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差生的教育(范文模版)
浅析对差生的教育
延坪镇初级中学周风傲
面对高中的全面扩招,素质教育的推行,普通高中昔日的精英教育已面临巨大的挑战,学生数量的增多,差生面的增加,整体水平的下降,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行社会的期望,现行教育的评价体系,特别是高考指挥棒的导向,学校生存、发展的需要,叠加在一起,使我们务必解决好对差生的教育问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完成教育者的使命。为此,本人就解决对差生的教育问题提出几点看法,与大家商榷。
一、认清差生形成的原因
差生的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非一朝一夕的,差生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产物,认清其成因,有利于我们对症下药。
1、社会教育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利益机制的牵引,外来的、旧的腐朽因素沉渣泛起,社会上的各种不健康行为、思想的侵蚀,不健康的时尚、文化、艺术的毒害,如:沉迷于网
吧、电子游戏,暴力、色情、赌博,纸醉金迷,贪图享乐,不健康的人际关系,社会风气不正,等等,都给学生的心灵产生着消极的影响,也埋下学生沉沦的祸根。
2、家庭教育的失误。一般来说,差生的家长教不得法,娇严失当。有的家长过分溺爱自己的子女,捧孩子为掌上明珠,把他们当作“小皇帝”“小公主”,娇生惯养,放任不管;有的家长粗暴无知,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子女抱有“狠铁不成钢”的心态,动不动就施加打骂,家庭缺乏温暖,或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使孩子无所适从;有的家长本身道德败坏,自私自利,甚至纵容孩子贪图享乐,给子女灌输不良思想或身教的不良影响。
3、学校教育的偏差。学校在现实社会中,处境艰难,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为了在艰难中生存发展,更好适应社会的要求,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各高中拼命的搞升学竞争,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切就服从智育教育,一切就只讲分数,把学生当作考试的工具。学校对班级以分数作为评比,班级以学生的分数作为评比,分数也成为衡量教师的重要尺度。“考分成了学生和老师的命根”。这样,教师就一股劲的加强对学生成绩的追求,不顾学生的差异,不顾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不同,不顾教育教学规律,教育方法不恰当,方法粗暴、单一,对成绩好的学生讨好、偏爱,对成绩差的学生冷淡、无情,偏爱成绩好的学生,忽视成绩差的学生,甚至造成差生与老师的对立,背离“亲其师,信其道。”使一部分本不该成为差生的学生逐渐沦落为差生。
4、教育、教研的误区。我国的教育教研工作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人为因素和社会风潮影响过大,特别是“文革“的影响,针对教师这一弱势群体,谁就可以大加讨伐,教育教学研究往往单一化、片面化。如只讲激励、讲爱、讲关心,把教师当作奴隶。什么“学生是鼓励出来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教师就是服务”;“学生是教师的上帝”;“师生平等”等。教育的导向在一定的冠冕堂皇的幌子下,抽掉了教师的人格尊严,教育的最基本要素教师的内心怎不创伤、失衡?教育大厦怎不失衡?差生怎不出现?
