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教育差生的些许感想
怎样教育差生的些许感想
云阳县凤鸣中学
邱光德 中学英语 ***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一个学生都各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兴趣、情感和需要,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差生也是学生,是可以教育好的对象。教育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教师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作为教师不能把学生看成是一成不变的,在优秀教师眼里,他的学生永远有可塑性,差生更是如此。
一、对学生只有鼓励帮助的份儿,永远没有讽刺挖苦的权利。我所教的高一(5)班,有几个可爱的学生,为首的王超,人长得精神,一身帅气!可就是不爱学习,上课不拿书,劝其学习,他头一昂:“像我这智商,基本就告别书本了!”真是让人又气又恼又笑,十五六岁的孩子,竟能说出这样的话,真是令人痛心!为此我多次找他谈心,了解到他已经以玩到任何事物都不大感兴趣的程度,惟一感兴趣的就是踢足球。我感到肩上责任重大,班上还有几位类似王超的学生,对于他们,我时时鼓励;只要愿学肯学,啥时都不晚。我给他们举生活中的实例,以此为榜样,再耐心地开导和循循善诱,见效了。树争一张皮,人争一口气!不怕起点低,就怕没志气!对这类学生切忌讽刺挖苦,不能伤其自尊,以防破罐破摔。
二、正确对待矛盾的产生与激化,要以宽阔的胸襟谅解学生。十五六多的学生,还处在人生朦胧时期,没有社会阅历经验,却会无理狡辩。这也可以说是人生最“危险”的时期。如果使其流入社
会,被坏人所利用,就会走上犯罪之路。因此,对有缺点错误和不足的学生,不但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要给其改错的机会,让其理解:教师,学校对他们是真心爱护的,使其感到教师的温暖与关怀。
高一(16)班的任幸,是个留级生,据说在本班就是个品行不端的学生,经常挨教师的批评,这个学生留级后,以自己学过为荣,把谁都不放在眼里。不但不学习,而且还挑三拣四,喧哗起哄,扰乱课堂纪律,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对此,我找他谈心,谈学习、谈理想,谈琐事聊天,惟独不谈他的过去。我说:“你的过去如何,我不想知道,你在教师心目中应该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既然选择了留级,就是想把失去的光阴补回来,可你现在的状态,和不留级的有何区别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几年的恶习哪是三言两语可以化解的?该生错误开始升级,课堂叠纸飞机撇着玩,和女生唠闲嗑,要不就拿出手机打游戏,有时竟然还做起了广播操,以示对教师批评的敌对。我于是停下了课,让同学们观赏其做操,并对其不规范的动作给予纠正。由此他看出教师没有恶意也就收敛了许多。对这样的学生不能撑之过急,要因势利导,使其走出思想的怪圈。
三、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能徒有其名。
高一(16)班差生较多,厌其学习者为数不少,给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这就显示出教师责任的重大。是知难而退,还是迎头而上?教育这块阵地历来是前进与后退的必争之地,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把守主好这块阵地。配合教学,我在自习课时,对学生进行健康的
思想教育,如找来课外阅读物《孙权劝学》,我以吕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事例教育学生;人要有真才实学,明确做学问,掌握学问的重要性。学习闻一多的《色彩》一诗,使学生懂得珍惜自己宝贵的一生,使自己的人生更加有意义,更加色彩斑斓。学习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准则与人生信条。如是,久而久之,效果较佳。
从教者皆知,正确的理念与教诲在不断地影响着学生,使其潜移默化。由此,学生的内心也在发生着变化!被称着教育难题的武大三粗的蒋某几经周折,终于静下心来想学习了,熊某、吴某虽懒于翻书,但可以从他们的眼神中不难看出,希望的火花又燃起来了。我这时便趁趁热打铁,把握火候,变“废”为宝,点“石”成金!在教学中,我感到,教师不但应教会学生学习,更要教其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名对社会有益心的人。教师的光荣就光荣在尽心尽力塑造新型的人才,他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从事的正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
四、巩固教育成果,防止滋生新的差生。
所谓新的差生,是指主观不努力,学识尚浅,成绩下滑的学生。常言道 :“一条鱼腥一锅汤。”而高一(5)班学生何止一条鱼,不学习的学生内心里有丰富的世界:一叠“令人眼羡的贺年卡,一个精巧的工艺品!”可以令全班学生膛目!不学习,比吃穿,一些学生的心思游离了学习。对此,怎么办?
