道:“你说得一点儿不错,我学这首曲子的时候,我的老师好像说过,这首曲子是周文王作的,叫《文王操》。”

孔子认真学习音乐,收获很大。古代流传下来的诗歌有三千多首,他晚年整理古代诗歌,取其精华,选了三百零五首,都能一首一首地弹唱出来,编成了《诗》,后人称为《诗经》。他一生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经典的编修工作。孔子以这些经典为教材,精心传授学生,培养了大量的卓越人才。

孔子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很大影响,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体现在:

1、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孔子不仅自己如此,他的学生们也深受影响。有一次,颜回跟孔子到北方去游玩农山,同子路、子贡辩论着各人的志愿,颜回说:“我愿意遇见一个贤明的君王,帮他助理一切政事,教化做父亲的教训子女要有义方、做母亲的要慈爱、做哥哥的要友爱、做弟弟的要恭谨、做儿子的要孝顺,并用礼乐去化导人民,叫百姓们不用修理城郭,也不必掘深沟池,家里的人没有离散的愁恨,过了千百年也没有战争的患难,这样说来,那么子路的勇敢,没有地方可用了;子贡的口才,也没有地方可施了。”孔子听了他的一番话,很佩服地说:“颜回的道德是何等的完美啊!不费钱财,不害百姓,不劳口舌,颜家的儿子具备了这几种美德。”因此,孔子和他的学生终生倡导用礼法而非暴力治理国家。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六十三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九个年头,他的宗旨是倡导“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各守本分,建立国家社会秩序。施行仁政,以德服民。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3、安贫乐道。

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④行,必有我师焉”。

5、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⑤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地提醒,应学会韬光养晦。同时指出孔子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身材高大,约两米左右,人们都叫他“长人”,少年时就体魄强健,他曾为救一玩伴而将公牛搏败,力大无比,这和他注意体育锻炼是分不开的。他喜欢爬山,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喜爱射箭和驾车,将“射”、“御”列入“六艺”之中教诲弟子。可见孔子的体育教育除了能强身健体,还能陶冶性情,这是和礼乐的美育教育结合在一起的。

总而言之,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各个领域,尤其是“终生教育”领域的贡献是难以磨灭的。他一生抱着追求真理和培育真才的愿望,在自由讲学的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的教育经验,给我们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无疑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孔子将美育思想和道德观念密切结合,使“美”也成为“德”的一部分。他所说的“美”实际也包含了我们现在所讲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例如,“智、仁、勇”结合心灵美,“诗教”结合语言美,“文质彬彬”结合行为美,“席不正不坐”结合环境美,这种把美的观点与道德观点连为一体的教育实践,对现在仍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说,我十五岁立志修学,开始探究宇宙人生的真相,三十岁能遵循礼法而有所立,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并能学以致用,四十岁就不再受外境迷惑,经历和观察了不同人事的因果,而能真正守住善道,五十岁澈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六十岁能平等地对待大家的意见,乃至一切动物、植物等,七十岁就连坏的念头都不起,随心所欲而又能不逾越道德礼制的范畴。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注释】①聃:dān,古代哲学家老子的名字。②娲:wā,神话中的女神。③襄:xiānɡ。④三人:指善人、恶人、自己。善人的作用: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恶人的作用: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⑤老子这句话的意思:聪明深察的人常常遇到死亡的威胁,是因他喜欢非议他人的缘故。博学善辩、识见广大的人常常遭困厄危及自身,是因为他好揭发他人的不善。做子女的在父辈面前不要总是突出自己,做臣子的在君王面前不要总是抬高自己。

礼篇:(二)伯禽趋跪

诗曰:周鲁伯禽,观于桥梓①,入门而趋,登堂而跪。

西周初年,周公有个儿子,名叫伯禽,跟周公的弟弟康叔去见周公三次,就被父亲痛打了三次,伯禽就去问商子,这是为什么。商子说:“南山的阳面有一种树,叫做桥木;北山的阴面有一种树,叫做梓木,你怎么不去看一看呢?”伯禽听了商子的话,就去看了,只见桥木生得很高,树是仰着的;梓木长得很低,可是俯着的,就回来告诉商子。商子就对伯禽说:“桥木仰起,就是做父亲的道理,梓木俯着,就是做儿子的道理。”到了第二天,伯禽去见周公,一进门就很快地走上前去,一登堂就跪下去,周公称许他受了君子的教训。