5、学生自身的误区。由于学生年龄、阅历的和旧的不良习惯的的影响,自身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没有养成基本的吃苦精神,不知道“瓜儿为什么苦后方甜”,不了解“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懂得“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自磨砺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娇气、霸气十足。幻想不付出就想有收获。再加上学生思想上理解的误区,对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引导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立情绪,不接受学校和家长的正面引导、批评教育,没有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习惯,沉醉于低级趣味,不思进取,甚至接受完全错误的东西,知错不改,是非不分,胡作非为,游手好闲,麻木不仁,破罐子破摔,自甘堕落,成为名副其实的差生。
6、学生间的相互影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差生也想有知己,也想沟通交流,也想发泄内心的痛苦,也想寻求快乐,但是,他们往往不是一种向上性的解决问题,而是寻找比自己更差或相当的朋友为知己,在这种“倾斜”的群体中,结果只能走向更差。
二、差生是相对的。
差生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差生永远是相对的,关键是我们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从什么角度来认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觉得在学生毕业之后,差生对我们的感激和尊重程度更高。难道朽木永远都不可雕吗?回答是:“不一定”。在差生中同样有出类拔萃的人才,这已被古今中外的事实所证明。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众人皆知的后进生,教师常骂他对诗“一窍不通”;数学家巴比基和文学家玛阿特是同班同学,他俩因为成绩差常被罚站在椅子上任人取笑,但后来,在这个班级中恰恰是他们两个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达尔文读中学时,因成绩不良而被教师、家长视为“智力低下的人”;大诗人拜伦在小学读书时,成绩也是全班倒数第一;举世闻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在读小学时被誉为“爱捣蛋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也不少。据中国青年报报导:一个平时连两位数加减法都不会做的差生,在谈起“养鸟经”却口若悬河;一个六门功课开“红灯”的后进生,居然能心灵手巧地拆装多种规格的电视机;一个多门都不及格的差生韩寒,居然成了作家。由此可见,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人才,每个人都应有各自的工作位置,学生也是如此,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只要抱着“一碗水也要救活几棵秧苗”的信念,坚持“誓把锈铁炼成钢的精神”,对学生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把一个个“淘气包”转变过来,把全心的精力用在教育上。因此说,“歪脖子”树也可以变成有用之材,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善待差生,教育得法,持之以恒,差生也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三、差生也能成才,实现对差生的有效转化
在任何一个集体中,所有的人都不可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总会有优、中、差的区别。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因材施教,善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差生),树立差生也能成才的观念,当尽一切努力转化差生。对此,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教育观念,用辨证的观点对待差生。首先,要坚持历史的观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在向前发展,同样,人类也在向前发展,差生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决不能用“今不如昔”,“很难教育的一代”等,诸如此类的话来讽刺差生;其次,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法来分析差生,相信差生有坏的一面,同样也有好的一面,比如说,差生在思想上也有进取精神,在学习上也有渴望新知识的意念等;最后,还应坚持发展的观点。差生并非永远是差生,差生也有可塑性,也有成才的可能,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俯首甘为孺子牛”,坚信“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笑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以此树立信心,从而来挖掘差生的潜力,使差生也能抬起头来走路。
2、全面了解差生的内心世界,坚持激励和惩罚的结合。教师的教育要面向一切学生,面向学生的一切。教师要热爱好学生,更应该厚爱差生,分析差生的心理,找出差生差的真正症结。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多数差生的学习成绩差,但自尊心很强,往往争强好胜,喜欢显示自己,企图在同学中树立威信,但一贯遭到冷落,白眼太多,就会自暴自弃,自感落后,应坚定其信心和恒心;针对有上进心,但意志薄弱,稍受挫折,便心灰意冷,失去学习兴趣,应坚定其意志,培养兴趣。针对其不守纪律,屡教不改,应强制其改正。针对与别人打架、顶撞老师,应让其知其危害,付出代价,永不再犯。针对其虚荣心,应揭其面纱,务实肯干。因此说,我们教师应善于摸清差生的内心世界,对症下药,要热情耐心地帮助差生树立信心,做差生的良师益友;也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发扬连续作战精神,增加点强制因素。这样,软硬兼施,双管齐下,保证差生跟上班级的正常步伐。
3、捕捉差生身上的“闪光点”。人的十个手指头还有长有短。差生也是如此,他们并非处处都差、时时都差。他们也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有时也有一些进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随时寻找、捕捉他们身上那些闪光的东西,要肯下一番真功夫,要有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寻找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差生的闪光点是微弱的,也是多方面的;并且,这些闪光点,也常常是“一闪念”的,很快就会被消极情绪所代替。因此,教师一发现差生的闪光点,就要及时表扬,以此使它成为后进生向好的方面转化的转折点。