士气可鼓不可泄。在教学活动中,我利用学习的内容,鼓励鞭策学生,时时进行巧妙的思想教育与熏陶。如写一封信,我首先让他们
写给深爱他的爸爸和妈妈以及关爱呵护他的所有亲人。使他们的内心充满阳光,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十足信心和百倍勇气。
书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课上和风细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课余平心静心和学生交朋友,谈心交心,以心换心。感情上和学生贴近了,消除了差生对他人的敌意,自己心情也舒畅了。师生关系由此和谐融洽,其乐融融,从而促进教育教学的顺畅进行。
人所共知,教育是无止境的,高一学生的人生阶段还算不上稳定阶段,学生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但尚缺乏是非辨别能力,极易上当受骗和被黄色污染腐蚀。这时候老师如果对差生厌恶,就会造成学生厌倦老师,以至厌倦学习,厌倦学校等不良心理,从而造成教育的失策,以至学生流落社会,给社会造成不必要的一些麻烦。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学生好比是一块玉石,老师就是一名雕工,只要耐心雕刻,即使一块朽木,也会成为价值连城的工艺品。这是我从事多年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点心得体会。巩固教育成果,防止滋生新的差生,关键在于整体认识的提高,如果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无可替代,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动力和积极向上的因素。尽管是微妙的,只要你善于发现和保护它就会像天边的彩虹一样,绽放出灿烂与美丽。
神笔马良的故事流传日久,可有谁想过,马良的成绩源于善良与真诚。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需要善良与真诚去赢得学生的敬爱,以利我们顺利地完成浇花育人之使命!
我愿做一位护花者,在教育这片沃土上,辛勤地去耕耘。
作者简介:印光德,现任教于云阳县凤鸣中学 通讯地址:云阳县凤鸣中学 邮编:404502
第二篇:差生感想
如何提高一个差班的整体成绩?教育感想 2009-11-10 21:04:13 阅读21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不遇荆棘不成材——我的教育经历与感想
去年半道接班,也算是工作中一次特殊的经历,大家都说,半道里接手的班级,感情很难培养,说的不好听,你对他们再好,那也是“后妈”,这么一听心里着实有些忐忑。果不其然,以往都是一开始接班,与学生的感情自然而然的慢慢就培养出来了,但是这次,在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接手了新班级,新学生,新环境,当然也遇到了新问题。一进二年级九班,刚一上课,就能明显感觉到一些学生的抵触情绪,尤其是一些英语基础不错的同学,竟然也是一副很不屑一顾的表情。
真是碰到了钉子上了,可是不拔掉咱也得把他磨平呀,永远的抵触可不是办法,只会耽误这一群孩子的前途。作为老师,我有责任处理好这一问题。斟酌再三,我有了一个整体思路:以提高成绩为基础,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乐学好学为最终目标。
以下是我的具体做法:
一、老师一定要坚持不放弃。
Never give up!这句话不光要让学生记住,而且要牢记在我们自己的心中。不管我们接手的班级基础有多差,成绩有多不好,都不要泄气。不管在某一次考试中还是在一系列的考试中我们的班级总是倒数第一,都不要气馁。因为从我们自己的学习经历中我们知道,一旦我们下定决心,真心投入,再糟糕的情况,我们都可以扭转乾坤,迎接奇迹的出现。所以,在教学中,遇到同样情况的时候,我就一再告诉自己:作为老师,若你放弃了,这个班也就完了,只有用你的信心激起学生的信心,我们才能共同见证柳暗花明的幸福和喜悦。我对学生说,我过去能把倒数第一教成正数第一,我就不信教不好你们了!把这种不服输的信念带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努力,一起奋斗。
二、从提高学生的成绩入手,建立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
其实学生也是很“势利”的,你想让他喜欢你,喜欢你这一科,你必须让他看到一些好处,一些实惠,俗话说: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真是说到点子上了,如若你不能让他的分数有一个明显的提升,就很难建立他对你的信任,即使你的课讲得再有意思,学生们肯定也会对你的课这样评价,成绩好的学生可能会因成绩停滞不前而认为老师上课是闲磨工夫,成绩不好的学生也会因一直落后而失去信心,更别提喜欢你这个人这一科了。
所以,在教学中,我就采取了以下的几点方法:
1.与有经验的班主任配合,强调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其实英语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但是经过有经验的班主任一强调,大家的积极性马上又提高不少。
2.减轻学生功课负担。我向组上其他老师学习,早读的时候不在只背单词,把单词分散到每节课课前三分钟,一次记六七个,负担也不重,当堂默写检测。早读的时候就背总结的短语和英语作文,短语每次不超过十个,早读最后5分钟默写,效果也不错。
3.一定要多鼓励,我把自己用不上的资料送给基础不错,做题较快的几个同学,作为他们课余练习,还把自己用不上的听力磁带也送给一个对英语很感兴趣的学生,把教参送给一个基础很差的同学作为学习参考。
4.告诉学生考试中班级进步情况,具体在老师中进步多少,对一些进步很大的学生特别表扬,提高大家对老师、对班级、对个人的信心。