【注释】①梓:zǐ。礼篇:(三)宋桓①罪己

诗曰:宋桓未立,深明大体,遇水恤民,言惧名礼。

春秋时,宋国遭受了重大的水灾,鲁国国君差人去慰问。宋庄公的公子御说②,即后来的宋恒公,受他父亲之命,对鲁国的使者说:“因为我的不敬,所以上天降下了灾祸,又使得贵国的君侯忧虑,这是我们觉得很抱歉的。”就此拜受了鲁国国君的慰问。

鲁国的大夫官臧③文仲知道了这一番话,说:“宋国将要兴起了。从前夏朝禹王、商朝汤王,每每归罪自己,所以他们都很快地兴起了。亡国的君主,夏朝的桀,殷朝的纣,件件归罪别人,所以他们都亡国了。并且诸侯列国里面,有了凶灾的事情,就自己称孤,这是最合于礼的。言语既然恐惧,称呼又很合礼,所以宋国的兴起是无疑的了。”

古人曾说:“君子有了过错,就老老实实向人家认错道歉;小人有了过错,向人家解释时就极力掩饰自己的错误。”宋桓公遇事能以君子处之,恤民罪己,不愧是一代明主。

【注释】①桓:huán。②说:yuè。③臧:zānɡ。礼篇:(四)锄麑①触槐

诗曰:锄麑刺盾,奉命而来,不贼恭敬,竟自触槐。

春秋时,晋国有一个人,名叫锄麑,生平勇敢而又懂得礼体。晋灵公是个无道的昏君,他的大臣赵盾(谥号“赵宣子”)曾劝谏他好几次,晋灵公很讨厌他,就差了锄麑去行刺。可是锄麑去行刺的时间很早,凌晨三点多就到了赵宣子的家里,这时赵宣子的寝室门却已经开了,端端正正穿好了朝服,然后在那稍微闭目养神,等着上早朝。锄麑见了这样情形很惊讶,就退了出来,叹着一口气,心想:一个人平居时候,都毕恭毕敬,这就是人民的主人翁,绝对是国家的栋梁,假如我杀了他,这是不忠,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失信于天下黎明百姓;假如我不杀他,又失信于君王,这是不信,不忠不信,哪里能够在世上做人呢?最后锄麑就撞树自杀了。

【注释】①麑:ní,小鹿。礼篇:(五)孙晷①温恭

诗曰:孙晷独处,未尝倾斜,穷老告索,欣敬有加。

晋朝时,有个姓孙名晷的人,他孝、悌、为人恭谨、清净俭约,就是独自一个人住在幽暗的地方,他的容貌举止也一样端庄,双目观望时不会倾斜一点儿。虽然他的家里已经被封侯,很富有,可是仍然穿的是布衣,吃的是蔬菜,并且亲自在郊野里耕种田地,坚持读书吟诗的功课,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怡然自得。他有几个老年穷苦的亲戚故交,常常到家里来借钱,别人都讨厌并怠慢他们,但是孙晷却格外地欢迎和敬重他们。天冷的时候,同他们一处睡觉;吃饭的时候,就同他们一桌吃着,朝廷里的人和郊野里的人,都一致称赞他的为人。

【注释】①晷:ɡuǐ,时间。礼篇:(六)荣绪拜经

诗曰:宋臧荣绪,笃爱五经,孔子生日,膜拜典型。

南北朝时,南朝宋国的臧荣绪,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他亲自在园地里种了蔬菜,拿来做祭祀祖宗和供养母亲。后来母亲死了,他就在初一和十五这两天,很恭敬地拜着,有了甜美珍贵的食物,也一定要献供。臧荣绪隐居在京口这个地方,教授着一班学生,当时的读书人,认为他虽然不做官,却是很有学问,所以称他披褐先生。他为人表明大道,笃爱《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五部经。因为孔子是在庚子那一天生的,所以他到了这一天,把这五部经陈列在书桌上,穿了礼服戴了礼帽拜着。他又因为喝酒是要扰乱人的德行,所以常常警诫别人要少喝酒或不喝酒,他平生品行纯正笃实。礼篇:(七)原平恭耕