4、也要及时捕捉差生身上的“弱点”。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尽量设法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减轻不必要的思想负担、包袱,克服不良的习惯;或者,是找出差生“同类”组合中的“尖子”人物,进行重点帮助,以此来带动其他差生的转变等方法来改变差生。
总之,差生在各个学校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我希望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对他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热情的善待每一位差生,帮助他们找出自己差的真正症结,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以改过去落后的面貌,也希望社会给教师一片空间,使教师的教育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二篇:差生教育
“差生”教育研究综述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以及最近的研究成果,指出了教师对待“差生”的具体表现以及对学生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并针对“差生”教育提出了合理的教学建议。同时,提醒教师要防止和克服自己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要用爱来感化学生,追求公平教育,做教育新人类。[摘 要]:“差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关键词]:差生教育 差生教育方法 公平公正思想
引 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急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可是,近几年来,学校对“差生”教育的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在教育形式上较单一,内容上较空洞,缺乏有力的说服力。哈里斯和罗森塔尔运用元分析的方法,发现总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对高期望的学生比对“差生”更多的表现出以下四个方面:(1)教师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为高期望的学生创造了较为温暖的社会情绪气氛;(2)对高期望学生作出不同寻常的反应;(3)授予高期望学生以较多较难的教材;(4)给予高期望学生较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
由于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未达到成熟的阶段,因此,本文对差生教育论文的收集主要是近十几年来的相关书籍与研究成果。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当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一个孩子在父母眼中都是一朵开得最艳丽的花,同样,每一个学生在园丁的眼里都是一片长得最青翠的叶子。“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称职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说的正是:一位好的家长,一名好的教师,是能够发掘出孩子的潜能和长项,把孩子带到阳光地带的。
在现实教学活动中,不同学校的课堂上都存在着一个很普遍很明显的现象:坐在前3排中间的位置,往往是成绩优等学生;坐后排墙角或第一排单人独桌的往往是比较调皮、成绩差的学生。而老师为我们演示的课堂,仿佛就是由前排的学生所组成的,其他的学生只是在填充着宽敞的教室,教师给予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是很少的。这样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
“差生”这个词给人一种被排除在外围,而不是处于主体地位上的感觉。我们平时所说的“差生”一般是指“后进生”或“学习有困难的”或“头脑迟钝”的学生。它的存在像“魔杖”一般,导致了多少心灵暗无天日,多少童真烟消云散。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第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赞同的。”具体地说,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皱了眉头,这是一个中性的动作,有时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教师
“差生”教育
看到好学生邹眉头时,就将其解释为:“他在思考,我给他留点时间,过一会再叫他”。而当他看见一个差生皱眉头时,他的解释则是:“看来这个问题他又不会,我还是让别人回答吧。”在教育情境中,教师期待往往将学生贴上“好学生”或“差学生“的标签,从而使教师以不同的方式去理解他们的行为,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
在观察中,教师对待他们眼中的“差生”的行为主要有:把他们的座位安排在远离教师的角落或把他们集中在一起;在教学中较少注意他们,或较少对他们微笑;较少让他们在课堂时尚回答问题或做公开演示;当让他们回答时,如果不能立即答出,教师等待的时间较少;回答问题不正确时,教师不给他们留有思考或纠正错误的时间;回答问题不正确时,教师通常会作出批评,而对“好学生”则不批评;当他们正确回答了问题时,教师很少公开提出表扬;当公开的回答介于对错之间时,教师对他们则给予表扬,而对“好学生”则不给予表扬;教师对他们的反馈不如给“好学生”的反馈那么精确和详细;教师经常对他们的回答不予反馈;对他们提出的学习和努力的要求比对“好学生”提出的要求低。由于“差学生”在上述各方面感到教师对他们都比对待“好学生”差,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会降低,他们就不会像“好学生”那样去努力学习了。
但是,真正的“差生”是很少的。我们认为,“没有天生的差生,只有天生有差异的学生”。众所周知:十个手指都不一样长!孩子生下来就是有差异的,而作为教师,我们面对四五十个孩子,总能看到不同孩子的各个方面。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他
“差生”教育
们自己独特的个性。有的孩子学习好,但他的活动能力并不好;有的孩子学习不是太好,但是他的体育或者是劳动能力特别好。可想而知,真正的“差生” 是没有的。而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喜欢一些美好的事物,老师也是一样,对成绩好或是守纪律的学生总是有些偏爱,这无可厚非。但是这些区别对待,向学生透露了教师期望他们出现什么样的行为和成就信息,并改变了学生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如果这种对待一直持续下去,学生也没有以任何方式抵制或改变教师的这种对待,那么这种期待就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和行为。受到高期望的学生会不断地提高成绩,而受到低期望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会下降。所以,教师必须具有一颗无私的心,要随时随地注意防止和克服自己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要时刻提醒自己:作为一名教师要尽量做到公平,不能戴上有色眼镜去看待成绩和表现不佳的学生。我们不应该在这些后进生表现差强人意的时候只是一味地指责,更不能在不问青红皂白的情况下将错误全部归于他们。老师的不公可能会引起学生之间的互相排斥,进而影响到一个集体的凝聚力。换言之,我们应该看到每个孩子的特长,也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取长补短,让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老师的关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老师的带领下团结一致。