5.与一些很有潜力但成绩平平的学生一起做题,感受做题的思路和方法。我们班的班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起练习过几次题后,他八十多的成绩在考试中考到了一百多,对他学英语的信心提高很多。
6.隔一段时间,就要进行一次作业面批,直接与学生沟通,交流学习情况和学习方法。
三、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
文科学生的情商可能更高一些吧,上课除了要学习知识,还一直嚷嚷着要上有趣的课。单纯讲知识,你会时不时听到“没意思”这样的话语,怎么让学生们觉得学习英语很有意思呢,我真是绞尽脑汁啊,文科学生整体基础稍差,必须先从培养兴趣入手。
通过回顾以往的经历,以及向其他同事学习,我采用了下面一系列的办法。
1.上课在讲课本知识的同时,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有相关视频的话,尽量让学生看。
2.每次早读在黑板上为学生写一句鼓励学生的英语谚语,再写几句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和对他们的鼓励和期望。看到很多同学把这些话认真地抄在笔记上,并在作文中用到时,我真的很欣慰。
3.到图书馆借阅适合学生读的英文笑话或者故事书,让学生们在班级里面相互传阅。
4.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早读的时候,我提前让一个发音好的学生给我私下里把单词读正确读熟练,然后让她每次在班里领读大家。每次早读整理的短语,我都在前一天晚上,提前指定一个书写好的同学到黑板上为大家抄写,最后,班里几乎每个同学参与过这项工作,大家的积极性也一直很高。
5.在平时作业,尤其是考试前的复习过程中,我在作业批改上这样做:谁先做完,先为谁改,先为谁评讲。以这样宣布,很多英语程度好的同学都争相表现,每次英语作业都做的又快又好,都很想得到老师的亲自点评。其他同学有一种紧迫感,做作业也不那么拖沓了。
四、考前动员
期末考试前,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再重申做题时应该怎么处理每一种类型的题,我觉得这些都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对于身经百战的高二学生来说,此时,最缺乏的可能是良好的心态,作为过来人的我们都深有体会,平时学的再好,如果心理素质太差,考试时往往会发挥失常。
我觉得有必要再鼓励一下。于是,在考试的当天早上,仔细琢磨后,我在黑板上写上这样几句话:Believe in yourself and win over yourself(相信自己并要战胜自我)。1.相信自我,考出实力。2.先易后难,把握时间。3.沉着冷静,认真分析。然后,我解释说:“同学们,要记住这句英语啊,一定要相信自己,也许这句话在你写作文的时候还会用上呢。第一,相信自我,考出实力。我本人呢,我呢就是高考比平时考得好的一个例子。我在高考前提醒自己,忘记以前所有的成功喜悦以及失败痛苦,此时最重要的只有你面前的这几张试卷,认真答好这几张试卷吧。从升入二年级以来,每次考试,我们班都会有考的好的同学,这次是你考第一第二,下次是他考第一第二,所有这些同学加起来也有一二十个人,这说明很多同学都是有实力的,只是有的时候没有调整好心态,没有发挥出来。先易后难,是提醒大家不要在个别题上停留太多的时间,致使最后有会的题了,也没有时间做了。做题过程中,认真分析,怎么在四个选项中选中那个最优选项,很多时候是有技巧的,把咱们平时讲的做题方法都用上,不要总是排除两个,还剩最后两个时选择错误,在节骨眼上犯错误是最亏的。”也许是这段现身说法起作用了吧,在期末考试中,很多平时考试不稳定的但很有实力的同学,最后都发挥非常好。
半年来,我看到学生们从抵触英语到喜欢英语,从放弃到重整旗鼓,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看到了我这些学生们的进步,我内心是由衷的高兴。可是,到目前为止,这也只是我教师之路的开端,离我理想的教育境界还有很长的路途,在教育教学中,我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空间。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永不满足,追求无限,我也要谨记我教学生的一句话“Believe in yourself and win over yourself(相信自己并要战胜自我)。”
第三篇:两会内容及些许感想
两会内容及些许感想
2014年的两会,上网稍微看了看,做啦一些摘录,如下:
--经济增长目标经过认真比较、反复权衡,把增长预期目标定在7.5%左右,兼顾了需要和可能。这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有利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有不少积极因素,但必须付出艰辛努力。
--物价总水平目标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考虑了去年涨价翘尾影响和今年新涨价因素,也表明我们抑制通胀、保障民生的决心和信心。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但今年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不少,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做好物价调控。
--财政和货币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守住稳增长好、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今年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但赤字率稳定在2.1%,体现财政政策的连续性。货币政策要保持松紧适度,营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今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要加强财政、货币和产业、投资等政策协同配合,做好政策储备,适时适度预调微调。