诗曰:郭子原平,事死如生,恐人裸袒,束带躬耕。

南北朝时,南朝的宋国,有一个守礼的孝子,姓郭名原平,从小就非常孝顺。他家里非常穷苦,郭原平替人家做工,把得来的工钱置办物品,奉养他的父母。后来父母死了,安葬以后,坟的前面有几十亩田地,郭原平见那耕田的人赤身露体,未免亵渎①了他父母的在天之灵,就把家里的产业都出卖了,用很高的价格,把那块地买下,束好了衣带,流着眼泪,亲自去耕种开垦,每次出去卖物,只讨一半的价钱,城里的人都晓得他是郭原平了,就把他的讨价加倍给他,彼此大家辞让着,最终还要略微贱一些才肯收了钱。

【注释】①亵渎:xièdú,轻慢,对人不恭敬。礼篇:(八)索敞严肃

诗曰:索敞讲学,肃而有礼,己立立人,多士济济。

南北朝时,北魏有一个叫索敞的人,在朝里做中书博士。当时北魏一味地讲究武力功劳,贵家的子弟们,都不留意去考究学问。但索敞教导人勤谨,循循善诱,既严肃,又有礼节,因此贵家的子弟跟他游学都很敬畏他,所以能功成名就的人很多,官做到尚书、太守的人就有几十个。索敞又因为《礼记》里的丧服一部分,向来没有专篇,都是散见在各篇里面,他就一概选出来再分了类,做成了一篇《丧服要记》。礼篇:(九)彦光易俗

诗曰:彦光立学,招致大儒,焦通礼阙①,令其观图。

隋朝时,梁彦光在相州(今河南相州)做刺史,相州地方的人性情向来是阴险偏颇、变化多端。所以梁彦光就招集了品行端方的读书人,在每一个乡村里,设立一个学校,不是圣贤人的书不讲。因为这个缘故,人人都很刻苦勉励,相州地方的风俗有了很大的改变。有一个姓焦名通的人,对双亲没有礼节,被他的从堂兄弟告发了,梁彦光就叫焦通去看孔子庙里韩伯俞因为母亲打他不痛,悲伤母亲的力衰,对着母亲大哭的画像,焦通悲痛惭愧,好像没有容身之地的样子,于是梁彦光就教训他一番,叫他回去,焦通终于改过了,成为一个品行良善的人。

【注释】①阙:quē,过失。礼篇:(十)德言对经

诗曰:德言开经,辄先祓①濯②,束带振襟,危坐苦学。

唐朝时,有一个叫萧德言的人,字文行,非常精通《左氏春秋》。在太宗皇帝的时候,先做了专掌国史的官,后来又升做了弘文馆学士。萧德言到了晚年的时候,更加刻苦研究学问了,每逢要摊开经书来,一定先要洗手、洗脸,并且束好衣带,端端正正地坐着。妻子劝他说:“老年人为什么还要自己这样的寻苦吃呢?”萧德言回答妻子说:“对着先圣人的言语,哪敢怕辛苦呢?”皇帝下了诏书叫他去教授晋王读经书,又封了他武阳县侯的爵位。萧德言死的时候,年纪已经九十七岁了。

【注释】①祓:fú,古代的习俗,用斋戒沐浴等方法除灾求福。②濯:zhuó,洗。礼篇:(十一)朱熹①间居

诗曰:晦翁庄重,敬慎威仪,自少至老,须臾②未离。

南宋时,有个著名的大学者朱熹,字仲晦,别号晦翁。他的为人,很端庄稳重,在朝廷里讲话很正直,有一次,在巡视中看见许多饥民外逃,经调查是州官盘剥百姓太厉害了。他六次写奏章向皇帝报告。可是,前几次奏章都被小人给扣下了。皇帝看后,便免去了州官的职务,叫朱熹去代替州官。朱熹上奏说:“这个人不光上面有人,下面的人更多,只好辞职回乡。”

他在平日家居的时候,每天天色还没有亮,就起来了,穿好衣裳相连的制服,戴了幞头,着了方头鞋子,到家庙里和先圣神位前去跪拜,行了礼以后,退回到书房里,几案必定摆得很正,一切书籍器用,必定很整整齐齐的,有时候疲倦了休息,就闭着眼睛端端正正地坐着,休息完了起来,就整齐了脚步慢慢地走,他的威仪和容貌举止的法则,从少年时一直到老始终没有放弃。