除此之外,那些被认为是“差生”的孩子,教师应采取独特的教育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要放大“差生”的缺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
“差生”教育
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任何一个孩子都需要教育者积极的教育眼光,需要教育者一个个真诚的微笑和鼓励,那是他们成长的动力和源泉。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观察和处理特殊学生的独特问题,任何一个孩子都需要教育者积极的教育眼光去观察,需要教育者一个个真诚的微笑和鼓励,那是他们成长的动力和源泉。
二、多看“差生”的闪光点
经验表明:在批评中长大的学生,会养成自卑、指责、挑剔的习性;在表扬中长大的学生,则会养成自信、欣赏、合作的习性。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学会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在充满宽容和鼓励的气氛中,让我们的学生少一点自卑,多一些自信;少一点指责,多一些欣赏;少一点挑剔,多一些合作,从而走向人格独立、身心健康的理想彼岸。作为教师,无论何时何地,要想点燃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就必须学会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
三、小心呵护“差生”的自尊
人是有尊严的,即使是弱小的人,贫穷的人同样有自己的自尊。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开展教育活动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尊重孩子,没有尊重的教育是一种伤害。教师应寻找一些可以让“差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引导他们。要知道学生的自尊心是很容易受伤的,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尤其如此。有时候,教师不恰当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只是一个眼神,都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而学生一旦受到伤害,再要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就不大可能了,这时,教师往往要用十倍的努力才能弥补自己一时疏忽造成的损失。所以,老
“差生”教育
师要用心保护好学生的自尊,要适当地给学生留一些成长的空间,不要把他们的脸面剥夺得一干二净,这样才保护了学生成长的动力。在这一点上,教师真该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小心翼翼才是。
四、尽量不当众批评“差生”
教师若是当众宣布学生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是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对其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所以,教师应尽量不当众批评学生,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尊重了学生的人格,何乐而不为?有时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轻微的责备,一次带微笑的轻声细语的分析开导,一个轻轻的拍拍肩膀的动作,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五、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教师教育学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表扬与批评可能是最常用的两种方式了。在《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认为教育应该以表扬为主,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从而产生一种积极进取的动力。特别是当孩子犯了错误,在严厉批评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肯定它的积极因素,增强孩子克服困难、改正错误的信心和勇气。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想火花,给予及时适当的激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兴趣得以调动,同时对学生的错误应及时加以纠正,促进其健康成长。表扬和批评看来很简单,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掌握好,尤其是“适当”的尺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只有 6
“差生”教育
善用表扬与批评这两种手段,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六、把爱给每一位学生
“教育”,其内涵离不开一个“爱”字。没有师爱的存在,陶行知先生不会写出教育是从爱里产生的,没有爱就改有教育,“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的教育名言。当教师就要热爱学生,爱的教育无疑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种爱是自然的,是无保留的。在我们心中,爱是人间最美的花朵,是心灵之弦,是最悦耳的鸣响。爱应该与适当的教育结合起来,教育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这才是老师在时出真爱后的效果,也是老师在教育中追求的真谛!多给学生一丝“甜”,给孩子一份“情”,老师有爱,教育才能快乐起来。教师可以用爱去消除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用信任去填补师生之间的心理鸿沟,用期待去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力,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所谓“真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把握爱的原则,是帮助他们进步的关键。老师必须将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化作无声的细雨,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学生精神上的尘埃,用无私的爱筑起现代化成功教育的“大厦”。当学生体验到教师的爱心,他们就会直视困难,努力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扬起理想的风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要换个角度看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去欣赏孩子,多发现孩子身上的长处,只要给学生一个恰当的舞台,他们就能闪闪发亮。也就是说,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外活动中,都应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也可以让每个