我最关注的还是有关二胎的那个重要报道。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李克强在报告中指出,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推进医师多点执业,让群众能够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提高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和职业病、地方病防治能力,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补助标准增加到35元。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落实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为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推进医改,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
另外,要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巩固全民基本医保,通过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政府、单位和个人合理分担的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机制,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320元。在全国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加强城乡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1000
个县,覆盖农村5亿人口。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破除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创新社会资本办医机制。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
想到有次在中央电视台看到的访谈类的节目,贵州有个叫上里的村庄,每家每户都是二胎,保持啦几百年啦,基本都是一男一女。上里的人口基本保持不变。由此想到这个二胎政策的正确性和长远的目光。我们党中央在几天的热烈讨论,造福亿万人民的幸福。我希望能够通过发愤图强做出一些为所有人作出贡献的事迹来。
第四篇:怎样转化差生
怎样才能更好的转化学困生
在中专教学中,每个班都会有较多的学困生,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是教师最为头痛的事。这些学困生很少是因为智力原因造成的,他们学习差大部分是由于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学困生的转化需我们老师付出很多的艰辛。因此,了解和研究学困生,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现代中专教师的必备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转化学困生呢?转化学困生首先要分清学困生的类型,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不想学他们缺乏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往往视学习为一种负担,认为家长、老师逼迫自己学习,在内心形成消极对抗心理,学习态度不端正。
2)不会学有些学困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很多,却往往事倍功半,这是受到了不当的学习方法或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影响。在学习方法上,有的学困生学习毫无计划;有的学困生对知识不求甚解,死记硬背;有的学困生不能形成知识结构,这样的学生往往每天的表现还可以,但一到关键就不行了;有的学困生抓不住重点和难点,找不到学习上的突破口,眉毛胡子一把抓,全面出击,结果分散和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有的学困生不能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他们动手能力差,不关心现实生活,往往只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不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不是有效的学有的学困生主观上有进步的愿望,也表示在行动上会付出努力,但只要一学习,这样或那样的想法就充斥着他们的大脑,无法真正投入到有效的学习中。这与学困生消极的学习焦虑和自我效能感低有关。
下面我来谈谈自己在平时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方法。