【注释】①朱熹(xī):朱夫子。②臾:yú,须臾,一会儿。

礼篇:(十二)居仁敬斋

诗曰:居仁主敬,以敬名斋,居丧守礼,骨立如柴。

明朝时,有一个理学家,姓胡名居仁,表字叔心,是馀干人,师从吴与弼读书,他的学问是以搜求放失的本心为主,因为正心,把一个“敬”字放在心里,所以就把这个“敬”字做了他书斋的名字。他平常对着妻子像见了严肃的宾客一样,他的父母亡故了,居丧时候非常悲泣,以至骨瘦如柴,只能拄杖行走,整整三年不走进内室的门。他和人家说话,从不讲到利禄上去。后来在白鹿书院里做讲道的主教,暗地里修持,很谨慎地自守,终身做一个平民,不肯出去做官。

不迁怒

有富贵人,气量或小,每因拂意,忿怒牢骚。

迁怒无益,自他烦恼,海涵宽恕,是无价宝。

第三篇:传统文化教育之人生八德

传统文化教育之人生八德

桐坪中学

彭水生

自汉武帝时代起,正式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这个教育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宋朝朱熹曾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它告诉我们思维的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待人接物的原则: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教育的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具体来讲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现注释如下:

一、孝:百善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一个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

我们中国老祖宗留下的文字都是智慧的符号。“孝”字是会意字。一个“老”字,加一个儿子的“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孝”。所以,上一代和下一代密不可分。我们看这个字就好像一个儿子背负着一个老子。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代代相传。上一代总是想着如何培育下一代,才能对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同时为社会培养出一个好孩子,也是对社会有所交代。而孩子理应将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父母、孝顺父母,不仅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智慧,这样才能真正让父母身心更快乐,生活更圆满。

在新时期孝的含义更加广泛,概括起来有三种?首先是对父母的孝,要孝敬父母;其次是对国家忠诚;最后,是通过孝敬他人使自己的人格、品行得到升华,这也正是“孝”的最高境界。

二、悌:悌是会意字,一个“心”字,跟一个弟弟的“弟”,心在弟旁,表示哥哥对弟弟妹妹的关心;心中有弟,就是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而弟又有“次第”的意思,即弟弟对哥哥要尊敬顺从。而哥哥对弟弟要爱护,顺其正而加以诱掖之。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

兄弟者,手足也。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息息相通,因为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

兄弟之间如果将利益放在第一位,亲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错特错了。不但有违兄弟之道,也有违孝道,因为假如兄弟反目,最痛心的是父母。所谓“三岁看老”,三岁的孩子谦逊知礼,其后必有大成。

所以兄弟之间要懂得珍爱,相互勉励、扶持,切莫伤和气。毕竟“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由此推及,周围的人也会融合为一家人,正如106岁的新加坡“国宝”许哲女士所说:“我们都是兄弟姐妹。”如此上下和睦,祥和之气弥漫于宇宙之间,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啊。

《弟子规》中“首孝弟”确实是教育的大根大本。在家知道孝敬父母,在外面才知道尊敬老师、尊敬领导;在家懂得友爱兄弟,在外面才知道关心朋友、团结同事。在家里把孝道行好了,在社会上才能更好地接人待物。中国老式住宅的大门上往往有这样一副对联:“忠孝传家久,诗书济世长”,意思是说,孝子出来做事一定是忠臣,不孝父母的人不会懂得爱国家、爱君主、爱百姓。中国在隋朝以前没有科举制度,国家挑选人才,首先要从各地举荐的孝子中选拔,叫做“举孝廉”。

有了孝悌的基础以后,才是知识的传授。《论语•学而篇》中,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因为“不孝父母,读书无益”。

三、忠:忠为会意字,一个“中”字,加一个“心”字,表明“心正”。一个人的心不偏不斜,是为“忠”。换句话说,就是经典里面讲的正知正见。你的言语出之于正知正见,亦为“忠”。而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忠于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四、信:是指做人诚实不欺骗别人,我们与人交往要有诚信。民无信不立,与人交往,言必合宜,绝不食言,不妄语,不轻诺,言既出,事必行。

五、礼: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仪。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应学会礼仪,以礼待人。即洁身自爱,知节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乱,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六、义: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正义感。在社会活动中言行举止合乎正义和公益,不起盗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