“差生”教育
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制定一个学习计划,从而让大家在互相欣赏互相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另外,教师也应常常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沟通,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真诚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多给孩子一些机会,带给孩子一份快乐”,“多给孩子一份情,带给孩子一些甜”,“让师生欢欢喜喜,让教育快快乐乐”,像这样的好方法,还有很多很多„„
总而言之:学生,在教师心中永远是“没有天生的差生,只有天生有差异的学生”。尽管我们不能算是什么伟人,可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爱,让教室里的每一片“叶子”都翠绿。只要我们坚信自己的能力,坚信自己的双手,心在,梦在,希望就在。让孩子通过教育,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结 语
众所周知,学校工作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研究表明,一个学生能否真正成为有用之才,学校教育凸现其重要性。改善“差生”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差生”教育的认识并协调社会、家庭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学校的“差生”教育应被重视起来,以学科教学和道德教学为主阵地,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育工作的教学效果。在改善“差生”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把握学生的心身心发展的特点,不能急于求成,要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特别是许多教学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具体问 8
“差生”教育
题和障碍,需要加强调查研究,结合实际不断完善措施,使“差生”教育的工作步伐迈得更扎实更稳妥。
[参考文献]
1、《透视课堂》—— Thomas L.Good Jere E.Brophy著,陶志琼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教育的使命》—— 赵中建,教育科学出版社;
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王海松编,杭州大学教育系
资料室;
4、《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5、《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刘电芝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6、《教学基本理论》——李方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7、《课堂教学技能》——王晞等编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8、《教学策略》——李晓文、王莹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9、《教育心理学》——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0、《教学设计》——陈晓慧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11、《一路有阳光》——刁荣普著,科学出版社。
第三篇:探寻“差生教育”之路
探寻“差生教育”之路
据全国少公委的一项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列入“差生”行列的学生已达到5000万人,也就是说,每6个学生中就有1个差生。这一总数相当于1个法国、10个瑞士或1000个卢森堡的人口数。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刻不容缓。
本人虽然已有几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但看到上述材料的第一感受仍只能用“触目惊心”来形容。“5000万”这个数字可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关心中国教育事业、关注青少年成长的人们所始料不及的。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数字,想象一下这庞大的差生队伍,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真正做好了足够的准备来迎接这一艰巨的挑战呢?
虽然中国的教育事业有着引以为傲的辉煌悠久的历史,但在差生教育这一问题上拿出的对策却“乏善可陈”。纵然弟子三千的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但真正有影响的七十二人无一不是“少年聪慧、勤奋刻苦”的好学之人。真正能使学生“由差到好”的例子和教育方法也是“鲜有耳闻”。古代是如此,如今的教育也未能真正冲破“差生教育”这道“藩篱”。尽管当今的教育界已普遍意识到了“应试教育”对于学生素质提高的妨害性,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实行“赏识教育”的教学理念,广大教育工作者也“集思广益”,纷纷在教育教学这条路上探索、追求。但“差生教育”仍是当今许多人不愿提及的难题之一。
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教育教学必须面临中考、高考等一系列重大考试的检验。许多学生从懂事起就明白了“分数是学生命根”这一道理。在中学时代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每一位学生都无可避免地要接受无数次考试的洗礼。这势必将会从中分化出成绩优劣不同的学生群体。而其中成绩较差的学生又缺乏 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因而在多次的打击之下,难免会缺乏学习的动力与信心,沦为“差生”。再加上中学时代的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广大教师不能及时抽出时间与这些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沟通,或沟通方式不合理等因素,最终导致了成绩的下滑和“差生”人数的增加。