一、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做教师的都有这样的体会:学困生不但学习成绩不好,他们的学习习惯也非常差。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大多数都不能认真、按时地完成;课堂上也不能认真听讲,喜欢讲话、做小动作等。我认为他们之所以成为学困生,最大的原因就是学习习惯不好造成的,所以要提高学困生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认为:一要谈.要经常和他们谈心,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成绩不好是因为没有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了解到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同时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是多么的关心他、爱护他,老师对他的严格要求都是为他好。还要告诉他老师很喜欢他,这样他也会很喜欢你这个老师,你对他再严厉的批评他都能接受,还能认识到你这是在关心他。从中专一年级起,我就经常对我们班的每一个学生说:“你们都很可爱,老师喜欢你们!”因为学生感觉到你喜欢他,他们的心就会和你拉近距离,有时那些因学习习惯
1不好的学困生被我批评了,他们私下都会说“老师是为我好!” 二要盯。班中的那些学困生的自觉性不是很好,即使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学习习惯不好,想改正,但总是三分钟热度,这就要我们老师盯着他,来帮他改正。在课堂上要时刻盯着他们,保证课堂40分钟他们能认真听讲;作业要盯紧,保证布置的作业他们都能按时完成。三要和家长保持联系。有的学困生在学校在我们老师的监督下各个方面都表现很好,但一回到家就又放任自由,这样即使我们教师再努力效果都不会很好,所以我让家长在家中也能在学习习惯方面上督促他们,让他们时刻都能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想这样不用很长时间他们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发掘学困生“闪光点”,给予学困生特别关注,提供优先参与机会,树立学困生自信心。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股强烈的胜利欲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或认可。有时一个嘉许的目光,一个鼓励的微笑,往往能激励其奋发向上,甚至改变他的一生。尤其是学困生,他们的缺点较多,经常给学校、老师或同学带来麻烦,故此常常会受到学校的处罚、老师的批评或同学的歧视,他们的心理比较脆弱,对问题较偏激,所以适当的赞许、鼓励和特别关注对他们就显得优为重要。其实后进生也有其各自的“闪光点”,只要我们留心他们的言行,用心去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及时鼓励他们,让他们尝试和体验成功,树立他们的信心,使他们重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
1、学困生课堂发言优先多数学困生不喜欢举手发言,其实有时也是没有机会轮到他们发言,久而久之,对上课所学的内容毫无兴趣,成为课堂学习的看客与游客。我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让学困生发言,比如:新课开始复习旧知时的发言机会,例题讲完后巩固练习的发言机会,我都会优先留给学困生。开始他们不举手或很少举手,回答时吞吞吐吐,声音很低,但坚持一段时间后,他们就逐渐会比较自觉地举手,而且发言时越来越爽快,声音也越来越响亮。
2、学困生课堂板演优先学困生一般都会害怕到黑板上板演。而我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偏偏选一些学困生到黑板上演练。主要是一些难度不高的题,开始几次他们往往会因为胆怯而处处出错,甚至会心慌意乱而不能板演。到后来就会慢慢习惯,甚至抢着板演。让学困生优先发言和板演,首先能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教师有时还可以收集一些“反面材料”;其次能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也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准确把握;同时还能增强他们学习的自我约束力和责任感,变学习无动力为有压力、有动力。
3、学困生巡视指导优先当学生独立解题和课堂练习时,我总会有目的地巡视,我的主要巡视对象就是那些学困生。开始,我一站到他们身旁,他们会紧张地做不出来,或者用假写的动作掩饰,我与他们交流,让他们知道我的善意,然后学困生就会慢慢习惯,这样,我及时发现了问题,及时指出,及时辅导,这也是帮助学困生当堂掌握知识的方法之一。除了课堂教学中给予学困生优先参与机会外,还要进行适当的课外辅导。
三、正确运用班集体的影响力,引导学困生自省上进。
转化学困生,集体的力量不可忽视。转化学困生,除了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细心发掘“闪光点”,及时鼓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之外,还要发挥集体的力量,帮助学困生共同进步。为此,第一创建一个班风良好,民主,融洽的班集体,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班集体里就像生活在自己的家里一样。彻底消除后进生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和学习。二是建立各种互助小组,开展“集体带个人,以优带差”等活动,培养学困生团结互助,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我们班我都是把好生和学困生调坐在一起,一个好生带一个学困生,让好生监督学困生,辅导学困生,影响学困生。
四、对学困生的转化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我们班有个叫杨佳明的学生,以前上课时经常讲话,睡觉,不认真听讲,成绩不理想。但是这个孩子很聪明,反应快,接受能力强。只要他稍微认真听讲总是第一个举手,于是我经常表扬他,给予他表现自己的机会,现在的杨佳明上课时再也不做小动作了,课堂上都能认真听讲,所以他现在的学习与表现都很棒!