七、廉:是指人的品行正,不贪污,廉洁自律。我们做事情应当洁身自爱、廉洁奉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思想上以清廉为乐。

就我们社会里的官员来说,首先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要真正认识到,官是人民的公仆,要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在思想上以勤政廉政为乐,以贪污受贿为耻。同时,要建立好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体系,保证官员的权力沿着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运行,在行动上耻于“贪”。这对“拒腐蚀,永不沾”,也许是最好的药方。

八、耻:是说做人应懂得知耻、要有羞愧感。孔子曰:“知耻近乎勇”,一个民族的强盛,往往崛起于这个民族自知所遭受的耻辱,继而才能勃发图强之力。

第四篇:新八德教育教案之孝亲篇

孝亲

教学目标:

1.在认知上,使学生知道“孝亲”是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

2.在行为上,教育学生要做到:理解父母心意,关心父母健康,接受父母的教导,不向父母提出过分要求;要尊敬长辈,体贴照顾老人;学习用平和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处理与长辈的矛盾,做“孝亲敬长”的好孩子。

教学准备: 1.教学投影片:①古诗《游子吟》;②“入则孝”篇章插图;

2、调查表。3.学生搜集古今中外“孝亲敬长”的名言佳话。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同学们,大家都知道,父母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我们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我国唐代诗人孟郊曾经写过这样的古诗——(播放课件:《游子吟》)

2、请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启发学生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课堂预设:

生:我看到一位母亲正在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衣服,她缝得那么仔细,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生:我看到一位母亲在缝制衣服,因为她的儿子要出远门了,她把衣服缝得很厚实,希望她的儿子穿在身上不会感到寒冷。

生:看到这幅画,读着这首诗,我想到了自己的妈妈,她总是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

3、小结:是啊,我们的父母像孟郊的母亲一样,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多少心血,他们是多么辛苦啊!我们应该怎么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呢?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探讨有关孝亲的话题。

二、学习“孝亲”内容

1、课件出示,诵读《弟子规》之“入则孝”篇章。

2、交流讨论,说说从中明白了怎么样尽孝? 课堂预设:

围绕“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中的行为做法均可。

3、小组讨论,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你是怎么做的?有哪些做得好,哪些不足?

4、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小组讨论,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案例。

5、小组推荐代表全班汇报。

三、课堂活动,小调查

1、孝亲,关键是要用心

2、在孝亲敬长方面,我们现在做得如何呢?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呢?让我们一起来实话实说。

3、进行小调查:

出示调查表,请学生当场填写,调查内容为:

①父母为你过生日吗?

②父母的生日是哪天?

③父母爱吃什么?

④父母有什么爱好?

⑤父母身体怎样?需要什么照顾?

⑥你怎样做会引起父母的欣慰?怎样做会使他们发愁和生气?

4、统计调查结果,说说这个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父母长辈那么爱我们,我们享受爱,却回报得很少或没有学会去回报。)

四、布置孝亲作业

1、回去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2、对照“入则孝”,勾选自己做到了哪一些。

第五篇:“新八德”之《孝亲篇》主题教育总结

白土店中心校开展“新八德”之《孝亲篇》主题教育总结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倡导学生孝亲敬老、感恩亲人的良好风尚,加强对师生的孝道文化教育。结合本校实际,将三月份定为“孝亲”活动月,积极开展孝亲系列教育活动。让每一个学生以实际行动学会感恩父母、热爱学校,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一、学校以广播站和宣传栏等,向学生讲解了《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古代孝亲典故及现当代感人事迹,展现父爱母爱的光辉形象。此外还开展传唱《感恩的心》、《烛光里的妈妈》、《父亲》、《母亲》《世上只有妈妈好》等歌曲,弘扬孝道,传承美德,鼓励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孝道。

二、结合“国际妇女节”开展“三个一”活动,即:给母亲写一份感恩的信(要求在家认真读给妈妈听三遍,再请家长在信的反面写回信)、为妈妈洗一次脚(至少洗5分钟)、帮妈妈做一件家务(10分钟以上)。同时结合“最美校园创建活动”每班评选出3名“最佳孝敬星”。

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与家长、学校教育的结合,孩子父母有很多自己的感想,家长们反映孩子的显著进步并表达对学校的感激之情。学生在家里的行为习惯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大大改变了过去的不敬不孝父母的行为。