上述观点似乎有些悲观,其实差生教育也并非真的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已意识到了这一点,并纷纷将手伸向了这块烫手的“山芋”。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经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其目的就在于将学生的学习范围扩大化,使他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摄取,而是将自己融入到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之中,通过劳动等途径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扩展视野、拓宽思路,以便于其更好地学习成长。近几年出现的“行走学校”所采用的“一千公里定人生,人生必须这一课”的教学理念和“徒步行走”的教学方式未尝不是对陶先生的教育理念在当代的延伸。该学校并不开设语文、数学等文化课程,让学生上的只是大距离行走的“体能训练课”;没有老师,管理学生的工作人员一律被称为“管带”,进行的是半军事化管理;学生徒步跋涉,将自己的脚印留在了泰山、大别山、雁荡山、井冈山、韶山等多个地点。令人吃惊的是,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对现今许多老师头痛的“差生”教育上却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许多“差生”纷纷通过“行走教育”,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
我们姑且不论世人对于这种教育是否完全认同,但是,从这种独特的“行走教学”上,我们不难看出其教学方式的实质,即通过行走来树立自信、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用军事化的管理来规范其行为,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用艰苦的生活来磨练他们的意志,使他们懂得学习的重要与难得。而这些恰恰是现如今我们的学校教育在对“差生培育”方面没有注意或没有落实的。以下本人就实际工作中的感悟和经验针对“差生教育”提出的一些个人见解,以期与广大同行共同交流。
首先,在树立自信心方面,采用“视线转移法”。
虽然现今的教育强调“提高学生素质”,但分数的多少仍对学生的自信心具有较大的影响。而“差生”恰恰是在这一方面缺乏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形成了成绩日渐下滑的恶性循环。而“行走学校”的教育方式则是通过行走的方式来树立信心。由短程的行走到长距离的行走,在一次次地完成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进而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这种自信心的培养方式,使学生走出了学校、书本的小圈子,来到“社会”这一广阔的空间中。从“差生”身上寻找其他方面的闪光点,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也可以做好一些事情,进而培养其自信心。
这也就是目前在学校教育中推行“赏识教育”的必要性。要做到对差生也“赏识”,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要善于运用“视线转移法”,勇于冲破“喜优恶劣”的习惯心理,勇于摘下对待差生的“有色眼镜”,保持一颗平和之心、博爱之心,炼就一双善于寻找优点的眼睛,坦诚地、认真地给予差生更多的关注,从他们身上发现优点、加以肯定,从而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学习兴趣。
其次,在日常行为习惯方面,采用“适当强制法”。
俗话说:“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日常行为习惯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还是对于学生的成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行为习惯,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也是我们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之一。“差生”的习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与加强之处,这就需要教师“恩威并重”:既注重与其语重心长的谈话、交流、劝勉,从心理方面为他们克服不良习惯提供帮助;又要注重“惩戒”的适当使用,从行动上规范其日常行为,帮助他们进一步纠正不良习惯。“行走学校”在 “差生教育”上取得的成功,与其“半军事化”的管理、适当的惩戒措施的使用等都是分不开的。
第三,在人格品行方面,采用“以身作则法”。
教师是学生步入社会之前接触最多的“社会人”。由于师生间“教与学”的特殊关系,使得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语文知识传授学生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因而,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注意自己的“表率性”(即用“丰富的知识教人”的同时,用“良好的品格育人”),通过自己的勤奋好学,对于真理、理想、完美人格的追求,对于正直、善良、谦虚、有礼的培养,对国家忠诚、对百姓关心,等等,来影响、感染差生,以促进其人格品行的培养。
第四,在思想心理方面,采用“爱心渗透法”。
现在的“差生”普遍在生理上早熟、自尊心强,加上年轻气盛、自控能力差,而心理尚不成熟,具有较强的“叛逆性”。这些特点决定了教师不能完全用成人标准去苛求他们,而应以“爱心”来融化“差生”心中的“坚冰”,用“关爱”来抚平“差生”心中的“创伤”。平日里,一句体谅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亲近的举动,都可能会在“差生”心中产生巨大的反应,促使其奋发向上。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爱心”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多给予阳光来照耀他们阴霾的心灵、多给予微笑来感染他们冷漠的眼神。用心走进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感受。惟有如此,才能使“差生”对你充满信任、满怀希望。
教师这一职业是崇高的。有幸担任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对于“差生”的教育决不能视而不见、畏首畏尾,而应勇敢地去面对、迎接这一挑战;关心“差生”、关注“差生”;在“差生”的教育之路上,勇于探索、开拓创新,促进其成长、培养其成材,使其也能成为我们辛勤耕耘的“百花园”中的一朵朵“奇葩”。
第四篇:教育偏差生经验交流
所谓行为偏差生,是指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两者均差的学生。具体表现为:思想品德不高尚,缺乏爱心、责任感和义务感;心理健康不健全,言行不能统一,叛逆性过强;行为习惯不良,自由散漫,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和辅导,将对孩子的发展和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我们如何才能转化这些行为偏差生的偏差行为呢
?