转化学困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在教育转化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反复的现象。对此教师要有宽容的态度,教师除了用爱心去感化他们外,还要耐心地教育和期待他们,最终使学困生转化为一位合格的学生,甚至是优秀的学生。
学困生的转化方法还有很多,这只是我平时工作中的方法,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努力寻找、探究更好的教育方法,争取把班中的学困生都转化成合格的学生,甚至是优秀的学生。
第五篇:对刑事诉讼法的些许感想
对刑事诉讼法的些许感想
本文从新近的一种人格刑法的有力主张入手,首先给出了对于当下刑事法网是“厉而不严”而非“又严又厉”的基本判断,在此基础上,认为破除刑法危机、实现刑法机制的良性运转应该以“严而不厉”为基本保障,从而主张在刑罚轻缓化的同时,还必要强调刑法调控范围的适度扩张即犯罪化,并且,为这样的一种主张与时下的“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刑事立法意义上找到了某种契合。一、一种新近的有力主张
近年来,北京大学张文教授等著书指出,当前的刑法过度膨胀、监狱人满为患、刑法效能降低、刑不压罪严重、犯罪浪潮席卷全球,一句话,出现了刑法危机。因此,为了度过危机,继续扩大刑法圈、增加刑罚量即进行所谓“严打”只能是扬汤止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论者认为从刑法(不但是“刑罚”)轻缓化和缩小犯罪圈的初衷出发,需要重新通过界定犯罪概念划定犯罪圈,并从尊重人性的角度出发,引入了颇为人性化的“犯罪危险性人格”的概念,认为应受惩罚的,只能是那些具有犯罪危险性人格、又实施了刑法规定的危害行为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把犯罪圈缩小,才能使刑法资源有效利用,才能够真正抑制犯罪。”{1}无疑,尊重人性、倡导所谓的“以人格度人”等等都是“政治正确”的,是一个立场鲜明的崇高命题,单就此来说就很容易为这一主张赢得“感情分”。问题在于,即便论者所赖以立论的问题意识(即其所描述的所谓“刑法危机”)是存在的,亦即便其重视人、体恤人性、尊重人格之初衷是值得赞赏的,但是,其开出的通过将犯罪人格引入定罪、量刑和行刑的所谓刑事法人格化以实现缩小犯罪圈的药方真正找准了问题的症结吗?
二、一个关于当下刑事法网的基本判断:是“又严又厉”,还是“厉而不严”?
实际上,就我国当下犯罪圈之实然大小及其应然变动趋势(犯罪化还是非犯罪化)问题,我们与以上论者是存在不同认识的。张文教授等认为现在是“犯罪标签到处乱贴”,因此可以说法网是“过严”的,所以要缩小犯罪圈。按照这样的认识前提,我国当下的刑法结构(即犯罪圈与刑罚量的配置,犯罪圈大小体现为刑事法网严密程度、刑罚量轻重即为法定刑的苛厉程度)或许就是“又严又厉”的。但是,正像评论者指出的那样,“如果一味地强调刑罚之恶和刑罚的副作用,低估刑罚的功能和积极作用,而把不法行为犯罪化的标准定得过高,使许多严重危害社会的不法行为都逃脱了刑事法网,犯罪圈过于狭窄,表面上维持了社会的低犯罪率,使大多数不法
行为人免于犯罪污点和刑事追究,实际上却可能导致纵容犯罪、损害社会整体利益的后果。实施比较严重的危害行为而不受刑事惩罚使行为人尝到的甜头将强化行为人的不法动机,驱使行为人反复实施不法行为甚至将不法行为升级。集中刑事司法力量打击重点犯罪以提高刑罚效益的初衷可能导致犯罪不被遏制的实际结果。” [1]
在我们看来,我国当前的刑法结构基本上不是“又严又厉”,而是厉而不严。{2}具体说来,所谓我国刑法结构之“厉”,是指在我国刑法之中死刑罪名仍然过多,刑罚整体位阶随之提高,同时所有的罪都被挂上了徒刑,没有一个罪的法定刑只限于拘役或者罚金。[1]就刑罚量的配置这一点来说,我们与人格刑法论者在结论上可能并无实质差别(即都认为是“厉”)。而我们所理解的我国刑法结构之“不严”,一是指整体刑事法网(整体犯罪圈)不严密,二是个罪法网(罪状)不严密。就整体法网来说,一些比较严重的具有法益侵害的行为,比如恶意赖账、见死不救、恐吓、背信等,即一些所谓的轻罪,刑法之中却没有规定为犯罪,而此类行为仅依靠所谓的“第一次法”在救济力度上又明显有欠缺。