三、结合“学习雷锋月”“最美校园创建”我校开展“学雷锋精神

做四美少年”主题教育。通过讲雷锋故事,唱雷锋歌曲等形式去追寻雷锋的足迹,感悟雷锋的品行、体验雷锋的心灵;立足身边学雷锋,深入开展以“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米”为主题的“四个一”教育活动,号召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立足校园学雷锋,开展“做文明学生”活动,搞好学校、班级卫生。开展“一帮一”活动,树立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浓厚学习氛围。结合活动的开展评选出“最美尚德少年”“最美学习楷模少年”“最美健体少年”“最美雅仪少年”。

通过活动不断深入的开展,同学之间的矛盾少了,和睦多了;班集体更团结友爱,注重班级荣誉,凝聚力增强了,互帮互助的班风也悄然形成;校园里的追逐打闹现象少了,不文明的言行少了,环境卫生易打扫难保持的问题也明显好转了;以前以及偶尔发生丢东西的现象,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了许多;让我们学校变得高雅,让老师变得儒雅,让学生变得文雅。

四、我校自本学期开学以来一直坚持诵读优秀的传统文化、坚持每周一下午放学后师德学习(1小时)、坚持每周三下午放学后传统文化学习(1小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都有学习笔记、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老师们的认识提高了,明确了“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学习是为了什么”。就这样我们的老师们在分享中得到提高,师德师能得到了提升。懂得相互尊重,教学相长,这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易实践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文化氛围

1、对村小的绿化美化进行统一的部署安排,做到布局合理。

2、增添传统文化的教育氛围,为米围孜小学添置雕塑,个别村小添置宣传版面等。为中心校、夏寨小学、谢寨小学、米围孜、桂庄小学添置分类垃圾箱。

3、中心校实行对村小每月督查制度,做到每月一查、随时反馈、形成文件、及时通报。

各个村小不管从校园的卫生环境、育人环境、师生面貌焕、教育教学管理等都有质的提升。

我们相信,我校师生继续深入学习践行“新八德”,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教师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会形成更良好的师德师风,我们的学校会更加和谐。

白土店中心校 2014年3月25日

下载中华文化—道德篇 . 人生八德《八德故事之“耻”篇》(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华文化—道德篇 . 人生八德《八德故事之“耻”篇》(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八德、百孝篇、感恩词的内容

    新八德 立志、孝亲、尊师、友学、谨行、诚信、仁爱、守法 《感恩词》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党和国家培育。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老师辛勤教导。 感恩同学关心帮助,感恩工农辛......

    中华文化—传记篇 . 孔子的故事

    中华文化—传记篇 . 孔子的故事(1) 中华文化—传记篇 . 孔子的故事《孔子的故事(001-007):孔子诞生》孔子的故事孔子出世《二龍五老图》后人为孔子编纂的灵异故事,说孔子出生的晚......

    人生之舍得篇

    人生之舍得篇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人的一生,总会面对太多的“鱼”和“熊掌”的选择,你如何取舍?孟子主张“舍鱼取掌”两......

    道德讲堂之诚信篇

    道德讲堂之诚信篇(主持词) 主讲人: 各位同学: 大家好! 诚信就是诚实,信用。始终用善感的心灵去认真对待 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节!古人云:诚信于君为忠,诚信于父为孝,诚信 于友为义,......

    道德讲堂之诚信篇

    道德讲堂之诚信篇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十二中道德讲堂。学习先进人物,讲述身边故事,传承中华美德,我是主持人×××。那么,道德是什么?用浅显明白的......

    道德讲堂之勤俭节约篇(★)

    道德讲堂之勤俭节约篇 一、 第一环节: 唱一首歌曲 《锄禾日当午》 作词:李绅 作曲:孟庆华 锄禾日当午 唉...哟....汗滴禾下土 唉...哟.... 谁知盘中餐 唉...哟....粒粒皆辛苦......

    人生之磨难励志篇

    人生之磨难篇 人的一生要经历无数次坎坎坷坷,但再苦我们也要始终保持从容乐观的心态,无论经历多少风霜雨雪总能从容面对,无论经历多少磨难总能笑对人生。愚者等待机会,智者抓住......

    fname=道德讲堂之诚信篇

    道德讲堂之诚信篇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欢迎各位参加我们滘头小学的道德讲堂。我是主持人。道德讲堂,宣扬的是人道的教育,人性的教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