(一)一视同仁
没有天生的行为偏差生,也没有绝对的优秀学生,他们差异的出现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造成的。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除去对行为偏差生的偏见,要像对待优秀学生一样去尊重和引导他们。
(二)情感关怀
受心理行为特征的制约,行为偏差生往往有意无意拉开自己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形成一道深深的“心理鸿沟”,要“转化”先“感化”。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们,只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行为偏差生多一份关爱,多一分尊重,少一份歧视,少一份斥责,把更多的爱心倾注在他们身上,处处给他们体贴和温暖,就能感化他们。我们爱得真诚,必然会得到“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效果。
(三)捕捉亮点
行为偏差生只是在某些思想行为上存在偏差问题,他们身上还有许多的“闪光点”。但由于其“闪光点”比较微弱,常常被大量的消极因素所掩盖。作为教育者一定要细心地观察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还有如某些行为偏差生或有文艺、或有体育、或有绘画等一技之长;某些行为偏差生思想活跃、思维敏锐;某些行为偏差生……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以辨证的思想、敏锐的眼光、深刻的洞察力去发现、挖掘他们身上这些 “闪光点”,给予表扬,并借题发挥,加以利用,为他们提供表现“闪光点”的机会,让学生在赞美的阳光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受到鼓舞,从而迸发出自新、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在表扬他们“闪光点”的同时,诚恳地指出他们的缺点,从而帮助他们克服行为偏差问题。当然,对行为偏差生的教育还应注意准确性和启发性,注意批评的语气和场合。
第五篇:差生教育的一些方法(定稿)
差生教育的一些方法
我们新世纪学校的广大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知难而进,不断探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转化差生的成功经验,为丰富差生教育理论,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现介绍几种主要的差生教育方法。
一、因材施教法
因材施教法是指教师从差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
1、学业差生的因材施教
●对教学内容作适当调整:降低要求,补好基础。●对教学速度及密度作适当调整:放慢速度,减小密度,降低难度。●抓好非智力因素培养: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养成习惯。
●开辟第二课堂,进行个别指导:课外阅读、智力竞赛、专题讲座及文体活动等,开发智力,挖掘潜能。
2、品德差生的因材施教
●根据差生气质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或正面教育,培养其自制力,或多加鼓励,激发引导,或个别指导,侧面启发等。●根据差生个性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发扬和依靠差生个性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差生个性中的消极因素,因势利导进行教育。
●选准突破口,促进正迁移,发现和捕捉差生身上哪怕是微弱的闪光点,作为突破口,促进其正迁移。要有披沙拣金的精神和锲而不舍的毅力。
二、启发诱导法
启发诱导法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差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以差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自己用脑,善于思索,勤于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学生学业不良往往是教师教学方法不当所致。
启发诱导法的运用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差生观,要从了解差生入手来研究教材教法,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哪些困难。二是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三是要教给学生掌握先进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最佳教学境界。四是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循序渐进法
循序渐进法是遵循差生形成与转化的规律,按一定的发展顺序对差生进行教育的方法。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逐步加
深程度,扩大范围,使其一步一个脚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前进。就以学业成绩差而言,教师不仅仅是补习近平期内的功课,还要从差生的基础知识缺陷补起。有的教师精心编制程序习题组来辅助教学,是运用此法提高差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措施。程序习题组一般含三类题:A组为基础题,B组为引申题,C组为发展题。
四、目标激励法
目标激励法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差生制订目标,确立走向,从而激励差生消除偏态的一种方法。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驱动力,一个恰当的目标可以激励人去克服困难,不断进步。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创造性地对差生提出在学习上、品德上的明确统一的努力目标,通过这些目标的制订和实施,把大批流浪儿和少年犯培养教育成了有觉悟、有责任感和荣誉感的朝气蓬勃的有用人才。
教师在引导差生制订目标时,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最优化的目标是“伸手弗得,跳之可获”,目标要明确、醒目,又鼓舞人心。
目标制订后,教师要定期督促、检查目标实施和完成情况。对实施、完成好的,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其产生成就感,使其上进心更强。对完成不够好的,帮助他适当调整目标,引导进行自我努力归因,及时了解进步和不足,进行自我教育。
五、强烈印象法
强烈印象法是指教师为差生创设一个崭新的教育情境,使差生通过首因效应而产生一种强烈印象,这种强烈印象往往能震撼差生的心灵,成为转化差生偏态的最佳教育契机。