就个罪的法网来说,则是一些已经在刑法中有所规定的危害行为之犯罪构成设计不够严密,形成了法网的漏洞,典型的比如受贿罪,其犯罪对象仅限于财物,对于财产性的利益特别是非财产性利益,对于所谓的单纯受贿(“只拿钱不办事”)、事前受贿以及事后受贿等,在很多情况下还很难动用受贿罪来加以规制;再比如不少犯罪的罪状设计都附加了相应的目的要件,“立法者的目的是缩小打击面,诚有可取,但查证作为主观因素的目的则徒增公诉机关的证明难度从而导致作恶者逃脱法网概率上升的局面。”{3}对于这两方面的行为,都存在着法网不严的问题。从刑事政策的立场分析,如果对这样的社会公共危害行为长期和普遍地不进行必要的刑罚调整,一方面势必出现法律调整的真空和功能不足,另一方面也无助于有效地遏制和预防犯罪圈范围内的更为严重的犯罪行为。可以说,正是刑法结构的厉而不严 [2]是刑法机制(刑法运作方式与过程)不畅(人格刑法论者所谓之刑法危机)的内生性原因。[3]
三、刑法机制良性运行的基本保障——严而不厉
严密刑事法网,同时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顺应潮流实现刑罚轻缓化 [4],在犯罪圈大小与刑罚量配置上同时改变我国刑法机制的运作现状作反向变革,即在严密法网(由目前的“不严”到“严”,亦即相应扩大犯罪圈)的同时轻缓刑罚(由目前的“厉”到“不厉”,亦即相应缩减刑罚量),进行由“厉而不严”到“严而不厉”的结构性优化,应该是我们在面对刑法机制运作不畅(“刑法危机”)时所面临的选择。这里,严密刑事法网同样能起到刑法的威慑作用,以此作为因刑之趋轻导致刑罚乏力的功能代偿。“严而不厉这种刑法结构能较好地同时发挥刑法打击犯罪保护社会与保障犯罪人合法权益两种功能,容易协调司法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情与法的冲突”,“‘严而不厉是人类迄今为止探索寻觅到的利于刑法运作(刑法机制)顺畅的刑法结构。”{4} [5]
在这里,需要面对的一个基本的现实是,我国学界现在关于犯罪化与非犯罪化问题的研究,不但更多地是局限在对于个别事案类型的解决方向上(就是否需要犯罪化的问题,学界的讨论主要包括婚内强奸、同性强奸、性贿赂、见危不救、恶意逃废债务行为、普通赌博行为、科学不端行为、违反环保义务行为、过失危险行为、劳动侵权行为问题等等。而就是否需要非犯罪化的问题,学界的讨论则主要包括安乐死的非犯罪化、证人拒绝出庭作证行为、公司董事行为、重婚行为问题等等),相应研究总体上是个案式的,宏观的、“高屋建瓴”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而且,总体的倾向似乎是侧重于对于非犯罪化(以及与此相关的非刑罚化)问题的关注,并且主张在我国现阶段适宜非犯罪化 [6],而对于犯罪化的问题则是关注不够。在本文看来,将刑法结构从“厉而不严”变动为“严而不厉”,就犯罪圈的划定来说,尽管也存在着在一些问题上的“非犯罪化”问题,但是,就总体的趋势而言,仍是一个严密刑事法网(整体法网、个体法网)的过程,是渐次的犯罪化过程。[7]这一点,是应该肯定的。
但是,这里有一些问题还需要做些澄清。这至少包括:
第一,首先有必要明确的,是我们讨论问题的现实背景。在确定在总体趋势上我国是应该犯罪化还是应该非犯罪化的问题上,应该看到,我国的犯罪概念与其他一些西方国家的犯罪概念不同,我国严格区分犯罪与一般违法行为的界限,犯罪概念具有“定量因素”,在其他国家被作为犯罪处理的,在我国可能根本不认为是犯罪,所以在西方国家对于这些“犯罪”实行非犯罪化的时候,我国则根本不存在相对应的问题。所以,尽管非犯罪化也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但是在我国应该特别注意其相应的语境,切不可盲目照搬国外的做法。我国对于成立犯罪的条件已经限定过严(成立犯罪要兼具定性因素与定量因素),在这样的现实之下强调非犯罪化未必符合中国的国情。
第二,也是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说的“犯罪化的整体趋势”,“是适度的犯罪化,而非过度的犯罪化”{5},换言之,是一种理性的犯罪化,而非情绪的犯罪化,是面对问题而言的犯罪化,而不是为了犯罪化而犯罪化。所以,在确立刑法的调控范围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刑法调控本身所具有的补充性、不完整性、最后手段性的特点,适应社会的情势、根据抗制犯罪的需要来决定是否予以犯罪化。
这里所说的“适度”的犯罪化,还是另外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这里的犯罪化并不意味国家刑罚资源投入总量的增加,而是以刑罚资源总量的稳定投入为背景的。这是因为,与这里的“犯罪化”相对应的是“轻刑化”,是通过刑罚的确定性来保证刑法的威慑效用的。[8]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说这里的犯罪化是“适度”的。
第三,我们所强调的犯罪化的整体趋势,与刑法谦抑的精神并不矛盾。往往,一提到刑法谦抑,就会自然联系到非犯罪化、非刑罚化、刑罚轻缓化 [9]。但是,在我看来,主张(就我国的现实而言)在整体趋势上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仍然是犯罪化,与刑法谦抑的总体精神并不矛盾。这是因为,第一,所谓的刑法谦抑不是一味的、盲目的非犯罪化、非刑罚化,也就是说并非是指刑法的无所作为,而是意在强调刑法的“最后手段性”、强调刑法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实质上是强调刑法因应社会情势、合理而有效的组织对犯罪的反应。因此,刑法谦抑精神尽管是总的原则,但是它并不排斥适当条件下的、适度的、理性的犯罪化。面对我国现有的刑罚结构“厉而不严”的现状,相应地严密法网并不否定刑法的最后手段的特征,也不否定刑法合理而有效的组织对犯罪的反应的要求,从而,也就不否定刑法谦抑的整体追求。
第四,就犯罪化的具体方式、途径而言,是多样的,既包括立法上的犯罪化(包括增设新的罪名,比如将见危不救的行为在立法上规定为犯罪 [10];也包括改变已有犯罪的犯罪构成,比如改变受贿罪对象的规定方式){6},也包括在司法上通过法官适用解释法律的犯罪化(比如将组织同性卖淫解释为组织他人卖淫、比如将婚内强奸解释为普通的强奸)等等。立法上的犯罪化要伴随着特定的程序,往往比较复杂,而司法上的犯罪化则更为灵活。当然,这既不意味着立法上的犯罪化不重要,也不意味着司法上应该追求犯罪化,而是试图强调,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犯罪化,都应该是理性的,有实质理由的。
总体说来,就中国当下的犯罪圈的划定的动态趋势来说,主张缩小犯罪圈的人格刑法论者与主张严密法网的本文作者在方向上是不同的,而这也正是我认为其没有找准刑法危机之症结的原因所在。可以说,尽管我们也承认我国对于一些现实问题也存在着非犯罪化 [11]、非刑罚化的必要性以至紧迫性,但是我国也同时在相反的方面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上的犯罪化的需要。并且,在这两种要求的共同作用之下,综合说来,我国目前的刑法结构仍然存在一种从“厉而不严”的恶性结构到“严而不厉”的良性结构的演进和优化的过程之中,在这样的一种整体趋势之下,人格刑法论者面对所谓的刑法危机(即刑法机制运作不畅)提出的通过引入犯罪危险性人格的方式缩小犯罪圈的初衷,尽管也属可以理解,却未必符合我国时下的潮流。这里,在我看来,尽管未必是张老师等的初衷,但在客观上,人格刑法论者将犯罪危险性人格引入定罪领域以试图缩小犯罪圈的努力,不过是为传统的“法不责众”这一法网不严的正面提法披上了一件人性化的体面外衣,只是,却可能使原本就已不严的刑事法网漏出一个更大的窟窿。
四、结语: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变动过程——在“宽严相济”的语境下 当前,“宽严相济”的提法火热,并且被作为一项“刑事司法政策”而被国家司法机关加以强调、推行。但是,我赞成这样的一种论断——仅将宽严相济定位为一种刑事“司法”政策并且在司法机关之中加以大肆渲染是不够的。仅仅如此的话,则宽严相济的政策即使较之以往的“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也是一种倒退,因为惩办与宽大相结合不但包括司法层面的“相结合”,也包括立法层面的相结合。[12]如此说来,宽严相济也应该具有立法层面和司法层面的双重含义:司法层面上的宽严相济是当下所讨论的意义上的,而立法层面上的宽严相济,则是需要重视的。在刑法领域,立法层面上的“宽”,主要是非犯罪化,是轻刑化,而立法层面上的“严”,则主要是犯罪化,是重刑化。由此,按照本文前面的观点,结合宽严相济的时髦表述,就本文的主题来说,应该说我国目前的总体形势在立法的层面上也应该是“宽严相济”的。这样的一种理解应该说与“严而不厉”的思想合拍,是否妥当,还有待进一步的论证以及读者的热心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