运用强烈印象法时,首先要根据差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创设教育情境,使其真正留下难忘的印象。其次,在差生受到心灵的感撼后,教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使这种感撼产生幅射使用。最后,需要不断创设情境,使之产生第二印象、第三印象„„促进强烈印象的持续作用。
六、快乐教育法
快乐教育法就是从情感教育入手,让差生愉快地学习,愉快地思考。变“苦学”、“厌学”为“乐学”。所谓“乐学”,就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差生学习时全身轻松,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快乐教育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差生的年龄特征及个性表现,创造性地加以选择和应用。如把游戏引入课堂,把枯燥的概念编成歌谣等。
七、隐恶扬善法
隐恶扬善法是当教师发现差生做了坏事时适当替他隐瞒,而对于差生做了好事时则随时给予表扬,以激励差生力求上进的方法。
对于差生所干的错事,教师做些必要的和一定程度上的“掩护”或开脱,有利于引导差生自己下台阶,知错认错改错。表明了教师的一种体谅之情,信任之感,差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心灵的震撼,自觉地改正错误。
扬善就是沙里淘金。教师只有善于发现沙里的黄金,才能使之发出灿烂的光辉。差生的优点是前进的动力,自信的源泉,只有扬长才能避短,唯其发扬优点,才能克服缺点,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对于差生身上哪怕是百分之一的优点,都应以百分之百的热情充分肯定,及时鼓励,使这些萌芽状态的闪光点燃烧起来,点燃起差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火种,鼓起要求进步的勇气。
八、期望关注法
期望关注法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差生寄予莫大的期望与关注,最终使期望变为现实的一种教育方法。“差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消极期望的最后结果”。
运用期望关注法:
●教师要了解期望作用的有关知识,如形成的因素、传递的途径和方法等。
●教师要端正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学习观。坚信差生是能够教育好的,给差生为更多的偏爱、关心、鼓励。
●教师要准确而全面地评价学生。要降低成见效应、光环效应和逻辑推理定理的影响,深入了解学生,纠正不适当的评价。
九、自我激励法
自我激励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差生在自我发展的基础上,激发自我教育动机,培养差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一种方法。
教师的教育是促使差生转化的外部条件,能否转化,最终还得靠差生通过自我思想矛盾斗争才能成功。差生是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其内在积极因素是自尊、自信、自强。这些积极因素在差生身上是潜藏的、脆弱的,教师必须适时地激励,才能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因。
激励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式主要有:
●激励差生懂得尊重自己,激发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要受教育者懂得尊重自己,才能有自我教育。让每一位差生都抬起头来,尊重自己,开始写自己新的历史。
●激励差生体会自身价值,增强自信心。差生也有潜能,但需要教师以敏锐的洞察力去捕捉和发掘,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激励差生感受集体的温暖,促进自强不息。一个蓬勃向上的集体,对差生来说,是一股强大的暖流,是一种无穷的促进力量。
十、三结合综合治理法
三结合综合治理法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对差生实行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一种方法。
一是学校内部教育力量的三结合治理,即指教师、班主任和学校领导三结合。这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三方面的积极性都充分发挥出来了,拧成了一股绳,形成了合力,差生转化才能可能。如果三方面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相互扯皮,内耗大,那么不但差生无法转化,而且其他学生也有可能变坏。
二是学校与家庭、社会的三结合综合治理,这是难点与关键,是差生转化教育的桥头堡。
学校要把教育转化差生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差生逐步树立正确的生活目的与学习态度。学习要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求知的乐趣,生活的色彩,集体的温暖。教师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教师要主动地与家长、社会取得密切的联系,使家长为学生创造健康的家庭气氛,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适度。
十一、发展性教学法
发展性教学法是教师用发展的眼光,为差生制订学习目标,要求既有一定的难度,又要根据差生实际水平,使其“跳一跳,够得着”地向前发展的一种方法。
发展性教学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师必须具有正确的差生观。“差生教育”实际上应叫做发展性教育中一个特例。所谓差生,就是那些发展水平较为低下的学生,教师根据差生的现有水平,找到适合其个性的教育阶段,差生是完全可以转化的。二是从差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使其获得成功,以成功的欢悦作为其进步的起点和力源。要求要适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独特的课程设计,有分层教学的计划等等。
十二、创新活动法
创新活动法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采用他们最易接受的教育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的创新活动进行教育的方法。
学校工作的对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未成熟的青少年儿童,对他们的培养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尤其是民办学校中的差生群体,更要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去寻求适合他们的教育途径,使他们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人无全才”的观点,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激发闪光点,产生爱校园、爱教师、爱学习的热情,迈上成才之路。